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443895A - 流道接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 Google Patents

流道接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443895A
CN107443895A CN201710357632.7A CN201710357632A CN107443895A CN 107443895 A CN107443895 A CN 107443895A CN 201710357632 A CN201710357632 A CN 201710357632A CN 107443895 A CN107443895 A CN 1074438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ss
tubular body
elastomeric element
flow path
supporting ma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35763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443895B (zh
Inventor
赤羽富士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4438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438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4438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438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06Refilling of the cartridge
    • B41J2/17509Whilst mounted in the prin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B41J2/17523Ink connection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 Quick-Acting Or Multi-Walled Pipe Joints (AREA)
  • Coating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在抑制对多个流道进行连接的弹性部件的压曲的同时,扩大各部件的位置误差的容许范围的流道接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所述流道接头将管状体的内部的第一流道连接于第二流道,并具备:弹性部件,其能够弹性变形;支承体,其对所述弹性部件进行支承,所述弹性部件包括压入部和保持部,所述压入部为与所述第二流道连通的管状的部分,并被配置在与所述支承体分离的位置处,且供所述管状体压入,在从所述压入部进行观察时,所述保持部在所述管状体侧被支承在所述支承体上。

Description

流道接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对多个流道相互进行连接的结构。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提出了用于对多个流道相互进行连接的各种结构。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通过向被保持在流入流道部(保持件)上的环状的密封部件插入油墨供给管,从而对流入流道部的流道和油墨供给管的流道相互进行连接的结构。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存在有如下问题,即,油墨供给管相对于流入流道部的位置误差的容许范围较小(即,难以吸收位置误差)。另一方面,如果采用刚性低至追随油墨供给管的位置误差而变形的程度的密封部,则能够吸收油墨供给管相对于流入流道部的位置误差,但是存在有在油墨供给管的插入时密封部发生压曲的可能性。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48411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考虑了以上的情况,其目的在于,在对多个流道的连接所使用的弹性部件的压曲进行抑制的同时,扩大各部件的位置误差的容许范围。
方式1
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本发明的优选的方式(方式1)所涉及的流道接头将管状体的内部的第一流道连接于第二流道,并具备:弹性部件,其能够弹性变形;支承体,其对弹性部件进行支承,弹性部件包括压入部和保持部,所述压入部为与第二流道连通的管状的部分,并被配置在与所述支承体分离的位置处,且供管状体压入,在从压入部进行观察时,所述保持部在管状体侧被支承在支承体上。在方式1中,由于弹性部件的供管状体压入的压入部被配置在与支承体分离的位置处,因此压入部能够根据管状体的位置而变形。即,管状体相对于第二流道的位置误差通过压入部的变形而被吸收。因此,能够扩大管状体相对于第二流道的位置误差(与管状体垂直的方向上的误差)的容许范围。另一方面,由于在从压入部进行观察时,弹性部件的保持部在管状体侧被支承在支承体上,因此,能够对将管状体向压入部压入时的弹性部件的压曲进行抑制。
方式2
在方式1的优选例(方式2)中,支承体包括包围所述弹性部件的侧壁部,保持部被夹在侧壁部的管状体侧的端面与被设置在管状体上的帽檐状部之间。在方式2中,弹性部件被设置在由侧壁部与帽檐状部包围而成的空间中。因此,能够对透过了弹性部件的液体向外部扩散的情况进行抑制。此外,通过管状体的帽檐状部与保持部抵接,从而管状体的轴向上的移动被限制,因此,具有如下优点,即,能够高精度地管理管状体相对于压入部的压入量。
方式3
在方式1或方式2的优选例(方式3)中,压入部的外壁面与支承体的内壁面之间的空间被密封。在方式3中,由于压入部的外壁面与支承体的内壁面之间的空间被密封,因此能够有效地对透过了弹性部件的液体向外部扩散的情况进行抑制。
方式4
在方式1至方式3中的任意一个方式的优选例(方式4)中,支承体与压入部相比水分透过率较低。在方式4中,由于支承体的水分透过率与压入部相比较低,因此能够对经由支承体的液体的扩散进行抑制。
方式5
在方式1至方式4中的任意一个方式的优选例(方式5)中,弹性部件包括管内突起部,所述管内突起部被形成在压入部的内壁面上且沿着压入部的周向。在方式5中,由于在压入部的内壁面上形成有管内突起部,因此能够在对将管状体相对于压入部的压入所需要的外力进行抑制的同时,确保弹性部件与管状体之间的密封性。
方式6
在方式1至方式5中的任意一个方式的优选例(方式6)中,弹性部件包括密封部,所述密封部被夹在支承体与形成有第二流道的流道部件之间。在方式6中,由于弹性部件的密封部被夹在支承体与流道部件之间,因此弹性部件与流道部件之间的间隙被减少。因此,能够对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被连接的部分处的气泡的滞留进行抑制。
方式7
本发明的优选的方式(方式7)所涉及的流道接头对第一管状体的内部的第一流道和第二管状体的内部的第二流道进行连接,并具备:弹性部件,其能够弹性变形;支承体,其对弹性部件进行支承,弹性部件包括:压入部,其为与第二流道连通的管状的部分,并被配置在与支承体分离的位置处,且从供第一管状体从轴向上的一侧压入,供第二管状体从轴向上的另一侧压入;第一保持部,其在从压入部进行观察时,在第一管状体侧被支承在支承体上;第二保持部,其在从压入部进行观察时,在第二管状体侧被支承在支承体上。在方式7中,由于弹性部件的供第一管状体以及第二管状体压入的压入部被配置在与支承体分离的位置处,因此压入部能够根据第一管状体或第二管状体的位置而变形。即,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之间的位置误差通过压入部的变形而被吸收。因此,能够扩大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之间的位置误差的容许范围。另一方面,弹性部件的第一保持部在第一管状体侧被支承在支承体上,弹性部件的第二保持部在第二管状体侧被支承在支承体上。因此,能够对将第一管状体或第二管状体向压入部压入时的弹性部件的压曲进行抑制。
方式8
本发明的优选的方式(方式8)所涉及的液体喷射装置具备:液体喷射头,其喷射液体;管状体,其形成有用于向液体喷射头供给液体的第一流道;流道接头,其将第一流道连接于第二流道,流道接头具备:弹性部件,其能够弹性变形;支承体,其对弹性部件进行支承,弹性部件包括压入部和保持部,所述压入部为与第二流道连通的管状的部分,并被配置在与支承体分离的位置处,且供管状体压入,在从压入部进行观察时,所述保持部在管状体侧被支承在支承体上。
附图说明
图1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喷射装置的结构图。
图2为通过流道接头而对管状体和流道部件进行了连结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3为对图2的各要素进行了分解的剖视图。
图4为管状体与流道部件之间的Z方向上的位置误差的说明图。
图5为管状体与流道部件之间的X-Y平面内的位置误差的说明图。
图6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流道接头的剖视图。
图7为第二实施方式的改变例的流道接头的剖视图。
图8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流道接头的剖视图。
图9为第四实施方式中的流道接头的剖视图。
图10为通过第四实施方式的流道接头而对第一管状体与第二管状体进行了连结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1为在第一管状体与第二管状体之间存在位置误差的情况下的剖视图。
图12为改变例中的流道接头的剖视图。
图13为改变例中的流道接头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图1为例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射装置100的结构图。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100为将作为液体的示例的油墨向介质92喷射的喷墨式的印刷装置。虽然介质92典型而言为印刷纸张,但是也能够将树脂薄膜或布帛等任意的印刷对象作为介质92来使用。如图1所例示的那样,在液体喷射装置100中设置有对油墨进行贮留的液体容器94。作为液体容器94而能够例示出,例如,可相对于液体喷射装置100进行拆装的墨盒、通过挠性的薄膜而形成的袋状的油墨袋或能够补充油墨的油墨罐。色彩不同的多种油墨被贮留在液体容器94中,并经由供给管96而向液体喷射头76被供给。
如图1所例示的那样,液体喷射装置100具备控制单元70、输送机构72、移动机构74和液体喷射头76。控制单元70包括例如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或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等处理电路和半导体存储器等存储电路,控制单元70对液体喷射装置100的各要素统一地进行控制。输送机构72在由控制单元70所实施的控制下对介质92进行输送。
移动机构74在由控制单元70所实施的控制下,使液体喷射头76在与介质92的输送方向交叉(典型而言为正交)的方向上往返。第一实施方式的移动机构74具备对液体喷射头76进行收纳的大致箱型的输送体(滑架)742和固定有输送体742的无接头带744。另外,也能够将液体容器94与液体喷射头76一起搭载在输送体742上。
液体喷射头76为,在由控制单元70所实施的控制下将从液体容器94供给的油墨从多个喷嘴向介质92进行喷射的喷墨头。具体而言,液体喷射头76具备与多个喷嘴各自对应的压力室以及压电元件,并通过与图像数据对应的驱动信号的供给,使各压电元件进行驱动而使压力室内的压力发生变动,从而从各喷嘴喷射被填充于压力室内的油墨。另外,也能够利用通过加热而使压力室内产生气泡从而使压力室内的压力发生变化的、使用了发热元件的热方式的液体喷射头。通过与由输送机构72所实施的介质92的输送和输送体742的反复的往返并行地使液体喷射头76向介质92喷射油墨,从而在介质92的表面上形成所需的图像。
在用于将被贮留在液体容器94中的油墨向液体喷射头76进行供给的流道上设置有流道接头200A。图2为流道接头200A的剖视图,图3为对图2所图示的各要素进行了分解的状态下的剖视图。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流道接头200A的中心轴的方向标记为Z方向,并假定与Z方向垂直的X-Y平面。
如图2以及图3所例示的那样,流道接头200A为用于对管状体10与流道部件20进行连结的结构体。管状体10相对于流道部件20而位于Z方向的正侧。管状体10为在内部形成有第一流道Q1的管状的部件,流道部件20为在内部形成有第二流道Q2的管状的部件。第一实施方式的流道接头200A为对管状体10的内部的第一流道Q1与流道部件20的内部的第二流道Q2相互进行连接的接头。
管状体10为例如液体喷射头76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流道部件20为对从液体容器94经由供给管96而向液体喷射头76被供给的油墨进行中继的流道单元的一部分。流道单元例如具备对混入到来自液体容器94的油墨中的异物或气泡进行捕集的过滤器,或者用于对流道的开闭或流道内的压力进行控制的阀机构。另外,也能够将液体容器94的一部分设为流道部件20。根据以上的说明可理解,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流道Q1位于第二流道Q2的下游侧。但是,第一流道Q1与第二流道Q2的关系(上游/下游)并不限定于以上的例示。例如在将流道单元或液体容器94的一部分设为管状体10,将液体喷射头76的一部分设为流道部件20的结构中,第一流道Q1位于第二流道Q2的上游侧。即,“第一”以及“第二”这样的表述为用于对多个要素进行区分的简便的表述,并不是对要素之间的顺序或关系进行规定的意思。
如图3所例示的那样,第一实施方式的流道部件20具备:圆环状的周缘部22;从周缘部22的外周缘起向Z方向的正侧突起的圆筒状的收纳部24;从周缘部22的内周缘起向Z方向的负侧突起的管状的流道部26。周缘部22以及流道部26的内侧的空间为第二流道Q2。另外,在图3中,虽然例示了将周缘部22、收纳部24、流道部26形成为一体的结构,但是也能够将周缘部22、收纳部24、流道部26以分体的方式构成并相互接合。
如图2以及图3所例示的那样,流道接头200A具备弹性部件30和支承体(保持件)40。弹性部件30为能够弹性变形的管状的部件,并由例如橡胶或弹性体等弹性材料形成。另一方面,支承体40为对弹性部件30进行支承的结构体,并且由与弹性部件30相比刚性较高的材料(例如树脂材料或金属材料)形成。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假定通过与弹性部件30(特别是后述的压入部32)相比水分透过率较低的材料来形成支承体40的情况。根据以上的结构,具有如下优点,即,能够对透过了弹性部件30的油墨的水分经由支承体40而扩散的情况(而且,因水分的蒸发而导致的油墨的增粘)进行抑制。另外,虽然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弹性部件30和支承体40以分体的方式被构成的情况,但是也能够将弹性部件30与支承体40形成为一体(例如双色成型)。
如图3所例示的那样,支承体40具备盖状部42和侧壁部44。盖状部42为在中央处形成有圆形的开口部422的圆环状的板状部分。侧壁部44为从盖状部42的外周缘起向Z方向的正侧突起的圆筒状的部分。如图2以及图3所例示的那样,侧壁部44的内壁面与弹性部件30的外壁面相互对置。另外,虽然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假定了盖状部42与侧壁部44被形成为一体的情况,但也能够将盖状部42和侧壁部44以分体的方式构成并相互接合。
如图2所例示的那样,支承体40被配置在流道部件20的收纳部24的内侧。具体而言,支承体40的侧壁部44的外壁面无间隙地紧贴在流道部件20的收纳部24的内壁面上。通过如上述那样将支承体40嵌入到流道部件20的收纳部24中,从而流道接头200A被固定在流道部件20上。
如图3所例示的那样,弹性部件30具备压入部32、扩径部34、保持部36和密封部38。密封部38相对于压入部32而位于Z方向的负侧(流道部件20侧),扩径部34以及保持部36相对于压入部32而位于Z方向的正侧(管状体10侧)。扩径部34位于压入部32和保持部36之间。另外,虽然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假定了压入部32、保持部36、扩径部34和密封部38被形成为一体的情况,但是也能够将各要素以分体的方式构成并相互固定。此外,也能够采用省略了扩径部34,并将压入部32与保持部36直接连结的结构。
压入部32为截面呈圆形的管状的部分。压入部32以及扩径部34被支承体40的侧壁部44包围。根据图3可知,压入部32被配置在与支承体40分离的位置处。即,压入部32的外壁面与支承体40的侧壁部44的内壁面以相互隔开间隔(空间R)的方式而对置。保持部36为,从压入部32以及扩径部34的外壁面起向径向突出的帽檐状的部分。保持部36的内径与压入部32相比为大径,保持部36的外径与支承体40的外径大致相同。根据图2以及图3可理解,保持部36在从支承体40进行观察时位于Z方向的正侧(管状体10侧),并与被形成在支承体40的侧壁部44的端面上的高低差卡合。即,在从压入部32进行观察时,保持部36在管状体10侧被支承在支承体40(侧壁部44)上。扩径部34为,内径随着从压入部32趋向保持部36而增加的圆锥状的部分。
管状体10经由保持部36和扩径部34而被压入到压入部32中。具体而言,管状体10在从Z方向的正侧向负侧前行的同时被插入到压入部32中,并且在到达至压入部32的轴向上的中途的位置为止的图2的状态下被保持。管状体10未被压入的状态下的压入部32的内径DA小于管状体10的外径D1(DA<D1)。因此,如图2所例示的那样,压入部32因管状体10被压入而变形。具体而言,压入部32中的在内部存在有管状体10的区间与不存在管状体10的区间相比被扩张。因此,管状体10在通过来自压入部32的压力而被紧固的状态下,通过与压入部32的内壁面之间的摩擦力而被保持。
管状体10的顶端能够位于压入部32的两端之间的任意的位置。例如,如图4所例示的那样,即使在管状体10的顶端位于与图2相比靠Z方向的正侧的状态(压入量较小的状态)下,管状体10也被保持在压入部32中。根据以上的说明可以理解,管状体10相对于流道部件20(或流道接头200)的Z方向上的位置误差通过弹性部件30的压入部32而被吸收。
如图2所例示的那样,压入部32中的Z方向的负侧(流道部件20侧)的端部被插入到支承体40的盖状部42的开口部422中。管状体10未被压入的状态下的压入部32的外径为与盖状部42的开口部422的内径实质上相同或稍大的直径。因此,压入部32的外壁面与盖状部42的内壁面无间隙地相互紧贴。根据以上的说明可理解,压入部32的外壁面与支承体40的侧壁部44的内壁面之间的空间R被密封。即,空间R与外部空气实质上是不连通的。因此,具有能够有效地对透过了弹性部件30的油墨向外部扩散的情况进行抑制的优点。
密封部38被设置在压入部32中的Z方向的负侧的端部上。如图2所例示的那样,密封部38被夹在支承体40与流道部件20之间。具体而言,密封部38介于支承体40的盖状部42的Z方向的负侧的表面与流道部件20的周缘部22的Z方向的正侧的表面之间。如图3所例示的那样,第一实施方式的密封部38包含基础部382和突起部384。基础部382为,从压入部32的外壁面起向与X-Y平面平行的方向突出的圆环状的板状部分。基础部382的Z方向的正侧的表面紧贴在支承体40的盖状部42的Z方向的负侧的表面上。压入部32中的在内部不存在管状体10的区间(即从管状体10的顶端进行观察时靠Z方向的负侧的区间)与基础部382具有相等的内径DA。即,弹性部件30的内壁面跨及基础部382与压入部32而连续。
如图3所例示的那样,压入部32的内径(管状体10未被压入的状态下的内径)DA与第二流道Q2的内径D2之间的差分(DA-D2)小于管状体10的外径D1与压入部32的内径DA之间的差分(DA-D2<D1-DA)。例如,压入部32的内径DA与第二流道Q2的内径D2实质上是相同的(DA=D2)。即,如图2所例示的那样,弹性部件30(压入部32以及密封部38)的内壁面与流道部件20的第二流道Q2的内壁面以无高低差的方式而连续。在压入部32以及密封部38的内径DA与第二流道Q2的内径D2之间存在有差异的情况下,有可能产生如下问题,即,混入到油墨中的气泡容易滞留在因该差异而产生的高低差处。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由于压入部32的内径DA与第二流道Q2的内径D2之间的差分被抑制,因此,能够降低气泡滞留在因该差分而产生的高低差处的可能性。另外,第二流道Q2的内径D2是指,第二流道Q2中的与弹性部件30接触的部分的内径。
图3所例示的密封部38的突起部384为,从基础部382的与压入部32相反的一侧的表面突起并与流道部件20接触的部分。第一实施方式的突起部384为,从Z方向进行观察时沿着基础部382的内周缘被形成为圆环状,并且与Z方向平行的截面为圆弧状(例如半圆状)的突起。根据图2可理解,在密封部38被夹在支承体40与流道部件20之间的状态下,突起部384因来自流道部件20的周缘部22的按压而变形。即,密封部38作为对支承体40与流道部件20之间进行密封的密封部而发挥功能。
从以上的说明可理解,在流道接头200A被固定在流道部件20上的状态下,弹性部件30的内部的空间与流道部件20的第二流道Q2连通。因此,通过将管状体10压入至压入部32中,从而使管状体10的第一流道Q1与流道部件20的第二流道Q2经由弹性部件30而相互连通。即,如前文所述,流道接头200A作为使第一流道Q1与第二流道Q2相互连通的接头而发挥功能。在管状体10与流道部件20之间不存在位置误差的理想的状态下,如图2所例示的那样,管状体10的中心轴与流道部件20的中心轴相互吻合。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由于弹性部件30中的供管状体10压入的压入部32被配置在与支承体40分离的位置处,因此压入部32能够根据管状体10的位置而发生变形。因此,管状体10相对于流道部件20(第二流道Q2)的位置误差通过压入部32的变形而被吸收。例如,在图5中,例示了管状体10相对于流道部件20的位置存在误差的情况(管状体10的中心轴在从流道部件20的中心轴观察时位于X方向的正侧的情况)。如图5所例示的那样,即使在管状体10的中心轴与流道部件20的中心轴不相互吻合的状态下,由于压入部32以追随X-Y平面内的管状体10的位置的方式而发生变形,从而管状体10的第一流道Q1与流道部件20的第二流道Q2也会恰当地连通。即,根据第一实施方式,能够扩大管状体10相对于第二流道Q2的位置误差(与X-Y平面平行的方向上的误差)的容许范围。
然而,在将管状体10向弹性部件30的压入部32压入的工序中,朝向Z方向的负侧的外力从管状体10作用于弹性部件30。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由于在从压入部32进行观察时弹性部件30的保持部36在管状体10侧(Z方向的正侧)被支承在支承体40上,因此具有能够对将管状体10向压入部32压入时的弹性部件30的压曲进行抑制的优点。另外,虽然从使压入部32以追随管状体10相对于流道部件20的位置误差的方式而发生变形这一前述的观点出发,优选为弹性部件30容易变形的结构,但是,存在有如下的倾向,即,弹性部件30越容易变形(即,刚性越低),越容易发生管状体10压入时的弹性部件30的压曲。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具有如下优点,即,能够同时良好地实现弹性部件30的压曲的抑制和管状体10相对于流道部件20的位置误差的吸收。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由于弹性部件30的密封部38被夹在支承体40与流道部件20之间,因此,弹性部件30与流道部件20之间的间隙被减少。因此,具有能够对第一流道Q1与第二流道Q2被连接的部分处的气泡的滞留进行抑制的优点。
第二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关于在以下所例示的各方式中的作用或功能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要素,沿用在第一实施方式的说明中所使用的符号并适当省略各自的详细的说明。
图6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流道接头200B的剖视图。在图6中,例示了管状体10相对于弹性部件30的压入前的状态。如图6所例示的那样,第二实施方式的弹性部件30除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要素以外,还具备管内突起部322。管内突起部322为被形成在压入部32的内壁面上的突起。第二实施方式的管内突起部322为,从Z方向进行观察时被形成为沿着压入部32的周向的圆环状,并且截面为圆弧状(例如半圆状)的突起。管内突起部322的顶面处的弹性部件30的内径DB小于管状体10的外径D1。也可换言之,管内突起部322为,压入部32中的内径与其他部分相比较小的部分。
如图6中用虚线所图示的那样,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以从管内突起部322进行观察时管状体10的顶端到达Z方向的负侧的方式而将管状体10压入至压入部32中。因此,管内突起部322被管状体10的外壁面按压而发生变形。即,管内突起部322作为对管状体10的外壁面与压入部32的内壁面之间进行密封的密封部而发挥功能。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可实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由于在压入部32的内壁面上形成有管内突起部322,因此,能够在抑制管状体10相对于压入部32的压入所需的外力的同时,确保弹性部件30与管状体10之间的密封性。
另外,压入部32中的管内突起部322以外的部分的内径为与管状体10的外径D1实质上相等或稍小的直径。在以上的结构中,压入部32中的管内突起部322以外的部分的内壁面相对于管状体10的外壁面而无间隙地紧贴。因此,能够降低在压入部32与管状体10之间形成可能使气泡滞留的间隙的可能性。此外,压入部32中的管内突起部322以外的部分的内径与管内突起部322处的内径DB相比为大径。因此,能够在通过管内突起部322而确保与管状体10的外壁面之间的密封性的同时,通过降低管内突起部322以外的部分与管状体10的外壁面之间的摩擦而容易地将管状体10插入到压入部32中。
另外,虽然在图6中例示了截面为圆弧状的管内突起部322,但是管内突起部322的形状是能够适当地变更的。例如,如图7所例示的那样,也能够形成将相对于Z方向而倾斜的倾斜面和圆弧面组合而成的形状的管内突起部322。
第三实施方式
图8为第三实施方式的剖视图。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使用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流道接头200A。如图8所例示的那样,在第三实施方式的管状体10上形成有帽檐状部(凸缘)12。帽檐状部12为从管状体10的外壁面起向与X-Y平面平行的方向突出的圆环状的板状部分。帽檐状部12的外径大于弹性部件30的保持部36的外径。具体而言,帽檐状部12的外径与流道部件20的收纳部24的外径实质上相等。如图8所例示的那样,帽檐状部12的Z方向的负侧的表面与流道部件20的收纳部24的Z方向的正侧的端面和弹性部件30的保持部36的Z方向的正侧的表面抵接。在以上的状态下,弹性部件30的保持部36被夹在支承体40的侧壁部44的管状体10侧的端面与管状体10的帽檐状部12之间。
在将管状体10向压入部32压入的工序中,在帽檐状部12的Z方向的负侧的表面与流道部件20的收纳部24的Z方向的正侧的端面和弹性部件30的保持部36的Z方向的正侧的表面抵接的阶段,管状体10的前行停止。即,因帽檐状部12与流道部件20的收纳部24或弹性部件30的保持部36抵接,从而管状体10的Z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因此,具有如下优点,即,能够高精度地管理管状体10相对于压入部32的压入量。
此外,在管状体10的帽檐状部12与流道部件20的收纳部24抵接的状态下,弹性部件30被收纳在由收纳部24与帽檐状部12包围而成的空间内。因此,具有如下优点,即,能够对透过了弹性部件30的油墨向外部扩散的情况进行抑制。另外,第二实施方式中所例示的管内突起部322也同样能够形成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弹性部件30的压入部32上。
第四实施方式
图9为第四实施方式中的流道接头200C的剖视图,图10为使用了流道接头200C的状态的说明图。如图10所例示的那样,第四实施方式的流道接头200C为,对第一管状体10A的内部的第一流道Q1与第二管状体10B的内部的第二流道Q2进行连接的接头。例如,第一管状体10A以及第二管状体10B中的一方为液体喷射头76的一部分,第一管状体10A以及第二管状体10B中的另一方为流道单元的一部分。另外,第一流道Q1以及第二流道Q2中的任意一方位于上游侧均可。在第一管状体10A上形成有从第一管状体10A的外壁面向与X-Y平面平行的方向突出的圆环状的帽檐状部12A。同样地,在第二管状体10B上形成有从第二管状体10B的外壁面突出的圆环状的帽檐状部12B。
如图9以及图10所例示的那样,第四实施方式的流道接头200C具备弹性部件50和支承体60。支承体60与前述的各方式中的支承体40同样,为对弹性部件50进行收纳以及支承的圆筒状的结构体,由例如树脂材料或金属材料形成。另外,也能够将弹性部件50与支承体60形成为一体(例如双色成型)。
弹性部件50与前述的各方式中的弹性部件30同样,为能够弹性变形的管状的部件,并由例如橡胶或弹性体等弹性材料形成。如图9以及图10所例示的那样,第四实施方式的弹性部件50为,包括压入部52、扩径部54A、保持部56A、扩径部54B和保持部56B的大致管状的部件。另外,也能够将弹性部件50的各要素以分体的方式构成并相互固定。
压入部52为截面呈圆形的管状的部分。与前述的各方式相同,压入部52被配置在与支承体60分离的位置处。即,压入部52的外壁面与支承体60的内壁面以相互隔开间隔(空间R)的方式而对置。保持部56A在从压入部52进行观察时位于Z方向的正侧,保持部56B在从压入部52进行观察时位于Z方向的负侧。扩径部54A为内径随着从压入部52趋向保持部56A而增加的圆锥状的部分,扩径部54B为内径随着从压入部52趋向保持部56B而增加的圆锥状的部分。
如图9所例示的那样,保持部56A与支承体60中的被形成在Z方向的正侧的端面上的高低差卡合。即,在从压入部52进行观察时,保持部56A在第一管状体10A侧被支承在支承体60上。同样地,保持部56B与支承体60中的被形成在Z方向的负侧的端面上的高低差卡合。即,在从压入部52进行观察时,保持部56B在第二管状体10B侧被支承在支承体60上。
第一管状体10A经由保持部56A和扩径部54A而从Z方向的正侧朝向负侧被压入至压入部52中。在压入第一管状体10A的过程中,在第一管状体10A的帽檐状部12A与弹性部件50的保持部56A抵接的时间点,第一管状体10A的前行停止。即,弹性部件50的保持部56A被夹在支承体60的Z方向的正侧的端面与第一管状体10A的帽檐状部12A之间。
同样地,第二管状体10B经由保持部56B和扩径部54B而从Z方向的负侧朝向正侧被压入至压入部52中,在第二管状体10B的帽檐状部12B与弹性部件50的保持部56B抵接的时间点,第二管状体10B的前行停止。即,弹性部件50的保持部56B被夹在支承体60的Z方向的负侧的端面与第二管状体10B的帽檐状部12B之间。从以上的说明可理解,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在由支承体60、帽檐状部12A和帽檐状部12B包围而成的圆柱状的空间内收纳以及支承有弹性部件50。另外,压入部52因第一管状体10A或第二管状体10B的压入而变形的结构与前述的各方式相同。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由于弹性部件50的供第一管状体10A以及第二管状体10B压入的压入部52被配置在与支承体60分离的位置处,因此压入部52能够根据第一管状体10A以及第二管状体10B的位置而变形。因此,第一管状体10A与第二管状体10B之间的位置误差通过压入部52的变形而被吸收。例如,在图11中,例示了在第一管状体10A与第二管状体10B之间存在位置误差的情况。如图11所例示的那样,即使在第一管状体10A的中心轴与第二管状体10B的中心轴不相互吻合的状态下,由于压入部52以追随X-Y平面内的第一管状体10A以及第二管状体10B的位置的方式而变形,从而管状体10的第一流道Q1与流道部件20的第二流道Q2也会恰当地连通。即,根据第四实施方式,能够扩大第一流道Q1与第二流道Q2之间的位置误差的容许范围。
改变例
以上所例示的各方式能够实施多种改变。在以下,例示了具体的改变方式。从以下的例示中任意选择的两种以上的方式能够在相互不矛盾的范围内适当地组合。
(1)虽然在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三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将支承体40嵌入流道部件20的收纳部24中的结构,但是,如图12所例示的那样,也能够设置用于对流道部件20与支承体40进行相互固定的固定部45。图12所例示的固定部45为,贯穿流道部件20的收纳部24并且被固定在支承体40的侧壁部44上的螺栓。除了图12中所例示的螺栓以外,还能够将用于对支承体40和流道部件20进行固定的粘合剂或热铆接等各种要素作为固定部而利用。此外,也能够通过使被形成在支承体40的侧壁部44的外壁面上的螺纹槽与被形成在流道部件20的收纳部24的内壁面上的螺纹槽啮合,从而对支承体40与流道部件20进行相互固定。
(2)虽然在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三实施方式中,关于弹性部件30的密封部38,例示了沿着基础部382的内周缘而形成有圆环状的突起部384的结构,但是密封部38的突起部384的位置并不限定于以上的例示。例如,如图13所例示的那样,也能够在基础部382的与内周缘分离的位置(例如半径方向上的中途的部分或沿着外周缘的位置)处设置圆环状的突起部384。
(3)虽然在前述的各方式中,例示了使搭载有液体喷射头76的输送体742往返的串行式的液体喷射装置100,但是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多个喷嘴以跨及介质92的整个宽度的方式而分布的行式的液体喷射装置。
(4)对于前述的各方式中所例示的液体喷射装置100,除了专门用于印刷的设备之外,还能够采用传真装置或复印机等各种设备。总而言之,本发明的液体喷射装置的用途并不限定于印刷。例如,喷射颜色材料的溶液的液体喷射装置作为形成液晶显示装置的滤色器的制造装置而被使用。此外,喷射导电材料的溶液的液体喷射装置作为形成配线基板的配线或电极的制造装置而被使用。
(5)应用前述的各方式中所例示的流道接头200(200A、200B、200C)的装置并不限定于液体喷射装置100。即,将第一流道Q1与第二流道Q2相互连接的任意结构均能够使用前述的各方式中所例示的流道接头200。
符号说明
100…液体喷射装置;200A、200B、200C…流道接头;10…管状体;10A…第一管状体;10B…第二管状体;12、12A、12B…帽檐状部;20…流道部件;22…周缘部;24…收纳部;26…流道部;30、50…弹性部件;32、52…压入部;34、64A、64B…扩径部;36、66A、66B…保持部;38…密封部;382…基础部;384…突起部;40、60…支承体;42…盖状部;44…侧壁部;70…控制单元;72…输送机构;74…移动机构;76…液体喷射头;92…介质;94…液体容器。

Claims (8)

1.一种流道接头,其将管状体的内部的第一流道连接于第二流道,并具备:
弹性部件,其能够弹性变形;
支承体,其对所述弹性部件进行支承,
所述弹性部件包括压入部和保持部,所述压入部为与所述第二流道连通的管状的部分,并被配置在与所述支承体分离的位置处,且供所述管状体压入,在从所述压入部进行观察时,所述保持部在所述管状体侧被支承在所述支承体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道接头,其中,
所述支承体包括包围所述弹性部件的侧壁部,
所述保持部被夹在所述侧壁部的所述管状体侧的端面与被设置在所述管状体上的帽檐状部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道接头,其中,
所述压入部的外壁面与所述支承体的内壁面之间的空间被密封。
4.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任一项所述的流道接头,其中,
所述支承体与所述压入部相比水分透过率较低。
5.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任一项所述的流道接头,其中,
所述弹性部件包括管内突起部,所述管内突起部被形成在所述压入部的内壁面上且沿着所述压入部的周向。
6.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5中任一项所述的流道接头,其中,
所述弹性部件包括密封部,所述密封部被夹在所述支承体与形成有所述第二流道的流道部件之间。
7.一种流道接头,其对第一管状体的内部的第一流道和第二管状体的内部的第二流道进行连接,并具备:
弹性部件,其能够弹性变形;
支承体,其对所述弹性部件进行支承,
所述弹性部件包括:
压入部,其为与所述第二流道连通的管状的部分,并被配置在与所述支承体分离的位置处,且供所述第一管状体从轴向上的一侧压入,供所述第二管状体从轴向上的另一侧压入;
第一保持部,其在从所述压入部进行观察时,在所述第一管状体侧被支承在所述支承体上;
第二保持部,其在从所述压入部进行观察时,在所述第二管状体侧被支承在所述支承体上。
8.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具备:
液体喷射头,其喷射液体;
管状体,其形成有用于向所述液体喷射头供给所述液体的第一流道;
流道接头,其将所述第一流道连接于第二流道,
所述流道接头具备:
弹性部件,其能够弹性变形;
支承体,其对所述弹性部件进行支承,
所述弹性部件包括压入部和保持部,所述压入部为与所述第二流道连通的管状的部分,并被配置在与所述支承体分离的位置处,且供所述管状体压入,在从所述压入部进行观察时,所述保持部在所述管状体侧被支承在所述支承体上。
CN201710357632.7A 2016-05-30 2017-05-19 流道接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Active CN10744389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07345 2016-05-30
JP2016107345A JP6808977B2 (ja) 2016-05-30 2016-05-30 流路継手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43895A true CN107443895A (zh) 2017-12-08
CN107443895B CN107443895B (zh) 2020-10-20

Family

ID=604208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357632.7A Active CN107443895B (zh) 2016-05-30 2017-05-19 流道接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70341403A1 (zh)
JP (1) JP6808977B2 (zh)
CN (1) CN107443895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43987A (zh) * 2019-10-31 2021-05-0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流道部件、流道单元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946951A4 (en) * 2019-04-05 2022-11-30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SEALING ELEMENT FOR LIQUID RESERVOIR

Citation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147930U (zh) * 1976-05-06 1977-11-09
JPH07198072A (ja) * 1993-04-26 1995-08-01 Create Kk 管継手構造
JPH11320902A (ja) * 1998-05-15 1999-11-24 Oki Data Corp インク貯蔵容器
US6217164B1 (en) * 1997-12-09 2001-04-17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recorder
US20030048336A1 (en) * 2001-09-11 2003-03-13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k-jet printer with ink path and method of forming the ink path
US20030173779A1 (en) * 2002-03-18 2003-09-18 Smc Kabushiki Kaisha Tube Joint
US6685238B1 (en) * 1999-09-28 2004-02-03 Daniel Pouillard Method and device for sealed mechanical connection
JP2004262251A (ja) * 1997-12-09 2004-09-24 Brother Ind Ltd 画像記録装置のインク供給構造
US20040263590A1 (en) * 2003-04-25 2004-12-30 Kiyomitsu Kudo Ink cartridge
JP2006167950A (ja) * 2004-12-13 2006-06-29 Brother Ind Ltd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US20060192164A1 (en) * 2005-02-14 2006-08-31 Korogi Todd M Valved fluid connector
JP2008302631A (ja) * 2007-06-08 2008-12-18 Graphtec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20090295153A1 (en) * 2008-05-27 2009-12-03 Springseal, Inc. Pipe coupling assembly
US20110107920A1 (en) * 2008-05-28 2011-05-12 Buehler Leo Pump for liquid beverage preparation devices
US20120182363A1 (en) * 2011-01-14 2012-07-19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Flow path member, liquid ejecting head,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US20140240401A1 (en) * 2013-02-22 2014-08-28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Ejecting Head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147929U (zh) * 1976-05-06 1977-11-09
JP3835465B2 (ja) * 1997-12-09 2006-10-1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のインク供給構造
JP5076268B2 (ja) * 2001-09-11 2012-11-2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ト記録装置の製造方法
US7705405B2 (en) * 2004-07-06 2010-04-27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ethods for the formation of fully silicided metal gates
US8025374B2 (en) * 2008-12-19 2011-09-27 Silverbrook Research Pty Ltd Ink manifold with multiple conduit shut off valve
JP2012196776A (ja) * 2011-03-18 2012-10-18 Seiko Epson Corp 液体供給針、液体供給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2017213703A (ja) * 2016-05-30 2017-12-0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流路継手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147930U (zh) * 1976-05-06 1977-11-09
JPH07198072A (ja) * 1993-04-26 1995-08-01 Create Kk 管継手構造
US6217164B1 (en) * 1997-12-09 2001-04-17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recorder
JP2004262251A (ja) * 1997-12-09 2004-09-24 Brother Ind Ltd 画像記録装置のインク供給構造
JPH11320902A (ja) * 1998-05-15 1999-11-24 Oki Data Corp インク貯蔵容器
US6685238B1 (en) * 1999-09-28 2004-02-03 Daniel Pouillard Method and device for sealed mechanical connection
US20030048336A1 (en) * 2001-09-11 2003-03-13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k-jet printer with ink path and method of forming the ink path
US20030173779A1 (en) * 2002-03-18 2003-09-18 Smc Kabushiki Kaisha Tube Joint
US20040263590A1 (en) * 2003-04-25 2004-12-30 Kiyomitsu Kudo Ink cartridge
JP2006167950A (ja) * 2004-12-13 2006-06-29 Brother Ind Ltd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US20060192164A1 (en) * 2005-02-14 2006-08-31 Korogi Todd M Valved fluid connector
JP2008302631A (ja) * 2007-06-08 2008-12-18 Graphtec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20090295153A1 (en) * 2008-05-27 2009-12-03 Springseal, Inc. Pipe coupling assembly
US20110107920A1 (en) * 2008-05-28 2011-05-12 Buehler Leo Pump for liquid beverage preparation devices
US20120182363A1 (en) * 2011-01-14 2012-07-19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Flow path member, liquid ejecting head,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US20140240401A1 (en) * 2013-02-22 2014-08-28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Ejecting Head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43987A (zh) * 2019-10-31 2021-05-0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流道部件、流道单元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12743987B (zh) * 2019-10-31 2023-08-1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流道部件、流道单元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43895B (zh) 2020-10-20
JP2017214951A (ja) 2017-12-07
US20170341403A1 (en) 2017-11-30
JP6808977B2 (ja) 2021-01-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43895A (zh) 流道接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N204547345U (zh) 液体收容容器、液体喷射系统、液体喷射装置
US9061497B2 (en) Liquid ejecting head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CN102555476A (zh) 液体供给阀单元及液体喷射装置
US20110169899A1 (en) Liquid container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CN107443903A (zh) 流道接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02627029B (zh) 压力缓冲器、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01152791A (zh) 帽和喷墨头保护组件
US9446420B2 (en) Valve unit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US10265957B2 (en) Fluid carrying assembly
US10618284B2 (en) Sealing member, sealing mechanism, liquid ejec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ealing mechanism
US20160229181A1 (en) Liquid ejecting head unit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US20150042722A1 (en) Liquid ejecting head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US8066357B2 (en) Ink-jet printer
CN103660576B (zh) 流道部件、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液体贮留部
JP2011043086A (ja) コネクタ
CN107433781A (zh) 液体供给阀及流道系统以及液体供给阀的使用方法
CN107428454B (zh) 长条状流路构件、塑料容器以及粘性液体排出装置
JP2016084887A (ja) 流路開閉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CN105313471B (zh) 流路部件、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N205086493U (zh) 用于连续喷墨打印机的集成化墨路连接组件
JP2009257552A (ja) シール部材、流体機器接続構造及び流体機器ユニット
JP2007160712A (ja) 液体噴射装置
US20210381628A1 (en) Tube and processing apparatus
JP2005046829A (ja) 噴霧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