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468412A - 发热敷材结构 - Google Patents

发热敷材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468412A
CN107468412A CN201610405427.9A CN201610405427A CN107468412A CN 107468412 A CN107468412 A CN 107468412A CN 201610405427 A CN201610405427 A CN 201610405427A CN 107468412 A CN107468412 A CN 1074684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mi
gel layer
concentration
solid gel
he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40542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468412B (zh
Inventor
罗婉榕
郭家宏
李邦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ong Native Medic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ong Native Medicin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ong Native Medicine Co Ltd filed Critical Long Native Medicin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405427.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468412B/zh
Publication of CN1074684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684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4684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6841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7/00Heating or cooling appliances for medical or therapeutic treatment of the human body
    • A61F7/02Compresses or poultices for effecting heating or cooling
    • A61F7/03Compresses or poultices for effecting heating or cooling thermophore, i.e. self-heating, e.g. using a chemical reac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7/00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7/00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 A61M2037/0007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having means for enhancing the permeation of substances through the epidermis, e.g. using suction or depression, electric or magnetic fields, sound waves or chemical agent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Dermatolog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Medicinal Preparation (AREA)
  • Thermotherapy And Cooling Therapy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发热敷材结构,其包含薄型发热体,其厚度为小于5mm;以及半固体凝胶层,其包含第一面及第二面,半固体凝胶层的第一面与薄型发热体贴合。其中,半固体凝胶层包含皮肤外用剂,皮肤外用剂于半固体凝胶层的第二面具有第一浓度,于半固体凝胶层的第一面具有第二浓度,且第一浓度大于第二浓度。

Description

发热敷材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发热敷材结构,特别是结合薄型发热体与半固体凝胶层,且此半固体凝胶层涂布有具浓度梯度的皮肤外用剂的发热敷材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敷材可区分为湿式敷材及干式敷材。常见的湿式敷材有面膜,其主要结构大多为仅使用单层支持布料(例如不织布),加以「浸泡」皮肤外用剂(例如玻尿酸、胶原蛋白等),使用者可直接将单层布料敷贴在脸上;较为常见的干式敷材则有外用贴布,是直接在支持布料上「涂布」皮肤外用剂之外,另涂布一层黏着层,使贴布可牢固黏贴在目标部位上。
然而,不论现有湿式敷材浸泡皮肤外用剂(如玻尿酸、胶原蛋白等)或是干式敷材涂布皮肤外用剂,液体或凝胶状的皮肤外用剂在敷材上的分布有无法达成期望浓度的问题。详言之,湿式敷材是直接以皮肤外用剂浸润,因此敷材整体会具有均匀浓度的皮肤外用剂,当将其贴附于皮肤使用时,仅有表面的皮肤外用剂可被肌肤吸收,进而造成敷材(例如不织布)内部吸附的皮肤外用剂因无法被吸收而被浪费掉。另一方面,干式敷材是将皮肤外用剂涂布于敷材表面,理论上当涂布时其表面浓度会最高,然实际上皮肤外用剂却会随着存放时间越长而逐渐渗透进敷材内部,使得最终整体浓度仍是均匀分布于整个敷材,如此一来,敷材表面的皮肤外用剂的浓度必然会下降,与原先涂布后的外用剂期望浓度有落差,无法维持初始涂布后的浓度的设定,且易造成皮肤外用剂的浪费。再者,后续在使用干式敷材时,由于无法使肌肤与期望浓度的皮肤外用剂接触进而吸收,而造成皮肤外用剂的功效不彰的问题。
此外,一般而言,当使用敷材时,可透过敷材与贴附肌肤部位之间的封闭空间的温度上升,来达成局部肌肤吸收皮肤外用剂的功效。以湿式敷材例如面膜作为说明,当使用者将面膜敷在脸部时,理论上肌肤可因敷上面膜而与外部空气隔离,使肌肤与面膜之间形成一封闭空间,当此空间被体温微微加热时,肌肤表面温度会升高(大约仅上升1℃),毛细孔因热温而打开且微血管扩张,此时面膜上的皮肤外用剂可透过经皮吸收进入肌肤皮层,增加肌肤对该皮肤外用剂的吸收。在现有的医学领域中,湿式敷材面膜的经皮吸收原理亦可应用于皮肤病患者,例如针对干癣或慢性湿疹皮肤病患者的封闭式疗法,由于其病灶的角质层太厚,故而在患部擦药之后,再将患部包以保鲜膜或是防水不透气的塑料用以使局部肌肤的温度上升,如此可增加患部肌肤对药物的吸收速率。
然而,湿式敷材面膜有仍需改善之处。湿式敷材面膜仅使用单层布料浸润皮肤外用剂,然在使用过程中,面膜与肌肤之间的形成的微空间中的热气易受外在环境温度干扰,不易维持所需的温度。如此一来,湿式敷材面膜并无法使皮肤外用剂有效被肌肤所吸。此外,皮肤外用剂(大多为液体或凝胶状)由于比热关系在较低气温(如冬天)的环境下较为冰冷,增加使用上的不适。
另一方面,现有干式敷材亦有待改善之处。以酸痛贴布举例说明,现有酸痛贴布在贴附于使用者的肌肤部位时,是透过肌肤及贴布之间紧密的微环境,使止痛消炎的特定成分能对患部产生温热感。但这些温热感将随着消炎止痛化学成分挥发或经皮吸收而逐渐消失,无法持续发热一段特定的时间。
虽然目前已有发热型热敷眼罩,然该热敷眼罩仅具有简单的发热结构,纯粹仅能提供热敷效果。
在改善敷材结构以俾达到最佳发热经皮吸收效果的技术上,有先前技术如台湾新型专利TW M489550揭露的护肤加热装置,其利用热敷包与护肤膜单元分别放置于具有隔室的袋体中,在使用护肤膜单元之前可先行经由该热敷包加热护肤膜单元。然而由于热敷包仅能在使用前加热护肤膜单元,当护肤膜单元从袋体移出后,将容易散失热度,如此无法于使用护肤膜单元的同时达到持续热敷效果,热敷效果不佳。
发明内容
因此,为了改善前述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将皮肤外用剂集中于半固体凝胶层的表面,并可于敷上肌肤的同时进行热敷的发热敷材结构。为了达成前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发热敷材结构,其包含结合具有浓度梯度的皮肤外用剂的半固体凝胶层,在敷于肌肤的同时,透过稳定的发热体,提高温度以促进该皮肤外用剂的经皮吸收效率。
本发明提供一种发热敷材结构,其包含薄型发热体,其厚度为小于5mm;以及半固体凝胶层,其包含第一面及第二面,半固体凝胶层的第一面与薄型发热体贴合。其中,半固体凝胶层包含皮肤外用剂,皮肤外用剂于半固体凝胶层的第二面具有第一浓度,于半固体凝胶层的第一面有第二浓度,且第一浓度大于第二浓度。
优选地,本发明可进一步包含于半固体凝胶层的第一面及第二面之间具有第三浓度的皮肤外用剂。
优选地,第一浓度可大于第三浓度,第三浓度可大于第二浓度。
优选地,第一浓度与第二浓度的差值可至少大于20%。
优选地,半固体凝胶层可包含固形物及水。
优选地,固形物可包含选自聚丙烯酸系、多元醇系、聚乙烯醇系、聚乙烯基吡咯烷酮、其共聚物、其组合物及其组合的群组的亲水性高分子材料,其中亲水性高分子材料的分子量可大于1×105
优选地,固形物占半固体凝胶层的总重量百分比可为1%至70%。
优选地,半固体凝胶层的含水率可为30%至99%。
优选地,本发明进一步可包含设置于半固体凝胶层与薄型发热体之间的第一支撑层,以及设置于第一支撑层与薄型发热体之间的第一黏合层。
优选地,本发明进一步可包含设置于薄型发热体面对第一黏合层的相对面的第二支撑层;以及设置于第二支撑层与薄型发热体之间之第二黏合层。
优选地,薄型发热体的发热温度为28℃至45℃。
承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一种发热敷材结构,其结合薄型发热体与半固体凝胶层,具有以下多个优点:
(1)本发明的发热敷材结构,其半固体凝胶层包含高分子亲水性材料的固形物,可使涂布的皮肤外用剂集中于半固体凝胶层的表面,使该表面具有最高浓度的皮肤外用剂。
(2)本发明的发热敷材结构,薄型发热体可于固定时间内稳定发热,提高肌肤与敷材之间的封闭空间的温度,达到热敷效应,进而可舒缓伤病部位、促进血液循环并增加局部的经皮吸收率。
(3)本发明的发热敷材结构,皮肤外用剂以最高浓度维持集中于半固体凝胶层的表面,可利于使用者有效吸收该皮肤外用剂。此外,透过薄型发热体加热,达到缓释效应,可延长皮肤外用剂的释放时间,可促使渗透进半固体凝胶层内部的较低的皮肤外用剂继而可被肌肤吸收。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发热敷材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半固体凝胶层的深度与皮肤外用剂浓度的分布关系图;
图3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发热敷材结构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干敷型面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描述半固体凝胶层中活性成分的扩散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加热酸痛贴布的示意图。
图中:10、20:发热敷材结构;30:干敷型面膜;40:加热酸痛贴布;110、210、310、410:薄型发热体;120、220、340、440:半固体凝胶层;125、225、325、425:皮肤外用剂;240、320、420:第一黏合层;230、330、430:第一支撑层;422:第二黏合层;432:第二支撑层。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实施例,其为一种发热敷材结构。本实施例的发热敷材结构可参考图1来理解。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发热敷材结构示意图。所述发热敷材结构10包含薄型发热体110以及半固体凝胶层120。薄型发热体110的厚度可为0.1至5mm,半固体凝胶层120的厚度可为0.1mm至3mm。薄型发热体110与半固体凝胶层120的一面贴合,其中半固体凝胶层120涂布有一皮肤外用剂125,该皮肤外用剂125具有第一浓度及第二浓度。其中,在半固体凝胶层120不与薄型发热体110贴合的另一面涂布的皮肤外用剂125具有第一浓度,半固体凝胶层120与薄型发热体110贴合的该面涂布的皮肤外用剂125具有第二浓度,且第一浓度大于第二浓度。
更进一步地,皮肤外用剂125可包含第三浓度。亦即,在半固体凝胶层120内部的皮肤外用剂125涂布有第三浓度,且第一浓度大于第三浓度,第三浓度大于第二浓度,且第一浓度与第二浓度的差值至少为20%。
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薄型发热体110主要以铁粉、盐、活性碳、保水剂、蛭石与水的发热成分组成。此外,薄型发热体110包含一包装材,该包装材可为不织布。前述发热成分封装于包装材内,并形成厚度小于5mm的薄型发热体110。详言之,薄型发热体110厚度可控制在0.1mm至5mm之内,优选地可为0.1mm至3mm。在使用时,薄型发热体110的发热温度为28℃至45℃,优选者为与人体肌肤相似的温度,如35℃至45℃。
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半固体凝胶层120包含固形物及水。固形物是选自由聚丙烯酸系、多元醇系、聚乙烯醇系(PVA)、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其组合物、其共聚物或其组合(例如聚苯乙酸丙烯酸共聚物)的群组的亲水性高分子材料。且这些亲水性高分子材料的分子量大于1×105。半固体凝胶层的固形物占半固体凝胶层总重量百分比可为1%至70%,优选为3%至30%。半固体凝胶层的厚度可为0.1mm至3mm。当半固体凝胶层120是以亲水性高分子材料形成时,半固体凝胶层120可含有相当高的含水率,举例来说,半固体凝胶层120的含水率可为30%至99%,优选的含水率为50%至95%。半固体凝胶层120涂布皮肤外用剂125,皮肤外用剂125占总半固体凝胶层的重量比例可为1%至5%。
详言之,本发明的半固体凝胶层120由亲水性高分子材料的固形物及水组成。当皮肤外用剂125被涂布于半固体凝胶层120的表面时,皮肤外用剂125的化学分子会受到分子间正负电荷作用力的吸引而被集中在半固体凝胶层120的亲水性高分子聚合物里。因此皮肤外用剂125的浓度可在接近半固体凝胶层120的表层时具有最高浓度,而仅有少部分的皮肤外用剂125扩散至半固体凝胶层120的深处,故形成浓度梯度的现象。
根据前述本发明的半固体凝胶层120的设置,本发明提供的发热敷材结构上涂布的皮肤外用剂125可呈现浓度梯度。详细来说,该皮肤外用剂125的浓度可分为三至六个浓度区间。
以下以三个浓度区间作为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描述的第一区间,是指半固体凝胶层120不与薄型发热体110贴合的一面(亦即表面);第二区间则指半固体凝胶层120从表面向与薄型发热体110贴合的一面的方向(向下)延伸50%的深度;第三区间则为半固体凝胶层120从50%的深度至100%深度的区间。皮肤外用剂125的浓度在第一区间、第二区间以及第三区间内分别具有不同的浓度。皮肤外用剂125于第一区间的浓度为是最接近初始涂布的浓度,因而第一区间的浓度最高。在此将皮肤外用剂125于第一区间的浓度定义为100%,则皮肤外用剂125于第二区间的浓度则为40至100%;皮肤外用剂125在第三区间内的浓度小于40%。简言之,皮肤外用剂125的浓度于半固体凝胶层120的表面的浓度最高,皮肤外用剂是以低浓度存在于半固体凝胶层120的深度50%以下之处,且皮肤外用剂于第一区间的浓度与第三区间的浓度的差值可为大于60%。
相似地,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发热敷材结构,亦呈现另一皮肤外用剂125的浓度梯度的分布。在此分布中,皮肤外用剂125的浓度分成六个浓度区间,并请参阅图2,其为半固体凝胶层的深度与皮肤外用剂浓度的分布关系图。在此定义半固体凝胶层120的表面为第一区间,该区间的皮肤外用剂125的浓度最接近初始涂布的浓度,以浓度的100%计;第二区间是半固体凝胶层120从表面向半固体凝胶层125相对于表面延伸10%的深度,该区间内的皮肤外用剂125的浓度为≥90%且<100%;第三区间是半固体凝胶层120从深度10%至深度35%之处,该区间的皮肤外用剂125的浓度为70%至90%;第四区间为半固体凝胶层120从30%至50%的深度,该区间具有皮肤外用剂125的35%至70%的浓度5;第五区间指半固体凝胶层120从50至80%的深度,该区间包含10%至35%浓度的皮肤外用剂125;第六区间指半固体凝胶层120从80%深度以下之处,该区间包含少于10%浓度的皮肤外用剂125。从图2可看出,皮肤外用剂125的浓度于半固体凝胶层120的表面的浓度最高,而皮肤外用剂以低浓度存在于半固体凝胶层120深度为80%至100%之处,且皮肤外用剂的最高浓度与最低浓度的差值可大于90%。
皮肤外用剂的实例可为保湿剂、美白剂、经皮吸收药物等,但不限于此。
本发明亦提供另一实施例,其为一种发热敷材结构。本实施例可参考图3来理解。图3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发热敷材结构示意图。发热敷材结构20包含薄型发热体210及半固体凝胶层220,且进一步包含设置于半固体凝胶层220与薄型发热体210之间的第一支撑层230,用于支撑半固体凝胶层220;以及设置于薄型发热体210与第一支撑层230之间的第一黏合层240,用于将薄型发热体210与第一支撑层230黏合固定。第一支撑层230的厚度可为0.1至2mm,优选为0.1mm至0.5mm;第一黏合层的厚度可为0.01mm至3mm,优选者为0.02mm至0.5mm。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发热敷材结构20所包含的薄型发热体210及半固体凝胶层220与前述一实施例的薄型发热体110及半固体凝胶层120具有相似的材料及结构,请参阅前述说明于此不在赘述。其中,半固体凝胶层220包含一皮肤外用剂225。与前述实施例相同,半固体凝胶层220包含的皮肤外用剂225可集中于半固体凝胶层220的表面,使皮肤外用剂225在半固体凝胶层220的表面具有最高浓度,而越往半固体凝胶层220的深处,皮肤外用剂225的浓度越低。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第一支撑层230用于支撑整体发热敷材结构20,且第一支撑层230为化学纤维材料或天然纤维材料。化学纤维材料包含但不限于不织布、聚酯、尼龙等;天然纤维材料包含但不限于木浆、棉、麻、蚕丝、生物纤维等。第一黏合层240主要用于将薄型发热体210的一面与第一支撑层230的一面结合。第一黏合层240可包含化学纤维层(例如聚四氟乙烯材料所形成的防水透气膜的夹层)、聚氨酯、丙烯酸类等黏着剂、或其组合。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于此提供示例性实施方式如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参酌图式而更简易良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内容。
本发明提供第一实施方式,其为利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发热敷材结构制成一干敷型面膜的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4,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干敷型面膜的示意图。第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干敷型面膜30,其从面膜最外侧的面至与脸部接触的面的结构依序为薄型发热体310、第一黏合层320、第一支撑层330、半固体凝胶层340。
在此实施方式中,薄型发热体310主要包含铁粉、盐、活性碳、保水剂、蛭石与水组成的发热成分。这些成分的比例为铁粉:盐:活性碳:保水剂:蛭石:水=6:1.2:1:1:1:3。然该比例仅为举例说明,可不限于此。此外,薄型发热体310包含一包装材,该包装材可为不织布。前述发热成分透过所属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现有的技艺封装于包装材内。在本次实施方式中,薄型发热体310的厚度为0.26mm。
进一步,第一黏合层320主要用于将薄型发热体310的一面与第一支撑层330的一面结合。如前述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述,第一黏合层320可包含化学纤维层(例如聚四氟乙烯材料所形成的防水透气膜的夹层)、聚氨酯、丙烯酸类等黏着剂、或其组合。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黏合层320包含化学纤维层及聚氨酯(PUR)黏着剂。化学纤维层设置于薄型发热体310一面,并透过聚氨酯黏着剂将薄型发热体310与该化学纤维层黏合固定。在本次实施方式中,第一黏合层320的厚度为0.03mm。
在此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层330用于支撑整体干敷型面膜,且第一支撑层为化学纤维材料或天然纤维材料。如前所述,化学纤维材料包含但不限于不织布、聚酯、尼龙等;天然纤维材料包含但不限于木浆、棉、麻、蚕丝、生物纤维等。在此实施方式的干敷型面膜中,第一支撑层330为不织布材料,且第一支撑层330的厚度为0.1mm。第一支撑层330作为主体结构,主要用来维持干敷型面膜30的形状及稳定性。
进一步,半固体凝胶层340包含固形物及水,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固形物是由亲水性高分子复合材料形成,其可为聚丙烯酸系、多元醇系、聚乙烯醇系(PVA)、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其组合物、其共聚物或其组合(例如聚苯乙酸丙烯酸共聚物),且这些亲水性高分子材料的分子量大于1×105。在此实施方式中,半固体凝胶层340的厚度为2mm。
此外,半固体凝胶层340的表面涂布有皮肤外用剂325。当半固体凝胶层340内含有皮肤外用剂325时,这些皮肤外用剂325的有效成分,例如保养保湿美白等功效成分,可经由化学分子间作用力渗入半固体凝胶层340中,而被锁在高分子聚合物里。此外,透过半固体凝胶层340的材料的正负电荷,以及这些聚合物的高分子量,使得皮肤外用剂325被涂布于半固体凝胶层340上时,可被集中在半固体凝胶层340的表层,而使得半固体凝胶层340的表面的皮肤外用剂325的浓度接近最初涂布的初始皮肤外用剂325的浓度,仅有少部分的皮肤外用剂325逐渐往半固体凝胶层340的底层递减,形成浓度梯度的现象。在此干敷型面膜30的实施方式中,皮肤外用剂主要为保湿成分。
在此实施方式中,半固体凝胶层的固形物包含下列材料:聚丙烯酸钠(Sodiumpolyacrylate),分子量约为4×106,占半固体凝胶层的总重量百分比为1.5%;聚乙烯基吡咯烷酮,分子量3×106,占半固体凝胶层的总重量百分比为0.5%;吐温(Tween)80(聚氧乙烯(20)-山梨醇酐单油酸酯),占半固体凝胶层的总重量百分比3%。皮肤保湿成分则包含玻尿酸(分子量为1×105),占半固体凝胶层的总重量百分比1%;大分子玻尿酸(分子量为1×106),占半固体凝胶层的总重量百分比1%;甘油,占半固体凝胶层的总重量百分比0.5%;胺基酸类,占半固体凝胶层的总重量百分比1.5%;丙二醇,占半固体凝胶层的总重量百分比为1%。半固体凝胶层340的含水率为:90%。
实际以红外线光谱分析仪测试本发明的保湿成分于干敷型面膜30的半固体凝胶层340内部的浓度,可发现本发明的干敷型面膜30的半固体凝胶层340包含五个保湿成分的浓度区间。若以半固体凝胶层340的表面(远离薄型发热体的面)的保湿成分为100%计,则半固体凝胶层340的深度为距离表面0.5mm之处的保湿成分的浓度为64.5%;半固体凝胶层340深度为距离表面1mm之处的保湿成分的浓度为62.2%;半固体凝胶层340深度为距离表面1.5mm之处的保湿成分的浓度为48.9%;半固体凝胶层340深度为距离表面为2mm之处的保湿成分的浓度为20.6%。
详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聚乙烯基吡咯烷酮在水中解离成带有正电荷的吡咯烷酮基团,而半固体凝胶层带有负电荷丙烯酸官能基团。故而当作为皮肤外用剂的玻尿酸等保湿成分被涂布至半固体凝胶层时,这些化学分子会被半固体凝胶层的表面的负电荷吸引,但又受到聚乙烯基吡咯烷酮聚合物分子的影响,玻尿酸等保湿成分被集中在半固体凝胶层的表层。如此一来,而半固体凝胶层的表面将维持最高浓度的保湿成分,仅有少部分的保湿成分渗入半固体凝胶层的较深处(请参阅图5),呈现如前述的浓度梯度的分布效应。
进一步地,当使用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干敷型面膜30时,将该面膜从包装袋体取出并稍加搓揉,使薄型发热体310开始释放热能并传导至半固体凝胶层340。薄型发热体310的发热温度为45℃,将半固体凝胶层340远离薄型发热体310的一面与脸部肌肤贴合,于此实际测量半固体凝胶层340表面的温度为比人体体温略高的温度,大约在37至41℃。干敷型面膜30除了可透过薄型发热体310达成缓温加热至适合直接接触肌肤使用的温度之外,亦可维持该温度一段特定时间,例如可维持大约45分钟至1小时。
当透过干敷型面膜30的薄型发热体310加热半固体凝胶层340,整体面膜的温度上升,使得与面膜接触的肌肤温度上升,如此肌肤毛细孔打开,增加经皮吸收的效率。此外,由于半固体凝胶层340内含的保湿成分是以浓度梯度分布于整体凝胶层中,且半固体凝胶层的表面的保湿成分为最高,如此亦增加使用者肌肤对保湿成分的吸收效率。为了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干敷型面膜30的保湿功效,发明人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干敷型面膜贴附于受试者(三位)皮肤15分钟,移除面膜后利用皮肤检测仪测量肌肤的保湿度。敷用干敷型面膜之后,三位受试者的皮肤保湿度的平均为57.3%。进一步地,将本发明的干敷型面膜的保湿效果与目前一般市售的现有湿敷面膜产品做功效测试的比较。取用四款市售的湿敷面膜产品,分别为得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水晶果冻面膜;森田药妆:玻尿酸复合原液面膜;圣克莱尔:玻尿酸100%保湿面膜;以及LADY MARIAN美魔力:白珍珠润白面膜。将这些面膜分别于不同天的相同时段,于肌肤上敷用15分钟。使用市售面膜产品后的肌肤保湿度大约为37%至55%。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干敷型面膜相比,可发现使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干敷型面膜,可让肌肤具有较高的保湿度(超过57%)。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干敷型面膜,结合薄型发热体与半固体凝胶层的结构,且半固体凝胶层的表层具有最高浓度的保湿成分。当敷用干敷型面膜时,肌肤可直接接触最高浓度的保湿成分,利于肌肤对保湿成分完整吸收。此外,透过加热该干敷型面膜,使得肌肤表面的温度上升,增加肌肤的微血管微循环,可加速肌肤内的新陈代谢速率,增加肌肤含氧量。本发明提供的干敷型面膜,可提供比人体体温略高的温度(37至41℃),此温热的效果亦能使毛孔张开,增加肌肤对皮肤外用剂的吸收效率。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在此提供第二实施方式,其为利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发热敷材结构制成一加热酸痛贴布的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请参阅图6,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加热酸痛贴布的示意图。第二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加热酸痛贴布40,其从贴布最外侧的面至与肌肤接触的面的结构依序为第二支撑层432、第二黏合层422、薄型发热体410、第一黏合层420、第一支撑层430、半固体凝胶层440。
在此实施方式中,薄型发热体410的材料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材料相同。其主要包含铁粉、盐、活性碳、保水剂、蛭石与水组成的发热成分。这些成分的比例为铁粉:盐:活性碳:保水剂:蛭石:水=6:1.2:1:1:1:3。然该比例仅为举例说明,可不限于此。在本次实施方式中,薄型发热体410的厚度为0.21mm。
接着,第一黏合层420及第二黏合层422主要用于将薄型发热体410分别与第一支撑层430及第二支撑层432的一面结合。如前述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述,第一黏合层420及第二黏合层422可包含化学纤维层(例如聚四氟乙烯材料所形成的防水透气膜的夹层)、聚氨酯、丙烯酸类等黏着剂、或其组合。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黏合层420及第二黏合层422仅以化学纤维层制成,利用化学纤维层形成上下层,分别接触薄型发热体410的两面,使薄型发热体410夹于两层化学纤维层之间。在本次实施方式中,第一黏合层420及第二黏合层422的厚度个别皆为0.025mm。
在此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层430及第二支撑层432用于支撑整体加热酸痛贴布。如前所述,第一支撑层430及第二支撑层432可为化学纤维材料或天然纤维材料。化学纤维材料包含,但不限于,不织布、聚酯、尼龙等;天然纤维材料包含但不限于木浆、棉、麻、蚕丝、生物纤维等。在此加热酸痛贴布40中,第一支撑层430及第二支称层432为木浆料,且厚度均为0.13mm。第一支撑层430及第二支撑层432形成袋体,将第一黏合层420、第二黏合层422及薄型发热体410包覆,作为主体结构,主要用来维持加热酸痛贴布40形状及稳定性。
进一步,半固体凝胶层440可包含固形物及水,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固形物是选自由聚丙烯酸系、多元醇系、聚乙烯醇系(PVA)、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其组合物、其共聚物或其组合(例如聚苯乙酸丙烯酸共聚物)所组成的群组的亲水性高分子材料,且这些亲水性高分子材料的分子量大于1×105。在此实施方式中,半固体凝胶层440的厚度为1mm。
此外,半固体凝胶层440另涂布皮肤外用剂425。当半固体凝胶层440内含有皮肤外用剂425时,这些皮肤外用剂425的有效成分,可经由化学分子间作用力渗入半固体凝胶层440中,而被固定于高分子聚合物中。此外,透过半固体凝胶层440的材料的正负电荷,以及这些高分子聚合物材料的分子量,使得皮肤外用剂425被于半固体凝胶层440上时,可被集中在半固体凝胶层440的表层,而使得半固体凝胶层440的表面呈现皮肤外用剂425的涂布初始浓度。仅有少部分的皮肤外用剂325逐渐往半固体凝胶层340的底层递减,形成浓度梯度的现象。在此加热酸痛贴布的实施方式中,皮肤外用剂425主要为消炎止痛解热等舒缓成分,举例说明但不限于:双氯芬酸(Diclofenac)、吲哚美辛(Indomethacin)、氟比洛芬(Flurbiprofen)、酮洛芬(Ketoprofen)、柳酸甲酯(Methyl Salicylate)等。
在此实施方式中,半固体凝胶层440的固形物包含下列材料:聚丙烯酸钠(Sodiumpolyacrylate),分子量约为4×106,占总重量百分比为11.3%;聚乙烯基吡咯烷酮,分子量3×106,占总重量百分比为9%;吐温(Tween)80(聚氧乙烯(20)-山梨醇酐单油酸酯),占总重量百分比9%。消炎止痛成分则包含Indomethacin,占总重量百分比0.5%;柳酸甲酯,占总重量百分比0.2%。半固体凝胶层440的含水率为:70%。
经由红外线光谱分析仪检测本发明的加热酸痛贴布40的半固体凝胶层440的内部的消炎止痛成分的浓度,本发明的加热酸痛贴布40的半固体凝胶层440包含五个消炎止痛成分的浓度区间。若以半固体凝胶层440的表面(远离薄型发热体的面)为消炎止痛成分为100%计,则半固体凝胶层440的深度为距离表面0.5mm之处的消炎止痛成分的浓度为72.5%;半固体凝胶层440的深度为距离表面1mm之处的消炎止痛成分的浓度为63.1%;半固体凝胶层440的深度为距离表面1.5mm之处的消炎止痛成分的浓度为45%;半固体凝胶层440的深度为距离表面2mm之处的消炎止痛成分的浓度为11%。
进一步,当使用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加热酸痛贴布40时,将该贴布从包装袋体取出并简易搓揉,使薄型发热体410开始释放热能并传导至半固体凝胶层440。薄型发热体410的发热温度为43℃。当使用时,半固体凝胶层440远离薄型发热体的一面与患部肌肤贴合,实际测量半固体凝胶层440表面的温度为比人体体温略高的温度,大约在37至41℃。加热酸痛贴布40除了可透过薄型发热体达成加热至适合直接接触肌肤使用的温度之外,亦可维持该温度一段特定时间,例如可维持大约50分钟至70分钟。
实际使用时,由于薄型发热体提供至半固体凝胶层的热能,可使得于贴附于患部肌肤时,给予患部肌肤局部热敷功能,促使局部血液循环。此外,呈现浓度梯度分布的消炎止痛成分,可同时于微温环境下,增加经皮吸收的效率。
综合上述,本发明提供一种发热敷材结构,其结合薄型发热体与具有以亲水性高分子材料形成的半固体凝胶层,皮肤外用剂以最高浓度维持集中于半固体凝胶层的表面,可利于使用者直接吸收高浓度的皮肤外用剂。再者,本发明提供的发热敷材结构,可稳定使该敷材维持一定热度,增加使用上的舒适性,增加肌肤对活性成分的经皮吸收率,并且达到热敷效应,可舒缓伤病部位。最后,经由薄型发热体加热,达到缓释效应,可延长皮肤外用剂的释放时间,可促使渗透进半固体凝胶层内部的较低的皮肤外用剂继而可被肌肤吸收,大幅增加皮肤外用剂的吸收效率,减少皮肤外用剂的浪费。
以上所述仅为举例性,而非限制性者。任何未脱离本发明的精神与范畴,而对等进行的等效修改或变更,均应包含于权利要求中。

Claims (11)

1.一种发热敷材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含:
薄型发热体,其厚度为小于5mm;以及
半固体凝胶层,其包含第一面及第二面,所述半固体凝胶层的所述第一面与所述薄型发热体贴合,
其中所述半固体凝胶层包含皮肤外用剂,所述皮肤外用剂于所述半固体凝胶层的所述第二面具有第一浓度,于所述半固体凝胶层的所述第一面具有第二浓度,且所述第一浓度大于所述第二浓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敷材结构,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于半固体凝胶层的所述第一面及所述第二面之间具有所述皮肤外用剂的第三浓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热敷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浓度大于所述第三浓度,所述第三浓度大于所述第二浓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热敷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浓度与所述第二浓度的差值至少大于20%。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敷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固体凝胶层包含固形物及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热敷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形物包含选自聚丙烯酸系、多元醇系、聚乙烯醇系、聚乙烯基吡咯烷酮、其共聚物、其组合物及其组合的群组的亲水性高分子材料,其中所述亲水性高分子材料的分子量大于1×105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热敷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形物占所述半固体凝胶层的总重量百分比为1%至70%。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热敷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固体凝胶层的含水率为30%至99%。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敷材结构,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
第一支撑层,设置于所述半固体凝胶层与所述薄型发热体之间;以及
第一黏合层,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层与所述薄型发热体之间。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热敷材结构,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
第二支撑层,设置于所述薄型发热体面对所述第一黏合层的相对面;以及
第二黏合层,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层与所述薄型发热体之间。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敷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薄型发热体的发热温度为28℃至45℃。
CN201610405427.9A 2016-06-08 2016-06-08 发热敷材结构 Active CN10746841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405427.9A CN107468412B (zh) 2016-06-08 2016-06-08 发热敷材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405427.9A CN107468412B (zh) 2016-06-08 2016-06-08 发热敷材结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68412A true CN107468412A (zh) 2017-12-15
CN107468412B CN107468412B (zh) 2020-09-25

Family

ID=605942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405427.9A Active CN107468412B (zh) 2016-06-08 2016-06-08 发热敷材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468412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11317A (zh) * 2017-12-22 2020-08-07 皇家飞利浦有限公司 家用的用于个性化皮肤处理的设备和系统
CN113143775A (zh) * 2021-03-26 2021-07-23 浙江大学 一种去皱提拉面膜基体或面膜及制备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307040A1 (en) * 2010-06-14 2011-12-15 Samuel Brian Peterson Therapeutic heat-transfer pack
CN203090245U (zh) * 2013-02-20 2013-07-31 上海市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 一种男性避孕凝胶贴
CN203647559U (zh) * 2013-10-09 2014-06-18 珠海国佳高分子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附有亲水凝胶贴剂的热敷贴
CN105147446A (zh) * 2015-09-30 2015-12-16 河南省超亚医药器械有限公司 智能恒温热药贴
CN105534641A (zh) * 2016-01-06 2016-05-04 天津富勤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自发热保健眼罩
CN206138262U (zh) * 2016-06-08 2017-05-03 久原生医有限公司 发热敷材结构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307040A1 (en) * 2010-06-14 2011-12-15 Samuel Brian Peterson Therapeutic heat-transfer pack
CN203090245U (zh) * 2013-02-20 2013-07-31 上海市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 一种男性避孕凝胶贴
CN203647559U (zh) * 2013-10-09 2014-06-18 珠海国佳高分子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附有亲水凝胶贴剂的热敷贴
CN105147446A (zh) * 2015-09-30 2015-12-16 河南省超亚医药器械有限公司 智能恒温热药贴
CN105534641A (zh) * 2016-01-06 2016-05-04 天津富勤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自发热保健眼罩
CN206138262U (zh) * 2016-06-08 2017-05-03 久原生医有限公司 发热敷材结构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11317A (zh) * 2017-12-22 2020-08-07 皇家飞利浦有限公司 家用的用于个性化皮肤处理的设备和系统
CN111511317B (zh) * 2017-12-22 2022-07-22 皇家飞利浦有限公司 家用的用于个性化皮肤处理的设备和系统
CN113143775A (zh) * 2021-03-26 2021-07-23 浙江大学 一种去皱提拉面膜基体或面膜及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68412B (zh) 2020-09-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02001C (zh) 用于改善芬太尼和舒芬太尼给药的方法和装置
JPH0288644A (ja) 柔軟な親水性ゲル・フィルム,ならびにその製造方法と使用法
BRPI0912616B1 (pt) sistema de calor úmido portátil e dispositivo terapêutico
TW200404570A (en) Carbon dioxide agent for external use and the stuff for preparation of the same
KR101114187B1 (ko) 한지를 이용한 한방 발열 패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3596560A (zh) 薄层和液体结合的透皮给药系统
JP2002360626A (ja) 水蒸気発生具
WO2004060268A2 (en) A method and article to control cellulite
CN107468412A (zh) 发热敷材结构
CN106726101A (zh) 一种蜡疗用中药蜡块及其制备方法
CN204723249U (zh) 一种发热的保健药包
CN206138262U (zh) 发热敷材结构
CN1806823B (zh) 一种外用驱风的中药组合物贴膏
CN108992240A (zh) 一种双面透气热灸贴
CN104921866A (zh) 一种发热的保健药包
CN202223414U (zh) 降温贴
CN101083964A (zh) 皮肤药物传递的快速贴剂
JP3210251U (ja) 発熱ドレッシング材構造
JPH01250252A (ja) 温湿布構造物
CN215131579U (zh) 中药汽熏贴
CN109481422B (zh) 一种氧化石墨烯电热膜透皮贴剂
TWI610693B (zh) 發熱敷材結構
TWI825181B (zh) 容器裝之身體貼附用黏著性片材
JP2011147744A (ja) 温湿布と薬液の相乗効果を備えた貼り薬
CN205994624U (zh) 迷迭香能量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