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460944A - 路面雨水弃流和综合利用系统 - Google Patents

路面雨水弃流和综合利用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460944A
CN107460944A CN201610390937.3A CN201610390937A CN107460944A CN 107460944 A CN107460944 A CN 107460944A CN 201610390937 A CN201610390937 A CN 201610390937A CN 107460944 A CN107460944 A CN 1074609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inwater
disposal ditches
road surface
utilization system
abandoned str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39093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460944B (zh
Inventor
秦升益
汪卫坤
简聪
马金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enchua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Original Assignee
Renchua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enchua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filed Critical Renchua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Priority to CN201610390937.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460944B/zh
Publication of CN1074609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609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4609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6094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FSEWERS; CESSPOOLS
    • E03F5/00Sewerage structures
    • E03F5/10Collecting-tanks; Equalising-tanks for regulating the run-off; Laying-up basins
    • E03F5/103Naturals or landscape retention bodies, e.g. pond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FSEWERS; CESSPOOLS
    • E03F5/00Sewerage structures
    • E03F5/04Gullies inlets, road sinks, floor drains with or without odour seals or sediment traps
    • E03F5/0401Gullies for use in roads or pavements
    • E03F5/0404Gullies for use in roads or pavements with a permanent or temporary filtering device; Filter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Road Paving Structures (AREA)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路面雨水弃流和综合利用系统,所述系统包括沿路面延伸方向铺设且沿路面的内外方向隔开布置的第一导水沟和第二导水沟,与第一导水沟的排水口相连通的第一雨水处理模块,以及与第二导水沟的排水口相连通的第二雨水处理模块,第一导水沟的入水点低于第二导水沟的入水点。在雨季雨水量较小时,初期雨水可以首先沿着路面流到第一导水沟中,然后流入至第一雨水处理模块进行处理。如在雨季雨水量较大时,雨水通过第一导水沟来不及排水,来不及排水的雨水可以通过第二导水沟,流入至第二雨水处理模块。通过不同数量的雨水处理模块来对应不同雨量的雨水的收集,可以解决现有单一固定点式下水口适应性差、来不及排水等问题。

Description

路面雨水弃流和综合利用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路面雨水收集处理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路面雨水弃流和综合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缺乏、时空分布又及不均匀的国家,这也使得雨水收集收集处理回收再利用也越来越被人重视。传统的雨水收集是在雨季时,一部分雨水落到地面后通过地面渗透补充地下水,一部分通过地面下水口收集后汇流到进雨水口,再通过收集管道收集后,排入到河道或者指定地方;随着城市化程度提高,这样的收集处理也存才很多缺点,每逢暴雨时节,城市污染严重,易造成下水口堵塞、管道堵塞、管道损坏,往往排水不及时易造成城市洪灾,并且传统管道不好施工,损坏不好维护,雨水也没有经过处理,造成雨水径流污染,生态环境破坏等,使雨水没有综合利用造成水资源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路面雨水弃流和综合利用系统,该系统能够适应不同雨量的雨水的排水。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路面雨水弃流和综合利用系统,其中,所述系统包括沿路面延伸方向铺设且沿路面的内外方向隔开布置的第一导水沟和第二导水沟,与所述第一导水沟的排水口相连通的第一雨水处理模块,以及与所述第二导水沟的排水口相连通的第二雨水处理模块,所述第一导水沟的入水点低于所述第二导水沟的入水点。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水沟的上方铺设有第一透水盖板,所述第二导水沟的上方铺设有和所述第一透水盖板相隔开的第二透水盖板,且所述第一透水盖板的上表面低于所述第二透水盖板的上表面。
可选地,所述第一透水盖板和所述第二透水盖板之间设置有防水隔层。
可选地,所述第二导水沟一体形成于所述第一导水沟上,以形成具有两个相互隔开的导水沟槽的双排导水沟结构。
可选地,所述双排导水沟结构包括底壁,分别从该底壁的左、右两端向上延伸的左侧壁和右侧壁,从该底壁上向上延伸的中侧壁,以及分别从所述左侧壁和中侧壁的顶端相对延伸且隔开的一对第一顶壁,以及分别从所述中侧壁和右侧壁的顶端相对延伸且隔开的一对第二顶壁,一对所述第一顶壁、左侧壁、中间壁和底壁围成所述第一导水沟,一对所述第二顶壁、右侧壁、中侧壁和底壁围成所述第二导水沟。
可选地,所述双排导水沟结构关于所述双排导水沟结构的宽度延伸方向的中心对称。
可选地,一对所述第一顶壁关于所述第一导水沟的宽度延伸方向的中心对称,一对所述第二顶壁关于所述第二导水沟的宽度延伸方向的中心对称。
可选地,所述第一雨水处理模块为用于植物生长利用的初期雨水处理模块,所述第二雨水处理模块为用于储存保鲜雨水的雨水收集利用模块,所述第一导水沟为雨水弃流导水沟,所述第二导水沟为雨水收集导水沟。
可选地,所述初期雨水处理模块包括生态雨水花园,所述雨水弃流导水沟通过管道连通到所述生态雨水花园的底部。
可选地,所述雨水收集利用模块包括蓄水井池、铺设在所述蓄水井池底部的透气防渗材质层、包围在所述蓄水井池外周的防渗水层,铺设在所述蓄水井池顶部的井盖。
可选地,所述蓄水井池为蜂窝井体结构。
可选地,所述蜂窝井体结构具有位于顶部的台阶槽,以及围绕所述台阶槽的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滤水井,所述台阶槽的底部向下形成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滤水井,所述井盖包括铺设到所述第一滤水井上的砂基井盖,以及铺设到所述第二滤水井上的混凝土井盖,所述台阶槽内填充有位于所述混凝土井盖上方的第一碎石层,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碎石层上方的混凝土层。
可选地,所述蓄水井池的底部设置有水泵。
可选地,所述初期雨水处理模块位于所述雨水收集利用模块的内侧,且所述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雨水收集导水沟和所述初期雨水处理模块之间的人行道。
可选地,所述人行道包括从上至下依次铺装的透水砖层、粘接找平层、第二碎石层,以及位于所述透水砖层、粘接找平层、第二碎石层两侧的一对透水路缘石。
可选地,所述人行道的上表面高于所述第二导水沟的入水点。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布置沿路面的内外方向铺设的且分隔开的第一导水沟和第二导水沟,并使得第一导水沟和第二导水沟分别和第一雨水处理模块和第二雨水处理模块相连,且所述第一导水沟的入水点低于所述第二导水沟的入水点。这样,在雨季雨水量较小时,初期雨水可以首先沿着路面流到第一导水沟中,然后流入至第一雨水处理模块进行处理。如在雨季雨水量较大(暴雨)时,雨水通过第一导水沟来不及排水,来不及排水的雨水可以通过第二导水沟,流入至第二雨水处理模块,即,可以通过第一雨水处理模块和第二雨水处理模块同时对雨水进行处理。因此,通过不同数量的雨水处理模块来对应不同雨量的雨水的收集,可以解决现有单一固定点式下水口适应性差、来不及排水等问题。
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提供的路面雨水弃流和综合利用系统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提供的双排导水沟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沿图2中线A-A所剖得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底壁 101左侧壁 102右侧壁
103中侧壁 104第一顶壁 105第二顶壁
11第一导水沟 12第二导水沟 13第一透水盖板
14第二透水盖板 20第一雨水处理模块 21管道
30第二雨水处理模块 31蓄水井池 311第一滤水井
312第二滤水井 32透气防渗材质层 33防渗水层
34井盖 341砂基井盖 342混凝土井盖
35第一碎石层 36混凝土层 40人行道
41透水砖层 42粘接找平层 43第二碎石层
44透水路缘石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在本发明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通常是按照附图的图面方向而言的,“内、外”是指相应部件轮廓的内和外。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路面雨水弃流和综合利用系统,例如,该系统可以铺装到路面的两侧,其中,系统包括沿路面延伸方向铺设且沿路面的内外方向隔开布置的第一导水沟11和第二导水沟12,与第一导水沟11的排水口相连通的第一雨水处理模块20,以及与第二导水沟12的排水口相连通的第二雨水处理模块30,第一导水沟11的入水点低于第二导水沟12的入水点。其中,此处的“内、外”是相对于路面而言的,即,靠近路面的中心的为内侧,远离路面的中心的外侧。
需要说明的是,雨水弃流导水沟11和雨水收集导水沟12的入水点是为便于说明导水沟的雨水渗透位置而虚拟出来的,并不是真实存在的。
通过布置沿路面的内外方向铺设的且分隔开的第一导水沟11和第二导水沟12,并使得第一导水沟11和第二导水沟12分别与第一雨水处理模块20和第二雨水处理模块30相连,且第一导水沟11的入水点低于第二导水沟12的入水点。这样,在雨季雨水量较小时,初期雨水可以首先沿着路面流到第一导水沟11中,然后流入至第一雨水处理模块20进行处理。如在雨季雨水量较大时,雨水通过第一导水沟11来不及排水,来不及排水的雨水可以通过第二导水沟12,流入至第二雨水处理模块30,即,可以通过第一雨水处理模块20和第二雨水处理模块30同时对雨水进行处理。因此,通过不同数量的雨水处理模块来对应不同雨量的雨水的收集,可以解决现有单一固定点式下水口适应性差、来不及排水等问题。
其中,第一雨水处理模块20和第二雨水处理模块30可以为任何合适的对雨水进行相同或不同处理的雨水处理模块,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制,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例如,为实现雨水的综合利用,第一雨水处理模块20可以为用于植物生长利用的初期雨水处理模块,第二雨水处理模块30可以为用于储存保鲜雨水的雨水收集利用模块,第一导水沟11可以为雨水弃流导水沟,第二导水沟12可以为雨水收集导水沟。
为同时实现雨水的收集和过滤功能,第一导水沟11的上方铺设有第一透水盖板13,第二导水沟12的上方铺设有和第一透水盖板13相隔开的第二透水盖板14,且第一透水盖板13的上表面低于第二透水盖板14的上表面。即,第一导水沟11的入水点位于第一透水盖板13所在的平面,第二导水沟12的入水点位于第二透水盖板14所在的平面。
其中,由于第一透水盖板13和第二透水盖板14能够允许雨水渗透且能拦截城市污染物,对雨水进行过滤。因此,在雨季雨水量较小时,初期雨水可以首先沿着路面流到入水点较低的第一透水盖板13处,过滤渗透进入雨水弃流导水沟,然后流入至初期雨水处理模块进行处理。如在雨季雨水量较大暴雨时,雨水在第一透水盖板13处渗透过慢或来不及渗透,这时,来不及渗透的雨水可以流至入水点较高的第二透水盖板14,过滤渗透进入雨水收集导水沟,然后流入至雨水收集利用模块,以进行回收利用。即,通过面式排水来对应不同大小雨水的收集,且收集和过滤同步进行,可以解决现有单一固定点式下水口堵塞、管道堵塞、来不及排水等问题。
其中,面式排水指的是雨水可以沿多个方向排水,其中包括雨水弃流导水沟和雨水收集导水沟的延伸方向例如马路的延伸方向,沿着雨水收集导水沟和雨水收集利用模块的连通方向,以及沿着雨水弃流导水沟和初期雨水处理模块的连通方向。
为保证雨季雨量较小时,雨水仅仅通过入水点较低的第一导水沟11疏导雨水,第一透水盖板13和第二透水盖板14之间设置有防水隔层15。这样,能够保证在雨水量少时,初期雨水全部流入至雨水弃流导水沟11中,以便对初期雨水集中进行处理。其中,防水隔层15可以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不透水材质制成,例如,混凝土,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制,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中。
第一导水沟11和第二导水沟12可以用混凝土粘接固定,或可以采用其他合适的方式进行固定连接,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制,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中。优选地,第二导水沟12一体形成于第一导水沟11上,以形成具有两个相互隔开的导水沟槽的双排导水沟结构。即,双排导水沟结构为一整体式结构,因而,施工方便,维护更简单,承载力更好,定性强。
作为一种通用形状的双排导水沟结构,如图2和图3所示,双排导水沟结构包括底壁100,分别从该底壁100的左、右两端向上延伸的左侧壁101和右侧壁102,从该底壁100上向上延伸的中侧壁103,以及分别从左侧壁101和中侧壁103的顶端相对延伸且隔开的一对第一顶壁104,以及分别从中侧壁103和右侧壁102的顶端相对延伸且隔开的一对第二顶壁105,一对第一顶壁104、左侧壁101、中间壁103和底壁100围成雨水弃流导水沟11,一对第二顶壁105、右侧壁102、中侧壁103和底壁100围成雨水收集导水沟12。
为简化双排导水沟结构的成形,且使得双排导水沟受力均匀,双排导水沟结构关于双排导水沟结构的宽度延伸方向的中心对称。
其中,双排导水沟结构的宽度延伸方向是指与雨水弃流导水沟11的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
为进一步保证双排导水沟受力均匀,一对第一顶壁104关于第一导水沟11的宽度延伸方向的中心对称,一对第二顶壁105关于第二导水沟12的宽度延伸方向的中心对称。
其中,第一导水沟11和第二导水沟12的宽度延伸方向与上文中的双排导水沟结构的宽度延伸方向相同。
优选地,如图1所示,初期雨水处理模块包括生态雨水花园,雨水弃流导水沟通过管道21连通到生态雨水花园的底部。这样,通过初期雨水经过第一透水盖板13过滤后,经由雨水弃流导水沟和管道21流入至生态雨水花园的底部,并可以通过具有将雨水从低处吸收到高处的吸水件,将收集的雨水从底部输送到生态雨水花园的顶部,满足生态雨水花园植物自然生长的水分需求。
其中,吸水件可以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任何适于将水分从低处自动送往高处的水分自动输送结构,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制,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中。
为实现收集雨水的储存保鲜功能,如图1所示,第二雨水处理模块30包括蓄水井池31、铺设在蓄水井池31底部的透气防渗材质层32、包围在蓄水井池31四周的防渗水层33,铺设在蓄水井池31顶部的井盖34。
其中,蓄水井池31可以用于储存收集的雨水,透气防渗材质层32,例如透气防渗砂,可以用于防止水分流失变质,防渗水层33,例如土工膜,可以用于防止水分流失,井盖34便于从蓄水井池31中取水利用,例如,可以在蓄水井池31的底部设置一个水泵,以将水分从底部抽取上来,可以用于洗车、冲厕、灌溉等多种需水场所,实现雨水的综合利用功能,另外,井盖34还可以加强蓄水井池31的结构强度。
为加强蓄水井池31的结构强度,利于施工,方便维护,稳固结构,蓄水井池31为蜂窝井体结构。
具体地,如图1所示,蜂窝井体结构具有位于顶部的台阶槽,以及围绕台阶槽的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滤水井311,台阶槽的底部向下形成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滤水井312,井盖34包括铺设到第一滤水井311上的砂基井盖341,以及铺设到第二滤水井312上的混凝土井盖342,台阶槽内填充有位于混凝土井盖342上方的第一碎石层35,以及位于第一碎石层35上方的混凝土层36。因此,混凝土层36和第一碎石层35可以进一步地提高整个蜂窝井体结构的强度,可以延长使用寿命。
为利于空间布置,使得整个路面雨水弃流和综合利用系统的连通管路布置更为简单,如图1所示,初期雨水处理模块位于雨水收集利用模块的内侧,且该系统还包括设置在雨水收集导水沟和初期雨水处理模块之间的人行道40。
其中,为便于补充地下水,人行道40包括从上至下依次铺装的透水砖层41、粘接找平层42、第二碎石层43,以及位于透水砖层41、粘接找平层42、第二碎石层43两侧的一对透水路缘石44。即,一对透水路缘石44中的左侧的一个位于雨水收集导水沟12和人行道40之间,右侧的另一个可以位于人行道40和上文的初期雨水处理模块之间。这样,暴雨时,一部分雨水可以通过左侧的透水路缘石44流经到第二碎石层43,补充给地下水,一部分雨水也可以通过透水砖层41进行过滤后,通过粘接找平层42和第二碎石层43补充给地下水,实现雨水的综合利用。
另外,流入到第二碎石层43中的水分也可以通过右侧的透水路缘石44流入至第一雨水处理模块20中。
为防止雨水影响到行人,人行道40的上表面高于第二导水沟12的入水点。即,人行道40的上表面高于第二透水盖板14的上表面。即,下雨时,路面上的雨水可以都通过第一透水盖板13和第二透水盖板14分别渗透进入雨水弃流导水沟和雨水收集导水沟,而不会流至人行道40上。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发明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发明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发明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发明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发明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6)

1.一种路面雨水弃流和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沿路面延伸方向铺设且沿路面的内外方向隔开布置的第一导水沟(11)和第二导水沟(12),与所述第一导水沟(11)的排水口相连通的第一雨水处理模块(20),以及与所述第二导水沟(12)的排水口相连通的第二雨水处理模块(30),所述第一导水沟(11)的入水点低于所述第二导水沟(12)的入水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路面雨水弃流和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水沟(11)的上方铺设有第一透水盖板(13),所述第二导水沟(12)的上方铺设有和所述第一透水盖板(13)相隔开的第二透水盖板(14),且所述第一透水盖板(13)的上表面低于所述第二透水盖板(14)的上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路面雨水弃流和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水盖板(13)和所述第二透水盖板(14)之间设置有防水隔层(1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路面雨水弃流和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水沟(12)一体形成于所述第一导水沟(11)上,以形成具有两个相互隔开的导水沟槽的双排导水沟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路面雨水弃流和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排导水沟结构包括底壁(100),分别从该底壁(100)的左、右两端向上延伸的左侧壁(101)和右侧壁(102),从该底壁(100)上向上延伸的中侧壁(103),以及分别从所述左侧壁(101)和中侧壁(103)的顶端相对延伸且隔开的一对第一顶壁(104),以及分别从所述中侧壁(103)和右侧壁(102)的顶端相对延伸且隔开的一对第二顶壁(105),一对所述第一顶壁(104)、左侧壁(101)、中间壁(103)和底壁(100)围成所述第一导水沟(11),一对所述第二顶壁(105)、右侧壁(102)、中侧壁(103)和底壁(100)围成所述第二导水沟(1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路面雨水弃流和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排导水沟结构关于所述双排导水沟结构的宽度延伸方向的中心对称。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路面雨水弃流和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一对所述第一顶壁(104)关于所述第一导水沟(11)的宽度延伸方向的中心对称,一对所述第二顶壁(105)关于所述第二导水沟(12)的宽度延伸方向的中心对称。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路面雨水弃流和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雨水处理模块(20)为用于植物生长利用的初期雨水处理模块,所述第二雨水处理模块(30)为用于储存保鲜雨水的雨水收集利用模块,所述第一导水沟(11)为雨水弃流导水沟,所述第二导水沟(12)为雨水收集导水沟。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路面雨水弃流和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初期雨水处理模块包括生态雨水花园,所述雨水弃流导水沟通过管道(21)连通到所述生态雨水花园的底部。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路面雨水弃流和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收集利用模块包括蓄水井池(31)、铺设在所述蓄水井池(31)底部的透气防渗材质层(32)、包围在所述蓄水井池(31)外周的防渗水层(33),铺设在所述蓄水井池(31)顶部的井盖(34)。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路面雨水弃流和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井池(31)为蜂窝井体结构。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路面雨水弃流和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蜂窝井体结构具有位于顶部的台阶槽,以及围绕所述台阶槽的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滤水井(311),所述台阶槽的底部向下形成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滤水井(312),所述井盖(34)包括铺设到所述第一滤水井(311)上的砂基井盖(341),以及铺设到所述第二滤水井(312)上的混凝土井盖(342),所述台阶槽内填充有位于所述混凝土井盖(342)上方的第一碎石层(35),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碎石层(35)上方的混凝土层(36)。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路面雨水弃流和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井池(31)的底部设置有水泵。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路面雨水弃流和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初期雨水处理模块位于所述雨水收集利用模块的内侧,且所述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雨水收集导水沟和所述初期雨水处理模块之间的人行道(40)。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路面雨水弃流和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人行道(40)包括从上至下依次铺装的透水砖层(41)、粘接找平层(42)、第二碎石层(43),以及位于所述透水砖层(41)、粘接找平层(42)、第二碎石层(43)两侧的一对透水路缘石(44)。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路面雨水弃流和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人行道(40)的上表面高于所述第二导水沟(12)的入水点。
CN201610390937.3A 2016-06-02 2016-06-02 路面雨水弃流和综合利用系统 Active CN10746094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390937.3A CN107460944B (zh) 2016-06-02 2016-06-02 路面雨水弃流和综合利用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390937.3A CN107460944B (zh) 2016-06-02 2016-06-02 路面雨水弃流和综合利用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60944A true CN107460944A (zh) 2017-12-12
CN107460944B CN107460944B (zh) 2023-10-03

Family

ID=605450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390937.3A Active CN107460944B (zh) 2016-06-02 2016-06-02 路面雨水弃流和综合利用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460944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22212A (zh) * 2018-01-16 2018-06-29 江苏中森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联排别墅地下雨水集中排放结构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79543B1 (en) * 1999-02-26 2002-04-30 Ecologic Holdings Pty Limited Water treatment system
CN201485768U (zh) * 2009-09-07 2010-05-26 北京仁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道路排水系统
CN103184761A (zh) * 2013-04-01 2013-07-03 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雨水竖向分区排水系统
CN203256566U (zh) * 2013-05-13 2013-10-30 无锡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双层雨水排水边沟
CN103643612A (zh) * 2013-12-27 2014-03-19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浅草沟及浅草沟的制造方法
CN103758203A (zh) * 2013-12-31 2014-04-30 北京仁创生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深基坑雨水净化池
US20140124424A1 (en) * 2012-11-06 2014-05-08 Chongqing University Integrated system for treating and recycling rainwater
CN204690903U (zh) * 2015-06-10 2015-10-07 远洋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小区雨水回收系统
CN205742501U (zh) * 2016-06-02 2016-11-30 北京仁创生态环保科技股份公司 路面雨水弃流和综合利用系统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79543B1 (en) * 1999-02-26 2002-04-30 Ecologic Holdings Pty Limited Water treatment system
CN201485768U (zh) * 2009-09-07 2010-05-26 北京仁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道路排水系统
US20140124424A1 (en) * 2012-11-06 2014-05-08 Chongqing University Integrated system for treating and recycling rainwater
CN103184761A (zh) * 2013-04-01 2013-07-03 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雨水竖向分区排水系统
CN203256566U (zh) * 2013-05-13 2013-10-30 无锡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双层雨水排水边沟
CN103643612A (zh) * 2013-12-27 2014-03-19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浅草沟及浅草沟的制造方法
CN103758203A (zh) * 2013-12-31 2014-04-30 北京仁创生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深基坑雨水净化池
CN204690903U (zh) * 2015-06-10 2015-10-07 远洋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小区雨水回收系统
CN205742501U (zh) * 2016-06-02 2016-11-30 北京仁创生态环保科技股份公司 路面雨水弃流和综合利用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22212A (zh) * 2018-01-16 2018-06-29 江苏中森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联排别墅地下雨水集中排放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60944B (zh) 2023-10-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89302B (zh) 一种用于社区雨水分流、削峰及生态净化的雨水花园系统
CN101775839B (zh) 雨水渗透-排放一体生态系统
CN109098268B (zh) 一种雨水渗蓄系统
CN204919757U (zh) 一种雨水原位净化修复系统
CN103408156A (zh) 立交桥雨水净化与收集利用综合方法与系统
CN204849520U (zh) 道路排水系统
CN110042724B (zh) 湿陷性黄土地区道路海绵设施雨水收集利用和排放系统
CN206616423U (zh) 基于海绵城市的下凹式绿地系统
CN206844282U (zh) 城镇道路雨水径流收集净化利用系统
CN106320429A (zh) 一种具有净化功能的雨水收集装置
KR20150110193A (ko) 조경식재부를 구비한 침투식 빗물저류조
CN207032427U (zh) 一种适用于老旧小区的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CN108999056A (zh) 海绵城市道路雨水一体化循环处理系统
CN104532942B (zh) 一种雨水净化树箱系统
CN102574718A (zh) 一种促进水利用的方案和方法
CN204898828U (zh) 一种雨水涵养-修复一体装置
CN110145014A (zh) 一种具有市政分流导水功能的生态路面
CN110130468A (zh) 一种具有雨水收集与道路维护功能的城市生态路面
CN206815479U (zh) 景观旋流排渗井
CN201817851U (zh) 雨水生态利用系统
CN107460944A (zh) 路面雨水弃流和综合利用系统
CN205742501U (zh) 路面雨水弃流和综合利用系统
CN207861912U (zh) 一种用于海绵城市的地下过滤沙床
CN107354989A (zh) 一种适用于老旧小区的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CN107938806A (zh) 一种利用海绵型雨水管补给深部地下水的装置及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