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710587A - 电力转换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力转换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710587A
CN107710587A CN201680028935.8A CN201680028935A CN107710587A CN 107710587 A CN107710587 A CN 107710587A CN 201680028935 A CN201680028935 A CN 201680028935A CN 107710587 A CN107710587 A CN 1077105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busbar
housing
phase
power mod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2893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710587B (zh
Inventor
冈崎文洋
奥塚元
野村祐郎
野村祐一郎
永野雅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rell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Calsonic Kanse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10108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919421B1/ja
Application filed by Calsonic Kansei Corp filed Critical Calsonic Kanse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7105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105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7105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1058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4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4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003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physical layout, assembly, wiring or busbar connec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8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power electronics, e.g. for inverters for controlling motor
    • H05K7/209Heat transfer by conduction from internal heat source to heat radiating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10/00Converter types
    • B60L2210/10DC to DC conver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40/00Control parameters of input or output; Target parameters
    • B60L2240/10Vehicle control parameters
    • B60L2240/36Temperature of vehicle components or par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40/00Control parameters of input or output; Target parameters
    • B60L2240/40Drive Train control parameters
    • B60L2240/52Drive Train control parameters related to converters
    • B60L2240/525Temperature of converter or components thereof

Abstract

电力转换装置(1)具有:功率模块(20),其用于将直流电力转换为三相交流电力,并从三相交流端子输出三相交流电力;输出汇流条(24),其具有与功率模块(20)相连接的多个功率模块端子(25)和马达端子(26);汇流条保持件(23),其用于保持输出汇流条(24);以及壳体(2),其具有供输出汇流条(24)贯通的贯通孔(3),并用于收纳功率模块(20)、输出汇流条(24)以及汇流条保持件(23)。三相交流端子在功率模块(20)上排列地配置。多个功率模块端子(25)以与三相交流端子相对应的方式分别形成于输出汇流条(24),在将输出汇流条(24)和功率模块(20)收纳于壳体(2)内时,该多个功率模块端子(25)位于三相交流端子上。

Description

电力转换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搭载于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的电力转换装置。
背景技术
在JP2013-233052A中公开了这样一种逆变器装置,该逆变器装置在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中,配置在驱动用的电动发电机的上方。该逆变器装置具有:功率模块,其能够向电动发电机供给电池电力,并且能够将电动发电机的再生电力向电池充电;以及三条交流汇流条,该三条交流汇流条用于将电动发电机连接于功率模块。三条交流汇流条贯通开口并向壳体外部突出。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逆变器装置中,利用焊接等逐一地将三条交流汇流条组装于复杂地组合的逆变器装置的端子,难以提高组装时的操作性。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高在组装电力转换装置时的操作性。
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电力转换装置具有:功率模块,其用于将直流电力转换为三相交流电力,并从三相交流端子输出三相交流电力;三相汇流条,其具有与所述功率模块相连接的多个连接端子和形成在与所述多个连接端子交叉的方向并与外部负载相连接的负载端子;汇流条保持件,其用于保持所述三相汇流条;以及壳体,其具有供所述三相汇流条贯通的贯通孔,并用于收纳所述功率模块、所述三相汇流条以及所述汇流条保持件,所述三相交流端子在所述功率模块上排列地配置,所述多个连接端子以与所述三相交流端子相对应的方式分别形成于所述三相汇流条,在将所述三相汇流条和所述功率模块收纳于所述壳体内时,所述多个连接端子位于所述三相交流端子上。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仅通过在壳体内收纳三相汇流条和功率模块,三相汇流条所对应的连接端子就分别位于功率模块的三相交流端子上,因此,能够一次将多个连接端子直接组装于三相交流端子。因而,能够容易地进行三相汇流条和功率模块的连接,能够提高在组装电力转换装置时的操作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的功能的框图。
图2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的结构的俯视的剖视图。
图3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的结构的侧视的剖视图。
图4是对冷却水的循环流路进行说明的结构图。
图5是说明冷却水流路的图,是沿图3的V-V线的剖视图。
图6是说明冷却水流路的图,是沿图3的VI-VI线的剖视图。
图7是电力转换装置的输出汇流条的立体图。
图8是电力转换装置的输出汇流条的俯视图。
图9A是在将用于保持输出汇流条的汇流条保持件配置在壳体内之前的电力转换装置的立体图。
图9B是在将用于保持输出汇流条的汇流条保持件配置在壳体内之后的电力转换装置的立体图。
图10是壳体和汇流条保持件沿图9B的X-X线的剖视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壳体和汇流条保持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1。
首先,参照图1~图7,说明电力转换装置1的整体结构。
图1是说明电力转换装置1的功能的框图。
如图1所示,电力转换装置1与电池(蓄电装置)5和作为旋转电机的电动发电机(外部负载)6电连接。电力转换装置1例如设于电动汽车或者插电混合动力汽车。
电力转换装置1能够将电池5的直流电力转换为适合电动发电机6的驱动的交流电力,从而向电动发电机6供给驱动用的电力。此外,电力转换装置1能够将电动发电机6的再生电力(三相交流电力)转换为直流电力,从而向电池5供给充电用的电力。并且,电力转换装置1也能够经由未图示的设于车辆的充电用的外部连接器从外部向电池5供给充电用的电力。
电池5例如由锂离子二次电池构成。电池5能够向电力转换装置1供给直流电力,并且能够利用从电力转换装置1供给的直流电力充电。电池5的电压例如在240V~400V之间变动,通过输入比该电池5的电压高的电压,对电池5进行充电。
电动发电机6例如由永磁体同步电动机构成。电动发电机6利用从电力转换装置1供给的交流电力驱动。通过电动发电机6驱动,未图示的车辆的驱动轮旋转驱动,从而车辆行驶。电动发电机6在车辆减速时作为发电机发挥功能,并产生再生电力。
图2是说明电力转换装置1的结构的俯视的剖视图,图3是说明电力转换装置1的结构的侧视的剖视图。
如图2和图3所示,电力转换装置1具有电容器模块10、功率模块20、DC/DC转换器30、充电装置40、充电及DC/DC控制器50、逆变器控制器70以及用于收纳这些部件的箱型的壳体2。上述各部利用汇流条或者配线电连接起来。
如图3所示,壳体2由下壳体2b和上壳体2a构成为箱型,其中,下壳体2b具有底部2c,并且上方开口,上壳体2a封闭下壳体2b的开口。
在下壳体2b内,功率模块20、DC/DC转换器30以及充电装置40抵接于底部2c地设置,DC/DC转换器30配置在功率模块20和充电装置40之间。在下壳体2b内,电容器模块10以跨越DC/DC转换器30的上方的方式配置。在功率模块20的上表面配置有驱动器基板21,在驱动器基板21的上方配置有逆变器控制器70。在充电装置40的上方配置有充电及DC/DC控制器50。另外,电容器模块10具有未图示的腿部,通过该腿部安装于下壳体2b,从而电容器模块10安装于壳体2内。
在下壳体2b的底部2c的内部形成有冷却水流路4(冷却介质流路)。在冷却水流路4中流通有冷却水(冷却介质),冷却水用于冷却载置于冷却水流路4的正上方的功率模块20、DC/DC转换器30以及充电装置40。在此,参照图4~图6说明冷却水流路4。
图4是对冷却水的循环流路7进行说明的结构图。
如图4所示,在壳体2设有用于从外部向冷却水流路4供给冷却水的供给流路94和用于从充电装置冷却部93向外部排出冷却水的排出流路95。
流经冷却水流路4的冷却水向借助排出流路95与外部相连接的循环流路7排出。排出到循环流路7的冷却水被配设在车辆的最前部的副散热器8冷却。被副散热器8冷却的冷却水经由供给流路94向冷却水流路4供给。在循环流路7上的副散热器8和供给流路94之间设有水泵9,该水泵9使冷却水在循环流路7和冷却水流路4中循环。
供给流路94和排出流路95朝向车辆的前方地配置于壳体2。由此,能够将副散热器8和冷却水流路4之间的距离设为最短。
图5是说明冷却水流路4的图,是沿图3的V-V线的剖视图。
如图5所示,冷却水流路4具有沿功率模块20形成的功率模块冷却部91、沿DC/DC转换器30形成的DC/DC转换器冷却部92以及沿充电装置40形成的充电装置冷却部93。功率模块冷却部91、DC/DC转换器冷却部92以及充电装置冷却部93串联地排列于冷却水流路4。
在冷却水流路4中流通的冷却水从供给流路94供给,对功率模块20进行冷却,对DC/DC转换器30进行冷却,对充电装置40进行冷却,之后,从排出流路95向外部的循环流路7排出。从排出流路95向循环流路7排出的冷却水被图4所示的副散热器8冷却,并再次从供给流路94向冷却水流路4供给。
在此,功率模块20在车辆行驶时进行动作,与此相对,充电装置40在车辆停止时进行动作。因此,在需要冷却充电装置40的情况下,能够避免因功率模块20的冷却而导致冷却水变为高温。因而,即使功率模块冷却部91和充电装置冷却部93串联地排列于冷却水流路4,冷却水也能够充分地冷却功率模块20和充电装置40这两者。此外,由于功率模块冷却部91和充电装置冷却部93串联地排列于冷却水流路4,因此,不必单独地设置多个冷却水的流路,而能够利用简单的冷却水流路4的结构来冷却电力转换装置1。
另外,DC/DC转换器30与功率模块20、充电装置40同时进行动作,但与功率模块20、充电装置40相比较,DC/DC转换器30的发热量较小。因此,即使DC/DC转换器冷却部92串联地排列于冷却水流路4,也不会对电力转换装置1的冷却效率产生影响。
图6是说明冷却水流路4的图,是沿图3的VI-VI线的剖视图。
如图6所示,功率模块冷却部91具有:上部冷却部91a,其是面向功率模块20的面开口而形成的,利用流通的冷却水直接冷却功率模块20;上升连接部91b,其用于将从供给流路94供给的冷却水向上方的上部冷却部91a引导;以及下降连接部91c,其用于将流经上部冷却部91a的冷却水向下方的DC/DC转换器冷却部92引导。
如图5和图6所示,供给流路94的流路面积小于功率模块冷却部91的流路面积。但是,从供给流路94供给的冷却水在碰到上升连接部91b的壁部而上升时,扩展至功率模块冷却部91的整个宽度方向(在图5中为左右方向)。因而,通过设置上升连接部91b,能够防止冷却水偏向上部冷却部91a的一部分,因此,能够无遗漏地冷却功率模块20整体。
如图6所示,在功率模块20的下表面突出设置有多个散热片20a。在上部冷却部91a中流通的冷却水与功率模块20的下表面和散热片20a接触,对功率模块20进行直接冷却。此外,从供给流路94引入的冷却水最先向功率模块冷却部91供给。因而,冷却水以在冷却水流路4之中最低温的状态在功率模块冷却部91中流通。由此,能够对在电力转换装置1中发热量最大的功率模块20高效地进行冷却。
如图5所示,DC/DC转换器冷却部92从功率模块冷却部91经由第1连接部96向反方向折回。由此,功率模块冷却部91中的冷却水的流动方向与DC/DC转换器冷却部92中的冷却水的流动方向成为彼此相对的朝向。
DC/DC转换器冷却部92被沿冷却水的流动方向形成的三个肋2e分割为四条流路。由此,能够防止冷却水在DC/DC转换器冷却部92内偏流,因此能够无遗漏地冷却DC/DC转换器30整体。
充电装置冷却部93具有:第1冷却部93a,其从DC/DC转换器冷却部92经由第2连接部97向反方向折回;以及第2冷却部93b,其从第1冷却部93a朝向排出流路95再向反方向折回。由此,DC/DC转换器冷却部92中的冷却水的流动方向与第1冷却部93a中的冷却水的流动方向成为彼此相对的朝向。此外,第1冷却部93a中的冷却水的流动方向与第2冷却部93b中的冷却水的流动方向成为彼此相对的朝向。
第1冷却部93a和第2冷却部93b分别沿安装于充电装置40上的发热量较大的电子部件(省略图示)的排列而形成。第1冷却部93a被沿冷却水的流动方向形成的肋2f分割为两条流路。第2冷却部93b也同样地,被沿冷却水的流动方向形成的肋2g分割为两条流路。由此,能够防止冷却水在充电装置冷却部93内偏流,因此能够无遗漏地冷却充电装置40整体。
此外,由于第2冷却部93b从第1冷却部93a向反方向折回,因此能够使供给流路94和排出流路95形成在壳体2的同一侧面。因而,能够缩短供给流路94和排出流路95的相对于副散热器8的距离,因此,能够利用较短的循环流路7进行冷却水的供给和排出。
回到图2和图3,继续说明电力转换装置1的结构。
如图3所示,下壳体2b的底部2c的外表面面向电动发电机6。下壳体2b的底部2c具有供后述的输出汇流条(三相汇流条)24贯穿的贯通孔3。贯通孔3形成在下壳体2b的、形成有冷却水流路4的区域之外的区域。因而,与在形成有冷却水流路4的区域内形成贯通孔3的情况相比较,不必因贯通孔3而设置密封件等,因此,能够使下壳体2b小型化,并且能够确保冷却水的密封性。
电容器模块10由多个电容器元件(电容器)构成,具有第1汇流条11、第2汇流条12以及电力配线13。第1汇流条11、第2汇流条12以及电力配线13在电容器模块10的内部共用正极和负极。电容器模块10例如使从电池5供给的直流电力的电压、从电动发电机6借助功率模块20再生的再生电力的电压平滑化。这样,电容器模块10通过使电压平滑化,去除噪声、抑制电压变动。
功率模块20具有驱动器基板21和未图示的多个功率元件。驱动器基板21基于来自后述的逆变器控制器70的信号来控制功率模块20的功率元件的打开/关闭。此外,功率模块20与电流传感器22和输出汇流条24相连接。电流传感器22是安装于输出汇流条24并检测输出汇流条24的电流的传感器。输出汇流条24作为由U相、V相、W相构成的三相的汇流条,分别与功率模块20的由U相、V相、W相构成的三相交流端子直接连接,并向电动发电机6输出三相交流电力。通过驱动器基板21控制功率元件的打开/关闭,功率模块20分别对来自电池5的直流电力或者来自电动发电机6的交流电力进行转换。
DC/DC转换器30经由汇流条31与车辆侧连接器82相连接。在车辆侧连接器82连接有线束等,该线束等用于向车辆的各部供给DC/DC转换器30输出的直流电源。DC/DC转换器30对从电池5供给的直流电力的电压进行转换,并向其他的设备供给。DC/DC转换器30将电池5的直流电力(例如400V)降压为12V的直流电力。降压后的直流电力作为设于车辆的控制器、照明、风扇等的电源而被供给。DC/DC转换器30经由第2汇流条12与电容器模块10和电池5相连接。
充电装置40将从车辆的外部经由普通充电连接器81供给的商用电源的交流电力(例如交流200V)转换为直流电力(例如直流500V)。利用充电装置40转换后的直流电力从电力配线13经由电容器模块10向电池5供给。由此,对电池5进行充电。
在像以上那样构成的电力转换装置1中,功率模块20、DC/DC转换器30以及充电装置40与电容器模块10相邻地配置,并分别利用第1汇流条11、第2汇流条12以及电力配线13连接。因而,能够缩短功率模块20、DC/DC转换器30以及充电装置40各自与电容器模块10之间的距离。因而,能够减小在直流电力的路径上的电阻(R[Ω])、电感(L[H]),能够减少电力的损失。
此外,电容器模块10配置在发热量较多的功率模块20和充电装置40之间。因而,能够抑制功率模块20和充电装置40互相施加由热产生的影响。特别是由于功率模块20的动作(电动发电机6的动力运行和再生)和充电装置40的动作(来自经由普通充电连接器81连接的外部连接器的对电池5的充电)不会同时执行,因此,能够排除在它们之间的由热产生的影响。
充电及DC/DC控制器50基于来自车辆的未图示的控制器的指示,控制由电力转换装置1进行的电动发电机6的驱动和电池5的充电。由充电及DC/DC控制器50选择从普通充电连接器81经由充电装置40进行的充电或者不经由充电装置40的、从急速充电连接器63进行的充电来对电池5进行充电。
如图1所示,逆变器控制器70基于来自车辆的未图示的控制器的指示和后述利用电流传感器22检测出的功率模块20的输出汇流条24的电流值,将使功率模块20进行动作的信号向驱动器基板21输出。
由该逆变器控制器70、功率模块20以及电容器模块10构成用于将直流电力和交流电力互相转换的逆变器模块。
如图2所示,在逆变器控制器70的侧方配置有继电器控制器60。继电器控制器60被充电及DC/DC控制器50控制,继电器控制器60对继电器61的接点进行开闭控制。继电器61由正侧继电器61a和负侧继电器61b构成。继电器61在急速充电连接器63连接有未图示的充电用的外部连接器的情况下,其接点打开进行连接,将从急速充电连接器63供给的直流电力(例如500V)向第2汇流条12供给。利用供给来的直流电力对电池5进行充电。
如图2和图3所示,电容器模块10的第1汇流条11从电容器模块10的一个侧面向侧方突出,利用螺纹接合等直接与功率模块20相连接。第1汇流条11由以正极和负极为一对的三组汇流条构成。
如图3所示,电容器模块10的第2汇流条12从电容器模块10的底面向下方突出,利用螺纹接合等直接与DC/DC转换器30相连接。此外,如图2所示,第2汇流条12由以正极和负极为一对的一组汇流条构成,继电器61的正侧继电器61a连接有正极,继电器61的负侧继电器61b连接有负极。并且,第2汇流条12经由汇流条14与连接于电池5的电池侧连接器51和连接于电动压缩机的压缩机侧连接器52相连接。
如图2和图3所示,电容器模块10的电力配线13是柔软的挠性电缆,该电力配线13从电容器模块10中的与第1汇流条11突出的侧面相反的面伸出,并与充电装置40相连接。充电装置40经由汇流条41与普通充电连接器81相连接。
如图2和图3所示,充电及DC/DC控制器50和信号线连接器65利用信号线55连接。信号线连接器65能够在其与壳体2的外部之间连接信号线55,该信号线55与DC/DC转换器30、充电装置40、充电及DC/DC控制器50以及逆变器控制器70相连接。
此外,充电及DC/DC控制器50和继电器控制器60利用与信号线55一同捆包的信号线62连接。
信号线55和信号线62经过电容器模块10的上表面与充电及DC/DC控制器50的连接器56相连接。在电容器模块10的上表面形成有用于支承信号线55和信号线62的多个引导部58。
如图3所示,功率模块20的输出汇流条24具有功率模块端子(连接端子)25和马达端子(负载端子)26。
输出汇流条24的功率模块端子25在功率模块20的、与DC/DC转换器30相对的侧面的相反面连接有多个。功率模块20位于输出汇流条24的侧方。如图7所示,在功率模块端子25形成有紧固孔25a。
如图3所示,输出汇流条24的马达端子26与位于输出汇流条24的下方的电动发电机6相连接。马达端子26形成为相对于功率模块端子25呈直角地交叉。马达端子26的顶端贯穿壳体2的底部2c的贯通孔3而暴露于外部。由此,马达端子26能够经由未图示的线束等与电动发电机6相连接。
这样,用于收纳功率模块20和输出汇流条24的壳体2具有供输出汇流条24贯穿的贯通孔3,因此,仅通过在拆卸了上壳体2a的壳体2组装功率模块20和输出汇流条24,就能够使输出汇流条24贯穿贯通孔3而从壳体2突出。因而,不必使壳体2反转,因此,能够提高在组装电力转换装置1时的操作性。
图7是电力转换装置1的输出汇流条24的立体图,图8是电力转换装置1的输出汇流条24的俯视图。
如图7所示,输出汇流条24被汇流条保持件23保持。汇流条保持件23由汇流条保持部23a和传感器部23b构成,其中,汇流条保持部23a用于保持输出汇流条24,传感器部23b在电流传感器22安装于内部的状态下卡合于汇流条保持部23a内。输出汇流条24的功率模块端子25和马达端子26如图7中虚线所示,在汇流条保持件23的内部电连接。
汇流条保持部23a具有用于安装于壳体2的、作为一对安装部的腿部23c。腿部23c具有:底面23d,其抵接于壳体2;紧固孔23e,其用于将输出汇流条24紧固于壳体2;以及两组引导件23f,如图8所示,该两组引导件23f以分别向腿部23c的两侧侧方突出的方式形成。引导件23f形成为在输出汇流条24贯通的方向上延伸的肋状。
图9A是在将用于保持输出汇流条24的汇流条保持件23配置在壳体2内之前的电力转换装置1的立体图,图9B是在将用于保持输出汇流条24的汇流条保持件23配置在壳体2内之后的电力转换装置1的立体图。此外,图10是壳体2和汇流条保持件23的沿图9B的X-X线的剖视图。另外,在图9A和图9B中,电力转换装置1的除壳体2、用于保持输出汇流条24的汇流条保持件23以及功率模块20之外的结构被省略。
如图9A和图9B所示,在功率模块20以抵接于壳体2的底部2c的方式配置之后,汇流条保持件23从上方向功率模块20和壳体2的侧部之间插入。如图10所示,插入汇流条保持件23直到腿部23c的底面23d抵接于壳体2的底部2c为止。这样,在壳体2的底部2c设有功率模块20、输出汇流条24以及汇流条保持件23。
汇流条保持件23在向壳体2内插入时,通过被形成于腿部23c的两组引导件23f引导,从而规定位置。具体而言,汇流条保持件23利用一组引导件23f中的朝向壳体2突出的引导件来规定相对于壳体2的位置,利用朝向功率模块20突出的引导件来规定相对于功率模块20的位置。由于引导件23f形成为在输出汇流条24贯通的方向上延伸的肋状,因此,能够在不会将引导件23f卡挂于壳体2的侧部等的情况下将汇流条保持件23插入到壳体2内。因此,能够利用引导件23f将汇流条保持件23稳定地配置在壳体2内的一定的位置。
当汇流条保持件23的插入结束时,输出汇流条24的功率模块端子25抵接重叠于功率模块20的三相交流端子的上部。之后,功率模块端子25和三相交流端子利用贯穿功率模块端子25的紧固孔25a的未图示的螺钉而紧固。因而,能够容易地将输出汇流条24和功率模块20连接。
在插入汇流条保持件23之后,汇流条保持件23利用贯穿紧固孔23e的未图示的螺钉而紧固于壳体2。
这样,用于收纳功率模块20和输出汇流条24的壳体2具有供输出汇流条24贯穿的贯通孔3,因此,仅通过在拆卸了上壳体2a的壳体2组装功率模块20和输出汇流条24,就能够使输出汇流条24贯穿贯通孔3而从壳体2突出。
根据以上的实施方式,起到以下所示的效果。
仅通过在壳体2内收纳输出汇流条24和功率模块20,输出汇流条24所对应的功率模块端子25就分别位于功率模块20的三相交流端子上,因此,能够一次将多个功率模块端子25直接组装于三相交流端子。因而,能够容易地进行输出汇流条24和功率模块20的连接,能够提高在组装电力转换装置1时的操作性。
此外,汇流条保持件23具有腿部23c,该腿部23c通过安装于壳体2的底部2c而将多个功率模块端子25和马达端子26固定于壳体2。在腿部23c已安装于壳体2的底部2c时,多个功率模块端子25位于功率模块20的三相交流端子上。由此,仅通过将输出汇流条24安装于壳体2,并将互相重叠的功率模块端子25和三相交流端子连接,就能够完成输出汇流条24和功率模块20的连接。因而,能够提高输出汇流条24和功率模块20的组装性。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上述实施方式只表示了本发明的应用例的一部分,并不是将本发明的技术范围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具体的结构的意思。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插入汇流条保持件23直到腿部23c的底面23d抵接于壳体2的底部2c为止,但并不限定于腿部23c,也可以设为,插入汇流条保持件23直到汇流条保持件23的一部分抵接于壳体2的一部分为止。
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壳体202和汇流条保持件223的剖视图。
如图11所示,汇流条保持件223具有作为安装部的宽幅的臂部223g,壳体202具有能够供臂部223g插入的台阶部202d。在插入了汇流条保持件223直到臂部223g抵接于壳体202的台阶部202d的上表面为止之后,将臂部223g安装于台阶部202d,从而将汇流条保持件223固定于壳体202。当完成汇流条保持件223的插入时,输出汇流条24的功率模块端子25抵接重叠于功率模块20的三相交流端子的上部。
根据这样的技术方案,也能够替代腿部23c而利用臂部223g来调节汇流条保持件223相对于壳体202的安装位置,因此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此外,也可以设为,在壳体2的侧部、功率模块20的侧部设置与汇流条保持件23的引导件23f相对应的槽。根据这样的技术方案,也能够使汇流条保持件23位于壳体2内的一定的位置。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也能够适当组合。
本申请主张基于2015年5月18日向日本特许厅申请的特愿2015-101089和2016年4月27日向日本特许厅申请的特愿2016-089224的优先权,这些申请的全部内容根据参照编入到本说明书中。

Claims (11)

1.一种电力转换装置,其中,
该电力转换装置具有:
功率模块,其用于将直流电力转换为三相交流电力,并从三相交流端子输出三相交流电力;
三相汇流条,其具有与所述功率模块相连接的多个连接端子和形成在与所述多个连接端子交叉的方向上并与外部负载相连接的负载端子;
汇流条保持件,其用于保持所述三相汇流条;以及
壳体,其具有供所述三相汇流条贯通的贯通孔,并用于收纳所述功率模块、所述三相汇流条以及所述汇流条保持件,
所述三相交流端子在所述功率模块上排列地配置,
所述多个连接端子以与所述三相交流端子相对应的方式分别形成于所述三相汇流条,在将所述三相汇流条和所述功率模块收纳于所述壳体内时,所述多个连接端子位于所述三相交流端子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中,
所述汇流条保持件还具有安装部,该安装部通过安装于所述壳体的一部分而将所述多个连接端子和所述负载端子固定于所述壳体,
所述多个连接端子在所述安装部已安装于所述壳体的所述一部分时,位于所述三相交流端子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中,
所述安装部具有引导件,该引导件用于规定所述汇流条保持件相对于所述壳体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中,
所述引导件是在所述三相汇流条贯通的方向上延伸的肋。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中,
所述三相汇流条贯穿所述贯通孔而使所述负载端子暴露于所述壳体的外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中,
所述壳体具有供用于冷却所述功率模块的冷却介质流通的冷却介质流路,
所述贯通孔在所述壳体的设有所述冷却介质流路的区域之外的区域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中,
所述壳体形成为箱型,该箱型具有供所述功率模块、所述三相汇流条以及所述汇流条保持件设置的底部,
所述冷却介质流路形成于所述底部的内部。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中,
该电力转换装置还具有:
DC/DC转换器,其隔着所述功率模块与所述三相汇流条相对地设置,用于对从蓄电装置供给的直流电压进行转换;以及
充电装置,其隔着所述DC/DC转换器与所述功率模块相对地设置,能够将经由外部连接器供给的三相交流电力转换为直流电力,并对所述蓄电装置进行充电。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中,
所述冷却介质流路中流通的冷却介质对所述功率模块进行冷却,对所述DC/DC转换器进行冷却,对所述充电装置进行冷却,之后,向外部排出。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中,
该电力转换装置还具有电容器模块,该电容器模块以跨越所述DC/DC转换器的上方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壳体,具有能够使从所述蓄电装置供给的电压平滑化的电容器。
11.根据权利要求5~10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中,
所述壳体的形成有所述贯通孔的外表面面向所述外部负载。
CN201680028935.8A 2015-05-18 2016-05-17 电力转换装置 Active CN10771058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01089 2015-05-18
JP2015101089A JP5919421B1 (ja) 2015-05-18 2015-05-18 電力変換装置
JP2016-089224 2016-04-27
JP2016089224 2016-04-27
PCT/JP2016/064550 WO2016186095A1 (ja) 2015-05-18 2016-05-17 電力変換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710587A true CN107710587A (zh) 2018-02-16
CN107710587B CN107710587B (zh) 2020-06-19

Family

ID=573198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28935.8A Active CN107710587B (zh) 2015-05-18 2016-05-17 电力转换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298145B2 (zh)
CN (1) CN107710587B (zh)
DE (1) DE112016002272T5 (zh)
WO (1) WO2016186095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217636A (zh) * 2018-09-18 2019-01-15 上海蔚来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通用封装的功率装置
CN111356335A (zh) * 2018-12-21 2020-06-30 维洛西门子新能源汽车法国简式股份公司 电气汇流条与冷却模块的电气总成以及电气装置
CN111585451A (zh) * 2019-02-18 2020-08-25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力转换装置
CN111756185A (zh) * 2019-03-29 2020-10-09 日本电产艾莱希斯株式会社 连接器模块和电力转换装置
CN114628965A (zh) * 2020-12-14 2022-06-1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8205063A1 (de) * 2018-04-04 2019-10-10 Continental Automotive Gmbh Leistungselektronikmodul und Fahrzeugbordnetz
CN218243274U (zh) * 2022-08-18 2023-01-06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电动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97729A (zh) * 2011-06-08 2014-02-19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功率模块和使用它的电力转换装置
JP2014087124A (ja) * 2012-10-22 2014-05-12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電力変換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13846B2 (ja) 1995-10-31 2004-03-3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気自動車用放熱装置
JP3643525B2 (ja) 2000-09-08 2005-04-27 株式会社東芝 インバータ装置
US8346419B2 (en) * 2007-09-26 2013-01-01 Tesla Motors, Inc. Operation of a range extended electric vehicle
JP4274282B1 (ja) * 2008-02-07 2009-06-0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駆動装置の制御装置およびプラグインハイブリッド車両
US20110116235A1 (en) * 2009-11-13 2011-05-19 Lg Electronics Inc. Motor drive unit and vehicle including the same
JP3172122U (ja) 2011-05-30 2011-12-08 株式会社オズ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内燃機関自動車の電動化ユニット
JP5855899B2 (ja) * 2011-10-27 2016-02-09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Dc−dcコンバータ及び電力変換装置
JP5265825B1 (ja) 2011-11-30 2013-08-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パワーコントロールユニット
JP5836879B2 (ja) * 2012-05-01 2015-12-24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インバータ装置
JP5815063B2 (ja) * 2014-03-20 2015-11-17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97729A (zh) * 2011-06-08 2014-02-19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功率模块和使用它的电力转换装置
JP2014087124A (ja) * 2012-10-22 2014-05-12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電力変換装置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217636A (zh) * 2018-09-18 2019-01-15 上海蔚来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通用封装的功率装置
CN109217636B (zh) * 2018-09-18 2024-02-02 上海蔚来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通用封装的功率装置
CN111356335A (zh) * 2018-12-21 2020-06-30 维洛西门子新能源汽车法国简式股份公司 电气汇流条与冷却模块的电气总成以及电气装置
CN111585451A (zh) * 2019-02-18 2020-08-25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力转换装置
CN111585451B (zh) * 2019-02-18 2024-03-01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力转换装置
CN111756185A (zh) * 2019-03-29 2020-10-09 日本电产艾莱希斯株式会社 连接器模块和电力转换装置
CN114628965A (zh) * 2020-12-14 2022-06-1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装置
CN114628965B (zh) * 2020-12-14 2023-12-0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6186095A1 (ja) 2016-11-24
US10298145B2 (en) 2019-05-21
DE112016002272T5 (de) 2018-02-15
CN107710587B (zh) 2020-06-19
US20180262122A1 (en) 2018-09-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710587A (zh) 电力转换装置
CN110271451A (zh) 具有串联和并联充电和推进模式的模块化电池组系统
US10512198B2 (en) Power converter
US10008907B2 (en) Over mold with integrated insert to enhance heat transfer from an electric machine end winding
US10137798B2 (en) Busbars for a power module assembly
JP6651406B2 (ja) 電力変換装置
CN108736402A (zh) 用于电动车辆的接线盒总成
CN107148733A (zh) 车辆用驱动装置
CN107426943B (zh) 车辆电力模块组件和集合管
CN106411108A (zh) 用于车辆的电力逆变器组件
US20170279329A1 (en) Electric machine thermal management
CN106042889A (zh) 用于车辆的电源模块总成
US20190115848A1 (en) Power converter
US10099574B2 (en) Vehicle power module assemblies
US9437860B2 (en) Traction battery assembly having snap-in bus bar module
US20180301983A1 (en) Power converter
CN106935751A (zh) 牵引电池支撑组件
CN107444140A (zh) 电力模块组件
US20200266689A1 (en) Electric machine temperature sensor
CN114447527A (zh) 液体冷却的电连接器
CN109390540A (zh) 具有多部件式汇流条模块的牵引电池总成
JP5936745B1 (ja) 車両用電力変換装置
JP5919423B1 (ja) 電力変換装置
US10181765B2 (en) Thermal management assembly for an electrified vehicle
JP5919421B1 (ja) 電力変換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