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08050A - 一种透镜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透镜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608050A
CN107608050A CN201711024371.3A CN201711024371A CN107608050A CN 107608050 A CN107608050 A CN 107608050A CN 201711024371 A CN201711024371 A CN 201711024371A CN 107608050 A CN107608050 A CN 1076080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arm
optical axis
lens
support a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02437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608050B (zh
Inventor
李育昇
管昱豪
游证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izhou Sazhid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IZHOU DAYAWAN YONGCHANG ELECTRONIC INDUSTRY Co Ltd
Jing Meida Optical Technology Co Ltd
Huizhou Daya Gulf Three Mei Da Optical Technology Co Limited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IZHOU DAYAWAN YONGCHANG ELECTRONIC INDUSTRY Co Ltd, Jing Meida Optical Technology Co Ltd, Huizhou Daya Gulf Three Mei Da Optical Technology Co Limiteds filed Critical HUIZHOU DAYAWAN YONGCHANG ELECTRONIC INDUSTR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6080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080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6080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080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ens Barrels (AREA)
  • Endoscop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包括设置在透镜支架和外壳之间的支撑臂,其末端与透镜支架可转动连接,其还具有与外壳可转动连接的支点部。将驱动部的磁体和线圈中的一者固定在支撑臂的朝向外壳的外侧面上,另一者固定在外壳上,使得所述磁体和线圈隔空对置。当线圈通电时,所产生的洛伦兹力带动支撑臂绕支点部与外壳的连接点转动,进而可带动透镜支架在光轴的方向移动实现对焦。本发明利用了杠杆原理驱动透镜支架,驱动部一侧只需要较小的驱动行程即可完成驱动,可将驱动部仅设置在透镜驱动装置一侧。进而可减小设置有驱动部一侧的壳体的厚度,以放置和固定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屏幕边缘。

Description

一种透镜驱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透镜驱动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上的透镜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当今手机屏在整个手机中的占比增大,且曲面屏幕的外形要求会进一步压缩照相模组的空间,因此照相模组的镜头活动空间缩减,需要马达偏心将镜头偏向一边动作,以便对焦,这就形成了非中心对称的结构,传统的弹片式的透镜驱动装置需要采用中心对称结构,无法满足产品的制造和装配需求。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偏心的驱动结构的透镜驱动装置。
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其包括外壳;用于保持透镜的透镜支架,其容纳在外壳的内部空间中;用于驱动透镜支架在透镜的光轴方向相对外壳移动的驱动部;以及用于引导透镜支架在透镜的光轴方向相对外壳移动的移动支撑部,其设于所述外壳与透镜支架之间。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还包括设置在透镜支架和外壳之间的支撑臂,其具有与所述透镜支架可转动连接的受力部,其还具有与外壳可转动连接或接触的支点部,以及受驱动部控制的施力部。当驱动部工作时,其施力到所述支撑臂的施力部上,从而带动所述支撑臂绕所述支点部与外壳的连接点或接触处转动,进而受力部可带动透镜支架在光轴的方向移动实现对焦。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外壳的靠近被摄物体侧的顶部的与所述驱动部或移动支撑部相对的边缘部分凹陷或向外壳的底部边缘侧弯曲,使外壳的顶部呈台阶状或弯曲下弯的状态。
优选的,所述支撑臂的施力部到支点部的距离小于支点部到受力部的距离。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透镜支架上形成有固定不动的突出的转轴或可收容滚珠的收容槽,所述支撑臂末端形成有长孔或长槽,所述长孔或长槽在垂直于光轴的方向上的长度大于其在光轴方向上的长度;从而当所述透镜支架上形成有固定不动的突出的转轴时,所述转轴插入支撑臂的长孔或长槽使得支撑臂可相对透镜支架旋转并可同步在基本垂直于光轴的方向上平移;当所述透镜支架上形成有可收容滚珠的收容槽时,支撑臂与透镜支架可藉由夹持于所述收容槽和长孔或长槽之间的滚珠实现相对旋转和在基本垂直于光轴的方向上相对平移。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从所述透镜的光轴方向观察,所述支撑臂大体呈U型或包括两段大体呈L型的组件;当包括两段大体呈L型的组件时,所述两个组件的组合形状大体呈U型。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移动支撑部包括:设置在所述透镜支架上的第一引导部、设置在外壳上并与所述第一引导器相对设置的第二引导部、以及设置在第一引导部和第二引导部之间的滚珠。其中,第一引导部和第二引导部中的一者上或其附近设置有第二磁体,另外一者上或其附近设置有磁性材料,所述第二磁体和所述磁性材料相互吸引以确保在所述透镜支架相对外壳移动的过程中所述移动支撑部有效地引导透镜支架。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驱动部包括以下中的一种:(1)包括相互隔空对置的磁体和线圈;所述磁体和线圈中的一者固定在支撑臂的朝向外壳的作为施力部的外侧面上,所述磁体和线圈中的另一者固定在外壳上,使得所述磁体和线圈隔空对置;所述线圈通电时,所产生的洛伦兹力施加至施力部上,从而带动所述支撑臂绕所述支点部与外壳的连接点或接触处转动,进而受力部可带动透镜支架在光轴的方向移动实现对焦;(2)连接在支撑部的施力部与外壳之间的形状记忆合金驱动组件,所述形状记忆合金驱动组件在加热时收缩,从而带动所述支撑臂绕所述支点部与外壳的连接点或接触处转动,进而受力部可带动透镜支架在光轴的方向移动实现对焦;(3)压电器件,所述压电器件工作时,其力至施力部上,从而带动所述支撑臂绕所述支点部与外壳的连接点或接触处转动,进而受力部可带动透镜支架在光轴的方向移动实现对焦。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外壳大体呈方形壳体状,具有位于光轴方向的顶部和底部,还具有位于光轴外周的第一侧面部、与第一侧面部相对的第二侧面部、连接第一侧面部和第二侧面部并相对设置的第三侧面部和第四侧面部;所述支撑臂包括大体平行的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以及连接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的弧形的或弯折形状的连结部;所述支点部位于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所述移动支撑部设置在所述外壳的第一侧面部与透镜支架之间,所述支撑臂的末端作为受力部可转动连接在所述透镜支架的朝向所述外壳的第三侧面部和第四侧面部的外侧壁上;所述支撑臂的施力部位于连结部或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的靠近连结部的端部或连结部与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的连接处;所述支点部位于所述施力部与受力部之间。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驱动部包括相互隔空对置的磁体和线圈,其包括两组磁体和两组线圈,所述两组磁体分别固定在外壳的第二侧面部与第三侧面部和第四侧面部形成的角落处,且在光轴的垂直方向上将磁体的极性背离;所述两组线圈固定在支撑臂的连结部上并与两组磁体隔空对置,且沿垂直于光轴的方向卷绕;从光轴的方向看,所述两组磁体均大体呈三角形,且斜边与线圈相对;所述支撑臂的形状与外壳和两组磁体围成的形状相适宜。
作为又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驱动部包括相互隔空对置的磁体和线圈,其包括两组磁体和两组线圈,所述两组磁体分别固定在外壳的第三侧面部和第四侧面部上,且在光轴的垂直方向上将磁体的极性背离;所述两组线圈分别固定在支撑臂的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上并与两组磁体隔空对置,且沿垂直于光轴的方向卷绕。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外壳大体呈方形壳体状,具有位于光轴方向的顶部和底部,还具有位于光轴外周的第一侧面部、与第一侧面部相对的第二侧面部、连接第一侧面部和第二侧面部并相对设置的第三侧面部和第四侧面部;所述支撑臂包括大体平行的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以及连接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的弧形的或弯折形状的连结部;所述支点部位于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所述移动支撑部设置在所述外壳的第一侧面部与透镜支架之间,所述支撑臂的末端作为受力部可转动连接在所述透镜支架的朝向所述外壳的第三侧面部和第四侧面部的外侧壁上;所述支撑臂的支点部位于连结部或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的靠近连结部的端部或连结部与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的连接处;所述施力部位于所述施力部与受力部之间。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驱动部包括相互隔空对置的磁体和线圈,所述磁体固定在外壳的第二侧面部上,且在光轴的垂直方向上将磁体的极性背离;所述线圈固定在支撑臂上以与磁体隔空对置,且沿垂直于光轴的方向卷绕。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磁体呈板状,其固定方式为下列中的一种:1)直接固定在外壳的第二侧面部的内侧;2)通过一片状的磁轭固定在外壳的第二侧面部的内侧;3)其固定在一片状的磁轭上,所述第二侧面部上形成有开口,所述磁轭固定在所述第二侧面部上并封闭该开口。
本发明利用了杠杆原理驱动透镜支架,从而只需要较小的驱动行程即可完成驱动,可将驱动部仅设置在透镜驱动装置一侧,偏心设置。当设置在一侧的驱动部所对应的施力部的移动范围缩小的前提下,可减小设置有驱动部的一侧的壳体的厚度,从而可以放置和固定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屏幕边缘,适用于现有屏幕越来越大的趋势,也适用于曲面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透镜驱动装置的爆炸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透镜驱动装置的支撑臂、驱动部和外壳连接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透镜驱动装置的支撑臂、驱动部和外壳连接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透镜驱动装置的支撑臂、驱动部和外壳连接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透镜驱动装置的支撑臂、驱动部和外壳连接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透镜驱动装置的支撑臂、驱动部和外壳连接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透镜驱动装置的支撑臂、驱动部和外壳连接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透镜驱动装置的支撑臂、驱动部和外壳连接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透镜驱动装置的支撑臂、驱动部和外壳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以下为描述方便,定义被摄物体位于透镜光轴的前方,则定义:在光轴方向上靠近被摄体一侧为前侧(前方,前),在光轴方向上远离被摄体一侧为后侧(后方,后)。如图1所示,一较佳实施例的透镜驱动装置主要包括由底座11和固定于底座11上方的上盖12组成的外壳、设于外壳内的透镜支架30、驱动部50、移动支撑部70和支撑臂90。
其中,底座11和上盖12连接构成的外壳整体呈方形壳体状,整个壳体具有位于光轴方向的顶部和底部,还具有位于光轴外周的第一侧面部、与第一侧面部相对的第二侧面部、连接第一侧面部和第二侧面部并相对设置的第三侧面部和第四侧面部。本实施例中,底座11作为壳体的底部,上盖12的顶部121作为壳体的顶部,上盖2的四个侧面部分别为第一侧面部122、第二侧面部123、第三侧面部124和第四侧面部125。本实施例中,第一侧面部122可分离与上盖12连接。
透镜支架30置于外壳内,用于承载图1中未示出的透镜。
移动支撑部70设于外壳与透镜支架30之间,用于引导透镜支架30在透镜的光轴方向相对外壳移动。本实施例中,移动支撑部70设于第一侧面部122与透镜支架30之间,维持第一侧面部122与透镜支架30之间的距离和有效支撑透镜支架30,其包括:设置在透镜支架30上的第一引导部71、设置在第一侧面部122上并与第一引导器71相对设置的第二引导部(图未示)、以及设置在第一引导部71和第二引导部之间的滚珠73。为了维持第一引导部71和第二引导部之间的距离,以防止滚珠73脱离位置,并维持驱动部的有效驱动力,第一引导部71和第二引导部中的一者上或其附近应设置有第二磁体(图未示),另外一者上或其附近设置有磁性材料作为磁轭。如此,第二磁体和磁性材料相互吸引以确保在透镜支架30相对外壳移动的过程中移动支撑部70有效地引导和支撑透镜支架30。滚珠73可由具有孔部的板维持相对位置,第一引导部71和第二引导部可包括可容纳滚珠73及其板的凹槽。
驱动部50用于驱动透镜支架3在外壳内沿透镜的光轴前后移动以便对焦。本实施例中包括两组线圈51和两组磁体52。从光轴的方向看,两组磁体52均大体呈三角形,其以角部朝向并接触外壳的第二侧面部123与第三侧面部124和第四侧面部125形成的角落的状态固定在外壳内,且在光轴的垂直方向上将磁体的极性背离,其斜边朝向透镜支架30侧。透镜支架30的外形与外壳及磁体52围成的空间匹配。
支撑臂90设置在外壳的第二侧面部123、第三侧面部124和第四侧面部125与透镜支架30之间,其形状与外壳和两组磁体52围成的形状相适宜,包括大体平行的第一臂部94和第二臂部95以及连接第一臂部94和第二臂部95的具有三个折边的(弯折形状的)连结部93,整体呈U型。支撑臂90的末端可转动与透镜支架30的朝向外壳的第三侧面部124和第四侧面部125的外侧壁上,并靠近第一侧面部122(也即靠近移动支撑部70)。本实施例中,上述可转动连接结构可为:支撑臂90的末端形成有通孔96,而透镜支架30的外侧壁上形成有转轴31,支撑臂90的末端藉由转轴31和通孔90可转动连接。此外,由于透镜支架在沿光轴方向移动的过程中,需要平行于光轴方向移动,不可偏离,因此通孔90的形状设计需要其在垂直于光轴的方向上的长度大于其在光轴方向上的长度,为长形孔,具体形状可大体呈直的长孔或以下文详细描述的支撑臂的支点部为圆心的弧形孔。如此,在透镜支架30和支撑臂90的相对转动过程中,同步在基本垂直于光轴的方向上有相对平移。
在其他变形实施例中,支撑臂90的末端的通孔可由朝向透镜支架的长槽替代,该长槽在垂直于光轴的方向上的长度大于其在光轴方向上的长度,可为直的长槽或以支点为圆心的弧形槽。
在其他变形实施例中,支撑臂90的末端可形成有转轴,而透镜支架30的外侧壁上形成有在垂直于光轴的方向上的长度大于在光轴方向上的长度的凹坑或孔,支撑臂90的末端藉由转轴和通孔可转动连接。
在其他变形实施例中,透镜支架30上可形成有用于收容滚珠的收容槽来替代转轴,对应的,支撑臂90末端可形成有长孔或长槽,该长孔或长槽在垂直于光轴的方向上的长度大于其在光轴方向上的长度,支撑臂的长孔或长槽与透镜支架的收容槽之间夹持有一个或多个滚珠。从而支撑臂与透镜支架可藉由夹持于两者之间的滚珠实现相对旋转和在基本垂直于光轴的方向上的相对平移。
在其他变形实施例中,透镜支架30上可形成有用于收容滚珠的在垂直于光轴的方向上的长度大于其在光轴方向上的长度的收容槽来替代转轴,对应的,支撑臂90末端可形成有圆孔或圆形槽,支撑臂的圆孔或圆形槽与透镜支架的收容槽之间夹持有一个或多个滚珠。从而支撑臂与透镜支架可藉由夹持于两者之间的滚珠实现相对旋转和在基本垂直于光轴的方向上的相对平移。
第一臂部94和第二臂部95上设置有支点部,该支点部与外壳可转动连接或接触。支点部是指第一臂部94和第二臂部95的与外壳可转动连接或接触的部位,其可为第一臂部94和第二臂部95上设置的一个凹槽或凸起等,也可以什么都没有,单纯为被外壳上的支撑结构支撑的部位。该可转动连接也可为孔和轴相配合的转动结构,也可为现有的其他可转动结构。本实施例中,从底座11上朝向光轴前方延伸而出两个支撑柱111,支撑着第一臂部94和第二臂部95的靠近连结部93的位置,使得支撑臂90可绕支点部旋转。
驱动部50的两组线圈51固定在支撑臂90的连结部93的朝向外壳的外侧面上并分别与两组磁体52隔空对置,且沿垂直于光轴的方向卷绕。
工作中,当线圈51通电时,所产生的洛伦兹力带动支撑臂90绕支点部与外壳的支撑柱11的连接点转动,进而带动透镜支架30在光轴的方向移动实现对焦。以上,支撑臂90作为杠杆起作用,支撑臂90的末端与透镜支架30相连的部位作为受力部,其固定线圈51的部位作为施力部,与支撑柱11的连接点作为支点。在垂直于光轴的一个方向(本实施例中为穿过第一侧面部122和第二侧面部123中心的直线方向)上,通过将施力部到支点部的距离设置为小于支点部到受力部的距离,可放大施力部的移动行程。由于支点部设置在施力部和受力部的中部,当透镜支架30仅需要朝向光轴前方运动而对焦时,固定线圈51的施力部仅需要朝向光轴后方运动,则外壳与驱动部50相对的一侧可继续减薄。本实施例中,支撑臂90在光轴方向的高度小于透镜支架30的高度,上盖12的顶部121的与驱动部50相对的边缘部分凹陷形成台阶126,从而可允许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屏幕可搭载在台阶126上,适用于屏幕增大化的或曲面屏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其他实施例中,顶部121的与驱动部50相对的边缘部分可向外壳的底部边缘侧弯曲(也即向光轴后方弯曲),使外壳的顶部呈弯曲下弯的状态,同样可搭载屏幕的边缘,适用于屏幕增大化的或曲面屏的便携式电子设备。
本实施例中,线圈51固定在支撑臂90上,线圈51的供电路径可沿支撑臂90延伸并通过支撑臂90的支点部延伸至外壳。其他实施例中,线圈51可固定在外壳上,而磁体52可固定在支撑臂90上,两者隔空对置。
例如,在一变形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驱动部仅包括一组线圈和一组磁体,磁体固定在外壳的第二侧面部123上,优选位于第二侧面部123的中心,且在光轴的垂直方向上将磁体的极性背离。线圈固定在支撑臂上以与磁体隔空对置,且沿垂直于光轴的方向卷绕,也能实现与第一实施例的透镜驱动装置同样的效果。本变形实施例中,支撑臂可为具有三个板状边且三个板状边相互垂直的U型结构。磁体可呈板状,其固定方式可为下列中的一种:1)直接固定在外壳的第二侧面部的内侧;2)通过一片状的磁轭固定在外壳的第二侧面部的内侧;3)其固定在一片状的磁轭上,所述第二侧面部上形成有开口,所述磁轭固定在所述第二侧面部上并封闭该开口。
在第一实施例中,在垂直于光轴的一个方向上,支点部设置在施力部和受力部的之间,其他实施例中,施力部可位于支点部和受力部之间。例如,在另一变形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支点部位于连结部93上,驱动部50的线圈或磁体固定在第一臂部94和第二臂部95上。具体的,驱动部包括两组磁体和两组线圈,两组磁体分别固定在外壳的第二侧面部和第三侧面部上,呈板状,且在光轴的垂直方向上将磁体的极性背离。两组线圈分别固定在支撑臂的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上并与两个磁体隔空对置,且沿垂直于光轴的方向卷绕。该变形实施例也能达到与第一实施例的透镜驱动装置相似的效果。本实施例中,磁体呈板状,与前一变形例类似的,磁体的固定方式可为下列中的一种:1)直接固定在外壳的第二侧面部的内侧;2)通过一片状的磁轭固定在外壳的第二侧面部的内侧;3)其固定在一片状的磁轭上,所述第二侧面部上形成有开口,所述磁轭固定在所述第二侧面部上并封闭该开口。
在第一实施例中,从透镜的光轴方向观察,支撑臂大体呈U型,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撑臂可包括两段大体呈L型的组件,分别设置在移动支撑部两侧,从而从透镜的光轴方向观察,两个大体呈L型的组件的组合形状大体呈U型。
在其它实施例中,还可用记忆金属或压电材料来替换磁体和线圈。例如,在如图2所示的第二实施例中,一种透镜驱动装置与第一实施例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区别在于驱动部为连接在支撑臂90的施力部与外壳之间的两组形状记忆合金(Shape Memory Alloys,SMA)驱动组件50’,支撑臂90的连结部93的外侧表面上设置有用于固定这两个形状记忆合金驱动组件50’的固定柱931。具体的,支点部设置在第一臂部94和第二臂部95,固定柱931设置在三段式连结部93的靠两侧的位置上,每侧设置两个固定柱931。每个形状记忆合金驱动组件50’均包括一缠绕在其中一个固定柱931上的缠绕部51’、从缠绕部51’延伸出来并搭在另一个固定柱931上的连结部52’、以及连接在连结部52’末端并固定在底座11上的固定部53’。当需要透镜支架(也即支撑臂90的受力部一侧)向光轴前方运动时,加热形状记忆合金驱动组件50’,使其收缩预设长度,拉动固定柱931(也即施力部),从而带动支撑臂90绕支撑柱111顶端转动,进而受力部可带动透镜支架在光轴的方向移动实现对焦。
在第二实施例的一个变形例中,固定柱931可设置在第一臂部94和第二臂部95的靠近连结部93的端部。
在第二实施例的另一个变形例(第三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臂部94和第二臂部95的靠近连结部93的端部均设置有两个固定柱931’、932(932更靠近连结部93),底座11的与第一臂部94和第二臂部95相对的侧边的外侧壁的靠近两端处各向外延伸而出一固定柱112、113(112靠近支撑臂90的末端,113与932在光轴方向相对)。每个形状记忆合金驱动组件50’’均包括一缠绕在固定柱931’上的缠绕部51’’、缠绕在固定柱112上的缠绕部52’’、连接缠绕部51’’和52’’的连结部53’’、以及固定在底座11上的比固定柱113更远离固定柱112的位置上的固定框54’’。连结部53’’搭载固定柱932上,穿过固定框54’’,并搭在固定柱113上以保持拉伸不易脱落的状态,其可相对固定框54’’移动。当需要透镜支架(也即支撑臂90的受力部一侧)向光轴前方运动时,加热形状记忆合金驱动组件50’’,使其收缩预设长度,拉动缠绕部51’’缠绕的固定柱931’(也即施力部),从而带动支撑臂90绕支撑柱111顶端转动,进而受力部可带动透镜支架在光轴的方向移动实现对焦。由于采用了两个缠绕部和更长的连结部53’’,可产生更大的行程和。
在第二实施例中,支撑臂的支点部位于施力部和受力部之间,在第二实施例的又一个变形例(第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支撑臂的施力部位于支点部和受力部之间。第一臂部94和第二臂部95的靠近连结部93的端部均设置有两个固定柱931’、932(932更靠近连结部93),底座11的与第一臂部94和第二臂部95相对的侧边的外侧上向外延伸而出一固定柱113(113与932在光轴方向相对)。从光轴的方向观察,支撑柱111设置在底座11的比固定柱113更靠近连结部93处。每个形状记忆合金驱动组件50均包括一缠绕在固定柱931’上的缠绕部51’’、缠绕在固定柱113上的缠绕部52’’、连接缠绕部51’’和52’’的连结部53’’、以及固定在底座11上的比固定柱113更靠近支撑柱111位置上的固定框54’’。连结部53’’搭载固定柱932上,并穿过固定框54’’,以保持拉伸不易脱落的状态,其可相对固定框54’’移动。
在第三实施例(如图3所示)中,支撑臂的支点部位于施力部和受力部之间,在第三实施例的一个变形例(第五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支撑臂的施力部位于支点部和受力部之间,其他结构均相同和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在第六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一种透镜驱动装置与第一实施例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区别在于驱动部为连接在支撑臂90的施力部与外壳之间的压电(Piezo)器件60。本实施例中,压电器件60固定在外壳的与连结部93的外侧面相对的内侧壁上,并与连结部93接触,当需要驱动透镜支架在光轴的方向移动时,控制压电器件60在光轴方向上产生高度变化,从而通过摩擦力带动位于连结部93在光轴方向移动,进而带动透镜支架在光轴方向移动实现对焦。压电器件60可为片状或柱状均可,只要在工作中可利用摩擦力带动连结部93即可。
在第六实施例的一个变形例(第七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压电器件60设置在壳体的角落处,一夹具61的端部固定在压电器件60上,并沿垂直于光轴的方向向壳体的另一角落延长,使得夹具61的侧表面与连结部93接触。当需要驱动透镜支架在光轴的方向移动时,控制压电器件60在光轴方向上产生高度变化,从而带动夹具61在光轴的方向移动,进而通过夹具61与连结部93之间的摩擦力带动位于连结部93移动,进而带动透镜支架在光轴方向移动实现对焦。
在第六实施例的另一个变形例(第八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其与第六实施例中的透镜驱动装置的不同之处在于施力部位于支点部和受力部之间。在第八实施例中,支点部靠近(或设置在)连结部93。压电器件60固定在外壳的与第二臂部95(或第一臂部94)的外侧面相对的内侧壁上,并与第二臂部95(或第一臂部94)接触。当需要驱动透镜支架在光轴的方向移动时,控制压电器件60在光轴方向上产生高度变化,从而通过摩擦力带动位于第二臂部95(或第一臂部94)在光轴方向移动,使得支撑臂绕支撑柱111旋转,进而带动透镜支架在光轴方向移动实现对焦。压电器件60可为片状或柱状均可,只要在工作中可利用摩擦力带动连结部93即可。
在第七实施例的一个变形例(第九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其与第七实施例中的透镜驱动装置的不同之处在于施力部位于支点部和受力部之间。在第九实施例中,支点部设置在连结部93中部(也可设置在第一臂部94和第二臂部95的靠近连结部93的端部)。压电器件60设置在壳体的角落处或靠近角落处,夹具61的端部固定在压电器件60上,并沿垂直于光轴的方向向壳体的另一角落延长,使得夹具61的侧表面与第一臂部94和/或第二臂部95接触。当需要驱动透镜支架在光轴的方向移动时,控制压电器件60在光轴方向上产生高度变化,从而带动夹具61在光轴的方向移动,进而通过夹具61与第一臂部94和/或第二臂部95之间的摩擦力带动支撑臂90绕支撑柱111的顶端旋转,进而带动透镜支架在光轴方向移动实现对焦。
在其他实施例中,外壳可为圆形或椭圆形等其他形状,只要在垂直于光轴的一个方向上,合理设置支撑臂的支点部、施力部和受力部,使得支点部位于施力部和受力部之间,或施力部位于支点部和受力部之间,且施力部移动的行程可被放大即可。
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显而易见的替换形式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3)

1.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包括:
外壳;
用于保持透镜的透镜支架,其容纳在外壳的内部空间中;
用于驱动透镜支架在透镜的光轴方向相对外壳移动的驱动部;以及
用于引导透镜支架在透镜的光轴方向相对外壳移动的移动支撑部,其设于所述外壳与透镜支架之间;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透镜支架和外壳之间的支撑臂,其具有与所述透镜支架可转动连接的受力部,其还具有与外壳可转动连接或接触的支点部,以及受驱动部控制的施力部;
当驱动部工作时,其施力到所述支撑臂的施力部上,从而带动所述支撑臂绕所述支点部与外壳的连接点或接触处转动,进而受力部可带动透镜支架在光轴的方向移动实现对焦。
2.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靠近被摄物体侧的顶部的与所述驱动部或移动支撑部相对的边缘部分凹陷或向外壳的底部边缘侧弯曲,使外壳的顶部呈台阶状或弯曲下弯的状态。
3.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臂的施力部到支点部的距离小于支点部到受力部的距离。
4.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支架上形成有固定不动的突出的转轴或可收容滚珠的收容槽,所述支撑臂末端形成有长孔或长槽,所述长孔或长槽在垂直于光轴的方向上的长度大于其在光轴方向上的长度;从而当所述透镜支架上形成有固定不动的突出的转轴时,所述转轴插入支撑臂的长孔或长槽使得支撑臂可相对透镜支架旋转并可同步在基本垂直于光轴的方向上平移;当所述透镜支架上形成有可收容滚珠的收容槽时,支撑臂与透镜支架可藉由夹持于所述收容槽和长孔或长槽之间的滚珠实现相对旋转和在基本垂直于光轴的方向上相对平移。
5.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从所述透镜的光轴方向观察,所述支撑臂大体呈U型或包括两段大体呈L型的组件;当包括两段大体呈L型的组件时,所述两个组件的组合形状大体呈U型。
6.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支撑部包括:
设置在所述透镜支架上的第一引导部;
设置在外壳上并与所述第一引导器相对设置的第二引导部;以及
设置在第一引导部和第二引导部之间的滚珠;
其中,第一引导部和第二引导部中的一者上或其附近设置有第二磁体,另外一者上或其附近设置有磁性材料,所述第二磁体和所述磁性材料相互吸引以确保在所述透镜支架相对外壳移动的过程中所述移动支撑部有效地引导透镜支架。
7.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包括以下中的一种:
(1)包括相互隔空对置的磁体和线圈;所述磁体和线圈中的一者固定在支撑臂的朝向外壳的作为施力部的外侧面上,所述磁体和线圈中的另一者固定在外壳上,使得所述磁体和线圈隔空对置;所述线圈通电时,所产生的洛伦兹力施加至施力部上,从而带动所述支撑臂绕所述支点部与外壳的连接点或接触处转动,进而受力部可带动透镜支架在光轴的方向移动实现对焦;
(2)连接在支撑部的施力部与外壳之间的形状记忆合金驱动组件,所述形状记忆合金驱动组件在加热时收缩,从而带动所述支撑臂绕所述支点部与外壳的连接点或接触处转动,进而受力部可带动透镜支架在光轴的方向移动实现对焦;
(3)压电器件,所述压电器件工作时,其力至施力部上,从而带动所述支撑臂绕所述支点部与外壳的连接点或接触处转动,进而受力部可带动透镜支架在光轴的方向移动实现对焦。
8.依据权利要求1-7项中任一项所述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大体呈方形壳体状,具有位于光轴方向的顶部和底部,还具有位于光轴外周的第一侧面部、与第一侧面部相对的第二侧面部、连接第一侧面部和第二侧面部并相对设置的第三侧面部和第四侧面部;所述支撑臂包括大体平行的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以及连接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的弧形的或弯折形状的连结部;所述支点部位于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所述移动支撑部设置在所述外壳的第一侧面部与透镜支架之间,所述支撑臂的末端作为受力部可转动连接在所述透镜支架的朝向所述外壳的第三侧面部和第四侧面部的外侧壁上;所述支撑臂的施力部位于连结部或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的靠近连结部的端部或连结部与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的连接处;所述支点部位于所述施力部与受力部之间。
9.依据权利要求8所述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包括相互隔空对置的磁体和线圈,其包括两组磁体和两组线圈,所述两组磁体分别固定在外壳的第二侧面部与第三侧面部和第四侧面部形成的角落处,且在光轴的垂直方向上将磁体的极性背离;所述两组线圈固定在支撑臂的连结部上并与两组磁体隔空对置,且沿垂直于光轴的方向卷绕;从光轴的方向看,所述两组磁体均大体呈三角形,且斜边与线圈相对;所述支撑臂的形状与外壳和两组磁体围成的形状相适宜。
10.依据权利要求8所述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包括相互隔空对置的磁体和线圈,其包括两组磁体和两组线圈,所述两组磁体分别固定在外壳的第三侧面部和第四侧面部上,且在光轴的垂直方向上将磁体的极性背离;所述两组线圈分别固定在支撑臂的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上并与两组磁体隔空对置,且沿垂直于光轴的方向卷绕。
11.依据权利要求1-7项中任一项所述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大体呈方形壳体状,具有位于光轴方向的顶部和底部,还具有位于光轴外周的第一侧面部、与第一侧面部相对的第二侧面部、连接第一侧面部和第二侧面部并相对设置的第三侧面部和第四侧面部;所述支撑臂包括大体平行的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以及连接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的弧形的或弯折形状的连结部;所述支点部位于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所述移动支撑部设置在所述外壳的第一侧面部与透镜支架之间,所述支撑臂的末端作为受力部可转动连接在所述透镜支架的朝向所述外壳的第三侧面部和第四侧面部的外侧壁上;所述支撑臂的支点部位于连结部或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的靠近连结部的端部或连结部与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的连接处;所述施力部位于所述施力部与受力部之间。
12.依据权利要求11所述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包括相互隔空对置的磁体和线圈,所述磁体固定在外壳的第二侧面部上,且在光轴的垂直方向上将磁体的极性背离;所述线圈固定在支撑臂上以与磁体隔空对置,且沿垂直于光轴的方向卷绕。
13.依据权利要求12所述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磁体呈板状,其固定方式为下列中的一种:1)直接固定在外壳的第二侧面部的内侧;2)通过一片状的磁轭固定在外壳的第二侧面部的内侧;3)其固定在一片状的磁轭上,所述第二侧面部上形成有开口,所述磁轭固定在所述第二侧面部上并封闭该开口。
CN201711024371.3A 2017-10-03 2017-10-27 一种透镜驱动装置 Active CN1076080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9251846 2017-10-03
CN201710925184 2017-10-0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08050A true CN107608050A (zh) 2018-01-19
CN107608050B CN107608050B (zh) 2024-02-02

Family

ID=6108046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024371.3A Active CN107608050B (zh) 2017-10-03 2017-10-27 一种透镜驱动装置
CN201721402417.6U Active CN207318817U (zh) 2017-10-03 2017-10-27 一种透镜驱动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402417.6U Active CN207318817U (zh) 2017-10-03 2017-10-27 一种透镜驱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07608050B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27947A (zh) * 2018-06-26 2018-10-09 惠州大亚湾三美达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透镜驱动装置
CN108710189A (zh) * 2018-07-04 2018-10-26 上海比路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透镜驱动马达、相机及移动终端装置
CN110572556A (zh) * 2019-09-30 2019-12-1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2433332A (zh) * 2019-08-09 2021-03-02 新思考电机有限公司 驱动装置、照相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113366384A (zh) * 2019-01-22 2021-09-07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相机模块
CN113811813A (zh) * 2019-05-10 2021-12-17 米尼斯怀斯股份公司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WO2023236155A1 (zh) * 2022-06-09 2023-12-14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摄像头模组及终端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08050B (zh) * 2017-10-03 2024-02-02 惠州萨至德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透镜驱动装置
CN111568386B (zh) * 2020-06-22 2021-07-06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一种自适应光学相干层析成像设备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13014A (zh) * 2004-06-15 2005-12-28 索尼公司 透镜驱动机构和图像获取装置
JP2007058075A (ja) * 2005-08-26 2007-03-08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撮影レンズユニット
CN101308240A (zh) * 2007-05-17 2008-11-19 夏普株式会社 致动器及其制造方法、摄像设备及便携式电子设备
JP2009122602A (ja) * 2007-11-19 2009-06-04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駆動装置
JP2010072415A (ja) * 2008-09-19 2010-04-02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駆動機構、駆動装置
CN102077126A (zh) * 2008-07-01 2011-05-25 柯尼卡美能达精密光学株式会社 驱动机构、驱动装置及透镜驱动装置
CN102640029A (zh) * 2009-12-04 2012-08-15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及搭载有透镜驱动装置的相机模块、便携式电话
US20120230665A1 (en) * 2009-11-24 2012-09-13 Konica Minolta Advanced Layers, Inc. Drive device
CN106597630A (zh) * 2015-10-14 2017-04-26 新思考电机有限公司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头装置与电子设备
CN207318817U (zh) * 2017-10-03 2018-05-04 惠州大亚湾三美达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透镜驱动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13014A (zh) * 2004-06-15 2005-12-28 索尼公司 透镜驱动机构和图像获取装置
JP2007058075A (ja) * 2005-08-26 2007-03-08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撮影レンズユニット
CN101308240A (zh) * 2007-05-17 2008-11-19 夏普株式会社 致动器及其制造方法、摄像设备及便携式电子设备
JP2009122602A (ja) * 2007-11-19 2009-06-04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駆動装置
CN102077126A (zh) * 2008-07-01 2011-05-25 柯尼卡美能达精密光学株式会社 驱动机构、驱动装置及透镜驱动装置
JP2010072415A (ja) * 2008-09-19 2010-04-02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駆動機構、駆動装置
US20120230665A1 (en) * 2009-11-24 2012-09-13 Konica Minolta Advanced Layers, Inc. Drive device
CN102640029A (zh) * 2009-12-04 2012-08-15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及搭载有透镜驱动装置的相机模块、便携式电话
CN106597630A (zh) * 2015-10-14 2017-04-26 新思考电机有限公司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头装置与电子设备
CN207318817U (zh) * 2017-10-03 2018-05-04 惠州大亚湾三美达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透镜驱动装置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27947A (zh) * 2018-06-26 2018-10-09 惠州大亚湾三美达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透镜驱动装置
CN108627947B (zh) * 2018-06-26 2024-01-30 惠州萨至德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透镜驱动装置
CN108710189A (zh) * 2018-07-04 2018-10-26 上海比路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透镜驱动马达、相机及移动终端装置
CN113366384A (zh) * 2019-01-22 2021-09-07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相机模块
CN113366384B (zh) * 2019-01-22 2023-12-22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相机模块
CN113811813A (zh) * 2019-05-10 2021-12-17 米尼斯怀斯股份公司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CN112433332A (zh) * 2019-08-09 2021-03-02 新思考电机有限公司 驱动装置、照相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110572556A (zh) * 2019-09-30 2019-12-1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0572556B (zh) * 2019-09-30 2021-02-02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WO2023236155A1 (zh) * 2022-06-09 2023-12-14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摄像头模组及终端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08050B (zh) 2024-02-02
CN207318817U (zh) 2018-05-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318817U (zh) 一种透镜驱动装置
US8737830B2 (en) Interchangeable zoom lens actuator with auto-focus adjustment
US7652712B2 (en) Lens shifting structure for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JP4324368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TWI280731B (en) An actuating apparatus using mini linear motor and an auto-focusing device having the actuating apparatus
JP6273491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KR101308621B1 (ko) 소형 카메라용 액츄에이터
TWI288258B (en) Auto-focusing device for lens
CN102445744A (zh) 透镜驱动装置及相机模块
JP2003295033A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TW200845539A (en) Voice coil motor and pre-compression generation device
JP3801502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CN209330246U (zh) 一种防抖传感模块及潜望式模组
US20210294068A1 (en) Camera apparatus, sma driving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driving method and wiring method thereof
CN109412458B (zh) 一种对焦马达及摄像模组
CN101738702A (zh) 利用导磁壳体实现省电效果的音圈马达
JP4844995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CN201029008Y (zh) 微型镜头二段式对焦结构
CN113448137A (zh) 镜头驱动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8318992A (zh) 一种摄像头微型驱动马达
CN112242785B (zh) 一种直线电机、镜头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08535934A (zh) 一种可变光圈的光学镜头
JP3892289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US20070274699A1 (en) Lens module
CN113820821A (zh) 一种滚珠导向的压电自动对焦马达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222

Address after: Xiangshuihe Industrial Park, Dayawan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Hui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Huizhou Sazhid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6083 4th floor, No.6 workshop, Yongchang electronics company, Xiangshuihe Industrial Park, Daya Bay, Hui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HUIZHOU DAYA BAY JSS OPTICAL TECHNOLOGY Co.,Ltd.

Applicant before: HUIZHOU DAYA BAY EVER BRIGHT ELECTRONICS & INDUSTRIAL Co.,Ltd.

Applicant before: JSS OPTICAL TECHNOLOGY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