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281892U - 一种热回收型相变储能新风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热回收型相变储能新风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281892U
CN216281892U CN202122522392.6U CN202122522392U CN216281892U CN 216281892 U CN216281892 U CN 216281892U CN 202122522392 U CN202122522392 U CN 202122522392U CN 216281892 U CN216281892 U CN 21628189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pipeline
fresh air
exhaust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522392.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晓明
王映东
蒋柱武
邱金友
苏君豪
覃治红
李凯尧
万文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2122522392.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28189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28189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28189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回收型相变储能新风系统,包括全热交换器;全热交换器的新风进口连接有通至室外的新风进风管道,全热交换器的新风出口连接有通至室内的新风出风管道,全热交换器的排风进口连接有通至室内的排风进风管道,全热交换器的排风出口连接有通至室外的排风出风管道;新风进风管道和新风出风管道之间连接有第一旁通管道,排风出风管道和新风出风管道之间连接有第二旁通管道,新风出风管道上旁接有两端均与其连通的第三旁通管道,新风出风管道内设有相变储能蓄冷装置,第三旁通管道内设有相变储能蓄热装置,排风出风管道内设有风冷换热器。系统结构简单,延长可再生能源利用时间,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省空调运行费用。

Description

一种热回收型相变储能新风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相变储能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热回收型相变储能新风系统。
背景技术
全热交换器通常是指一种含有全热换芯体的新风、排风换气设备。通过回收排气中的余热对引入的新风进行预热或预冷,可有效降低空调新风负荷,节省空调运行费用。然而,由于新风无法完全被处理到室内设计参数,室内空调系统依然需要担负大量的新风冷负荷或热负荷。此外,当室外温度太高或太低时,会造成室内温度波动较大,导致室内人员的不适。
夏季利用自然冷源为建筑供冷是目前常用的建筑节能措施之一。然而,自然冷源的最大不足在于具有显著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限制了其可利用时间。基于相变材料的相变储能技术有着储能密度大、储能过程中温度变化小等优点。相变材料与建筑通风系统相结合,借助风机在夜间将室外冷量储存在相变材料中,在白天将冷量释放出来冷却新风,可有效降低新风温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延长可再生能源利用时间,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省空调运行费用的热回收型相变储能新风系统。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方案实现:一种热回收型相变储能新风系统,包括具有新风进口、新风出口、排风进口和排风出口的全热交换器;全热交换器的新风进口连接有通至室外的新风进风管道,全热交换器的新风出口连接有通至室内的新风出风管道,全热交换器的排风进口连接有通至室内的排风进风管道,全热交换器的排风出口连接有通至室外的排风出风管道;所述新风进风管道和新风出风管道之间连接有第一旁通管道,排风出风管道和新风出风管道之间连接有第二旁通管道,新风出风管道上还旁接有两端均与其连通的第三旁通管道,新风出风管道内设有在第三旁通管道两端之间的相变储能蓄冷装置,第三旁通管道内设有相变储能蓄热装置,排风出风管道内设有风冷换热器。
进一步的,所述全热交换器内部设有热交换芯体;所述热交换芯体包括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所述第一换热通道的一端与所述新风进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新风出口连通;所述第二换热通道的一端与所述排风进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排风出口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新风进风管道内设有第一过滤网和第一电动风阀;所述新风出风管道内还设有第二电动风阀、送风机和第三电动风阀,相变储能蓄冷装置位于第二电动风阀和送风机之间;所述排风进风管道内设有第二过滤网和第四电动风阀,所述排风出风管道内还设有排风机;第一旁通管道内设有第五电动风阀,第二旁通管道内设有第六电动风阀,第三旁通管道内设有第七电动风阀。
进一步的,还包括压缩机、气液分离器、四通换向阀和节流装置;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通过制冷剂管道与所述气液分离器相连、排气口通过制冷剂管道与所述四通换向阀相连;所述四通换向阀的一个端口通过制冷剂管道与所述气液分离器相连,一个端口通过制冷剂管道与所述风冷换热器相连,一个端口通过制冷剂管道与与相变储能蓄冷装置及相变储能蓄热装置相连;所述节流装置的一端通过制冷剂管道与所述风冷换热器相连、一端通过制冷剂管道与相变储能蓄冷装置及相变储能蓄热装置相连,所述相变储能蓄热装置和第二电磁阀串联后管路与所述相变储能蓄冷装置和第一电磁阀串联后的管路相并联。
进一步的,所述新风进风管道位于室外一端设有室外新风口,室外新风口处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排风进风管道位于室内一端设有室内排风口,室内排风口处设有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新风出风管道位于室内一端设有室内送风口,室内送风口处设有第三温度传感器;所述排风出风管道位于室外一端设有室外排风口。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热回收型相变储能新风系统利用排风的余热对室外新风进行预冷(或预热),将夜间自然冷源储存在相变材料中以供白天冷却室外新风,在夜间低谷电价时段利用热泵制冷(或制热)循环为相变材料蓄冷(或蓄热)以供白天冷却(或加热)室外新风;系统结构简单,可标准化和系列化生产,操作和维护方便;能够精确快速地切换不同工况的运行,延长可再生能源利用时间,利用夜间低谷电价,对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省空调运行费用、促进电力资源的优化匹配有显著的效果,并可防止突发疫情时室外新风和室内排风的交叉感染。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将通过具体实施例和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整体结构框图;
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工作方法执行流程图;
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电路连接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1为全热交换器,101为新风进口,102为新风出口,103为排风进口,104为排风出口,105为热交换芯体,106为第一换热通道,107为第二换热通道,2为新风进风管道,3为室外新风口,4为第一过滤网,5为第一电动风阀,6为新风出风管道,7为室内送风口,8为第二电动风阀,9为相变储能蓄冷装置,10为送风机,11为第三电动风阀,12为排风进风管道,13为室内排风口,14为第二过滤网,15为第四电动风阀,16为排风出风管道,17为室外排风口,18为风冷换热器,19为排风机,20为第一旁通管道,21为第五电动风阀,22为第二旁通管道,23为第六电动风阀,24为第三旁通管道,25为第七电动风阀,26为相变储能蓄热装置,27为压缩机,28为气液分离器,29为四通换向阀,30为节流装置,31为第一电磁阀,32为第二电磁阀,33为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示例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如图1~2所示,一种热回收型相变储能新风系统,包括具有新风进口101、新风出口102、排风进口103和排风出口104的全热交换器1;全热交换器1的新风进口101连接有通至室外的新风进风管道2,全热交换器1的新风出口102连接有通至室内的新风出风管道6,全热交换器1的排风进口103连接有通至室内的排风进风管道12,全热交换器的排风出口104连接有通至室外的排风出风管道16;所述新风进风管道2和新风出风管道6之间连接有第一旁通管道20,排风出风管道16和新风出风管道6之间连接有第二旁通管道22,新风出风管道6上还旁接有两端均与其连通的第三旁通管道24,新风出风管道内设有在第三旁通管道两端之间的相变储能蓄冷装置9,第三旁通管道内设有相变储能蓄热装置26,排风出风管道内设有风冷换热器18。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全热交换器内部设有热交换芯体;所述热交换芯体包括第一换热通道106和第二换热通道107;所述第一换热通道106的一端与所述新风进口101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新风出口102连通;所述第二换热通道107的一端与所述排风进口103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排风出口104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新风进风管道2内设有第一过滤网4和第一电动风阀5;所述新风出风管道6内还设有第二电动风阀8、送风机10和第三电动风阀11,相变储能蓄冷装置9位于第二电动风阀8和送风机10之间;所述排风进风管道12内设有第二过滤网14和第四电动风阀15,所述排风出风管道16内还设有排风机19;第一旁通管道内设有第五电动风阀21,第二旁通管道内设有第六电动风阀23,第三旁通管道内设有第七电动风阀25;所述新风进风管道2的两端分别为所述室外新风口3和新风进口101,室外新风口3位于室外,沿室外新风口3到新风进口101的方向上依次设置有所述第一过滤网4和第一电动风阀5;所述第一电动风阀5用以控制所述第一换热通道106的开关;所述新风出风管道6的两端分别为室内送风口7和新风出口102,室内送风口7位于室内,沿新风出口102到室内送风口7的方向上依次设置有所述第二电动风阀8、相变储能蓄冷装置9、送风机10和第三电动风阀11;所述第二电动风阀8用以控制空气是否流经相变储能蓄冷装置9;所述第三电动风阀11用以控制室内送风口7的开关;所述排风进风管道12的两端分别为所述室内排风口13和排风进口103,室内排风口13位于室内,沿室内排风口13到排风进口103的方向上依次设置有第二过滤网14、第四电动风阀15;所述排风出风管道16上的两端分别为所述室外排风口17和排风出口104,室外排风口17位于室外,沿排风出口104到室外排风口17的方向上依次设置有所述风冷换热器18和排风机19。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压缩机27、气液分离器28、四通换向阀29和节流装置30;所述压缩机27的吸气口通过制冷剂管道与所述气液分离器28相连、排气口通过制冷剂管道与所述四通换向阀29相连;所述四通换向阀29的一个端口通过制冷剂管道与所述气液分离器28相连,一个端口通过制冷剂管道与所述风冷换热器18相连,一个端口通过制冷剂管道与相变储能蓄冷装置9及相变储能蓄热装置26相连;所述节流装置30的一端通过制冷剂管道与所述风冷换热器18相连、一端通过制冷剂管道与与相变储能蓄冷装置9及相变储能蓄热装置26相连,所述相变储能蓄热装置26和第二电磁阀32串联后管路与所述相变储能蓄冷装置9和第一电磁阀31串联后的管路相并联。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新风进风管道位于室外一端设有室外新风口3,室外新风口处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T1;所述排风进风管道12位于室内一端设有室内排风口,室内排风口处设有第二温度传感器T2;所述新风出风管道6位于室内一端设有室内送风口7,室内送风口处设有第三温度传感器T3;所述排风出风管道16位于室外一端设有室外排风口17。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全热交换器、新风进风管道、新风出风管道、排风进风管道和排风出风管道的外侧四周均设有保温材料;所述保温材料为聚氨酯、聚苯乙烯、玻璃棉或橡塑。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相变储能蓄冷装置和相变储能蓄热装置均由多个互相平行的相变储能模块组成,所述相变储能模块采用相变材料镶嵌在金属板内,制冷剂管道在相变材料之间进行盘绕,相变储能模块之间留有5~20 cm间距形成空气通道;所述相变材料为无机水合盐、石蜡或有机-无机复合相变材料;所述相变储能蓄冷装置的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为18~22℃,相变储能蓄热装置的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为26~30℃。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控制器,控制器33为单片机,其一端与交流电火线相连,另一端与交流电零线相连;所述送风机10、排风机19、压缩机27、四通换向阀29、第一温度传感器T1、第二温度传感器T2、第三温度传感器T3、第一电动风阀5、第二电动风阀8、第三电动风阀11、第四电动风阀15、第五电动风阀21、第六电动风阀23、第七电动风阀25、四通换向阀29、第一电磁阀31、第二电磁阀32均与所述控制器33电性相连。
本实用新型热回收型相变储能新风系统的工作方法:设定相变储能蓄冷装置的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为T m,室内设定温度为T set,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的室外温度为T amb,,第二温度传感器检测的室内温度为T n,第三温度传感器检测的系统送风温度为T o,室内温度T n与室内设定温度T set之间的控制温差为△T ;室内设定温度T set夏季设定为26 ℃,冬季设定为20 ℃,室内温度与室内设定温度的控制温差△T设定为2 ℃。
(1)新风蓄冷模式:控制器33控制开启第二电动风阀8、第五电动风阀21和第六电动风阀23,关闭送风机10和压缩机27的电源、第一电动风阀5、第三电动风阀11、第四电动风阀15、第七电动风阀25、第一电磁阀31和第二电磁阀32;当T ambT m时,控制器33控制开启排风机的电源,室外新风依次通过室外新风口3、第一过滤网4和第五电动风阀21进入第一旁通管道,第一旁通管道出来的新风流经相变储能蓄冷装置9冷却和凝固相变材料,将室外空气的冷量储存在相变材料中,相变储能蓄冷装置9出来的新风通过第二旁通管道和排风出风管道排到室外(具体是依次通过第二电动风阀8、第五电动风阀23、第二旁通管道22、风冷换热器18、排风机19和室外排风口17后排到室外),此外,当T oT amb时,相变储能蓄冷装置9无法继续蓄冷,关闭排风机19的电源,停止当天蓄冷;当T ambT m时,关闭排风机19的电源;
(2)热泵蓄冷模式:控制器33控制开启排风机19和压缩机27的电源、第一电动风阀5、第六电动风阀23和第一电磁阀31,关闭送风机10的电源、第二电动风阀8、第五电动风阀21、第三电动风阀11、第四电动风阀15、第七电动风阀25和第二电磁阀32;室外新风通过新风进风管道进入全热交换器,再由新风出风管道、第二旁通管道和排风出风管道排到室外(具体是室外新风依次通过室外新风口3、第一过滤网4、第一电动风阀5、新风进口101、第一换热通道106、新风出口102、第六电动风阀23、第二旁通管道22、风冷换热器18、排风机19和室外排风口17后排到室外);压缩机27吸收气液分离器中的低温低压制冷剂蒸汽,加压后形成高温高压的制冷剂蒸汽,通过四通换向阀进入风冷换热器与空气进行换热放出热量,形成中温高压的制冷剂液体,经节流装置后形成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液体,通过第一电磁阀进入相变储能蓄冷装置吸收相变材料的热量,将冷量储存在相变材料中,相变材料由液态变成固态,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液体变成低温低压的制冷剂蒸汽,重新进入气液分离器28,被压缩机27再次吸收压缩;上述过程反复进行,相变材料实现蓄冷;
(3)热泵蓄热模式:控制器33控制开启排风机19和压缩机27的电源、第一电动风阀5、第六电动风阀23和第二电磁阀32,关闭送风机10的电源、第二电动风阀8、第五电动风阀21、第三电动风阀11、第四电动风阀15、第七电动风阀25和第一电磁阀31;室外新风通过新风进风管道进入全热交换器,再由新风出风管道、第二旁通管道和排风出风管道排到室外(具体是室外新风依次通过室外新风口3、第一过滤网4、第一电动风阀5、新风进口101、第一换热通道106、新风出口102、第六电动风阀23、第二旁通管道22、风冷换热器18、排风机19和室外排风口17后排到室外);压缩机27吸收气液分离器28中的低温低压制冷剂蒸汽,加压后形成高温高压的制冷剂蒸汽,制冷剂蒸汽进入四通换向阀29,进入相变储能蓄热装置26释放热量给相变材料,相变材料由固态变成液态,高温高压的制冷剂蒸汽变成中温高压的制冷剂液体,通过第二电磁阀32进入节流装置30后形成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液体,进入风冷换热器18与空气进行换热,吸收空气热量,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液体变成低温低压的制冷剂蒸汽,进入四通换向阀29,重新进入气液分离器28,被压缩机27再次吸收压缩;上述过程反复进行,相变材料实现蓄热;
(4)供冷新风模式:当T amb>T set时,控制器33控制开启送风机10和排风机19的电源、第一电动风阀5、第二电动风阀8、第三电动风阀11、第四电动风阀15,关闭压缩机27的电源、第五电动风阀21、第六电动风阀23、第七电动风阀25、第一电磁阀31和第二电磁阀32;室内空气经排风进风管道进入全热交换器,再由排风出风管道排到室外(具体是室内空气经室内排风口13、第二过滤网14、第四电动风阀15、排风进口103、第二换热通道107、排风出口104、风冷换热器18、排风机19和室外排风口17后排到室外);室外新风依次通过新风进风管道进入全热交换器,被冷却降温后的新风通过新风出风管道并经相变储能蓄冷装置与相变材料换热(具体是室外新风依次通过室外新风口3、第一过滤网4、第一电动风阀5和新风进口101后,进入第一换热通道106与第二换热通道中的排风进行换热,被冷却降温后的新风依次通过新风出口102、第二电动风阀8,进入相变储能蓄冷装置9与相变材料换热),进一步被冷却降温后送入室内,保证室内空气品质需求;当T ambT set时,控制器33控制开启送风机10和排风机19的电源、第三电动风阀11、第四电动风阀15、第五电动风阀21,关闭压缩机27的电源、第一电动风阀5、第二电动风阀8、第六电动风阀23、第七电动风阀25、第一电磁阀31和第二电磁阀32;室内空气经排风进风管道进入全热交换器,再由排风出风管道排到室外(具体是室内空气经室内排风口13、第二过滤网14、第四电动风阀15、排风进口103、第二换热通道107、排风出口104、风冷换热器18、排风机19和室外排风口17后排到室外);室外新风经第一旁通管道和新风出风管道直接送入室内(具体是室外新风依次通过室外新风口3、第一过滤网4、第五电动风阀21、第一旁通管道20、送风机10、第三电动风阀11和室内送风口7送入室内),此时,直接引入室外空气为人员供应新风,新风与排风之间不进行热质交换;
(5)供暖新风模式:当T amb>T set时,控制器33控制开启送风机10和排风机19的电源、第三电动风阀11、第四电动风阀15、第五电动风阀21,关闭压缩机27的电源、第一电动风阀5、第二电动风阀8、第六电动风阀23、第七电动风阀25、第一电磁阀31和第二电磁阀32;室内空气经排风进风管道进入全热交换器,再由排风出风管道排到室外(具体是室内空气经室内排风口13、第二过滤网14、第四电动风阀15、排风进口103、第二换热通道107、排风出口104、风冷换热器18、排风机19和室外排风口17后排到室外);室外新风经第一旁通管道和新风出风管道直接送入室内(具体是室外新风依次通过室外新风口3、第一过滤网4、第五电动风阀21、第一旁通管道20、送风机10、第三电动风阀11和室内送风口7送入室内);此时,直接引入室外空气为人员供应新风,新风与排风之间不进行热质交换;当T ambT set时,开启送风机10和排风机19的电源、第一电动风阀5、第二电动风阀8、第三电动风阀11、第四电动风阀15,关闭压缩机27的电源、第二电动风阀8、第五电动风阀21、第六电动风阀23、第一电磁阀31和第二电磁阀32;室内空气经排风进风管道进入全热交换器,再由排风出风管道排到室外(具体是室内空气经室内排风口13、第二过滤网14、第四电动风阀15、排风进口103、第二换热通道107、排风出口104、风冷换热器18、排风机19和室外排风口17后排到室外);室外新风依次通过新风进风管道进入全热交换器进行换热,被加热升温后的新风通过新风出风管道并经相变储能蓄热装置与相变材料换热(具体是室外新风依次通过室外新风口3、第一过滤网4、第一电动风阀5和新风进口101后,进入第一换热通道106与第二换热通道中的排风进行换热,被加热升温后的新风依次通过新风出口102、第七电动风阀25,进入相变储能蓄热装置26与相变材料换热),进一步被加热升温后送入室内,保证室内空气品质需求;
(6)应急模式:开启送风机10和排风机19的电源、第三电动风阀11、第四电动风阀15、第五电动风阀21,关闭压缩机27的电源、第一电动风阀5、第二电动风阀8、第六电动风阀23、第七电动风阀25、第一电磁阀31和第二电磁阀32;室内空气经排风进风管道进入全热交换器,再由排风出风管道排到室外(具体是室内空气经室内排风口13、第二过滤网14、第四电动风阀15、排风进口103、第二换热通道107、排风出口104、风冷换热器18、排风机19和室外排风口17后排到室外);室外新风经第一旁通管道和新风出风管道直接送入室内(具体是室外新风依次通过室外新风口3、第一过滤网4、第五电动风阀21、第一旁通管道20、送风机10、第三电动风阀11和室内送风口7送入室内),此时,直接引入室外空气为人员供应新风,新风与排风之间不进行热质交换。
在上述控制模式下,根据不同的输入模式及检测的各个参数,开启不同运行工况,其中主要包括利用室外新风为相变材料蓄冷,利用热泵制冷循环为相变材料蓄冷,利用热泵制热循环为相变材料蓄热,利用排风的冷量和相变材料储存的冷量冷却室外高温新风,利用排风的热量和相变材料储存的热量加热室外新风,直接引进室外新风满足室内温度和空气品质的需求。依靠主动可靠的控制,确保系统的高效可靠运行,把夜间室外自然冷源转移到白天高温新风,延长自然冷源利用时间,既能保证房间内的室内空气品质,又能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把白天的新风能耗转移到夜间,既能减少运行费用,又能促进电网资源的优化匹配;突发疫情时新排风不进行热质交换,防止交叉感染。
上述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任一技术方案除另有声明外,如果其公开了数值范围,那么公开的数值范围均为优选的数值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优选的数值范围仅仅是诸多可实施的数值中技术效果比较明显或具有代表性的数值。由于数值较多,无法穷举,所以本实用新型才公开部分数值以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且,上述列举的数值不应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创造保护范围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如果公开或涉及了互相固定连接的零部件或结构件,那么,除另有声明外,固定连接可以理解为:能够拆卸地固定连接( 例如使用螺栓或螺钉连接),也可以理解为:不可拆卸的固定连接(例如铆接、焊接),当然,互相固定连接也可以为一体式结构(例如使用铸造工艺一体成形制造出来) 所取代(明显无法采用一体成形工艺除外)。
另外,上述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任一技术方案中所应用的用于表示位置关系或形状的术语除另有声明外其含义包括与其近似、类似或接近的状态或形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任一部件既可以是由多个单独的组成部分组装而成,也可以为一体成形工艺制造出来的单独部件。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Claims (5)

1.一种热回收型相变储能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新风进口、新风出口、排风进口和排风出口的全热交换器;全热交换器的新风进口连接有通至室外的新风进风管道,全热交换器的新风出口连接有通至室内的新风出风管道,全热交换器的排风进口连接有通至室内的排风进风管道,全热交换器的排风出口连接有通至室外的排风出风管道;所述新风进风管道和新风出风管道之间连接有第一旁通管道,排风出风管道和新风出风管道之间连接有第二旁通管道,新风出风管道上还旁接有两端均与其连通的第三旁通管道,新风出风管道内设有在第三旁通管道两端之间的相变储能蓄冷装置,第三旁通管道内设有相变储能蓄热装置,排风出风管道内设有风冷换热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回收型相变储能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全热交换器内部设有热交换芯体;所述热交换芯体包括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所述第一换热通道的一端与所述新风进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新风出口连通;所述第二换热通道的一端与所述排风进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排风出口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回收型相变储能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进风管道内设有第一过滤网和第一电动风阀;所述新风出风管道内还设有第二电动风阀、送风机和第三电动风阀,相变储能蓄冷装置位于第二电动风阀和送风机之间;所述排风进风管道内设有第二过滤网和第四电动风阀,所述排风出风管道内还设有排风机;第一旁通管道内设有第五电动风阀,第二旁通管道内设有第六电动风阀,第三旁通管道内设有第七电动风阀。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回收型相变储能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压缩机、气液分离器、四通换向阀和节流装置;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通过制冷剂管道与所述气液分离器相连、排气口通过制冷剂管道与所述四通换向阀相连;所述四通换向阀的一个端口通过制冷剂管道与所述气液分离器相连,一个端口通过制冷剂管道与所述风冷换热器相连,一个端口通过制冷剂管道与相变储能蓄冷装置及相变储能蓄热装置相连;所述节流装置的一端通过制冷剂管道与所述风冷换热器相连、一端通过制冷剂管道与相变储能蓄冷装置及相变储能蓄热装置相连,所述相变储能蓄热装置和第二电磁阀串联后管路与所述相变储能蓄冷装置和第一电磁阀串联后的管路相并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回收型相变储能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进风管道位于室外一端设有室外新风口,室外新风口处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排风进风管道位于室内一端设有室内排风口,室内排风口处设有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新风出风管道位于室内一端设有室内送风口,室内送风口处设有第三温度传感器;所述排风出风管道位于室外一端设有室外排风口。
CN202122522392.6U 2021-10-20 2021-10-20 一种热回收型相变储能新风系统 Active CN21628189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522392.6U CN216281892U (zh) 2021-10-20 2021-10-20 一种热回收型相变储能新风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522392.6U CN216281892U (zh) 2021-10-20 2021-10-20 一种热回收型相变储能新风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281892U true CN216281892U (zh) 2022-04-12

Family

ID=810716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522392.6U Active CN216281892U (zh) 2021-10-20 2021-10-20 一种热回收型相变储能新风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28189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57875A (zh) * 2021-10-20 2021-12-07 福建工程学院 一种热回收型相变储能新风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57875A (zh) * 2021-10-20 2021-12-07 福建工程学院 一种热回收型相变储能新风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CN113757875B (zh) * 2021-10-20 2023-01-10 福建工程学院 一种热回收型相变储能新风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306902Y (zh) 一种带热回收型热泵空调与冰箱一体机
CN203642369U (zh) 一种带冷凝热回收的多功能空调除湿机组
CN104728972A (zh) 一种储能式相变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2815395A (zh) 一种温湿独立控制的多联供辐射空调系统
EP4343214A1 (en) Multi-mode water-fluorine multi-split system
CN112672615A (zh) 一种基于热能存储的通信基站热管理系统及方法
CN216281892U (zh) 一种热回收型相变储能新风系统
CN101881495B (zh) 基于蒸发冷却的蓄冷式辐射空调系统
CN113757875B (zh) 一种热回收型相变储能新风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CN112344575B (zh) 一种换电站热回收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换电站
KR101131187B1 (ko) 지하공기열원을 이용한 냉난방 시스템 및 그 냉난방 시스템의 제어방법
CN201740145U (zh) 一种采用蒸发冷却和蓄冷冷源的辐射空调装置
CN202546975U (zh) 冷却塔与干式风机盘管加新风独立除湿相结合的空调系统
CN102032630A (zh) 负荷可调节双工况一体式热泵装置及驱动方法
CN214038855U (zh) 一种空调冷却水热回收系统
CN211476147U (zh) 一种具有冷凝热回收的泳池除湿机
CN114353173A (zh) 一种直接膨胀式相变储能热泵系统及工作方法
CN202328907U (zh) 一种带热回收装置的家用热泵热水机
CN201062899Y (zh) 一种废热回收循环补水依附型热泵装置
CN207050131U (zh) 一种空调
CN219243957U (zh) 一种低碳健康舒适六恒系统用双源热泵机组
CN213747307U (zh) 一种带制冷制热换气功能的热水器
CN219976602U (zh) 一种地铁站水冷多联空调系统
CN201964682U (zh) 一种多功能冷热水机组
CN215723674U (zh) 一种基于水环热泵热源的溶液调湿新风机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