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84207A - 新风系统、新风系统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新风系统、新风系统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84207A
CN112484207A CN201910863362.6A CN201910863362A CN112484207A CN 112484207 A CN112484207 A CN 112484207A CN 201910863362 A CN201910863362 A CN 201910863362A CN 112484207 A CN112484207 A CN 1124842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pipeline
fresh air
fan
indo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86336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肖丽红
周堂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Binggao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Binggao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Binggao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Binggao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863362.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484207A/zh
Publication of CN1124842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8420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4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 F24F7/06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 F24F7/08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with separate ducts for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with provisions for reversal of the input and output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fil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20Humidit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50Air quality properties
    • F24F2110/65Concentration of specific substances or contamina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50Air quality properties
    • F24F2110/65Concentration of specific substances or contaminants
    • F24F2110/70Carbon dioxide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风系统及一种新风系统的控制方法。该新风系统包括:新风管道,其用于将室外空气送入室内,其内设有新风风机、第一止风阀;排风管道,其用于将室内空气排放至室外,其内设有排风风机;第一管道,其一端接入所述排风风机的进风侧;第二管道,其一端与所述第一管道的另一端连接,其另一端用于连接至室内,其内设有第四止风阀。当室内空气满足以下任一种条件时,则关闭第一止风阀、新风风机,启动所述排风风机:(1)室内空气的PM2.5大于或等于300μg/m3;(2)室内空气的二氧化碳质量变化大于或等于1500ppm;(3)室内空气的温度小于或等于‑10℃、且大于或等于‑40℃;(4)室内空气的湿度大于或等于65%。通过该设计,在提供新风时可有效地避免发生管道结露。

Description

新风系统、新风系统的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新风系统及一种新风系统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新风系统是一种有效的空气净化设备,能够将室外的新鲜空气经过过滤、加热等过程后传入室内,也可以将室内的污浊空气排出室外。
经过发明人多年的研发,发明人发现,中国北方地区在冬季使用新风系统的过程中,当需要向室内送入新风时,由于室外温度较低,所以将室外新风送入室内的管道容易出现结露问题。为解决该问题,目前的新风系统普遍依靠PTC发热器来解决。但是,这种解决方式只在外界温度为一定温度时才能起到作用,而如果外界温度在-0℃以下时,这种解决方式是不能较好地解决管道结露问题的。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风系统及一种新风系统的控制方法,在室外温度在-0℃以下时,新风系统不仅能向室内提供室外空气,而且可以有效地避免发生管道结露。
一种新风系统包括:
新风管道,其用于将室外空气送入室内,其内设有新风风机、第一止风阀;
排风管道,其用于将室内空气排放至室外,其内设有排风风机;
第一管道,其一端接入所述排风风机的进风侧;
第二管道,其一端与所述第一管道的另一端连接,其另一端用于连接至室内,其内设有第四止风阀。
相对于现有技术,当外界温度在-0℃以下且需要向室内送入新风时,打开第四止风阀,启动排风风机,关闭新风风机,排风风机强力将室内的污染空气排至室外,并且通过增大排风风机与室内的连通口以增大排风量,使室内形成负压。由于室外气压大于室内气压,所以室外的空气会通过门隙或者墙体风口器流入室内,从而向室内送入新风。并且,在整个空气置换的过程中,室外新风不会通过新风系统的管道进入室内,有效地避免了新风系统的管道出现结露现象。
进一步地,所述新风风机的进风侧安装第一止风阀,所述第二管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管道的另一端连接,其另一端连接至所述新风风机的出风侧。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管道与新风管道可以共用一个室内风口,有助于简化新风系统的结构以及安装。并且,当新风系统使室内形成负压时,通过关闭第一止风阀来关闭新风管道的进风口,防止室外冷气进入新风管道,有助于避免新风管道内结露,也有助于保护新风风机以及延长新风风机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管道的一端连接至所述排风机的进风侧,其另一端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二管道、所述新风风机的进风侧。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新风系统使室内形成负压时,室内空气可以依次经过第二管道、第一管道、排风风机后流至室外,室内空气也可以依次经过新风风机、第一管道、排风风机后流至室外,进一步地增大排风量。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管道连接至所述新风风机进风侧的管道上设有第二止风阀、第三止风阀。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新风风机工作时,通过关闭第二止风阀以关闭第一管道,有助于避免排风管道内、第一管道内的污染空气再次被新风风机送入室内。通过在第一管道上设置两个止风阀,提高第一管道的密封性,有助于进一步地避免排风管道内、第一管道内的污染空气再次被新风风机送入室内。
进一步地,所述新风风机的进风侧设有第一止风阀,还包括第三管道,所述第三管道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止风阀与所述新风风机之间,所述第三管道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排风管道,所述第三管道上设有第五止风阀。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关闭第一止风阀、排风风机,打开第五止风阀,启动新风风机,室内空气从排风管道的进风口流入,接着室内空气从第三管道流入新风管道,最后在新风风机的作用下室内空气重新流入室内,实现室内空气内循环。当室外温度在-0℃到-15℃的情况下,通过室内空气内循环,防止室外冷气进入新风管道,有助于避免新风管道内结露。
进一步地,还包括机体,所述机体内设有新风管道、排风管道、第一管道、第二管道、第三管道、控制模块;
沿着室外空气流入室内的方向,所述新风管道上依序设置有所述雨滴检测模块、第一止风阀、第二过滤装置、热交换器、所述新风风机,所述雨滴检测模块设置在所述新风管道的进风口处,所述雨滴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新风管道的进风口处是否有液体,所述第二过滤装置包括沿着室外空气流入室内的方向依序设置的初效过滤网、高效过滤网、活性碳过滤网,在所述初效过滤网与所述高效过滤网之间设置有第一传感器模块,所述第一传感器模块用于检测所述新风管道内的气体的温度、湿度、PM2.5、二氧化碳中的至少一种参数,在所述初效过滤网与所述高效过滤网之间还设置有用于加热气体的加热装置;
沿着室内空气流至室外的方向,所述排风管道上依序设置第一过滤装置、第二传感器模块、所述热交换器、所述排风风机,所述第一过滤装置包括初效过滤网,所述第二传感器模块用于检测所述排风管道内的气体的温度、湿度、PM2.5、二氧化碳中的至少一种参数;
所述第一管道设置在所述新风管道以及所述排风管道的下方,所述第一管道内设有第二止风阀、第三止风阀,所述第一管道的第一端设置在所述排风风机与所述热交换器之间,所述第一管道的第二端分别连接至所述新风风机与所述热交换器之间、所述第二管道上;
所述第二管道设置在所述新风管道的下方,所述第二管道内设有第四止风阀,所述第二管道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管道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管道的第二端连接至所述新风风机的出风侧;
所述第三管道设置在所述新风管道以及所述排风管道的下方,所述第三管道内设有第五止风阀,所述第三管道的第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止风阀与所述第二过滤装置之间,所述第三管道的第二端设置在所述热交换器与所述第一过滤装置之间;
所述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新风风机、所述排风风机、所述第一止风阀、所述第二止风阀、所述第三止风阀、所述第四止风阀、所述第五止风阀、所述第一传感器模块、所述第二传感器模块、所述雨滴检测模块电性连接;
所述新风风机的进风口竖直朝下,所述排风风机的进风口竖直朝下,所述第一管道与所述新风管道的连接口与所述新风风机的进风口相对应,所述第一管道与所述排风管道的连接口与所述排风风机的进风口相对应;
在所述新风风机的出风侧的管壁设有一开口,所述第四止风阀包括挡板、电机,所述挡板覆盖所述开口,所述电机安装在所述管壁上,所述电机驱动挡板转动以打开所述开口;
还包括墙式进风器,所述墙式进风器用于安装在窗户上或安装在距离窗户外框0.5米的范围内。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新风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新风系统包括用于将室外气体送至向室内的新风管道、用于将室内气体排至室外的排风管道,所述新风管道内设有第一止风阀、新风风机,所述排风管道上设有排风风机;
当室内空气满足以下至少一种条件时,则新风系统执行全风口排风运行模式,即关闭所述第一止风阀、所述新风风机,启动所述排风风机,以使室内形成负压:
(1)室内空气的PM2.5大于或等于300μg/m3
(2)室内空气的二氧化碳质量变化大于或等于1500ppm;
(3)室内空气的温度小于或等于-10℃、且大于或等于-40℃;
(4)室内空气的湿度大于或等于65%。
进一步地,所述新风系统还具有新风单独运行模式、排风单独运行模式、热交换功能运行模式、室内循环运行模式;
其中,新风单独运行模式为新风系统只向室内送入气体;排风单独运行模式为新风系统只将室内气体排至室外;热交换功能运行模式为新风系统向室内送入室外气体的同时将室内气体排至室外,期间室内气体与室外气体在热交换器中进行热交换;室内循环运行模式为新风系统将室内气体重新送回室内;
当115μg/m3≤室内空气的PM2.5≤300μg/m3时,新风系统从当前运行模式转换成同时启进行新风单独运行模式以及室内循环运行模式;
当-10℃≤室内空气的温度≤18℃或者28℃≤室内空气的温度≤50℃时,新风系统从当前运行模式转换成进行室内循环运行模式;
当18℃≤室内空气的温度≤28℃时,新风系统从当前运行模式转换成进行热交换功能运行模式;
当10%≤室内空气的温度≤65%,新风系统从当前运行模式转换成进行热交换功能运行模式。
进一步地,所述新风系统还包括第一管道,其一端接入所述第一止风阀的出风侧,其另一端接入所述排风风机的进风侧。
进一步地,所述新风系统为上述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新风系统。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所述的新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一所述的新风系统的电子连接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一所述的新风系统执行新风单独运行模式时的气流流向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一所述的新风系统执行排风单独运行模式时的气流流向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一所述的新风系统执行热交换功能运行模式时的气流流向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一所述的新风系统执行室内循环运行模式时的气流流向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一所述的新风系统执行全风口排风运行模式时的气流流向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二所述的新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A-A的剖视图;
图10为图8中的B-B的剖视图;
附图说明:
10、新风管道;11、雨滴检测模块;12、第一止风阀;13、第二过滤装置;14、第一传感器模块;15、新风风机;20、排风管道;21、第一过滤装置;22、第二传感器模块;23、排风风机;30、第一管道;31、第二止风阀;32、第三止风阀;40、第二管道;41、第四止风阀;42、电机;43、挡板;50、第三管道;51、第五止风阀;60、控制模块;70、热交换器;80、机体。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一种新风系统,参见图1与图2,包括新风管道10、排风管道20、第一管道30、控制模块60。其中,新风管道10用于将室外空气送入室内,具体地,沿着气流在新风管道10内从室外流向室内的方向,在新风管道10上依序设置有第一止风阀12、新风风机15。排风管道20用于将室内空气排放至室外,在排风管道20上设置有排风风机23。第一管道30的一端设置在第一止风阀12与新风风机15之间,第一管道30的另一端与排风风机23的进风侧连通,第一管道30上设有第二止风阀31。控制模块60分别与第一止风阀12、新风风机15、排风风机23、第二止风阀31电性连接。
当需要向室内送入新风时,关闭排风风机23、第二止风阀31,打开第一止风阀12,启动新风风机15,在新风风机15的作用下,室外的空气会进入新风管道10,空气依次经过第一止风阀12、新风风机15后流至室内,从而向室内送入新风。
当需要排出室内的浑浊空气时,关闭第一止风阀12、第二止风阀31、新风风机15,启动排风风机23。在排风风机23的作用下,室内的空气会进入排风管道20,空气经过排风风机23后流至室外从,而排出室内的浑浊空气。
当需要向室内送入新风且排出室内的浑浊空气时,关闭第二止风阀31,打开第一止风阀12、启动新风风机15、排风风机23。在风机的作用下,室外空气从新风管道10流至室内,室内空气从排风管道20流至室外,从而同时实现送入室外新风、排出室内污气的目的。
当室外温度低于-0℃以下且需要向室内送入新风时,关闭第一止风阀12、新风风机15,打开第二止风阀31,启动排风风机23。在排风风机23的作用下,室内空气会同时进入排风管道20、新风管道10。进入排风管道20的空气经过排风风机23后流至室外。进入新风管道10的空气会从第一管道30流入排风管道20,再经过排风风机23后流至室外。将室内的所有风口用作排风口,通过排风风机23强力将室内污染空气排至室外以使室内形成负压,室外空气会通过门隙或者墙体风口器流入室内,从而同时实现送入室外新风、排出室内污气的目的。
另外,在这里需要指出,新风风机15也可以设置在第一止风阀12的进风侧。无论新风风机15是设置在第一止风阀12的出风侧还是设置在第一止风阀12的进风侧,只需要第一管道30的两端分别连接至排风风机23的进风侧、第一止风阀12的出风侧即可,这样就能够将新风管道10的出风口用作排风口。
参见图1与图2,为了排风风机23排出足够的风量以使室内形成足够的负压,新风系统还包括第二管道40。第二管道40的一端设置在第三止风阀32与新风风机15之间,第二管道40的另一端连通至室内,在第二管道40上安装有第四止风阀41,通过打开第四止风阀41,室内空气可以分别通过新风风机15、第二管道40流入第一管道30。进一步地优化,第二管道40的一端设置在第三止风阀32与新风风机15之间,第二管道40的另一端设置在新风风机15的出风侧,使新风管道10与第二管道40共用一个在室内的风口,简化新风系统的整体结构。
参见图1与图2,考虑到在新风风机15工作时,排风管道20内、第一管道30内的污染空气有可能会被新风风机15再次送入室内。为了解决该问题,在第一管道30上还安装有第三止风阀32,该第三止风阀32设置在第二止风阀31的出风侧。通过在第一管道30上设置两个止风阀,有助于提高第一管道30的密封性,避免污染空气再次被新风风机15送入室内。并且,当有一个止风阀损坏时,仍有一个止风阀可工作,有效地避免止风阀的损坏影响新风系统的正常工作。
参见图1与图2,新风系统还包括第三管道50。第三管道50的一端设置在第一止风阀12与新风风机15之间,第三管道50的另一端设置在排风风机23与排风管道20的进风口之间。在第三管道50上设有第五止风阀51。
进一步地,在排风风机23的进风侧设置有第一过滤装置21。第三管道50在排风管道20的连接处位于排风风机23与第一过滤装置21之间,通过该设计,第一过滤装置21可以过滤从室内流至室外的空气,第一过滤装置21也可以过滤从室内再流回室内的空气。具体地,第一过滤装置21包括至少一道的初效过滤网。考虑到室内的空气的污染较少,所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过滤装置21为一道初效过滤网。
进一步地,在第一止风阀12与新风风机15之间设置有第二过滤装置13。第三管道50在新风管道10上的连接处位于第一止风阀12与第二过滤装置13之间,通过该设计,无论是室外的空气,还是重新流入室内的空气,第二过滤装置13都能对其进行过滤处理以提高空气的新鲜度。具体地,依照气体流向新风风机15的方向,第二过滤装置13包括依序设置在第一止风阀12与新风风机15之间的初效过滤网、高效过滤网、活性碳过滤网。初效过滤网先过滤掉空气中的5μm以上尘埃粒子,然后高效过滤网过滤空气中的0.3μm以上颗粒,最后活性碳过滤网出去空气中的臭味以及有毒气体,有效地保证空气的新鲜度,提高用户体验。
参见图1与图2,新风系统还包括热交换器70。新风管道10与排风管道20均接入热交换器70以实现气体的热交换。具体地,热交换器70还设置在第一过滤装置21与排风风机23之间,热交换器70设置在第二过滤装置13与新风风机15之间。并且,第三管道50在排风管道20上的连接处位于热交换器70与第一过滤装置21之间。通过该设计,可以利用第一过滤装置21、第二过滤装置13来保护热交换器70,有助于减少空气中的颗粒在热交换器70内堆积,以延长热交换器70的使用寿命。
参见图1与图2,新风系统还包括第一传感器模块14、第二传感器模块22、雨滴检测模块11、控制模块60。其中,第一传感器模块14设置在初效过滤网与高效过滤网之间的管道内。第二传感器模块22设置在热交换器70与第一过滤装置21之间的管道内。第一传感器模块14、第二传感器模块22均集成了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PM2.5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第一传感器模块14、第二传感器模块22均可以用于检测气体中的温度、湿度、PM2.5、二氧化碳。雨滴检测模块11设置在新风管道10的进风口处,具体地,雨滴检测模块11设置在新风管道10的进风口与第一止风阀12之间,雨滴检测模块11用于检测新风管道10的进风口处是否有液体。控制模块60分别与新风风机15、排风风机23、第一止风阀12、第二止风阀31、第三止风阀32、第四止风阀41、第五止风阀51、第一传感器模块14、第二传感器模块22、雨滴检测模块11电性连接,控制模块60根据第一传感器模块14、第二传感器模块22、雨滴检测模块11的检测信号来控制新风系统的工作。
控制模块60根据气体中的温度、湿度、PM2.5、二氧化碳来控制新风系统的运行模式、风量等。并且,通过判断新风管道10的进风口处是否有液体来间接判断室外是否下雨或者下雪,当检测到有液体时,关闭第一止风阀12,有效地避免雨水到灌至新风系统的主机内或者雪花被直接吸入新风系统的主机内而造成产品故障。
本实施例所述的新风系统具有五种运行模式,分别为新风单独运行模式、排风单独运行模式、热交换功能运行模式、室内循环运行模式、全风口排风运行模式。下面详细描述在不同运行模式下空气的流向。
参见图3,当新风系统执行新风单独运行模式时,启动新风风机15,打开第一止风阀12,关闭排风风机23、第二止风阀31、第三止风阀32、第四止风阀41、第五止风阀51。室外空气进入新风管道10,室外空气依次经过雨滴检测模块11、第一止风阀12、初效过滤网、第一传感器模块14、高效过滤网、活性碳过滤网、热交换器70、新风风机15后进入室内,实现向室内送入新风的功能。
参见图4,当新风系统执行排风单独运行模式时,启动排风风机23,关闭新风风机15、第一止风阀12、第二止风阀31、第三止风阀32、第四止风阀41、第五止风阀51。室内空气进入排风管道20,室内空气依次经过初效过滤网、第二传感器模块22、热交换器70、排风风机23后流至室外,实现将室内污气排至室外的功能。
参见图5,当新风系统执行热交换功能运行模式时,启动新风风机15、排风风机23,打开第一止风阀12,关闭排风风机23、第二止风阀31、第三止风阀32、第四止风阀41、第五止风阀51。室外空气依次经过雨滴检测模块11、第一止风阀12、初效过滤网、第一传感器模块14、高效过滤网、活性碳过滤网、热交换器70、新风风机15后进入室内。室内空气依次经过初效过滤网、第二传感器模块22、热交换器70、排风风机23后流至室外。期间在热交换器70处,室外空气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室外空气吸收室内空气的热量,实现回收室内空气热量的功能。
参见图6,当新风系统执行室内循环运行模式时,启动新风风机15,打开第五止风阀51,关闭排风风机23、第一止风阀12、第二止风阀31、第三止风阀32、第四止风阀41。室内空气依次经过排风管道20的进风口、初效过滤网、第二传感器模块22、第五止风阀51、初效过滤网、第一传感器模块14、高效过滤网、活性碳过滤网、热交换器70、新风风机15后重新进入室内,实现室内空气内循环的功能。
参见图7,当新风系统执行全风口排风运行模式时,启动排风风机23,打开第二止风阀31、第三止风阀32、第四止风阀41,关闭新风风机15、第一止风阀12、第五止风阀51。一部分室内空气依次经过初效过滤网、第二传感器模块22、热交换器70、排风风机23后流至室外。一部分室内空气依次经过新风管道10的出风口、新风风机15、第三止风阀32、第二止风阀31、排风风机23后流至室外。还有一部分室内空气依次经过新风管道10的出风口、第四止风阀41、第三止风阀32、第二止风阀31、排风风机23后流至室外。将室内的所有风口用作排风口,通过排风风机23强力将室内污染空气排至室外以使室内形成负压,室外空气会通过门隙或者墙体风口器流入室内,从而同时实现送入室外新风、排出室内污气的目的。
基于实施例一所述的新风系统,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新风系统的控制方法,
当室内空气满足以下至少一种条件时,则新风系统执行全风口排风运行模式,即关闭第一止风阀12、新风风机15,启动排风风机23,以使室内形成负压:
(1)室内空气的PM2.5大于或等于300μg/m3
(2)室内空气的二氧化碳质量变化大于或等于1500ppm;
(3)室内空气的温度小于或等于-10℃、且大于或等于-40℃;
(4)室内空气的湿度大于或等于65%。
进一步地,新风系统还具有新风单独运行模式、排风单独运行模式、热交换功能运行模式、室内循环运行模式。其中,新风单独运行模式为新风系统只向室内送入气体。排风单独运行模式为新风系统只将室内气体排至室外。热交换功能运行模式为新风系统向室内送入室外气体的同时将室内气体排至室外,期间室内气体与室外气体在热交换器70中进行热交换。室内循环运行模式为新风系统将室内气体重新送回室内。
当115μg/m3≤室内空气的PM2.5≤300μg/m3时,新风系统从当前运行模式转换成同时启进行新风单独运行模式以及室内循环运行模式;
当-10℃≤室内空气的温度≤18℃或者28℃≤室内空气的温度≤50℃时,新风系统从当前运行模式转换成进行室内循环运行模式;
当18℃≤室内空气的温度≤28℃时,新风系统从当前运行模式转换成进行热交换功能运行模式;
当10%≤室内空气的温度≤65%,新风系统从当前运行模式转换成进行热交换功能运行模式。
实施例二
一种新风系统,参见图8、图9、图10,其中,图9与图10中的箭头指向为气流流向。本实施例所述的新风系统与实施例一所述的新风系统的区别在于:还包括机体80,将实施例一所述的新风系统集成在一个机体80中。
具体地,热交换器70设置在机体80的中部。新风管道10的进风口、出风口分别设置在机体80的左侧面、右侧面;按照室外空气流入室内的方向,在新风管道10上依序安装上述的雨滴检测模块11、第一止风阀12、初效过滤网、第一传感器模块14、高效过滤网、活性碳过滤网、热交换器70、新风风机15。排风管道20的进风口、出风口分别设置在机体80的右侧面、左侧面,排风管道20的进风口与新风管道10的进风口相对设置,排风管道20的出风口与新风管道10的出风口相对设置;按照室内空气流至室外的方向,在排风管道20上依序安装上述的初效过滤网、第二传感器模块22、热交换器70、排风风机23。第一管道30设置在新风管道10以及排风管道20的下方,第一管道30的一端管口与排风风机23的进风侧相连通,且在该端的管口处安装第二止风阀31;第一管道30的另一端管口与新风风机15的进风侧相连通,且在该端的管口处安装第三止风阀32。第二管道40的一端管口与新风风机15的进风侧相连通;第二管道40的另一端管口与新风管道10的出风口相连通,且该段的管口设置在新风管道10的出风口的底部,在该端的管口处安装第四止风阀41。第三管道50设置在新风管道10以及排风管道20的下方,第三管道50的一端管口接入第一止风阀12与初效过滤网之间的管道处;第三管道50的另一端管口接入排风管道20上安装第二传感器模块22的管道处,且在该端的管口处安装第五止风阀51。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止风阀12、第二止风阀31、第三止风阀32、第三止风阀32、第五止风阀51的结构与现有技术中的柜式空调的扇叶结构相同,通过控制扇叶的翻转以实现阀门的开启或关闭,在此不再详细论述。但是,上述的第一止风阀12、第二止风阀31、第三止风阀32、第三止风阀32、第四止风阀41、第五止风阀51的结构还可以采用其他可以实现管道通断的开关结构,例如:电动阀门、气阀等。
在本实施例中,第四止风阀41包括电机42、挡板43。电机42固定在机体80上。挡板43固定在电机42的输出轴上,挡板43覆盖第二管道40在新风管道10上的连接口,第二管道40在新风管道10上的连接口设置在新风风机15出风侧的管壁的底面。当需要打开第四止风阀41时,电机42驱动挡板43转动以打开该连接口,室内空气进入新风管道10后可以从该连接口直接流入第二管道40,再从第二管道40流入第一管道30。并且,通过这样设计,新风管道10与第二管道40可以共用机体80上的一个开口,可以缩小新风系统的整体体积,简化结构。
另外,为了减少空气中的颗粒进入风机,新风风机15的进风口垂直朝下,排风风机23的进风口垂直朝下。为了使气流在管道内流通得更顺畅,第一管道30的一端管口与新风风机15的进风口相对应,第一管道30的另一端管口与排风风机23的进风口相对应。
实施例三
一种新风系统,其与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所述的新风系统的区别在于:还包括墙式风口器(图未示),该墙式风口器可以安装在窗户上,也可以安装在距离窗户外框0.5米范围内的墙壁上。其中,墙式风口器为在市面上销售的墙式进风器,在此不再论述其具体结构。该窗户可以是能通风的窗户,例如推拉窗、倒窗、百叶窗等,该窗户还可以是不能通风的窗户,例如幕墙等。通过该设计,一方面,能使送风或排风的效果更好;另一方面,风口的安装是需要在墙壁上开孔的,考虑到窗户的附近一般没有承重墙,所以在窗户附近开孔并安装风口不会对建筑造成太大的影响。
实施例四
一种新风系统,其与实施例一所述的新风系统的区别在于:在排风风机23与第二止风阀31之间设有第三过滤装置(图未示),第三过滤装置设置在第一管道30上,第三过滤装置包括初效过滤网。
实施例五
一种新风系统,其与实施例一所述的新风系统的区别在于:第一管道30在排风管道20上的连接处设置在第二过滤装置13的进风侧。
实施例六
一种新风系统,其与实施例一所述的新风系统的区别在于:删除第二管道40及其第二管道40内的第四止风阀41,当新风系统执行全风口排风运行模式时,启动排风风机23,打开第二止风阀31、第三止风阀32,关闭新风风机15、第一止风阀12、第五止风阀51。一部分室内空气依次经过初效过滤网、第二传感器模块22、热交换器70、排风风机23后流至室外。另一部分室内空气依次经过新风管道10的出风口、新风风机15、第三止风阀32、第二止风阀31、排风风机23后流至室外。
实施例七
一种新风系统,其与实施例一所述的新风系统的区别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新风管道10内、用于加热室外空气的加热装置(图未示),该加热装置设置在第一止风阀12与热交换器70之间,具体地,加热装置位于第二过滤装置13中的初效过滤网与高效过滤网之间。通过该设计,加热装置对进入新风管道10的新风进行加热,一方面可以维持室内温度,另一方面在新风系统执行热交换功能运行模式时,可以避免室外空气在热交换器70中冷凝。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系统包括:
新风管道(10),其用于将室外空气送入室内,其内设有新风风机(15)、第一止风阀(12);
排风管道(20),其用于将室内空气排放至室外,其内设有排风风机(23);
第一管道(30),其一端接入所述排风风机(23)的进风侧;
第二管道(40),其一端与所述第一管道(30)的另一端连接,其另一端用于连接至室内,其内设有第四止风阀(4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风机(15)的进风侧安装第一止风阀(12),所述第二管道(4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管道(30)的另一端连接,其另一端连接至所述新风风机(15)的出风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道(30)的一端连接至所述排风机的进风侧,其另一端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二管道(40)、所述新风风机(15)的进风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管道(30)连接至所述新风风机(15)进风侧的管道上设有第二止风阀(31)、第三止风阀(3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风机(15)的进风侧设有第一止风阀(12),还包括第三管道(50),所述第三管道(50)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止风阀(12)与所述新风风机(15)之间,所述第三管道(50)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排风管道(20),所述第三管道(50)上设有第五止风阀(5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机体(80),所述机体(80)内设有新风管道(10)、排风管道(20)、第一管道(30)、第二管道(40)、第三管道(50)、控制模块(60);
沿着室外空气流入室内的方向,所述新风管道(10)上依序设置有所述雨滴检测模块(11)、第一止风阀(12)、第二过滤装置(13)、热交换器(70)、所述新风风机(15),所述雨滴检测模块(11)设置在所述新风管道(10)的进风口处,所述雨滴检测模块(11)用于检测所述新风管道(10)的进风口处是否有液体,所述第二过滤装置(13)包括沿着室外空气流入室内的方向依序设置的初效过滤网、高效过滤网、活性碳过滤网,在所述初效过滤网与所述高效过滤网之间设置有第一传感器模块(14),所述第一传感器模块(14)用于检测所述新风管道(10)内的气体的温度、湿度、PM2.5、二氧化碳中的至少一种参数,在所述初效过滤网与所述高效过滤网之间还设置有用于加热气体的加热装置;
沿着室内空气流至室外的方向,所述排风管道(20)上依序设置第一过滤装置(21)、第二传感器模块(22)、所述热交换器(70)、所述排风风机(23),所述第一过滤装置(21)包括初效过滤网,所述第二传感器模块(22)用于检测所述排风管道(20)内的气体的温度、湿度、PM2.5、二氧化碳中的至少一种参数;
所述第一管道(30)设置在所述新风管道(10)以及所述排风管道(20)的下方,所述第一管道(30)内设有第二止风阀(31)、第三止风阀(32),所述第一管道(30)的第一端设置在所述排风风机(23)与所述热交换器(70)之间,所述第一管道(30)的第二端分别连接至所述新风风机(15)与所述热交换器(70)之间、所述第二管道(40)上;
所述第二管道(40)设置在所述新风管道(10)的下方,所述第二管道(40)内设有第四止风阀(41),所述第二管道(40)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管道(30)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管道(40)的第二端连接至所述新风风机(15)的出风侧;
所述第三管道(50)设置在所述新风管道(10)以及所述排风管道(20)的下方,所述第三管道(50)内设有第五止风阀(51),所述第三管道(50)的第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止风阀(12)与所述第二过滤装置(13)之间,所述第三管道(50)的第二端设置在所述热交换器(70)与所述第一过滤装置(21)之间;
所述控制模块(60)分别与所述新风风机(15)、所述排风风机(23)、所述第一止风阀(12)、所述第二止风阀(31)、所述第三止风阀(32)、所述第四止风阀(41)、所述第五止风阀(51)、所述第一传感器模块(14)、所述第二传感器模块(22)、所述雨滴检测模块(11)电性连接;
所述新风风机(15)的进风口竖直朝下,所述排风风机(23)的进风口竖直朝下,所述第一管道(30)与所述新风管道(10)的连接口与所述新风风机(15)的进风口相对应,所述第一管道(30)与所述排风管道(20)的连接口与所述排风风机(23)的进风口相对应;
在所述新风风机(15)的出风侧的管壁设有一开口,所述第四止风阀(41)包括挡板(43)、电机(42),所述挡板(43)覆盖所述开口,所述电机(42)安装在所述管壁上,所述电机(42)驱动挡板(43)转动以打开所述开口;
还包括墙式进风器,所述墙式进风器用于安装在窗户上或安装在距离窗户外框0.5米的范围内。
7.一种新风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系统包括用于将室外气体送至向室内的新风管道(10)、用于将室内气体排至室外的排风管道(20),所述新风管道(10)内设有第一止风阀(12)、新风风机(15),所述排风管道(20)上设有排风风机(23);
当室内空气满足以下至少一种条件时,则新风系统执行全风口排风运行模式,即关闭所述第一止风阀(12)、所述新风风机(15),启动所述排风风机(23),以使室内形成负压:
(1)室内空气的PM2.5大于或等于300μg/m3
(2)室内空气的二氧化碳质量变化大于或等于1500ppm;
(3)室内空气的温度小于或等于-10℃、且大于或等于-40℃;
(4)室内空气的湿度大于或等于65%。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风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新风系统还具有新风单独运行模式、排风单独运行模式、热交换功能运行模式、室内循环运行模式;
其中,新风单独运行模式为新风系统只向室内送入气体;排风单独运行模式为新风系统只将室内气体排至室外;热交换功能运行模式为新风系统向室内送入室外气体的同时将室内气体排至室外,期间室内气体与室外气体在热交换器(70)中进行热交换;室内循环运行模式为新风系统将室内气体重新送回室内;
当115μg/m3≤室内空气的PM2.5≤300μg/m3时,新风系统从当前运行模式转换成同时启进行新风单独运行模式以及室内循环运行模式;
当-10℃≤室内空气的温度≤18℃或者28℃≤室内空气的温度≤50℃时,新风系统从当前运行模式转换成进行室内循环运行模式;
当18℃≤室内空气的温度≤28℃时,新风系统从当前运行模式转换成进行热交换功能运行模式;
当10%≤室内空气的温度≤65%,新风系统从当前运行模式转换成进行热交换功能运行模式。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新风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系统还包括第一管道(30),其一端接入所述第一止风阀(12)的出风侧,其另一端接入所述排风风机(23)的进风侧。
10.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新风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系统为上述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新风系统。
CN201910863362.6A 2019-09-12 2019-09-12 新风系统、新风系统的控制方法 Pending CN11248420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863362.6A CN112484207A (zh) 2019-09-12 2019-09-12 新风系统、新风系统的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863362.6A CN112484207A (zh) 2019-09-12 2019-09-12 新风系统、新风系统的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84207A true CN112484207A (zh) 2021-03-12

Family

ID=749198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863362.6A Pending CN112484207A (zh) 2019-09-12 2019-09-12 新风系统、新风系统的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484207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39431A (zh) * 2021-07-30 2021-11-12 美的集团武汉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新风机的控制方法及新风机
CN113776127A (zh) * 2021-08-06 2021-12-10 吕明旭 一种节能型暖通空调系统及其安装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39431A (zh) * 2021-07-30 2021-11-12 美的集团武汉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新风机的控制方法及新风机
CN113639431B (zh) * 2021-07-30 2022-12-27 美的集团武汉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新风机的控制方法及新风机
CN113776127A (zh) * 2021-08-06 2021-12-10 吕明旭 一种节能型暖通空调系统及其安装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152744B (zh) 换气装置
KR102010813B1 (ko) 공기청정기능이 구비된 환기장치
CN107202396B (zh) 一种双循环式新风系统和新风机
KR101790696B1 (ko) 바이패스 및 재순환 기능을 겸비한 열교환형 환기장치
CN101021347B (zh) 带粉尘检测和除尘模块的全热交换器
KR102066570B1 (ko) 기상정보를 연동한 공기청정형 환기시스템
KR101994354B1 (ko) 새바람 정화창 및 그의 통풍 방법
KR100617082B1 (ko) 초박형 환기장치
KR20180135636A (ko) 환기장치
CN201177337Y (zh) 包含净化湿度控制和新风功能的空气处理机
CN108302685B (zh) 具有内部空气的循环、排出和吸入功能的空气循环系统
CN111692693B (zh) 换气装置
CN202254096U (zh) 自动除尘的新风机
CN112484207A (zh) 新风系统、新风系统的控制方法
KR101808120B1 (ko) 실별 제어가 가능한 공기청정 시스템
CN204513689U (zh) 新风换气机
JP2018100828A (ja) 換気装置
CN211146811U (zh) 新风系统
KR20030087872A (ko) 창문형 환기장치
CN208238007U (zh) 空调室内机
KR102287901B1 (ko) 환기장치
CN211695286U (zh)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KR102257376B1 (ko) 프리필터 청소장치를 갖는 전열교환기
JP2555814B2 (ja) 給気量可変式空気清浄システム
KR100587314B1 (ko) 환기시스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