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923655A - 热利用装置 - Google Patents

热利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923655A
CN107923655A CN201680046897.9A CN201680046897A CN107923655A CN 107923655 A CN107923655 A CN 107923655A CN 201680046897 A CN201680046897 A CN 201680046897A CN 107923655 A CN107923655 A CN 1079236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storage unit
heat storage
stored
amou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4689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923655B (zh
Inventor
法师茂俊
一法师茂俊
矢次庆和
铃木俊圭
筱木俊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9236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9236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9236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9236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HFLUID HEATERS, e.g. WATER OR AIR HEATERS, HAVING HEAT-GENERATING MEANS, e.g. HEAT PUMPS, IN GENERAL
    • F24H4/00Fluid heat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eat pumps
    • F24H4/02Water hea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HFLUID HEATERS, e.g. WATER OR AIR HEATERS, HAVING HEAT-GENERATING MEANS, e.g. HEAT PUMPS, IN GENERAL
    • F24H4/00Fluid heat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eat pumps
    • F24H4/02Water heaters
    • F24H4/04Storage hea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11/00Central heating systems using heat accumulated in storage mass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HFLUID HEATERS, e.g. WATER OR AIR HEATERS, HAVING HEAT-GENERATING MEANS, e.g. HEAT PUMPS, IN GENERAL
    • F24H7/00Storage heaters, i.e. heaters in which the energy is stored as heat in masses for subsequent release
    • F24H7/02Storage heaters, i.e. heaters in which the energy is stored as heat in masses for subsequent release the released heat being conveyed to a transfer fluid
    • F24H7/04Storage heaters, i.e. heaters in which the energy is stored as heat in masses for subsequent release the released heat being conveyed to a transfer fluid with forced circulation of the transfer flui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odes of operation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the groups F25B1/00 - F25B23/00
    • F25B25/005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odes of operation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the groups F25B1/00 - F25B23/00 usi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9/00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e.g. operating alternately or simultaneousl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9/00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e.g. operating alternately or simultaneously
    • F25B29/003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e.g. operating alternately or simultaneously of the compression type syste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0/00Heat pumps
    • F25B30/02Heat pumps of the compression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0/00Heat pumps
    • F25B30/06Heat pumps characterised by the source of low potential hea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17/00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 F24D17/02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using heat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2200/00Heat sources or energy sources
    • F24D2200/12Heat pump
    • F24D2200/123Compression type heat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39/00Details of evaporators; Details of condensers
    • F25B2339/04Details of condensers
    • F25B2339/042Details of condensers of pcm 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39/00Details of evaporators; Details of condensers
    • F25B2339/04Details of condensers
    • F25B2339/047Water-cooled 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24Storage receiver hea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Heat-Pump Type And Storage Water Hea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具备:热泵(6),其具有第一热交换器(3)和第二热交换器(4);第一蓄热部(7),其储存在第一热交换器(3)中热交换后的热;第二蓄热部(8),其储存在第二热交换器(4)中热交换后的热;第三热交换器(9),其与第一蓄热部(7)的热进行热交换;第四热交换器(10),其与第二蓄热部(8)的热进行热交换;测定部,其测定第一蓄热部(7)的蓄热量;排热部,其减少第一蓄热部(7)的蓄热量;判断部(101),其基于测定部的测定结果,判断是否减少第一蓄热部(7)的蓄热量及第二蓄热部(8)的蓄热量;以及控制部(102),其基于判断部(101)的判断结果,控制从排热部减少的热量。

Description

热利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利用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的热利用装置具备热泵,所述热泵利用配管将压缩机、第一热交换器、膨胀阀及第二热交换器依次连接而形成为闭合回路并使在配管内流动的热介质循环。在这里,例如考虑热泵内的热介质按压缩机、第一热交换器、膨胀阀及第二热交换器的顺序进行循环且热利用装置进行将室内冷却的制冷运转的情况而进行说明。在热泵内,首先,在第一热交换器中,热利用装置的外部的热例如外部空气的热与在配管内流动的热介质的热进行热交换。接着,膨胀阀使在配管内流动的热介质膨胀,从而热介质的温度下降,与通过膨胀阀前相比,使热介质成为低温低压状态。接着,成为低温低压状态的热介质的热在第二热交换器中与热利用装置的外部的热进行热交换。即,通过第二热交换器中的热交换,成为低温低压状态的热介质的冷能向室内转移,室内由冷的空气笼罩。
成为低温低压状态的热介质的热通过在第二热交换器中与热利用装置的外部的热进行热交换,从而提高温度,成为与通过膨胀阀前的状态大致相同的状态。接着,压缩机通过对热介质施加压力,从而进一步提高热介质的温度,与通过压缩机前相比,使热介质成为高温高压状态。接着,成为高温高压状态的热介质的热在第一热交换器中与热利用装置的外部的热进行热交换。即,成为高温高压状态的热介质在第一热交换器中将自身的热能排出到热利用装置外,并且取入热利用装置外的热。成为高温高压状态的热介质通过在第一热交换器中与热利用装置的外部的热进行热交换,从而降低温度,成为与通过压缩机前的状态大致相同的状态。即,热介质与通过膨胀阀前的状态相同,热在热泵内循环。
由于热泵具有以上结构,所以在想使用热泵产生冷能时,热泵也会产生热能。即,除了想使用的热以外,热泵也产生不同温度的热。因此,在与热泵的通常运行相当的热利用装置的制冷运转中,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将除了用于制冷的冷能以外产生的热能作为无用的热,通过室外机向热利用装置的外部排出(例如专利文献1)。相反地,在想使热泵运行来产生热能时,热泵也会产生冷能。因此,在热利用装置的制热运转中,将除了用于制热的热能以外产生的冷能作为无用的热而向热利用装置的外部排出。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6-22171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这样的热利用装置中,将除了想使用的热以外还产生的不同温度的热作为无用的热而向热利用装置的外部排出。因此,可以考虑热利用装置具备第一蓄热部及第二蓄热部,所述第一蓄热部储存在第一热交换器中热交换后的热,所述第二蓄热部储存在第二热交换器中热交换后的热。通过压缩机而成为高温高压状态的热介质的热在第一热交换器中与热利用装置的外部的热进行热交换,热交换后的热储存于第一蓄热部。同样地,通过膨胀阀而成为低温低压状态的热介质的热在第二热交换器中与热利用装置的外部的热进行热交换,热交换后的热储存于第二蓄热部。即,可以考虑不论是否需要无关都将通过热泵的运行而产生的热储存于蓄热部。并且,在需要热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从蓄热部取出热来进行使用。
在这里,例如,第一蓄热部及第二蓄热部的可蓄热容量相同,在第一蓄热部及第二蓄热部的蓄热量达到可蓄热容量的上限时,不进一步进行热泵的运行。在该情况下,例如,在使用热利用装置进行制冷运转时,从第二蓄热部获得冷能并将其用于制冷运转,储存于第一蓄热部的热能保持不变。另外,在热利用装置进行制热运转时,从第一蓄热部获得热能并将其用于制热运转,储存于第二蓄热部的冷能保持不变。即,仅一方的蓄热部的蓄热量减少,另一方的蓄热部的蓄热量保持不变。
在这里,若为了增加蓄热量减少了的蓄热部的蓄热量而想要再次运行热泵,则能够增加蓄热量减少了的蓄热部的蓄热量。然而,相反地,蓄热量没有减少的蓄热部会超过可蓄热容量而过剩地蓄热。这是因为:在热利用装置中具有除了想使用的热以外还产生的不同温度的热。即使是暂时的,当蓄热部超过可蓄热容量而过剩地蓄热时,也会导致蓄热部的材料劣化并产生破损等。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问题而做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利用装置,该热利用装置能够储存利用热泵生成的热能及冷能并抑制蓄热部超过可蓄热容量而过剩地蓄热的情形。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热利用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热泵,所述热泵利用配管将压缩机、第一热交换器、膨胀阀及第二热交换器依次连接而形成为闭合回路,并且使热介质在配管内循环;第一蓄热部,所述第一蓄热部储存在第一热交换器中进行热交换后的热;第二蓄热部,所述第二蓄热部储存在第二热交换器中进行热交换后的热;第三热交换器,所述第三热交换器与第一蓄热部的热进行热交换;第四热交换器,所述第四热交换器与第二蓄热部的热进行热交换;测定部,所述测定部测定第一蓄热部的蓄热量;排热部,所述排热部减少第一蓄热部的蓄热量;判断部,所述判断部基于测定部的测定结果,判断是否减少第一蓄热部的蓄热量及第二蓄热部的蓄热量;以及控制部,所述控制部基于判断部的判断结果,控制从排热部减少的热量。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热利用装置,能够储存利用热泵生成的热能及冷能,并且能够抑制蓄热部过剩地蓄热。这是因为:由于具备减少第一蓄热部的蓄热量的排热部,所以能够进行调整以使第一蓄热部的蓄热量不超过可蓄热容量。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热利用装置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2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热利用装置的排热部的使用的流程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热利用装置的变形例的概略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热利用装置的另一变形例,且是仅示出热循环部的概略图。
图5是仅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热利用装置的结构中的热循环部的概略图。
图6是仅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热利用装置的变形例中的热循环部的概略图。
图7是仅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热利用装置的另一变形例中的热循环部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首先,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热利用装置的结构。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热利用装置的结构的概略图。首先,本实施方式的热利用装置具备第一热泵6,所述第一热泵6利用第一配管5将第一压缩机1、第一热交换器3、第一膨胀阀2及第二热交换器4依次连接而形成为闭合回路并使第一热介质在第一配管5内循环。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设为第一配管5内的热介质从第一压缩机1向第一热交换器3的方向(图1中的箭头A的方向)循环的情形来进行说明。热介质流动的方向可以改变,后述的本实施方式的热利用装置的动作会根据热介质流动的方向而变化。本实施方式的热利用装置还具备第一蓄热部7和第二蓄热部8,所述第一蓄热部7储存在第一热交换器3中热交换后的热,所述第二蓄热部8储存在第二热交换器4中热交换后的热。作为在第一配管5内循环的热介质,一般被称为制冷剂,具体而言,有碳氟化合物、二氧化碳等。
本实施方式的热利用装置还具备第三热交换器9和第四热交换器10,所述第三热交换器9在第一蓄热部7的与具有第一热交换器3的一侧相反的一侧与第一蓄热部7的热进行热交换,所述第四热交换器10在第二蓄热部8的与具有第二热交换器4的一侧相反的一侧与第二蓄热部8的热进行热交换。在本实施方式的热利用装置中还具备输送生活所需的第一供给物的第一供给部及输送生活所需的第二供给物的第二供给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生活所需的第一供给物设为热水,并将第二供给物设为冷水来进行说明。在图1中,作为第一供给部,使用热能配管16和连接有热能配管16的热介质供给源12,从热介质供给源12通过热能配管16向浴缸14供给热水,所述热能配管16通过第三热交换器9。另外,在图1中,作为第二供给部,使用冷能配管17和连接有冷能配管17的热介质供给源12,从热介质供给源12通过冷能配管17向水龙头15供给冷水,所述冷能配管17通过第四热交换器10。在本实施方式中,热介质供给源12例如从自来水管道等热利用装置的外部供给自来水等。此外,在图中记载为不同的两个热介质供给源12,但也可以是,热介质供给源12为一个,在配管中途设置三通配管而使其分支,并分别向第三热交换器9及第四热交换器10通水。
在本实施方式的热利用装置中,第一蓄热部7夹在第一热交换器3与第三热交换器9之间,第一蓄热部7的外表面与第一热交换器3及第三热交换器9的外表面相接。因此,无需通过额外的配管等向第一蓄热部7传递在第一热交换器3热交换后的热而能够直接传递热。即,在热泵内循环的热介质的热在第一热交换器3中直接传递给第一蓄热部7。因此,能够抑制从第一热交换器3向第一蓄热部7传递热时成为损失的热的产生。同样地,无需通过额外的配管等向第三热交换器9传递第一蓄热部7的热而能够直接传递热。因此,能够抑制从第一蓄热部7向第三蓄热部9传递热时成为损失的热的产生。
第二蓄热部8也与第一蓄热部7同样地,夹在第二热交换器4与第四热交换器10之间,第二蓄热部8的外表面与第二热交换器4及第四热交换器10的外表面相接。因此,第二蓄热部8也与第一蓄热部7同样地,能够抑制从第二热交换器4向第二蓄热部8传递热时及从第二蓄热部8向第四热交换器10传递热时成为损失的热的产生。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第一蓄热部7由第一热交换器3和第三热交换器9夹着的结构,但不限定于该结构。只要能够将在第一热交换器3热交换后的热传递给第一蓄热部7并能够将储存于第一蓄热部7的热传递给第三热交换器即可,也可以是板式热交换器、管壳式热交换器等将第一热交换器3、第一蓄热部7及第三热交换器9一体化而成的结构。第二蓄热部8、第二热交换器4及第四热交换器10的结构也与第一蓄热部7、第一热交换器3及第三热交换器9相同。
本实施方式的热利用装置还具备测定第一蓄热部7的蓄热量的测定部。在这里,在有多个蓄热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一蓄热部7及第二蓄热部8的总称。)的情况下,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在本实施方式的热利用装置的动作中蓄热量被测定的蓄热部称为第一蓄热部7。在图1中,还具备测定第一蓄热部7的蓄热量的第一测定部100a和测定第二蓄热部8的蓄热量的第二测定部100b。也可以是,将第一测定部100a和第二测定部100b设为一体的部件,将测定的结果汇总并向判断部101输出。本实施方式的热利用装置还具备判断部101,所述判断部101基于测定部的测定结果,判断是否减少第一蓄热部7的蓄热量及第二蓄热部8的蓄热量。在图1中,还具备判断部101和控制部102,所述判断部101基于在测定部中测定的结果,判断第一蓄热部的空出容量(日文:空き容量)和第二蓄热部的空出容量中的哪一个的空出容量较少,所述控制部102基于判断部101的结果,控制排热部。如后所述,判断部101及控制部102是进行计算、发送信号的部件,由电路构成。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热利用装置还具备减少第一蓄热部7的蓄热量的排热部。在这里,在有多个蓄热部的情况下,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在本实施方式的热利用装置的动作中蓄热量被减少的蓄热部称为第一蓄热部7。在图1中,作为排热部,使用减少第一蓄热部7的蓄热量的第一排热部11a和减少第二蓄热部8的蓄热量的第二排热部11b。
第一排热部11a及第二排热部11b在第一蓄热部7的蓄热量与第二蓄热部8的蓄热量存在差或第一蓄热部7的空出容量与第二蓄热部8的空出容量存在差等情况下使用。另外,为了使第一蓄热部7的蓄热量不超过第一蓄热部7的可蓄热容量并使第二蓄热部的蓄热量8不超过第二蓄热部的可蓄热容量而使用第一排热部11a及第二排热部11b。
可蓄热容量是蓄热部为了实现功能而不得超过的最大蓄热量,是设计者能够任意规定的热能量。可蓄热容量是如下容量:以与热泵6的特性相关的温度上升上限值、温度降低下限值、制冷循环性能会恶化的上限温度、下限温度、构成热泵6的构件的耐热温度、耐压等为基准求出基准值,并且进一步在基准值的基础上考虑安全率而决定。此外,优选的是,设置比热介质沸腾的温度(依赖于热介质的压力。例如,若是大气压下的水则为100℃。)低的温度上限值。这是因为:能够抑制热介质沸腾而使得高温的蒸汽喷出或由于沸腾而发生脉动流。
在图1中,第一排热部11a设置在热能配管16的中途,并设置在能够利用第一排热部11a将通过第三热交换器9内的热能配管16内的热水排出的位置。第二排热部11b设置在冷能配管17的中途,并设置在能够利用第二排热部11b将通过第四热交换器10内的冷能配管17内的冷水排出的位置。图1的用虚线包围的X部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热利用装置的热循环部的部分,为了说明后述的图而用虚线包围地示出。
后面将说明第一测定部100a、第二测定部100b、判断部101、控制部102、第一排热部11a及第二排热部11b等的详细动作。
接着,使用图1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热利用装置的动作。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第一配管5内的热介质从第一压缩机1向第一热交换器3的方向(图1中的箭头A的方向)循环的情形,以向图1的浴缸14供给热水并向水龙头15供给冷水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第一蓄热部7与第二蓄热部8的可蓄热容量相同。当蓄热部超过可蓄热容量地储存热时,蓄热部的材料会劣化并产生破损。
首先,使第一热泵6运行。由于第一配管5内的热介质进行循环,所以首先将第一热交换器3作为起点来进行说明。在第一热泵6内,在第一热交换器3中,热利用装置的外部的热与在第一配管5内流动的热介质的热进行热交换。接着,第一膨胀阀2通过使在第一配管5内流动的热介质膨胀,从而降低热介质的温度,与通过第一膨胀阀2前相比,使热介质成为低温低压状态。接着,成为低温低压状态的热介质的热在第二热交换器4中与热利用装置的外部的热进行热交换。
成为低温低压状态的热介质通过在第二热交换器4中与热利用装置的外部的热进行热交换,从而提高温度,成为与通过第一膨胀阀2前的状态大致相同的状态。接着,第一压缩机1通过压缩热介质,从而进一步提高热介质的温度,与通过第一压缩机1前相比,使热介质成为高温高压状态。接着,成为高温高压状态的热介质的热在第一热交换器3中与热利用装置的外部的热进行热交换。
成为高温高压状态的热介质通过在第一热交换器3中与热利用装置的外部的热进行热交换,从而降低温度,成为与通过第一压缩机1前的状态大致相同的状态。即,热介质与通过第一压缩机1前的状态相同,在第一热泵6内,热循环成立。
在第一热交换器3中热交换器外部的热与在第一配管5内流动的热介质的热进行热交换后的热向第一蓄热部7传递并被储存。在第二热交换器4中热交换器外部的热与在第一配管5内流动的热介质的热进行热交换后的热向第二蓄热部8传递并被储存。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蓄热部7及第二蓄热部8的蓄热量达到可蓄热容量的上限时,即在几乎没有空出容量时,不进一步进行热泵的运行。
在想向浴缸14供给热水的情况下,从热介质供给源12向热能配管16供给水。在第三热交换器9中,通过热能配管16内的水的热与第一蓄热部7具有的热进行热交换,通过第三热交换器9的热能配管16内的水成为热水,并向浴缸14供给。热水表示比从热介质供给源12供给的水热的水。
在想向水龙头15供给冷水的情况下,从热介质供给源12向冷能配管17供给水。在第四热交换器10中,通过冷能配管17内的水的热与第二蓄热部8具有的热进行热交换,通过第四热交换器10的冷能配管17内的水成为冷水,并从水龙头15供给。冷水表示比从热介质供给源12供给的水冷的水。
当在想向浴缸14供给热水时从第一蓄热部7获得的热量与在想向水龙头15供给冷水时从第二蓄热部8获得的热量相同的情况下,第一蓄热部7和第二蓄热部8的空出容量相等。因此,为了储存热直至第一蓄热部7及第二蓄热部8的蓄热量再次达到可蓄热容量的上限,只要直接再次开始第一热泵6的运行即可。储存热直至可蓄热容量的上限是指使第一蓄热部7及第二蓄热部8的蓄热量为最大。
然而,例如在冬天等从第一蓄热部7获得的热量比从第二蓄热部8获得的热量多的情况下,当为了使第一蓄热部7及第二蓄热部8的蓄热量为最大而直接再次开始第一热泵6的运行时,会导致第二蓄热部8的蓄热量超过可蓄热容量而过剩地蓄热。这是因为:第一蓄热部7和第二蓄热部8的空出容量不同,第二蓄热部8的空出容量比第一蓄热部7的空出容量少。即使是暂时的,当第二蓄热部与可蓄热容量的上限相比过剩地蓄热时,也会导致第二蓄热部的材料劣化并产生破损等。而且,若产生破损,则也会导致今后的第二蓄热部8中的蓄热的能量损耗。
因此,在再次开始第一热泵6的运行前,使用第二排热部11b减少第二蓄热部8的蓄热量,使第二蓄热量8的空出容量与第一蓄热部7的空出容量为大致相同程度。在图1中,通过从热介质供给源12向冷能配管17供给水并通过第四热交换器10从第二排热部11b排出冷水,从而使第二蓄热量8的空出容量与第一蓄热部7的空出容量为大致相同程度。
相反地,在夏天等从第二蓄热部7获得的热量比从第一蓄热部8获得的热量多的情况下,在再次开始第一热泵6的运行前,使用第一排热部11a减少第一蓄热部7的蓄热量,使第一蓄热量7的空出容量与第二蓄热部8的空出容量为大致相同程度。
在上述说明中,说明了在再次开始第一热泵6的运行前减少蓄热部的蓄热量,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在再次开始第一热泵6的运行的同时减少蓄热部的蓄热量。也可以是,在再次开始第一热泵6的运行后且在蓄热部超过可蓄热容量而过剩地蓄热前,减少蓄热部的蓄热量。
接着,详细说明蓄热部的蓄热量的减少方法。图2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热利用装置的排热部的使用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在步骤S1中测定第一蓄热部7及第二蓄热部8的温度,在步骤S2中计算第一蓄热部7及第二蓄热部8的蓄热量。接着,在步骤S3中计算第一蓄热部7及第二蓄热部8的空出容量,在步骤S4中基于步骤S3的结果从排热部减少蓄热部的蓄热量。
以下进一步详细说明各个步骤。首先,在步骤S1中,使用测定部100a测定第一蓄热部7的温度,使用测定部100b测定第二蓄热部8的温度。作为测定部,使用热电偶、热敏电阻等。
接着,在步骤S2中,测定部100a计算第一蓄热部的蓄热量,测定部100b计算第二蓄热部8的蓄热量。第一蓄热部7的蓄热量Q1[J]通过将第一蓄热部7的温度与热利用装置的外部的温度之差T1[K]、第一蓄热部7的质量M1[kg]及第一蓄热部7所使用的材料的比热Cp1[J/(kg×K)]相乘而求出。第二蓄热部8的蓄热量Q2[J]也同样地通过将第二蓄热部8的温度与热利用装置的外部的温度之差T2[K]、第二蓄热部8的质量M2[kg]及第二蓄热部8所使用的材料的比热Cp2[J/(kg×K)]相乘而求出。
此外,在上述说明中,以“热利用装置的外部的温度”为基准算出温度差T1[K]及T2[K],但无需特别测定并使用“热利用装置的外部的温度”,也可以是与任意决定的基准温度(例如设为25℃或0℃)之差。
在这里,也可以是,将步骤S1和步骤S2合并,测定部100a直接测定第一蓄热部7的蓄热量。同样地,也可以是,测定部100b直接测定第二蓄热部8的蓄热量。向判断部101输出由测定部求出的第一蓄热部7及第二蓄热部8的测定结果。
接着,在步骤S3中,判断部101计算第一蓄热部7及第二蓄热部8的空出容量。首先,预先在判断部101中记录第一蓄热部7及第二蓄热部8的可蓄热容量。第一蓄热部7及第二蓄热部8的可蓄热容量是在购买或制造蓄热部时知晓的参数。第一蓄热部7的空出容量Q3[J]通过求第一蓄热部7的可蓄热容量Qmax1[J]与在步骤S2中求出的Q1[J]之差而求出。第二蓄热部8的空出容量Q4[J]也同样地通过求第二蓄热部8的可蓄热容量Qmax2[J]与在步骤S2中求出的Q2[J]之差而求出。
然后,判断部101将第一蓄热部7的空出容量Q3[J]和第二蓄热部8的空出容量Q4[J]进行比较,判断数值较小的蓄热部是第一蓄热部7还是第二蓄热部8。即,判断第一蓄热部的空出容量Q3[J]和第二蓄热部的空出容量Q4[J]中的哪一个的空出容量较少,并判断减少第一蓄热部7和第二蓄热部8中的哪一方的蓄热量。例如,在这里,设为Q3[J]比Q4[J]少。即,设为第一蓄热部7的空出容量Q3[J]较少,应减少第一蓄热部7的蓄热量。而且,此时,判断部101利用信号向控制部102传送Q3[J]比Q4[J]少且应减少第一蓄热部7的蓄热量的信息及Q3[J]与Q4[J]的差值为多少的信息。
最后,在步骤S4中,基于步骤S3的结果,从排热部减少蓄热部的蓄热量。控制部102基于判断部101的结果,控制从排热部减少的热量。首先,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来自判断部101的信号,控制部102向第一排热部11a发出减少第一蓄热部7的蓄热量的指令。此时,减少的蓄热量是第一蓄热部7的空出容量Q3[J]与第二蓄热部8的空出容量Q4[J]的差值。若从第一排热部11a将第一蓄热部7的蓄热量减少Q3[J]与Q4[J]的差值,则第一蓄热部7的温度下降。
减少第一蓄热部7的蓄热量是指排出第一蓄热部7具有的热。在图1中,通过从作为三通阀的第一排热部11a排出水而进行热的排出。首先,从热介质供给源12向热能配管16供给水,在第三热交换器9中,第一蓄热部7具有的热与在热能配管16内流动的水具有的热进行热交换。然后,通过第三热交换器9的第一热能配管16内的水成为热水并从第一排热部11a排出,从而减少第一蓄热部7的蓄热量。
在这里,在步骤S3中,在将第一蓄热部7的空出容量Q3[J]和第二蓄热部8的空出容量Q4[J]进行比较时,设为Q4[J]比Q3[J]少。即,设为第二蓄热部8的空出容量Q4[J]较少,应减少第二蓄热部8的蓄热量。在该情况下,若从第二排热部11b将第二蓄热部8的蓄热量减少Q3[J]与Q4[J]的差值,则第二蓄热部8的温度上升。
减少第二蓄热部8的蓄热量是指排出第二蓄热部8具有的热。在图1中,通过从作为三通阀的第二排热部11b排出水而进行热的排出。首先,从热介质供给源12向冷能配管17供给水,在第四热交换器10中,第二蓄热部8具有的热与在冷能配管17内流动的水具有的热进行热交换。然后,通过第四热交换器10的水成为冷水并从第二排热部11b排出,从而减少第二蓄热部8的蓄热量。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热利用装置的变形例的概略图。在图3中,在热能配管16的中途,在图1中存在第一排热部11a的部位设置第一三通阀31。另外,在冷能配管17的中途,在图1中存在第二排热部11b的部位设置第二三通阀32。而且,设置将第一三通阀31和第二三通阀32连接的冷热配管18,在冷热配管18的中途设置第三排热部11c。在图3中,通过调节第一三通阀31及第二三通阀32,从而通过第三排热部11c从第一蓄热部7或第二蓄热部8减少第一蓄热部7或第二蓄热部8的蓄热量。
即,第三排热部11c是如下排热部:在第一蓄热部7的空出容量Q3[J]与第二蓄热部8的空出容量Q4[J]存在差且第一蓄热部7的空出容量Q3[J]较少的情况下减少第一蓄热部7的蓄热量,在第一蓄热部7的空出容量Q3[J]较多的情况下减少第二蓄热部8的蓄热量。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热利用装置的另一变形例,是仅示出热循环部的概略图。即,仅图示图1及图3中的用虚线包围的X部内的部分。在图4中,第一供给部具有混合容器20,所述混合容器20混合有从热介质供给源12直接输送来的热介质和通过第三热交换器9输送来的热介质。在热能配管16的中途设置第三三通阀19,通过调节第三三通阀19,从而从热介质供给源12不通过第三热交换器9地向容器供给水,或通过第三热交换器9向混合容器20供给水。由此,能够调节向浴缸14供给的热水的温度。
当然,第二供给部也可以与第一供给部同样地,第二供给部具有将从热介质供给源12直接输送来的热介质和通过第四热交换器10输送来的热介质混合的混合容器。即,也可以是,在冷能配管17的中途设置三通阀,从该三通阀的位置根据需要从热介质供给源12不通过第四热交换器10地向混合容器供给水,或通过第四热交换器10向混合容器供给水。由此,能够调节向水龙头15供给的冷水的温度。另外,也可以是,第一供给部和第二供给部双方是具有混合容器的构造。
图4的热利用装置还具备第一排管26、第二排管27及与第一排管26或第二排管27连接的排水供给源29。在图4中,第一排热部11a设置在第一排管26的中途,并设置在能够利用第一排热部11a将通过第三热交换器9的第一排管26内的物质排出的位置。第二排热部11b设置在第二排管27的中途,并设置在能够利用第二排热部11b将通过第四热交换器10的第二排管27内的物质排出的位置。排水供给源29向第一排管26或第二排管27供给生活排水。生活排水是指浴缸的剩余热水或清洗东西后的水等。此外,在上述说明中说明了面向住宅的使用用途的情况,但排水供给源29也可以向第一排管26或第二排管27供给店铺、大厦或工厂等的排水。
在图4中,从排水供给源29向第一排管26供给生活排水,通过第三热交换器9的第一排管26内的生活排水成为热的生活排水并从第一排热部11a排出。即,将生活排水作为热介质,减少第一蓄热部7的蓄热量。另外,从排水供给源29向第二排管27供给生活排水,通过第四热交换器10内的第二排管27内的生活排水从第二排热部11b排出。即,将生活排水作为热介质,减少第二蓄热部8的蓄热量。也可以将第一排管26和第二排管27连接。也可以将通过第三热交换器9的第一排管26和通过第四热交换器10的第二排管27连接并在连接点设置三通阀作为排热部。在该情况下,通过调节三通阀,减少第一蓄热部7或第二蓄热部8的蓄热量。在图4中,由于将生活排水作为热介质来减少第一蓄热部7或第二蓄热部8的蓄热量,所以能够削减自来水费。
根据以上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热利用装置能够储存利用第一热泵6生成的热能及冷能,并且能够抑制蓄热部超过可蓄热容量而过剩地蓄热的情形。这是因为:由于具备在第一蓄热部的空出容量Q3[J]比第二蓄热部的空出容量Q4[J]少的情况下减少第一蓄热部的蓄热量并在第一蓄热部的空出容量Q3[J]比第二蓄热部的空出容量Q4[J]多的情况下减少第二蓄热部的蓄热量的排热部,所以能够使第一蓄热部和第二蓄热部的蓄热量和空出容量为相同程度,并且能够进行调整以使蓄热部的蓄热量不超过可蓄热容量。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蓄热部7和第二蓄热部8的空出容量存在差的情况下,从空出容量较少的蓄热部将蓄热量减少空出容量的差值。然而,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基于在步骤S2中求出的第一蓄热部7的蓄热量和第二蓄热部8的蓄热量的测定结果,从排热部减少第一蓄热部7或第二蓄热部8的蓄热量。以下仅说明几个变形例的与上述工序不同的地方。
首先,在第一个变形例中,在步骤S3中,判断部101将第一蓄热部7的可蓄热容量Qmax1[J]和第一蓄热部7的蓄热量Q1[J]进行比较。然后,判断部101计算Q1[J]与Qmax1[J]的差值为多少。判断部101在计算得到的Q1[J]与Qmax1[J]的差值小于任意规定的基准值的情况下,利用信号向控制部102传送应从第一蓄热部7减少蓄热量的信息。在该情况下,例如,减少的蓄热量为Q1[J]和Qmax1[J]的差值与任意规定的基准值的差值,将其利用信号传送给控制部102。
在上述说明中,求出Q1[J]与Qmax1[J]的差值,但也可以求出Q1[J]相对于Qmax1[J]的比。在Q1[J]相对于Qmax1[J]的比大于任意规定的基准值的情况下,利用信号向控制部102传送应从第一蓄热部7减少蓄热量的信息。在该情况下,例如,减少的蓄热量为Q1[J]相对于Qmax1[J]的比与任意规定的基准值的差值,将其利用信号传送给控制部102。在这里,在步骤S3中,第二蓄热部8也与第一蓄热部7同样地进行处理。
在第二个变形例中,在步骤S3中,判断部101计算第一蓄热部7的空出容量Q3[J]及第二蓄热部8的空出容量Q4[J]。计算的方法如上所述。然后,判断部101将第一蓄热部7的可蓄热容量Qmax1[J]和第一蓄热部7的空出容量Q3[J]进行比较。然后,判断部101计算Q3[J]与Qmax1[J]的差值为多少。判断部101在计算得到的Q3[J]与Qmax1[J]的差值大于任意规定的基准值的情况下,利用信号向控制部102传送应从第一蓄热部7减少蓄热量的信息。在该情况下,例如,减少的蓄热量为Q3[J]和Qmax1[J]的差值与任意规定的基准值的差值,将其利用信号传送给控制部102。
在上述说明中,求出Q3[J]与Qmax1[J]的差值,但也可以求出Q3[J]相对于Qmax1[J]的比。在Q3[J]相对于Qmax1[J]的比小于任意规定的基准值的情况下,利用信号向控制部102传送应从第一蓄热部7减少蓄热量的信息。在该情况下,例如,减少的蓄热量为Q3[J]相对于Qmax1[J]的比与任意规定的基准值的差值,将其利用信号传送给控制部102。在这里,在步骤S3中,第二蓄热部8也与第一蓄热部7同样地进行处理。
在第三个变形例中,在步骤S3中,将第一蓄热部7的蓄热量Q1[J]和第二蓄热部8的蓄热量Q2[J]进行比较,并判断数值较大的蓄热部是第一蓄热部7还是第二蓄热部8。即,判断第一蓄热部的蓄热量Q1[J]和第二蓄热部的Q2[J]中的哪一方的蓄热量较大,并判断减少第一蓄热部7和第二蓄热部8中的哪一方的蓄热量。然后,判断部101利用信号向控制部102传达应减少哪一方的蓄热部的蓄热量的信息及Q1[J]与Q2[J]的差值为多少的信息。
在第一蓄热部7及第二蓄热部8的可蓄热容量相同的情况下,仅计算蓄热量而不计算第一蓄热部7及第二蓄热部8的空出容量,能够调整蓄热部的蓄热量以使第一蓄热部7和第二蓄热部8的蓄热量成为大致相同程度。因此,使步骤S3中的计算次数减少。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一蓄热部7及第二蓄热部8的可蓄热容量设为相同而进行说明,但也可以不同。因此,能够预先使始终使用大量热量的一侧的蓄热部的可蓄热容量比不使用大量热量的一侧的蓄热部大。由此,始终使用大量热量的一侧的蓄热部的蓄热量成为0[J]的次数减少,能够削减使热泵运行的次数。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测定第一蓄热部7及第二蓄热部8的温度,从而计算第一蓄热部7及第二蓄热部8的蓄热量,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用其他方法。另外,通过求出第一蓄热部7的可蓄热容量与第一蓄热部7的蓄热量之差、第二蓄热部8的可蓄热容量与第二蓄热部8的蓄热量之差,从而求出第一蓄热部7及第二蓄热部8的空出容量,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用其他方法。
此外,在具备多个蓄热部的情况下,将哪个蓄热部称为第一蓄热部7或第二蓄热部8是任意的。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至少在第一蓄热部7设置有第一排热部11a。在本实施方式中,测定了第一蓄热部7的温度及第二蓄热部8的温度,但也可以仅测定一方的蓄热部的温度。例如,也可以是,测定部仅测定始终使用大量热量的一侧的蓄热部的温度,仅从测定了温度的蓄热部排出热。
以往的空调器、自然制冷剂热泵供热水机等热利用装置将除了想使用的热以外还产生的不同温度的热作为无用的热向热利用装置的外部排出。因此,以往的热利用装置需要作为用于排出无用的热的装置的室外机。由于以往的热利用装置具备的室外机通过热泵的运行将与想使用的热的热量相同的量的额外产生的不同温度的热量排出到热利用装置的外部,所以会大型化。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不将除了想使用的热以外还产生的不同温度的热作为无用的热向热利用装置的外部排出,而是将其储存于蓄热部。因此,不需要以往的热利用装置具备的作为用于排出无用的热的装置的室外机。在以往的热利用装置具备的室外机具备除了将除了想使用的热以外还产生的不同温度的热排出以外的功能的情况下,由于该室外机的结构仅成为第一热泵6中的必须设置于室外的部分,所以室外机小型化。
因此,包括设置室外机的周围的排气空间在内的大的占有空间不再存在。由于本实施方式的热利用装置具备的排热部仅在第一蓄热部7与第二蓄热部8的空出容量存在差的情况下排出该差值,所以无需与室外的周围空气进行热交换,因此能够收纳于专用收纳室(包括地下室等)、地板下或墙壁中等室内。根据以上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热利用装置能够比以往的热利用装置小型化。
另外,以往的热利用装置需要连到室外机的复杂的配管、配线。另一方面,本实施方式的热利用装置不需要室外机或将室外机小型化,所以使本实施方式的热利用装置的施工性提高。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热利用装置的排热部能够收纳于专用收纳室(包括地下室等)、地板下或墙壁中等室内,所以本实施方式的热利用装置对台风等自然灾害的抵抗性提高。即,本实施方式的热利用装置的可靠性进一步提高,寿命也变长。
另外,以往的热利用装置用空气进行利用室外机的无用的热的排出。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排热部排出热时,使用热容比空气大的水来进行排出。因此,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主要使用如夜间电力、白天的太阳能发电(包括潮汐能发电、风力发电等依赖于大自然的发电,根据时间段或地域而不同的过剩发电)这样的能够以低价格得到的电力,使第一热泵6运行,并将热储存于第一蓄热部7及第二蓄热部8。因此,能够以低价格储存在生活、业务及工业中需要的热能或冷能,并根据想使用热的时间、用途进行利用,所以能够期待节能及成本的削减。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从热介质供给源12供给水并向浴缸14供给热水、向水龙头15供给冷水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从热介质供给源12供给空气,并向室内供给热风及冷风。当然,热利用装置也可以具备供给水的热介质供给源12和供给空气的热介质供给源12这双方的设备。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减少蓄热部的蓄热量时,将水作为热介质排出热,但也可以将空气作为热介质排出热。这是因为:例如在蓄热部成为0℃以下的情况下,当想要将水作为热介质排出热时,在向热利用装置的外部排出前,成为热介质的水有可能冻结。
另一方面,在减少蓄热部的蓄热量时,若将空气作为热介质排出热,则能够不论蓄热部的温度如何都能够进行排出。另外,若将排热部的构造设为将地板下的空气取入并排出到室外的构造,则能够使地板下干燥并提高住房的耐久性。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能够将排热部收纳于专用收纳室(包括地下室等)、地板下或墙壁中等室内,所以能够实现上述效果。
另外,也可以是,本实施方式的热利用装置还具备排热部变更器,所述排热部变更器具有如下功能:在减少蓄热部的蓄热量时,在中途把将水作为热介质排出热切换为将空气作为热介质排出热。也可以使排热部变更器具有在中途将使用空气排出热切换为使用水排出热的功能,即排热部变更器具有切换排出热的介质的功能。
虽然第一热泵6本来具有阀、传感器等复杂的结构,但只要能够通过热介质的循环而产生热能和冷能即可,所以在本实施方式中仅说明重要的地方。作为第一蓄热部7及第二蓄热部8,可以使用水、化学蓄热材料、显热蓄热材料、潜热蓄热材料等材料。作为化学蓄热材料,有氢氧化物、碳氧化物及氨化物等。作为显热蓄热材料,有混凝土、水泥砂浆、陶瓷蓄热材料等。作为潜热蓄热材料,有三水合醋酸钠、十水合硫酸钠等。作为第一蓄热部7及第二蓄热部8所使用的材料,最优选陶瓷蓄热材料。
实施方式2.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说明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不同的部分,并省略对相同或对应的部分的说明。图5是仅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热利用装置的结构中的热循环部的概略图。即,仅图示图1及图3中的用虚线包围的X部内的部分。
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热利用装置具备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同样的第一热泵6、第一蓄热部7、第二蓄热部8、第三热交换器9及第四热交换器10。本实施方式的热利用装置还具备用第一循环配管24将第三热交换器9、第一贮液容器28、第一泵21及第五热交换器22依次连接而形成为闭合回路并供循环介质在第一循环配管24内流动的回路。而且,本实施方式的热利用装置还具备与第五热交换器22相向的第一风扇23。
本实施方式的热利用装置还具备用第二循环配管44将第四热交换器10、第二贮液容器48、第二泵41及第六热交换器42依次连接而形成为闭合回路并供循环介质在第二循环配管44内流动的回路。而且,本实施方式的热利用装置还具备与第六热交换器42相向的第二风扇43。
也可以没有第一泵及第一贮液容器,只要用第一循环配管24将第三热交换器9与第五热交换器22连接并使循环介质在第一循环配管24内循环即可。同样地,也可以没有第二泵及第二贮液容器,只要用第二循环配管44将第四热交换器10与第六热交换器42连接并使循环介质在第二循环配管44内循环即可。
在第一循环配管24及第二循环配管44内流动的循环介质是水或防冻液(例如乙二醇水溶液等)等。虽然与第一泵21、第二泵41的性能也有关系,但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第一热泵6为中心,在第三热交换器9侧,使循环介质在第一循环配管24内从第一泵21向第一贮液容器28的方向(图5中的箭头B的方向)循环,在第四热交换器10侧,使循环介质在第二循环配管44内从第二泵41向第三贮液容器48的方向(图5中的箭头C的方向)循环。
接着,使用图5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热利用装置的动作。在本实施方式中,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同样地,使第一配管5内的热介质从第一压缩机1向第一热交换器3的方向(图5中的箭头A的方向)循环,所以第一热泵6的动作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省略。
首先,以第一热泵6为中心,从第三热交换器9侧开始说明。利用第一泵21将在第一循环配管24内流动的循环介质从第一贮液容器推出,并使其在第一循环配管24内循环。因此,首先将第三热交换器9作为起点来进行说明。在第三热交换器9中,第一蓄热部7的热与在第一循环配管24内流动的循环介质具有的热进行热交换。之后,在第五热交换器22中,循环介质具有的热与热利用装置的外部的热进行热交换。即,在第五热交换器22中,在第一循环配管24内流动的循环介质具有的热与热利用装置的外部的热进行热交换后的热利用第一风扇23而成为热风,并向热利用装置的外部供给。在这里,热风是指温度比第一热泵6运行前的热利用装置周围的空气高的空气。
接着,以第一热泵6为中心,说明第四热交换器10侧。利用第二泵41将在第二循环配管44内流动的循环介质从第二贮液容器推出,并使其在第二循环配管44内循环。因此,首先将第四热交换器10作为起点来进行说明。在第四热交换器10中,第二蓄热部8的热与在第二循环配管44内流动的循环介质具有的热进行热交换。之后,在第六热交换器42中,循环介质具有的热与热利用装置的外部的热进行热交换。即,在第六热交换器42中,在第二循环配管44内流动的循环介质具有的热与热利用装置的外部的热进行热交换后的热利用第二风扇43而成为冷风,并向热利用装置的外部供给。在这里,冷风是指温度比第一热泵6运行前的热利用装置周围的空气低的空气。
在图5中,说明了用第五热交换器22和第一风扇23供给热风并用第六热交换器42和第二风扇43供给冷风的情形,但也可以从第五热交换器22或第六热交换器42向固体壁(地板或墙壁等)放出热。若从第五热交换器22或第六热交换器42向固体壁放出热,则成为通常的地板采暖等系统。并且,也可以设为如下结构:使用热输送设备(与上述不同的循环设备、与上述不同的热泵、热管等),进行向更远方的热输送或热的分配。另外,也可以形成为将第五热交换器22和第六热交换器42设为一个部件并使其共用化的配管结构。
图6是仅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热利用装置的变形例中的热循环部的概略图。即,仅示出图1及图3中的用虚线包围的X部内的部分。图6的热利用装置还具备第二热泵,所述第二热泵利用第二配管50将第二压缩机51、第三三通阀45、第四热交换器10、第四三通阀55、第二膨胀阀52、第七热交换器54、第五三通阀25、第三热交换器9及第六三通阀35依次连接而形成为闭合回路并使在第二配管50内流动的热介质循环。在图6中,第二热泵与第一热泵6连接。在图6中,第五三通阀25与第六三通阀35之间用第三配管56连接,第三三通阀45与第四三通阀55之间用第四配管57连接。图6的热利用装置还具备与第七热交换器54相向的第三风扇53。
图6所示的第二热泵的配管结构仅为一例,能够根据想用第三风扇53从第七热交换器54向热利用装置的外部供给的热的种类,适当改变第二膨胀阀的位置等、连接顺序。另外,在第二配管50中流动的热介质的方向也能够适当改变。只要能够从第一蓄热部7及第二蓄热部8传递热并向期望的受热体(流体、固体、热输送设备等)输送热即可。
以下说明图6所示的热利用装置的动作。在本实施方式中,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同样地,在第一热泵6内,使第一配管5内的热介质从第一压缩机1向第一热交换器3的方向(图6中的箭头A的方向)循环。在第二热泵内,使第二配管50内的热介质从第二压缩机51向第六三通阀45的方向(图6中的箭头D的方向)循环。
首先,由于第二热泵内的热介质进行循环,所以将第四热交换器10作为起点来进行说明。在第二配管50内流动的热介质具有的热在第四热交换器10中与第二蓄热部8具有的热进行热交换(被冷却),通过第四三通阀55并流向第二膨胀阀52。通过第四热交换器10中的热交换而被冷却的热介质通过第二膨胀阀52,从而与通过第二膨胀阀52前相比进一步成为低温低压状态。与通过第二膨胀阀52前相比成为低温低压状态的热介质的热在第七热交换器54中与热利用装置的外部的热进行热交换。
即,在第七热交换器54中在第二配管50内流动的热介质具有的热与热利用装置的外部的热进行热交换后的热利用第三风扇53而成为冷风,并向热利用装置的外部供给。之后,通过第七热交换器54的热介质通过第五三通阀25、第三配管56及第六三通阀35,流向第二压缩机51。通过第二压缩机51的热介质与通过第二压缩机51前相比成为高温高压状态,并通过第三三通阀45,再次流向第四热交换器10。
图6的第二热泵根据四个三通阀(第三三通阀45、第四三通阀55、第五三通阀25及第六三通阀35)的切换、第二膨胀阀52的位置等,代替图5的用第二循环配管44将第四热交换器10与第六热交换器42连接而成的循环回路及用第一循环配管24将第三热交换器9与第五热交换器22连接而成的循环回路。而且,由于图6的热利用装置具备两个热泵,所以从热利用装置向外部供给的热量简单地成为两倍,在想生成与只具备一个热泵时相同的热量的情况下,用各个热泵生成热时的动力较少即可。
在图6中,用如下例子示出,即,通过第二配管50的中途路径的多个三通阀的切换,用第七热交换器54将图5的第五热交换器22和第六热交换器42共用化,并追加第二压缩机51和第二膨胀阀52各一个。然而,不限于该形态,也可以是,以图5的第一热泵6为中心,在第三热交换器9侧和第四热交换器10侧还分别另外具备第二热泵。即,有两个第二热泵。
图7是仅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热利用装置的另一变形例中的热循环部的概略图。即,仅图示图1及图3中的用虚线包围的X部内的部分。图7的图5的热利用装置还具备第三热泵和与第九热交换器64相向的第四风扇63,所述第三热泵用第五配管65将第八热交换器60、第三压缩机61、第九热交换器64及第三膨胀阀62依次连接而形成为闭合回路并使在第五配管65内流动的热介质循环。图7的热利用装置还具备第四热泵和与第十一热交换器74相向的第五风扇73,所述第四热泵用第六配管75将第十热交换器70、第四膨胀阀72、第十一热交换器74及第四压缩机71依次连接而形成为闭合回路并使在第六配管75内流动的热介质循环。第八热交换器60与第五热交换器22连接,第十热交换器70与第六热交换器42连接。
以下说明图7所示的热利用装置的动作,省略具有与图5相同的结构的部分的动作。在第三热泵内,第五配管65内的热介质从第八热交换器60向第三压缩机61的方向(图7中的箭头E的方向)流动。另外,在第四热泵内,第六配管75内的热介质从第十热交换器70向第四膨胀阀72的方向(图7中的箭头F的方向)流动。
首先,说明第三热泵侧的动作。首先,由于第五配管65内的热介质进行循环,所以将第八热交换器60作为起点来进行说明。在第五热交换器22及第八热交换器60中,第一循环配管24内的循环介质具有的热与第五配管65内的热介质具有的热进行热交换。通过第五热交换器22及第八热交换器60中的热交换,第五配管65内的热介质被加热。接着,第五配管65内的热介质通过第三压缩机61而被施加压力,从而与通过第三压缩机61前相比成为高温高压状态。成为高温高压状态的热介质具有的热在第九热交换器64中与热利用装置的外部的热进行热交换。在第九热交换器64热交换后的热利用第四风扇63而成为热风,并向热利用装置的外部(例如作为冬季居住环境的室内)供给。
接着,说明第四热泵侧的动作。首先,由于第六配管75内的热介质进行循环,所以将第十热交换器70作为起点来进行说明。在第六热交换器42及第十热交换器70中,第二循环配管44内的循环介质具有的热与第六配管75内的热介质具有的热进行热交换。通过第六热交换器42及第十热交换器70中的热交换,第六配管75内的热介质被冷却。接着,第六配管75内的热介质通过第四膨胀阀72而膨胀,与通过第四膨胀阀72前相比成为低温低压状态。成为低温低压状态的热介质具有的热在第十一热交换器74中与热利用装置的外部的热进行热交换。在第十一热交换器74中第六配管75内的热介质具有的热与热利用装置的外部的热进行热交换后的热利用第五风扇73而成为冷风,并向热利用装置的外部(例如作为夏季居住环境的室内)供给。
由于图7的热利用装置在热能侧和冷能侧分别具备两个热泵,所以从热利用装置向外部供给的热量简单地成为两倍。另外,在想供给与只具备一个热泵时相同的热量的情况下,用各个热泵生成热时的动力较少即可。
本实施方式的热利用装置不论是图5至图7所示的哪个的热利用装置,都能够得到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同样的效果。本实施方式的热利用装置能够储存利用第一热泵6生成的热能及冷能,并且能够抑制蓄热部过剩地蓄热。这是因为:由于具备在第一蓄热部的空出容量比第二蓄热部的空出容量少的情况下减少第一蓄热部的蓄热量并在第一蓄热部的空出容量比第二蓄热部的空出容量多的情况下减少第二蓄热部的蓄热量的排热部,所以能够调整蓄热部的热量以使第一蓄热部与第二蓄热部的蓄热量无限接近。
如图4、图5至图7所示,也可以在第一蓄热部7和第二蓄热部8中的每一个设置一个或多个热输送设备或受热体。通过按上述方式进行各种组合,能够同时向多个空间供给期望的热能量,能够有效地活用能量。
作为最终使用热能量的用途,有烹调、饮用热水、饮用冷水、空气调节(包括加湿、干燥(地板下、天花板内、浴室、窗口等))、电气设备冷却(电磁炉、电饭煲、家电设备、工业设备等)、供热水(浴缸、淋浴、洗脸等)、清洗(厨房的洗碗、洗碗机、室外汽车清洗等)、固体壁温度调节(地板、墙壁、天花板、防止结露)、洗衣(热水洗衣、衣物干燥等)、厕所(卫洗丽(注册商标)等)、饲养环境设备(动物、鱼、昆虫、植物等)等需要热能或冷能的用途。
此外,作为减少蓄热部的蓄热量的方法,可列举图5所示的回路。用第一循环配管24将第三热交换器9、第一贮液容器28、第一泵21及第五热交换器22依次连接而形成为闭合回路。也可以是,通过在第二蓄热部8也另行设置与供循环介质在第一循环配管24内流动的该闭合回路同等的回路并使循环介质流动,从而从第五热交换器22散热。
此外,本发明能够在发明的范围内将各实施方式自由地组合,并能够对各实施方式适当地进行变形、省略。在各实施方式中例示的各构成要素的尺寸、材质、形状及它们的相对配置等可以根据应用本发明的装置的结构、各种条件而适当变更,本发明不限定于这些例示。另外,各图中的各构成要素的尺寸有时与实际的尺寸不同。
附图标记的说明
1第一压缩机,2第一膨胀阀,3第一热交换器,4第二热交换器,5第一配管,6第一热泵,7第一蓄热部,8第二蓄热部,9第三热交换器,10第四热交换器,11a第一排热部,11b第二排热部,11c第三排热部,12热介质供给源,14浴缸,15水龙头,16热能配管,17冷能配管,18冷热配管,19第三三通阀,20混合容器,21第一泵,22第五热交换器,23第一风扇,24第一循环配管,25第五三通阀,26第一排管,27第二排管,28第一贮液容器,29排水供给源,31第一三通阀,32第二三通阀,35第六三通阀,41第二泵,42第六热交换器,43第二风扇,44第二循环配管,45第三三通阀,48第二贮液容器,50第二配管,51第二压缩机,52第二膨胀阀,53第三风扇,54第七热交换器,55第四三通阀,56第三配管,57第四配管,60第八热交换器,61第三压缩机,62第三膨胀阀,63第四风扇,64第九热交换器,65第五配管,70第十热交换器,71第四压缩机,72第四膨胀阀,73第五风扇,74第十一热交换器,75第六配管,100a第一测定部,100b第二测定部,101判断部,102控制部。

Claims (10)

1.一种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热泵,所述热泵利用配管将压缩机、第一热交换器、膨胀阀及第二热交换器依次连接而形成为闭合回路并使热介质在所述配管内循环;
第一蓄热部,所述第一蓄热部储存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中进行热交换后的热;
第二蓄热部,所述第二蓄热部储存在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中进行热交换后的热;
第三热交换器,所述第三热交换器与所述第一蓄热部的热进行热交换;
第四热交换器,所述第四热交换器与所述第二蓄热部的热进行热交换;
测定部,所述测定部测定所述第一蓄热部的蓄热量;
排热部,所述排热部减少所述第一蓄热部的蓄热量;
判断部,所述判断部基于所述测定部的测定结果,判断是否减少所述第一蓄热部的蓄热量;以及
控制部,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判断部的判断结果,控制所述排热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判断部将所述第一蓄热部的蓄热量与所述第一蓄热部的可蓄热容量的差值或所述第一蓄热部的蓄热量相对于所述第一蓄热部的可蓄热容量的比和基准值进行比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判断部将所述第一蓄热部的空出容量与所述第一蓄热部的可蓄热容量的差值或所述第一蓄热部的可蓄热容量相对于所述第一蓄热部的空出容量的比和基准值进行比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判断部将所述第一蓄热部的空出容量和所述第二蓄热部的空出容量进行比较。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判断部将所述第一蓄热部的蓄热量和所述第二蓄热部的蓄热量进行比较。
6.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5中任一项所述的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蓄热部及所述第二蓄热部的可蓄热容量不同。
7.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6中任一项所述的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测定部测定所述第一蓄热部的温度并算出所述第一蓄热量,测定所述第二蓄热部的温度并算出所述第二蓄热部的蓄热量。
8.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7中任一项所述的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热部具备:
第一排热部,所述第一排热部减少所述第一蓄热部的蓄热量;以及
第二排热部,所述第二排热部减少所述第二蓄热部的蓄热量。
9.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8中任一项所述的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热部连接有通过所述第三热交换器或第四热交换器的排管,
将在所述排管中流动的水作为热介质来减少所述第一蓄热部或所述第二蓄热部的蓄热量。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9中任一项所述的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热部连接有通过所述第三热交换器或第四热交换器的排管,
将在所述排管中流动的生活排水作为热介质来减少所述第一蓄热部或所述第二蓄热部的蓄热量。
CN201680046897.9A 2015-08-17 2016-02-23 热利用装置 Active CN10792365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60395 2015-08-17
JP2015-160395 2015-08-17
PCT/JP2016/055205 WO2017029819A1 (ja) 2015-08-17 2016-02-23 熱利用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923655A true CN107923655A (zh) 2018-04-17
CN107923655B CN107923655B (zh) 2021-01-22

Family

ID=580515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46897.9A Active CN107923655B (zh) 2015-08-17 2016-02-23 热利用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584895B2 (zh)
CN (1) CN107923655B (zh)
GB (1) GB2557480B (zh)
WO (1) WO201702981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087334A1 (ja) * 2017-11-01 2019-05-09 株式会社前川製作所 家畜舎システム
US11585608B2 (en) 2018-02-05 2023-02-21 Emerson Climate Technologies, Inc. Climate-control system having thermal storage tank
US11346583B2 (en) 2018-06-27 2022-05-31 Emerson Climate Technologies, Inc. Climate-control system having vapor-injection compressors
DE102018221850A1 (de) * 2018-12-14 2020-06-18 Glen Dimplex Deutschland Gmbh Wärmepumpenanlage
GR20190100273A (el) * 2019-06-21 2021-01-19 Μακαριος Θεοδωρου Τσοπουλιδης Νεου τυπου συνδυαστικη αντλια παραγωγης ψυξης, θερμανσης και ζεστου νερου χρησης
FI130287B (fi) 2020-07-01 2023-06-02 Smart Heating Oy Poistoilmalämpöpumppujärjestelmä sekä menetelmä järjestelmän ohjaamiseksi
US11131483B1 (en) * 2020-08-04 2021-09-28 John Howard Luck Heat transfer device for solar heating
CN112413901B (zh) * 2020-11-20 2022-02-1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热泵热水机的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3170300A1 (fr) * 2022-03-11 2023-09-14 Propellane Pompe a chaleur a deux systemes de stockage et restitution d'energie thermique
FR3133430A1 (fr) * 2022-03-11 2023-09-15 Christophe Poncelet Pompe a chaleur a deux systemes de stockage et restitution d’energie thermique

Citation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78149A (ja) * 1982-04-12 1983-10-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潜熱型蓄熱蓄冷システム
JPH02223768A (ja) * 1989-02-23 1990-09-06 Fujitsu General Ltd ヒートポンプ式給湯機
CN2378670Y (zh) * 1999-07-05 2000-05-17 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蓄冷蓄热型热泵空调机
CN1302365A (zh) * 1999-04-02 2001-07-04 松下冷机株式会社 热泵装置
CN2560886Y (zh) * 2002-07-26 2003-07-16 中山市新迪能源技术研究开发有限公司 蓄热式风冷热泵冷热水一体化系统
CN2679560Y (zh) * 2003-10-21 2005-02-16 曾文良 一种兼有蓄冷和蓄热功能的热泵空调器
CN1749670A (zh) * 2004-09-15 2006-03-2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热泵蓄热装置
CN1869572A (zh) * 2005-03-31 2006-11-29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蓄热装置
CN100392231C (zh) * 2003-09-18 2008-06-0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热电联产装置
CN101201198A (zh) * 2006-12-11 2008-06-18 南京理工大学 制冷剂机械循环式冰蓄冷热泵空调机组
JP2008209038A (ja) * 2007-02-23 2008-09-11 Osaka Gas Co Ltd エンジン駆動式ヒートポンプシステム
CN101410260A (zh) * 2006-03-27 2009-04-1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蓄热装置
CN101586855A (zh) * 2008-05-23 2009-11-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地源蓄冷装置及系统
CN201407814Y (zh) * 2009-03-25 2010-02-17 林光舜 蓄能热泵双用热水器
CN102753914A (zh) * 2010-02-26 2012-10-24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空气调节装置和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
CN103026150A (zh) * 2010-07-29 2013-04-03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空调热水供给系统
CN103842747A (zh) * 2011-10-04 2014-06-0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
CN104364586A (zh) * 2012-06-15 2015-02-1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蓄热热交换加热装置
CN104797887A (zh) * 2012-11-30 2015-07-2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空调装置的设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12144B2 (zh) * 1972-05-19 1976-04-16
JPS5112144A (ja) * 1974-07-22 1976-01-30 Ritsuo Hasumi Hikarihokoseiketsugoki
JPH03267664A (ja) * 1990-03-16 1991-11-28 Central Res Inst Of Electric Power Ind 夜間電力利用の冷房給湯装置
JP2809853B2 (ja) * 1990-09-21 1998-10-15 三機工業株式会社 冷温潜熱蓄熱器付ヒートポンプシステム
JPH0658692A (ja) * 1992-08-11 1994-03-04 East Japan Railway Co 熱電併給システムにおける蓄熱槽の制御方式
JPH06221717A (ja) 1993-01-26 1994-08-12 Tohoku Electric Power Co Inc 空気調和装置
JPH074686A (ja) * 1993-06-11 1995-01-10 Hitachi Ltd 空気調和機
JPH0835732A (ja) 1994-07-20 1996-02-06 Kubota Corp 蓄熱式空調装置とその制御方法
JP3107284B2 (ja) 1995-08-30 2000-11-06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給湯・空調システム
US7147071B2 (en) * 2004-02-04 2006-12-12 Battelle Energy Alliance, Llc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s and methods
JP3953377B2 (ja) * 2002-07-16 2007-08-0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空調装置
JP2008215780A (ja) * 2007-03-07 2008-09-18 Toshiba Corp 排熱蓄熱利用装置
DE102012218191A1 (de) * 2012-10-05 2014-04-10 Robert Bosch Gmbh Wärmetransportanordnung und Verfahren zum Wärmeaustausch in einem Kraftfahrzeug mittels der Wärmetransportanordnung
KR20160098454A (ko) * 2013-12-20 2016-08-18 다우 아그로사이언시즈 엘엘씨 상승작용적 제초성 잡초 방제

Patent Citation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78149A (ja) * 1982-04-12 1983-10-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潜熱型蓄熱蓄冷システム
JPH02223768A (ja) * 1989-02-23 1990-09-06 Fujitsu General Ltd ヒートポンプ式給湯機
CN1302365A (zh) * 1999-04-02 2001-07-04 松下冷机株式会社 热泵装置
CN2378670Y (zh) * 1999-07-05 2000-05-17 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蓄冷蓄热型热泵空调机
CN2560886Y (zh) * 2002-07-26 2003-07-16 中山市新迪能源技术研究开发有限公司 蓄热式风冷热泵冷热水一体化系统
CN100392231C (zh) * 2003-09-18 2008-06-0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热电联产装置
CN2679560Y (zh) * 2003-10-21 2005-02-16 曾文良 一种兼有蓄冷和蓄热功能的热泵空调器
CN1749670A (zh) * 2004-09-15 2006-03-2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热泵蓄热装置
CN1869572A (zh) * 2005-03-31 2006-11-29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蓄热装置
CN101410260A (zh) * 2006-03-27 2009-04-1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蓄热装置
CN101201198A (zh) * 2006-12-11 2008-06-18 南京理工大学 制冷剂机械循环式冰蓄冷热泵空调机组
JP2008209038A (ja) * 2007-02-23 2008-09-11 Osaka Gas Co Ltd エンジン駆動式ヒートポンプシステム
CN101586855A (zh) * 2008-05-23 2009-11-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地源蓄冷装置及系统
CN201407814Y (zh) * 2009-03-25 2010-02-17 林光舜 蓄能热泵双用热水器
CN102753914A (zh) * 2010-02-26 2012-10-24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空气调节装置和空气调节热水供给系统
CN103026150A (zh) * 2010-07-29 2013-04-03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空调热水供给系统
CN103842747A (zh) * 2011-10-04 2014-06-0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
CN104364586A (zh) * 2012-06-15 2015-02-1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蓄热热交换加热装置
CN104797887A (zh) * 2012-11-30 2015-07-2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空调装置的设计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923655B (zh) 2021-01-22
GB2557480B (en) 2020-04-22
GB2557480A (en) 2018-06-20
GB201801741D0 (en) 2018-03-21
US10584895B2 (en) 2020-03-10
US20180209689A1 (en) 2018-07-26
WO2017029819A1 (ja) 2017-02-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923655A (zh) 热利用装置
RU2710632C2 (ru) Районная система распределения тепловой энергии
CA2935797C (en) Thermal energy network
CN101588701A (zh) 机柜的温控方法和系统
CN107763726B (zh) 热泵系统
KR101587268B1 (ko) 지중열로 직접 냉방하는 지열히트펌프 냉난방 급탕 시스템
JP6037089B1 (ja) 熱利用装置
US10527294B2 (en) Control of a pump to optimize heat transfer
EP2041496B1 (en) An arrangement and a method for changing the temperature of a first and a second fluid located in two separate receptacles
Bales et al. TCA evaluation: lab measurements, modelling and system simulations
Karlsson et al. Heat pump systems in Sweden-Country report for IEA HPP Annex 28
EP2642221A2 (en) Refrigerator
RU2371643C2 (ru) Холодильник-экономайзер
Stene et al. Field Measurements–Heat Pump Systems in NZEB
CN205208994U (zh) 液体循环制冷热泵换热装置
RU2239129C1 (ru) Способ теплоснабжения
JP2008064444A (ja) 建物において温水を循環させて暖房を行う温水循環暖房システム
CN205593245U (zh) 一种流态冰潜艇降温系统
CN218442792U (zh) 一种供暖和卫生热水用双层水箱
CN109611932A (zh) 基于可再生能源的室温控制方法及系统
CN215216418U (zh) 一种楼宇式恒定低温机组
Fidorów-Kaprawy et al.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Systems Powered by a Ground Source Heat Pump
CN112524721B (zh) 一种新型被动式蓄能型空调系统
CN105241110A (zh) 液体循环制冷热泵换热装置
CN215446720U (zh) 一种利用太阳能平衡地源热汇的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