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778860A - 一种高铁用耐电晕级聚酰亚胺材料及其加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铁用耐电晕级聚酰亚胺材料及其加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778860A
CN107778860A CN201711092778.XA CN201711092778A CN107778860A CN 107778860 A CN107778860 A CN 107778860A CN 201711092778 A CN201711092778 A CN 201711092778A CN 107778860 A CN107778860 A CN 10777886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ts
modified
high ferro
coupling agent
nano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09277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兆波
黄俊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New Mstar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New Mstar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New Mstar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New Mstar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1711092778.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778860A/zh
Publication of CN1077788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7886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79/00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a linkage containing nitrogen with or without oxygen or carbon only,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C08L61/00 - C08L77/00
    • C08L79/04Polycondensates having nitrogen-containing heterocyclic rings in the main chain; Polyhydrazides; Polyamide acids or similar polyimide precursors
    • C08L79/08Polyimides; Polyester-imides; Polyamide-imides; Polyamide acids or similar polyimide precurso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18Oxygen-containing compounds, e.g. metal carbonyls
    • C08K3/20Oxides; Hydroxides
    • C08K3/22Oxides; Hydroxides of metals
    • C08K2003/2227Oxides; Hydroxides of metals of aluminiu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18Oxygen-containing compounds, e.g. metal carbonyls
    • C08K3/20Oxides; Hydroxides
    • C08K3/22Oxides; Hydroxides of metals
    • C08K2003/2265Oxides; Hydroxides of metals of ir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2201/00Specific properties of additives
    • C08K2201/011Nanostructured additiv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1/00Properties
    • C08L2201/08Stabilised against heat, light or radiation or oxyda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5/00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 C08L2205/03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containing three or more polymers in a blend
    • C08L2205/035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containing three or more polymers in a blend containing four or more polymers in a blend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 Manufacture Of Macromolecular Shaped Art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铁用耐电晕级聚酰亚胺材料,包括:聚酰亚胺、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玻璃纤维、表面活性剂改性的纳米氧化铝、偶联剂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纳米氧化铁粉体、聚四氟乙烯、聚乙烯以及润滑剂。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铁用耐电晕级聚酰亚胺材料的加工方法,包括:制备表面活性剂改性的纳米氧化铝;制备偶联剂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按重量份数计,将各组分加入到高速捏合机中捏合,得到混合浆料;将所述混合浆料由双螺杆挤出机进行挤出造粒,得到高铁用耐电晕级聚酰亚胺材料。本发明提供的高铁用耐电晕级聚酰亚胺材料耐电晕性能优异、强度大、耐腐蚀、韧性好、抗冲击性能优异,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廉、适用于高铁领域。

Description

一种高铁用耐电晕级聚酰亚胺材料及其加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用于高铁的聚酰亚胺材料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高铁用耐电晕级聚酰亚胺材料。本发明还涉及一种高铁用耐电晕级聚酰亚胺材料的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聚酰亚胺因具有高热稳定性、高强度与高模量、低热膨胀系数和介电常数、优异的绝缘性能和耐溶剂性等优异性能而被广泛地应用于航空航天、军事、电气电子等工业领域。但是由于它是有机高聚物,耐电晕性差,限制了其在高压电动机及变频调速电机系统中的应用。纳米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新材料的开发和对现有材料的改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实践证明,在现有的高耐热绝缘材料中添加一定量的陶瓷氧化物,如TiO2、SiO2、Al2O3、ZnO等,可在保持原有聚合物耐高温性能的同时,大幅度提高高分子绝缘材料的耐电晕性,从而在高速动车、海军舰艇和风力发电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因而将纳米介质引入聚酰亚胺体系中形成复合材料来克服单一聚酰亚胺的耐电晕性差是当今国际上比较热的研究方向。
聚酰亚胺前驱体在一些强极性有机溶剂中有较大的溶解度,聚酰亚胺和无机物纳米粒子杂化复合,将使各自的优势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得到具有特种性能的高性能复合材料。无机纳米粒子若能够均匀分散到聚酰亚胺基体中,通过偶联剂或者氢键作用,与基体达到良好的结合,纳米粒子的特殊纳米效应可以平衡材料内部的电场,防止局部电场集中而发生局部放电,因而可以到达耐电晕的目的。现有无机纳米粒子改性时,由于分散性不够理想,导致材料的耐电晕能力下降。纳米粒子的含量大,粒径小其分散更加困难,由于粒径较小其分子之间更容易出现团聚,表观的现象为分子粘连团聚成一个大的分子,因此很难打开,但是纳米粒子的粒径越小,含量越高,其聚酰亚胺材料的耐电晕性越高,为了解决分散性差的问题,现有技术中使用原位沉积法和溶胶凝胶法将纳米无机材料分散到聚酰亚胺前驱体中,但是这两种方法均存在着操作过程复杂,成本高,同时重复性差的问题。因此,如何提高纳米无机粒子的分散性,从而提高聚酰亚胺的耐电晕性成为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本发明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了一种高铁用耐电晕级聚酰亚胺材料,其具有优异的耐电晕性能、耐高温、耐低温、硬度大、韧性好、耐腐蚀、冲击强度大和抗拉伸强度优异的性能,适用于高铁领域。
本发明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了一种高铁用耐电晕级聚酰亚胺材料的加工方法,该加工方法简单、成本低,且制备的聚醚醚酮复合材料可替代铝和其他金属材料用于高铁领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铁用耐电晕级聚酰亚胺材料,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
聚酰亚胺40~60份、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1~10份、玻璃纤维1~10份、表面活性剂改性的纳米氧化铝1~10份、偶联剂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1~10份、纳米氧化铁粉体1~10份、聚四氟乙烯1~10份、聚乙烯1~10份以及润滑剂1~10份。
优选的是,所述的高铁用耐电晕级聚酰亚胺材料,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
聚酰亚胺50份、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9份、玻璃纤维8份、表面活性剂改性的纳米氧化铝6份、偶联剂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3份、纳米氧化铁粉体5份、聚四氟乙烯3.5份、聚乙烯2.8份以及润滑剂1.5份。
优选的是,所述的高铁用耐电晕级聚酰亚胺材料,所述润滑剂为石蜡、硬脂酸、硬脂酸丁酯中的一种、两种或者多种。
优选的是,所述的高铁用耐电晕级聚酰亚胺材料,所述表面活性剂改性的纳米氧化铝为十二烷基磺酸钠改性的纳米氧化铝。
优选的是,所述的高铁用耐电晕级聚酰亚胺材料,所述偶联剂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为硅烷偶联剂KH570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高铁用耐电晕级聚酰亚胺材料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以去离子水作为溶剂,使用表面活性剂对纳米氧化铝进行改性,制备表面活性剂改性的纳米氧化铝;
步骤二、以盐酸水溶液为溶剂,在一定温度下,使用偶联剂对纳米二氧化硅进行改性,制备偶联剂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
步骤三、按重量份数计,将40~60份聚酰亚胺、1~10份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1~10份表面活性剂改性的纳米氧化铝、1~10份偶联剂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1~10份纳米氧化铁粉体、1~10份聚四氟乙烯、1~10份聚乙烯加入到高速捏合机中,在180~200℃下捏合5~15min,继续加入1~10份玻璃纤维和1~10份润滑剂,在该温度下继续捏合10~20min,得到混合浆料;
步骤四、将所述混合浆料由双螺杆挤出机进行挤出造粒,得到高铁用耐电晕级聚酰亚胺材料。
优选的是,所述的高铁用耐电晕级聚酰亚胺材料的加工方法,所述表面活性剂改性的纳米氧化铝的制备过程为:
按重量份数计,分别称量30~50份30~40℃去离子水、2~5份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10~20份纳米氧化铝置于烧杯中,依次进行磁力搅拌和超声波处理,得到表面活性剂改性的纳米氧化铝溶胶;
在50~60℃下对所述表面活性剂改性的氧化铝溶胶旋转蒸发至干,收集干燥的表面活性剂改性的纳米氧化铝溶胶,对其研磨后得到表面活性剂改性的纳米氧化铝。
优选的是,所述的高铁用耐电晕级聚酰亚胺材料的加工方法,所述偶联剂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过程为:
按重量份数计,分别称量30~50份pH为1的盐酸水溶液、2~5份偶联剂-硅烷偶联剂KH570、10~20份纳米二氧化硅置于烧杯中,将烧杯置于50~70℃的水浴环境中,并依次进行磁力搅拌和超声波处理,得到偶联剂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溶胶;
在50~60℃下对所述偶联剂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溶胶旋转蒸发至干,收集干燥的偶联剂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溶胶,对其研磨后得到偶联剂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
优选的是,所述的高铁用耐电晕级聚酰亚胺材料的加工方法,所述双螺杆挤出机包括六个加热区,其中,一区温度为220~240℃、二区温度为230~250℃、三区温度为240~260℃、四区温度为260~280℃、五区温度为250~270℃、六区温度为240~260℃。
优选地,一区的温度优选:223℃、225℃、230℃、236℃、240℃;二区的温度优选为:242℃、244℃、246℃、250℃;三区的温度为:245℃、248℃、250℃、263℃、266℃、268℃;四区的温度优选为:262℃、265℃、270℃、276℃、280℃;五区的温度优选为:253℃、257℃、260℃、265℃、268℃;六区温度优选为:242℃、245℃、247℃、250℃、252℃、255℃、258℃。
优选的是,所述的高铁用耐电晕级聚酰亚胺材料的加工方法,所述纳米氧化铝的粒径为1~50nm,所述纳米二氧化硅的粒径为1~50nm。
本发明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提供的高铁用耐电晕级聚酰亚胺材料通过在聚酰亚胺中添加表面活性剂改性的纳米氧化铝和偶联剂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提高了在聚酰亚胺中的分散能力,并且表面活性剂改性的纳米氧化铝仅仅是为了提高纳米氧化铝的分散性,不会影响氧化铝的表面活性,从而提高了聚酰亚胺材料的耐电晕性,纳米氧化铁粉体提高了聚酰亚胺材料的导热能力;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可提高聚酰亚胺材料的柔软性、同时能保证聚酰亚胺材料的光泽,并且具有抗氧化能力;玻璃纤维可提高聚酰亚胺材料的韧性,并改进刚性,提高聚酰亚胺材料的冲击强度;聚四氟乙烯可提高聚酰亚胺材料的耐腐蚀能力以及耐高温能力;聚乙烯可提高聚酰亚胺材料的耐低温能力。
2、本发明提供的高铁用耐电晕级聚酰亚胺材料的工艺简单,成本低廉,且制备的聚酰亚胺材料具有优异的耐电晕性能、耐高温、耐低温、抗冲击、韧性大、导热能力好、耐腐蚀性能好,适用于高铁领域,从而可替代高铁行业常用的金属材料,降低了产品质量。
本发明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发明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实施例1
该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高铁用耐电晕级聚酰亚胺材料,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
聚酰亚胺60份、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10份、玻璃纤维10份、表面活性剂改性的纳米氧化铝10份、偶联剂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10份、纳米氧化铁粉体10份、聚四氟乙烯10份、聚乙烯10份以及润滑剂10份。
润滑剂为石蜡、硬脂酸、硬脂酸丁酯,质量比为1:1:1;表面活性剂改性的纳米氧化铝为十二烷基磺酸钠改性的纳米氧化铝;偶联剂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为硅烷偶联剂KH570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
按照上述配方,高铁用耐电晕级聚酰亚胺材料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以去离子水作为溶剂,使用表面活性剂对纳米氧化铝进行改性,制备表面活性剂改性的纳米氧化铝;
步骤二、以盐酸水溶液为溶剂,在一定温度下,使用偶联剂对纳米二氧化硅进行改性,制备偶联剂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
步骤三、按重量份数计,将60份聚酰亚胺、10份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10份表面活性剂改性的纳米氧化铝、10份偶联剂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10份纳米氧化铁粉体、10份聚四氟乙烯、10份聚乙烯加入到高速捏合机中,在180℃下捏合15min,继续加入10份玻璃纤维和10份润滑剂,在该温度下继续捏合10min,得到混合浆料;
步骤四、将所述混合浆料由双螺杆挤出机进行挤出造粒,得到高铁用耐电晕级聚酰亚胺材料。双螺杆挤出机包括六个加热区,其中,一区温度为220℃、二区温度为230℃、三区温度为240℃、四区温度为260℃、五区温度为250℃、六区温度为240℃。
表面活性剂改性的纳米氧化铝的制备过程为:按重量份数计,分别称量50份30~40℃去离子水、5份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20份粒径为50nm的纳米氧化铝置于烧杯中,依次进行磁力搅拌和超声波处理,得到表面活性剂改性的纳米氧化铝溶胶;在60℃下对所述表面活性剂改性的氧化铝溶胶旋转蒸发至干,收集干燥的表面活性剂改性的纳米氧化铝溶胶,对其研磨后得到表面活性剂改性的纳米氧化铝。
偶联剂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过程为:按重量份数计,分别称量50份pH为1的盐酸水溶液、5份偶联剂-硅烷偶联剂KH570、20份粒径为50nm的纳米二氧化硅置于烧杯中,将烧杯置于50℃的水浴环境中,并依次进行磁力搅拌和超声波处理,得到偶联剂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溶胶;在60℃下对所述偶联剂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溶胶旋转蒸发至干,收集干燥的偶联剂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溶胶,对其研磨后得到偶联剂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
实施例2
该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高铁用耐电晕级聚酰亚胺材料,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
聚酰亚胺40份、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1份、玻璃纤维1份、表面活性剂改性的纳米氧化铝1份、偶联剂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1份、纳米氧化铁粉体1份、聚四氟乙烯1份、聚乙烯1份以及润滑剂1份。
润滑剂为石蜡;表面活性剂改性的纳米氧化铝为十二烷基磺酸钠改性的纳米氧化铝;偶联剂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为硅烷偶联剂KH570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
按照上述配方,高铁用耐电晕级聚酰亚胺材料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以去离子水作为溶剂,使用表面活性剂对纳米氧化铝进行改性,制备表面活性剂改性的纳米氧化铝;
步骤二、以盐酸水溶液为溶剂,在一定温度下,使用偶联剂对纳米二氧化硅进行改性,制备偶联剂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
步骤三、按重量份数计,将40份聚酰亚胺、1份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1份表面活性剂改性的纳米氧化铝、1份偶联剂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1份纳米氧化铁粉体、1份聚四氟乙烯、1份聚乙烯加入到高速捏合机中,在200℃下捏合15min,继续加入1份玻璃纤维和1份润滑剂,在该温度下继续捏合10,得到混合浆料;
步骤四、将所述混合浆料由双螺杆挤出机进行挤出造粒,得到高铁用耐电晕级聚酰亚胺材料。双螺杆挤出机包括六个加热区,其中,一区温度为230℃、二区温度为240℃、三区温度为250℃、四区温度为270℃、五区温度为260℃、六区温度为250℃。
表面活性剂改性的纳米氧化铝的制备过程为:按重量份数计,分别称量30份30~40℃去离子水、2份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10份粒径为1nm的纳米氧化铝置于烧杯中,依次进行磁力搅拌和超声波处理,得到表面活性剂改性的纳米氧化铝溶胶;在50℃下对所述表面活性剂改性的氧化铝溶胶旋转蒸发至干,收集干燥的表面活性剂改性的纳米氧化铝溶胶,对其研磨后得到表面活性剂改性的纳米氧化铝。
偶联剂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过程为:按重量份数计,分别称量30份pH为1的盐酸水溶液、2份偶联剂-硅烷偶联剂KH570、10份粒径为1nm的纳米二氧化硅置于烧杯中,将烧杯置于60℃的水浴环境中,并依次进行磁力搅拌和超声波处理,得到偶联剂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溶胶;在50℃下对所述偶联剂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溶胶旋转蒸发至干,收集干燥的偶联剂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溶胶,对其研磨后得到偶联剂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
实施例3
该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高铁用耐电晕级聚酰亚胺材料,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
聚酰亚胺50份、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9份、玻璃纤维8份、表面活性剂改性的纳米氧化铝6份、偶联剂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3份、纳米氧化铁粉体5份、聚四氟乙烯3.5份、聚乙烯2.8份以及润滑剂1.5份。
润滑剂为硬脂酸;表面活性剂改性的纳米氧化铝为十二烷基磺酸钠改性的纳米氧化铝;偶联剂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为硅烷偶联剂KH570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
按照上述配方,高铁用耐电晕级聚酰亚胺材料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以去离子水作为溶剂,使用表面活性剂对纳米氧化铝进行改性,制备表面活性剂改性的纳米氧化铝;
步骤二、以盐酸水溶液为溶剂,在一定温度下,使用偶联剂对纳米二氧化硅进行改性,制备偶联剂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
步骤三、按重量份数计,将50份聚酰亚胺、9份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6份表面活性剂改性的纳米氧化铝、3份偶联剂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5份纳米氧化铁粉体、3.5份聚四氟乙烯、2.8份聚乙烯加入到高速捏合机中,在190℃下捏合10min,继续加入8份玻璃纤维和1.5份润滑剂,在该温度下继续捏合10min,得到混合浆料;
步骤四、将所述混合浆料由双螺杆挤出机进行挤出造粒,得到高铁用耐电晕级聚酰亚胺材料。双螺杆挤出机包括六个加热区,其中,一区温度为240℃、二区温度为250℃、三区温度为260℃、四区温度为280℃、五区温度为270℃、六区温度为260℃。
表面活性剂改性的纳米氧化铝的制备过程为:按重量份数计,分别称量40份30~40℃去离子水、3份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18份粒径为10nm的纳米氧化铝置于烧杯中,依次进行磁力搅拌和超声波处理,得到表面活性剂改性的纳米氧化铝溶胶;在55℃下对所述表面活性剂改性的氧化铝溶胶旋转蒸发至干,收集干燥的表面活性剂改性的纳米氧化铝溶胶,对其研磨后得到表面活性剂改性的纳米氧化铝。
偶联剂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过程为:按重量份数计,分别称量40份pH为1的盐酸水溶液、3份偶联剂-硅烷偶联剂KH570、18份粒径为10nm的纳米二氧化硅置于烧杯中,将烧杯置于55℃的水浴环境中,并依次进行磁力搅拌和超声波处理,得到偶联剂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溶胶;在55℃下对所述偶联剂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溶胶旋转蒸发至干,收集干燥的偶联剂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溶胶,对其研磨后得到偶联剂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
实施例4
该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高铁用耐电晕级聚酰亚胺材料,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
聚酰亚胺45份、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7份、玻璃纤维5份、表面活性剂改性的纳米氧化铝8份、偶联剂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2份、纳米氧化铁粉体5份、聚四氟乙烯6份、聚乙烯2份以及润滑剂2份。
润滑剂为硬脂酸丁酯;表面活性剂改性的纳米氧化铝为十二烷基磺酸钠改性的纳米氧化铝;偶联剂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为硅烷偶联剂KH570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
按照上述配方,高铁用耐电晕级聚酰亚胺材料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以去离子水作为溶剂,使用表面活性剂对纳米氧化铝进行改性,制备表面活性剂改性的纳米氧化铝;
步骤二、以盐酸水溶液为溶剂,在一定温度下,使用偶联剂对纳米二氧化硅进行改性,制备偶联剂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
步骤三、按重量份数计,将45份聚酰亚胺、7份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8份表面活性剂改性的纳米氧化铝、2份偶联剂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5份纳米氧化铁粉体、6份聚四氟乙烯、2份聚乙烯加入到高速捏合机中,在185℃下捏合8min,继续加入5份玻璃纤维和2份润滑剂,在该温度下继续捏合12min,得到混合浆料;
步骤四、将所述混合浆料由双螺杆挤出机进行挤出造粒,得到高铁用耐电晕级聚酰亚胺材料。一区温度为235℃、二区温度为245℃、三区温度为255℃、四区温度为275℃、五区温度为265℃、六区温度为255℃。
表面活性剂改性的纳米氧化铝的制备过程为:按重量份数计,分别称量35份30~40℃去离子水、4份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12份粒径为20nm的纳米氧化铝置于烧杯中,依次进行磁力搅拌和超声波处理,得到表面活性剂改性的纳米氧化铝溶胶;在55℃下对所述表面活性剂改性的氧化铝溶胶旋转蒸发至干,收集干燥的表面活性剂改性的纳米氧化铝溶胶,对其研磨后得到表面活性剂改性的纳米氧化铝。
偶联剂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过程为:按重量份数计,分别称量35份pH为1的盐酸水溶液、4份偶联剂-硅烷偶联剂KH570、12份粒径为15nm的纳米二氧化硅置于烧杯中,将烧杯置于60℃的水浴环境中,并依次进行磁力搅拌和超声波处理,得到偶联剂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溶胶;在55℃下对所述偶联剂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溶胶旋转蒸发至干,收集干燥的偶联剂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溶胶,对其研磨后得到偶联剂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
为了验证本发明公开的高铁用耐电晕级聚酰亚胺材料的性能,本发明对实施例1~实施例4进行了性能测试,其测试结果详见表一:
表一各实施例制备的高铁用耐电晕级聚酰亚胺材料的性能
由表一可知,实施例1~实施例4制备的高铁用耐电晕级聚酰亚胺材料具有优异的耐电晕性、抗拉强度、弯曲强度、耐压强度以及热变形温度,适用于用作高铁零件。
尽管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发明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发明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

Claims (10)

1.一种高铁用耐电晕级聚酰亚胺材料,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
聚酰亚胺40~60份、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1~10份、玻璃纤维1~10份、表面活性剂改性的纳米氧化铝1~10份、偶联剂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1~10份、纳米氧化铁粉体1~10份、聚四氟乙烯1~10份、聚乙烯1~10份以及润滑剂1~10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铁用耐电晕级聚酰亚胺材料,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
聚酰亚胺50份、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9份、玻璃纤维8份、表面活性剂改性的纳米氧化铝6份、偶联剂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3份、纳米氧化铁粉体5份、聚四氟乙烯3.5份、聚乙烯2.8份以及润滑剂1.5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铁用耐电晕级聚酰亚胺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剂为石蜡、硬脂酸、硬脂酸丁酯中的一种、两种或者多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铁用耐电晕级聚酰亚胺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活性剂改性的纳米氧化铝为十二烷基磺酸钠改性的纳米氧化铝。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铁用耐电晕级聚酰亚胺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偶联剂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为硅烷偶联剂KH570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
6.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高铁用耐电晕级聚酰亚胺材料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以去离子水作为溶剂,使用表面活性剂对纳米氧化铝进行改性,制备表面活性剂改性的纳米氧化铝;
步骤二、以盐酸水溶液为溶剂,在一定温度下,使用偶联剂对纳米二氧化硅进行改性,制备偶联剂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
步骤三、按重量份数计,将40~60份聚酰亚胺、1~10份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1~10份表面活性剂改性的纳米氧化铝、1~10份偶联剂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1~10份纳米氧化铁粉体、1~10份聚四氟乙烯、1~10份聚乙烯加入到高速捏合机中,在180~200℃下捏合5~15min,继续加入1~10份玻璃纤维和1~10份润滑剂,在该温度下继续捏合10~20min,得到混合浆料;
步骤四、将所述混合浆料由双螺杆挤出机进行挤出造粒,得到高铁用耐电晕级聚酰亚胺材料。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高铁用耐电晕级聚酰亚胺材料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活性剂改性的纳米氧化铝的制备过程为:
按重量份数计,分别称量30~50份30~40℃去离子水、2~5份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10~20份纳米氧化铝置于烧杯中,依次进行磁力搅拌和超声波处理,得到表面活性剂改性的纳米氧化铝溶胶;
在50~60℃下对所述表面活性剂改性的氧化铝溶胶旋转蒸发至干,收集干燥的表面活性剂改性的纳米氧化铝溶胶,对其研磨后得到表面活性剂改性的纳米氧化铝。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高铁用耐电晕级聚酰亚胺材料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偶联剂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过程为:
按重量份数计,分别称量30~50份pH为1的盐酸水溶液、2~5份偶联剂-硅烷偶联剂KH570、10~20份纳米二氧化硅置于烧杯中,将烧杯置于50~70℃的水浴环境中,并依次进行磁力搅拌和超声波处理,得到偶联剂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溶胶;
在50~60℃下对所述偶联剂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溶胶旋转蒸发至干,收集干燥的偶联剂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溶胶,对其研磨后得到偶联剂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高铁用耐电晕级聚酰亚胺材料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双螺杆挤出机包括六个加热区,其中,一区温度为220~240℃、二区温度为230~250℃、三区温度为240~260℃、四区温度为260~280℃、五区温度为250~270℃、六区温度为240~260℃。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高铁用耐电晕级聚酰亚胺材料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氧化铝的粒径为1~50nm,所述纳米二氧化硅的粒径为1~50nm。
CN201711092778.XA 2017-11-08 2017-11-08 一种高铁用耐电晕级聚酰亚胺材料及其加工方法 Pending CN10777886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092778.XA CN107778860A (zh) 2017-11-08 2017-11-08 一种高铁用耐电晕级聚酰亚胺材料及其加工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092778.XA CN107778860A (zh) 2017-11-08 2017-11-08 一种高铁用耐电晕级聚酰亚胺材料及其加工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778860A true CN107778860A (zh) 2018-03-09

Family

ID=614324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092778.XA Pending CN107778860A (zh) 2017-11-08 2017-11-08 一种高铁用耐电晕级聚酰亚胺材料及其加工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778860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94930A (zh) * 2019-06-19 2019-10-01 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聚酰亚胺塑封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1961515A (zh) * 2020-08-27 2020-11-20 武汉理工大学 一种实现Al2O3纳米颗粒在润滑油中长时间分散稳定的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71797A (zh) * 2013-02-01 2014-08-06 Ls电线有限公司 具有优异的局部放电耐抗性以及局部放电起始电压特性的绝缘电线
CN105330878A (zh) * 2015-11-25 2016-02-17 南京理工大学 一种含有氟树脂的改性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方法
CN105818504A (zh) * 2016-03-23 2016-08-03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一种单面耐电晕的聚酰亚胺复合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6497051A (zh) * 2016-10-07 2017-03-15 常州市鼎升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聚酰亚胺基耐电晕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7083031A (zh) * 2017-06-08 2017-08-22 东莞市联洲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 一种高耐电晕聚酰亚胺/pet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71797A (zh) * 2013-02-01 2014-08-06 Ls电线有限公司 具有优异的局部放电耐抗性以及局部放电起始电压特性的绝缘电线
CN105330878A (zh) * 2015-11-25 2016-02-17 南京理工大学 一种含有氟树脂的改性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方法
CN105818504A (zh) * 2016-03-23 2016-08-03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一种单面耐电晕的聚酰亚胺复合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6497051A (zh) * 2016-10-07 2017-03-15 常州市鼎升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聚酰亚胺基耐电晕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7083031A (zh) * 2017-06-08 2017-08-22 东莞市联洲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 一种高耐电晕聚酰亚胺/pet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94930A (zh) * 2019-06-19 2019-10-01 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聚酰亚胺塑封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1961515A (zh) * 2020-08-27 2020-11-20 武汉理工大学 一种实现Al2O3纳米颗粒在润滑油中长时间分散稳定的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Huang et al. Tribological and anti-corrosion performance of epoxy resin composite coatings reinforced with differently sized cubic boron nitride (CBN) particles
Friedrich et al. Polymer composites: from nano-to macro-scale
Prabhu et al. AFM investigation in grinding process with nanofluids using Taguchi analysis
CN103980664B (zh) 一种具有低介电常数和低损耗的聚合物电介质及其制备方法
Zhu et al. Structural and fri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g-C3N4/PVDF composites
CN107778860A (zh) 一种高铁用耐电晕级聚酰亚胺材料及其加工方法
Deng et al. Preparation of polyvinylidene fluoride/expanded graphite composites with enhanced thermal conductivity via ball milling treatment
Bai et al. Atomically thin hydroxylation boron nitride nanosheets for excellent water‐based lubricant additives
CN110776657A (zh) 一种高导热聚酰亚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3589154A (zh) 一种石墨烯/聚酰亚胺复合材料制备方法
CN107090326A (zh) 一种含改性六方氮化硼与石墨烯复合物的润滑油及其制备方法
CN102558917A (zh) 包覆型导电纳米材料、导电纳米复合材料及制备方法
Xia et al. Improved dispersion of attapulgite in polypropylene by grap oxide and the enhanced mechanical properties
Amador‐Noya et al. Graphene oxide and vermiculite clay combinations to produce enhanced flame retardant polypropylene composite with low magnesium hydroxide loading
Qin et al. Noncovalent functionalized graphene-filled polyimides with improved thermal, mechanical, and wear resistance properties
Xie et al. Construction of thermal conduction networks and decrease of interfacial thermal resistance for improving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epoxy natural rubber composites
Meng et al. Effect of a nanoparticulate anti-friction coating on galling resistance of threaded oil-casing couplings
Mo et al.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olyimide/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 nanocomposites
CN109593358A (zh) 一种掺杂改性氮化硼的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Zhang et al. Improved mechanical, thermal properties and ideal dielectric properties of polyimide composite films by incorporation of boron nitride nanosheets and aramid nanofibers
Tong et al. Improving Properties of Poly (vinylidene fluoride) by Adding Expanded Graphite without Surface Modification via Water‐Assisted Mixing Extrusion
Pu et al. Dielectric and energy storage properties of nanocomposites with core–shell paraffin-engineered BaTiO 3 in polyimides
Ahmadi et al. Surveying and comparing thermal conductivity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oil base nanofluids containing carbon and metal oxide nanotubes
Yu et al. High power density at low electric fields in dopamine modified barium titanate based poly (arylene ether nitrile) based composites
Zhang et al. Improvement of “point‐plane”‐like hetero‐structured fillers on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poly (vinyl alcohol) composit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