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纵筋无法穿入箍筋造成现场无法绑扎而影响进度,提供一种能够省时且省力的实现纵筋和箍筋绑扎的预制主体。
还有必要提供一种带有该预制主体的预制构件。
更有必要提供一种该预制构件的施工方法。
一种预制主件,其包括:
构件主体,包括用于浇注的连接面;以及
多组组合箍筋,每组所述组合箍筋包括成对设置于所述连接面纵长方向两侧的两个拉筋及连接于所述两个拉筋之间的箍筋帽;每个所述拉筋的一端设置于所述构件主体内,另一端突伸于所述连接面外;
其中,每组所述组合箍筋中成对设置的两个所述拉筋突伸于所述连接面的两端之间间隔形成供顶部纵筋通过的开口,每个所述箍筋帽连接于两个所述拉筋之间且封闭开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组所述组合箍筋中成对的两个所述拉筋沿垂直所述连接面纵长方向正对设置,且所述多组组合箍筋沿所述连接面纵长方向间隔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所述拉筋突伸于所述连接面的一端向靠近所述连接面方向弯曲形成弯钩部,每组所述组合箍筋中两个所述拉筋的所述弯钩部相互面向且间隔形成供所述顶部纵筋通过的所述开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制主体的净跨小于或等于4米,所述多组组合箍筋沿所述连接面纵长方向间隔设置于整个所述连接面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制主体的净跨大于4米,所述多组组合箍筋设置于所述预制主体靠近所述顶部纵筋穿入端的一侧,且所述多组组合箍筋的预留范围为距所述顶部纵筋穿入端大于或等于一米的范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制主体呈90度成型,所述多组组合箍筋沿所述预制主体弯折角度相匹配的布置于所述预制主体的连接面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箍筋帽包括第一连接段及形成于所述第一连接段相对两端的两个第二连接段,所述两个第二连接段由所述第一连接段相对的两端相向弯折而成;所述第一连接段封闭所述开口,所述两个第二连接段固定连接于成对设置的两个所述拉筋上。
一种预制构件,其包括上述的预制主体、顶部纵筋以及浇注于所述预制主体中所述预制层上的现浇层,所述顶部纵筋绑扎于所述预制主体的所述多组组合箍筋上,且所述多组组合箍筋与所述顶部纵筋绑扎形成的钢筋笼在进行浇注时预埋于所述现浇层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制构件为预制梁,所述连接面的纵长方向为所述预制梁长度方向,每组所述组合箍筋中成对的所述两个拉筋沿所述连接面宽度方向正对设置。
一种预制构件的施工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搭设预制模板,并将拉筋沿预制模板纵长方向成对设置且预留形成开口;
将底部纵筋与所述拉筋的底部绑扎,进行混凝土浇注形成预制层;
在施工现场将所述顶部纵筋经所述开口穿入所述拉筋内,并在所述顶部纵筋放置完成后进行绑扎;
将每个箍筋帽固定连接于每对所述拉筋中突伸于所述预制层外的两端之间且封闭所述开口;
进行混凝土现浇将所述多组组合箍筋和与之绑扎的所述顶部纵筋埋入现浇层中,并与所述预制层结合形成预制构件。
本发明预制主体、预制构件及其施工方法中,组合箍筋中相对设置的两个拉筋之间预留形成有开口,使得用于绑扎形成钢筋笼的顶部纵筋可由两个拉筋之间的开口放入(即由预制主体中连接面上方穿入即可),而无需一定沿预制主体纵长方向的端面穿入,避免因施工条件受限的情况下,无法将顶部纵筋穿入箍筋内进行绑扎,从而影响项目后续施工进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较佳实施方式的预制主体100,其在专业工厂内采用预先成型方法形成预制层10,预制层10上布置多组组合箍筋30。在现场施工时,通过在预制层10的多组组合箍筋30上绑扎顶部纵筋20成钢筋笼,再现浇混凝土,将铜筋笼埋入现浇层(图未示)中,并与预制层10结合固定形成整体预制构件(图未示)。
在本具体实施例中,预制主体100为在专业工厂内已成型预制层10的预制梁主体,预制构件为于预制梁主体的预制层10上现浇混凝土后固定形成的预制梁。可以理解地,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预制主体100可为成型有预制层10的主体结构,预制构件为于预制主体100的预制层10上成型现浇层的预制结构,例如,预制楼板等,在此不作限定。
预制层10包括用于现浇的连接面11,每组组合箍筋30包括成对设置于连接面11纵长方向两侧的两个拉筋31及连接于两个拉筋31之间的箍筋帽33。每个拉筋31的一端设置于预制层10内,另一端突伸于连接面11外。其中,每组组合箍筋30中成对设置的两个拉筋31突伸于连接面11的两端之间间隔形成供顶部纵筋20通过的开口312,每个箍筋帽33连接于两个拉筋31之间且封闭开口312。
上述预制主体100的组合箍筋30中,相对设置的两个拉筋31之间预留形成有开口312,使得用于绑扎形成钢筋笼的顶部纵筋20可由两个拉筋31之间的开口312放入(即由预制主体100中连接面11上方穿入即可),而无需一定沿预制主体100纵长方向的端面穿入,避免因施工条件受限的情况下,无法将顶部纵筋20穿入箍筋30内进行绑扎,从而影响项目后续施工进度。
具体地,顶部纵筋20包括平直端21及相对平直端21弯折形成的锚固端23。平直端21在现场施工时穿入拉筋31内与拉筋31实现绑扎,锚固端23突伸于预制主体100外,用于在现浇时锚固于与预制构件装配的其它构件结构上,例如与预制梁装配的预制柱,以实现两者之间的固定连接。在本具体实施例中,顶部纵筋20包括沿连接面11纵长方向绑扎于每组组合箍筋30中两个拉筋31的两根。
每组组合箍筋30中成对的两个拉筋31沿垂直连接面11纵长方向正对设置,且多组组合箍筋30沿连接面11纵长方向间隔设置。在本具体实施例中,预制构件为长方体预制梁,连接面11的纵长方向即为预制梁长度方向,每组组合箍筋30中成对的两个拉筋31沿连接面11宽度方向正对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组组合箍筋30中成对设置的两个拉筋31相互独立,箍筋帽33包括分别连接于两个拉筋31底部与顶部的两个。两个拉筋31预埋于预制层10内的底部通过其中一个箍筋帽33连接,以与底部纵筋(图未示)进行绑扎;两个拉筋31突伸于预制层10的顶部通过另一个箍筋帽33连接,以与顶部纵筋20绑扎;如此,组合箍筋30、顶部纵筋20以及底部纵筋共同绑扎形成钢筋笼,并在现浇后预埋于预制构件内。
在其中另一个实施例中,每组组合箍筋30中成对设置的两个拉筋31预埋于预制层10内的底部一体连接,而突伸于预制层10的顶部间隔呈开口312并通过箍筋帽33连接,以与顶部纵筋20绑扎。也就是说,箍筋帽33在本具体实施例中仅连接于突伸预制层10外的顶部之间即可,而无需在拉筋31底部设置。
在本具体实施例中,每个拉筋31突伸于连接面11的一端向靠近连接面11方向弯曲形成弯钩部310,每组组合箍筋30中两个拉筋31的弯钩部310相互面向且间隔形成供顶部纵筋20通过的开口312,每个箍筋帽33连接于两个弯钩部310之间且封闭开口312。
可以理解地,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拉筋31突伸于预制层10的一端的形状及弯钩部31弯曲的角度可以根据需要而定,例如,成对设置的两个拉筋31中一者弯钩部310的弯曲角度为135度,另一者弯钩部310的弯曲角度为90度亦可,在此不作限定。
箍筋帽33与拉筋31及顶部纵筋20的绑扎方式可根据需要进行选择,例如,拉筋31的弯钩部310紧靠箍筋帽33并勾住顶部纵筋20;或者拉筋31的弯钩部310紧靠顶部纵筋20并勾住箍筋帽33;亦可者拉筋31的弯钩部310同时勾住顶部纵筋20和箍筋帽33,在此均不作限定。
在本具体实施例中,箍筋帽33包括第一连接段330及形成于第一连接段330相对两端的两个第二连接段332,两个第二连接段332由第一连接段330相对的两端相向弯折而成,使得箍筋帽33大体为两端弯折的倒U字型。第一连接段330封闭开口312,两个第二连接段332固定连接于成对设置的两个拉筋31上。
其中,两个第二连接段332相对第一连接段330的弯曲角度可以根据需要而定,例如,两个第二连接段332相对第一连接段330的弯曲角度均为45度,或者两个第二连接段332中一者相对第一连接段330的弯曲角度为45度,而另一者相对第一连接段330的弯曲角度为90度。
请继续参看图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预制主体100的净跨小于或等于4米,多组组合箍筋30沿连接面11纵长方向间隔设置于整个连接面11上,即顶部纵筋20直接通过设置于连接面11上多组组合箍筋30的开口312并勾入拉筋31的弯钩部310内,每个箍筋帽33的第一连接段330封闭对应开口312,两个第二连接段332分别固定连接于对应两个拉筋31上。由于预制主体100的净跨较短,在满足预制构件强度的条件下,通过设置多组组合箍筋30使得现场绑扎更方便。
请参看图3,在其中另一个实施例中,预制主体100的净跨大于4米,多组组合箍筋30设置于预制主体100靠近顶部纵筋20穿入端的一侧,且多组组合箍筋30的预留范围为距顶部纵筋20穿入端大于或等于一米的范围。同时,预制层10上还布置多组封闭箍筋50,多组封闭箍筋50设置于预制主体100远离顶部纵筋20穿入端的一侧,且布置于预制主体100除多组组合箍筋30外的其它范围内。如此,顶部纵筋20可在无需考虑施工条件的情况下,将顶部纵筋20的平直端21经多组组合箍筋30的开口312放入拉筋31内,并沿纵向推动使之穿过多组封闭箍筋50,以进行绑扎。
请参看图4,在其中再一个实施例中,预制主体100呈90度成型,多组组合箍筋30沿预制主体100弯折角度相匹配的布置于预制主体100的连接面11上,即多组组合箍筋30呈90度方向设置于预制主体100上,如此由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穿入的顶部纵筋20可沿开口312直接放入进行绑扎,而无需沿纵向进行穿插,避免多根顶部纵筋20在穿插过程中出现干涉。在本具体实施例中,预制主体100为呈90度成型的弯折梁。
本发明组合箍筋30中拉筋31和箍筋帽33两者独立设置,预埋于预制主体100内的拉筋31之间形成供顶部纵筋20进入的开口312,顶部纵筋20可经开口312由上至下放入拉筋31内进行绑扎,而无需单一沿纵长方向穿插入拉筋31内,绑扎方便。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预制构件,其包括预制主体100、顶部纵筋20以及浇注于预制主体100中预制层10上的现浇层。其中,顶部纵筋20绑扎于预制主体100的多组组合箍筋30上,以形成钢筋笼,且多组组合箍筋30与顶部纵筋20绑扎形成的钢筋笼在进行浇注时预埋于现浇层内。
请参看图5,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预制构件的施工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S10:搭设预制模板,并将拉筋31沿预制模板纵长方向成对设置且预留形成开口312;
S12:将底部纵筋与拉筋31的底部绑扎,进行混凝土浇注形成预制层10;此时拉筋31与底部纵筋绑扎的一端预埋于预制层10内,拉筋31远离底部纵筋的另一端突伸于预制层10外并形成弯钩部312;
S14:在施工现场将顶部纵筋20经开口312穿入拉筋31的弯钩部312内,并在顶部纵筋20放置完成后进行绑扎;
S16:将箍筋帽33固定连接于每对拉筋31突伸于预制层10外的两端之间且封闭开口312;
S18:进行混凝土现浇将多组组合箍筋30和与之绑扎的顶部纵筋20埋入现浇层中,并与预制层10结合形成预制构件。
在本具体实施例中,预制构件为预制梁,且在施工过程中,多组组合箍筋30布置于预制主体100上的范围可以根据当前预制梁结构而定,例如当预制梁净跨小于或等于4米时,可在预制梁的预制层10上整体布置为组合箍筋30;而当预制梁净跨大于4米时,可在预制梁的预制层10上距顶部纵筋20穿入端大于或等于一米的范围内布置为组合箍筋30,而余下范围内布置为封闭箍筋50;更或者当预制梁为弯折梁时,在弯折梁预制层10上整体布置为组合箍筋30,在此不作限定。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