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616423U - 基于海绵城市的下凹式绿地系统 - Google Patents
基于海绵城市的下凹式绿地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616423U CN206616423U CN201720143672.7U CN201720143672U CN206616423U CN 206616423 U CN206616423 U CN 206616423U CN 201720143672 U CN201720143672 U CN 201720143672U CN 206616423 U CN206616423 U CN 20661642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cave
- trackside
- kerb
- concave type
- sponge cit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1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t coastal zones; at river basins
- Y02A10/30—Flood prevention; Flood or storm water management, e.g. using flood barrier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20/00—Water conservation; Efficient water supply; Efficient water use
- Y02A20/108—Rainwater harvesting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的下凹式绿地系统,包括消能层、下凹式绿化带、防渗层、碎石盲沟;消能层包括路侧缘石、卵石消能池、细石混凝土,卵石消能池置于路侧缘石内侧,路侧缘石、卵石消能池置于细石混凝土上;在下凹式绿化带的最低点处设有溢流雨水口;在下凹式绿化带上还设有沉沙井;防渗层包括从上往下依次设置的水泥砂浆、沥青、防渗复合土工膜;碎石盲沟置于防渗层的最低处,在碎石盲沟内设有横向排水管和与软式透水管;在碎石盲沟内从上往下依次填充粗砂垫层、碎石层。本实用新型能实现海绵城市的渗、蓄、滞、用、排功能,达到良好的雨水排放、收集利用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市政工程建设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的下凹式绿地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一些城市在强降雨天气后,积涝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城市的正常运转,造成了人民生命财产的严重损失。在传统的“以排为主”的雨洪管理理念指导下,城镇将收集到的大多数雨水通过市政雨水管网迅速排入受纳水体,对于雨水几乎不考虑下渗入土壤、资源化利用等途径。城市硬化地面造成雨水径流加剧,随着雨水在地表的冲刷,雨水径流污染问题也被提上研究日程。
目前,通过设置路基路面排水系统对路面水、地下水通过聚集、阻拦、隔通、疏通等方式排除到路基所覆盖地面的范围以外。现有的路基路面排水系统通常采用横向漫坡法和拦水带。横向漫坡法主要用于汇水容量较小、路面堤高较低、坡度高低不同且路基坡面有较强抗冲刷能力的路面。拦水带一般适用于水流冲刷力较大,能快速排出地表水的场合。目前还有一种排水方式—中央分隔排水。中央分隔排水通常分为两种:其一,当中央分隔带的宽度小于3 m时,使用设有铺面的横断面模式对中间分隔带两端采用双向横坡的方式,把道路水从中间流入到道路两端的路面上,使之汇入到统一排水系统中。其二,当中间分隔的宽度大于3 m时,设置向内侵水的横向坡度,通过集中地表水汇入到中间凹陷地段后,坡度惯性将其排入横向路基中。上述几种处理方法均以“排”为主,对雨水的收集,净化,回用缺乏考虑。
鉴于目前排水现状及问题,国内外许多城市开始实践新型雨洪管理概念,将雨洪渗蓄技术与城市道路相结合设计,构建以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为目标的“海绵城市”。《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 36号)中明确指出,建设下沉式绿地及城市湿地公园,提升城市绿地汇聚雨水、蓄洪排涝、补充地下水、净化生态功能。可见下沉式绿地对提升城市绿地的水文调蓄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的下凹式绿地系统及施工方法,该系统和方法能实现海绵城市的渗、蓄、滞、用、排功能,达到良好的雨水排放、收集利用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的下凹式绿地系统,置于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之间,包括消能层、下凹式绿化带、防渗层、碎石盲沟;
所述消能层有两个,分别置于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边缘,包括路侧缘石、卵石消能池、细石混凝土,卵石消能池置于路侧缘石内侧,且路侧缘石、卵石消能池置于细石混凝土上;
所述下凹式绿化带置于两个消能层之间,在下凹式绿化带的最低点处设有与地下排水系统连接的溢流雨水口;在下凹式绿化带上还设有沉沙井,所述沉沙井靠近机动车道一侧;
所述防渗层置于下凹式绿化带下方,呈下凹形,包括从上往下依次设置的水泥砂浆、沥青、防渗复合土工膜;
所述碎石盲沟置于防渗层的最低处,所述碎石盲沟内设有横向排水管和与横向排水管连接的软式透水管;在碎石盲沟内从上往下依次填充有粗砂垫层、碎石层。
在路侧缘石上设有多个进水口,相邻进水口的间距为40m,以方便雨水进入下凹式绿地,也确保路侧缘石强度,提高道路使用寿命。
下凹式绿化带呈弧形,其最低点比机动车道的路面边缘低0.1-0.3m,以使本系统达到最优的蓄、排功能。
所述卵石消能池的宽度为0.2-0.3m,以最小宽度减少雨水对道路冲刷,消减路面径流,消减洪峰流量,缓解道路因暴雨引发的滞洪灾害。
沉沙井顶标高低于机动车道的路面边缘0.1m;溢流雨水口有多个,相邻溢流雨水口的间距为4m,以在最少的投入下实现使多余雨水的良好排出。
本实用新型响应了“海绵城市”的理念,将城市道路排水系统与下凹式绿地系统结合,对雨水进行“渗”、“蓄”、“排”,是一种生态的雨水渗蓄设施。其主要优点为:一是通过卵石消能池减少雨水对道路冲刷,消减路面径流,消减洪峰流量,缓解道路因暴雨引发的滞洪灾害;二是通过下凹式绿化带(生态雨水过滤)将雨水净化,减轻道路扬尘,减轻路面污染;三是通过下凹式绿化带、碎石盲沟节约绿地灌溉用水,储蓄降水和路面径流,补充土壤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结合绿化带中溢流雨水口、碎石盲沟的排水管道设施(横向排水管、软式透水管),当地面径流较大,绿化带储蓄能力不足时,雨水可以通过高出绿化带高程而低于路面高程的溢流雨水口进入地下排水系统,碎石盲沟的排水管道设施也可以将下凹式绿化带内多余的水排出;实现了雨水“蓄”、“排”功能,也实现了防止内涝、水资源利用、景观美化的多重效益。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基于海绵城市的下凹式绿地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下凹式绿地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1、卵石消能池,2、下凹式绿地,3、溢流雨水口,4、沉沙井,5、φ210HDPE横向排水管,6、φ200HDPE软式透水管,7、粗砂垫层,8、碎石层,9、防渗层,10、细石混凝土,11、机动车道,12、非机动车道,13、路侧缘石。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和图2,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的下凹式绿地系统,置于机动车道11、非机动车道12之间,包括消能层、下凹式绿化带2、防渗层9、碎石盲沟。消能层有两个,分别置于机动车道11和非机动车道12边缘,包括路侧缘石13、宽度为0.2-0.3m的卵石消能池1、细石混凝土10;路侧缘石13上设有间距为40m的进水口;卵石消能池1置于路侧缘石13内侧,且路侧缘石13、卵石消能池1置于细石混凝土10上。下凹式绿化带2置于两个消能层之间,呈弧形,其最低点比机动车道11的路面边缘低0.1-0.3m,在较佳实施例中,下凹式绿化带2的最低点比机动车道11的路面边缘低0.2m;在下凹式绿化带2的最低点处设有多个与地下排水系统连接的溢流雨水口3,相邻溢流雨水口3的间距为4m;溢流雨水口3高出下凹式绿化带2的最低点而低于路面(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高程,以便于雨水的排出;在下凹式绿化带2上,靠近机动车道11一侧还设有沉沙井4,沉沙井4顶标高低于机动车道11边缘0.1m,用于过滤、净化雨水。防渗层置于下凹式绿化带2下方,呈下凹形,包括从上往下依次设置的水泥砂浆、沥青、防渗复合土工膜,水泥砂浆为2cm厚的M5水泥砂浆。碎石盲沟置于防渗层的最低处,且位于溢流雨水口3的正下方;碎石盲沟内设有φ210HDPE横向排水管5和与φ210HDPE横向排水管5连接的φ200HDPE软式透水管6;在碎石盲沟内从上往下依次填充有5cm厚的粗砂垫层7、30cm厚的碎石层8。
本实用新型中,路面和周边雨水排入绿化带、然后通过绿化带过滤和净化,当绿化带储蓄能力不足时,雨水通过溢流雨水口进入地下排水系统,收集的雨水可以用于绿化带养护及路面清理。本实用新型具有蓄、渗雨水,消减洪峰流量、减轻地表径流、污染等优点。
应当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5)
1.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的下凹式绿地系统,置于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之间,其特征在于:包括消能层、下凹式绿化带、防渗层、碎石盲沟;
所述消能层有两个,分别置于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边缘,包括路侧缘石、卵石消能池、细石混凝土,卵石消能池置于路侧缘石内侧,且路侧缘石、卵石消能池置于细石混凝土上;
所述下凹式绿化带置于两个消能层之间,在下凹式绿化带的最低点处设有溢流雨水口;在下凹式绿化带上还设有沉沙井,所述沉沙井靠近机动车道一侧;
所述防渗层置于下凹式绿化带下方,呈下凹形,包括从上往下依次设置的水泥砂浆、沥青、防渗复合土工膜;
所述碎石盲沟置于防渗层的最低处,所述碎石盲沟内设有横向排水管和与横向排水管连接的软式透水管;在碎石盲沟内从上往下依次填充有粗砂垫层、碎石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海绵城市的下凹式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在路侧缘石上设有多个进水口,相邻进水口的间距为40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海绵城市的下凹式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下凹式绿化带呈弧形,其最低点比机动车道的路面边缘低0.1-0.3m。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基于海绵城市的下凹式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卵石消能池的宽度为0.2-0.3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海绵城市的下凹式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沉沙井顶标高低于机动车道的路面边缘0.1m;溢流雨水口有多个,相邻溢流雨水口的间距为4m。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143672.7U CN206616423U (zh) | 2017-02-17 | 2017-02-17 | 基于海绵城市的下凹式绿地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143672.7U CN206616423U (zh) | 2017-02-17 | 2017-02-17 | 基于海绵城市的下凹式绿地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616423U true CN206616423U (zh) | 2017-11-07 |
Family
ID=602309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0143672.7U Active CN206616423U (zh) | 2017-02-17 | 2017-02-17 | 基于海绵城市的下凹式绿地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6616423U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103873A (zh) * | 2017-12-29 | 2018-06-01 |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 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的纳米沥青混凝土城市道路路面结构 |
CN108283079A (zh) * | 2018-01-05 | 2018-07-17 | 河南科技学院 | 一种蓄水型城市园林绿地系统 |
CN108661151A (zh) * | 2018-05-07 | 2018-10-16 | 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道路绿化带下渗雨水的净化及综合利用系统 |
CN109183532A (zh) * | 2018-09-21 | 2019-01-11 | 于佳惠 | 一种依附于道路的北方城市雨水净化调蓄生态利用系统 |
CN113833087A (zh) * | 2021-09-15 | 2021-12-24 | 中国雄安集团基础建设有限公司 | 一种城市道路雨水缓冲过滤净化组合设施 |
-
2017
- 2017-02-17 CN CN201720143672.7U patent/CN206616423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103873A (zh) * | 2017-12-29 | 2018-06-01 |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 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的纳米沥青混凝土城市道路路面结构 |
CN108283079A (zh) * | 2018-01-05 | 2018-07-17 | 河南科技学院 | 一种蓄水型城市园林绿地系统 |
CN108661151A (zh) * | 2018-05-07 | 2018-10-16 | 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道路绿化带下渗雨水的净化及综合利用系统 |
CN109183532A (zh) * | 2018-09-21 | 2019-01-11 | 于佳惠 | 一种依附于道路的北方城市雨水净化调蓄生态利用系统 |
CN109183532B (zh) * | 2018-09-21 | 2021-03-12 | 于佳惠 | 一种依附于道路的北方城市雨水净化调蓄生态利用系统 |
CN113833087A (zh) * | 2021-09-15 | 2021-12-24 | 中国雄安集团基础建设有限公司 | 一种城市道路雨水缓冲过滤净化组合设施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6616423U (zh) | 基于海绵城市的下凹式绿地系统 | |
CN207017395U (zh) | 一种用于海绵城市的雨水湿地系统 | |
CN106835890A (zh) | 基于海绵城市的下凹式绿地系统及施工方法 | |
CN106758675A (zh) | 带有滤水净水路缘石的雨水收集生态路面 | |
CN209779370U (zh) | 一种城市道路雨水收集利用和排放系统 | |
CN108547364A (zh) | 一种用于海绵城市的雨水收集处理系统 | |
CN207032427U (zh) | 一种适用于老旧小区的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 |
CN108894277A (zh) | 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公路雨水收集及排放系统 | |
CN110042724A (zh) | 湿陷性黄土地区道路海绵设施雨水收集利用和排放系统 | |
CN211621076U (zh) | 一种海绵城市透水路面 | |
CN109338839B (zh) | 一种建筑垃圾再利用城市渗蓄系统 | |
CN106088684A (zh) | 一种雨水收集再利用的下沉式广场及其施工方法 | |
CN206052850U (zh) | 一种道路绿化雨水调蓄系统 | |
CN208763116U (zh) | 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公路雨水收集及排放系统 | |
CN206721599U (zh) | 一种带有滤水净水路缘石的雨水收集生态路面 | |
CN216195095U (zh) | 一种海绵城市雨水再利用装置 | |
CN215252069U (zh) | 一种基于透水混凝土制成的自发光路面结构 | |
CN107354989A (zh) | 一种适用于老旧小区的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 |
CN109024673A (zh) | 一种海绵路面-地下综合管廊系统及施工工艺 | |
CN205529776U (zh) | 一种路面不透水道路的渗水结构 | |
CN103498505B (zh) | 一种能分离初期雨水径流的雨水篦子 | |
CN106368096A (zh) | 一种透水路面结构 | |
CN209338953U (zh) | 一种具有海绵城市排水设施的城市道路生态边沟 | |
CN205776651U (zh) | 一种城市道路排水系统 | |
CN202416116U (zh) | 一种路面雨水收集及利用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1116 Address after: 430223. 33, University Road, East Lake Development Zone, Wuhan, Hubei Patentee after: WISDRI URBAN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after: China Metallurgical South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430223. 33, University Road, East Lake New Technology Development Zone, Wuhan, Hubei Patentee before: China Metallurgical South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Ltd.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