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67385A - 反应舵 - Google Patents

反应舵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867385A
CN107867385A CN201710858925.3A CN201710858925A CN107867385A CN 107867385 A CN107867385 A CN 107867385A CN 201710858925 A CN201710858925 A CN 201710858925A CN 107867385 A CN107867385 A CN 1078673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udder
foregoing
reaction
lower side
upper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85892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867385B (zh
Inventor
牧野功治
增田圣始
高岸宪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HI Marine United Inc
Japan Marine United Corp
Original Assignee
IHI Marine United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01433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44607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IHI Marine United Inc filed Critical IHI Marine United Inc
Publication of CN1078673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673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8673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6738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HMARINE PROPULSION OR STEERING
    • B63H25/00Steering; Slowing-down otherwise than by use of propulsive elements; Dynamic anchoring, i.e. positioning vessels by means of main or auxiliary propulsive elements
    • B63H25/06Steering by rudders
    • B63H25/38Rudders
    • B63H25/381Rudders with flap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HMARINE PROPULSION OR STEERING
    • B63H1/00Propulsive elements directly acting on water
    • B63H1/02Propulsive elements directly acting on water of rotary type
    • B63H1/12Propulsive elements directly acting on water of rotary type with rotation axis substantially in propulsive direction
    • B63H1/14Propellers
    • B63H1/28Other means for improving propeller efficiency

Abstract

船的反应舵(10)具有上侧舵部(5)和位于比上侧舵部(5)靠下方的位置的下侧舵部(7)。上侧舵部(5)与下侧舵部(7)的一方或者两方被作为反应部而形成。在借助与舵轴(C2)正交的假想平面形成的截面中,反应部的中心线弯曲。

Description

反应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船的舵,更详细地说,涉及一种向船的左右方向弯曲的反应舵(reaction rudder)。
背景技术
为了控制船的行进方向而使用舵。舵在船的船尾部设于推进螺旋桨的后方。舵例如能够绕朝向铅垂方向的舵轴摆动。舵借助其摆动角度,将推进螺旋桨所产生的水流的朝向向左右改变。由此控制船的行进方向。
作为积极地产生升力的舵,存在反应舵。反应舵例如具有绕其舵轴扭转的形状。借助该扭转,增加舵所产生的升力,增加该升力的前方向分量。这样的反应舵例如记载于下述的专利文献1、2中。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58-1699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5734918号。
发明内容
期望在反应舵中高效地产生升力,或者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制作反应舵。
因此,本发明的第1目的在于,在向船的左右方向弯曲的反应舵中,提高相对于该弯曲产生的升力的增大效果。
本发明的第2目的在于,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制作反应舵。
为了实现上述的第1目的,根据第1发明提供一种反应舵,该反应舵为船的反应舵,其中,
该舵在前述船的推进螺旋桨的后方处被设为能够绕舵轴摆动,具有上侧舵部和位于比前述上侧舵部靠下方的位置的下侧舵部,
前述上侧舵部与下侧舵部的边界在与前述舵轴平行的方向上位于距前述推进螺旋桨的旋转轴的延长线的位置为上限距离以内的范围处,该上限距离是前述反应舵的整个高度的15%以下的距离,
前述上侧舵部与下侧舵部的一方或者两方被作为反应部而形成,
在借助与前述舵轴正交的假想平面形成的截面中,前述反应部的中心线弯曲,
在前述反应部的上端部与下端部的一方或者两方中,具有沿前述舵的厚度方向突出的突出部,该突出部在从前述舵的前缘朝向后缘的方向上延伸。
为了实现上述的第2目的,根据第2发明提供一种反应舵,该反应舵为船的反应舵,其中,
该舵在前述船的推进螺旋桨的后方处被设为能够绕舵轴摆动,具有上侧舵部和位于比前述上侧舵部靠下方的位置的下侧舵部,
前述上侧舵部与下侧舵部的边界在与前述舵轴平行的方向上位于距前述推进螺旋桨的旋转轴的延长线的位置为上限距离以内的范围,该上限距离是前述反应舵的整个高度的15%以下的距离,
前述上侧舵部与下侧舵部的仅一方被作为反应部而形成,
在借助与前述舵轴正交的假想平面形成的截面中,前述反应部的中心线弯曲。
反应舵中的前述上侧舵部与下侧舵部的一方或者两方被作为反应部而形成。反应部的舵截面的中心线弯曲。由此,反应部的一方的侧面所产生的负压变大。该负压有助于反应部所产生的升力。
在这种情况下,根据第1发明,反应部的上端部与下端部的一方或者两方具有沿前述舵的厚度方向突出的突出部,该突出部在从前述舵的前缘朝向后缘的方向上延伸。该突出部使在反应部的一方的侧面产生的负压的区域从压力相对较高的其它区域沿舵轴方向分离。由此,抑制在反应部的一方的侧面中产生的负压的降低。
因此,能够抑制有助于反应部所产生的升力的负压降低,所以能够提高相对于舵截面的中心线的弯曲的升力的增大效果。
另一方面,根据第2发明,由于可以不使上侧舵部与下侧舵部中的另一方的舵截面的中心线弯曲,因此反应舵的制作变得容易。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反应舵的船的后方部的侧视图。
图2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反应舵。
图3表示反应部的舵截面。
图4是用于说明反应部的作用的图。
图5是用于说明反应部的作用的另一图。
图6是用于说明舵截面的设定方法的图。
图7是用于说明突出部的作用的图。
图8表示反应部的阻力的CFD分析结果。
图9表示本发明的变更例的反应舵。
图10表示对反应舵进行CFD而获得的舵表面的压力分布。
具体实施方式
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此外,对各图中共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能够应用本发明的船)
图1是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反应舵10的船1的后方部的侧视图。船1是在海、湖或者河中航行的装置,例如是船舶或者舰艇。此外,在本申请中,“前后方向”指的是从船1的船尾侧朝向船1的船头侧的方向并且是船体的中心线的方向,“左右方向”指的是船体相对于前后方向的左右方向。另外,以下,“左侧”与“右侧”分别指的是由在船1的船尾侧朝向船1的船头侧的人所看到的左侧与右侧。
在船1的船尾部1a设置推进螺旋桨3。推进螺旋桨3以能够绕旋转轴C1旋转的方式安装于船体的船尾部1a。推进螺旋桨3具有以旋转轴C1为中心轴的旋转中心部3a和在绕旋转轴C1的方向上配置并结合于旋转中心部3a的多个螺旋桨翼3b。旋转中心部3a的前侧部分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船尾部1a。推进螺旋桨3绕旋转轴C1在水中被旋转驱动,产生船1的前进推力。以下,将推进螺旋桨3的旋转方向设为在从船尾侧观察的情况下为顺时针。
(反应舵的概略)
图2(A)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并且示出反应舵10,图2(B)是图2(A)的2B-2B向视图,图2(C)是从前方侧的左侧斜下方观察反应舵10的立体图。此外,以下,旋转轴C1的延长线C11是直线,意味着位于反应舵10的该延长线。
反应舵10在船1的推进螺旋桨3的后方以能够绕舵轴C2(参照图1)摆动的方式安装于船体。舵轴C2例如以船体处于水平姿势的状态(即,前后方向与左右方向朝向水平的状态)朝向铅垂方向,但也可以从铅垂方向倾斜。
反应舵10具有上侧舵部5和位于比上侧舵部5靠下方的位置的下侧舵部7。上侧舵部5在与舵轴C2平行的方向(以下,也仅称为高度的方向)上,从延长线C11的高度或者距延长线C11较近的高度向上方延伸。下侧舵部7在高度的方向上从延长线C11的高度或者距延长线C11较近的高度向反应舵10的下方(在图2的例子中是直至下端)延伸。此外,高度指的是与舵轴C2平行的方向上的位置(以下相同)。在图2的例子中,反应舵10还包括位于上侧舵部5的上侧并结合于上侧舵部5的上端舵部9。此外,在图2(A)中,上侧舵部5、下侧舵部7以及上端舵部9分别是由虚线包围的范围的舵部分,并且相互结合。在图2(B)、图2(C)中,双点划线表示反应舵10的前缘(上侧舵部5、下侧舵部7以及上端舵部9的前缘5a、7a、9a),在图2(B)中,虚线表示后述的舵鳍11b的前缘。
上侧舵部5与下侧舵部7的边界如图2(A)那样,在反应舵10中的前后方向的各位置处,位于在高度的方向上距延长线C11的位置(即高度)为上限距离以内的范围R。该上限距离是反应舵10的整个高度H的15%以下的距离(在图2(A)的例子中,上限距离比整个高度H的15%小)。因此,范围R的高度的方向的中心Ph处于延长线C11的高度,并且范围R的高度的方向的长度是0.3H以下的规定值(这里H是上述整个高度)。在设有后述的舵球(bulb)11a的情况下,范围R也可以是在高度的方向上存在舵球11a的范围。即,范围R可以是从舵球11a的下端至上端的高度方向的范围。在图2(A)的例子中,上侧舵部5与下侧舵部7的边界处于延长线C11的高度处,但并不局限于此,只要如上述那样在范围R内即可。此外,在上侧舵部5与下侧舵部7的边界处,可以将上侧舵部5与下侧舵部7相互直接结合。另外,整个高度H指的是作为舵发挥功能的部分(该部分中的上端至下端)的高度方向的长度。
(反应部的结构)
上侧舵部5与下侧舵部7的一方或者两方作为反应部而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舵部5与下侧舵部7分别作为反应部而形成。
图3(A)、图3(B)分别示出借助与舵轴C2正交的假想平面形成的截面(以下仅称为舵截面)。图3(A)是图2(A)的3A-3A剖视图,表示作为反应部的下侧舵部7的舵截面。图3(B)是图2(A)的3B-3B剖视图,表示作为反应部的上侧舵部5的舵截面。
在图3中,在比旋转轴C1的延长线C11更低的位置(图3(A))与更高的位置(图3(B)),来自推进螺旋桨3的水流F的朝向不同。在图3中,反应部的中心线Cr以由于来自推进螺旋桨3的水流F而使反应舵10所产生的升力的前方向分量增加的方式弯曲。中心线Cr在舵截面上处于距反应舵10的两侧面等距离处。此外,在从船尾侧观察时推进螺旋桨3的旋转方向为逆时针的情况下,中心线Cr的弯曲的朝向与图3(A)、图3(B)的情况相反。
中心线Cr具有比设定位置Pr靠前侧的前侧中心线部Cr1和比设定位置Pr靠后侧的后侧中心线部Cr2。前侧中心线部Cr1相对于后侧中心线部Cr2向船体的左右方向弯曲。即,通过前侧中心线部Cr1的后端与前端的直线从通过后侧中心线部Cr2的后端与前端的直线向左右方向倾斜。
设定位置Pr是中心线Cr上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与中心线Cr正交的方向的反应舵10(上侧舵部5或者下侧舵部7)的尺寸(以下仅称为厚度)为最大时的位置(以下仅称为最大厚度位置)。此外,设定位置Pr并不限定于最大厚度位置,例如也可以是比最大厚度位置靠前侧的位置。这里,无论在设定位置Pr是最大厚度位置的情况下,还是在不是最大厚度位置的情况下,设定位置Pr只要是以中心线Cr的全长的30%~40%(例如35%)的长度沿中心线Cr从中心线Cr的前端偏向后侧的位置即可。
(反应部的作用)
图4是用于说明反应部的作用的图。图4(A)是表示推进螺旋桨与舵的位置关系的概略立体图。图4(B)、图4(C)表示下侧舵部7的舵截面,图4(B)表示舵截面的中心线Cr为直线的情况,图4(C)表示舵截面的中心线Cr弯曲的本实施方式的情况。由于中心线Cr弯曲,反应舵10所产生的升力L变大,升力L的前方向分量La也相应地变大。
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2(B)那样,上侧舵部5的前缘5a遍及与舵轴C2平行的方向上的上侧舵部5的整个范围地从舵轴C2偏向左侧。由此,能够遍及该整个范围地增大上侧舵部5所产生的升力的前方向分量。在这种情况下,在图2的例子中,上侧舵部5的前缘5a遍及与舵轴C2平行的方向上的上侧舵部5的整个范围地沿与舵轴C2平行的方向延伸。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下侧舵部7的前缘7a遍及与舵轴C2平行的方向上的下侧舵部7的整个范围地从舵轴C2偏向右侧。由此,能够遍及该整个范围地增大下侧舵部7所产生的升力的前方向分量。在这种情况下,在图2的例子中,下侧舵部7的前缘7a遍及与舵轴C2平行的方向上的下侧舵部7的整个范围地沿与舵轴C2平行的方向延伸。
图5是用于说明反应部的作用的另一图。图5(A)、图5(B)表示舵截面,图5(A)表示舵截面的中心线为直线的情况,图5(B)表示下侧舵部7的舵截面的中心线Cr弯曲的情况。如图5那样,正压的部分成为阻力,负压的部分成为推进力。因此,通过使中心线Cr弯曲,从而下侧舵部7中的右侧面的正压的区域减少,下侧舵部7中的左侧面的负压的区域增加,其结果是,反应部的阻力减小。在本申请中,正压指的是相对于负压相对较高的压力,负压指的是相对于正压相对较低的压力。
(反应部的具体形状的一例)
在本实施方式中,舵截面可以遍及高度方向上的上侧舵部5(反应部)的整个范围地具有相同的形状与相同的尺寸。由此,上侧舵部5的侧面成为与舵轴C2平行的比较简单的形状,因此反应舵10的制作变得容易。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下侧舵部7中,舵截面的最大厚度可以随着移向下方而逐级或者逐渐地减小。
图6表示这样的反应部的舵截面。在该舵截面中,最大厚度位置Pr成为后侧中心线部Cr2与前侧中心线部Cr1的边界。该后侧中心线部Cr2是直线。另外,在舵截面中,反应部的一方的侧面Ls从厚度成为最大的中心线Cr方向的位置P1以直线状延伸至前缘部。这样,由于在舵截面中侧面Ls是直线,因此反应舵10的制作变得容易。另外,在舵截面中,反应部的另一方的侧面Lc从最大厚度位置Pr至前缘部以随着移向前缘侧而接近侧面Ls的方式以曲线状延伸。该段落的内容适用于各高度处的舵截面。
基于图6说明这样的舵截面的设定方法的一个例子。
(1)在舵截面中,设定从厚度成为最大的中心线Cr方向的位置并且位于一方的侧面Ls上的位置P1向前侧延伸的线Ls。该线Ls与通过后侧中心线部Cr2的后端与前端(设定位置Pr)的直线平行。
(2)在比位置P1靠前侧处,制作与线Ls相切的多个圆。这些圆越接近前端半径越小。将距舵截面的前缘最近的圆Ca与线Ls的切点设为Ps。
(3)在舵截面中,从厚度成为最大的中心线Cr方向的位置并且位于另一方的侧面上的位置P2引出向前侧延伸并与多个圆相切的自由曲线Lc。该曲线Lc是随着移向前缘侧而逐渐接近直线Ls的线。将圆Ca与曲线Lc的切点设为Pc。
(4)利用从位置P1至切点Ps的线Ls、从切点Ps至切点Pc的圆Ca的部分、以及从切点Pc至位置P2的自由曲线Lc,将比设定位置Pr靠前侧的舵截面部分进行划分。
(5)比设定位置Pr靠后侧的舵截面部分被设定为,随着接近后缘而逐渐或者逐级地减小舵截面的厚度。
通过在各高度处实施上述(1)~(5)的步骤,从而设定反应舵10的三维形状。
(突出部的结构)
反应舵10如图1那样,在反应部的上端部与下端部中的一方或者两方具有向反应舵10的厚度方向(以下仅称为厚度方向)突出的突出部11。突出部11在从反应舵10的前缘朝向后缘的方向上延伸。突出部11设于反应舵10的右侧面与左侧面这两方。
突出部11如图1与图2那样,包括位于上侧舵部5与下侧舵部7的边界的舵球11a、以及与舵球11a结合并从舵球11a向厚度方向的外侧延伸的舵鳍11b。
舵球11a位于与旋转轴C1的延长线C11相同的高度。舵球11a位于推进螺旋桨3的后端部3c(例如轴毂帽)的正后方即可。左右舵球11a分别是从反应舵10的左右侧面向左右外侧隆起的部分。在前后方向的各位置处,借助与旋转轴C1的方向正交的假想平面形成的舵球11a的截面的外缘形状例如可以是圆弧、椭圆状,但也可以是其他形状。舵球11a的上述截面的外缘的尺寸随着移向后方而变小。在图2的例子中,左右舵球11a从反应舵10的前缘向前侧突出而相互结合,该结合部分的借助与旋转轴C1的方向正交的假想平面形成的截面的外缘形状具有接近圆形的形状或者圆形。舵球11a通过抑制来自推进螺旋桨3中的旋转中心部3a的后端部3c的涡流,使推进性能提高。
左右方向上的舵球11a的尺寸比上侧舵部5或者下侧舵部7的最大厚度大。在本实施方式中,左右方向上的舵球11a的尺寸比上侧舵部5的最大厚度大,并且比下侧舵部7的最大厚度大。
左右舵鳍(fin)11b分别从左右舵球11a的外侧面向厚度方向外侧延伸。舵鳍11b从船体带来的纵向涡流与推进螺旋桨3以及绕旋转轴C1的涡流产生具有前方向分量的升力。由此,损失的涡流能量作为朝前的推力而被回收,推进性能提高。例如,借助与旋转轴C1平行的铅垂面形成的舵鳍11b的截面的形状为产生具有前方向分量的升力的翼形。
(突出部的作用)
图7是用于说明突出部11的有无导致的压力的分布的差异的图。图7(A)、图7(B)表示在图1中除掉了突出部11的情况,图7(A)是推进螺旋桨3与反应舵10的概略侧视图,图7(B)是表示反应舵10的左侧面中的高度与压力的关系的图表。在图7(B)中,纵轴表示以旋转轴C1的延长线C11的高度为原点的高度,横轴表示由于来自推进螺旋桨3的水流而在反应舵10的左侧面产生的压力。如图7(A)、图7(B)所示,在比延长线C11高的位置,在反应舵10的左侧面产生正压,在比延长线C11低的位置,在反应舵10的左侧面产生负压。这是因为,如上述那样,在比延长线C11更高的位置与更低的位置,来自推进螺旋桨3的水流的朝向不同。
图7(C)、图7(D)表示如图1那样设有突出部11的情况,图7(C)是推进螺旋桨3与反应舵10的概略侧视图,图7(D)是表示反应舵10的左侧面中的高度与压力的关系的图表。图7(D)的纵轴与横轴与图7(B)的情况相同。在图7(D)中,虚线的曲线表示图7(B)的情况,实线的曲线表示突出部11存在的情况。
关于图7,在突出部11不存在的情况下,上侧舵部5与下侧舵部7的边界(在该图的例子中是旋转轴C1的延长线C11的高度)也可以说是舵侧面的压力的正负的边界,因此下侧舵部7的左侧面的负压随着接近边界而大幅度减少。能够利用突出部11抑制该减少的程度。这是因为,突出部11将下侧舵部7的左侧面中的负压的范围与上侧舵部5的左侧面中的正压的范围相互分离。因此,利用突出部11,能够增大作为反应部的下侧舵部7的左侧面所产生的负压的绝对值,能够增大作为反应部的上侧舵部5的左侧面所产生的正压的绝对值。
这样,突出部11具有对反应部中的一方的侧面所产生的负压的绝对值的降低进行抑制的功能(负压降低抑制功能)。由此,能够增加图4(C)所示的升力L与其前方向分量La,其结果是,反应舵10的阻力减小。
另外,舵球11a不仅具有对来自推进螺旋桨3的涡流进行抑制的功能,还具有负压降低抑制功能,因此反应舵10的阻力相辅相成地降低。
并且,舵鳍11b不仅具有产生具有前方向分量的升力的功能,还具有负压降低抑制功能,因此反应舵10的阻力相辅相成地降低。
图8示出借助CFD分析求出作为反应部的下侧舵部7的阻力的结果。如图8所示,在将无舵球11a与舵鳍11b的情况下的阻力设为100%的情况下,通过设置舵球11a,而使阻力减小20%,通过设置舵球11a与舵鳍11b这两方,使得阻力进一步减小5%。
(端部突出体的结构与作用)
在图1的例子中,突出部11包括设于作为反应部而形成的下侧舵部7的下端部的下端部突出体11c、以及设于作为反应部而形成的上侧舵部5的上端部的上端部突出体11d。
下端部突出体11c与上端部突出体11d可以例如像图2那样形成为板状。下端部突出体11c与上端部突出体11d也具有上述负压降低抑制功能。下端部突出体11c将下侧舵部7中的左侧面的下端部的负压的范围从比其更靠下方的范围分离,因此抑制该负压的范围内的负压的绝对值的降低。其结果是,能够增加下侧舵部7所产生的升力的前方向分量。关于上端部突出体11d也相同。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而是当然能够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加入各种变更。例如,可以单独地采用以下的变更例1~3中的某一个,也可以任意地组合采用变更例1~3。在该情况下,以下未叙述的点与上述相同。
(变更例1)
在上述中,可以仅设置舵球11a与舵鳍11b中的一方。例如,在上述中,可以省略舵球11a。在该情况下,左右舵鳍11b分别从反应舵10的左右侧面分别向厚度方向外侧延伸。另外,在该情况下,左右舵鳍11b也可以位于上侧舵部5与下侧舵部7的边界(在一个例子中是与旋转轴C1的延长线C11相同的高度)。
(变更例2)
在上述中,也可以省略下端部突出体11c与上端部突出体11d中的一方或者两方。
(变更例3)
在上述中,将上侧舵部5与下侧舵部7这两方形成为反应部,但也可以仅将上侧舵部5与下侧舵部7中的一方形成为反应部。
例如,可以仅将上侧舵部5与下侧舵部7中的下侧舵部7形成为反应部。图9示出该情况。图9(A)相当于图1的局部放大图。图9(B)是图9(A)的9B-9B向视图,图9(C)是从前方侧的左侧斜下方观察反应舵10的立体图。在图9(B)、图9(C)中,双点划线示出反应舵10的前缘(上侧舵部5与下侧舵部7的前缘5a、7a),在图9(B)中,虚线示出舵鳍11b的前缘。
在变更例3中,上侧舵部5的前缘5a可以遍及与舵轴C2平行的方向上的上侧舵部5的整个范围地处于与舵轴C2相同的左右方向位置。另外,在变更例3中,下侧舵部7的前缘7a遍及与舵轴C2平行的方向上的下侧舵部7的整个范围地从舵轴C2偏向右侧。在这种情况下,在图9(B)的例子中,遍及与舵轴C2平行的方向上的下侧舵部7的整个范围,下侧舵部7的前缘7a沿与舵轴C2平行的方向延伸。
另外,在变更例3中,舵截面可以遍及高度方向上的上侧舵部5的整个范围地具有相同的形状与相同的尺寸。另外,在变更例3中,在下侧舵部7中,舵截面的最大厚度可以随着移向下方而逐级或者逐渐地变小。
这样,在变更例3中,在不将上侧舵部5作为反应部的情况下,可以如图9那样省略上端舵部9与上端部突出体11d,下端部突出体11c可以如图9那样设置,也可以被省略。
在变更例3中,由于不使上侧舵部5与下侧舵部7中的另一方的舵截面的中心线弯曲,因此反应舵10的制作变得容易。
另外,在图9中,由于舵截面的中心线弯曲的反应部7与其他舵部分的结合位置仅为与上侧舵部5结合的结合位置,因此反应舵10的制作变得更容易。
与此相对,在反应舵10包括上端舵部9时并且在上侧舵部5与下侧舵部7中仅将上侧舵部5作为反应部的情况下,反应部5与其他舵部分的结合位置为与下侧舵部7结合的结合位置和与上侧舵部5结合的结合位置这两个位置。在这一点上,通过仅将下侧舵部7形成为反应部,使上述结合位置从两个位置减少为一个位置,因此反应舵10的制作变得容易。
此外,在该变更例3中,在不将下侧舵部7作为反应部的情况下,可以省略下端部突出体11c。在该情况下,上端部突出体11d可以如上述那样设置,也可以被省略。
在变更例3中,也可以省略舵球11a与舵鳍11b中的一方或者两方。
图10示出关于反应舵10进行CFD而获得的舵表面的压力分布。该CFD以推进螺旋桨和其后方的反应舵作为对象而进行。在该CFD的情况下,推进螺旋桨的旋转方向在从其后方观察的情况下为顺时针。CFD是任意的船舶(240m级的油轮)以相当于计划速度附近的状态进行的。在图9中,细的虚线是表示成为相同的压力系数的位置的等压线,以各数值示出了其值。
图10(A)示出关于无突出部11的反应舵10的结果。图10(B)示出关于对图10(A)的情况附加了舵球11a的反应舵10的结果。图10(C)示出关于对图10(A)的情况附加了舵球11a与舵鳍11b的反应舵10的结果。
在图10(B)的上侧舵部5中,在图10(A)中压力较低的范围由于舵球11a而减少(特别是在图10(B)中,斜线范围X脱离了压力系数比-1.0低的范围)。因此,例如在上侧舵部5也作为反应部而形成的情况下,利用舵球11a,能够增大上侧舵部5中的左侧面的正压,其结果是,能够较大地保持上侧舵部5中的左侧面与右侧面的压力差。
另外,如图10(B)的箭头Y所示,在距舵球11a较近的下侧舵部7的范围内,压力系数为0.0的等压线由于舵球11a而从图10(A)的情况向前方侧移动。这示出了利用舵球11a扩大下侧舵部7中的负压的范围的情况。
在图10(C)的下侧舵部7中,如斜线范围Z所示,负压的范围比图10(B)的情况有所扩大。
附图标记说明
1 船,1a 船尾部,3 推进螺旋桨,3a 旋转中心部,3b 螺旋桨翼,3c 后端部,5上侧舵部(反应部),7 下侧舵部(反应部),9 上端舵部,10 反应舵,11 突出部,11a舵球,11b 舵鳍,11c 下端部突出体,11d 上端部突出体,C1 旋转轴,C11 旋转轴的延长线,C2 舵轴,Cr 中心线,Cr1 前侧中心线部,Cr2 后侧中心线部,F 水流,Pr 设定位置,H 整个高度,R 范围。

Claims (9)

1.一种反应舵,其是船的反应舵,前述反应舵的特征在于,
该舵在前述船的推进螺旋桨的后方处被设为能够绕舵轴摆动,具有上侧舵部和位于比前述上侧舵部靠下方的位置的下侧舵部,
前述上侧舵部与下侧舵部的边界在与前述舵轴平行的方向上位于距前述推进螺旋桨的旋转轴的延长线的位置为上限距离以内的范围,该上限距离是前述反应舵的整个高度的15%以下的距离,
前述上侧舵部与下侧舵部的一方或者两方被作为反应部而形成,
在借助与前述舵轴正交的假想平面形成的截面中,前述反应部的中心线弯曲,
在前述反应部的上端部与下端部的一方或者两方中,具有沿前述舵的厚度方向突出的突出部,该突出部在从前述舵的前缘朝向后缘的方向上延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应舵,其特征在于,
前述突出部包括位于前述上侧舵部与下侧舵部的边界的舵球,
前述船的左右方向上的前述舵球的尺寸比前述上侧舵部或者下侧舵部的最大厚度大。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反应舵,其特征在于,
前述突出部包括位于前述上侧舵部与下侧舵部的边界的舵鳍。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反应舵,其特征在于,
前述突出部包括结合于前述舵球并从前述舵球向前述厚度方向的外侧延伸的舵鳍。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反应舵,其特征在于,
前述下侧舵部被作为前述反应部而形成,前述突出部包括设于前述下侧舵部的下端部的下端部突出体,或者,
前述上侧舵部被作为前述反应部而形成,前述突出部包括设于前述上侧舵部的上端部的上端部突出体。
6.一种反应舵,其是船的反应舵,前述反应舵的特征在于,
该舵在前述船的推进螺旋桨的后方处被设为能够绕舵轴摆动,具有上侧舵部和位于比前述上侧舵部靠下方的位置的下侧舵部,
前述上侧舵部与下侧舵部的边界在与前述舵轴平行的方向上位于距前述推进螺旋桨的旋转轴的延长线的位置为上限距离以内的范围,该上限距离是前述反应舵的整个高度的15%以下的距离,
前述上侧舵部与下侧舵部的仅一方被作为反应部而形成,
在借助与前述舵轴正交的假想平面形成的截面中,前述反应部的中心线弯曲。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反应舵,其特征在于,
前述下侧舵部被作为前述反应部而形成,并延伸至前述反应舵的下端,
前述下侧舵部的前缘遍及与前述舵轴平行的方向上的前述下侧舵部的整个范围地处于从前述舵轴偏向前述船的左右方向的位置。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反应舵,其特征在于,
遍及与前述舵轴平行的方向上的前述反应部的整个范围,在该方向的各位置处的前述截面中,前述反应部的一方的侧面从厚度成为最大的前述中心线的方向的位置以直线状延伸至前缘部。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反应舵,其特征在于,
在前述上侧舵部与下侧舵部中,仅下侧舵部被作为前述反应部而形成。
CN201710858925.3A 2016-09-28 2017-09-21 反应舵 Active CN10786738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89687 2016-09-28
JP2016-189687 2016-09-28
JP2017014336A JP6446073B2 (ja) 2016-09-28 2017-01-30 リアクション舵
JP2017-014336 2017-01-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67385A true CN107867385A (zh) 2018-04-03
CN107867385B CN107867385B (zh) 2020-07-21

Family

ID=617622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858925.3A Active CN107867385B (zh) 2016-09-28 2017-09-21 反应舵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867385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74178A (zh) * 2020-07-28 2020-11-03 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舵球制作方法及舵球
CN112512919A (zh) * 2018-06-11 2021-03-16 Mol 技术-贸易株式会社 船舶用舵及船舶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10009112A (ko) * 1999-07-07 2001-02-05 권상문 선박의 방향타
JP2003341594A (ja) * 2002-05-23 2003-12-03 Shin Kurushima Dockyard Co Ltd 抵抗低減構造舵
KR20080061706A (ko) * 2006-12-28 2008-07-03 현대중공업 주식회사 선박용 비대칭 방향타
CN101434294A (zh) * 2007-11-13 2009-05-20 贝克船舶系统有限及两合公司 船舵
CN101559828A (zh) * 2008-04-18 2009-10-21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翼舵
CN101746498A (zh) * 2010-01-28 2010-06-23 武汉理工大学 分体式助推高效舵
JP2013256215A (ja) * 2012-06-13 2013-12-26 Sumitomo Heavy Industries Marine & Engineering Co Ltd ラダーバルブ付き舵の製造方法
KR20140015924A (ko) * 2012-07-27 2014-02-07 현대중공업 주식회사 선박용 러더
CN105431350A (zh) * 2014-01-06 2016-03-23 日本汉武西株式会社 船舶用舵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10009112A (ko) * 1999-07-07 2001-02-05 권상문 선박의 방향타
JP2003341594A (ja) * 2002-05-23 2003-12-03 Shin Kurushima Dockyard Co Ltd 抵抗低減構造舵
KR20080061706A (ko) * 2006-12-28 2008-07-03 현대중공업 주식회사 선박용 비대칭 방향타
CN101434294A (zh) * 2007-11-13 2009-05-20 贝克船舶系统有限及两合公司 船舵
CN101559828A (zh) * 2008-04-18 2009-10-21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翼舵
CN101746498A (zh) * 2010-01-28 2010-06-23 武汉理工大学 分体式助推高效舵
JP2013256215A (ja) * 2012-06-13 2013-12-26 Sumitomo Heavy Industries Marine & Engineering Co Ltd ラダーバルブ付き舵の製造方法
KR20140015924A (ko) * 2012-07-27 2014-02-07 현대중공업 주식회사 선박용 러더
CN105431350A (zh) * 2014-01-06 2016-03-23 日本汉武西株式会社 船舶用舵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UNG-HUN KIM等: "Twisted rudder for reducing fuel-oil consump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VAL ARCHITECTURE AND OCEAN ENGINEERING》 *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12919A (zh) * 2018-06-11 2021-03-16 Mol 技术-贸易株式会社 船舶用舵及船舶
CN111874178A (zh) * 2020-07-28 2020-11-03 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舵球制作方法及舵球
CN111874178B (zh) * 2020-07-28 2021-06-08 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舵球制作方法及舵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67385B (zh) 2020-07-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250550B2 (ja) 船首部に制御表面部を備えた船
JP3640428B2 (ja)
CN101704401B (zh) 一种深v滑行艇艇型
CN102159453A (zh) 船舶的推进装置和具有该推进装置的船舶
CN107867385A (zh) 反应舵
CN102186721B (zh) 船舶用导管及船舶
CN205327330U (zh) 一种双机双桨船艉复合结构
US8661998B2 (en) Rudder and ship-like object having such a rudder
CN106314676A (zh) 高速高耐波双片体多体滑行艇
US9284019B2 (en) Ellipsoidal V-hull
CN108290628A (zh) 船舶用舵、操舵方法及船舶
CN107200115B (zh) 舵构造和船的制作方法
JP2002178993A (ja) 船舶用舵
US8622013B2 (en) Sailboard step design with less ventilation and increased speed
WO2012073614A1 (ja) 船舶
CN110114268A (zh) 船舶的推进装置及船舶
US8726822B2 (en) Vessel
JP6446073B2 (ja) リアクション舵
CN103921929A (zh) 船舵
CN109070986B (zh) 船舶用舵及船舶
JP2021091250A (ja) 船尾構造
CN105270590A (zh) 船尾整流板和船舶
WO2014025257A1 (en) Vessel with three hulls having forward hydrofoils
CN107054599A (zh) 船尾整流构造及船舶
KR102569143B1 (ko) 선박용 방향타 및 2개의 방향타를 포함하는 이중 프로펠러 선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