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34252A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34252A
CN107534252A CN201680022495.5A CN201680022495A CN107534252A CN 107534252 A CN107534252 A CN 107534252A CN 201680022495 A CN201680022495 A CN 201680022495A CN 107534252 A CN107534252 A CN 10753425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pair
detection terminal
wiper
covering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2249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534252B (zh
Inventor
藤井雅康
樱井利
樱井利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5342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342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5342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3425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01R13/11Resilient sock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01R13/11Resilient sockets
    • H01R13/113Resilient sockets co-operating with pins or blades having a rectangular transverse s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01R13/506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assembled by snap action of the pa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削减部件个数。连接器具备:第一壳体(10),其具备一对检测端子(13);弹性挠曲部(37),其形成于第二壳体(30)上;短路用端子配件(60),其设置于第二壳体(30)上;刮擦部(68),其与短路用端子配件(60)一体形成,在两壳体(10、30)的嵌合过程中使一对检测端子(13)滑动接触;以及弹性接触片(62),其与短路用端子配件(60)一体形成,伴随弹性挠曲部(37)的弹性挠曲而向与一对检测端子(13)不接触的退避位置弹性移位,且伴随弹性挠曲部(37)的弹性复原而向与一对检测端子(13)接触的短路位置弹性复原,从而使一对检测端子(13)短路。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具备用于对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是否正确嵌合进行检测的嵌合检测装置。在第一壳体上设置有一对检测端子。在第二壳体上安装有杆,通过使该杆从初始位置向嵌合位置转动从而使两壳体嵌合。另外,在第二壳体上安装有检测单元,该检测单元用于在两壳体半嵌合时将一对检测端子的短路解除,并在两壳体正规嵌合时使一对检测端子短路。检测单元由具有一对弹性臂部的短路端子和连接到一对检测端子的一对中继端子构成。
在使杆从初始位置向嵌合位置转动的过程(即,两壳体半嵌合的状态)中,形成于第二壳体的弹性挠曲部由于与杆干扰而弹性变形,被该弹性挠曲部按压的一对弹性臂部从一对中继端子离开。在该状态下,即使在一对中继端子上连接有一对检测端子,也因为一对检测端子不短路,所以检测出两壳体为半嵌合状态。
然后,当杆到达嵌合位置从而两壳体成为正规嵌合状态时,与从与杆的干扰中解脱的弹性挠曲部一下子弹性复原。伴随该弹性挠曲部的弹性复原,一对弹性臂部一下子弹性复原并与一对中继端子连接,所以一对检测端子短路。由此,检测出两壳体已正规嵌合。
在该连接器中,在一对检测端子与一对中继端子连接时,检测端子会与形成于中继端子上的弹性接触片弹性地滑动接触。利用该滑动接触结构,在两壳体连接前即使异物附着于检测端子,也通过检测端子与弹性接触片滑动接触,从而异物被从检测端子上除去。因此,由于异物附着于检测端子的原因,嵌合检测功能不可能受损。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0989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的连接器中,因为检测单元由短路端子和一对检测端子构成,所以有部件个数多的问题。
本发明是基于如上述的情况而完成的,目的是削减部件个数。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壳体,其具备一对检测端子;
第二壳体,其能与所述第一壳体嵌合;
弹性挠曲部,其形成于所述第二壳体上,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嵌合过程中弹性挠曲,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正规嵌合时弹性复原;
短路用端子配件,其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上,
刮擦部,其与所述短路用端子配件一体形成,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嵌合过程中使所述一对检测端子与该刮擦部滑动接触;以及
弹性接触片,其与所述短路用端子配件一体形成,伴随所述弹性挠曲部的弹性挠曲而向与所述一对检测端子不接触的退避位置弹性移位,且伴随所述弹性挠曲部的弹性复原而向与所述一对检测端子接触的短路位置弹性复原,从而使所述一对检测端子短路。
发明效果
根据该构成,在两壳体的嵌合过程中,即使异物附着于一对检测端子,该异物也被刮擦部除去,所以能防止异物啮入到检测端子与弹性接触片之间。并且,因为刮擦部和弹性接触片一体形成于短路用端子配件上,所以与刮擦部和弹性接触片是分体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削减部件个数。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第二壳体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A-A线剖视图;
图3是图2的B-B线剖视图;
图4是表示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开始嵌合的状态的侧视剖视图;
图5是表示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嵌合过程中检测用端子与刮擦部滑动接触的状态的侧视剖视图;
图6是表示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即将达到正规嵌合之前的状态的侧视剖视图;
图7是表示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已正规嵌合的状态的侧视剖视图;
图8是表示第二壳体的进入口的形状的局部放大图;以及
图9是短路用端子配件的局部剖开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a)本发明的连接器也可以为,具备刮擦部用绝缘层,该刮擦部用绝缘层设置于所述检测端子上,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即将达到正规嵌合之前夹在所述检测端子与所述刮擦部之间。
根据该构成,因为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即将达到正规嵌合之前,检测端子和刮擦部由于刮擦部用绝缘而不接触,所以一对检测端子不会借助刮擦部而短路。因此,能对两壳体是否正规嵌合可靠地进行检测。
(b)本发明的连接器也可以为,在(a)中,所述一对检测端子是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嵌合方向平行地呈直线状延伸的形式,在所述一对检测端子上设置有使所述刮擦部用绝缘层向所述检测端子的基端侧延长的刮擦部侧延长层,在开设于所述第二壳体的正面、使所述一对检测端子进入的进入口处形成有刮擦部侧定位肋,所述刮擦部侧定位肋通过使所述刮擦部用绝缘层及所述刮擦部侧延长层与该刮擦部侧定位肋滑动接触从而将所述一对检测端子定位。
根据该构成,通过将检测端子定位,从而弹性接触片和检测端子的接触状态稳定。
(c)本发明的连接器也可以为,在(a)或者(b)中,所述一对检测端子借助合成树脂制的连结部而一体化,所述刮擦部用绝缘层是与所述连结部连接、且遍及所述一对检测端子而连续的形式。
根据该构成,因为一对检测端子借助连结部和刮擦部用绝缘层进行连结,所以一对检测端子相互的位置关系稳定。
(d)本发明的连接器也可以为,具备覆盖部,该覆盖部与所述短路用端子配件一体形成,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未嵌合的状态下将所述弹性接触片中的与所述检测端子的触点覆盖。
根据该构成,能防止异物附着于弹性接触片的触点。
(e)本发明的连接器也可以为,在(d)中,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未嵌合的状态下,所述触点与所述覆盖部弹性地抵接。
根据该构成,能更可靠地防止异物向触点的附着。
(f)本发明的连接器也可以为,在(d)或者(e)中,具备合成树脂制的覆盖部用绝缘层,该覆盖部用绝缘层设置于所述检测端子上,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即将达到正规嵌合之前夹在所述检测端子与所述覆盖部之间。
根据该构成,因为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即将达到正规嵌合之前,检测端子和覆盖部由于覆盖部用绝缘层而不接触,所以一对检测端子不会借助覆盖部而短路。因此,能对两壳体是否已正规嵌合可靠地进行检测。
(g)本发明的连接器也可以为,在(f)中,所述一对检测端子是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嵌合方向平行地呈直线状延伸的形式,在所述一对检测端子上设置有使所述覆盖部用绝缘层向所述检测端子的基端侧延长的覆盖部侧延长层,在开设于所述第二壳体的正面、使所述一对检测端子进入的进入口处形成有覆盖部侧定位肋,所述覆盖部侧定位肋通过使所述覆盖部用绝缘层及所述覆盖部侧延长层与该覆盖部侧定位肋滑动接触从而将所述一对检测端子定位。
根据该构成,通过将检测端子定位,从而弹性接触片和检测端子的接触状态稳定。
(h)本发明的连接器也可以为,在(f)或者(g)中,所述一对检测端子借助合成树脂制的连结部而一体化,所述覆盖部用绝缘层是与所述连结部连接、且遍及所述一对检测端子而连续的形式。
根据该构成,因为一对检测端子借助连结部和覆盖部用绝缘层进行连结,所以一对检测端子相互的位置关系稳定。
<实施例1>
以下,参照图1~图9对将本发明具体化的实施例1进行说明。本实施例1的连接器构成为具备第一壳体10、一对检测端子13、第二壳体30、杆50以及短路用端子配件60。连接器具备如下嵌合检测功能:基于构成检测电路(省略图示)的一对检测端子13是否短路,对两壳体10、30的嵌合状态进行检测。
此外,在以下说明中,将与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30的嵌合/脱离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称为前后方向。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30以使双方的前表面彼此相对的方式嵌合。因此,第一壳体10的前方和第二壳体30的前方成为反方向。另外,将图1、图2、图4~7中表示的方向原样地定义为上方、下方。
<第一壳体10>
第一壳体10由绝缘性材料(合成树脂材料)构成,如图4~7所示,具有端子保持部11和从端子保持部11的外周缘向前方呈筒状伸出的罩部12。在端子保持部11上以相互绝缘的状态安装有左右对称的呈突片状的一对检测端子13,一对检测端子13是沿前后方向细长地延伸的形式。这一对检测端子13以在左右方向(与两壳体10、30的嵌合方向交叉的方向)排列的方式配置。一对检测端子13使板厚方向朝向上下方向。检测端子13的长度方向与两壳体10、30的嵌合方向平行。
两检测端子13的前端侧区域成为从端子保持部11的前表面向前方突出、并被罩部12包围的状态。两检测端子13中从端子保持部11向前方突出的区域成为与两壳体10、30的嵌合方向平行地呈直线状延伸的突出部14。在一对突出部14上,利用嵌件成型以与检测端子13紧贴的形式设置有从端子保持部11的前表面伸出的形式的连结部15(参照图8)、左右一对外侧面层16(参照图8)、刮擦部用绝缘层17(参照图4~8)、刮擦部侧延长层18(参照图4~8)、覆盖部用绝缘层19(参照图4~8)以及覆盖部侧延长层20(参照图4~8)。
连结部15以遍及突出部14的全长夹在一对突出部14之间的方式配置。连结部15与一对突出部14的内侧的侧面紧贴,从而使两突出部14一体化。一对外侧面层16遍及突出部14的全长而配置,与一对突出部14的外侧的侧面紧贴。上下方向(检测端子13的板厚方向)上的连结部15和外侧面层16的形成区域是与检测端子13的板厚相同的范围。
刮擦部用绝缘层17配置于突出部14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区域。刮擦部用绝缘层17与连结部15的下表面连接,从连结部15向左右两侧方伸出并与一对突出部14的下表面紧贴。刮擦部用绝缘层17的左右两侧缘部与外侧面层16的下表面连接。
刮擦部侧延长层18是从刮擦部用绝缘层17向后方延长并与端子保持部11的前表面连接的形式。刮擦部侧延长层18与刮擦部用绝缘层17同样,与连结部15的下表面连接,从连结部15向左右两侧方伸出并与一对突出部14的下表面紧贴。刮擦部侧延长层18的左右两侧缘部与外侧面层16的下表面连接。
覆盖部用绝缘层19配置于突出部14的突出端部。覆盖部用绝缘层19与连结部15的上表面连接,从连结部15向左右两侧方伸出并与一对突出部14的上表面(即,与接触面21相反一侧的面)紧贴。另外,覆盖部用绝缘层19的左右两侧缘部与外侧面层16的上表面连接。
覆盖部侧延长层20是从覆盖部用绝缘层19向后方延长并与端子保持部11的前表面相连的形式。覆盖部侧延长层20与覆盖部用绝缘层19同样,与连结部15的上表面连接,从连结部15向左右两侧方伸出并与一对突出部14的上表面紧贴。覆盖部侧延长层20的左右两侧缘部与外侧面层16的上表面连接。
一对突出部14中从刮擦部用绝缘层17的前端直至端子保持部11的前端面的区域被连结部15、一对外侧面层16、刮擦部用绝缘层17、刮擦部侧延长层18以及覆盖部侧延长层20在全周上遮盖。另外,在一对突出部14中的从刮擦部用绝缘层17的前端达到突出端的区域中,上表面和左右两侧面被连结部15、外侧面层16、承受部用绝缘层以及覆盖部侧延长层20遮盖。
一对突出部14(检测端子13)的下表面中从刮擦部用绝缘层17的前端直至突出端的突出端区域成为露出的接触面21。该接触面21能与后述的刮擦部68及弹性接触片62的触点65滑动接触。因为接触面21露出,所以在两壳体10、30嵌合前的状态(两壳体10、30脱离的状态)下,异物可附着于接触面21。
检测电路(省略图示)在两壳体10、30的嵌合过程中从嵌合的末期至两壳体10、30达到正规嵌合的期间内,基于一对检测端子13是否短路(导通),对两壳体10、30是否正规嵌合进行检测。即,在检测电路中,当检测出一对检测端子13短路时,则判定为两壳体10、30已正规嵌合,在一对检测端子13没有短路的状态下,则判定为是半嵌合(是嵌合中途,没有达到正规嵌合)状态。
<第二壳体30>
第二壳体30由绝缘性材料(合成树脂材料)构成。如图2~7所示,在第二壳体30的内部形成有端子收纳室31。在端子收纳室31内,从其后端的端子插入口插入短路用端子配件60。如图3所示,在端子收纳室31内形成有从第二壳体30的前面壁32向后方伸出的形式的分隔壁33。如图1~3所示,在前面壁32上形成有使端子收纳室31的前端与第二壳体30的前端面连通的形式的进入口34。进入口34开设为左右方向的尺寸大于上下尺寸的横长的大致方形。
在两壳体10、30的嵌合过程中,一对检测端子13一起插入到进入口34中。如图8所示,在进入口34的内周上表面突出形成有左右对称的一对覆盖部侧定位肋35。在进入口34的内周下表面也形成有从宽度方向中央位置突出的刮擦部侧定位肋36。
如图2、图4~7所示,在第二壳体30上形成有在与第一壳体10的嵌合过程中弹性挠曲的弹性挠曲部37。弹性挠曲部37构成端子收纳室31的上壁部,是在与端子收纳室31对置的状态下向后方呈悬臂状伸出的形式。在弹性挠曲部37的后端部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形式的突起部38。弹性挠曲部37的下表面成为用于使后述的弹性接触片62向下方弹性挠曲的按压面。
如图2、图4、图7所示,弹性挠曲部37始终保持于等待位置,但是当从上方受到按压力时,如图5、图6所示,可一边以弹性挠曲部37的前端部(基端部)为支点使姿势变得倾斜一边向下方的动作位置移位。当移位到动作位置时,弹性挠曲部37的后端部进入到端子收纳室31内。在第二壳体30中,以位于端子收纳室31的上方的方式形成有收纳空间39,该收纳空间39用于收纳形成一片板状的杆50。弹性挠曲部37的上表面(突起部38)与该收纳空间39直接对置。在收纳空间39的顶面形成有突起状的卡止部40,卡止部40在两壳体10、30正规嵌合时与杆50的锁定突起54卡止。
<杆50>
杆50为合成树脂制,以能将上下方向的支承轴(省略图示)作为中心向水平方向转动的方式安装于第二壳体30上。杆50在初始位置(参照图4)与嵌合位置(参照图7)之间转动移位。如图4~7所示,杆50构成为具备:大致水平的板状部51;操作部52,其形成于板状部51的后端部;以及锁臂53,其从板状部51的前端向后方(朝向操作部52侧)呈悬臂状伸出。如图4所示,在杆50位于初始位置时,在收纳空间39内仅收纳有板状部51和锁臂53的前端部。另外,如图7所示,当杆50向嵌合位置移动时,整个板状部51和整个锁臂53收纳于收纳空间39内。
锁臂53通过在与第一壳体10正规嵌合时与第一壳体10的卡止部40卡止从而将两壳体10、30锁定为嵌合状态。如图2、图4、图5所示,锁臂53始终保持于锁定位置,但是当从上方受到按压力时,如图6所示,会一边以锁臂53的前端部(基端部)为支点使姿势变得倾斜一边向下方的锁定解除位置弹性挠曲。在锁臂53的上表面形成有锁定突起54。
另外,在板状部51的前端部的下表面(与弹性挠曲部37的上表面相对的面)形成有突起状的第一按压部55,第一按压部55用于借助弹性挠曲部37使弹性接触片62进行动作。在锁臂53的下表面(与弹性挠曲部37的上表面相对的面)形成有突起状的第二按压部56,第二按压部56用于借助弹性挠曲部37使弹性接触片62进行动作。在第二按压部56的后端部形成有以向上方退避的方式凹陷的(切掉的)形式的逃脱部57。
<短路用端子配件60>
连接器的嵌合检测功能的构成具备上述一对检测端子13、上述弹性挠曲部37、上述锁臂53以及短路用端子配件60。以下说明短路用端子配件60的结构。短路用端子配件60是通过对冲裁为规定形状的金属板材实施弯曲加工等,并在整体上成形为在前后方向长的形状而成的,如图9所示,是单一部件。短路用端子配件60构成为具备呈平板状的基板部61、弹性接触片62、左右对称的一对覆盖部67、以及左右对称的一对刮擦部68。弹性接触片62是以从基板部61的后端缘向前上方折返的方式呈悬臂状伸出的形式。
弹性接触片62能以其后端部为支点向上下方向(与两壳体10、30的嵌合方向交叉的方向)弹性挠曲。在弹性接触片62上形成有以向上方呈山形突出的方式弯曲的受压部63。在弹性接触片62的伸出端部形成有分支为两股状的左右对称的一对臂部64。臂部64弯曲为山形,该弯曲部分的顶点成为能与检测端子13及覆盖部67接触的触点65。
左右对称的一对侧壁部66从基板部61的左右两侧缘立起。左右对称的一对覆盖部67与基板部61平行地从两侧壁部66的立起端缘伸出。在两壳体10、30未嵌合、弹性接触片62没有受到外力的自由状态时,通过弹性接触片62的弹力,触点65与覆盖部67的下表面弹性地抵接。
一对刮擦部68是从基板部61的分支为两股状的前端部以向后上方折返的方式呈悬臂状伸出的形式。在刮擦部68形成有以向上方呈山形突出的方式弯曲的滑动接触部69。刮擦部68能以其前端部为支点向上下方向(与检测端子13向端子收纳室31内进入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弹性挠曲。
在基板部61的左右两侧缘部形成有左右对称的一对防脱突起70。在将短路用端子配件60收纳于端子收纳室31的状态下,防脱突起70以侵入到端子收纳室31的左右内侧壁部66的方式卡止,从而短路用端子配件60固定为防脱状态。另外,在将短路用端子配件60安装到端子收纳室31的状态下,隔壁部位于挤进到一对刮擦部68之间的位置。由此,在端子收纳室31内,短路用端子配件60在左右方向上被定位。
接着,说明本实施例1的作用。在将两壳体10、30嵌合前的状态下,杆50保持于初始位置(参照图4)。在该状态下,锁臂53向弹性挠曲部37的后方退避,因此弹性挠曲部37保持于等待位置(自由状态),弹性挠曲部37与弹性接触片62不接触。因此,弹性接触片62保持为使其一对触点65与一对覆盖部67弹性地接触的状态。因为触点65与覆盖部67直接地弹性地抵接,所以异物不可能附着于触点65。
当将脱离状态的两壳体10、30较浅地嵌合时,如图4所示,一对检测端子13的突出部14(顶端部)从进入口34进入到端子收纳室31内。在一对检测端子13进入到进入口34内的过程中,覆盖部侧延长层20的上表面与覆盖部侧定位肋35滑动接触,并且刮擦部侧延长层18的下表面与刮擦部侧定位肋36滑动接触,由此一对检测端子13(突出部14)在上下方向上被定位。
然后,伴随检测端子13进入到进入口34,检测端子13的接触面21和刮擦部68的滑动接触部69利用刮擦部68的弹力而弹性地滑动接触。因此,即使异物附着于接触面21,该异物也被滑动接触部69从接触面21刮掉。
当从该状态使杆50转动时,利用形成于杆50的凸轮槽(省略图示)和形成于第一壳体10的凸轮从动件(省略图示)的卡合,两壳体10、30的嵌合进行下去。伴随于此,杆50的板状部51的前端部进入到收纳空间39内,第一按压部55从上方按压弹性挠曲部37的突起部38,所以如图5所示,弹性挠曲部37从等待位置向下方的动作位置弹性移位,弹性挠曲部37的下表面从上方按压弹性接触片62的受压部63。通过该按压,弹性接触片62向下方的退避位置弹性移位,触点65从覆盖部67离开。此时,因为一对接触面21仍然与刮擦部68接触,所以一对检测端子13为短路状态。
当从该状态开始使杆50进一步转动而进行两壳体10、30的嵌合时,接触面21通过刮擦部68,刮擦部用绝缘层17与刮擦部68接触。即,刮擦部用绝缘层17夹在检测端子13与刮擦部68之间。另外,检测端子13(突出部14)的突出端潜入到覆盖部67下,但是覆盖部用绝缘层19夹在检测端子13与覆盖部67之间。
进一步地,检测端子13的接触面21到达与弹性接触片62的触点65部对应的位置。但是,因为锁臂53的第二按压部56将弹性挠曲部37压下,利用该弹性挠曲部37维持为弹性接触片62向下方弹性挠曲的状态,所以触点65不会与接触面21接触。因此,一对检测端子13保持为短路解除状态。
从该状态进一步使杆50转动而进行两壳体10、30的嵌合,当成为两壳体10、30即将达到正规嵌合之前的状态时,如图6所示,锁定突起54与卡止部40干扰,从而锁臂53从锁定位置向下方的锁定解除位置弹性移位。此时,突起部38与第二按压部56中向上方退避的形式的逃脱部57对应,所以弹性接触片62在不过度挠曲的情况下保持于退避位置,触点65与接触面21不接触,所以一对检测端子13保持为短路解除状态。因此,判断为两壳体10、30没有正规嵌合。
然后,当杆50到达嵌合位置从而两壳体10、30成为正规嵌合状态时,如图7所示,锁臂53从锁定解除位置向锁定位置弹性复原,锁定突起54与卡止部40卡止,两壳体10、30锁定为正规嵌合状态。另外,伴随锁臂53的弹性复原,突起部38从锁臂53的第二按压部56的按压中解脱,所以弹性挠曲部37从短路解除位置向短路位置弹性复原。由此,弹性接触片62也从退避位置朝向短路位置向上方弹性移位,从而一对触点65与一对接触面21弹性地抵接。由此,一对检测端子13借助短路用端子配件60成为短路的状态,从而检测出两壳体10、30已正规嵌合。
本实施例1的连接器具备:第一壳体10,其具备一对检测端子13;以及第二壳体30,其能与第一壳体10嵌合。在第二壳体30上形成有弹性挠曲部37,弹性挠曲部37在两壳体10、30的嵌合过程中弹性挠曲,且当两壳体10、30正规嵌合时弹性复原。在第二壳体30上设置有短路用端子配件60。在短路用端子配件60上一体形成有刮擦部68和弹性接触片62。刮擦部68在两壳体10、30的嵌合过程中使一对检测端子13滑动接触。弹性接触片62伴随弹性挠曲部37的弹性挠曲而向与一对检测端子13不接触的退避位置弹性移位,并伴随弹性挠曲部37的弹性复原而向与一对检测端子13接触的短路位置弹性复原,从而使一对检测端子13短路。
根据这样的构成的连接器,在两壳体10、30的嵌合过程中,即使异物附着于一对检测端子13中与弹性接触片62接触的接触面21,该异物也通过与刮擦部68滑动接触而被除去。由此,能防止异物啮入到检测端子13与弹性接触片62之间。并且,因为刮擦部68和弹性接触片62一体形成于短路用端子配件60上,所以与刮擦部68和弹性接触片62是分体部件的情况相比,可实现部件个数的削减。
另外,在检测端子13上设置有合成树脂制的刮擦部用绝缘层17,刮擦部用绝缘层17在两壳体10、30即将达到正规嵌合之前夹在检测端子13与刮擦部68之间。根据该构成,在两壳体10、30即将正规嵌合之前,检测端子13和刮擦部68由于刮擦部用绝缘层17而不接触,所以一对检测端子13不会借助刮擦部68而短路。因此,能对两壳体10、30是否已正规嵌合可靠地进行检测。
另外,一对检测端子13是与两壳体10、30的嵌合方向平行地呈直线状延伸的形式,在一对检测端子13上设置有使刮擦部用绝缘层17向检测端子13的基端侧(端子保持部11侧)延长的刮擦部侧延长层18。并且,在开设于第二壳体30的正面、使一对检测端子13进入的进入口34处形成有刮擦部侧定位肋36,刮擦部侧定位肋36通过使刮擦部用绝缘层17及刮擦部侧延长层18与其滑动接触从而将一对检测端子13定位。根据该构成,通过将检测端子13定位,从而弹性接触片62和检测端子13的接触状态稳定。
另外,一对检测端子13借助合成树脂制的连结部15而一体化,刮擦部用绝缘层17成为与连结部15连接且遍及一对检测端子13而连续的形式。根据该构成,因为一对检测端子13借助连结部15和刮擦部用绝缘层17进行连结,所以一对检测端子13相互的位置关系稳定。
另外,在短路用端子配件60上一体形成有覆盖部67,在两壳体10、30未嵌合的状态下,覆盖部67将弹性接触片62中的与检测端子13的触点65覆盖。根据该构成,能防止异物附着于弹性接触片62的触点65。而且,因为在两壳体10、30未嵌合的状态下,触点65会与覆盖部67弹性地抵接,所以可更可靠地防止异物向触点65的附着。
另外,在检测端子13上设置有合成树脂制的覆盖部用绝缘层19,覆盖部用绝缘层19在两壳体10、30即将达到正规嵌合之前夹在一对检测端子13与覆盖部67之间。根据该构成,因为在两壳体10、30即将正规嵌合之前检测端子13和覆盖部67由于覆盖部用绝缘层19而不接触,所以一对检测端子13不会借助覆盖部67而短路。因此,能对两壳体10、30是否已正规嵌合可靠地进行检测。
另外,一对检测端子13是与两壳体10、30的嵌合方向平行地呈直线状延伸的形式,在一对检测端子13上设置有使覆盖部用绝缘层19向检测端子13的基端侧(端子保持部11侧)延长的覆盖部侧延长层20。并且,在开设于第二壳体30的正面、使一对检测端子13进入的进入口34处形成有覆盖部侧定位肋35,覆盖部侧定位肋35通过使覆盖部用绝缘层19及覆盖部侧延长层20与其滑动接触从而将一对检测端子13定位。根据该构成,通过将检测端子13定位,从而弹性接触片62和检测端子13的接触状态稳定。
另外,一对检测端子13借助合成树脂制的连结部15而一体化,覆盖部用绝缘层19成为与连结部15连接、且遍及一对检测端子13在宽度方向(左右方向)上连续的形式。根据该构成,因为一对检测端子13借助连结部15和覆盖部用绝缘层19进行连结,所以一对检测端子13相互的位置关系稳定。
<其它实施例>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通过上述记述及附图说明的实施例1,例如下面的实施例也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1)在上述实施例1中,在弹性接触片上设置有与一对检测端子单独接触的一对臂部,但是弹性接触片也可以是在包含与检测用端子接触的区域在内的整体上宽度较大的一片板状。
(2)在上述实施例1中,设置有一对刮擦部,但是刮擦部也可以是宽度较大的一片板状。
(3)在上述实施例1中,在两壳体未嵌合的状态下弹性接触片的触点与覆盖部抵接,但是也可以在两壳体未嵌合的状态下弹性接触片的触点与覆盖部不接触。
(4)在上述实施例1中,在短路用端子配件上形成有将弹性接触片的触点覆盖的覆盖部,但是也可以设为不形成这样的覆盖部的形式。
(5)在上述实施例1中,将刮擦部用绝缘层设置于一对检测端子两方,但是刮擦部用绝缘层也可以仅设置于一对检测端子中的任一方检测端子上。
(6)在上述实施例1中,检测端子是与两壳体的嵌合方向平行地呈直线状延伸的形式,因此作为防止一对检测端子借助覆盖部而短路的方式而设置有刮擦部用绝缘层,检测端子为弯曲的形状,在两壳体即将正规嵌合之间检测端子不可能借助刮擦部短路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设置刮擦部用绝缘层。
(7)在上述实施例1中,将覆盖部用绝缘层设置于一对检测端子两方,但是覆盖部用绝缘层也可以仅设置于一对检测端子中的任一方检测端子上。
(8)在上述实施例1中,作为防止一对检测端子借助覆盖部短路的方式而设置有覆盖部用绝缘层,但是在不设置覆盖部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设置覆盖部用绝缘层。
(9)在上述实施例1中,使设置于检测端子上的刮擦部侧延长层与刮擦部侧定位肋滑动接触,但是也可以设为不设置刮擦部侧延长层和刮擦部侧定位肋的形式。
(10)在上述实施例1中,使设置于检测端子上的覆盖部侧延长层与覆盖部侧定位肋滑动接触,但是也可以设为不设置覆盖部侧延长层和覆盖部侧定位肋的形式。
(11)在上述实施例1中,一对检测端子借助连结部而一体化,但是也可以设为不设置这样的连结部的形式。
(12)在上述实施例1中,与用于将两壳体锁定为嵌合状态的锁臂不同,设置有作为嵌合检测装置的专用的弹性挠曲部,但是也可以使锁臂具备作为嵌合检测装置的弹性挠曲部的功能。
(13)在上述实施例1中,使用杆将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嵌合,但是本发明也能适用于不使用杆将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嵌合的情况。
附图标记说明
10:第一壳体
13:检测端子
15:连结部
17:刮擦部用绝缘层
18:刮擦部侧延长层
19:覆盖部用绝缘层
20:覆盖部侧延长层
30:第二壳体
34:进入口
35:覆盖部侧定位肋
36:刮擦部侧定位肋
37:弹性挠曲部
60:短路用端子配件
62:弹性接触片
65:触点
67:覆盖部
68:刮擦部。

Claims (9)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壳体,其具备一对检测端子;
第二壳体,其能与所述第一壳体嵌合;
弹性挠曲部,其形成于所述第二壳体上,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嵌合过程中弹性挠曲,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正规嵌合时弹性复原;
短路用端子配件,其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上;
刮擦部,其与所述短路用端子配件一体形成,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嵌合过程中使所述一对检测端子与该刮擦部滑动接触;以及
弹性接触片,其与所述短路用端子配件一体形成,伴随所述弹性挠曲部的弹性挠曲而向与所述一对检测端子不接触的退避位置弹性移位,且伴随所述弹性挠曲部的弹性复原而向与所述一对检测端子接触的短路位置弹性复原,从而使所述一对检测端子短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具备刮擦部用绝缘层,该刮擦部用绝缘层设置于所述检测端子上,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即将达到正规嵌合之前夹在所述检测端子与所述刮擦部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检测端子是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嵌合方向平行地呈直线状延伸的形式,
在所述一对检测端子上设置有使所述刮擦部用绝缘层向所述检测端子的基端侧延长的刮擦部侧延长层,
在开设于所述第二壳体的正面、使所述一对检测端子进入的进入口处形成有刮擦部侧定位肋,所述刮擦部侧定位肋通过使所述刮擦部用绝缘层及所述刮擦部侧延长层与该刮擦部侧定位肋滑动接触从而将所述一对检测端子定位。
4.根据权利要求2或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检测端子借助合成树脂制的连结部而一体化,
所述刮擦部用绝缘层是与所述连结部连接、且遍及所述一对检测端子而连续的形式。
5.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具备覆盖部,该覆盖部与所述短路用端子配件一体形成,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未嵌合的状态下将所述弹性接触片中的与所述检测端子的触点覆盖。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未嵌合的状态下,所述触点与所述覆盖部弹性地抵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或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具备覆盖部用绝缘层,该覆盖部用绝缘层设置于所述检测端子上,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即将达到正规嵌合之前夹在所述检测端子与所述覆盖部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检测端子是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嵌合方向平行地呈直线状延伸的形式,
在所述一对检测端子上设置有使所述覆盖部用绝缘层向所述检测端子的基端侧延长的覆盖部侧延长层,
在开设于所述第二壳体的正面、使所述一对检测端子进入的进入口处形成有覆盖部侧定位肋,所述覆盖部侧定位肋通过使所述覆盖部用绝缘层及所述覆盖部侧延长层与该覆盖部侧定位肋滑动接触从而将所述一对检测端子定位。
9.根据权利要求7或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检测端子借助合成树脂制的连结部而一体化,
所述覆盖部用绝缘层是与所述连结部连接、且遍及所述一对检测端子而连续的形式。
CN201680022495.5A 2015-04-24 2016-04-04 连接器 Active CN10753425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89125 2015-04-24
JP2015089125A JP6172207B2 (ja) 2015-04-24 2015-04-24 コネクタ
PCT/JP2016/060981 WO2016170956A1 (ja) 2015-04-24 2016-04-04 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34252A true CN107534252A (zh) 2018-01-02
CN107534252B CN107534252B (zh) 2019-07-12

Family

ID=571435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22495.5A Active CN107534252B (zh) 2015-04-24 2016-04-04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158196B2 (zh)
JP (1) JP6172207B2 (zh)
CN (1) CN107534252B (zh)
WO (1) WO2016170956A1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14348A (zh) * 2016-07-08 2019-02-05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嵌合检测结构和连接器
CN111801852A (zh) * 2018-03-20 2020-10-20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11869018A (zh) * 2018-03-23 2020-10-30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短路用端子及连接器
CN114175405A (zh) * 2019-08-07 2022-03-11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连接器
CN114520436A (zh) * 2020-11-20 2022-05-20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电连接构造
US20230046887A1 (en) * 2021-08-11 2023-02-16 TE Connectivity Services Gmbh Contact Of A Connector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43760A (en) * 1995-09-25 1998-04-28 Yazaki Corporation Connector engagement detecting device
CN103296511A (zh) * 2012-02-24 2013-09-11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电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42824B2 (ja) * 1994-11-29 2000-05-22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端子ショート機構と嵌合確認機構を備えたコネクタ
JP3374735B2 (ja) * 1997-12-12 2003-02-10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6186805B1 (en) * 1999-08-31 2001-02-13 Molex Incorporated Short circuit electrical connector
EP1775801B1 (en) * 2005-09-29 2009-09-23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 connector having a movable member
JP4577209B2 (ja) * 2005-12-26 2010-11-10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817457B2 (ja) 2011-11-18 2015-11-18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8393921B1 (en) * 2011-12-09 2013-03-12 Chant Sincere Co., Ltd. Receptacle connector
JP5786924B2 (ja) * 2013-11-15 2015-09-30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43760A (en) * 1995-09-25 1998-04-28 Yazaki Corporation Connector engagement detecting device
CN103296511A (zh) * 2012-02-24 2013-09-11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电连接器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14348A (zh) * 2016-07-08 2019-02-05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嵌合检测结构和连接器
CN109314348B (zh) * 2016-07-08 2020-10-02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嵌合检测结构和连接器
CN111801852A (zh) * 2018-03-20 2020-10-20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11801852B (zh) * 2018-03-20 2022-04-01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11869018A (zh) * 2018-03-23 2020-10-30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短路用端子及连接器
CN111869018B (zh) * 2018-03-23 2022-03-18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短路用端子及连接器
CN114175405A (zh) * 2019-08-07 2022-03-11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连接器
CN114175405B (zh) * 2019-08-07 2023-11-28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连接器
CN114520436A (zh) * 2020-11-20 2022-05-20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电连接构造
CN114520436B (zh) * 2020-11-20 2023-11-14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电连接构造
US11848520B2 (en) 2020-11-20 2023-12-19 J.S.T. Mfg.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ion structure
US20230046887A1 (en) * 2021-08-11 2023-02-16 TE Connectivity Services Gmbh Contact Of A Connecto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207529A (ja) 2016-12-08
CN107534252B (zh) 2019-07-12
US10158196B2 (en) 2018-12-18
JP6172207B2 (ja) 2017-08-02
US20180115110A1 (en) 2018-04-26
WO2016170956A1 (ja) 2016-10-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534252A (zh) 连接器
US8182286B2 (en) Water-proofing joint connector
KR101568886B1 (ko) 단자 피팅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02957037B (zh) 橡胶塞和防水连接器
US20140295708A1 (en) Connector
US8851921B2 (en) Connector with detection unit
KR101615388B1 (ko) 커넥터
US9153894B2 (en) Terminal position assurance with dual primary lock reinforcement and independent secondary lock
US7789722B2 (en) Terminals and a terminal connecting structure
US20120149224A1 (en) Detection Switch Structure And Connector Having The Same
US7695330B2 (en) Terminal fitting
CN102007649B (zh) 防水构造及防水连接器
US9735490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terminal
CN105576417A (zh) 连接器
CN101295837A (zh) 连接器和其组装方法
CN102332649B (zh) 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连接器
US7918676B2 (en) Connector with a connection detecting function and with a force multiplying member
JP6492042B2 (ja) コネクタ
US8894435B2 (en) Sense pin for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2544880A (zh) 连接器
US9537256B2 (en) Connector
CN110233386A (zh) 连接器
CN112909601A (zh) 壳体组件及堆叠式卡座
CN107710367B (zh) 维护插头
KR102496088B1 (ko) 조인트 커넥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