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947989B - 动态ac生成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动态ac生成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947989B CN107947989B CN201711217756.1A CN201711217756A CN107947989B CN 107947989 B CN107947989 B CN 107947989B CN 201711217756 A CN201711217756 A CN 201711217756A CN 107947989 B CN107947989 B CN 10794798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si
- vtep
- dynamic
- port
- identifi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6—Interconnection of networks
- H04L12/4633—Interconnection of networks using encapsulation techniques, e.g. tunnel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6—Interconnection of networks
- H04L12/4641—Virtual LANs, VLANs, e.g. virtual private networks [VP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6—Interconnection of networks
- H04L12/4641—Virtual LANs, VLANs, e.g. virtual private networks [VPN]
- H04L12/4645—Details on frame tagg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08—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of networks or network elements
- H04L41/0803—Configuration set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动态AC生成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当检测到所述VTEP的DR口生成VSI对应的静态AC时,判断所述VTEP的IPP口是否存在所述VSI对应的动态AC;在所述VTEP的IPP口不存在所述VSI对应的动态AC的情况下,根据预先设置的配置规则,获取所述VSI对应的封装标识;根据所述封装标识,在所述VTEP的IPP口建立所述VSI对应的动态AC。本公开的动态AC生成方法,一个VSI在IPP口只会建立一个该VSI对应的动态AC,用于DR系统的两个VTEP之间保证数据报文在同一个VSI之间进行转发,由此VTEP上可配置VSI的业务数目不再受到IPP口上动态AC的数目限制。此外,DR系统的两个VTEP上的不同DR口,不同VSI,可以封装相同Vlan Tag的封装SVID。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动态AC生成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EVPN(Ethernet Virtual Private Network,以太网虚拟专用网络)是一种二层VPN技术,控制平面采用MP-BGP(Multi-Protocol Border Gateway Protocol,多协议边界网关协议)通告EVPN路由信息,数据平面采用VXLAN(Virtual Extensible Local AreaNetwork,虚似扩展局域网)封装方式转发报文。DRNI(Distributed Resilient NetworkInterconnect,分布式弹性网络互连)是一种跨设备链路聚合技术,将两台物理设备在聚合层面虚拟成一台设备来实现跨设备链路聚合,从而提供设备级冗余保护和流量负载分担。DRNI典型组网中两台DR(Distributed Relay,分布式聚合)设备通过以太网链路聚合形成DR系统。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公开提出了一种动态AC生成方法及装置,以解决相关技术中EVPN分布式聚合组网上可配置VSI的业务数目受到限制的问题。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动态AC生成方法,用于DR系统的VTEP中,包括:
当检测到所述VTEP的DR口生成VSI对应的静态AC时,判断所述VTEP的IPP口是否存在所述VSI对应的动态AC;
在所述VTEP的IPP口不存在所述VSI对应的动态AC的情况下,根据预先设置的配置规则,获取所述VSI对应的封装标识;
根据所述封装标识,在所述VTEP的IPP口建立所述VSI对应的动态AC。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动态AC生成装置,用于DR系统的VTEP中,包括:
第一判断模块,用于当检测到所述VTEP的DR口生成VSI对应的静态AC时,判断所述VTEP的IPP口是否存在所述VSI对应的动态AC;
获取模块,用于在所述VTEP的IPP口不存在所述VSI对应的动态AC的情况下,根据预先设置的配置规则,获取所述VSI对应的封装标识;
建立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封装标识,在所述VTEP的IPP口建立所述VSI对应的动态AC。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动态AC生成装置,包括:处理器;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执行上述方法。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方法。
本公开的动态AC生成方法及装置,首先,一个VSI在IPP口只会建立一个该VSI对应的动态AC,用于DR系统的两个VTEP之间保证数据报文在同一个VSI之间进行转发,由此VTEP上可配置VSI的业务数目不再受到IPP口上动态AC的数目限制,恢复到4K个AC。其次,DR系统的两个VTEP上的不同DR口,不同VSI,可以封装相同Vlan Tag的封装SVID。最后,DR口AC所有的封装方式(例如CVID、Default、SVID、Tagged和Untagged等)都可以全面的支持,扩展相关技术中的L2VPN的实现。
根据下面参考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说明,本公开的其它特征及方面将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包含在说明书中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与说明书一起示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特征和方面,并且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示出相关技术中的EVPN分布式聚合组网的示意图。
图2示出相关技术中的动态AC技术实现的示意图。
图3示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动态AC生成方法的流程图。
图4示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EVPN分布式聚合组网的示意图。
图5示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EVPN分布式聚合组网的示意图。
图6示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动态AC生成方法的一示意性的流程图。
图7示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EVPN分布式聚合组网的示意图。
图8示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动态AC生成方法的一示意性的流程图。
图9示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动态AC生成方法的一示意性的流程图。
图10示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动态AC生成装置的框图。
图11示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动态AC生成装置的一示意性的框图。
图1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用于动态AC生成装置900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特征和方面。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功能相同或相似的元件。尽管在附图中示出了实施例的各种方面,但是除非特别指出,不必按比例绘制附图。
在这里专用的词“示例性”意为“用作例子、实施例或说明性”。这里作为“示例性”所说明的任何实施例不必解释为优于或好于其它实施例。
另外,为了更好的说明本公开,在下文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给出了众多的具体细节。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没有某些具体细节,本公开同样可以实施。在一些实例中,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方法、手段、元件和电路未作详细描述,以便于凸显本公开的主旨。
相关技术中,VSI(Virtual Switch Instance,虚拟交换实例)可以看作是VTEP(VXLAN Tunnel End Point,VXLAN隧道端点)上的一台基于VXLAN进行二层转发的虚拟交换机,具有传统以太网交换机的所有功能,包括源MAC(Media Access Control,媒体介入控制)地址学习、MAC地址老化、泛洪等。在VTEP上与VSI关联的三层接口或以太网服务实例(Service Instance)可以称为AC(Attachment Circuit,接入电路)。以太网服务实例在二层以太网接口上建立,其定义一系列匹配规则,用来匹配从该二层以太网接口上接收到的数据报文。
作为一个示例,如下所述生成一个VSI VPNB:VSI VPNB,VXLAN 100。此外,在一个二层以太网接口配置以太网服务实例,如下所述生成一个AC:Interface ten1/0/1,Service-Instance 10,Encapsulation SVID 10,Xconnect VSI VPNB。所生成的AC可以用于:对从物理端口ten1/0/1进入的数据报文,如果携带Vlan Tag 10,则会进入VSI VPNB转发,即完成Vlan Tag 10到封装VXLAN ID100报文的映射。
相关技术中,DRNI为每台DR设备定义以下几个接口角色:DR口为DR设备与外部设备连接的二层聚合接口。DR设备与外部设备上相同聚合组连接的DR口属于同一DR组。IPP(Intra-Portal Port,内部控制链路接口)为连接邻居DR设备且用于内部控制的二层聚合接口。IPP口间可以建立并通过IPL(Intra-Portal Link,内部控制链路)在DR设备间传输DRCP(Distributed Relay Control Protocol,分布式聚合控制协议)报文。DR设备间可以通过Keepalive链路检测邻居状态。
图1示出相关技术中的EVPN分布式聚合组网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VTEP1、VTEP3和VM1形成分布式聚合(设备级别保护),VTEP2和VM2形成链路聚合(链路级别保护)。其中,VTEP1和VTEP3为DR设备,分别与外部设备VM1连接。VTEP1和VTEP3之间建立IPL链路和Keepalive链路。VTEP1和VTEP3所形成的DR系统的聚合地址为1.2.3.4。由此VTEP1和VTEP3形成负载分担,共同进行VM1的流量转发,当其中一台设备发生故障时,流量可以快速切换到另一台设备,保证业务的正常运行。VTEP1和VTEP3作为DR系统的两个VTEP,需要保证VTEP1和VTEP3的一致性,可以通过配置一致性检测来实现。
图2示出相关技术中的动态AC技术实现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动态AC技术的实现过程:VTEP1和VTEP3上的DR口1生成静态AC:Service-Instance10,Encapsulation SVID10,Xconnect VSI VPNB。由此VTEP1和VTEP3上的IPP口跟随建立动态AC:Service-Instance10,Encapsulation SVID 10,Xconnect VSI VPNB。VM1发送携带Vlan Tag 10的BUM报文。该BUM报文从VTEP1的DR口1进入,将根据Vlan Tag 10匹配进入VTEP1中的VSI VPNB进行转发。该BUM报文在VSI内部的所有隧道(Tunnel)和AC(除DR口1的AC)进行广播,将从VTEP1的IPP口上的动态AC出去。由于动态AC是根据静态AC建立,封装SVID也是10,则所有BUM报文从VTEP1的IPP口上的动态AC出去时,将携带Vlan Tag 10进入IPP口所在的链路,然后将从VTEP3的IPP口进入,并将根据Vlan Tag 10匹配进入VTEP3中的VSI VPNB进行转发,由此可以完成两端相同VSI内部报文的转发。
相关技术中,在EVPN分布式聚合组网中,通常采用动态AC技术实现保证数据报文在一个VXLAN转发互通。换言之,如图2所示,实现保证VTEP1和VTEP3之间的数据报文在同一个VSI之间进行转发,即从VTEP1的IPP口出来的VSI VPNB的数据报文,从VTEP3的IPP口进入之后,也能够在VTEP3中的VSI VPNB进行转发。但是动态AC技术存在如下缺点:
首先,在DR口或单挂物理端口上每生成一个静态AC,都会跟随在IPP口上建立一个动态AC。如果在DR口生成两个静态AC,即使两个静态AC绑定相同的VSI VPNB,只是封装SVID不同,那么也要在IPP口上建立两个动态AC,绑定相同的VSI VPNB,封装SVID不同。由此将直接限制EVPN分布式聚合组网上可配置VSI的业务数目,即VSI的业务数目受到IPP口上动态AC的数目限制。
其次,一个封装SVID只能被一个VSI使用。例如,如图2所示,在VTEP1和VTEP3的DR口1生成静态AC:Service-Instance 10,Encapsulation SVID 10,Xconnect VSI VPNB。则VTEP1和VTEP3的DR口2如果想生成静态AC:Service-Instance 10,Encapsulation SVID10,Xconnect VSI VPNC,则无法生成下发。原因是在VTEP1和VTEP3的DR口2配置的封装SVID是10,与VSI VPNC绑定时,将会在VTEP1和VTEP3的IPP口建立动态AC。而在建立动态AC的过程中,将会发现为10的封装SVID已经被VSI VPNB绑定,动态AC无法建立成功,则直接返回失败,导致VTEP1和VTEP3的DR口2上的静态AC建立失败。
最后,在目前的EVPN分布式聚合有Peer-Link组网中,DR口AC的封装只支持SVID和Untagged,限制相关技术中的L2VPN的实现。
针对上述相关技术中所存在的技术问题,图3示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动态AC生成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用于DR系统的VTEP中。如图3所示,该动态AC生成方法包括步骤S31至步骤S33。
在步骤S31中,当检测到VTEP的DR口生成VSI对应的静态AC时,判断该VTEP的IPP口是否存在该VSI对应的动态AC。
在步骤S32中,在该VTEP的IPP口不存在该VSI对应的动态AC的情况下,根据预先设置的配置规则,获取该VSI对应的封装标识。
在步骤S33中,根据该封装标识,在该VTEP的IPP口建立该VSI对应的动态AC。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封装标识可以指建立动态AC所需要配置的标识。例如封装标识可以为封装SVID等,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在VTEP的IPP口建立动态AC时,全局统一配置建立动态AC所需要的封装SVID,而不再根据静态AC配置的封装SVID建立动态AC。换言之,即在VTEP的DR口上,一个VSI不管生成多少个封装不同封装SVID的静态AC,在VTEP的IPP口动态建立AC时,只会建立一个VSI对应的动态AC。其中,全局统一配置可以包括全局统一静态配置或全局统一动态配置,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根据预先设置的配置规则,获取该VSI对应的封装标识,包括:根据预设的VSI与封装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获取该VSI对应的封装标识。
图4示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EVPN分布式聚合组网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VTEP1、VTEP3和VM1形成分布式聚合。其中,VTEP1和VTEP3为DR设备,分别与外部设备VM1连接。VTEP1和VTEP3之间建立IPL链路和Keepalive链路。在VTEP1和VTEP3上进行全局统一配置IPP口建立动态AC时需要封装SVID对应的Vlan Tag,如下:VSI VPNB对应IPP口动态AC的封装SVID为1,VSI VPNC对应IPP口动态AC的封装SVID为2。
举例而言,如图4所示,检测到VTEP1和VTEP3的DR口1生成静态AC:Service-Instance 10,Encapsulation SVID 10,Xconnect VSI VPNB。由此可以在VTEP1和VTEP3的IPP口进行遍历查询,如果发现VTEP1和VTEP3的IPP口不存在VSI VPNB对应的动态AC,则获取全局统一配置建立VSI VPNB对应的动态AC所需要的封装SVID为1,并在VTEP1和VTEP3的IPP口建立动态AC:Service-Instance 1,Encapsulation SVID 1,Xconnect VSI VPNB。
再举例而言,如图4所示,检测到VTEP1和VTEP3的DR口2生成静态AC:Service-Instance 10,Encapsulation SVID 10,Xconnect VSI VPNC。由此可以在VTEP1和VTEP3的IPP口进行遍历查询,如果发现VTEP1和VTEP3的IPP口不存在VSI VPNC对应的动态AC,则获取全局统一配置建立VSI VPNC对应的动态AC所需要的封装SVID为2,并在VTEP1和VTEP3的IPP口建立动态AC:Service-Instance 2,Encapsulation SVID 2,Xconnect VSI VPNC。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根据预先设置的配置规则,获取该VSI对应的封装标识,包括:从预设的封装标识中获取未被使用的封装标识作为该VSI对应的封装标识。
图5示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EVPN分布式聚合组网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VTEP1、VTEP3和VM1形成分布式聚合。其中,VTEP1和VTEP3为DR设备,分别与外部设备VM1连接。VTEP1和VTEP3之间建立IPL链路和Keepalive链路。在VTEP1和VTEP3上进行全局统一配置IPP口建立动态AC时需要封装SVID对应的Vlan Tag,如下:预设的封装SVID为1、2和3,且预设的封装SVID均未被使用。
举例而言,如图5所示,检测到VTEP1和VTEP3的DR口1生成静态AC:Service-Instance 10,Encapsulation SVID 10,Xconnect VSI VPNB。由此可以在VTEP1和VTEP3的IPP口进行遍历查询,如果发现VTEP1和VTEP3的IPP口不存在VSI VPNB对应的动态AC,则从预设的封装SVID中获取未被使用的封装SVID作为建立VSI VPNB对应的动态AC所需要的封装SVID(例如从当前未被使用的封装SVID 1/2/3中选取封装SVID 2),并在VTEP1和VTEP3的IPP口建立动态AC:Service-Instance 2,Encapsulation SVID 2,Xconnect VSI VPNB。
再举例而言,如图5所示,检测到VTEP1和VTEP3的DR口2生成静态AC:Service-Instance 10,Encapsulation SVID 10,Xconnect VSI VPNC。由此可以在VTEP1和VTEP3的IPP口进行遍历查询,如果发现VTEP1和VTEP3的IPP口不存在VSI VPNC对应的动态AC,则从预设的封装SVID中获取未被使用的封装SVID作为建立VSI VPNC对应的动态AC所需要的封装SVID(例如从当前未被使用的封装SVID 1/3中选取封装SVID 1),并在VTEP1和VTEP3的IPP口建立动态AC:Service-Instance 1,Encapsulation SVID 1,Xconnect VSI VPNC。
需要说明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实现从预设的封装标识中获取未被使用的封装标识作为该VSI对应的封装标识的方法可以有多种,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例如,可以将封装标识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按照封装标识的排列顺序确定VSI对应的封装标识。再例如,可以确定所有未被使用的封装标识,并从中随机确定VSI对应的封装标识。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在该VTEP的IPP口存在该VSI对应的动态AC的情况下,则不再根据该VSI对应的静态AC,在该VTEP的IPP口建立该VSI对应的静态AC对应的动态AC。换言之,在本公开的动态AC生成方法中,并非在VTEP的DR口上每生成一个静态AC时,则跟随在VTEP的IPP口上建立一个动态AC。一个VSI不管在VTEP的DR口上生成多少个静态AC,都只在VTEP的IPP口上建立一个动态AC,该VSI对应的多个静态AC共用该VSI对应的动态AC。
举例而言,如图4所示,检测到VTEP1和VTEP3的DR口1生成静态AC:Service-Instance 11,Encapsulation SVID 11,Xconnect VSI VPNB。由此可以在VTEP1和VTEP3的IPP口进行遍历查询,如果发现VTEP1和VTEP3的IPP口已经存在VSI VPNB对应的动态AC:Service-Instance 1,Encapsulation SVID1,Xconnect VSI VPNB,则直接跳过在VTEP1和VTEP3的IPP口建立VSI VPNB对应的动态AC的过程。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在该VTEP的IPP口不存在该VSI对应的动态AC的情况下,若根据预先设置的配置规则无法获取该VSI对应的封装标识,则生成用于提醒用户配置该VSI对应的封装标识的提示信息。
举例而言,如图4所示,检测到VTEP1和VTEP3的DR口3生成静态AC:Service-Instance 12,Encapsulation SVID 12,Xconnect VSI VPND。由此可以在VTEP1和VTEP3的IPP口进行遍历查询,如果发现VTEP1和VTEP3的IPP口不存在VSI VPND对应的动态AC,则获取全局统一配置建立VSI VPND对应的动态AC所需要的封装SVID。如果发现全局并未统一配置建立VSI VPND对应的动态AC所需要的封装SVID,则生成用于提醒用户配置该VSI VPND对应的封装SVID的提示信息。
再举例而言,如图5所示,检测到VTEP1和VTEP3的DR口4生成静态AC:Service-Instance 12,Encapsulation SVID 12,Xconnect VSI VPND。由此可以在VTEP1和VTEP3的IPP口进行遍历查询,如果发现VTEP1和VTEP3的IPP口不存在VSI VPND对应的动态AC,则从预设的封装SVID中获取未被使用的封装SVID作为建立VSI VPND对应的动态AC所需要的封装SVID。如果发现预设的封装SVID中不存在未被使用的封装SVID,则生成用于提醒用户配置该VSI VPND对应的封装SVID的提示信息。
再举例而言,如图7所示,检测到VTEP1和VTEP3的DR口3生成静态AC:Service-Instance 12,Encapsulation SVID 12,Xconnect VSI VPND。由此可以在VTEP1和VTEP3的IPP口进行遍历查询,如果发现VTEP1和VTEP3的IPP口不存在VSI VPND对应的动态AC,则获取全局统一配置建立VSI VPND对应的动态AC所需要的封装SVID。如果发现全局并未统一配置建立VSI VPND对应的动态AC所需要的封装SVID,则从预设的封装SVID中获取未被使用的封装SVID作为建立VSI VPND对应的动态AC所需要的封装SVID。如果发现预设的封装SVID中不存在未被使用的封装SVID,则生成用于提醒用户配置该VSI VPND对应的封装SVID的提示信息。
在本公开的动态AC生成方法中:首先,一个VSI在IPP口只会建立一个该VSI对应的动态AC,用于DR系统的两个VTEP之间保证数据报文在同一个VSI之间进行转发,由此VTEP上可配置VSI的业务数目不再受到IPP口上动态AC的数目限制,恢复到4K个AC。其次,DR系统的两个VTEP上的不同DR口,不同VSI,可以封装相同Vlan Tag的封装SVID。最后,DR口AC所有的封装方式(例如CVID、Default、SVID、Tagged和Untagged等)都可以全面的支持,扩展相关技术中的L2VPN的实现。
图6示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动态AC生成方法的一示意性的流程图。如图6所示,该动态AC生成方法包括步骤S61至步骤S64。
在步骤S61中,当检测到VTEP的DR口生成VSI对应的静态AC时,判断该VTEP的IPP口是否存在该VSI对应的动态AC。
在步骤S62中,在该VTEP的IPP口不存在该VSI对应的动态AC的情况下,若根据预设的VSI与封装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无法获取该VSI对应的封装标识,则从预设的封装标识中获取未被使用的封装标识作为该VSI对应的封装标识。
在步骤S63中,根据该封装标识,在该VTEP的IPP口建立该VSI对应的动态AC。
图7示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EVPN分布式聚合组网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VTEP1、VTEP3和VM1形成分布式聚合。其中,VTEP1和VTEP3为DR设备,分别与外部设备VM1连接。VTEP1和VTEP3之间建立IPL链路和Keepalive链路。在VTEP1和VTEP3上进行全局统一配置IPP口建立动态AC时需要封装SVID对应的Vlan Tag,如下:VSI VPNB对应IPP口动态AC的封装SVID为1,VSI VPNC对应IPP口动态AC的封装SVID为2;预设的封装SVID为3、4和5,且预设的封装SVID均未被使用。
举例而言,如图7所示,检测到VTEP1和VTEP3的DR口3生成静态AC:Service-Instance 12,Encapsulation SVID 12,Xconnect VSI VPND。由此可以在VTEP1和VTEP3的IPP口进行遍历查询,如果发现VTEP1和VTEP3的IPP口不存在VSI VPND对应的动态AC,则获取全局统一配置建立VSI VPND对应的动态AC所需要的封装SVID。如果发现全局并未统一配置建立VSI VPND对应的动态AC所需要的封装SVID,则从预设的封装SVID中获取未被使用的封装SVID作为建立VSI VPND对应的动态AC所需要的封装SVID(例如从当前未被使用的封装SVID 3/4/5中选取封装SVID 3),并在VTEP1和VTEP3的IPP口建立动态AC:Service-Instance 3,Encapsulation SVID 3,Xconnect VSI VPND。
图8示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动态AC生成方法的一示意性的流程图。如图8所示,该动态AC生成方法包括步骤S81至步骤S84。
在步骤S81中,当检测到VTEP的DR口生成VSI对应的静态AC时,判断该VTEP的IPP口是否存在该VSI对应的动态AC。
在步骤S82中,在该VTEP的IPP口不存在该VSI对应的动态AC的情况下,若根据预先设置的配置规则无法获取该VSI对应的封装标识,则生成用于提醒用户配置该VSI对应的封装标识的提示信息。
在步骤S83中,当检测到该VSI获取到对应的封装标识时,判断该VTEP的DR口是否存在该VSI对应的静态AC。
在步骤S84中,在该VTEP的DR口存在该VSI对应的静态AC的情况下,根据该VSI对应的封装标识,在该VTEP的IPP口建立该VSI对应的动态AC。
举例而言,如图4所示,检测到VTEP1和VTEP3的DR口3生成静态AC:Service-Instance 12,Encapsulation SVID 12,Xconnect VSI VPND。由此可以在VTEP1和VTEP3的IPP口进行遍历查询,如果发现VTEP1和VTEP3的IPP口不存在VSI VPND对应的动态AC,则获取全局统一配置建立VSI VPND对应的动态AC所需要的封装SVID。如果发现全局并未统一配置建立VSI VPND对应的动态AC所需要的封装SVID,则生成用于提醒用户配置该VSI VPND对应的封装SVID的提示信息。在用户配置VSI VPND对应IPP口动态AC的封装SVID为3之后,可以在VTEP1和VTEP3的DR口3进行遍历查询,如果发现VTEP1和VTEP3的DR口3存在VSI VPND对应的静态AC:Service-Instance 12,Encapsulation SVID 12,Xconnect VSI VPND,则可以根据用户配置的VSI VPND对应IPP口动态AC的封装SVID为3,在VTEP1和VTEP3的IPP口建立动态AC:Service-Instance 3,Encapsulation SVID 3,Xconnect VSI VPND。
图9示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动态AC生成方法的一示意性的流程图。如图9所示,该动态AC生成方法还包括步骤S91和步骤S92。
在步骤S91中,当检测到删除该VTEP的DR口存在的该VSI对应的静态AC时,判断该VTEP的DR口是否存在该VSI对应的其他静态AC。
在步骤S92中,在该VTEP的DR口不存在该VSI对应的其他静态AC的情况下,删除该VTEP的IPP口存在的该VSI对应的动态AC。
举例而言,如图4所示,如果检测到删除VTEP1和VTEP3的DR口1的静态AC:Service-Instance 10,Encapsulation SVID 10,Xconnect VSI VPNB,则在VSI VPNB内进行遍历查询,确定被删除的静态AC是否为VSI VPNB对应的最后一个静态AC。由于VTEP1和VTEP3的DR口1仍存在静态AC:Service-Instance 11,Encapsulation SVID 11,Xconnect VSI VPNB,则不删除VTEP1和VTEP3的IPP口的VSI VPNB对应的动态AC:Service-Instance 1,Encapsulation SVID 1,Xconnect VSI VPNB。进一步,如果检测到删除VTEP1和VTEP3的DR口1的静态AC:Service-Instance 11,Encapsulation SVID 11,Xconnect VSI VPNB,则在VSI VPNB内进行遍历查询,确定被删除的静态AC是否为VSI VPNB对应的最后一个静态AC。由于VTEP1和VTEP3的DR口1不存在任何静态AC,则删除VTEP1和VTEP3的IPP口的VSI VPNB对应的动态AC:Service-Instance 1,Encapsulation SVID 1,Xconnect VSI VPNB。
图10示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动态AC生成装置的框图。该装置用于DR系统的VTEP中。如图10所示,该装置包括:
第一判断模块11,用于当检测到所述VTEP的DR口生成VSI对应的静态AC时,判断所述VTEP的IPP口是否存在所述VSI对应的动态AC;获取模块12,用于在所述VTEP的IPP口不存在所述VSI对应的动态AC的情况下,根据预先设置的配置规则,获取所述VSI对应的封装标识;建立模块13,用于根据所述封装标识,在所述VTEP的IPP口建立所述VSI对应的动态AC。
图11示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动态AC生成装置的一示意性的框图。如图11所示: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获取模块12包括:第一获取模块121,用于根据预设的VSI与封装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获取所述VSI对应的封装标识;和/或第二获取模块122,用于从预设的封装标识中获取未被使用的封装标识作为所述VSI对应的封装标识。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二获取模块122还用于在所述VTEP的IPP口不存在所述VSI对应的动态AC的情况下,若根据预设的VSI与封装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无法获取所述VSI对应的封装标识,则从预设的封装标识中获取未被使用的封装标识作为所述VSI对应的封装标识。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生成模块14,用于在所述VTEP的IPP口不存在所述VSI对应的动态AC的情况下,若根据预先设置的配置规则无法获取所述VSI对应的封装标识,则生成用于提醒用户配置所述VSI对应的封装标识的提示信息。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二判断模块15,用于当检测到所述VSI获取到对应的封装标识时,判断所述VTEP的DR口是否存在所述VSI对应的静态AC;建立模块13还用于在所述VTEP的DR口存在所述VSI对应的静态AC的情况下,根据所述VSI对应的封装标识,在所述VTEP的IPP口建立所述VSI对应的动态AC。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三判断模块16,用于当检测到删除所述VTEP的DR口存在的所述VSI对应的静态AC时,判断所述VTEP的DR口是否存在所述VSI对应的其他静态AC;删除模块17,用于在所述VTEP的DR口不存在所述VSI对应的其他静态AC的情况下,删除所述VTEP的IPP口存在的所述VSI对应的动态AC。
本公开的动态AC生成装置,首先,一个VSI在IPP口只会建立一个该VSI对应的动态AC,用于DR系统的两个VTEP之间保证数据报文在同一个VSI之间进行转发,由此VTEP上可配置VSI的业务数目不再受到IPP口上动态AC的数目限制,恢复到4K个AC。其次,DR系统的两个VTEP上的不同DR口,不同VSI,可以封装相同Vlan Tag的封装SVID。最后,DR口AC所有的封装方式(例如CVID、Default、SVID、Tagged和Untagged等)都可以全面的支持,扩展相关技术中的L2VPN的实现。
图1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用于动态AC生成装置900的框图。参照图12,该装置900可包括处理器901、存储有机器可执行指令的机器可读存储介质902。处理器901与机器可读存储介质902可经由系统总线903通信。并且,处理器901通过读取机器可读存储介质902中与动态AC生成逻辑对应的机器可执行指令以执行上文所述的动态AC生成方法。
本文中提到的机器可读存储介质902可以是任何电子、磁性、光学或其它物理存储装置,可以包含或存储信息,如可执行指令、数据,等等。例如,机器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RAM(Ra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易失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闪存、存储驱动器(如硬盘驱动器)、固态硬盘、任何类型的存储盘(如光盘、dvd等),或者类似的存储介质,或者它们的组合。
以上已经描述了本公开的各实施例,上述说明是示例性的,并非穷尽性的,并且也不限于所披露的各实施例。在不偏离所说明的各实施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用术语的选择,旨在最好地解释各实施例的原理、实际应用或对市场中的技术的技术改进,或者使本技术领域的其它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本文披露的各实施例。
Claims (12)
1.一种动态接入电路AC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分布式聚合DR系统的虚拟扩展局域网VXLAN隧道端点VTEP中,包括:
当检测到所述VTEP的DR口生成虚拟交换实例VSI对应的静态AC时,判断所述VTEP的内部控制链路IPP口是否存在所述VSI对应的动态AC;
在所述VTEP的IPP口不存在所述VSI对应的动态AC的情况下,根据预先设置的配置规则,获取所述VSI对应的封装标识;
根据所述封装标识,在所述VTEP的IPP口建立所述VSI对应的动态AC。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根据预先设置的配置规则,获取所述VSI对应的封装标识,包括:根据预设的VSI与封装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获取所述VSI对应的封装标识;或
根据预先设置的配置规则,获取所述VSI对应的封装标识,包括:从预设的封装标识中获取未被使用的封装标识作为所述VSI对应的封装标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VTEP的IPP口不存在所述VSI对应的动态AC的情况下,若根据预设的VSI与封装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无法获取所述VSI对应的封装标识,则从预设的封装标识中获取未被使用的封装标识作为所述VSI对应的封装标识。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VTEP的IPP口不存在所述VSI对应的动态AC的情况下,若根据预先设置的配置规则无法获取所述VSI对应的封装标识,则生成用于提醒用户配置所述VSI对应的封装标识的提示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检测到所述VSI获取到对应的封装标识时,判断所述VTEP的DR口是否存在所述VSI对应的静态AC;
在所述VTEP的DR口存在所述VSI对应的静态AC的情况下,根据所述VSI对应的封装标识,在所述VTEP的IPP口建立所述VSI对应的动态AC。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检测到删除所述VTEP的DR口存在的所述VSI对应的静态AC时,判断所述VTEP的DR口是否存在所述VSI对应的其他静态AC;
在所述VTEP的DR口不存在所述VSI对应的其他静态AC的情况下,删除所述VTEP的IPP口存在的所述VSI对应的动态AC。
7.一种动态接入电路AC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分布式聚合DR系统的虚拟扩展局域网VXLAN隧道端点VTEP中,包括:
第一判断模块,用于当检测到所述VTEP的DR口生成虚拟交换实例VSI对应的静态AC时,判断所述VTEP的内部控制链路IPP口是否存在所述VSI对应的动态AC;
获取模块,用于在所述VTEP的IPP口不存在所述VSI对应的动态AC的情况下,根据预先设置的配置规则,获取所述VSI对应的封装标识;
建立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封装标识,在所述VTEP的IPP口建立所述VSI对应的动态AC。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模块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根据预设的VSI与封装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获取所述VSI对应的封装标识;和/或
第二获取模块,用于从预设的封装标识中获取未被使用的封装标识作为所述VSI对应的封装标识。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二获取模块还用于在所述VTEP的IPP口不存在所述VSI对应的动态AC的情况下,若根据预设的VSI与封装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无法获取所述VSI对应的封装标识,则从预设的封装标识中获取未被使用的封装标识作为所述VSI对应的封装标识。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生成模块,用于在所述VTEP的IPP口不存在所述VSI对应的动态AC的情况下,若根据预先设置的配置规则无法获取所述VSI对应的封装标识,则生成用于提醒用户配置所述VSI对应的封装标识的提示信息。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二判断模块,用于当检测到所述VSI获取到对应的封装标识时,判断所述VTEP的DR口是否存在所述VSI对应的静态AC;
建立模块还用于在所述VTEP的DR口存在所述VSI对应的静态AC的情况下,根据所述VSI对应的封装标识,在所述VTEP的IPP口建立所述VSI对应的动态AC。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三判断模块,用于当检测到删除所述VTEP的DR口存在的所述VSI对应的静态AC时,判断所述VTEP的DR口是否存在所述VSI对应的其他静态AC;
删除模块,用于在所述VTEP的DR口不存在所述VSI对应的其他静态AC的情况下,删除所述VTEP的IPP口存在的所述VSI对应的动态AC。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1217756.1A CN107947989B (zh) | 2017-11-28 | 2017-11-28 | 动态ac生成方法及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1217756.1A CN107947989B (zh) | 2017-11-28 | 2017-11-28 | 动态ac生成方法及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947989A CN107947989A (zh) | 2018-04-20 |
CN107947989B true CN107947989B (zh) | 2020-10-09 |
Family
ID=619502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1217756.1A Active CN107947989B (zh) | 2017-11-28 | 2017-11-28 | 动态ac生成方法及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7947989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881015B (zh) * | 2018-05-24 | 2021-04-27 |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报文广播方法和装置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254203A (zh) * | 2016-09-05 | 2016-12-21 |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报文转发方法及装置 |
EP3169024A1 (en) * | 2015-11-12 | 2017-05-17 | Juniper Networks, Inc. | Designated forwarder (df) election based on static df election procedure |
CN106878047A (zh) * | 2016-12-13 | 2017-06-20 |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 故障处理方法及装置 |
WO2017198163A1 (zh) * | 2016-05-20 | 2017-11-23 |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 接入控制 |
CN107872337A (zh) * | 2016-09-26 | 2018-04-03 |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信息转换方法、装置和系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9973469B2 (en) * | 2015-09-30 | 2018-05-15 | Juniper Networks, Inc. | MAC (L2) level authentication, security and policy control |
-
2017
- 2017-11-28 CN CN201711217756.1A patent/CN10794798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3169024A1 (en) * | 2015-11-12 | 2017-05-17 | Juniper Networks, Inc. | Designated forwarder (df) election based on static df election procedure |
WO2017198163A1 (zh) * | 2016-05-20 | 2017-11-23 |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 接入控制 |
CN106254203A (zh) * | 2016-09-05 | 2016-12-21 |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报文转发方法及装置 |
CN107872337A (zh) * | 2016-09-26 | 2018-04-03 |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信息转换方法、装置和系统 |
CN106878047A (zh) * | 2016-12-13 | 2017-06-20 |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 故障处理方法及装置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面向数据中心的VXLAN系统设计与实现";齐保社;《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信息科技辑》;20170815;I137-4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947989A (zh) | 2018-04-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886833B (zh) | 重定向控制信道消息的方法和用于实现该方法的设备 | |
US10063470B2 (en) | Data center network system based on software-defined network and packet forwarding method, address resolution method, routing controller thereof | |
US9419892B2 (en)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implementing connectivity between edge devices via a switch fabric | |
CN108259291B (zh) | Vxlan报文处理方法、设备及系统 | |
CN107800602B (zh) | 一种报文处理方法、设备及系统 | |
CN106656719B (zh) | 云间通信方法及相关设备、云间通信配置方法及相关设备 | |
CN103685022B (zh) | 报文转发方法及服务提供商网络边缘设备 | |
CN105634770B (zh) | 部署虚拟扩展局域网的方法和装置 | |
CN108259303B (zh) | 一种报文转发方法及装置 | |
CN111092801B (zh) |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
BR112014031089B1 (pt) | Método e aparelho de processamento de pacote de interconexão transparente de muitos enlaces, e método e aparelho de processamento de e apelido | |
CN109936516B (zh) | 用于跨多个网络传输选项促进透明服务映射的系统和方法 | |
CN108900414B (zh) | 转发表生成方法及装置 | |
CN109587059B (zh) | Sr-be内层隧道标签的配置方法、设备及通信系统 | |
CN108418740B (zh) | 报文处理方法及装置 | |
CN108718269B (zh) | 报文处理方法及装置 | |
WO2018103099A1 (zh) | 发送和接收消息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 |
CN110213148B (zh) |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系统及装置 | |
CN107645433B (zh) | 报文转发方法及装置 | |
US11750496B2 (en) | Method for multi-cloud interconnection and device | |
JP2019521619A (ja) | パケット転送 | |
CN113938405B (zh) | 一种数据处理的方法、装置 | |
CN107634893B (zh) | 媒体访问控制mac地址通告路由的处理方法及装置 | |
CN107947989B (zh) | 动态ac生成方法及装置 | |
CN114553707A (zh) | 网络的拓扑信息的生成和网络故障的定界方法、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