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965948B - 换热装置及空调设备 - Google Patents

换热装置及空调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965948B
CN107965948B CN201711168841.3A CN201711168841A CN107965948B CN 107965948 B CN107965948 B CN 107965948B CN 201711168841 A CN201711168841 A CN 201711168841A CN 107965948 B CN107965948 B CN 10796594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heat exchanger
sub
heat exchange
sub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16884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965948A (zh
Inventor
梁凯
刘从峰
林军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1168841.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965948B/zh
Publication of CN1079659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9659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9659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96594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7/00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 F25D17/02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liquids, e.g. brin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7/00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 F25D17/04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air, e.g. by convection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换热装置及空调设备,换热装置包括:水冷装置;至少两个子换热器,沿风向间隔排列,水冷装置用于向相邻子换热器之间的间隔中送水,其中,对于任意相邻子换热器中处于风向下游的一个,其上邻近相邻子换热器之间的间隔的进水位置的区域为水冷强化区域;其中,每个子换热器包括多根冷媒管,对于同一子换热器,水冷强化区域内冷媒管的管心距小于水冷强化区域外冷媒管的管心距。本方案提供的换热装置,可以实现其每个子换热器各区域的换热效率均衡,避免冷媒管异响的问题,同时也可实现换热装置的换热效率整体提升,提高其所在空调设备整机的能效比。

Description

换热装置及空调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换热装置及一种空调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空调设备中,换热器的换热效率直接关系到空调整机的能效比,且对于移动式空调设备而言,冷凝器换热效率不足会直接导致冷凝器复热升温,而经此换热产生的高温热风进入室外侧风机蜗壳内后,会导致风机蜗壳、电机安装结构等部位过热变形,使整机运行失效,为此,现有空调设备的换热器普遍采用对辅以水冷方式对换热器降温,以避免该过热问题,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对换热器辅助水冷时,冷却水覆盖具有均匀性的限制,使得换热器上的整体散热均匀性降低,换热器不同位置处冷媒压力及两相状态差异大,容易出现异响,也易使得换热器各区域换热效率不均匀,使换热器整体的换热效率受到抑制,导致空调设备的能效下降。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换热装置的空调设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装置,包括:水冷装置;至少两个子换热器,沿风向间隔排列,所述水冷装置用于向相邻子换热器之间的间隔中送水,其中,对于任意相邻所述子换热器中处于风向下游的一个,其上邻近相邻所述子换热器之间的间隔的进水位置的区域为水冷强化区域;其中,每个所述子换热器包括多根冷媒管,对于同一所述子换热器,所述水冷强化区域内冷媒管的管心距小于所述水冷强化区域外冷媒管的管心距。
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装置,子换热器中水冷强化区域内冷媒管的管心距小于水冷强化区域外冷媒管的管心距,即水冷强化区域内冷媒管的分布密度大于水冷强化区域外冷媒管的分布密度,其中,由于水冷强化区域邻近相邻子换热器之间的间隔的进水位置,例如,设计子换热器上与间隔的进水位置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预设长度的部位所形成的区域为水冷强化区域,具体如,水冷装置的供水射程为预设距离时,设计子换热器上与间隔的进水位置之间的距离约小于等于预设距离的部位所形成的区域为水冷强化区域,这样可确保水冷装置的供水区域完全覆盖水冷强化区域,并保证子换热器的水冷强化区域内各处的受水量均匀,使子换热器的水冷强化区域内密集的冷媒管能得到均匀、有效地水冷,而设计水冷强化区域外的冷媒管管距较大,这样设计可以减小该子换热器上水冷强化区域外部位的风压,提高该水冷强化区域外部位的风冷效率,从而使子换热器上水冷强化区域外的部位得到有效的风冷强化,使之换热效率与水冷强化区域内的部位大致均衡,实现使该子换热器各处的换热效率大致均衡,使得该子换热器各处冷媒压力及两相状态基本一致,避免冷媒管异响,同时也使得该子换热器各处的换热效率得到整体提升,从而相应提高空调设备的能效。
另外,本发明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换热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上述技术方案中,对同一所述子换热器,所述水冷强化区域内冷媒管的管心距与所述水冷强化区域外冷媒管的管心距之差为1mm~10mm。
在本方案中,通过设计水冷强化区域内冷媒管的管心距与所述水冷强化区域外冷媒管的管心距之差不小于1mm且不大于10mm,以确保子换热器的水冷强化区域水冷和风冷的组合降温效率与其水冷强化区域外的风冷降温效率均衡,使得该子换热器各处冷媒压力及两相状态基本一致,避免冷媒管异响,同时也使得该子换热器各处的换热效率得到整体提升,从而相应提高空调设备的能效。
更优选地,对同一所述子换热器,所述水冷强化区域内冷媒管的管心距与所述水冷强化区域外冷媒管的管心距之差为5mm。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水冷强化区域内冷媒管的管心距为10.5mm~18.5mm,和/或所述水冷强化区域外冷媒管的管心距为15.5mm~23.5mm。
在本方案中,使水冷强化区域内冷媒管的管心距为10.5mm~18.5mm,这样可以防止因水冷强化区域内冷媒管的管心距过小、子换热器的水冷强化区域内风阻过大而导致风向下游的其他子换热器上无风或风量过小的问题,同时,可以防止因水冷强化区域内冷媒管的管心距过大而使得其将风导向该子换热器中水冷强化区域外的部位时效果不明显的问题,确保该子换热器中水冷强化区域外的部位得到有效的风冷加强,使之换热效率与水冷强化区域内的部位保持均衡,实现该子换热器各处冷媒压力及两相状态基本一致,避免冷媒管异响,同时也使得该子换热器各处的换热效率得到整体提升,从而相应提高空调设备的能效;使水冷强化区域外冷媒管的管心距为15.5mm~23.5mm,这样设计可以使子换热器的水冷强化区域外的部位风力顺畅,确保其得到高效的风冷散热,同时防止其表面风压本身较大而导致水冷强化区域内的部位利用风压梯度向其导风的效果不明显的问题。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任意相邻所述子换热器中处于风向下游的一个的高度为h,且其上以与相邻所述子换热器之间的间隔的所述进水位置对应的部位为中心,半径为r的区域为所述水冷强化区域,所述r与所述h满足:r/h≤2/3。
在本方案中,以子换热器之间的间隔的进水位置处为中心画一个半径为r的圆,任意相邻子换热器中处于风向下游的一个对应于圆内的区域为该水冷强化区域,本结构中,水冷强化区域的中心位于子换热器之间的间隔的进水位置处,水冷强化区域的半径r与其所在子换热器的高度h满足r/h≤2/3,一方面,可确保水冷装置的供水区域完全覆盖水冷强化区域,并保证子换热器的水冷强化区域内各处的受水量均匀,使子换热器的水冷强化区域能得到均匀、有效地水冷,另一方面,设计r/h≤2/3,使该水冷强化区域的范围受子换热器的高度调控,由于水冷强化区域内冷媒管的分布密度较大,这样设计可以防止水冷强化区域所在子换热器表面的风压过大,且通过设计r/h≤2/3,可以使水冷强化区域所在子换热器表面的部分风力因冷媒管分布密度导致的风压梯度而被导向水冷强化区域外的位置,从而使子换热器上水冷强化区域外的部位得到有效的风冷强化,使之换热效率与水冷强化区域内的部位大致均衡,从而实现使该子换热器各处的换热效率大致均衡,使得该子换热器各处冷媒压力及两相状态基本一致,避免冷媒管异响,同时也使得该子换热器各处的换热效率得到整体提升,从而相应提高空调设备的能效。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h为285mm~365mm。
在本方案中,设计h为285mm~365mm,即使任意相邻子换热器中位于风向下游者的高度h满足:285mm≤h≤365mm,以当r/h≤2/3时,确保常规的打水装置、喷水装置等水冷装置的供水区域能完全覆盖水冷强化区域,并保证子换热器的水冷强化区域内各处的受水量均匀,使子换热器的水冷强化区域能得到均匀、有效地水冷。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对所述至少两个子换热器中处于风向最上游的一个,其任意相邻冷媒管的管心距相等。
在本方案中,对换热装置的所有子换热器中处于风向最上游的一个,设置其任意相邻冷媒管的管心距相等,即使换热装置中处于迎风侧的子换热器上的冷媒管等间距排布,在水冷装置向间隔中供水时,由于风压作用使得换热装置中处于风向最上游的一个的子换热器上几乎无水汽覆盖,故而不会存在水冷不均匀的问题,此处设计其冷媒管均匀分布,以使冷风能均匀地穿过,确保位于风向下游的子换热器表面受到的风压均匀,确保风向下游的子换热器中水冷强化区域内、外之间利用风压梯度进行风量分配精确,更进一步提高风向下游的子换热器各处的换热效率均衡性,使得该子换热器各处冷媒压力及两相状态基本一致,避免冷媒管异响,同时也使得该子换热器各处的换热效率得到整体提升,从而相应提高空调设备的能效。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对所述至少两个子换热器中处于风向最上游的一个,其任意相邻冷媒管的管心距大于所述水冷强化区域内冷媒管的管心距。
在本方案中,对换热装置的所有子换热器中处于风向最上游的一个,设置其管心距大于水冷强化区域内冷媒管的管心距,以此来减小迎风侧的风阻,相对提升后排子换热器表面的风压,确保风向下游的子换热器中水冷强化区域内、外之间利用风压梯度进行风量分配精确,更进一步提高风向下游的子换热器各处的换热效率均衡性,使得该子换热器各处冷媒压力及两相状态基本一致,避免冷媒管异响,同时也使得该子换热器各处的换热效率得到整体提升,从而相应提高空调设备的能效。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每个所述子换热器设有至少一列冷媒管;所述至少两个子换热器包括沿风向依次排列的第一子换热器、第二子换热器和第三子换热器,所述第一子换热器、第二子换热器和第三子换热器的管列数相应为1列、1列、1列,或为1列、2列、1列,或为1列、1列、2列,或为1列、2列、2列,或为1列、1列、3列。
在本方案中,设计至少两个子换热器包括沿风向依次排列的第一子换热器、第二子换热器和第三子换热器,且设计第一子换热器、第二子换热器和第三子换热器的管列数为1列、1列、1列,或为1列、2列、1列,或为1列、1列、2列,或为1列、2列、2列,或为1列、1列、3列,这样可确保冷凝装置各部位的风阻大小及其各流路上的换热效率基本一致,实现提升冷凝装置整体的换热效率,利于提升其所在的空调设备的整机能效。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相邻所述子换热器之间的间隔的所述进水位置位于其底端。
在本方案中,设置间隔的进水位置位于该间隔的底端,使冷却水从间隔底端向上供入间隔内,这样可更准确地控制水冷装置的供水区域范围,确保水冷装置的供水区域完全覆盖水冷强化区域,并保证子换热器的水冷强化区域内各处的受水量均匀,使子换热器的水冷强化区域能得到均匀、有效地水冷,以确保准确实现子换热器各处的换热效率大致均衡,避免冷媒管异响,同时也使子换热器各处的换热效率得以整体提升,相应提高空调设备的能效。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水冷装置包括喷水装置,所述喷水装置包括用于将水喷出的喷嘴,其中,同一相邻所述子换热器之间的间隔对应设有至少一个所述喷嘴;和/或所述水冷装置包括打水装置,所述打水装置包括打水轮,其中,同一相邻所述子换热器之间的间隔对应设有至少一个所述打水轮。
在本方案中,设置水冷装置包括喷水装置,喷水装置包括用于将水喷出的喷嘴,同一间隔对应设有至少一个喷嘴,其中,利用喷嘴可使冷却水充分分散、雾化后进入间隔中,这样可以避免集中喷洒情况下由于水量集中分布而导致冷媒管所穿接的翅片表面出现水桥、液层等问题,提升风冷和水冷的组合降温效率,利于提升空调设备的整机能效;设置水冷装置包括打水装置,打水装置包括打水轮,其中,同一间隔对应设有至少一个打水轮,其中,利用打水轮可使冷却水充分分散、雾化后进入间隔中,这样可以避免集中喷洒情况下由于水量集中分布而导致冷媒管所穿接的翅片表面出现水桥、液层等问题,提升风冷和水冷的组合降温效率,利于提升空调设备的整机能效。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设备,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换热装置。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空调设备,通过设置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换热装置,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优选地,空调设备为移动式空调设备。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换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第一子换热器,11出口,20第二子换热器,30第三子换热器,31进口,40间隔,50冷媒管,61打水轮,62打水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所述换热装置。
如图1所示,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装置,包括水冷装置和至少两个子换热器,具体地,该至少两个子换热器沿风向(例如图1中所示的W方向)间隔排列,水冷装置用于向相邻子换热器之间的间隔40中送水,对于任意相邻子换热器中处于风向下游的一个,其上邻近间隔40的进水位置的区域为水冷强化区域;其中,每个子换热器包括多根冷媒管50,对于同一子换热器,水冷强化区域内冷媒管50的管心距s1小于水冷强化区域外冷媒管50的管心距s2。
可以理解的是,换热装置中各子换热器中的冷媒管可优选为U管,翅片上设有管孔以供与U管插接,值得说明的是,此处冷媒管50的管心距s1和/或冷媒管50的管心距s2,可以理解为同一U管上两个直管段的管距(例如图1所示的s1和s2),也可理解为,相邻U管的管距。
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装置,子换热器中水冷强化区域内冷媒管的管心距小于水冷强化区域外冷媒管的管心距,即水冷强化区域内冷媒管的分布密度大于水冷强化区域外冷媒管的分布密度,其中,由于水冷强化区域邻近相邻子换热器之间的间隔的进水位置,例如,设计子换热器上与间隔的进水位置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预设长度的部位所形成的区域为水冷强化区域,具体如,水冷装置的供水射程为预设距离时,设计子换热器上与间隔的进水位置之间的距离约小于等于预设距离的部位所形成的区域为水冷强化区域,这样可确保水冷装置的供水区域完全覆盖水冷强化区域,并保证子换热器的水冷强化区域内各处的受水量均匀,使子换热器的水冷强化区域内密集的冷媒管能得到均匀、有效地水冷,而设计水冷强化区域外的冷媒管管距较大,这样设计可以减小该子换热器上水冷强化区域外部位的风压,提高该水冷强化区域外部位的风冷效率,从而使子换热器上水冷强化区域外的部位得到有效的风冷强化,使之换热效率与水冷强化区域内的部位大致均衡,实现使该子换热器各处的换热效率大致均衡,使得该子换热器各处冷媒压力及两相状态基本一致,避免冷媒管异响,同时也使得该子换热器各处的换热效率得到整体提升,从而相应提高空调设备的能效。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对同一子换热器水冷强化区域内冷媒管50的管心距s1与水冷强化区域外冷媒管50的管心距s2之差为1mm~10mm,即s2-s1=1mm~10mm。
在本方案中,通过设计水冷强化区域内冷媒管50的管心距s1与所述水冷强化区域外冷媒管50的管心距s2之差不小于1mm且不大于10mm,以确保子换热器的水冷强化区域水冷和风冷的组合降温效率与其水冷强化区域外的风冷降温效率均衡,使得该子换热器各处冷媒压力及两相状态基本一致,避免冷媒管50异响,同时也使得该子换热器各处的换热效率得到整体提升,从而相应提高空调设备的能效。
更优选地,对同一子换热器,水冷强化区域内冷媒管50的管心距s1与水冷强化区域外冷媒管50的管心距s2之差为5mm,即优选设置s2-s1=5mm。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水冷强化区域内冷媒管50的管心距s1为10.5mm~18.5mm,和/或水冷强化区域外冷媒管50的管心距s2为15.5mm~23.5mm。
在本方案中,使水冷强化区域内冷媒管50的管心距为10.5mm~18.5mm,这样可以防止因水冷强化区域内冷媒管50的管心距过小、子换热器的水冷强化区域内风阻过大而导致风向下游的其他子换热器上无风或风量过小的问题,同时,可以防止因水冷强化区域内冷媒管50的管心距过大而使得其将风导向该子换热器的水冷强化区域外的部位时效果不明显的问题,确保该子换热器中水冷强化区域外的部位得到有效的风冷加强,使之换热效率与水冷强化区域内的部位保持均衡,实现该子换热器各处冷媒压力及两相状态基本一致,避免冷媒管50异响,同时也使得该子换热器各处的换热效率得到整体提升,从而相应提高空调设备的能效;使水冷强化区域外冷媒管50的管心距为15.5mm~23.5mm,这样设计可以使子换热器的水冷强化区域外的部位风力顺畅,确保其得到高效的风冷散热,同时防止其表面风压本身较大而导致水冷强化区域内的部位利用风压梯度向其导风的效果不明显的问题。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任意相邻子换热器中处于风向下游的一个的高度为h,且其上以与间隔40的进水位置对应的部位为中心,半径为r的区域为上述中的水冷强化区域,r与h满足:r/h≤2/3。
在本方案中,子换热器中水冷强化区域内冷媒管50的管心距s1小于水冷强化区域外冷媒管50的管心距s2,即水冷强化区域内冷媒管50的分布密度大于水冷强化区域外冷媒管50的分布密度,其中,由于水冷强化区域的中心位于子换热器之间的间隔40的进水位置,水冷强化区域的半径r与其所在子换热器的高度h满足r/h≤2/3,一方面,可确保水冷装置的供水区域完全覆盖水冷强化区域,并保证子换热器的水冷强化区域内各处的受水量均匀,使子换热器的水冷强化区域能得到均匀、有效地水冷,另一方面,设计r/h≤2/3,使该水冷强化区域的范围受子换热器的高度调控,由于水冷强化区域内冷媒管50的分布密度较大,这样设计可以防止水冷强化区域所在子换热器表面的风压过大,且通过设计r/h≤2/3,可以使水冷强化区域所在子换热器表面的部分风力因冷媒管50分布密度导致的风压梯度而被导向水冷强化区域外的位置,从而使子换热器上水冷强化区域外的部位得到有效的风冷强化,使之换热效率与水冷强化区域内的部位大致均衡,从而实现使该子换热器各处的换热效率大致均衡,使得该子换热器各处冷媒压力及两相状态基本一致,避免冷媒管50异响,同时也使得该子换热器各处的换热效率得到整体提升,从而相应提高空调设备的能效。
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h为285mm~365mm。
在本方案中,设计h为285mm~365mm,即使任意相邻子换热器中位于风向下游者的高度h满足:285mm≤h≤365mm,以当r/h≤2/3时,确保常规的打水装置、喷水装置等水冷装置的供水区域能完全覆盖水冷强化区域,并保证子换热器的水冷强化区域内各处的受水量均匀,使子换热器的水冷强化区域能得到均匀、有效地水冷。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对至少两个子换热器中处于风向最上游的一个,其任意相邻冷媒管50的管心距相等。
在本方案中,对换热装置的所有子换热器中处于风向最上游的一个,设置其任意相邻冷媒管50的管心距相等,即使换热装置中处于迎风侧的子换热器上的冷媒管50等间距排布,在水冷装置向间隔40中供水时,由于风压作用使得换热装置中处于风向最上游的一个的子换热器上几乎无水汽覆盖,故而不会存在水冷不均匀的问题,此处设计其冷媒管50均匀分布,以使冷风能均匀地穿过,确保位于风向下游的子换热器表面受到的风压均匀,确保风向下游的子换热器中水冷强化区域内、外之间利用风压梯度进行风量分配精确,更进一步提高风向下游的子换热器各处的换热效率均衡性,使得该子换热器各处冷媒压力及两相状态基本一致,避免冷媒管50异响,同时也使得该子换热器各处的换热效率得到整体提升,从而相应提高空调设备的能效。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对至少两个子换热器中处于风向最上游的一个,其任意相邻冷媒管50的管心距大于水冷强化区域内冷媒管50的管心距。
在本方案中,对换热装置的所有子换热器中处于风向最上游的一个,设置其管心距大于水冷强化区域内冷媒管50的管心距,以此来减小迎风侧的风阻,相对提升后排子换热器表面的风压,确保风向下游的子换热器中水冷强化区域内、外之间利用风压梯度进行风量分配精确,更进一步提高风向下游的子换热器各处的换热效率均衡性,使得该子换热器各处冷媒压力及两相状态基本一致,避免冷媒管50异响,同时也使得该子换热器各处的换热效率得到整体提升,从而相应提高空调设备的能效。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每个所述子换热器设有至少一列冷媒管50;所述至少两个子换热器包括沿风向依次排列的第一子换热器10、第二子换热器20和第三子换热器30,所述第一子换热器10、第二子换热器20和第三子换热器30的管列数相应为1列、1列、1列,或为1列、2列、1列,或为1列、1列、2列,或为1列、2列、2列,或为1列、1列、3列。
在本方案中,如图1所示,设计至少两个子换热器包括沿风向依次排列的第一子换热器10、第二子换热器20和第三子换热器30,且设计第一子换热器10、第二子换热器20和第三子换热器30的管列数为1列、1列、1列,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需求也可设计第一子换热器10、第二子换热器20和第三子换热器30的管列数相应为1列、2列、1列,或为1列、1列、2列,或为1列、2列、2列,或为1列、1列、3列,这样局部换热装置的管列,可确保冷凝装置各部位的风阻大小及其各流路上的换热效率基本一致,实现提升冷凝装置整体的换热效率,利于提升其所在的空调设备的整机能效。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间隔40的进水位置位于其底端。
在本方案中,设置间隔40的进水位置位于该间隔40的底端,使冷却水从间隔40底端向上供入间隔40内,这样可更准确地控制水冷装置的供水区域范围,确保水冷装置的供水区域完全覆盖水冷强化区域,并保证子换热器的水冷强化区域内各处的受水量均匀,使子换热器的水冷强化区域能得到均匀、有效地水冷,以确保准确实现子换热器各处的换热效率大致均衡,避免冷媒管50异响,同时也使子换热器各处的换热效率得以整体提升,相应提高空调设备的能效。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水冷装置包括喷水装置(图中未示出),喷水装置包括用于将水喷出的喷嘴,其中,同一间隔40对应设有至少一个喷嘴;和/或如图1所示,水冷装置包括打水装置,打水装置包括打水轮61,其中,同一间隔40对应设有至少一个打水轮61。
在本方案中,设置水冷装置包括喷水装置,喷水装置包括用于将水喷出的喷嘴,同一间隔40对应设有至少一个喷嘴,其中,利用喷嘴可使冷却水充分分散、雾化后进入间隔40中,这样可以避免集中喷洒情况下由于水量集中分布而导致冷媒管50所穿接的翅片表面出现水桥、液层等问题,提升风冷和水冷的组合降温效率,利于提升空调设备的整机能效;设置水冷装置包括打水装置,打水装置包括打水轮61,其中,同一间隔40对应设有至少一个打水轮61,其中,利用打水轮61可使冷却水充分分散、雾化后进入间隔40中,这样可以避免集中喷洒情况下由于水量集中分布而导致冷媒管50所穿接的翅片表面出现水桥、液层等问题,提升风冷和水冷的组合降温效率,利于提升空调设备的整机能效。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换热装置包括三个子换热器,分别为沿风向依次排列的第一子换热器10、第二子换热器20和第三子换热器30,第三子换热器30上设有用于供冷媒流入的进口31,第一子换热器10上设有用于供冷媒流出的出口11,以使风向W与冷媒流向L逆向,提高换热效率,另外,第一子换热器10、第二子换热器20和第三子换热器30的两两之间具有间隔40,有打水装置向间隔40中供水以用于散热降温,具体地,打水装置包括与间隔40对应设置的打水轮61,打水轮61通过打水电机62驱动以将打水轮61所在水槽内的水打入间隔40内。更具体地,第一子换热器10设有一列冷媒管50,第一子换热器10的该列冷媒管50之间等间隔40布置,第二子换热器20和第三子换热器30上分别设有一列冷媒管50,以第二子换热器20为例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第二子换热器20与第一子换热器10之间间隔40的下开口处设有打水轮61,以使该间隔40从其下开口处进水,第二子换热器20底端与第一子换热器10底端构造出该间隔40的下开口,其中,以第二子换热器20底端为中心构造出半径为r的圆形区域,且r与h满足:r/h≤2/3,优选地,h=325mm,且进一步优选r=205.5mm,第二子换热器20处于该圆形区域内的部分为水冷强化区域,第二子换热器20的该水冷强化区域内的冷媒管50管心距s1=14.5mm,其水冷强化区域外的冷媒管50管心距s2=19.5mm,s1小于s2,且两者之差为5mm,第三子换热器30做与第二子换热器20同样地设计,在此不再赘述。该换热装置可以实现其每个子换热器各处的换热效率均衡,避免冷媒管50异响的问题,同时也可实现换热装置的换热效率整体提升。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空调设备(图中未示出),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换热装置。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空调设备,通过设置有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换热装置,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优选地,空调设备为移动式空调设备。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换热装置及空调设备,子换热器中水冷强化区域内冷媒管的管心距小于水冷强化区域外冷媒管的管心距,即水冷强化区域内冷媒管的分布密度大于水冷强化区域外冷媒管的分布密度,其中,由于水冷强化区域的中心位于子换热器之间的间隔的进水位置,水冷强化区域的半径r与其所在子换热器的高度h满足r/h≤2/3,一方面,可确保水冷装置的供水区域完全覆盖水冷强化区域,并保证子换热器的水冷强化区域内各处的受水量均匀,使子换热器的水冷强化区域能得到均匀、有效地水冷,另一方面,设计r/h≤2/3,使该水冷强化区域的范围受子换热器的高度调控,由于水冷强化区域内冷媒管的分布密度较大,这样设计可以防止水冷强化区域所在子换热器表面的风压过大,且通过设计r/h≤2/3,可以使水冷强化区域所在子换热器表面的部分风力因冷媒管分布密度导致的风压梯度而被导向水冷强化区域外的位置,从而使子换热器上水冷强化区域外的部位得到有效的风冷强化,使之换热效率与水冷强化区域内的部位大致均衡,从而实现使该子换热器各处的换热效率大致均衡,使得该子换热器各处冷媒压力及两相状态基本一致,避免冷媒管异响,同时也使得该子换热器各处的换热效率得到整体提升,从而相应提高空调设备的能效。
在本发明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水冷装置;
至少两个子换热器,沿风向间隔排列,所述水冷装置用于向相邻所述子换热器之间的间隔中送水,其中,对于任意相邻所述子换热器中处于风向下游的一个,其上邻近相邻所述子换热器之间的间隔的进水位置的区域为水冷强化区域;
其中,每个所述子换热器包括多根冷媒管,对于同一所述子换热器,所述水冷强化区域内冷媒管的管心距小于所述水冷强化区域外冷媒管的管心距;
对所述至少两个子换热器中处于风向最上游的一个,其任意相邻冷媒管的管心距相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对同一所述子换热器,所述水冷强化区域内冷媒管的管心距与所述水冷强化区域外冷媒管的管心距之差为1mm~1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水冷强化区域内冷媒管的管心距为10.5mm~18.5mm,和/或所述水冷强化区域外冷媒管的管心距为15.5mm~23.5mm。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任意相邻所述子换热器中处于风向下游的一个的高度为h,且其上以与相邻所述子换热器之间的间隔的所述进水位置对应的部位为中心,半径为r的区域为所述水冷强化区域,所述r与所述h满足:r/h≤2/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h为285mm~365mm。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对所述至少两个子换热器中处于风向最上游的一个,其任意相邻冷媒管的管心距大于所述水冷强化区域内冷媒管的管心距。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子换热器设有至少一列冷媒管;
所述至少两个子换热器包括沿风向依次排列的第一子换热器、第二子换热器和第三子换热器,所述第一子换热器、第二子换热器和第三子换热器的管列数相应为1列、1列、1列,或为1列、2列、1列,或为1列、1列、2列,或为1列、2列、2列,或为1列、1列、3列。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相邻所述子换热器之间的间隔的所述进水位置位于其底端。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水冷装置包括喷水装置,所述喷水装置包括用于将水喷出的喷嘴,其中,同一相邻所述子换热器之间的间隔对应设有至少一个所述喷嘴;和/或
所述水冷装置包括打水装置,所述打水装置包括打水轮,其中,同一相邻所述子换热器之间的间隔对应设有至少一个所述打水轮。
10.一种空调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装置。
CN201711168841.3A 2017-11-21 2017-11-21 换热装置及空调设备 Active CN10796594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168841.3A CN107965948B (zh) 2017-11-21 2017-11-21 换热装置及空调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168841.3A CN107965948B (zh) 2017-11-21 2017-11-21 换热装置及空调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965948A CN107965948A (zh) 2018-04-27
CN107965948B true CN107965948B (zh) 2020-09-25

Family

ID=620003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168841.3A Active CN107965948B (zh) 2017-11-21 2017-11-21 换热装置及空调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965948B (zh)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01387A (zh) * 2014-12-11 2015-04-0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96415A (ja) * 1996-01-22 1997-07-31 Funai Electric Co Ltd エアコン室外機
JP3867113B2 (ja) * 2001-10-19 2007-01-1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熱交換器
JP4884140B2 (ja) * 2006-09-04 2012-02-2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フィンチューブ型熱交換器および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CN103486771B (zh) * 2012-06-14 2016-06-0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器及具有该换热器的空调器
JP6154107B2 (ja) * 2012-08-02 2017-06-28 株式会社大阪城口研究所 空気調和機の節電装置
CN204787168U (zh) * 2015-06-23 2015-11-18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机组换热器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01387A (zh) * 2014-12-11 2015-04-0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965948A (zh) 2018-04-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702387B (zh) 冷凝装置及空调设备
CN213238604U (zh) 一种冷却塔风水比控制节能装置
CN211120728U (zh) 一种节水型高效冷却塔
CN107965948B (zh) 换热装置及空调设备
CN111237140B (zh) 风力发电机组
CN210861409U (zh) 换热器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N216793846U (zh) 电池柜
CN204717949U (zh) 一种带通道蒸发式冷凝器的直膨空调机组
CN205792027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机的水冷却系统
CN214276597U (zh) 一种两排直u型翅片管换热器组件
CN213119726U (zh) 一种循环制冷的节能化工冷却器
CN207703030U (zh) 一种电力柜用冷却塔
CN210321330U (zh) 一种高效率的壳管式散热器
CN114739196A (zh) 塔式直接空冷系统
CN208187188U (zh) 一种曲管多隔板式冷却塔
CN220672696U (zh) 一种应用于储能设备的环绕式散热风道
CN217210442U (zh) 一种具有高效散热结构的冷却塔
CN213151794U (zh) 一种风电发电机空水冷却器
CN216558391U (zh) 高效冷却塔
CN215952287U (zh) 一种新型空冷器
CN216925200U (zh) 一种碳化硅冷凝器的冷却系统
CN113001850B (zh) 一种聚酰亚胺薄膜流涎机高温废气冷热交换装置
CN212029933U (zh) 板管复合蒸发冷凝器
CN213932112U (zh) 一种干湿冷却的复合型热源塔
CN107763831B (zh) 换热装置及空调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