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58022B - 下轴单元和缝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下轴单元和缝制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558022B CN107558022B CN201710515301.1A CN201710515301A CN107558022B CN 107558022 B CN107558022 B CN 107558022B CN 201710515301 A CN201710515301 A CN 201710515301A CN 107558022 B CN107558022 B CN 10755802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haft
- shaft unit
- unit
- belt
- spline shaf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下轴单元和缝制装置。缝制装置的下轴单元具有:梭子机构,其用于驱动在外周具有梭尖的梭子;以及壳体,其收纳梭子机构,该下轴单元能够使壳体沿缝制装置的下侧花键轴的轴线方向移动。下轴单元具有贯通孔、转换机构以及下轴。下侧花键轴能够贯穿该贯通孔,从而贯穿壳体。转换机构用于将贯穿贯通孔的下侧花键轴的绕轴线的旋转力转换为绕垂直轴线的旋转力,该垂直轴线与针杆的延伸方向垂直且与下侧花键轴的轴线垂直。下轴与转换机构和梭子机构相连结,绕垂直轴线转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下轴单元和缝制装置。
背景技术
日本实用新案公开1984年第174167号公报所述的缝制装置具有上轴单元、下轴单元以及同步带,缝制装置用于缝制气囊、汽车座椅等比较大的布料。上轴单元能够沿上轴的延伸方向移动,下轴单元能够沿下轴的延伸方向移动。上轴单元具有利用上轴的旋转来进行驱动的针杆机构、挑线机构等。下轴单元具有利用下轴的旋转来进行驱动的梭子机构。梭子机构具有在外周具有梭尖的梭子,梭子机构利用与下轴的延伸方向平行的旋转轴进行旋转。同步带架设于上轴和下轴,用于使上轴和下轴同步。
该缝制装置的上轴单元与下轴单元是彼此独立的。上轴单元和下轴单元在移动时受到与上轴平行的移动方向上的振动,有时在缝制时机针和梭尖之间在与上轴平行的方向上的距离存在偏差。在该情况下,在缝制装置中,有时梭尖无法捕捉面线环,导致发生跳针。此外,在该情况下,在缝制装置中,有时梭尖与机针发生碰撞,导致发生梭尖破损、机针的破损、断线、收线不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下轴单元和缝制装置,对于能够沿缝制装置的上轴的延伸方向移动的下轴单元,减少机针和梭尖之间的距离的偏差。
技术方案1的下轴单元是缝制装置的下轴单元,该下轴单元具有:梭子机构,其用于驱动在外周具有梭尖的梭子;以及壳体,其收纳所述梭子机构,该下轴单元能够使所述壳体沿缝制装置的下侧花键轴的轴线方向移动,该下轴单元具有:贯通孔,所述下侧花键轴能够贯穿该贯通孔,从而贯穿所述壳体;转换机构,其用于将贯穿所述贯通孔的所述下侧花键轴的绕轴线的旋转力转换为绕垂直轴线的旋转力,该垂直轴线与所述缝制装置的针杆的延伸方向垂直且与所述下侧花键轴的所述轴线垂直;以及下轴,其与所述转换机构和所述梭子机构相连结,绕所述垂直轴线转动,所述转换机构具有:转换轴,其与所述下侧花键轴平行地延伸;第一齿轮,其设于所述转换轴;以及第二齿轮,其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所述下轴单元具有:第一带轮,其借助轴承与所述下侧花键轴相连结;第二带轮,其设于所述转换轴;以及同步带,其张设于所述第一带轮和所述第二带轮之间。
在将下轴单元应用于缝制装置时,与梭子相连结的下轴绕与下侧花键轴的轴线垂直的垂直轴线转动。因此,即使下轴单元在沿下侧花键轴的轴线方向移动时受到与下侧花键轴平行的方向上的振动,与以往的下轴单元相比,在下轴单元中,在与包含梭尖的旋转轨迹的面正交的方向上,装配于针杆的机针和梭尖之间的距离也不易存在偏差。
也可以是,技术方案2的下轴单元具有固定部,该固定部将能够沿所述下侧花键轴的所述轴线方向移动的带的一端和另一端固定于所述壳体。在下轴单元发生故障时,操作者通过将下轴单元的固定部从带的一端和另一端拆卸,能够容易地使下轴单元从用于使该下轴单元沿下侧花键轴的轴线方向移动的机构分离。操作者只要从下轴单元拔出下侧花键轴就能够简单地交换下轴单元。
也可以是,在技术方案3的下轴单元中,所述第二齿轮设于所述下轴。若将下轴单元的第一带轮和缝制装置的下侧花键轴之间的连结解除,则不分解转换机构就能够拔出下侧花键轴,能够容易地从缝制装置拆卸下轴单元。因此,下轴单元能够简单地进行交换。
也可以是,在技术方案4的下轴单元中,所述第二齿轮设于与所述下轴平行地设置的中间轴,该下轴单元具有用于将所述中间轴的朝一方向的旋转转换为所述下轴的往复转动的摆动机构。若将下轴单元的第一带轮和缝制装置的下侧花键轴之间的连结解除,则不分解转换机构就能够拔出下侧花键轴,能够容易地从缝制装置拆卸下轴单元。因此,下轴单元能够简单地进行交换。
技术方案5的缝制装置包括:上轴单元,其具有用于使装配有机针的针杆上下运动的针杆机构和收纳所述针杆机构的上侧壳体;上侧花键轴,其贯穿所述上轴单元的所述上侧壳体,用于向所述针杆机构传递动力;下轴单元,其具有用于驱动在外周具有梭尖的梭子的梭子机构和收纳所述梭子机构的下侧壳体;下侧花键轴,其与所述上侧花键轴平行地延伸,该下侧花键轴贯穿所述下轴单元的所述下侧壳体,用于向所述梭子机构传递动力;同步机构,其架设于所述上侧花键轴和所述下侧花键轴,用于使所述上侧花键轴和所述下侧花键轴的旋转同步;以及X轴移动机构,其能够使所述上轴单元沿所述上侧花键轴的轴线方向移动,并使所述下轴单元与所述上轴单元的移动同步地沿所述下侧花键轴的轴线方向移动,该缝制装置具有:转换机构,其用于将所述下侧花键轴的绕轴线的旋转力转换为绕垂直轴线的旋转力,该垂直轴线与所述针杆的延伸方向垂直且与所述下侧花键轴的所述轴线垂直;以及下轴,其与所述转换机构和所述梭子机构相连结,能够绕所述垂直轴线转动,所述转换机构具有:转换轴,其与所述下侧花键轴平行地延伸;第一齿轮,其设于所述转换轴;以及第二齿轮,其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所述下轴单元具有:第一带轮,其借助轴承与所述下侧花键轴相连结;第二带轮,其设于所述转换轴;以及同步带,其张设于所述第一带轮和所述第二带轮之间。
在缝制装置中,与梭子相连结的下轴绕与下侧花键轴的轴线垂直的垂直轴线转动。因此,在缝制装置中,即使下轴单元在沿下侧花键轴的轴线方向移动时受到与下侧花键轴平行的方向上的振动,与以往的缝制装置相比,在与包含梭尖的旋转轨迹的面正交的方向上,机针和梭尖之间的距离也不易存在偏差。
也可以是,技术方案6的缝制装置的所述上轴单元还具有:上轴,其与所述针杆机构相连结,该上轴与所述上侧花键轴平行地设置;以及传递构件,其用于将所述上侧花键轴的绕轴线的旋转向所述上轴传递。缝制装置不必利用上轴单元将上侧花键的绕轴线的旋转力转换为与垂直轴线平行的方向的旋转力。因此,在缝制装置中,与将上侧花键的绕轴线的旋转力转换为绕与垂直轴线平行的方向的轴线的旋转力时相比,能够简化上轴单元的结构。在缝制装置中容易进行用于使上轴和下轴同步的维持管理。
也可以是,技术方案7、8的缝制装置还具有Y轴移动机构,该Y轴移动机构能够使缝制对象相对于所述下轴单元沿所述垂直轴线的延伸方向移动。该缝制装置能够利用X轴移动机构和Y轴移动机构使缝制对象相对于下轴单元移动。在缝制装置中,上轴单元和下轴单元是彼此独立的,因此,易于与缝制对象的大小相配合地设计缝制装置的大小。
也可以是,技术方案9~12的缝制装置的所述X轴移动机构具有能够沿所述下侧花键轴的所述轴线方向移动的带,所述下轴单元具有以能够拆卸的方式将所述带的一端和另一端固定于所述下侧壳体的固定部。在缝制装置的下轴单元发生故障时,通过将固定部从带的一端和另一端拆除,能够容易地使下轴单元从用于使该下轴单元沿下侧花键轴的轴线方向移动的机构分离。操作者只要从下轴单元拔出下侧花键轴就能够简单地交换下轴单元。
也可以是,在技术方案13的缝制装置中,所述第二齿轮设于所述下轴。若在缝制装置中将下轴单元的第一带轮和缝制装置的下侧花键轴之间的连结解除,则不分解转换机构就能够拔出下侧花键轴,能够容易地从缝制装置拆卸下轴单元。因此,在缝制装置中能够简单地交换下轴单元。
也可以是,在技术方案14的缝制装置中,所述第二齿轮设于与所述下轴平行地设置的中间轴,该缝制装置具有用于将所述中间轴的朝一个方向的旋转转换为所述下轴的往复转动的摆动机构。若在缝制装置中将下轴单元的第一带轮与缝制装置的下侧花键轴之间的连结解除,则不分解转换机构就能够拔出下侧花键轴,能够容易地从缝制装置拆卸下轴单元。因此,在缝制装置中能够简单地交换下轴单元。
附图说明
图1是缝制装置1的立体图。
图2是上轴单元2的立体图。
图3是下轴单元4和带72的立体图。
图4是下轴单元4和带72的俯视图。
图5是下轴单元4和带72的右视图。
图6是在下轴单元4的梭子12为旋梭时的转换机构43的立体图。
图7是在下轴单元4的梭子12为旋梭时的转换机构43的主视图。
图8是X轴移动机构6的主视图。
图9是将图8的一部分放大后的主视图。
图10是将图1的一部分放大后的立体图。
图11是Y轴移动机构7的立体图。
图12是Y轴移动机构7的右视图。
图13是在下轴单元4的梭子12为旋梭时的同步机构8的左视图。
图14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转换机构143的立体图。
图1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转换机构143的主视图。
图16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同步机构208的左视图。
图17是第三实施方式的下轴单元304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缝制装置的下轴单元具有摆梭和旋梭中的任一者作为梭子。参照附图,按顺序说明以下实施方式:梭子为旋梭时的第一实施方式,梭子为摆梭时的第二实施方式,梭子为旋梭时的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第三实施方式。在以下说明中,使用图中由箭头所示的左右、前后、上下。在以下说明中,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中具有相同的结构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缝制装置1的概略结构。如图1所示,缝制装置1具有上轴单元2、上侧花键轴3、下轴单元4、下侧花键轴5、X轴移动机构6、Y轴移动机构7、同步机构8以及控制部。如图2所示,上轴单元2具有针杆机构21和上侧壳体22。针杆机构21使针杆24上下运动。上侧壳体22收纳针杆机构21。上侧花键轴3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棒状,在外周面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槽。上侧花键轴3贯穿上轴单元2的上侧壳体22,向针杆机构21传递动力。如图3所示,下轴单元4具有梭子机构41和下侧壳体42。梭子机构41驱动在外周具有梭尖11(参照图7)的梭子12。下侧壳体42收纳梭子机构41。下侧花键轴5为与上侧花键轴3平行地延伸的棒状,在外周面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槽。下侧花键轴5贯穿下轴单元4的下侧壳体42,向梭子机构41传递动力。下轴单元4的梭子12为旋梭,缝制装置1使上轴25和下轴44(图6参照)向互相不同的方向旋转。X轴移动机构6使上轴单元2沿上侧花键轴3的轴线方向移动,并使下轴单元4与上轴单元2的移动同步地沿下侧花键轴5的轴线14(参照图6)方向移动。Y轴移动机构7使作为缝制对象的布料相对于下轴单元4沿下轴44(参照图6)的延伸方向(前后方向)移动。同步机构8架设于上侧花键轴3和下侧花键轴5,使上侧花键轴3和下侧花键轴5的旋转同步。控制部控制X轴移动机构6、Y轴移动机构7以及同步机构8。
说明上轴单元2。如图2所示,上轴单元2除了具有针杆机构21和上侧壳体22之外,还具有上轴25、传递构件26以及挑线机构。上侧壳体22与下侧壳体42相对。上侧壳体22具有主体部27、顶端部28以及固定部30。主体部27为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箱状。顶端部28为主体部27左端部,顶端部28延伸到比主体部27的其他部分靠下方的位置。固定部30为与主体部27相比在上下方向上较长的大致矩形框状,固定部30位于主体部27的背面侧。固定部30具有孔32、孔33、臂部37以及四个支承构件34。孔32、孔33右视时呈圆形。孔32设于固定部30的左侧面,孔33设于固定部30的右侧面。上侧花键轴3贯穿孔32、孔33。各支承构件34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在右视时呈字母C字状,各支承构件34在背面具有槽部35。支承构件34设于固定部30背面的右上部、左上部、右下部以及左下部。设于固定部30背面的右上部、左上部的支承构件34的槽部35与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导轨67卡合,设于固定部30背面的右下部、左下部的支承构件34的槽部35与在导轨67的下方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导轨68卡合。臂部37在固定部30的下端部与主体部27的右侧面平行地延伸,利用螺钉固定于主体部27的右侧面。
上轴25与上侧花键轴3平行地设置,上轴25在主体部27内沿左右方向延伸。传递构件26将绕上侧花键轴3的轴线的旋转向上轴25传递。将从左侧观察时的上轴25的旋转方向称作上轴旋转方向。上轴旋转方向为顺时针方向。左侧为相对于上轴25而言针杆24所处的那一侧。本例子的传递构件26是设于上侧花键轴3的滚珠花键轴承36、与滚珠花键轴承36相连结的第一带轮、设于上轴25的第二带轮以及张设于第一带轮和第二带轮的同步带。滚珠花键轴承36被孔33支承。滚珠花键轴承36能够沿上侧花键轴3相对移动且以上侧花键轴3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该上侧花键轴3。上轴25与针杆机构21和挑线机构相连结,在借助上侧花键轴3传递来的旋转力的作用下,驱动针杆机构21和挑线机构。挑线机构具有挑线杆29。在缝制时挑线杆29上下运动从而提起面线。针杆机构21与挑线杆29的上下运动连动地使针杆24上下运动。针杆24的下端部从顶端部28的下侧露出并向下方延伸。在针杆24的下端部装配机针23。
说明下轴单元4。如图3~图7所示,下轴单元4除了具有梭子机构41和下侧壳体42,还具有转换机构43、下轴44、第一带轮45、第二带轮46以及同步带47。下侧壳体42为大致长方体状的箱状。下侧壳体42具有贯通孔48、贯通孔49、针板50、固定部51以及固定部52。贯通孔48设于下侧壳体42的左侧面,贯通孔49设于下侧壳体42的右侧面。下侧花键轴5贯穿贯通孔48、贯通孔49。下侧壳体42借助滚珠花键轴承39来支承下侧花键轴5。滚珠花键轴承39被贯通孔48支承。滚珠花键轴承39能够沿下侧花键轴5相对移动且以下侧花键轴5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该下侧花键轴5。针板50设于下侧壳体42的上表面。针板50具有在针杆24下降时供机针23的下端部穿过的容针孔53。
固定部51、固定部52为主视时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具有梁的框状。固定部51设于下侧壳体42的背面左部,固定部52设于下侧壳体42的背面右部。固定部51、固定部52穿过带72,该带72用于使下轴单元4沿下侧花键轴5的轴线14的延伸方向(左右方向)移动,固定部51、固定部52将带72的一端和另一端固定。详细而言,带72具有内齿。内齿是在将带张设为环状时位于内周侧的齿。带72的外周侧为平面状。以将带72配置在固定部51、固定部52与下侧壳体42的背面之间,且使带72的内齿从固定部51、固定部52的梁之间穿过的状态,利用螺钉将固定部51、固定部52的四个角固定于下侧壳体42的背面。下轴单元4能够相对于缝制装置1装卸。在从缝制装置1拆卸下轴单元4时,操作者从固定部51、固定部52拆卸下带72的一端和另一端,使下侧花键轴5沿左右方向移动从而从贯通孔48、贯通孔49抽出该下侧花键轴5。下侧壳体42的下表面固定于支承台54的上表面。支承台54为俯视呈矩形形状的板状。支承台54在下表面具有四个右视时呈倒U字状的支承构件55。四个支承构件55设于支承台54的右前部、左前部、右后部以及左后部,四个支承构件55沿左右方向延伸。四个支承构件55具有向上侧凹陷的槽部56。槽部56与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导轨69(参照图1)卡合。
如图6所示,转换机构43将下侧花键轴5的绕轴线14的旋转力转换为绕垂直轴线15的旋转力。垂直轴线15与缝制装置1的针杆24的延伸方向(上下方向)垂直且与下侧花键轴5的轴线14垂直,垂直轴线15与水平面平行地延伸。转换机构43具有转换轴57、第一齿轮58以及第二齿轮59。转换轴57与下侧花键轴5平行地延伸,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下侧壳体42支承。转换轴57在下侧花键轴5的后方沿左右方向延伸。第一齿轮58是设于转换轴57的螺旋齿轮。第二齿轮59是设于下轴44的螺旋齿轮,第二齿轮59与第一齿轮58啮合。
下轴44与转换机构43和梭子机构41相连结,下轴44使梭子12绕垂直轴线15转动。下轴44在转换轴57上方沿前后方向延伸,下轴44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下侧壳体42支承。将从正面侧观察时的下轴44的旋转方向称作下轴旋转方向。正面侧为下轴44的梭子12所处的那一侧。下轴旋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与上轴旋转方向相反。下轴44在马达131(参照图13)的动力的作用下与上轴25的旋转相应地旋转。第一带轮45借助滚珠花键轴承39与下侧花键轴5相连结。第二带轮46设于转换轴57左端部。同步带47为带状,同步带47张设于第一带轮45和第二带轮46之间。第一带轮45的直径大于第二带轮46的直径。因此,在下侧花键轴5的旋转力借助同步带47传递到转换轴57时,转换轴57的转速大于下侧花键轴5的转速。第一齿轮58的直径与第二齿轮59的直径相同。因此,下轴44的转速与转换轴57的转速相同,下轴44的转速大于下侧花键轴5的转速。
说明X轴移动机构6。如图8~图10所示,X轴移动机构6具有板部63、板部64、基座部65、导轨67~69、带71、带72、马达73、传递构件75、轴76、带轮77、带轮78、轴79、轴80以及成左右一对的支承板61和支承板62。支承板61、支承板62为侧视时在上下方向上较长的矩形形状的板状构件。支承板61、支承板62的下端在自设置面隔开间隔的位置固定于基座部65的侧面。支承板61、支承板62的延伸方向与铅垂方向大致一致。支承板61支承板部63、板部64、上侧花键轴3的左端部以及下侧花键轴5的左端部。支承板61在左侧面支承后述的同步机构8,在右侧面支承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79、轴80。支承板62支承板部63、板部64、上侧花键轴3的右端部以及下侧花键轴5的右端部。支承板62在右侧面支承马达73、传递构件75、轴76、带轮77以及带轮78。
板部63、板部64为与水平面大致平行地延伸的板构件,俯视时呈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矩形形状。板部63的左端利用主视时呈大致字母L状的固定件81固定于支承板61,板部63的右端利用主视时呈大致字母L状的固定件82固定于支承板62。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导轨67固定于板部63的前表面。板部64的左端利用主视时呈大致字母L状的固定件83固定于支承板61,板部64的右端利用主视时呈大致字母L状的固定件84固定于支承板62。板部64设于板部63的下方。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导轨68固定于板部64的前表面。导轨67、导轨68与上轴单元2的支承构件34卡合,引导上轴单元2沿左右方向移动。
基座部65为主视时呈矩形形状的箱体。基座部65具有与板部63、板部64平行地延伸的成上下一对的板部85和板部86,以及与支承板61、支承板62平行地延伸的成左右一对的板部87和板部88。板部85在上表面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导轨69。导轨69与下轴单元4的支承构件55卡合,引导下轴单元4沿左右方向移动。板部86与缝制装置1的设置面相接触。板部87固定支承板61的下端部。板部88固定支承板62的下端部。
带71为带状,张设于带轮77和轴79。带71的一端和另一端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固定于在上轴单元2的背面侧设置的固定部30。带72为带状,张设于带轮78和轴80。带72的一端和另一端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固定于在下轴单元4的背面侧设置的固定部51、固定部52。马达73供给用于使上轴单元2和下轴单元4沿左右方向移动的动力。马达73固定于支承板62的右侧面。传递构件75设于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76。传递构件75与马达73的输出轴相连结,将马达73的驱动力传递给轴76。带轮77设置在轴76的上端部,带轮78设置在轴76的下端部。支承板62以轴76能够绕沿铅垂方向延伸的轴转动的方式支承该轴76。在轴76在马达73的驱动力的作用下旋转时,带71、带72与轴76的旋转方向和旋转量相应地绕俯视时顺时针的方向或者俯视时逆时针的方向移动。在带71移动时,上轴单元2沿导轨67、导轨68与带71一同沿左右方向移动。在带72移动时,下轴单元4沿导轨69与带72一同沿左右方向移动。
说明Y轴移动机构7。如图11、图12所示,Y轴移动机构7具有用于保持缝制对象的保持体91,Y轴移动机构7使保持体91沿前后方向移动。Y轴移动机构7使保持体91沿这样的方向移动:与在X轴移动机构6的作用下使上轴单元2和下轴单元4移动的移动方向正交的、水平面上的方向。保持体91具有下框92、上框93、支承部94~支承部96以及气缸97。下框92和上框93是俯视时呈矩形形状的框,在下框92和上框93之间夹持缝制对象。缝制装置1的能够缝制的区域设定在下框92、上框93的内侧。支承部94与上框93的左边后方相连结,支承部95与上框93的右边后方相连结。支承部96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板状,支承部94的背面、支承部95的背面固定于支承部96的前面。气缸97通过空气的吸入、排出供给使上框93相对于下框92沿上下方向移动的动力。支承部94、支承部95在气缸97的驱动力的作用下使上框93沿上下方向移动。
Y轴移动机构7具有支承板101、支承板102、基板部103、支承台104、支承台105、轴106、马达107、支承台108、支承台109、轴110、轴111、带112以及带113。Y轴移动机构7还具有上侧引导部114、上侧引导部115、梁部116、梁部125、框支承部117、框支承部118、基座部119、基座部120、引导部121以及引导部122。Y轴移动机构7以左右方向的中心M为中心呈左右对称,因此,对Y轴移动机构7的中心M的右侧部分进行说明,省略Y轴移动机构7的中心M的左侧部分的说明。
支承板102为主视时在上下方向上较长的矩形形状的板构件。支承板102设于Y轴移动机构7的右后端。基板部103为俯视时呈矩形形状的板状。支承板102用于支承基板部103的右后端。支承台105右视时呈梯形形状,主视时呈字母U字状。支承台105设于基板部103的右前部上表面。马达107设于基板部103的左右方向中央的前部上表面,供给使保持体91沿前后方向移动的动力。轴106沿左右方向延伸,借助齿轮与马达107的输出轴相连结。支承台105支承轴106的右端部,支承台104支承轴106的左端部。轴106在马达107的驱动下旋转。支承台109设于支承板102的前表面下部,支承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轴111。带113为带状,张设于轴106和轴111。上侧引导部115为从支承板102的前表面上部向前方延伸的四角柱状。上侧引导部115在下表面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导轨123,引导保持体91沿前后方向移动。导轨123在带113的上方与带113平行地设置。梁部116、梁部125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四角柱状。梁部116的左端固定于上侧引导部114的右前部,梁部116的右端固定于上侧引导部115的左前部。梁部125的左端固定于上侧引导部114的右后部,梁部125的右端固定于上侧引导部115的左后部。框支承部118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四角柱状,设于上侧引导部115的下方。框支承部118的前端部与支承部96的右端部相连结。基座部120支承框支承部118的后端下侧的部分,基座部120固定于带113的上表面。基座部120与带113一体地移动。引导部122固定于框支承部118的后端上表面,与设于上侧引导部115的下表面的导轨123卡合。
在马达107驱动时,轴106旋转。带113、带112与轴106的旋转量和旋转方向相应地绕右视时顺时针的方向或者右视时逆时针的方向移动。固定于带113的基座部120与带113一同移动。固定于带112的基座部119与带112一同移动。在基座部120沿前后方向移动时,支承保持体91的框支承部118借助引导部122沿着导轨123沿前后方向移动。在基座部119沿前后方向移动时,支承保持体91的框支承部117借助引导部121沿着导轨沿前后方向移动。因此,保持体91沿前后方向移动。
说明同步机构8。如图13所示,同步机构8具有马达131、驱动带轮133、上侧带轮134、下侧带轮135、张紧带轮138、带139、带轮140、带轮141以及安装部144。马达131设于支承板61的右后方,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输出轴132。输出轴132从右方向左方贯穿支承板61。驱动带轮133固定于输出轴132的左端。上侧带轮134设于支承板61的左侧面,固定于上侧花键轴3的左端。下侧带轮135在上侧带轮134的下方设于支承板61的左侧面,固定于下侧花键轴5的左端。上侧带轮134、下侧带轮135位于输出轴132的前方。下侧带轮135的直径与上侧带轮134的直径相同。张紧带轮138设于支承板61的左侧面。张紧带轮138设于带139的驱动路径内的、处于上侧带轮134和下侧带轮135之间的位置,张紧带轮138是能够调整带139的张力的带轮。张紧带轮138在上下方向上的固定位置为处于上侧带轮134和下侧带轮135之间且靠下侧带轮135的位置。张紧带轮138在前后方向上的固定位置为比连接上侧带轮134和下侧带轮135的线段靠前侧的位置。张紧带轮138的直径小于上侧带轮134的直径和下侧带轮135的直径。安装部144以张紧带轮138能够拆卸的方式将该张紧带轮138安装于支承板61。安装部144是沿左右方向贯穿支承板61的孔。安装部144为左视时在上下方向上较长的椭圆状。
带139为带状,带139是具有内齿127和外齿128的双面齿带。带139张设于驱动带轮133、上侧带轮134、下侧带轮135以及张紧带轮138。带139的内齿127和外齿128中的一者啮合于下侧带轮135的外周部,带139的内齿127和外齿128中的另一者啮合于上侧带轮134的外周部。带139的内齿127或者外齿128啮合于驱动带轮133的外周部。本例子的带139的外齿128啮合于下侧带轮135的外周部,内齿127啮合于上侧带轮134的外周部。带139的内齿127啮合于驱动带轮133的外周部。带轮140设于上侧带轮134和驱动带轮133之间,带轮140与带139的外齿128啮合。带轮141设于上侧带轮134和张紧带轮138之间,带轮141与带139的外齿128啮合。带轮140、带轮141用于防止带139挠曲。在马达131进行驱动使输出轴132绕左视时顺时针的方向旋转时,上侧带轮134和下侧带轮135借助带139旋转。上侧带轮134绕左视时顺时针的方向旋转,下侧带轮135绕左视时逆时针的方向旋转。
说明缝制装置1的缝制动作。操作者将缝制对象夹在保持体91的下框92和上框93之间。操作者向控制部输入开始缝制的指示。控制部根据指示按照缝制数据开始缝制。缝制数据包括按顺序确定落针点而成的坐标数据。落针点是在机针23与针杆24一同向下方移动时机针23所刺入的缝制对象上的预定位置。控制部按照缝制数据驱动X轴移动机构6、Y轴移动机构7,使缝制对象相对于上轴单元2和下轴单元4移动。控制部驱动同步机构8,使上侧花键轴3绕左视时顺时针的方向旋转,使下侧花键轴5绕左视时逆时针的方向旋转。上轴单元2将上侧花键轴3的旋转向上轴25传递。上轴旋转方向为顺时针方向。针杆机构21在上轴25的旋转力的作用下使针杆24上下运动。下轴单元4借助转换机构43将下侧花键轴5的绕左视时逆时针的方向的旋转向下轴44传递。下轴旋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与上轴旋转方向相反。下轴44使梭子12绕主视时逆时针的方向旋转。梭子12与针杆24协同作用,使从梭心套抽出的底线与机针23所保持的面线交织。挑线机构将交织于底线的面线提起到针板50上,在缝制对象上形成线迹。
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缝制装置1。如图1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缝制装置1具有上轴单元2、上侧花键轴3、下轴单元204、下侧花键轴5、X轴移动机构6、Y轴移动机构7、同步机构208以及控制部。第二实施方式的缝制装置1的同步机构208和下轴单元204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缝制装置1不同,其他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缝制装置1相同。以下,省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缝制装置1相同的结构的说明,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缝制装置1不同的下轴单元204和同步机构208进行说明。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缝制装置1相同的构件简化其说明或者省略其说明。
如图14、图15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下轴单元204具有梭子机构241和下侧壳体242。梭子机构241驱动在外周具有梭尖211(参照图15)的梭子212。下侧壳体242收纳梭子机构241。下轴单元204的梭子212为摆梭,下轴44在马达131的动力的作用下与上轴25的旋转相应地进行往复转动。下轴单元204除了具有梭子机构241和下侧壳体242,还具有转换机构143、下轴44、第一带轮45、第二带轮46以及同步带47。下侧壳体242为大致长方体形状的箱状。下侧壳体242具有贯通孔248、贯通孔249、针板50、固定部51以及固定部52。贯通孔248设于下侧壳体242的左侧面,贯通孔249设于下侧壳体42的右侧面。下侧花键轴5贯穿贯通孔248、贯通孔249。下侧壳体242借助滚珠花键轴承39来支承下侧花键轴5。滚珠花键轴承39被贯通孔248支承。下侧壳体242的下表面固定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支承台54的上表面。
转换机构143将下侧花键轴5的绕轴线14的旋转力转换为绕垂直轴线225的旋转力,该垂直轴线225与针杆24的延伸方向(上下方向)垂直且与下侧花键轴5的轴线14垂直。垂直轴线225与水平面平行地延伸。转换机构143具有转换轴157、第一齿轮158以及第二齿轮160。转换轴157与下侧花键轴5平行地延伸,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下侧壳体242支承。第一齿轮158是设于转换轴157的螺旋齿轮。第二齿轮160是设于中间轴159的螺旋齿轮。中间轴159在转换轴157下方与转换轴157垂直且水平地延伸,中间轴159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下侧壳体242支承。中间轴159与下轴44平行地延伸。摆动机构168将中间轴159的朝一个方向的旋转转换为下轴44的往复转动。摆动机构168具有偏心轮161、曲柄连杆167、连接片163、齿轮片165以及齿轮166。偏心轮161为主视时呈大致圆形的柱状,偏心轮161自中间轴159的轴心偏心地与中间轴159相连结。曲柄连杆167为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板状,曲柄连杆167的左端部与偏心轮161相连结。曲柄连杆167设于第二齿轮160的前方。连接片163为长圆状的板构件。曲柄连杆167的右端利用连结部162以连接片163能够转动的方式与该连接片163的一端连结。连接片163从一端向上方延伸。齿轮片165是扇状的扇形齿轮。连接片163的另一端利用连结部164与齿轮片165相连结。连结部164被下侧壳体242支承。齿轮166设于下轴44。齿轮片165与齿轮166啮合。下轴44与转换机构143和梭子机构241相连结,使梭子212绕垂直轴线225摆动。下轴44沿前后方向延伸,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下侧壳体242支承。
在中间轴159随着转换轴157的旋转进行旋转时,曲柄连杆167借助偏心轮161沿左右方向往复摆动。在曲柄连杆167往复摆动时,齿轮片165借助连接片163以连结部164为中心往复摆动。因此,下轴44进行往复转动。
如图16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同步机构208具有马达131、驱动带轮133、上侧带轮134、下侧带轮135、带239、带轮140以及带轮141。带239既可以在内侧和外侧这两侧都具有齿,也可以只在内侧具有齿。带239的内侧的齿啮合于驱动带轮133的外周部、上侧带轮134的外周部和下侧带轮135的外周部。带轮140设于上侧带轮134和驱动带轮133之间,与带239的外侧接触。带轮141设于上侧带轮134和下侧带轮135之间,与带239的外侧接触。带轮140、带轮141用于防止带239挠曲。在马达131进行驱动使输出轴132绕左视时顺时针的方向旋转时,上侧带轮134和下侧带轮135借助带239旋转。上侧带轮134、下侧带轮135绕左视顺时针的方向旋转。
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缝制装置1的缝制动作。操作者将缝制对象夹在保持体91的下框92和上框93之间。操作者向控制部输入开始缝制的指示。控制部根据指示按照缝制数据开始缝制。控制部按照缝制数据驱动X轴移动机构6、Y轴移动机构7,使缝制对象相对于上轴单元2和下轴单元4移动。控制部驱动同步机构208,使上侧花键轴3和下侧花键轴5绕左视时顺时针的方向旋转。上轴单元2将上侧花键轴3的旋转向上轴25传递。上轴25使针杆24上下运动。下轴单元204借助转换机构143和摆动机构168将下侧花键轴5的旋转向下轴44传递,使梭子212往复摆动。转换机构143使中间轴159绕主视时顺时针的方向转动。摆动机构168将中间轴159的绕主视时顺时针的方向的旋转转换为梭子212的以垂直轴线225为中心的摆动运动。梭子212与针杆24协同作用,使从梭心套抽出的底线与机针23所保持的面线交织。挑线机构将交织于底线的面线提起到针板50上,在缝制对象上形成线迹。
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缝制装置1。第三实施方式的缝制装置1的梭子为旋梭,在下轴单元内使下轴旋转方向与上轴旋转方向相反。缝制装置1具有上轴单元2、上侧花键轴3、下轴单元304、下侧花键轴5、X轴移动机构6、Y轴移动机构7、同步机构208以及控制部。第三实施方式的缝制装置1的下轴单元304、同步机构208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缝制装置1不同,其他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缝制装置1相同。第三实施方式的同步机构208与第二实施方式的缝制装置1相同。以下,省略与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的缝制装置1相同的结构的说明,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的缝制装置1不同的下轴单元304进行说明。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的缝制装置1相同的构件简化其说明或者省略其说明。
如图17所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缝制装置1的下轴单元304在具有张紧带轮342这一点以及同步带是具有内齿345和外齿346的同步带347这一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下轴单元4不同,其他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下轴单元4相同。张紧带轮342设于第二带轮46的上方,张紧带轮342的旋转轴343被下侧壳体42支承。同步带347的内齿345与第一带轮45的外周部和张紧带轮342的外周部啮合,同步带347的外齿346啮合于第二带轮46的外周部。下轴单元304利用同步带347将下侧花键轴5的绕左视时顺时针的方向的旋转转换为转换轴57的绕左视时逆时针的方向的旋转。因此,下轴旋转方向是逆时针方向,与上轴旋转方向相反。
在第三实施方式的缝制装置1进行缝制动作时,控制部驱动同步机构208,使上侧花键轴3和下侧花键轴5绕左视时顺时针的方向旋转。下轴单元304借助第一带轮45、第二带轮46、同步带347将下侧花键轴5的绕左视时顺时针的方向的旋转向下轴44传递,使下轴旋转方向与上轴旋转方向相反。
第一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的缝制装置1是本发明的缝制装置的一例。上轴单元2、上侧花键轴3、下侧花键轴5、X轴移动机构6、Y轴移动机构7是本发明的上轴单元、上侧花键轴、下侧花键轴、X轴移动机构、Y轴移动机构的一例。下轴单元4、下轴单元204、下轴单元304是本发明的下轴单元的一例。同步机构8、同步机构208是本发明的同步机构的一例。梭尖11、梭尖211是本发明的梭尖的一例。梭子12、梭子212是本发明的梭子的一例。梭子机构41、梭子机构241是本发明的梭子机构的一例。下侧壳体42、下侧壳体242是本发明的壳体、下侧壳体的一例。转换机构43、转换机构143是本发明的转换机构的一例。上轴25、下轴44是本发明的上轴、下轴的一例。固定部51、固定部52是本发明的固定部的一例。第一带轮45、第二带轮46、同步带47是本发明的第一带轮、第二带轮、同步带的一例。转换轴57、第一齿轮58、第二齿轮59是本发明的转换轴、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的一例。转换轴157、第一齿轮158、第二齿轮160、中间轴159、摆动机构168是本发明的转换轴、第一齿轮、第二齿轮、中间轴、摆动机构的一例。针杆机构21、上侧壳体22是本发明的针杆机构、上侧壳体的一例。带72是本发明的带的一例。
下轴单元4、下轴单元204、下轴单元304在与下轴单元4、204、304的移动方向垂直的前后方向上的在缝制装置1中的相对位置被导轨69、下侧花键轴5决定。因此,下轴单元4、下轴单元204、下轴单元304不易受到前后方向上的振动的影响。下轴单元4、下轴单元204、下轴单元304能够沿下侧花键轴5的轴线方向移动。因此,下轴单元4、下轴单元204、下轴单元304在沿下侧花键轴5的轴线方向移动时,有时会受到下轴单元4、下轴单元204、下轴单元304的移动方向上的振动的影响。下轴单元4、下轴单元304的梭子12绕与下侧花键轴5的轴线14垂直的垂直轴线15转动。下轴单元204的梭子212绕与下侧花键轴5的轴线14垂直的垂直轴线225摆动。梭尖11、梭尖211的旋转轨迹位于沿下侧花键轴5的延伸方向(左右方向)延伸的铅垂面上。下轴单元4、下轴单元204的移动方向与包含梭尖11、梭尖211的旋转轨迹的面的延伸方向一致。因此,在缝制装置1中,即使下轴单元4、下轴单元204受到与下侧花键轴5平行的方向(左右方向)上的振动,与以往的缝制装置相比,在与包含梭尖11、梭尖211的旋转轨迹的面正交的方向上,机针23和梭尖11、梭尖211之间的距离也不易存在偏差。
缝制装置1具有与针杆机构21相连结且与上侧花键轴3平行地设置的上轴25和将上侧花键轴3的绕轴线的旋转向上轴25传递的传递构件26。因此,缝制装置1无需在上轴单元2将上侧花键轴3的绕轴线的旋转力转换为绕与垂直轴线15、垂直轴线225平行的方向(前后方向)的轴线的旋转力。因此,在缝制装置1中,与将上侧花键轴3的绕轴线的旋转力转换为绕与垂直轴线15、225平行的方向的轴线的旋转力时相比,能够简化上轴单元2的结构。在缝制装置1中容易进行用于使上轴25和下轴44同步的维持管理。
缝制装置1具有Y轴移动机构7,该Y轴移动机构7使缝制对象相对于下轴单元4(304)、下轴单元204沿垂直轴线15、垂直轴线225的延伸方向(前后方向)移动。缝制装置1能够利用X轴移动机构6和Y轴移动机构7使缝制对象相对于下轴单元4(304)、下轴单元204移动。在缝制装置1中,上轴单元2和下轴单元4(304)、下轴单元204是彼此独立的,因此,易于与缝制对象的大小相配合地设计缝制装置1的大小。
缝制装置1的X轴移动机构6具有沿下侧花键轴5的轴线14的延伸方向(左右方向)移动的带72,以及以能够拆卸的方式将带72的一端和另一端固定于下侧壳体42、下侧壳体242的固定部51和固定部52。在缝制装置1的下轴单元4、下轴单元204、下轴单元304发生故障时,通过将固定部51、固定部52从带72的一端和另一端拆卸,能够容易地使下轴单元4、下轴单元204、下轴单元304从用于使该下轴单元4、下轴单元204、下轴单元304沿下侧花键轴5的轴线方向移动的机构分离。操作者只要将下侧花键轴5从下轴单元4、下轴单元204、下轴单元304拔出就能够简单地交换下轴单元4、下轴单元204、下轴单元304。
第一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的缝制装置1的转换机构43具有与下侧花键轴5平行地延伸的转换轴57、设于转换轴57的第一齿轮58以及与第一齿轮58啮合的第二齿轮59。下轴单元4具有借助滚珠花键轴承39与下侧花键轴5连结的第一带轮45、设于转换轴57的第二带轮46以及张设于第一带轮45和第二带轮46之间的同步带47,第二齿轮59设于下轴44。若在缝制装置1中将下轴单元4的第一带轮45与缝制装置1的下侧花键轴5之间的连结解除,则不分解转换机构43就能够拔出下侧花键轴5,能够容易地从缝制装置1拆卸下轴单元4。因此,在缝制装置1中能够简单地交换下轴单元4。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缝制装置1中,将这样的结构设于下轴单元4外的同步机构8,该结构为,使从左侧观察的上轴25的旋转方向与从正面侧观察的下轴44的旋转方向相反的结构。因此,在缝制装置1中,与在下轴单元4内设置使旋转方向为相反的结构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下侧壳体42的大小,能够减轻下侧壳体42的重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缝制装置1相比,在第三实施方式的缝制装置1中,能够缩短用于变更上轴旋转方向和下轴旋转方向的双面齿带的长度。
第二实施方式的缝制装置1的转换机构143具有与下侧花键轴5平行地延伸的转换轴157、设于转换轴157的第一齿轮158以及与第一齿轮158啮合的第二齿轮160。下轴单元204具有借助滚珠花键轴承39与下侧花键轴5连结的第一带轮45、设于转换轴157的第二带轮46以及张设于第一带轮45和第二带轮46之间的同步带47。第二齿轮160设于与下轴44平行地设置的中间轴159。缝制装置1具有将中间轴159的朝一个方向的旋转转换为下轴44的往复转动的摆动机构168。若在缝制装置1中将下轴单元204的第一带轮45与缝制装置1的下侧花键轴5之间的连结解除,则能够容易地从缝制装置1拆卸下轴单元204。因此,缝制装置1能够简单地交换下轴单元204。
本发明除了上述实施方式之外还能够进行各种变更。上述实施方式的缝制装置1只要是具有梭子的缝制装置即可,能够应用于进行平缝、打结、之字缝、锁眼、钉扣等用于形成多种线迹的缝制装置。缝制装置也可以不具有Y轴移动机构。缝制装置也可以不能拆卸上轴单元、下轴单元中的至少任一者。可以适当变更下轴单元的结构和上轴单元的结构。例如,下轴单元4、下轴单元204、下轴单元304也可以与上轴单元2同样地在固定部具有供下侧花键轴5贯穿的贯通孔。下轴单元4、下轴单元204可以与上轴单元2同样地在背面设置与导轨卡合的支承构件55。下轴单元也可以省略固定部51、固定部52。带72的一端和另一端也可以不利用固定部51、固定部52进行固定。固定部51和固定部52的结构、配置、大小、数量等可以适当变更。下轴单元所具有的梭子的种类可以适当变更。在梭子为旋梭时,上轴旋转方向和下轴旋转方向也可以相同。此时,缝制装置不需要用于使下轴旋转方向与上轴旋转方向相反的结构。上轴单元2也可以与下轴单元4、下轴单元204同样地在主体部27具有供上侧花键轴3贯穿的贯通孔。上轴单元2可以与下轴单元4、下轴单元204、下轴单元304同样地在上表面设置与导轨卡合的支承构件34。上轴单元的上轴可以与上侧花键轴和针杆垂直。此时,也可以在上轴单元设置与下轴单元相同的转换机构。张紧带轮138的直径也可以大于上侧带轮134的直径和下侧带轮135的直径。带轮140、带轮141也能够替代张紧带轮138来调整带139的张力。
Claims (14)
1.一种下轴单元,其是缝制装置(1)的下轴单元(4、204、304),
该下轴单元具有:梭子机构(41、241),其用于驱动在外周具有梭尖(11、211)的梭子(12、212);以及壳体(42、242),其收纳所述梭子机构,该下轴单元能够使所述壳体沿缝制装置的下侧花键轴(5)的轴线方向移动,
该下轴单元的特征在于,具有:
贯通孔(48、49、248、249),所述下侧花键轴能够贯穿该贯通孔,从而贯穿所述壳体;
转换机构(43、143),其用于将贯穿所述贯通孔的所述下侧花键轴的绕轴线的旋转力转换为绕垂直轴线的旋转力,该垂直轴线与所述缝制装置的针杆的延伸方向垂直且与所述下侧花键轴的所述轴线垂直;以及
下轴(44),其与所述转换机构和所述梭子机构相连结,绕所述垂直轴线转动,
所述转换机构(43、143)具有:
转换轴(57、157),其与所述下侧花键轴平行地延伸;
第一齿轮(58、158),其设于所述转换轴;以及
第二齿轮(59、160),其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
所述下轴单元(4、204、304)具有:
第一带轮(45),其借助轴承与所述下侧花键轴相连结;
第二带轮(46),其设于所述转换轴;以及
同步带(47),其张设于所述第一带轮和所述第二带轮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轴单元,其特征在于,
该下轴单元具有固定部(51、52),该固定部将能够沿所述下侧花键轴的所述轴线方向移动的带的一端和另一端固定于所述壳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下轴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齿轮设于所述下轴。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下轴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齿轮设于与所述下轴平行地设置的中间轴(159),
该下轴单元具有用于将所述中间轴的朝一个方向的旋转转换为所述下轴的往复转动的摆动机构(168)。
5.一种缝制装置,该缝制装置(1)包括:
上轴单元(2),其具有用于使装配有机针的针杆上下运动的针杆机构和收纳所述针杆机构的上侧壳体;
上侧花键轴(3),其贯穿所述上轴单元的所述上侧壳体,用于向所述针杆机构传递动力;
下轴单元(4、204、304),其具有用于驱动在外周具有梭尖的梭子的梭子机构和收纳所述梭子机构的下侧壳体;
下侧花键轴(5),其与所述上侧花键轴平行地延伸,该下侧花键轴贯穿所述下轴单元的所述下侧壳体,用于向所述梭子机构传递动力;
同步机构(8、208),其架设于所述上侧花键轴和所述下侧花键轴,用于使所述上侧花键轴和所述下侧花键轴的旋转同步;以及
X轴移动机构(6),其能够使所述上轴单元沿所述上侧花键轴的轴线方向移动,并使所述下轴单元与所述上轴单元的移动同步地沿所述下侧花键轴的轴线方向移动,
该缝制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
转换机构(43、143),其用于将所述下侧花键轴的绕轴线的旋转力转换为绕垂直轴线(15)的旋转力,该垂直轴线与所述针杆的延伸方向垂直且与所述下侧花键轴的所述轴线垂直;以及
下轴(44),其与所述转换机构和所述梭子机构相连结,绕所述垂直轴线转动,
所述转换机构(43、143)具有:
转换轴(57、157),其与所述下侧花键轴平行地延伸;
第一齿轮(58、158),其设于所述转换轴;以及
第二齿轮(59、160),其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
所述下轴单元(4、204、304)具有:
第一带轮(45),其借助轴承与所述下侧花键轴相连结;
第二带轮(46),其设于所述转换轴;以及
同步带(47),其张设于所述第一带轮和所述第二带轮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缝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轴单元还具有:
上轴(25),其与所述针杆机构相连结,该上轴与所述上侧花键轴平行地设置;以及
传递构件(26),其用于将所述上侧花键轴的绕轴线的旋转向所述上轴传递。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缝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缝制装置还具有Y轴移动机构(7),该Y轴移动机构能够使缝制对象相对于所述下轴单元沿所述垂直轴线的延伸方向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缝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缝制装置还具有Y轴移动机构(7),该Y轴移动机构能够使缝制对象相对于所述下轴单元沿所述垂直轴线的延伸方向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缝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X轴移动机构具有能够沿所述下侧花键轴的所述轴线方向移动的带(72),
所述下轴单元具有以能够拆卸的方式将所述带的一端和另一端固定于所述下侧壳体的固定部(51、52)。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缝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X轴移动机构具有能够沿所述下侧花键轴的所述轴线方向移动的带(72),
所述下轴单元具有以能够拆卸的方式将所述带的一端和另一端固定于所述下侧壳体的固定部(51、52)。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缝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X轴移动机构具有能够沿所述下侧花键轴的所述轴线方向移动的带(72),
所述下轴单元具有以能够拆卸的方式将所述带的一端和另一端固定于所述下侧壳体的固定部(51、52)。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缝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X轴移动机构具有能够沿所述下侧花键轴的所述轴线方向移动的带(72),
所述下轴单元具有以能够拆卸的方式将所述带的一端和另一端固定于所述下侧壳体的固定部(51、52)。
13.根据权利要求5~12中任一项所述的缝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齿轮设于所述下轴。
14.根据权利要求5~12中任一项所述的缝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齿轮设于与所述下轴平行地设置的中间轴(159),
该缝制装置还具有用于将所述中间轴的朝一个方向的旋转转换为所述下轴的往复转动的摆动机构(168)。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131097A JP2018000520A (ja) | 2016-06-30 | 2016-06-30 | 下軸ユニットと縫製装置 |
JP2016-131097 | 2016-06-30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558022A CN107558022A (zh) | 2018-01-09 |
CN107558022B true CN107558022B (zh) | 2020-07-17 |
Family
ID=609468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515301.1A Active CN107558022B (zh) | 2016-06-30 | 2017-06-29 | 下轴单元和缝制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18000520A (zh) |
CN (1) | CN10755802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21053143A (ja) * | 2019-09-30 | 2021-04-08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縫製装置 |
CN113279161B (zh) * | 2020-01-31 | 2022-08-12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缝制装置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9253372A (ja) * | 1996-03-18 | 1997-09-30 | Brother Ind Ltd | ミシン |
CN101392439A (zh) * | 2007-09-20 | 2009-03-25 | Juki株式会社 | 缝纫机 |
CN101608382A (zh) * | 2008-06-20 | 2009-12-23 | 东海工业缝纫机株式会社 | 缝纫机的梭子驱动装置和多头缝纫机 |
CN201416094Y (zh) * | 2009-05-21 | 2010-03-03 | 钱谷兰 | 绣花机旋梭传动机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9174167U (ja) * | 1983-05-09 | 1984-11-21 | 近藤 篤重 | 縫製装置 |
-
2016
- 2016-06-30 JP JP2016131097A patent/JP2018000520A/ja active Pending
-
2017
- 2017-06-29 CN CN201710515301.1A patent/CN10755802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9253372A (ja) * | 1996-03-18 | 1997-09-30 | Brother Ind Ltd | ミシン |
CN101392439A (zh) * | 2007-09-20 | 2009-03-25 | Juki株式会社 | 缝纫机 |
CN101608382A (zh) * | 2008-06-20 | 2009-12-23 | 东海工业缝纫机株式会社 | 缝纫机的梭子驱动装置和多头缝纫机 |
CN201416094Y (zh) * | 2009-05-21 | 2010-03-03 | 钱谷兰 | 绣花机旋梭传动机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8000520A (ja) | 2018-01-11 |
CN107558022A (zh) | 2018-01-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4624169B2 (ja) | ミシンの送り装置 | |
TWI593847B (zh) | 多頭刺繡機 | |
CN105297300B (zh) | 缝纫机 | |
CN107558022B (zh) | 下轴单元和缝制装置 | |
TWI589749B (zh) | 多頭刺繡機以及用於多頭刺繡機的下線單元 | |
JPH02259154A (ja) | ミシンにおける普通縫及び刺しゅう縫の切換装置 | |
JP2000271364A (ja) | ミシンの布送り機構 | |
US7503272B2 (en) | Rack and pinion type power transmission and apparatus for driving embroidery frame of embroidery machine having the same | |
KR20100119697A (ko) | 크로셰 편직기의 고무사가이드훅 구동장치 | |
CN201873845U (zh) | 一种摆梭绗缝机 | |
CN109423780B (zh) | 缝制装置 | |
JP2018000521A (ja) | 縫製装置 | |
JP5525204B2 (ja) | ミシン | |
CN112481850B (zh) | 稳定型立体褶皱绣成型机构 | |
CN113914023A (zh) | 一种缝纫机 | |
JP2008173440A (ja) | ミシンの縫製枠駆動装置 | |
WO2008056904A1 (en) | Multihead quilting machine | |
CN104233663A (zh) | 刺绣机的缝纫臂机构 | |
KR20080068502A (ko) | 자수 미싱의 실채기 구동 기구 | |
CN115787208B (zh) | 一种并联缝纫机器人 | |
JP3744890B2 (ja) | ミシン | |
KR20220152930A (ko) | 직기의 이사 개구 장치 | |
JPH0557081A (ja) | ミシンの針棒駆動装置 | |
CN216338289U (zh) | 一种缝纫机 | |
CN210657477U (zh) | 一种花样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