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96192A - 一种治疗痤疮粉刺的新型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治疗痤疮粉刺的新型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96192A
CN107596192A CN201710907824.0A CN201710907824A CN107596192A CN 107596192 A CN107596192 A CN 107596192A CN 201710907824 A CN201710907824 A CN 201710907824A CN 107596192 A CN107596192 A CN 10759619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inese
medicine composition
acne
bark
roo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90782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du Feilong 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y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Chengdu Feilong 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y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du Feilong 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y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Chengdu Feilong 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y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1710907824.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596192A/zh
Publication of CN1075961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96192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Cosmetics (AREA)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中药制剂领域,目的是根据中医治疗痤疮粉刺的认识机理而提供的一种治疗痤疮粉刺的新型中药组合物,所述中药组合物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地骨皮9~18g、桑白皮6~15g、牡丹皮6~15g、茯苓9~18g、生地黄10~35g、薏苡仁10~35g、乳香3~8g、女贞子6~15g、白花蛇舌草15~35g、连翘6~18g、白术3~18g、皂角刺3~12g、蒲公英15~55g、丹参8~18g、川芎5~12g;本发明提供的药物是一个标本兼治的中药组方。

Description

一种治疗痤疮粉刺的新型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制剂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痤疮粉刺的新型中药组合物,特别是供痤疮粉刺患者使用的新型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的领域。
背景技术
痤疮,痤疮是毛囊皮脂腺单位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好发于青少年,对青少年的心理和社交影响很大,但青春期后往往能自然减轻或痊愈。临床表现以好发于面部的粉刺、丘疹、脓疱、结节等多形性皮损为特点。
临床表现:
皮损好发于面部及上胸背部。痤疮的非炎症性皮损表现为:开放性和闭合性粉刺。闭合性粉刺(又称白头)的典型皮损是约1毫米大小的肤色丘疹,无明显毛囊开口。开放性粉刺(又称黑头)表现为圆顶状丘疹伴显著扩张的毛囊开口。粉刺进一步发展会演变成各种炎症性皮损,表现为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和囊肿。炎性丘疹呈红色,直径1~5毫米不等;脓疱大小一致,其中充满了白色脓液;结节直径大于5毫米,触之有硬结和疼痛感;囊肿的位置更深,充满了脓液和血液的混合物。这些皮损还可融合形成大的炎性斑块和窦道等。炎症性皮损消退后常常遗留色素沉着、持久性红斑、凹陷性或肥厚性瘢痕。临床上根据痤疮皮损性质和严重程度将痤疮分为3度、4级:1级(轻度):仅有粉刺;2级(中度):除粉刺外,还有一些炎性丘疹;3级(中度):除粉刺外,还有较多的炎性丘疹或脓疱;4级(重度):除有粉刺、炎性丘疹及脓疱外,还有结节、囊肿或瘢痕。
那么,就如何找到一种可有效治疗痤疮粉刺的中药组合物,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随着我国中医中药学的不断发展,在治疗痤疮粉刺上,人们逐渐意识到了中医治疗痤疮粉刺的优点,且在治疗过程中疗效好、见效快、毒副作用小等优势,针对现有西医治疗痤疮粉刺的现状,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治疗痤疮粉刺的新型中药组合物,以解决痤疮粉刺患者早日恢复健康的问题。该药物是以常见的中药为原料,通过选择合理的药物及质量份比,可有效治疗上述痤疮粉刺。
为达到上述发明的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治疗痤疮粉刺的新型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组合物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
地骨皮9~18g、桑白皮6~15g、牡丹皮6~15g、茯苓9~18g、生地黄10~35g、薏苡仁10~35g、乳香3~8g、女贞子6~15g、白花蛇舌草15~35g、连翘6~18g、白术3~18g、皂角刺3~12g、蒲公英15~55g、丹参8~18g、川芎5~12g。
一种治疗痤疮粉刺的新型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组合物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
地骨皮10~16g、桑白皮8~13g、牡丹皮8~13g、茯苓10~16g、生地黄12~31g、薏苡仁12~31g、乳香6~7.5g、女贞子8~13g、白花蛇舌草18~31g、连翘8~16g、白术5~16g、皂角刺5~11g、蒲公英18~48g、丹参10~16g、川芎6~11g。
一种治疗痤疮粉刺的新型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最佳方案”的中药组合物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
地骨皮14g、桑白皮12g、牡丹皮12g、茯苓14g、生地黄28g、薏苡仁28g、乳香7g、女贞子12g、白花蛇舌草28g、连翘14g、白术14g、皂角刺10g、蒲公英42g、丹参14g、川芎10g。
一种治疗痤疮粉刺的新型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制备而成:
A、将上述原料中药拣去杂质和粉尘后,按照质量份比分别粉碎成粗粒状包煎;
B、将包好的原料中药放入冷开水中浸泡半个小时,然后再将浸泡好的药物和浸泡药物的澄清液一并放入砂锅内,注入过药60mm的冷开水进行第一次煎煮45分钟,滤取药液后,再次注入过药55mm的微温开水进行第二次煎煮35分钟,二次混合浓缩成50%的中药液450毫升备用。
一种治疗痤疮粉刺的新型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服用方法为:将制备好的中药液以一天服用,早中晚各服一次,给药量150毫升/次,饭后一小时服。30天为一个疗程,服药1~3个疗程后,症状逐渐消失,病获痊愈。
本发明组方中的各原料中药在中国药典、中国辞典以及中华本草中均有详细的记载。本发明选用其中最常见的中药为原料,充分发挥各组分的药理功效:
地骨皮,性味:甘、寒,具有凉血除蒸、清肺降火之功效,用于治疗阴虚潮热、骨蒸盗汗、肺热咳嗽、咯血、衄血、内热消渴;
桑白皮,性味:甘、寒,具有泻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效,用于治疗肺热喘咳、水肿胀满尿少、面目肌肤浮肿;
牡丹皮,性味:辛苦、凉、微寒,具有清热、活血散瘀之功效,用于治疗温热病热入血分、发斑、吐衄、热泪盈眶病菌后期热伏阴分发热、阴虚骨蒸潮热、血滞经闭、痛经、痈肿疮毒、跌扑伤痛、风湿热痹;
茯苓,性味:甘、淡、平,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之功效,用于治疗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生地黄,性味:味甘、苦、性寒,具有清热、凉血之功效,用于治疗温热病热入营血、壮热神昏、口干舌绛;
薏苡仁,性味:甘淡,具有健脾、补肺、清热、利湿之功效,用于治疗泄泻、湿痹、筋脉拘挛、屈伸不利、水肿、脚气、肺痿、肺痈、肠痈、淋浊、白带等病症;
乳香,性味:辛、苦、温,具有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之功效,用于治疗胸痹心痛、胃脘疼痛、痛经经闭、产后瘀阻、症瘕腹痛、风湿痹痛、筋脉拘挛、跌打损伤、痈肿疮疡;
女贞子,性味:甘、苦、凉,具有滋补肝肾、明目乌发之功效,用于治疗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须发早白、目暗不明;
白花蛇舌草,性味:苦甘、寒,无毒,具有清热解毒、利湿之功效,用于治疗肺热喘咳、咽喉肿痛、肠痈、疖肿疮疡、毒蛇咬伤、热淋涩痛、水肿、痢疾、肠炎、湿热黄疸、癌肿等症;
连翘,性味:味苦、性微寒,具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疏散风热之功效,用于治疗热病初起、风热感冒、发热、心烦、咽喉肿痛、斑疹、丹毒、瘰疬、痈疮肿毒、急性肾炎、热淋等症;
白术,性味:味苦、甘、性温,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之功效,用于治疗脾气虚弱、神疲乏力、食少少腹胀、大便溏薄、水饮内停、小便不利、水肿、痰饮眩晕、温痹酸痛、气虚自汗、胎动不安等症;
皂角刺,性味:辛、温,具有消肿托毒、排脓、杀虫之功效,用于治疗痈疽初起或脓成不溃,外治疥癣麻风;
蒲公英,性味:苦甘、寒,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散结之功效,用于治疗急性乳腺炎、淋巴腺炎、瘰疬、疔毒疮肿、急性结膜炎、感冒发热、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胃炎、肝炎、胆囊炎、尿路感染;
丹参,性味:味苦、性微寒,具有活血祛瘀、调经止痛、养血安神、凉血消痈之功效,用于治疗妇女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产后瘀滞腹痛、心腹疼痛、症瘕积聚、热痹肿痛、跌打损伤、热入营血、烦躁不安、心烦失眠、痈疮肿毒;
川芎,性味:味辛、性温,具有行气开郁、法风燥湿、活血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风冷头痛旋晕、胁痛腹疼、寒痹筋挛、经闭、难产、产后瘀阻块痛、痈疽疮疡,还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
本发明药物是基于中医治疗痤疮粉刺的原则,从依据痤疮粉刺的病理机制及药理作用认为:就痤疮粉刺,本发明所提供的药物中的各原料中药药效共奏,对上述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就是针对上述痤疮粉刺的治疗而提出的一种中药配方,采用该配方制备的药物药效好,见效快,是一个标本兼治的中药组方,特别适合临床使用。下面结合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1:
一种治疗痤疮粉刺的新型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组合物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
地骨皮14g、桑白皮12g、牡丹皮12g、茯苓14g、生地黄28g、薏苡仁28g、乳香7g、女贞子12g、白花蛇舌草28g、连翘14g、白术14g、皂角刺10g、蒲公英42g、丹参14g、川芎10g。
实施例2:
一种治疗痤疮粉刺的新型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组合物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
地骨皮16g、桑白皮13g、牡丹皮13g、茯苓16g、生地黄31g、薏苡仁31g、乳香7.5g、女贞子13g、白花蛇舌草31g、连翘16g、白术16g、皂角刺11g、蒲公英48g、丹参16g、川芎11g。
实施例3:
一种治疗痤疮粉刺的新型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组合物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
地骨18g、桑白皮15g、牡丹皮15g、茯苓18g、生地黄35g、薏苡仁35g、乳香8g、女贞子15g、白花蛇舌草35g、连翘18g、白术18g、皂角刺12g、蒲公英55g、丹参18g、川芎12g。
典型病例
经临床诊断治疗痤疮粉刺患者共1800例,年龄为26岁以上的950例,只有850例为26岁以下。1800例患者中痊愈的1749例,有效的51例,总有效率达100%。

Claims (3)

1.一种治疗痤疮粉刺的新型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组合物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
地骨皮9~18g、桑白皮6~15g、牡丹皮6~15g、茯苓9~18g、生地黄10~35g、薏苡仁10~35g、乳香3~8g、女贞子6~15g、白花蛇舌草15~35g、连翘6~18g、白术3~18g、皂角刺3~12g、蒲公英15~55g、丹参8~18g、川芎5~12g。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痤疮粉刺的新型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组合物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
地骨皮10~16g、桑白皮8~13g、牡丹皮8~13g、茯苓10~16g、生地黄12~31g、薏苡仁12~31g、乳香6~7.5g、女贞子8~13g、白花蛇舌草18~31g、连翘8~16g、白术5~16g、皂角刺5~11g、蒲公英18~48g、丹参10~16g、川芎6~11g。
3.根据权利要求1至2所述的治疗痤疮粉刺的新型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组合物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
地骨皮14g、桑白皮12g、牡丹皮12g、茯苓14g、生地黄28g、薏苡仁28g、乳香7g、女贞子12g、白花蛇舌草28g、连翘14g、白术14g、皂角刺10g、蒲公英42g、丹参14g、川芎10g。
CN201710907824.0A 2017-09-29 2017-09-29 一种治疗痤疮粉刺的新型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Withdrawn CN10759619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907824.0A CN107596192A (zh) 2017-09-29 2017-09-29 一种治疗痤疮粉刺的新型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907824.0A CN107596192A (zh) 2017-09-29 2017-09-29 一种治疗痤疮粉刺的新型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96192A true CN107596192A (zh) 2018-01-19

Family

ID=610672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907824.0A Withdrawn CN107596192A (zh) 2017-09-29 2017-09-29 一种治疗痤疮粉刺的新型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596192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47063B (zh) 一种治疗气血两虚血瘀型糖尿病足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5168650A (zh) 一种用于普外科手术麻醉止痛的中药组合物
CN105435197A (zh) 一种治疗桥本氏病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7929596A (zh) 一种治疗肺癌的汤剂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7596192A (zh) 一种治疗痤疮粉刺的新型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7496765A (zh) 一种可有效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7802752A (zh) 一种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汤剂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7496798A (zh) 一种用于治疗痤疮的内服药酒及其制备方法
CN107982333A (zh) 一种治疗烧、烫伤的软膏剂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6943476A (zh) 一种用于治疗湿疹的汤剂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6860652A (zh) 一种用于治疗湿疹的汤剂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7349391A (zh) 一种可有效治疗痤疮的汤剂药物及制备方法
CN104815246A (zh) 一种用于护理治疗火毒内陷型烧伤的药物及制备方法
CN106924589A (zh) 一种治疗痤疮粉刺的内服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5012789A (zh) 治疗宫颈癌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7375531A (zh) 一种可有效治疗痤疮的汤剂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7823464A (zh) 一种用于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内服药液及制备方法
CN107929570A (zh) 一种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内服药物及制备方法
CN107468852A (zh) 一种治疗酒渣鼻的汤剂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8159182A (zh) 一种用于治疗皮肤瘙痒症的汤剂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7510743A (zh) 一种可有效治疗血热生风型斑秃的汤剂药物及制备方法
CN107349364A (zh) 一种用于治疗银屑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制备方法
CN107982365A (zh) 一种治疗宫颈癌的内服药物及制备方法
CN107753857A (zh) 一种治疗宫颈癌的水煎剂药物及制备方法
CN107261023A (zh) 一种治疗湿疹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119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