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114790B - 送风组件及具有该送风组件的柜式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送风组件及具有该送风组件的柜式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114790B
CN109114790B CN201810758673.1A CN201810758673A CN109114790B CN 109114790 B CN109114790 B CN 109114790B CN 201810758673 A CN201810758673 A CN 201810758673A CN 109114790 B CN109114790 B CN 10911479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volute
air outlet
section
supply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75867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114790A (zh
Inventor
蔡婷婷
张培虎
郝本华
成汝振
耿宝寒
孙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758673.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114790B/zh
Publication of CN1091147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147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1147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147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送风组件。该送风组件包括离心风机和用于将从离心风机吹出的气流导流输送至室内环境的导风构件。离心风机的出口区段位于其蜗舌区段的前侧。导风构件具有自风机出风口向背离离心风机的叶轮的方向延伸的导流风道和设置于导流风道出风口处的多个横摆叶。其中导流风道的前向侧壁和后向侧壁设置为分别沿前凸形曲线和后凸形曲线组延伸,导流风道的两个横向侧壁设置为沿竖直方向延伸,前凸形曲线和后凸形曲线均为向后凸出的曲线,不仅具有更低的噪音,而且从导风风道的出风口的中心与边缘处吹出的气流的流速差值较小。多个横摆叶设置为相对于导流风道的后向侧壁由远至近宽度逐渐减小,以在减少压损的同时,实现较好的导风效果。

Description

送风组件及具有该送风组件的柜式空调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处理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送风组件及具有该送风组件的柜式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与离心风机的蜗壳风道连通的导风风道或是沿直线延伸或是相对于叶轮外轮廓渐扩延伸,吹出的气流为中间流速高、边缘流速低的环形气流,特别是当此种离心风机和导风风道应用在空调室内机时,会使用户感觉到气流中心和边缘处的温度差异较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第一方面的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风速均匀且压损小的送风组件。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具有该送风组件的柜式空调室内机。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送风组件,包括:
离心风机,所述离心风机包括蜗壳和设置于所述蜗壳内的叶轮,其中所述蜗壳包括共同限定出蜗壳风道的两个蜗壳侧壁和连接所述两个蜗壳侧壁的蜗壳周壁,所述蜗壳周壁包括相对于所述叶轮外轮廓渐扩的蜗形区段和自所述蜗形区段的两端分别延伸出的蜗舌区段和出口区段,所述蜗舌区段和出口区段之间形成该离心风机的风机出风口;和
导风构件,包括自所述风机出风口向背离所述叶轮的方向延伸的导流风道、以及具有多个设置于所述导流风道出风口处的沿横向方向延伸并与所述导流风道的周壁转动连接的多个横摆叶的横摆叶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离心风机的出口区段位于其蜗舌区段的前侧;
所述导流风道的前向侧壁和后向侧壁设置为分别沿前凸形曲线和后凸形曲线组延伸,所述导流风道的两个横向侧壁设置为沿竖直方向延伸,其中所述前凸形曲线和后凸形曲线均为向后凸出的曲线;且
所述多个横摆叶设置为相对于所述导流风道的后向侧壁由远至近其宽度逐渐减小。
可选地,所述横摆叶组还包括:
连杆,设置为与所述多个横摆叶固定连接;
摆叶电机,设置为与所述导流风道的周壁固定连接;以及
曲柄,其一端设置为与所述摆叶电机的输出轴驱动连接,另一端设置为与所述连杆转动连接;其中
所述多个横摆叶在任一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竖直平面的截面的前端均处于同一沿横向方向延伸的竖直平面内。
可选地,部分所述横摆叶中部的宽度小于其两个横向端部的宽度;且
所述横摆叶组还包括另一连杆,所述连杆与所述另一连杆设置为分别与所述多个横摆叶的两个横向端部的后端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多个横摆叶的导风面为平面。
可选地,每个所述横摆叶开设有多个沿其厚度方向延伸的通孔。
可选地,所述导流风道设置为自风机出风口向上渐扩延伸。
可选地,所述导风构件包括:
壳体,其底壁和顶壁分别开设有进风开口和出风开口;
下部连通风道,设置为连通所述风机出风口和所述进风开口;
上部连通风道,固定于所述壳体内,且其进风口设置为与所述进风开口对接;和
出风框,设置为将所述上部连通风道的出风口罩设在其风道内,并配置为可受控地在其出风口显露于所述出风开口的上方的打开位置和完全处于所述壳体内的闭合位置之间运动;其中
当所述出风框位于所述打开位置时,所述下部连通风道、上部连通风道及出风框连通形成所述导流风道;所述多个横摆叶设置于所述出风框的出风口处。
可选地,所述导流风道包括:
扩压段,设置为自风机出风口的各个周向边缘向下渐扩延伸;
稳流段,设置为自所述扩压段的延伸末端向下渐缩延伸;和
导流段,设置为自所述稳流段的后侧延伸末端向下并向前曲线延伸,且其延伸末端位于所述稳流段的前侧延伸末端所在竖直平面的前侧。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柜式空调室内机,包括:
机壳,开设有机壳进风口和机壳出风口;
第一送风组件,其为以上任一所述的送风组件,设置于所述机壳内,且所述送风组件配置为从所述机壳进风口的周围环境吸入环境空气并促使环境空气分别向所述机壳出风口流动;以及
室内换热器,设置于所述机壳进风口与所述第一送风组件之间的进风流路上。
可选地,所述第一送风组件进一步设置为其离心风机的出口区段和蜗舌区段分别自蜗形区段的两端向上延伸;且所述柜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
第二送风组件,其为另一所述的送风组件,其离心风机的出风区段和蜗舌区段设置为分别自蜗形区段的两端向下延伸。
本发明将导流风道设计为先与蜗壳风道的延伸方向相同地相对于叶轮的外轮廓渐扩延伸再反向相对于叶轮的外轮廓渐扩延伸,可在延长气体在导流风道内的流动行程、使从离心风机吹出的气体在导流风道内充分混合的同时,使气体的流动顺畅,不仅具有更低的噪音,而且从导风风道的出风口的中心与边缘处吹出的气流的流速差值较小,具有较好的用户体验。
进一步地,本发明将出风口处的多个横摆叶设置为相对于导流风道的后向侧壁由远至近摆叶宽度逐渐减小,即在出风口风量较大、风速较快的位置处设置宽度较小的摆叶,风量较小、风速较快的位置处设置宽度较大的摆叶,可在减少压损的同时,实现较好的导风效果。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送风组件的风道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送风组件的风道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3是图1及图2中离心风机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柜式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5是图4所示的柜式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爆炸视图;
图6是图5所示的预组装件的示意性爆炸视图;
图7是对实施例1中第一送风组件进行测试测得的流场图;
图8是对实施例1中第二送风组件进行测试测得的流场图;
图9是对实施例1中室内换热器进行测试测得的气体流速分布图;
图10是对对比例1中第一送风组件进行测试测得的流场图;
图11是对对比例1中第二送风组件进行测试测得的流场图;
图12是对对比例1中室内换热器进行测试测得的气体流速分布图;
图13是对对比例2中第一送风组件进行测试测得的流场图;
图14是对对比例2中第二送风组件进行测试测得的流场图;
图15是对对比例2中室内换热器进行测试测得的气体流速分布图;
图16是图4所示导风构件的出风框处于打开位置时的示意性剖面图,其中下部连通风道被去除;
图17是图4所示导风构件的出风框处于闭合位置时的示意性剖面图,其中下部连通风道被去除;
图18是图17中横摆叶和连杆的示意性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送风组件的风道的示意性剖视图;图2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送风组件的风道的示意性剖视图。参见图1和图2,送风组件一般性地可包括离心风机和与用于将离心风机吹出的气流导流输送至室内环境的导风构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均熟知地,离心风机包括蜗壳和设置在蜗壳内的叶轮2211。其中蜗壳包括共同限定出蜗壳风道的两个蜗壳侧壁2212和连接两个蜗壳侧壁2212的蜗壳周壁。蜗壳周壁包括相对于叶轮2211外轮廓渐扩的蜗形区段2213a、以及自蜗形区段2213a的两端分别延伸出的蜗舌区段2213b和出口区段2213c,且蜗舌区段2213b与出口区段2213c之间形成离心风机的风机出风口。
导风构件限定有自风机出风口向背离叶轮2211的方向延伸的导流风道,并配置为将自风机出风口吹出的气流向前导出。特别地,离心风机的出口区段2213c位于其蜗舌区段2213b的前侧。导流风道的前向侧壁和后向侧壁设置为分别沿向后凸出的前凸形曲线和向后凸出的后凸形曲线组延伸,两个横向侧壁设置为沿竖直方向延伸,以减少噪音及导风风道的出风口的中心与边缘处的气流流速差值。
在本发明之前,本领域技术人员均认为,离心风机通过叶轮2211对气体做功,使气体旋转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向外运动,因此,与离心风机的蜗壳风道连通的导流风道只有与蜗壳风道的延伸方向相同地相对于叶轮2211的外轮廓渐扩延伸才能使气体在风道内的流动更加顺畅,减少因气流与风道内壁碰撞产生的噪音。然而,本申请的发明人通过对导流风道的形状尺寸进行了大量的调试,创造性地发现,将导流风道设计为先与蜗壳风道的延伸方向相同地相对于叶轮2211的外轮廓渐扩延伸再反向相对于叶轮2211的外轮廓渐扩延伸,可在延长气体在导流风道内的流动行程、使从离心风机吹出的气体在导流风道内充分混合的同时,使气体的流动顺畅,不仅具有更低的噪音,而且从导风风道的出风口的中心与边缘处吹出的气流的流速差值较小,具有较好的用户体验。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离心风机优选采用双吸式离心风机,即两个蜗壳侧壁2212分别开设有一个风机进风口,以提高送风组件的风量。图3是图1及图2中离心风机的示意性剖视图。参见图3,离心风机可优选采用蜗舌区段2213b与出口区段2213c的夹角(出口角)α1为15°~25°、和/或蜗形区段2213a的距叶轮2211的转动轴线的最近处的切线与蜗舌区段2213b的夹角(蜗舌角)α2为50°~70°、和/或蜗舌区段2213b与风机出风口的夹角α3为53°~63°的离心风机。例如,蜗舌区段2213b与出口区段2213c的夹角α1为19°、蜗形区段2213a的距叶轮2211的转动轴线的最近处的切线与蜗舌区段2213b的夹角α2为57°、蜗舌区段2213b与风机出风口的夹角α3为58°。
参见图1,在本发明的一些优选实施例中,导流风道223可设置成自离心风机221的风机出风口向远离叶轮2211的方向渐扩延伸,以提高流经导流风道223的气流的静压,从而提高气体的流动速率。前凸形曲线可至少包括自靠近叶轮2211至远离叶轮2211方向依次平滑过渡连接且半径依次减小的第一前侧圆弧、第二前侧圆弧和第三前侧圆弧。后凸形曲线可至少包括自靠近叶轮2211至远离叶轮2211方向依次平滑过渡连接且半径依次减小的第一后侧圆弧、第二后侧圆弧和第三后侧圆弧,以进一步地气体流动的顺畅性,提高气体的流动速率。其中第一前侧圆弧和第一后侧圆弧可设置为向背离叶轮2211的方向并向后延伸。第二前侧圆弧、第三前侧圆弧、第二前侧圆弧和第三前侧圆弧可设置为向背离叶轮2211的方向并向前延伸。
为进一步地提高导流风道223内气体的流动顺畅性,离心风机221的风机出风口自前至后向靠近叶轮2211的方向延伸,且其与水平面的夹角β1为4~6°,例如4°、5°或6°。第一前侧圆弧的经过风机出风口的前侧边缘的切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β2为37~39°,例如37°、38°或39°。第一前侧圆弧的半径ru1与风机出风口的长度L0之比为4.83~8,例如4.83、6或8。第二前侧圆弧的半径ru2与风机出风口的长度L0之比为4.67~7.75,例如4.67、5.79或7.75。第三前侧圆弧与第二前侧圆弧相交并相切于第二前侧圆弧的末端。第三前侧圆弧的角度为56°~58°,例如56°、57°或58°。第三前侧圆弧的半径ru3与风机出风口的长度L0之比为0.5~1.25,例如0.5、0.79或1.25。第三前侧圆弧的经过其末端的切线沿水平方向延伸。第三前侧圆弧的末端在前后方向上距风机出风口的后侧边缘的距离Lu2与风机出风口的长度L0之比为0.73~2.18,例如0.73、1.37或2.18。第三前侧圆弧在竖直方向上距风机出风口的后向边缘的距离Lu1与风机出风口的长度L0之比为2.67~5,例如2.67、3.56或5。第一后侧圆弧经过风机出风口的后侧边缘并与蜗舌区段2213b相切。第一后侧圆弧的半径Ru1与风机出风口的长度L0之比为6.67~11,例如6.67、7或11。第二后侧圆弧的半径Ru2与风机出风口的长度L0之比为2.33~4.1,例如2.33、3.01或4.1。第二后侧圆弧的圆心在前后方向上距第三后侧圆弧的末端的距离与风机出风口的长度之比为4.53~7.8,例如4.53、5.77或7.8。第二后侧圆弧的圆心在竖直方向上距第三后侧圆弧的末端的距离与风机出风口的长度之比为3.83~6.75,例如3.83、4.94或6.75。第三后侧圆弧的半径Ru3与风机出风口的长度L0之比为2.17~4,例如2.17、2.8或4。第三后侧圆弧的经过其延伸末端的切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β3为0~20°,例如0°、5°、15°或20°。第三后侧圆弧的末端在竖直方向上距风机出风口的后向边缘的距离Lu3+Lu4与风机出风口的长度L0之比为4~7.5,例如4、5.28或7.5,且其末端与第三前侧圆弧的末端处于同一竖直平面。
连接第一前侧圆弧和第二前侧圆弧并与第一前侧圆弧和第二前侧圆弧相切的过渡圆的半径ru4与风机出风口的长度L0之比为0.57~1.4,例如0.57、0.9或1.4。连接第一后侧圆弧和第二后侧圆弧并与第一后侧圆弧和第二后侧圆弧相切的过渡圆的半径Ru4与风机出风口的长度L0之比为1.17~2.25,例如1.17、1.64或2.25。
参见图2,在本发明的另一些优选实施例中,导流风道可包括扩压段234a和稳流段234b。扩压段234a可设置为自离心风机231的风机出风口的各个周向边缘渐扩延伸,以提高流经所述扩压段234a的气流的静压,使气体的流动更加顺畅。稳流段234b可设置为自所述扩压段234a的延伸末端渐缩延伸,以提高流经所述稳流段234b的气流的流速,使自扩压段234a吹出的气流在稳流段234b内混合,提高自稳流段234b吹出的气流的风速的均匀性。
扩压段234a可设置为自风机出风口的各个周向边缘向背离叶轮2211的方向并向后延伸,以进一步提高气体流动的顺畅性,减小噪音。稳流段234b可设置为自扩压段234a的延伸末端向背离叶轮2211的方向并向前延伸,以使气流在稳流段234b内混合的更加均匀。前凸形曲线包括自蜗壳的出口区段2213c向远离叶轮2211的方向延伸的第一前侧圆弧,扩压段234a及稳流段234b的前向侧壁均沿第一前侧圆弧延伸。后凸形曲线可包括自蜗壳的蜗舌区段2213b向远离叶轮2211的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后侧圆弧和第二后侧圆弧,扩压段234a和稳流段234b的后向侧壁分别沿第一后侧圆弧和第二后侧圆弧延伸。为使气流的流动更加顺畅,第一前侧圆弧可设置为与蜗壳的出口区段2213c相切。第一后侧圆弧可设置为与蜗壳的蜗舌区段2213b相切。第二后侧圆弧可设置为与第一后侧圆弧相切。在一些实施例中,离心风机231的风机出风口可设置为自前至后向远离叶轮2211的方向延伸,且其与水平面的夹角γ1可为9°~11°,例如9°、10°或11°。第一前侧圆弧的半径rd1与风机出风口的长度L0之比可为6~10,例如6、7.55或10。第一前侧圆弧的延伸末端在竖直方向上距出口区段2213c的延伸末端的距离Ld1与风机出风口的长度L0之比可为1.33~3,例如1.33、2或3。第一后侧圆弧的半径Rd1与风机出风口的长度L0之比可为2~3.5,例如2、2.47或3.5。第一后侧圆弧的延伸末端在竖直方向上距蜗舌区段2213b的延伸末端的距离Ld2与风机出风口的长度L0之比可为0.67~1.5,例如0.67、0.94或1.5。第二后侧圆弧的半径Rd2与风机出风口的长度L0之比可为6.33~11,例如6.33、8.27或11。
在一些进一步优选实施例中,导流风道还可包括自稳流段234b的延伸末端向背离叶轮2211的方向并向前曲线延伸的导流段234c,以将来自稳流段234b的气流向前导出。进一步优选地,导流段234c可设置为自稳流段234b的后侧延伸末端向前曲线延伸,并延伸至稳流段234b的前侧延伸末端所在的竖直平面的前侧,以使一部分来自稳流段234b的气流经导流段234c反射向靠近叶轮2211的方向流动,并与另一部分来自稳流段234b的气流在稳流段234b的前侧延伸末端所在的竖直平面的前侧混流,从而增大送风组件的出风角度,形成无“束状”感的均匀气流,提高用户体验。后凸形曲线还可包括第三后侧圆弧,导流段234c可设置为沿第三后侧圆弧延伸。其中第三后侧圆弧设置为与第二后侧圆弧相切。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后侧圆弧的半径Rd3与风机出风口的长度L0之比可为0.6~1.25,例如0.6、0.8或1.25。第三后侧圆弧的延伸末端在竖直方向上距第一前侧圆弧的延伸末端的距离Ld3与风机出风口的长度L0之比可为1.67~3,例如1.67、2.3或3。第三后侧圆弧的经过其延伸末端的切线与水平面的夹角可为0°~5°,例如0°、2.5°或5°。
基于前述任一实施例的送风组件,本发明还可提供一种柜式空调室内机200。图4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柜式空调室内机200的示意性剖视图;图5是图4所示的柜式空调室内机200的示意性爆炸视图;图6是图5所示的预组装件290的示意性爆炸视图。参见图4至图6,柜式空调室内机200可包括开设有机壳进风口2121和至少一个机壳出风口的机壳210、至少一个送风组件、以及设置于至少一个送风组件和机壳进风口2121之间的进风流路上的室内换热器240。机壳进风口2121优选开设于离心风机的蜗舌区段2213b远离出口区段2213c的一侧,室内换热器240可设置于机壳进风口2121与离心风机的蜗舌区段2213b之间,以在不改变离心风机的叶轮2211的转动轴线的位置的同时,增大室内换热器240与风机进风口之间的距离,从而提高气流流经室内换热器240的速率。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至少一个送风组件可包括第一送风组件220和设置于第一送风组件220下方的第二送风组件230。机壳出风口可包括分别开设于机壳210上部和下部的顶部出风口和下部出风口2111。第一送风组件220可由离心风机221和限定有导流风道223的导风构件100组成,且离心风机221的出风区段和蜗舌区段2213b设置为分别自其蜗形区段2213a的两端向上延伸。第二送风组件230可由离心风机231和限定有导流风道的导风构件232组成,且离心风机231的出风区段和蜗舌区段2213b设置为分别自其蜗形区段2213a的两端向下延伸。第二送风组件230的导流风道可设置为部分经由下部出风口2111延伸至机壳210的外侧,以使从离心风机吹出的气流更加顺畅地运动至室内环境,并在机壳210的外侧混流。在图示实施例中,机壳210可由前面板211、后背板212、两个横向侧板213及底座214围成,其中机壳进风口2121开设于后背板212,顶部出风口由前面板211、后背板212及两个横向侧板213的顶端围成,下部出风口2111开设于前面板211。
为进一步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更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进行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1
第一送风组件220的离心风机的风机出风口自前至后向靠近叶轮2211的方向延伸,且其与水平面的夹角β1为5°。第一前侧圆弧的经过风机出风口的前侧边缘的切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β2为38°。第一前侧圆弧的半径ru1为800mm。第二前侧圆弧的半径ru2为775mm。第三前侧圆弧的角度为57°。第三前侧圆弧的半径ru3为75mm。第三前侧圆弧的末端在前后方向上距风机出风口的后侧边缘的距离Lu2为110mm,在竖直方向上距风机出风口的后向边缘的距离Lu1为500mm。第一后侧圆弧的半径Ru1为1100mm。第二后侧圆弧的半径Ru2为410mm。第二后侧圆弧的圆心在前后方向上距第三后侧圆弧的末端的距离为780mm,在竖直方向上距第三后侧圆弧的末端的距离为675mm。第三后侧圆弧的半径Ru3为325mm。第三后侧圆弧的经过其延伸末端的切线沿水平方向延伸。第三后侧圆弧的末端在竖直方向上距风机出风口的后向边缘的距离Lu3+Lu4为725mm。连接第一前侧圆弧和第二前侧圆弧并与第一前侧圆弧和第二前侧圆弧相切的过渡圆的半径ru4为140mm。连接第一后侧圆弧和第二后侧圆弧并与第一后侧圆弧和第二后侧圆弧相切的过渡圆的半径Ru4为225mm。
第二送风组件230的离心风机的风机出风口自前至后向远离叶轮2211的方向延伸,且其与水平面的夹角γ1为10°。第一前侧圆弧的半径rd1为900mm。第一前侧圆弧的延伸末端在竖直方向上距出口区段2213c的延伸末端的距离Ld1为200mm。第一后侧圆弧的半径Rd1为350mm。第一后侧圆弧的延伸末端在竖直方向上距蜗舌区段2213b的延伸末端的距离Ld2为150mm。第二后侧圆弧的半径Rd2为950mm。第三后侧圆弧的半径Rd3为125mm。第三后侧圆弧的经过其延伸末端的切线沿水平方向延伸。第三后侧圆弧的延伸末端在竖直方向上距出口区段2213c的末端的距离为450mm。前凸形曲线还包括自第一前侧圆弧的延伸末端向背离叶轮2211的方向延伸并与第一前侧圆弧相切的第二前侧圆弧,第二前侧圆弧的经过其延伸末端的切线沿水平方向延伸,并使第二送风组件230的导流风道的出风口在竖直方向上的尺寸与第一送风组件220的导流风道的出风口在竖直方向上的尺寸相同。
机壳进风口2121开设于离心风机的蜗舌区段2213b远离出口区段2213c的一侧,室内换热器240设置于机壳进风口2121与离心风机的蜗舌区段2213b之间。
对比例1
第一送风组件220的导流风道沿竖直方向延伸,且其前向侧壁与离心风机的出口区段2213c相切。导流风道的后向侧壁的延伸末端距离心风机的蜗舌区段2213b的末端的距离与实施例1的第一送风组件220的导流风道的后向侧壁的延伸末端距离心风机的蜗舌区段2213b的末端的距离相等,且其出风口在竖直方向上的尺寸与第一送风组件220的导流风道的出风口在竖直方向上的尺寸相同。
第二送风组件230的导流风道沿竖直方向延伸,且其前向侧壁与离心风机的出口区段2213c相切。导流风道的后向侧壁的延伸末端距离心风机的蜗舌区段2213b的末端的距离与实施例1的第二送风组件230的导流风道的后向侧壁的延伸末端距离心风机的蜗舌区段2213b的末端的距离相等,且其出风口在竖直方向上的尺寸与第二送风组件230的导流风道的出风口在竖直方向上的尺寸相同。
机壳进风口2121开设于离心风机的蜗舌区段2213b远离出口区段2213c的一侧,室内换热器240设置于机壳进风口2121与离心风机的蜗舌区段2213b之间。
对比例2
第一送风组件220的导流风道相对于叶轮2211的外轮廓渐扩延伸,并相对于叶轮2211由近至远渐扩延伸。导流风道的后向侧壁的延伸末端距离心风机的出口区段2213c的末端的距离与实施例1的第一送风组件220的导流风道的后向侧壁的延伸末端距离心风机的蜗舌区段2213b的末端的距离相等,且其出风口在竖直方向上的尺寸与第一送风组件220的导流风道的出风口在竖直方向上的尺寸相同。
第二送风组件230的导流风道相对于叶轮2211的外轮廓渐扩延伸,并相对于叶轮2211由近至远渐扩延伸。导流风道的后向侧壁的延伸末端距离心风机的出口区段2213c的末端的距离与实施例1的第二送风组件230的导流风道的后向侧壁的延伸末端距离心风机的蜗舌区段2213b的末端的距离相等,且其出风口在竖直方向上的尺寸与第二送风组件230的导流风道的出风口在竖直方向上的尺寸相同。
机壳进风口2121开设于离心风机的出口区段2213c远离蜗舌区段2213b的一侧,室内换热器240设置于机壳进风口2121与离心风机的出口区段2213c之间。
上述实施例1及对比例1-2的送风组件的离心风机均为相同的蜗舌区段2213b与蜗壳区段的夹角α1为19°、蜗形区段2213a的距叶轮2211的转动轴心的最近处的切线与蜗舌区段2213b的夹角α2为57°、蜗舌区段2213b与风机出风口的夹角α3为58°、风机出风口长度L0为127mm的双吸式离心风机。
对由实施例1及对比例1-2组成的柜式空调室内机200进行性能测试。图7是对实施例1中第一送风组件220进行测试测得的流场图;图8是对实施例1中第二送风组件230进行测试测得的流场图;图9是对实施例1中室内换热器240进行测试测得的气体流速分布图;图10是对对比例1中第一送风组件220进行测试测得的流场图;图11是对对比例1中第二送风组件230进行测试测得的流场图;图12是对对比例1中室内换热器240进行测试测得的气体流速分布图;图13是对对比例2中第一送风组件220进行测试测得的流场图;图14是对对比例2中第二送风组件230进行测试测得的流场图;图15是对对比例2中室内换热器240进行测试测得的气体流速分布图。参见图7至图15,在不同叶轮2211转速下的风量、能耗(功率)以及噪声的测试结果如表1-3。在叶轮2211转速700r/min下的风速均匀性的测试结果如图7-8、图10-11及图13-14,室内换热器240的进风速度的均匀性的测试结果如图9、图12、图15。
表1
转速r/min 750 700 600 500 400
风量m<sup>3</sup>/h 1411.8 1308.6 1094.4 862.8 636.6
功率W 125.3 104.1 71.26 48.28 34.9
噪声dB(A) 47.1 45.97 40.38 34.35 29.26
表2
转速r/min 750 700 600 500 400
风量m<sup>3</sup>/h 1318 1237 1030 825 622
功率W 145.8 121.17 64.07 34.66 20.13
噪声dB(A) 51.89 50.22 45.63 40.12 34.04
表3
转速r/min 800 700 600 500
风量m<sup>3</sup>/h 1324.2 1122 928.2 732.6
功率W 94.86 59.6 37.15 23.1
噪声dB(A) 55.64 50.4 45.41 38.8
从表1-3的测试结果可以看出,在叶轮2211转速相同的情况下,导流风道先与蜗壳风道的延伸方向相同地相对于叶轮2211的外轮廓渐扩延伸再反向相对于叶轮2211的外轮廓渐扩延伸相比于导流风道完全与蜗壳风道的延伸方向相同地相对于叶轮2211渐扩延伸,具有风大的送风风量、更低的功率能耗、更低噪声。
从图7-8、图10-11、图13-14的测试结果可以看出,在叶轮2211转速相同的情况下,导流风道先与蜗壳风道的延伸方向相同地相对于叶轮2211的外轮廓渐扩延伸再反向相对于叶轮2211的外轮廓渐扩延伸相比于导流风道完全与蜗壳风道的延伸方向相同地相对于叶轮2211渐扩延伸,不仅从导流风道吹出的气体的流速更加均匀,而且导流风道内的气体流动更加顺畅、无气流旋涡,具有更小的噪音。
从图9、图12和图15的测试结果可以看出,将机壳进风口2121开设在蜗舌区段2213b远离出口区段2213c的一侧并将室内换热器240设置在机壳进风口2121与蜗舌区段2213b之间相比于机壳进风口2121开设在出口区段2213c远离蜗舌区段2213b的一侧并将室内换热器240设置在机壳进风口2121与出口区段2213c之间,流经室内换热器240各处的气体的流动速率更加均匀,减少了室内换热器240靠近离心风机处的冷量或热量的浪费。
图16是图4所示导风构件100的出风框120处于打开位置时的示意性剖面图,其中下部连通风道140被去除;图17是图4所示导风构件100的出风框120处于闭合位置时的示意性剖面图,其中下部连通风道140被去除。参见图16和图17,特别地,第一送风组件220的导风构件100可包括壳体110、下部连通风道140、以及固定于壳体110内的上部连通风道130和出风框120。具体地,壳体110固定于机壳210内,且其底壁和顶壁可分别开设有进风开口1111和出风开口1112。下部连通风道140可设置为连通风机出风口和进风开口1111。上部连通风道130的进风口可设置为与进风开口1111对接,以接收壳体110外的气流。出风框120可设置为将上部连通风道130的出风口罩设在其风道内,并配置为可受控地绕一固定于壳体110后部的枢转轴经由机壳210的顶部出风口在打开位置和闭合位置之间转动,其中当出风框120位于所述打开位置时,下部连通风道140、上部连通风道130及出风框120连通形成导流风道223,且出风框120的出风口显露于出风开口1112的上侧,以将从风机出风口吹出的气流输送至室内环境;当出风框120位于闭合位置时,出风框120完全处于壳体110内,以降低柜式空调室内机200的重心、避免灰尘落入。当出风框120位于打开位置时,导风框120的后向侧壁的出风端在竖直方向上距上部连通风道130的后向侧壁的进风端的距离Lu4与下部连通风道140在竖直方向上的尺寸Lu3之比优选为1.5~2.5,例如1.5、1.97或2.5。导风构件100还可包括与出风框120固定连接的顶盖142。顶盖142设置为可在出风框120位于闭合位置时,关闭壳体110的出风开口1112,以避免灰尘落入壳体110内。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上部连通风道130的出风口的周缘部可设置有弹性密封件。弹性密封件配置为可在出风框120运动至打开位置时与出风框120接触并发生挤压变形,以避免气流经上部连通风道130与出风框120之间的间隙流出。出风框120的进风口的周缘处可设置有限位件,限位件可包括自出风框120的进风口的周向边缘向内延伸的限位部和自限位部的外侧端部向外延伸的固定部。固定部可设置为与枢转部和多个自出风框的前侧外壁及两个横向外壁向外延伸的限位安装柱固定连接。固定部的朝向出风框的表面可形成有定位槽,定位槽可设置为与出风框的进风侧的前侧端部及两个横向端部配合,以便于限位件的安装定位。弹性密封件可包括与上部连通风道130的出风口的周缘部卡固配合的卡固部和自卡固部的外周壁或底表面向下并向外延伸的密封部。其中密封部配置为在出风框120运动至打开位置时产生向上的形变并与限位件的限位部紧密贴合。在一些进一步地优选实施例中,卡固部可形成有用于与上部连通风道130的周缘部卡固配合的环形卡固槽。上部连通风道130的周缘部可由沿平行于上部连通风道130的出风口的方向延伸的平行段和自平行段的外侧端部沿垂直于该出风口的方向延伸的垂直段组成,以便于弹性密封件的安装定位,并可有效地避免弹性密封件脱落。弹性密封件还可包括自卡固部的底表面向下延伸并设置于密封部内侧的止挡部。止挡部可配置为在出风框120运动至打开位置时,将限位部的内侧端部限定在其外侧,以避免因出风框120在运动过程中出现偏斜而使密封部与限位部之间存在间隙,致使气流外露。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导风构件100还可包括用于驱动出风框120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运动的驱动装置。驱动装置可包括导向件154、基座、齿轮和驱动电机。其中基座可设置为与出风框120固定连接。驱动电机可设置为与基座固定连接,且其输出轴可设置为与齿轮驱动连接,以为齿轮的转动提供动力。导向件154可设置为与壳体110固定连接,并具有与齿轮啮合的弧形齿条,以限定齿轮的运动路径,进而限定出风框120的运动路径。本申请的发明人创造性地将齿条与壳体110固定连接,使驱动齿轮转动的驱动电机与出风框120固定连接,利用齿轮尺寸小、运动行程短、加工精度更容易控制的特点,使出风框120的运动更加稳定性。
图18是图17中横摆叶和连杆的示意性侧视图。参见图16至18,导风构件100还可包括横摆叶组160和竖摆叶组165,以在竖向方向上和横向方向上调节从出风框120吹出的气流的流动方向。其中,横摆叶组160可包括设置于出风框120出风口处并与出风框120转动连接的多个沿横向方向延伸的横摆叶161、一个连接多个横摆叶161的连杆162、与出风框120固定连接的摆叶电机、以及一端设置为与摆叶电机的输出轴驱动连接且另一端设置为与连杆转动连接或与一个横摆叶161固定连接的曲柄。多个横摆叶161可设置为在出风框120处于打开位置时相对于出风框120的后向侧壁由远至近摆叶宽度逐渐减小,参见图7和图8,即在导流风道的出风口风量较大、风速较快的位置处设置宽度较小的摆叶,风量较小、风速较快的位置处设置宽度较大的摆叶,以在减少压损的同时,实现较好的导风效果。
多个横摆叶161在任一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竖直平面的截面的前端可均处于同一沿横向方向延伸的竖直平面内,以使横摆叶161具有较好的导风效果。多个横摆叶161的导风面可为平面,以进一步地减少压损,提高风量。每个横摆叶161可开设有多个沿其厚度方向延伸的通孔1611,以扰乱流经横摆叶161的气流,使从出风框120吹出的气流流速更加均匀。部分横摆叶161的中部宽度可小于其两个横向端部的宽度,横摆叶组还包括另一连杆162,两个连杆162可设置为分别与多个横摆叶161的两个横向端部的后端固定连接,以提高多个横摆叶161摆动的稳定性,并延长连杆162的使用寿命。两个连杆162中的一个可设置为与曲柄固定连接。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进风开口1111的周缘处可形成有向下凹陷的环状卡槽。上部连通风道130的底端面可形成有向下延伸的环状凸起。环状凸起可设置为与环状卡槽的内壁配合,以在水平方向上限定上部连通风道130的位移。壳体110可开设有多个在竖直方向上贯穿其底壁并均匀地分布于环状卡槽的外周的多个固定卡口。上部连通风道130的底端面可对应地形成有多个弹性勾部,每个弹性勾部均具有朝背离环状凸起的方向凸设的倒勾。多个弹性勾部可分别设置为穿过多个固定卡口并使其倒勾与壳体110的底表面卡勾,以在竖直方向上限定上部连通风道130的位移。导风构件100还可包括弹性密封圈,弹性密封圈可设置于环状卡槽与环状凸起之间,以避免气流经环状卡槽和环状凸起的间隙流出。进风开口1111的周缘处还可形成有向下延伸的裙部,用于套设在下部连通风道140的风道出风端,以便于上部连通风道130接收来从下部连通风道140吹出的气流。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柜式空调室内机200还可包括具有向上开口的凹腔的接水盘260。接水盘260可设置于室内换热器240的下方,以收集自室内换热器240流下的冷凝水。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第一送风组件220的两个横向侧壁可分别设置有横向向外延伸的挡风肋板264,柜式空调室内机200还可包括用于与挡风肋板264、接水盘260共同围成第一送风组件220和第二送风组件230的进风通道的上侧挡风板261、两个横向挡风板262和前侧挡风板263。具体地,上侧挡风板261可设置于接水盘260的上方,并将室内换热器240限定在其与接水盘260夹置形成的空间内。两个横向挡风板262可分别设置于第一送风组件220和第二送风组件230的横向两侧,且每个横向挡风板262可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横向弯折段2621和自横向弯折段2621的前端沿横向方向延伸的前向弯折段2622。前侧挡风板263可设置于第一送风组件220和第二送风组件230之间。横向弯折段2621与其邻近的风机进风口之间的距离可为25mm~35mm,例如25mm、30mm或35mm。室内换热器240的上、下及两个横向端面可分别设置为与上侧挡风板261底壁、凹腔的底壁及两个横向弯折段2621的内壁接触配合,且机壳进风口2121在竖直平面上的投影可完全处于室内换热器240的轮廓内,以使自机壳进风口2121吸入的环境空气全部与室内换热器240进行换热。
柜式空调室内机200还可包括设置于进风通道内的电加热器270,以提高柜式空调室内机200的制热效率。电加热器270可设置在室内换热器240与送风组件之间。用于控制第一送风组件220、第二送风组件230和电加热器270的工作状态并为第一送风组件220、第二送风组件230和电加热器270供电的电器箱280可固定于底座214上,并设置于第二送风组件230的导风构件的后侧。
柜式空调室内机200还可包括多个沿横向方向延伸的横向结构支撑件251和多个沿竖向方向延伸的竖向结构支撑件252,多个横向结构支撑件251可设置为分别与第一送风组件220、第二送风组件230、上侧挡风板261、前侧挡风板263、接水盘260固定连接,并通过多个竖向结构支撑件252与机壳210固定连接。为便于各部件的安装定位,柜式空调室内机200还可包括多个沿竖向方向延伸的竖向钣金件253,第一送风组件220和第二送风组件230可先通过竖向钣金件253固定连接,再将接水盘260、上侧挡风板261、两个横向挡风板262、前侧挡风板263电加热器270等与第一送风组件220和/或第二送风组件230固定连接。预组装件290可由第一送风组件220、第二送风组件230、上侧挡风板261、两个横向挡风板262、前侧挡风板263、接水盘260、竖向钣金件253及多个横向结构支撑件251组成。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发明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发明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发明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Claims (7)

1.一种送风组件,包括:
离心风机,所述离心风机包括蜗壳和设置于所述蜗壳内的叶轮,其中所述蜗壳包括共同限定出蜗壳风道的两个蜗壳侧壁和连接所述两个蜗壳侧壁的蜗壳周壁,所述蜗壳周壁包括相对于所述叶轮外轮廓渐扩的蜗形区段和自所述蜗形区段的两端分别延伸出的蜗舌区段和出口区段,所述蜗舌区段和出口区段之间形成该离心风机的风机出风口;和
导风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构件包括:
壳体,其底壁和顶壁分别开设有进风开口和出风开口;
下部连通风道,设置为连通所述风机出风口和所述进风开口;
上部连通风道,固定于所述壳体内,且其进风口设置为与所述进风开口对接;和
出风框,设置为将所述上部连通风道的出风口罩设在其风道内,并配置为可受控地在其出风口显露于所述出风开口的上方的打开位置和完全处于所述壳体内的闭合位置之间运动;其中
当所述出风框位于所述打开位置时,所述下部连通风道、上部连通风道及出风框连通形成导流风道,所述导流风道自所述风机出风口向背离所述叶轮的方向延伸;
所述离心风机的出口区段位于其蜗舌区段的前侧;
所述导流风道的前向侧壁和后向侧壁设置为分别沿前凸形曲线和后凸形曲线组延伸,所述导流风道的两个横向侧壁设置为沿竖直方向延伸,其中所述前凸形曲线和后凸形曲线均为向后凸出的曲线;且
所述导风构件还包括具有多个横摆叶的横摆叶组,所述多个横摆叶设置于所述出风框出风口处、沿横向方向延伸并与所述出风框的周壁转动连接;
所述多个横摆叶的宽度设置为相对于所述出风框的后向侧壁由上至下逐渐减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摆叶组还包括:
连杆,设置为与所述多个横摆叶固定连接;
摆叶电机,设置为与所述导流风道的周壁固定连接;以及
曲柄,其一端设置为与所述摆叶电机的输出轴驱动连接,另一端设置为与所述连杆转动连接;其中
所述多个横摆叶在任一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竖直平面的截面的前端均处于同一沿横向方向延伸的竖直平面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送风组件,其特征在于,
部分所述横摆叶中部的宽度小于其两个横向端部的宽度;且
所述横摆叶组还包括另一连杆,所述连杆与所述另一连杆设置为分别与所述多个横摆叶的两个横向端部的后端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横摆叶的导风面为平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组件,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横摆叶开设有多个沿其厚度方向延伸的通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流风道设置为自风机出风口向上渐扩延伸。
7.一种柜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开设有机壳进风口和机壳出风口;
第一送风组件,其为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送风组件,设置于所述机壳内,且所述送风组件配置为从所述机壳进风口的周围环境吸入环境空气并促使环境空气分别向所述机壳出风口流动;以及
室内换热器,设置于所述机壳进风口与所述第一送风组件之间的进风流路上;其中
所述离心风机的出口区段和蜗舌区段设置为分别自蜗形区段的两端向上延伸。
CN201810758673.1A 2018-07-11 2018-07-11 送风组件及具有该送风组件的柜式空调室内机 Active CN10911479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758673.1A CN109114790B (zh) 2018-07-11 2018-07-11 送风组件及具有该送风组件的柜式空调室内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758673.1A CN109114790B (zh) 2018-07-11 2018-07-11 送风组件及具有该送风组件的柜式空调室内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114790A CN109114790A (zh) 2019-01-01
CN109114790B true CN109114790B (zh) 2021-05-25

Family

ID=648627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758673.1A Active CN109114790B (zh) 2018-07-11 2018-07-11 送风组件及具有该送风组件的柜式空调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114790B (zh)

Citation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102091A (en) * 1964-02-05 1968-02-07 Firth Cleveland Ltd Improvements relating to machines of the cross-flow type for inducing flow of fluid
JPS6146498A (ja) * 1984-08-10 1986-03-06 Toshiba Corp 送風装置
US4748829A (en) * 1986-12-31 1988-06-07 Whiteman Gary D Combined heating and cooling apparatus
JPH02178535A (ja) * 1988-12-28 1990-07-1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の送風装置
JPH03160228A (ja) * 1989-11-20 1991-07-10 Sanyo Electric Co Ltd 送風装置
JPH11287471A (ja) * 1998-03-31 1999-10-19 Denso Corp 空調装置
CN1282844A (zh) * 1999-07-28 2001-02-07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离心式鼓风机
CN101153738A (zh) * 2006-09-28 2008-04-02 海尔集团公司 空调器出风口结构
CN203114746U (zh) * 2013-02-18 2013-08-07 深圳市联创电器实业有限公司 装备离心风机的塔式电风扇
CN104964344A (zh) * 2015-06-16 2015-10-07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柜机
CN105020872A (zh) * 2014-04-25 2015-11-0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吹出口单元及送风装置
CN105352158A (zh) * 2015-12-01 2016-02-2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出风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5371456A (zh) * 2015-12-01 2016-03-0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风道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5119397U (zh) * 2015-09-23 2016-03-30 芜湖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用于空调室内机的出风机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N206221373U (zh) * 2016-11-04 2017-06-06 广东乐美智家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大风量的大厦扇
CN107869765A (zh) * 2016-09-23 2018-04-03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室内机
CN207487035U (zh) * 2017-11-16 2018-06-12 宋振明 一种静音型塔扇
CN108224568A (zh) * 2018-02-06 2018-06-29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送风组件及具有该送风组件的柜式空调室内机

Patent Citation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102091A (en) * 1964-02-05 1968-02-07 Firth Cleveland Ltd Improvements relating to machines of the cross-flow type for inducing flow of fluid
JPS6146498A (ja) * 1984-08-10 1986-03-06 Toshiba Corp 送風装置
US4748829A (en) * 1986-12-31 1988-06-07 Whiteman Gary D Combined heating and cooling apparatus
JPH02178535A (ja) * 1988-12-28 1990-07-1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の送風装置
JPH03160228A (ja) * 1989-11-20 1991-07-10 Sanyo Electric Co Ltd 送風装置
JPH11287471A (ja) * 1998-03-31 1999-10-19 Denso Corp 空調装置
CN1282844A (zh) * 1999-07-28 2001-02-07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离心式鼓风机
CN101153738A (zh) * 2006-09-28 2008-04-02 海尔集团公司 空调器出风口结构
CN203114746U (zh) * 2013-02-18 2013-08-07 深圳市联创电器实业有限公司 装备离心风机的塔式电风扇
CN105020872A (zh) * 2014-04-25 2015-11-0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吹出口单元及送风装置
CN104964344A (zh) * 2015-06-16 2015-10-07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柜机
CN205119397U (zh) * 2015-09-23 2016-03-30 芜湖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用于空调室内机的出风机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N105352158A (zh) * 2015-12-01 2016-02-2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出风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5371456A (zh) * 2015-12-01 2016-03-0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风道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7869765A (zh) * 2016-09-23 2018-04-03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室内机
CN206221373U (zh) * 2016-11-04 2017-06-06 广东乐美智家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大风量的大厦扇
CN207487035U (zh) * 2017-11-16 2018-06-12 宋振明 一种静音型塔扇
CN108224568A (zh) * 2018-02-06 2018-06-29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送风组件及具有该送风组件的柜式空调室内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114790A (zh) 2019-0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534232B (zh) 送风组件及具有该送风组件的柜式空调室内机
CN108361852B (zh) 柜式空调室内机
CN108709250B (zh) 柜式空调室内机
WO2017041700A1 (zh) 一种蜗壳风机组合结构及立式空调器
CN208416988U (zh) 送风组件及具有该送风组件的柜式空调室内机
CN105091083A (zh) 一种立式空调器室内机及立式空调器
CN108533511A (zh) 送风组件及具有该送风组件的柜式空调室内机
CN209877135U (zh) 柜式空调室内机
CN208918866U (zh) 送风组件及具有该送风组件的柜式空调室内机
CN109114790B (zh) 送风组件及具有该送风组件的柜式空调室内机
CN208418978U (zh) 柜式空调室内机
CN215490035U (zh) 风机组件和空调器
CN111442368A (zh) 吊顶式空调室内机
CN211950924U (zh) 送风装置
CN210118833U (zh) 天花机的面板组件及天花机
CN208536395U (zh) 柜式空调室内机
WO2020052482A1 (zh) 横摆叶及具有该横摆叶的柜式空调室内机
CN219934113U (zh) 空调内机和空调器
CN205641172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6976914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110887119B (zh) 柜式空调室内机
CN110887118B (zh) 柜式空调室内机
CN210014448U (zh) 吊顶式空调室内机
CN110887116B (zh) 柜式空调室内机
CN210118841U (zh) 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425

Address after: 266101 Haier Industrial Park, Haier Road, Laoshan District, Shandong, Qingdao, China

Applicant after: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ERAL Corp.,Ltd.

Applicant after: Haier Zhijia Co.,Ltd.

Address before: 266101 Haier Industrial Park, Haier Road, Laoshan District, Shandong, Qingdao, China

Applicant befor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ERAL Corp.,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