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36352A - 传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传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636352A
CN107636352A CN201680033023.XA CN201680033023A CN107636352A CN 107636352 A CN107636352 A CN 107636352A CN 201680033023 A CN201680033023 A CN 201680033023A CN 107636352 A CN107636352 A CN 10763635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ccentric
rotation
eccentric body
transmission
ax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3302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坂田翔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sashi Seimitsu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sashi Seimitsu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sashi Seimitsu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sashi Seimitsu Industr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6363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3635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8/00Differential gearings
    • F16H48/12Differential gearings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48/14Differential gearings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with cams
    • F16H48/147Differential gearings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with cams with driven cam followers or balls engaging two opposite ca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5/00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cams, cam-followers and screw-and-nut mechanisms
    • F16H25/04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cams, cam-followers and screw-and-nut mechanism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25/06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cams, cam-followers and screw-and-nut mechanism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intermediate members guided along tracks on both rotary mem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5/00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cams, cam-followers and screw-and-nut mechanisms
    • F16H25/04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cams, cam-followers and screw-and-nut mechanism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25/06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cams, cam-followers and screw-and-nut mechanism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intermediate members guided along tracks on both rotary members
    • F16H2025/063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cams, cam-followers and screw-and-nut mechanism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intermediate members guided along tracks on both rotary members the intermediate members being balls engaging on opposite cam disc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Retarders (AREA)

Abstract

在传动装置中,具有能够绕第1旋转轴线(X1)相对旋转的第1、第2旋转传递部件(1、15),在偏心轴(8)的从在该轴线(X1)上旋转的主轴部(8a)偏离的第2旋转轴线(X2)上的偏心轴部(8b)上,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有第1偏心体(10),在第1偏心体(10)与借助于连结部件(11)而连结于该第1偏心体(10)的第2旋转传递部件(15)之间配置有配重(13),该配重(13)被设置为不能相对于偏心轴(8)相对旋转,在第1旋转传递部件(1)与第1偏心体(10)的对置面上以及在第2旋转传递部件(15)与第2偏心体(12)的对置面上形成有槽部,多个中间部件(19、21)的轨道由该槽部限定,该配重(13)的轨道与多个中间部件(19、21)的轨道有一部分重叠、或者比这些中间部件(19、21)的轨道靠外侧。

Description

传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应用于车辆的传动装置,尤其涉及也能够作为差速装置应用的传动装置。
背景技术
如下述专利文献1~3中公开的那样已经公知有如下的传动装置,该传动装置具有:第1旋转传递部件和第2旋转传递部件,它们能够绕第1旋转轴线相对旋转;偏心轴,其具有第1旋转轴线上的主轴部和从第1旋转轴线偏离的第2旋转轴线上的偏心轴部,并且所述偏心轴部能够绕所述第1旋转轴线公转;以及偏心体,其以能够一边绕所述第2旋转轴线自转一边绕所述第1旋转轴线公转的方式能够旋转地支承于所述偏心轴部,并且,所述偏心体能够在所述第1、第2旋转传递部件之间相互传递旋转,第1、第2旋转传递部件与所述偏心体的对置面中的至少1个具有:形成在该对置面中的一方上的槽部;以及多个中间部件,其轨道由该槽部限定,所述传动装置将使从与偏心轴一体连接的第1轴输入的旋转减速后由与第2旋转传递部一体连接的第2轴输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17251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9-2601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许第481435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3的传动装置中,就算是将从第1轴输入的旋转经由支承于偏心轴的偏心轴部的偏心体而从第2轴输出,在专利文献1、2中,由于不具有用于抑制偏心轴的振摆回转的配重,因此偏心轴会产生偏载荷而使偏心轴的旋转不稳定。
并且,在专利文献3中,即使具有成为配重的偏心锤12c,由于该偏心锤12c在固定板3与偏心板4之间配置在作为中间部件的第1滚珠10的内侧,因此需要避免偏心锤12c和第1滚珠10的干涉,所以无法使该偏心锤12c向作为偏心轴的偏心轴体12的半径方向外侧大幅突出。因此,如果不增大偏心锤12c的重量,则无法取得与偏心部12d的力矩平衡。
本发明是鉴于该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传动装置:能够实现轻量化,并且抑制偏心轴的振摆回转。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传动装置具有:第1旋转传递部件和第2旋转传递部件,它们能够绕第1旋转轴线相对旋转;偏心轴,其具有所述第1旋转轴线上的主轴部和从所述第1旋转轴线偏离的第2旋转轴线上的偏心轴部,并且所述偏心轴部能够绕所述第1旋转轴线公转;第1偏心体,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所述偏心轴部,能够一边绕所述第2旋转轴线自转一边绕所述第1旋转轴线公转,并且在该第1偏心体与所述第1旋转传递部件之间能够进行旋转的相互传递;第2偏心体,其借助于连结部件而与所述第1偏心体连结,能够与所述第1偏心体一体地一边绕所述第2旋转轴线自转一边绕所述第1旋转轴线公转,并且在该第2偏心体与所述第2旋转传递部件之间能够进行旋转的相互传递;以及配重,其配置在所述第1偏心体与所述第2偏心体之间,被设置为不能相对于所述偏心轴相对旋转,所述第1旋转传递部件和所述第1偏心体两者,以及/或者,所述第2旋转传递部件和所述第2偏心体两者具有:形成在它们的对置面中的至少一方的面上的槽部;以及轨道因所述槽部而受到限定的多个中间部件,在从所述第1旋转轴线的方向观察时,所述配重的轨道与所述多个中间部件的轨道有一部分上重叠、或者比所述多个中间部件的轨道靠外侧。(将其称为第1特征。)
并且优选为,所述连结部件分别连结所述第1偏心体和所述第2偏心体的外周部。(将其称为第2特征。)
并且优选为,所述第1偏心体和所述第2偏心体中仅所述第1偏心体由所述偏心轴部贯穿支承。(将其称为第3特征。)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传动装置具有:第1传动部件,其能够在第1轴线上旋转;偏心轴,其具有能够在所述第1轴线上旋转的主轴部和配置在从所述第1轴线偏离的第2轴线上的偏心轴部;第2传动部件,其与所述第1传动部件相邻,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所述偏心轴部;第3传动部件,其与所述第2传动部件相邻,能够在所述第1轴线上旋转;第1变速机构,其在所述第1传动部件和第2传动部件之间在进行变速的同时传递转矩;第2变速机构,其在所述第2传动部件和第3传动部件之间在进行变速的同时传递转矩;以及配重,其在所述第2传动部件的所述主轴部所面对的空间中固定设置于所述主轴部上,并且被配置在与所述偏心轴部和所述第2传动部件的综合重心相反相位的重心位置处,并绕所述第1轴线公转,所述配重的重心绕所述第1轴线的旋转半径比所述偏心轴部和所述第2传动部件的综合重心绕所述第1轴线的旋转半径大。(将其称为第4特征。)
并且优选为,所述第2传动部件和所述配重构成为:所述配重的重心与所述偏心轴部和所述第2传动部件的综合重心的沿着所述第1轴线的偏移量为零。(将其称为第5特征。)
并且优选为,所述第2传动部件具有:第1半体,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所述偏心轴部;以及第2半体,其隔着所述空间而与所述第1半体相邻,并且能够与所述第1半体连结,所述第1变速机构被设置在所述第1传动部件与所述第1半体之间,所述第2变速机构被设置在所述第2半体与所述第3传动部件之间。(将其称为第6特征。)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1特征,传动装置具有:第1旋转传递部件和第2旋转传递部件,它们能够绕第1旋转轴线相对旋转;偏心轴,其具有第1旋转轴线上的主轴部和从第1旋转轴线偏离的第2旋转轴线上的偏心轴部,并且偏心轴部能够绕第1旋转轴线公转;第1偏心体,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偏心轴部,能够一边绕第2旋转轴线自转一边绕第1旋转轴线公转,并且在该第1偏心体与第1旋转传递部件之间能够进行旋转的相互传递;第2偏心体,其借助于连结部件而与第1偏心体连结,能够与第1偏心体一体地一边绕第2旋转轴线自转一边绕第1旋转轴线公转,并且在该第2偏心体与第2旋转传递部件之间能够进行旋转的相互传递;以及配重,其配置在第1偏心体和第2偏心体之间,被设置为不能相对于偏心轴相对旋转,因此即使偏心轴产生偏载荷,也能够通过配重来抵消该偏载荷而抑制振摆回转,能够使偏心轴稳定地旋转。而且,配重被配置在第1偏心体和与第1偏心体一体旋转的第2偏心体之间,因此即使第1、第2偏心体中的至少一方具有轨道因槽部而受到限定的多个中间部件,也能够避免配置在第1、第2偏心体之间的配重与配置在第1、第2偏心体的外侧的中间部件干涉。因此,能够使配重与第1旋转轴线沿径向大幅分离,从第1旋转轴线方向观察时,能够使配重的轨道与多个中间部件的轨道有一部分重叠、或者比多个中间部件的轨道靠外侧,因此即使配重轻量化,也能够容易地取得与偏心轴的力矩平衡,能够实现传动装置的轻量化。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第2特征,连结部件分别连结第1偏心体和第2偏心体的外周部,因此能够在第1、第2偏心体之间充分地确保配重的旋转空间。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第3特征,第1偏心体和第2偏心体中仅第1偏心体由偏心轴部贯穿支承,因此能够在第2偏心体中在要是被偏心轴部贯穿就无法使用的空间形成凹槽、或者进行挖切,能够容易地实现传动装置的小型化和轻量化。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第4特征,传动装置具有:第1传动部件,其能够在第1轴线上旋转;偏心轴,其具有能够在所述第1轴线上旋转的主轴部和配置在从所述第1轴线偏离的第2轴线上的偏心轴部;第2传动部件,其与所述第1传动部件相邻,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所述偏心轴部;第3传动部件,其与所述第2传动部件相邻,能够在所述第1轴线上旋转;第1变速机构,其在第1传动部件和第2传动部件之间在进行变速的同时传递转矩;第2变速机构,其在第2传动部件和第3传动部件之间在进行变速的同时传递转矩;以及配重,其在第2传动部件的主轴部所面对的空间中固定设置于主轴部上,并且被配置在与偏心轴部和第2传动部件的综合重心相反相位的重心位置处,并绕第1轴线公转,配重的重心绕第1轴线的旋转半径比偏心轴部和第2传动部件的综合重心绕第1轴线的旋转半径大,因此能够实现配重的轻量化,进而能够实现传动装置的轻量化,使作用于偏心轴部和第2传动部件的综合重心处的离心力与作用于配重的重心处的离心力平衡,抑制因偏心轴部和第2传动部件的偏心旋转而产生振动。此外,通过在与偏心轴部一同绕第1轴线公转的第2传动部件的内侧配置配重,能够使配重的重心相对于偏心轴部和第2传动部件的综合重心的沿着第1轴线的偏移量为零或者充分接近零。因此,能够使因作用于两重心的离心力而产生的力偶为零或者接近零,还能够抑制因力偶产生的振动。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第5特征,第2传动部件和配重构成为配重的重心与偏心轴部和第2传动部件的综合重心的沿着第1轴线的偏移量为零,因此能够使因作用于配重的重心以及偏心轴部和第2传动部件的综合重心处的离心力而产生的力偶为零。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第6特征,通过选定第2传动部件的第1半体和第2半体的相邻间隔,能够根据配重的大小而自由设定对配重进行收纳的空间的宽度。并且,能够通过对第1半体和第2半体的重量分配,而容易地调整偏心轴部和第2传动部件的综合重心沿着第1轴线的位置。因此,能够容易地使偏心轴部和第2传动部件的综合重心相对于配重的重心的沿着第1轴线的偏移量为零。而且,将第2传动部件分离成第1半体和第2半体,在第1传动部件与第2传动部件的第1半体之间设置第1变速机构,在第2传动部件的第2半体与第3传动部件之间设置第2变速机构,因此能够独立地加工第1和第2变速机构并组装,能够实现传动装置的生产性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传动装置的纵剖正视图。(第1实施方式)
图2是图1的传动装置的示意图。(第1实施方式)
图3是沿图1的A3-A3箭头观察的剖视图。(第1实施方式)
图4是沿图1的A4-A4箭头观察的剖视图。(第1实施方式)
图5是沿图1的A5-A5箭头观察的剖视图。(第1实施方式)
标号说明
1:第1旋转传递部件(第1传动部件、差速器壳体);2c:槽部(次摆线波槽);8:偏心轴;8a:主轴部;8b:偏心轴部;10:第1偏心体(第1半体);10b:槽部(次摆线波槽);11:连结部件;12:第2偏心体(第2半体);12b:槽部(次摆线波槽);13:配重;15:第2旋转传递部件(第3传动部件);15c:槽部(次摆线波槽);19:中间部件(第1滚动体);21:中间部件(第2滚动体);22:第2传动部件;G1:偏心轴部和第2传动部件的综合重心;G2:配重的重心;R1:偏心轴部和第2传动部件的综合重心绕第1轴线的旋转半径;R2:配重的重心绕第1轴线的旋转半径;S:空间;T1:第1变速机构;T2:第2变速机构;X1:第1旋转轴线(第1轴线);X2:第2旋转轴线(第2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图1~图5示出将本发明的传动装置用作差动装置的第1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的传动装置作为差速装置D被收纳在图1的汽车的变速箱M内,具有作为第1旋转传递部件的差速器壳体1。并且,差速器壳体1具有第1壳半体2和第2壳半体3。
在图1中,在差速器壳体1的第1壳半体2和第2壳半体3上分别形成有在第1旋转轴线(第1轴线)X1上具有轴心的圆筒状的第1凸起部2a和第2凸起部3a。并且,第1凸起部2a和第2凸起部3a的外周分别借助于第1轴承4和第2轴承5而安装于变速箱M。并且,第1、第2壳半体2、3在第1、第2壳半体2、3的外周部处相结合。与未图示的驱动源连接的齿圈6一体地连结在第1、第2壳半体2、3的结合部的外周上,借助于传递给齿圈6的来自驱动源的转动力,差速器壳体1绕第1旋转轴线X1旋转。
在差速器壳体1内收纳有:偏心轴8,其具有与贯插于第1凸起部2a中的第1旋转轴7花键嵌合并能够绕第1旋转轴线X1旋转的主轴部8a、以及从第1旋转轴线X1偏离的第2旋转轴线(第2轴线)X2上的偏心轴部8b;第1偏心体10,其以使一侧面10a与差速器壳体1的第1壳半体2的内侧面2b对置的方式借助于第3轴承9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偏心轴部8b的外周;第2偏心体12,其以在与第1偏心体10的另一侧面之间隔开间隔的方式借助于棒状的连结部件11而一体地连结于该第1偏心体10;配重13,其配置在第1偏心体10与第2偏心体12之间,不能相对于偏心轴8相对旋转;以及第2旋转传递部件15,其与贯插于第2凸起部3a中的第2旋转轴14花键嵌合并能够绕第1旋转轴线X1旋转,并且使一侧面15a与第2偏心体12的外侧面12a对置。
并且,在差速器壳体1的第1壳半体2的内侧面2b与偏心轴8之间以及在差速器壳体1的第2壳半体3的内侧面3b与第2旋转传递部件15的另一侧面15b之间,分别插入安装有第1止推垫圈16以及第2止推垫圈17。
在该第1实施方式中,配重13借助于键K和限制部C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与偏心轴8的主轴部8a连结,但配重13与偏心轴8的结合方法不限于此。
并且,连结部件11以能够在第1、第2偏心体10、12之间充分确保配重13的旋转空间的方式分别连结第1偏心体10和第2偏心体12的外周部,但连结部件11与第1偏心体10和第2偏心体12的连结位置不限于此。
此外,偏心轴部8b以能够在第2偏心体12的中央部的空间中形成切口部等的方式仅贯穿支承第1、第2偏心体10、12中的第1偏心体10,但偏心轴部8b也可以贯穿第2偏心体12。
并且,在差速器壳体1和与该差速器壳体1相邻的第1偏心体10之间,例如设置有第1变速机构T1,该第1变速机构T1在差速器壳体1与第1偏心体10之间在进行变速的同时传递转矩。并且,在第2偏心体12和与该第2偏心体12相邻的第2旋转传递部件15之间例如设置有第2变速机构T2,该第2变速机构T2在第2偏心体12与第2旋转传递部件15之间在进行变速的同时传递转矩。并且,例如在使差速器壳体1为第1传动部件、使第2旋转传递部件15为第3传动部件时,第1偏心体10和第2偏心体12整体上构成在作为第1传动部件的差速器壳体1与作为第3传动部件的第2旋转传递部件15之间在进行变速的同时传递转矩的第2传动部件22,第1偏心体10和第2偏心体12分别构成该第2传动部件22的第1半体和第2半体。
接着,对第1、第2变速机构T1、T2进行说明。
一并参照作为示意图的图2、作为沿图1的A3-A3箭头观察的剖视图的图3、以及作为沿图1的A4-A4箭头观察的剖视图的图4。在第1壳半体2的内侧面2b上形成有以第1旋转轴线X1为中心的8波的圆内次摆线波槽(槽部)2c,在第1偏心体10的与圆内次摆线波槽2c对置的一侧面10a上形成有以第2旋转轴线X2为中心的6波的圆外次摆线波槽(槽部)10b。并且,在圆内次摆线波槽2c和圆外次摆线波槽10b的交叉部处,在圆内次摆线波槽2c和圆外次摆线波槽10b之间,夹装有保持在第1圈部件18上的多个球状的第1滚动体(中间部件)19,第1滚动体(中间部件)19被圆内次摆线波槽2c和圆外次摆线波槽10b夹持,并在由圆内次摆线波槽2c和圆外次摆线波槽10b所规定的轨道上移动。因此,当对差速器壳体1进行固定而使第1旋转轴7旋转时,与偏心轴8的偏心轴部8b绕第1旋转轴线X1旋转的情况联动地,偏心轴部8b上的第1偏心体10也旋转。此时,由于圆内次摆线波槽2c和圆外次摆线波槽10b的对置位置移动,夹持在圆内次摆线波槽2c和圆外次摆线波槽10b之间的第1滚动体19也进行移动和旋转,因此通过第1滚动体19,第1偏心体10一边绕第2旋转轴线X2自转一边绕第1旋转轴线X1公转。圆内次摆线波槽2c、圆外次摆线波槽10b以及第1滚动体19构成例如在差速器壳体1与第1偏心体10之间在进行变速的同时传递转矩的第1变速机构T1。
此外,一并参照作为沿图1的A5-A5箭头观察的剖视图的图5。在第2偏心体12的外侧面12a上形成有以第2旋转轴线X2为中心的6波的圆内次摆线波槽(槽部)12b,在第2旋转传递部件15的与圆内次摆线波槽12b对置的一侧面15a上,形成有以第1旋转轴线X1为中心的4波的圆外次摆线波槽(槽部)15c。并且,在圆内次摆线波槽12b和圆外次摆线波槽15c的交叉部处,在圆内次摆线波槽12b和圆外次摆线波槽15c之间,夹装有由第2圈部件20保持的多个球状的第2滚动体(中间部件)21,第2滚动体(中间部件)21被圆内次摆线波槽12b和圆外次摆线波槽15c夹持且在由圆内次摆线波槽12b和圆外次摆线波槽15c规定的轨道上移动。因此,当与第1偏心体10一边绕第2旋转轴线X2自转一边绕第1旋转轴线X1公转的情况联动地、第2偏心体12一边绕第2旋转轴线X2自转一边绕第1旋转轴线X1公转时,由圆内次摆线波槽12b和圆外次摆线波槽15c夹持的第2滚动体21伴随着圆内次摆线波槽12b和圆外次摆线波槽15c的对置位置的移动而进行移动和旋转,从而第2旋转传递部件15绕第1旋转轴线X1旋转,第2旋转传递部件15的旋转被输出给第2旋转轴14。圆内次摆线波槽12b、圆外次摆线波槽15c以及第2滚动体21构成例如在第2偏心体12与第2旋转传递部件15之间在进行变速的同时传递转矩的第2变速机构T2。
因偏心轴8的偏心轴部8b和第1、第2偏心体10、12绕第1旋转轴线X1公转而产生的偏心轴8的偏载荷由于在偏心轴8上设置有相对于该偏心轴8不能相对旋转的配重13而被抵消。配重13以下述方式固定设置在偏心轴8的主轴部8a上:在形成于第1偏心体10与第2偏心体12之间的偏心轴8的主轴部8a所面对的空间S中具有重心G2,该重心G2的相位与偏心轴8的偏心轴部8b和第1偏心体10以及第2偏心体12的综合重心G1相反。
因此,能够避免配重13与第1、第2滚动体19、21的干涉,能够使配重13从第1旋转轴线X1沿径向大幅分离。由此,从第1旋转轴线X1方向观察时,配重13的轨道能够与第1、第2滚动体19、21的轨道有一部分重叠、或者比第1、第2滚动体19、21的轨道靠外侧。
并且,配重13的重心G2绕第1旋转轴线X1的旋转半径R2例如比偏心轴部8b和第1偏心体10以及第2偏心体12的综合重心G1绕第1旋转轴线X1的旋转半径R1大。并且,配重13的重心G2与偏心轴部8b和第1偏心体10以及第2偏心体12的综合重心G1沿着第1旋转轴线X1的偏移量例如构成为零或者接近零。并且,例如通过使配重13的最外周面构成为接近连结部件11,能够实现配重13的最大半径的大径化、甚至配重13的旋转半径R2的大径化,能够实现配重13的进一步的轻量化。
并且,在设第1壳半体2的内侧面2b的圆内次摆线波槽2c的波数为Z1、设第1偏心体10的一侧面10a的圆外次摆线波槽10b的波数为Z2、设将第2偏心体12的外侧面12a的圆内次摆线波槽12b的波数为Z3、设第2旋转传递部件15的一侧面15a的圆外次摆线波槽15c的波数为Z4时,差速器壳体1固定时的第1旋转轴7与第2旋转轴14之间的传递比用〔1-{(Z1×Z3)/(Z2×Z4)}〕表示。在该第1实施方式中,由于采用Z1=8、Z2=6、Z3=6、Z4=4,因此将第1旋转轴7设为输入轴时的减速比为-1,当使第1旋转轴7旋转1圈时,第2旋转轴14旋转-1圈。
因此,当对差速器壳体1进行固定而使第1旋转轴7旋转n圈时,第2旋转轴14向相反方向旋转n圈。当在该状态下从驱动源对齿圈6施加旋转力而使差速器壳体1旋转时,第1旋转轴7以比差速器壳体1的转速大n圈的转速旋转,第2旋转轴14以比差速器壳体1的转速小n圈的转速旋转。由此,能够实现使一方输出轴的转速的增加量与另一方输出轴的转速的减少量相等的等差速旋转。并且,当在第1、第2旋转轴7、14之间不存在旋转差的情况下,第1、第2旋转轴7、14的转速与差速器壳体1的转速相等,第1、第2旋转轴7、14与差速器壳体1一体旋转。由此,通过像该第1实施方式那样以使传递比为-1的方式选择波槽的波数,能够将本传动装置用作差速装置。
接着,对第1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差速装置D具有能够绕第1旋转轴线(第1轴线)X1相对旋转的差速器壳体(第1旋转传递部件、第1传动部件)1,在差速器壳体1内收纳有:偏心轴8,其具有能够绕第1旋转轴线X1旋转的主轴部8a以及从第1旋转轴线X1偏离的第2旋转轴线(第2轴线)X2上的偏心轴部8b;第1偏心体10,其以一侧面10a与第1壳半体2的内侧面2b对置的方式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偏心轴部8b的外周;第2偏心体12,其以与第1偏心体10之间隔开间隔的方式借助于连结部件11而与该第1偏心体10一体连结;以及配重13,其配置在第1偏心体10和第2偏心体12之间,不能相对于偏心轴8相对旋转。因此,能够利用该配重13来抵消因偏心轴8绕偏心轴部8b的第1旋转轴线X1公转而产生的偏载荷。因此,即使偏心轴8产生偏载荷也不会使偏心轴8产生振摆回转,能够使偏心轴8稳定地旋转。
并且,在第1壳半体2的内侧面2b上形成有8波的圆内次摆线波槽2c,在第1偏心体10的与圆内次摆线波槽2c对置的一侧面10a上形成有6波的圆外次摆线波槽10b。并且,在圆内次摆线波槽2c和圆外次摆线波槽10b之间夹装有第1滚动体19,并且在第2偏心体12的外侧面12a上形成有6波的圆内次摆线波槽12b,在第2旋转传递部件15的与圆内次摆线波槽12b对置的一侧面15a上形成有4波的圆外次摆线波槽15c。并且,在圆内次摆线波槽12b和圆外次摆线波槽15c之间夹装有第2滚动体21。因此,以往,出于避免与第1、第2滚动体19、21的干涉的需要,难以使配重13与第1旋转轴线X1在径向上分离。但是,在该第1实施方式中,配重13配置在不会与第1、第2滚动体19、21干涉的第1、第2偏心体10、12之间,因此能够使配重13与第1旋转轴线X1在径向上大幅分离。
由此,在该第1实施方式中,从第1旋转轴线X1方向观察时,能够使配重13的轨道与第1、第2滚动体19、21的轨道有一部分重叠、或者比第1、第2滚动体19、21的轨道靠外侧,因此即使使得配重13轻量,也能够容易地取得与偏心轴8的力矩平衡。因此,能够使收纳在汽车内的差速装置(传动装置)D实现轻量化。
而且,差速装置D并没有使用锥齿轮或中间板,因此不会在轴向上大型化,并且,仅是在第1、第2偏心体10、12的各一侧分别形成次摆线波槽10b、12b,并非在1个偏心体的两侧形成次摆线波槽,因此容易形成次摆线波槽,也能够实现作业工序的缩短化。
并且,连结部件11分别连结第1偏心体10和第2偏心体12的外周部,因此能够在第1、第2偏心体10、12之间充分确保配重13的旋转空间。
并且,偏心轴部8b仅贯穿支承第1、第2偏心体10、12中的第1偏心体10,因此能够在第2偏心体12中在要是偏心轴部8b贯穿则无法使用的空间形成切口或凹槽、或者进行挖切。由此,能够容易地实现传动装置(差速装置)的小型化和轻量化。
并且,具有配重13,该配重13在第2传动部件22的主轴部8a所面对的空间S中固定设置于主轴部8a,并且配置在与偏心轴部8b和第2传动部件22的综合重心G1相反相位的重心位置,并且绕第1轴线X1公转,由于配重13的重心G2绕第1轴线X1的旋转半径R2比偏心轴部8b和第2传动部件22的综合重心G1绕第1轴线X1的旋转半径R1大,因此能够实现配重13的轻量化、进而实现差速装置(传动装置)D的轻量化,并且能够使作用于偏心轴部8b和第2传动部件22的综合重心G1处的离心力与作用于配重13的重心G2处的离心力平衡,抑制因偏心轴部8b和第2传动部件22的偏心旋转而产生振动。此外,通过在与偏心轴部8b一起绕第1轴线X1公转的第2传动部件22的内侧配置配重13,能够使配重13的重心G2相对于偏心轴部8b和第2传动部件22的综合重心G1的沿着第1轴线X1的偏移量为零或者充分接近零。因此,能够使因作用于两重心G1、G2处的离心力而导致的力偶的产生为零或者接近零,还能够抑制因力偶而产生振动。
并且,尤其是通过构成为使配重13的重心G2与偏心轴部8b和第2传动部件22的综合重心G1的沿着第1轴线X1的偏移量为零,能够使因作用于配重13的重心G2处以及偏心轴部8b和第2传动部件22的综合重心G1处的离心力而导致的力偶的产生为零。
并且,通过选定第2传动部件22的第1半体(第1偏心体)10和第2半体(第2偏心体)12的相邻间隔,能够根据配重13的大小而自由设定对配重13进行收纳的空间的大小。并且,能够通过对第1半体10和第2半体12的重量分配,而容易地调整偏心轴部8b和第2传动部件22的综合重心G1沿着第1轴线X1的位置。因此,能够容易地使偏心轴部8b和第2传动部件22的综合重心G1相对于配重13的重心G2的沿着第1轴线X1的偏移量为零。而且,将第2传动部件22分离成第1半体10和第2半体12,在第1传动部件1与第2传动部件22的第1半体10之间设置有第1变速机构T1,在第2传动部件22的第2半体12与第3传动部件15之间设置有第2变速机构T2,因此能够独立地加工第1和第2变速机构T1、T2并组装,能够实现差速装置(传动装置)D的生产性的提高。
并且,借助于呈环状配置在第1和第2变速机构T1、T2的半径方向外侧的连结部件11将第2传动部件22的第1半体10和第2半体12之间连结,因此能够在不会妨碍第1和第2变速机构T1、T2,并且,不会给第1和第2变速机构T1、T2带来变形、损伤等不良情况的状态下,将第1半体10和第2半体12之间容易地连结起来。而且,由于构成为使配重13的最外周面接近连结部件11,因此能够实现配重13的最大半径的大径化、进而实现配重13的旋转半径R2的大径化,能够实现配重13的进一步的轻量化。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的传动装置的第1旋转传递部件1固定为不能旋转,并且通过将第1旋转轴7、第2旋转轴14中的一方设为旋转转矩的输入轴,将另一方设为旋转转矩的输出轴,由此能够对从输入轴输入的旋转转矩进行减速或者增速后传递给输出轴。具体而言,将第1实施方式的差速器壳体1从变速箱M拆除而将该差速器壳体1固定为不能旋转,并且仅是将第1旋转轴7、第2旋转轴14中的一方设为输入轴,将另一方设为输出轴,因此省略尤其是使用附图的说明。
接着,对第2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第2实施方式中,也将配重13配置在不会与作为中间部件的第1、第2滚动体19、21干涉的第1、第2偏心体10、12之间,因此能够使配重13与第1旋转轴线X1在径向上大幅分离。因此,从第1旋转轴线X1方向观察时,能够使配重13的轨道与第1、第2滚动体19、21的轨道有一部分重叠、或者比第1、第2滚动体19、21的轨道靠外侧。由此,即使使配重13轻量化也能够容易地取得与偏心轴8的力矩平衡,能够实现传动装置的轻量化。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也可以在不脱离其要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例如,在第1、第2实施方式中,特别地将槽部形成为次摆线波槽,但本发明没有特别地限于次摆线波槽,也可以为例如摆线波槽等。
并且,在第1、第2实施方式中,特别地将作为中间部件的第1、第2滚动体19、21形成为球状,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第1、第2滚动体19、21也可以是滚柱状或者滚针状。
并且,在第1、第2实施方式中,将槽部分别设置在作为第1旋转传递部的第1壳半体2与第1偏心体10的对置面之间、以及作为第2旋转传递部的第2偏心体12与第2旋转传递部件15的对置面之间,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可以使旋转传递部的一方采用形成在两旋转体的外周和内周上的波槽,或者与槽部以外的齿轮等啮合。
并且,槽部不需要特别为波槽,也可以使槽部仅仅为圆形的槽且使中间部件为从一方旋转体的一侧面向该圆形的槽突出的圆柱体,使上述旋转传递部构成为仅将一方旋转体的自转和公转作为另一方旋转体的旋转而取出的整动机构。
并且,连结部件11不限于棒状。例如,可以是,在从第2旋转轴线轴线X2方向观察时,连结部件11为圆环形状或者圆弧形状的脚部,也可以将设置于第1偏心体10以及第2偏心体12中的一方的圆环状的连结部件相对于另一方呈盖状覆盖,通过卡合或者焊接将第1偏心体10和第2偏心体12相互连结。
并且,在第1实施方式中,将差速装置D收纳在汽车的变速箱M内,但差速装置D不限于汽车的差速装置。
并且,在第2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将从第1旋转轴7输入的旋转从第2旋转轴14输出,但也可以构成为将从第2旋转轴14输入的旋转从第1旋转轴7输出。

Claims (6)

1.一种传动装置,其具有:
第1旋转传递部件(1)和第2旋转传递部件(15),它们能够绕第1旋转轴线(X1)相对旋转;
偏心轴(8),其具有所述第1旋转轴线(X1)上的主轴部(8a)和从所述第1旋转轴线(X1)偏离的第2旋转轴线(X2)上的偏心轴部(8b),并且所述偏心轴部(8b)能够绕所述第1旋转轴线(X1)公转;
第1偏心体(10),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所述偏心轴部(8b),能够一边绕所述第2旋转轴线(X2)自转一边绕所述第1旋转轴线(X1)公转,并且在该第1偏心体(10)与所述第1旋转传递部件(1)之间能够进行旋转的相互传递;
第2偏心体(12),其借助于连结部件(11)而与所述第1偏心体(10)连结,能够与所述第1偏心体(10)一体地一边绕所述第2旋转轴线(X2)自转一边绕所述第1旋转轴线(X1)公转,并且在该第2偏心体(12)与所述第2旋转传递部件(15)之间能够进行旋转的相互传递;以及
配重(13),其配置在所述第1偏心体(10)与所述第2偏心体(12)之间,被设置为不能相对于所述偏心轴(8)相对旋转,
所述第1旋转传递部件(1)和所述第1偏心体(10)两者,以及/或者,所述第2旋转传递部件(15)和所述第2偏心体(12)两者具有:形成在它们的对置面中的至少一方的面上的槽部(2c、10b;12b、15c);以及轨道因所述槽部(2c、10b;12b、15c)而受到限定的多个中间部件(19、21),
在从所述第1旋转轴线(X1)的方向观察时,所述配重(13)的轨道与所述多个中间部件(19、21)的轨道有一部分重叠、或者比所述多个中间部件(19、21)的轨道靠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动装置,其中,
所述连结部件(11)分别连结所述第1偏心体(10)和所述第2偏心体(12)的外周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传动装置,其中,
所述第1偏心体(10)和所述第2偏心体(12)中仅所述第1偏心体(10)由所述偏心轴部(8b)贯穿支承。
4.一种传动装置,其具有:
第1传动部件(1),其能够在第1轴线(X1)上旋转;
偏心轴(8),其具有能够在所述第1轴线(X1)上旋转的主轴部(8a)和配置在从所述第1轴线(X1)偏离的第2轴线(X2)上的偏心轴部(8b);
第2传动部件(22),其与所述第1传动部件(1)相邻,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所述偏心轴部(8b);
第3传动部件(15),其与所述第2传动部件(22)相邻,能够在所述第1轴线(X1)上旋转;
第1变速机构(T1),其在所述第1传动部件(1)和第2传动部件(22)之间在进行变速的同时传递转矩;
第2变速机构(T2),其在所述第2传动部件(22)和第3传动部件(15)之间在进行变速的同时传递转矩;以及
配重(13),其在所述第2传动部件(22)的所述主轴部(8a)所面对的空间(S)中固定设置于所述主轴部(8a)上,并且被配置在与所述偏心轴部(8b)和所述第2传动部件(22)的综合重心(G1)相反相位的重心位置处,并绕所述第1轴线(X1)公转,
所述配重(13)的重心(G2)绕所述第1轴线(X1)的旋转半径(R2)比所述偏心轴部(8b)和所述第2传动部件(22)的综合重心(G1)绕所述第1轴线(X1)的旋转半径(R1)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传动装置,其中,
所述第2传动部件(22)和所述配重(13)构成为:所述配重(13)的重心(G2)与所述偏心轴部(8b)和所述第2传动部件(22)的综合重心(G1)的沿着所述第1轴线(X1)的偏移量为零。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传动装置,其中,
所述第2传动部件(22)具有:
第1半体(10),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所述偏心轴部(8b);以及
第2半体(12),其隔着所述空间(S)而与所述第1半体(10)相邻,并且能够与所述第1半体(10)连结,
所述第1变速机构(T1)被设置在所述第1传动部件(1)与所述第1半体(10)之间,所述第2变速机构(T2)被设置在所述第2半体(12)与所述第3传动部件(15)之间。
CN201680033023.XA 2015-06-08 2016-06-06 传动装置 Pending CN10763635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15526 2015-06-08
JP2015-115526 2015-06-08
PCT/JP2016/066718 WO2016199708A1 (ja) 2015-06-08 2016-06-06 伝動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36352A true CN107636352A (zh) 2018-01-26

Family

ID=575034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33023.XA Pending CN107636352A (zh) 2015-06-08 2016-06-06 传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80291993A1 (zh)
JP (1) JPWO2016199708A1 (zh)
CN (1) CN107636352A (zh)
DE (1) DE112016002571T5 (zh)
WO (1) WO201619970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8168876A (ja) * 2017-03-29 2018-11-01 武蔵精密工業株式会社 遊星式伝動装置及び差動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U1372130A1 (ru) * 1986-08-04 1988-02-07 Завод "Машиноаппарат" Передача дл параллельных валов
JP2002005263A (ja) * 2000-06-21 2002-01-09 Honda Motor Co Ltd 差動装置
JP2009275739A (ja) * 2008-05-13 2009-11-26 Nsk Ltd ボール減速機
JP2010196718A (ja) * 2009-02-23 2010-09-09 Kamo Seiko Kk 転動ボール式二段低変速装置
CN203472983U (zh) * 2013-10-15 2014-03-12 河北联合大学 摆线钢球行星减速装置
CN204200984U (zh) * 2014-10-10 2015-03-11 陕西科技大学 一种新型节能二级减速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U1372130A1 (ru) * 1986-08-04 1988-02-07 Завод "Машиноаппарат" Передача дл параллельных валов
JP2002005263A (ja) * 2000-06-21 2002-01-09 Honda Motor Co Ltd 差動装置
JP2009275739A (ja) * 2008-05-13 2009-11-26 Nsk Ltd ボール減速機
JP2010196718A (ja) * 2009-02-23 2010-09-09 Kamo Seiko Kk 転動ボール式二段低変速装置
CN203472983U (zh) * 2013-10-15 2014-03-12 河北联合大学 摆线钢球行星减速装置
CN204200984U (zh) * 2014-10-10 2015-03-11 陕西科技大学 一种新型节能二级减速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6002571T5 (de) 2018-03-15
WO2016199708A1 (ja) 2016-12-15
US20180291993A1 (en) 2018-10-11
JPWO2016199708A1 (ja) 2018-03-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605187B (zh) 具有分体式半轴法兰的电子后驱动模块
US10190666B2 (en) Differential device
CN103206517B (zh) 减速机构以及具备该减速机构的电机旋转力传递装置
CN108138913A (zh) 斜置轴承和具有止推片的减速器
WO2017094796A1 (ja) 伝動装置及び差動装置
CN102971554A (zh) 变速齿轮装置
CN108412981A (zh) 一种行星齿轮式差速器
US11207971B2 (en) Vehicle drive device
JP2017190782A (ja) 差動装置
CN107606067A (zh) 齿轮装置
CN107636352A (zh) 传动装置
CN107299964A (zh) 齿轮装置
WO2014103636A1 (ja) 無段変速機
CN107709811B (zh) 带有扭转减振器的变速器
CN104364557A (zh) 无级变速器
CN105952848A (zh) 一种双偏心轴少齿差nn型行星减速器
WO2017131141A1 (ja) 伝動装置
CN205479194U (zh) 行星辊式动力传递装置
JP2008025846A5 (zh)
US20220349461A1 (en)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automobile including the same
WO2017104763A1 (ja) 差動装置
US10563729B2 (en) Hyper-cycloidal differential
CN106015467A (zh) 偏心摆动型齿轮装置
JP2017089866A (ja) 差動装置
JP2017172774A (ja) 伝動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126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