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23780B - 缝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缝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423780B
CN109423780B CN201811011992.2A CN201811011992A CN109423780B CN 109423780 B CN109423780 B CN 109423780B CN 201811011992 A CN201811011992 A CN 201811011992A CN 109423780 B CN109423780 B CN 10942378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body
restriction
needle
sewing
b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01199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423780A (zh
Inventor
宇野伦子
桝谷隆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4237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237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4237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2378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55/00Needle holders; Needle bars
    • D05B55/14Needle-bar drive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57/00Loop takers, e.g. loopers
    • D05B57/30Driving-gear for loop taker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69/00Driving-gear; Control devices
    • D05B69/10Electrical or electromagnetic drive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D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D05B AND D05C, RELATING TO SEWING, EMBROIDERING AND TUFTING
    • D05D2207/00Use of special elements
    • D05D2207/05Magnetic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能够上下运动的上支承体的缝制装置。缝制装置具有针板、针杆机构以及限制机构。针板包括容针孔。针杆机构具有上基台、上支承体、针杆以及上下驱动部。上支承体以能够相对于上基台上下运动的方式与上基台相连结。针杆以能够上下运动的方式支承于上支承体,针杆位于容针孔的上方。在针杆的下端安装有机针。上下驱动部用于使上支承体在工作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间移动。工作位置是机针能够穿过容针孔时的上支承体的位置,退避位置是从工作位置向上方退避后的上支承体的位置。限制机构用于限制位于退避位置的上支承体向工作位置移动。

Description

缝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缝制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一种使彼此独立的头部和梭子部一体地沿水平方向移动的缝制装置。日本特许公开2000年第116975号公报所公开的缝纫机具有头部基台、升降机构、头部以及梭子部。头部基台支承升降机构,升降机构以头部能够上下运动的方式支承该头部。梭子部位于头部下方。缝纫机使头部基台和梭子部一体地沿水平方向移动。升降机构使头部在缝制动作时的上下方向位置即下降位置与从下降位置向上方退避后的上升位置之间进行上下运动。
但是,在上述缝纫机中,若在头部位于上升位置时升降装置因停电等停止驱动,则头部有可能因自重而下落。例如,若在取出缝制对象物时头部下落到下降位置,则操作者难以安全地取出缝制对象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缝制装置,该缝制装置在对能够上下运动的针杆进行支承的上支承体位于从缝制动作时的位置向上方退避后的位置时,限制上支承体违背操作者的意图地向下方移动。
技术方案1的缝制装置具有:梭子机构,其具有下基台、针板以及梭子,所述针板包含容针孔并设于所述下基台,所述梭子位于所述容针孔的下方并设于所述下基台;针杆机构,其具有上基台、支承体以及针杆,所述支承体以能够相对于所述上基台上下运动的方式连结于所述上基台,所述针杆处于所述容针孔的上方且在下端安装有机针,所述支承体以所述针杆能够上下运动的方式支承所述针杆;移动机构,其能够使所述梭子机构和所述针杆机构一体地沿与水平方向平行的第一方向移动;以及上下驱动部,其设于所述上基台,用于使所述支承体在工作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进行上下运动,所述工作位置是所述机针能够穿过所述容针孔时的所述支承体的位置,所述退避位置是从所述工作位置向上方退避后的所述支承体的位置,在所述支承体位于所述工作位置时,所述移动机构使所述梭子机构和所述针杆机构移动,并且所述梭子和所述针杆彼此同步地进行动作,从而对缝制对象物进行缝制,该缝制装置的特征在于,该缝制装置具有限制机构,该限制机构设于所述上基台,用于限制位于所述退避位置的所述支承体向所述工作位置移动,所述限制机构具有:限制构件,其能够在限制解除位置与限制位置之间移动,所述限制解除位置是所述限制构件退出所述支承体的可动范围时所处的位置,所述限制位置是所述限制构件进入所述支承体的可动范围并从下方与位于所述退避位置的所述支承体相对时所处的位置;以及限制驱动部,其用于使所述限制构件在所述限制解除位置与所述限制位置之间移动,该缝制装置具有控制部,该控制部能够进行控制使所述上下驱动部和所述限制驱动部驱动,所述控制部具有:退避控制部,其能够进行控制使所述上下驱动部驱动,从而使所述支承体从所述工作位置向所述退避位置移动;以及第一限制控制部,在所述退避控制部使所述支承体移动之后,该第一限制控制部进行控制使所述限制驱动部驱动,从而使所述限制构件从所述限制解除位置向所述限制位置移动。
在支承体位于工作位置时,梭子与针杆机构同步地沿第一方向移动,缝制装置进行缝制。在支承体位于退避位置时,限制机构限制支承体向工作位置移动。因此,在对能够上下运动的针杆进行支承的支承体位于从缝制动作时的位置向上方退避后的位置时,缝制装置能够限制支承体违背操作者的意图地向下方移动。在退避控制部使支承体移动到退避位置之后,第一限制控制部使限制构件向限制位置移动。限制构件在控制部的控制下进行移动,因此缝制装置能够在恰当的时机使限制构件向限制位置移动。
也可以是,在技术方案2的缝制装置中,所述限制构件是沿水平方向延伸的轴构件,该轴构件在所述限制解除位置与所述限制位置之间沿轴向移动,所述支承体具有沿所述轴向延伸的筒状部,该筒状部具有嵌合孔,在所述支承体位于所述工作位置时该嵌合孔朝向位于所述限制解除位置的所述限制构件开口,在所述支承体位于所述工作位置时,所述限制构件在位于所述限制位置时嵌合于所述筒状部的所述嵌合孔,所述控制部具有第二限制控制部,在所述支承体位于所述工作位置时,该第二限制控制部使所述限制构件从所述限制解除位置向所述限制位置移动。这时,在由于突发的原因产生的朝向上方的外力作用于位于工作位置的支承体时,缝制装置也能够限制支承体向退避位置移动。
也可以是,技术方案3的缝制装置具有调整机构,该调整机构能够沿与所述水平方向平行且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调整所述支承体的相对于所述上基台的支承位置,所述限制构件在所述限制位置与所述限制解除位置之间沿与所述第二方向平行的轴向移动。通过调整机构沿第二方向调整支承体的相对于上基台的连结位置,从而缝制装置能够使针杆与容针孔在第二方向上的位置关系适当。调整机构调整针杆位置的方向与限制构件移动的方向彼此一致。因此,在调整机构调整针杆的第二方向上的位置时,缝制装置也无需调整限制构件的可动范围。缝制装置能够简化调整机构对针杆进行的位置调整。
也可以是,技术方案4的缝制装置具有设于所述上基台的下阻尼器,该下阻尼器能够从下方与从所述退避位置向所述工作位置移动的所述支承体相接触,从而使所述支承体减速。缝制装置能够利用下阻尼器吸收从退避位置向工作位置移动的支承体的势头。
也可以是,技术方案5的缝制装置具有设于所述支承体的定位部,在所述支承体接触到所述下阻尼器时,该定位部将所述支承体定位于所述工作位置。缝制装置能够稳定地使从退避位置向下方移动的支承体停止在工作位置。
也可以是,在技术方案6的缝制装置中,所述定位部具有:接触部,其能够与所述上基台相接触;以及固定部,其将所述接触部固定于所述支承体,且能够沿上下方向调整所述接触部的固定位置。由于能够沿上下方向调整接触部相对于固定部的固定位置,因此,定位部能够沿上下方向调整支承体的工作位置。因此,缝制装置能够使缝制动作稳定。
也可以是,技术方案7的缝制装置具有设于所述上基台的上阻尼器,该上阻尼器能够从上方与在所述上下驱动部的驱动力的作用下从所述工作位置向所述退避位置移动的所述支承体相接触,从而使所述支承体减速。缝制装置能够利用上阻尼器吸收从工作位置向退避位置移动的支承体的势头。
也可以是,技术方案8的缝制装置具有:基座部,其支承所述梭子机构和所述移动机构;以及同步机构,其具有固定于所述基座部的缝纫机马达、将所述缝纫机马达的驱动力向所述针杆传递的第一驱动传递部以及将所述缝纫机马达的驱动力向所述梭子传递的第二驱动传递部,该同步机构利用所述缝纫机马达的驱动力对所述针杆和所述梭子进行同步驱动,所述第一驱动传递部具有:花键轴,其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以能够以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所述基座部,该花键轴在所述缝纫机马达的驱动力的作用下进行旋转;驱动带轮,其为齿形带轮,该驱动带轮以能够以所述第一方向为轴向进行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所述上基台,以能够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的方式嵌合于所述花键轴,并且能够与所述花键轴一体地旋转;上轴,其以能够以所述第一方向为轴向进行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支承体,该上轴与所述针杆相连结;从动带轮,其是固定于所述上轴的齿形带轮;齿形带,其具有张设于所述驱动带轮和所述从动带轮的环状的基部以及在所述基部的整个延伸方向上等间隔地配置的多个齿部,该齿形带与所述驱动带轮和所述从动带轮啮合;第一带相对构件,其设于所述上基台,与所述齿形带中的同所述驱动带轮啮合的部位即第一部位空开间隙地相对;以及第二带相对构件,其设于所述下基台,与所述齿形带中的同所述从动带轮啮合的部位即第二部位空开间隙地相对,与所述支承体位于所述工作位置时相比,在所述支承体位于所述退避位置时,所述上轴相对于所述花键轴的间隔距离较短,所述第一带相对构件与所述第一部位之间的相对距离和所述第二带相对构件与所述第二部位之间的相对距离都小于或等于所述齿部相对于所述基部突出的最大突出量。在支承体从工作位置向退避位置移动时,第一带相对构件和第二带相对构件能够抑制齿形带从驱动带轮和从动带轮脱落。因此,缝制装置能够抑制驱动带轮和从动带轮的相位偏移。
也可以是,在技术方案9的缝制装置中,所述缝纫机马达具有与所述第一驱动传递部和所述第二驱动传递部相连结的输出轴,所述控制部具有励磁控制部,该励磁控制部能够使所述缝纫机马达的励磁状态为将所述输出轴保持在预定的旋转位置的特定励磁状态,在所述励磁控制部进行控制使所述缝纫机马达驱动之后,所述退避控制部进行控制使所述上下驱动部驱动,从而使所述支承体从所述工作位置向所述退避位置移动。在支承体从工作位置向退避位置移动时,缝纫机马达处于特定励磁状态,因此输出轴不易旋转。因此,在支承体从工作位置向退避位置移动时,缝制装置能够抑制齿形带从驱动带轮和从动带轮脱落。
附图说明
图1是缝制装置1的立体图。
图2是针杆机构2和梭子机构4的立体图。
图3是针杆机构2的放大立体图。
图4是同步机构8的左视图。
图5是上基台37和上下驱动部310的立体图。
图6是上支承体22位于工作位置时的针杆机构2的剖视立体图。
图7是上支承体22位于工作位置时的针杆机构2的右视图。
图8是紧固孔413、长孔414以及紧固构件415的立体图。
图9是紧固孔413、长孔414以及紧固构件415的另一立体图。
图10是第一壁部421和第二壁部422的立体图。
图11是缝制装置1的电气框图。
图12是缝制处理的流程图。
图13是上支承体22位于退避位置时的针杆机构2的右视图。
图14是上支承体22位于退避位置时的针杆机构2的剖视立体图。
图15是与相对孔424螺纹结合的螺栓425的立体图。
图16是与第一壁部421相接触的螺栓425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缝制装置1。在以下说明中,使用在图中由箭头所示的左右、前后、上下。
如图1~图3所示,缝制装置1具有基座部10、针杆机构2、梭子机构4、X轴移动机构6、Y轴移动机构7、同步机构8以及控制部9(参照图11)。基座部10是组装为大致矩形形状的构造体。基座部10支承针杆机构2、梭子机构4、X轴移动机构6、Y轴移动机构7以及同步机构8。基座部10具有保持板90、左支承体98、右支承体97、一对下轨道125以及一对上轨道128。保持板90在俯视时呈矩形。左支承体98和右支承体97是侧视时呈矩形的板状构件,使保持板90位于该左支承体98和右支承体97之间地沿左右方向排列该左支承体98和右支承体97。一对下轨道125在保持板90的下方沿左右方向延伸,并在前后方向上空开间隔地排列。一对上轨道128在保持板90的上方沿左右方向延伸,并在上下方向上空开间隔地排列。
针杆机构2以能够左右运动的方式支承于一对上轨道128,针杆机构2位于保持板90的上方。针杆机构2具有上基台37和针杆24等。上基台37在主视时呈大致矩形。上基台37以能够左右运动的方式借助滑动件34与一对上轨道128相连结。在上基台37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左右一对滑动件34,上侧的滑动件34从下侧卡合于上轨道128,下侧的滑动件34从前方卡合于上轨道128。上基台37在上下方向大致中央处具有沿左右方向开口的通孔38。针杆24能够沿轴向(上下方向)移动。在针杆24的下端安装有机针39(参照图3)。
梭子机构4位于保持板90的下方。梭子机构4具有下基台42、梭子16、针板50以及切线机构。下基台42为大致长方体状的箱状,以能够左右运动的方式借助滑动件54与一对下轨道125相连结。滑动件54设于下基台42的下端的四个角。下基台42具有通孔48和通孔49。通孔48设于下基台42的左表面,通孔49设于下基台42的右表面。梭子16设于下轴44,下轴44在下基台42的内侧沿左右方向延伸。梭子16收纳卷绕有底线的梭芯。针板50固定于下基台42的上部。针板50具有容针孔53,容针孔53位于梭子16的上方。切线机构位于针板50的下方,切线机构具有固定刀、可动刀以及切线用脉冲马达57。可动刀从切线用脉冲马达57获得动力来相对于固定刀移动。切线机构在可动刀和固定刀的协同作用下将面线和底线切断。
X轴移动机构6能够使针杆机构2和梭子机构4一体地沿左右方向移动。X轴移动机构6具有带121、带122以及X轴移动用脉冲马达82(参照图11)。带121、带122在俯视时呈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大致长圆状。带121的一端与另一端都固定于上基台37的背面部。即,X轴移动机构6与上基台37相连结。带122的一端与另一端都固定于下基台42的背面部。X轴移动用脉冲马达82能够使带121和带122向同一方向移动相同的量。因此,X轴移动机构6使针杆机构2沿一对上轨道128移动,使梭子机构4沿一对下轨道125移动。
Y轴移动机构7能够使缝制对象物(布料)相对于针杆机构2和梭子机构4沿前后方向移动。Y轴移动机构7具有布料保持体95和Y轴移动用脉冲马达83(参照图11)。布料保持体95支承于保持板90。Y轴移动用脉冲马达83与布料保持体95相连结,能够使布料保持体95沿前后方向移动。布料保持体95具有上框93、下框92、左气缸239以及右气缸219。上框93和下框92是在俯视时呈矩形的框,在上框93和下框92之间夹持布料。左气缸239和右气缸219与上框93相连结。上框93能够以左气缸239和右气缸219为驱动源相对于下框92上下开闭。
同步机构8具有缝纫机马达81、第一驱动传递部18以及第二驱动传递部19。缝纫机马达81固定于左支承体98的右表面。缝纫机马达81的输出轴81A从左支承体98向左方突出。缝纫机马达81在输出轴81A的顶端部固定连结带轮133。
第一驱动传递部18具有上侧花键轴3等,能够将缝纫机马达81的驱动力向针杆24传递。上侧花键轴3沿左右方向延伸,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左支承体98和右支承体97。上侧花键轴3在外周面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槽。上侧花键轴3贯穿上基台37的通孔38,并借助支承于通孔38的滚珠花键轴承与上基台37相连结。因此,上基台37以能够相对于上侧花键轴3进行左右运动的方式连结于该上侧花键轴3。支承于通孔38的滚珠花键轴承与上侧花键轴3一体地旋转。上侧花键轴3在从左支承体98向左方突出的部位固定上带轮134。
第二驱动传递部19具有下侧花键轴5、第一带轮45、中间轴51、第二带轮46、同步带47、下轴44以及摆动机构。下侧花键轴5沿左右方向延伸,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左支承体98和右支承体97。下侧花键轴5在外周面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槽。下侧花键轴5贯穿下基台42的通孔48和通孔49。下侧花键轴5借助支承于通孔49的滚珠花键轴承与下基台42相连结。因此,下基台42以能够相对于下侧花键轴5进行左右运动的方式连结于该下侧花键轴5。支承于通孔49的滚珠花键轴承与下侧花键轴5一体地旋转。下侧花键轴5在从左支承体98向左方突出的部位固定下带轮135。下带轮135借助带136与上带轮134和连结带轮133相连结。因此,缝纫机马达81使连结带轮133旋转,并借助带136使上带轮134和下带轮135旋转,从而使上侧花键轴3和下侧花键轴5同步旋转。
第一带轮45是在内部包含支承于通孔49的滚珠花键轴承的齿形带轮。中间轴51在下侧花键轴5的后上方沿左右方向延伸,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下基台42。中间轴51从下基台42向右方突出。第二带轮46固定于中间轴51的右端部。同步带47张设于第一带轮45和第二带轮46。下轴44在下基台42的内侧沿左右方向延伸,并能够往复转动。下轴44在左端部固定梭子16。摆动机构将中间轴51和下轴44连结起来,能够将中间轴51的朝一方向的旋转转换为下轴44的往复转动。因此,梭子16与下侧花键轴5的旋转连动地与下轴44一同往复摆动。
针杆机构2除了具有上基台37和针杆24之外,还具有上支承体22、上轴25、挑线机构、一对引导轨道61、四个滑动件62以及一对连结体63。一对引导轨道61是固定于上基台37的前表面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轨道,一对引导轨道61在左右方向上空开间隔地排列。四个滑动件62中的两个滑动件62以能够上下运动的方式与左侧的引导轨道61相连结,剩下的两个滑动件62以能够上下运动的方式与右侧的引导轨道61相连结。一对连结体63中的一者固定于与左侧的引导轨道61相连结的两个滑动件62,一对连结体63中的另一者固定于与右侧的引导轨道61相连结的两个滑动件62。连结体63具有侧视时呈矩形的支承壁部63A。支承壁部63A从连结体63的前表面向前方突出,并沿上下方向延伸。
上支承体22为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大致箱状,并利用紧固构件415(参照图8、图9)固定于一对支承壁部63A。因此,上支承体22以能够上下运动的方式支承于上基台37。上支承体22具有筒状部353和相对部355(参照图6)。筒状部353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圆筒状。筒状部353的圆筒孔即嵌合孔354向后方开口。相对部355从筒状部353向下方延伸。挑线机构设于上支承体22。挑线机构的挑线杆29与针杆24的上下运动连动地进行上下运动。
第一驱动传递部18除了具有上侧花键轴3之外,还具有上轴25、驱动带轮71、从动带轮72、齿形带73、第一带相对构件75以及第二带相对构件76。上轴25沿左右方向延伸,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上支承体22。上轴25在左端部借助曲柄部17(参照图9)与针杆24相连结。上支承体22以针杆24能够上下运动的方式支承该针杆24。曲柄部17能够将上轴25的旋转转换为针杆24的上下运动。安装于针杆24的下端的机针39(参照图3)能够伴随着针杆24的上下运动穿过针板50的容针孔53。保持板90(参照图1)在与容针孔53相对应的位置具有沿上下方向贯通且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长孔。机针39穿过该长孔和容针孔53。上轴25与挑线机构相连结。挑线机构具有挑线杆29,挑线杆29利用上轴25的旋转进行上下运动。
驱动带轮71是在内部包含支承于通孔38的滚珠花键轴承的齿形带轮。驱动带轮71与上侧花键轴3一体地旋转。驱动带轮71在外周面具有齿部。从动带轮72是固定于上轴25的右端部的齿形带轮,并在外周面具有齿部。齿形带73具有基部73A和多个齿部73B。基部73A为侧视时呈大致环状的首尾相接的形状,并张设于驱动带轮71和从动带轮72。多个齿部73B设置于基部73A的整个内表面。多个齿部73B与驱动带轮71的齿部和从动带轮72的齿部啮合。齿部73B从基部73A突出的最大突出量(以下称作齿部73B的最大突出量)相当于图7中的尺寸L。以下,将齿形带73中的与驱动带轮71啮合的部位称作第一部位73C,将齿形带73中的与从动带轮72啮合的部位称作第二部位73D。
第一带相对构件75呈上下一对地设于上基台37,并分别处在相对于基部73A而言靠外侧(与齿部73B所在侧相反的一侧)的位置。第一带相对构件75与第一部位73C空开间隙地相对。第二带相对构件76设于上支承体22,并处在相对于基部73A而言靠外侧(与齿部73B所在侧相反的一侧)的位置。第二带相对构件76与第二部位73D空开间隙地相对。第一带相对构件75与第一部位73C之间的相对距离和第二带相对构件76与第二部位73D之间的相对距离都小于或等于齿部73B的最大突出量。第一带相对构件75能够相对于上基台37进行上下运动,从而能够调整其与第一部位73C之间的相对距离。第二带相对构件76能够相对于上支承体22进行上下运动,从而能够调整其与第二部位73D之间的相对距离。
如图5所示,上下驱动机构300具有上下驱动部310、定位部320、上阻尼器330以及下阻尼器340。上下驱动部310是使上支承体22(参照图6)上下运动的机构。上下驱动部310在处于一对支承壁部63A之间的左右方向位置固定于上基台37。上下驱动部310的一例为气缸。上下驱动部310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驱动轴311。上下驱动部310进行驱动,从而驱动轴311进行上下运动。驱动轴311在上端固定连结板312。连结板312为主视时呈矩形的板状。连结板312固定于上支承体22(参照图3)。因此,在上下驱动部310的驱动下,上支承体22在工作位置(参照图6)与退避位置(参照图14)之间进行上下运动。工作位置是机针39能够穿过容针孔53(参照图2)时的上支承体22的上下方向位置。退避位置是从工作位置向上方退避后的上支承体22的上下方向位置。在上支承体22位于工作位置时,缝制装置1对布料进行缝制。在上支承体22位于退避位置时,针杆24不进行上下运动。
定位部320将上支承体22定位于工作位置。定位部320具有设置部321、螺孔322以及螺母323。设置部321从连结板312向后方突出。螺孔322沿上下方向贯通设置部321。螺栓329的一例为全螺纹螺柱,螺栓329拧入螺孔322。螺栓329的上端部具有向上方开口的开口孔。螺母323与螺栓329螺纹结合,螺母323按压于设置部321的上表面。以下,在对设置部321、螺孔322以及螺母323进行统称时,将它们称作固定部325。固定部325将螺栓329固定,并能够沿上下方向调整螺栓329的固定位置。
上阻尼器330和下阻尼器340的一例是公知的液压式的阻尼器。上阻尼器330具有上可动部331,下阻尼器340具有下可动部341。上可动部331和下可动部341是以上下方向为轴向的轴状构件。上阻尼器330呈左右一对地设置,并固定于上基台37。上可动部331在上支承体22向退避位置上升时,能够从上方与接触部63B相接触。接触部63B从连结体63的后表面向后方突出且呈矩形。下阻尼器340固定于上基台37的设置部371。设置部371从上基台37向前方突出且呈矩形。下阻尼器340从设置部371向上方突出。下阻尼器340具有下可动部341。下可动部341能够从下方与向工作位置下降的上支承体22相接触。
限制机构350设于上基台37。限制机构350限制位于工作位置的上支承体22的上升,且限制位于退避位置的上支承体22的下降。限制机构350具有限制驱动部352和限制构件351。限制驱动部352固定于上基台37。限制驱动部352的一例为气缸。限制驱动部352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驱动轴352A。当限制驱动部352驱动时,驱动轴352A进行前后运动。限制构件351是以前后方向为轴向延伸的圆筒状的轴构件。限制构件351的外径稍小于嵌合孔354的内径。驱动轴352A的前端部嵌入在限制构件351的内侧形成的孔,从而驱动轴352A固定于限制构件351。因此,限制构件351伴随着限制驱动部352的驱动,在限制解除位置与限制位置之间沿前后方向移动。在图6中,用实线图示位于限制解除位置的限制构件351,用双点划线图示位于限制位置的限制构件351。限制解除位置是从上支承体22的可动范围向后方退出的限制构件351的前后方向位置。限制位置是进入上支承体22的可动范围的限制构件351的前后方向位置。限制位置比限制解除位置靠前方。在上支承体22位于工作位置时,从限制解除位置移动到限制位置的限制构件351嵌入嵌合孔354。这时,限制机构350限制上支承体22向上方移动。在上支承体22位于退避位置时,从限制解除位置移动到限制位置的限制构件351从下方与相对部355的下端相对(参照图14)。这时,限制机构350限制位于退避位置的上支承体22的下降。
调整机构400能够沿前后方向调整上基台37支承上支承体22的位置。操作者在沿前后方向调整上支承体22的相对于上基台37的支承位置时,使用螺栓425(参照图15、图16)。以下,在对调整机构400的结构的说明中,以上支承体22位于工作位置(参照图6)时为前提进行说明。
如图8、图9所示,调整机构400具有紧固孔413、长孔414以及紧固构件415。紧固孔413、长孔414以及紧固构件415均设有四个。在上支承体22的右壁部和左壁部各设有两个紧固孔413。紧固孔413向左右方向的外侧开口。在两个支承壁部63A各设有两个长孔414。各长孔414与各紧固孔413相对。紧固构件415贯穿长孔414,且紧固于与长孔414相对的紧固孔413。因此,上支承体22利用紧固构件415固定于一对支承壁部63A。
如图10所示,调整机构400具有第一壁部421和第二壁部422。第一壁部421是设于上支承体22的下端部的壁部。第二壁部422是设于上基台37的下端部的壁部。第一壁部421和第二壁部422在前后方向上空开间隔地彼此相对,第一壁部421具有相对孔424。相对孔424是向后方开口的螺孔。第二壁部422具有贯通孔428和螺孔423,贯通孔428和螺孔423沿前后方向贯通第二壁部422。贯通孔428与相对孔424大致同轴。螺孔423位于贯通孔428的左方。贯通孔428的内径大于螺栓425的杆部425A(参照图15)的外径。
螺栓425具有杆部425A和头部425B。头部425B设于杆部425A的轴向一端部,头部425B的外径大于杆部425A的外径。头部425B的外径大于贯通孔428(参照图10)的内径。操作者能够将螺栓425的杆部425A从后方贯穿贯通孔428并与相对孔424螺纹结合,且能够使螺栓425的头部425B从后方抵接于第二壁部422。如图16所示,操作者能够将螺栓425的杆部425A从后方与螺孔423螺纹结合并从后方抵接于第一壁部421。
如图11所示,缝制装置1的控制部9具有CPU11、ROM12、RAM13、存储设备14、输入接口87、输出接口88以及驱动电路181~驱动电路189等。CPU11统一控制缝制装置1的动作。ROM12预先存储用于执行缝制处理(参照图12)的程序等。RAM13临时存储在各种处理执行中产生的各种信息。RAM13存储标记。标记表示由缝制装置1进行的缝制动作是否已结束。在标记是0时,缝制装置1未结束缝制动作,在标记是1时,缝制装置1结束缝制动作。存储设备14是非易失性的设备,用于存储各种设定值。
各驱动电路181~驱动电路189与输出接口88相连接。驱动电路181与缝纫机马达81相连接,基于CPU11的控制指令来驱动缝纫机马达81。缝纫机马达81能够切换为特定励磁状态。特定励磁状态是将输出轴81A(参照图4)保持在预定的旋转位置时的缝纫机马达81的励磁状态。在缝纫机马达81处于特定励磁状态时,缝纫机马达81的输出轴81A不易旋转。驱动电路182与X轴移动用脉冲马达82相连接,基于CPU11的控制指令来驱动X轴移动用脉冲马达82。驱动电路183与Y轴移动用脉冲马达83相连接,基于CPU11的控制指令来驱动Y轴移动用脉冲马达83。驱动电路184与切线用脉冲马达57相连接,基于CPU11的控制指令来驱动切线用脉冲马达57。驱动电路185与右气缸219相连接,基于CPU11的控制指令来驱动右气缸219。驱动电路186与左气缸239相连接,基于CPU11的控制指令来驱动左气缸239。驱动电路187与上下驱动部310相连接,基于CPU11的控制指令来驱动上下驱动部310。驱动电路188与限制驱动部352相连接,基于CPU11的控制指令来驱动限制驱动部352。驱动电路189与显示部198相连接,基于CPU11的控制指令来将各种信息显示于显示部198。
电源开关15、编码器191~编码器194以及操作部196等与输入接口87相连接。电源开关15能接通缝制装置1的电源。编码器191用于检测缝纫机马达81的输出轴81A的旋转位置和旋转速度。CPU11向输入接口87输入编码器191的检测结果。编码器191的检测结果表示针杆24和机针39的上下方向位置。编码器192用于检测X轴移动用脉冲马达82的输出轴的旋转方向、旋转位置(即旋转角相位)以及旋转速度。CPU11向输入接口87输入编码器192的检测结果。X轴移动用脉冲马达82的输出轴的旋转角相位表示针杆机构2和梭子机构4的左右方向位置。编码器193用于检测Y轴移动用脉冲马达83的输出轴的旋转方向、旋转位置(即旋转角相位)以及旋转速度。CPU11向输入接口87输入编码器193的检测结果。Y轴移动用脉冲马达83的输出轴的旋转角相位表示布料保持体95的前后方向位置。编码器194用于检测切线用脉冲马达57的输出轴的旋转方向、旋转位置以及旋转速度。CPU11向输入接口87输入编码器194的检测结果。操作部196用于检测各种指示,CPU11向输入接口87输入操作部196的检测结果。
在缝制处理开始前,缝制装置1处于初期状态。在缝制装置1处于初期状态时,上支承体22位于工作位置,限制构件351位于限制位置并嵌入嵌合孔354(参照图6)。当操作者操作电源开关15来接通缝制装置1的电源时,CPU11开始缝制处理。
CPU11将存储于RAM13的标记覆盖为0并存储起来(S11)。CPU11使缝纫机马达81处于特定励磁状态(S13)。缝纫机马达81的输出轴81A(参照图4)处于不易旋转的状态。
CPU11进行控制使限制驱动部352驱动,从而使限制构件351从限制位置向限制解除位置移动(S15)。限制构件351向后方离开嵌合孔354(图6中的箭头P1),并向后方退出上支承体22的可动范围。上支承体22能够向上方移动。CPU11进行控制使上下驱动部310驱动,从而使上支承体22从工作位置向退避位置上升(S17)。在上支承体22上升时(图6中箭头R1),上轴25的轴心相对于上侧花键轴3的轴心的间隔距离变短,齿形带73松弛(参照图13)。第一带相对构件75和第二带相对构件76阻止齿形带73从驱动带轮71和从动带轮72脱落。向退避位置上升的上支承体22的右上部从下侧触碰上阻尼器330的上可动部331(参照图5)。上阻尼器330借助上可动部331吸收上支承体22的上升势头,使上支承体22减速。上支承体22到达退避位置(参照图13、图14),上下驱动部310停止驱动。
CPU11进行控制使限制驱动部352驱动,从而使限制构件351从限制解除位置向限制位置移动(S19)。限制构件351移动到处于相对部355的正下方的位置(图14中的箭头Q1),进入上支承体22的可动范围。限制机构350限制位于退避位置的上支承体22向下方移动。
CPU11进行控制使右气缸219和左气缸239驱动,从而使上框93(参照图1)上升(S21)。上框93向上方离开下框92。CPU11判断存储于RAM13的标记是否为1(S23)。在CPU11判断为标记是0时(S23:否),CPU11判断是否检测到上框下降指示(S25)。上框下降指示是用于使向上方离开了下框92的上框93向下方移动的指示。在操作者没有向操作部196输入上框下降指示时(S25:否),CPU11待机。当操作者将布料配置于下框92和上框93之间并向操作部196输入上框下降指示时(S25:是),CPU11进行控制使左气缸239和右气缸219驱动,从而使上框93下降(S27)。布料保持体95(参照图1)在上框93和下框92之间夹持布料。
CPU11进行控制使限制驱动部352驱动,从而使限制构件351从限制位置向限制解除位置移动(S29)。限制构件351向后方退出上支承体22的可动范围(图14中的箭头Q2)。位于退避位置的上支承体22能够向下方移动。CPU11进行控制使上下驱动部310驱动,从而使上支承体22从退避位置向工作位置移动(S31)。上支承体22与驱动轴311一同以比自由落下时的速度快的速度下降(图14中的箭头R2)。在上支承体22下降时,设置部321的下表面从上方与下阻尼器340(参照图5)的下可动部341相接触。下阻尼器340借助下可动部341吸收上支承体22的下降势头,使上支承体22减速。螺栓329(参照图5)的下端部与设置部371的后部的上表面372接触。螺栓329使上支承体22停止在工作位置。上下驱动部310停止驱动。
CPU11进行控制使限制驱动部352驱动,从而使限制构件351从限制解除位置向限制位置移动(S33)。限制构件351向前方移动(图6中的箭头P2),并嵌入嵌合孔354。限制机构350限制位于工作位置的上支承体22向上方移动。CPU11进行控制使缝纫机马达81驱动,解除缝纫机马达81的特定励磁状态(S35)。
CPU11进行控制使缝纫机马达81、X轴移动用脉冲马达82、Y轴移动用脉冲马达83驱动,从而进行缝制(S37)。通过缝纫机马达81驱动,从而同步机构8对梭子机构4和针杆机构2进行同步驱动。针杆24和梭子16彼此同步地进行动作。通过X轴移动用脉冲马达82驱动,从而X轴移动机构6使梭子机构4和针杆机构2一体地沿左右方向移动。通过Y轴移动用脉冲马达83驱动,从而Y轴移动机构7使保持布料的布料保持体95沿前后方向移动。梭子16使从梭芯套抽出的底线与位于容针孔53的下方的机针39所保持的面线交织。挑线杆29将与底线交织的面线提起到针板50上,在布料上形成线迹。CPU11在线迹形成后驱动切线用脉冲马达57,从而切线机构将面线和底线切断。
CPU11将存储于RAM13的标记覆盖为1并存储起来(S39),将处理转移到S13。CPU11执行上述的S13~S21。在上支承体22从工作位置移动到退避位置之后,限制构件351向限制位置移动,上框93向上方离开布料。由于标记是1(S23:是),因此CPU11将处理转移到S41。CPU11解除缝纫机马达81的特定励磁状态,结束缝制处理。在缝制处理结束时,上支承体22位于退避位置,因此操作者能够将缝制后的布料在不钩挂于机针39的前提下取出。
参照图8、图9、图15、图16,说明沿前后方向对上支承体22的相对于上基台37的支承位置的调整。操作者通过沿前后方向调整上支承体22的支承位置,能够使针杆24相对于梭子16的相对位置适当,以使机针39位于容针孔53(参照图2)的正上方。在工作开始时,上支承体22位于工作位置。
参照图8、图9、图15,说明使上支承体22的支承位置向后方位移的调整作业。在进行调整作业之前,机针39位于比容针孔53的中心靠前侧的前后方向位置。操作者将四个紧固构件415拧松到不会脱落的程度,使上支承体22处于能够相对于上基台37进行前后运动的状态。
操作者使螺栓425的杆部425A从后方贯穿第二壁部422的贯通孔428(参照图16)并对准第一壁部421的相对孔424。操作者使螺栓425朝向头部425B向前方位移的紧固旋转方向(箭头V)旋转。在杆部425A开始与相对孔424螺纹结合之后,头部425B从后方与第二壁部422相接触。操作者使螺栓425进一步向紧固旋转方向旋转。杆部425A进一步与相对孔424螺纹结合,与此相伴,螺栓425借助相对孔424对上支承体22向后方施力。因此,上支承体22向后方移动(箭头W)。这时,一对连结体63(参照图5)与上支承体22一同向后方位移。在与上支承体22一同移动的机针39到达容针孔53的正上方时,操作者停止螺栓425的旋转,将四个紧固构件415分别紧固于紧固孔413。上支承体22固定于上基台37。操作者使螺栓425向与紧固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螺栓425从相对孔424和贯通孔428脱离。操作者结束调整作业。
参照图8、图9、图16,说明使上支承体22的支承位置向前方位移的调整作业。在进行调整作业之前,机针39位于比容针孔53的中心靠后侧的前后方向位置。以下,简化与使上支承体22的支承位置向后方位移的上述调整作业重复的说明。操作者将四个紧固构件415拧松到不会脱落的程度。
操作者使螺栓425的杆部425A从后方与第二壁部422的螺孔423螺纹结合。操作者使与螺孔423螺纹结合的螺栓425进一步向紧固旋转方向(图16中的箭头A)旋转。伴随着螺栓425的旋转,杆部425A向前方位移并从后方与第一壁部421相接触。这时,头部425B在第二壁部422的后方与该第二壁部422隔有间隔。操作者使螺栓425进一步向紧固旋转方向旋转,从而杆部425A对第一壁部421向前方施力。因此,上支承体22向前方移动(箭头B)。在与上支承体22一同移动的机针39到达容针孔53的正上方时,操作者停止螺栓425的旋转,将四个紧固构件415分别紧固于紧固孔413。上支承体22固定于上基台37。操作者使螺栓425向与紧固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螺栓425从螺孔423脱离。操作者结束调整作业。
参照图5,说明操作者沿上下方向对上支承体22的工作位置的调整。上支承体22在工作开始时位于退避位置。操作者使螺母323旋转并沿螺栓329向上方移动。螺栓329能够进行上下运动。操作者在使螺栓329移动到所期望的上下方向位置之后,使螺母323旋转并按压于设置部321的上表面。固定部325将螺栓329固定。因此,操作者能够将上支承体22的工作位置调整为所期望的上下方向位置。
像以上那样,在上支承体22位于工作位置时,梭子16与针杆机构2同步地沿左右方向移动,缝制装置1对布料进行缝制。在上支承体22位于退避位置时,移动到限制位置的限制构件351从下方与相对部355相对。因此,限制机构350限制上支承体22向工作位置下降。因此,在上支承体22位于从缝制动作时的工作位置向上方退避后的退避位置时,缝制装置1能够限制上支承体22违背操作者的意图地向下方移动。
CPU11在使上支承体22从工作位置移动到退避位置之后(S17),使限制构件351从限制解除位置向限制位置移动(S19)。限制构件351在CPU11的控制下向限制位置移动。因此,缝制装置1能够在恰当的时机使限制构件向限制位置移动。因此,向限制位置移动的限制构件351不会与正在进行上下运动的上支承体22相接触。
在执行缝制动作之前,CPU11使上支承体22向工作位置移动(S31),使限制构件351向限制位置移动(S33)。限制构件351嵌入嵌合孔354,限制机构350限制位于工作位置的上支承体22向上方移动。在缝制装置1的缝制动作中,由于突发的原因产生的朝向上方的外力作用于上支承体22时,缝制装置1也能够限制上支承体22向退避位置移动。因此,缝制装置1能够使缝制动作稳定。
缝制装置1具有调整机构400。调整机构400能够沿前后方向调整上支承体22的相对于上基台37的支承位置。因此,缝制装置1能够使针杆24与容针孔53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关系适当,以使机针39位于容针孔53的正上方。例如,在限制构件351的移动方向不是前后方向而是左右方向时,有可能伴随着调整机构400对针杆24的位置调整,需要对限制构件351的前后方向位置进行调整。在本实施方式中,调整机构400对针杆24进行的位置调整方向和限制构件351的移动方向都是前后方向。因此,在调整机构400对针杆24的前后方向位置进行调整时,缝制装置1也无需调整限制构件351的前后方向位置(即可动范围)。因此,缝制装置1能够简化调整机构400对针杆24进行的位置调整。
在上支承体22在上下驱动部310的驱动力的作用下向工作位置下降时,下可动部341与上支承体22相接触,从而下阻尼器340使上支承体22减速。因此,缝制装置1能够利用下阻尼器340吸收从退避位置向工作位置下降的上支承体22的势头。因此,缝制装置1能够抑制设置部321和上支承体22等的破损。
通过螺栓329与设置部371的后部的上表面372相接触,从而定位部320将上支承体22定位于工作位置。因此,缝制装置1能够使从退避位置下降的上支承体22稳定地停止在工作位置。
操作者通过拧松螺母323,来使贯穿螺孔322的螺栓329进行上下运动。因此,能够沿上下方向调整螺栓329的相对于固定部325的固定位置,因此,定位部320能够沿上下方向调整上支承体22的工作位置。因此,缝制装置1能够使缝制动作稳定。
在上支承体22在上下驱动部310的驱动力的作用下从工作位置向退避位置上升时,上可动部331与上支承体22相接触,从而上阻尼器330使上支承体22减速。因此,缝制装置1能够利用上阻尼器330吸收从工作位置向退避位置上升的上支承体22的势头。因此,缝制装置1能够抑制上支承体22等的破损。
与上支承体22位于工作位置时相比,在上支承体22位于退避位置时,上轴25的轴心相对于上侧花键轴3的轴心的间隔距离较短。第一带相对构件75与第一部位73C的相对距离和第二带相对构件76与第二部位73D的相对距离都小于或等于齿部73B的最大突出量(图7中的尺寸L)。因此,在齿形带73伴随着上支承体22的向工作位置的上升发生松动时,第一带相对构件75和第二带相对构件76也能够抑制齿形带73从驱动带轮71和从动带轮72脱落。因此,驱动带轮71与从动带轮72的相位关系不会产生偏差。因此,缝制装置1能够抑制驱动带轮71与从动带轮72的相位偏移。
在上支承体22向退避位置移动之前,CPU11使缝纫机马达81处于特定励磁状态(S13)。在缝纫机马达81处于特定励磁状态时,缝纫机马达81的输出轴81A不易旋转。在齿形带73的姿态伴随着上支承体22的向退避位置的上升发生变化时,有时,齿形带73对驱动带轮71向旋转方向施力,旋转力作用于驱动带轮71。这时,由于缝纫机马达81处于特定励磁状态,因此驱动带轮71不易旋转。因此,在上支承体22从工作位置向退避位置上升时,缝制装置1能够抑制齿形带73从驱动带轮71和从动带轮72脱落。
上述的上支承体22是本发明的支承体的一例。X轴移动机构6是本发明的移动机构的一例。螺栓329是本发明的接触部的一例。上侧花键轴3是本发明的花键轴的一例。左右方向是本发明的第一方向的一例。前后方向是本发明的第二方向的一例。执行S17时的CPU11是本发明的退避控制部的一例。执行S19时的CPU11是本发明的第一限制控制部的一例。执行S13时的CPU11是本发明的励磁控制部的一例。执行S33时的CPU11是本发明的第二限制控制部的一例。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限制构件351也可以是不以前后方向为轴向的轴构件,而是以从前上方朝向后下方去的方向为轴向的轴构件。这时,可以是,限制构件351沿轴向移动并在限制位置与限制解除位置之间移动。限制构件351也可以是长方体状的构件来替代轴构件。这时,筒状部353采用方筒状来替代圆筒状即可。
位于退避位置的上支承体22也可以以上下驱动部310的驱动为契机向工作位置自由落下,来替代在上下驱动部310的驱动力的作用下以比自由落下时的速度快的速度下降。上阻尼器330只要能够使上升的上支承体22减速即可,下阻尼器340只要能够使下降的上支承体22减速即可,上阻尼器330和下阻尼器340也可以采用弹性构件来替代液压式的阻尼器。弹性构件分别设于上基台37的上部和下部。上下驱动部310和限制驱动部352也可以采用电磁元件或马达来替代气缸。
也可以是,位于限制位置的限制构件351与位于退避位置的上支承体22的相对部355相对并接触。位于限制位置的限制构件351也可以从上方与上支承体22的筒状部353空开间隙地相对,来替代嵌入位于工作位置的上支承体22的嵌合孔354。

Claims (8)

1.一种缝制装置,该缝制装置(1)具有:
梭子机构(4),其具有下基台(42)、针板(50)以及梭子(16),所述针板包含容针孔(53)并设于所述下基台,所述梭子位于所述容针孔的下方并设于所述下基台;
针杆机构(2),其具有上基台(37)、支承体(22)以及针杆(24),所述支承体以能够相对于所述上基台上下运动的方式连结于所述上基台,所述针杆处于所述容针孔的上方且在下端安装有机针(39),所述支承体以所述针杆能够上下运动的方式支承所述针杆;
移动机构(6),其能够使所述梭子机构和所述针杆机构一体地沿与水平方向平行的第一方向移动;以及
上下驱动部(310),其设于所述上基台,用于使所述支承体在工作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进行上下运动,所述工作位置是所述机针能够穿过所述容针孔时的所述支承体的位置,所述退避位置是从所述工作位置向上方退避后的所述支承体的位置,
在所述支承体位于所述工作位置时,所述移动机构使所述梭子机构和所述针杆机构移动,并且所述梭子和所述针杆彼此同步地进行动作,从而对缝制对象物进行缝制,
该缝制装置的特征在于,
该缝制装置具有限制机构(350),该限制机构设于所述上基台,用于限制位于所述退避位置的所述支承体向所述工作位置移动,
所述限制机构具有:
限制构件(351),其能够在限制解除位置与限制位置之间移动,所述限制解除位置是所述限制构件退出所述支承体的可动范围时所处的位置,所述限制位置是所述限制构件进入所述支承体的可动范围并从下方与位于所述退避位置的所述支承体相对时所处的位置;以及
限制驱动部(352),其用于使所述限制构件在所述限制解除位置与所述限制位置之间移动,
该缝制装置具有控制部(9),该控制部能够进行控制使所述上下驱动部和所述限制驱动部驱动,
所述控制部具有:
退避控制部(11),其能够进行控制使所述上下驱动部驱动,从而使所述支承体从所述工作位置向所述退避位置移动;以及
第一限制控制部,在所述退避控制部使所述支承体移动之后,该第一限制控制部进行控制使所述限制驱动部驱动,从而使所述限制构件从所述限制解除位置向所述限制位置移动,
所述限制构件是沿水平方向延伸的轴构件,该轴构件在所述限制解除位置与所述限制位置之间沿轴向移动,
所述支承体具有沿所述轴向延伸的筒状部(353),该筒状部具有嵌合孔(354),在所述支承体位于所述工作位置时该嵌合孔朝向位于所述限制解除位置的所述限制构件开口,
在所述支承体位于所述工作位置时,所述限制构件在位于所述限制位置时嵌合于所述筒状部的所述嵌合孔,
所述控制部具有第二限制控制部,在所述支承体位于所述工作位置时,该第二限制控制部使所述限制构件从所述限制解除位置向所述限制位置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缝制装置具有调整机构(400),该调整机构能够沿与所述水平方向平行且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调整所述支承体的相对于所述上基台的支承位置,
所述限制构件在所述限制位置与所述限制解除位置之间沿与所述第二方向平行的轴向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缝制装置具有设于所述上基台的下阻尼器(340),该下阻尼器能够从下方与从所述退避位置向所述工作位置移动的所述支承体相接触,从而使所述支承体减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缝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缝制装置具有设于所述支承体的定位部(320),在所述支承体接触到所述下阻尼器时,该定位部将所述支承体定位于所述工作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缝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部具有:
接触部(329),其能够与所述上基台相接触;以及
固定部(325),其将所述接触部固定于所述支承体,且能够沿上下方向调整所述接触部的固定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缝制装置具有设于所述上基台的上阻尼器(330),该上阻尼器能够从上方与在所述上下驱动部的驱动力的作用下从所述工作位置向所述退避位置移动的所述支承体相接触,从而使所述支承体减速。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缝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缝制装置具有:
基座部(10),其支承所述梭子机构和所述移动机构;以及
同步机构(8),其具有固定于所述基座部的缝纫机马达(81)、将所述缝纫机马达的驱动力向所述针杆传递的第一驱动传递部(18)以及将所述缝纫机马达的驱动力向所述梭子传递的第二驱动传递部(19),该同步机构利用所述缝纫机马达的驱动力对所述针杆和所述梭子进行同步驱动,
所述第一驱动传递部具有:
花键轴(3),其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以能够以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所述基座部,该花键轴在所述缝纫机马达的驱动力的作用下进行旋转;
驱动带轮(71),其为齿形带轮,该驱动带轮以能够以所述第一方向为轴向进行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所述上基台,以能够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的方式嵌合于所述花键轴,并且能够与所述花键轴一体地旋转;
上轴(25),其以能够以所述第一方向为轴向进行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支承体,该上轴与所述针杆相连结;
从动带轮(72),其是固定于所述上轴的齿形带轮;
齿形带(73),其具有张设于所述驱动带轮和所述从动带轮的环状的基部(73A)以及在所述基部的整个延伸方向上等间隔地配置的多个齿部,该齿形带与所述驱动带轮和所述从动带轮啮合;
第一带相对构件(75),其设于所述上基台,与所述齿形带中的同所述驱动带轮啮合的部位即第一部位(73C)空开间隙地相对;以及
第二带相对构件(76),其设于所述下基台,与所述齿形带中的同所述从动带轮啮合的部位即第二部位(73D)空开间隙地相对,
与所述支承体位于所述工作位置时相比,在所述支承体位于所述退避位置时,所述上轴相对于所述花键轴的间隔距离较短,
所述第一带相对构件与所述第一部位之间的相对距离和所述第二带相对构件与所述第二部位之间的相对距离都小于或等于所述齿部相对于所述基部突出的最大突出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缝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缝纫机马达具有与所述第一驱动传递部和所述第二驱动传递部相连结的输出轴(81A),
所述控制部具有励磁控制部,该励磁控制部能够使所述缝纫机马达的励磁状态为将所述输出轴保持在预定的旋转位置的特定励磁状态,
在所述励磁控制部进行控制使所述缝纫机马达驱动之后,所述退避控制部进行控制使所述上下驱动部驱动,从而使所述支承体从所述工作位置向所述退避位置移动。
CN201811011992.2A 2017-08-31 2018-08-31 缝制装置 Active CN10942378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67955 2017-08-31
JP2017167955A JP7039889B2 (ja) 2017-08-31 2017-08-31 縫製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23780A CN109423780A (zh) 2019-03-05
CN109423780B true CN109423780B (zh) 2021-07-20

Family

ID=655146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011992.2A Active CN109423780B (zh) 2017-08-31 2018-08-31 缝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039889B2 (zh)
CN (1) CN10942378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79161B (zh) * 2020-01-31 2022-08-12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缝制装置
JP2021133172A (ja) * 2020-02-28 2021-09-1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縫製装置及び縫製システム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5269A (ja) * 1996-06-27 1998-01-20 Aisin Seiki Co Ltd ミシンの針株保持装置
JP2000116975A (ja) * 1998-10-19 2000-04-25 Iwase Prince Kk ミシン装置
CN1752322A (zh) * 2004-09-22 2006-03-29 重机公司 双针缝纫机的针杆机构
CN1836066A (zh) * 2003-10-27 2006-09-20 东海工业缝纫机株式会社 缝纫机的针杆驱动装置
CN2892912Y (zh) * 2006-04-17 2007-04-25 浙江宝石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 转角缝缝纫机的针杆防脱落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11441B2 (ja) * 1995-08-09 1998-02-10 株式会社コンドー・マシナリー 多頭縫製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5269A (ja) * 1996-06-27 1998-01-20 Aisin Seiki Co Ltd ミシンの針株保持装置
JP2000116975A (ja) * 1998-10-19 2000-04-25 Iwase Prince Kk ミシン装置
CN1836066A (zh) * 2003-10-27 2006-09-20 东海工业缝纫机株式会社 缝纫机的针杆驱动装置
CN1752322A (zh) * 2004-09-22 2006-03-29 重机公司 双针缝纫机的针杆机构
CN2892912Y (zh) * 2006-04-17 2007-04-25 浙江宝石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 转角缝缝纫机的针杆防脱落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039889B2 (ja) 2022-03-23
JP2019042077A (ja) 2019-03-22
CN109423780A (zh) 2019-03-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108742B2 (ja) ボタン穴かがりミシン
KR101965646B1 (ko) 이중 체인 스티치의 솔기의 풀림 방지 방법, 이중 체인 스티치 재봉틀의 솔기의 풀림 방지 장치 및 이중 체인 스티치의 솔기 구조
JP3766297B2 (ja) 多本針二重環縫いミシンの針糸制御装置
CN109423780B (zh) 缝制装置
KR101240386B1 (ko) 재봉기
US8015934B2 (en) Thread cutting device of sewing machine
JP7039890B2 (ja) 縫製装置
JPH05192464A (ja) ミシンの布押え駆動装置
KR20140106431A (ko) 재봉기
KR101266356B1 (ko) 재봉기의 중심 노루발 장치
JP2009285266A (ja) ミシン
KR101364557B1 (ko) 환봉 재봉기의 재봉땀 건너뜀 장치
CN107916507B (zh) 一种缝纫机剪线装置
EP2241662B1 (en) Thread cutting device for sewing machine
JP5544056B2 (ja) 飾り縫いミシン
JP5026231B2 (ja) ミシンの上糸つかみ装置
CN113914023A (zh) 一种缝纫机
JP2011212137A (ja) ミシン
CN108796855B (zh) 产生具有目标线缝突出部的线缝起始顶线的组件和缝纫机
CN107558023B (zh) 缝制装置和切线机构
JP6581853B2 (ja) 穴かがりミシン
JP6099378B2 (ja) ボタン付けミシン
JP4903526B2 (ja) ミシンの糸切断装置
CN106245237B (zh) 嵌条缝制缝纫机
JP5468235B2 (ja) 自動玉縁縫いミシ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