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940661B - 全热交换新风系统 - Google Patents
全热交换新风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940661B CN107940661B CN201711144979.XA CN201711144979A CN107940661B CN 107940661 B CN107940661 B CN 107940661B CN 201711144979 A CN201711144979 A CN 201711144979A CN 107940661 B CN107940661 B CN 10794066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exchange
- air
- phase change
- air supply
- change hea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4—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 F24F7/06—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 F24F7/08—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with separate ducts for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with provisions for reversal of the input and output system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0/00—Heat storage plant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Regenerative 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groups F28D17/00 or F28D19/00
- F28D20/0056—Heat storage plant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Regenerative 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groups F28D17/00 or F28D19/00 using solid heat storage material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全热交换新风系统,涉及新风机系统领域。该全热交换新风系统包括新风机箱体、第一风机、第一送风管、第一排风管和全热交换芯体。全热交换芯体包括芯体本体和相变热交换组件。芯体本体具有相对设置的室内进风面和室内送风面。室内进风面和室内送风面均设置有相变热交换组件。第一风机用于将室外空气输送至全热交换芯体内,并依次经室内进风面的相变热交换组件的第一次温变作用、芯体本体的第二次温变作用以及室内送风面的相变热交换组件的第三次温变作用后,通过第一排风管输送至室内。该全热交换新风系统充分利用昼夜温差的自然资源,对温度的调控能力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风机系统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全热交换新风系统。
背景技术
全热交换型新风系统利用新风和排风气流的温差和水蒸汽的分压力差进行显热和潜热的回收,可以降低或提高进入室内空气的温度,使空调负荷在夏季减少约57%,在冬季增加约64%,实现节能环保的目的。
但现有的全热交换新风系统仍然存在以下缺点:(1)仅仅做到对流经气体进行能量回收,有一定局限性;(2)通过分隔板密封圈时会有少量气体泄漏,造成能量的损失;(3)安装过程中保护不当会影响新风系统的运行效果。
因此,研发一种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全热交换新风系统是目前需要迫切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热交换新风系统,该全热交换新风系统充分利用昼夜温差的自然资源,对温度的调控能力强。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全热交换新风系统,包括新风机箱体、第一风机、第一送风管、第一排风管和全热交换芯体;所述全热交换芯体和所述第一风机均设置在所述新风机箱体内。
所述全热交换芯体包括芯体本体和相变热交换组件;所述芯体本体具有相对设置的室内进风面和室内送风面;所述室内进风面和所述室内送风面均设置有所述相变热交换组件。
所述第一送风管和所述第一排风管分别与所述新风机箱体连接并连通,所述第一送风管与所述室内进风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排风管与所述室内送风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风机设置在所述第一送风管与所述室内进风面之间,所述第一风机用于将室外空气输送至所述全热交换芯体内,并依次经所述室内进风面的相变热交换组件的第一次温变作用、所述芯体本体的第二次温变作用以及所述室内送风面的相变热交换组件的第三次温变作用后,通过所述第一排风管输送至室内。
进一步地,所述芯体本体还包括相对设置的室外进风面和室外送风面,所述室外进风面和所述室外送风面分别与所述室内进风面及所述室内送风面连接;所述室外进风面也设置有所述相变热交换组件。
所述全热交换新风系统还包括第二风机、第二送风管和第二排风管;所述第二送风管和所述第二排风管分别与所述新风机箱体连接并连通,所述第二送风管与所述室外进风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排风管与所述室外送风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二风机设置在所述第二送风管与所述室外进风面之间,所述第二风机用于将室内空气输送至所述全热交换芯体内,并依次经所述室外进风面的相变热交换组件的第一次温变作用、所述芯体本体的第二次温变作用后,通过所述第二排风管输送至室外。
进一步地,所述相变热交换组件包括第一相变热交换件和第二相变热交换件,所述第一相变热交换件和所述第二相变热交换件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相变热交换件和所述第二相变热交换件均呈条状,并分别沿所述芯体本体的长度方向等间距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相变热交换件和所述第二相变热交换件的数量均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相变热交换件和所述第二相变热交换件均匀交错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全热交换新风系统包括旁通管,所述旁通管设置在所述第一排风管和所述第二送风管之间,并连通所述第一排风管和所述第二送风管;所述第一排风管内设置有第二风阀,所述第二送风管内设置有第一风阀;所述旁通管内设置有第三风阀;当所述第一风阀和所述第二风阀均处于闭阀状态,且所述第三风阀处于开阀状态下,所述第一送风管和第二排风管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全热交换新风系统包括控制器,所述第一风阀、所述第二风阀和所述第三风阀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三风阀闭阀,并控制所述第一风阀和所述第二风阀开阀,或者,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一风阀和所述第二风阀闭阀,并控制所述第三风阀开阀。
进一步地,所述全热交换新风系统还包括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第三传感器和第四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所述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三传感器和所述第四传感器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送风管、所述第一排风管、所述第二送风管和所述第二排风管内,并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第一传感器和所述第二传感器用于生成第一温差信号,所述第三传感器和所述第四传感器用于生成第二温差信号,所述控制器用于将所述第一温差信号和所述第二温差信号与预设值比对。
当所述第一温差信号和所述第二温差信号超过所述预设值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三风阀闭阀,并控制所述第一风阀和所述第二风阀开阀;当所述第一温差信号或所述第二温差信号小于所述预设值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风阀和所述第二风阀闭阀,并控制所述第三风阀开阀。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送风管、所述第一排风管、所述第二送风管和第二排风管均包括多个风管段,多个所述风管段可拆卸连接。
本发明提供的另一种全热交换新风系统,包括新风机箱体、第一风机、第一送风管、第一排风管和全热交换芯体;所述全热交换芯体和所述第一风机均设置在所述新风机箱体内。
所述全热交换芯体包括芯体本体和相变热交换组件;所述芯体本体具有相对设置的室内进风面和室内送风面;所述第一送风管和所述第一排风管分别与所述新风机箱体连接并连通,所述第一送风管与所述室内进风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排风管与所述室内送风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风机设置在所述第一送风管与所述室内进风面之间。
所述室内进风面设置有所述相变热交换组件;所述第一风机用于将室外空气输送至所述全热交换芯体内,并依次经所述室内进风面的相变热交换组件的第一次温变作用、所述芯体本体的第二次温变作用后,通过所述第一排风管输送至室内。
或者,所述室内送风面设置有所述相变热交换组件;所述第一风机用于将室外空气输送至所述全热交换芯体内,并依次经所述芯体本体的第一次温变作用以及所述室内送风面的相变热交换组件的第二次温变作用后,通过所述第一排风管输送至室内。
本发明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全热交换新风系统通过在室内进风面和室内送风面设置相变热交换组件,利用相变热交换组件对室外昼夜变化温度所带来热能的储存与释放,有机补偿对温度的调控能力,降低空调负荷,实现自然能源的最大化利用,节能减排,安全环保。
本发明提供的另一种全热交换新风系统通过在室内进风面或室内送风面设置相变热交换组件,利用相变热交换组件对室外昼夜变化温度所带来热能的储存与释放,有机补偿对温度的调控能力,降低空调负荷,实现自然能源的最大化利用,节能减排,安全环保。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个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全热交换新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全热交换新风系统的全热交换芯体的一种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全热交换新风系统的全热交换芯体的另一种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全热交换新风系统的一种工作模式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全热交换新风系统的另一种工作模式示意图。
图标:100-全热交换新风系统;110-新风机箱体;121-第一风机;122-第二风机;131-第一送风管;132-第一排风管;133-第二送风管;134-第二排风管;200-全热交换芯体;210-芯体本体;211-室内进风面;212-室内送风面;213-室外进风面;214-室外送风面;220-相变热交换组件;221-第一相变热交换件;223-第二相变热交换件;141-初效过滤网;142-高效过滤网;150-旁通管;161-第一风阀;162-第二风阀;163-第三风阀;170-控制器;181-第一传感器;182-第二传感器;183-第三传感器;184-第四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外有更明确的规定与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更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是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全热交换新风系统100的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1,本实施例提供的全热交换新风系统100包括新风机箱体110、第一风机121、第一送风管131、第一排风管132、第二风机122、第二送风管133、第二排风管134和全热交换芯体200。
全热交换芯体200、第一风机121和第二风机122均设置在新风机箱体110内。第一送风管131、第一排风管132、第二送风管133和第二排风管134分别与新风机箱体110连接并连通。
其中,第一送风管131用于在第一风机121的作用下,将室外空气输送至新风机箱体110内,并经第一排风管132输送至室内。第二送风管133用于在第二风机122的作用下,将室内空气输送至新风机箱体110内,并经第二排风管134输送至室外。
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全热交换新风系统100的全热交换芯体200的一种视角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全热交换芯体200包括芯体本体210和相变热交换组件220。相变热交换组件220与芯体本体210连接,并用于对流经气体产生温变作用。
本实施例中,芯体本体210具有相对设置的室内进风面211和室内送风面212以及相对设置的室外进风面213和室外送风面214。室外进风面213和室外送风面214分别与室内进风面211及室内送风面212连接。
第一送风管131与室内进风面211相对设置,第一排风管132与室内送风面212相对设置,第一风机121设置在第一送风管131与室内进风面211之间。
第二送风管133与室外进风面213相对设置,第二排风管134与室外送风面214相对设置,第二风机122设置在第二送风管133与室外进风面213之间。
本实施例中,室内进风面211、室内送风面212以及室外送风面214均设置有该相变热交换组件220。
在第一风机121的作用下,室外空气从第一送风管131进入新风机箱体110内,并依次经过室内进风面211、芯体本体210以及室内送风面212,因此可以经历相变热交换组件220第一次变温作用、芯体本体210的第二次变温作用以及相变热交换组件220第三次变温作用后输送至室内。
在第二风机122的作用下,室内空气从第二送风管133进入新风机箱体110内,并依次经过室外进风面213、芯体本体210以及室外送风面214,可以经历相变热交换组件220第一次变温作用、芯体本体210的第二次变温作用,最终输送至室外。
可以理解的是,室外空气通过第一送风管131、新风机箱体110和第一排风管132送入到室内,经历三次变温作用后,变温效果佳,并且相互之间具有补偿作用,因此可以降低芯体本体210的工作负荷,实现自然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并且,同样的,室内空气通过第二送风管133、新风机箱体110和第二排风管134送入室外,依次经过相变热交换组件220的第一次变温作用、芯体本体210的第二次变温作用输送到室外,可以进一步降低芯体本体210的工作负荷。
应当理解,只要能实现对芯体本体210的工作负荷的降低,并实现输送至室内的气体变温效果佳,在其他较佳实施例中,可仅在室内进风面211、室内送风面212设置相变热交换组件220,或者,仅在室内进风设置相变热交换组件220,或者,仅在室内送风面212设置相变热交换组件220。
图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全热交换新风系统100的全热交换芯体200的另一种视角的结构示意图。请结合参照图2和图3,本实施例中,相变热交换组件220包括第一相变热交换件221和第二相变热交换件223,第一相变热交换件221和第二相变热交换件223间隔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选择两种不同的相变热交换件的目的在于适应夏季和冬季温差较大的室外温度环境。
优选地,第一相变热交换件221的相变温度为30℃~35℃,第一相变热交换件221用于在夏季发生相变,并实现对流经空气的降温效果。
第二相变热交换件223的相变温度为4℃~9℃,第二相变热交换件223用于在冬季发生相变,并实现对流经空气的升温效果。
优选地,第一相变热交换件221和第二相变热交换件223均呈条状,并分别沿芯体本体210的长度方向等间距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这种排列方式的第一相变热交换件221和第二相变热交换件223能最大程度地实现变温效果。
本实施例中,第一相变热交换件221和第二相变热交换件223的数量均为多个,多个第一相变热交换件221和多个第二相变热交换件223均匀交错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多个第一相变热交换件221和多个第二相变热交换件223的变温效果佳。
优选地,芯体本体210内设置有复合型空气过滤网(图未示)。复合型空气过滤网可以对室内、外的风进行过滤处理,减少固体污染物。
作为优选,本实施例中,第一送风管131、第一排风管132、第二送风管133和第二排风管134均包括多个风管段(图未示),多个风管段可拆卸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这种结构的第一送风管131、第一排风管132、第二送风管133和第二排风管134方便拆装,可以方便运输,避免造成损坏。
请继续参照图1,全热交换新风系统100还包括初效过滤网141和高效过滤网142。
初效过滤网141和高效过滤网142分别设置在新风机箱体110内,初效过滤网141设置在第一风机121和室内进风面211之间,高效过滤网142设置在第一排风管132和室内送风面212之间。
可以理解的是,初效过滤网141和高效过滤网142具有双重过滤效果,对流入室内的空气具有除菌净化的作用。
为了实现充分利用昼夜温差等自然资源以实现相变热交换组件220的多次重复利用,本实施例中,全热交换新风系统100还包括旁通管150、第一风阀161、第二风阀162和第三风阀163。
旁通管150设置在第一排风管132和第二送风管133之间,并连通第一排风管132和第二送风管133。
第一风阀161设置在第二送风管133内,第二风阀162设置在第一排风管132内,第三风阀163设置在旁通管150内。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全热交换新风系统100具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第三风阀163处于闭阀状态,且第一风阀161和第二风阀162均处于开阀状态,此时实现将室外空气输送入室内空气,并将室内空气进一步输送至室外。
第二种模式,第一风阀161和第二风阀162均处于闭阀状态,且第三风阀163处于开阀状态,此时,第一送风管131和第二排风管134连通,此时可以对相变热交换组件220进行修复,以重复使用。
为了方便控制,本实施例中,全热交换新风系统100包括控制器170、第一传感器181、第二传感器182、第三传感器183和第四传感器184。
其中,第一风阀161、第二风阀162和第三风阀163分别与控制器170电连接,控制器170用于控制第三风阀163闭阀,并控制第一风阀161和第二风阀162开阀,实现第一种模式。控制器170还用于控制第一风阀161和第二风阀162闭阀,并控制第三风阀163开阀,实现第二种模式。
本实施例中,第一传感器181、第二传感器182、第三传感器183和第四传感器184分别设置在第一送风管131、第一排风管132、第二送风管133和第二排风管134内,并分别与控制器170电连接,第一传感器181和第二传感器182用于生成第一温差信号,第三传感器183和第四传感器184用于生成第二温差信号,控制器170用于将第一温差信号和第二温差信号与预设值比对。
当第一温差信号和第二温差信号超过预设值时,控制器170控制第三风阀163闭阀,并控制第一风阀161和第二风阀162开阀,实现第一种模式。当第一温差信号或第二温差信号小于预设值时,控制器170控制第一风阀161和第二风阀162闭阀,并控制第三风阀163开阀,实现第二种模式。
图4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全热交换新风系统100的一种工作模式示意图。请结合参照图1和图4,在第一种工作模式下,第三风阀163处于闭阀状态,且第一风阀161和第二风阀162均处于开阀状态。
以夏季白天为例,室外高温空气在第一风机121的作用下,通过第一送风管131进入风机箱体,依次流过全热交换芯体200的室内进风面211、芯体本体210以及室内送风面212,依次经室内进风面211的相变热交换组件220的第一次温变作用、芯体本体210的第二次温变作用以及室内送风面212的相变热交换组件220的第三次温变作用后,通过第一排风管132输送至室内。
室内空气在第二风机122的作用下,通过第二送风管133进入风机箱体,依次流过全热交换芯体200室外进风面213、芯体本体210以及室外送风面214,依次经室外进风面213的相变热交换组件220的第一次温变作用、芯体本体210的第二次温变作用后,通过第二排风管134输送至室外。
图5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全热交换新风系统100的另一种工作模式示意图。请结合参照图1和图5,在第二种工作模式下,第三风阀163处于开阀状态,且第一风阀161和第二风阀162均处于闭阀状态。
以夏季夜晚为例,室外低温空气在第一风机121的作用下,通过第一送风管131,进入风机箱体,依次流过全热交换芯体200的室内进风面211、芯体本体210以及室内送风面212,流过室内进风面211的相变热交换组件220和室内送风面212的相变热交换组件220时,相变材料放热恢复原状态,此时,第一传感器181和第二传感器182的温差稳定。
由于第三风阀163处于开阀状态,此时空气通过旁通管150直接流入第二排风管134,依次流过全热交换芯体200的室外进风面213、芯体本体210以及室外送风面214,流过室外进风面213的相变热交换组件220时,相变材料放热恢复原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传感器181、第二传感器182的温差、第三传感器183和第四传感器184的温差都处于稳定状态时,控制器170控制整个系统自动关闭,停止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全热交换新风系统100的安装方法如下:
a.将导线预先布置于第一送风管131、第一排风管132和第二送风管133的内壁空间夹层中;
b.将第一相变热交换件221和第二相变热交换件223分别通过粘合剂紧密贴合在芯体本体210的室内进风面211、室内送风面212以及室外进风面213,并沿芯体本体210的长度方向呈长条状、等间隔布置;
c.在第一送风管131、第一排风管132、第二送风管133和第二排风管134内分别设置第一传感器181、第二传感器182、第三传感器183和第四传感器184;
d.将第一送风管131、第一排风管132、第二送风管133和第二排风管134与新风机箱体110进行一体化组装;
e.最后将组装完的全热交换新风系统100接入控制器170。
综上,本实施例提供的全热交换新风系统100通过在室内进风面211和室内送风面212设置相变热交换组件220,利用相变热交换组件220对室外昼夜变化温度所带来热能的储存与释放,有机补偿对温度的调控能力,降低空调负荷,实现自然能源的最大化利用,节能减排,安全环保。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全热交换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新风机箱体、第一风机、第一送风管、第一排风管、全热交换芯体、旁通管、第二风机、第二送风管和第二排风管;所述全热交换芯体和所述第一风机均设置在所述新风机箱体内;
所述全热交换芯体包括芯体本体和相变热交换组件;所述芯体本体具有相对设置的室内进风面和室内送风面;所述室内进风面和所述室内送风面均设置有所述相变热交换组件;
所述相变热交换组件包括第一相变热交换件和第二相变热交换件,所述第一相变热交换件和所述第二相变热交换件间隔设置,所述第一相变热交换件的相变温度为30℃~35℃,所述第二相变热交换件的相变温度为4℃~9℃;
所述第一送风管和所述第一排风管分别与所述新风机箱体连接并连通,所述第一送风管与所述室内进风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排风管与所述室内送风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风机设置在所述第一送风管与所述室内进风面之间,所述第一风机用于将室外空气输送至所述全热交换芯体内,并依次经所述室内进风面的相变热交换组件的第一次温变作用、所述芯体本体的第二次温变作用以及所述室内送风面的相变热交换组件的第三次温变作用后,通过所述第一排风管输送至室内;
所述第二送风管和所述第二排风管分别与所述新风机箱体连接并连通,所述第二送风管与室外进风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排风管与室外送风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二风机设置在所述第二送风管与所述室外进风面之间;
所述旁通管设置在所述第一排风管和所述第二送风管之间,并连通所述第一排风管和所述第二送风管;所述第一排风管内设置有第二风阀,所述第二送风管内设置有第一风阀;所述旁通管内设置有第三风阀;当所述第一风阀和所述第二风阀均处于闭阀状态,且所述第三风阀处于开阀状态下,所述第一送风管和第二排风管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热交换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芯体本体还包括相对设置的室外进风面和室外送风面,所述室外进风面和所述室外送风面分别与所述室内进风面及所述室内送风面连接;所述室外进风面也设置有所述相变热交换组件;
所述第二风机用于将室内空气输送至所述全热交换芯体内,并依次经所述室外进风面的相变热交换组件的第一次温变作用、所述芯体本体的第二次温变作用后,通过所述第二排风管输送至室外。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热交换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相变热交换件和所述第二相变热交换件均呈条状,并分别沿所述芯体本体的长度方向等间距设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热交换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相变热交换件和所述第二相变热交换件的数量均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相变热交换件和所述第二相变热交换件均匀交错设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热交换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全热交换新风系统包括控制器,所述第一风阀、所述第二风阀和所述第三风阀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三风阀闭阀,并控制所述第一风阀和所述第二风阀开阀,或者,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一风阀和所述第二风阀闭阀,并控制所述第三风阀开阀。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全热交换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全热交换新风系统还包括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第三传感器和第四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所述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三传感器和所述第四传感器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送风管、所述第一排风管、所述第二送风管和所述第二排风管内,并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第一传感器和所述第二传感器用于生成第一温差信号,所述第三传感器和所述第四传感器用于生成第二温差信号,所述控制器用于将所述第一温差信号和所述第二温差信号与预设值比对;
当所述第一温差信号和所述第二温差信号超过所述预设值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三风阀闭阀,并控制所述第一风阀和所述第二风阀开阀;当所述第一温差信号或所述第二温差信号小于所述预设值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风阀和所述第二风阀闭阀,并控制所述第三风阀开阀。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热交换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送风管、所述第一排风管、所述第二送风管和第二排风管均包括多个风管段,多个所述风管段可拆卸连接。
8.一种全热交换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新风机箱体、第一风机、第一送风管、第一排风管、全热交换芯体、旁通管、第二风机、第二送风管和第二排风管;
所述全热交换芯体和所述第一风机均设置在所述新风机箱体内;
所述全热交换芯体包括芯体本体和相变热交换组件;所述芯体本体具有相对设置的室内进风面和室内送风面;所述相变热交换组件包括第一相变热交换件和第二相变热交换件,所述第一相变热交换件和所述第二相变热交换件间隔设置,所述第一相变热交换件的相变温度为30℃~35℃,所述第二相变热交换件的相变温度为4℃~9℃;
所述第一送风管和所述第一排风管分别与所述新风机箱体连接并连通,所述第一送风管与所述室内进风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排风管与所述室内送风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风机设置在所述第一送风管与所述室内进风面之间;
所述第二送风管和所述第二排风管分别与所述新风机箱体连接并连通,所述第二送风管与室外进风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排风管与室外送风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二风机设置在所述第二送风管与所述室外进风面之间;
所述旁通管设置在所述第一排风管和所述第二送风管之间,并连通所述第一排风管和所述第二送风管;所述第一排风管内设置有第二风阀,所述第二送风管内设置有第一风阀;所述旁通管内设置有第三风阀;当所述第一风阀和所述第二风阀均处于闭阀状态,且所述第三风阀处于开阀状态下,所述第一送风管和第二排风管连通;
所述室内进风面设置有所述相变热交换组件;所述第一风机用于将室外空气输送至所述全热交换芯体内,并依次经所述室内进风面的相变热交换组件的第一次温变作用、所述芯体本体的第二次温变作用后,通过所述第一排风管输送至室内;
或者,所述室内送风面设置有所述相变热交换组件;所述第一风机用于将室外空气输送至所述全热交换芯体内,并依次经所述芯体本体的第一次温变作用以及所述室内送风面的相变热交换组件的第二次温变作用后,通过所述第一排风管输送至室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1144979.XA CN107940661B (zh) | 2017-11-17 | 2017-11-17 | 全热交换新风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1144979.XA CN107940661B (zh) | 2017-11-17 | 2017-11-17 | 全热交换新风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940661A CN107940661A (zh) | 2018-04-20 |
CN107940661B true CN107940661B (zh) | 2023-09-29 |
Family
ID=619328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1144979.XA Active CN107940661B (zh) | 2017-11-17 | 2017-11-17 | 全热交换新风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7940661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484207A (zh) * | 2019-09-12 | 2021-03-12 | 佛山市顺德区秉高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 新风系统、新风系统的控制方法 |
CN110793144A (zh) * | 2019-11-28 | 2020-02-14 | 核工业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新风恒压装置和新风系统 |
Citations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569085Y (zh) * | 2002-09-18 | 2003-08-27 | 成都希望电子研究所 | 地源热泵用地下换热器 |
JP2004003437A (ja) * | 2002-03-27 | 2004-01-08 | Hitachi Ltd | エネルギー回収装置、及びエネルギー回収装置の運転方法 |
JP2005195200A (ja) * | 2004-01-05 | 2005-07-21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冷却装置 |
CN101004308A (zh) * | 2007-01-24 | 2007-07-25 | 苏树强 | 一种复合相变蓄冷蓄热器 |
CN201100721Y (zh) * | 2007-10-10 | 2008-08-13 | 武汉福翰科技有限公司 | 相变温差节能空调机 |
KR20100008964A (ko) * | 2008-07-17 | 2010-01-27 | 김범수 | 축열시스템을 이용한 냉난방구조 |
JP2012013371A (ja) * | 2010-07-02 | 2012-01-19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貯湯式給湯機 |
CN202274681U (zh) * | 2010-08-23 | 2012-06-13 | 昭和电工株式会社 | 带蓄冷功能的蒸发器 |
CN102584314A (zh) * | 2012-01-16 | 2012-07-18 | 华南理工大学 | 高导热耐高温瓦楞状陶瓷基换热器芯体制备方法 |
KR101407888B1 (ko) * | 2013-10-11 | 2014-06-30 | 주식회사 세기공조 | 배기 열회수기를 부착하고 바이패스 기능을 갖춘 공기조화기 |
CN203810609U (zh) * | 2014-02-21 | 2014-09-03 | 浙江陆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基于温湿度独立控制的地源热泵空调系统 |
FR3007514A1 (fr) * | 2013-06-20 | 2014-12-26 |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 Tube a reservoir de materiau a changement de phases pour faisceau d'echange de chaleur, notamment pour un evaporateur d'un circuit de climatisation d'un vehicule |
CN104296336A (zh) * | 2014-10-30 | 2015-01-21 | 郑州大学 | 异形蜂窝热管空调冷量回收换热器 |
CN104654497A (zh) * | 2015-01-08 | 2015-05-27 | 重庆大学 | 一种用于封闭空间内的热湿处理装置 |
CN104807354A (zh) * | 2015-05-25 | 2015-07-29 | 青岛科瑞新型环保材料有限公司 | 一种蓄热换热器及设置蓄热材料的新风系统 |
CN105157455A (zh) * | 2015-07-31 | 2015-12-16 | 华南理工大学 | 一种可变通流面积的逆流板翅式换热器及其控制方法 |
CN105485823A (zh) * | 2014-09-23 | 2016-04-13 |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 一种新风换气机及新风换气机组 |
CN206269322U (zh) * | 2016-11-25 | 2017-06-20 | 高晓昆 | 阳台立式全热交换器 |
CN207422554U (zh) * | 2017-11-17 | 2018-05-29 | 四川大学 | 全热交换新风系统 |
-
2017
- 2017-11-17 CN CN201711144979.XA patent/CN10794066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4003437A (ja) * | 2002-03-27 | 2004-01-08 | Hitachi Ltd | エネルギー回収装置、及びエネルギー回収装置の運転方法 |
CN2569085Y (zh) * | 2002-09-18 | 2003-08-27 | 成都希望电子研究所 | 地源热泵用地下换热器 |
JP2005195200A (ja) * | 2004-01-05 | 2005-07-21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冷却装置 |
CN101004308A (zh) * | 2007-01-24 | 2007-07-25 | 苏树强 | 一种复合相变蓄冷蓄热器 |
CN201100721Y (zh) * | 2007-10-10 | 2008-08-13 | 武汉福翰科技有限公司 | 相变温差节能空调机 |
KR20100008964A (ko) * | 2008-07-17 | 2010-01-27 | 김범수 | 축열시스템을 이용한 냉난방구조 |
JP2012013371A (ja) * | 2010-07-02 | 2012-01-19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貯湯式給湯機 |
CN202274681U (zh) * | 2010-08-23 | 2012-06-13 | 昭和电工株式会社 | 带蓄冷功能的蒸发器 |
CN102584314A (zh) * | 2012-01-16 | 2012-07-18 | 华南理工大学 | 高导热耐高温瓦楞状陶瓷基换热器芯体制备方法 |
FR3007514A1 (fr) * | 2013-06-20 | 2014-12-26 |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 Tube a reservoir de materiau a changement de phases pour faisceau d'echange de chaleur, notamment pour un evaporateur d'un circuit de climatisation d'un vehicule |
KR101407888B1 (ko) * | 2013-10-11 | 2014-06-30 | 주식회사 세기공조 | 배기 열회수기를 부착하고 바이패스 기능을 갖춘 공기조화기 |
CN203810609U (zh) * | 2014-02-21 | 2014-09-03 | 浙江陆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基于温湿度独立控制的地源热泵空调系统 |
CN105485823A (zh) * | 2014-09-23 | 2016-04-13 |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 一种新风换气机及新风换气机组 |
CN104296336A (zh) * | 2014-10-30 | 2015-01-21 | 郑州大学 | 异形蜂窝热管空调冷量回收换热器 |
CN104654497A (zh) * | 2015-01-08 | 2015-05-27 | 重庆大学 | 一种用于封闭空间内的热湿处理装置 |
CN104807354A (zh) * | 2015-05-25 | 2015-07-29 | 青岛科瑞新型环保材料有限公司 | 一种蓄热换热器及设置蓄热材料的新风系统 |
CN105157455A (zh) * | 2015-07-31 | 2015-12-16 | 华南理工大学 | 一种可变通流面积的逆流板翅式换热器及其控制方法 |
CN206269322U (zh) * | 2016-11-25 | 2017-06-20 | 高晓昆 | 阳台立式全热交换器 |
CN207422554U (zh) * | 2017-11-17 | 2018-05-29 | 四川大学 | 全热交换新风系统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一种新型复合相变材料导热性能的实验研究;廖星宇, 徐龙, 沈袁等;制冷与空调(四川);第28卷(第05期);524-527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940661A (zh) | 2018-04-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028884Y (zh) | 可以同时制冷、制热和制热水的多联空调机组 | |
CN100523651C (zh) | 可以同时制冷和制热的空调机组 | |
CN104154609B (zh) | 一种双系统热泵屋顶机组 | |
CN102425882A (zh) | 热回收多联热泵空调热水机加地板采暖系统 | |
CN102087058A (zh) | 太阳能热泵三合一机组 | |
CN102338500A (zh) | 具有制冷、制热、生活热水和新风功能的空调热泵通风系统 | |
CN102927649A (zh) | 蒸发冷却与水蓄冷、夜晚通风联合运行的空调系统 | |
CN102313397A (zh) | 热回收多联热泵空调热水机系统 | |
CN107940661B (zh) | 全热交换新风系统 | |
CN110296544A (zh) | 基于pvt组件的双源复合式热泵系统 | |
CN201028886Y (zh) | 一种能量再利用及节能型冷热水机系统 | |
CN201100721Y (zh) | 相变温差节能空调机 | |
CN113757875B (zh) | 一种热回收型相变储能新风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 |
CN107763789B (zh) | 全热交换新风系统 | |
CN205536657U (zh) | 土壤源热泵节能补热装置 | |
CN201007582Y (zh) | 可以同时制冷和制热的空调机组 | |
CN207422554U (zh) | 全热交换新风系统 | |
CN204227620U (zh) | 小型空调复合空气能热泵装置 | |
CN216346649U (zh) | 新风设备及多联机空调系统 | |
CN207422552U (zh) | 全热交换新风系统 | |
CN216281892U (zh) | 一种热回收型相变储能新风系统 | |
CN204063424U (zh) | 商业综合体空调能源回收系统 | |
CN200993502Y (zh) | 空调热水器 | |
CN203163134U (zh) | 一种节能水冷式热泵空调装置 | |
CN202955808U (zh) | 一种蒸发冷却与水蓄冷、夜晚通风联合运行的空调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