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16142A - 一种黑斑蛙静食饲养驯化及稻蛙共生种养技术 - Google Patents

一种黑斑蛙静食饲养驯化及稻蛙共生种养技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616142A
CN107616142A CN201710962101.0A CN201710962101A CN107616142A CN 107616142 A CN107616142 A CN 107616142A CN 201710962101 A CN201710962101 A CN 201710962101A CN 107616142 A CN107616142 A CN 1076161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na nigromaculata
rice field
nigromaculata
rana
dit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96210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616142B (zh
Inventor
陈建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xian Special Cultivation Specialized Cooperative
Original Assignee
Nanxian Special Cultivation Specialized Cooperativ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xian Special Cultivation Specialized Cooperative filed Critical Nanxian Special Cultivation Specialized Cooperative
Priority to CN201710962101.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616142B/zh
Publication of CN1076161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161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6161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161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odder In General (AREA)
  • Housing For Livestock And Birds (AREA)

Abstract

一种黑斑蛙静食饲养驯化及稻蛙共生种养技术,包括以下步骤:(1)稻田水沟上层采用敷设投饵布网;(2)选择黑斑蛙蛙种;(3)蛙种培育;(4)提纯复壮精选繁育法;(5)训练静态捕食;本发明避免直接污染蛙类栖息地,有利于蛙类健康生长,增加了水稻栽插面积、蛙类栖息地和蛙类投放量;采用提纯复壮精选繁育法,每次繁殖期通过良种精选,通过长期(3‑5代)的驯化,可达到改良黑斑蛙生理习性的目的。

Description

一种黑斑蛙静食饲养驯化及稻蛙共生种养技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领域,尤其是一种黑斑蛙静食饲养驯化及稻蛙共生种养技术。
背景技术
黑斑蛙俗称“田鸡”,是常见的蛙种之一,常出没于田间水稻。同时,黑斑蛙吞食大量昆虫,1昼夜捕虫可达70余只,是消灭田间害虫的有益动物。将黑斑蛙养与水稻共生种养,能解决害虫对于农作物的破坏,是一种无污染的生物方法。而传统稻蛙共生种养,一般将水田挖掘一条(宽约1米)水沟间隔一垄田块的种养模式,再由田块上敷设投饵布网,布网由支架支撑,间隔一条水沟再栽插水稻。该模式制约了水稻的栽插面积和青蛙的栖息地。再由于青蛙习性于捕食活食(动态食物),种养时一般采用物理手段将投饵布网进行震动及采用一些驱赶青蛙捕食的手段,人工过多进出饲养场带来较高的病菌传播风险,导致稻蛙共生种养的难度较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黑斑蛙静食饲养驯化及稻蛙共生种养技术,实现了蛙类由传统的捕食动态食物,转变为捕食静态食物的生理习性,实现增加种养经济效益一倍以上。
为了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黑斑蛙静食饲养驯化及稻蛙共生种养技术,包括以下步骤:
(1)开垦稻蛙场地:开垦稻田与黑斑蛙栖息池,稻田与黑斑蛙栖息池的面积比为6:4,在稻田对角线间开垦稻田水沟,沟深0.5米、沟宽1.2米,黑斑蛙栖息池延伸出水沟与稻田水沟相连接,使黑斑蛙可以自由出入稻田水沟与黑斑蛙栖息池;
(2)稻田水沟上层采用敷设投饵布网:投饵布网采用拉线敷设,使残饵直接洒落稻田水沟,不污染黑斑蛙栖息地,扩大稻田种植的面积。
(3)选择黑斑蛙蛙种:在第一年10月初选择当年生活力强、性情活泼、产卵与排卵量高的黑斑蛙,雌性黑斑蛙与雄性黑斑蛙的比例是1:1-1:1.1,雌性黑斑蛙与雄性黑斑蛙发育均为良好,然后放养于稻田黑斑蛙栖息池中;
(4)蛙种培育:养殖密度为15只/平方米,保持稻田水沟敷设投饵布网投料的次数为1日投喂3次,饲料粒径为5.0mm;
(5)幼蛙培育:保持稻田水沟与黑斑蛙栖息池中的温度在14度以上,使黑斑蛙的受精卵有一个适宜的孵化环境,保证受精卵的孵化成功率,受精卵孵化出蝌蚪后,投放蝌蚪饲料,饲料粒径为2.0mm,每日3次,每5天观察一次黑斑蛙栖息池环境,进行换水;
(6)提纯复壮精选繁育法:在每年的3-6月,黑斑蛙繁殖期,尤其是4月份繁殖高峰期,保持稻田的浇灌水温在12°以上,从中选择出性情活泼、发育良好的黑斑蛙进行交配繁殖,或者与发育良好的野生黑斑蛙进行蛙种杂交繁殖;
(7)训练静态捕食:将每年通过科学培育、优选的黑斑蛙通过敷设投饵布网,饵料直接散落稻田水沟的方式进食,饵料漂浮于水面上,诱使黑斑蛙进食,从而训练黑斑蛙对于饵料等食物的条件反射,由传统的动态捕食习性养成静态捕食习性,驯化时间为3-5代;
(8)改善静态捕食:将驯化过后的黑斑蛙其每日投料的次数从3次变为2次,促使黑斑蛙群形成一种竞争性进食,从而进一步改善黑斑蛙的静态捕食习性。
上述方案中,一种黑斑蛙静食饲养驯化及稻蛙共生种养技术,包括以下步骤:
(1)开垦稻蛙场地:开垦稻田与黑斑蛙栖息池,稻田与黑斑蛙栖息池的面积比为6:4,在稻田对角线间开垦稻田水沟,沟深0.5米、沟宽1.2米,黑斑蛙栖息池延伸出水沟与稻田水沟相连接,使黑斑蛙可以自由出入稻田水沟与黑斑蛙栖息池;
(2)稻田水沟上层采用敷设投饵布网:投饵布网采用拉线敷设,使残饵直接洒落稻田水沟,不污染黑斑蛙栖息地,扩大稻田种植的面积。
(3)选择黑斑蛙蛙种:在第一年10月初选择当年生活力强、性情活泼、产卵与排卵量高的黑斑蛙,雌性黑斑蛙与雄性黑斑蛙的比例是1:1-1:1.1,雌性黑斑蛙与雄性黑斑蛙发育均为良好,然后放养于稻田黑斑蛙栖息池中;
(4)蛙种培育:养殖密度为15只/平方米,保持稻田水沟敷设投饵布网投料的次数为1日投喂3次,饲料粒径为5.0mm;
(5)幼蛙培育:保持稻田水沟与黑斑蛙栖息池中的温度在14度以上,使黑斑蛙的受精卵有一个适宜的孵化环境,保证受精卵的孵化成功率,受精卵孵化出蝌蚪后,投放蝌蚪饲料,饲料粒径为2.0mm,每日3次,每5天观察一次黑斑蛙栖息池环境,进行换水;
(6)提纯复壮精选繁育法:在每年的3-6月,黑斑蛙繁殖期,尤其是4月份繁殖高峰期,保持稻田的浇灌水温在12°以上,从中选择出性情活泼、发育良好的黑斑蛙进行交配繁殖,或者与发育良好的野生黑斑蛙进行蛙种杂交繁殖;
(7)训练静态捕食:将每年通过科学培育、优选的黑斑蛙通过敷设投饵布网,饵料直接散落稻田水沟的方式进食,饵料漂浮于水面上,诱使黑斑蛙进食,从而训练黑斑蛙对于饵料等食物的条件反射,由传统的动态捕食习性养成静态捕食习性,驯化时间为3代;
(8)改善静态捕食:将驯化过后的黑斑蛙其每日投料的次数从3次变为2次,促使黑斑蛙群形成一种竞争性进食,从而进一步改善黑斑蛙的静态捕食习性。
上述方案中,一种黑斑蛙静食饲养驯化及稻蛙共生种养技术,包括以下步骤:
(1)开垦稻蛙场地:开垦稻田与黑斑蛙栖息池,稻田与黑斑蛙栖息池的面积比为6:4,在稻田对角线间开垦稻田水沟,沟深0.5米、沟宽1.2米,黑斑蛙栖息池延伸出水沟与稻田水沟相连接,使黑斑蛙可以自由出入稻田水沟与黑斑蛙栖息池;
(2)稻田水沟上层采用敷设投饵布网:投饵布网采用拉线敷设,使残饵直接洒落稻田水沟,不污染黑斑蛙栖息地,扩大稻田种植的面积。
(3)选择黑斑蛙蛙种:在第一年10月初选择当年生活力强、性情活泼、产卵与排卵量高的黑斑蛙,雌性黑斑蛙与雄性黑斑蛙的比例是1:1-1:1.1,雌性黑斑蛙与雄性黑斑蛙发育均为良好,然后放养于稻田黑斑蛙栖息池中;
(4)蛙种培育:养殖密度为15只/平方米,保持稻田水沟敷设投饵布网投料的次数为1日投喂3次,饲料粒径为5.0mm;
(5)幼蛙培育:保持稻田水沟与黑斑蛙栖息池中的温度在14度以上,使黑斑蛙的受精卵有一个适宜的孵化环境,保证受精卵的孵化成功率,受精卵孵化出蝌蚪后,投放蝌蚪饲料,饲料粒径为2.0mm,每日3次,每5天观察一次黑斑蛙栖息池环境,进行换水;
(6)提纯复壮精选繁育法:在每年的3-6月,黑斑蛙繁殖期,尤其是4月份繁殖高峰期,保持稻田的浇灌水温在12°以上,从中选择出性情活泼、发育良好的黑斑蛙进行交配繁殖,或者与发育良好的野生黑斑蛙进行蛙种杂交繁殖;
(7)训练静态捕食:将每年通过科学培育、优选的黑斑蛙通过敷设投饵布网,饵料直接散落稻田水沟的方式进食,饵料漂浮于水面上,诱使黑斑蛙进食,从而训练黑斑蛙对于饵料等食物的条件反射,由传统的动态捕食习性养成静态捕食习性,驯化时间为5代;
(8)改善静态捕食:将驯化过后的黑斑蛙其每日投料的次数从3次变为2次,促使黑斑蛙群形成一种竞争性进食,从而进一步改善黑斑蛙的静态捕食习性。
上述方案中,一种黑斑蛙静食饲养驯化及稻蛙共生种养技术,包括以下步骤:
(1)开垦稻蛙场地:开垦稻田与黑斑蛙栖息池,稻田与黑斑蛙栖息池的面积比为6:4,在稻田对角线间开垦稻田水沟,沟深0.5米、沟宽1.2米,黑斑蛙栖息池延伸出水沟与稻田水沟相连接,使黑斑蛙可以自由出入稻田水沟与黑斑蛙栖息池;
(2)稻田水沟上层采用敷设投饵布网:投饵布网采用拉线敷设,使残饵直接洒落稻田水沟,不污染黑斑蛙栖息地,扩大稻田种植的面积。
(3)选择黑斑蛙蛙种:在第一年10月初选择当年生活力强、性情活泼、产卵与排卵量高的黑斑蛙,雌性黑斑蛙与雄性黑斑蛙的比例是1:1-1:1.1,雌性黑斑蛙与雄性黑斑蛙发育均为良好,然后放养于稻田黑斑蛙栖息池中;
(4)蛙种培育:养殖密度为15只/平方米,保持稻田水沟敷设投饵布网投料的次数为1日投喂3次,饲料粒径为5.0mm;
(5)幼蛙培育:保持稻田水沟与黑斑蛙栖息池中的温度在14度以上,使黑斑蛙的受精卵有一个适宜的孵化环境,保证受精卵的孵化成功率,受精卵孵化出蝌蚪后,投放蝌蚪饲料,饲料粒径为2.0mm,每日3次,每5天观察一次黑斑蛙栖息池环境,进行换水;
(6)提纯复壮精选繁育法:在每年的3-6月,黑斑蛙繁殖期,尤其是4月份繁殖高峰期,保持稻田的浇灌水温在12°以上,从中选择出性情活泼、发育良好的黑斑蛙进行交配繁殖,或者与发育良好的野生黑斑蛙进行蛙种杂交繁殖;
(7)训练静态捕食:将每年通过科学培育、优选的黑斑蛙通过敷设投饵布网,饵料直接散落稻田水沟的方式进食,饵料漂浮于水面上,诱使黑斑蛙进食,从而训练黑斑蛙对于饵料等食物的条件反射,由传统的动态捕食习性养成静态捕食习性,驯化时间为4代;
(8)改善静态捕食:将驯化过后的黑斑蛙其每日投料的次数从3次变为2次,促使黑斑蛙群形成一种竞争性进食,从而进一步改善黑斑蛙的静态捕食习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是:
1. 本发明是通过长期(3-5代)提纯复壮、训导、及种养方式与繁育等各种技术要素,实现了蛙类由传统的捕食动态食物,转变为捕食静态食物的生理习性,实现增加种养经济效益一倍以上。
2. 本发明中通过驯化后的黑斑蛙更适应于稻蛙共生种养,减轻了蛙类饲养难度和养殖成本。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晰明白,下面通过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黑斑蛙静食饲养驯化及稻蛙共生种养技术,包括以下步骤:
(1)开垦稻蛙场地:开垦稻田与黑斑蛙栖息池,稻田与黑斑蛙栖息池的面积比为6:4,在稻田对角线间开垦稻田水沟,沟深0.5米、沟宽1.2米,黑斑蛙栖息池延伸出水沟与稻田水沟相连接,使黑斑蛙可以自由出入稻田水沟与黑斑蛙栖息池;
(2)稻田水沟上层采用敷设投饵布网:投饵布网采用拉线敷设,使残饵直接洒落稻田水沟,不污染黑斑蛙栖息地,扩大稻田种植的面积。
(3)选择黑斑蛙蛙种:在第一年10月初选择当年生活力强、性情活泼、产卵与排卵量高的黑斑蛙,雌性黑斑蛙与雄性黑斑蛙的比例是1:1-1:1.1,雌性黑斑蛙与雄性黑斑蛙发育均为良好,然后放养于稻田黑斑蛙栖息池中;
(4)蛙种培育:养殖密度为15只/平方米,保持稻田水沟敷设投饵布网投料的次数为1日投喂3次,饲料粒径为5.0mm;
(5)幼蛙培育:保持稻田水沟与黑斑蛙栖息池中的温度在14度以上,使黑斑蛙的受精卵有一个适宜的孵化环境,保证受精卵的孵化成功率,受精卵孵化出蝌蚪后,投放蝌蚪饲料,饲料粒径为2.0mm,每日3次,每5天观察一次黑斑蛙栖息池环境,进行换水;
(6)提纯复壮精选繁育法:在每年的3-6月,黑斑蛙繁殖期,尤其是4月份繁殖高峰期,保持稻田的浇灌水温在12°以上,从中选择出性情活泼、发育良好的黑斑蛙进行交配繁殖,或者与发育良好的野生黑斑蛙进行蛙种杂交繁殖;
(7)训练静态捕食:将每年通过科学培育、优选的黑斑蛙通过敷设投饵布网,饵料直接散落稻田水沟的方式进食,饵料漂浮于水面上,诱使黑斑蛙进食,从而训练黑斑蛙对于饵料等食物的条件反射,由传统的动态捕食习性养成静态捕食习性,驯化时间为3-5代;
(8)改善静态捕食:将驯化过后的黑斑蛙其每日投料的次数从3次变为2次,促使黑斑蛙群形成一种竞争性进食,从而进一步改善黑斑蛙的静态捕食习性。
实施例1:
本发明实施例一种黑斑蛙静食饲养驯化及稻蛙共生种养技术,包括以下步骤:
(1)开垦稻蛙场地:开垦稻田与黑斑蛙栖息池,稻田与黑斑蛙栖息池的面积比为6:4,在稻田对角线间开垦稻田水沟,沟深0.5米、沟宽1.2米,黑斑蛙栖息池延伸出水沟与稻田水沟相连接,使黑斑蛙可以自由出入稻田水沟与黑斑蛙栖息池;
(2)稻田水沟上层采用敷设投饵布网:投饵布网采用拉线敷设,使残饵直接洒落稻田水沟,不污染黑斑蛙栖息地,扩大稻田种植的面积。
(3)选择黑斑蛙蛙种:在第一年10月初选择当年生活力强、性情活泼、产卵与排卵量高的黑斑蛙,雌性黑斑蛙与雄性黑斑蛙的比例是1:1-1:1.1,雌性黑斑蛙与雄性黑斑蛙发育均为良好,然后放养于稻田黑斑蛙栖息池中;
(4)蛙种培育:养殖密度为15只/平方米,保持稻田水沟敷设投饵布网投料的次数为1日投喂3次,饲料粒径为5.0mm;
(5)幼蛙培育:保持稻田水沟与黑斑蛙栖息池中的温度在14度以上,使黑斑蛙的受精卵有一个适宜的孵化环境,保证受精卵的孵化成功率,受精卵孵化出蝌蚪后,投放蝌蚪饲料,饲料粒径为2.0mm,每日3次,每5天观察一次黑斑蛙栖息池环境,进行换水;
(6)提纯复壮精选繁育法:在每年的3-6月,黑斑蛙繁殖期,尤其是4月份繁殖高峰期,保持稻田的浇灌水温在12°以上,从中选择出性情活泼、发育良好的黑斑蛙进行交配繁殖,或者与发育良好的野生黑斑蛙进行蛙种杂交繁殖;
(7)训练静态捕食:将每年通过科学培育、优选的黑斑蛙通过敷设投饵布网,饵料直接散落稻田水沟的方式进食,饵料漂浮于水面上,诱使黑斑蛙进食,从而训练黑斑蛙对于饵料等食物的条件反射,由传统的动态捕食习性养成静态捕食习性,驯化时间为3代;
(8)改善静态捕食:将驯化过后的黑斑蛙其每日投料的次数从3次变为2次,促使黑斑蛙群形成一种竞争性进食,从而进一步改善黑斑蛙的静态捕食习性。
实施例2: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黑斑蛙静食饲养驯化及稻蛙共生种养技术,包括以下步骤:
(1)开垦稻蛙场地:开垦稻田与黑斑蛙栖息池,稻田与黑斑蛙栖息池的面积比为6:4,在稻田对角线间开垦稻田水沟,沟深0.5米、沟宽1.2米,黑斑蛙栖息池延伸出水沟与稻田水沟相连接,使黑斑蛙可以自由出入稻田水沟与黑斑蛙栖息池;
(2)稻田水沟上层采用敷设投饵布网:投饵布网采用拉线敷设,使残饵直接洒落稻田水沟,不污染黑斑蛙栖息地,扩大稻田种植的面积。
(3)选择黑斑蛙蛙种:在第一年10月初选择当年生活力强、性情活泼、产卵与排卵量高的黑斑蛙,雌性黑斑蛙与雄性黑斑蛙的比例是1:1-1:1.1,雌性黑斑蛙与雄性黑斑蛙发育均为良好,然后放养于稻田黑斑蛙栖息池中;
(4)蛙种培育:养殖密度为15只/平方米,保持稻田水沟敷设投饵布网投料的次数为1日投喂3次,饲料粒径为5.0mm;
(5)幼蛙培育:保持稻田水沟与黑斑蛙栖息池中的温度在14度以上,使黑斑蛙的受精卵有一个适宜的孵化环境,保证受精卵的孵化成功率,受精卵孵化出蝌蚪后,投放蝌蚪饲料,饲料粒径为2.0mm,每日3次,每5天观察一次黑斑蛙栖息池环境,进行换水;
(6)提纯复壮精选繁育法:在每年的3-6月,黑斑蛙繁殖期,尤其是4月份繁殖高峰期,保持稻田的浇灌水温在12°以上,从中选择出性情活泼、发育良好的黑斑蛙进行交配繁殖,或者与发育良好的野生黑斑蛙进行蛙种杂交繁殖;
(7)训练静态捕食:将每年通过科学培育、优选的黑斑蛙通过敷设投饵布网,饵料直接散落稻田水沟的方式进食,饵料漂浮于水面上,诱使黑斑蛙进食,从而训练黑斑蛙对于饵料等食物的条件反射,由传统的动态捕食习性养成静态捕食习性,驯化时间为5代;
(8)改善静态捕食:将驯化过后的黑斑蛙其每日投料的次数从3次变为2次,促使黑斑蛙群形成一种竞争性进食,从而进一步改善黑斑蛙的静态捕食习性。
实施例3:
(1)开垦稻蛙场地:开垦稻田与黑斑蛙栖息池,稻田与黑斑蛙栖息池的面积比为6:4,在稻田对角线间开垦稻田水沟,沟深0.5米、沟宽1.2米,黑斑蛙栖息池延伸出水沟与稻田水沟相连接,使黑斑蛙可以自由出入稻田水沟与黑斑蛙栖息池;
(2)稻田水沟上层采用敷设投饵布网:投饵布网采用拉线敷设,使残饵直接洒落稻田水沟,不污染黑斑蛙栖息地,扩大稻田种植的面积。
(3)选择黑斑蛙蛙种:在第一年10月初选择当年生活力强、性情活泼、产卵与排卵量高的黑斑蛙,雌性黑斑蛙与雄性黑斑蛙的比例是1:1-1:1.1,雌性黑斑蛙与雄性黑斑蛙发育均为良好,然后放养于稻田黑斑蛙栖息池中;
(4)蛙种培育:养殖密度为15只/平方米,保持稻田水沟敷设投饵布网投料的次数为1日投喂3次,饲料粒径为5.0mm;
(5)幼蛙培育:保持稻田水沟与黑斑蛙栖息池中的温度在14度以上,使黑斑蛙的受精卵有一个适宜的孵化环境,保证受精卵的孵化成功率,受精卵孵化出蝌蚪后,投放蝌蚪饲料,饲料粒径为2.0mm,每日3次,每5天观察一次黑斑蛙栖息池环境,进行换水;
(6)提纯复壮精选繁育法:在每年的3-6月,黑斑蛙繁殖期,尤其是4月份繁殖高峰期,保持稻田的浇灌水温在12°以上,从中选择出性情活泼、发育良好的黑斑蛙进行交配繁殖,或者与发育良好的野生黑斑蛙进行蛙种杂交繁殖;
(7)训练静态捕食:将每年通过科学培育、优选的黑斑蛙通过敷设投饵布网,饵料直接散落稻田水沟的方式进食,饵料漂浮于水面上,诱使黑斑蛙进食,从而训练黑斑蛙对于饵料等食物的条件反射,由传统的动态捕食习性养成静态捕食习性,驯化时间为4代;
(8)改善静态捕食:将驯化过后的黑斑蛙其每日投料的次数从3次变为2次,促使黑斑蛙群形成一种竞争性进食,从而进一步改善黑斑蛙的静态捕食习性。
凡在本发明专利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4)

1.一种黑斑蛙静食饲养驯化及稻蛙共生种养技术,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开垦稻蛙场地:开垦稻田与黑斑蛙栖息池,稻田与黑斑蛙栖息池的面积比为6:4,在稻田对角线间开垦稻田水沟,沟深0.5米、沟宽1.2米,黑斑蛙栖息池延伸出水沟与稻田水沟相连接,使黑斑蛙可以自由出入稻田水沟与黑斑蛙栖息池;
(2)稻田水沟上层采用敷设投饵布网:投饵布网采用拉线敷设,使残饵直接洒落稻田水沟,不污染黑斑蛙栖息地,扩大稻田种植的面积;
(3)选择黑斑蛙蛙种:在第一年10月初选择当年生活力强、性情活泼、产卵与排卵量高的黑斑蛙,雌性黑斑蛙与雄性黑斑蛙的比例是1:1-1:1.1,雌性黑斑蛙与雄性黑斑蛙发育均为良好,然后放养于稻田黑斑蛙栖息池中;
(4)蛙种培育:养殖密度为15只/平方米,保持稻田水沟敷设投饵布网投料的次数为1日投喂3次,饲料粒径为5.0mm;
(5)幼蛙培育:保持稻田水沟与黑斑蛙栖息池中的温度在14度以上,使黑斑蛙的受精卵有一个适宜的孵化环境,保证受精卵的孵化成功率,受精卵孵化出蝌蚪后,投放蝌蚪饲料,饲料粒径为2.0mm,每日3次,每5天观察一次黑斑蛙栖息池环境,进行换水;
(6)提纯复壮精选繁育法:在每年的3-6月,黑斑蛙繁殖期,尤其是4月份繁殖高峰期,保持稻田的浇灌水温在12°以上,从中选择出性情活泼、发育良好的黑斑蛙进行交配繁殖,或者与发育良好的野生黑斑蛙进行蛙种杂交繁殖;
(7)训练静态捕食:将每年通过科学培育、优选的黑斑蛙通过敷设投饵布网,饵料直接散落稻田水沟的方式进食,饵料漂浮于水面上,诱使黑斑蛙进食,从而训练黑斑蛙对于饵料等食物的条件反射,由传统的动态捕食习性养成静态捕食习性,驯化时间为3-5代;
(8)改善静态捕食:将驯化过后的黑斑蛙其每日投料的次数从3次变为2次,促使黑斑蛙群形成一种竞争性进食,从而进一步改善黑斑蛙的静态捕食习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黑斑蛙静食饲养驯化及稻蛙共生种养技术,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开垦稻蛙场地:开垦稻田与黑斑蛙栖息池,稻田与黑斑蛙栖息池的面积比为6:4,在稻田对角线间开垦稻田水沟,沟深0.5米、沟宽1.2米,黑斑蛙栖息池延伸出水沟与稻田水沟相连接,使黑斑蛙可以自由出入稻田水沟与黑斑蛙栖息池;
(2)稻田水沟上层采用敷设投饵布网:投饵布网采用拉线敷设,使残饵直接洒落稻田水沟,不污染黑斑蛙栖息地,扩大稻田种植的面积;
(3)选择黑斑蛙蛙种:在第一年10月初选择当年生活力强、性情活泼、产卵与排卵量高的黑斑蛙,雌性黑斑蛙与雄性黑斑蛙的比例是1:1-1:1.1,雌性黑斑蛙与雄性黑斑蛙发育均为良好,然后放养于稻田黑斑蛙栖息池中;
(4)蛙种培育:养殖密度为15只/平方米,保持稻田水沟敷设投饵布网投料的次数为1日投喂3次,饲料粒径为5.0mm;
(5)幼蛙培育:保持稻田水沟与黑斑蛙栖息池中的温度在14度以上,使黑斑蛙的受精卵有一个适宜的孵化环境,保证受精卵的孵化成功率,受精卵孵化出蝌蚪后,投放蝌蚪饲料,饲料粒径为2.0mm,每日3次,每5天观察一次黑斑蛙栖息池环境,进行换水;
(6)提纯复壮精选繁育法:在每年的3-6月,黑斑蛙繁殖期,尤其是4月份繁殖高峰期,保持稻田的浇灌水温在12°以上,从中选择出性情活泼、发育良好的黑斑蛙进行交配繁殖,或者与发育良好的野生黑斑蛙进行蛙种杂交繁殖;
(7)训练静态捕食:将每年通过科学培育、优选的黑斑蛙通过敷设投饵布网,饵料直接散落稻田水沟的方式进食,饵料漂浮于水面上,诱使黑斑蛙进食,从而训练黑斑蛙对于饵料等食物的条件反射,由传统的动态捕食习性养成静态捕食习性,驯化时间为3代;
(8)改善静态捕食:将驯化过后的黑斑蛙其每日投料的次数从3次变为2次,促使黑斑蛙群形成一种竞争性进食,从而进一步改善黑斑蛙的静态捕食习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黑斑蛙静食饲养驯化及稻蛙共生种养技术,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开垦稻蛙场地:开垦稻田与黑斑蛙栖息池,稻田与黑斑蛙栖息池的面积比为6:4,在稻田对角线间开垦稻田水沟,沟深0.5米、沟宽1.2米,黑斑蛙栖息池延伸出水沟与稻田水沟相连接,使黑斑蛙可以自由出入稻田水沟与黑斑蛙栖息池;
(2)稻田水沟上层采用敷设投饵布网:投饵布网采用拉线敷设,使残饵直接洒落稻田水沟,不污染黑斑蛙栖息地,扩大稻田种植的面积;
(3)选择黑斑蛙蛙种:在第一年10月初选择当年生活力强、性情活泼、产卵与排卵量高的黑斑蛙,雌性黑斑蛙与雄性黑斑蛙的比例是1:1-1:1.1,雌性黑斑蛙与雄性黑斑蛙发育均为良好,然后放养于稻田黑斑蛙栖息池中;
(4)蛙种培育:养殖密度为15只/平方米,保持稻田水沟敷设投饵布网投料的次数为1日投喂3次,饲料粒径为5.0mm;
(5)幼蛙培育:保持稻田水沟与黑斑蛙栖息池中的温度在14度以上,使黑斑蛙的受精卵有一个适宜的孵化环境,保证受精卵的孵化成功率,受精卵孵化出蝌蚪后,投放蝌蚪饲料,饲料粒径为2.0mm,每日3次,每5天观察一次黑斑蛙栖息池环境,进行换水;
(6)提纯复壮精选繁育法:在每年的3-6月,黑斑蛙繁殖期,尤其是4月份繁殖高峰期,保持稻田的浇灌水温在12°以上,从中选择出性情活泼、发育良好的黑斑蛙进行交配繁殖,或者与发育良好的野生黑斑蛙进行蛙种杂交繁殖;
(7)训练静态捕食:将每年通过科学培育、优选的黑斑蛙通过敷设投饵布网,饵料直接散落稻田水沟的方式进食,饵料漂浮于水面上,诱使黑斑蛙进食,从而训练黑斑蛙对于饵料等食物的条件反射,由传统的动态捕食习性养成静态捕食习性,驯化时间为5代;
(8)改善静态捕食:将驯化过后的黑斑蛙其每日投料的次数从3次变为2次,促使黑斑蛙群形成一种竞争性进食,从而进一步改善黑斑蛙的静态捕食习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黑斑蛙静食饲养驯化及稻蛙共生种养技术,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开垦稻蛙场地:开垦稻田与黑斑蛙栖息池,稻田与黑斑蛙栖息池的面积比为6:4,在稻田对角线间开垦稻田水沟,沟深0.5米、沟宽1.2米,黑斑蛙栖息池延伸出水沟与稻田水沟相连接,使黑斑蛙可以自由出入稻田水沟与黑斑蛙栖息池;
(2)稻田水沟上层采用敷设投饵布网:投饵布网采用拉线敷设,使残饵直接洒落稻田水沟,不污染黑斑蛙栖息地,扩大稻田种植的面积;
(3)选择黑斑蛙蛙种:在第一年10月初选择当年生活力强、性情活泼、产卵与排卵量高的黑斑蛙,雌性黑斑蛙与雄性黑斑蛙的比例是1:1-1:1.1,雌性黑斑蛙与雄性黑斑蛙发育均为良好,然后放养于稻田黑斑蛙栖息池中;
(4)蛙种培育:养殖密度为15只/平方米,保持稻田水沟敷设投饵布网投料的次数为1日投喂3次,饲料粒径为5.0mm;
(5)幼蛙培育:保持稻田水沟与黑斑蛙栖息池中的温度在14度以上,使黑斑蛙的受精卵有一个适宜的孵化环境,保证受精卵的孵化成功率,受精卵孵化出蝌蚪后,投放蝌蚪饲料,饲料粒径为2.0mm,每日3次,每5天观察一次黑斑蛙栖息池环境,进行换水;
(6)提纯复壮精选繁育法:在每年的3-6月,黑斑蛙繁殖期,尤其是4月份繁殖高峰期,保持稻田的浇灌水温在12°以上,从中选择出性情活泼、发育良好的黑斑蛙进行交配繁殖,或者与发育良好的野生黑斑蛙进行蛙种杂交繁殖;
(7)训练静态捕食:将每年通过科学培育、优选的黑斑蛙通过敷设投饵布网,饵料直接散落稻田水沟的方式进食,饵料漂浮于水面上,诱使黑斑蛙进食,从而训练黑斑蛙对于饵料等食物的条件反射,由传统的动态捕食习性养成静态捕食习性,驯化时间为4代;
(8)改善静态捕食:将驯化过后的黑斑蛙其每日投料的次数从3次变为2次,促使黑斑蛙群形成一种竞争性进食,从而进一步改善黑斑蛙的静态捕食习性。
CN201710962101.0A 2017-10-17 2017-10-17 一种黑斑蛙静食饲养驯化及稻蛙共生种养方法 Active CN10761614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962101.0A CN107616142B (zh) 2017-10-17 2017-10-17 一种黑斑蛙静食饲养驯化及稻蛙共生种养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962101.0A CN107616142B (zh) 2017-10-17 2017-10-17 一种黑斑蛙静食饲养驯化及稻蛙共生种养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16142A true CN107616142A (zh) 2018-01-23
CN107616142B CN107616142B (zh) 2020-12-25

Family

ID=610924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962101.0A Active CN107616142B (zh) 2017-10-17 2017-10-17 一种黑斑蛙静食饲养驯化及稻蛙共生种养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616142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96895A (zh) * 2018-03-31 2018-09-07 湖南文理学院 一种棘腹蛙逐代驯食方法
CN108812519A (zh) * 2018-04-11 2018-11-16 广东汇海农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青蛙—水稻共生养殖方法
CN109247301A (zh) * 2018-11-27 2019-01-22 湖南小新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黑斑蛙的养殖方法
CN114946759A (zh) * 2022-06-28 2022-08-30 丁理法 一种黑斑蛙单季晚稻综合种养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39273A (zh) * 2003-10-30 2004-10-27 吉林省舒兰市诚信蛙业有限责任公司 青蛙生态养殖方法
CN103210811A (zh) * 2013-04-26 2013-07-24 沅江市理想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蛙稻的混合养殖培育方法
CN106106348A (zh) * 2016-06-27 2016-11-16 益阳市丰运农业综合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黑斑蛙的养殖方法
CN106386675A (zh) * 2016-08-31 2017-02-15 陈冬林 一种稳粮增渔美国青蛙的高产养殖方法
CN107027702A (zh) * 2017-05-04 2017-08-11 成都市农林科学院 适用于稻田养殖的黑斑蛙种苗选育方法
CN107173324A (zh) * 2017-06-29 2017-09-19 杨慧 一种提高青蛙养殖变态期成活率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39273A (zh) * 2003-10-30 2004-10-27 吉林省舒兰市诚信蛙业有限责任公司 青蛙生态养殖方法
CN103210811A (zh) * 2013-04-26 2013-07-24 沅江市理想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蛙稻的混合养殖培育方法
CN106106348A (zh) * 2016-06-27 2016-11-16 益阳市丰运农业综合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黑斑蛙的养殖方法
CN106386675A (zh) * 2016-08-31 2017-02-15 陈冬林 一种稳粮增渔美国青蛙的高产养殖方法
CN107027702A (zh) * 2017-05-04 2017-08-11 成都市农林科学院 适用于稻田养殖的黑斑蛙种苗选育方法
CN107173324A (zh) * 2017-06-29 2017-09-19 杨慧 一种提高青蛙养殖变态期成活率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王志谦;王咏和: ""牛蛙静食驯化技术"", 《专业户》 *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96895A (zh) * 2018-03-31 2018-09-07 湖南文理学院 一种棘腹蛙逐代驯食方法
CN108812519A (zh) * 2018-04-11 2018-11-16 广东汇海农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青蛙—水稻共生养殖方法
CN109247301A (zh) * 2018-11-27 2019-01-22 湖南小新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黑斑蛙的养殖方法
CN114946759A (zh) * 2022-06-28 2022-08-30 丁理法 一种黑斑蛙单季晚稻综合种养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16142B (zh) 2020-12-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79646B (zh) 一种小龙虾养殖池塘种植水稻的方法
CN105360021B (zh) 一种小龙虾温室育苗装置及稻田种养循环方法
CN103563799B (zh) 低温繁育异育银鲫鱼苗的方法
CN105393985A (zh) 一种青蛙的养殖方法
CN107616142A (zh) 一种黑斑蛙静食饲养驯化及稻蛙共生种养技术
CN104106439B (zh) 一种有机稻田中水稻、虎纹蛙、鳖共生高产种养工艺
CN104126549A (zh) 水蛭苗种与螺类和水草共栖标粗培育方法
CN112021230B (zh) 虾苗培育装置、利用池塘培育均匀规格小龙虾虾种的方法
CN104322337A (zh) 鳝稻共生的养殖方法
CN102577800A (zh) 一种利用稻田养鳖防治水稻害虫的方法
CN109089799A (zh) 一种稻虾共育的养殖方法
CN104604796A (zh) 一种鳖仿生态养殖方法
CN105918200A (zh) 一种蟹稻共生种养池及其综合调温方法
CN109042416A (zh) 一种克氏原螯虾的早繁方法
CN102669034A (zh) 一种大海马亲鱼的人工促熟培育方法
CN110419472A (zh) 一种单环刺螠立体生态养殖方法
CN106900538A (zh) 一种利用苍蝇进行洋葱制种的方法
CN103960170A (zh) 湘鲶的人工繁育和养殖方法
CN105010229B (zh) 一种墨龟的养殖方法
CN103444605A (zh) 一种鲥鱼自然繁殖方法
CN105052802A (zh) 一种近江牡蛎新品种培育方法
CN107466622A (zh) 一种莲田养鱼的养殖方法
CN111657081A (zh) 一种稻、虾、鳝、泥鳅、甲鱼、鱼腥草、螺、贝的综合种养的方法
JPH0775497B2 (ja) ドジョウの産卵育成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CN103181363A (zh) 湖泊甲鱼资源增殖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