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58561A - 一种城市立交桥下凹段雨水非动力排水系统施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城市立交桥下凹段雨水非动力排水系统施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58561A
CN107558561A CN201710371123.XA CN201710371123A CN107558561A CN 107558561 A CN107558561 A CN 107558561A CN 201710371123 A CN201710371123 A CN 201710371123A CN 107558561 A CN107558561 A CN 10755856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inwater
powered
subsystem
viaduct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37112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558561B (zh
Inventor
王金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710371123.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558561B/zh
Publication of CN1075585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585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5585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5856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城市立交桥下凹段雨水非动力排水系统施工方法,通过根据立交桥非动力排放高程差ΔH确定雨水排放点,然后确定立交桥下凹段排水汇水区域,并计算立交桥下凹段的雨水排放规模,最后对立交桥雨水非动力排放系统进行施工。通过对立交桥所在地域范围内排放点的论证,使得大量立交桥排水能够采用非动力排水模式,更加高效易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采用泵站动力系统排水模式存在的问题,减小了工程占地面积,缩短了建设周期,投资小,能耗低,显著降低了系统运行对电能的依赖,明显的提高了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一种城市立交桥下凹段雨水非动力排水系统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市政排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城市立交桥下凹段排水系统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很多城市建设用地大面积拓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出现了许多立体交通工程,立交桥下凹段的排水问题日益尖锐。因暴雨而出现内涝的城市也越来越多,而一座城市在发生内涝时,立交桥往往是淹水最深的路段,小则出现交通瘫痪,大则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立交桥排水建设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绕不开的痛点,立交排水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热点问题。
对于城市立交桥下凹段排水的设计施工,设计施工方法基本趋向于采用泵站动力系统排水的模式,业界甚至出现了一遇到立交排水即采用泵站抽排的习惯性思维。依靠泵站动力抽排的思路,存在如下缺点,工程占地大、建设期长、投资大、能耗高、容易形成小循环,系统运行对电能的依赖较大,运行可靠性低,停电即停运是其最大的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城市立交桥下凹段雨水非动力排水系统施工方法,通过对立交桥下凹段排水汇水区域的合理确定,以及立交桥所在地域范围内排放点的论证,使得立交桥排水能够采用非动力排水模式,更加高效易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采用泵站动力系统排水模式存在的问题,减小了工程占地面积,缩短了建设周期,投资小,能耗低,显著降低了系统运行对电能的依赖,明显的提高了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该城市立交桥下凹段雨水非动力排水系统实施方法流程图
图2为城市立交桥雨水非动力排水的区域分析图
图3A为立交桥雨水非动力排水系统布置图
图3B为管线穿越立交桥孔洞断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说明本发明的内容及特点,结合附图实施例进行进一步阐述,本实施例是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限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如图1为城市立交桥下凹段雨水非动力排水系统施工流程图,按照本流程,实施方式如下:
第一步:根据立交桥非动力排放高程差ΔH确定雨水排放点。首先根据相关水文地资料、区域范围内地形资料等,获取立交桥下穿段(下凹段)路面7的路面高程,附近湖塘水系的常水位高程h1,河道或防洪沟的洪水位高程h2,以及附近市政雨水排水系统中大型管渠的高程h3。
如果附近没有湖塘水系、河道或防洪沟水系的情况下,排水系统可以选择市政雨水排水系统中的大型管渠作为排放点。
排放高程差ΔH按下式计算:
排放高程差ΔH=立交桥下凹段低点高程一(非动力排水系统排放点处高程+安全水头H)
安全水头H取值分三种情况,为:
H=0.5米,非动力排水系统排放点为市政雨水排水系统中的大型管渠
H=常水位高程h1+0.5,非动力排水系统排放点为湖塘水系
H=洪水位高程h2+0.5,非动力排水系统排放点为河道或防洪沟
排放点的选择次序为,先河道或防洪沟,再湖塘水系,最后市政排水系统。按照次次序分别计算得出排放高程差ΔH。
按照排放点的选择次序对比排放高程差ΔH与坡度差的关系。该坡度差是排水总干管20的起点(即跌水井24与排水总干管20的连接处)和终点(即排水口27处)的高程差。当得出排放高程差大于坡度差时,说明该排放点满足重力排放要求,系统的排放点选择恰当,立交桥雨水非动力排放可行。
第二步:确定立交桥的雨水汇水区域的面积,计算立交桥下凹段的雨水排放规模。立交桥下凹段雨水排放规模计算公式如下:
Q=Ψ*F*q
式中:Q——雨水设计流量(L/s)
q——设计暴雨强度(L/s.104m2)
F——汇水区域面积(104m2)
Ψ——径流系数
汇水区域面积F是影响雨水量大小的直接参数,其确定应结合排水区域10划分而定。
径流系数Ψ应根据周围地面性质的不同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得出,其值不宜小于0.8。
暴雨强度q应根据暴雨强度公式计算,公式为:
式中:q——设计暴雨强度(L/(s.104m2))
t——降雨历时(min)
P——设计重现期(年)
t、b的值根据《给水排水设计手册》中发布的各地区暴雨强度公式确定。
按照排放点处河流、湖塘、防洪沟等水系的行洪断面核算,确定可以接纳立交桥的雨水规模。
第三步,对立交桥雨水非动力排放系统进行施工。如图2所示,将排放系统分为子系统一12、子系统二13、子系统三14、子系统四15,子系统一12和子系统三14通过连通管18相连组成第一雨水系统;子系统二13和子系统四15通过连通管18’相连,组成第二雨水系统,连通管18/18’敷设在非机动车道孔洞内路面下,布置断面如图3中的横断面图。第一雨水系统和第二雨水系统通过加重钢砼管19连接后排入总跌水井24。总跌水井24的跌差确定为1.1米,既要考虑干渠的排放坡度,又要兼顾洪水位的指标,防止发生倒灌或发生“顶托”现象。
子系统一12和子系统二13包括六箅收水浅井一17,六箅收水浅井一17是子系统一12和子系统二13的收水构筑物,收集雨水后通过连接管22排入集水井23。子系统三14和子系统四15包括六箅收水浅井二16,六箅收水浅井而16是子系统三14和子系统四15的收水构筑物,收集雨水后通过连接管22排入集水井23。其他收水浅井连接方式同上。
十六箅收水浅沟21设置于立交桥下凹段低点处的左右两侧,十六箅收水浅沟21通过连接管25排入检查井26,两座检查井26分别接入各自系统的跌水井28,跌水井28之间通过管道19连通后,接入总跌水井24。
立交桥雨水通过4个子系统将雨水收集并汇至总跌水井24后,排入总干管20,总干管20是整个雨水系统的出水总干,总干管20一直向下游敷设至截洪沟6,将雨水最终排入截洪沟6。雨水排出口做八字出水口27。
下面以某城市某立交桥为例,具体说明城市立交桥下凹段雨水非动力排水设计施工方法。
如图3为城市某立交桥的排水区域分析图,城市道路1下穿铁路2,修建下穿式立交桥3,下穿段机动车道路面7与非机动车道8路面高程相比,下凹深度达7m。形成了长1200米的集水路段。按照道路车辆通行要求,最低点高程为1087.2米。利用收集到的地形图资料4,在全地域范围内进行排查分析,在距离立交桥150米向东有一条季节性河流5,河流5的河底高程为1088.5米,其洪水位线高程h2为1090.5米。在距离立交桥1800米处有防洪沟6,防洪沟6沟低高程为1081.2米,50年一遇洪水高2米,其洪水位线高程h2为1083.2米。
选择河流5、防洪沟6为非动力排水系统的排放点,按照上述计算排放高程差的公式,选择河流5时,排放高程差ΔH计算结果为-3.8米;选择防洪沟6时,排放高程差ΔH为+3.5米。
ΔH为负数显然不满足非动力排放的高程差要求。说明选择河流5为排放点不满足非动力排水条件,不可行。选择防洪沟6为非动力排水系统的排放点,其排放高程差ΔH为+3.5米,大于坡度差,说明选防洪沟6为排放点满足重力排放要求,立交桥雨水非动力排放可行。
采用高水高排,对立交桥进行排水分区,将立交排水系统的汇水区域面积设定为6公顷。
计算立交桥下凹段汇集雨水量规模,雨水量规模计算公式如下:
Q=Ψ*F*q
式中:Q——雨水设计流量(L/s)
q——设计暴雨强度(L/(s.104m2))
F——汇水面积(104m2)
Ψ——径流系数
汇水面积F是影响雨水量大小的直接参数,其确定应结合区域排水分区的划分而定,充分利用“高水高排,低水低排”的原则,尽可能合理的减小汇水面积F的取值。
径流系数Ψ应根据周围地面性质的不同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得出,其值取0.8。
暴雨强度q应根据暴雨强度公式计算,公式为:
式中:q——设计暴雨强度(L/(s.104m2))
t——降雨历时(min)
P——设计重现期(年)
t、b的值根据《给水排水设计手册》中发布的各地区暴雨强度公式确定,暴雨强度公式按照该地区的暴雨强度公式,设计重现期P按照《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规定的取值范围,P取20年。
根据以上参数,计算立交桥雨水汇水量规模为1350L/s。
按照防洪沟6的行洪断面核算,完全可以接纳立交桥的雨水规模。
如图2为立交桥雨水非动力排放系统布置图。排水系统分为四个子系统12、13、14、15,子系统12和子系统14通过连通管18相连组成西侧雨水系统;子系统13和15通过连通管18相连,组成东侧雨水系统,连通管18敷设在非机动车道孔洞内路面下,布置断面如图3中的横断面图。
西侧系统和东侧系统通过加重钢砼管19连接后排入总跌水井24,总跌水井24的跌差确定为1.1米,既要考虑干渠的排放坡度,又要兼顾洪水位的指标,防止发生倒灌或“顶托”现象。
六箅收水浅井17,收集雨水后通过连接管22排入集水井23。其他六箅收水浅井连接方式同上。
立交桥下凹段低点处,东西两侧系统均设置十六箅收水浅沟21,通过连接管25排入检查井26。
立交桥各个雨水子系统将雨水收集并汇至总跌水井24后,排入总干管20,总干管20向下游敷设至截洪沟6,将雨水排入截洪沟6。雨水排出口做八字出水口。
城市立交桥下凹段的非动力排水模式同泵站动力抽排模式相比,可谓优点很多,投资少、占地省、实施快、节能高效、运行稳定,排放可靠性高,后期维护管理简单,不需要设置专门的管理人员,没有停电即停运的隐患。
在立交桥排水设计中,采用非动力排水模式,最重要的一点是如何突破排水高差问题的瓶颈,扩大应用范围。在立交桥排水工程中,大多数在高程上难以满足直接排放要求。需要设计者突破常规,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来解决。遇到立体交叉工程最低点低于旁边水系的情况时,需考虑向城市下游扩大论证研究范围,寻找更低的排放点,采用长距离管渠解决;如果这些水系湖面都没有,可以论证周围的公园绿地,或建设地下调蓄水池,将立交桥处的排水矛盾转移到危害较小的地区解决;如果高程差还不满足,需要利用路面纵坡和起拱点变化结合盖板沟、截流沟、跌水井等方式来设计,尤其是浅沟、多箅雨水口的应用,往往能加大高程差,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上述实例中,就采用了十六箅联立雨水口,在桥下高程受限的地方,采用盖板浅沟结合多箅雨水口的方法,提高了子系统的高程,进而提高整个雨水收集排放系统的效率。

Claims (4)

1.一种城市立交桥下凹段雨水非动力排水系统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步:根据立交桥非动力排放高程差ΔH确定雨水排放点,排放高程差ΔH按下式计算:
排放高程差ΔH=立交桥下凹段低点高程-(非动力排水系统排放点处高程+安全水头H)
安全水头H取值分三种情况,为:
H=0.5米,非动力排水系统排放点为市政雨水排水系统中的大型管渠
H=常水位高程h1+0.5,非动力排水系统排放点为湖塘水系
H=洪水位高程h2+0.5,非动力排水系统排放点为河道或防洪沟
将排放高程差ΔH与坡度差进行比较,其中该坡度差是排水总干管(20)的起点和终点的高程差,当排放高程差ΔH大于坡度差时,说明该排放点满足重力排放要求,系统的排放点选择恰当,立交桥雨水非动力排放可行;其中,排水总干管(20)的起点为排水总干管(20)与跌水井(24)的连接处,排水总干管(20)的终点是排水总干管(20)将雨水排放到非动力排水系统排放点的排水口(27);
第二步:确定立交桥的雨水汇水区域的面积,计算立交桥下凹段的雨水排放规模;
第三步:对立交桥雨水非动力排放系统进行施工,将排放系统分为子系统一(12)、子系统二(13)、子系统三(14)、子系统四(15),子系统一(12)和子系统三(14)组成第一雨水系统;子系统二(13)和子系统四(15)组成第二雨水系统,第一雨水系统和第二雨水系统通过加重钢砼管(19)连接后将雨水排入总跌水井(24),之后将雨水排入排水总干管(20),排水总干管(20)是整个雨水非动力排水系统的出水总干管,排水总干管(20)一直向下游敷设至非动力排水系统排放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立交桥下凹段雨水非动力排水系统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计算立交桥下凹段雨水排放规模计算公式如下:
Q=Ψ*F*q
式中:Q——雨水设计流量(L/s)
q——设计暴雨强度(L/(s.104m2))
F——汇水区域面积(104m2)
Ψ——径流系数
F是影响雨水量大小的直接参数,其确定应结合排水区域(10)划分而定;
Ψ应根据周围地面性质的不同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得出,其值不宜小于0.8;
q应根据暴雨强度公式计算,公式为:
<mrow> <mi>q</mi> <mo>=</mo> <mfrac> <mrow> <mn>167</mn> <msub> <mi>A</mi> <mn>1</mn> </msub> <mrow> <mo>(</mo> <mn>1</mn> <mo>+</mo> <mi>C</mi> <mi>lg</mi> <mi>P</mi> <mo>)</mo> </mrow> </mrow> <msup> <mrow> <mo>(</mo> <mi>t</mi> <mo>+</mo> <mi>b</mi> <mo>)</mo> </mrow> <mi>n</mi> </msup> </mfrac> </mrow>
式中:q——设计暴雨强度(L/(s.104m2))
t——降雨历时(min)
P——设计重现期(年)
t、b的值根据《给水排水设计手册》中发布的各地区暴雨强度公式确定,按照排放点处河流、湖塘、防洪沟等水系的行洪断面核算,确定可以接纳立交桥的雨水规模。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城市立交桥下凹段雨水非动力排水系统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排放系统还包括:子系统一(12)和子系统二(13)包括六箅收水浅井一(17),六箅收水浅井一(17)是子系统一(12)和子系统二(13)的收水构筑物,收集雨水后通过连接管(22)排入集水井(23);子系统三(14)和子系统四(15)包括六箅收水浅井二(16),六箅收水浅井而(16)是子系统三(14)和子系统四(15)的收水构筑物,收集雨水后通过连接管(22)排入集水井(23);十六箅收水浅沟(21)设置于立交桥下凹段低点处的左右两侧,十六箅收水浅沟(21)通过连接管(25)排入检查井(26),两座检查井(26)分别接入各自系统的跌水井(28),跌水井(28)之间通过管道(19)连通后,接入总跌水井(24);立交桥雨水通过4个子系统将雨水收集并汇至总跌水井(24)后,排入总干管(20),总干管(20)是整个雨水系统的出水总干,总干管(20)一直向下游敷设至截洪沟(6),将雨水最终排入截洪沟(6),雨水排出口做八字出水口(27)。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城市立交桥下凹段雨水非动力排水系统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排放点的选择次序为,先河道或防洪沟,再湖塘水系,最后市政排水系统。
CN201710371123.XA 2017-05-23 2017-05-23 一种城市立交桥下凹段雨水非动力排水系统施工方法 Active CN10755856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371123.XA CN107558561B (zh) 2017-05-23 2017-05-23 一种城市立交桥下凹段雨水非动力排水系统施工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371123.XA CN107558561B (zh) 2017-05-23 2017-05-23 一种城市立交桥下凹段雨水非动力排水系统施工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58561A true CN107558561A (zh) 2018-01-09
CN107558561B CN107558561B (zh) 2019-11-12

Family

ID=609734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371123.XA Active CN107558561B (zh) 2017-05-23 2017-05-23 一种城市立交桥下凹段雨水非动力排水系统施工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558561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48866A (zh) * 2019-04-11 2019-06-28 沈阳建筑大学 一种基于swwm模拟的北方滨海地区海绵城市规划方法
CN114411578A (zh) * 2022-02-18 2022-04-29 济南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下穿铁路的箱涵结构及施工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380559U (zh) * 2012-01-05 2012-08-15 天津市赛英工程建设咨询管理有限公司 一种雨水排水系统
CN202492923U (zh) * 2012-03-25 2012-10-17 徐州科讯工业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 立交桥涵道路积水自动化排水系统
CN203878710U (zh) * 2014-06-12 2014-10-15 深圳市广鸿海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市政排水系统
CN104878822A (zh) * 2014-02-28 2015-09-02 段昌和 一种超量雨水蓄排系统和蓄排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380559U (zh) * 2012-01-05 2012-08-15 天津市赛英工程建设咨询管理有限公司 一种雨水排水系统
CN202492923U (zh) * 2012-03-25 2012-10-17 徐州科讯工业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 立交桥涵道路积水自动化排水系统
CN104878822A (zh) * 2014-02-28 2015-09-02 段昌和 一种超量雨水蓄排系统和蓄排方法
CN203878710U (zh) * 2014-06-12 2014-10-15 深圳市广鸿海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市政排水系统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48866A (zh) * 2019-04-11 2019-06-28 沈阳建筑大学 一种基于swwm模拟的北方滨海地区海绵城市规划方法
CN114411578A (zh) * 2022-02-18 2022-04-29 济南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下穿铁路的箱涵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14411578B (zh) * 2022-02-18 2023-08-22 济南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下穿铁路的箱涵结构及施工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58561B (zh) 2019-11-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9137149A1 (zh) 一种区域雨水收集利用工程系统及调配方法
CN203174665U (zh) 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CN201317952Y (zh) 一种城镇小区雨水集蓄利用系统
CN108446464A (zh) 一种利用swmm模型构建大排水系统的方法
CN105951969B (zh) 一种蓄水排洪系统及蓄排方法
CN105735449B (zh) 一种城市道路雨水收集处理系统
CN108547364A (zh) 一种用于海绵城市的雨水收集处理系统
CN105714723A (zh) 一种城市道路雨水收集处理和应用系统
CN111898911A (zh) 一种排水防涝应急方案设计系统
CN107558561B (zh) 一种城市立交桥下凹段雨水非动力排水系统施工方法
CN105442668A (zh) 一种屋面雨水的回收利用系统
CN107542152B (zh) 一种人行道综合管网蓄排水系统
CN204098195U (zh) 分散串联型雨水调蓄池改造的旧雨水管道系统
CN203174745U (zh) 雨水竖向分区排水系统
CN102767226A (zh) 管理和利用城市雨水的分流制主动型路沿式管道排水系统
CN205742461U (zh) 一种蓄水排洪系统
CN106368187A (zh) 城市分布式地下水库群
CN201459900U (zh) 一种用于城镇和小区的排水系统
CN215630124U (zh) 一种城市雨水管廊
CN206418520U (zh) 一种接入雨水管道的综合管廊结构
Słyś An innovative retention canal–a case study
Sokac Water Balance in Urban Areas
CN201924399U (zh) 路面初期雨水处理系统
CN206529873U (zh) 一种城镇控水防尘海绵型道路雨水口
CN106277335A (zh) 一种人工湿地雨水处理系统及其处理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