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481881A - 按键结构 - Google Patents

按键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481881A
CN107481881A CN201710664312.6A CN201710664312A CN107481881A CN 107481881 A CN107481881 A CN 107481881A CN 201710664312 A CN201710664312 A CN 201710664312A CN 107481881 A CN107481881 A CN 1074818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wall
contained
bottom plate
support
coup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66431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481881B (zh
Inventor
林钦宏
陈志宏
陈勇
王运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rfon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arfon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rfon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Darfon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664312.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481881B/zh
Publication of CN1074818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818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4818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818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7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 H01H13/702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with contacts carried by or formed from layers in a multilayer structure, e.g. membrane switches
    • H01H13/705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with contacts carried by or formed from layers in a multilayer structure, e.g. membrane switche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operating parts, e.g. push-buttons or ke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7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 H01H13/702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with contacts carried by or formed from layers in a multilayer structure, e.g. membrane switches
    • H01H13/705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with contacts carried by or formed from layers in a multilayer structure, e.g. membrane switche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operating parts, e.g. push-buttons or keys
    • H01H13/7065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with contacts carried by or formed from layers in a multilayer structure, e.g. membrane switche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operating parts, e.g. push-buttons or key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sm between keys and layered keyboar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31/00Applications
    • H01H2231/002Calculator, computer

Abstract

一种按键结构包含键帽、设置于键帽下方的底板及设置于键帽及底板之间的第一支架,其中底板具有朝键帽突出的耦接件,耦接件具有立于底板的定位面及非拘束面;第一支架具有邻近键帽的键帽端、邻近底板的底板端、转轴及耦接孔,耦接孔朝底板端延伸以定义相对的拘束内壁及非拘束内壁,转轴分别连接拘束内壁及非拘束内壁,耦接件自耦接孔伸出以与转轴可转动地卡合,使得定位面与拘束内壁相对,且非拘束面与非拘束内壁相对,其中定位面与拘束内壁于邻近底板端处的间隙小于定位面与拘束内壁于远离底板端处的间隙,且小于非拘束面与非拘束内壁的间隙。本发明的按键结构其加大支撑结构与底板耦接件之间的组装间隙,以利于组装程序又不影响按键的操作。

Description

按键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按键结构,具体而言,本发明关于一种便于自动化组装的按键结构。
背景技术
按键通常藉由一个或多个支架构成的支撑单元来支撑键帽上/下运动,其中支架的两端分别与键帽及底板可活动地耦接。剪刀式支撑单元由两个支架可转动地枢接所构成,且为电脑键盘的按键常用的支撑单元。剪刀式支撑单元的支架与底板之间必须具有相对的定位,以确保键帽上/下运动的平稳性。一般支架藉由转轴与底板的卡勾可转动地卡合,并藉由让卡勾通过的耦接孔侧壁与底板卡勾的侧表面相互定位,而使得支架与底板可稳固地耦接。
然而,为了使支架与底板相互定位,支架耦接孔侧壁与底板卡勾侧表面之间的间隙非常小,一般小于0.03mm,使得支架与底板的自动化组装非常不易,若机器人手臂运动量控制不精确,将严重影响按键组装效率。
因此,如何提升按键结构的自动化组装效率又不影响按键操作的稳定性为研发的重点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按键结构,其加大支撑结构与底板耦接件之间的组装间隙,以利于组装程序又不影响按键的操作。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按键结构,其藉由弯折底板耦接件以增加组装时的空间余裕,提升自动化组装效率。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按键结构,其藉由加大支撑架耦接孔邻近转轴的尺寸,同时维持耦接孔与底板耦接件的定位机制,不仅提升组装效率又确保按键操作的稳定性。
本发明的按键结构,包含:键帽;底板,其设置于该键帽下方,该底板具有至少一耦接件朝该键帽延伸突出于该底板,该至少一耦接件具有定位面及与该定位面相对的非拘束面,该定位面及该非拘束面立于该底板上;以及第一支架,其设置于该键帽及该底板之间,以支撑该键帽相对于该底板进行升降运动,该第一支架具有键帽端、底板端、至少一转轴及至少一耦接孔,该键帽端邻近该键帽,该底板端邻近该底板,该至少一耦接孔邻近该底板端且朝该底板端延伸,该至少一耦接孔定义拘束内壁及与该拘束内壁相对的一非拘束内壁,该至少一转轴设置于该底板端且该至少一转轴的两端分别连接该拘束内壁及该非拘束内壁,该至少一耦接件自对应的该至少一耦接孔伸出以与该至少一转轴可转动地卡合,使得该定位面与该拘束内壁相对,且该非拘束面与该非拘束内壁相对,其中,该定位面与该拘束内壁于邻近该底板端处具有第一间隙,该定位面与该拘束内壁于远离该底板端处具有第二间隙,该非拘束面与该非拘束内壁具有第三间隙,且该第二间隙小于该第一间隙及该第三间隙。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该至少一耦接件具有支撑直立部及水平延伸部,该支撑直立部的两端分别连接该底板及该水平延伸部,且该水平延伸部自该支撑直立部朝该底板端延伸,该至少一转轴位于该水平延伸部的下方,该水平延伸部与该拘束内壁间隔该第一间隙,且该支撑直立部与该拘束内壁间隔该第二间隙。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该水平延伸部相对于该支撑直立部朝该非拘束内壁弯折一角度。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其特征在于,该角度大于或等于3度。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该至少一耦接孔包含第一耦接孔部及第二耦接孔部,该第一耦接孔部定义第一拘束内壁与第一非拘束内壁,该第二耦接孔部定义第二拘束内壁与第二非拘束内壁,该第一拘束内壁及该第二拘束内壁共同构成该拘束内壁,于垂直于该底板端及该键帽端的连线的方向上,在该第一耦接孔部中该第一拘束内壁及该第一非拘束内壁间的宽度大于在该第二耦接孔部中该第二拘束内壁及该第二非拘束内壁间的宽度,该支撑直立部及该水平延伸部实质分别位于该第二耦接孔部及该第一耦接孔部之中,且该第二拘束内壁沿该连线的长度大于或等于该支撑直立部沿该连线的宽度的三分之一。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该至少一耦接孔包含第一耦接孔部及第二耦接孔部,该第一耦接孔部连通该第二耦接孔部且较该第二耦接孔部接近该至少一转轴,于垂直于该底板端及该键帽端的连线的方向上,该第一耦接孔部的第一拘束内壁与第一非拘束内壁间的宽度大于该第二耦接孔部的第二拘束内壁与第二非拘束内壁间的宽度。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该第一拘束内壁及该第二拘束内壁共同构成该拘束内壁,该第一拘束内壁相对于该第二拘束内壁朝远离该非拘束内壁的方向倾斜一角度,以使该第一拘束内壁与该定位面具有该第一间隙,且该第二拘束内壁与该定位面具有该第二间隙。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更包含第二支架,其中该第二支架与该第一支架可转动地枢接以构成剪刀式支撑单元。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该第一支架尺寸大于该第二支架,使得该第一支架于该底板所在平面的投影范围实质涵盖该第二支架于该底板所在平面的投影范围;或者,该第二支架尺寸大于该第一支架,使得该第二支架于该底板所在平面的投影范围实质涵盖该第一支架于该底板所在平面的投影范围。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该底板沿X轴Y轴的平面延伸,该底板包含一对的该耦接件,沿该X轴方向,该一对耦接件设置于该底板的相对两端,且该第一支架包含一对耦接孔及一对转轴,沿该X轴方向,该一对藕接孔设置于该第一支架的该底板端的相对两端,该一对藕接孔与该一对转轴分别对应该一对耦接件,以使该一对耦接件分别自该一对耦接孔伸出以与该一对转轴可转动地卡合,且该一对耦接件的该定位面于该X轴方向上彼此相背或彼此相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按键结构藉由变化底板耦接件及/或支撑结构耦接孔的设计,有效加大底板及支撑结构之间的空间余裕,有助于促进自动化组装程序,同时又不影响底板及支撑结构之间的定位支撑,确保按键操作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爆炸图
图1B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组装后无键帽的示意图。
图1C为图1B的按键结构局部平面示意图。
图1D为图1B的局部截面示意图。
图1E为图1A的第一支架的示意图。
图2A为图1E的第一支架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2B为图1E的第一支架的局部示意图。
图3及图4A至图4B分别为图1A的按键结构的组装示意图。
图5A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爆炸图。
图5B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组装后无键帽的示意图。
图5C为图5B的按键结构局部平面示意图。
图5D为图5A的第一支架的示意图。
图6A为图5D的第一支架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B为图5D的第一支架的局部平面示意图。
图7及图8A至图8B分别为图5A的按键结构的组装示意图。
图9A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爆炸图。
图9B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组装后无键帽的示意图
图9C为图9B的局部平面示意图。
图9D为图9A的底板的平面示意图。
图10及图11分别为图9A的按键结构的组装示意图。
图12及图13A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组装示意图。
图13B为图12的按键结构的局部平面示意图。
图14A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示意图。
图14B为图14A的按键结构的局部平面示意图。
图14C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局部平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种便于组装的按键结构。具体而言,本发明的按键结构可为电脑键盘的按键结构,但并不以此为。本发明的按键结构可为其他电子装置的按键、数字键等。本发明的按键结构可为任何具有支撑结构的按键结构,尤其是具有支架与底板耦接的按键结构。于后,参考图式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细节。
如图1A至图1E所示,于第一实施例,本发明的按键结构100包含键帽110、底板120及第一支架130。底板120设置于键帽110下方。第一支架130设置于键帽110及底板120之间,以支撑键帽110相对于底板120进行升降运动。于此实施例,按键结构100可更包含第二支架140及开关层150。第二支架140与第一支架130可转动地枢接以构成剪刀式支撑单元160,使得键帽110相对于底板120更平稳地升降。开关层150设置于底板120上,且开关层150具有开关电路,用以提供触发讯号。此外,虽未绘示,按键结构100可更包含回复单元,用以提供键帽110被按压后回复到按压前位置的回复力。依据设计需求,回复单元可实施为弹性元件(例如弹簧、弹性体、橡胶圆顶(rubber dome))或磁性单元(例如磁铁),以使得键帽110可藉由弹力或磁力回复到按压前的位置。
底板120具有至少一耦接件122朝键帽110延伸突出于底板120。耦接件122具有定位面122a及与定位面122a相对的非拘束面122b,且定位面122a及非拘束面122b立于底板120上,即,定位面122a及非拘束面122b为至少一耦接件122的两个相对的侧表面,且两个相对的侧表面分别垂直底板120。第一支架130具有键帽端130a、底板端130b、至少一转轴132及至少一耦接孔134。键帽端130a邻近键帽110,底板端130b邻近底板120。至少一耦接孔134邻近底板端130b且沿着第一支架130的长轴而朝底板端130b延伸以定义拘束内壁134a及与拘束内壁134a相对的非拘束内壁134b,即,拘束内壁134a及非拘束内壁134b为至少一耦接孔134的两个相对的内侧壁。转轴132设置于底板端130b,且转轴132的两端分别连接拘束内壁134a及非拘束内壁134b。至少一耦接件122自耦接孔134伸出以与转轴132可转动地卡合,使得定位面122a与拘束内壁134a相对,且非拘束面122b与非拘束内壁134b相对。如图1C所示,定位面122a与拘束内壁134a于邻近底板端130b处具有第一间隙G1。定位面122a与拘束内壁134a于远离底板端130b处具有第二间隙G2。非拘束面122b与非拘束内壁134b具有第三间隙G3。第二间隙G2小于第一间隙G1及第三间隙G3。
具体而言,如图1A所示,键帽110为沿X轴及Y轴延伸的帽盖结构。键帽110具有结合部112a及112b,结合部112a及112b分别可活动地
连接第一支架130及第二支架140。举例而言,结合部112a及112b自键帽110的底面朝底板120突出,其中结合部112a可为具有滑槽的结合机构,以可滑动地连接第一支架130,而结合部112b可为具有轴孔的结合机构,以可转动地连接第二支架140。
于此实施例,底板120为沿X轴及Y轴延伸的板件。底板120包含一对的耦接件122,一对耦接件122分别设置于X轴的相对两端,用以可转动地耦接第一支架130。如图1A及图1B所示,一对耦接件122的定位面122a于X轴方向上彼此相背,以限制第一支架130于X轴方向的位移,而一对耦接件122的非拘束面122b于X轴方向上彼此相对。换言之,于X轴方向,耦接件122的定位面122a为耦接件122接近键帽110外周缘的外侧面,而耦接件122的非拘束面122b为耦接件122接近键帽110的中心线的内侧面。举例而言,左侧耦接件122的定位面122a为其左侧面,而非拘束面122b为其右侧面。右侧耦接件122的定位面122a为其右侧面,而非拘束面122b为其左侧面,但不以此为限。从另一观点而言,一对耦接件122的两个定位面122a于X轴方向上的距离大于一对耦接件122的两个非拘束面122b于X轴方向上的距离。于其他实施例,一对耦接件122的定位面122a可设计为于X轴方向上彼此相对,以限制第一支架130于X轴方向的位移,而一对耦接件122的两个非拘束面122b于X轴方向上则彼此相背,于此不再赘述。
于此实施例,如图1D所示,至少一耦接件122具有支撑直立部1222及水平延伸部1224。支撑直立部1222的两端分别连接底板120及水平延伸部1224,且水平延伸部1224自支撑直立部1222沿Y轴方向朝邻近的键帽110-X轴方向外周缘侧(即第一支架130的底板端130b)延伸。换言之,至少一耦接件122可为自底板120沿Z轴向上突出于底板表面的倒L型的卡勾结构,支撑直立部1222自底板120表面朝Z轴方向突起,使得水平延伸部1224沿Y轴方向朝键帽110-X轴方向外周缘延伸,且至少一耦接件122平行于YZ平面的两相对的侧表面分别为立于底板120的表面的定位面122a及非拘束面122b。
再者,底板120可更包含另一对的耦接件124,一对的耦接件124可活动地耦接第二支架140。一对耦接件124分别设置于X轴的相对两端,且每一耦接件124与每一耦接件122分别设置于Y轴的相对两端。每一耦接件124具有类似于每一耦接件122的倒L型卡勾结构,于此不再赘述。于此实施例,底板120可由金属板机械加工弯折或由塑胶模铸,而形成具有至少一耦接件122、124的一体结构,但不以此为限。
如图1E及图2A至图2B所示,第一支架130较佳为大致上沿X轴及Y轴延伸的矩形框架(组装后与X-Y轴平面间具有倾斜夹角),其中第一支架130平行于X轴延伸的两侧边,分别为键帽端130a及底板端130b,使得第一支架130连接键帽110及底板120时,键帽端130a邻近键帽110,而底板端130b邻近底板120。换言之,键帽端130a及底板端130b分别为第一支架130在Y轴方向上的相对两端,且较佳平行于X轴。于此实施例,第一支架130具有一对耦接孔134及转轴132,一对耦接孔134分别对应一对耦接件122,以使一对耦接件122分别自对应的耦接孔134伸出以与对应的转轴132可转动地卡合。第一支架130更具有一对滑动部136,其中一对滑动部136设置于键帽端130a,用以可滑动地耦接键帽110的结合部112a。藉此,使得第一支架130的键帽端130a可滑动地耦接键帽110,且第一支架130的底板端130b可转动地耦接底板120。
具体而言,耦接孔134为形成于第一支架130邻近底板端130b的贯孔,且耦接孔134沿Y轴延伸且于Y轴相对两侧的两内壁分别为拘束内壁134a及非拘束内壁134b。第一支架130于底板端130b邻接耦接孔134的部分形成为沿X轴延伸的转轴132,转轴132连接拘束内壁134a及非拘束内壁134b。换言之,转轴132为耦接孔134于底板端130b沿X轴延伸的的内壁。于此实施例,对应于耦接件122的定位设计,一对耦接孔134的两个拘束内壁134a于X轴方向上的距离大于一对耦接孔134的两个非拘束内壁134b于X轴方向上的距离。亦即,于X轴方向上,拘束内壁134a为耦接孔134接近键帽110的外周缘的内壁(例如,右侧耦接孔134的右内壁为拘束内壁及左侧耦接孔134的左内壁为拘束内壁),而非拘束内壁134b为耦接孔134接近键帽110的中心线的内壁(例如右侧耦接孔134的左内壁为非拘束内壁及左侧耦接孔134的右内壁为非拘束内壁)。
如图2A及图2B所示,耦接孔134可包含第一耦接孔部1342及第二耦接孔部1344,第一耦接孔部1342及第二耦接孔部1344以图2A中所示的虚线进行区隔,但需知道的是,于实际使用中,第一耦接孔部1342连通第二耦接孔部1344,且第一耦接孔部1342较第二耦接孔部1344接近转轴132。于此实施例,第一耦接孔部1342及第二耦接孔部1344可实施为实质矩形孔,其中第一耦接孔部1342定义相对的第一拘束内壁1342a及第一非拘束内壁1342b,且第二耦接孔部1344定义相对的第二拘束内壁1344a及第二非拘束内壁1344b。亦即,第一耦接孔部1342于Y轴延伸且于Y轴相对两侧的两内壁分别为第一拘束内壁1342a及第一非拘束内壁1342b,即,第一拘束内壁1342a及第一非拘束内壁1342b以Y轴为中心,分别设置于Y轴的两侧;而第二耦接孔部1344于Y轴延伸且于Y轴相对两侧的两内壁分别为第二拘束内壁1344a及第二非拘束内壁1344b,即,第二拘束内壁1344a及第二非拘束内壁1344b以Y轴为中心,分别设置于Y轴的两侧。第一拘束内壁1342a及第二拘束内壁1344a共同构成拘束内壁134a,而第一非拘束内壁1342b及第二非拘束内壁1344b共同构成非拘束内壁134b。
于此实施例,第一耦接孔部1342及第二耦接孔部1344设计为于垂直于底板端130b及键帽端130a的连线的方向(例如Y轴方向)上,即,第一耦接孔部1342及第二耦接孔部1344分别垂直贯穿底板120且沿着Y轴方向延伸。于X轴方向上,在第一耦接孔部1342的第一拘束内壁1342a及第一非拘束内壁1342b间的宽度W1大于在第二耦接孔部1344的第二拘束内壁1344a及第二非拘束内壁1344b间的宽度W2。举例而言,第一非拘束内壁1342b及第二非拘束内壁1344b较佳为共平面,且第一拘束内壁1342a及第二拘束内壁1344a为非共平面。亦即,第一耦接孔部1342的第一拘束内壁1342a相对于第二耦接孔部1344的第二拘束内壁1344a在X轴方向上往键帽110外周缘方向平移,以加大第一拘束内壁1342a与第一非拘束内壁1342b之间的宽度,使得W2大于W1,进而加大耦接件122与对应的耦接孔134的组装空间(于后详述)。
再者,如图1A及图1B所示,于此实施例,第一支架130的尺寸较佳大于第二支架140,使得第一支架130于底板120所在平面的投影范围实质涵盖第二支架140于底板120所在平面的投影范围。换言之,第一支架130为剪刀式支撑单元160的外框架,而第二支架140为剪刀式支撑单元160的内框架。举例而言,第一支架130具有轴孔138,而第二支架140具有向外突出的连接轴148。可藉由连接轴148与轴孔138可转动地卡合,使得第二支架140可转动地连接第一支架130的内侧而形成剪刀式支撑单元160,但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例,第一支架130可具有向内突出的连接轴,而第二支架140可具有对应的轴孔,亦可使第二支架140可转动地连接第一支架130的内侧而形成剪刀式支撑单元160。于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支架的尺寸较佳大于第一支架,使得第二支架于底板所在平面的投影范围实质涵盖第一支架于底板所在平面的投影范围。换言之,第二支架为剪刀式支撑单元的外框架,而第一支架为剪刀式支撑单元的内框架。
此外,第二支架140更具有与键帽110及底板120耦接的机构。举例而言,第二支架140具有一对卡合轴142、邻接一对卡合轴142的一对耦接孔144及一对转轴146。底板120的一对耦接件124自对应的一对耦接孔144伸出以与对应的卡合轴142可活动地卡合,且第二支架140的一对转轴146与键帽110的结合部112b可转动地卡合。藉此,第二支架140的两端分别可转动地耦接键帽110并可移动地耦接底板120。
开关层150可为具有多层结构的薄膜电路。当键帽110相对于底板120向下移动时,可触发开关层150的开关电路,以产生触发讯号。依据设计需求,开关层150可设置于底板120的上方或下方。在此需注意,如图1A及图1B所示,当开关层150设置于底板120上时,开关层150具有开口152,以容许底板120的耦接件122、124通过,以与第一支架130及第二支架140耦接。
于后参考图3及图4A至图4B说明按键结构100的组装。如图3所示,由于第一支架130的耦接孔134于接近底板端130a处的第一拘束内壁1342a较耦接孔134于远离底板端130a处的第二拘束内壁1344a向外平移,使得耦接孔134于接近底板端130a处具有加大的组装空间。当剪刀式支撑单元160与底板120进行自动化组装时,第一支架130先保持相对于底板120倾斜且底板端130b和耦接件122高度接近的姿态,使得耦接孔134于接近底板端130a处具有较大组装空间的部分(较大组装空间的部分对应第一耦接孔部1342)对应耦接件122,如此使耦接件122的水平延伸部1224比较容易进入第一耦接孔部1342中。如图4A-4B所示,由于拘束内壁134a的第一拘束内壁1342a与定位面122a间的加大间隙(例如图1C的第一间隙G1>第二间隙G2)设计,水平延伸部1224较容易进入对应的耦接孔134中,然后再转动使第一支架130贴近X-Y轴平面,使支撑直立部1222也跟着进入对应的耦接孔134中,进而使耦接件122与转轴132可转动地卡合。第一支架130与底板120耦接后,藉由下压力量即可轻易耦接第二支架140及底板120,藉此可有效地提升组装效率。
在此需注意,当第一支架130与底板120耦接后,转轴132位于水平延伸部1224的下方,且耦接件122的支撑直立部1222及水平延伸部1224较佳实质分别位于第二耦接孔部1344及第一耦接孔部1342之中。亦即,水平延伸部1224与第一拘束内壁1342a之间具有较大的间隙,例如第一间隙G1,而支撑直立部1222与第二拘束内壁1344a具有较小的间隙,例如第二间隙G2,藉此不仅可有效提升组装效率,亦可有效地定位第一支架130与底板120,而限制第一支架130在X轴方向上的位移,进而确保按键操作的稳定性。
再者,如图1D及图3所示,当第一支架130与底板120耦接后,耦接孔134的拘束内壁134a在Y轴方向的尺寸较佳略大于或等于耦接件122在Y轴方向的尺寸,即D1+D3≧D2+D4。具体而言,第二拘束内壁1344a沿第一支架130长轴方向的长度D1较佳大于或等于支撑直立部1222沿Y轴方向宽度D2的三分之一,即D1≧1/3D2;其中,长轴方向即键帽端130a及底板端130b的连线方向,即大致上Y轴。于一实施例,定位面122a与拘束内壁1344a具有较小间隙,例如第二间隙G2的重叠部分,即支撑直立部1222与拘束内壁1344a在Y轴方向的重叠范围,较佳大于或等于支撑直立部1222在Y轴方向之宽度的三分之一。亦即,支撑直立部1222在Y轴方向上较佳至少有三分之一是位于第二耦接孔部1344中或是与第二拘束内壁1344a重叠,以确保第一支架130与底板120之间的定位稳定性。于另一实施例,第二拘束内壁1344a的长度D1可实质等于或略大于支撑直立部1222的宽度D2。
此外,如图1D所示,第一拘束内壁1342a沿第一支架130长轴方向的长度D3较佳约等于转轴132的直径,其中,长轴方向即键帽端130a及底板端130b的连线方向,即大致上Y轴。于一实施例,第一拘束内壁1342a平行Y轴方向的长度D3较佳约等于或略大于水平延伸部1224在Y轴方向上的宽度D4,以于组装时有利于水平延伸部1224进入第一耦接孔部1342。于另一实施例,第一拘束内壁1342a沿Y轴方向的长度D3较佳小于或等于水平延伸部1224的宽度D4加上支撑直立部1222的宽度D2的三分之二,即D3≦D4+2/3D2。
在此需注意,如图1C所示,耦接件122的非拘束面122b与耦接孔134的非拘束内壁134b的间隙,例如第三间隙G3实质不影响第一支架130及底板120的组装及定位。第三间隙G3可大于、等于、或小于第一间隙G1,而较佳是大于或等于第一间隙G1,以利于耦接孔134的开设。
于图1A及图1B的实施例中,第一间隙G1(如图1C所示)及第二间隙G2(如图1C所示)沿X轴方向实质具有固定值。举例而言,第一间隙G1较佳大于或等于0.05mm,而第二间隙G2较佳小于0.03mm,但不以此为限。如图5A至图6B所示,于第二实施例,本发明的按键结构200与按键结构100的差异在于第一支架230的耦接孔234的设计,以使得第一间隙G1为朝底板端130b逐渐增加。于后的说明着重在于第一支架230的差异处,其余元件,例如键帽110、底板120、第二支架140、开关层150、第一支架230的部分特征,例如键帽端130a、底板端130b、转轴132、滑动部136、轴孔138)等的结构细节及配置关系,可参考按键结构100的相关说明,于此不再赘述。
具体而言,如图6A所示,第一支架230的耦接孔234可包含第一耦接孔部2342及第二耦接孔部2344,第一耦接孔部2342及第二耦接孔部2344以图2A中所示的虚线进行区隔,但需知道的是,于实际使用中,第一耦接孔部2342连通第二耦接孔部2344,且第一耦接孔部2342较第二耦接孔部2344接近转轴132。于此实施例,第一耦接孔部2342可实施为实质梯形孔,而第二耦接孔部2344可实施为实质矩形孔,其中,第一耦接孔部2342于Y轴延伸且于Y轴相对两侧的两内壁分别为第一拘束内壁2342a及第一非拘束内壁2342b,即,第一拘束内壁2342a及第一非拘束内壁2342b以Y轴为中心,分别设置于Y轴的两侧;而第二耦接孔部2344于Y轴延伸且于Y轴相对两侧的两内壁分别为第二拘束内壁2344a及第二非拘束内壁2344b,即,第二拘束内壁2344a及第二非拘束内壁2344b以Y轴为中心,分别设置于Y轴的两侧。第一拘束内壁2342a及第二拘束内壁2344a共同构成拘束内壁234a,而第一非拘束内壁2342b及第二非拘束内壁2344b共同构成非拘束内壁234b。
于此实施例,如图5C所示,第一拘束内壁2342a相对于第二拘束内壁2344a朝远离非拘束内壁234b的方向倾斜一角度α,以使第一拘束内壁2342a与定位面122a具有第一间隙G1,且第二拘束内壁2344a与定位面122a具有第二间隙G2。换言之,第一拘束内壁2342a连接第二拘束内壁2344a并自第二拘束内壁2344a朝底板端130b向外斜向延伸,使得拘束内壁234a为弯折壁面,且耦接孔234接近底板端130b处具有逐渐加大的宽度或孔径。换言之,于Y轴方向,第一拘束内壁2342a及第一非拘束内壁2342b之间的宽度W1(如图6B所示)朝底板端130b逐渐增加,而使得第一拘束内壁2342a与定位面122a的第一间隙G1沿Y轴朝底板端130b逐渐增加。于一实施例,第一拘束内壁2342a相对于第二拘束内壁2344a朝远离非拘束内壁234b的方向倾斜的角度α较佳大于或等于3度(如图6A所示)。亦即,第二拘束内壁2344a平行Y轴延伸,而第一拘束内壁2342a接续第二拘束内壁2344a朝底板端130a相对Y轴向外倾斜的角度α较佳大于或等于3度,但不以此为限。依据实际应用,角度α可大于0度且小于3度。
如图6A至图7所示,由于第一支架230的耦接孔234于接近底板端130a处的第一拘束内壁2342a较耦接孔234于远离底板端130a处的第二拘束内壁2344a向外斜向扩张,使得耦接孔234于接近底板端130a处具有加大的组装空间。当剪刀式支撑单元160’(如图5B所示)与底板120进行自动化组装时,藉由第一支架230的底板端130b作为耦接件122的进入端,第一支架230先保持相对于底板120倾斜且底板端130b和耦接件122高度接近的姿态,使得耦接孔234具有较大组装空间的部分,例如第一耦接孔部2342对应耦接件122,如此使耦接件122水平延伸部1224比较容易进入第一耦接孔部2342中。如图8A至图8B所示,由于拘束内壁234a的第一拘束内壁2342a与定位面122a间的加大间隙(图5C的第一间隙G1>第二间隙G2),耦接件122的水平延伸部1224较容易进入对应的耦接孔234中,然后再转动使第一支架130贴近X-Y轴平面,使支撑直立部1222也跟着进入对应的耦接孔234中,进而使耦接件122与转轴132可转动地卡合。第一支架230与底板120耦接后,藉由下压力量即可轻易耦接第二支架140及底板120,藉此可有效地提升自动化组装效率。
类似地,当第一支架230与底板120耦接后,转轴132位于水平延伸部1224的下方,且耦接件122的支撑直立部1222及水平延伸部1224较佳实质分别位于第二耦接孔部2344及第一耦接孔部2342之中。亦即,水平延伸部1224与第一拘束内壁2342a之间具有较大的间隙例如第一间隙G1,而支撑直立部1222与第二拘束内壁2344a具有较小的间隙例如第二间隙G2,藉此可有效地定位第一支架230与底板120,而限制第一支架230在X轴方向上的位移,进而确保按键操作的稳定性。再者,当第一支架230与底板120耦接后,沿键帽端130a及底板端130b的连线方向,即,沿Y轴方向上,第二拘束内壁2344a的长度D1较佳大于或等于支撑直立部1222的宽度D2的三分之一,即D1≧1/3D2(如图7所示)。于一实施例,在Y轴方向上,支撑直立部1222较佳至少有三分之一是位于第二耦接孔部2344中,以确保第一支架230与底板120之间的定位稳定性。
前述实施例中是藉由变化第一支架130、230的至少一耦接孔134、234的形状设计来增加组装空间,但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例,可藉由变化底板的至少一耦接件的设计来增加组装空间。如图9A至图9D所示,于第三实施例,本发明的按键结构300与按键结构100、200的差异在于,在平行Y轴方向上,第一支架330的耦接孔334的拘束内壁334a为延伸的平面,而不具有向外平移或斜向扩张的部分(例如向外平移的第一拘束内壁1342a、向外斜向扩张的第一拘束内壁2342a),且底板320的耦接件322具有相对于Y轴弯折的设计,以使得第一间隙G1朝底板端130a逐渐增加。于后的说明着重在于耦接件322的差异处,其余元件例如键帽110、第二支架140、开关层150、第一支架330的部分特征例如键帽端130a、底板端130b、转轴132、滑动部136、轴孔138等的结构细节及配置关系,可参考按键结构100的相关说明,于此不再赘述。
具体而言,第一支架330的至少一耦接孔334为实质矩形孔,且至少一耦接孔334沿Y轴平行延伸且于Y轴相对两侧的两内壁分别为拘束内壁334a及非拘束内壁334b,即,至少一耦接孔334的拘束内壁334a及非拘束内壁334b以Y轴为中心分别设置于Y轴的两侧。举例而言,于X轴方向上,第一支架330的一对耦接孔334设置于第一支架330的相对两端,且一对耦接孔334的两个拘束内壁334a于X轴方向上的距离大于一对耦接孔334的两个非拘束内壁334b于X轴方向上的距离;拘束内壁334a为耦接孔334接近键帽110外周缘的内壁(例如右侧耦接孔334的右内壁为拘束内壁及左侧耦接孔334的左内壁为拘束内壁),而非拘束内壁334b为耦接孔334接近键帽110中心线侧的内壁(例如右侧耦接孔334的左内壁为非拘束内壁及左侧耦接孔334的右内壁为非拘束内壁)。
如图9A至图10所示,底板320的一对耦接件322朝键帽110延伸突出于底板320。耦接件322具有支撑直立部3222及水平延伸部3224。支撑直立部3222的两端分别连接底板320及水平延伸部3224,且水平延伸部3224自支撑直立部3222朝底板端130a延伸。于此实施例,耦接件322的水平延伸部3224相对于支撑直立部3222朝非拘束内壁334b弯折角度β(如图10所示),使得耦接件322的定位面322a与拘束内壁334a于邻近底板端130a处具有第一间隙G1(如图9C所示),定位面322a与拘束内壁334a于远离底板端130a处具有第二间隙G2,非拘束面322b与非拘束内壁334b具有第三间隙G3,且第二间隙G2小于第一间隙G1及第三间隙G3。举例而言,一对耦接件322的支撑直立部3222平行于Y轴,而水平延伸部3224相对于Y轴相向弯折角度β,使得耦接件322的定位面322a为弯折面,且水平延伸部3224与拘束内壁334a的间隙(例如第一间隙G1)大于支撑直立部3222与拘束内壁334a的间隙(例如第二间隙G2)。于一实施例,弯折的角度β较佳大于或等于3度,但不以此为限。
如图10及图11所示,由于耦接件322的水平延伸部3224相对于支撑直立部3222朝远离拘束面334a的方向弯折角度β,使得水平延伸部3224的水平定位面3224a与耦接孔334的拘束内壁334a之间具有较大的间隙例如第一间隙G1。当剪刀式支撑单元160”与底板320进行自动化组装时,藉由第一支架330的底板端130b作为耦接件322的进入端,而第一支架330先保持相对于底板320倾斜且底板端130b和耦接件322高度接近的姿态,使得耦接件322的偏折前端例如水平延伸部3224对应耦接孔334而具有较大的组装空间。亦即,由于拘束内壁334a与水平定位面3224a间的加大间隙(例如图9C的第一间隙G1),耦接件322较容易进入对应的耦接孔334,进而使耦接件322与转轴132可转动地卡合。第一支架330与底板320耦接后,藉由下压力量即可轻易耦接第二支架140及底板120,藉此可有效地提升组装效率。
在此需注意,当第一支架330与底板320耦接后,水平延伸部3224的水平定位面3224a与拘束内壁334a之间具有较大的间隙(例如第一间隙G1),而支撑直立部3222的直立定位面3222a与拘束内壁334a具有较小的间隙(例如第二间隙G2)。如此一来,仅藉由弯折底板320的耦接件322的前端例如水平延伸部3224,即可有效提升组装效率,亦可有效地定位第一支架330与底板320,而限制第一支架330在X轴方向上的位移,进而确保按键操作的稳定性。
再者,于前述第一至第三实施例中虽以剪刀式支撑单元160、160’、160”的外框架例如第一支架130、230、330与底板120、320先行组装,但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例,可藉由剪刀式支撑单元的内框架例如第二支架140与底板120、320先行组装,而使得内框架与底板具有前述实施例加大组装间隙的设计。如图12至图13B所示,于第四实施例,底板420的一对耦接件424具有类似图9A实施例的弯折设计,而使得内框架例如第二支架140与底板420之间具有较大的组装间隙。
具体而言,于此实施例,一对耦接件424的两个定位面424a于X轴方向上为彼此相对,以限制内框架(例如第二支架140)于X轴方向的位移。例如,左侧耦接件424的定位面424a为其右侧面,而非拘束面424b为其左侧面。右侧耦接件424的定位面424a为其左侧面,而非拘束面424b为其右侧面。亦即,一对耦接件424的两个定位面424a于X轴方向上的距离小于一对耦接件424的两个非拘束面424b于X轴方向上的距离。耦接件424具有支撑直立部4242及水平延伸部4244。支撑直立部4242的两端分别连接底板420及水平延伸部4244,且水平延伸部4244自支撑直立部4242沿Y轴朝底板的外侧延伸。一对耦接件424的两个支撑直立部4242分别垂直于Y轴,而两个水平延伸部4244分别相对于Y轴朝远离彼此的方向弯折,使得一对耦接件424的两个定位面424a分别为弯折面,且每一水平延伸部4244与拘束内壁144a的间隙(例如第一间隙G1)大于支撑直立部4242与拘束内壁144a的间隙(例如第二间隙G2)。于一实施例,弯折的角度较佳大于或等于3度,但不以此为限。
对应于耦接件424的设计,内框架(例如第二支架140)的耦接孔144为实质矩形孔,但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例,类似前述第一及第二实施例,耦接孔144可具有拘束内壁144a朝远离非拘束内壁144b方向平移或斜向扩张的部分。耦接孔144沿X轴且耦接孔144沿Y轴平行延伸且于Y轴相对两侧的两内壁分别为拘束内壁144a及非拘束内壁144b,即,耦接孔144的拘束内壁144a及非拘束内壁144b以Y轴为中心分别设置于Y轴的两侧。举例而言,X轴方向上,一对耦接孔144设置于第二支架140的相对两端,且一对耦接孔144的两个拘束内壁144a于X轴方向上的距离小于两个非拘束内壁144b于X轴方向上的距离。亦即,拘束内壁144a为耦接孔144接近内侧的内壁(例如右侧耦接孔144的左内壁为拘束内壁及左侧耦接孔144的右内壁为拘束内壁),而非拘束内壁144b为耦接孔144接近外侧的内壁(例如右侧耦接孔144的右内壁为非拘束内壁及左侧耦接孔144的左内壁为非拘束内壁)。
由于耦接件424的水平延伸部4244相对于支撑直立部4242朝远离拘束面144a的方向弯折,使得水平延伸部4244的水平定位面4244a与耦接孔144的拘束内壁144a之间具有较大的间隙,例如第一间隙G1。当剪刀式支撑单元160”与底板420进行自动化组装时,藉由第二支架140的底板端作为耦接件424的进入端,第二支架140先保持相对于底板420倾斜且底板端和耦接件424高度接近的姿态,使得耦接件424的偏折前端例如水平延伸部4244对应耦接孔144而具有较大的组装空间。藉此,耦接件424较容易进入对应的耦接孔144,进而使耦接件424与转轴142可转动地卡合。第二支架140与底板420耦接后,藉由下压力量即可轻易耦接第一支架330及底板420,藉此可有效地提升组装效率。
类似地,当第二支架140与底板420耦接后,水平延伸部4244的水平定位面4244a与拘束内壁144a之间具有较大的间隙例如第一间隙G1,而支撑直立部4242的直立定位面4242a与拘束内壁144a具有较小的间隙例如第二间隙G2。如此一来,仅藉由弯折底板420的耦接件424的前端例如水平延伸部4244,即可有效提升组装效率,亦可有效地定位第二支架140与底板420,确保按键操作的稳定性。
再者,于另一实施例,可藉由局部扩大耦接孔并弯折耦接件以增加组装空间。如图14A及图14B所示,于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按键结构中,可藉由图1A的第一支架130的耦接孔134设计,并配合图9A的底板320的弯折耦接件322,而使得组装时具有更大的空间余裕。在此需注意,为简明之故,图14A及图14B仅绘示底板320及第一支架130,按键结构其余元件的结构细节及配置关系,可参考前述实施例的相关说明,于此不再赘述。
如图14A及14B所示,耦接件322自耦接孔134伸出以与转轴132可转动地卡合,使得定位面322a与拘束内壁134a相对,且非拘束面322b与非拘束内壁134b相对。定位面322a与拘束内壁134a于邻近底板端130b处具有第一间隙G1。定位面322a与拘束内壁134a于远离底板端130b处具有第二间隙G2。非拘束面322b与非拘束内壁134b具有第三间隙G3。第二间隙G2小于第一间隙G1及第三间隙G3。亦即,水平延伸部3224的水平定位面3224a与耦接孔134的拘束内壁134a之间具有较大的间隙例如第一间隙G1,而支撑直立部3222的直立定位面3222a与拘束内壁134a具有较小的间隙例如第二间隙G2。藉此,当第一支架130与底板320进行自动化组装时,第一支架130的底板端130b作为耦接件322的进入端,第一支架130先保持相对于底板320倾斜且底板端130b和耦接件322高度接近的姿态,使得耦接件322的偏折前端例如水平延伸部3224对应耦接孔134的较大空间例如第一耦接孔部1342,耦接件322可更容易进入对应的耦接孔134,进而使耦接件322与转轴132可转动地卡合。
再者,如图14C所示,于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按键结构中,亦可藉由图5A的第一支架230的耦接孔234设计,并配合图9A的底板320的弯折耦接件322,而使得组装时具有更大的空间余裕。具体而言,耦接件322自耦接孔234伸出以与转轴132可转动地卡合,使得定位面322a与拘束内壁234a相对,且非拘束面322b与非拘束内壁234b相对。定位面322a与拘束内壁234a于邻近底板端130b处具有第一间隙G1。定位面322a与拘束内壁234a于远离底板端130b处具有第二间隙G2。非拘束面322b与非拘束内壁234b具有第三间隙G3。第二间隙G2小于第一间隙G1及第三间隙G3。亦即,水平延伸部3224的水平定位面3224a与耦接孔234的拘束内壁234a之间具有较大的间隙例如第一间隙G1,而支撑直立部3222的直立定位面3222a与拘束内壁234a具有较小的间隙例如第二间隙G2。藉此,当第一支架230与底板320组装时,第一支架230的底板端130b作为耦接件322的进入端,第一支架230先保持相对于底板320倾斜且底板端130b和耦接件322高度接近的姿态,使得耦接件322的偏折前端例如水平延伸部3224对应耦接孔234的较大空间例如第一耦接孔部2342,耦接件322可更容易进入对应的耦接孔234,进而使耦接件322与转轴132可转动地卡合。
在此需注意,上述实施例虽以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枢接成剪刀式支撑单元为例说明,但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例,本发明的按键结构用以与底板先行组装的支架例如图1A、图5A、图9A的第一支架或图12的第二支架可为独立支架而不与其他支架枢接。
相较于先前技术,本发明的按键结构藉由变化底板耦接件及/或支撑结构耦接孔的设计,有效加大底板及支撑结构之间的空间余裕,有助于促进自动化组装程序,同时又不影响底板及支撑结构之间的定位支撑,确保按键操作的稳定性。
本发明已由上述实施例加以描述,然而上述实施例仅为例示目的而非用于限制。熟此技艺者当知在不悖离本发明精神下,于此特别说明的实施例可有例示实施例的其他修改。因此,本发明范畴亦涵盖此类修改且仅由所附申请专利范围限制。

Claims (10)

1.一种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按键结构包含:
键帽;
底板,其设置于该键帽下方,该底板具有至少一耦接件朝该键帽延伸突出于该底板,该至少一耦接件具有定位面及与该定位面相对的非拘束面,该定位面及该非拘束面立于该底板上;以及
第一支架,其设置于该键帽及该底板之间,以支撑该键帽相对于该底板进行升降运动,该第一支架具有键帽端、底板端、至少一转轴及至少一耦接孔,该键帽端邻近该键帽,该底板端邻近该底板,该至少一耦接孔邻近该底板端且朝该底板端延伸,该至少一耦接孔定义拘束内壁及与该拘束内壁相对的一非拘束内壁,该至少一转轴设置于该底板端且该至少一转轴的两端分别连接该拘束内壁及该非拘束内壁,该至少一耦接件自对应的该至少一耦接孔伸出以与该至少一转轴可转动地卡合,使得该定位面与该拘束内壁相对,且该非拘束面与该非拘束内壁相对,其中,该定位面与该拘束内壁于邻近该底板端处具有第一间隙,该定位面与该拘束内壁于远离该底板端处具有第二间隙,该非拘束面与该非拘束内壁具有第三间隙,且该第二间隙小于该第一间隙及该第三间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耦接件具有支撑直立部及水平延伸部,该支撑直立部的两端分别连接该底板及该水平延伸部,且该水平延伸部自该支撑直立部朝该底板端延伸,该至少一转轴位于该水平延伸部的下方,该水平延伸部与该拘束内壁间隔该第一间隙,且该支撑直立部与该拘束内壁间隔该第二间隙。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水平延伸部相对于该支撑直立部朝该非拘束内壁弯折一角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角度大于或等于3度。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耦接孔包含第一耦接孔部及第二耦接孔部,该第一耦接孔部定义第一拘束内壁与第一非拘束内壁,该第二耦接孔部定义第二拘束内壁与第二非拘束内壁,该第一拘束内壁及该第二拘束内壁共同构成该拘束内壁,于垂直于该底板端及该键帽端的连线的方向上,在该第一耦接孔部中该第一拘束内壁及该第一非拘束内壁间的宽度大于在该第二耦接孔部中该第二拘束内壁及该第二非拘束内壁间的宽度,该支撑直立部及该水平延伸部实质分别位于该第二耦接孔部及该第一耦接孔部之中,且该第二拘束内壁沿该连线的长度大于或等于该支撑直立部沿该连线的宽度的三分之一。
6.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耦接孔包含第一耦接孔部及第二耦接孔部,该第一耦接孔部连通该第二耦接孔部且较该第二耦接孔部接近该至少一转轴,于垂直于该底板端及该键帽端的连线的方向上,该第一耦接孔部的第一拘束内壁与第一非拘束内壁间的宽度大于该第二耦接孔部的第二拘束内壁与第二非拘束内壁间的宽度。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拘束内壁及该第二拘束内壁共同构成该拘束内壁,该第一拘束内壁相对于该第二拘束内壁朝远离该非拘束内壁的方向倾斜一角度,以使该第一拘束内壁与该定位面具有该第一间隙,且该第二拘束内壁与该定位面具有该第二间隙。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更包含第二支架,其中该第二支架与该第一支架可转动地枢接以构成剪刀式支撑单元。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支架尺寸大于该第二支架,使得该第一支架于该底板所在平面的投影范围实质涵盖该第二支架于该底板所在平面的投影范围;或者,该第二支架尺寸大于该第一支架,使得该第二支架于该底板所在平面的投影范围实质涵盖该第一支架于该底板所在平面的投影范围。
10.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底板沿X轴Y轴的平面延伸,该底板包含一对的该耦接件,沿该X轴方向,该一对耦接件设置于该底板的相对两端,且该第一支架包含一对耦接孔及一对转轴,沿该X轴方向,该一对藕接孔设置于该第一支架的该底板端的相对两端,该一对藕接孔与该一对转轴分别对应该一对耦接件,以使该一对耦接件分别自该一对耦接孔伸出以与该一对转轴可转动地卡合,且该一对耦接件的该定位面于该X轴方向上彼此相背或彼此相对。
CN201710664312.6A 2017-08-04 2017-08-04 按键结构 Active CN10748188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664312.6A CN107481881B (zh) 2017-08-04 2017-08-04 按键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664312.6A CN107481881B (zh) 2017-08-04 2017-08-04 按键结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81881A true CN107481881A (zh) 2017-12-15
CN107481881B CN107481881B (zh) 2020-02-04

Family

ID=605976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664312.6A Active CN107481881B (zh) 2017-08-04 2017-08-04 按键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481881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97226A (zh) * 2019-10-14 2020-02-14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装置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522928Y (zh) * 2002-02-09 2002-11-27 新巨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改进型键盘架桥构造
TW200426869A (en) * 2003-05-30 2004-12-01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Keyboard power switch
CN101599379A (zh) * 2009-06-03 2009-12-09 黎柏松 键升降开关装置及其组装夹具和组装工艺
TWM393609U (en) * 2010-07-28 2010-12-01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Support device and keyboard
CN201780886U (zh) * 2010-07-19 2011-03-30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具有组装导引结构的按键及键盘
CN102760603A (zh) * 2011-04-29 2012-10-31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剪刀式连接元件的按键结构
CN202736777U (zh) * 2012-06-20 2013-02-13 东莞东聚电子电讯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轴孔斜插限位剪刀机构
CN103839701A (zh) * 2012-11-22 2014-06-04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剪刀式连接元件以及具有剪刀式连接元件的按键结构
CN105070563A (zh) * 2015-07-23 2015-11-18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键帽及应用其的按键结构
CN106971889A (zh) * 2017-03-31 2017-07-21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结构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522928Y (zh) * 2002-02-09 2002-11-27 新巨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改进型键盘架桥构造
TW200426869A (en) * 2003-05-30 2004-12-01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Keyboard power switch
CN101599379A (zh) * 2009-06-03 2009-12-09 黎柏松 键升降开关装置及其组装夹具和组装工艺
CN201780886U (zh) * 2010-07-19 2011-03-30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具有组装导引结构的按键及键盘
TWM393609U (en) * 2010-07-28 2010-12-01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Support device and keyboard
CN102760603A (zh) * 2011-04-29 2012-10-31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剪刀式连接元件的按键结构
CN202736777U (zh) * 2012-06-20 2013-02-13 东莞东聚电子电讯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轴孔斜插限位剪刀机构
CN103839701A (zh) * 2012-11-22 2014-06-04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剪刀式连接元件以及具有剪刀式连接元件的按键结构
CN105070563A (zh) * 2015-07-23 2015-11-18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键帽及应用其的按键结构
CN106971889A (zh) * 2017-03-31 2017-07-21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结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97226A (zh) * 2019-10-14 2020-02-14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81881B (zh) 2020-02-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862484B2 (ja) 鏡支持構造
CN107481881A (zh) 按键结构
CN101082760A (zh) 投影型图像显示装置
EP4016243B1 (en) Electronic device
CN105761625A (zh) 一种圆柱面拼接的球形点阵显示屏
KR19990008308A (ko) 음극선관 및 그 제조방법
US8861190B2 (en) Display device
CN101718899A (zh) 一种空间遥感相机中反射镜的周边支撑机构
CN105717607A (zh) 一种光学载荷的四点柔性支撑装置
JP5306393B2 (ja) 鏡支持機構
CN113936563A (zh) 曲面显示模块、曲面显示模块的制造方法及电子设备
JP2010078247A (ja) 溶接箇所の少ない金属板製ドレンパンとその製造方法
KR200403927Y1 (ko) 디스플레이 패널의 프레임 구조
CN102720993B (zh)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US20080251683A1 (en) Optical Structure Comprising Elastic Suspension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Such a Structure
JP2020114480A (ja) タイヤホルダ
CN105227880A (zh) 一种投影图像校正方法和装置
JP4216955B2 (ja) 免震配管システムおよび脚部付きベローズ形伸縮管継手
JPH0934378A (ja) マルチビジョン
CN219261329U (zh) 一种模块化组装的无尘间框架结构
Savitskiĭ et al. Questions of constructing lightened primary mirrors of space telescopes
GB2079042A (en) Shadow mask support arrangement for a colour television display tube
CN214823604U (zh) 一种前纵梁总成及车辆
CN220704755U (zh) 一种弧形箱型构件及钢结构场馆
CN214980414U (zh) 一种屏幕组件贴合工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