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99626A - 一种基于薄双面胶和层叠技术的三维纸芯片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薄双面胶和层叠技术的三维纸芯片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899626A
CN107899626A CN201711268472.5A CN201711268472A CN107899626A CN 107899626 A CN107899626 A CN 107899626A CN 201711268472 A CN201711268472 A CN 201711268472A CN 107899626 A CN107899626 A CN 1078996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detection
detection layers
layers
adhesive ta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26847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899626B (zh
Inventor
姜洪源
任玉坤
吴玉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711268472.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899626B/zh
Publication of CN1078996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996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8996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9962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3/00Containers or dishes for laboratory use, e.g. laboratory glassware; Droppers
    • B01L3/50Containers for the purpose of retaining a material to be analysed, e.g. test tubes
    • B01L3/502Containers for the purpose of retaining a material to be analysed, e.g. test tubes with fluid transport, e.g. in multi-compartment structures
    • B01L3/5027Containers for the purpose of retaining a material to be analysed, e.g. test tubes with fluid transport, e.g. in multi-compartment structures by integrated microfluidic structures, i.e. dimensions of channels and chambers are such that surface tension forces are important, e.g. lab-on-a-chip
    • B01L3/502707Containers for the purpose of retaining a material to be analysed, e.g. test tubes with fluid transport, e.g. in multi-compartment structures by integrated microfluidic structures, i.e. dimensions of channels and chambers are such that surface tension forces are important, e.g. lab-on-a-chip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ufacture of the container or its compon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2200/00Solutions for specific problems relating to 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 B01L2200/10Integrating sample preparation and analysis in single entity, e.g. lab-on-a-chip concep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2200/00Solutions for specific problems relating to 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 B01L2200/12Specific details about manufacturing devic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ematology (AREA)
  • Clinical Laboratory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一种基于薄双面胶和层叠技术的三维纸芯片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涉及一种三维纸芯片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要解决现有三维纸芯片在实现多层分析检测时,需要复杂的折叠逻辑顺序,需要使用纤维素粉末的问题。基于薄双面胶和层叠技术的三维纸芯片由检测层,非检测层及固定板组成,检测层与非检测层之间是层叠结构且通过双面胶连接,芯片上设有若干液体传输通道,液体传输通道是通过在每个检测层中构造疏水区域和吸水区域,并使吸水区域封闭在疏水区域的范围内形成的,同时属于同一个液体传输通道的各层间吸水区域相贯通,被检测液体沿着液体传输通道向下传输分配,使得每层检测层分配的被检测液组分相同;方法:三位纸芯片的加工;三维纸芯片的组装。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薄双面胶和层叠技术的三维纸芯片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三维纸芯片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纸基微流控芯片Microfluidic paper based analytical devices,μPADs在2007年由Whitesides课题组提出。近年来在各个领域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比如,医疗诊断、食品安全检测、环境分析以及细胞培养等。纸芯片通常可以利用PDMS或者光刻胶等在纸表面加工出各种各样的疏水图案或者通道。因而,纸芯片具有低成本、加工简单、安全易处理以及不需要额外的昂贵设备等众多优点。基于光刻或者PDMS绘制等工艺加工纸芯片,往往需要光刻机、光刻胶以及昂贵的喷绘打印机等设备。同时光刻胶往往很难去除干净,残留在纸芯片上的光刻胶还会影响检测结果。而基于喷蜡打印工艺加工纸芯片则有加工简单、快速、容易获得、对环境友好及适合大规模加工。然而普通的喷蜡打印工艺仍然需要喷蜡打印机,在资源有限的偏远地区不容易获得。Wijitar等人2011年提出了基于丝网印刷工艺加工纸芯片的方法。该方法简单,加工材料容易获得,且不需要昂贵的设备。
尽管简易的纸芯片比如试纸条,在世界各地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它们往往检测灵敏度比较低,只适用于定性的检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三维的纸芯片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研究。与试纸条相比,三维纸芯片具有更加紧凑的结构,通过在三维的纸芯片设计相应微通道,可实现流体的纵向和横向流动,因而在较小的面积上可以完成多种分析和检测,同时具有消耗样品容量小和操作时间段等优点。Martinez等人通过将多层叠加在一起并用双面胶将各层粘贴在一起,为了保证流体可以在相邻两层之间稳定流动,他们又在双面胶的孔中填入了纤维素粉末。Crooks课题组提出了一个基于折纸技术的三维纸芯片加工方法,避免了双面胶和纤维素粉末的使用。然而当一张纸被折叠成多层结构时,折叠逻辑顺序会比较复杂,此外当三维芯片上下两端的夹板不能很均匀的夹紧时,可能会产生交叉污染。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存在三维纸芯片在实现多层分析检测时(2层以上),需要复杂的折叠逻辑顺序,且为了保证流体可以在相邻两层之间稳定流动,需要使用纤维素粉末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现有三维纸芯片在实现多层分析检测时(2层以上),需要复杂的折叠逻辑顺序,且为了保证流体可以在相邻两层之间稳定流动,需要使用纤维素粉末的问题,而提供一种基于薄双面胶和层叠技术的三维纸芯片及其制备方法。
基于薄双面胶和层叠技术的三维纸芯片由检测层、非检测层及固定板组成,检测层与非检测层之间是层叠结构且通过双面胶连接,固定板为两层,且位于最上层的固定板和位于最下层的固定板是通过螺栓固定,基于薄双面胶和层叠技术的三维纸芯片上设有若干液体传输通道,液体传输通道是通过在每个检测层中构造疏水区域和吸水区域,并使吸水区域封闭在疏水区域的范围内形成的,同时属于同一个液体传输通道的各层间吸水区域相贯通,被检测液体沿着液体传输通道向下传输分配,使得每层检测层分配的被检测液组分相同。
一种基于薄双面胶和层叠技术的三维纸芯片的制备方法是按以下步骤进行的:
一、三位纸芯片的加工:
①、首先选择层析纸作为检测层和非检测层,然后用CoreldrawX8软件按检测层和非检测层图案设计丝网印刷版的结构,并制备出相应结构的丝网印刷版;
所述的丝网印刷版为150目~300目;
②、将步骤一①制备的丝网印刷版置于层析纸上,并将固体蜡透过丝网印刷版,反复摩擦印刷3min~5min,得到印刷有固体蜡的层析纸;
③、将印刷有固体蜡的层析纸置于温度为100℃~130℃的热板上,加热至固体蜡完全溶解于层析纸中形成疏水区域,得到带有疏水区域的层析纸,将带有疏水区域的层析纸置于室温下冷却,得到检测层和非检测层;
二、三维纸芯片的组装:
①、对厚度为8μm~12μm的薄双面胶进行切割处理,得到切割后的薄双面胶;
②、将检测层、非检测层和固定板按设计进行叠放,然后利用切割后的薄双面胶结构进行粘贴,最后用螺栓和螺母进行固定拧紧,即完成一种基于薄双面胶和层叠技术的三维纸芯片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通过将薄双面胶以及折纸技术相结合,较容易的加工出了三维纸芯片,可以在多层实现分析检测(2层以上),同时避免了纤维素粉末的使用以及复杂的折叠逻辑顺序。为了更好的标记不同的物质的检测反应,检测的目标区域可被设计成不同的结构(圆形,三角形以及正方形)。最后该三维纸芯片通过检测葡萄糖和蛋白质(BSA),验证了该芯片的良好性能,可基于显色反应适用于各种物质的检测。通过葡萄糖和蛋白质的显色反应,得到了不同浓度蛋白质和葡萄糖下的灰度变化曲线。可用于高效检测葡萄糖和蛋白质的含量。
本发明三维纸芯片首先利用固体蜡和丝网印刷技术在每一张纸上加工出各种疏水区域,进而在每张纸上构成亲水的微通道或者图案。其次,利用层叠技术和双面胶,可将多层布置有不同结构的纸组装成完整芯片。用薄双面胶将三维纸芯片中的非检测层永久粘连在一起,用螺栓固定在一起,进而完成芯片加工。可以减少交叉污染和样品使用量(10μL~20μL),同时可在多层实现物质的检测。
本发明用于一种基于薄双面胶和层叠技术的三维纸芯片及其制备方法。
附图说明
图1为具体实施方式二基于薄双面胶和层叠技术的三维纸芯片中只有一层检测层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具体实施方式三基于薄双面胶和层叠技术的三维纸芯片中只有二层检测层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具体实施方式四基于薄双面胶和层叠技术的三维纸芯片中只有三层检测层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具体实施方式五基于薄双面胶和层叠技术的三维纸芯片中只有三层检测层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一的基于薄双面胶和层叠技术的三维纸芯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一的三维纸芯片滴加三种墨水后的实物图;
图7为实施例一的三维纸芯片中第一检测层的实验效果图;
图8为实施例一的三维纸芯片中第二检测层的实验效果图;
图9为实施例一组装前第二检测层滴加葡萄糖检测试剂及蛋白质检测试剂,晾干后的效果图;
图10为实施例一的三维纸芯片向对应的目标区域分别滴加水、浓度为10mmol/L葡萄糖和浓度为10μmol/L蛋白质溶液后第二检测层的实验结果图;
图11为实施例一第三检测层显色反应后得到的灰度值随不同浓度葡萄糖的变化曲线图;
图12为实施例一第三检测层显色反应后得到的灰度值随不同浓度蛋白质的变化曲线图;
图13为具体实施方式六一种基于薄双面胶和层叠技术的三维纸芯片的制备方法流程图,1为层析纸,2为丝网印刷版,3为固体蜡,4为热板,5为疏水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技术方案不局限于以下所列举的具体实施方式,还包括各具体实施方式之间的任意组合。
具体实施方式一:本实施方式所述的基于薄双面胶和层叠技术的三维纸芯片由检测层、非检测层及固定板组成,检测层与非检测层之间是层叠结构且通过双面胶连接,固定板为两层,且位于最上层的固定板和位于最下层的固定板是通过螺栓固定,基于薄双面胶和层叠技术的三维纸芯片上设有若干液体传输通道,液体传输通道是通过在每个检测层中构造疏水区域和吸水区域,并使吸水区域封闭在疏水区域的范围内形成的,同时属于同一个液体传输通道的各层间吸水区域相贯通,被检测液体沿着液体传输通道向下传输分配,使得每层检测层分配的被检测液组分相同。
本实施方式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施方式通过将薄双面胶以及折纸技术相结合,较容易的加工出了三维纸芯片,可以在多层实现分析检测(2层以上),同时避免了纤维素粉末的使用以及复杂的折叠逻辑顺序。为了更好的标记不同的物质的检测反应,检测的目标区域可被设计成不同的结构(圆形,三角形以及正方形)。最后该三维纸芯片通过检测葡萄糖和蛋白质(BSA),验证了该芯片的良好性能,可基于显色反应适用于各种物质的检测。通过葡萄糖和蛋白质的显色反应,得到了不同浓度蛋白质和葡萄糖下的灰度变化曲线。可用于高效检测葡萄糖和蛋白质的含量。
本实施方式三维纸芯片首先利用固体蜡和丝网印刷技术在每一张纸上加工出各种疏水区域,进而在每张纸上构成亲水的微通道或者图案。其次,利用层叠技术和双面胶,可将多层布置有不同结构的纸组装成完整芯片。用薄双面胶将三维纸芯片中的非检测层永久粘连在一起,用螺栓固定在一起,进而完成芯片加工。可以减少交叉污染和样品使用量(10μL~20μL),同时可在多层实现物质的检测。
具体实施方式二:结合图1具体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不同的是:所述的基于薄双面胶和层叠技术的三维纸芯片中只有一层检测层时,它包括上固定板1、引导层2、检测层3及下固定板4;所述的引导层2为非检测层;
上固定板1、引导层2、检测层3及下固定板4按由上至下依次设置,且上固定板1上均布设置多个目标区域7,引导层2上对应上固定板1的目标区域7设置结构及位置相同的引导口10,检测层3上对应引导层2的引导口10设置结构及位置相同的检测区域8。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三:结合图2具体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或二之一不同的是:所述的基于薄双面胶和层叠技术的三维纸芯片中有两层检测层时,它包括上固定板1、引导层2、第一检测层3-1、第二检测层3-2、下固定板4、分流层5及隔离层6;所述的引导层2、分流层5及隔离层6为非检测层;
上固定板1、引导层2、分流层5、第一检测层3-1、隔离层6、第二检测层3-2及下固定板4按由上至下依次设置,且上固定板1上均布设置多个目标区域7,引导层2上对应上固定板1的目标区域7设置结构及位置相同的引导口10,分流层5上对应引导层2的引导口10设置结构及位置相同的分离口11,且分流层5上的分离口11通过通道与引导区域9相连通,第一检测层3-1上对应分流层5的分离口11设置结构及位置相同的第一检测区域8-1,第一检测层3-1上对应分流层5的引导区域9设置结构及位置相同的非检测区域12,隔离层6上对应第一检测层3-1的非检测区域12设置结构及位置相同的隔离口13,第二检测层3-2上对应隔离层6的隔离口13设置结构及位置相同的第二次检测区域8-2。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一或二相同。
本实施方式中采用隔离层可防止两个检测层中检测区域比较近,会影响检测效果,产生交叉污染。
本实施方式中引导层为了让滴入的样品通过毛吸引力更加均匀的流入下一层,如果直接滴加在下一层的通道中溶液会流动不均匀。
具体实施方式四:结合图3具体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三之一不同的是:所述的基于薄双面胶和层叠技术的三维纸芯片中有三层检测层时,它包括上固定板1、引导层2、第一检测层3-1、第二检测层3-2、第三检测层3-3、下固定板4、第一分流层5-1、第二分流层5-2及隔离层6;所述的引导层2、第一分流层5-1、第二分流层5-2及隔离层6为非检测层;
上固定板1、引导层2、第一分流层5-1、第一检测层3-1、第二分流层5-2、第二检测层3-2、隔离层6、第三检测层3-3及下固定板4按由上至下依次设置;
上固定板1上均布设置多个目标区域7,引导层2上对应上固定板1的目标区域7设置结构及位置相同的引导口10,第一分流层5-1上对应引导层2的引导口10设置结构及位置相同的第一分离口11-1,且第一分流层5-1上的第一分离口11-1通过通道与第一引导区域9-1相连通;
第一检测层3-1上对应第一分流层5-1的第一分离口11-1设置结构及位置相同的第一检测区域8-1,第一检测层3-1上对应第一分流层5-1的第一引导区域9-1设置结构及位置相同的第一非检测区域12-1,第二分流层5-2上对应第一检测层3-1的第一非检测区域12-1设置结构及位置相同的第二分离口11-2,第二分流层5-2上的第二分离口11-2通过通道与第二引导区域9-2相连通,且第二引导区域9-2与第一检测区域8-1位置不同;
第二检测层3-2上对应第二分流层5-2的第二分离口11-2设置结构及位置相同的第二检测区域8-2,第二检测层3-2上对应第二分流层5-2的第二引导区域9-2设置结构及位置相同的第二非检测区域12-2,隔离层6上对应第二检测层3-2的第二非检测区域12-2设置结构及位置相同的隔离口13;第三检测层3-3上对应隔离层6的隔离口13设置结构及位置相同的第三次检测区域8-3。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三相同。
本实施方式中采用隔离层可防止两个检测层中检测区域比较近,会影响检测效果,产生交叉污染。
本实施方式中引导层为了让滴入的样品通过毛吸引力更加均匀的流入下一层,如果直接滴加在下一层的通道中溶液会流动不均匀。
具体实施方式五:结合图4具体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四之一不同的是:所述的基于薄双面胶和层叠技术的三维纸芯片中有三层检测层时,它包括上固定板1、引导层2、第一检测层3-1、第二检测层3-2、第三检测层3-3、下固定板4、分流层5、第一隔离层6-1及第二隔离层6-2;所述的引导层2、分流层5、第一隔离层6-1及第二隔离层6-2为非检测层;
上固定板1、引导层2、分流层5、第一检测层3-1、第一隔离层6-1、第二检测层3-2、第二隔离层6-2、第三检测层3-3及下固定板4按由上至下依次设置;
上固定板1上均布设置多个目标区域7,引导层2上对应上固定板1的目标区域7设置结构及位置相同的引导口10,分流层5上对应引导层2的引导口10设置结构及位置相同的分离口11,且分流层5上的分离口11通过2个通道分别与第一引导区域9-1及第二引导区域9-2相连通;
第一检测层3-1上对应分流层5的分离口11设置结构及位置相同的第一检测区域8-1,第一检测层3-1上对应分流层5的第一引导区域9-1及第二引导区域9-2分别设置结构及位置相同的第一非检测区域12-1及第二非检测区域12-2,第一隔离层6-1上对应第一检测层3-1的第一非检测区域12-1及第二非检测区域12-2分别设置结构及位置相同的第一隔离口13-1及第二隔离口13-2;
第二检测层3-2上对应第一隔离层6-1的第一隔离口13-1设置结构及位置相同的第二检测区域8-2,第二检测层3-2上对应第一隔离层6-1的第二隔离口13-2设置结构及位置相同的第三非检测区域12-3;
第二隔离层6-2上对应第二检测层3-2的第三非检测区域12-3设置结构及位置相同的第三隔离口13-3,第三检测层3-3上对应第二隔离层6-2的第三隔离口13-3设置结构及位置相同的第三次检测区域8-3。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四相同。
本实施方式中采用隔离层可防止两个检测层中检测区域比较近,会影响检测效果,产生交叉污染。
本实施方式中引导层为了让滴入的样品通过毛吸引力更加均匀的流入下一层,如果直接滴加在下一层的通道中溶液会流动不均匀。
具体实施方式六:结合图13具体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所述的一种基于薄双面胶和层叠技术的三维纸芯片的制备方法是按以下步骤进行的:
一、三位纸芯片的加工:
①、首先选择层析纸作为检测层和非检测层,然后用CoreldrawX8软件按检测层和非检测层图案设计丝网印刷版的结构,并制备出相应结构的丝网印刷版;
所述的丝网印刷版为150目~300目;
②、将步骤一①制备的丝网印刷版置于层析纸上,并将固体蜡透过丝网印刷版,反复摩擦印刷3min~5min,得到印刷有固体蜡的层析纸;
③、将印刷有固体蜡的层析纸置于温度为100℃~130℃的热板上,加热至固体蜡完全溶解于层析纸中形成疏水区域,得到带有疏水区域的层析纸,将带有疏水区域的层析纸置于室温下冷却,得到检测层和非检测层;
二、三维纸芯片的组装:
①、对厚度为8μm~12μm的薄双面胶进行切割处理,得到切割后的薄双面胶;
②、将检测层、非检测层和固定板按设计进行叠放,然后利用切割后的薄双面胶进行粘贴,最后用螺栓和螺母进行固定拧紧,即完成一种基于薄双面胶和层叠技术的三维纸芯片的制备方法。
本实施方式中检测层可利用薄双面胶进行下表面的粘接,但不能利用薄双面胶粘接上表面,否则影响观察结果。
本实施方式步骤一②中将固体蜡透过丝网印刷版,反复摩擦印刷3min~5min,以确保将固体蜡很好的印刷在纸上。
本实施方式步骤一③中将使用后的丝网印刷版放在带有吸水纸的热板上加热10min,以便去除残留在印刷版上的固体蜡。
本实施方式步骤二①中利用刀片或者专业切割设备对厚度为8μm~12μm的薄双面胶进行切割处理。
具体实施方式七: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六不同的是:步骤一①中所述的丝网印刷版为200目。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六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八: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六或七之一不同的是:步骤一②中将步骤一①制备的丝网印刷版置于层析纸上,并将固体蜡透过丝网印刷版,反复摩擦印刷5min,得到印刷有固体蜡的层析纸。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六或七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九: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六至八之一不同的是:步骤一③中将印刷有固体蜡的层析纸置于温度为120℃的热板上,加热至固体蜡完全溶解于层析纸中形成疏水区域,得到带有疏水区域的层析纸。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六至八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十: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六至九之一不同的是:步骤二①中对厚度为10μm的薄双面胶进行切割处理,得到带有不同结构和尺寸的薄双面胶结构。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六至九相同。
采用以下实施例验证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实施例一:结合图5具体说明本实施例。
基于薄双面胶和层叠技术的三维纸芯片由检测层、非检测层及固定板组成,检测层与非检测层之间是层叠结构且通过双面胶连接,固定板为两层,且位于最上层的固定板和位于最下层的固定板是通过螺栓固定,基于薄双面胶和层叠技术的三维纸芯片上设有若干液体传输通道,液体传输通道是通过在每个检测层中构造疏水区域和吸水区域,并使吸水区域封闭在疏水区域的范围内形成的,同时属于同一个液体传输通道的各层间吸水区域相贯通,被检测液体沿着液体传输通道向下传输分配,使得每层检测层分配的被检测液组分相同;
所述的基于薄双面胶和层叠技术的三维纸芯片中有三层检测层,它包括上固定板1、引导层2、第一检测层3-1、第二检测层3-2、第三检测层3-3、下固定板4、第一分流层5-1、第二分流层5-2及隔离层6;所述的引导层2、第一分流层5-1、第二分流层5-2及隔离层6为非检测层;
上固定板1、引导层2、第一分流层5-1、第一检测层3-1、第二分流层5-2、第二检测层3-2、隔离层6、第三检测层3-3及下固定板4按由上至下依次设置;
上固定板1上均布设置3个目标区域7,引导层2上对应上固定板1的目标区域7设置结构及位置相同的引导口10,第一分流层5-1上对应引导层2的引导口10设置结构及位置相同的第一分离口11-1,且第一分流层5-1上的第一分离口11-1通过通道与第一引导区域9-1相连通;
第一检测层3-1上对应第一分流层5-1的第一分离口11-1设置结构及位置相同的第一检测区域8-1,第一检测层3-1上对应第一分流层5-1的第一引导区域9-1设置结构及位置相同的第一非检测区域12-1,第二分流层5-2上对应第一检测层3-1的第一非检测区域12-1设置结构及位置相同的第二分离口11-2,第二分流层5-2上的第二分离口11-2通过通道与第二引导区域9-2相连通,且第二引导区域9-2与第一检测区域8-1位置不同;
第二检测层3-2上对应第二分流层5-2的第二分离口11-2设置结构及位置相同的第二检测区域8-2,第二检测层3-2上对应第二分流层5-2的第二引导区域9-2设置结构及位置相同的第二非检测区域12-2,隔离层6上对应第二检测层3-2的第二非检测区域12-2设置结构及位置相同的隔离口13;第三检测层3-3上对应隔离层6的隔离口13设置结构及位置相同的第三次检测区域8-3;
所述的上固定板1及下固定板4为PMMA板;
所述的第一分流层5-1、第二分流层5-2中通道长为3mm;
所述的目标区域7为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上固定板1中的正方形目标区域7边长为4.5mm,上固定板1中的三角形目标区域7边长为5.5mm,上固定板1中的圆形目标区域7直径为5mm;
一种基于薄双面胶和层叠技术的三维纸芯片的制备方法是按以下步骤进行的:
一、三位纸芯片的加工:
①、首先选择层析纸作为检测层和非检测层,然后用CoreldrawX8软件按检测层和非检测层图案设计丝网印刷版的结构,并制备出相应结构的丝网印刷版;
所述的丝网印刷版为200目;
②、将步骤一①制备的丝网印刷版置于层析纸上,并将固体蜡透过丝网印刷版,反复摩擦印刷5min,得到印刷有固体蜡的层析纸;
③、将印刷有固体蜡的层析纸置于温度为120℃的热板上,加热至固体蜡完全溶解于层析纸中形成疏水区域,得到带有疏水区域的层析纸,将带有疏水区域的层析纸置于室温下冷却,得到检测层和非检测层;
二、三维纸芯片的组装:
①、对厚度为10μm的薄双面胶进行切割处理,得到切割后的薄双面胶;
②、将检测层、非检测层和固定板按设计进行叠放,然后利用切割后的薄双面胶进行粘贴,最后用螺栓和螺母进行固定拧紧,即完成一种基于薄双面胶和层叠技术的三维纸芯片的制备方法。
本实施例中引导层2和第一分流层5-1之间、第一检测层3-1和第二分流层5-2之间、第二检测层3-2和隔离层6之间设置薄双面胶;其他层面之间仅仅利用上下两端PMMA板,进行物理压紧的方式进行贴合,从而在实验完成后,可以很方便的取出各个检测层进行分析处理,上下端的PMMA板用螺栓和螺母进行固定拧紧。
在本实施例制备的基于薄双面胶和层叠技术的三维纸芯片组装之前,需要在检测层提前滴加相应物质的检测试剂。
所述的第一检测层3-1上的三角形第一检测区域8-1、第二检测层3-2上的三角形第二检测区域8-2及第二检测层3-3上的三角形第二检测区域8-3为葡萄糖的检测区域;
所述的第一检测层3-1上的正方形第一检测区域8-1、第二检测层3-2上的正方形第二检测区域8-2及第二检测层3-3上的正方形第二检测区域8-3为蛋白质的检测区域;
所述的第一检测层3-1上的圆形第一检测区域8-1、第二检测层3-2上的圆形第二检测区域8-2及第二检测层3-3上的圆形第二检测区域8-3为滴加水的对比区域;
检测试剂的配置:
(1)葡萄糖的显色检测试剂:葡萄糖的显色反应是基于酶的氧化反应将碘化物氧化成碘。当有葡萄糖存在时,颜色将由无色变为棕褐色。在葡萄糖的检测区域中,先滴加3微升的浓度为0.6mol/L的碘化钾,然后滴加3微升的含辣根过氧化酶和葡萄糖氧化酶的混合液,在空气中晾干10min后,备用或者进行三维芯片组装;
所述的含辣根过氧化酶和葡萄糖氧化酶的混合液是按以下步骤进行的:将辣根过氧化酶和葡萄糖氧化酶加入到pH为6的海藻糖磷酸缓冲液中,得到含辣根过氧化酶和葡萄糖氧化酶的混合液;所述的海藻糖磷酸缓冲液浓度为0.3mol/L;
所述的含辣根过氧化酶和葡萄糖氧化酶的混合液中辣根过氧化酶的活力浓度为30U/mL;
所述的含辣根过氧化酶和葡萄糖氧化酶的混合液中葡萄糖氧化酶的活力浓度为120U/mL;
(2)蛋白质的显色检测试剂:对于蛋白质的显色反应则是通过溴酚蓝(TBPB)的显色变化,当TBPB结合到蛋白质时,颜色将从黄色变为绿色。在蛋白质的检测区域中,首先滴加3微升浓度为250mmol/L的柠檬酸盐缓冲液,室温下晾干10min,再滴加3微升浓度为9mmol/L的TBPB溶液,最后在室温下晾干10分钟后,备用或者进行三维芯片组装;
所述的浓度为250mmol/L的柠檬酸盐缓冲液pH为1.8;所述的浓度为250mmol/L的柠檬酸盐缓冲液中溶剂为水与无水酒精的混合溶液,所述的水与无水酒精的体积比为92:8;所述的浓度为9mmol/L的TBPB溶液的溶剂为体积百分数为95%的酒精。
实验操作:
(1)在验证三维纸芯片中的流体流动实验中,分别采用了三种常见墨水,蓝、绿和红色。将10微升的三种墨水滴加在上固定板1的三个目标区域7处,待流体流入三维纸芯片五分钟后,拆开三维芯片,进行结果分析。
图6为实施例一的三维纸芯片滴加三种墨水后的实物图;图7为实施例一的三维纸芯片中第一检测层的实验效果图;图8为实施例一的三维纸芯片中第二检测层的实验效果图。
(2)对于蛋白质和葡萄糖的显色反应实验中:在三维纸芯片组装之前,需要在检测层提前滴加相应物质的检测试剂。第一检测层3-1上的三角形第一检测区域8-1、第二检测层3-2上的三角形第二检测区域8-2及第二检测层3-3上的三角形第二检测区域8-3滴加葡萄糖的显色检测试剂,第一检测层3-1上的正方形第一检测区域8-1、第二检测层3-2上的正方形第二检测区域8-2及第二检测层3-3上的正方形第二检测区域8-3滴加蛋白质的显色检测试剂;且为了验证每层的效果,需要在第一检测层3-1、第二检测层3-2、第三检测层3-3上的蛋白质的检测区域、葡萄糖的检测区域均滴加相同的检测试剂。
①、分别将10微升的葡萄糖、10微升的蛋白质和10微升的水滴加在上固定板1的三个目标区域7,所述的正方形的目标区域7滴加10微升的蛋白质,所述的三角形的目标区域7滴加10微升的葡萄糖,所述的圆形的目标区域7滴加10微升的水;待流体流入芯片十分钟,等显色反应完成后,打开三维芯片,对发生显色反应的检测层进行结果图像的定性或者定量的分析。
②、显色反应完成后,对显色图像进行后续处理:首先可以通过肉眼观察显色反应层,通过颜色的变化可以得到定性的分析。其次可以通过照片的简单处理得到显色反应的定量结果。具体步骤如下:用手机进行显色区域的拍照,将照片导入图像处理软件AdobePhotoshop CS6得到检测区域的平均灰度值。对于葡萄糖的显色图像,可将其转化为8位的灰度图像,而对于蛋白质的显色图像,可以将其转化为CMYK颜色模式,来测量青色的平均灰度值。
③、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④、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不断调整葡萄糖和蛋白质的浓度,按实验操作(2)重复进行。
图9为实施例一组装前第二检测层滴加葡萄糖检测试剂及蛋白质检测试剂,晾干后的效果图;图10为实施例一的三维纸芯片向对应的目标区域分别滴加水、浓度为10mmol/L葡萄糖和浓度为10μmol/L蛋白质溶液后第二检测层的实验结果图。由图可知,葡萄糖和蛋白质的颜色反应适用于该纸芯片。
图11为实施例一第三检测层显色反应后得到的灰度值随不同浓度葡萄糖的变化曲线图;由图可知,8位的平均灰度值随着样品中的蛋白质浓度增加而递增。
图12为实施例一第三检测层显色反应后得到的灰度值随不同浓度蛋白质的变化曲线图;由图可知,青色的平均灰度值随着样品中的葡萄糖浓度增加而增大。
且本实施例第一检测层3-1及第二检测层3-2的蛋白质的检测区域、葡萄糖的检测区域与第三检测层3-3的蛋白质的检测区域、葡萄糖的检测区域的测试结果相同。

Claims (10)

1.一种基于薄双面胶和层叠技术的三维纸芯片,其特征在于基于薄双面胶和层叠技术的三维纸芯片由检测层、非检测层及固定板组成,检测层与非检测层之间是层叠结构且通过双面胶连接,固定板为两层,且位于最上层的固定板和位于最下层的固定板是通过螺栓固定,基于薄双面胶和层叠技术的三维纸芯片上设有若干液体传输通道,液体传输通道是通过在每个检测层中构造疏水区域和吸水区域,并使吸水区域封闭在疏水区域的范围内形成的,同时属于同一个液体传输通道的各层间吸水区域相贯通,被检测液体沿着液体传输通道向下传输分配,使得每层检测层分配的被检测液组分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薄双面胶和层叠技术的三维纸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于薄双面胶和层叠技术的三维纸芯片中只有一层检测层时,它包括上固定板(1)、引导层(2)、检测层(3)及下固定板(4);所述的引导层(2)为非检测层;
上固定板(1)、引导层(2)、检测层(3)及下固定板(4)按由上至下依次设置,且上固定板(1)上均布设置多个目标区域(7),引导层(2)上对应上固定板(1)的目标区域(7)设置结构及位置相同的引导口(10),检测层(3)上对应引导层(2)的引导口(10)设置结构及位置相同的检测区域(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薄双面胶和层叠技术的三维纸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于薄双面胶和层叠技术的三维纸芯片中有两层检测层时,它包括上固定板(1)、引导层(2)、第一检测层(3-1)、第二检测层(3-2)、下固定板(4)、分流层(5)及隔离层(6);所述的引导层(2)、分流层(5)及隔离层(6)为非检测层;
上固定板(1)、引导层(2)、分流层(5)、第一检测层(3-1)、隔离层(6)、第二检测层(3-2)及下固定板(4)按由上至下依次设置,且上固定板(1)上均布设置多个目标区域(7),引导层(2)上对应上固定板(1)的目标区域(7)设置结构及位置相同的引导口(10),分流层(5)上对应引导层(2)的引导口(10)设置结构及位置相同的分离口(11),且分流层(5)上的分离口(11)通过通道与引导区域(9)相连通,第一检测层(3-1)上对应分流层(5)的分离口(11)设置结构及位置相同的第一检测区域(8-1),第一检测层(3-1)上对应分流层(5)的引导区域(9)设置结构及位置相同的非检测区域(12),隔离层(6)上对应第一检测层(3-1)的非检测区域(12)设置结构及位置相同的隔离口(13),第二检测层(3-2)上对应隔离层(6)的隔离口(13)设置结构及位置相同的第二次检测区域(8-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薄双面胶和层叠技术的三维纸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于薄双面胶和层叠技术的三维纸芯片中有三层检测层时,它包括上固定板(1)、引导层(2)、第一检测层(3-1)、第二检测层(3-2)、第三检测层(3-3)、下固定板(4)、第一分流层(5-1)、第二分流层(5-2)及隔离层(6);所述的引导层(2)、第一分流层(5-1)、第二分流层(5-2)及隔离层(6)为非检测层;
上固定板(1)、引导层(2)、第一分流层(5-1)、第一检测层(3-1)、第二分流层(5-2)、第二检测层(3-2)、隔离层(6)、第三检测层(3-3)及下固定板(4)按由上至下依次设置;
上固定板(1)上均布设置多个目标区域(7),引导层(2)上对应上固定板(1)的目标区域(7)设置结构及位置相同的引导口(10),第一分流层(5-1)上对应引导层(2)的引导口(10)设置结构及位置相同的第一分离口(11-1),且第一分流层(5-1)上的第一分离口(11-1)通过通道与第一引导区域(9-1)相连通;
第一检测层(3-1)上对应第一分流层(5-1)的第一分离口(11-1)设置结构及位置相同的第一检测区域(8-1),第一检测层(3-1)上对应第一分流层(5-1)的第一引导区域(9-1)设置结构及位置相同的第一非检测区域(12-1),第二分流层(5-2)上对应第一检测层(3-1)的第一非检测区域(12-1)设置结构及位置相同的第二分离口(11-2),第二分流层(5-2)上的第二分离口(11-2)通过通道与第二引导区域(9-2)相连通,且第二引导区域(9-2)与第一检测区域(8-1)位置不同;
第二检测层(3-2)上对应第二分流层(5-2)的第二分离口(11-2)设置结构及位置相同的第二检测区域(8-2),第二检测层(3-2)上对应第二分流层(5-2)的第二引导区域(9-2)设置结构及位置相同的第二非检测区域(12-2),隔离层(6)上对应第二检测层(3-2)的第二非检测区域(12-2)设置结构及位置相同的隔离口(13);第三检测层(3-3)上对应隔离层(6)的隔离口(13)设置结构及位置相同的第三次检测区域(8-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薄双面胶和层叠技术的三维纸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于薄双面胶和层叠技术的三维纸芯片中有三层检测层时,它包括上固定板(1)、引导层(2)、第一检测层(3-1)、第二检测层(3-2)、第三检测层(3-3)、下固定板(4)、分流层(5)、第一隔离层(6-1)及第二隔离层(6-2);所述的引导层(2)、分流层(5)、第一隔离层(6-1)及第二隔离层(6-2)为非检测层;
上固定板(1)、引导层(2)、分流层(5)、第一检测层(3-1)、第一隔离层(6-1)、第二检测层(3-2)、第二隔离层(6-2)、第三检测层(3-3)及下固定板(4)按由上至下依次设置;
上固定板(1)上均布设置多个目标区域(7),引导层(2)上对应上固定板(1)的目标区域(7)设置结构及位置相同的引导口(10),分流层(5)上对应引导层(2)的引导口(10)设置结构及位置相同的分离口(11),且分流层(5)上的分离口(11)通过2个通道分别与第一引导区域(9-1)及第二引导区域(9-2)相连通;
第一检测层(3-1)上对应分流层(5)的分离口(11)设置结构及位置相同的第一检测区域(8-1),第一检测层(3-1)上对应分流层(5)的第一引导区域(9-1)及第二引导区域(9-2)分别设置结构及位置相同的第一非检测区域(12-1)及第二非检测区域(12-2),第一隔离层(6-1)上对应第一检测层(3-1)的第一非检测区域(12-1)及第二非检测区域(12-2)分别设置结构及位置相同的第一隔离口(13-1)及第二隔离口(13-2);
第二检测层(3-2)上对应第一隔离层(6-1)的第一隔离口(13-1)设置结构及位置相同的第二检测区域(8-2),第二检测层(3-2)上对应第一隔离层(6-1)的第二隔离口(13-2)设置结构及位置相同的第三非检测区域(12-3);
第二隔离层(6-2)上对应第二检测层(3-2)的第三非检测区域(12-3)设置结构及位置相同的第三隔离口(13-3),第三检测层(3-3)上对应第二隔离层(6-2)的第三隔离口(13-3)设置结构及位置相同的第三次检测区域(8-3)。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薄双面胶和层叠技术的三维纸芯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一种基于薄双面胶和层叠技术的三维纸芯片的制备方法是按以下步骤进行的:
一、三位纸芯片的加工:
①、首先选择层析纸作为检测层和非检测层,然后用CoreldrawX8软件按检测层和非检测层图案设计丝网印刷版的结构,并制备出相应结构的丝网印刷版;
所述的丝网印刷版为150目~300目;
②、将步骤一①制备的丝网印刷版置于层析纸上,并将固体蜡透过丝网印刷版,反复摩擦印刷3min~5min,得到印刷有固体蜡的层析纸;
③、将印刷有固体蜡的层析纸置于温度为100℃~130℃的热板上,加热至固体蜡完全溶解于层析纸中形成疏水区域,得到带有疏水区域的层析纸,将带有疏水区域的层析纸置于室温下冷却,得到检测层和非检测层;
二、三维纸芯片的组装:
①、对厚度为8μm~12μm的薄双面胶进行切割处理,得到切割后的薄双面胶;
②、将检测层、非检测层和固定板按设计进行叠放,然后利用切割后的薄双面胶进行粘贴,最后用螺栓和螺母进行固定拧紧,即完成一种基于薄双面胶和层叠技术的三维纸芯片的制备方法。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基于薄双面胶和层叠技术的三维纸芯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①中所述的丝网印刷版为200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基于薄双面胶和层叠技术的三维纸芯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②中将步骤一①制备的丝网印刷版置于层析纸上,并将固体蜡透过丝网印刷版,反复摩擦印刷5min,得到印刷有固体蜡的层析纸。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基于薄双面胶和层叠技术的三维纸芯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③中将印刷有固体蜡的层析纸置于温度为120℃的热板上,加热至固体蜡完全溶解于层析纸中形成疏水区域,得到带有疏水区域的层析纸。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基于薄双面胶和层叠技术的三维纸芯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①中对厚度为10μm的薄双面胶进行切割处理,得到切割后的薄双面胶。
CN201711268472.5A 2017-12-05 2017-12-05 一种基于薄双面胶和层叠技术的三维纸芯片及其制备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789962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268472.5A CN107899626B (zh) 2017-12-05 2017-12-05 一种基于薄双面胶和层叠技术的三维纸芯片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268472.5A CN107899626B (zh) 2017-12-05 2017-12-05 一种基于薄双面胶和层叠技术的三维纸芯片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99626A true CN107899626A (zh) 2018-04-13
CN107899626B CN107899626B (zh) 2019-12-10

Family

ID=618544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268472.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7899626B (zh) 2017-12-05 2017-12-05 一种基于薄双面胶和层叠技术的三维纸芯片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899626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12770A (zh) * 2018-07-12 2018-12-18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多层纸芯片结构、制造设备和方法以及流体层间流动方法
CN109060923A (zh) * 2018-08-20 2018-12-21 浙江大学 折纸结构的体表汗液电化学传感器及监测方法
WO2021220716A1 (ja) * 2020-04-28 2021-11-04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検査チップ、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096081A1 (en) * 2001-10-19 2003-05-22 Lavallee Guy P. Integrated microfluidic, optical and electronic device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CN102016595A (zh) * 2008-03-27 2011-04-13 哈佛学院院长等 三维微流体装置
US20120285560A1 (en) * 2011-05-12 2012-11-15 Cooksey Gregory A Foldable microfluidic devices using double-sided tape
CN102914536A (zh) * 2012-10-19 2013-02-06 大连大学 一种图案化多层阵列纸芯片和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3743905A (zh) * 2014-01-24 2014-04-23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多肿瘤标志物联测用纸芯片酶联免疫测试卡
CN103760209A (zh) * 2014-01-27 2014-04-30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多参数纸芯片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及肺癌标志物检测方法
CN105107557A (zh) * 2015-07-01 2015-12-02 太原理工大学 高通量三维微流控纸芯片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6111219A (zh) * 2016-06-05 2016-11-16 大连大学 基于多版图案化丝网联合印刷技术的三维纸芯片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096081A1 (en) * 2001-10-19 2003-05-22 Lavallee Guy P. Integrated microfluidic, optical and electronic device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CN102016595A (zh) * 2008-03-27 2011-04-13 哈佛学院院长等 三维微流体装置
US20120285560A1 (en) * 2011-05-12 2012-11-15 Cooksey Gregory A Foldable microfluidic devices using double-sided tape
CN102914536A (zh) * 2012-10-19 2013-02-06 大连大学 一种图案化多层阵列纸芯片和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3743905A (zh) * 2014-01-24 2014-04-23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多肿瘤标志物联测用纸芯片酶联免疫测试卡
CN103760209A (zh) * 2014-01-27 2014-04-30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多参数纸芯片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及肺癌标志物检测方法
CN105107557A (zh) * 2015-07-01 2015-12-02 太原理工大学 高通量三维微流控纸芯片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6111219A (zh) * 2016-06-05 2016-11-16 大连大学 基于多版图案化丝网联合印刷技术的三维纸芯片制备方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12770A (zh) * 2018-07-12 2018-12-18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多层纸芯片结构、制造设备和方法以及流体层间流动方法
CN109012770B (zh) * 2018-07-12 2021-05-14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多层纸芯片结构、制造设备和方法以及流体层间流动方法
CN109060923A (zh) * 2018-08-20 2018-12-21 浙江大学 折纸结构的体表汗液电化学传感器及监测方法
CN109060923B (zh) * 2018-08-20 2023-06-09 浙江大学 折纸结构的体表汗液电化学传感器及监测方法
WO2021220716A1 (ja) * 2020-04-28 2021-11-04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検査チップ、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99626B (zh) 2019-1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de Oliveira et al. A simple method to produce 2D and 3D microfluidic paper-based analytical devices for clinical analysis
KR101561718B1 (ko) 3차원 마이크로유체 장치
CN107899626A (zh) 一种基于薄双面胶和层叠技术的三维纸芯片及其制备方法
DE60035199T2 (de) Analysenkassette und flüssigkeitsförderkontroller
CN108745428A (zh) 一种多通道三维微流控纸芯片及其制备方法
US20130084630A1 (en) Quantitative microfluidic devices
CN106111219B (zh) 基于多版图案化丝网联合印刷技术的三维纸芯片制备方法
JPS6269139A (ja) 反応性表面上に液体試料を施すための計量用毛細間隙装置及び計量方法
CN106996929A (zh) 集成化的电化学发光纸质微流控芯片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8663419B (zh) 纸芯片及其制备方法以及生物分子检测方法
CN104841499A (zh) 一种纸基数字微流器件
CN108020585B (zh) 一种集成显色和电化学检测的三维纸芯片及其制备方法
Qamar et al. Evolution of wax-on-plastic microfluidics for sub-microliter flow dynamic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distance-based assay
CN105008932B (zh) 流体装置和其制造方法、以及流体装置制造用的热转印介质
CN108273573B (zh) 一种可一步实现elisa免疫反应的三维纸芯片及其制备方法
Raj et al. Semi-enclosed microfluidic device on glass-fiber membrane with enhanced signal quality for colorimetric analyte detection in whole blood
US10119981B2 (en) Analytical devices for detection of low-quality pharmaceuticals
Benhabib et al. Low-cost assays in paper-based microfluidic biomedical devices
CN111965351B (zh) 一种十种呼吸道病原体联合检测试纸及其制备方法
US20200368745A1 (en) Fluid analysis devices
US8697006B2 (en) Application of a reagent to a matrix material
CN208032598U (zh) 微流控纸芯片的微阀驱动装置
Benhabib et al. based microfluidic devices for low-cost assays
Imdieke et al. Porous stamp-based reagent patterning for lateral flow immunoassays
CN106179547A (zh) 自驱动超高流速激光刻蚀微缝‑纸基微流装置及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1210

Termination date: 2020120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