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23135A - 贝母素乙纳米乳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Google Patents

贝母素乙纳米乳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823135A
CN107823135A CN201711142626.6A CN201711142626A CN107823135A CN 107823135 A CN107823135 A CN 107823135A CN 201711142626 A CN201711142626 A CN 201711142626A CN 107823135 A CN107823135 A CN 1078231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ixing ratio
mixture
nano
emulsion
peinin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14262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823135B (zh
Inventor
王纠
郑智
谢勇
陈强炬
罗冬青
孙敬龙
吕青
王玲芝
赵永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bei University of Medicine
Original Assignee
Hubei University of Medicin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bei University of Medicine filed Critical Hubei University of Medicine
Priority to CN201711142626.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823135B/zh
Publication of CN1078231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231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8231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231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physical form
    • A61K9/10Dispersions; Emulsions
    • A61K9/107Emulsions ; Emulsion preconcentrates; Micelles
    • A61K9/1075Microemulsions or submicron emulsions; Preconcentrates or solids thereof; Micelles, e.g. made of phospholipids or block copolym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1/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organic active ingredients
    • A61K31/56Compounds containing cyclopenta[a]hydrophenanthrene ring systems; Derivatives thereof, e.g. steroids
    • A61K31/58Compounds containing cyclopenta[a]hydrophenanthrene ring systems; Derivatives thereof, e.g. steroid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rings, e.g. danazol, stanozolol, pancuronium or digitogenin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Medicinal Prepar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贝母素乙纳米乳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涉及医疗技术领域,贝母素乙纳米乳的重量百分比组成为:贝母素乙5~15%;表面活性剂15~25%;助表面活性剂0~6%;中链甘油三酯10~15%;余量为纯化水。本发明可显著提高贝母素乙的溶解度,并为贝母素乙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Description

贝母素乙纳米乳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技术领域,具体来讲是一种贝母素乙纳米乳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贝母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其鳞茎供药用,《本草经集注》说:“形似聚贝子”,故名贝母,具有清热化痰,散结消痈的功效。按品种的不同,可分为川贝母、浙贝母和土贝母三大类。其中浙贝母(bulbus fritillaria thunbergii)为百合科贝母属干燥鳞茎,张璐《本经逢原》云:“贝母,川者味甘最佳,西者味薄次之,象山者微苦又次之”,“浙产者,治疝瘕、喉痹、乳痈、金疮风痉、一切痈疡,皆取其开郁散结、化痰解毒之功也。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浙贝母含有浙贝母碱等多种生物碱,其中贝母甲素、贝母乙素和贝母辛等是较早分离与确定的有效成分,其中贝母素乙,分子式为C27H43NO3,分子量429.64,其结构参见图1所示。近年来研究表明贝母素乙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镇咳祛痰作用、镇痛/镇静、抗炎、改善肺功能、抗肿瘤(乳腺癌、肺癌及胃癌等)及逆转肿瘤细胞和细菌耐药作用,最近我们还发现贝母乙素可以抗结肠癌,药理作用广泛,参与机体或细胞多个生理活动和病理过程。
贝母素有如此广泛的功能,然贝母甲素和贝母乙素溶解度差,有学者用家兔进行贝母素甲的药动学研究,贝母素甲灌胃后体内生物利用度低,这可能与药物水溶性差、吸收不完全,或胃肠道代谢及外排泵机制等相关。同时,在进行贝母乙素抗结肠癌的裸鼠实验中发现,采用DMSO和乙醇等溶剂溶解贝母乙素给药时,腹腔给药后,实验动物很快(基本都在30min以内)死亡。
纳米乳是一种粒径介于10-100nm之间的新型药物载体系统,因其可在外力作用下自发形成,又称自微乳。自乳化药物递送系统(self-emulsifyig drug delivery system简称SNEDDS)是由水相、油相、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在合适的比例下形成的无色透明、各相同性的热力学稳定体系。纳米乳结构类型主要有三种即:油包水型、水包油型、双连续型,其制备方法包括自乳化法,高能乳化法,低能乳化法等。以纳米乳为载体制成的药物制剂,可显著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以及载药量、增加药物的溶解性、降低药物的毒性、减少机体耐药性,且具有脑组织靶向性、缓释性以及良好的物理稳定性。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贝母素乙纳米乳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可显著提高贝母素乙的溶解度,并为贝母素乙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贝母素乙纳米乳,其重量百分比组成为: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其重量百分比组成为: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表面活性剂为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40和司盘-80的混合物、Tw80(吐温80)和司盘-80的混合物、聚氧乙烯蓖麻油和司盘-80的混合物、辛酸癸酸聚乙二醇甘油酯和司盘-80的混合物、月桂酸聚乙二醇-32甘油酯和司盘-80的混合物、HS-15(聚乙二醇硬脂酸酯15)和司盘-80的混合物、Tw80和聚甘油油酸酯的混合物、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40和聚甘油油酸酯的混合物、聚氧乙烯蓖麻油和聚甘油油酸酯的混合物、辛酸癸酸聚乙二醇甘油酯和聚甘油油酸酯的混合物、月桂酸聚乙二醇-32甘油酯和聚甘油油酸酯的混合物、HS-15和聚甘油油酸酯的混合物、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40和丙二醇单辛酸酯的混合物、Tw80和丙二醇单辛酸酯的混合物、聚氧乙烯蓖麻油和丙二醇单辛酸酯的混合物、月桂酸聚乙二醇-32甘油酯和丙二醇单辛酸酯的混合物、HS-15和丙二醇单辛酸酯的混合物、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40和丙二醇单月桂三甘油酯的混合物、Tw80和丙二醇单月桂三甘油酯的混合物、聚氧乙烯蓖麻油和丙二醇单月桂三甘油酯的混合物、月桂酸聚乙二醇-32甘油酯和丙二醇单月桂三甘油酯的混合物或者HS-15和丙二醇单月桂三甘油酯的混合物中的一种。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40和司盘-80的混合比为1:2-8:1;
Tw80和司盘-80的混合比为1:1-10:1;
聚氧乙烯蓖麻油和司盘-80的混合比为1:1-10:1;
辛酸癸酸聚乙二醇甘油酯和司盘-80的混合比为2:1-12:1;
月桂酸聚乙二醇-32甘油酯和司盘-80的混合比为2:1-8:1;
HS-15和司盘-80的混合比为1:2-8:1;
Tw80和聚甘油油酸酯的混合比为1:1-10:1;
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40和聚甘油油酸酯的混合比为1:2-10:1;
聚氧乙烯蓖麻油和聚甘油油酸酯的混合比为1:1-10:1;
辛酸癸酸聚乙二醇甘油酯和聚甘油油酸酯的混合比为2:1-11:1;
月桂酸聚乙二醇-32甘油酯和聚甘油油酸酯的混合比为1:1-12:1;
HS-15和聚甘油油酸酯的混合比为1:2-8:1;
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40和丙二醇单辛酸酯的混合比为1:3-7:1;
Tw80和丙二醇单辛酸酯的混合比为1:2-9:1;
聚氧乙烯蓖麻油和丙二醇单辛酸酯的混合比为1:2-9:1;
月桂酸聚乙二醇-32甘油酯和丙二醇单辛酸酯的混合比为1:1-10:1;
HS-15和丙二醇单辛酸酯的混合比为1:3-8:1;
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40和丙二醇单月桂三甘油酯的混合比为1:2-10:1;
Tw80和丙二醇单月桂三甘油酯的混合比为1:1-10:1;
聚氧乙烯蓖麻油和丙二醇单月桂三甘油酯的混合比为1:1-10:1;
月桂酸聚乙二醇-32甘油酯和丙二醇单月桂三甘油酯的混合比为2:1-10:1;
HS-15和丙二醇单月桂三甘油酯的混合比为1:2-8:1。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助表面活性剂为乙醇、丙二醇、丙三醇或者卵磷脂中的一种。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基于上述贝母素乙纳米乳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室温下,取适量的贝母素乙溶于中链甘油三酯;
步骤S2.按处方量加入表面活性剂;
步骤S3.逐渐加入纯化水,使用智能磁力加热锅不断搅拌,直至形成透明带有淡蓝色乳光的纳米乳的体系,即制得贝母素乙纳米乳。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步骤S1中,取适量的贝母素乙先溶于助表面活性剂后,再加入中链甘油三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采用自微乳化法制备出贝母素乙纳米乳,可显著提高贝母素乙的溶解度,并为贝母素乙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附图说明
图1为背景技术中贝母素乙的结构式。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纳米乳处观及丁达尔现象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表面活性剂及Km值筛选结果图一;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表面活性剂及Km值筛选结果图二;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处方筛选结果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粒径分布图一;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粒径分布图二;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Zata电位分布图一;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中Zata电位分布图二。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贝母素乙纳米乳抑制人结肠癌移植瘤生长的瘤体积折线图一;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贝母素乙纳米乳抑制人结肠癌移植瘤生长的瘤体积折线图二;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贝母素乙纳米乳抑制人结肠癌移植瘤生长的瘤体积折线图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的附图,通过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描述,使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贝母素乙纳米乳,其重量百分比组成为:
具体的,其重量百分比组成为:
具体的,所述表面活性剂为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40和司盘-80的混合物、Tw80和司盘-80的混合物、聚氧乙烯蓖麻油和司盘-80的混合物、辛酸癸酸聚乙二醇甘油酯和司盘-80的混合物、月桂酸聚乙二醇-32甘油酯和司盘-80的混合物、HS-15和司盘-80的混合物、Tw80和聚甘油油酸酯的混合物、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40和聚甘油油酸酯的混合物、聚氧乙烯蓖麻油和聚甘油油酸酯的混合物、辛酸癸酸聚乙二醇甘油酯和聚甘油油酸酯的混合物、月桂酸聚乙二醇-32甘油酯和聚甘油油酸酯的混合物、HS-15和聚甘油油酸酯的混合物、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40和丙二醇单辛酸酯的混合物、Tw80和丙二醇单辛酸酯的混合物、聚氧乙烯蓖麻油和丙二醇单辛酸酯的混合物、月桂酸聚乙二醇-32甘油酯和丙二醇单辛酸酯的混合物、HS-15和丙二醇单辛酸酯的混合物、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40和丙二醇单月桂三甘油酯的混合物、Tw80和丙二醇单月桂三甘油酯的混合物、聚氧乙烯蓖麻油和丙二醇单月桂三甘油酯的混合物、月桂酸聚乙二醇-32甘油酯和丙二醇单月桂三甘油酯的混合物或者HS-15和丙二醇单月桂三甘油酯的混合物中的一种。
优选的,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40和司盘-80的混合比为1:2-8:1;
Tw80和司盘-80的混合比为1:1-10:1;
聚氧乙烯蓖麻油和司盘-80的混合比为1:1-10:1;
辛酸癸酸聚乙二醇甘油酯和司盘-80的混合比为2:1-12:1;
月桂酸聚乙二醇-32甘油酯和司盘-80的混合比为2:1-8:1;
HS-15和司盘-80的混合比为1:2-8:1;
Tw80和聚甘油油酸酯的混合比为1:1-10:1;
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40和聚甘油油酸酯的混合比为1:2-10:1;
聚氧乙烯蓖麻油和聚甘油油酸酯的混合比为1:1-10:1;
辛酸癸酸聚乙二醇甘油酯和聚甘油油酸酯的混合比为2:1-11:1;
月桂酸聚乙二醇-32甘油酯和聚甘油油酸酯的混合比为1:1-12:1;
HS-15和聚甘油油酸酯的混合比为1:2-8:1;
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40和丙二醇单辛酸酯的混合比为1:3-7:1;
Tw80和丙二醇单辛酸酯的混合比为1:2-9:1;
聚氧乙烯蓖麻油和丙二醇单辛酸酯的混合比为1:2-9:1;
月桂酸聚乙二醇-32甘油酯和丙二醇单辛酸酯的混合比为1:1-10:1;
HS-15和丙二醇单辛酸酯的混合比为1:3-8:1;
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40和丙二醇单月桂三甘油酯的混合比为1:2-10:1;
Tw80和丙二醇单月桂三甘油酯的混合比为1:1-10:1;
聚氧乙烯蓖麻油和丙二醇单月桂三甘油酯的混合比为1:1-10:1;
月桂酸聚乙二醇-32甘油酯和丙二醇单月桂三甘油酯的混合比为2:1-10:1;
HS-15和丙二醇单月桂三甘油酯的混合比为1:2-8:1。
具体的,所述助表面活性剂为乙醇、丙二醇、丙三醇或者卵磷脂中的一种。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基于上述贝母素乙纳米乳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室温下,取适量的贝母素乙溶于中链甘油三酯;具体的,取适量的贝母素乙先溶于助表面活性剂后,再加入中链甘油三酯。
步骤S2.按处方量加入表面活性剂;
步骤S3.逐渐加入纯化水,使用智能磁力加热锅不断搅拌,直至形成透明带有淡蓝色乳光的纳米乳的体系,即制得贝母素乙纳米乳。
下面通过几个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
一种贝母素乙纳米乳,重量百分比组成为:
本实施例中,表面活性剂为辛酸癸酸聚乙二醇甘油酯和司盘-80的混合物,其混合比为2:1。
实施例二
一种贝母素乙纳米乳,重量百分比组成为:
本实施例中,表面活性剂为Tw80和司盘-80的混合物,混合比为1:1;助表面活性剂为丙二醇。
实施例三
一种贝母素乙纳米乳,重量百分比组成为:
本实施例中,表面活性剂为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40和司盘-80的混合物,其混合比为4:1。助表面活性剂为乙醇。
实施例四
一种贝母素乙纳米乳,重量百分比组成为:
本实施例中,表面活性剂为月桂酸聚乙二醇-32甘油酯和司盘-80的混合物,其混合比为8:1。助表面活性剂为卵磷脂。
实验方法
1.1纳米乳的处方工艺研究
1.1.1油相的筛选
取中链甘油三酯、大豆油、油酸乙二醇甘油酯、花生油、芝麻油等,按中国药典2015版规定考察贝母素乙原料药在各油相中的溶解情况,筛选出合适的油相。
1.1.2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以及Km的筛选
因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毒性低,制成的纳米乳稳定性高,不易受酸碱的影响而发生腐败,因此实验中以备选的表面活性剂有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吐温-80、聚氧乙烯蓖麻油、泊洛沙姆188、司盘-80等,助表面活性剂有乙醇、卵磷脂、丙三醇等。以上述表面活性剂(或加助表面活性剂)配置混合表面活性剂,再按照混合表面活性剂:油相=1:9-9:1的比例加入油相如中链甘油三酯、大豆油等。室温条件下逐滴加入纯化水,边加边搅拌,记录能行成纳米乳时纯化水的临界加入量,并计算处方中各组分的质量分数,以油、水、混合表面活性剂作为三元相图的三个顶点,使用Origin9.0绘制三元相图,根据乳区面积的大小,初步筛选出合适的表面活性剂并确定最佳Km值。
1.1.3纳米乳处方的筛选及制备
前期实验还发现,司盘-80和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司盘-80和吐温-80混合使用时,也可形成纳米乳,只是纳米乳区域较小,当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司盘-80为8:2时调节效果最好,在此基础上结合2.1.2项下确定的Km=5,根据制备的纳米乳数据绘制伪三元相图后发现乳区面积扩大,按照表面活性剂:乙醇的比值Km为5:1均匀混合后配制混合表面活性剂量,再与油相按照质量比为1:9、2:8、3:7、4:6、5:5、6:4、7:3、2:8、9:1的比例加入中链甘油三酯,使用Origin9.0绘制伪三元相图,查看乳区面积是否扩大并确定最终处方。
1.1.4载贝母素乙纳米乳的制备
室温下,先将贝母素乙溶于乙醇和中链甘油三酯,按处方量加入表面活性剂和(或)助表面活性剂,逐渐加入纯化水,使用智能磁力加热锅不断搅拌,直至形成透明带有淡蓝色乳光的纳米乳的体系,即制得贝母素乙纳米乳。
1.2空白纳米乳及贝母素乙纳米乳的质量评价
1.2.1外观考察
将制备好的纳米乳置于实验台上,用肉眼观察纳米乳的外观形态,看是否有絮凝、破乳、分层现象出现,用平行光照射观察是否有丁达尔现象。
1.2.2结构类型鉴别
通常采用染色法鉴别纳米乳的结构类型,将已制备的纳米乳均分成两等份,置于EP管中分为两组,在其中一组中加入苏丹红染料(油溶性),在另一组加入亚甲基蓝染料(水溶性),观察染料在两组纳米乳中的扩散速度,若苏丹红染料扩散速度大于亚甲基蓝染料的扩散速度表明制备的纳米乳为油包水型;若苏丹红染料扩散速度大于亚甲基蓝染料的扩散速度表明制备的纳米乳为水包油型;若两者扩散速度相等,则为双连续型。
1.2.3粒径和Zata电位的测定
取适量的纳米乳经稀释后,室温条件下用激光粒度仪测定纳米乳的平均粒径大小以及多分散系数,用Zata电位分析仪测定纳米乳的Zata电位。
1.2.4贝母素乙纳米乳的稳定性试验
(1)稀释法
精密吸取贝母素乙纳米乳100μl置于5、10、50、100ml的棕色容量瓶中,加入制备纳米乳时所用的纯化水,定容至刻度线,轻轻振摇,观察是否有分层、破乳现象出现。
(2)离心法
取贝母素乙纳米乳2ml置于2ml的离心管中,放入高速离心机中,以6000r/min的转速离心30min后,观察外观变化并记录实验现象。
(3)放置法
将制备的纳米乳均分成两份,一份放入4℃的冰箱中,一份置于室温下,放置20天,期间分别于0、5、10、15、20天内观察纳米乳是否发生外观变化。
1.3贝母素乙纳米乳抑制裸鼠移植瘤研究
1.3.1.细胞培养
取人结肠癌细胞HCT-116(购自中科院细胞所)加入含100单位/ml青毒素、10μg/ml链霉素及10%小牛血清的DMEM养基,在37℃、5%CO2条件下恒温培养箱中培养,待细胞增殖进入对数生长期,进行实验。
1.3.2贝母素乙纳米乳制剂抑制结肠癌移植瘤的生长
体外培养并收获HCT-116细胞,用PBS洗涤细胞,并制成密度为107细胞/毫升的细胞悬液,每只裸鼠(Ba1b/C裸鼠,购自广州中医药大学动物实验中心)于右腋前皮下接种0.1毫升细胞悬液(106个细胞)。继续饲养动物一周,待肿瘤长至100mm3时将小鼠随机分成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只。用游标卡尺测量每个肿瘤的长径和短径,并做记录。通过公式:肿瘤体积=长径X短径2/2,计算肿瘤体积。
对裸鼠腹腔用碘伏消毒,将50μ1贝母素乙纳米乳制剂注射到对应组别的小鼠腹腔中(3mg/Kg),同做PBS组对照。隔天测量并注射一次,共给药7次。将每次所得数据,依上述公式计算每个肿瘤的体积。
2结果与分析
2.1贝母素乙纳米乳的处方工艺研究结果
2.1.1油相的筛选结果
根据实验结果贝母素乙在各油相中的溶解度及经济成本,实施例中选择中链甘油三酯(和大豆油)作为处方中的油相。
2.1.2表面活性剂以及Km值的确定
参见图3和图4所示,以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吐温-80、聚氧乙烯蓖麻油为表面活性剂时,筛选出的合适处方有以下三组:第一组:当聚氧乙烯蓖麻油:乙醇为5:1;混合表面活性剂:油相为9:1、8:2、7:3时,可形成纳米乳;第二组:当聚氧蓖麻油:乙醇为5:1;混合表面活性剂:油相为9:1、8:2时,可形成纳米乳;第三组:当聚氧蓖麻油:乙醇为4:1;混合表面活性剂:油相=10:1、9:1时,可形成纳米乳;使用Origin9.0绘制三元相图的乳区面积大小有以下排序: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聚氧乙烯蓖麻油>吐温-80,因此初步选用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为表面活性剂,Km=5:1。
当不加助乳化剂时,使用混合表面活性剂:司盘-80和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司盘-80和吐温-80混合使用时,也可形成纳米乳,只是纳米乳区域较小。
2.1.3贝母素乙纳米乳处方的确定及制备
参见图5所示,前期实验发现,司盘-80和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司盘-80和吐温-80混合使用时,也可形成纳米乳,只是纳米乳区域较小,当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司盘-80为8:2时调节效果最好,在此基础上结合2.1.2项下确定的Km=5,根据制备的纳米乳数据绘制伪三元相图后发现乳区面积扩大。因此经过筛选,确定贝母素乙纳米乳的处方为:贝母素乙:5~15%、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16.24%、司盘-80:4.07%、乙醇:4.07%、中链甘油三酯:10.31%,纯化水补充至处方全量。该处方下制备的纳米乳外观澄清透明,流动性良好。
2.2贝母素乙纳米乳的质量评价结果
2.2.1外观考察结果
参见图2所示,经观察空白纳米乳外观澄清透明、带有蓝色乳光,无分层、絮凝、破乳现象出现;经激光笔照射后可观察到体系里呈现出一条光亮的通路,即“丁达尔现象”说明该体系为1-100nm的胶体分散体。
2.2.2结构类型鉴定结果
实验中可明显观察到亚甲基蓝在纳米乳中迅速溶解,而苏丹红不溶解,其扩散速度远远大于苏丹红染料的扩散速度,结果证明贝母素乙纳米乳的类型为O/W型。
2.2.3粒径和Zata电位的测定结果
参见图6、图7、图8和图9所示,实验测得空白纳米乳和贝母素乙纳米乳的平均粒径分别为42.83nm和82.35、多分散系数为0.179和0.197、Zata电位分别为-14.51mv和-20.61mv,Zata电位绝对值大,较大的纳米乳负电位对于提高其稳定性是必要的。
2.2.4纳米乳的稳定性实验结果
(1)稀释法
纳米乳在稀释50、100、500、1000倍后并无破乳、分层等现象出现,实验证明了贝母素乙纳米乳可被无限稀释(500倍即达到无限稀释的条件),稀释倍数不会影响纳米乳的稳定性。制备的贝母素乙纳米乳可被水无限的稀释,同时验证了贝母素乙纳米乳的结构类型为O/W型。
(2)离心法
贝母素乙纳米经离心后发现外观依然澄清透明,无相分离、药物析出等现象,实验结果表明制备的贝母素乙纳米乳稳定性良好。
(3)放置法
实验中发现纳米乳在4℃以及室温条件下放置,期间观察到贝母素乙纳米乳无混浊、絮凝、融合等现象发生,实验现象表明贝母素乙纳米乳稳定性高,耐储存。
纳米乳是难溶性药物的理想载体,贝母素乙作为水难溶性的药物,被纳米乳包裹后溶解度明显增加。评价所制备的贝母素乙纳米乳,外观澄清透明、无相分离、稳定性高、粘度低、流动性良好,有望开发成为贝母素乙的新型载药系统。
2.3贝母素乙纳米乳抑制裸鼠移植瘤
结果参见图10、图11和图12所示,贝母素乙纳米乳制剂能有效抑制结肠癌移植瘤的生长。
在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优选地”、“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于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者示例中以合适方式结合。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Claims (7)

1.一种贝母素乙纳米乳,其特征在于,其重量百分比组成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贝母素乙纳米乳,其特征在于,其重量百分比组成为: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贝母素乙纳米乳,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活性剂为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40和司盘-80的混合物、Tw80和司盘-80的混合物、聚氧乙烯蓖麻油和司盘-80的混合物、辛酸癸酸聚乙二醇甘油酯和司盘-80的混合物、月桂酸聚乙二醇-32甘油酯和司盘-80的混合物、HS-15和司盘-80的混合物、Tw80和聚甘油油酸酯的混合物、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40和聚甘油油酸酯的混合物、聚氧乙烯蓖麻油和聚甘油油酸酯的混合物、辛酸癸酸聚乙二醇甘油酯和聚甘油油酸酯的混合物、月桂酸聚乙二醇-32甘油酯和聚甘油油酸酯的混合物、HS-15和聚甘油油酸酯的混合物、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40和丙二醇单辛酸酯的混合物、Tw80和丙二醇单辛酸酯的混合物、聚氧乙烯蓖麻油和丙二醇单辛酸酯的混合物、月桂酸聚乙二醇-32甘油酯和丙二醇单辛酸酯的混合物、HS-15和丙二醇单辛酸酯的混合物、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40和丙二醇单月桂三甘油酯的混合物、Tw80和丙二醇单月桂三甘油酯的混合物、聚氧乙烯蓖麻油和丙二醇单月桂三甘油酯的混合物、月桂酸聚乙二醇-32甘油酯和丙二醇单月桂三甘油酯的混合物或者HS-15和丙二醇单月桂三甘油酯的混合物中的一种。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贝母素乙纳米乳,其特征在于:
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40和司盘-80的混合比为1:2-8:1;
Tw80和司盘-80的混合比为1:1-10:1;
聚氧乙烯蓖麻油和司盘-80的混合比为1:1-10:1;
辛酸癸酸聚乙二醇甘油酯和司盘-80的混合比为2:1-12:1;
月桂酸聚乙二醇-32甘油酯和司盘-80的混合比为2:1-8:1;
HS-15和司盘-80的混合比为1:2-8:1;
Tw80和聚甘油油酸酯的混合比为1:1-10:1;
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40和聚甘油油酸酯的混合比为1:2-10:1;
聚氧乙烯蓖麻油和聚甘油油酸酯的混合比为1:1-10:1;
辛酸癸酸聚乙二醇甘油酯和聚甘油油酸酯的混合比为2:1-11:1;
月桂酸聚乙二醇-32甘油酯和聚甘油油酸酯的混合比为1:1-12:1;
HS-15和聚甘油油酸酯的混合比为1:2-8:1;
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40和丙二醇单辛酸酯的混合比为1:3-7:1;
Tw80和丙二醇单辛酸酯的混合比为1:2-9:1;
聚氧乙烯蓖麻油和丙二醇单辛酸酯的混合比为1:2-9:1;
月桂酸聚乙二醇-32甘油酯和丙二醇单辛酸酯的混合比为1:1-10:1;
HS-15和丙二醇单辛酸酯的混合比为1:3-8:1;
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40和丙二醇单月桂三甘油酯的混合比为1:2-10:1;
Tw80和丙二醇单月桂三甘油酯的混合比为1:1-10:1;
聚氧乙烯蓖麻油和丙二醇单月桂三甘油酯的混合比为1:1-10:1;
月桂酸聚乙二醇-32甘油酯和丙二醇单月桂三甘油酯的混合比为2:1-10:1;
HS-15和丙二醇单月桂三甘油酯的混合比为1:2-8:1。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贝母素乙纳米乳,其特征在于:所述助表面活性剂为乙醇、丙二醇、丙三醇或者卵磷脂中的一种。
6.基于权利要求1所述贝母素乙纳米乳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室温下,取适量的贝母素乙溶于中链甘油三酯;
步骤S2.按处方量加入表面活性剂;
步骤S3.逐渐加入纯化水,使用智能磁力加热锅不断搅拌,直至形成透明带有淡蓝色乳光的纳米乳的体系,即制得贝母素乙纳米乳。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取适量的贝母素乙先溶于助表面活性剂后,再加入中链甘油三酯。
CN201711142626.6A 2017-11-17 2017-11-17 贝母素乙纳米乳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Active CN10782313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142626.6A CN107823135B (zh) 2017-11-17 2017-11-17 贝母素乙纳米乳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142626.6A CN107823135B (zh) 2017-11-17 2017-11-17 贝母素乙纳米乳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23135A true CN107823135A (zh) 2018-03-23
CN107823135B CN107823135B (zh) 2021-02-05

Family

ID=616517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142626.6A Active CN107823135B (zh) 2017-11-17 2017-11-17 贝母素乙纳米乳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823135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00833A (zh) * 2019-06-03 2019-09-06 五邑大学 一种根皮素纳米乳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3694022A (zh) * 2021-09-02 2021-11-26 广东药科大学 一种乙氧基血根碱纳米乳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24143A (zh) * 2003-06-24 2006-08-30 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皖贝母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1036685A (zh) * 2006-03-15 2007-09-19 北京琥珀光华医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含有土贝母皂苷的微乳注射剂
CN101785826A (zh) * 2010-04-30 2010-07-28 宁波天韵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浙贝母花微粉的制备方法
CN102600142A (zh) * 2012-02-21 2012-07-2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药物研究所 贝母素乙在制备逆转胃癌多药耐药性药物的新用途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24143A (zh) * 2003-06-24 2006-08-30 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皖贝母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1036685A (zh) * 2006-03-15 2007-09-19 北京琥珀光华医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含有土贝母皂苷的微乳注射剂
CN101785826A (zh) * 2010-04-30 2010-07-28 宁波天韵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浙贝母花微粉的制备方法
CN102600142A (zh) * 2012-02-21 2012-07-2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药物研究所 贝母素乙在制备逆转胃癌多药耐药性药物的新用途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00833A (zh) * 2019-06-03 2019-09-06 五邑大学 一种根皮素纳米乳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3694022A (zh) * 2021-09-02 2021-11-26 广东药科大学 一种乙氧基血根碱纳米乳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23135B (zh) 2021-0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Gao et al. Formulation optimization and in situ absorption in rat intestinal tract of quercetin-loaded microemulsion
CN101909614B (zh) 纳米分散体
Gao et al.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luronic/TPGS mixed micelles for solubilization of camptothecin
CN104224711B (zh) 以类固醇复合物为中间载体的紫杉醇亚微乳
Zeng et al. Prepar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relative bioavailability of oral elemene o/w microemulsion
Zhang et al. Ascorbyl palmitate/d-α-tocopheryl polyethylene glycol 1000 succinate monoester mixed micelles for prolonged circulation and targeted delivery of compound K for antilung cancer therapy in vitro and in vivo
WO2022160971A1 (zh) 一种含有难溶性药物的浓缩液以及由其制备的乳剂
CN106236709A (zh) 一种葡庚糖酐铁纳米乳及其制备方法
CN101703468A (zh) 维生素e油纳米乳制剂与制备方法
Lu et al. Characterization and evaluation of an oral microemulsion containing the antitumor diterpenoid compound ent-11alpha-hydroxy-15-oxo-kaur-16-en-19-oic-acid
CN107149593A (zh) 雷公藤红素柔性脂质体、凝胶及其制备方法
CN107823135A (zh) 贝母素乙纳米乳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Mendes et al. Self-nanoemulsified drug delivery system of hydrochlorothiazide for increasing dissolution rate and diuretic activity
CN103083237B (zh) 一种厚朴酚的脂肪乳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3117091B (zh) 一种姜黄素水溶性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8553417B (zh) 一种蛇床子素自乳化释药系统及其制备方法与用途
CN106511272A (zh) 一种抗肝炎的黄岑苷o/w型口服纳米乳及其制备方法
CN106109412A (zh) 氟比洛芬酯脂微球注射液及其制备方法
Xiao et al. Oral delivery of coix seed oil in o/w microemulsion: Prepar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in vitro and in vivo evaluation
CN104274826A (zh) 一种水包油型复方粘菌素纳米乳
CN103690556B (zh) 一种羟基喜树碱长循环脂质体
CN113197944A (zh) 一种复方紫草微乳温敏原位凝胶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2870161A (zh) 一种雪松醇纳米乳及其优化制备方法
CN103768055B (zh) 注射用依托咪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2107541A (zh) 一种黄芪甲苷自乳化释药系统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