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972593B - 一种行李架组件、行李架以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行李架组件、行李架以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972593B
CN107972593B CN201711170281.5A CN201711170281A CN107972593B CN 107972593 B CN107972593 B CN 107972593B CN 201711170281 A CN201711170281 A CN 201711170281A CN 107972593 B CN107972593 B CN 10797259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sembly
luggage rack
main body
bracket main
ra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17028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972593A (zh
Inventor
陈勇波
张志海
黄伟
杨杰
何伟廷
胡维
叶燕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Dongjian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Dongjian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Dongjian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Dongjian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1170281.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972593B/zh
Publication of CN1079725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9725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9725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97259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9/00Supplementary fittings on vehicle exterior for carrying loads, e.g. luggage, sports gear or the like
    • B60R9/04Carriers associated with vehicle roof
    • B60R9/045Carriers being adjustable or transformable, e.g. expansible, collapsib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9/00Supplementary fittings on vehicle exterior for carrying loads, e.g. luggage, sports gear or the like
    • B60R9/04Carriers associated with vehicle roof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ittings On The Vehicle Exterior For Carrying Loads, And Device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行李架组件、行李架以及汽车。该行李架组件包括:支架主体,该支架主体用于承载负荷;第一装配体以及第二装配体,第一装配体与支架主体一端可转动连接,支架主体可绕其与第一装配体连接的一端转动,第二装配体与支架主体另一端连接,第二装配体可与支架主体形成固定结构,用于限制支架主体被执行转动动作,第一装配体以及第二装配体固定于交通工具表面,用于将支架主体固定于交通工具表面,以实现支架主体的承载负荷功能。通过上述方式,本发明能够降低行李架的制备成本以及提高行李架使用的便捷性。

Description

一种行李架组件、行李架以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行李架组件、行李架以及汽车。
背景技术
本发明的发明人在长期的研究发明过程中发现,随着汽车行业技术的不断发展,车顶行李架在众多车型的汽车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改善汽车外型整体构造,满足使用者对汽车外型多样化的需求,同时可以承载汽车使用者的行李物品,增加汽车的储物承载空间。
目前,汽车出厂一般只配备有两条纵杆主体,需要配合横杆或者是行李框等,才能起到车顶行李架承载行李物品的作用,也就是说汽车需要加装横杆或者行李框等辅助结构,以实现车顶行李架承载行李物品的作用,若存在没有配备横杆或者行李框的情况下,仅依靠车顶装配的纵杆无法实现其承载行李物品的作用,无疑增加了汽车车顶行李架的制备成本以及对汽车车顶行李架使用的便捷性造成不良影响。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行李架组件、行李架以及汽车,能够降低行李架的制备成本以及提高行李架使用的便捷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行李架组件,该行李架组件包括:
支架主体,该支架主体用于承载负荷;第一装配体以及第二装配体,第一装配体与支架主体一端可转动连接,支架主体可绕其与第一装配体连接的一端转动,第二装配体与支架主体另一端连接,第二装配体可与支架主体形成固定结构,用于限制支架主体被执行转动动作,第一装配体以及第二装配体固定于交通工具表面,用于将支架主体固定于交通工具表面,以实现支架主体的承载负荷功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又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行李架,该行李架包括至少两个上述实施例所阐述的行李架组件,至少两个行李架组件沿第一方向正对设置且为中心对称结构,其中一行李架组件的支架主体可转动至不同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设置,并与另一行李架组件第二装配体的第二连接部连接。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又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汽车,该汽车包括上述实施例所阐述的行李架,该行李架包括至少两个上述实施例所阐述的行李架组件,至少两个行李架组件沿第一方向正对设置且为中心对称结构,其中一行李架组件的支架主体可转动至不同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设置,并与另一行李架组件第二装配体的第二连接部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行李架包括至少两个行李架组件,行李架组件的支架主体可旋转折叠,其中一行李架组件的支架主体可旋转折叠与另一行李架组件的第二装配体连接,通过上述方式,本发明的行李架可以使汽车车顶上沿第一方向设置的行李架组件的支架主体通过旋转折叠以沿不同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设置,以使行李架在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上均有起到承载负荷功能的结构,达到行李架承载负荷的作用,无需另外装配辅助承载结构,即可实现行李架承载负荷的作用,降低行李架制备成本的同时提高了行李架使用的便捷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行李架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支架主体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支架主体与第一装配体连接形式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第一定位孔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第一固定结构以及第二固定结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行李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所示行李架承载负荷形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第二定位孔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汽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为解决现有技术汽车车顶纵杆需要装配辅助承载结构才能实现其承载负荷作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行李架组件,该行李架组件包括:支架主体,该支架主体用于承载负荷;第一装配体以及第二装配体,第一装配体与支架主体一端可转动连接,支架主体可绕其与第一装配体连接的一端转动,第二装配体与支架主体另一端连接,第二装配体可与支架主体形成固定结构,用于限制支架主体被执行转动动作,第一装配体以及第二装配体固定于交通工具表面,用于将支架主体固定于交通工具表面,以实现支架主体的承载负荷功能。以下进行详细阐述。
请参阅图1,图1是本发明行李架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行李架组件100包括支架主体101,支架主体101用于承载负荷,支架主体101可以为一杆件结构,可以为直线型杆件或者是曲线型杆件等,其横截面形状可以为多边形、圆形、椭圆以及不规则图形等,以与汽车整体构造形成一良性整体,丰富汽车的外观样式以满足使用者对汽车车顶行李架的外观要求,支架主体101的材质可以为金属材质等,其可以为中空杆件或者是实心杆件等,只需支架主体101能够提供足够的承载力,其结构形式以及材质均可为本实施例所阐述的支架主体101的结构形式以及材质。如图2所示,支架主体101为中空杆件结构,能够减轻支架主体101的重量,在保证其能够提供足够承载力的同时降低支架主体101的制备成本,并且方便携带与安装,其两端分别包括堵头结构201,避免外部环境中的水汽以及其他异物进入支架主体101内部,以上支架主体101的结构形式仅为论述需要,并非因此对本实施例所阐述的支架主体101结构形式造成限定。
可选地,为避免由于行李架组件100承载负荷较大,致使支架主体101不负重荷而产生形变等结构破坏情况,在支架主体101的至少部分位置设置支承结构102与交通工具表面连接,用以辅助支架主体101承载重量较大的负荷,避免支架主体101产生形变,支承结构102靠近交通工具表面一侧设置有吸附件103,支承结构102通过吸附件103吸附于交通工具表面,以达到辅助支架主体101承载负荷的作用。
可选地,支承结构102的数量可以为至少一个,各支承结构102沿支架主体101的长度方向布置,以使支架主体101分为受力相等的至少两部分,从而使支架主体101各部分受到负荷压力的力矩达到最小,以最大限度降低支架主体101由于负荷过载引起形变的概率,支承结构102的数量越多,则支架主体101由于负荷过载引起形变的概率越低。
可选地,吸附件103可以为橡胶吸盘等,吸附件103可以吸附交通工具表面的钣金,与交通工具表面之间通过橡胶的变形能力,达到吸附的结构形式,没有螺栓等固定连接件,在支架主体101转动时,可掀起吸附件103而不影响支架主体101被执行转动动作,当然,吸附件103的结构形式包括但不限于上文所述,吸附件103还可以是磁性吸附件等,能够吸附交通工具表面的钣金,同样能够达到其与交通工具表面连接,辅助支架主体101承载负荷的作用,在此不做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行李架组件100包括第一装配体104以及第二装配体105,第一装配体104与支架主体101一端可转动连接,支架主体101可绕其与第一装配体104连接的一端转动,第二装配体105与支架主体101另一端连接,并且第二装配体105可与支架主体101形成固定结构,用于限制支架主体101被执行转动动作,也就是说第二装配体105与支架主体101连接之后,将会固定支架主体101的位置,支架主体101不可被转动,第一装配体104以及第二装配体105固定于交通工具表面,以将支架主体101固定于交通工具表面,以实现支架主体101承载负荷的功能。
可选地,本实施例所阐述的行李架组件100适用的交通工具可以为汽车等交通工具,将本实施例所阐述的行李架组件100装配于交通工具安放行李的区域,例如汽车车顶,通过支架主体101绕其一端转动,以形成能够承载负荷的结构形式,用以承载行李物品。
请参阅图3,第一装配体104与支架主体101一端可转动连接的具体结构形式可以为第一装配体104与支架主体101在二者的连接处分别对应设置有通孔结构301,第一装配体104与支架主体101的通孔结构301中贯穿有一转动销体302,通过转动销体302固定第一装配体104与支架主体101的相对位置,并且保证支架主体101可绕其连接有第一装配体104的一端转动,实现第一装配体104与支架主体101的可转动连接,当然,第一装配体104与支架主体101一端可转动连接的具体结构形式包括但不限于上文所述,能够固定第一装配体104与支架主体101的相对位置并且支架主体101可绕其连接有第一装配体104的一端转动的结构形式均可为本实施例所阐述的第一装配体104与支架主体101的连接形式,在此不做限定。
可选地,由于支架主体101绕其连接第一装配体104一端转动,与第一装配体104之间会存在间隙,为了保护使用者的人身安全,本实施例在支架主体101与第一装配体104连接处设置了伸缩保护胶套110,伸缩保护胶套110可以为褶皱型的软胶结构,可弯曲可伸缩,伸缩保护胶套110一端连接支架主体101,另一端与第一装配体104连接,当支架主体101转动时,伸缩保护胶套110在支架主体101与第一装配体104连接处过度位置弯曲伸缩,从而避免支架主体101与第一装配体104之间的间隙夹伤使用者。
可选地,第一装配体104包括第一固定结构106以及第一连接结构107,第一固定结构106与第一连接结构107为一体结构,第一连接结构107远离第一固定结构106的一端与支架主体101在二者连接处分别对应设置有通孔结构301,第一连接结构107以及支架主体101的通孔结构301中贯穿有转动销体302,进而实现第一装配体104与支架主体101的可转动连接,第一固定结构106用于将第一装配体104固定于交通工具表面,进而实现将支架主体101固定于交通工具表面。
请参阅图2以及图4,第二装配体105与支架主体101之间的连接形式可以为第二装配体105与支架主体101连接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定位孔401,支架主体101与第二装配体105连接的一端设置有定位销体202,第一定位孔401与定位销体202的横截面对应设置,以使定位销体202能够嵌入第一定位孔401,从而实现第二装配体105与支架主体101之间形成固定结构,进而限制支架主体101被执行转动动作。当然,第二装配体105与支架主体101之间的连接形式包括但不限于上文所述,能够实现第二装配体105与支架主体101之间形成固定结构的连接形式,均可为本实施例所阐述的第二装配体105与支架主体101之间的连接形式,在此不做限定。
可选地,支架主体101连接第二装配体105的一端设置有对应定位销体202的滑槽,滑槽沿所述支架主体101的长度方向延伸,定位销体202可在滑槽内滑动,支架主体101连接第二装配体105的一端侧壁设置有定位销体开关203,定位销体开关203与滑槽内的一滑块连接,滑块与滑槽远离定位销体202一端通过弹簧连接,可通过推动定位销体开关203,以使滑块带动定位销体202在滑槽内沿支架主体101的长度方向向支架主体101内部缩进,弹簧被压缩,并且松开定位销体开关203后,在被压缩的弹簧的弹力作用下,使定位销体202复位伸出,即定位销体202在滑槽内沿支架主体101的长度方向向支架主体101外部伸出,进而使定位销体202嵌入第一定位孔401,以实现第二装配体105与所述支架主体101之间形成固定结构,支架主体101不可被转动,通过推动定位销体开关203,将定位销体202缩进,从第一定位孔401中脱离,支架主体101即可脱离第二装配体105的限制,可以进行转动。
可选地,第二装配体105包括第二固定结构108以及第二连接结构109,第二固定结构108与第二连接结构109为一体结构,第二连接结构109与支架主体101连接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定位孔401,第二固定结构108用于将第二装配体105固定于交通工具表面,进而实现将支架主体101固定于交通工具表面。
请参阅图5,第一固定结构106以及第二固定结构108分别包括底座501以及盖板502,底座501与盖板502对应设置有卡扣,通过卡扣之间的过盈配合,以使底座501与盖板502扣合卡固连接,底座501上设置有对应连接件503的配合孔504,连接件503穿过配合孔504与交通工具表面连接,从而将底座501固定于交通工具表面,并且底座501靠近交通工具表面一侧对应配合孔504设置有隔离件505,连接件503穿过配合孔504以及隔离件505与交通工具表面连接,防止水汽以及其他异物进入行李架组件100。
可选地,连接件503可以为螺栓等连接元器件,配合孔504为对应连接件503的通孔结构,连接件503可穿过配合孔504与交通工具表面的对应连接件503的螺母结构卡配固定,以实现底座501与交通工具表面紧密且可靠的连接,当然,底座501与交通工具表面之间的连接形式包括但不限于上文所述,底座501与交通工具之间也可以通过磁性吸附等形式连接,能够实现底座501与交通工具表面紧密且可靠连接的连接形式均可为本实施例所阐述的底座501与交通工具表面之间的连接形式,在此不做限定。
综上所述,本发明行李架组件的支架主体与第一装配体通过转动销体以及通孔结构的配合形式,可绕其连接有第一装配体一端转动,以交通工具面表面形成承载行李物品的承载结构形式,同时支架主体与第二装配体通过定位销体以及第一定位孔401的配合形式,实现支架主体的定位止转,固定支架主体在交通工具表面的相对位置,通过上述方式,能够降低行李架组件的制备成本,并且不需要额外配备辅助承载结构即可实现承载行李物品的作用,提高行李架组件使用的便捷性。
请参阅图6-7,图6是本发明行李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所示行李架承载负荷形态的结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所阐述的行李架是基于上述实施例所阐述的行李架组件,在此就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行李架600包括至少两个行李架组件601,行李架组件601正对设置且为中心对称结构,类似于两个行李架组件601设置于矩形的两条对边,行李架600还可以包括四个行李架组件601等,同样两两正对设置且为中心对称结构,类似于四个行李架组件601设置于矩形的四条边,行李架600所包括行李架组件601的数量,旨在能够在交通工具表面放置行李的区域形成承载行李物品的结构,其行李架组件601的数量越多,则行李架600的承载能力越强,需要说明的是,行李架600所包括的行李架组件601是成对设置,本实施例以行李架600包括两个行李架组件601进行详细阐述,并非因此对本实施例所阐述的行李架600所包括行李架组件601的数量造成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各行李架组件601沿第一方向605设置,并非两行李架组件601正对设置且为中心对称结构,也就是说其中一行李架组件601的第一装配体602与另一行李架组件601的第二装配体603相对,第二装配体603与另一行李架组件601的第一装配体602相对,通过上述方式,其中一行李架组件601的支架主体604与其第二装配体603脱离限制关系之后,支架主体604可其绕连接第一装配体602一端转动一角度,与另一行李架组件601的第二装配体603的第二连接部701连接,形成固定结构,从而限制支架主体604的转动进程,各行李架组件601均通过上述过程,以使各行李架组件601的支架主体604沿不同于第一方向605的第二方向702设置,从而在交通工具表面形成能够承载负荷的行李架600。
可选地,各行李架组件601的第二装配体603与其支架主体604连接的一端分别设置有第二定位孔801,第二定位孔801相对另一行李架组件601的支架主体604设置,如图8所示,也就是说,其中一行李架组件601的支架主体604通过转动至另一行李架组件601的第二装配体603的第二连接部701位置,其中一行李架组件601的支架主体604上的定位销体可嵌入第二定位孔801,从而使各行李架组件601的支架主体604与另外的行李架组件601的第二装配体603形成固定结构,进而限制各行李架组件601的支架主体604被执行转动动作,第二定位孔801设置于各行李架组件601的第二装配体603第二连接部701相对另一行李架组件601的一面,与第一定位孔采用相同的构造形式,均为限制各行李架组件601的支架主体604被执行转动动作。
可选地,第一方向605可以为沿交通工具的长度方向,第二方向702可以为垂直于交通工具的长度方向,也就是行李架组件601的支架主体604转动90°角,与其正对设置的另一行李架组件601连接,从而在交通工具表面放置行李的区域形成承载行李物品的结构,不同于现有技术汽车车顶出厂所带纵杆搭配另外装配的横杆才可实现承载负荷功用的行李架600结构形式,而是由沿交通工具长度方向安装的行李架组件601,通过其支架主体604转动一角度与其正对设置的另一行李架组件601固定连接,从而在交通工具表面放置行李的区域形成承载行李物品的结构。
以上可以看出,本发明的行李架通过其所包括的各行李架组件实现其承载行李物品的作用,行李架组件的支架主体与第一装配体通过转动销体以及通孔结构的配合形式,可绕其连接有第一装配体一端转动,以与其正对设置的另一行李架组件的第二装配体通过定位销体以及第一定位孔的配合形式,实现支架主体的定位止转,固定支架主体在交通工具表面的相对位置,将沿第一方向设置的支架主体改变为沿不同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设置,从而在交通工具表面形成承载行李物品的承载结构,能够降低行李架组件的制备成本,并且不需要额外配备辅助承载结构即可实现承载行李物品的作用,提高行李架组件使用的便捷性。
请参阅图9,图9是本发明汽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汽车900包括行李架901,行李架901为上述实施例所阐述的行李架,在此就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行李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李架组件包括:
支架主体,所述支架主体用于承载负荷;
第一装配体以及第二装配体,所述第一装配体与所述支架主体一端可转动连接,所述支架主体可绕其与所述第一装配体连接的一端转动,所述第二装配体与所述支架主体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装配体可与所述支架主体形成固定结构,用于限制所述支架主体被执行转动动作,所述第一装配体以及所述第二装配体固定于交通工具表面,用于将所述支架主体固定于交通工具表面,以实现所述支架主体的承载负荷功能;
所述第一装配体与所述支架主体在二者连接处分别对应设置有通孔结构,所述第一装配体与所述支架主体的通孔结构中贯穿有转动销体,以实现所述第一装配体与所述支架主体的可转动连接;
所述第二装配体与所述支架主体连接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定位孔,所述支架主体与所述第二装配体连接的一端设置有定位销体,所述定位销体与所述第一定位孔对应设置,所述定位销体可嵌入所述第一定位孔,以实现所述第二装配体与所述支架主体之间形成固定结构,进而限制所述支架主体被执行转动动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李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装配体包括第一固定结构以及第一连接结构,所述第一固定结构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为一体结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远离所述第一固定结构的一端与所述支架主体在二者连接处分别对应设置有通孔结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以及所述支架主体的通孔结构中贯穿有所述转动销体,进而实现所述第一装配体与所述支架主体的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固定结构用于将所述第一装配体固定于交通工具表面,进而实现将所述支架主体固定于交通工具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行李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主体连接所述第二装配体的一端设置有对应所述定位销体的滑槽,所述滑槽沿所述支架主体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定位销体可在所述滑槽内滑动,所述支架主体连接所述第二装配体的一端侧壁设置有定位销体开关,所述定位销体开关与所述滑槽内的一滑块连接,所述滑块与所述滑槽远离所述定位销体一端通过弹簧连接,可通过推动所述定位销体开关,以使所述滑块带动所述定位销体在所述滑槽内沿所述支架主体的长度方向向所述支架主体内部缩进,所述弹簧被压缩,并且松开所述定位销体开关后,在被压缩的所述弹簧的弹力作用下,使所述定位销体在所述滑槽内沿所述支架主体的长度方向向所述支架主体外部伸出,进而使所述定位销体嵌入所述第一定位孔,以实现所述第二装配体与所述支架主体之间形成固定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行李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装配体包括第二固定结构以及第二连接结构,所述第二固定结构与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为一体结构,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与所述支架主体连接的一端设置有所述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二固定结构用于将所述第二装配体固定于交通工具表面,进而实现将所述支架主体固定于交通工具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 4所述的行李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结构以及所述第二固定结构分别包括底座以及盖板,所述底座与所述盖板对应设置有卡扣,以使所述底座与所述盖板卡固连接,所述底座设置有对应连接件的配合孔,所述连接件可通过所述配合孔将所述底座固定于交通工具表面,且所述底座靠近交通工具表面的一侧对应所述配合孔设置有隔离件,用于防止水汽进入所述行李架组件;且
所述支架主体至少部分设置有支承结构,所述支承结构分别与所述支架主体以及交通工具表面连接,用于实现所述支架主体与交通工具支承连接,所述支承结构靠近交通工具表面一侧设置有吸附件,所述支承结构通过所述吸附件吸附于交通工具表面。
6.一种行李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李架包括至少两个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行李架组件,所述至少两个行李架组件沿第一方向正对设置且为中心对称结构,其中一行李架组件的支架主体可转动至不同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设置,并与另一行李架组件第二装配体的第二连接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行李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行李架组件的第二装配体与其支架主体连接的一端分别设置有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二定位孔相对另一行李架组件设置,所述至少两个行李架组件的定位销体可嵌入二者中另一行李架组件的第二定位孔,以实现所述至少两个行李架组件的第二装配体与其中另一行李架组件的支架主体之间形成固定结构,进而限制所述至少两个行李架组件的支架主体被执行转动动作。
8.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包括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行李架。
CN201711170281.5A 2017-11-20 2017-11-20 一种行李架组件、行李架以及汽车 Active CN10797259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170281.5A CN107972593B (zh) 2017-11-20 2017-11-20 一种行李架组件、行李架以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170281.5A CN107972593B (zh) 2017-11-20 2017-11-20 一种行李架组件、行李架以及汽车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972593A CN107972593A (zh) 2018-05-01
CN107972593B true CN107972593B (zh) 2023-12-29

Family

ID=620107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170281.5A Active CN107972593B (zh) 2017-11-20 2017-11-20 一种行李架组件、行李架以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97259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01547A (zh) * 2019-12-12 2020-03-24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行李架胶垫安装结构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961746A1 (de) * 1999-12-21 2001-06-28 Thomas Hoerter Flexible Dachreling für Kraftfahrzeuge
US6561397B1 (en) * 1999-07-09 2003-05-13 Nissan Design America, Inc. Vehicle roof rack system
KR20030075280A (ko) * 2002-03-18 2003-09-26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의 루프 랙
CN101856996A (zh) * 2010-06-21 2010-10-13 宁波信泰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车顶行李架
FR2952597A1 (fr) * 2009-11-19 2011-05-20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Pavillon de vehicule automobile
CN102177047A (zh) * 2008-09-15 2011-09-07 胡布科汽车有限公司 用于行李架的托架和横杆组件
KR20130134411A (ko) * 2012-05-31 2013-12-10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루프캐리어 장치
CN207758685U (zh) * 2017-11-20 2018-08-24 广东东箭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行李架组件、行李架以及汽车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811066B2 (en) * 2001-10-26 2004-11-02 Jac Products Inc. Vehicle article carrier having stowable cross bars
US7926686B2 (en) * 2006-11-22 2011-04-19 Honda Motor Co., Ltd. Roof rack cross bar rise up feature
DE102015207295A1 (de) * 2014-07-22 2016-01-28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Lastträger für Kraftfahrzeuge, insbesondere in Form eines Dachträgers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61397B1 (en) * 1999-07-09 2003-05-13 Nissan Design America, Inc. Vehicle roof rack system
DE19961746A1 (de) * 1999-12-21 2001-06-28 Thomas Hoerter Flexible Dachreling für Kraftfahrzeuge
KR20030075280A (ko) * 2002-03-18 2003-09-26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의 루프 랙
CN102177047A (zh) * 2008-09-15 2011-09-07 胡布科汽车有限公司 用于行李架的托架和横杆组件
FR2952597A1 (fr) * 2009-11-19 2011-05-20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Pavillon de vehicule automobile
CN101856996A (zh) * 2010-06-21 2010-10-13 宁波信泰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车顶行李架
KR20130134411A (ko) * 2012-05-31 2013-12-10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루프캐리어 장치
CN207758685U (zh) * 2017-11-20 2018-08-24 广东东箭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行李架组件、行李架以及汽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972593A (zh) 2018-05-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80134229A1 (en) Supporting structure and bike-carrying rack including the same
US6575486B2 (en) Folding structure of a children tricycle
CN107972593B (zh) 一种行李架组件、行李架以及汽车
US7861338B2 (en) Portable and foldable bed
US9199661B2 (en) Steering device
US20140262661A1 (en) Wheel Assembly, Method, and Luggage
US8978203B2 (en) Decklid hinge assembly for a vehicle
CN207758685U (zh) 一种行李架组件、行李架以及汽车
CN102146742B (zh) 一种帐篷撑杆连接头
CN107745615B (zh) 一种轮式机器人缓震结构
US20160229350A1 (en) A carrier device for vehicles
JP6682372B2 (ja) 航空機の降着装置
CN103047233A (zh) 一种用于紧固支架的定位卡箍
CN206006280U (zh) 箱包滚轮组件
KR102654521B1 (ko) 자동차의 조향 컬럼
WO2007026118A3 (en) A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CN107176253B (zh) 一种可调角度的折叠立管
KR101409344B1 (ko) 캐스터
CN205371989U (zh) 角度调整结构及具有该角度调整结构的车用固定架
CN205589392U (zh) 一种折叠器
CN220549152U (zh) 一种搁脚结构及电动车
CN219411301U (zh) 用于折叠板房的自锁式铰链
CN111348313A (zh) 一种运输工装
CN220503485U (zh) 一种改进折叠连接件的晾衣架
CN212467103U (zh) 一种夹持体和夹持变形玩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