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04074B - 打印装置 - Google Patents

打印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804074B
CN107804074B CN201710797646.0A CN201710797646A CN107804074B CN 107804074 B CN107804074 B CN 107804074B CN 201710797646 A CN201710797646 A CN 201710797646A CN 107804074 B CN107804074 B CN 10780407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member
cover
engaging
printing apparatus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79764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804074A (zh
Inventor
稻叶武彦
城秀典
长岛祐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8040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040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8040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0407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36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portability, i.e. hand-held printers or laptop prin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5/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continuous form, e.g. webs
    • B41J15/04Supporting, feeding, or guiding devices; Mountings for web rolls or spindles
    • B41J15/042Supporting, feeding, or guiding devices; Mountings for web rolls or spindles for loading rolled-up continuous copy material into printers, e.g. for replacing a used-up paper roll; Point-of-sale printers with openable casings allowing access to the rolled-up continuous copy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31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 B41J2/32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using thermal hea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02Framework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02Framework
    • B41J29/023Framework with reduced dimens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12Guards, shields or dust excluders
    • B41J29/13Cases or cov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38Drives, motors, controls or automatic cut-off devices for the entire printing mechanis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38Drives, motors, controls or automatic cut-off devices for the entire printing mechanism
    • B41J29/393Devices for controlling or analysing the entire machine ; Controlling or analysing mechanical parameters involving printing of test patter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31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BDEVICES FOR FASTENING OR SECURING CONSTRUCTIONAL ELEMENTS OR MACHINE PARTS TOGETHER, e.g. NAILS, BOLTS, CIRCLIPS, CLAMPS, CLIPS OR WEDGES; JOINTS OR JOINTING
    • F16B21/00Means for preventing relative axial movement of a pin, spigot, shaft or the like and a member surrounding it; Stud-and-socket releasable fastenings
    • F16B21/09Releasable fastening devices with a stud engaging a keyhole slot

Landscapes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 Printers Characterized By Their Purpos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一种打印装置,该打印装置包括打印机构、具有壳体和盖的外壳、第一框架构件、第二框架构件、接合构件以及抵接部分。第一框架构件支撑打印机构。第二框架构件支撑打印介质。第二框架构件在第一方向上与第一框架构件并置。接合构件被支撑至第一框架构件。接合构件能够在与盖接合的第一位置和不与盖接合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抵接部分设置在第一框架构件和第二框架构件中的至少一个处。当第二框架构件变形并且经由抵接部分接触第一框架构件时,抵接部分避免在第一位置中的接合构件和第二框架构件之间的直接接触。

Description

打印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打印装置。
背景技术
已经提出了各种便携式打印装置。日本专利申请公报No.2015-160427描述了这样一种打印装置,该打印装置设置有带夹。通过利用该带夹将打印装置附接至腰带,用户能够便携地使用打印装置。
利用常规的便携式打印装置,当将该装置附接至带或者将该装置从带拆卸时,用户可能不慎掉落该装置。根据打印装置掉落的高度,由下落引起的冲击能够使得收容打印介质的容纳部件上面的盖打开。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打印装置,该打印装置抑制盖由于由下落等等引起的冲击而打开。
为了达到以上及其他目的,根据一方面,本公开提供一种打印装置,该打印装置包括打印机构、外壳、容纳部件、第一框架构件、第二框架构件、接合构件和抵接部分。打印机构被构造成将图像打印在打印介质上。外壳具有类盒状的形状。外壳包括壳体和盖,壳体具有开口,盖能够打开和闭合开口。容纳部件被设置在壳体中并且被构造成在其中容纳打印介质。容纳部件经由开口露出至外部。第一框架构件被容纳在壳体中并且支撑打印机构。第二框架构件容纳在壳体中并且被构造成支撑打印介质。第二框架构件安置成在第一方向上与第一框架构件并置。接合构件被支撑至第一框架构件。接合构件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第一位置中,接合构件与盖接合以闭合盖。在第二位置中,接合构件不与盖接合以打开盖。抵接部分设置在第一框架构件和第二框架构件中的至少一个上。抵接部分被构造成,当第二框架构件随着施加外力而变形并且经由抵接部分而接触第一框架构件时,避免在第一位置中的接合构件的一部分和第二框架构件之间直接接触。
优选地,接合构件包括:一对第一接合部,该一对第一接合部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彼此分离,该一对第一接合部能够在两个不同的位置与盖接合;和第二接合部分,该第二接合部分在第二方向上在该一对第一接合部之间延伸,并且第二接合部分构成接合构件的该一部分。
优选地,第二框架构件在第二方向上具有一端部和另一端部,抵接部分包括第一抵接部分和第二抵接部分,第一抵接部分布置在第二框架构件的该一端部,第二抵接部分布置在第二框架构件的该另一端部。
优选地,抵接部分包括第一抵接部分和第二抵接部分,第一抵接部分和第二抵接部分在垂直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第三方向上被布置在第二接合部分的相对侧。
优选地,打印机构包括热头,打印装置进一步包含具有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的轴线的压板,盖在第一方向上具有一端部和另一端部,盖的该一端部由壳体支撑,以使盖能够相对于壳体绕着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的轴线枢转地移动,盖的该另一端部可旋转地支撑压板,压板被构造成在盖闭合的同时热头按压打印介质,该一对第一接合部在压板在第二方向上的外部的位置能够能够与盖接合。
优选地,壳体在第一方向上具有一端部、中心部和另一端部,第一框架构件在壳体的中心部容纳在壳体中,容纳部件设置在壳体的该另一端部中,第二框架构件容纳在容纳部件中,第二框架构件包括:基底部分,基底部分具有板状形状并且与第一框架构件相对,基底部分具有在第一方向上与第一框架构件相对的相对表面;和一对置入部分,该一对置入部分被构造成在第二方向上将打印介质置入二者之间,并且抵接部分形成在相对表面上,抵接部分被构造成随着第二框架构件通过外力变形而抵靠第一框架构件,外力被定向在从壳体的该另一端部到壳体的该一端部并且平行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
优选地,抵接部分是形成在第二框架构件上的肋,第一框架构件和肋限定在二者之间的第一间隙距离,接合构件和第二框架构件限定在二者之间的第二间隙距离,第一间隙距离小于第二间隙距离。
优选地,第二框架构件包括限制部分,在第二框架构件通过外力变形的状态下,限制部分的至少一部定位在接合构件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的移动路径中,以限制在第一位置中的接合构件移动至第二位置。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特定特征和优点以及其他目的将由以下接合附图的描述而变得显而易见,其中:
图1是根据一实施例的打印装置1的立体图,其中打印装置1在闭合状态;
图2是根据该实施例的打印装置1的立体图,其中打印装置1在打开状态;
图3是根据该实施例的打印装置1的第一下盖2A的立体图;
图4是根据该实施例的打印装置1的第一上盖2B的立体图;
图5是根据该实施例的打印装置1的打印装置1的立体图,其中盖构件23B和电池5被省略;
图6是从其观看时的根据该实施例的打印装置1的第三容纳部件20C的截面图;
图7是根据该实施例的打印装置1的电池5的立体图;
图8是根据该实施例的打印装置1的电池5的立体图;
图9是根据该实施例的打印装置1的立体图,其中电池5容纳在第三容纳部件20C中;
图10是根据该实施例的打印装置1的第二盖3的立体图;
图11是图10所示的第二盖3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12是根据该实施例的打印装置1的第一下盖2A和第一框架构件7的立体图;
图13是根据该实施例的打印装置1的第一框架构件7的立体图;
图14是根据该实施例的打印装置1的第一框架构件7的后侧视图;
图15是根据该实施例的打印装置1的第一框架构件7的俯视平面图;
图16是根据该实施例的打印装置1的接合构件76的立体图;
图17是根据该实施例的打印装置1的第一框架构件7的右侧视图,其中接合构件76在第一位置;
图18是根据该实施例的打印装置1的第一框架构件7的右侧视图,其中接合构件76在第二位置;
图19是根据该实施例的打印装置1的立体图,第二盖3从中省略;
图20是根据该实施例的打印装置1的沿着图1中的线A-A截取的截面图;
图21是根据该实施例的打印装置1的第一下盖2A、第一框架构件7和控制面板8的立体图;
图22是根据该实施例的打印装置1的沿着图1中的线B-B截取的截面图;
图23是根据该实施例的打印装置1的第二框架构件4的立体图;
图24是根据该实施例的打印装置1的第二框架构件4的后侧视图;
图25是根据该实施例的打印装置1的第二框架构件4的前侧视图;
图26是根据该实施例的打印装置1的第二框架构件4的基底部分41的立体图;
图27是图1所示的根据该实施例的打印装置1的沿着图14中的线C-C截取的局部放大截面图;
图28是图1所示的根据该实施例的打印装置1的沿着图14中的线D-D截取的局部放大截面图;
图29是根据现有技术的接合构件760的立体图;
图30是根据对该实施例的第一修改例的打印装置1B的立体图,其中打印装置1B在闭合状态;
图31是根据第一修改例的打印装置1B的立体图,其中打印装置1B在打开状态;
图32是根据第一修改例的打印装置1B的俯视平面图,其中打印装置1B在打开状态;
图33是根据对该实施例的第二修改例的打印装置1C的第二框架构件4B和接合构件76的截面图,其中第二框架构件4B还未变形;以及
图34是根据第二修改例的打印装置1C的第二框架构件4B和接合构件76的截面图,其中第二框架构件4B已经变形。
具体实施方式
<打印装置1>
将参考附图描述根据一实施例的打印装置1,其中类似的部分和组件通过相同的附图标记标明以避免重复描述。
打印装置1是热打印装置,其能够将文本、图表等等打印在热敏打印介质(热纸)上。打印装置1能够用电池供电。打印装置1能够利用带夹(未图示)附接至用户的带,例如,使用户能够在工作场地到处携带打印装置1。打印装置1能够使用USB(注册商标)线缆连接至外部装置(未图示)。打印装置1能够基于从外部装置接收的打印数据将诸如文本、图表等等打印在打印介质上。外部装置能够是例如通用的个人计算机(PC)。
在以下描述中,图1中的打印装置1的下右侧被限定为打印装置1的右侧。类似地,图1中的打印装置1的上左侧、上右侧、下左侧、上侧和下侧分别限定为打印装置1的左侧、后侧、前侧、上侧和下侧。
如图1和图2所示,打印装置1设置有外壳10。外壳10具有大致类盒状的长方体形状,其在前后方向上伸长。在外壳10内设置有第一容纳部件20A(见图3)、第二容纳部件20B(见图3)和第三容纳部件20C(见图5)。第一框架构件7(见图12)遍及第一容纳部件20A和第二容纳部件20B而被容纳。控制面板8(见图21)容纳在第一容纳部件20A中。第二框架构件4(见图23)容纳在第二容纳部件20B中。电池5(见图7)容纳在第三容纳部件20C中。外壳10也具有第一盖2和第二盖3。
<第一盖2>
如图1、图3和图4所示,第一盖2构成在外壳10的前侧、后侧、右侧、左侧和下侧以及在外壳10上侧的从其近似前后的中心的前部上的壁部。具体地,第一盖2包括上壁部21、前壁部22、右壁部23、左壁部24、后壁部25和下壁部26。上壁部21构成在外壳10的上侧的壁部的前半部。前壁部22构成在外壳10的前侧的壁部。右壁部23构成在外壳10的右侧的壁部。左壁部24构成外壳10的左侧的壁部。后壁部25构成在外壳10的后侧的壁部。下壁部26构成在外壳10的下侧的壁部。
第一盖2内侧形成有空间。第一盖2具有第一下盖2A(见图3)和第一上盖2B(见图4)。
如图3所示,第一下盖2A包括右壁部23、左壁部24、后壁部25和下壁部26。两个延伸部分265设置在第一下盖2A的下壁部26的内表面(即,上表面)上。延伸部分265是筒形的并且从下壁部26向上突出。螺纹孔形成在延伸部分265的上端。两个延伸部分266设置在第一下盖2A的下壁部26的内表面上。螺纹孔形成在延伸部分266的上端。圆形的通孔267形成在第一下盖2A的下壁部26的内表面中,两个通孔267在下壁部26的前端部设置在左侧和右侧,两个通孔267在下壁部26的近似前后中心部设置在左侧和右侧。
如图4所示,第一上盖2B包括上壁部21和前壁部22。柱形的延伸部分211在其四个角中的每一个设置在上壁部21的内表面(即,下表面)上并且从该内表面向下突出。螺纹孔形成在延伸部分211的下表面中。板形的突出部分212设置在上壁部21在相对于设置在前右角中的延伸部分211的后侧的内表面上。突出部分212从上壁部21的内表面向下突出。突出部分213设置在上壁部21的内表面上的近似中心部并且从该中心部向下突出。突出部分213具有安置为矩形框架的多个平板。
如图1和图2所示,在第一下盖2A从近似前后中心到其前端的一部中,第一上盖2B从上方与第一下盖2A接合。螺钉(未图示)从下方插入四个通孔267(见图3)中,四个通孔267形成在第一下盖2A的下壁部26中。这些螺钉螺合进形成在第一上盖2B的四个延伸部分211(见图4)中的螺纹孔中,从而将第一上盖2B固定至第一下盖2A。
如图3所示,第一容纳部件20A在上壁部21下方的区域中构成第一盖2的内部空间(见图1和图2)。第一容纳部件20A从近似前后中心位置到内部空间的前端涵盖第一盖2的内部空间。第二容纳部件20B构成第一盖2在相对于第一容纳部件20A的后侧的内部空间。第二容纳部件20B从近似前后中心位置涵盖至内部空间的后端。
如图2所示,矩形开口区2C形成在通过上壁部21的后边缘(下文称之为“边缘部分21A”)、相对于上壁部21向后的右壁部23的上边缘的一部分(下文称之为“边缘部分23A”)、相对于上壁部21向后的左壁部24的上边缘的一部分(下文称之为“边缘部分24A”)和后壁部25的上边缘(下文称之为“边缘部分25A”;见图3)包围的区中,开口区2C形成在第一盖2从近似前后中心延伸至第一盖2的后端的上部中。开口区2C开口至第二容纳部件20B中(见图3)。
如图4所示,通孔221形成在前壁部22中。通孔221具有在左右方向上伸长的矩形形状。如图1和图2所示,显示单元22D经由通孔221露出至前壁部22的外部。显示单元22D能够显示待被打印在打印介质上的字符、设定信息等等。
如图3所示,通孔231,232,233和234形成在右壁部23中。通孔231形成在右壁部23前边缘附近的下部中。通孔231具有在前后方向上伸长的大致矩形形状。通孔231在其右侧开口至稍后描述的第三容纳部件20C(见图5)中。锁定机构23D设置在通孔231的后边缘附近的右壁部23上。锁定机构23D能够在前后方向上沿着右壁部23的外表面移动。当锁定机构23D向前移动时,锁定机构23D的前端部比通孔231的后边缘向前更远地突出。当锁定机构23D向后移动时,锁定机构23D的前端部布置得比通孔231的后边缘向后更远。锁定机构23D通过弹簧(未图示)向前推动。
如图1所示,板形盖构件23B在相对于通孔231向后的位置可枢转地移动地支撑在右壁部23的外表面上(见图3)。盖构件23B能够通过枢转地移动而在覆盖通孔231的位置(见图1)和不覆盖通孔231的位置之间移动。盖构件23B设置有锁定机构231B,当盖构件23B覆盖通孔231时,锁定机构231B限制盖构件23B的移动。
如图3所示,通孔232形成在通孔231上方。安装在控制面板8(见图21)上的USB套筒布置在通孔232内侧。连接至外部装置的USB线缆的USB连接件从其外部插入通孔232中,并且连接至通孔232内侧的USB套筒。通孔233形成在相对于通孔232向后的位置。安装在控制面板8上的供电套筒布置在通孔233内侧。连接至电力适配器(未图示)的栓塞从其外部插入通孔233中,并且连接至通孔233内侧的供电套筒。
如图1所示,板形盖构件23C能够适配在矩形区域中的右壁部23的外表面上,矩形区域包括通孔232和通孔233(见图3)。当适配在右壁部23上时,盖构件23C覆盖通孔232和通孔233。
如图3所示,通孔234具有在上下方向上伸长的大致矩形形状。如图1所示,杆23L从右壁部23的内侧经由通孔234突出至其外部。杆23L被支撑至通孔234内侧的第一框架构件7(见图12)。杆23L能够在通孔234内在上下方向上移动。杆23L是释放和锁定稍后描述的第二盖3的开关。
如图3所示,两个支撑部分251设置在后壁部25上并且比边缘部分25A更高地突出。支撑部分251中的一个从其右端附近的边缘部分25A向上突出,同时另一个支撑部分251从其左端附近的边缘部分25A向上突出。每个支撑部分251支撑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轴252。轴252在左右方向上从对应的支撑部分251向内延伸。弹簧253安装在轴252上面。
如图5所示,凹陷部分260形成在下壁部26中。凹陷部分260向上凹陷。如图3所示,凹陷部分260形成在其前边缘附近的下壁部26的左边缘和右边缘之间。如图6所示,凹陷部分260具有第一内壁部261和262、第二内壁部263和第三内壁部264。第一内壁部261和262在前后方向上彼此相对,其相应的表面在对应的向后和向前的方向上面对。第一内壁部261定位成相对于第一内壁部262向前并且与第一内壁部262分离。第二内壁部263布置在第一内壁部261和262的上边缘之间。第一内壁部261和262连接至第二内壁部263的区域是弯曲的。第三内壁部264布置在第一内壁部261和262的左边缘与第二内壁部263的左边缘。如图5所示,盖构件26A布置在下壁部26上,用于从下方覆盖凹陷部分260。盖构件26A可拆卸地附接至下壁部26。通过盖构件26A覆盖的凹陷部分260中的空间是第三容纳部件20C。
如图5所示,第三容纳部件20C的右端开口并且与形成在右壁部23中的通孔231连通。凹陷部分26B形成在限定第三容纳部件20C的区附近的第三容纳部件20C的第二内壁部263的一部分中,第三容纳部件20C与通孔231连通。凹陷部分26B向上凹陷并且从与通孔231连通的第三容纳部件20C的该一部分向左延伸规定长度。如图6所示,第三内壁部264闭合第三容纳部件20C的左端。端子26C和弹簧26D设置在第三内壁部264上。端子26C布置在第三内壁部264的中心区域。当稍后描述的电池5(见图7)容纳进第三容纳部件20C中时,端子26C能够接触电池5的电极50(见图8)。弹簧26D设置在端子26C下方和向后对角线的位置。弹簧26D是线圈形压缩弹簧。弹簧26D的左端连接至第三内壁部264,弹簧26D从第三内壁部264向右延伸。
<电池5>
如图7和图8所示,电池5具有在左右方向上伸长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电池5是二次电池。电池5将电力供应至稍后描述的控制面板8(见图21)。在以下描述中,在电池5的上侧、前侧、后侧、右侧和下侧的壁部将分别称之为上壁部51、前壁部52、后壁部53、右壁部54、左壁部55和下壁部56。沿着正交于左右方向的平面截取电池5的横截面定形成大体类似于沿着正交于左右方向的平面截取的第三容纳部件20C的横截面(见图6)。
如图7所示,在其前端部和后端部的电池5的上壁部51的部分是弯曲的。向上突出的突出部分510设置在其近似前后中心部中的上壁部51的右边缘部,即,在前后方向上线性地延伸的上壁部51的右边缘部的一部分。突出部分510是板形的并且具有分别在向左和向右的方向上面对的表面。
如图8所示,电极50设置在左壁部55的中心区域。突出部分55A、55B和55C设置在左壁部55上并且从左壁部55向左突出。突出部分55A,55B和55C由弹性或韧性材料形成。突出部分55A具有包围电极50的类矩形框架形状。突出部分55B在其下端部从突出部分55A的后边缘向后延伸。突出部分55C在其后端部从突出部分55A的下边缘向下延伸。
<插入电池5的方法>
如图9所示,在其上布置有电极50的左壁部55(见图8)向左面对的同时,电池5经由形成在外壳10的右壁部23中的通孔231(在通过箭头Y1表示的方向上)插入第三容纳部件20C(见图5)中。在电池5被插入的同时,锁定机构23D抵抗弹簧(未图示)的推动力向后移动。因而,锁定机构23D不阻碍电池5插入。在分别与限定第三容纳部件20C的第一内壁部261、第一内壁部262、第二内壁部263(见图6)和盖构件26A的上表面滑动接触的同时,电池5的前壁部52、后壁部53、上壁部51和下壁部56(见图7)向左移动。在电池5向左移动的同时,在电池5的右端的突出部分510(见图7)适配进第三容纳部件20C的凹陷部分26B中。
进一步,当电池5进一步向左移动时,电池5的右壁部54移动至与通孔231大体齐平的位置。左壁部55的突出部分55A,55B和55C(见图8)从右边接触限定第三容纳部件20C的第三内壁部264。因为突出部分55A,55B和55C具有弹性,突出部分55A,55B和55C压缩地变形以缓和该接触的冲击。进一步,在第三容纳部件20C中的弹簧26D(见图6)接触构成电池5的左壁部55的一部分P1(见图8)。左壁部55的该一部分P1定位在突出部分55B下方并且相对于突出部分55C向后。弹簧26D当被电池5接触时压缩地变形并且向右推动电池5。注意,虽然电池5在图6中未图示,但是在附图中示出了突出部分55A,55B和55C的形状,以图示其与弹簧26D的位置关系。
此时,电池5的突出部分510定位成接触形成在第三容纳部件20C中的凹陷部分26B的左端,电池5的右壁部54相对于通孔231被定位为稍微向左。锁定机构23D通过弹簧(未图示)的推动力向前移动并且比通孔231的后边缘向前突出更远。锁定机构23D限制电池5从第三容纳部件20C出来。进一步,电池5通过弹簧26D的推动力而抵靠锁定机构23D向右推动。以这种方式,电池5可靠地固持在第三容纳部件20C中。在电池5的左壁部55上的电极50(见图8)接触限定第三容纳部件20C的在第三内壁部264上的端子26C(见图6)。电池5能够经过电极50和端子26C将电力供应至打印装置1。于是,打印装置1通过从电池5供应的电力驱动。
<第二盖3>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盖3能够在从上方覆盖开口区2C的位置(见图2)和不覆盖开口区2C的位置之间枢转地移动。在以下描述中,第二盖3覆盖开口区2C(见图1)的状态,即第二盖3闭合的状态将被称之为闭合状态,第二盖3不覆盖开口区2C(见图2)的状态,即第二盖3打开的状态将被称之为打开状态。进一步,假定第二盖3在闭合状态(见图1)的情况下,在以下描述中相对于打印装置1的方向将被应用于第二盖3。进一步,除非另有说明,否则在以下描述中的旋转方向将表示当旋转对象从其右侧观看时的旋转方向(顺时针或者逆时针)。
如图2所示,第二盖3具有盖板部分31以及侧板部分33和34。盖板部分31是带有弯曲部的板形。如图2所示,盖板部分31在其后边缘部上具有突出部分311。突出部分311分别具有第一盖2的两个轴252(见图3)所插入的孔。侧板部分33连接至盖板部分31的右边缘。侧板部分33在从盖板部分31向下延伸的同时弯曲。侧板部分34连接至盖板部分31的左边缘。侧板部分34在从盖板部分31向下延伸的同时弯曲。
如图2和图10所示,压板保持器68设置在盖板部分31其前边缘附近的内表面上。压板保持器68通过在压板保持器68的左侧和右侧的螺钉681A固定至盖板部分31。如图10所示,压板保持器68在其前端部具有轴固持部分68A,一个在左侧和一个在右侧。每个轴固持部分68A具有从其前边缘向后凹陷的凹陷部分68B。压板保持器68可旋转地保持稍后描述的压板本体60。
第二盖3可枢转地移动地支撑至第一盖2并且能够绕着经由形成在突出部分311中的孔插入的轴252枢转地移动。安装在轴252上的弹簧253(见图3)推动第二盖3,从其闭合状态(见图1)到其打开状态(见图2)。当第二盖3抵抗弹簧253的推动力而逆时针枢转地移动时,第二盖3移动至闭合状态(图1)并且从上方覆盖形成在第一盖2中的开口区2C。当第二盖3在图1所示的闭合状态时,盖板部分31的前边缘部邻接于构成第一盖2的上壁部21的边缘部分21A。排出开口20形成在上壁部21的边缘部分21A和盖板部分31的前边缘部之间。在打印装置1内侧打印的打印介质随后经由排出开口20从打印装置1排出。当第二盖3通过弹簧253的推动力顺时针枢转地移动时,第二盖3移动至图2所示的打开状态。此时,第二盖3不覆盖形成在第一盖2中的开口区2C。
<压板本体60>
如图10所示,压板本体60具有压板61、压板轴62、压板支承63和64以及齿轮65。压板61是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筒形构件。压板轴62是直径小于压板61直径的筒形构件。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压板轴62在左右方向上贯穿压板61的中心。压板轴62的左端部和右端部分别从压板61的左端和右端向外突出。压板61固定至压板轴62。
如图11所示,压板支承63布置在从压板61的右端突出的压板轴62的一部分。压板支承63是直径大于压板轴62直径的筒形构件。形成在压板支承63中的通孔在左右方向上贯穿压板支承63的中心。压板轴62从其左侧经由该通孔插入。压板支承63能够相对于压板轴62旋转。在压板轴62的右端部上夹紧的卡环62A防止压板支承63从压板轴62脱落。
如图10所示,压板支承64布置在从压板61的左端突出的压板轴62的一部分。压板支承64具有与压板支承63相同的形状。齿轮65相对于压板支承64布置在左侧。齿轮65是直径大于压板支承64直径的正齿轮。齿轮65固定至压板轴62的左端部。
如图11所示,压板支承63的近似左半部接合在压板保持器68的右端部上的轴固持部分68A的凹陷部分68B中。如图10所示,压板支承64的近似右半部接合在压板保持器68的左端部上的轴固持部分68A的凹陷部分68B中。压板支承63和64在接合在轴固持部分68A的对应的凹陷部分68B中的同时可旋转地固持压板61。第二盖3经由在第二盖3的前端部的压板保持器68可旋转地支撑压板61。
<第一框架构件7>
如图12所示,第一框架构件7容纳在第一容纳部件20A和第二容纳部件20B的边界区的第一盖2内侧。即,第一框架构件7容纳在第一盖2的近似前后中心区域的第一盖2中。第一框架构件7安置成在前后方向上与第二框架构件4并置。第一框架构件7定位成相对于稍后描述的第二框架构件4向前(见图19)。第一框架构件7固持马达72、热头74A(见图14)、接合构件76(见图16)、杆23L等等。第一框架构件7具有支撑部分71A,71B,71C,71D和71E(下文共同称之为“支撑部分71”)。
支撑部分71A固持在第一下盖2A的近似前后中心部中。支撑部分71A容纳在第一容纳部件20A的后边缘部附近的第一下盖2A的内部中(见图12)。第二容纳部件20B(见图12)安置在相对于支撑部分71A的后侧。支撑部分71A布置在当第二盖3在闭合状态时形成的排出开口20下方(见图1)。
如图13所示,支撑部分71A主要由安置成正交于前后方向的板构件701构造而成。板构件701的近似左右中心区域以凸形向前弯曲。下文,该凸形部将称之为突出部分70A。支撑部分71A也具有定位在突出部分70A下方的突出部分70B。突出部分70B具有平板形状并且向前突出。突出部分70B具有分别在向上方向和向下方向面对的表面。
如图14所示,支撑部分71A具有矩形开口区710H。可移动板74固持在开口区710H内侧。可移动板74具有分别在向前方向和向后方向面对的表面。热头74A设置在可移动板74的后表面上。热头74A通过将热应用于打印介质而打印字符等等。热头74A在左右方向上伸长。如图15所示,两个弹簧702从构成板构件701的突出部分70A的后表面向后延伸。两个弹簧702的后端连接至可移动板74的前端(见图14)。可移动板74通过弹簧702支撑从而在前后方向上能够移动。弹簧702能够向后推动可移动板74。
如图14所示,切割部分73设置在上方并且沿着可移动板74的上端。切割部分73是能够切断已经通过热头74A打印的打印介质的一部分的叶片。切割部分73在左右方向上延伸。两个螺纹孔710B在相对于可移动板74向下的位置形成在支撑部分71A中。螺纹孔710B定位成在左右方向上彼此远离。
如图13所示,支撑部分71B从支撑部分71A的右端部向前延伸。支撑部分71B相对于构成第一下盖2A的右壁部23的通孔232和233(见图3)向左。支撑部分71B固持安装在控制面板82(见图21)上的USB套筒(未图示)和安装在控制面板81(见图21)上的供电套筒(未图示)。
支撑部分71C从支撑部分71A的左端部向前延伸。支撑部分71C是定向成正交于左右方向的平板形构件。马达72固定至支撑部分71C的右表面。马达72的旋转轴向左延伸并且从支撑部分71C向左突出。齿轮箱72A固定至支撑部分71C的左表面。齿轮箱72A具有容纳多个链接齿轮(仅图示了其中一个,齿轮72B)的类盒形状。链接齿轮中的一个啮合地与和马达72的旋转轴联接的齿轮(未图示)接合。如图15所示,开口区72C形成在其后端附近的位置的齿轮箱72A的上部分中。构成齿轮箱72A中多个链接齿轮中的一个的齿轮72B经由开口区72C露出至外部。齿轮72B是旋转轴线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正齿轮。当马达72旋转时,齿轮箱72A中的多个链接齿轮旋转,使得齿轮72B相应地旋转。
如图13所示,支撑部分71从支撑部分71A的右端部向后延伸。支撑部分71E从支撑部分71A的左端部向后延伸。支撑部分71和支撑部分71E中的每一个主要由定向成正交于左右方向的平板形构件构造而成。支撑部分71D具有从支撑部分71A的右端部向后延伸的板形部分703。凹陷部分703A形成在板形部分703中并且从板形部分703的上边缘向下凹陷。如图15所示,支撑部分71E具有板形部分704,板形部分704具有与板形部分703相同的形状。板形部分704从支撑部分71A的左端部向后延伸。具有与凹陷部分703A相同的形状的凹陷部分704A形成在板形部分704的上边缘中。稍后描述的接合构件76在左右方向上布置在板形部分703和板形部分704之间的区域。
<接合构件76>
如图16所示,接合构件76具有第一接合部分77和78以及第二接合部分79。第一接合部分77和78具有平板形状,其表面分别在向左方向和向右方向上面对。第一接合部分77和78在左右方向上与彼此分离。在左右方向上第一接合部分77和78之间的距离近似等于在左右方向上支撑部分71D的板形部分703(见图15)和支撑部分71E的板形部分704(见图15)之间的距离。第一接合部分77布置在相对于第一接合部分78的右侧。
第一接合部分77具有基底部分77A、延伸部分77B和突出部分77C。基底部分77A具有通孔771,772和773。通孔771形成在基底部分77A的前边缘和基底部分77A的下边缘附近。换言之,通孔771形成在基底部分77A的下前角部处。通孔772偏斜地形成在通孔771的上方且向后。通孔773形成为通孔772向后。延伸部分77B从在其前后中心部向后的位置的基底部分77A的上端向上延伸。突出部分77C设置在延伸部分77B的上端上并且向前延伸。突出部分77C的上边缘从后侧朝向其前侧向下对角线地倾斜。第一接合部分77的后边缘在对应于延伸部分77B的部分中相对于对应于基底部分77A和突出部分77C的部分向前凹陷。
第一接合部分78具有大体与第一接合部分77相同的形状。即,第一接合部分78具有对应于第一接合部分77的基底部分77A、延伸部分77B和突出部分77C的基底部分78A、延伸部分78B和突出部分78C。第一接合部分78在基底部分78A的形状上不同于第一接合部分77。基底部分78A的后边缘比延伸部分78B的后边缘向前凹陷更远。基底部分78A具有对应于第一接合部分77的通孔771的仅单个通孔781。
第二接合部分79在第一接合部分77和78之间延伸并且将第一接合部分77连接至第一接合部分78。第二接合部分79具有连接部分79A和79B。连接部分79A具有在左右方向上伸长的板形。连接部分79A具有分别在向上方向和向下方向面对的表面。连接部分79A在第一接合部分77的下边缘和第一接合部分78的下边缘之间延伸。连接部分79B从连接部分79A的前边缘向上延伸。连接部分79B具有其表面分别在向前方向和向后方向面对的板形。
如图15所示,第一接合部分77布置在相对于构成支撑部分71D的板形部分703向左的位置。第一接合部分78布置在相对于构成支撑部分71E的板形部分704向右的位置。如图14所示,第二接合部分79布置在相对于支撑部分71A向后的位置。
如图17和图18所示,轴部分711固持在支撑部分71D中。轴部分711在左右方向上经由形成在第一接合部分77(见图16)的基底部分77A中的通孔771插入。第一接合部分77绕着轴部分711可旋转地被支撑。释放凸轮75可旋转地支撑在轴部分711上。弹簧712安装在释放凸轮75的近端部上。弹簧712在逆时针方向上推动释放凸轮75。虽然在附图中未图示,但是固持在支撑部分71E中的轴部分在左右方向上经由形成在第一接合部分78(见图16)的基底部分78A中的通孔781插入。第一接合部分78绕着该轴部分可旋转地被支撑。
臂部分751设置在释放凸轮75上。臂部分751在向后方向上延伸。臂部分751的远端边缘上设置有在向右方向上突出的第一突出部分(未图示)和在向左方向上突出的第二突出部分713(见图15)。臂部分751的第一突出部分与杆23L接合。第二突出部分713从其右侧经由形成在第一接合部分77(见图16)的基底部分77A中的通孔773插入。当杆23L在上下方向上移动时,释放凸轮75经过第一突出部分旋转,使得第二突出部分713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响应于第二突出部分713的移动,通孔773的位置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响应于通孔773的上下移动,第一接合部分77绕着轴部分711旋转。当第一接合部分77旋转时,经由第二接合部分79(见图16)连接至第一接合部分77的第一接合部分78也在相同方向上旋转。弹簧712经过释放凸轮75向上推动杆23L并且也在逆时针方向上推动第一接合部分77和78。
当向下的力不被施加于杆23L时,弹簧712的推动力逆时针地旋转接合构件76。如图17所示,第一接合部分77的突出部分77C向前移动至形成在支撑部分71D的板形部分703中的凹陷部分703A上方的位置。虽然在附图中未图示,但是此时,第一接合部分78的突出部分78C定位在形成在支撑部分71E的板形部分704中的凹陷部分704A上方。下文,接合构件76逆时针地旋转的图17所示的状态将被称之为“第一状态”,在第一状态的接合构件76的位置将被称之为“第一位置”。
当向下的力被施加于杆23L时,接合构件76抵抗弹簧712的推动力顺时针地旋转。如图18所示,第一接合部分77的突出部分77C向后移动至相对于形成在板形部分703中的凹陷部分703A向后的位置。虽然在附图中未图示,但是此时,第一接合部分78的突出部分78C也相对于形成在板形部分704中的凹陷部分704A向后定位。下文,接合构件76顺时针地旋转的图18所示的状态将称之为“第二状态”,在第二状态的接合构件76(第一接合部分77和78)的位置将称之为“第二位置”。
<第二盖3的打开和闭合操作>
当第二盖3在闭合状态(见图1)时,在相对于压板61的右侧的压板支承63从上方接合在凹陷部分703A(见图13)中,凹陷部分703A形成在第一框架构件7的支撑部分71D中,如图19所示。利用布置在第一位置中的第一接合部分77,突出部分77C从上方接触压板支承63。在相对于压板61的左侧的压板支承64从上方接合在凹陷部分704A(见图15)中,凹陷部分704A形成在第一框架构件7的支撑部分71E中。利用布置在第一位置中的第一接合部分78,突出部分78C从上方接触压板支承64。以这种方式,接合构件76限制压板本体60向上移动。接合构件76将第二盖3维持在闭合状态并且限制第二盖3通过弹簧253的推动力而朝向打开状态顺时针地枢转地移动。
当第二盖3在图20所示的闭合状态时,压板61邻接于热头74A(见图14)的后端,热头74A设置在第一框架构件7的可移动板74上。当打印介质布置在压板61和热头74A之间时,压板61能够抵靠热头74A向前按压打印介质。如图19所示,在相对于压板61的左侧的齿轮65与设置在第一框架构件7上的齿轮72B(见图15)接合。当齿轮72B响应于马达72(见图15)的旋转而旋转时,齿轮65和压板61与齿轮72B协同旋转。此时,压板61能够在抵靠热头74A按压打印介质的同时朝向排出开口20传送打印介质,如图20所示。
作为示例,当第二盖3在闭合状态并且执行操作以向下移动杆23L(见图1)时,第一接合部分77和78移动至第二位置。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接合部分77的突出部分77C布置在相对于形成在支撑部分71D中的凹陷部分703A向后的位置,第一接合部分78的突出部分78C布置在相对于形成在支撑部分71E中的凹陷部分704A向后的位置,如图18所示。因而,接合构件76不再限制压板支承63和64向上移动。结果,弹簧253的推动力顺时针地枢转地移动第二盖3。当第二盖3顺时针地枢转地移动时,第二盖3移动至其打开状态(见图2)。
于是,当接合构件76在第一位置中时,接合构件76与第二盖3接合以闭合第二盖3。进一步,当接合构件76在第二位置中时,接合构件76不与第二盖3接合以打开第二盖3。
<控制面板8>
如图21所示,控制面板81,82和83容纳在第一容纳部件20A中。控制面板81,82和83竖直地堆叠以使在面板之间形成空间。控制面板81,82和83具有分别在向上方向和向下方向上面对的表面。控制面板81,82和83具有矩形板形状。控制面板81,82和83从下到上以给定的顺序被安置。下文,控制面板81,82和83将共同称之为“控制面板8”。
主要地,将电力供应至马达72和热头74A(见图14)的供电电路安装在控制面板81上。控制面板81的后边缘布置在突出部分70A的前端部附近,突出部分70A形成在第一框架构件7的支撑部分71A上。控制面板81的右边缘安置在第一框架构件7(见图13)的支撑部分71B下方。安装在其右边缘部附近的控制面板81的上表面上的供电套筒通过支撑部分71B从上方支撑。供电套筒经由形成在右壁部23(见图3)中的通孔233而露出至外部。控制面板81的左边缘布置在马达72下方。控制面板81安置在形成在第一下盖2A的下壁部26中的凹陷部分260上方,并且从上方覆盖相对于第一框架构件7的支撑部分71A向前的下壁部26的整个部分。
如图21所示,两个通孔经由其前边缘附近的控制面板81形成,一个在左侧一个在控制面板81的右侧。螺钉80从上方经由通孔插入。经由形成在控制面板81中的通孔插入的螺钉80螺合进形成在延伸部分265的上端上的螺纹孔中,从而将控制面板81的前边缘部固定至第一下盖2A。控制面板81的后边缘部通过突出部分70B从下方支撑,突出部分70B设置在第一框架构件7的支撑部分71A上。
如图21所示,控制面板82左右尺寸小于控制面板81的左右尺寸。控制面板82的后边缘布置在形成在第一框架构件7的支撑部分71A上的突出部分70A的前端部附近。控制面板82的左边缘定位在相对于马达72的右侧。控制面板82的右边缘布置在第一框架构件7(见图13)的支撑部分71B上方。用于执行打印装置1的全面控制的CPU等等安装在控制面板82上。安装在其右边缘附近的控制面板82的下表面上的USB套筒由支撑部分71B从下方支撑。USB套筒经由形成在右壁部23中的通孔232露出至外部。安装在控制面板82的下表面上的连接件与安装在控制面板81的上表面上的连接件连接。安装在控制面板82上的CPU等等经过这些连接器电连接至安装在控制面板81上的供电电路等等。控制面板82经由这些连接器支撑在控制面板81上。
如图22所示,突出部分82A形成在从控制面板82的右边缘稍微向左的区中的控制面板82的后边缘上。突出部分82A邻接于形成在第一框架构件7的支撑部分71A上的突出部分70A的右端部。突出部分82A定位在相对于突出部分70A的右端部的右侧。从构成第一上盖2B(见图4)的上壁部21的内表面突出的突出部分212邻接于控制面板82的右边缘附近的控制面板82的前边缘部。突出部分212定位在相对于控制面板82的前边缘的前侧。
如图21所示,控制面板83左右尺寸小于控制面板82的左右尺寸。无线模块安装在控制面板83上。安装在控制面板83的下表面上的连接件连接至安装在控制面板82的上表面上的连接件。安装在控制面板83上的无线模块经过这些连接件电连接至安装在控制面板82上的CPU等等。控制面板83经由这些连接件支撑在控制面板82上。
从构成第一上盖2B的上壁部21的内表面突出的突出部分213(见图4)接触控制面板83的上表面,向下按压控制面板83。因而,控制面板8通过第一下盖2A的延伸部分265和第一框架构件7的突出部分70B(见图13)以及第一上盖2B的突出部分213从上侧和下侧夹住。换言之,控制面板8布置在延伸部分265和突出部分70B上方和突出部分213下方。以这种方式,控制面板8固持在第一容纳部件20A中。
<第二框架构件4>
如图19所示,第二框架构件4容纳在第二容纳部件20B中。第二框架构件4相对于第一框架构件7(见图12)向后定位。如图20所示,第二框架构件4布置在相对于第一框架构件7中的支撑部分71A和接合构件76的第二接合部分79向后的位置。如图2所示,第二框架构件4固持打印介质所绕着缠绕的辊40。
如图23所示,第二框架构件4设置有板形基底部分41A,41B和41C。在以下描述中,基底部分41A,41B和41C将共同称之为“基底部分41”。基底部分41A具有大致矩形形状。如图24和图25所示,基底部分41A具有两个通孔410。通孔410在左右方向上彼此间隔。
如图25和图26所示,第二框架构件4进一步设置有第一抵接部分46A和46B与第二抵接部分47A和47B。第一抵接部分46A和46B与第二抵接部分47A和47B布置在基底部分41A的前表面410A上。下文,第一抵接部分46A和46B将共同称之为“第一抵接部分46”,第二抵接部分47A和47B将共同称为“第二抵接部分47”。第一抵接部分46和第二抵接部分47作用为用于加强基底部分41A的肋。
第一抵接部分46布置在基底部分41A的上边缘附近的前表面410A上并且从前表面410A向前突出。第一抵接部分46A布置在前表面410A的右边缘部上,第一抵接部分46B布置在前表面410A的左边缘部上。第一抵接部分46A和46B设置在相应的左侧和右侧的基底部分41A的上边缘附近。第一抵接部分46A和46B定位在接合构件76的第二接合部分79上方。第二抵接部分47布置在基底部分41A的下边缘附近的前表面410A上,即,在稍后描述的基底部分41B的边界区上,并且从前表面410A向前突出。第二抵接部分47A布置在前表面410A的右边缘部上,第二抵接部分47B布置在前表面410A的左边缘部上。第二抵接部分47A和47B设置在相应的左侧和右侧的基底部分41A的下边缘附近。第二抵接部分47A和47B定位在接合构件76的第二接合部分79下方。
如图23所示,基底部分41B连接至基底部分41A的下边缘并且从该下边缘向下和向后对角线地延伸。如图24所示,基底部分41B具有凹口凹槽411和412。凹口凹槽411和412具有在左右方向上伸长的矩形形状。凹口凹槽411从基底部分41B的右边缘部向左延伸,凹口凹槽412从基底部分41B的左边缘部向右延伸。凹口凹槽411和412在左右方向上对齐。凹口凹槽411和412通过布置在凹口凹槽411和412的左右中心中的隔离部分413而与彼此分离。如图25和图26所示,轴414布置在隔离部分413的前侧。轴414可旋转地支撑小齿轮(未图示)。
第二框架构件4进一步设置有支撑部分42和支撑部分43。如图24所示,支撑部分42适配进凹口凹槽411中,支撑部分43适配进凹口凹槽412中。支撑部分42能够在左右方向上沿着基底部分41的右边缘和基底部分41的近似左右中心之间的凹口凹槽411移动。支撑部分43能够在左右方向上沿着基底部分41的左边缘和基底部分41的近似左右中心之间的凹口凹槽412移动。
如图25所示,齿条齿轮42A从在相对于基底部分41B的前侧的支撑部分42的上端部向左延伸。齿条齿轮42A在其下边缘上具有齿421A。齿条齿轮43A从在相对于基底部分41B的前侧的支撑部分43的下端部向右延伸。齿条齿轮43A在其上边缘上具有齿431A。齿421A和431A都啮合地与支撑在轴414上的小齿轮(未图示)接合。
第二框架构件4进一步设置有置入部分44和置入部分45。如图24所示,在相对于基底部分41B的后侧,置入部分44连接至支撑部分42,置入部分45连接至支撑部分43。如图23所示,置入部分44和45是在侧视图中大体圆形的盘形板构件。置入部分44和45具有分别在向左方向和向右方向上面对的表面。置入部分44和45在左右方向上与彼此分离。通孔形成在置入部分44和45中的每一个的中心部中。
板形支撑部分44B相对于置入部分44布置在右侧。支撑部分44B能够相对于置入部分44枢转地移动。突出部分44A设置在支撑部分44B上。突出部分44A从支撑部分44B的左端向左突出。突出部分44A从其右侧插入形成在置入部分44中的通孔中。突出部分44A的左端部从置入部分44的左端表面向左突出。
板形支撑部分45B布置在相对于置入部分45的左侧。支撑部分45B能够相对于置入部分45枢转地移动。突出部分45A设置在支撑部分45B上。突出部分45A从支撑部分45B的右端向右突出。突出部分45A从其左侧插入形成在置入部分45中的通孔中。突出部分45A的右端部从置入部分45的右端表面向右突出。
置入部分44和45以经由齿条齿轮42A和43A(见图25)以及小齿轮(未图示)与彼此联锁的关系而在相对的向左方向和向右方向上移动。例如,当置入部分44向左移动规定量时,齿条齿轮42A和43A以及小齿轮向右移动置入部分45规定量。因而,齿条齿轮42A和43A以及小齿轮作用以在朝向彼此的的方向上或者在远离彼此的方向上移动。
如图23所示,基底部分41C连接至基底部分41B的下边缘并且从该下边缘向后延伸。两个通孔415形成在基底部分41C中,一个在左端部上一个在其右端部上。
第二框架构件4以以下方式固定在第二容纳部件20B内侧。螺钉(未图示)从其后侧插入形成在第二框架构件4(见图24)中的通孔410中并且螺合进形成在第一框架构件7的支撑部分71A中的螺纹孔710B(见图14)中。经由该操作,利用与支撑部分71A的后侧相对的基底部分41A的前表面410A(见图26),第二框架构件4固定至第一框架构件7的支撑部分71A。此时,接合构件76的第二接合部分79布置在第一框架构件7的支撑部分71A和第二框架构件4的基底部分41A之间。此外,螺钉(未图示)从上方插入形成在第二框架构件4(见图23)的基底部分41C中的通孔415中。然后螺钉螺合进形成在延伸部分266的上端中的螺纹孔中,延伸部分266的上端设置在第一下盖2A(见图3)的下壁部26上。经由该操作,利用沿着下壁部26的内表面安置的基底部分41B和41C,第二框架构件4固定至第一下盖2A。
当第二框架构件4固定在第二容纳部件20B中时,如图27所示,第一抵接部分46即第一抵接部分46A和46B在相对于保持可移动板74的开口区710H(见图14)的左侧和右侧的位置,布置成邻接于构成第一框架构件7的支撑部分71A的后端。第一抵接部分46(第一抵接部分46A和46B)相对于支撑部分71A定位的位置通过图14中的A1和A2表示。第一抵接部分46在前后方向上与支撑部分71A稍微分离,形成二者之间的间隙。下文,第一框架构件7的支撑部分71A和第二框架构件4的第一抵接部分46在前后方向上的间隙的长度将称之为“第一间隙长度L1”。
类似地,第二抵接部分47即第二抵接部分47A和47B在相对于开口区710H的下侧的位置,布置成邻接于构成第一框架构件7的支撑部分71A的后端。第二抵接部分47(第二抵接部分47A和47B)相对于支撑部分71A定位的位置通过图14中的A3和A4表示。第二抵接部分47在前后方向上与支撑部分71A稍微分离,形成二者之间的间隙。该间隙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大体等于限定在前后方向上支撑部分71A和第一抵接部分46之间的间隙的第一间隙长度L1。因而,第一框架构件7的支撑部分71A和第二框架构件4的第二抵接部分47之间在前后方向上的间隙的长度也将称之为“第一间隙长度L1”。
如图28所示,构成第二框架构件4的基底部分41A的一部分布置成邻接于构成接合构件76的第二接合部分79的连接部分79A的后边缘,第二框架构件4在上下方向上置入在第一抵接部分46和第二抵接部分47。基底部分41A在前后方向上与连接部分79A分离,形成二者之间的间隙。下文,在前后方向上的接合构件76的第二接合部分79的连接部分79A和第二框架构件4的基底部分41A之间的间隙的长度将称之为“第二间隙长度L2”。在该示例中,第二间隙长度L2大于第一间隙长度L1(L1<L2)。
当辊40容纳在第二容纳部件20B中时,如图2所示,第二框架构件4利用置入部分44(见图23)支撑辊40的右端并且利用置入部分45(见图23)支撑辊40的左端。此时,置入部分44和45在向左方向和向右方向上联锁地移动,以适应辊40的宽度,从而调整突出部分44A和45A之间的间隙。从置入部分44向左突出的突出部分44A和从置入部分45向右突出的突出部分45A插入辊40的管形芯子(未图示)中。利用该安置,置入部分44和45在左右方向上从其外侧可旋转地置入辊40。
<实施例的操作优势>
例如当前壁部22向下面对并且第二盖3在闭合状态时,打印装置1可能意外掉。在这种情况下,冲击被施加在固持在第二框架构件4中的辊40上,使得辊40向前移动。通过向前移动,辊40也能够抵靠基底部分41A,使得基底部分41A通过向前弯曲而变形。在第一状态的接合构件76的第二接合部分79布置在基底部分41A前面。当弯曲的基底部分41A从其后侧与第二接合部分79接触时,例如,接合构件76能够由于第二接合部分79向前施加压力而顺时针地旋转,使得接合构件76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此时,第二盖3能够转移至打开状态,因为第二盖3现在能够通过弹簧253的推动力而从闭合状态顺时针地枢转地移动。如果当打印装置1掉落时第二盖3在打开状态,不仅打印会中止,而且在第二容纳部件20B中的辊40能够从第二框架构件4排出。
然而,在该实施例的打印装置1中,第二框架构件4设置有第一抵接部分46和第二抵接部分47。当第二框架构件4变形时,第一抵接部分46和第二抵接部分47在图14中表示的相应的位置A1至A4抵靠第一框架构件7的支撑部分71。即,即使当第二框架构件4变形时,基底部分41A也不接触接合构件76的第二接合部分79。由此,由于接触在第一位置中的接合构件76的第二接合部分79的第二框架构件4的基底部分41A,打印装置1能够抑制接合构件76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并且从而能够防止第二盖3打开。即,当第二框架构件4随着外力的施加而变形时,第二框架构件4的基底部分41A经由第一抵接部分46和第二抵接部分47抵靠第一框架构件7的支撑部分71A。因此,由于接触在第一位置中的接合构件76的第二接合部分79的连接部分79B的第二框架构件4的基底部分41A,第一抵接部分46和第二抵接部分47能够抑制接合构件76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换言之,因为当第二框架构件4通过外力变形时第二框架构件4的基底部分41A经由第一抵接部分46和第二抵接部分47接触第一框架构件7的支撑部分71A,第一抵接部分46和第二抵接部分47能够避免在第一位置中的接合构件76的第二接合部分79和第二框架构件4的基底部分41A之间的直接接触。因此,如果打印装置1掉落,设置在第二框架构件4上的第一抵接部分46和第二抵接部分47能够抑制第二盖3由于由该下落引起的冲击而被打开。
接合构件76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分离的第一接合部分77和78。利用该安置,接合构件76能够在两个不同的位置与第二盖3的压板本体60接合。由此,打印装置1的接合构件76能够利用稳定性维持第二盖3的闭合状态。接合构件76也具有将第一接合部分77连接至第一接合部分78的第二接合部分79,使接合构件76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与彼此联合地移动第一接合部分77和78。进一步,当打印装置1掉落时,由于接触第二接合部分79的第二框架构件4的基底部分41A,第一抵接部分46和第二抵接部分47能够防止第一接合部分77和78移动至第二位置,从而抑制第二盖3打开。
第一抵接部分46包括分别设置在构成第二框架构件4的基底部分41A的左侧和右侧的第一抵接部分46A和46B。由此,打印装置1能够抑制第二框架构件4的基底部分41A在其左侧和右侧接触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第二接合部分79。于是,通过抑制第二框架构件4越过第二接合部分79的整个左右尺寸接触第二接合部分79,打印装置1能够适当地防止第二盖3打开。
第二框架构件4在基底部分41A的上端部上具有第一抵接部分46并且在基底部分41A的下端部上具有第二抵接部分47。第一抵接部分46和第二抵接部分47从其上侧和下侧置入接合构件76的第二接合部分79。由此,打印装置1能够防止第二框架构件4的基底部分41A在相对于其的上侧和下侧接触接合构件76的第二接合部分79。因而,相比于如果第一抵接部分46和第二抵接部分47仅设置在相对上下方向相对于第二接合部分79的一侧,打印装置1能够更好地防止第二框架构件4接触第二接合部分79,从而更加适当地防止第二盖3打开。
在打印装置1中,在压板本体60在第二盖3的前边缘通过第二盖3支撑的同时,第二盖3在其后边缘上可枢转地移动地支撑至第一盖2。因而通过将接合构件76与压板本体60的压板支承63和64接合,打印装置1能够可靠地将第二盖3维持在闭合状态。因为压板本体60相对于压板61的外左侧部和外右侧部此时通过第一接合部分77和78支撑,压板61的位置能够稳定。于是,为了维持良好的打印质量,通过将第二盖3置于闭合状态,打印装置1能够可靠地抵靠热头74A按压压板61。
第一框架构件7的支撑部分71A布置在第一盖2中的第一容纳部件20A的后端部附近,即,在第一盖2内部的近似前后中心部处。第二框架构件4容纳在第二容纳部件20B中,第二容纳部件20B是从近似前后中心部到其后端的第一盖2的内部。由此,第二框架构件4的基底部分41A布置在相对于支撑部分71A的后侧。进一步,第二框架构件4具有能够在左右方向上移动的置入部分44和45。置入部分44和45能够从其左侧和右侧置入辊40。如果当打印装置1掉下时在向前方向上指向力被施加于辊40,辊40能够从置入部分44和45拆卸并且向前移动,接触第二框架构件4的基底部分41A并且使之变形。然而,第一抵接部分46和第二抵接部分47形成在正对第一框架构件7的基底部分41A的前表面410A上。结果,当基底部分41A变形时,第一抵接部分46和第二抵接部分47抵靠第一框架构件7。由此,第一抵接部分46和第二抵接部分47能够防止基底部分41A接触接合构件76和打开第二盖3。
第一间隙长度L1小于第二间隙长度L2(L1<L2),第一间隙长度L1指示第一框架构件7的支撑部分71A和第二框架构件4的第一抵接部分46之间在前后方向上的间隙的长度以及支撑部分71A和第二框架构件4的第二抵接部分47之间在前后方向上的间隙的长度,第二间隙长度L2指示构成接合构件76的第二接合部分79的连接部分79A和第二框架构件4的基底部分41A之间在前后方向上的间隙的长度。当利用该构造第二框架构件4的基底部分41A变形时,即使第一抵接部分46和第二抵接部分47抵靠第一框架构件7的支撑部分71A并且消除二者之间的间隙,接合构件76的第二接合部分79和第二框架构件4的基底部分41A之间的间隙也被保留。由此,在打印装置1中的第一抵接部分46和第二抵接部分47能够适当地防止第二框架构件4接触接合构件76和打开第二盖3。
当将电池5安装在第三容纳部件20C中时,首先用户将电池5的左壁部55插入第三容纳部件20C中。经由将电池5插入第三容纳部件20C中的处理,在右壁部54上的突出部分510适配进第三容纳部件20C的凹陷部分26B中。即使当电池5完全地安装在第三容纳部件20C中时,电池5的突出部分510也不接触凹陷部分26B的左边缘部。这里,假定用户错误地试图利用首先插入的右壁部54而将电池5插入第三容纳部件20C中。在这种情况下,随着电池5插入第三容纳部件20C中,在右壁部54上的突出部分510会接触第三容纳部件20C的凹陷部分26B的左边缘部,从而防止进一步插入。换言之,在电池5完全地安装在第三容纳部件20C中之前,该构造会防止电池5插入第三容纳部件20C中,用户会意识到电池5被安装在不对的左右方位中。因而,通过在电池5上设置突出部分510并且在第三容纳部件20C中形成凹陷部分26B,打印装置1能够防止电池5在不对的左右方位中插入第三容纳部件20C中。
应当注意,第三容纳部件20C的凹陷部分26B向左延伸规定距离。即,凹陷部分26B的左边缘定位成从第三容纳部件20C的右边缘向左规定距离。设立该该距离以防止用户强制地将电池5的右壁部54插入第三容纳部件20C中,电池5稍微侧斜。具体地,如果凹陷部分26B的左右尺寸小并且凹陷部分26B的左边缘布置在第三容纳部件20C的右边缘附近,如果用户强制地插入电池5的右壁部54而电池5稍微侧倾(例如,右端抬升得比左边高),电池5的突出部分510能够越过凹陷部分26B的左边缘并且向左更远地移动进第三容纳部件20C中。然而,在该实施例中,凹陷部分26B的左边缘定位成从第三容纳部件20C的右边缘向左规定距离。结果,如果用户试图将电池5的右壁部54插入第三容纳部件20C中而电池5稍微倾斜,限定第三容纳部件20C的第一内壁部261和262、第二内壁部263和盖构件26A的上表面会引导电池5并且校正任何倾斜,确保电池5的突出部分510可靠地接触凹陷部分26B的左边缘。结果,通过首先插入右壁部54,能够防止用户强制地将电池5安装进第三容纳部件20C中
电池5的左壁部55具有向左突出的突出部分55A,55B和55C。当电池5安装在第三容纳部件20C中时,第三容纳部件20C的弹簧26D接触定位成突出部分55B底下并且突出部分55C向后的左壁部55的该一部分P1,并且压缩地变形。由此,弹簧26D向右推动电池5。利用该构造,电池5的突出部分55B和55C能够防止在弹簧26D接触左壁部55所在的该一部分P1的位置改变。因而,当冲击等等施加在打印装置1上时防止了弹簧26D接触电池5所在的位置改变。如果该一部分P1要改变,弹簧26D会与左右方向成一定角度地被压缩。结果,通过弹簧26D产生的推动力能够变化并且变形的弹簧26D能够不返回至其原始状态。因为该实施例防止弹簧26D接触电池5所在的该一部分P1的位置的任何改变,弹簧26D能够可靠地推动电池5。由此,打印装置1能够可靠地将电池5固持在第三容纳部件20C中。
控制面板82具有定位在第一框架构件7的支撑部分71A上的突出部分70A的右端部的右侧并且与之邻接的突出部分82A。于是,如果例如由于由下落引起的冲击而力在向左方向上施加于控制面板82,控制面板82的突出部分82A会抵靠支撑部分71A上的突出部分70A的右端并且防止控制面板82在控制面板82的后边缘向左移动。注意,当由于施加于控制面板82的向左的力控制面板82的突出部分82A抵靠突出部分70A时,在俯视图中控制面板82能够顺时针地旋转。为了防止该旋转,突出部分212设置在第一上盖2B的上壁部21上并且从上壁部21的内表面突出。突出部分212邻接于其右边缘附近的控制面板82的前边缘部。于是,如果在俯视图中控制面板82要顺时针地旋转,第一上盖2B的突出部分212会抵靠控制面板82并且防止控制面板82的右前角向前旋转。
当在向左方向上的力施加在控制面板82上时,在控制面板82上设置突出部分82A并且在第一上盖2B上设置突出部分212以这种方式能够适当地限制控制面板82移动。在打印装置1中,控制面板82经由连接件固持在控制面板81上,连接件作用为将控制面板82电力地连接至控制面板81。结果,当施加有外力时,控制面板82容易受移动的影响。然而,控制面板82的突出部分82A和第一上盖2B的突出部分212限制控制面板82从其前侧和后侧移动。由此,打印装置1能够适当地限制控制面板82响应于外力的移动。
在接合构件76中,第一接合部分77的后边缘在对应于延伸部分77B的部分中相对于对应于基底部分77A和突出部分77C的部分向前凹陷。进一步,第一接合部分78的后边缘在对应于基底部分78A的部分相对于对应于延伸部分78B的部分向前凹陷更远。用于比较,图29图示常规的接合构件760。接合构件760的形状与根据该实施例的接合构件76(见图16)的不同在于以下两点。
首先,第一接合部分和78的后边缘在接合构件76和常规的接合构件760之间不同。在常规的接合构件760中,第一接合部分77和78的后边缘在上下方向上线性地延伸。于是,在常规的接合构件76中的重心比根据该实施例的接合构件76向后更远。于是,通过接合构件76的后边缘在对应于延伸部分77B和延伸部分78B的部分中向前凹陷,用于接合构件76的重心相对地向前。结果,当时打印装置1掉下时如果出现冲击,通过接合构件76本身的重量产生以将接合构件76从第一位置旋转至第二位置的力小于通过常规的接合构件760产生的力。
第二个不同点是通孔772的存在。常规的接合构件760不具备对应于该实施例的接合构件76中的通孔772的通孔。结果,接合构件760比接合构件76更重。具体地,通过在接合构件76中形成通孔772并且通过在对应于延伸部分77B和延伸部分78B的部分中接合构件76的后边缘凹陷,减少接合构件76的重量。结果,当时打印装置1掉落时如果出现冲击,通过接合构件76本身的重量产生以将接合构件76从第一位置旋转至第二位置的力小于通过常规的接合构件760产生的力。
因此,相比于常规的接合构件760,该实施例的打印装置1减少接合构件76的重量并且相对地向前移动用于接合构件76的重心,接合构件76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从第一位置旋转至第二位置,从而防止当打印装置1掉下时万一出现冲击而打开第二盖3。
进一步,可以想到各种修改例和变型例。
<第一修改例>
接下来,将参考图30至32描述根据该实施例的第一修改例的打印装置1B。打印装置1B与该实施例的打印装置1的不同在于,第二容纳部件20B更小并且第二框架构件4被替换为容纳在第二容纳部件20B中的第二框架构件9。其余结构(见图30)与该实施例的打印装置1(见图1)相同,类似部分和组件利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标明以避免重复描述。
如图31所示,打印装置1B中的第二容纳部件20B的前后尺寸近似两至三倍于打印装置1中的第二容纳部件20B的前后尺寸。结果,第一盖2和第二盖3上的边缘部分23A和24A的前后尺寸小于打印装置1中的相应尺寸。
如图31和图32所示,第二框架构件9容纳在打印装置1B的第二容纳部件20B中。如图32所示,第二框架构件9具有基底部分91A和91B(下文称之为“基底部分91”)以及置入部分94和95。基底部分91A和91B为板形。基底部分91对应于打印装置1的基底部分41(见图23)。基底部分91A对应于打印装置1的基座部分41A和41B,基底部分91B对应于打印装置1的基底部分41C。基底部分91A的前表面与第一框架构件7的支撑部分71A相对。此时,接合构件76的第二接合部分79布置在支撑部分71A和基底部分91A之间。第一抵接部分和第二抵接部分(未图示)设置在基底部分91A的前表面上。第一抵接部分和第二抵接部分的形状与打印装置1中的第一抵接部分46和第二抵接部分47相同。
两个通孔形成在基底部分91A中,螺钉92从其后侧经由这些通孔插入。螺钉92螺合进形成在第一框架构件7的支撑部分71A中的螺纹孔710B(见图14)中。利用与支撑部分71A的后侧相对的基底部分91A的前表面,经由该结构,第二框架构件9固定至第一框架构件7的支撑部分71A。此时,接合构件76的第二接合部分79布置在第一框架构件7的支撑部分71A和第二框架构件9的基底部分91A之间。
基底部分91B从基底部分91A的后边缘向后延伸。通孔形成在其左边缘和右边缘附近的基底部分91B的后端部中。螺钉93从上方经由这些通孔插入。螺钉93从上方螺合进形成在延伸部分266(见图3)的上端中的螺纹孔中,延伸部分266设置在第一下盖2A的下壁部26上。经由该结构,利用沿着下壁部26的内表面安置的基底部分91B,第二框架构件9固定至第一下盖2A。
置入部分94从基底部分91B的右端部向上延伸。置入部分94具有正交于左右方向地延伸的板形部分94A。置入部分95从基底部分91B的左端部向上延伸。置入部分95具有正交于左右方向地延伸的板形部分95A。板形部分94A和95A的内表面彼此相对。不像在该实施例中的打印装置1,置入部分94和95不在左右方向上移动。由此,板形部分94A和95A之间的间隙距离是固定的。打印介质(未图示)布置在由基底部分91A和91B与板形部分94A和95A包围的空间中。
如该实施例的打印装置1中,具有上述结构的打印装置1B将第一抵接部分和第二抵接部分设置在第二框架构件9上。当第二框架构件9通过由于下落引起的冲击而变形时,第一抵接部分和第二抵接部分抵靠第一框架构件7的支撑部分71,防止了基底部分91A与接合构件76的第二接合部分79接触。当第二框架构件9通过由于下落引起的冲击而变形时,第一抵接部分和第二抵接部分抵靠第一框架构件7的支撑部分71,防止了基底部分91A与接合构件76的第二接合部分79接触。结果,由于接触第二接合部分79的第二框架构件9的基底部分91A,打印装置1B能够防止接合构件76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从而防止第二盖3打开。
<第二修改例>
接下来,将参考图33和图34描述根据该实施例的第二修改例的设置有第二框架构件4B的打印装置1C。第二框架构件4B与该实施例的第二框架构件4的不同在于限制部分48的附加。第二框架构件4B的其余结构与该实施例的第二框架构件4相同,类似的部分和组件利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标明以避免重复描述。注意,为了清楚起见,连接部分79A和79B的截面被图示在图33和图34中,而没有阴影线。
如图33所示,限制部分48在第一抵接部分46下方的位置布置在构成第二框架构件4B的基底部分41A的前表面410A上。限制部分48从基底部分41A的前表面410A向前突出。限制部分48包括布置在第一抵接部分46A下方的限制部分48A和布置在第一抵接部分46B下方的限制部分(未图示)。第一抵接部分46和限制部分48连同彼此形成肋。
相对于接合构件76的第二接合部分79,限制部分48布置在连接部分79A上方并且相对于连接部分79B上方且向后对角线地布置。如图33所示,限制部分48不与用于接合构件76从第一状态(通过图33中的实线表示)移动至第二状态(通过图33中的虚线表示)的移动路径重叠。因而,当接合构件76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时,第二接合部分79不接触限制部分48。
如果冲击施加在固持在具有该构造的第二框架构件4B中的辊40上,使得辊40向前移动,并且向前移动的辊40接触基底部分41A。在这种情况下,辊40在通过图34中的箭头Y2表示的方向上将力施加在第二框架构件4B的基底部分41A上,使得基底部分41A向前弯曲。此时,在接合构件76在第一状态的同时,限制部分48的前端从上方抵靠构成第二接合部分79的连接部分79B的上边缘部。因而,当接合构件76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时,限制部分48部分地移动至接合构件76的移动路径中。结果,即使接合构件76从第一位置朝向第二位置移动,接触限制部分48的下端部的连接部分79B会防止接合构件76移动至第二位置中。
如上所述,当随着第二框架构件4B的基底部分41A变形,接合构件76从第一位置朝向第二位置移动时,限制部分48变成部分地定位在第二接合部分79的移动路径中。在该状态下,限制部分48限制接合构件76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于是,如果第二框架构件4B由于外力而变形,打印装置1的限制部分48能够适当地限制接合构件76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并打开第二盖3。
<其他修改例>
打印装置1的打印方法并不局限于热打印,而是能够是诸如热转印打印或者墨喷打印。第一框架构件7能够附加地设置有从支撑部分71A向后突出的抵接部分。利用该结构,如果第二框架构件4由于由下落引起的冲击而变形,在第一框架构件7上的抵接部分抵靠基底部分41的前表面410A,限制了基底部分41接触接合构件76的第二接合部分79并且防止了接合构件76移动至第二位置。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抵接部分46和第二抵接部分47不需要设置在第二框架构件4的基底部分41A上。
在打印装置1中,接合构件76的左右尺寸即第一接合部分77和78之间的左右距离能够短于构成第二框架构件4的基底部分41的左右尺寸。在这种情况下,整个接合构件76能够布置在第二框架构件4的基底部分41的前面。如果例如打印装置1要掉落并且第二框架构件4由该下落而变形,第一抵接部分46和第二抵接部分47能够防止基底部分41接触在第一位置中的接合构件76的第一接合部分77和78的下部的接合构件76,从而防止接合构件76移动至第二位置。
代替性地,第一抵接部分46能够形成在基底部分41A的左边缘和右边缘附近的位置。即,第一抵接部分46能够利用连接至彼此的第一抵接部分46A和46B构建。第二抵接部分47也能够形成在基底部分41A的左边缘和右边缘附近的位置之间。换言之,第二抵接部分47也能够利用连接至彼此的第二抵接部分47A和47B构建。单个第一抵接部分46也能够设置在左侧和右侧中的一个上(第一抵接部分46A或者46B)。类似地,单个第二抵接部分47能够设置在左侧和右侧中的一个上(第二抵接部分47A或者47B)。例如,第二框架构件4能够设置有包括第一抵接部分46A和第二抵接部分47A、第一抵接部分46A和第二抵接部分47B、第一抵接部分46B和第二抵接部分47A或者第一抵接部分46B和第二抵接部分47B的组合。替换性地,第二框架构件4能够设置有第一抵接部分46或者第二抵接部分47中的一个。
当第二盖3在闭合状态时通过接合构件76接合的第二盖3的该一部分并不局限于在相对于压板61的外左侧和外右侧的压板支承63和64。例如,打印装置1的第一接合部分77和78能够直接地接合在第二盖3本身的左端部和右端部上的任何部分。
第二框架构件4的第一抵接部分46能够与第一框架构件7的支撑部分71A恒定接触,第二框架构件4的第二抵接部分47也能够与第一框架构件7的支撑部分71A恒定接触。换言之,在正常状态下,不必具有在第一抵接部分46和第一框架构件7之间形成的间隙以及在第二抵接部分47和第一框架构件7之间形成的间隙。
虽然参考其实施例已经详细地进行描述,但是显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偏离本公开的范围的情况下,能够进行很多修改和变型。
<备注>
前后方向是第一方向的示例。左右方向是第二方向的示例。上下方向是第三方向的示例。热头74A是打印机构的示例。第一盖2是壳体的示例。开口区2C是开口的示例。第二盖3是盖的示例。第二容纳部件20B是容纳部件的示例。前表面410A是相对表面的示例。

Claims (8)

1.一种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打印机构,所述打印机构被构造成将图像打印在打印介质上;
外壳,所述外壳具有盒状形状,所述外壳包含: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开口;和
盖,所述盖能够打开和闭合所述开口;
容纳部件,所述容纳部件被设置在所述壳体中并且被构造成在其中容纳所述打印介质,所述容纳部件经由所述开口被露出至外部;
第一框架构件,所述第一框架构件被容纳在所述壳体中并且支撑所述打印机构;
第二框架构件,所述第二框架构件被容纳在所述壳体中并且被构造成支撑所述打印介质,所述第二框架构件被安置成在第一方向上与所述第一框架构件并置;
接合构件,所述接合构件被支撑至所述第一框架构件,所述接合构件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第一位置中,所述接合构件与所述盖接合以闭合所述盖,在所述第二位置中,所述接合构件不与所述盖接合以打开所述盖;和
抵接部分,所述抵接部分被设置在所述第一框架构件和所述第二框架构件中的至少一个上,所述抵接部分被构造成,当所述第二框架构件随着外力的施加而变形并且经由所述抵接部分而接触所述第一框架构件时,避免在所述第一位置中的所述接合构件的一部分和所述第二框架构件之间的直接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合构件包括:
一对第一接合部分,所述一对第一接合部分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彼此分离,所述一对第一接合部分能够在两个不同的位置与所述盖接合;和
第二接合部分,所述第二接合部分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在所述一对第一接合部分之间延伸;并且
其中,所述第二接合部分构成所述接合构件的所述一部分。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二框架构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具有一端部和另一端部;并且
其中,所述抵接部分包括第一抵接部分和第二抵接部分,所述第一抵接部分被布置在所述第二框架构件的所述一端部,所述第二抵接部分被布置在所述第二框架构件的所述另一端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抵接部分包括第一抵接部分和第二抵接部分,所述第一抵接部分和所述第二抵接部分在第三方向上被布置在所述第二接合部分的相对侧,所述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打印机构包括热头;
所述打印装置进一步包含压板,所述压板具有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延伸的轴线;
其中,所述盖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具有一端部和另一端部,所述盖的所述一端部由所述壳体支撑,以使所述盖能够相对于所述壳体绕着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延伸的轴线枢转地移动,所述盖的所述另一端部能够旋转地支撑所述压板;
其中,所述压板被构造成,在所述盖被闭合时抵靠所述热头按压所述打印介质;并且
其中,所述一对第一接合部分能够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在所述压板外部的位置接合所述盖。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壳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具有一端部、中心部和另一端部;
其中,所述第一框架构件在所述壳体的所述中心部被容纳在所述壳体中;
其中,所述容纳部件被设置在所述壳体的所述另一端部中;
其中,所述第二框架构件被容纳在所述容纳部件中,所述第二框架构件包括:
基底部分,所述基底部分具有板状形状并且与所述第一框架构件相对,所述基底部分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第一框架构件相对的相对表面;和
一对置入部分,所述一对置入部分被构造成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将所述打印介质置入二者之间;并且
其中,所述抵接部分被形成在所述相对表面上,所述抵接部分被构造成,随着所述第二框架构件通过所述外力的变形,而抵靠所述第一框架构件,所述外力被定向在从所述壳体的所述另一端部到所述壳体的所述一端部且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上。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部分是形成在所述第二框架构件上的肋;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框架构件和所述肋限定在二者之间的第一间隙距离,所述接合构件和所述第二框架构件限定在二者之间的第二间隙距离,所述第一间隙距离小于所述第二间隙距离。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框架构件包括限制部分;并且
其中,在所述第二框架构件通过所述外力而变形的状态下,所述限制部分的至少一部分被定位在所述接合构件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的移动路径中,以限制在所述第一位置中的所述接合构件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
CN201710797646.0A 2016-09-09 2017-09-06 打印装置 Active CN10780407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76363A JP6638605B2 (ja) 2016-09-09 2016-09-09 印刷装置
JP2016-176363 2016-09-0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04074A CN107804074A (zh) 2018-03-16
CN107804074B true CN107804074B (zh) 2021-03-19

Family

ID=615586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797646.0A Active CN107804074B (zh) 2016-09-09 2017-09-06 打印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131159B2 (zh)
JP (1) JP6638605B2 (zh)
CN (1) CN10780407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74327B2 (ja) * 2016-10-28 2021-05-1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JP6769264B2 (ja) * 2016-11-28 2020-10-1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JP1617157S (zh) * 2018-02-09 2018-11-05
CN114132092B (zh) * 2021-11-22 2022-08-23 厦门汉印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打印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53977A (zh) * 2008-06-19 2014-04-30 Zih公司 便携式打印机
JP5803579B2 (ja) * 2011-10-31 2015-11-0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JP2015046419A (ja) * 2013-08-27 2015-03-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基板保護構造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JP6299280B2 (ja) * 2014-02-28 2018-03-2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JP6343964B2 (ja) 2014-02-28 2018-06-2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ベルトクリップ及び印刷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131159B2 (en) 2018-11-20
JP2018039217A (ja) 2018-03-15
CN107804074A (zh) 2018-03-16
US20180072079A1 (en) 2018-03-15
JP6638605B2 (ja) 2020-01-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804074B (zh) 打印装置
US8834190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latch
CN107885068B (zh) 鼓盒
JP3755879B2 (ja) コネクタ
MXPA03007822A (es) Cartucho de tinta y aparato de registro.
JP6642360B2 (ja) 印刷装置
US10384456B2 (en) System including cartridge and attachment section and capable of establishing reliable electrical contact between electrical interface of cartridge and contact of attachment section
TW201334294A (zh) 連接器
US20170341431A1 (en) Print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rein Sheet Holder
US20050142913A1 (en) Electrical card connector with door
TWI749528B (zh) 連接器用托架與連接器
US10105958B2 (en) Cartridge accommodating apparatus and system provided with the same
EP2894730A1 (en) Plug conversion adapter
JP2006120476A (ja) 電子カードコネクタ
CN215067734U (zh) 一种处理盒
JP2011034950A (ja) 電池収容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携帯式電子装置
CN217386141U (zh) 显影盒
JP7014064B2 (ja) ヒータユニット、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KR20060007255A (ko) 휴대용 단말기 충전거치대
JP6645392B2 (ja) 印刷装置
JPH0927685A (ja) 電子機器
JP6669012B2 (ja) 印刷装置
CN220584558U (zh) 处理盒
JP2022080709A (ja) 電子機器およびバッテリ
KR200368231Y1 (ko) 메모리 카드용 커넥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