CN107869765B - 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869765B
CN107869765B CN201610847927.8A CN201610847927A CN107869765B CN 107869765 B CN107869765 B CN 107869765B CN 201610847927 A CN201610847927 A CN 201610847927A CN 107869765 B CN107869765 B CN 10786976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outlet
lateral
heat exchange
indoor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84792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869765A (zh
Inventor
李健
王永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Parts Co.,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847927.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869765B/zh
Publication of CN1078697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697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8697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6976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F24F1/0014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having two or more outlet open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4Means for preven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6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purification, e.g. by filtering; by sterilisation; by ozonis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3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ionis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4Means for preven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 F24F2013/247Active noise-suppression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空调室内机,其包括:机壳,具有位于机壳后侧上部的第一进风口、位于机壳前侧的第二进风口、位于机壳下部的下部出风口以及分别位于机壳两侧的第一侧向出风口和第二侧向出风口;换热装置,设置于机壳内,且配置成与流经其的空气进行热交换;风机组件,设置于换热装置的后侧,且配置成促使由第二进风口进入的自然空气流向换热装置、并促使经换热装置换热后的换热空气分别朝向下部出风口、第一侧向出风口和第二侧向出风口流动;和离子风发生装置,设置于风机组件的后侧,且配置成通过电场力促使由第一进风口进入的自然空气经由离子风发生装置流向下部出风口,以使得该自然空气与经换热装置换热后的部分换热空气在下部出风口处混合。

Description

空调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一般地,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出风方式多为下出风,此种送风方式送出的风会直接吹向人体。并且,由于所吹出的风全部都是经过热交换后的风,因此这种空调室内机吹出的风不够柔和。尤其是考虑到下出风口的出风面积和出风范围有限,出风比较集中,在制冷模式下,空调出风温度太低,吹到用户身上会导致感觉极不舒适,容易引发空调病。因此,如何在满足室内制冷量和制冷效率要求的前提下,扩大空调室内机的送风范围,减少局部高速冷气流的冲击以缓解甚至消除空调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旨在克服现有技术中的至少一个缺陷,提供一种送风柔和、均匀、舒适且送风范围较大的空调室内机。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高空调室内机的制冷/制热效率和制冷/制热效果。
本发明的又一个目的是降低空调室内机运行时的噪音。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
机壳,具有位于所述机壳后侧上部的第一进风口、位于所述机壳前侧的第二进风口、位于所述机壳下部的下部出风口以及分别位于所述机壳两侧的第一侧向出风口和第二侧向出风口;
换热装置,设置于所述机壳内,且配置成与流经其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风机组件,设置于所述换热装置的后侧,且配置成促使由所述第二进风口进入的自然空气流向所述换热装置、并促使经所述换热装置换热后的换热空气经由所述风机组件的风道分别朝向所述下部出风口、所述第一侧向出风口和所述第二侧向出风口流动;以及
离子风发生装置,设置于所述风机组件的后侧,且配置成通过电场力促使由所述第一进风口进入的自然空气经由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直接流向所述下部出风口,以使得该自然空气与经所述换热装置换热后的部分换热空气在所述下部出风口处混合。
可选地,所述风机组件包括沿横向并排设置的两个离心风机和连接在两个所述离心风机后部的后衬板,所述后衬板与两个所述离心风机的蜗壳共同限定出所述风机组件的风道;且
所述后衬板与所述机壳的上部抵接,以将由所述第一进风口流向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的自然空气和由所述第二进风口流向所述换热装置的自然空气隔离开。
可选地,所述机壳包括:
后壳体,用于构成所述机壳的后部;
前面板,连接在所述后壳体的前侧,以用于构成所述机壳的前部;以及
第一侧部导风筒和第二侧部导风筒,分别位于所述后壳体和所述前面板之间的横向两端,所述第一侧部导风筒和所述第二侧部导风筒的外侧端口分别形成了所述第一侧向出风口和所述第二侧向出风口。
可选地,所述风机组件的风道具有朝向横向两侧的两个侧向风道出口和一个朝向所述下部出风口的底部风道出口;且
所述第一侧部导风筒和所述第二侧部导风筒的内侧端口分别与所述风机组件的两个侧向风道出口相连,以在所述第二进风口、所述换热装置、所述风机组件、所述第一侧部出风口和所述第二侧部出风口之间形成与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完全隔开并独立的密封风道。
可选地,所述后壳体具有竖直延伸的本体以及分别由所述本体的上下两端向前弯曲延伸的上缘部和下缘部,所述第一进风口形成在所述上缘部,所述下部出风口形成在所述下缘部;且
所述前面板配置成绕其沿横向延伸的底部枢转轴在前后方向上可枢转地连接在所述后壳体的前侧,以在所述前面板受控地绕所述底部枢转轴向前枢转至开启位置时在所述前面板和所述后壳体之间形成所述第二进风口。
可选地,所述第一侧部导风筒和所述第二侧部导风筒的外侧端口的边缘分别与所述前面板与所述后壳体组装后形成的预组装件的两个横向侧端口的边缘形状相吻合。
可选地,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
第一导风通道和第二导风通道,分别形成在所述第一侧部导风筒和所述第二侧部导风筒的内部,并分别由所述机壳的内部弯曲延伸至所述第一侧向出风口和所述第二侧向出风口,以分别对经由所述风机组件的风道流向所述第一侧向出风口和所述第二侧向出风口的空气进行引导。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风通道呈柱状,其由内到外地沿一圆弧形曲线延伸;且
所述第二导风通道与所述第一导风通道对称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侧向出风口的靠近所述空调室内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竖直等分平面的内侧边缘相比于所述第一侧向出风口的远离该竖直等分平面的外侧边缘更加靠前,以使所述第一侧向出风口朝向所述机壳的外侧前方;且
所述第二侧向出风口与所述第一侧向出风口对称设置。
可选地,所述风机组件和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均包括用于引导空气流向所述下部出风口的底部导风通道,所述底部导风通道从上往下地向前倾斜延伸或弯曲延伸至所述下部出风口;且
所述风机组件的底部导风通道的倾斜程度或弯曲程度小于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的底部导风通道的倾斜程度或弯曲程度。
可选地,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包括至少一个放电模组,每个所述放电模组均具有金属网和位于所述金属网上方并呈阵列排布的多个放电针,其中
每个所述放电针的针尖与所述金属网的距离L设置成使其满足:L=aL1,其中,a为范围在0.7~1.3之间的任一常数,L1为使得所述金属网的风速中心点处的离子风风速达到最大风速Vmax时所述放电针的针尖与所述金属网之间的距离,所述金属网的风速中心点为所述放电针的针尖在所述金属网上的投影点。
可选地,相邻两个所述放电针的针尖之间的距离R设置成使其满足:R=aR1,其中,R1为风速达到最大风速Vmax的b倍的风速测量点与所述风速中心点之间的距离,b为范围在0.3~0.7之间的任一常数。
可选地,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包括依次排列且并联或串联连接的多个放电模组,每个所述放电模组均具有金属网和位于所述金属网上方并呈阵列排布的多个放电针;且
相邻两个所述放电模组的放电针直对布置或错位布置。
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通过风机组件驱动经换热装置换热后的换热空气流向下部出风口、第一侧向出风口和第二侧向出风口,并通过离子风发生装置促使环境空间的自然空气流向下部出风口。经换热装置换热后的部分换热空气和未经换热装置换热的自然空气在下部出风口处混合,从而形成柔和、均匀、舒适的混合风。该混合风即使直接吹向用户,只会令用户感受到凉而不冷、暖而不热的舒适体验,不会给用户带来感官上的刺激或损害用户身体健康。同时,经换热装置换热后的另一部分换热空气经第一侧向出风口和第二侧向出风口吹出,既不会直接吹向用户而带来不舒适感,又可以与下部出风口配合以形成左、右、下三面出风的效果,减少了局部高速冷气流的冲击,扩大了空调室内机的送风范围。
进一步地,由于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通过风机组件驱动其送出换热空气,通过单独的离子风发生装置驱动其引入自然空气,从而保证了空调室内机具有较大的整体风量和风速,进而在保证用户舒适度的前提下,满足了室内整体制冷量的要求,保证了室内温度的均衡性,并提高了空调室内机的制冷/制热效率和制冷/制热效果。
进一步地,离子风发生装置依靠电场力使空气中的粒子获得动能,从而形成不存在局部高速气流、柔和、均匀、舒适的离子风。相比于旋转类的送风组件(例如风机)来说,离子风发生装置具有压损销、耗能低、噪音小等优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空调室内机运行时的整体噪音。
进一步地,本发明通过将第一进风口设置在机壳的后侧上部、将第二进风口设置在机壳的前侧,并将换热装置、风机组件和离子风发生装置由前向后依次排列这一特别的设计不但可拉大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之间的距离,避免由第一进风口流向离子风发生装置的自然空气和由第二进风口流向换热装置的自然空气相互干扰或产生混流、紊流等现象,从而减小了气流阻力,提高了空调室内机的进风速度和进风量,进而提高了空调室内机的送风速度和送风量,而且还能够减小经离子风发生装置流向下部出风口的自然空气与经换热装置流向下部出风口的部分换热空气之间的距离,以便于该自然空气与该部分换热空气混合良好。
进一步地,由于本发明空调室内机的两个侧向出风口均朝向机壳的外侧前方,因此,空调室内机的三个出风口可形成环抱式的送风效果,不但进一步扩大了空调室内机的送风范围,而且避免了冷风或热风直接吹向人体,提高了室内温度的均匀性,从而进一步地提高了空调室内机的舒适度,使用户的使用体验更佳。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仰视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结构分解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正视图;
图6是沿图5中的剖切线A-A截取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离子风发生装置的一个放电模组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放电模组的示意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结构图,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侧视图,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仰视图,图4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结构分解图。参见图1至图4,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包括机壳10、设置于机壳10内的换热装置20、设置于换热装置20后侧的风机组件30、以及设置于风机组件30后侧的离子风发生装置40。
机壳10具有位于其后侧上部的第一进风口121、位于机壳10前侧的第二进风口122、位于机壳10下部的下部出风口111以及分别位于机壳10两侧的第一侧向出风口112和第二侧向出风口113。具体地,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侧向出风口112和第二侧向出风口113可朝向机壳10的横向两侧。在本发明的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侧向出风口112和第二侧向出风口113可朝向机壳10的侧向前方。由此,经第一侧向出风口112和第二侧向出风口113送出的风吹向机壳10的侧向前方,经下部出风口111送出的风吹向机壳10的下部前方。也即是每个出风口送出的风均能够直接到达用户正常的活动区域内,由此可形成左、右、下三面送风的效果,减弱了对空调室内机1安装位置的限制,增大了空调室内机1送风的角度,扩大了其送风范围,提高了其制冷/制热效率。
换热装置20配置成与流经其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以改变流经其的空气的温度,使其变成换热空气(冷空气或热空气)。风机组件30配置成促使由第二进风口122进入的自然空气流向换热装置20、并促使经换热装置20换热后的换热空气经由风机组件30的风道分别朝向下部出风口111、第一侧向出风口112和第二侧向出风口113流动。离子风发生装置40配置成通过电场力促使由第一进风口121进入的自然空气经由离子风发生装置40直接流向下部出风口111,以使得该自然空气与经换热装置20换热后的部分换热空气在下部出风口111处混合。需要强调的是,本发明所称的自然空气意指未经换热装置20换热的空气,即空调室内机1所处环境空间的环境空气。本发明所称的换热空气意指经过换热装置20换热后的空气,在空调室内机1处于制热模式时,换热空气可以为热空气,在空调室内机1处于制冷模式时,换热空气可以为冷空气。
经换热装置20换热后的部分换热空气和未经换热装置20换热的自然空气在下部出风口111处混合后能够形成柔和、均匀、舒适的混合风。该混合风即使直接吹向用户,只会令用户感受到凉而不冷、暖而不热的舒适体验,不会给用户带来感官上的刺激或损害用户身体健康。举例来说,在夏季,空调室内机1在室内温度为26~35℃制冷的时候,其吹出的制冷空气温度约为18℃。但是当通过离子风发生装置40将自然空气与18℃的制冷空气混合后,可将出风温度提升到23℃左右,23℃制冷风相比于18℃制冷风更加柔和和舒适,更贴近人体舒适程度。同时,经换热装置20换热后的另一部分换热空气经第一侧向出风口112和第二侧向出风口113吹出,既不会直接吹向用户而带来不舒适感,又可以与下部出风口配合以形成左、右、下三面出风的效果,减少了局部高速冷气流的冲击,扩大了空调室内机1的送风范围。
同时,由于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1通过风机组件20驱动其送出换热空气,通过单独的离子风发生装置40驱动其引入自然空气,一方面,保证了空调室内机1具有较大的整体风量和风速,在保证用户舒适度的前提下,满足了室内整体制冷量的要求,保证了室内温度的均衡性,并提高了空调室内机1的制冷/制热效率和制冷/制热效果;另一方面,离子风发生装置40依靠电场力使空气中的粒子获得动能,从而形成不存在局部高速气流、柔和、均匀、舒适的离子风(由于离子风的产生原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比较容易得到和习知的内容,因此这里不再赘述)。相比于旋转类的送风组件(例如风机)来说,离子风发生装置40具有压损销、耗能低、噪音小等优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空调室内机1运行时的整体噪音。同时由于离子风发生装置40产生的离子风不是依靠压力产生的,而是通过电场力产生的一种贴近于自然的柔和风,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空调室内机1的舒适度。
另外,还需要突出说明的是,本发明通过将第一进风口121设置在机壳10的后侧上部、将第二进风口122设置在机壳10的前侧,并将换热装置20、风机组件30和离子风发生装置40由前向后依次排列这一特别的设计不但可拉大第一进风口121和第二进风口122之间的距离,避免由第一进风口121流向离子风发生装置40的自然空气和由第二进风口122流向换热装置20的自然空气相互干扰或产生混流、紊流等现象,从而减小了气流阻力,提高了空调室内机1的进风速度和进风量,进而提高了空调室内机1的送风速度和送风量,而且还能够减小经离子风发生装置40流向下部出风口111的自然空气与经换热装置20和风机组件30流向下部出风口111的部分换热空气之间的距离,以便于该自然空气与该部分换热空气混合良好。
总的来看,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通过对进风口、出风口、换热装置20、风机组件30和离子风发生装置40的结构和位置进行特别设计和合理布局,并将长期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的离子风送风技术进行独创性地改进,使其与风机类送风部件进行完美地结合,从而以简单的结构同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送风范围小、噪音大、体验效果差、外观效果差等技术问题。同时,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较好的可实现性和经济价值,是空调送风形式的一次革新,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具体地,离子风发生装置40可将空气电离,产生大量带电粒子,这些带电粒子会吸附固体颗粒、灰尘或污染物等,然后在电场力作用下朝一定的方向运动。由于离子风是通过高压的电场形成的,因此具有高效杀菌和分解有害气体污染物的作用。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3和图4,风机组件30包括沿横向并排设置的两个离心风机(例如可以为第一离心风机31和第二离心风机32)和连接在两个离心风机后部的后衬板34,后衬板34与两个离心风机的蜗壳共同限定出风机组件30的风道。具体地,第一离心风机31和第二离心风机32分别具有其各自的蜗壳和容纳在蜗壳内的离心叶轮。蜗壳的朝向换热装置20的一侧开设有进风口,后衬板34设置于蜗壳的背离换热装置20的一侧,后衬板34与两个离心风机的蜗壳共同形成风机组件30的风道。第一离心风机31和第二离心风机32可以为前向式离心风机,也可以为后向式离心风机。
进一步地,后衬板34与机壳10的上部抵接,以将由第一进风口121流向离子风发生装置40的自然空气和由第二进风口122流向换热装置20的自然空气隔离开。由此,可避免流向离子风发生装置40和换热装置20的自然空气产生相互干扰,并避免产生乱流、紊流或混流等现象,从而提高了空调室内机1的进风速度,进而提高了其出风速度。
在本发明的一些替代性实施例中,机壳10顶壁的内侧可设有分隔壁,该分隔壁可由位于第一进风口121和第二进风口122之间的位置竖直向下地延伸至离子风发生装置40与风机组件30之间或延伸至离子风发生装置40的空气入口的前侧。该设计同样能够将由第一进风口121流向离子风发生装置40的自然空气和由第二进风口122流向换热装置20的自然空气隔离开。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机壳10包括后壳体14、前面板13以及第一侧部导风筒151和第二侧部导风筒152。后壳体14用于构成机壳10的后部。前面板13设置于后壳体14的前侧,以用于构成机壳10的前部。第一侧部导风筒151和第二侧部导风筒152分别位于后壳体14和前面板13之间的横向两端,即第一侧部导风筒151和第二侧部导风筒152均位于后壳体14和前面板13之间限定的空间内,并分别位于该空间的横向两端。第一侧部导风筒151和第二侧部导风筒152的外侧端口分别形成了第一侧向出风口112和第二侧向出风口113。
需要强调的是,第一侧部导风筒151和第二侧部导风筒152的外侧端口意指其各自的暴露于机壳10外部的端口,相应地,第一侧部导风筒151和第二侧部导风筒152还分别具有隐藏在机壳10内部的内侧端口。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4,风机组件30的风道具有朝向横向两侧的两个侧向风道出口和一个朝向下部出风口111的底部风道出口。第一侧部导风筒151和第二侧部导风筒152的内侧端口分别与风机组件30的两个侧向风道出口相连,以在第二进风口122、换热装置20、风机组件30、第一侧向出风口112和第二侧向出风口113之间形成与第一进风口121和离子风发生装置40完全隔开并独立的密封风道。也就是说,除了下部出风口111处之外,通过风机组件30驱动送风的风路与通过离子风发生装置40驱动送风的风路完全隔离,互不干扰,互不影响,从而避免气流之间产生扰动而影响气流流向和流速。
具体地,风机组件30风道的两个侧向风道出口分别用于向第一侧向出风口112和第二侧向出风口113送风,该两个侧向风道出口可分别为第一离心风机31和第二离心风机32的蜗壳出风口。底部风道出口用于向下部出风口111送风,该底部风道出口可以为下文将要详述的底部导风通道33的出口。第一侧部导风筒151和第二侧部导风筒152可分别在其内侧端口处通过螺钉连接、卡接或其他合适的方式与风机组件30的两个侧向风道出口固定在一起,以使第一侧部导风筒151和第二侧部导风筒152均与风机组件30的风道密封地连通。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4,后壳体14具有竖直延伸的本体141以及由本体141的上下两侧向前弯曲延伸的上缘部142和下缘部143。第一进风口121形成在上缘部142,下部出风口111形成在下缘部143。由此,可简化机壳10的结构,并使其整体更加美观。具体地,本体141上可设置有用于将空调室内机1悬挂于墙壁的悬挂孔。第一进风口121可包括多个均匀分布的通风孔,以保证进风的均衡性。下部出风口111可呈沿横向延伸的条状,以扩大送风范围。
进一步地,参见图2,前面板13配置成绕其沿横向延伸的底部枢转轴在前后方向上可枢转地连接在后壳体14的前侧,以在前面板13受控地绕其底部枢转轴向前枢转至开启位置时在前面板13和后壳体14之间形成第二进风口122。
具体地,前面板13的底部在前后方向上可枢转地连接于后壳体14的底部前侧,且前面板13配置成受控地在其开启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枢转。当空调室内机1启动后,前面板13受控地绕其底部枢转轴向前枢转至开启位置,从而在前面板13和后壳体14之间的上部和两个横向侧部形成第二进风口122。当空调室内机1停止运行后,前面板13受控地绕其底部枢转轴向后枢转至关闭位置时,前面板13的周向边缘与后壳体14的至少部分周向边缘和其他部件的边缘抵接,从而使机壳10的第二进风口122消失。由此可见,本发明通过对前面板13进行特别地设计,既能够允许空调室内机1运行时在其前侧形成正常的进风口,又可在空调室内机1停止运行时使其机壳10形成一个结构紧凑、外观统一的整体,减小了空调室内机1处于非运行状态时所占用的空间,提升了其外观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和图4,第一侧部导风筒151和第二侧部导风筒152的外侧端口的边缘分别与前面板13与后壳体14组装后形成的预组装件的两个横向侧端口的边缘形状相吻合。由此,可简化空调室内机1的结构、增强空调室内机1的外观一致性和整体性效果。
具体地,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侧向出风口112和第二侧向出风口113可朝向机壳10的外侧前方。此时,第一侧向出风口112和第二侧向出风口113的靠近空调室内机1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竖直等分平面的内侧边缘相比于第一侧向出风口112的远离该竖直等分平面的外侧边缘更加靠前。即第一侧部导风筒151和第二侧部导风筒152的外侧端口的内侧边缘比其各自的外侧边缘更加靠前。第一侧部导风筒151和第二侧部导风筒152的外侧端口的位于最前端的前侧边缘分别与前面板13的两个横向侧端的边缘形状相吻合,第一侧部导风筒151和第二侧部导风筒152的外侧端口的除前侧边缘之外的其他边缘分别与后壳体14的两个横向侧端的边缘形状相吻合。在本发明的一些替代性实施方式中,第一侧向出风口112和第二侧向出风口113可朝向机壳10的内侧前方,此时,第一侧部导风筒151和第二侧部导风筒152的外侧端口的位于最后端的后侧边缘分别与前面板13的两个横向侧端的边缘形状相吻合,第一侧部导风筒151和第二侧部导风筒152的外侧端口的除后侧边缘之外的其他边缘分别与后壳体14的两个横向侧端的边缘形状相吻合。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4,空调室内机1还包括第一导风通道61和第二导风通道62。第一导风通道61和第二导风通道62分别形成在第一侧部导风筒151和第二侧部导风筒152的内部,并分别由机壳10的内部弯曲延伸至第一侧向出风口112和第二侧向出风口113,以分别对经由风机组件30的风道流向第一侧向出风口112和第二侧向出风口113的空气进行引导。由此,能够保证从两个侧向出风口送出的风吹向机壳的左前侧和右前侧,不但能够进一步确保空调室内机1形成环抱式的送风效果,而且还能够减小气流流动过程中的阻力,提高两个侧向出风口的风速和风量。
进一步地,第一导风通道61呈柱状,其由内到外地沿一圆弧形曲线延伸。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这里所称的“内”和“外”均意指机壳10的内部和外部。第二导风通道62与第一导风通道61对称设置,即第二导风通道62也呈管状,其横截面由内到外地沿同一条圆弧形曲线延伸。该圆弧形曲线所在圆的圆心位于该圆弧形曲线的前侧,即该圆弧形曲线具有向后凸出弯曲的形状。由此,不但能够使气流流动更加顺畅,进一步减小气流阻力,提高侧向出风口的风速和风量;而且还能够使第一侧向出风口112、第二侧向出风口113和下部出风口111更容易形成环抱式的送风效果,从而保证空调室内机1具有最佳的舒适度。
具体地,第一侧部导风筒151可呈由风机组件30的其中一个侧向风道出口(例如可以为第一离心风机31的蜗壳出风口)向第一侧向出风口112沿上述圆弧形曲线弯曲延伸的管状体,该管状体内限定有第一导风通道61。同理,第二侧部导风筒152可呈由风机组件30的另一个侧向风道出口(例如可以为第二离心风机32的蜗壳出风口)向第二侧向出风口113沿上述圆弧形曲线弯曲延伸的管状体,该管状体内限定有第二导风通道62。
图5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正视图。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5,第一侧向出风口112的靠近空调室内机1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竖直等分平面S的内侧边缘1121相比于第一侧向出风口112的远离该竖直等分平面S的外侧边缘1122更加靠前,以使第一侧向出风口112朝向机壳10的外侧前方。也就是说,第一侧向出风口112的内侧边缘1121和外侧边缘1122在横向上和前后方向上均处于不同的位置,其内侧边缘1121比其外侧边缘1122更加靠近空调室内机1的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竖直等分平面,且其内侧边缘1121位于其外侧边缘1122的侧向前方,由此可使第一侧向出风口112斜向外地朝向机壳的前方。
进一步地,第二侧向出风口113与第一侧向出风口112对称设置。也就是说,第二侧向出风口113的内侧边缘1131相比于第二侧向出风口113的外侧边缘1132更加靠前。换句话说,第二侧向出风口113的内侧边缘1131和外侧边缘1132在横向上和前后方向上均处于不同的位置,其内侧边缘1131比其外侧边缘1132更加靠近空调室内机1的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竖直等分平面S,且其内侧边缘1131位于其外侧边缘1132的侧向前方,由此可使第二侧向出风口113斜向外地朝向机壳的前方。
由此,空调室内机1的三个出风口可分别朝向机壳10的横向外侧的前方以及下部前方送风,以形成环抱式的送风效果,不但进一步扩大了空调室内机1的送风范围,而且避免了冷风或热风直接吹向人体,提高了室内温度的均匀性,从而进一步地提高了空调室内机1的舒适度,使用户的使用体验更佳。
图6是沿图5中的剖切线A-A截取的示意性剖视图。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6,风机组件30和离子风发生装置40均包括用于引导空气流向下部出风口111的底部导风通道,该底部导风通道从上往下地向前倾斜延伸或弯曲延伸至下部出风口111。风机组件30的底部导风通道33的倾斜程度或弯曲程度小于离子风发生装置40的底部导风通道44的倾斜程度或弯曲程度。具体地,底部导风通道33可与下部出风口111的前半部连通,底部导风通道44可与下部出风口111的后半部连通。由此,由下部出风口111吹出的经离子风发生装置40的底部导风通道44引导的自然空气向前倾斜的程度相比于由下部出风口111吹出的经风机组件30的底部导风通道33引导的换热空气向前倾斜的程度大,从而更有利于位于后侧的自然空气与位于前侧的换热空气形成交叉混合,且两种空气的混合效果更佳。
进一步地,风机组件30的底部导风通道33的倾斜程度或弯曲程度以及离子风发生装置40的底部导风通道44倾斜程度或弯曲程度配置成使得:下部出风口111在位于其所在的水平面下方、并与该水平面呈0~85°角的范围内送风。具体地,经两个底部导风通道引导后,下部送风口111可在图6中虚线m和虚线n之间的区域范围内送风,该图中虚线m和虚线n之间的曲线箭头为气流的大致流向。由此,在空调室内机1制热时,其下部出风口111可向下吹出与水平面呈85°角的热气流,从而克服了热风容易上扬、难以下吹的技术难题。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换热装置20可以为平板式蒸发器,以提高换热效率,减小空调室内机1在前后方向上的厚度,从而减小空调室内机1的体积。
进一步地,后壳体14与换热装置20之间可设有用于固定换热装置20的固定支架80,换热装置20与固定支架80之间、以及固定支架80与后壳体14之间可采用螺钉连接、卡接或其他合适的连接方式固定在一起。
图7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离子风发生装置的一个放电模组的示意性结构图。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4和图7,离子风发生装置40包括至少一个放电模组410。每个放电模组410均具有金属网411和位于金属网411上方并呈阵列排布的多个放电针412。具体地,放电针412的针尖靠近金属网411,放电针412和金属网411上分别施加正负高压电极,放电针412相当于产生电晕放电的放射极,金属网411相当于接收极。每个放电模组410所产生的离子风的流向均为从上往下,多个放电针412与金属网411的排布方向与离子风的流向相同。
图8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放电模组的示意性剖视图。参见图8,为了提高离子风发生装置的送风速度,本发明的设计人进行了大量的风速测量实验,实验结果发现,将每个放电针412的针尖与金属网411的距离L设置成使其满足L=aL1(其中,a为范围在0.7~1.3之间的任一常数,即a可取值为0.7、0.8、0.9、1.0、1.1、1.2或1.3,L1为使得金属网411的风速中心点处的离子风风速达到最大风速Vmax时放电针412的针尖与金属网411之间的距离,金属网411的风速中心点为放电针412的针尖在金属网411上的投影点)的关系后,一方面,两个离子风发生装置所产生的离子风风速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正常的使用需求,另一方面,还可确保放电针412在金属网411产生有效离子风的区域内能够部分重叠以达到无影灯的投射的效果,从而使得金属网411的离子风分布更加均匀。
为了提高离子风发生装置的送风量,本发明的设计人进行了大量的针尖投影半径测量的实验,实验结果发现,将相邻两个放电针412的针尖之间的距离R设置成使其满足R=aR1(其中,R1为风速达到最大风速Vmax的b倍的风速测量点与风速中心点之间的距离,b为范围在0.3~0.7之间的任一常数,即b可取值为0.3、0.4、0.5、0.6或0.7,a的取值与上述相同)的关系后,两个离子风发生装置所产生的离子风风量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正常的使用需求。同时,对相邻两个放电针412之间的距离进行特别设计后,既能够避免相邻两个放电针412之间因距离太近而发生风速相互抵消,又能够避免两个放电针412之间的距离太远而导致风量减少以及风量分布不均匀。
由此可见,本发明通过合理设计放电针412与金属网411的空间位置关系,并同时合理布局多个放电针412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使得离子风发生装置能够产生均匀的、较大风量的离子风,从而提高了离子风发生装置的送风速度、送风量以及送风效率。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离子风发生装置40包括依次排列且并联或串联连接的多个放电模组410,每个放电模组410均具有金属网411和位于金属网411内侧并呈阵列排布的多个放电针412。由此,当放电针412(相对于放射极)接高压正极、金属网411(相当于接收极或接地极)接地后,每个放电模组410中的放电针412与对应的金属网411之间将产生电晕放电现象,从而可以使得离子风经过多个放电模组410进行多次加速,可以实现风速的叠加,以获得较高的出风速度。并且在高速出风作用下能够形成负压,进一步的增大进风量、提高多级离子送风模块的送风速度、送风量以及送风效率。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相邻两个放电模组410的放电针412直对布置,也就是说,每相邻两个放电模组的放电针412在离子风发生装置的出风面内的投影重合。由此,每个放电针412的尖端所对应的区域会产生较大较强的电场,因此该区域会产生局部风速较高的离子风,该离子风吹到用户身上会另用户具有较强的风感。换句话说,此种布置方式可在金属网411的每个风速中心点附近获得局部的较大风速,以提升空调室内机1单独由离子风发生装置驱动送风时的风感。
在本发明的一些替代性实施方式中,相邻两个放电模组410的放电针412错位布置。其中一种错位布置的方式为:每相邻两个放电模组的放电针412在垂直于离子风发生装置10的出风面的方向上错位布置,且每相邻两个放电模组的相应放电针412在离子风发生装置10的出风面内的投影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即每相邻两个放电模组的放电针412错位布置,但相应放电针412所处的高度相同)。由此,在水平方向上的若干个线性区域内可产生较为均匀的柔和风,多个放电模组的叠加又可在该线性区域内形成较大较强的电场,因此该线性区域内的离子风风速相对较高。进一步地,多个放电模组的放电针412在水平面内所形成的每组彼此相邻的三个放电针投影均形成等腰三角形,以确保离子风发生装置产生的离子风分布比较均匀。
另一种错位布置的方式为:每相邻两个放电模组的放电针412在垂直于离子风发生装置的出风面的方向以及竖直方向上均错位布置。由此,离子风发生装置产生的离子风可在其出风面内均匀分布,以在低电压、低电场强度、低功率的情况下实现柔和、均匀和大风量的送风。也就是说,每相邻的两个放电模组410的放电针412均相互错位,可填补每个放电模组410的多个放电针412之间的间隙。由此,可在金属网411的整个区域内形成比较均匀的离子风,提升了整体的送风量。进一步地,多个放电模组的放电针412在离子风发生装置的出风面内所形成的每组彼此相邻的三个放电针投影均形成等边三角形,以确保离子风发生装置产生的离子风分布更加均匀。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放电模组410还包括壳体414,其至少具有四个周壁板,且壳体414的上方镂空或设有进风孔,以允许自然空气流进壳体414中。每个放电模组410还包括多个金属导电条413。每个金属导电条413均具有形成其外部的绝缘保护层以及形成其内部的导电层,该导电层与金属放电针412电连接。
具体地,多个放电针412均匀地分布在金属导电条413的朝向金属网411的下侧。每个金属导电条413的下侧表面上均开设有若干个用于安装放电针412的针孔。针孔的孔径稍小于放电针412的直径,以使针孔与放电针412过盈配合。插入放电针412的针孔周围设有通过焊接工艺填补的填充层,也即是针孔的围绕放电针412的周围设有通过焊接工艺填补的填充层,以保证放电针412与金属导电条413内的导电层保持良好的电连接,同时又可严格地避免导电层裸露于外部,从而避免产生乱放电或打火的现象。
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应理解,在没有特说明的情况下,本发明实施例中所称的“上”、“下”、“内”、“外”、“竖直”、“水平”、“前”、“后”等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用语是以空调室内机1的实际使用状态为基准而言的,这些用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部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发明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发明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发明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具有位于所述机壳后侧上部的第一进风口、位于所述机壳前侧的第二进风口、位于所述机壳下部的下部出风口以及分别位于所述机壳两侧的第一侧向出风口和第二侧向出风口;
换热装置,设置于所述机壳内,且配置成与流经其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风机组件,设置于所述换热装置的后侧,且配置成促使由所述第二进风口进入的自然空气流向所述换热装置、并促使经所述换热装置换热后的换热空气经由所述风机组件的风道分别朝向所述下部出风口、所述第一侧向出风口和所述第二侧向出风口流动;以及
离子风发生装置,设置于所述风机组件的后侧,且配置成通过电场力促使由所述第一进风口进入的自然空气经由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直接流向所述下部出风口,以使得该自然空气与经所述换热装置换热后的部分换热空气在所述下部出风口处混合;
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包括至少一个放电模组,每个所述放电模组均具有金属网和位于所述金属网上方并呈阵列排布的多个放电针,其中
每个所述放电针的针尖与所述金属网的距离L设置成使其满足:L=aL1,其中,a为范围在0.7~1.3之间的任一常数,L1为使得所述金属网的风速中心点处的离子风风速达到最大风速Vmax时所述放电针的针尖与所述金属网之间的距离,所述金属网的风速中心点为所述放电针的针尖在所述金属网上的投影点;
所述机壳包括:
后壳体,用于构成所述机壳的后部;
前面板,连接在所述后壳体的前侧,以用于构成所述机壳的前部;以及
第一侧部导风筒和第二侧部导风筒,分别位于所述后壳体和所述前面板之间的横向两端,所述第一侧部导风筒和所述第二侧部导风筒的外侧端口分别形成了所述第一侧向出风口和所述第二侧向出风口;
所述风机组件的风道具有朝向横向两侧的两个侧向风道出口和一个朝向所述下部出风口的底部风道出口;且
所述第一侧部导风筒和所述第二侧部导风筒的内侧端口分别与所述风机组件的两个侧向风道出口相连,以在所述第二进风口、所述换热装置、所述风机组件、所述第一侧部出风口和所述第二侧部出风口之间形成与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完全隔开并独立的密封风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机组件包括沿横向并排设置的两个离心风机和连接在两个所述离心风机后部的后衬板,所述后衬板与两个所述离心风机的蜗壳共同限定出所述风机组件的风道;且
所述后衬板与所述机壳的上部抵接,以将由所述第一进风口流向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的自然空气和由所述第二进风口流向所述换热装置的自然空气隔离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壳体具有竖直延伸的本体以及分别由所述本体的上下两端向前弯曲延伸的上缘部和下缘部,所述第一进风口形成在所述上缘部,所述下部出风口形成在所述下缘部;且
所述前面板配置成绕其沿横向延伸的底部枢转轴在前后方向上可枢转地连接在所述后壳体的前侧,以在所述前面板受控地绕所述底部枢转轴向前枢转至开启位置时在所述前面板和所述后壳体之间形成所述第二进风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侧部导风筒和所述第二侧部导风筒的外侧端口的边缘分别与所述前面板与所述后壳体组装后形成的预组装件的两个横向侧端口的边缘形状相吻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导风通道和第二导风通道,分别形成在所述第一侧部导风筒和所述第二侧部导风筒的内部,并分别由所述机壳的内部弯曲延伸至所述第一侧向出风口和所述第二侧向出风口,以分别对经由所述风机组件的风道流向所述第一侧向出风口和所述第二侧向出风口的空气进行引导。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风通道呈柱状,其由内到外地沿一圆弧形曲线延伸;且
所述第二导风通道与所述第一导风通道对称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侧向出风口的靠近所述空调室内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竖直等分平面的内侧边缘相比于所述第一侧向出风口的远离该竖直等分平面的外侧边缘更加靠前,以使所述第一侧向出风口朝向所述机壳的外侧前方;且
所述第二侧向出风口与所述第一侧向出风口对称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机组件和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均包括用于引导空气流向所述下部出风口的底部导风通道,所述底部导风通道从上往下地向前倾斜延伸或弯曲延伸至所述下部出风口;且
所述风机组件的底部导风通道的倾斜程度或弯曲程度小于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的底部导风通道的倾斜程度或弯曲程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相邻两个所述放电针的针尖之间的距离R设置成使其满足:R=aR1,其中,R1为风速达到最大风速Vmax的b倍的风速测量点与所述风速中心点之间的距离,b为范围在0.3~0.7之间的任一常数。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包括依次排列且并联或串联连接的多个放电模组,每个所述放电模组均具有金属网和位于所述金属网上方并呈阵列排布的多个放电针;且
相邻两个所述放电模组的放电针直对布置或错位布置。
CN201610847927.8A 2016-09-23 2016-09-23 空调室内机 Active CN10786976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847927.8A CN107869765B (zh) 2016-09-23 2016-09-23 空调室内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847927.8A CN107869765B (zh) 2016-09-23 2016-09-23 空调室内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69765A CN107869765A (zh) 2018-04-03
CN107869765B true CN107869765B (zh) 2020-05-29

Family

ID=617515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847927.8A Active CN107869765B (zh) 2016-09-23 2016-09-23 空调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86976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14790B (zh) * 2018-07-11 2021-05-25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送风组件及具有该送风组件的柜式空调室内机
KR102615039B1 (ko) * 2018-08-24 2023-12-1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및 가전제품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30718A (ja) * 2000-10-20 2002-05-09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CN204147996U (zh) * 2014-08-26 2015-02-11 国家电网公司 一种电动除尘防护器
CN105299744A (zh) * 2014-06-23 2016-02-03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离子风室内机、离子风空调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5627430A (zh) * 2014-11-29 2016-06-01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分体壁挂式空调器
CN105650741A (zh) * 2016-03-24 2016-06-08 浙江高鼎净化科技有限公司 变频变压电子式高效空气净化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474045B1 (ko) * 2002-08-21 2005-03-0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 시스템
CN201382494Y (zh) * 2008-12-31 2010-01-13 深圳市英维克科技有限公司 换热节能空调器
CN103574759A (zh) * 2012-07-26 2014-02-12 曹阳 送风温度可调的高舒适度二次回风房间空调器
CN105042698A (zh) * 2015-08-18 2015-11-11 孙海潮 一种空调室内机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30718A (ja) * 2000-10-20 2002-05-09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CN105299744A (zh) * 2014-06-23 2016-02-03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离子风室内机、离子风空调系统及控制方法
CN204147996U (zh) * 2014-08-26 2015-02-11 国家电网公司 一种电动除尘防护器
CN105627430A (zh) * 2014-11-29 2016-06-01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分体壁挂式空调器
CN105650741A (zh) * 2016-03-24 2016-06-08 浙江高鼎净化科技有限公司 变频变压电子式高效空气净化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多针-网电极离子风激励器推力与推功比的实验研究》;王维等;《物理学报》;20130430;第62卷(第7期);第075205-1页至075205-1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69765A (zh) 2018-04-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166511B (zh) 空调室内机
CN106765558B (zh) 空调室内机
CN107869769B (zh) 空调室内机
CN106642329B (zh) 空调室内机
CN104676744A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06705216B (zh) 空调室内机
CN107869765B (zh) 空调室内机
CN107869779B (zh) 空调室内机
CN106765557B (zh) 空调室内机
CN107166512B (zh) 空调室内机
CN107869780B (zh) 空调室内机
CN107869778B (zh) 空调室内机
CN107869768B (zh) 空调室内机
CN108019818B (zh) 空调室内机
CN106765552B (zh) 空调室内机
CN107869767B (zh) 空调室内机
CN107869776B (zh) 空调室内机
CN107869759B (zh) 空调室内机
CN107869761B (zh) 空调室内机
CN107869763B (zh) 空调室内机
CN107869764B (zh) 空调室内机
CN108019817B (zh) 空调室内机
CN107869758B (zh) 空调室内机
CN107869775B (zh) 空调室内机
CN107869774B (zh) 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909

Address after: 266101 Haier Industrial Park, Haier Road, Laoshan District, Shandong, Qingdao, China

Co-patentee after: Qingdao Haier Parts Co., Ltd

Patentee after: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ERAL Corp.,Ltd.

Address before: 266101 Haier Industrial Park, Haier Road, Laoshan District, Shandong, Qingdao, China

Patentee befor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ERAL Corp.,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1104

Address after: 266101 Haier Industrial Park, Haier Road, Laoshan District, Shandong, Qingdao, China

Patentee after: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ERAL Corp.,Ltd.

Patentee after: Qingdao Haier Parts Co., Ltd

Patentee after: Haier Zhijia Co.,Ltd.

Address before: 266101 Haier Industrial Park, Haier Road, Laoshan District, Shandong, Qingdao, China

Patentee befor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ERAL Corp.,Ltd.

Patentee before: Qingdao Haier Parts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