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27769A - 电磁铁装置以及搭载了该电磁铁装置的电磁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电磁铁装置以及搭载了该电磁铁装置的电磁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27769A
CN107527769A CN201710436141.1A CN201710436141A CN107527769A CN 107527769 A CN107527769 A CN 107527769A CN 201710436141 A CN201710436141 A CN 201710436141A CN 107527769 A CN107527769 A CN 1075277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ermanent magnet
side member
magnetic flux
electromagnet apparatus
mov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43614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527769B (zh
Inventor
坂井智史
粉间克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25402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803568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5277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277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5277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2776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18Movable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s, e.g. armature
    • H01H50/20Movable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s, e.g. armature movable inside coil and substantially lengthwise with respect to axis thereof; movable coaxially with respect to coi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36Stationary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 e.g. yoke
    • H01H50/42Auxiliary magnetic circuits, e.g. for maintaining armature in, or returning armature to, position of rest, for damping or accelerating mov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18Movable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s, e.g. arma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36Stationary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 e.g. yok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44Magnetic coils or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1/00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1/02Non-polarised relays
    • H01H51/04Non-polarised relays with single armature; with single set of ganged armatures
    • H01H51/06Armature is movable between two limit positions of rest and is moved in one direction due to energisation of an electromagnet and after the electromagnet is de-energised is returned by energy stored during the movement in the first direction, e.g. by using a spring, by using a permanent magnet, by gravity
    • H01H51/065Relays having a pair of normally open contacts rigidly fixed to a magnetic core movable along the axis of a solenoid, e.g. relays for starting automobi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1/00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1/22Polarised relays
    • H01H51/2209Polarised relays with rectilinearly movable arma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1/00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1/27Relays with armature having two stable magnetic states and operated by change from one state to the oth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163Details concerning air-gaps, e.g. anti-remanence, damping, anti-corros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磁铁装置以及搭载了该电磁铁装置的电磁继电器。电磁铁装置(20)具备:线圈(230)、固定侧构件(260)、进行往复运动使得在线圈(230)的非通电时隔着间隙(D1)而与固定侧构件(260)对置配置且在线圈(230)的通电时被吸引至固定侧构件(260)侧的可动侧构件(270)、和永久磁铁(40)。此外,永久磁铁(40)被配置在与间隙(D1)相邻且相对于固定侧构件(260)以及可动侧构件(270)隔着空间(D2)而分离的位置。而且,使永久磁铁(40)所产生的第2磁通(M2)的朝向成为与在固定侧构件(260)和可动侧构件(270)的对置面处线圈(230)的通电时所产生的第1磁通(M1)的朝向相同的朝向。

Description

电磁铁装置以及搭载了该电磁铁装置的电磁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磁铁装置以及搭载了该电磁铁装置的电磁继电器。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电磁铁装置,如日本特开2010-010058号公报(以下标记为专利文献1)所示那样,已知有如下的电磁铁装置,即,具备:线圈;固定侧构件,使由于向该线圈的通电而产生的磁通通过;和可动侧构件,进行往复运动,使得在未向线圈通电时隔着缝隙而与固定侧构件对置配置,并且在通电时被吸引至固定侧构件侧。
在该专利文献1中,在可动侧构件设置永久磁铁,利用该永久磁铁的磁力,使得可动侧构件以更少的消耗电力被驱动。
然而,在上述现有技术中,由于在可动侧构件的往复运动方向的中央部设置了永久磁铁,因此永久磁铁所产生的磁通之中通过可动侧构件的与固定侧构件的对置面(磁极面)的比例变得比较小。即,永久磁铁所产生的磁通之中有助于提高可动侧构件的向固定侧构件的吸引力的比例变低。
如此,在上述现有技术中,无法使永久磁铁所产生的磁通效率良好地通过磁极面,难以实现可动侧构件的向固定侧构件的吸引力的提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获得能够使可动侧构件的向固定侧构件的吸引力进一步提高的电磁铁装置以及搭载了该电磁铁装置的电磁继电器。
本发明的电磁铁装置具备:线圈,由于通电而产生第1磁通;固定侧构件,使所述第1磁通通过;可动侧构件,进行往复运动,使得在所述线圈的非通电时隔着间隙而与所述固定侧构件对置配置,并且在所述线圈的通电时被吸引至所述固定侧构件侧;和永久磁铁,产生第2磁通。
此外,所述永久磁铁被配置在与所述间隙相邻且相对于所述固定侧构件以及所述可动侧构件隔着空间而分离的位置。
而且,使所述第2磁通的朝向成为与在所述固定侧构件和所述可动侧构件的对置面处的所述第1磁通的朝向相同的朝向。
此外,本发明的电磁继电器搭载有上述电磁铁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点装置以及电磁铁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柱塞帽以及永久磁铁的立体图。
图4是示意性地说明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中产生的磁通的流动的图。
图5是示意性地说明在比较例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中产生的磁通的流动的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点装置以及电磁铁装置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柱塞帽、磁性体以及永久磁铁的立体图。
图8是示意性地说明在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中产生的磁通的流动的图。
图9是将本发明的第1变形例所涉及的永久磁铁局部截断来表示的立体图。
图10是示意性地说明在利用了本发明的第1变形例所涉及的永久磁铁的电磁继电器中产生的磁通的流动的图。
图1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1变形例所涉及的永久磁铁的另一配置方法的图,图11(a)是表示第1配置方法的剖视图,图11(b)是表示第2配置方法的剖视图。
图12是将本发明的第2变形例所涉及的永久磁铁局部截断来表示的立体图。
图13是示意性地说明在利用了本发明的第2变形例所涉及的永久磁铁的电磁继电器中产生的磁通的流动的图。
图14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2变形例所涉及的永久磁铁的另一配置方法的图,图14(a)是表示第1配置方法的剖视图,图14(b)是表示第2配置方法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点装置以及电磁铁装置的剖视图。
图16是示意性地说明在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中产生的磁通的流动的图。
图17是示意性地说明在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中产生的磁通的流动的图。
图18是示意性地说明在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中产生的磁通的流动的图。
图19是示意性地说明在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中产生的磁通的流动的图。
图20是示意性地说明在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中产生的磁通的流动的图,图20(a)是说明第4变形例的图,图20(b)是说明第5变形例的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的基本构成的剖视图。
图22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磁铁装置的图。
图23是示意性地说明在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中产生的磁通的流动的图。
图24是示意性地说明在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中产生的磁通的流动的图。
图25是示意性地说明在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中产生的磁通的流动的图。
图26是示意性地说明在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中产生的磁通的流动的图。
图27是示意性地说明在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第4变形例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中产生的磁通的流动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以下,将图1的上下左右设为上下左右、将与图1的纸面正交的方向设为前后方向来进行说明。
此外,在以下的多个实施方式中包含同样的构成要素。因此,以下对于这些同样的构成要素赋予公共的符号,并且省略重复的说明。
(第1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10是在初始状态下成为接点断开的所谓常开型的电磁继电器,如图1所示,具备位于下部的电磁铁装置20和位于上部的接点装置30。而且,该电磁铁装置20以及接点装置30被收纳在由树脂材料形成为中空箱型的壳体11内。另外,也能够利用在初始状态下成为接点接通的所谓常闭型的电磁继电器。
壳体11具备在上方开口的大致箱形状的壳体主体12、以及覆盖该壳体主体12的开口的壳体盖13。而且,在将壳体盖13安装于壳体主体12的状态下形成的壳体11的内部空间内,容纳有电磁铁装置20以及接点装置30。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壳体主体12内的底部设置有由具有橡胶弹性的材料构成的减震橡胶14,电磁铁装置20经由减震橡胶14而载置在壳体主体12内的底部。
电磁铁装置20具备线圈部210,线圈部210具备:被通电而产生第1磁通M1的线圈230、以及线圈230所卷绕的中空圆筒状的线圈绕线筒220(参照图2以及图4)。
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线圈绕线筒220固定有分别连接线圈230的两端的一对线圈端子,经由该一对线圈端子而对线圈230通电,从而电磁铁装置20被驱动。而且,通过使该电磁铁装置20驱动,从而后述的接点装置30的固定接点321a和可动接点330a所构成的接点被开闭,能够切换一对固定端子320间的导通、非导通。
线圈绕线筒220由作为绝缘材料的树脂形成,在该线圈绕线筒220的中央部,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插通孔220a。而且,线圈绕线筒220具备:在外表面卷绕线圈230的大致圆筒状的卷筒部221、与卷筒部221的下端相连设置且向卷筒部221的径向外侧突出的大致圆形的下侧凸缘部222、以及与卷筒部221的上端相连设置且向卷筒部221的径向外侧突出的大致圆形的上侧凸缘部223。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凸缘部223还向卷筒部221的径向内侧突出,插通孔220a的开口直径的上侧比下侧小。
此外,电磁铁装置20具备配置在线圈230的周围的轭铁240。该轭铁240由磁性材料构成且被配置为包围线圈绕线筒220。在本实施方式中,轭铁240由配置在线圈绕线筒220的上端面侧的矩形状的轭铁上板241、和配置在线圈绕线筒220的下端面侧以及侧面侧的矩形状的轭铁242构成。
轭铁242被配置在线圈230与壳体11之间,该轭铁242具备底壁242a、以及从该底壁242a的左右两端缘(周缘)分别立起的一对侧壁242b、242b,在前后方向上被敞开。该底壁242a以及一对侧壁242b、242b能够通过折弯一个板而形成为连续一体。此外,在轭铁242的底壁242a形成有圆环状的插通孔242c,在该插通孔242c装配有由磁性材料构成的套筒250。
而且,在轭铁242的一对侧壁242b、242b的前端侧(上端侧),配置有上述的轭铁上板241,使得覆盖线圈绕线筒220的上端面以及卷绕于线圈绕线筒220的线圈230。
此外,电磁铁装置20具备:被插入线圈绕线筒220的圆筒内部(插通孔220a内)且由被通电的线圈230磁化的(第1磁通M1通过的)固定铁芯(固定侧构件)260、以及与固定铁芯260在上下方向(轴向)上对置且配置在线圈绕线筒220的圆筒内部(插通孔220a内)的可动铁芯(可动侧构件)270。
固定铁芯260具备被插入线圈绕线筒220的圆筒内部(插通孔220a内)的圆筒部261、以及从圆筒部261的上端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262,在该固定铁芯260形成有传动轴(驱动轴)280以及恢复弹簧297被插入的插通孔263。另一方面,在可动铁芯270形成有传动轴(驱动轴)280被插入来固定的插通孔270a。
传动轴280由非磁性材料形成,具备在可动铁芯270的移动方向(上下方向:驱动轴方向)上长的圆棒状的传动轴主体部281、以及从传动轴主体部281的上端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大致圆板状的凸缘部282。
而且,将传动轴主体部281的下端侧从上侧插入可动铁芯270的插通孔270a,由此来连结可动铁芯270和传动轴280。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电磁铁装置20由非磁性材料构成,具备形成为上方已开口的有底圆筒状的柱塞帽290。该柱塞帽290被配置在固定铁芯260与线圈绕线筒220之间以及可动铁芯270与线圈绕线筒220之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柱塞帽290具备:在上方开口的有底圆筒状的主体部291、以及从主体部291的上端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292。而且,在形成于线圈绕线筒220的中心的插通孔220a内,配置有柱塞帽290的主体部291。此时,在线圈绕线筒220的上侧(上侧凸缘部223)形成有圆环状的座面223a,在该座面223a载置了柱塞帽290的凸缘部292。
此外,在线圈绕线筒220的圆筒内部(插通孔220a内)所设置的柱塞帽290的容纳空间290a内,收纳固定铁芯260的圆筒部261和可动铁芯270。另外,固定铁芯260被配置在柱塞帽290的开口侧,可动铁芯270被配置在柱塞帽290的筒内的比固定铁芯260更靠下侧的位置。
进而,固定铁芯260的圆筒部261以及可动铁芯270分别形成为外径与柱塞帽290的内径大致相等的圆筒状,可动铁芯270在柱塞帽290的容纳空间290a内沿上下方向(往复运动方向:驱动轴方向)滑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柱塞帽290的开口侧所形成的凸缘部292被固定在轭铁上板241的下表面处的插通孔241a的周围。而且,柱塞帽290的下端底部被底壁242a的插通孔242c所装配的套筒250插通。
如此一来,柱塞帽290的下部所收纳的可动铁芯270与套筒250的周部磁接合。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套筒250与轭铁240(轭铁上板241以及轭铁242)、固定铁芯260和可动铁芯270一起形成磁路。
此外,在轭铁上板241的中央部贯穿设置有固定铁芯260被插通的插通孔241a。而且,在插通固定铁芯260时,从轭铁上板241的上表面侧插通固定铁芯260的圆筒部261。此时,在轭铁上板241的上表面的大致中心,设置有与固定铁芯260的凸缘部262大致相等直径的凹部241b,通过将固定铁芯260的凸缘部262嵌入凹部241b来实施防脱。
进而,在轭铁上板241的上表面侧设置有由金属制成的按压板295,左右端部被固定在轭铁上板241的上表面。而且,在按压板295的中央设置有凸部,使得形成对从轭铁上板241的上表面突出的固定铁芯260的凸缘部262进行收纳的空间。
此外,在按压板295形成有传动轴280被插入的插通孔296,经由固定铁芯260的插通孔263以及按压板295的插通孔296而使传动轴280的上端侧(凸缘部282侧)延伸至接点装置30。
而且,在由于对线圈230通电而可动铁芯270被吸引至固定铁芯260时,可动铁芯270向上方移动。此时,被连结固定至可动铁芯270的传动轴280也与可动铁芯270一起向上方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铁芯270的移动范围被设定在从固定铁芯260向下方隔开间隙D1而配置的初始位置(距固定铁芯260最远的位置)、和与固定铁芯260抵接的抵接位置(距固定铁芯260最近的位置)之间。
此外,在可动铁芯270与按压板295之间,配置有通过弹性力而在使可动铁芯270恢复至初始位置的方向(可动铁芯270远离固定铁芯260的方向)上施力的恢复弹簧297。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卷绕于传动轴280地配置在固定铁芯260的插通孔263内的盘簧构成了恢复弹簧297。
通过采用这种构成,在向线圈230通电时,固定铁芯260中的与可动铁芯270的对置面264、和可动铁芯270中的与固定铁芯260的对置面271作为一对磁极部成为彼此相反的极性,可动铁芯270被吸引至固定铁芯260而移动到抵接位置。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向线圈230通电时,使固定铁芯260中的与可动铁芯270的对置面264以及可动铁芯270中的与固定铁芯260的对置面271分别作为磁极面来发挥功能。
另一方面,若停止向线圈230的通电,则可动铁芯270通过恢复弹簧297的作用力而恢复至初始位置。
如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可动铁芯270进行往复运动,使得在线圈230的非通电时隔着间隙D1而与固定铁芯260对置配置,并且在线圈230的通电时被吸引至固定铁芯260侧。
此外,在电磁铁装置20的上方,设置有根据线圈230的通电的接通断开来使接点开闭的接点装置30。
接点装置30具备由陶瓷等耐热性材料形成为在下方开口的箱状的基底310。该基底310具备顶壁311、以及从顶壁311的周缘部向下方延伸设置的大致方筒状的周壁312。
而且,在基底310的顶壁311,在两处设置有插通孔311a,在该插通孔311a分别插通有固定端子320。这一对(多个)固定端子320由铜系材料等导电性材料形成,具备从上方插通插通孔311a的大致圆柱状的固定端子主体321、以及从固定端子主体321的上端向径向外侧突出地固定在顶壁311的上表面(插通孔311a的周缘部的上表面)的大致圆板状的凸缘部322。而且,在固定端子主体321的下端面形成有固定接点321a。
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一对固定端子320分别安装有与外部负载等连接的一对端子。作为该端子,例如能够利用采用导电性材料形成为平板状的端子。
此外,在基底310内,以横跨一对固定接点321a之间的形态配置有可动触头330,在可动触头330的上表面处的与固定接点321a对置的部位,分别设置有可动接点330a。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接点330a与可动触头330形成为一体,但也可以使可动接点330a与可动触头330分体地设置。
该可动触头330被安装于传动轴(驱动轴)280,使得在线圈230的非通电时,可动接点330a与固定接点321a隔开给定的间隔地对置配置。而且,使得在线圈230的通电时,可动触头330与可动铁芯270以及传动轴280一起向上方移动,可动接点330a与固定接点321a接触。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定了可动铁芯270和可动触头330的位置关系,使得在可动铁芯270处于初始位置时,可动接点330a与固定接点321a彼此分离,在可动铁芯270处于抵接位置时,可动接点330a与固定接点321a接触。因此,在未对线圈230通电的期间,接点装置30成为断开,从而两固定端子320、320之间被绝缘,在对线圈230通电的期间,接点装置30成为接通,从而两固定端子320、320之间导通。
另外,传动轴(驱动轴)280经由支持器360而安装在可动触头330的中央部。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可动触头330的周围设置轭部370,能够抑制电弧的产生所引起的接点熔敷。
具体而言,由配置在可动触头330的上侧的上侧轭部(第1轭部)371和配置在可动触头330的下侧的下侧轭部(第2轭部)372构成了轭部370。
此外,可动接点330a和固定接点321a之间的接触压力由接触压力弹簧340来确保。
该接触压力弹簧340由盘簧构成,以使轴向朝向上下方向的状态来配置。
具体而言,接触压力弹簧340的上端被插入下侧轭部(第2轭部)372所形成的插通孔372a,并且下端被嵌入凸缘部282所形成的弹簧支架282a。而且,可动触头330由于该接触压力弹簧340而被朝上方向施力。
此时,使接触压力弹簧340的上端抵接至可动触头330的下表面330b。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接触压力弹簧340在驱动轴方向上不与下侧轭部372(轭部370)抵接地(不经由轭部地)对可动触头330向上方施力,通过采用这种构成,实现了电磁继电器10(电磁铁装置20以及接点装置30)的高度方向(上下方向:驱动轴方向)的小型化。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可动接点330a从固定接点321a分离时,为了抑制在可动接点330a与固定接点321a之间产生的电弧,在基底310内封入了气体。作为这种气体,能够利用以在产生电弧的温度区域内导热最优异的氢气为主体的混合气体。为了密封该气体,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了对基底310与轭铁上板241的缝隙进行覆盖的上凸缘380。
具体而言,如上所述,基底310具有并排设置了一对插通孔311a的顶壁311、以及从该顶壁311的周缘向下方延伸设置的方筒状的周壁312,形成为下侧(可动触头330侧)被敞开的中空箱型。而且,在从敞开的下侧将可动触头330容纳于周壁312的内侧的状态下,经由上凸缘380而将基底310固定于轭铁上板241。
此时,优选通过银焊料对基底310的下表面的开口周缘部和上凸缘380的上表面进行气密接合,并且通过电弧焊接等对上凸缘380的下表面和轭铁上板241的上表面进行气密接合。进而,优选通过电弧焊接等对轭铁上板241的下表面和柱塞帽290的凸缘部292进行气密接合。如此一来,能够形成在基底310内封入有气体的密封空间S。
进而,优选与利用了气体的电弧的抑制方法并行地还进行利用了胶囊型轭块的电弧的抑制。胶囊型轭块例如能够通过由铁等磁性材料形成为大致U字状的胶囊型轭部以及一对永久磁铁来构成。
进而,在基底310的开口部,设置有用于使在固定接点321a和可动接点330a之间产生的电弧与基底310和上凸缘380的接合部绝缘的绝缘构件350。
绝缘构件350由陶瓷、合成树脂等绝缘性材料形成为上方已开口的大致中空长方体状,具备底壁351、以及从底壁351的周围立起的周壁352。而且,使上凸缘380的上端与周壁352的上端侧抵接。由此,实现了由固定接点321a和可动接点330a构成的接点部、与基底310和上凸缘380的接合部的绝缘。
此外,在绝缘构件350的底壁351,形成有传动轴280被插入的插通孔351a。
接下来,说明电磁继电器10(电磁铁装置20以及接点装置30)的动作。
首先,在线圈230未被通电的状态下,由于恢复弹簧297的弹性力,可动铁芯270在远离固定铁芯260的方向上移动,成为可动接点330a远离固定接点321a的图1、图2的状态。
若从该断开状态起线圈230被通电,则可动铁芯270由于电磁力而被吸引至上侧(固定铁芯260侧),抵抗恢复弹簧297的弹性力地向固定铁芯260接近移动。而且,伴随着该可动铁芯270向上侧(固定铁芯260侧)的移动,传动轴280和安装于传动轴280的上侧轭部371、可动触头330、下侧轭部372以及支持器360向上侧(固定接点321a侧)移动。由此,可动触头330的可动接点330a与固定端子320的固定接点321a接触从而这些各接点彼此电导通,电磁继电器10(电磁铁装置20以及接点装置30)变为接通。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使得可动铁芯(可动侧构件)270的向固定铁芯(固定侧构件)260的吸引力进一步提高。
具体而言,采用产生第2磁通M2的永久磁铁40,利用该永久磁铁40所产生的磁通M2,从而可实现可动铁芯270的向固定铁芯260的吸引力的提高。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以及图3所示,利用了剖面为大致四角形状的圆环状(环状)的永久磁铁40。该永久磁铁40中,使贯通方向与上下方向一致的状态下的上表面41以及下表面42分别成为磁化面。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以使得上表面41成为S极、下表面42成为N极的状态来配置永久磁铁40。
而且,将该圆环状的永久磁铁40配置在线圈绕线筒220的插通孔220a内,以使得内表面43隔着缝隙与柱塞帽290的主体部291的外表面291a对置(参照图2以及图4)。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永久磁铁40的外表面44与插通孔220a的内表面220b抵接。作为该永久磁铁40向插通孔220a内固定的固定方法,能够利用嵌合、粘接等以往公知的方法。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与间隙D1相邻的位置配置了永久磁铁40,该间隙D1是未向线圈230通电时固定铁芯260中的与可动铁芯270的对置面264和可动铁芯270中的与固定铁芯260的对置面271之间形成的间隙。
具体而言,以圆环状的永久磁铁40的内表面43在全周内包围间隙D1的外周缘部的方式,配置了该永久磁铁40。即,将永久磁铁40配置为:在从上下方向(往复运动方向:驱动轴方向)观察的状态下,在与间隙D1的边界大体一致的铁芯(固定铁芯260、可动铁芯270)的外表面绘制的圆的外侧,永久磁铁40的内表面43绘制出覆盖该圆的全周的圆。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得永久磁铁40的厚度大于间隙D1。如此一来,永久磁铁40在从径向(与可动铁芯270的往复运动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的状态下,与固定铁芯260以及可动铁芯270之中的至少任一个铁芯重叠。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永久磁铁40被配置为下表面42位于比可动铁芯270的对置面271更靠下方的位置,并且上表面41成为与固定铁芯260的对置面264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即,在从径向(与可动铁芯270的往复运动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的状态下,永久磁铁40与可动铁芯270重叠,并且间隙D1的边界面(对置面264的外周与对置面271的外周之间形成的圆柱面)的大致整面被永久磁铁40覆盖。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永久磁铁40被配置为内表面43在径向上与间隙D1对置。
另外,在从径向观察的状态下,通过使得永久磁铁40也与固定铁芯260重叠,从而能够使得间隙D1的边界面的整面被永久磁铁40覆盖,而且,能够使得在固定铁芯260以及可动铁芯270之中的任一侧存在未被永久磁铁40覆盖的部分。
此外,也能够使得固定铁芯260以及可动铁芯270未被永久磁铁40覆盖。即,也能够将永久磁铁40配置为内表面43的整面在径向上与间隙D1对置。
此外,永久磁铁40相对于固定铁芯260以及可动铁芯270配置在隔着空间D2而分离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空间D2的大小(径向的距离)为永久磁铁40的内表面43与主体部291的外表面291a之间的缝隙的大小(径向距离)加上主体部291的厚度而得的大小。
而且,通过如此配置永久磁铁40,从而连结永久磁铁40的一对磁化面(上表面41以及下表面42)的方向变得与上下方向(可动铁芯270的往复运动方向)一致。
即,永久磁铁40的一对磁化面(上表面41以及下表面42)的法线方向变得与上下方向(可动铁芯270的往复运动方向)一致。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铁芯260以及可动铁芯270的对置面(对置面264以及对置面271)处的第2磁通M2的朝向,成为与在固定铁芯260以及可动铁芯270的对置面(对置面264以及对置面271)处的第1磁通M1的朝向相同的朝向(在图4中为朝上)。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固定铁芯260以及可动铁芯270的对置面(对置面264以及对置面271)的附近,将永久磁铁40配置为在该对置面处第2磁通M2的朝向成为与第1磁通M1的朝向相同的朝向。如此一来,例如,较之于图5所示的构成,能够使永久磁铁40所产生的磁通(第2磁通M2)效率更良好地通过对置面(参照图4)。
具体而言,图5中示出在可动铁芯270的外周部中的上下方向(可动铁芯270的往复运动方向)的中央部配置了永久磁铁40的构成。在采用该构成的情况下,永久磁铁40未在固定铁芯260的对置面264侧露出,因此永久磁铁40所产生的磁通(第2磁通M2)会形成下述两个路径。
首先,如图5所示,会形成按照永久磁铁40的上部、可动铁芯270的外侧上部、套筒250的上部、套筒250的下部、可动铁芯270的外侧下部、永久磁铁40的下部、永久磁铁40的上部的顺序循环的第1路径P1。
此外,会形成按照永久磁铁40的上部、可动铁芯270的外侧上部、可动铁芯270的内侧上部、可动铁芯270的内侧下部、可动铁芯270的外侧下部、永久磁铁40的下部、永久磁铁40的上部的顺序循环的第2路径P2。
而且,由于该第1路径P1以及第2路径P2未通过对置面(对置面264以及对置面271),因此永久磁铁40所产生的磁通(第2磁通M2)之中通过对置面(对置面264以及对置面271)的比例会变得比较小。即,永久磁铁40所产生的磁通(第2磁通M2)之中有助于提高可动铁芯270的向固定铁芯260的吸引力的比例会变低。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永久磁铁40所产生的磁通(第2磁通M2)之中至少形成在铁芯侧的路径会通过对置面(对置面264以及对置面271)。因而,能够使永久磁铁40所产生的磁通(第2磁通M2)效率更良好地通过对置面,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有助于可动铁芯270的向固定铁芯260的吸引力的提高的比例。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电磁铁装置20具备:由于通电而产生第1磁通M1的线圈230;固定铁芯(固定侧构件)260,使第1磁通M1通过;可动铁芯(可动侧构件)270,进行往复运动,使得在线圈230的非通电时隔着间隙D1而与固定铁芯260对置配置,并且在线圈230的通电时被吸引至固定铁芯260侧;和永久磁铁40,产生第2磁通M2。
此外,永久磁铁40被配置在与间隙D1相邻且相对于固定铁芯260以及可动铁芯270隔着空间D2而分离的位置。
而且,使第2磁通M2的朝向成为与在固定铁芯260和可动铁芯270的对置面处的第1磁通M1的朝向相同的朝向。
如此一来,能够使永久磁铁40所产生的磁通(第2磁通M2)效率更良好地通过对置面,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可动铁芯(可动侧构件)270的向固定铁芯(固定侧构件)260的吸引力。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永久磁铁40配置为:一对磁化面之中的至少任一个磁化面(上表面41以及下表面42之中的至少任一个面)的法线方向与上下方向(可动铁芯270的往复运动方向)一致。
如此,能够使磁化面的附近处的磁通(第2磁通M2)的流向与上下方向(可动铁芯270的往复运动方向)为大致平行。因此,第2磁通M2在从一个磁化面至另一个磁化面的流动的中途流向变得与上下方向(可动铁芯270的往复运动方向)一致。因而,能够使通过对置面的第2磁通M2的流向更接近上下方向(可动铁芯270的往复运动方向),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可动铁芯270的向固定铁芯260的吸引力。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使一对磁化面的两方的法线方向与上下方向(可动铁芯270的往复运动方向)一致,因此能够使通过对置面的第2磁通M2的流向更可靠地接近上下方向(可动铁芯270的往复运动方向)。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永久磁铁40呈包围间隙D1(初始状态所形成的间隙)的环状。
如此一来,能够在永久磁铁40的全周产生磁通(第2磁通M2),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多通过对置面的磁通(第2磁通M2)。此外,永久磁铁40所产生的磁通(第2磁通M2)从对置面的全周通过,因此能够使对置面之间所产生的磁通变得更均匀。其结果,能够抑制可动铁芯270的向固定铁芯260的吸引力的作用方向相对于可动铁芯270的往复运动方向发生倾斜,能够更顺畅地使可动铁芯270往复运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永久磁铁40被配置为:在从与可动铁芯270的往复运动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与初始状态下的固定铁芯260以及可动铁芯270之中的至少任一个铁芯重叠。
如此一来,能够使永久磁铁40的磁化面(上表面41以及下表面42)与固定铁芯260或者可动铁芯270之间的距离接近,从而能够使永久磁铁40所产生的磁通(第2磁通M2)效率更良好地通过对置面。其结果,能够更进一步提高可动铁芯270的向固定铁芯260的吸引力。
此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10搭载了上述电磁铁装置20。
如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获得能够使可动铁芯270的向固定铁芯260的吸引力进一步提高的电磁铁装置20以及搭载了该电磁铁装置20的电磁继电器10。
(第2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磁铁装置20A基本上呈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所示的电磁铁装置20大致相同的构成,通过搭载该电磁铁装置20A,由此来形成电磁继电器10。即,电磁继电器10具备位于下部的电磁铁装置20A和位于上部的接点装置30。
而且,在该电磁铁装置20A中,也能够进一步提高可动铁芯(可动侧构件)270的向固定铁芯(固定侧构件)260的吸引力。
具体而言,采用产生第2磁通M2的永久磁铁40,利用该永久磁铁40所产生的磁通M2,从而可实现可动铁芯270的向固定铁芯260的吸引力的提高。
而且,该永久磁铁40的形状、配置位置也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所示的电磁铁装置20相同。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以及图7所示,在永久磁铁40中的一对磁化面(上表面41以及下表面42)之中的至少任一个磁化面侧配置了磁性体50。
具体而言,在永久磁铁40的上表面41侧以及下表面42侧的两方配置了磁性体50。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以及图7所示,将剖面为大致四角形状的圆环状(环状)的磁性体50配置于永久磁铁40的上下。此时,永久磁铁40的上表面41侧所配置的磁性体50以下表面(永久磁铁40侧的面)51与永久磁铁40的上表面41抵接的状态被配置。另一方面,永久磁铁40的下表面42侧所配置的磁性体50以上表面(永久磁铁40侧的面)51与永久磁铁40的下表面42抵接的状态被配置。
如此一来,永久磁铁40的上表面41侧所配置的磁性体50,在从径向(与可动铁芯270的往复运动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的状态下,与固定铁芯260(位于配置有该磁性体50的一侧的铁芯)重叠。此外,永久磁铁40的下表面42侧所配置的磁性体50,在从径向(与可动铁芯270的往复运动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的状态下,至少与初始状态下的可动铁芯270(位于配置有该磁性体50的一侧的铁芯)重叠。
另外,可以仅在永久磁铁40的上表面41侧以及下表面42侧的任一方配置磁性体50。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圆环状的磁性体50以使内表面52与柱塞帽290的主体部291的外表面291a抵接且使外表面53与插通孔220a的内表面220b抵接的状态,配置在线圈绕线筒220的插通孔220a内(参照图6)。作为该磁性体50向插通孔220a内固定的固定方法,也能够利用嵌合、粘接等以往公知的方法。
根据以上的本实施方式,也能够起到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永久磁铁40中的一对磁化面(上表面41以及下表面42)之中的至少任一个磁化面侧配置了磁性体50。
如此一来,能够降低永久磁铁40与可动铁芯270之间的磁阻、永久磁铁40与固定铁芯260之间的磁阻,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多通过对置面的磁通(第2磁通M2)。其结果,能够更进一步提高可动铁芯270的向固定铁芯260的吸引力。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磁性体50被配置为:在从与可动铁芯270的往复运动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的状态下,与位于配置有该磁性体50的一侧的铁芯(至少为初始状态下的铁芯)重叠。
如此一来,能够进一步降低永久磁铁40与可动铁芯270之间的磁阻、永久磁铁40与固定铁芯260之间的磁阻,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多通过对置面的磁通(第2磁通M2)。其结果,能够更进一步提高可动铁芯270的向固定铁芯260的吸引力。
另外,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以及第2实施方式中,虽然例示出利用了使一对磁化面(上表面41以及下表面42)的法线方向与上下方向(可动铁芯270的往复运动方向)一致的永久磁铁40的情形,但也能够利用图9所示的永久磁铁40B。
图9所示的永久磁铁40B呈剖面为大致四角形状的圆环状(环状),在该永久磁铁40B的内表面43形成有一对磁化面。具体而言,内表面43的上部43a成为S极,下部43b成为N极。
如此,图9所示的永久磁铁40B被配置为:一对磁化面之中的至少任一个磁化面(内表面43的上部43a以及下部43b)在上下方向(可动铁芯270的往复运动方向)上延伸。
这种永久磁铁40B例如能够如图10所示那样配置为:成为S极的内表面43的上部43a与固定铁芯260的圆筒部261的外周面261a对置,并且,成为N极的内表面43的下部43b与可动铁芯270的外周面270b对置。
如此一来,也能够使永久磁铁40B所产生的磁通(第2磁通M2)效率更良好地通过对置面,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可动铁芯270的向固定铁芯260的吸引力。
另外,如图11所示,也能够将永久磁铁40B配置为一对磁化面之中的至少任一个磁化面与间隙D1对置。
在图11(a)中例示出将永久磁铁40B配置为:成为S极的内表面43的上部43a与间隙D1对置,并且成为N极的内表面43的下部43b与可动铁芯270的外周面270b对置的情形。
另外,也可以将永久磁铁40B配置为:成为S极的内表面43的上部43a与固定铁芯260的圆筒部261的外周面261a对置,并且成为N极的内表面43的下部43b与间隙D1对置。
此外,在图11(b)中例示出将永久磁铁40B配置为:成为S极的内表面43的上部43a与间隙D1对置,并且成为N极的内表面43的下部43b也与间隙D1对置的情形。
此外,也能够利用图12所示的永久磁铁40C。
图12所示的永久磁铁40C呈剖面为大致コ字状的圆环状(环状),在该永久磁铁40C的内表面43形成有一对磁化面。具体而言,内表面43的上部43a成为S极,下部43b成为N极,在上部43a与下部43b之间在全周内形成有深度方向与径外方向一致的凹部45。
如此,图12所示的永久磁铁40C也被配置为:一对磁化面之中的至少任一个磁化面(内表面43的上部43a以及下部43b)在上下方向(可动铁芯270的往复运动方向)上延伸。
这种永久磁铁40C例如能够如图13所示那样配置为:成为S极的内表面43的上部43a与固定铁芯260的圆筒部261的外周面261a对置,并且成为N极的内表面43的下部43b与可动铁芯270的外周面270b对置。
如此一来,也能够使永久磁铁40C所产生的磁通(第2磁通M2)效率更良好地通过对置面,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可动铁芯270的向固定铁芯260的吸引力。
另外,如图14所示,也能够将永久磁铁40C配置为一对磁化面之中的至少任一个磁化面与间隙D1对置。
在图14(a)中例示出将永久磁铁40C配置为:成为S极的内表面43的上部43a与间隙D1对置,并且成为N极的内表面43的下部43b与可动铁芯270的外周面270b对置的情形。
另外,也可以将永久磁铁40C配置为:成为S极的内表面43的上部43a与固定铁芯260的圆筒部261的外周面261a对置,并且成为N极的内表面43的下部43b与间隙D1对置。
此外,在图14(b)中例示出将永久磁铁40C配置为:成为S极的内表面43的上部43a与间隙D1对置,并且成为N极的内表面43的下部43b也与间隙D1对置的情形。
通过利用上述的永久磁铁40B、永久磁铁40C,从而能够使永久磁铁40B、永久磁铁40C的磁化面(内表面43的上部43a以及下部43b)与固定铁芯260或者可动铁芯270之间的距离接近。其结果,能够使永久磁铁40B、永久磁铁40C所产生的磁通(第2磁通M2)效率更良好地通过对置面,从而能够更进一步提高可动铁芯270的向固定铁芯260的吸引力。
另外,如上所述,永久磁铁40中,一对磁化面(上表面41以及下表面42)的两方的法线方向与上下方向(可动铁芯270的往复运动方向)一致。另一方面,永久磁铁40B以及永久磁铁40C中,一对磁化面(内表面43的上部43a以及下部43b)的两方在上下方向(可动铁芯270的往复运动方向)上延伸。
然而,也能够利用一个磁化面的法线方向与上下方向(可动铁芯270的往复运动方向)一致且另一个磁化面在上下方向(可动铁芯270的往复运动方向)上延伸的永久磁铁。
例如,能够利用将上表面41设为S极而将内表面43的下部43b设为N极的永久磁铁、将内表面43的上部43a设为S极而将下表面42设为N极的永久磁铁。
而且,在利用上述的任一永久磁铁的情况下,均能够在一对磁化面之中的至少任一个磁化面侧配置磁性体。
(第3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磁铁装置20D如图15所示,未利用固定铁芯这一点不同于电磁铁装置20、电磁铁装置20A,其他构成呈与电磁铁装置20、电磁铁装置20A大致相同的构成。而且,通过搭载这种电磁铁装置20D来形成电磁继电器10。即,电磁继电器10具备位于下部的电磁铁装置20D和位于上部的接点装置30。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取代固定铁芯而将轭铁上板241作为固定侧构件。即,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磁铁装置20D具备:由被通电的线圈230磁化的(第1磁通M1通过的)轭铁上板(固定侧构件)241、以及在上下方向(轴向)上与轭铁上板241对置且配置在线圈绕线筒220的圆筒内部(插通孔220a内)的可动铁芯(可动侧构件)270。
而且,在轭铁上板(固定侧构件)241的中央部贯穿设置有传动轴280被插通的插通孔241a,在可动铁芯270与轭铁上板(固定侧构件)241之间,配置有通过弹性力而在使可动铁芯270恢复至初始位置的方向(可动铁芯270远离轭铁上板(固定侧构件)241的方向)上施力的恢复弹簧297。
在该电磁铁装置20D中,也能够进一步提高可动铁芯(可动侧构件)270的向轭铁上板(固定侧构件)241的吸引力。
具体而言,采用产生第2磁通M2的永久磁铁40D,利用该永久磁铁40D所产生的磁通M2,从而可实现可动铁芯(可动侧构件)270的向轭铁上板(固定侧构件)241的吸引力的提高。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5以及图16所示,利用了剖面为大致四角形状的圆环状(环状)的永久磁铁40D。该永久磁铁40D中,使贯通方向与上下方向一致的状态下的上表面41以及下表面42分别成为磁化面。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6所示,以使得上表面41成为S极、下表面42成为N极的状态来配置永久磁铁40D。
而且,将该圆环状的永久磁铁40D配置在线圈绕线筒220的插通孔220a内,以使得内表面43隔着缝隙而与柱塞帽290的主体部291的外表面291a对置(参照图16)。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永久磁铁40D的上表面41与柱塞帽290的凸缘部292的下表面抵接,并且使外表面44与插通孔220a的内表面220b抵接。作为该永久磁铁40D向插通孔220a内固定的固定方法,能够利用嵌合、粘接等以往公知的方法。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与间隙D1相邻的位置配置了永久磁铁40D,该间隙D1是未向线圈230通电时在轭铁上板(固定侧构件)241中的与可动铁芯270的对置面241c和可动铁芯270中的与轭铁上板(固定侧构件)241的对置面271之间形成的间隙。
具体而言,以圆环状的永久磁铁40D的内表面43在全周内包围间隙D1的外周缘部的方式,配置了该永久磁铁40D。即,将永久磁铁40D配置为:在从上下方向(往复运动方向:驱动轴方向)观察的状态下,在与间隙D1的边界大体一致的构件(可动铁芯270)的外表面绘制的圆的外侧,永久磁铁40D的内表面43绘制出覆盖该圆的全周的圆。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永久磁铁40D配置为内表面43的上部与间隙D1对置且内表面43的下部也与间隙D1对置。即,将永久磁铁40D配置为内表面43的整面在径向上与间隙D1对置。
此外,永久磁铁40D相对于轭铁上板(固定侧构件)241以及可动铁芯270配置在隔着空间D2而分离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空间D2的大小(径向的距离)为永久磁铁40D的内表面43与主体部291的外表面291a之间的缝隙的大小(径向距离)加上主体部291的厚度而得的大小。
而且,如此配置永久磁铁40D,从而连结永久磁铁40D的一对磁化面(上表面41以及下表面42)的方向变得与上下方向(可动铁芯270的往复运动方向)一致。
即,永久磁铁40D的一对磁化面(上表面41以及下表面42)的法线方向变得与上下方向(可动铁芯270的往复运动方向)一致。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轭铁上板(固定侧构件)241以及可动铁芯270的对置面(对置面241c以及对置面271)处的第2磁通M2的朝向,成为与在轭铁上板(固定侧构件)241以及可动铁芯270的对置面(对置面241c以及对置面271)处的第1磁通M1的朝向相同的朝向(在图16中为朝上)。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轭铁上板(固定侧构件)241以及可动铁芯270的对置面(对置面241c以及对置面271)的附近,将永久磁铁40D配置为在该对置面处第2磁通M2的朝向成为与第1磁通M1的朝向相同的朝向。
根据以上的本实施方式,也能够起到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另外,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虽然例示出利用了使一对磁化面(上表面41以及下表面42)的法线方向与上下方向(可动铁芯270的往复运动方向)一致的永久磁铁40D的情形,但电能够利用图17所示的永久磁铁40E。
图17所示的永久磁铁40E呈剖面为大致四角形状的圆环状(环状),在该永久磁铁40E的上表面41以及内表面43形成有一对磁化面。具体而言,上表面41成为S极,内表面43成为N极。
如此,图17所示的永久磁铁40E被配置为一对磁化面之中的至少任一个磁化面(内表面43)在上下方向(可动铁芯270的往复运动方向)上延伸。
如此一来,也能够使永久磁铁40E所产生的磁通(第2磁通M2)效率更良好地通过对置面,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可动铁芯(可动侧构件)270的向轭铁上板(固定侧构件)241的吸引力。
此外,也能够利用图18所示的永久磁铁40F。
图18所示的永久磁铁40F较之于永久磁铁40D、永久磁铁40E,上下方向(可动铁芯270的往复运动方向)的厚度变厚,被配置为永久磁铁40F的下表面42位于比可动铁芯270的对置面271更靠下方的位置。即,在从径向(与可动铁芯270的往复运动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的状态下,永久磁铁40F与可动铁芯270重叠。
如此一来,也能够使永久磁铁40F所产生的磁通(第2磁通M2)效率更良好地通过对置面,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可动铁芯(可动侧构件)270的向轭铁上板(固定侧构件)241的吸引力。
此外,如图19所示,也可以在永久磁铁40F中的一对磁化面(上表面41以及下表面42)之中的至少任一个磁化面侧配置磁性体50。
在图19中,在永久磁铁40F的下表面42侧配置了磁性体50。
该磁性体50呈剖面为大致四角形状的圆环状(环状),以上表面(永久磁铁40F侧的面)51与永久磁铁40F的下表面42抵接的状态被配置。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圆环状的磁性体50以使内表面52与柱塞帽290的主体部291的外表面291a抵接且使外表面53与插通孔220a的内表面220b抵接的状态,配置在线圈绕线筒220的插通孔220a内(参照图19)。作为该磁性体50向插通孔220a内固定的固定方法,能够利用嵌合、粘接等以往公知的方法。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永久磁铁40F的下表面42侧所配置的磁性体50,在从径向(与可动铁芯270的往复运动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的状态下,至少与初始状态下的可动铁芯270(位于配置有该磁性体50的一侧的构件)重叠。
另外,可以在永久磁铁40F的上表面41侧以及下表面42侧的两方配置磁性体50,也可以仅在永久磁铁40F的上表面41侧配置磁性体50。此外,利用永久磁铁40D、永久磁铁40E,也能够在各永久磁铁40D、40E中的一对磁化面之中的至少任一个磁化面侧配置磁性体50。
如此,能够更进一步提高可动铁芯(可动侧构件)270的向轭铁上板(固定侧构件)241的吸引力。
此外,如图20(a)所示,也能够使永久磁铁40G以及磁性体50重叠,使得剖面为大致L字状,使得永久磁铁40G的上表面41与轭铁上板(固定侧构件)241的下表面241c抵接。此外,如图20(b)所示,利用剖面为大致L字状的永久磁铁40H,也能够使永久磁铁40H的上表面41与轭铁上板(固定侧构件)241的下表面241c抵接。
如此,能够降低永久磁铁40G、永久磁铁40H与轭铁上板241之间的磁阻,能够更进一步提高可动铁芯(可动侧构件)270的向轭铁上板(固定侧构件)241的吸引力。
另外,也能够使得永久磁铁40G、永久磁铁40H的上表面41被埋入轭铁上板(固定侧构件)24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将永久磁铁的形状、配置场所设为图9~图14所示的情形。
(第4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磁铁装置20I基本上呈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所示的电磁铁装置20大致相同的构成,通过搭载该电磁铁装置20I,由此来形成电磁继电器10I。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电磁继电器10I具备位于下部的电磁铁装置20I和位于上部的接点装置30I。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磁铁装置20I中,如图21所示,在下方配置有固定铁芯260而在上方配置有可动铁芯270这一点不同于电磁铁装置20。因而,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点装置30I中,在具有固定接点321a的固定端子320的上方,配置有具有可动接点330a的可动触头330。因此,在经由传动轴280而固定于可动铁芯270的可动触头330移动到下方(电磁铁装置侧)时,可动接点330a会与固定接点321a接触。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磁铁装置20I中,在可动铁芯270形成有凸缘部272,该凸缘部272在上下方向(轴向)上与由被通电的线圈230磁化的(第1磁通M1通过的)轭铁上板(固定侧构件)241对置。即,凸缘部272的下表面272a与轭铁上板(固定侧构件)241的上表面241d成为彼此对置的对置面。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磁铁装置20I中,可动铁芯270和固定铁芯260的对置面具有在与水平面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面。如此一来,以使得减小可动铁芯270和固定铁芯260的对置面间的气隙,从而增加向线圈230的通电刚开始之后的电磁吸引力。
而且,在这种电磁铁装置20I中,也能够进一步提高可动铁芯(可动侧构件)270的向轭铁上板(固定侧构件)241的吸引力。
具体而言,如图22以及图23所示,采用产生第2磁通M2的永久磁铁40I,利用该永久磁铁40I所产生的磁通M2,从而可实现可动铁芯(可动侧构件)270的向轭铁上板(固定侧构件)241的吸引力的提高。
另外,在图22中示出使图21所示的电磁铁装置20I简化的情形,基于该图22所示的构成来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磁铁装置20I。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2以及图23所示,利用了剖面为大致四角形状的圆环状(环状)的永久磁铁40I。该永久磁铁40I中,使贯通方向与上下方向一致的状态下的上表面41以及下表面42分别成为磁化面。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2以及图23所示,以使得上表面41成为N极而下表面42成为S极的状态、且使得永久磁铁40I与轭铁上板241的上表面241d抵接的状态来配置。
而且,在与间隙D1相邻的位置配置了该圆环状的永久磁铁40I,该间隙D1是未向线圈230通电时在轭铁上板(固定侧构件)241中的与可动铁芯270的对置面241d和可动铁芯270中的与轭铁上板(固定侧构件)241的对置面272a之间形成的间隙。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永久磁铁40I配置为:内表面43的上部与可动铁芯270重叠且内表面43的下部与间隙D1对置。
此外,永久磁铁40I相对于轭铁上板(固定侧构件)241配置在隔着空间D2而分离的位置。
而且,如此配置永久磁铁40I,从而连结永久磁铁40I的一对磁化面(上表面41以及下表面42)的方向变得与上下方向(可动铁芯270的往复运动方向)一致。
即,永久磁铁40I的一对磁化面(上表面41以及下表面42)的法线方向变得与上下方向(可动铁芯270的往复运动方向)一致。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轭铁上板(固定侧构件)241以及可动铁芯270的对置面(对置面241d以及对置面272a)处的第2磁通M2的朝向,成为与在轭铁上板(固定侧构件)241以及可动铁芯270的对置面(对置面241d以及对置面272a)处的第1磁通M1的朝向相同的朝向(在图23中为朝下)。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轭铁上板(固定侧构件)241以及可动铁芯270的对置面(对置面241d以及对置面272a)的附近,将永久磁铁40I配置为在该对置面处第2磁通M2的朝向成为与第1磁通M1的朝向相同的朝向。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2以及图23所示,在永久磁铁40I中的一对磁化面(上表面41以及下表面42)之中的至少任一个磁化面侧配置了磁性体50。
具体而言,在永久磁铁40的上表面41侧配置了磁性体50。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2以及图23所示,将剖面为大致四角形状的圆环状(环状)的磁性体50配置在永久磁铁40I上。此时,永久磁铁40I的上表面41侧所配置的磁性体50以下表面(永久磁铁40I侧的面)51与永久磁铁40I的上表面41抵接的状态被配置。
如此一来,永久磁铁40I的上表面41侧所配置的磁性体50,在从径向(与可动铁芯270的往复运动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的状态下,与可动铁芯270的凸缘部272(位于配置有该磁性体50的一侧的构件)重叠。
另外,可以仅在永久磁铁40I的上表面41侧以及下表面42侧的任一方配置磁性体50。
另外,也可以在永久磁铁40I的上表面41侧以及下表面42侧的两方配置磁性体50,还可以仅在永久磁铁40I的下表面42侧配置磁性体50。
根据以上的本实施方式,也能够起到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例示了使磁性体50配置在永久磁铁40I的上表面41的情形,但如图24~图26所示,也能够不配置磁性体50。
图24中例示出使上下方向(可动铁芯270的往复运动方向)的厚度比较薄的永久磁铁40J配置在轭铁上板(固定侧构件)241的上表面241d的情形。
该永久磁铁40J也以使得上表面41成为N极、下表面42成为S极的状态配置在轭铁上板241的上表面241d。
此外,在图24中,将永久磁铁40J配置为内表面43的上部与间隙D1对置且内表面43的下部也与间隙D1对置。即,将永久磁铁40J配置为内表面43的整面在径向上与间隙D1对置。
如此一来,也能够使永久磁铁40J所产生的磁通(第2磁通M2)效率更良好地通过对置面,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可动铁芯(可动侧构件)270的向轭铁上板(固定侧构件)241的吸引力。
此外,图25中例示出使上下方向(可动铁芯270的往复运动方向)的厚度比较厚的永久磁铁40K配置在轭铁上板(固定侧构件)241的上表面241d的情形。
该永久磁铁40K以使得内表面43成为N极、下表面42成为S极的状态配置在轭铁上板241的上表面241d。
而且,在从径向(与可动铁芯270的往复运动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的状态下,将永久磁铁40K配置为内表面43的上部与凸缘部272的外表面272b对置。
如此一来,也能够使永久磁铁40K所产生的磁通(第2磁通M2)效率更良好地通过对置面,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可动铁芯(可动侧构件)270的向轭铁上板(固定侧构件)241的吸引力。
此外,如图26所示,也能够仅使图23所示的永久磁铁40I配置在轭铁上板(固定侧构件)241的上表面241d。
如此一来,也能够使永久磁铁40I所产生的磁通(第2磁通M2)效率更良好地通过对置面,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可动铁芯(可动侧构件)270的向轭铁上板(固定侧构件)241的吸引力。
此外,如图27所示,也能够使图24所示的永久磁铁40J配置在轭铁上板(固定侧构件)241的上表面241d,并且使磁性体50配置在永久磁铁40J的上表面41。
如此一来,也能够使永久磁铁40J所产生的磁通(第2磁通M2)效率更良好地通过对置面,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可动铁芯(可动侧构件)270的向轭铁上板(固定侧构件)241的吸引力。
另外,将图25所示的永久磁铁40K配置在轭铁上板(固定侧构件)241的上表面241d的情况下,能够在空间D2(永久磁铁40K的内表面43与凸缘部272的外表面272b之间)配置磁性体5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将永久磁铁的形状、配置场所设为图9~图14所示的情形。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例如,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虽然例示了由上侧轭部371和下侧轭部372构成了轭部370的情形,但也可以仅设置任一个轭部,还能够不设置轭部370。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虽然例示了使接触压力弹簧340插通下侧轭部372的插通孔372a的情形,但也可以使接触压力弹簧340与下侧轭部372抵接。
此外,能够将线圈绕线筒220的形状设为各种形状,也能够对线圈绕线筒220的配置等进行适当变更。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虽然例示了形成为一体的圆环状(环状)的永久磁铁,但也能够利用分割成多个的永久磁铁,使得在配置于对置面的附近的状态下永久磁铁成为圆环状(环状)。
例如,能够利用多个形成环的一部分的扇形的永久磁铁(中心角小于360°的扇形的永久磁铁:分割环状的永久磁铁),使得在配置于对置面的附近的状态下成为圆环状(环状)。
即,通过在周方向上不空出缝隙地配置中心角的总和为360。的多个永久磁铁,能够使得在配置于对置面的附近的状态下成为圆环状(环状)的永久磁铁。
例如,在利用两个扇形的永久磁铁的情况下,能够利用两个中心角为180°的永久磁铁,或者利用中心角为300°的永久磁铁和中心角为60°的永久磁铁。
此外,也能够仅使一个形成环的一部分的扇形的永久磁铁配置在对置面的附近。
此外,也能够以在周方向上至少设置了一处缝隙的状态使多个永久磁铁配置在对置面的附近。例如,能够使多个永久磁铁呈放射状配置,也能够使多个永久磁铁在配置于对置面的附近的状态下整体成大致C字状。
进而,也能够利用至少一个大致棒状的永久磁铁(棒磁铁:大致长方体状的永久磁铁)、大致U字状的永久磁铁(U字状磁铁:呈将棒磁铁折弯成大致U字状的形状的永久磁铁),并使该永久磁铁配置在对置面的附近。
此外,可动触头、固定端子、其他细节部分的规格(形状、大小、布局等)也能够适当变更。

Claims (11)

1.一种电磁铁装置,具备:
线圈,由于通电而产生第1磁通;
固定侧构件,使所述第1磁通通过;
可动侧构件,进行往复运动,使得在所述线圈的非通电时隔着间隙而与所述固定侧构件对置配置,并且在所述线圈的通电时被吸引至所述固定侧构件侧;和
永久磁铁,产生第2磁通,
所述永久磁铁被配置在与所述间隙相邻且相对于所述固定侧构件以及所述可动侧构件隔着空间而分离的位置,
使所述第2磁通的朝向成为与在所述固定侧构件和所述可动侧构件的对置面处的所述第1磁通的朝向相同的朝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铁装置,其中,
所述可动侧构件为可动铁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磁铁装置,其中,
所述固定侧构件为固定铁芯。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磁铁装置,其中,
所述固定侧构件为配置在所述线圈的周围的轭铁。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铁装置,其中,
所述永久磁铁的一对磁化面之中的至少任一个磁化面的法线方向与所述可动侧构件的往复运动方向一致。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铁装置,其中,
所述永久磁铁的一对磁化面之中的至少任一个磁化面在所述可动侧构件的往复运动方向上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铁装置,其中,
所述永久磁铁呈包围所述间隙的环状。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铁装置,其中,
所述永久磁铁被配置为:在从与所述可动侧构件的往复运动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的状态下,与所述固定侧构件以及所述可动侧构件之中的至少任一个构件重叠。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铁装置,其中,
在所述永久磁铁中的一对磁化面之中的至少任一个磁化面侧配置有磁性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磁铁装置,其中,
所述磁性体被配置为:在从与所述可动侧构件的往复运动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的状态下,与位于配置有该磁性体的一侧的构件重叠。
11.一种电磁继电器,搭载有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铁装置。
CN201710436141.1A 2016-06-17 2017-06-09 电磁铁装置以及搭载了该电磁铁装置的电磁继电器 Active CN10752776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20961 2016-06-17
JP2016120961 2016-06-17
JP2016254021A JP6803568B2 (ja) 2016-06-17 2016-12-27 電磁石装置および当該電磁石装置を搭載した電磁継電器
JP2016-254021 2016-12-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27769A true CN107527769A (zh) 2017-12-29
CN107527769B CN107527769B (zh) 2021-05-18

Family

ID=605795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436141.1A Active CN107527769B (zh) 2016-06-17 2017-06-09 电磁铁装置以及搭载了该电磁铁装置的电磁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10446349B2 (zh)
CN (1) CN107527769B (zh)
DE (1) DE102017113051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35786A (zh) * 2019-07-10 2019-10-15 安徽华然电力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单相交流接触器消弧控制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060704A1 (en) 2015-08-03 2022-09-21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107527768B (zh) * 2016-06-17 2022-07-01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电磁铁装置以及搭载了该电磁铁装置的电磁继电器
CN107527769B (zh) * 2016-06-17 2021-05-18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电磁铁装置以及搭载了该电磁铁装置的电磁继电器
JP6737167B2 (ja) * 2016-12-21 2020-08-05 アンデ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7115142B2 (ja) * 2018-08-24 2022-08-09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リレー
JP7310474B2 (ja) * 2019-09-13 2023-07-19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リレー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215A (zh) * 1991-07-04 1993-01-20 朱日昭 亚双稳态电磁铁
KR100442676B1 (ko) * 2000-07-18 2004-08-02 에스엠시 가부시키가이샤 자석가동형 전자액츄에이터
US20090322453A1 (en) * 2008-06-30 2009-12-31 Omron Corporation Electromagnet device
CN102074407A (zh) * 2009-11-24 2011-05-25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断路器
CN202871676U (zh) * 2012-10-25 2013-04-10 昆山国力真空电器有限公司 充气型高压继电器
CN104409236A (zh) * 2014-05-15 2015-03-11 苏艳刚 一种保持力可调整的并联永磁操动机构
CN104704596A (zh) * 2012-11-13 2015-06-10 富士电机机器制御株式会社 电磁开闭器
CN104821258A (zh) * 2014-01-30 2015-08-05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遥控继电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69757U (ja) * 1984-04-19 1985-11-11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デイスククランプ装置
JPS61139975A (ja) * 1984-12-10 1986-06-27 Alps Electric Co Ltd 磁気ヘツド組立体の製造方法
JP3182510B2 (ja) 1997-06-18 2001-07-03 中日電機工業株式会社 挿通型電磁石
JP3494221B2 (ja) 2000-12-25 2004-02-09 Smc株式会社 自己保持型電磁弁
CN101010384B (zh) * 2004-09-29 2010-05-05 东洋纺织株式会社 包含聚酰胺类导电树脂组合物的燃料箱盖
KR100845539B1 (ko) * 2005-03-28 2008-07-10 마츠시다 덴코 가부시키가이샤 접점 장치
WO2007060945A1 (ja) * 2005-11-25 2007-05-31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電磁開閉装置
US20130112669A1 (en) * 2011-11-08 2013-05-09 Takashi Uemura Heat treatment apparatus
JP5977986B2 (ja) * 2011-11-08 2016-08-24 株式会社日立ハイテクノロジーズ 熱処理装置
JP5938745B2 (ja) * 2012-07-06 2016-06-2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および当該接点装置を搭載した電磁継電器
JP6528271B2 (ja) * 2015-04-13 2019-06-1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および電磁継電器
JP6590273B2 (ja) * 2015-04-13 2019-10-1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および電磁継電器
CN107527769B (zh) * 2016-06-17 2021-05-18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电磁铁装置以及搭载了该电磁铁装置的电磁继电器
CN107527768B (zh) * 2016-06-17 2022-07-01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电磁铁装置以及搭载了该电磁铁装置的电磁继电器
JP2018032583A (ja) * 2016-08-26 2018-03-0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接点装置に用いられる収納容器および接点装置を搭載した電磁継電器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215A (zh) * 1991-07-04 1993-01-20 朱日昭 亚双稳态电磁铁
KR100442676B1 (ko) * 2000-07-18 2004-08-02 에스엠시 가부시키가이샤 자석가동형 전자액츄에이터
US20090322453A1 (en) * 2008-06-30 2009-12-31 Omron Corporation Electromagnet device
CN102074407A (zh) * 2009-11-24 2011-05-25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断路器
CN202871676U (zh) * 2012-10-25 2013-04-10 昆山国力真空电器有限公司 充气型高压继电器
CN104704596A (zh) * 2012-11-13 2015-06-10 富士电机机器制御株式会社 电磁开闭器
CN104821258A (zh) * 2014-01-30 2015-08-05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遥控继电器
CN104409236A (zh) * 2014-05-15 2015-03-11 苏艳刚 一种保持力可调整的并联永磁操动机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35786A (zh) * 2019-07-10 2019-10-15 安徽华然电力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单相交流接触器消弧控制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27769B (zh) 2021-05-18
DE102017113051A1 (de) 2017-12-28
US11227736B2 (en) 2022-01-18
US20170365431A1 (en) 2017-12-21
US20200006025A1 (en) 2020-01-02
US10446349B2 (en) 2019-10-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527769A (zh) 电磁铁装置以及搭载了该电磁铁装置的电磁继电器
CN109074993B (zh) 触头开闭装置以及使用其的电磁继电器
CN107527768A (zh) 电磁铁装置以及搭载了该电磁铁装置的电磁继电器
CN106057586A (zh) 触点装置以及电磁继电器
CN103915294B (zh) 接点装置及搭载有该接点装置的电磁继电器
CN106463309B (zh) 触点装置及使用该触点装置的电磁继电器、以及触点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03247481B (zh) 螺线管装置和电磁继电器
CN107895675A (zh) 适用于电磁继电器的接触头结构
CN104412353A (zh) 触点装置以及搭载有该触点装置的电磁继电器
CN103534779B (zh) 电磁接触器
CN106206167A (zh) 电动车辆继电器
CN104718690A (zh) 摆动型致动器
CN105280443A (zh) 继电器
CN104919547B (zh) 电磁线圈、电磁线圈的制造方法以及电磁致动器
CN103311052A (zh) 直动式含永磁t型衔铁结构
JP2010283948A (ja) 発電装置
CN103021689B (zh) 电磁驱动器
CN105321778B (zh) 磁接触器
CN201060749Y (zh) 电器开关永磁操动机构
CN103311051B (zh) 直动式上置永磁t型衔铁结构
CN105580094A (zh) 电磁致动器和用于制造这样的致动器的方法
JP6803568B2 (ja) 電磁石装置および当該電磁石装置を搭載した電磁継電器
CN103474287B (zh) 双动铁心永磁操动机构
JP6803569B2 (ja) 電磁石装置および当該電磁石装置を搭載した電磁継電器
CN207381331U (zh) 一种铁芯摆动式继电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