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29338A - 调整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几何形状以实现环境保护 - Google Patents

调整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几何形状以实现环境保护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29338A
CN107529338A CN201680015534.9A CN201680015534A CN107529338A CN 107529338 A CN107529338 A CN 107529338A CN 201680015534 A CN201680015534 A CN 201680015534A CN 107529338 A CN107529338 A CN 1075293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housing
heat exchanger
fin
type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1553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529338B (zh
Inventor
D.A.布鲁克斯
J.R.埃尔斯沃思
C.卡拉乔治斯
C.R.德利斯尔
J.M.克劳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aytheon Co
Original Assignee
Raytheon Sarcos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aytheon Sarcos LLC filed Critical Raytheon Sarcos LLC
Publication of CN1075293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293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5293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293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9/00Preventing the formation of deposits or corrosion, e.g. by using filters or scrapers
    • F28F19/02Preventing the formation of deposits or corrosion, e.g. by using filters or scrapers by using coatings, e.g. vitreous or enamel coating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0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gaseous coolant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136Forced ventilation, e.g. by fans
    • H05K7/20154Heat dissipaters coupled to components
    • H05K7/20163Heat dissipaters coupled to components the components being isolated from air flow, e.g. hollow heat sinks, wind tunnels or funne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02Tubular elements of cross-section which is non-circular
    • F28F1/04Tubular elements of cross-section which is non-circular polygonal, e.g. rectangula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10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 F28F1/40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in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34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 H01L23/46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involving the transfer of heat by flowing fluids
    • H01L23/467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involving the transfer of heat by flowing fluids by flowing gases, e.g. ai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0001Technical content checked by a classifier
    • H01L2924/0002Not covered by any one of groups H01L24/00, H01L24/00 and H01L2224/00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Geometry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一种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102),包括壳体(201),所述壳体(201)具有用于空气流动穿过所述壳体的入口(202)和用于空气流动穿过所述壳体的至少一个出口(203、204)。分段散热片组(206)在所述壳体内在所述入口和所述至少一个出口之间延伸,所述分段散热片组被构造成引导空气流动穿过所述壳体。所述分段散热片中的每个节段具有基于用于环境保护涂覆过程的投射距离而选择的长度,所述环境保护涂覆过程被采用以将环境保护涂覆物施加到所述散热片节段的表面。接入端口(207)在如下位置处延伸穿过所述壳体的至少一个壁,从而当所述接入端口未被封盖时允许将使用在所述环境保护涂覆过程中的电导体连接到所述散热片节段中的每个的两个端部。接入端口覆盖件(401)在所述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的操作期间封盖所述接入端口中的每个。

Description

调整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几何形状以实现环境保护
优先权要求
本申请要求2015年1月13日提交的并且名称为“用于调整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几何形状和相关热量交换器的方法(METHOD FOR TAILORING AIR-COOLED HEAT EXCHANGERGEOMETRIES AND ASSOCIATED HEAT EXCHANGERS)”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No. 62/ 102,961的优先权。上述专利文献的内容通过引用合并在本文中。
技术领域
本公开总体上涉及包括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的热管理系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调整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几何形状和相关联的热量交换器以实现用于保护热量交换器表面的过程。
背景技术
高功率雷达系统和类似的高功率系统通常产生大量的热量,从而需要使用热管理系统来使该热量耗散。通常采用空气冷却(使用被引导跨过高功率系统内的热量耗散表面的流动空气)将热量转移离开该系统。在一些应用中,空气冷却式热量耗散装置需要强力的环境保护,以便在所期望的时间阶段内正确地工作,而同时提供高效的热管理。
发明内容
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包括壳体,壳体具有用于空气流动穿过壳体的入口和用于空气流动穿过壳体的至少一个出口。分段散热片组在壳体内在入口和至少一个出口之间延伸,分段散热片组被构造成引导空气流动穿过壳体。分段散热片中的每个节段具有基于用于环境保护涂覆过程的投射距离而选择的长度,环境保护涂覆过程被采用以将环境保护涂覆物施加到散热片节段的表面。接入端口在每个散热片节段之间延伸穿过壳体的至少一个壁。当接入端口未被封盖时,允许将使用在环境保护涂覆过程中的电导体连接到散热片节段中的每个的两个端部。接入端口覆盖件在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的操作期间封盖接入端口中的每个。壳体可以具有高的空气流纵横比。入口和至少一个出口之间的距离可以大于用于环境保护涂覆过程的投射距离,环境保护涂覆过程被采用以将环境保护涂覆物施加到散热片节段的表面。两个依次散热片节段的邻近端部之间的间隙距离优选地大到足以允许将导体连接到沿着两个依次散热片节段中的一个的高度的多个位置。分段散热片中的每个可以包括在入口和至少一个出口之间的多个依次散热片节段。沿着壳体的长度的第一位置处的散热片节段之间的侧向间隔可以大于沿着壳体的长度的第二位置处的散热片节段之间的侧向间隔,其中,第一位置比第二位置更靠近入口。散热片可以是完全分段的,并且接入端口可以各自延伸穿过壳体的单个壁。高功率雷达阵列包括安装在雷达壳体内的多个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具有安装在雷达壳体中的电子部件,其与第一和第二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中的至少一个的外表面接触。
虽然上文已经列举了具体的优点,但是各种实施例可以包括所列举的优点中的一些或全部或没有包括所列举的优点。另外地,在浏览了下面的附图和描述之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会容易地明白其它技术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完整地理解本公开及其优点,现在结合附图参考下面的描述,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
图1是示出了依照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包括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的高功率系统的简化图,每个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具有允许由电镀涂覆来提供环境保护的几何形状。
图2是示出了依照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的透视图,所述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具有允许由电镀涂覆来提供环境保护的几何形状。
图2A是图2的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的入口部分的前视图。
图2B是沿着图2的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的长度截取的截面平面图。
图3A、3B和3C分别是依照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有助于由电镀涂覆进行环境保护的通过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壁的接入端口的透视图、平面图以及截面图,以及。
图4A和4B分别是依照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接入端口覆盖件的透视图和截面图,接入端口覆盖件配合到有助于由电镀涂覆进行环境保护的穿过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壁的接入端口中。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应理解的是,虽然在附图中示出了并在下面描述了示例性实施例,但是本公开的原理可以使用任何数量的无论现在是否已知的技术来实现。本公开绝不应限于附图中所示的和下面所描述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和技术。另外地,除非另有明确说明,附图中所描绘的物品不一定按比例绘制。
如上面所提到的,高功率系统经常使用热管理系统来冷却电子部件。使用空气冷却的热管理系统通常将空气流引导穿过热量交换器以将热量转移离开系统内的热量耗散表面。在一些环境中,需要对空气流动跨过的表面进行强力的环境保护。例如,在表面可能暴露于含盐空气(salt air)的应用中,所期望的是用以防止被含盐空气腐蚀的防腐蚀涂覆物。铬酸盐转化涂覆(也称为“铬酸盐处理”)和类似的方法可以被用于涂覆金属结构,包括热量交换器内的热量耗散表面。然而,铬酸盐处理和类似类型的防腐蚀方法通常不能提供足够的保护,以抵抗高功率系统会经历的恶劣环境(例如战场条件)。
电镀涂覆(electro-coating)指的是如下过程,在所述过程中,物体被放置在包含胶质颗粒的液体介质中。电荷被施加到物体,导致胶质颗粒被沉积到物体上。除了其它用途之外,可以使用电镀涂覆来在物体上形成薄的涂覆层。作为示例,导电颗粒可以被沉积到热量交换器上以形成跨过热量交换器的保护性涂覆物。这种类型的电镀涂覆物(例如,柔性环氧聚合物电镀涂覆物)可以提供强力的环境保护,而没有热性能的显著劣化,这不能利用其它涂覆物(诸如铬酸盐)来实现。
电镀涂覆通常与具有短的流动长度和大的流动面积的热量交换器一起使用。热量交换器的空气流“纵横比(aspect ratio)”被限定为热量交换器的流动长度除以热量交换器的截面面积,因此具有短的流动长度和大的流动面积的热量交换器具有低的空气流纵横比(例如,通常远小于1)。具有低的纵横比的热量交换器例如通常被用于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HVAC)行业。不幸地,常规电镀涂覆技术不能被施加到具有高的空气流纵横比(至少为1)的热量交换器。更具体地,取决于热量交换器的内部结构并且假设能够从两个端部接入热量交换器的内部,电镀涂覆物可以被施加到热量交换器的内表面所跨过的最大距离近似为5-15英寸。不能跨过较长距离形成电镀涂覆物防止在具有高纵横比的热量交换器内施加电镀涂覆物。
依照本公开,提供了具有高纵横比的热量交换器。空气可以流动穿过热量交换器以从高功率雷达系统或其它系统移除热量。至少热量交换器的内表面(例如热量交换器内部的散热片或其它结构的表面)被电镀涂覆物覆盖以提供强力的环境保护。
图1是示出了依照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包括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的高功率系统的简化图,每个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具有允许通过电镀涂覆提供环境保护的几何形状。高功率系统100可以包括例如被容纳在壳体101内的雷达阵列。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102和103被安装在壳体101内,以有助于耗散热量,该热量由高功率系统100的电子部件的操作而产生。在所示出的示例中,高功率系统100包括多个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102和103。然而,在替代实施例中,高功率系统可以仅包括下面所描述的类型的单个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或者可以包括多于两个所描绘的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102和103。例如,给定高功率系统可能包括安装在该系统的壳体内的下面所描述的类型的一系列八个竖直地间隔的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以便冷却电子部件。
用于高功率系统100的电子部件(图1中未示出)邻近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102和103安装,用于电子部件的散热器与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102和103的外表面接触。例如,电子部件可以安装在图1中所描绘的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102和103中间,散热器与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102的底部外表面接触并且与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103的顶部外表面接触。另外的电子部件还可以安装有与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102的顶部外表面接触的散热器,并且另外的其它电子部件还可以安装有与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103的底部外表面接触的散热器。在具有多于两个图1中所描绘的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102和103的高功率系统中,电子部件可以安装在任何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的上方、下方和/或之间。
图2是依照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的透视图,该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具有允许由电镀涂覆提供环境保护的几何形状。图2A是图2的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的入口部分的前视图,并且图2B是沿着图2的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的长度截取的截面平面图。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102包括具有中空矩形截面的长形壳体201。进入到壳体201内的中心定位的入口202允许环境空气被抽吸到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102中。壳体201的相对端部处的两个出口203和204允许空气被从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102的内部抽吸或排出。在所描述的示例性实施例中,靠近出口203和204定位的排气扇从壳体201的内部抽吸空气。产生的压差导致空气在入口202处被抽吸到壳体201中,建立进入入口202穿过壳体201的内部并且到出口203和204外的空气流。通过图2和2A中的入口202的开口能够看到的是在壳体201内部内的散热片206的入口端部205,散热片206在壳体201的内部内引导空气流并提供另外的冷却表面。散热片206沿壳体201的高度的方向竖直地设置,并且优选地延伸跨过壳体201的内部的内部高度的整个距离或基本上全部整个距离。在侧向上,散热片206初始地从入口202的开口横向于壳体201的长度延伸跨过壳体201的宽度。在距离入口202的开口的不同距离处,散热片206中的每个弯曲以在沿着壳体201的长度的方向上延伸,并且基本上沿着壳体201的长度延伸(除了下面所描述的间隙)。散热片206在壳体201的内部中形成空气通道的侧壁,将空气流从入口202引导到出口203和204,并且,如上面所提到的,提供另外的热量耗散表面。
如所示出的,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102具有相对高的纵横比。也就是说,壳体201的内部的矩形截面面积相对于空气流在壳体201的内部行进的距离是较小的。例如,在一个实施例中,与壳体201的约70英寸的总长度(即,沿从入口202的水平中心线到壳体201的在出口203和204处的端部的任一方向的各35英寸的距离)相比,壳体201的内部的横向于到出口203和204外的空气流的纵向方向截取的矩形截面可以大约是2-4英寸的高度乘以5-7英寸的宽度。如果散热片206从入口202的开口连续地延伸到从出口203和204的开口略微偏置的位置,则每个散热片206将会具有超过约30英寸的线性长度。出于上面所描述的原因,对于用于环境保护的散热片206的有效电镀涂覆而言,该尺寸太长。
为了克服受限的电镀涂覆距离的问题,热量交换器包括沿着散热片的长度以多个节段的形式形成的散热片,而不是包括连续更长的散热片。在所示出的示例中,散热片206被分段成约4.25英寸的长度段208,沿着壳体201的长度的邻近的节段组被约0.25英寸的间隙距离209隔开。在所描绘的示例中的结果是从出口203和204向内延伸的散热片206的六组节段(总共十二组)。用于散热片206的另外两组节段从靠近入口202的开口的位置向内延伸,在弯曲之前沿着壳体201的长度延伸达一些距离。散热片206的依次的节段组之间的间隙基本上不破坏由散热片206导致的空气流的方向,并且与连续长度的散热片相比并未被发现显著地使热性能劣化。应当注意的是,散热片206的分段不需要是完整的。换句话说,散热片节段不需要沿着散热片的整个高度由间隙完全地分开。相反,散热片的顶部、底部或中心的一个或多个处的“桥”部分可以在对准的散热片节段之间延伸。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对于散热片而言会是足够的是,仅在名义上分段的地方处的顶部和/或底部处进行开槽口(留下中心桥区域)。此外,可以采用沿着散热片的长度的一些位置处的完全分段和沿该长度的其它位置处的部分分段的组合。“分段”和“节段”各自在本文中分别用于表示全部和部分分段两者以及表示完全分开的和部分分开的节段两者。
为了有助于散热片206的电镀涂覆,从外侧进入壳体201的内部的接入端口207在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102的一个或多个外表面中被设置在沿着壳体201的长度的指定位置处。最好的是,接入端口207与散热片206的节段之间的间隙对准。作为结果,接入端口207中的一个可以定位在散热片206的节段中的每个的相对端部201处。接入端口207横向于空气流到出口203和204外的纵向方向延伸并延伸跨过壳体201的基本上所有的宽度。在图2、2A和2B中所描绘的示例性实施例中,接入端口207具有近似0.25英寸的宽度并且在散热片206的邻近节段组之间的间隙之上对准。在图2、2A和2B的示例中,接入端口207全部延伸穿过壳体201的顶壁。在其它实施例中,接入端口207中的至少一些可以延伸穿过壳体201的底壁或其它壁。例如,接入端口207可以沿着壳体201的长度的方向在壳体201的顶壁和底壁之间交替。
接入端口207允许电镀涂覆物沿着热量交换器102的整个长度施加在热量交换器102的内部。用于在电镀涂覆期间的必要电连接的导体可以穿过接入端口207以便连接到散热片206的节段的端部。对于示例性实施例的完全分段的散热片,导体和散热片节段的端部之间的连接可以在沿着散热片节段的高度的多个位置处形成(已经发现上面所描述的0.25英寸间隙距离足以达到该目的)。导体连接到待由电镀涂覆过程涂覆的每个散热片节段的两个(即相对的)端部。因此,可以基于电镀涂覆过程的能力来选择热量交换器内的散热片节段的长度和/或接入端口207的位置。如上面所提到的,使用当前已知的电镀涂覆过程的进行有效涂覆的最大“投射”距离被理解为约15英寸。可以基于该最大投射距离来选择散热片节段长度和接入端口间隔中的一者或两者。因此,每个散热片节段的一个角部到对角地相对的角部的距离应小于15英寸,并且优选地小于约5英寸。接入端口优选地被分开等于散热片节段长度的距离。当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会理解的是,未来对电镀涂覆过程的改进可以增大该最大距离,并因此在这样的改进的情况下,可以实现散热片节段长度或接入端口间隔的改变。另外地,壳体201的内表面的电镀涂覆可以与散热片206的电镀涂覆同时发生。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理解的是,保护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102的壳体201的壁免于腐蚀对于使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102实现令人满意的长期工作而言并不像保护足够更薄的散热片206那样重要。
图3A、3B和3C分别是依照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有助于由电镀涂覆进行环境保护的穿过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壁的接入端口的透视图、平面图和截面图。每个接入端口207包括延伸穿过壳体壁的贯通槽301并且优选地包括围绕贯通槽301并且部分地延伸进入(即部分地穿过)壳体壁的盲凹部或凹陷区域302。盲凹部302允许对应的接入端口覆盖件(下面进一步详细描述)与壳体201的外表面保持齐平,这对于密封封装应用是必需的,并且还为接入端口覆盖件提供结合区域。为了维持结构刚性,贯通槽301和盲凹部302的端部在壳体201的壁的内表面303的内侧。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每个接入端口207的边缘304与散热片节段之间的间隙对准,并因此与散热片节段的端部305对准。
图4A和4B分别是依照本公开的实施例的配合到有助于由电镀涂覆进行环境保护的穿过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壁的接入端口中的接入端口覆盖件的透视图和截面图。一旦已经沿着热量交换器内部(包括壳体201的内表面以及散热片206的表面)的长度施加电镀涂覆物,则使用接入端口覆盖件401来密封接入端口207,以便基本上减少或者防止在热量交换器操作期间空气通过接入端口207发生泄漏。每个接入端口覆盖件401具有T形截面,T形截面包括当接入端口覆盖件401就位时延伸到接入端口207的贯通槽301中的突出插塞402。每个接入端口覆盖件401的凸缘提供粘附区域403以便施加粘合剂,从而将接入端口覆盖件401固定在相应的接入端口207之上并且固定在其内。每个接入端口覆盖件401具有如下尺寸,所述尺寸被选择为沿着对应的接入端口207的整个宽度和长度大体上填充并覆盖该对应的接入端口207。接入端口覆盖件401的厚度尺寸基于盲凹部302的深度和壳体201的壁厚来选择,使得接入端口覆盖件401的上表面与壳体201的外表面大体上齐平,插塞402的端部基本上与壳体201的内表面齐平。这导致如下的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102,其沿着内部散热片206的内表面被完全电镀涂覆从而为这种散热片提供强力的环境保护,而同时维持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102的高的热性能。
再次参考图2B,如本文中所描述的使散热片206完全分段的一个好处是允许沿着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102的长度的可变的散热片间距(pitch)或密度。凉空气或经冷却空气以适合于冷却电子部件的第一平均温度进入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102。然而,当空气穿过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102的长度时,热量被转移到该空气,该空气相应地变温暖到更高的温度。因此,穿过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102的空气在出口203和204处达到如下温度,所述温度会显著地高于入口202处的空气温度。随着热量耗散表面(例如,壳体201的内表面的一部分)和流动跨过该表面的空气之间的温度差减小,由穿过的空气产生的冷却效果下降。作为结果,由出口203和204附近的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102提供的冷却会显著地小于由入口202附近的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102提供的冷却。为了均衡沿着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102的长度的不同位置处的冷却,散热片206的间距(散热片206之间的侧向距离或间隔)或密度(跨过壳体宽度的每单位长度的数量)可以对于不同的散热片节段组而不同。更多的散热片节段(较低的散热片间距、更高的散热片密度)提供更大的总热量耗散表面积,从而改善冷却。通过在需要更多的冷却的情况下提供更多散热片,可以改善沿着壳体201的长度的冷却的均衡程度。因此,例如,与靠近出口204的组213和214相比,更高的散热片间距和更低的散热片密度可以被用于靠近入口202的散热片节段组211和212中的一者或两者。另外地,更多的散热片206可以沿着壳体201的长度被设置在如下区域中,所述区域邻近相比被冷却的其它电子部件需要更大冷却能力(即,产生更多的热量)的电子部件。
本公开将高纵横比的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的几何形状调整成与诸如电镀涂覆物的强力环境涂覆物施加过程相兼容。基于热量交换器的纵横比,使用具有由环境涂覆过程投射距离确定的长度的较短散热片的多个节段来替换内部热散热片的长的连续节段。散热片节段之间的间隙根据热量交换器的纵横比来调整,以允许由所选择的涂覆过程来实现环境保护的全覆盖。穿过热量交换器的表面的接入端口在沿着壳体的长度的关键位置处与散热片节段之间的间隙一致,从而允许环境保护处理从两个端部接入散热片节段。接入端口覆盖件在热量交换器内维持气密的流动路径。
利用本公开的几何形状,通常施加到具有短的流动长度和大的流动面积的热量交换器(低纵横比的热量交换器,HVAC工业中通用的热量交换器几何形状)的环境保护涂覆物可以被采用于高功率雷达阵列。相比不能满足环境保护和热性能要求的铬酸盐转化涂覆和其它涂覆,改变高纵横比热量交换器的几何形状确保足够的环境保护。因此,在热学上高效的高功率空气冷却式雷达系统被设置有强力的环境保护。替代地,整个热量交换器设计可以被改变以适应电镀涂覆,但是具有与上面所描述的长形壳体相比有利性较低的几何形状以及因此较不期望的性能。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理解的是,调整热量交换器散热片几何形状以适应电镀涂覆过程也可以应用于其它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设计,从而避免昂贵和未经证实的过程开发。
如上面所提到的,根据被冷却的整个系统的需要,热管理系统可以包括一个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所述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具有根据环境保护涂覆过程来调整的几何形状,或可以包括多个这样的热量交换器。此外,尽管上面偶尔地描述为与高功率雷达系统结合使用,但是这些热量交换器可以被用于任何其它合适的热管理系统中。
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本文中所描述的系统、设备和方法进行修改、添加或省略。例如,系统和设备的部件可以被集成或分离。此外,本文中所公开的系统和设备的操作可以被更多部件、更少部件或其它部件来执行,并且所描述的方法可以包括更多步骤、更少步骤或其它步骤。另外地,步骤可以以任何合适的顺序来执行。如本文件中所使用的,“每个”指的是集合中的每个成员或集合中的子集合的每个成员。
本申请中的描述不应被解读为暗示任何特定元素、步骤或功能是必须被包括在权利要求范围中的必要或关键元素,专利性主题的范围仅由所允许的权利要求来限定。此外,除非确切的词语“用于...的手段”或“用于...的步骤”明确用于特定权利要求中,随后是识别功能的分词短语,否则这些权利要求都不意图引用关于任何所附权利要求或权利要求元素的35 USC§1212(f)。在权利要求中使用诸如(但不限于)“机构”、“模块”、“装置”、“单元”、“部件”、“元件”、“构件”、“设备”、“机械”、“系统”、“处理器”或“控制器”的术语被理解成并且意图表示相关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结构,如由权利要求本身的特征进一步修改或增强那样,并且不意图引用35 USC§112(f)。

Claims (20)

1.一种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用于空气流动穿过所述壳体的入口和用于空气流动穿过所述壳体的至少一个出口;
分段散热片组,所述分段散热片组在所述壳体内在所述入口和所述至少一个出口之间延伸,所述分段散热片被构造成引导空气流动穿过所述壳体,所述分段散热片中的每个节段具有基于用于环境保护涂覆过程的投射距离而选择的长度,所述环境保护涂覆过程被采用以将环境保护涂覆物施加到所述散热片节段的表面;
多个接入端口,所述多个接入端口延伸穿过所述壳体的至少一个壁,所述接入端口被定位成当所述接入端口未被封盖时允许将使用在所述环境保护涂覆过程中的电导体连接到所述散热片节段中的每个的两个端部;以及
接入端口覆盖件,所述接入端口覆盖件被构造成在所述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的操作期间封盖所述接入端口中的每个。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其中,所述壳体具有高的空气流纵横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其中,所述入口和所述至少一个出口之间的距离大于用于所述环境保护涂覆过程的投射距离,所述环境保护涂覆过程被采用以将所述环境保护涂覆物施加到所述散热片节段的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其中,两个依次散热片节段的邻近端部之间的间隙距离大到足以允许将所述导体连接到沿着所述两个依次散热片节段中的一个的高度的多个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其中,所述分段散热片中的每个包括在所述入口和所述至少一个出口之间的多个依次散热片节段。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其中,沿着所述壳体的长度的第一位置处的散热片节段之间的侧向间隔大于沿着所述壳体的长度的第二位置处的散热片节段之间的侧向间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其中,沿着所述壳体的长度的第一位置比沿着所述壳体的长度的第二位置更靠近所述入口。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其中,所述散热片是完全分段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其中,所述接入端口各自延伸穿过所述壳体的单个壁。
10.一种高功率雷达阵列,至少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第一和第二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其中,所述高功率雷达阵列包括:
雷达壳体,所述第一和第二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被安装在所述雷达壳体内;以及
电子部件,所述电子部件被安装在所述雷达壳体中,其与所述第一和第二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中的至少一个的外表面接触。
11.一种操作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在用于空气流动穿过所述壳体的入口处将空气抽吸到用于所述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的壳体中;
使空气传送跨过分段散热片组的表面,所述分段散热片组在所述壳体内在所述入口和所述至少一个出口之间延伸,所述分段散热片被构造成引导空气流动穿过所述壳体,所述分段散热片中的每个节段具有基于用于环境保护涂覆过程的投射距离而选择的长度,所述环境保护涂覆过程被采用以将环境保护涂覆物施加到所述散热片节段的表面;
利用接入端口覆盖件防止空气穿过多个接入端口而逸出,所述多个接入端口延伸穿过所述壳体的至少一个壁,所述接入端口覆盖件被构造成在所述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的操作期间封盖所述接入端口中的每个,所述接入端口被定位成当所述接入端口未被封盖时允许将使用在所述环境保护涂覆过程中的电导体连接到所述散热片节段中的每个的两个端部;以及
从所述壳体中的用于空气流动穿过所述壳体的至少一个出口排出空气。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壳体具有高的空气流纵横比。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入口和所述至少一个出口之间的距离大于用于所述环境保护涂覆过程的投射距离,所述环境保护涂覆过程被采用以将所述环境保护涂覆物施加到所述散热片节段的表面。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两个依次散热片节段的邻近端部之间的间隙距离大到足以允许将所述导体连接到沿着所述两个依次散热片节段中的一个的高度的多个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分段散热片中的每个包括在所述入口和所述至少一个出口之间的多个依次散热片节段。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沿着所述壳体的长度的第一位置处的散热片节段之间的侧向间隔大于沿着所述壳体的长度的第二位置处的散热片节段之间的侧向间隔。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中,沿着所述壳体的长度的第一位置比沿着所述壳体的长度的第二位置更靠近所述入口。
18.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散热片是完全分段的。
19.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接入端口各自延伸穿过所述壳体的单个壁。
20.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包括在用于高功率雷达阵列的雷达壳体内的第一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空气抽吸到用于第二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的壳体中以冷却电子部件,所述第二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被安装在所述雷达壳体内,所述电子部件被安装在所述雷达壳体中,其与所述第一和第二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中的至少一个的外表面接触。
CN201680015534.9A 2015-01-13 2016-01-13 调整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几何形状以实现环境保护 Active CN10752933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562102961P 2015-01-13 2015-01-13
US62/102,961 2015-01-13
PCT/US2016/013261 WO2016115258A1 (en) 2015-01-13 2016-01-13 Tailoring air cooled heat exchanger geometry to achiev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29338A true CN107529338A (zh) 2017-12-29
CN107529338B CN107529338B (zh) 2019-11-19

Family

ID=553984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15534.9A Active CN107529338B (zh) 2015-01-13 2016-01-13 调整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几何形状以实现环境保护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999155B2 (zh)
EP (1) EP3245470B1 (zh)
CN (1) CN107529338B (zh)
WO (1) WO2016115258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69941A (zh) * 2020-06-08 2020-09-15 西安黄河机电有限公司 一种双层风道散热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87161B (zh) * 2016-08-31 2020-04-07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 一种走行风冷式换热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585120A (en) * 1967-09-08 1971-06-15 Stolllack Ag Novel method of electrocoating hollow bodies
CN102422413A (zh) * 2009-05-11 2012-04-1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半导体装置及它们的制造方法
CN102439715A (zh) * 2009-05-19 2012-05-0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及其制造方法
DE202013100338U1 (de) * 2013-01-24 2013-08-01 Rittal Gmbh & Co. Kg Kanalsystem für die gezielte Kühlluftzuführung in einem Schaltschrank
US8659901B2 (en) * 2010-02-04 2014-02-25 P-Wave-Holdings, LLC Active antenna array heatsink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641155C2 (de) 1996-10-07 1999-01-21 Eisenmann Kg Maschbau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elektrophoretischen Beschichten eines Innenraumes mindestens einseitig offener Hohlkörper
US6230359B1 (en) * 1998-01-17 2001-05-15 Yasumasa Akazawa Air intake passage cleaning method and its apparatus
US6959870B2 (en) * 1999-06-07 2005-11-01 Metrologic Instruments, Inc. Planar LED-based illumination array (PLIA) chips
JP2002368469A (ja) * 2001-06-12 2002-12-2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電子装置およびこれに用いられる電子機器
US7898810B2 (en) * 2008-12-19 2011-03-01 Raytheon Company Air cooling for a phased array radar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585120A (en) * 1967-09-08 1971-06-15 Stolllack Ag Novel method of electrocoating hollow bodies
CN102422413A (zh) * 2009-05-11 2012-04-1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半导体装置及它们的制造方法
CN102439715A (zh) * 2009-05-19 2012-05-0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及其制造方法
US8659901B2 (en) * 2010-02-04 2014-02-25 P-Wave-Holdings, LLC Active antenna array heatsink
DE202013100338U1 (de) * 2013-01-24 2013-08-01 Rittal Gmbh & Co. Kg Kanalsystem für die gezielte Kühlluftzuführung in einem Schaltschrank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69941A (zh) * 2020-06-08 2020-09-15 西安黄河机电有限公司 一种双层风道散热装置
CN111669941B (zh) * 2020-06-08 2022-06-14 西安黄河机电有限公司 一种双层风道散热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245470B1 (en) 2018-06-06
US9999155B2 (en) 2018-06-12
US20160205806A1 (en) 2016-07-14
CN107529338B (zh) 2019-11-19
EP3245470A1 (en) 2017-11-22
WO2016115258A1 (en) 2016-07-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191770B1 (en) Insulated cylinder liner for a marine engine
CN104247010B (zh) 半导体装置
TWI403685B (zh) 熱交換器
US20180209749A1 (en) High efficiency thermal transfer plate
CN107529338A (zh) 调整空气冷却式热量交换器几何形状以实现环境保护
CA3054932C (en) Heat exchanging arrangement and subsea electronic system
US20080314559A1 (en) Heat exchange structure and heat dissipat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WO2006053372A1 (en) Internal cooling of electrolytic smelting cell
CN113059192B (zh) 一种带有无级滑动拼接的水冷增材模块的增材装置及增材方法
CN210725817U (zh) 一种复合齿散热器及通讯基站
CN102485521A (zh) 用于混合动力电动车或电动汽车的电气模块的冷却设备
US20090250455A1 (en) Heating plate for workpieces
CN107645074A (zh) 用于电气接头的热冷却接口
CN107851592A (zh) 高热导率晶片支撑基座装置
US11876036B2 (en) Fluid cooling system including embedded channels and cold plates
CN206893766U (zh) 一种电池箱散热盖板
CN106971823A (zh) 水风混合冷却变压器
CN115494923A (zh) 单层服务器级的全液冷散热装置
KR102561872B1 (ko) 냉각이 개선된 변압기용 라디에이터
JP3064649B2 (ja) ガス絶縁電気機器
CN219937159U (zh) 电池模组快速散热结构及电池模组
US20220361382A1 (en) Electrical Devices With Buoyancy-Enhanced Cooling
CN116544118B (zh) 一种igbt模块并联式水冷散热器及制备方法
CN219577728U (zh) 散热器及逆变器
KR102566419B1 (ko) 냉각용 덕트 및 이를 제작하는 제작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