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444550B - 流动路径控制装置及车辆高度调整设备 - Google Patents

流动路径控制装置及车辆高度调整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444550B
CN107444550B CN201710174306.2A CN201710174306A CN107444550B CN 107444550 B CN107444550 B CN 107444550B CN 201710174306 A CN201710174306 A CN 201710174306A CN 107444550 B CN107444550 B CN 10744455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flow path
switch valve
recess portion
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17430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444550A (zh
Inventor
宫田博行
村上阳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Astem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ow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owa Corp filed Critical Show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4445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445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4445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445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5/00Axle suspensions
    • B62K25/04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5/00Axle suspensions
    • B62K25/04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 B62K25/06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with telescopic fork, e.g. including auxiliary rocking arms
    • B62K25/08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with telescopic fork, e.g. including auxiliary rocking arms for front whe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11/00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springs
    • B60G11/32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springs having springs of different kinds
    • B60G11/48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springs having springs of different kinds not including leaf springs
    • B60G11/56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springs having springs of different kinds not including leaf springs having helical, spiral or coil springs, and also fluid spr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17/00Resilient suspensions having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spring or vibration-damper characteristics, for regulat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a supporting surface and a sprung part of vehicle or for locking suspension during us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surface conditions, e.g. due to speed or load
    • B60G17/02Spring characteristics, e.g. mechanical springs and mechanical adjusting means
    • B60G17/027Mechanical springs regulated by fluid means
    • B60G17/0272Mechanical springs regulated by fluid means the mechanical spring being a coil spr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17/00Resilient suspensions having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spring or vibration-damper characteristics, for regulat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a supporting surface and a sprung part of vehicle or for locking suspension during us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surface conditions, e.g. due to speed or load
    • B60G17/02Spring characteristics, e.g. mechanical springs and mechanical adjusting means
    • B60G17/04Spring characteristics, e.g. mechanical springs and mechanical adjusting means fluid spring characteristics
    • B60G17/048Spring characteristics, e.g. mechanical springs and mechanical adjusting means fluid spring characteristics with the regulating means inside the fluid spr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17/00Resilient suspensions having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spring or vibration-damper characteristics, for regulat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a supporting surface and a sprung part of vehicle or for locking suspension during us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surface conditions, e.g. due to speed or load
    • B60G17/06Characteristics of dampers, e.g. mechanical dampers
    • B60G17/08Characteristics of fluid damp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3/00Resilient suspensions for a single wheel
    • B60G3/01Resilient suspensions for a single wheel the wheel being mounted for sliding movement, e.g. in or on a vertical gui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00Springs
    • F16F1/02Springs made of steel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low internal friction; Wound, torsion, leaf, cup, ring or the like springs, the material of the spring not being relevant
    • F16F1/04Wound springs
    • F16F1/12Attachments or mountings
    • F16F1/121Attachments or mountings adjustable, e.g. to modify spring characteristic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56Means for adjusting the length of, or for locking, the spring or damper, e.g. at the end of the strok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6/00Indexing codes related to the manufacturing of suspensions: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the materials used, procedures or tools
    • B60G2206/01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suspension elements, e.g. arms, dampers, springs
    • B60G2206/4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dampers and/or springs
    • B60G2206/41Damp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300/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the type of vehicle
    • B60G2300/12Cycles; Motorcy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500/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the regulated action or device
    • B60G2500/10Damping action or damp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500/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the regulated action or device
    • B60G2500/30Height or ground clearan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5/00Axle suspensions
    • B62K25/04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 B62K2025/044Suspensions with automatic adjust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5/00Axle suspensions
    • B62K25/04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 B62K2025/045Suspensions with ride-height adjust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1/00Springs used in cycle frames or parts thereof
    • B62K2201/04Helical spr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1/00Springs used in cycle frames or parts thereof
    • B62K2201/08Fluid spr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第一开关阀、单元主体和控制阀。所述第一开关阀打开和关闭其中供应的油朝向储存室定向的第一径向连通孔。所述单元主体形成为具有容纳部、第一径向连通孔和侧凹部。容纳部从容纳有在第一开关阀关闭到第一开关阀的方向上施加力的油的第一开关阀背压室凹进。第一径向连通孔与容纳部和储存室连通。侧凹部从第一开关阀背压室凹进以便与容纳部连续,并且不与第一径向连通孔连续。单元主体形成排放流动路径,该排放流动路径从第一开关阀背压室穿过第一径向连通孔和侧凹部朝向储存室定向。所述控制阀形成为具有凹槽。控制阀装配至单元主体的容纳部分。控制阀通过在凹槽与侧凹部和第一径向连通孔连通的位置以及凹槽不与侧凹部和第一径向连通孔连通的位置之间移动来打开和关闭排放流动路径。

Description

流动路径控制装置及车辆高度调整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流动路径控制装置和一种车辆高度调整设备,所述车辆高度调整设备调整摩托车的车辆高度。
背景技术
近年来,提出了一种在行驶时增加摩托车的车辆高度并且在停驶时降低该车辆的高度以便让驾驶员能够轻易上下摩托车的设备。
例如,JP-B-H08-22680中公开的车辆高度调整设备响应于摩托车的车速而自动改变摩托车的车辆高度。所述车辆高度调整设备在车速达到设定速度时自动提升车辆高度,并且当车速达到低于或等于设定速度的车速时自动降低车辆高度。更具体地讲,当车速达到设定速度时开关自动接通并且电磁致动器工作,当车速达到上述速度时,调节阀体被推出,并且据此,与汽缸储油室连通的次级侧储油室和初级侧储油室之间的连通被阻塞,并且因此,来自泵的排出油被从初级侧储油室穿过直通油路径加压至工作油室。由于此,弹簧座被下压,并且据此,车辆高度上升。此外,当车速达到等于或低于设定速度的车速而使开关自动关闭时,调节阀体被吸引,初级侧储油室与次级侧储油室连通,工作油室内的工作油通过初级侧储油室和通道返回汽缸的油室,因而车辆高度下降。
发明内容
在使用切换诸如油(工作油)流体的流动路径的阀的情况下,期望将阀控制为以高精度操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以高精度操作阀的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流动路径控制装置包括第一阀、流动路径形成构件和第二阀。第一阀打开和关闭其中供应的流体朝向第一室定向的第一流动路径。流动路径形成构件形成为具有第一凹部、连通路径和第二凹部。第一凹部从容纳流体的第二室凹进,所述流体在第一阀关闭到第一阀的方向上施加力。连通路径与第一凹部和第一室连通。第二凹部从第二室凹进以便与第一凹部连续,并且不与连通路径连续。流动路径形成构件形成从第二室通过连通路径和第二凹部朝向第一室定向的第二流动路径。第二阀形成为具有从外表面凹陷的凹槽。第二阀装配至流动路径形成构件的第一凹部。第二阀通过在凹槽与第二凹部和连通路径连通的位置和凹槽不与第二凹部和连通路径连通的位置之间移动来打开和关闭第二流动路径。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车辆高度调整设备包括第一阀、流动路径形成构件和第二阀。第一阀打开和关闭其中从泵供应的流体朝向储存该流体的储存室定向的第一流动路径。流动路径形成构件形成为具有第一凹部、连通路径和第二凹部。第一凹部从容纳流体的背压室凹进,所述流体在第一阀关闭到第一阀的方向上施加力。连通路径与第一凹部和储存室连通。第二凹部从背压室凹进以便与第一凹部连通,并且以便不与连通路径连通。流动路径形成构件形成从背压室通过连通路径和第二凹部朝向储存室定向的第二流动路径。第二阀形成为具有从外表面凹陷的凹槽。第二阀容纳在流动路径形成构件的第一凹部中。第二阀通过在凹槽与第二凹部和连通路径连通的位置和凹槽不与第二凹部和连通路径连通的位置之间移动来打开和关闭第二流动路径。
根据本发明,可以以高精度操作阀。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摩托车的示意性构造的视图。
图2是根据所述实施例的前叉的剖视图。
图3A是示意性地示出了在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处于第一切换状态情况下的流动路径的开关状态的视图。
图3B是示意性地示出了在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处于第二切换状态情况下的流动路径的开关状态的视图。
图3C是示意性地示出了在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处于第三切换状态情况下的流动路径的开关状态的视图。
图3D是示意性地示出了在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处于第四切换状态情况下的流动路径的开关状态的视图。
图4是图2中的IV部分的放大视图。
图5是图4中的V部分的放大视图。
图6是单元主体的上端侧柱状部的透视图。
图7A是示出了控制阀的凹槽的轴向位置与第一径向连通孔的位置彼此重叠的状态的视图。
图7B是示出了控制阀的凹槽的轴向位置与第一径向连通孔的位置不彼此重叠的状态的视图。
图8是示出了压缩冲程中的前叉的操作视图。
图9是示出了伸展冲程中前叉的操作图。
图10是示出了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处于第一切换状态情况下油的流动状态的视图。
图11是示出了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处于第二切换状态情况下的油的流动状态的视图。
图12是示出了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处于第三切换状态情况下的油的流动状态的视图。
图13是示出了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处于第四切换状态情况下的油的流动状态的视图。
图14是示出了在凹槽处于与侧凹部和第一径向连通孔不连通的位置的情况下,在控制阀的外圆周表面与第一径向连通孔的开口部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是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摩托车1的示意性视图的视图。
摩托车1包括前轮2,其为前侧车轮;后轮3,其为后侧车轮;以及车辆主体10,其具有作为摩托车1的车架的车身框架11、车把12、发动机13、车座19等。
另外,摩托车1具有前叉21,前叉21为将前轮2连结至车辆主体10的悬架设备的一个实例。另外,摩托车1具有后悬架22,后悬架22将后轮3连结至车辆主体10。另外,前叉21和后悬架22是改变车辆主体10和前轮2和后轮3的轮轴相对位置的改变装置的实例。
摩托车1包括两个支架14和一个轴15。支架14固持设置在前轮2的右侧上的前叉21以及设置在前轮2的左侧上的前叉21,并且轴15设置在两个支架14之间。轴15由车身框架11可旋转地支撑。
摩托车1包括控制装置70,该控制装置70通过控制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300来控制摩托车1的车辆高度,该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300将在前叉21之后进行描述。
前叉21的构造
在下文中,将详细描述前叉21。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所述实施例的前叉21的剖视图。
根据所述实施例的前叉21是所谓的直立前叉,其设置在摩托车1的车辆主体10与前轮2之间并且支撑前轮2侧,并且其中外部构件110(将在后面描述)设置为靠近前轮2,并且内管210设置为靠近车辆主体10侧。
前叉21包括轮轴侧单元100和主体侧单元200。轮轴侧单元100具有外部构件110并附接到前轮2的轮轴,并且主体侧单元200具有内管210并附接到车辆主体10。前叉21包括设置在轮轴侧单元100和主体侧单元200之间的前轮侧弹簧500,使得前轮侧弹簧500吸收由于路面的粗糙度而施加到前轮2的振动。
外部构件110和内管210是同轴设置的圆筒形构件,并且在下文中,该圆形汽缸的中心线的方向(轴向)可以称为“竖直方向”。在该实施例中,“上”侧表示设置有车辆主体10的区域,“下”侧表示设置有前轮2的区域。轮轴侧单元100和主体侧单元200在竖直方向(轴向)中相对彼此移动,以使得前叉21吸收并抑制由路面粗糙度引起的振动,同时支撑前轮2。
轮轴侧单元100的构造
轮轴侧单元100包括:外部构件110,其附接到前轮2的轮轴;阻尼力产生单元130,其使用作为流体实例的油的粘滞阻力来产生阻尼力;杆150,其固持阻尼力产生单元130;以及杆固持构件160,其固持杆150的下端部。
轮轴侧单元100包括插入杆固持组件160的轴向凹部161a(将在后文描述)中的球面球166以及限制球166移动的限制构件167。
轮轴侧单元100包括:弹簧支撑构件170,其支撑前轮侧弹簧500的下端部;支撑构件固持构件180,其固持弹簧支撑构件170;以及导向构件190,其引导内管210的轴向移动。
外部构件110的构造
外部构件110具有:圆筒部111,其具有供内筒210插入的圆筒形状;以及轮轴支架部112,前轮2的轮轴可附接至所述轮轴支架部112。
圆筒部111在其上端部具有油封113和滑动衬套114。油封113密封内管210的外圆周表面与圆筒部111之间的间隙,并且滑动衬套114帮助圆筒部相对于内管210的外圆周表面平滑地滑动。
在轮轴支架部112中形成有轴向通孔112a和轮轴安装孔112b。杆固持构件160在轴向方向中插入轴向通孔112a中,并且前轮2的轮轴可以沿着与轴向方向相交的方向穿过并且附接到轮轴安装孔112b。
阻尼力产生单元130的构造
阻尼力产生单元130包括:活塞131,其分隔形成在汽缸230(将在后文描述)的内部空间中的工作油室50;上端侧阀136,其设置在活塞131的上端处;以及下端侧阀137,其设置在活塞131的下端侧上。阻尼力产生单元130包括支撑活塞131、上端侧阀136、下端侧阀137等的活塞螺栓140,以及通过旋紧到活塞螺栓140来定位活塞131、上端侧阀136、下端侧阀137等的螺母145。
活塞131是圆筒状构件,并且在活塞131的外圆周面上设有用于密封汽缸230和活塞131之间的间隙的密封构件。活塞131形成为具有第一通孔132和第二通孔133,第一通孔132和第二通孔133为轴向通孔。活塞131形成为具有第一径向连通路径134和第二径向连通路径135。第一径向连通路径134以在径向方向上延伸并与第一通孔132连通的方式形成在活塞131的上端部中。第二径向连通路径135以在径向方向上延伸并与第二通孔133连通的方式形成在活塞131的下端部中。在圆周方向上形成有多个(例如三个)第一通孔132和多个(例如三个)第二通孔133,并且第一径向连通路径134和第二径向连通路径135被定位成分别对应于第一通孔132和第二通孔133。
上端侧阀136被配置为具有单一的盘形金属板或多个堆叠的盘形金属板。在上端侧阀136的各金属板的中心处形成有通孔,并且活塞螺栓140的轴部141(其将在后文描述)穿过所述通孔。上端侧阀136堵塞第二通孔133并打开第一通孔132。
下端侧阀137是通过层叠多个盘形金属板形成的。在下端侧阀137的各金属板的中心处形成有通孔,并且活塞螺栓140的轴部141(其将在后文描述)穿过所述通孔。下端侧阀137堵塞第一通孔132并打开第二通孔133。
活塞螺栓140具有设置在活塞螺栓140的上端的柱状轴部141,以及设置在活塞螺栓140的下端侧上并且具有比轴部141的半径大的半径的柱状基部142。活塞螺栓140形成为具有从基部142的下端面朝向轴部141凹陷的凹部143。另外,活塞螺栓140的基部142可以具有例如六角柱体形状或棱柱形状。
轴部141的上端部形成为具有阳螺纹,所述阳螺纹旋紧至形成在螺母145上的阴螺纹。
凹部143的下端部的内圆周表面形成为具有阴螺纹,该阴螺纹旋紧至形成在杆150的上端部上的阳螺纹。径向通孔144径向形成在凹部143的上端部中,使得轴部141的外侧可与凹部143连通。
螺母145的上端部形成为具有阴螺纹146,活塞螺栓140的阳螺纹旋紧至所述阴螺纹146,并且从螺母145的下端面凹入的柱状凹部147形成在阴螺纹146下方并且其半径大于阴螺纹146的小半径。另外,螺母145形成为具有倾斜方向通孔148。倾斜方向通孔148穿过轴向倾斜方向,以与螺母145的外部和凹部147连通。另外,在螺母145的下端侧上设置有板阀149,所述板阀149覆盖倾斜方向通孔148的开口部。
如上配置的阻尼力产生单元130通过将形成在杆150的上端部上的阳螺纹旋紧至形成在活塞螺栓140的凹部143上的阴螺纹而由杆150固持。活塞131通过设置在活塞131的外圆周表面上的密封构件与汽缸230的内圆周表面接触,并且活塞131将汽缸230的内部空间分隔成第一油室51(其设置在活塞131上方)和第二油室52(其设置在活塞下方)。
杆150的构造
杆150是圆筒形构件,并且阳螺纹分别形成在杆150的上端部和下端部的外圆周表面上。形成在上端部上的阳螺纹被旋紧至阻尼力产生单元130的活塞螺栓140,并且形成在下端部上的阳螺纹被旋紧至形成在杆固持构件160的上端侧柱状部161上的阴螺纹161d。锁定螺母155被旋紧至形成在下端部上的阳螺纹,使得杆150被固定到杆固持构件160。
阴螺纹可以形成在杆150的下端部的内圆周表面上。
杆固持构件160的构造
杆固持构件160具有不同直径的多个柱状部,并且具体地,杆固持构件160具有作为上端部的上端侧柱状部161,作为下端的下端侧柱状部162,以及设置在上端侧柱状部161和下端侧柱状部162之间的中间柱状部163。
上端侧柱状部161形成为具有轴向凹部161a、径向凹部161b和径向通孔161c。轴向凹部161a从上端侧柱状部161的上端表面轴向凹入。径向凹部161b从上端侧柱状部161的外圆周表面在其整个圆周上径向凹入。径向通孔161c径向地穿过轴向凹部161a和径向凹部161b。
轴向凹部161a形成为具有阴螺纹161d,阴螺纹161d被旋紧至形成在杆150的下端部上的阳螺纹。轴向凹部161a形成为具有相对于轴向倾斜的倾斜表面161e,使得轴向凹部161a的内径朝向下侧逐渐减小。
上端侧柱状部161的下端部形成为具有阳螺纹161f,该阳螺纹161f被旋紧至形成在支撑构件固持构件180上的阴螺纹181(其将在后文描述)。
中间柱状部163的直径小于形成在外部构件110中的轴向通孔112a的内径,并且中间柱状部163装配至外部构件110的轴向通孔112a中。
阳螺纹162a形成在下端侧柱状部162的外圆周表面上。
形成在下端侧柱状部162上的阳螺纹162a被旋紧至插入外部构件110的轴向通孔112a中的螺母165,因此杆固持构件160固定到外部构件110。
限制构件167的构造
限制构件167是形成为圆筒形状的阶梯状构件。阳螺纹形成在限制构件167的上端部的外圆周表面上。在杆150的下端部的内圆周表面上形成的阴螺纹被旋紧至此阳螺纹,使得限制构件167固定到杆150。限制构件167的下端部限制插入到杆固持构件160的轴向凹部161a中的球166的移动。
弹簧支撑构件170的构造
弹簧支撑构件170是圆筒状构件,并且固定至支撑构件固持构件180的上端部。焊接、压装配合或使用止动环固定可以作为固定方法。
支撑构件固持构件180的构造
支撑构件固持构件180是圆筒状构件。支撑构件固持构件180的下端部形成为具有阴螺纹181,该阴螺纹181被旋紧至形成在杆固持构件160上的阳螺纹161f。形成在杆固持构件160上的阳螺纹161f被旋紧至阴螺纹181,使得支撑构件固持构件180固定到杆固持构件160。此外,支撑构件固持构件180和杆固持构件160可以通过使用止动环来固定。
在支撑构件固持构件180中形成有连通孔182,使得支撑构件固持构件180的内部和外部彼此连通,并且连通孔182设置在与杆固持构件160的径向凹部161b的位置对应的轴向位置处。
导向构件190的构造
导向构件190具有圆筒形状的圆筒部191以及形成为从圆筒部191的下端部朝向内侧径向定向的向内部192。
向内部192插入在杆固持构件160和外部构件110之间,使得导向构件190固定在杆固持构件160和外部构件110之间。
在向内部192的下端部中形成有倒角,并且密封构件195(诸如O形环)装配至形成在所述倒角与杆固持构件160之间的空间中。密封构件195密封导向构件190、杆固持构件160和外部构件110之间的间隙。因此,外部构件110的圆筒部111的内部空间被以不透液体的方式保持。
在如上所述配置的轮轴侧单元100中,在(i)外部构件110的内圆周表面与(ii)杆150和支撑构件固持构件180的外圆周表面之间形成有储存室40。储存室40储存密封在前叉21中的油。
主体侧单元200的构造
主体侧单元200包括两端均敞开的圆筒形内管210,以及附接到内管210的上端部的盖220。
主体侧单元200包括具有圆筒形状的汽缸230,以及附接到汽缸230的下端部并且密封汽缸230的内部空间的密封构件240。
主体侧单元200包括前轮侧弹簧长度改变单元250和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300。前轮侧弹簧长度改变单元250支撑前轮侧弹簧500的上端部,并且调整(改变)前轮侧弹簧500的长度,并且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300附接至汽缸230的上端部,并切换作为流体实例的油的流动路径。
内管210的构造
内管210是圆筒状构件。
内管210包括圆筒形滑动衬套211,其帮助内管210在下端部分中相对于外部构件110的圆筒部111的内圆周表面平滑地滑动。
内管210的上端部形成为具有阴螺纹213,该阴螺纹213被旋紧至形成在盖220上的阳螺纹221(其将在后文描述)。
盖220的构造
盖220是基本上呈圆筒形的构件。盖220的外圆周表面形成为具有阳螺纹221,阳螺纹221被旋紧至形成在内管210上的阴螺纹213,并且盖220的内圆周表面形成为具有阴螺纹,该阴螺纹被旋紧至形成在前轮侧弹簧长度改变单元250或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300上的阳螺纹。盖220附接至内管210并固持前轮侧弹簧长度改变单元250和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300。
盖220具有密封构件222,诸如O形环,其以不透液体的方式保持内管210的内部空间。
汽缸230的构造
汽缸230是圆筒形的构件。汽缸230的上端部的外圆周表面形成为具有阴螺纹,该阴螺纹被旋紧至形成在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300上的阳螺纹,并且汽缸230的下端部的内圆周表面形成为具有阴螺纹,该阴螺纹被旋紧至形成在密封构件240上的阳螺纹。
密封构件240的构造
密封构件240是圆筒状构件。密封构件240的外圆周表面形成为具有阳螺纹,该阳螺纹被旋紧至形成在汽缸230的下端部的内圆周表面上的阴螺纹。形成在汽缸230的下端部的内圆周表面上的阴螺纹被旋紧至此阳螺纹,使得密封构件240由汽缸230固持。
密封构件240在内圆周上具有滑动衬套245,并且该滑动衬套245帮助杆150的外圆周表面相对于密封构件240平滑地滑动。密封构件240具有设置在密封构件240和杆150的外圆周表面之间的密封构件246(诸如O形环),以及设置在密封构件240和汽缸230的内圆周表面之间的密封构件247(诸如O形环)并且因此汽缸230的内部空间被以不透液体的方式保持。
震动吸收构件248附接至密封构件240的上端部,并吸收当阻尼力产生单元130与震动吸收构件248接触时施加的震动。震动吸收构件248可以形成为由树脂或橡胶制成的弹性构件。
前轮侧弹簧长度改变单元250的构造
前轮侧弹簧长度改变单元250包括基部构件260和上端部支撑构件270。基部构件260固定至帽220,并且上端部支撑构件270支撑前轮侧弹簧500的上端部,并通过在轴向上相对于基部构件260移动来改变前轮侧弹簧500的长度。
基部构件260是基本上呈圆筒状的构件。在基部构件260的上端部中形成有突出部260a。突出部260a固定至帽220。
然而,基部构件260的上端部形成为具有突出部260b,该突出部260b的在圆周方向上的一部分沿径向方向突出。基部构件260的上端部形成流动路径41,以用于将汽缸230中的油排出到位于突出部260b的内表面和支撑构件400(将在后面描述)的下端部的外圆周表面之间的储存室40。
基部构件260在基部构件260的下端部中具有圆筒状滑动衬套261和密封构件262(诸如O形环)。滑动衬套261装配至基部构件260的外圆周,并帮助基部构件260相对于上端部支撑构件270的内圆周表面平滑地滑动,并且O形环设置在滑动衬套261内。在基部构件260的内圆周表面和汽缸230的外圆周表面之间形成有环形流动路径61。
上端部支撑构件270具有圆筒形状的圆筒部271以及形成为从圆筒部271的下端部朝向内侧径向定向的向内部272。上端部支撑构件270在汽缸230的外圆周表面与基部构件260的下端部之间的空间中形成柱塞缸室(jack chamber)60,所述柱塞缸室60容纳用于改变上端部支撑构件270相对于基部构件260的位置的油。
圆筒部271的内径被设定为小于装配到基部构件260的滑动衬套261的外径。径向通孔273径向地形成在圆筒部271中,使得圆筒部271的内部和外部彼此连通。油从柱塞缸室60通过径向通孔273排出到储存室40,使得上端部支撑构件270相对于基部构件260的移动量受到限制。
密封构件274(诸如O形环)设置在向内部272的内圆周侧上,并通过密封向内部272和汽缸230的外圆周表面之间的间隙来以不透液体的方式保持柱塞缸室60。
汽缸230中的油通过形成在基部构件260的内圆周表面和汽缸230的外圆周表面之间的环形流动路径61供应到柱塞缸室60。下文将给出对其的详细描述。
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300的构造
图3A是示意性地示出了在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300处于第一切换状态(其将在下文描述)情况下的流动路径的开关状态的视图。图3B是示意性地示出了在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300处于第二切换状态(其将在下文描述)情况下的流动路径的开关状态的视图。图3C是示意性地示出了在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300处于第三切换状态(其将在下文描述)情况下的流动路径的开关状态的视图。图3D是示意性地示出了在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300处于第四切换状态(其将在下文描述)情况下的流动路径的开关状态的视图。
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300是将由泵600(其将在下文描述)排出的油供应切换到储存室40,将由泵600排出的油供应切换到柱塞缸室60,或者将容纳在柱塞缸室60中的油供应切换到储存室40的装置。
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300形成为具有与汽缸230和储存室40的内部连通的第一连通路径R1,与汽缸230和柱塞缸室60的内部连通的第二连通路径R2,以及与柱塞缸室60和储存室40连通的第三连通路径R3和第四连通路径R4。
此外,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300包括打开和关闭第一连通路径R1的第一开关阀301,打开和关闭第二连通路径R2的第二开关阀302,打开和关闭第三连接路径R3的第三开关阀303,以及打开和关闭第四连通路径R4的第四开关阀304。
在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300处于第一切换状态的情况下,如图3A所示,第一开关阀301打开并且第三开关阀303和第四开关阀304关闭,因此由泵600排出的油通过第一连通路径R1到达储存室40。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由泵600排出的油的压力不像第二开关阀302打开时那么高,所以油不在第二连通路径R2中循环。换句话说,由于第一开关阀301打开,所以第二开关阀302关闭。另外,在第一切换状态下,柱塞缸室60中的油量既不增加也不减少。
在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300处于第二切换状态的情况下,如图3B所示,第一开关阀301、第三开关阀303、第四开关阀304关闭,并且因此由泵600排出的油打开第二开关阀302并通过第二连通路径R2到达柱塞缸室60。在第二切换状态下,柱塞缸室60中的油量增加。因此,柱塞缸室60扩大。
在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300处于第三切换状态的情况下,如图3C所示,第一开关阀301和第四开关阀304关闭,第三开关阀303打开,因此柱塞缸室60中的油通过第三连通路径R3到达储存室40。在第三切换状态下,柱塞缸室60中的油量减少。因此,柱塞缸室60收缩。
在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300处于第四切换状态的情况下,如图3D所示,第一开关阀301和第三开关阀303关闭,第四开关阀304打开,因此柱塞缸室60中的油通过第四连通路径R4到达储存室40。如下文将描述的,第四连通路径R4的流路区域比第三连通路径R3的流路区域宽,在第四切换状态下,柱塞缸室60内的油量比第三切换状态下减少得更快。因此,柱塞缸室60快速收缩。
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300的具体构造
图4是图2中的IV部分的放大视图。
图5是图4中的V部分的放大视图。
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300包括:第一卷簧311,其沿着第一连通路径R1相对于第一开关阀301关闭的方向施加力;第二卷簧312,其沿着第二连通路径R2相对于第二开关阀302关闭的方向施加力;以及第三卷簧313,其沿着第三连通路径R3相对于第三开关阀303关闭的方向施加力。
另外,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300包括控制第一开关阀301的打开和关闭的控制阀305,设置在控制阀305下方的控制阀卷簧315,以及前轮侧螺线管320,该前轮侧螺线管320反抗控制阀卷簧315的弹簧力而向下移动控制阀305。
另外,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300包括推杆316,推杆316反抗设置在第三开关阀303下方的第三卷簧313的弹簧力而向下移动第三开关阀303。推杆316由控制阀305推动而向下移动。
另外,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300包括单元主体330以及安装在单元主体330上并支撑第二开关阀302的第二开关阀支撑构件370。另外,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300包括支撑第四开关阀304的第四开关阀支撑构件380以及覆盖第四开关阀支撑构件380的开口部的覆盖构件395。此外,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300包括卷簧支撑构件388和板簧389,卷簧支撑构件388和板簧389设置在第二开关阀支撑构件370与第四开关阀支撑构件380的向内部382(其将在后文描述)之间并且支撑第二卷簧312的上端部。
关于第一开关阀301
第一开关阀301包括具有圆筒形状的圆筒部301a以及具有圆锥形状并且具有倾斜表面301c的圆锥部301b,该倾斜表面301c相对于轴向方向倾斜,使得圆锥部301b的外径朝向下侧逐渐减小。
密封构件306(诸如O形环)装配到圆筒部301a的外圆周表面301d与单元主体330的上端侧柱状部340(其将在下文描述)之间的空间。
在圆锥部301b的中心部分中形成有沿轴向方向的通孔301e。通孔301e与圆筒部301a的内部和圆锥部301b的外部连通。通孔301e与单元主体330的轴向连通孔351(其将在下文描述)连通,并且与其中存在向第一开关阀301施加向下力的油的空间(以下称为“第一开闭阀背压室B1”)连通。此外,第一开关阀背压室B1是由前轮侧螺线管320(其将在下文描述)的壳体325的下端面、弹簧支撑构件307、单元主体330的中央突出部347等围绕的空间。
第一卷簧311设置在第一开关阀301的圆筒部301a的内侧上,并且下端部支撑在第一开关阀301的圆锥部301b的上端面上。
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300包括支撑第一卷簧311的上端部的弹簧支撑构件307,以及抑制密封构件306的向上移动的保持环308。
保持环308具有圆筒状形状,并且保持环308的内径大于第一开关阀301的圆筒部301a的外径。保持环308的外径大于单元主体330的上端侧柱状部340(其将在下文描述)的第一柱状凹部346a的内径,并且被压至第一柱状凹部346a。此外,保持环308抑制密封构件306的向上运动。另外,保持环308可以形成为与上端侧柱状部340一体化。
弹簧支撑构件307是环形薄板,弹簧支撑构件307的中心部分形成为具有通孔,该通孔的直径大于单元主体330的中心突出部347(其将在下文描述)的外径。弹簧支撑构件307设置在第一开关阀301、第一卷簧311、密封构件306和保持环308的上方,并且抑制第一开关阀301和第一卷簧311的向上运动。
第四开关阀304的构造
第四开关阀304包括具有柱状形状并且彼此直径不同的第一柱状部391和第二柱状部392。第一柱状部391的直径小于第二柱状部392的直径。
此外,在第四开关阀304中形成有沿轴向穿透的轴向通孔393。轴向通孔393包括具有柱状形状并且彼此直径不同的第一通孔393a和第二通孔393b。第一通孔393a的孔直径d1大于第二通孔393b的孔直径d2。第二通孔393b的孔直径d2大于推杆316的第二轴部318(其将在下文描述)的直径,并且第一通孔393a的孔直径d1大于推杆316的第三轴部319(其将在下文描述)的直径,使得推杆316穿过轴向通孔393的内部。然而,为了抑制推杆316的向下运动,第二通孔393b的孔直径d2大于推杆316的第三轴部319的直径。
第二柱状部392形成为具有从下端面凹入的下端侧凹部392a。在下端侧凹部392a中的第二通孔393b的开口部中,形成有沿着球形第三开关阀303的上端部的形状的凹部。
控制阀305的构造
控制阀305是柱状构件。在控制阀305的外圆周表面上形成有凹槽305a,该凹槽305a是在其整个圆周上凹陷的。另外,控制阀305形成为具有上端侧凹部305b和倾斜孔305c。上端侧凹部305b沿轴向方向从上端面凹陷。倾斜孔305c相对于轴向方向倾斜,以与上端侧凹部305b和控制阀305的下部连通。
控制阀305通过由插入到上端侧凹部305b中的前轮侧螺线管320的操作杆324被向下按压,而反抗控制阀卷簧315的弹簧力向下移动。同时,在操作杆324向上移动的情况下,控制阀305通过控制阀卷簧315的弹簧力向上移动。
推杆316的构造
如图4所示,推杆316包括位于上端部侧上的柱状第一轴部317,位于下端部侧上的柱状第二轴部318,以及位于第一轴部317和第二轴部318之间的柱状第三轴部319。第三轴部319的直径大于第一轴部317和第二轴部318的直径。此外,第三开关阀303和推杆316可以彼此一体化。
前轮侧螺线管320的构造
前轮侧螺线管320是比例螺线管,其包括线圈321,设置在线圈321的内侧上的芯322,被引导至芯322内的柱塞323,以及连结至柱塞323的操作杆324。
此外,前轮侧螺线管320包括容纳线圈321、芯322、柱塞323等的壳体325以及覆盖壳体325的开口部的覆盖件326。
操作杆324是中空的,其上端部容纳在壳体325的内部,并且其下端部从壳体325突出。
壳体325包括具有圆筒形状的圆筒部325a以及形成为从圆筒部325a的下端部朝向内侧径向定向的向内部325b。向内部325b形成为具有穿过操作杆324的通孔。引导操作杆324移动的导向衬套325c装配至向内部325b。
如上所述配置的前轮侧螺线管320通过安装在帽220上的连接器和引线被通电至线圈321,并且根据通电电流在柱塞323中产生了轴向推力。此外,通过柱塞323的推力使连结至柱塞323的操作杆324在轴向上移动。在根据此实施例的前轮侧螺线管320中,在柱塞323中产生了轴向推力,使得当流至线圈321的通电电流增加时,操作杆324从壳体325突出的量增加。
另外,对线圈321的通电量由控制装置70控制。
单元主体330的构造
单元主体330包括设置在上端侧上的柱状上端侧柱状部340,以及设置在上端侧柱状部340下方的第一圆筒部350和第二圆筒部360,所述第一圆筒部350和第二圆筒部360具有圆筒形状并且具有彼此不同的外径。
上端侧圆柱部340的外径与第一圆筒部350的外径基本上相同,并且第一圆筒部350的外径大于第二圆筒部360的外径。
在上端侧柱状部340的中央部中形成有上端侧中央凹部342、下端侧中央凹部344和中心连通孔345。上端侧中央凹部342从上端面341向下方凹陷。下端侧中央凹部344从下端面343向上方凹陷。中心连通孔345与上端侧中央凹部342和下端侧中央凹部344连通。
图6是单元主体330的上端侧柱状部340的透视图。
上端侧中央凹部342包括容纳控制阀305以使控制阀305可移动的容纳部342a。此外,上端侧中央凹部342包括侧凹部342b,该侧凹部342b从中央突出部347(其将在下文描述)的上端面沿轴向进一步凹陷至控制阀305的移动范围的下限下方的部分处,以便在与轴向方向相交的径向方向上与容纳部342a连续。
在上端侧柱状部340中,在上端侧中央凹部342与外圆周表面之间形成有上端侧中间凹部346。上端侧中间凹部346从上端面341向下方凹陷。上端侧中间凹部346包括三个柱状凹部,该三个柱状凹部包括具有柱状形状并且彼此直径不同的第一柱状凹部346a、第二柱状凹部346b和第三柱状凹部346c。另外,上端侧柱状部340形成为具有交叉方向连通孔346d,该交叉方向连通孔346d是在与轴向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与第二柱状凹部346b和外部连通的孔。
此外,在上端侧柱状部340的中央部中,在上端侧中央凹部342的周围设置有从上端面341向上方突出的中央突出部347。
此外,上端侧柱状部340包括从上端部沿径向方向朝向外侧定位的凸缘部348。凸缘部348形成为具有切口部348a,该切口部348a在圆周方向上的一部分被切除。
此外,上端侧柱状部340形成为具有第一径向连通孔349a和第二径向连通孔349b。第一径向连通孔349a是与上端侧中央凹部342和切口部348a连通的径向通孔。第二径向连通孔349b是与下端侧中央凹部344和外部连通的径向通孔。
在圆周方向上,在未形成上端侧中央凹部342的侧凹部342b的位置处形成有一个第一径向连通孔349a。在此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一径向连通孔349a和侧凹部342b形成在中心线上彼此相对的两侧上。第一径向连通孔349a是柱状孔,并且可以采用第一径向连通孔349a的孔直径在轴向方向上与控制阀305的凹槽305a的孔直径相同的实例。
在圆周方向上未形成上端侧中间凹部346的部分处形成有一个或多个第二径向连通孔349b。
轴向连通孔351形成在第一圆筒部350中。轴向连通孔351是与以下部分连通的轴向连通孔:(1)位于第一圆筒部350下方并且形成在第二圆筒部360的外圆周表面与汽缸230的内圆周表面之间的空间,和(2)上端侧中间凹部346。在圆周方向上形成有一个或多个轴向连通孔351。
在第一圆筒部350的外圆周表面上形成有第一径向凹部352、第二径向凹部353和阳螺纹354。第一径向凹部352和第二径向凹部353在其整个圆周上沿径向方向凹陷。阳螺纹354被旋紧至形成在汽缸230的上端部中的阴螺纹。
密封第一径向凹部352和前轮侧弹簧长度改变单元250的基部构件260之间的间隙的密封构件355(诸如O形环)装配至第一径向凹部352。
密封第二径向凹部353和汽缸230之间的间隙的密封构件356(诸如O形环)装配至第二径向凹部353。
此外,第一圆筒部350形成有第三径向连通孔357,第三径向连通孔357是与内部部分和外部部分连通的径向通孔。第三径向连通孔357的径向位置在第一径向凹部352和第二径向凹部353之间。
在第二圆筒部360的内圆周表面的下端部中形成有阴螺纹361。形成在第二开关阀支撑构件370的外圆周表面上的阳螺纹373a(其将在下文描述)被旋紧至阴螺纹361。
第二开关阀支撑构件370的构造
第二开关阀支撑构件370包括:具有圆筒状形状并且位于上端部侧上的上端侧圆筒部371,位于中央部中的柱状部372,以及位于下端部侧上的下端侧圆筒部373。
上端侧圆筒部371的外径小于单元主体330的第一圆筒部350的内圆周表面的直径,并且上端侧圆筒部371插入到单元主体330的第一圆筒部350中。
柱状部372形成为具有多个(在本实施例中为三个)轴向通孔372a,所述轴向通孔372a围绕中心线在圆周方向上以相等间隔沿轴向穿透。在每个轴向通孔372a中的上端侧上的开口部形成为具有沿着球形第二开关阀302的下端部的形状的凹部。在柱状部372的外圆周表面的整个圆周上形成有凹槽372b。密封凹槽372b和单元主体330之间的间隙的密封构件374(诸如O形环)装配至凹槽372b。
下端侧圆筒部373的内圆周表面定位在形成于柱状部372中的轴向通孔372a的径向外侧上。阳螺纹373a形成在下端侧圆筒部373的外圆周表面上。阳螺纹373a被旋紧至形成在单元主体330的下端部中的阴螺纹。收集构件375设置在下端侧圆筒部373的内侧上。收集构件375收集由泵600(其将在下文描述)排出的油尘。
当形成在下端侧圆筒部373的外圆周表面上的阳螺纹373a被旋紧至形成在单元主体330中的阴螺纹361时,第二开关阀支撑构件370安装到单元主体330上。此外,在上端侧圆筒部371的内侧上,沿圆周方向以等间隔设置有三个第二开关阀302,并且容纳有按压第二卷簧312和三个第二开关阀302的第二开关阀按压构件378。第二开关阀302通过安置在形成于柱状部372中的轴向通孔372a中的上端侧上的开口部中而阻塞轴向通孔372a。
收集构件375的构造
收集构件375包括盘状网376和圆筒状固持构件377,圆筒状固持构件377具有圆筒形状并在其内侧上固持网376。当固持构件377被压至下端侧圆筒部373时,收集构件375被安装到下端侧圆筒部373上。此外,收集构件375可以仅由例如通过粘合剂直接附接到第二开关阀支撑构件370的下端侧圆筒部373的网376构成。此外,收集构件375和下端侧圆筒部373可以通过使用止动环来固定。
第二开关阀按压构件378的构造
第二开关阀按压构件378包括两个圆筒部,该两个圆筒部包括具有圆筒状形状并且彼此具有相同内径和不同外径的第一圆筒部378a和第二圆筒部378b。第二开关阀按压构件378的内径略大于第四开关阀支撑构件380的柱状部383的外径。第二开关阀按压构件378在被第四开关阀支撑构件380的柱状部383支撑的同时沿轴向移动。
第一圆筒部378a的外径小于第二卷簧312的内径。
第二圆筒部378b的外径大于第二卷簧312的内径,并且小于第二开关阀支撑构件370的上端侧圆筒部371的内径。第二圆筒部378b在上端面上支撑第二卷簧312的下端部。
来自第二卷簧312的向下偏压力被施加到第二开关阀按压构件378,并且第二开关阀按压构件378定位在第二圆筒部378b的下端面与三个第二开关阀302接触的位置处。
第四开关阀支撑构件380的构造
第四开关阀支撑构件380包括具有圆筒形状的圆筒部381,形成为从圆筒部381中的下端部朝向径向内侧定向的向内部382,以及从向内部382的下端部向下方定向的柱状部383。
第四开关阀支撑构件380形成为具有轴向通孔384,轴向通孔384在轴向方向上穿过向内部382和柱状部383。圆筒部381的内部部分和柱状部383下方的部分通过轴向通孔384彼此连通。
第四开关阀支撑构件380形成为具有径向连通孔385,该径向连通孔385是与圆筒部381和第四开关阀支撑构件380的外侧连通的径向通孔。在圆周方向上以等间隔形成有多个径向连通孔385。
在向内部382中,设置有从上端面向轴向上部突出的突出部382a。突出部382a中的轴向通孔384的开口部形成为具有沿着第三开关阀303的下端部的形状的凹部。
在第四开关阀支撑构件380的圆筒部381中,容纳有第四开关阀304、第三开关阀303、第三卷簧313、支撑第三卷簧313的上端部的支撑构件386,以及抑制第三开关阀303在径向方向上移动的抑制构件387。
支撑构件386是环形薄板,其中心部分形成为具有直径小于第三开关阀303的直径的通孔。支撑构件386在中央部的通孔的周缘与第三卷簧313的上端部接触时支撑第三卷簧313的上端部。第三开关阀303的向下运动因第三开关阀303装配到支撑构件386的中央部的通孔而受抑制。在产生到支撑构件386并使第三开关阀303向下移动的力与从第三卷簧313施加的向上力平衡的位置处,确定支撑构件386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在未从推杆316按压第三开关阀303的情况下,第三卷簧313的弹簧力被设定为使得第三开关阀303阻塞第四开关阀304的第二通孔393b的开口部。同时,在从推杆316强力按压第三开关阀303的情况下,第三卷簧313的弹簧力被设定为使得第三开关阀303安装在第四开关阀支撑构件380的向内部382的突出部382a上,并且阻塞形成在第四开关阀支撑构件380中的轴向通孔384的上侧上的开口部。
抑制构件387是环形薄板,其中心部分形成为具有中心通孔387a,该中心通孔387a的直径大于中央部中的第三开关阀303的直径。由于第三开关阀303设置在抑制构件387的中心通孔387a的内侧上,因此第三开关阀303在径向方向上的移动受到抑制。另外,在抑制构件387中的中心通孔387a的周缘上以等间隔沿圆周方向形成有多个周缘通孔387b,并且油通过该多个通孔在轴向方向上循环。
覆盖构件395的构造
覆盖构件395包括三个圆筒部,该三个圆筒部包括具有圆筒状形状并且彼此具有相同内径和不同外径的第一圆筒部396、第二圆筒部397和第三圆筒部398。
第一圆筒部396的外径小于单元主体330的第一圆筒部350的内圆周表面的直径,并且大于第四开关阀支撑构件380的圆筒部381的内径。当第四开关阀支撑构件380的圆筒部381的上端面抵靠第一圆筒部396的下端面时,第四开关阀支撑构件380的向上运动被抑制。此外,在第一圆筒部396的外圆周表面上形成有凹槽396a。凹槽396a在第一圆筒部396的外圆周表面的整个圆周上凹陷。密封凹槽396a和单元主体330之间的间隙的密封构件399(诸如O形环)装配至凹槽396a。此外,覆盖构件395可以形成为与单元主体330一体化。
第二圆筒部397的外径与第四开关阀支撑构件380的圆筒部381的内径基本上相同。第二圆筒部397装配到第四开关阀支撑构件380的圆筒部381的内侧。
第三圆筒部398的外径小于第四开关阀支撑构件380的圆筒部381的内径。密封构件314为弹性构件(诸如环形树脂或橡胶),其被压至第三圆筒部398和第四开关阀支撑构件380的圆筒部381之间的空间。通过将第三圆筒部398的轴向尺寸减小为小于密封构件314的尺寸,并且通过使第四开关阀304与密封构件314接触,第四开关阀304和密封构件314之间的流动路径被密封。
覆盖构件395的内径大于推杆316的第三轴部319的直径,并且推杆316设置在覆盖构件395的内侧上。
卷簧支撑构件388的构造
卷簧支撑构件388是十字形薄板,其中心部分形成为具有通孔,该通孔的直径大于第四开关阀支撑构件380的柱状部分383的外径。当在轴向方向上观察时,薄板具有十字形状。卷簧支撑构件388在下端面上支撑第二卷簧312的上端部。
卷簧支撑构件388中的从通孔的中心起的径向尺寸大于第二开关阀支撑构件370的上端侧圆筒部371的内圆周表面的半径。
当卷簧支撑构件388抵靠第二开关阀支撑构件370的上端侧圆筒部371的上端面时,其向下运动被抑制。
卷簧支撑构件388定位在从板簧389施加的向下偏压力和从第二卷簧312施加的向上偏压力平衡的位置处。
支撑构件400的构造
如图4所示,支撑构件400具有圆筒形状的圆筒部401以及形成为从圆筒部401的下端部朝向内侧径向定向的向内部402。
圆筒部401的上端部的外圆周表面形成为具有阳螺纹403,所述阳螺纹403旋紧至形成在盖220上的阴螺纹。形成在圆筒部401的外圆周表面上的阳螺纹403被旋紧至形成在盖220上的阴螺纹,使得支撑构件400由盖220固持。第四开关阀支撑构件380的凸缘部和单元主体330的凸缘部插入在向内部402和前轮侧螺线管320之间,使得支撑构件400固持第四开关阀支撑构件380和单元主体330。
关于形成在单元主体330的上端侧柱状部340中的侧凹部342b和第一径向连通孔349a之间的位置关系
图7A和图7B是在轴向方向上垂直并且穿过单元主体330的上端侧柱状部340的第一径向连通孔349a的孔中心的表面上的剖视图。图7A是示出了控制阀305的凹槽305a的轴向位置与第一径向连通孔349a的位置彼此重叠的状态的视图。图7B是示出了控制阀305的凹槽305a的轴向位置与第一径向连通孔349a的位置不彼此重叠的状态的视图。
在如上所述配置的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300中,在对前轮侧螺旋管320的线圈321停止通电或供应的电流小于预先设定的第一参考电流的情况下,从壳体325突出的操作杆324的突出量变得小于预先设定的第一参考量。在本实施例中,在操作杆324的突出量小于第一参考量的情况下,控制阀305的凹槽305a的轴向位置与形成在单元主体330的上端侧柱状部340中的第一径向连通孔349a重叠。例如,在对前轮侧螺旋管320的线圈321的通电停止并且操作杆324的突出量为初始量的情况下,控制阀305定位在初始位置处。在控制阀305处于初始位置的情况下,控制阀305的凹槽305a的轴向中心位置和第一径向连通孔349a的孔中心的位置变得彼此相同,并且凹槽305a和第一径向连通孔349a彼此重叠。此外,在此时,如图7A所示,形成在单元主体330的上端侧柱状部340中的侧凹部342b和第一径向连通孔349a通过控制阀305的凹槽305a彼此连通,并且第一开关阀背压室B1和储存室40通过控制阀305的凹槽305a彼此连通。
在将等于或大于第一参考电流的电流供应至前轮侧螺线管320的线圈321的情况下,操作杆324从壳体325突出的量变成等于或大于第一参考量。在操作杆324的突出量等于或大于第一参考量的情况下,控制阀305被操作杆324向下推动,使得控制阀305的凹槽305a的轴向位置变成在形成于单元主体330的上端侧柱状部340中的第一径向连通孔349a下方的位置。换句话说,在从壳体325突出的量等于或大于第一参考量的情况下,操作杆324向下推动控制阀305,直到控制阀305的凹槽305a的轴向位置定位在形成于单元主体330的上端侧柱状部340中的第一径向连通孔349a的下方。在控制阀305的凹槽305a定位在第一径向连通孔349a下方的情况下,控制阀305的凹槽305a的轴向位置不与第一径向连通孔349a的位置重叠。此外,在此时,如图7B所示,形成在单元主体330的上端侧柱状部340中的侧凹部342b和第一径向连通孔349a不通过控制阀305的凹槽305a彼此连通,并且第一开关阀背压室B1和储存室40不通过控制阀305的凹槽305a彼此连通。
此外,可以采用的实例为其中从壳体325突出的量的第一参考量是形成在单元主体330的上端侧柱状部340中的第一径向连通孔349a的孔径的一半。
在向前轮侧螺线管320的线圈321供应等于或大于第二参考电流(其预先设定为比第一参考电流大)的电流的情况下,操作杆324进一步向下移动,并且操作杆324从壳体325突出的量变得等于或大于第二参考量,该第二参考量预先设定为大于第一参考量。在操作杆324的突出量等于或大于第二参考量的情况下,控制阀305与推杆316接触并与第三开关阀303接触,并且推杆316被放置为处于夹在控制阀305和第三开关阀303之间的状态下。
在向前轮侧螺线管320的线圈321供应的电流等于或大于第三参考电流(其预先设定为比第二参考电流大)的情况下,操作杆324从壳体325突出的量变得等于或大于第三参考量,该第三参考量预先设定为大于第二参考量。当操作杆324从壳体325突出的量变得大于第二参考量时,推杆316通过控制阀305被向下推动。已经向下移动的推杆316向下推第三开关阀303,并且第三开关阀303与第四开关阀304的第二通孔393b的开口部分开。换句话说,在操作杆324从壳体325的突出量大于第二参考量的情况下,推杆316被控制阀305推动,第三开关阀303被推动而使得第三开关阀303与第四开关阀304的第二通孔393b的开口部分开。稍后将描述第三参考量。
在向前轮侧螺线管320的线圈321供应的电流等于或大于第四参考电流(其预先设定为比第三参考电流大)的情况下,操作杆324从壳体325突出的量变得等于或大于第四参考量,该第四参考量预先设定为大于第三参考量。在操作杆324的突出量等于或大于第四参考量的情况下,被推杆316向下推的第三开关阀303安装在第四开关阀支撑构件380的向内部382的突出部382a上,并且阻塞轴向通孔384的上侧上的开口部。换句话说,在操作杆324从壳体325突出的量等于或大于第四参考量的情况下,推杆316推动第三开关阀303以阻塞形成在第四开关阀支撑构件380中的轴向通孔384的上侧上的开口部。
在下文中,在至线圈321的通电停止或供应的电流小于第一参考电流的状态下,控制阀305的凹槽305a的轴向位置与形成在单元主体330的上端侧柱状部340中的第一径向连通孔349a重叠,并且第一开关阀背压室B1和储存室40通过控制阀305的凹槽305a彼此连通,这被称为第一切换状态。
此外,在向线圈321供应的电流等于或大于第一参考电流并且等于或小于第二参考电流的状态下,操作杆324将控制阀305向下推到控制阀305的凹槽305a不与单元主体330的第一径向连通孔349a重叠,第一开关阀背压室B1和储存室40不通过控制阀305的凹槽305a彼此连通,并且第三开关阀303阻塞第四开关阀304的第二通孔393b的开口部的位置处,这被称为第二切换状态。
此外,在向线圈321供应的电流大于第二参考电流的状态下,第一开关阀背压室B1和储存室40不通过控制阀305的凹槽305a彼此连通,并且第三开关阀303不阻塞第四开关阀304的第二通孔393b的开口部和第四开关阀支撑构件380的轴向通孔384的开口部,这被称为第三切换状态。
此外,在向线圈321供应的电流等于或大于第四参考电流的状态下,第一开关阀背压室B1和储存室40不通过控制阀305的凹槽305a彼此连通,第三开关阀303阻塞第四开关阀支撑构件380的轴向通孔384的开口部,这被称为第四切换状态。在第四切换状态下,如稍后将描述的,第四开关阀304与密封构件314分开。
前叉21的操作
在如上所述配置的前叉21中,前轮侧弹簧500支撑摩托车1的重量并吸收震动,并且阻尼力产生单元130使前轮侧弹簧500的振动减幅。
图8是示出了压缩冲程中的前叉21的操作的视图。
当前叉21经历压缩冲程时,如白色箭头所示,阻尼力产生单元130的活塞131相对于汽缸230向上移动,并且由于活塞131的移动,第一储油室51中的油被加压,因此油压上升。因此,第一通孔132被阻塞,下端侧阀137打开,并且油通过第一通孔132流入第二储油室52(参见箭头C1)。油从第一储油室51到第二储油室52的流动受第一通孔132和下端侧阀137的限制,使得在压缩冲程期间获得阻尼力。
由于杆150在压缩冲程期间进入汽缸230,因此根据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300的切换状态将与杆的进入程度相对应的一定体积的油供应至柱塞缸室60或储存室40(参见箭头C2)。稍后将描述根据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300的切换状态将油供应至柱塞缸室60和储存室40中的任一个。阻尼力产生单元130、杆150、汽缸230等用作将汽缸230中的油供应到柱塞缸室60或储存室40的泵。在下文中,此泵可以被称为“泵600”。
图9是示出了伸展冲程中的前叉21的操作的视图。
当前叉21经历伸展冲程时,如白色箭头所示,阻尼力产生单元130的活塞131相对于汽缸230向下移动,并且由于活塞131的移动,第二储油室52中的油被加压,因此油压上升。因此,第二通孔133被阻塞,上端侧阀136打开,并且油通过第二通孔133流入第一储油室51中(参见箭头T1)。油从第二储油室52到第一储油室51的流动受第二通孔133和上端侧阀136的限制,使得在伸展冲程期间获得阻尼力。
由于杆150在伸展冲程期间被拉出汽缸230,因此与杆被拉出的程度相对应的一定体积的油被从储存室40供应至第一储油室51。也就是说,储存室40中的油进入第一储油室51,该第一储油室51的压力由于活塞131的向下运动已变低。也就是说,储存室40中的油通过支撑构件固持构件180的连通孔182进入杆固持构件160的轴向凹部161a,并且杆固持构件160的径向通孔161c使球166向上移动,然后进入杆150的内部(参见箭头T2)。已经进入杆150内部的油通过活塞螺栓140的凹部143和径向通孔144以及螺母145的倾斜方向通孔148到达第一储油室51(参见箭头T3)。另外,由于覆盖倾斜方向通孔148的开口部的板阀149设置在螺母145的下端侧上,因此能够防止油从第一储油室51回流到杆150的内部。
以这种方式,支撑构件固持构件180的连通孔182,杆固持构件160的径向通孔161c,杆固持构件160的轴向凹部161a,杆150的内部,活塞螺栓140的凹部143,径向通孔144,以及螺母145的倾斜方向通孔148用作将油从储存室40抽吸到汽缸230(第一储油室51)内部的吸入通道。此外,球166用作允许油从储存室40流入杆150的内部并抑制油从杆150的内部排出到储存室40的止回阀。在下文中,将球166称为“吸入侧止回阀Vc”。
根据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300的切换状态的油的流动状态
图10是示出了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300处于第一切换状态情况下的油的流动状态的视图。
在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300在前叉21的压缩冲程期间处于第一切换状态的情况下,如图10中的箭头P1所示,由配置为具有阻尼力产生单元130、杆150、汽缸230等的泵600排出的油通过形成在单元主体330中的轴向连通孔351向上流动。如图7A所示,第一开关阀背压室B1的油通过单元主体330的侧凹部342b、控制阀305的凹槽305a以及单元主体330的第一径向连通孔349a排放到单元主体330外部。此外,如图10中的箭头P1所示,排放到单元主体330外部的油通过单元主体330的切口部348a与支撑构件400之间的间隙,即通过形成位于基部构件260的突出部260b和支撑构件400的下端部之间的流动路径41,朝向储存室40定向。
此外,在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300处于第一切换状态的情况下,由于第一开关阀背压室B1中的压力低,因此由泵600排出并且定向为向上穿过形成在单元主体330中的轴向连通孔351的油使第一开关阀301向上移动,并且将第一开关阀301的倾斜表面301c与单元主体330的第三柱状凹部346c的开口部分开。此外,流过第一开关阀301的倾斜表面301c和单元主体330之间的间隙的油穿过形成在单元主体330中的交叉方向连通孔346d,并且通过形成位于基部构件260的突出部260b和支撑构件400的下端部之间的流动路径41朝储存室40定向。
换句话说,在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300处于第一切换状态的情况下,第一开关阀背压室B1中的压力不会过高,而使得由泵600排出并且定向为向上穿过形成在单元主体330中的轴向连通孔351的油难以将第一开关阀301与单元主体330分开。结果,由泵600排出的油朝向储存室40定向。
以此方式,单元主体330的轴向连通孔351、交叉方向连通孔346d和流动路径41用作与汽缸230和储存室40的内部连通的第一连通路径R1(参见图3)。
此外,单元主体330的轴向连通孔351、第一开关阀301的通孔301e、单元主体330的侧凹部342b、控制阀305的凹槽305a、单元主体330的第一径向连通孔349a以及流动路径41用作与汽缸230和储存室40的内部连通的第一连通路径旁路路径R5。控制阀305用作通过打开和关闭第一连通路径旁路路径R5来控制第一开关阀301的打开和关闭的阀。
此外,形成在单元主体330中的侧凹部342b、容纳部342a和第一径向连通孔349a用作排放流动路径,油通过该排放流动路径从第一开关阀背压室B1朝向所述储存室40。控制阀305用作通过打开和关闭排放流动路径来控制第一开关阀301的打开和关闭的阀。
图11是示出了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300处于第二切换状态情况下的油的流动状态的视图。
在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300在前叉21的压缩冲程期间处于第二切换状态的情况下,由于第一开关阀背压室B1和储存室40不通过控制阀305的凹槽305a彼此连通,所以第一开关阀背压室B1中的油不通过控制阀305的凹槽305a朝向储存室40定向。同时,形成在单元主体330中的轴向连通孔351和第一开关阀背压室B1通过第一开关阀301的通孔301e彼此连通。
因此,在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300处于第二切换状态的情况下,第一开关阀背压室B1中的压力不会过高而使得由泵600排出并且定向为向上穿过单元主体330的轴向连通孔351的油难以将第一开关阀301向上移动(打开第一开关阀301)。
以此方式,在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300处于第二切换状态的情况下,由于如图11所示的箭头P2所示的第一开关阀301关闭第一连通路径R1,由泵600排出的油朝向柱塞缸室60定向。换句话说,由泵600排出并穿过第二开关阀支撑构件370的轴向通孔372a的油靠着第二卷簧312的偏压力向上推第二开关阀302,并且定向为向上穿过位于第四开关阀支撑构件380的外圆周表面和单元主体330的内圆周表面之间的间隙。此外,定向为向上穿过第四开关阀支撑构件380的外圆周表面和单元主体330的内圆周表面之间的间隙的油穿过单元主体330的第三径向连通孔357而朝向单元主体330的外侧定向。此后,穿过第三径向连通孔357的油穿过形成在汽缸230的外圆周表面和前轮侧弹簧长度改变单元250的基部构件260的内圆周表面之间的环形流动路径61而朝向柱塞缸室60定向。
以此方式,第二开关阀支撑构件370的轴向通孔372a,第四开口阀支撑构件380的外圆周表面与单元主体330的内圆周表面之间的间隙,单元主体330的第三径向连通孔357,以及环形流动路径61用作与汽缸230和柱塞缸室60的内部连通的第二连通路径R2(参见图3)。第二开关阀302也是止回阀,其允许油从汽缸230的内部流到柱塞缸室60,并且其中断油从柱塞缸室60到汽缸230的内部的流动。
此外,在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300处于第二切换状态的情况下,第三开关阀303阻塞第四开关阀304的第二通孔393b的开口部。因此,由第四开关阀支撑构件380的圆筒部381的内圆周表面,第四开关阀304的第二柱状部392的下端面,以及第四开关阀支撑构件380的向内部382的上端面所围绕的空间S1,与柱塞缸室60通过第四开关阀支撑构件380的轴向通孔384或位于一个第二开关阀302和另一个第二开关阀302之间的球形间隙彼此连通。
此外,位于第四开关阀支撑构件380的圆筒部381的内圆周表面与第四开关阀304的第一柱状部391的外圆周表面之间的空间S2,与柱塞缸室60通过第四开关阀支撑构件380的径向连通孔385彼此连通。
因此,空间S1中的油(其为向第四开关阀304施加向上力的油)的压力与空间S2中的油(其为向第四开关阀304施加向下力的油)的压力相同。此外,在第四开关阀304中,由于承受空间S1中的油的压力的受压面积A1(第二柱状部392的下端面的面积)大于承受空间S2内的油的压力的受压面积A2(第二柱状部392的上端面的面积),所以第四开关阀304被维持为与密封构件314接触。
图12是示出了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300处于第三切换状态情况下的油在壳体中的流动状态的视图。
在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300处于第三切换状态的情况下,如图12中的箭头P3所示,柱塞缸室60内的油朝向储存室40定向。换句话说,柱塞缸室60中的油定向为向下穿过形成在汽缸230的外圆周表面和前轮侧弹簧长度改变单元250的基部构件260的内圆周表面之间的环形流动路径61,单元主体330的第三径向连通孔357,以及第四开关阀支撑构件380的外圆周表面与单元主体330的内圆周表面之间的间隙,并且进入位于第二开关阀支撑构件370的上端侧圆筒部371的内圆周表面和第四开关阀支撑构件380的柱状部383的外圆周表面之间的间隙G1。此外,间隙G1中的油定向为向上穿过位于一个第二开关阀302和另一个第二开关阀302之间的球形间隙,第四开关阀支撑构件380的轴向通孔384,第三开关阀303与第四开关阀304之间的间隙,以及第四开关阀304的第二通孔393b的内圆周表面与推杆316的外圆周表面之间的间隙。向上定向的油是穿过单元主体330的第二径向连通孔349b,以及形成在基部构件260的突出部260b与支撑构件400的下端部之间的流动路径41,而朝向储存室40定向的。
以此方式,环形流动路径61,单元主体330的第三径向连通孔357,在第四开关阀支撑构件380的外圆周表面与单元主体330的内圆周表面之间的间隙,第四开关阀支撑构件380的轴向通孔384,位于第三开关阀303和第四开关阀304之间的间隙,位于第四开关阀304的第二通孔393b的内圆周表面与推杆316的外圆周表面之间的间隙,单元主体330的第二径向连通孔349b,以及流动路径41用作与柱塞缸室60和储存室40连通的第三连通路径R3(参见图3)。此外,第三开关阀303打开和关闭第三连通路径R3。
此外,环形流动路径61,单元主体330的第三径向连通孔357,位于第四开关阀支撑构件380的外圆周表面与单元主体330的内圆周表面之间的间隙,以及第四开关阀支撑构件380的轴向通孔384,都位于第三连通路径R3中的空间S1的上游侧上,用作从柱塞缸室60朝向空间S1定向的流入路径。第三开关阀303还打开和关闭流入路径。
此外,在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300处于第三切换状态的情况下,第三开关阀303是与第二通孔393b的开口部分开的,使得第三开关阀303和第四开关阀304的第二通孔393b的开口部之间的间隙G2变成第三连通路径R3中的最小限制部。在第三开关阀303与第二通孔393b的开口部分开的状态下,空间S1中的油(其向第四开关阀304施加向上力)的压力小于空间S2中的油(其是向第四开关阀304施加向下力的油)的压力,但是受压面积A1大于受压面积A2,并且因此第四开关阀304维持为与密封构件314接触(空间S1中油的压力×受压面积A1>空间S2中油的压力×受压面积A2)。
换句话说,在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300处于第三切换状态的情况下,第四开关阀304被如下设定为维持与密封构件314接触。换句话说,通过进一步将由间隙G2形成的流动路径面积减小为小于第四开关阀支撑构件380的轴向通孔384的流动路径面积(流入路径的最小面积)或由推杆316的第二轴部318的外圆周表面与第四开关阀304的第二通孔393b的内圆周表面之间的间隙G3形成的流动路径的面积(间隙G2下游的流动路径的最小面积),第三参考量被设定为使得间隙G2变成最小限制部。此外,考虑受压面积A1和受压面积A2来设定第三参考量,使得通过将空间S1中的油的压力(其变成如当第三开关阀303打开时一样小)乘以受压面积A1而获得的值变得大于通过将空间S2中的油的压力乘以受压面积A2获得的值(空间S1中油的压力×受压面积A1>空间S2中油的压力×受压面积A2)。
图13是示出了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300处于第四切换状态的情况下油在壳体中的流动状态的视图。
在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300处于第四切换状态的情况下,由于第三开关阀303阻塞第四开关阀支撑构件380的轴向通孔384的开口部,所以进入空间S1以向第四开关阀304施加向上力的油很少或该油不流入空间S1。因此,即使当空间S1中的油的压力小于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300处于第三切换状态情况下的油的压力并且受压面积A1大于受压面积A2时,施加到第四开关阀304的向下力也大于该向上力(空间S1中油的压力×受压面积A1<空间S2中油的压力×受压面积A2)。因此,第四开关阀304是与密封构件314分开的。此外,如图13中的箭头P4所示,柱塞缸室60内的油穿过在第四开关阀304与密封构件314之间的间隙而朝向储存室40定向。换句话说,柱塞缸室60中的油穿过环形流动路径61,单元主体330的第三径向连通孔357,第四开关阀支撑构件380的径向连通孔385,在第四开关阀304与密封构件314之间的间隙,单元主体330的第二径向连通孔349b,形成在基部构件260的突出部260b与支撑构件400的下端部之间的流动路径41,而朝向储存室40定向。
以此方式,环形流动路径61,单元主体330的第三径向连通孔357,第四开关阀支撑构件380的径向连通孔385,位于第四开关阀304和密封构件314之间的间隙,单元主体330的第二径向连通孔349b,以及流动路径41均用作与柱塞缸室60和储存室40连通的第四连通路径R4(参见图3)。此外,第四开关阀304打开和关闭第四连通路径R4。
关于升高和降低车辆高度
在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300处于第二切换状态的情况下,在如上所述操作的前叉21的压缩冲程期间,由泵600排出的油流入柱塞缸室60,并且柱塞缸室60中的油量增加。由于柱塞缸室60中的油量增加,上端部支撑构件270相对于前轮侧弹簧长度改变单元250的基部构件260向下移动。当前轮侧弹簧500的弹簧长度由于上端部支撑构件270相对于基部构件260的向下运动而减小时,相较于在上端部支撑构件270相对于基部构件260移动之前的弹簧力,推动上端部支撑构件270的前轮侧弹簧500的弹簧力增加。因此,即使当力从车身框架11作用于前轮2侧时,使前轮2和车身框架11的相对位置都不改变的初始设定载荷(预载荷)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在相同的力从车身框架11(座椅19)侧沿轴向作用于前轮2的情况下,前叉21的压缩量减小。因此,当前轮侧弹簧500的弹簧长度由于上端部支撑构件270相对于基部构件260的运动而减小时,相较于在上端部支撑构件270相对于基部构件260移动之前的座椅高度,座椅19的高度升高(车辆高度升高)。
另一方面,在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300处于第三切换状态或第四切换状态的情况下,柱塞缸室60中的油量减少。从而,上端部支撑构件270相对于前轮侧弹簧长度改变单元250的基部构件260向上移动。当前轮侧弹簧500的弹簧长度由于上端部支撑构件270相对于基部构件260的向上运动而增加时,相较于在上端部支撑构件270相对于基部构件260移动之前的弹簧力,推动上端部支撑构件270的前轮侧弹簧500的弹簧力减小。在这种情况下,初始设定载荷(预载荷)减小,并且在相同的力从车身框架11(座椅19)沿轴向作用的情况下,前叉21的压缩量增加。因此,当前轮侧弹簧500的弹簧长度由于上端部支撑构件270相对于基部构件260的向上运动而增大时,相较于在上端部支撑构件270相对于基部构件260移动之前的座椅高度,座椅19的高度下降(车辆高度下降)。当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300处于第四切换状态下时,柱塞缸室60中的油量比第三切换状态情形中的油量更快地减少,因此车辆高度比第三切换状态下更快地降低。
在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300处于第一切换状态的情况下,在压缩冲程期间由泵600排出的油流入储存室40,因此柱塞缸室60中的油量既不增加也不减少。因此,维持了座椅19的高度(维持了车辆高度)。
以此方式,根据本实施例的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300可以根据供应电流量来打开第一连通路径R1、第二连通路径R2和第三连通路径R3中的任意一个连通路径。换句话说,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300能够根据供应电流量,通过抑制前轮侧螺线管320的操作杆324的轴向移动量来升高车辆高度,降低车辆高度,或维持车辆高度。换句话说,配置为单个单元的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300能够根据电流量控制三种控制模式:升高车辆高度的升高模式;降低车辆高度的降低模式;以及维持车辆高度的维持模式。此外,在降低模式中,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300能够实现能够缓慢降低车辆高度的缓慢降低模式,以及迅速降低车辆高度的快速降低模式。
此外,实现上述功能的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300被配置成在内管210的内侧上附接到汽缸230的上端部。换句话说,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300不设置在内管210的外侧上。此外,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300不需要多个电磁致动器(螺线管等),以实现三种控制模式。因此,依据根据本实施例的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300,能够通过简化前叉21的构造来减少安装空间,并实现上述功能。换句话说,通过将根据本实施例的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300用于具有有限周围空间的前叉21,前叉21可以在三种控制模式之间切换而不增加尺寸。
根据本实施例的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300在将供应的电流小于第一参考电流的情况下被置于维持模式下,在将供应的电流等于或大于第一参考电流并小于第二参考电流的情况下被置于升高模式下,并且在将供应的电流等于或大于第二参考电流的情况下被置于降低模式下。换句话说,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300根据将供应的电流量的增加,而从维持模式顺序地转变至升高模式和降低模式。
以此方式,根据本实施例的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300不会根据将供应的电流量的增加,而从维持模式顺序地转变至降低模式和升高模式。在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300被配置为从维持模式转变至降低模式和升高模式的情况下,当电流量减少以维持升高的车辆高度时,存在电流量被调整为与较低模式对应的电流量并且车辆高度降低的问题。
与此同时,由于根据本实施例的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300根据将供应的电流量的增加而从维持模式顺序地转变至升高模式和下降模式,所以即使当电流量减少以便维持升高的车辆高度时,车辆高度也不会降低。
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300为根据上述实施例的流动路径控制装置的实例,其包括:第一开关阀301,其为第一阀的实例;以及单元主体330,其为流动路径形成构件的实例。第一开关阀301打开和关闭第一连通路径R1,第一连通路径R1为第一流动路径的实例。在第一连通路径R1中,所供应的油朝向储存室40定向,储存室40为第一室的实例。单元主体330形成排放流动路径,该排放流动路径是从第一开关阀背压室B1朝向储存室40定向的第二流动路径的实例,第一开关阀背压室B1是容纳沿着第一开关阀301关闭至第一开关阀301的方向施加力的油的第二室的实例。单元主体330形成为具有容纳部342a、第一径向连通孔349a和侧凹部342b。容纳部342a是第一凹部的实例,并且从第一开关阀背压室B1凹陷。第一径向连通孔349a是连通路径的实例,并与容纳部342a和储存室40连通。侧凹部342b是第二凹部的实例,并且从第一开关阀背压室B1凹陷,从而与容纳部342a连续并且不与第一径向连通孔349a连续。单元主体330形成排放流动路径,该排放流动路径是从第一开关阀背压室B1穿过第一径向连通孔349a和侧凹部342b朝向储存室40定向的第二流动路径的实例。接着,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300包括控制阀305,该控制阀305为第二阀的实例。控制阀305形成为具有从外表面凹陷的凹槽305a。控制阀305装配到单元主体330的容纳部342a。控制阀305通过在(1)凹槽305a与侧凹部342b和第一径向连通孔349a连通的位置和(2)凹槽305a不与侧凹部342b和第一径向连通孔349a连通的位置之间移动而打开和关闭作为第二流动路径的实例的排放流动路径。
根据如上所述配置的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300,在控制阀305处于凹槽305a与侧凹部342b和第一径向连通孔349a连通的位置的情况下,第一开关阀背压室B1中的压力减小,这是因为第一开关阀背压室B1中的油朝向储存室40定向。因此,第一开关阀301关闭的方向上的力减小,第一开关阀301打开,并且从泵600供应的油朝向储存室40定向。
同时,在控制阀305定位在凹槽305a与侧凹部342b和第一径向连通孔349a不连通的位置的情况下,第一开关阀背压室B1的压力较高,这是因为第一开关阀背压室B1中的油不太可能朝向储存室40定向。因此,第一开关阀301关闭的方向上的力增大,第一开关阀301关闭,并且从泵600供应的油不太可能朝向储存室40定向。依据根据本实施例的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300,由于能够通过抑制控制阀305的位置来控制第一开关阀301的打开和关闭,所以能够以高精度控制从泵600供应的油是否朝向储存室40定向。因此,例如,即使当由于因路面粗糙度的间隔缩小导致的前轮2的快速振动或因路面粗糙度增大导致的前轮2的大幅振动而使泵排出大量的油时,也能够以高精度控制从泵600供应的油是否朝向储存室40定向,因此能够以高精度控制柱塞缸室60内的油量。
在此,单元主体330的侧凹部342b可以沿着与控制阀305的移动方向相同的方向凹陷,并且第一径向连通孔349a可以形成在与控制阀305的移动方向相交的方向上。因此,通过以高精度移动控制阀305,能够较为容易地控制侧凹部342b和第一径向连通孔349a是否彼此连通。
另外,在控制阀305的移动方向上,在控制阀305的凹槽305a与单元主体330的第一径向连通孔349a重叠的情况下,侧凹部342b和第一径向连通孔349a可彼此连通,并且在凹槽305a不与第一径向连通孔349a重叠的情况下,侧凹部342b和第一径向连通孔349a可彼此不连通。因此,能够根据控制阀305的凹槽305a的位置是否与单元主体330的第一径向连通孔349a的位置匹配,来较为容易地控制第一开关阀301的打开和关闭。
图14是示出了在凹槽305a处于与侧凹部342b和第一径向连通孔349a不连通的位置的情况下,在控制阀305的外圆周表面与第一径向连通孔349a的开口部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视图。
控制阀305可具有柱状形状,并且在柱状形状的轴向方向上移动。当沿着控制阀305的移动方向观察时,单元主体330的第一径向连通孔349a可形成在跨控制阀305的中心与侧凹部342b相对的一侧上。因此,朝向第一径向连通孔349a定向的力由侧凹部342b中的油施加至控制阀305。因此,具体地,在控制阀305在移动方向上的位置是凹槽305a不与第一径向连通孔349a重叠的位置的情况下,如图14所示,控制阀305的外表面阻塞第一径向连通孔349a的开口部。因此,例如,即使在容纳部342a的内表面比控制阀305的外表面大的尺寸关系的情况下,并且在控制阀305的外表面和容纳部342a的内表面之间产生间隙的情况下,能够在第一开关阀背压室B1中维持高压,这是因为第一开关阀背压室B1中的油不太可能朝向储存室40定向。
此外,当朝向第一径向连通孔349a定向的力由侧凹部342b中的油施加至控制阀305时,第一径向连通孔349a和侧凹部342b可以不形成为跨控制阀305的中心彼此相对。此外,控制阀305可以具有方柱形状。
如上所述,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300为根据本实施例的流动路径控制装置的实例,其包括作为第一阀的实例的第四开关阀304。第四开关阀304从关闭状态转变为打开状态,其中,在关闭状态中,第四连通路径R4(其为第一流动路径的实例并且从柱塞缸室60(其为第一室的实例)朝向储存室40(其为第二室的实例)定向)是关闭的,在打开状态中,第四连通路径R4通过从关闭状态移动至空间S1(其为第三室的实例)而打开。第四开关阀304形成为具有轴向通孔393,轴向通孔393是连通路径的实例并且与第四连通路径R4和空间S1连通。受压面积A1(其为第一受压面积的实例并且在关闭状态下柱塞缸室60中的压力向其施加)小于受压面积A2(其为第二受压面积的实例并且空间S1中的压力向其施加)。此外,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300包括第三开关阀303,该第三开关阀303为第二阀的实例。第三开关阀303设置在第三连通路径R3(其为第二流动路径的实例)上的空间S1中。第三连通路径R3定向为穿过第四开关阀304的轴向通孔393从柱塞缸室60朝向储存室40定向。第三开关阀303在(1)轴向通孔393关闭并且从柱塞缸室60朝向空间S1定向的流入路径打开的第一状态与(2)流入路径关闭并且轴向通孔393打开的第二状态之间转换。
根据如上所述配置的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300,在第三开关阀303关闭第四开关阀304的轴向通孔393并打开从柱塞缸室60到达空间S1的流入路径的第一状态的情况下,柱塞缸室60和空间S1(其为第四开关阀304的背压室)具有相同的压力。然后,由于在关闭状态下柱塞缸室60的压力所施加至的第四开关阀304的受压面积A1小于空间S1中的压力所施加至的受压面积A2,所以第四开关阀304被置于关闭状态下。由于第三开关阀303关闭第四开关阀304的轴向通孔393,所以第三连通路径R3也关闭。因此,柱塞缸室60内的油不会到达储存室40。
另一方面,在第三开关阀303关闭从柱塞缸室60到达空间S1的流入路径并打开第四开关阀304的轴向通孔393的第二状态的情况下,油不被供应至空间S1(其为第四开关阀304的背压室)。因此,压力变得低于柱塞缸室60的压力。因此,第四开关阀304可能移动到空间S1,并且第四开关阀304可能打开。然后,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300中,在第三开关阀303处于第二状态下的情况中,第四开关阀304被设定为处于打开状态下。因此,柱塞缸室60中的油可能通过第四连通路径R4到达储存室40。
使用根据本实施例的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300,能够通过控制第三开关阀303的打开和关闭来控制第四开关阀304的打开和关闭。因此,能够以高精度控制柱塞缸室60内的油是否朝向储存室40定向。
在此,第三开关阀303可以转变至第三状态,在第三状态中轴向通孔393和流入路径打开,使得第三开关阀303与第四开关阀304的轴向通孔393的开口部之间的间隙G2变成第三连通路径R3的最小限制部。在第三开关阀303处于第三状态下的情况中,第四开关阀304的轴向通孔393和流入路径打开。因此,第三连通路径R3打开,并且柱塞缸室60内的油通过第三连通路径R3到达储存室40。此外,空间S1(其为第四开关阀304的背压室)中的压力变得低于柱塞缸室60的压力。然而,由于第三开关阀303与第四开关阀304的轴向通孔393的开口部之间的间隙G2是第三连通路径R3的最小限制部,所以空间S1中的压力高于第四开关阀304的轴向通孔393的压力。因此,第四开关阀304的位置是由在关闭状态下柱塞缸室60的压力所施加至的第四开关阀304的受压面积A1的大小以及空间S1中的压力所施加至的受压面积A2的大小决定的。
然后,在第三开关阀303处于第三状态下的情况中,第四开关阀304的受压面积A2可大于受压面积A1,从而使得第四开关阀304关闭。因此,在第三开关阀303处于第三状态下的情况中,当第四开关阀304处于关闭状态下时,柱塞缸室60中的油可以仅通过第三连通路径R3到达储存室40。然后,通过将第三连通路径R3的流动路径面积减小至小于第四连通路径R4的流动路径面积,在第三开关阀303处于第三状态下的情况中,相较于第三开关阀303处于第二状态下的情况,可以降低柱塞缸室60内的油到达储存室40的速度。此外,在第三开关阀303处于第三状态下的情况中,相较于第四开关阀304处于打开状态下的情况,由于第四开关阀304处于关闭状态下,所以能够更迅速地从柱塞缸室60中的油量减少并且车辆高度低的状态变化至柱塞缸室60中的油量被维持并且车辆高度被维持的状态。
前叉21为根据上述实施例的车辆高度调整设备的实例,其包括弹簧500、弹簧长度改变单元250(其为改变装置的实例),第一开关阀301(其为第一阀的实例),控制阀305(其为背压调整阀的实例),以及第二开关阀302。弹簧500的一个端部支撑在车身侧上。弹簧500的另一个端部支撑在车轮侧上。弹簧长度改变单元250根据柱塞缸室60(其为容纳油的容纳室的实例)中的油量来改变弹簧500的长度。第一开关阀301打开和关闭第一连通路径R1,第一连通路径R1为第一流动路径的实例。在第一流动路径中,从泵600供应的油朝向储存室40(其为储存室的实例)定向。控制阀305打开和关闭从第一开关阀背压室B1(其为背压室的实例)朝向储存室40定向的排放流动路径。第一开关阀背压室B1容纳沿着第一开关阀301关闭至第一开关阀301的方向施加力的油。第二开关阀302打开和关闭第二连通路径R2(其为第二流动路径的实例)。在第二流动路径中,在第一开关阀301处于关闭状态下的情况中,从泵600供应的油朝向柱塞缸室60定向。
使用如上所述配置的根据本实施例的前叉21,在控制阀305打开从第一开关阀背压室B1朝向储存室40定向的排放流动路径的情况下,第一开关阀背压室B1中的压力低,这是因为第一开关阀背压室B1中的油朝向储存室40定向。因此,第一开关阀301关闭的方向上的力减小,第一开关阀301打开,并且从泵600供应的油朝向储存室40定向。与此同时,在控制阀305关闭从第一开关阀背压室B1朝向储存室40定向的排放流动路径的情况下,第一开关阀背压室B1中的压力高,这是因为第一开关阀背压室B1中的油不可能朝向储存室40定向。因此,第一开关阀301关闭的方向上的力增大,第一开关阀301不太可能打开,并且从泵600供应的油不太可能朝向储存室40定向。接着,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前叉21中,在第一开关阀301关闭的情况下,第二开关阀302打开第二连通路径R2。因此,从泵600供应的油通过第二连通路径R2朝向柱塞缸室60定向。使用根据本实施例的前叉21,能够通过控制控制阀305的位置来控制第一开关阀301的打开和关闭。因此,可以高精度地控制从泵600供应的油是朝向储存室40定向还是朝向柱塞缸室60定向。因此,能够通过控制控制阀305的位置来以高精度控制弹簧500的长度,并且能够以高精度调整车辆的高度。
然后,前叉21还可以包括单元主体330,单元主体330为流动路径形成构件的实例。单元主体330形成从第一开关阀背压室B1通过上端侧中央凹部342朝向储存室40定向的排放流动路径,上端侧中央凹部342为从第一开关阀背压室B1凹陷的凹部的实例。控制阀305可以装配到单元主体330的上端侧中央凹部342,以可在排放流动路径打开的位置和排放流动路径关闭的位置之间移动。因此,能够通过控制控制阀305的位置来以高精度控制第一开关阀背压室B1中的压力,并且能够以高精度控制第一开关阀301的打开和关闭。因此,能够以高精度调整车辆高度。
此外,前叉21还可以包括第三开关阀303,第三开关阀303为第三阀的实例。第三开关阀303通过根据控制阀305的位置移动而打开和关闭第三连通路径R3,第三连通路径R3是从柱塞缸室60朝向储存室40定向的第三流动路径的实例。因此,可以通过控制控制阀305的位置来控制第三开关阀303的位置,并且可以高精度地控制从柱塞缸室60的朝向储存室40定向的第三连通路径R3的打开和关闭。因此,可以通过允许柱塞缸室60中的油朝向储存室40定向来控制柱塞缸室60中的油量是否减少,或者以高精度维持柱塞缸室60中的油量,并且以高精度调整车辆高度。
此外,前叉21还可以包括第四开关阀304,第四开关阀304为第四阀的实例。第四开关阀304通过根据第三开关阀303的位置移动来打开和关闭第四连通路径R4(其为第四流动路径的实例)。第四连通路径R4是从柱塞缸室60朝向储存室40定向的流动路径。第四连通路径R4的流动路径面积大于第三连通路径R3的流动路径面积。因此,可以通过控制控制阀305(该控制阀305控制第三开关阀303的位置)的位置来控制第四开关阀304的位置,并且可以高精度控制从柱塞缸室60朝向储存室40定向的第四连通路径R4的打开和关闭。因此,可以通过允许柱塞缸室60中的油穿过具有大流动路径面积的第四连通路径R4朝向储存室40定向来控制柱塞缸室60中的油量是否迅速减少,或者通过允许柱塞缸室60中的油穿过具有小流动路径面积的第三连通路径R3朝向储存室40定向而使柱塞缸室60中的油量缓慢减少,并以高精度调整车辆高度。
此外,第三开关阀303可以设置在第三连通路径R3上和设置在空间S1中,空间S1为第四阀背压室的实例,其容纳沿第四开关阀304关闭至第四开关阀304的方向施加力的油。第三开关阀303可以在从柱塞缸室60到达空间S1的流入路径打开的位置与流入路径关闭的位置之间移动。在第三开关阀303处于从柱塞缸室60到达空间S1的流入路径关闭的位置的情况下,油不被供应至变成第四开关阀304的背压室的空间S1。因此,压力变得低于柱塞缸室60的压力。因此,第四开关阀304可能移动到空间S1,并且第四开关阀304可能打开。同时,在第三开关阀303处于流入路径打开的位置的情况下,油被供应至变成第四开关阀304的背压室的空间S1。因此,压力变得低于在第三开关阀303处于流入路径关闭位置的情况下的压力。因此,第四开关阀304可能移动至空间S1,并且第四开关阀304可能打开。利用根据本实施例的前叉21,通过控制第三开关阀303的位置,可以高精度控制第四开关阀304的打开和关闭状态。
控制阀305的改进实例
在根据上述实施例的控制阀305中,为了根据将供应的电流量的增加来执行至维持模式、升高模式和降低模式的顺序转变,限定了操作杆324的突出量和控制阀305的凹槽305a的位置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在操作杆324的突出量小于第一参考量的情况下,控制阀305的凹槽305a的轴向位置与单元主体330的第一径向连通孔349a重叠,并且在操作杆324的突出量等于或大于第一参考量的情况下,凹槽305a的轴向位置变成第一径向连通孔349a下方的位置。与此同时,在操作杆324的突出量小于第一参考量的情况下,控制阀305的凹槽305a的轴向位置变成单元主体330的第一径向连通孔349a上方的位置,并且在操作杆324的突出量等于或大于第一参考量的情况下,通过形成凹槽305a,使得凹槽305a的轴向位置与第一径向连通孔349a重叠,可以根据将供应的电流量的增加执行从升高模式到维持模式和降低模式的顺序转换。换句话说,仅通过改变控制阀305的凹槽305a的位置,就能够实现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300,该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300从升高模式顺序地转变至维持模式和降低模式。
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300的改进实例
根据上述实施例的前轮侧螺线管310以下述方式产生对柱塞313的轴向推力:操作杆314从壳体315突出的量所增加的程度能使到线圈311的通电电流增加;然而,本发明不特别限于此。例如,前轮侧螺线管310可以下述方式产生对柱塞313的轴向推力:操作杆314从壳体315突出的量所减少的程度能使到线圈311的通电电流增加。具有这种构造、作为单个单元的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300能够根据电流量控制三种控制模式:升高车辆高度的升高模式;降低车辆高度的降低模式;以及维持车辆高度的维持模式。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说明了其中在前叉21中采用其中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300能够切换至包括升高模式、降低模式和维持模式的三种控制模式的构造,但本发明不受特别限制。根据上述实施例的前轮侧流动路径切换单元300可以用在后悬架22中。

Claims (6)

1.一种流动路径控制装置,包括:
第一阀,该第一阀打开和关闭供应的流体朝向第一室定向的第一流动路径;
流动路径形成构件,该流动路径形成构件形成为具有:
第一凹部,该第一凹部从容纳所述流体的第二室凹进,所述流体在所述第一阀关闭到所述第一阀的方向上施加力,
连通路径,该连通路径与所述第一凹部和所述第一室连通,以及
第二凹部,该第二凹部从所述第二室凹进,以便与所述第一凹部连续并且不与所述连通路径连续,
其中,所述第二凹部与所述第一凹部在与轴向方向相交的径向方向上连续,并且
其中,所述流动路径形成构件形成从所述第二室通过所述连通路径和所述第二凹部朝向所述第一室定向的第二流动路径;以及
第二阀,该第二阀形成为具有从外表面凹陷的凹槽,
其中,所述第二阀装配至所述流动路径形成构件的所述第一凹部,并且
其中,所述第二阀通过在所述凹槽与所述第二凹部和所述连通路径连通的位置以及所述凹槽不与所述第二凹部和所述连通路径连通的位置之间移动,来打开和关闭所述第二流动路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动路径控制装置,
其中,所述流动路径形成构件的所述第二凹部在与所述第二阀的移动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凹陷,并且
其中,所述连通路径形成在与所述第二阀的所述移动方向相交的方向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动路径控制装置,
其中,在所述第二阀的所述凹槽在所述第二阀的所述移动方向上与所述流动路径形成构件的所述连通路径重叠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凹部与所述连通路径彼此连通,并且
其中,在所述凹槽不与所述连通路径重叠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凹部和所述连通路径并非彼此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流动路径控制装置,
其中,所述第二阀具有柱状形状并且在所述柱状形状的轴向方向上移动,并且
其中,当在所述第二阀的所述移动方向上观察时,所述流动路径形成构件的所述连通路径形成在跨所述第二阀的中心与所述第二凹部相对的一侧上。
5.一种车辆高度调整设备,包括:
第一阀,该第一阀打开和关闭从泵供应的流体朝向储存所述流体的储存室定向的第一流动路径;
流动路径形成构件,该流动路径形成构件形成为具有
第一凹部,该第一凹部从容纳所述流体的背压室凹进,所述流体在所述第一阀关闭到所述第一阀的方向上施加力,
连通路径,该连通路径与所述第一凹部和所述储存室连通,以及
第二凹部,该第二凹部从所述背压室凹进以便与所述第一凹部连通并且以便不与所述连通路径连通,
其中,所述第二凹部与所述第一凹部在与轴向方向相交的径向方向上连续,并且
其中,所述流动路径形成构件形成从所述背压室通过所述连通路径和所述第二凹部朝向所述储存室定向的第二流动路径;以及
第二阀,该第二阀形成为具有从外表面凹陷的凹槽,其中,
所述第二阀容纳在所述流动路径形成构件的所述第一凹部中;并且
所述第二阀通过在所述凹槽与所述第二凹部和所述连通路径连通的位置以及所述凹槽不与所述第二凹部和所述连通路径连通的位置之间移动,来打开和关闭所述第二流动路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高度调整设备,还包括:
弹簧,其中,所述弹簧的一个端部支撑在车体侧上,并且所述弹簧的另一个端部支撑在车轮侧上;以及
改变装置,该改变装置根据容纳所述流体的容纳室中的所述流体的量来改变所述弹簧的长度,
其中,在所述第二阀关闭所述第二流动路径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阀关闭并且从所述泵供应的所述流体被供应至所述容纳室。
CN201710174306.2A 2016-03-31 2017-03-22 流动路径控制装置及车辆高度调整设备 Active CN1074445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71268 2016-03-31
JP2016071268A JP6571578B2 (ja) 2016-03-31 2016-03-31 流路制御装置、車高調整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44550A CN107444550A (zh) 2017-12-08
CN107444550B true CN107444550B (zh) 2019-08-23

Family

ID=584101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174306.2A Active CN107444550B (zh) 2016-03-31 2017-03-22 流动路径控制装置及车辆高度调整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286975B2 (zh)
EP (1) EP3225528B1 (zh)
JP (1) JP6571578B2 (zh)
CN (1) CN10744455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8119086B4 (de) * 2018-08-06 2023-06-15 Thyssenkrupp Ag Federbein und Fahrzeug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504624A2 (de) * 1991-03-22 1992-09-23 Robert Bosch Gmbh Stossdämpfer
CN104943498A (zh) * 2014-03-28 2015-09-30 株式会社昭和 车辆高度调节装置、用于车辆高度调节装置的控制装置以及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2680B2 (ja) 1985-04-11 1996-03-06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車両の車高調整装置
JPH01249506A (ja) 1988-03-31 1989-10-04 Nissan Motor Co Ltd 能動型サスペション装置
US5211420A (en) 1988-09-16 1993-05-18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Adjustable height suspension mechanism for two-wheeled motor vehicles
US5303804A (en) * 1988-10-20 1994-04-19 Robert Bosch Gmbh Shock absorber for damping courses of motion of a vehicle
DE3835705A1 (de) * 1988-10-20 1990-04-26 Bosch Gmbh Robert Stossdaempfer zur daempfung von bewegungsablaeufen
DE3917064A1 (de) * 1989-05-26 1990-11-29 Bosch Gmbh Robert Stossdaempfer ii
DE4016807A1 (de) * 1989-07-21 1991-01-24 Boge Ag Regelbarer schwingungsdaempfer
JP4038654B2 (ja) 2001-12-12 2008-01-3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減衰力調整式油圧緩衝器
US6869060B2 (en) * 2003-04-04 2005-03-22 Husco International, Inc. Hydraulic poppet valve with force feedback
JP2006083912A (ja) * 2004-09-15 2006-03-30 Yamaha Motor Co Ltd 油圧式減衰力制御装置、油圧緩衝装置、車両用フロントフォークおよび油圧式ロータリダンパ
US7878311B2 (en) * 2007-07-19 2011-02-01 Husco Automotive Holdings, LLC Piston with an integral electrically operated adjustment valve for a hydraulic vibration damper
JP2014065387A (ja) * 2012-09-25 2014-04-17 Showa Corp 自動二輪車の車高調整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504624A2 (de) * 1991-03-22 1992-09-23 Robert Bosch Gmbh Stossdämpfer
CN104943498A (zh) * 2014-03-28 2015-09-30 株式会社昭和 车辆高度调节装置、用于车辆高度调节装置的控制装置以及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44550A (zh) 2017-12-08
US20170282993A1 (en) 2017-10-05
JP2017178174A (ja) 2017-10-05
US10286975B2 (en) 2019-05-14
EP3225528B1 (en) 2018-12-05
EP3225528A1 (en) 2017-10-04
JP6571578B2 (ja) 2019-09-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380335A (zh) 车辆高度调整设备
US20160319897A1 (en) Shock absorber
JP6719035B2 (ja) 圧力緩衝装置
EP2693075B1 (en) Front fork
US9885398B2 (en) Shock absorber
JP6482927B2 (ja) 車高調整装置
KR101772700B1 (ko) 전동 밸브
CN107444550B (zh) 流动路径控制装置及车辆高度调整设备
CN107416105A (zh) 流动路径控制装置及车辆高度调整设备
CN212985889U (zh) 车用可调阻尼减震器外置式电磁阀
JPH08207545A (ja) セルフポンピング式ショックアブソーバ
CN107061595A (zh) 一种悬架减振器电控活塞机构
CN116181837A (zh) 一种减振器阻尼可调电磁阀
CN206647487U (zh) 一种悬架减振器电控活塞杆
CN220890916U (zh) 汽车减震器用自锁型电磁阀、节流电磁阀组件及连杆
CN219317506U (zh) 一种减振器阻尼可调电磁阀
JP2023018353A (ja) 減衰力発生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127

Address after: Ibaraki

Patentee after: Hitachi astemo Co.,Ltd.

Address before: Saitam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before: SHOWA Corp.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