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36978A - 双介质通信 - Google Patents

双介质通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636978A
CN107636978A CN201680026947.7A CN201680026947A CN107636978A CN 107636978 A CN107636978 A CN 107636978A CN 201680026947 A CN201680026947 A CN 201680026947A CN 107636978 A CN107636978 A CN 1076369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wireless
channel
wire
guard interv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2694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H·K·阿夫哈米
P·R·拉伊科蒂亚
D·伦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ualcomm Inc
Original Assignee
Qualcomm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ualcomm Inc filed Critical Qualcomm Inc
Publication of CN1076369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3697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10Active monitoring, e.g. heartbeat, ping or trace-rout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3/00Lin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3/54Systems for transmission via power distribution lin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18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16Threshold monito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lin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2203/54Aspects of powerline communications not already covered by H04B3/54 and its subgroups
    • H04B2203/5404Methods of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signals via power distribution lines
    • H04B2203/5425Methods of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signals via power distribution lines improving S/N by matching impedance, noise reduction, gain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lin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2203/54Aspects of powerline communications not already covered by H04B3/54 and its subgroups
    • H04B2203/5429Applications for powerline communications
    • H04B2203/5441Wireless systems or telephone

Abstract

本文公开了双信道发射机和双信道接收机。双信道发射机可以确定向网络设备发送信息信号,双信道接收机可以确定在无线信道和有线信道中的任意一个或者二者上,在网络设备处接收信息信号。防护间隔控制器可以至少部分地基于判断在无线信道和有线信道中的任意一个上还是在二者上发送或接收信息信号,来选择传输防护间隔。

Description

双介质通信
相关申请
本申请要求享受2015年5月11日提交的美国申请序列No.14/709,038的优先权。
技术领域
概括地说,所公开的主题的实施例涉及网络通信和信道领域,具体地说,所公开的主题的实施例涉及使用双介质通信信道的网络设备。
背景技术
电信网络使计算机和其它电子数据处理设备能通过通信信道来交换信息。信道可以是诸如有线的物理传输介质,也可以是诸如RF信道的多路复用介质上的逻辑连接。信道可以用于携带从一个或多个网络发射机到一个或多个网络接收机的信息信号(例如,数字比特流)。信道具有各种传输特性,其包括可以通过带宽来测量的传输容量。
使用重叠频带的无线信道可能受到相互干扰,其导致数据速率不稳定或者发生连接故障。有线信道(例如,电力线通信(PLC)链路)也可能遭受链路/信道衰落或故障。例如,PLC信道的性能可能会受到建筑物内的网络结构、电力线传输介质上的网络流量、或者感应到电力线传输介质中的噪声的严重影响。
混合通信网络组合电缆和有线通信设备和信道。例如,混合通信网络可以包括诸如智能电话和具有无线网络接口的其它设备之类的无线设备。混合通信网络还可以包括诸如计算机和具有有线网络接口(例如,以太网)的其它设备之类的有线设备。可以使用包括无线和有线网络接口的网桥,来建立有线和无线设备之间的通信。一些网络设备可以包括无线和有线网络接口(其称为混合设备)。如果混合设备通过无线或有线传输信道来直接连接,则它们可以彼此之间直接通信。虽然在混合网络中使用不同的传输介质信道,但是当前的混合网络发射机和接收机可能没能充分利用传输介质分集所呈现的覆盖能力。
发明内容
本文公开了用于发送和接收信息信号的各种实施例。在一个实施例中,双信道发射机可以确定向网络设备发送信息信号。双信道发射机可以包括传输模式控制器,后者可以判断是在无线信道和有线信道中的任意一个上,还是在二者上发送该信息信号。此外,双信道发射机还可以包括防护间隔控制器,后者可以基于在无线信道和有线信道中的任意一个上还是在二者上发送信息信号的判断,来选择传输防护间隔。
在一些实施例中,一种用于从双信道发射机发送信息信号的方法包括:确定在无线信道、有线信道或者其组合上,向网络设备发送所述信息信号;至少部分地基于所述确定,选择传输防护间隔。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包括:确定所述网络设备具有无线接收接入、有线接收接入或者其组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包括:响应于关于所述网络设备只具有无线接收接入的确定,确定只在所述无线信道上发送所述信息信号;至少部分地基于只在所述无线信道上发送所述信息信号的所述确定,选择所述传输防护间隔。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包括:响应于关于所述网络设备只具有有线接收接入的确定,确定只在所述有线信道上发送所述信息信号;至少部分地基于所述有线信道的发送介质,选择所述传输防护间隔。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包括:响应于确定所述网络设备具有无线接收接入和有线接收接入二者,确定在所述无线信道和所述有线信道二者上发送所述信息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包括:至少部分地基于所述无线信道的发送介质,选择所述传输防护间隔;经由所述无线信道和所述有线信道,发送具有所选定的传输防护间隔的所述信息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包括:监测所述无线信道和所述有线信道上的信号流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包括:响应于所述无线信道上的所述信号流量超过无线信道门限,确定在所述有线信道上发送所述信息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包括:响应于所述有线信道上的所述信号流量超过有线信道门限,确定在所述无线信道上发送所述信息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一种双信道发射机包括:上层协议层,其配置为确定向网络设备发送信息信号;传输模式控制器,其配置为确定在无线信道、有线信道或者其组合上,发送所述信息信号;防护间隔控制器,其配置为至少部分地基于所述确定,选择传输防护间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传输模式控制器还配置为:确定所述网络设备具有无线接收接入、有线接收接入或者其组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防护间隔控制器还配置为:响应于关于所述网络设备只具有无线接收接入的确定,至少部分地基于所述无线信道来选择所述传输防护间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传输模式控制器还配置为:确定所述网络设备包括配置为接收相同信息信号的无线接收接口和有线接收机接口,响应于关于所述网络设备包括配置为接收相同信息信号的所述无线接收接口和所述有线接收接口的确定,在所述无线信道和所述有线信道上发送所述信息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防护间隔控制器还配置为:至少部分地基于所述有线信道的发送介质来选择所述传输防护间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传输模式控制器还配置为:监测所述无线信道和所述有线信道上的信号流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传输模式控制器还配置为:响应于所述无线信道上的所述信号流量超过无线信道门限,确定在所述有线信道上发送所述信息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传输模式控制器还配置为:响应于所述有线信道上的所述信号流量超过有线信道门限,在所述无线信道上发送所述信息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一种用于在网络设备处接收信息信号的方法包括:在无线接收接口处接收无线信号,在有线接收接口上接收有线信号;确定所述无线信号的第一信号强度;确定所述有线信号的第二信号强度;至少部分地基于所确定的第一信号强度和第二信号强度,选择所述无线信号和所述有线信号中的任意一个或二者进行进一步处理。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包括:将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与第一信号强度门限进行比较;将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与第二信号强度门限进行比较。
在一些实施例中,选择所述无线信号和所述有线信号中的任意一者或二者还包括:响应于确定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不超过所述第一信号强度门限并且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不超过所述第二信号强度门限,选择所述无线信号和所述有线信号二者。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包括:将所选定的无线信号和所选定的有线信号组合在所述信息信号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一种双信道接收机包括:无线接收接口,其配置为接收无线信号;有线接收接口,其配置为接收有线信号;选择分集单元,其配置为确定所述无线信号的第一信号强度和所述有线信号的第二信号强度,至少部分地基于所确定的第一信号强度和第二信号强度,选择所述无线信号和所述有线信号中的任意一者或二者进行进一步处理。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选择分集单元还配置为:将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与第一信号强度门限进行比较;将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与第二信号强度门限进行比较。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选择分集单元还配置为:响应于关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不超过所述第一信号强度门限并且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不超过所述第二信号强度门限的确定,选择所述无线信号和所述有线信号二者进行进一步处理。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双信道接收机还包括组合分集单元,其配置为将所选定的无线信号和所选定的有线信号组合在信息信号中。
附图说明
通过参见附图,可以更好地理解给出的实施例,并使其众多目的、特征和优点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
图1是根据一个实施例,描述一种网络环境的框图;
图2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示出一种双信道发射机的框图;
图3是根据一个实施例,描述可以被配置为实现分集接收的双信道接收机的框图;
图4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示出被执行以有助于传输模式选择和传输防护间隔选择的功能和处理的流程图;
图5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示出被执行以有助于接收分集的功能和处理的流程图;
图6描述了具有混合网络接口的示例性计算机系统,其中该混合网络接口可以包括双信道发射机和/或双信道接收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包括用于实现本公开内容的技术的示例性系统、方法、技术、指令序列和计算机程序产品。但是,应当理解的是,可以在无需这些特定细节的情况下,实现所描述的实施例。在其它实例中,为了不对描述造成模糊,没有详细地示出公知的指令实例、协议、结构和技术。
本公开内容描述了用于通过在不同的信道介质上发送相同信息信号的副本,来扩展通信技术的范围的系统、设备和方法。可以将信息信号(例如,基带比特流)编码在载波传输信号(例如,无线或有线信号)中,其中该载波传输信号被调制和以其它方式转换成通过特定信道介质(例如,RF信道或PLC信道)进行发送的传输格式。例如,可以将信息信号编码在RF传输信号和PLC传输信号中。使用RF和PLC传输信号,可以通过RF信道和PLC信道来发送信息信号。用此方式,发送和接收的多样性以及不同介质特性的开发,有利于整体覆盖和信息信号的通信范围。
在一个实施例中,无线发送接口和有线发送接口对基带信息信号(例如,RF基带信号)进行接收和处理,以生成并行的无线和有线信号。可以向具有相应的无线和有线接收接口的接收机发送该并行的无线和有线信号。
通过使用多个信道介质和相应频带来传输基带信息信号,可以提高覆盖。此外,还可以对无线和有线信号进行组合以实现分集增益。
在一个实施例中,网络设备发射机包括无线发送接口和有线发送接口,它们中的每一个都处理共同的基带信号,并且发送所获得的各自与共同的基带信号相对应的无线和有线信号。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网络设备发射机选择性地只发送无线信号、或者只发送有线信号、或者发送无线和有线信号二者,其中,这些无线和有线信号均是通过相同的基带信息信号来生成的。用于选择性地发送的标准可以包括:信道流量状况和/或网络设备的接收机配置。
在替代的实施例中,网络设备发射机可以包括用于同时地接收无线信号和有线信号的无线接收接口和有线接收接口,其中该无线信号和有线信号均包括相同的信息信号。接收机可以基于绝对信号强度(例如,一个信号低于指定的门限)或者相对信号强度,选择只对无线信号或者只对有线信号进行处理。替代地,接收机可以基于无线信号和有线信号的信号强度,选择对无线信号和有线信号进行组合地处理。
图1是根据一个实施例,描述一种网络环境的框图。所描述的网络环境包括网络设备102,后者包括有线网络接口控制器(NIC)112和无线NIC 114。具有有线NIC 112和无线NIC 114二者,网络设备102可以被分类成混合设备,这是由于其可以在两个不同的传输信道/介质上发送和接收信息信号。在所描述的实施例中,有线NIC 112包括媒体访问控制(MAC)处理层和有线物理层(PHY 1),以在电力线通信(PLC)传输信道124上发送和接收去往和来自其它网络设备的信息信号。无线NIC 114包括MAC处理层和无线物理层(PHY 2),以在无线传输信道126上发送和接收去往和来自其它网络设备的信息信号。
网络设备108通信地连接到无线传输信道126。网络设备108包括具有MAC处理层和PHY 2无线层的NIC 120,以在无线传输信道126上发送和接收去往和来自其它网络设备的信息信号。网络设备108可以从其自己的无线NIC 120向网络设备102的无线NIC 114发送信息信号。此外,网络设备108还可以在无线NIC 120处,从网络设备102的无线NIC 114接收信息信号。
另一个单一网络接口设备(网络设备110)经由有线NIC 122,通信地连接到PLC传输信道124。有线NIC 122包括MAC处理层和PHY 1有线层,以在PLC传输信道124上发送和接收去往和来自其它网络设备的信息信号。例如,网络设备110可以从有线NIC 122向网络设备102的有线NIC 112发送信息信号。此外,网络设备110还可以在有线NIC 122处,从网络设备102的有线NIC 112接收信息信号。
在一个实施例中,PLC传输信道124可以包括家庭或其它建筑物内的电线或线缆介质。例如,PLC传输信道124可以包括家庭或其它建筑物内的AC配电布线。PLC传输信道124可以提供物理传输连接,例如,在通信地连接多个设备的有线局域网(LAN)中。无线传输信道126可以提供无线LAN中的设备之间的连接。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以将网络设备102配置成混合网桥,以便将可以在有线LAN中包括的设备(例如,网络设备110)通信地连接到可以在无线LAN中包括的设备(例如,网络设备108)。
此外,所描述的网络环境还包括网络设备104和106。网络设备104和106分别包括混合NIC 116和118。混合NIC 116和118中的每一个可以被配置为在有线传输信道124和无线传输信道126二者上发送和接收信息信号。类似于网络设备102中的有线NIC 112和无线NIC 114,混合NIC 116和118均包括MAC处理层。但是,混合NIC 116和118中的每一个还包括混合物理层(PHY 1/PHY 2),后者被配置为在至少一个有线信道和至少一个无线信道上发送或者接收给定的信息信号。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关于图2和图3所描述的,混合NIC 116和118中的每一个的混合处理层都可以包括双信道发射机。此外,混合NIC 116和118中的每一个的混合处理层还都可以包括双信道接收机。
如关于图2所进一步描述的,混合NIC 116和118中的每一个可以包括:被配置成具有有线发射机前端和无线发射机前端的混合、双信道发送接口的结构和/或逻辑。这些有线和无线发射机前端均可以接收共同基带信息信号,使得每一个可以发送相同基带信息信号的相应调制的(例如,RF调制的和PLC调制的)副本。如关于图3所进一步描述的,NIC 116和118中的每一个还可以包括具有有线接收机前端和无线接收机前端的混合、双信道接收接口,其中该有线和无线接收机前端中的每一个在有线信道和无线信道上接收在相应的传输信号内编码的相同基带信息信号。
如此配置,网络设备104和106可以在PLC传输信道124或者无线传输信道126中的任意一个上,发送和接收去往和来自网络设备中的任何一个的基带信息信号。此外,网络设备104和106可以动态地选择用于彼此之间进行通信以及与诸如网络设备102之类的网络设备进行通信的传输模式。
图2和图3分别描述了双信道发射机和双信道接收机。该双信道发射机和双信道接收机可以包括图1中所示出的网络设备里包括的PHY1、PH2和PHY1/PH2层中的一个或多个里的组件。图2中所描述的双信道发射机可以包括传输模式控制器和防护间隔控制器。该模式控制器和防护间隔控制器可以有助于针对网络设备的双介质/信道传输。图3中所描述的双信道接收机可以包括选择分集单元和组合分集单元。该选择分集单元和组合分集单元可以有助于实现双信道接收机性能。本公开内容将继续对图2进行更详细的讨论。
图2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示出混合双信道发射机200的框图。在所描述的实施例中,该双信道发射机200可以应用正交频分复用(OFDM)编码。在一个方面,OFDM的特性表征为将二进制信息编码在多个载波频率上。可以将双信道发射机200分类成“混合的”,这是由于其包括无线(例如,RF)接口和有线(例如,PLC)接口,其每一个发送信息信号的相应格式化的传输副本。
如图2中所示,双信道发射机200包括基带处理器202,后者从上层协议层205接收基带数据比特流。该基带数据比特流可以包括作为从上层协议层204生成的基带信号的信息信号。此外,该基带数据比特流还可以包括:上层协议层205确定将该信息信号发送到的网络设备的地址(例如,IP和/或MAC地址)。
基带处理器202可以包括编码器204、逆快速傅里叶变换(IFFT)单元206和数字信号处理器(DSP)208。编码器204可以以周期方式(例如,每隔Tsym秒,其中Tsym是符号间隔),来接收比特段中的数据比特流。编码器204可以对比特段进行编码,将编码后的比特段子分割成多个子分段。编码器204还可以执行这些子分段的正交幅度调制编码,以将这些子分段映射到星座模式中的复值点。该星座模式中的每个复值点可以表示相位和幅度的离散值。随后,编码器204可以将频域子符号的相应序列(PS0–PSN)作为输入传送给IFFT单元206。IFFT单元206可以关于该子符号序列执行逆快速傅里叶变换,以生成由同相和正交移相的数字分量构成的时域OFDM符号。
DSP 208可以接收IFFT单元206所生成的时域OFDM符号,DSP 208可以关于这些OFDM符号执行频谱成形。在所描述的实施例中,DSP 208可以包括防护间隔控制器210。防护间隔控制器210可以将长度为Tg的传输防护间隔作为每个OFDM符号之前的前缀。该传输防护间隔(其还可以称为循环前缀)可以是相应的OFDM符号的一部分的重复。该传输防护间隔可以被配置为比通信信道脉冲响应更长,以防止连续符号之间的符号间干扰(ISI)。可以为不同的传输介质,选择不同长度的传输防护间隔。例如,与用于有线传输的传输防护间隔相比,用于无线传输的传输防护间隔可以更短。此外,可以为不同的有线介质(例如,PLC介质和同轴电缆),选择不同长度的发送防护时间间隔。
基带处理器202可以将时域符号的同相(I)和正交移相的(Q)数字分量在两个单独路径中,分别传送到一对数模转换器(DAC)212和214。DAC 212可以将时域OFDM符号的同相(I)分量转换成模拟信号,混频器216使用该模拟信号对中频(IF)载波信号和相应的正交移相的IF信号(它们均具有载波频率fc)进行调制,以生成同相和正交移相的IF OFDM通带信号。类似地,DAC 214可以将时域OFDM符号的正交移相的(Q)分量转换成模拟信号,混频器218使用该模拟信号对IF载波信号和相应的正交移相的IF信号(它们均具有载波频率fc)进行调制,以生成同相和正交移相的IF OFDM通带信号。随后,将混频器216和218所生成的同相和正交移相的IF OFDM通带信号组合在信号合并器220中,以形成复合基带IF信号。
具有RF前端单元222的形式的无线接口,可以接收该复合基带IF信号。除了其它组件之外,RF前端单元222还可以包括RF混频器224、RF放大器226和天线228。RF混频器224接收和使用该复合基带IF信号,对具有频率ftc的发射载波信号进行调制,以生成可以经由天线228在无线信道上发送的RF OFDM调制的载波信号。
诸如PLC驱动器234之类的有线接口可以接收混频器216和218所生成的同相和正交移相的IF OFDM通带信号。PLC驱动器234可以包括多输入多输出(MIMO)模块232。MIMO模块232可以提供不同的信道,其中,PLC驱动器234可以通过这些不同的信道,在有线传输介质240上发送这两个IF OFDM通带信号。
在一个实施例中,双信道发射机200还可以包括传输模式控制器236。传输模式控制器236可以包括:用于确定诸如仅仅无线、仅仅有线或者组合的无线和有线(双信道)之类的传输模式的组件。例如,传输模式控制器236可以判断从基带处理器202输出的信息信号(现在包括原始时域信息信号的I和Q数字分量)是否应当只从RF前端单元222发送、只从PLC驱动器234发送、还是从RF前端单元222和PLC驱动器234二者进行发送。传输模式控制器236可以使用各种机制来实现传输模式控制。例如,可以对一对开关242和244进行合并,或者由传输模式控制器236使用以实现传输模式控制。在一个实施例中,传输模式控制器236可以包括用于发布一个或多个控制信号的组件,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控制信号致动开关242以启用或禁用从信号合并器220到RF前端单元222的对复合信号的传送。传输模式控制器236还可以包括用于发布一个或多个控制信号的组件,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控制信号致动开关244以启用或禁用从混频器216和218到PLC驱动器234的对调制的两部分信息信号的传送。
该传输模式选择(例如,仅仅无线、仅仅有线、双信道)可以是至少部分地基于接收方网络设备的接收接口配置。在所描述的实施例中,传输模式控制器236可以访问配置数据245以确定网络中的接收机和接收接口配置。传输模式控制器236可以确定向网络设备发送信息信号,并且可以访问配置数据245以识别该网络设备的接收机配置。例如,响应于确定该网络设备只包括无线接收接口,传输模式控制器236可以选择仅无线的传输模式。传输模式控制器236可以通过控制开关242和244的位置,以将来自混频器216和218的输出只传送到RF前端单元222,来启用仅无线的传输模式。在一些实例中,传输模式控制器236可以选择仅有线的传输模式。例如,响应于确定该网络设备只包括有线接收接口,传输模式控制器236可以选择仅有线的传输模式。传输模式控制器236可以通过维持开关244闭合和打开开关242,以将来自混频器216和218的输出只传送到PLC驱动器234,来启用仅有线的传输模式。在一些实例中,传输模式控制器236可以选择双信道传输模式。例如,响应于确定该网络设备包括无线接收接口和有线接收接口,传输模式控制器236可以选择双信道传输模式。传输模式控制器236可以通过维持开关242和244二者闭合,以将来自混频器216和218的输出分别传送到RF前端单元222和PLC驱动器234,来启用双信道传输模式。
在一些实例中,该传输模式选择可以是至少部分地基于在无线和/或有线发送信道上检测到的流量水平。在所描述的实施例中,传输模式控制器236可以根据在无线信道流量输入247上接收的输入,来检测无线信道(例如,天线228使用的信道)上的流量水平。此外,传输模式控制器236还可以根据在有线流量输入249上接收的输入,来检测有线信道(例如,PLC传输介质240)上的流量水平。传输模式控制器236可以基于接收机配置和流量水平信息的组合来选择传输模式。例如,传输模式控制器236可以确定该网络设备包括没有在双信道配置中组合的无线和有线接收接口。此外,传输模式控制器236还可以判断有线流量水平是否超过门限。如果有线流量水平超过门限,则传输模式控制器236可以选择仅无线的传输模式,经由信号输入235向防护间隔控制器210发送仅无线的传输模式信号。如果有线流量水平低于门限,则传输模式控制器236可以选择仅有线的传输模式,向防护间隔控制器210发送仅仅有线传输模式信号。防护间隔控制器210可以基于接收到仅无线的传输模式信号还是接收到仅有线的传输模式信号,调整传输防护间隔。
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以至少部分地使用传输模式选择,来确定在基带处理器202中传输防护间隔将被插入在信息信号中的符号之间。例如,响应于确定接收方网络设备只包括无线接收机接口,传输模式控制器236可以经由信号输入235向防护间隔控制器210发送传输模式信号。该传输模式信号可以指示仅无线的传输模式、仅有线的传输模式或者双信道传输模式。防护间隔控制器210可以至少部分地基于传输模式控制器236所选定的传输模式,来选择传输防护间隔。例如,响应于该传输模式信号指示仅无线的传输模式,防护间隔控制器210可以选择与RF OFDM信道相对应的传输防护间隔。响应于该传输模式信号指示仅有线的传输模式,防护间隔控制器210可以选择与用于有线传输的物理介质(例如,PLC有线或同轴电缆)相对应的传输防护间隔。响应于传输模式信号指示双信道传输模式,防护间隔控制器210可以选择更长的有线传输介质的防护间隔。
图3是根据一个实施例,描述可以被配置为实现分集接收的双信道接收机300的框图。在所描述的实施例中,双信道接收机300可以实现正交频分复用(OFDM)解码。如图所示,双信道接收机300包括无线接收接口330,后者可以包括天线302、RF放大器(RF amp)304、模数转换器(ADC)306和解调单元308。天线302接收的RF OFDM信号可以由RF amp 304进行放大。可以将放大后的RF OFDM信号下变频到中频,随后在由ADC306进行采样和数字化之前,进行滤波(例如,通过调谐器(没有示出))。解调单元308根据从ADC 306接收的数字信号,生成具有同相分量信号(I信号)和正交移相分量信号(Q信号)的形式的正交信号。
此外,双信道接收机300还可以包括有线接收接口332。除了其它组件之外,有线接收接口332还可以包括PLC增益控制单元310、ADC 312和解调单元314。PLC增益控制单元310对在PLC传输介质303上接收的IF OFDM信号进行放大。在进行下变频(例如,转换成基带)和例如通过调谐器(没有描述)进行滤波之后,ADC 312对放大后的基带OFDM信号进行采样和数字化。解调单元314根据从ADC 312接收的数字信号,生成具有同相分量信号(I信号)和正交移相分量信号(Q信号)的形式的正交信号。
双信道接收机300可以实现两部分分集接收机制,来提高双信道接收质量。在所描述的实施例中,这种两部分机制可以包括选择分集单元316和组合分集单元320。选择分集单元316可以用于选择性地传送无线信号和有线信号中的任意一者或二者来进行进一步处理。例如,选择分集单元316可以根据绝对或相对信号强度,选择性地传送来自无线接收接口330的信号或者来自有线接收接口332的信号中的任意一个来进行进一步处理。当选择分集单元316对来自无线接收接口330和有线接收接口332的信号均进行传送来进行进一步处理时,组合分集单元320可以对这些信号进行组合以提高接收质量。
如图3中所示,选择分集单元316可以从无线接收接口330接收一个IQ信号对。选择分集单元316也可以从有线接收接口接收一个IQ信号对。选择分集单元316可以选择这两个IQ信号对中的任意一者或二者,以进行进一步处理。可以使用从无线接收接口330和有线接收接口332中的每一个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符,来进行该选择。例如,选择分集单元316可以对来自天线302的信号强度指示符(例如,指示信号强度的信号)进行接收和采样。此外,选择分集单元316还可以对来自PLC传输介质303的信号强度指示符进行接收和采样。选择分集单元316可以对这些信号强度指示符进行处理,以确定与无线接收接口330相关联的信号强度(即,无线信号强度)和与有线接收接口332相关联的信号强度(即,有线信号强度)。
选择分集单元316可以对无线信号强度与有线信号强度进行比较。选择分集单元316可以可选地将无线信号强度与门限无线信号强度进行比较。选择分集单元316也可以可选地将有线信号强度与门限有线信号强度进行比较。响应于确定该无线和/或有线信号强度超过相应的门限,选择分集单元316可以选择性地将一个或两个IQ信号对传送到相应的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单元318或319。例如,如果选择分集单元316确定无线信号强度超过门限无线信号强度,并且有线信号强度低于门限有线信号强度,则选择分集单元316可以将该IQ信号对从解调单元308传送到FFT单元318。类似地,如果选择分集单元316确定有线信号强度超过门限有线信号强度,并且无线信号强度低于门限无线信号强度,则选择分集单元316可以将该IQ信号对从解调单元314传送到FFT单元319。
在一个实施例中,响应于确定无线和有线信号强度均超过相同的或者相应的门限信号强度,选择分集单元316可以传送来自于信号接口的具有更大的相对信号强度的IQ信号对。在其它实施例中,如果无线信号强度和有线信号强度均不超过相同的或者相应的门限信号强度,则选择分集单元316可以将这两个IQ信号对分别从解调单元308和314传送到FFT单元318和319。
FFT单元318和319可以经由选择分集单元316,从解调单元308和314中的任意一者或二者接收IQ信号。例如,选择分集单元316可以将IQ信号对从解调单元308传送到FFT单元318,而不将IQ信号对从解调单元314传送到FFT单元319。替代地,选择分集单元316可以将IQ信号对从解调单元308传送到FFT单元318,同时还将IQ信号对从解调单元314传送到FFT单元319。FFT单元318和319可以将IQ信号从时域转换到频域。当选择分集单元316选择对来自无线和有线接收接口的IQ信号对均进行传送时,组合分集单元320可以在频域,对从FFT单元318和319接收的IQ信号对进行组合。解码器322接收来自组合分集单元320的输出,可以对该频域信号进行解码,以将信息信号恢复成时域基带比特流。来自组合分集单元320的输出可以是组合的IQ信号对,或者可以是从FFT单元318和319中的仅仅一个接收的单一IQ信号。
虽然图1-3示出了一些实施例中的组件,但本说明书继续讨论了用于示出一些实施例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4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示出用于传输模式选择和防护间隔选择的操作的流程图。图3中的操作可以由发射机(例如,图2中描述的双信道发射机200)来执行。该处理开始于方框402,其中,发射机接收网络接收机配置信息,例如,其可以是根据图2中的配置数据245所收集的。在一个实施例中,该接收机配置信息可以指定在一个或多个网络设备的接收机中并入的接收机接口的类型。例如,该接收机配置信息可以指示:网络设备包括只具有无线接收接口的接收机。该接收机配置信息可以指示:另一个网络设备包括只具有有线接收接口的接收机。该接收机配置信息可以指示:再另一个网络设备包括具有无线接收接口和有线接收接口的接收机。
该流程在方框404处继续,其中,发射机确定要向网络设备发送信号。在方框406处,传输模式控制器(例如,传输模式控制器236)可以判断该网络设备是否包括无线和有线接收接入两者。传输模式控制器可以访问接收机配置信息,以发现与该网络设备相对应或者相关联的信息。例如,传输模式控制器可以根据接收机配置信息,确定该网络设备(比如图1中的网络设备108和110)仅包括无线或者仅包括有线接收接入(方框408)。响应于确定单一信道接收接入是无线接入,传输模式控制器可以选择仅无线的传输模式(方框410)。传输模式控制器可以向防护间隔控制器(例如,防护间隔控制器210)发送仅无线的传输模式信号。响应于接收到仅无线的传输模式信号,防护间隔控制器可以选择和实现与无线信道相对应的防护间隔(方框412)。响应于确定单一信道接收接入是有线接入(方框410),传输模式控制器可以选择仅有线的传输模式(方框414)。传输模式控制器可以向防护间隔控制器发送仅有线的传输模式信号。响应于接收到仅有线的传输模式信号,防护间隔控制器可以选择和实现与有线传输介质相对应的防护间隔(方框416)。
返回到方框406处,传输模式控制器可以根据接收机配置信息,确定该网络设备包括无线和有线接收接入。例如,传输模式控制器可以确定该网络设备(比如图1中的网络设备102)包括具有无线接收接口的第一网络接口和具有有线接收接口的第二网络接口。替代地,传输模式控制器可以确定该网络设备(比如图1中的网络设备104和106)包括组合在单一网络接口和/或单一接收机中的无线接收接口和有线接收接口。双信道接收机300是包括无线接收接口和有线接收接口的示例性接收机。
响应于确定在接收机中没有合并有无线和有线接收接口(方框418),传输模式控制器还可以判断有线传输信道上的网络流量水平是否超过门限水平(方框420)。如果有线介质上的网络流量水平不超过该门限水平,则传输模式控制器可以选择仅有线的传输模式(方框414)。传输模式控制器可以向防护间隔控制器发送仅有线的传输模式信号。响应于接收到仅有线的传输模式信号,防护间隔控制器可以选择和实现与有线介质相对应的防护间隔(方框416)。
返回到参见方框420,如果有线介质上的网络流量水平超过该门限水平,则传输模式控制器可以选择仅无线的传输模式(方框410)。传输模式控制器可以向防护间隔控制器发送仅无线的传输模式信号。响应于接收到仅无线的传输模式信号,防护间隔控制器可以选择和实现与无线信道相对应的防护间隔(方框412)。
返回到参见方框418,如果在接收机中合并有网络设备的无线和有线接收接口,则传输模式控制器可以选择双信道传输模式,向防护间隔控制器发送相应的双信道传输模式信号。响应于接收到该双信道传输模式,防护间隔控制器可以选择与有线介质相对应的防护间隔(方框429)。双信道发射机可以开始从无线发送接口和有线发送接口向该网络设备发送信息信号(方框430)。该信息信号可以包括多种多样的数据或消息传输。例如,该信息信号可以包括连续发送的数据流。
当进行发送时,传输模式控制器可以监测无线和有线信道中的每一个上的通信流量(方框432)。例如,传输模式控制器可以通过检测图2中的来自无线信道流量输入247的输入和有线流量输入249,来对无线和有线信道流量进行监测。当无线和有线信道上的流量水平均不超过相应的无线和有线门限时,双信道传输可以继续(方框434)。如果无线和/或有线信道中的任意一者但不是二者上的流量水平超过门限水平(方框436),则传输模式控制器可以将未超过的信道选择成独占传输模式(方框438)。例如,如果无线信道上的流量水平超过无线流量门限,并且有线信道上的流量水平没有超过有线门限,则传输模式控制器可以选择仅有线的传输模式。此外,传输模式控制器还可以向防护间隔控制器发送相应的仅有线的传输模式信号。响应于接收到传输模式选择信号(仅无线或者仅有线),防护间隔控制器可以选择和实现:与没有超过其门限的信道相对应的传输防护间隔(方框440)。响应于确定无线和/或有线信道二者上的流量水平超过相应的门限水平,双信道发射机可以继续在这两个信道上发送信息信号(方框436和430)。
图5是根据一个实施例,描述用于促进接收分集的操作的流程图。图5中所描述的操作可以由双信道接收机(例如,图3中的双信道接收机300)来执行,其中该双信道接收机被配置为包括选择分集单元和组合分集单元。该选择分集单元可以被配置为从第一解调单元接收无线接收接口信号,从第二解调单元接收有线接收信号。此外,该选择分集单元还可以被配置为:将无线接收接口信号和/或有线接收接口信号中的任意一个或二者传送到第一和第二频域转换器。该处理开始于方框502,其中,该双信道接收机在无线接收信道和有线接收信道上接收信息信号。在方框504处,选择分集单元可以对于如在无线和有线信道上所接收的信息信号的信号强度进行采样。在一个实施例中,选择分集单元可以获得和处理来自无线和有线接收接口中的每一个的信号强度指示符。例如,可以从RF天线和从有线介质输入中,采样信号强度指示符。可以对这些信号强度指示符进行处理,以确定无线信道信号强度和有线信道信号强度。
在方框506处,选择分集单元可以将无线信道信号强度与有线信道信号强度进行比较。此外,选择分集单元还可以将无线信道信号强度和有线信道信号强度中的每一个与一个或多个门限信号强度进行比较(方框508)。例如,选择分集单元可以将无线信道信号强度和有线信道信号强度与一个信号强度门限进行比较。再举一个例子,选择分集单元可以将无线信道信号强度与第一信号强度门限进行比较,将有线信道信号强度与第二信号强度门限进行比较。
如果无线或有线信号强度中的一个超过信号强度门限,而另一个没有超过,则选择分集单元可以将来自相应的解调单元的接收接口信号传送到相应的频域转换器。例如,如果选择分集单元确定无线信号强度超过信号强度门限,但有线信号强度低于信号强度门限,则选择分集单元可以将来自无线接收接口解调单元的信号对传送到相应的频域转换器。响应于确定无线和有线信号强度二者均超过相同的或者相应的信号强度门限,选择分集单元可以传送来自于属于具有更大信号强度的信号接口的解调单元的信号。(方框510和512)。例如,如果无线信号强度和有线信号强度均超过了信号强度门限,则响应于确定有线信号强度比无线信号强度更大,分集选择单元可以传送有线接收接口信号。在一个实施例中,如果无线信号强度和有线信号强度均不超过信号强度门限,则分集选择单元可以将来自这两个解调单元的信号传送到相应的频域转换器(方框514)。如图所示,在方框516处,信号合并器可以对来自频域转换器的输出信号进行组合。
图6描述了具有混合网络接口610的示例性计算机系统,其中该混合网络接口610可以包括双信道发射机和/或双信道接收机。例如,混合网络接口610可以包括发射机和接收机组件以及在无线RF接口、PLC接口、以太网接口、帧中继接口、SONET接口等等中包括的装置。此外,该计算机系统还包括处理器602(其可能包括多个处理器、多个内核、多个节点和/或实现多线程等等)。该计算机系统包括存储器604,该存储器604可以是系统存储器(例如,高速缓存、SRAM、DRAM、零电容RAM、双晶体管RAM、eDRAM、EDO RAM、DDR RAM、EEPROM、NRAM、RRAM、SONOS、PRAM等等中的一个或多个),也可以是上面已经描述的非临时性机器可读介质的可能实现中的任何一种或多种。此外,该计算机系统还包括总线605(例如,PCI、ISA、PCI-Express、NuBus等等)和存储设备608(例如,光存储、磁存储等等)。混合网络接口610包含有用于实现上面参照图1-5所描述的特征的功能。混合网络接口610可以以实现最优地选择传输防护间隔的方式,来执行分集传输和接收。可以在硬件中和/或在处理器602上,部分地(或者完全地)实现这些操作中的任何一个。例如,可以使用专用集成电路来实现功能,在实现在处理器602中的逻辑中实现功能,在外围设备或者卡上的协处理器中实现功能等等。此外,实现可以包括图6中未示出的更少或者另外的组件(例如,另外的网络接口、外围设备等等)。
应当理解的是,图1-6是用于帮助理解实施例的示例,而不是应当用于限制本发明的实施例或者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实施例可以执行另外的操作、更少的操作、以不同的顺序来执行操作、并行地执行操作、以及差别化地执行一些操作。在一些实施例中,混合网络接口610可以单个地或者组合地实现图4和图5的操作。
如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应当理解的,所公开的主题的方面可以体现成系统、方法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所公开的主题的实施例可以采用完全的硬件实施例、完全的软件实施例(其包括固件、驻留软件、微代码等等)的形式,也可以采用组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本文通常将其全部指代为“电路”、“模块”或“系统”。此外,所公开的主题的方面可以采用以一个或多个计算机可读介质来体现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计算机可读介质上体现有计算机可读程序代码。
可以使用一个或多个计算机可读介质的任意组合。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信号介质或者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但不限于:电、磁、光、电磁、红外或者半导体系统、装置或设备、或者前述各项的任何适当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示例(非详尽列表)包括下面各项:具有一个或多个线缆的电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磁盘、硬盘、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例如,EPROM和闪存)、光纤、便携式压缩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存储设备、磁存储设备、或者前述各项的任何适当组合。在本文档的上下文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能够包含或者保存程序,以便由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使用或者结合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进行使用的任何有形介质。
本文描述成单一实例的部件、操作或者结构,可以提供多个实例。最后,各个部件、操作和数据存储之间的边界在一定程度上是随意的,并且在特定的说明性配置的上下文中示出特定的操作。可以预见这些功能的其它分配,并且这些分配也落入所公开主题的保护范围之内。通常,在示例性配置中表示为分立组件的结构和功能可以实现成组合的结构和组件。类似地,呈现为单一组件的结构和功能也可以实现成分立组件。这些以及其它变型、修改、增加和改进也落入所公开主题的保护范围之内。
虽然参照各种实现和利用方式来描述了实施例,但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例只是示例性的,所公开主题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Claims (26)

1.一种用于从双信道发射机发送信息信号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确定在无线信道、有线信道或者其组合上,向网络设备发送所述信息信号;以及
至少部分地基于所述确定,选择传输防护间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确定所述网络设备具有无线接收接入、有线接收接入或者其组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关于所述网络设备只具有无线接收接入的确定,确定只在所述无线信道上发送所述信息信号;以及
至少部分地基于关于只在所述无线信道上发送所述信息信号的所述确定,选择所述传输防护间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关于所述网络设备只具有有线接收接入的确定,确定只在所述有线信道上发送所述信息信号;以及
至少部分地基于所述有线信道的发送介质,选择所述传输防护间隔。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关于所述网络设备具有无线接收接入和有线接收接入二者的确定,确定在所述无线信道和所述有线信道二者上发送所述信息信号。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至少部分地基于所述有线信道的发送介质,选择所述传输防护间隔;以及
经由所述无线信道和所述有线信道,发送具有所选定的传输防护间隔的所述信息信号。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监测所述无线信道和所述有线信道上的信号流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所述无线信道上的所述信号流量超过无线信道门限,确定在所述有线信道上发送所述信息信号。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所述有线信道上的所述信号流量超过有线信道门限,确定在所述无线信道上发送所述信息信号。
10.一种双信道发射机,包括:
上层协议层,其配置为确定向网络设备发送信息信号;
传输模式控制器,其配置为确定在无线信道、有线信道或者其组合上,发送所述信息信号;以及
防护间隔控制器,其配置为至少部分地基于所述确定,选择传输防护间隔。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双信道发射机,其中,所述传输模式控制器还配置为:确定所述网络设备具有无线接收接入、有线接收接入或者其组合。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双信道发射机,其中,所述防护间隔控制器还配置为:响应于关于所述网络设备只具有无线接收接入的确定,至少部分地基于所述无线信道来选择所述传输防护间隔。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双信道发射机,其中,所述防护间隔控制器还配置为:响应于关于所述网络设备只具有有线接收接入的确定,至少部分地基于所述有线信道的发送介质来选择所述传输防护间隔。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双信道发射机,其中,所述传输模式控制器还配置为:
确定所述网络设备包括配置为接收相同信息信号的无线接收接口和有线接收机接口,以及
响应于关于所述网络设备包括配置为接收相同信息信号的所述无线接收接口和所述有线接收接口的确定,在所述无线信道和所述有线信道上发送所述信息信号。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双信道发射机,其中,所述防护间隔控制器还配置为:至少部分地基于所述有线信道的发送介质来选择所述传输防护间隔。
16.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双信道发射机,其中,所述传输模式控制器还配置为:监测所述无线信道和所述有线信道上的信号流量。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双信道发射机,其中,所述传输模式控制器还配置为:响应于所述无线信道上的所述信号流量超过无线信道门限,确定在所述有线信道上发送所述信息信号。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双信道发射机,其中,所述传输模式控制器还配置为:响应于所述有线信道上的所述信号流量超过有线信道门限,在所述无线信道上发送所述信息信号。
19.一种用于在网络设备处接收信息信号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在无线接收接口处接收无线信号,在有线接收接口上接收有线信号;
确定所述无线信号的第一信号强度;
确定所述有线信号的第二信号强度;以及
至少部分地基于所确定的第一信号强度和第二信号强度,选择所述无线信号和所述有线信号中的任意一者或二者来进行进一步处理。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将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与第一信号强度门限进行比较;以及
将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与第二信号强度门限进行比较。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中,选择所述无线信号和所述有线信号中的任意一者或二者还包括:
响应于确定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不超过所述第一信号强度门限并且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不超过所述第二信号强度门限,来选择所述无线信号和所述有线信号二者。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将所选定的无线信号和所选定的有线信号组合在所述信息信号中。
23.一种双信道接收机,包括:
无线接收接口,其配置为接收无线信号;
有线接收接口,其配置为接收有线信号;
选择分集单元,其配置为:
确定所述无线信号的第一信号强度和所述有线信号的第二信号强度;以及
至少部分地基于所确定的第一信号强度和第二信号强度,选择所述无线信号和所述有线信号中的任意一者或二者进行进一步处理。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双信道接收机,其中,所述选择分集单元还配置为:
将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与第一信号强度门限进行比较;以及
将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与第二信号强度门限进行比较。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双信道接收机,其中,所述选择分集单元还配置为:响应于关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不超过所述第一信号强度门限并且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不超过所述第二信号强度门限的确定,选择所述无线信号和所述有线信号二者进行进一步处理。
26.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双信道接收机,还包括:
组合分集单元,其配置为将所选定的无线信号和所选定的有线信号组合在信息信号中。
CN201680026947.7A 2015-05-11 2016-04-15 双介质通信 Pending CN10763697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4/709,038 US20160337224A1 (en) 2015-05-11 2015-05-11 Dual medium communications
US14/709,038 2015-05-11
PCT/US2016/027830 WO2016182687A1 (en) 2015-05-11 2016-04-15 Dual medium communications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36978A true CN107636978A (zh) 2018-01-26

Family

ID=559103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26947.7A Pending CN107636978A (zh) 2015-05-11 2016-04-15 双介质通信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20160337224A1 (zh)
EP (1) EP3295575A1 (zh)
JP (1) JP2018525856A (zh)
KR (1) KR20180005177A (zh)
CN (1) CN107636978A (zh)
BR (1) BR112017024272A2 (zh)
CA (1) CA2980926A1 (zh)
HK (1) HK1244116A1 (zh)
WO (1) WO2016182687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081068A1 (en) * 2020-09-11 2022-03-17 Shimano Inc. Operated component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for human-powered vehicl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999345B2 (en) * 2015-10-19 2021-05-04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Real-time video delivery for connected home applications
CN107947832B (zh) * 2018-01-03 2021-11-26 深圳市国电科技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电力线载波和微功率无线信号控制与侦听设备及方法
JP2020194991A (ja) * 2019-05-24 2020-12-03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有線/無線混在通信システムのための送信器、受信器および有線/無線混在通信システム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61350A (zh) * 2012-07-19 2012-10-31 清华大学 电力线和无线混合通信方法及其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71548A (en) * 1993-07-09 1994-12-06 Cable Television Laboratories, Inc. System for transmission of digital data using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US7430257B1 (en) * 1998-02-12 2008-09-30 Lot 41 Acquisition Foundation, Llc Multicarrier sub-layer for direct sequence channel and multiple-access coding
US20040090312A1 (en) * 2001-10-27 2004-05-13 Manis Constantine N. Power line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autonomous network segments
US20050235329A1 (en) * 2004-04-19 2005-10-20 Broadcom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ntegrated control within a home entertainment system
US8406239B2 (en) * 2005-10-03 2013-03-26 Broadcom Corporation Multi-wideband communications over multiple mediums
US8630365B2 (en) * 2008-01-29 2014-01-14 Lantiq Deutschland Gmbh Transceiver for communicating over different media types
US20100296423A1 (en) * 2009-05-19 2010-11-25 Greenlane Investments Llc Multi-Medium Signal Transmission System and Method
CN101854202A (zh) * 2010-05-07 2010-10-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02055632A (zh) * 2011-01-20 2011-05-11 中山大学 一种数字家庭网络系统及传输方法
US8745704B2 (en) * 2011-06-30 2014-06-03 Broadcom Corporation Powerline communication device supporting secure data exchange
CN102801637B (zh) * 2012-09-06 2016-05-04 深圳市国电科技通信有限公司 电力线与无线通信混合自动组网方法
US9923621B2 (en) * 2013-02-16 2018-03-20 Cable Television Laboratories, Inc.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4038982B (zh) * 2013-03-07 2018-06-1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多介质接入点及多介质客户端
CN103246275A (zh) * 2013-05-31 2013-08-14 杨俊杰 一种基于PLC与WiFi基础上的交互式家居电子系统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61350A (zh) * 2012-07-19 2012-10-31 清华大学 电力线和无线混合通信方法及其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081068A1 (en) * 2020-09-11 2022-03-17 Shimano Inc. Operated component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for human-powered vehicle
US11964729B2 (en) * 2020-09-11 2024-04-23 Shimano Inc. Operated component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for human-powered vehic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A2980926A1 (en) 2016-11-17
HK1244116A1 (zh) 2018-07-27
WO2016182687A1 (en) 2016-11-17
US20160337224A1 (en) 2016-11-17
KR20180005177A (ko) 2018-01-15
BR112017024272A2 (pt) 2018-07-24
JP2018525856A (ja) 2018-09-06
EP3295575A1 (en) 2018-03-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810004B (zh) Ofdm系统中的自适应保护间隔
CN107636978A (zh) 双介质通信
US20120051294A1 (en) Method of transmission of at least a data packet by several antennas and corresponding reception method
JP4954617B2 (ja) 可変帯域で通信するための装置及び方法
JP2006135674A (ja) 移動通信用受信装置、移動通信用送信装置、移動通信用受信方法、および、移動通信用送信方法
JP5757412B2 (ja) 分散アンテナシステム
CN101385256A (zh) 基于网络操作条件选择性地使用高层功能的物理层中继器
CN101938447A (zh) 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前同步码的装置和方法
JPWO2005004361A1 (ja) マルチキャリア無線伝送システム、送信装置及び受信装置
EP3510832A1 (en) Resource configuration of wireless devices
CN101753502B (zh) 一种信号处理方法及信号处理装置
US9788335B2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JP3783702B2 (ja) 受信装置及び受信方法
JP6157722B2 (ja) 受信装置
CN115551116B (zh) 一种基于双模自适应频段建立通信链路的方法及系统
CN105282684A (zh) 无线通信装置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KR20050094816A (ko) Ofdm 송신기 및 이 송신기의 동작 방법
CN105407065B (zh) 一种多载波调制系统
CN107196693B (zh) 通信数据的交互系统、通信系统、控制方法及存储介质
WO2022242541A1 (zh) 信道估计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JP5715499B2 (ja) 端末局、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KR100811491B1 (ko) 고속 유무선 다이버시티 모뎀 및 그 송수신 처리 방법
Reddy et 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Various Digital Modulation Techniques Using GNU Radio
JP5380995B2 (ja) 無線受信装置及び方法
JP2005354346A (ja) 通信システム、送信装置および受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244116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126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