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431543B - 基站设备以及用于控制全双工传输的方法和系统 - Google Patents

基站设备以及用于控制全双工传输的方法和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431543B
CN107431543B CN201680021274.6A CN201680021274A CN107431543B CN 107431543 B CN107431543 B CN 107431543B CN 201680021274 A CN201680021274 A CN 201680021274A CN 107431543 B CN107431543 B CN 10743154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transmission
uplink
terminals
uplink interfere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2127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431543A (zh
Inventor
罗敏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K Teleco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K Teleco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K Telecom Co Ltd filed Critical SK Telecom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4315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315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4315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3154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5/00Suppression or limitation of noise or interference
    • H04B15/02Reducing interference from electric apparatus by means located at or near the interfering apparatu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10Monitoring; Testing of transmitters
    • H04B17/11Monitoring; Testing of transmitters for calibr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20Monitoring; Testing of receivers
    • H04B17/24Monitoring; Testing of receivers with feedback of measurements to the transmitt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45Interference valu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24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 H04B7/26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at least one of which is mobil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24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 H04B7/26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at least one of which is mobile
    • H04B7/2612Arrangements for wireless medium access control, e.g. by allocating physical layer transmission capac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14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4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 H04W52/243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taking into account interferen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4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 H04W52/247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where the output power of a terminal is based on a path parameter sent by another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06TPC algorithms
    • H04W52/14Separate analysis of uplink or downlink
    • H04W52/146Uplink power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4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 H04W52/241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taking into account channel quality metrics, e.g. SIR, SNR, CIR, Eb/lo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38TPC being performed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 H04W52/386TPC being performed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centralized, e.g. when the radio network controller or equivalent takes part in the power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38TPC being performed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 H04W52/44TPC being performed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in connection with interruption of transmiss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1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the level of interferen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提出了一种基站以及用于控制全双工传输(FD)的方法和系统,其在用于多个终端的实际移动通信环境中使用FD的时候可解决由FD导致的附加干扰的问题。

Description

基站设备以及用于控制全双工传输的方法和系统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基站(BS)装置以及用于控制全双工(FD)传输的方法和系统,其能够在包括多个终端的实际移动通信环境中使用FD传输时解决由于FD传输而生成的附加干扰。
背景技术
近来,由于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对无线业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各种技术正在出现,以便满足日益增长的无线业务需求。
作为技术之一,能够在两个节点中使用一个频率/时间资源来执行发送和接收的全双工(FD)传输技术已引起关注。
在半双工(HD)传输的情况下,各个节点单独地使用频率和/或时间资源进行发送和接收。然而,在FD传输的情况下,两个节点同时使用相同的频率/时间资源进行发送和接收。
此时,在FD传输的情况下,由于通过相同的频率/时间资源同时执行发送和接收,所以当接收从对方节点发送的信号时,由节点本身发送的信号充当干扰(以下称为“自干扰”)。在这种情况下,在节点侧,由于由节点本身发送的信号是已知的,所以可通过消除模拟域/数字域中的干扰来消除在信号接收的时候由发送信号引起的自干扰。
因此,当在FD传输中完全消除自干扰时,从两个节点的角度来看,存在获取比HD传输高达2倍的资源使用率的优点。
然而,当FD传输被应用于(用于)包括多个终端的实际通信环境时,在下行链路的时候生成由位于同一BS的小区内的另一终端(以下称为“同小区终端”)导致的对终端的附加上行链路干扰。
另外,当FD传输被应用于(用于)具有多个终端的实际通信环境时,在下行链路的时候生成由位于不同BS的小区内的另一终端(以下称为“异小区终端”)导致的对终端的附加上行链路干扰。
由于上行链路干扰(以下称为“FD引起的附加干扰”)导致传输容量的降低,所以即使由于FD传输使资源利用率增加高达两倍,传输容量增加,对于总传输容量,FD传输也可能不比HD传输有效。
因此,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当在包括多个终端的实际移动通信环境中使用FD时解决由于FD传输引起的附加干扰的方法。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公开的一方面在于提供一种BS装置以及用于控制全双工FD传输的方法和系统,其能够在包括多个终端的实际移动通信环境中使用FD传输时解决由于FD传输而生成的附加干扰。
技术方案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基站(BS)装置。该BS装置包括:终端识别单元,其被配置为在使用全双工(FD)传输的终端当中识别所经历的由于FD传输引起的上行链路干扰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的特定终端;选择单元,其被配置为选择导致所述特定终端中的上行链路干扰的干扰终端;以及控制器,其被配置为控制分配给干扰终端的FD传输无线电资源以减小所述特定终端所经历的上行链路干扰。
具体地,该BS装置还可包括被配置为识别各个终端由于FD传输而经历的上行链路干扰的干扰识别单元,其中,终端识别单元可在所述终端当中识别所识别的所经历的上行链路干扰大于或等于阈值的终端作为所述特定终端。
具体地,当所述终端当中存在报告指示由于FD传输而引起的上行链路干扰大于或等于阈值的自决(self-determination)信息的终端时,终端识别单元可将报告所述自决信息的终端识别为所述特定终端。
具体地,该BS装置还可包括信号接收质量值识别单元,其被配置为识别在FD传输无线电资源当中仅用于发送下行链路信号的部分无线电资源中针对各个终端测量的无上行链路干扰环境(无干扰)信号接收质量值。
具体地,干扰识别单元可收集在FD传输无线电资源中针对各个终端测量的FD传输环境信号接收质量值,并且基于FD传输环境信号接收质量值和无上行链路干扰环境信号接收质量值来识别各个终端的上行链路干扰。
具体地,所述部分无线电资源可以是在每一个预设识别周期仅用于发送下行链路信号的FD传输无线电资源的信道带宽的部分或者按照特定间隔分离FD传输无线电资源的信道带宽的多个子载波的部分。
具体地,干扰终端可以是在连接至BS装置的终端或者与BS装置相邻的邻近BS当中根据距所述特定终端的距离选择的终端。
优选地,所述控制器可在分配给干扰终端的FD传输无线电资源中进行干扰终端的上行链路传输强度的下调控制或者干扰终端的上行链路的消隐控制。
具体地,所述控制器可在分配给干扰终端的FD传输无线电资源中对干扰终端的上行链路传输强度进行下调控制,并且当在干扰终端的上行链路传输强度被下调控制之后所述特定终端的上行链路干扰大于或等于阈值时,对干扰终端的上行链路进行消隐控制。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控制FD传输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终端识别步骤,由BS在使用FD传输的终端当中识别所经历的由于FD传输引起的上行链路干扰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的特定终端;选择步骤,由BS选择导致所述特定终端中的上行链路干扰的干扰终端;以及控制步骤,由BS控制分配给干扰终端的FD传输无线电资源以减小所述特定终端所经历的上行链路干扰。
具体地,该方法还可包括以下步骤:干扰识别步骤,由BS识别各个终端由于FD传输而经历的上行链路干扰,其中,所述终端识别步骤可包括在所述终端当中识别所识别的所经历的上行链路干扰大于或等于阈值的终端作为所述特定终端。
具体地,该方法还可包括以下步骤:由所述终端当中确定由于FD传输而引起的上行链路干扰大于或等于阈值的终端向BS报告自决信息,其中,所述终端识别步骤可包括在所述终端当中将报告所述自决信息的终端识别为所述特定终端。
具体地,该方法还可包括以下步骤:由BS识别在FD传输无线电资源当中仅用于发送下行链路信号的一些无线电资源中针对各个终端测量的无上行链路干扰环境信号接收质量值。
具体地,所述干扰识别步骤可包括以下步骤:收集在FD传输无线电资源中针对各个终端测量的FD传输环境信号接收质量值;以及基于FD传输环境信号接收质量值和无干扰环境信号接收质量值来识别各个终端的上行链路干扰。
具体地,所述控制步骤可包括以下步骤:在分配给干扰终端的FD传输无线电资源中进行干扰终端的上行链路传输强度的下调控制或者干扰终端的上行链路的消隐控制。
具体地,所述控制步骤可包括以下步骤:在分配给干扰终端的FD传输无线电资源中对干扰终端的上行链路传输强度进行下调控制,并且当即使干扰终端的上行链路传输强度被下调控制,所述特定终端的上行链路干扰仍大于或等于阈值时,对干扰终端的上行链路进行消隐控制。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控制FD传输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由终端识别由于FD传输而引起的上行链路干扰;当确定上行链路干扰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时由终端向BS报告自决信息;以及由BS选择对报告所述自决信息的终端的上行链路造成干扰的干扰终端并且控制分配给干扰终端的FD无线电资源以减小终端所经历的上行链路干扰。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控制FD传输的系统。该系统包括:至少一个终端,其被配置为识别无上行链路干扰环境信号接收质量值和FD传输环境信号接收质量值,所述无上行链路干扰环境信号接收质量值是通过在FD传输无线电资源当中仅用于发送所述下行链路信号的部分无线电资源中测量BS的下行链路信号来生成的,所述FD传输环境信号接收质量值是通过在FD传输无线电资源中测量BS的下行链路信号来生成的;以及所述BS,其被配置为当基于与所述至少一个终端有关的无上行链路干扰环境信号接收质量值和FD传输环境信号接收质量值在所述至少一个终端当中识别出所经历的由于FD传输而引起的上行链路干扰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的特定终端时,选择导致所述特定终端中的上行链路干扰的干扰终端,然后控制分配给所述干扰终端的FD传输无线电资源以减小所述特定终端所经历的上行链路干扰。
有益效果
依据根据本公开的BS装置以及用于控制FD传输的方法和系统,可实现当在包括多个终端的实际移动通信环境中使用FD时解决由于FD而生成的附加干扰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在生成由FD传输引起的附加干扰的移动通信环境中控制FD传输的系统。
图2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BS装置的详细配置的框图。
图3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为识别无上行链路干扰环境信号接收质量值而提出的帧结构。
图4示出根据本公开的控制分配给干扰终端的FD传输无线电资源的示例。
图5和图6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控制FD传输的方法的控制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公开的实施方式。
图1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应用了本公开的移动通信环境中的全双工传输控制系统。
此时,尽管图1示出两个基站(BS)以及两个终端连接至这两个BS中的每一个的情况,这仅是为了描述方便的实施方式,本公开可被应用于存在更大数量的BS和多个终端的移动通信环境。
图1所示的终端统一指诸如用户设备(UE)或移动站(MS)的移动或固定用户节点。
图1所示的BS统一指与终端通信的诸如NodeB、eNodeB、基站或接入点的网络节点。
在半双工技术中,各个节点单独地使用频率和/或时间资源进行发送和接收。
例如,下面将基于这样的假设来描述应用(使用)HD的情况:在图1所示的移动通信环境中,仅终端10连接至BS 1并且仅终端30连接至BS 2。
当应用(使用)HD时,频率和/或时间资源被分成下行链路资源和上行链路资源。由BS 1和BS 2发送的信号分别由终端10和终端30通过下行链路资源来接收,由终端10和终端30发送的信号分别由BS 1和BS 2通过上行链路资源来接收。
相比之下,在FD技术中,各个节点同时使用相同的频率/时间资源进行发送和接收。
例如,下面将基于这样的假设来描述应用(使用)FD的情况:在图1所示的移动通信环境中,仅终端10连接至BS 1并且仅终端30连接至BS 2。
当应用(使用)FD时,BS 1和终端10同时使用相同的频率/时间资源来向彼此发送信号以及从彼此接收信号,并且BS 2和终端30同时使用相同的频率/时间资源来向彼此发送信号以及从彼此接收信号。
此时,在FD的情况下,由于通过相同的频率/时间资源同时执行发送和接收,所以当节点(BS或终端)从对方节点(终端或BS)接收信号时,由该节点发送的信号充当干扰(自干扰)。此时,节点(BS或终端)已经知道它自己发送的信号,因此在接收信号时可通过模拟域/数字域中的干扰消除来去除由于发送的信号引起的自干扰。
因此,当自干扰消除完成时,FD具有为相互连接的节点(BS和终端)保证了比HD高达两倍的资源利用率的优点。
然而,当FD被应用于(用于)多个终端连接至一个BS的实际移动通信环境时,在下行链路的情况下终端另外经历由位于同一BS的小区内的终端(以下称为“同小区终端”)导致的上行链路干扰以及由位于不同BS的小区内的终端(以下称为“异小区终端”)导致的上行链路干扰。
例如,以下描述将基于这样的假设来进行:在图1所示的移动通信环境中,终端10和20连接至BS 1并且终端30和40连接至BS 2。当应用(使用)FD时,在下行链路的情况下,终端10另外经历由位于BS 1(与终端10的BS相同)的小区内的终端20导致的上行链路干扰(虚线),并且终端20另外经历由位于BS 1(与终端20的BS相同)的小区内的终端10导致的上行链路干扰(虚线)。
另外,以下描述将基于这样的假设来进行:在图1所示的移动通信环境中,终端10和20连接至BS 1并且终端30和40连接至BS 2。当应用(使用)FD时,在下行链路的情况下,终端20另外经历由位于BS 2(与BS 1不同)的小区内的终端30导致的上行链路干扰(虚线),并且终端30另外经历由位于BS 1(与BS 2不同)的小区内的终端20导致的上行链路干扰(虚线)。
如上所述,由于在下行链路中同小区终端和异小区终端的上行链路干扰(以下称为FD引起的附加干扰)导致传输容量的劣化,所以即使由于FD传输使资源利用率增加高达两倍,传输容量增加,但是由于FD引起的附加干扰,对于总传输容量,FD传输也不会比HD传输有效。
因此,本公开提出了一种当如图1所示在包括多个终端的实际移动通信环境中使用FD时解决FD引起的附加干扰的方法。
以下描述将基于BS 1和BS 2当中的BS 1来进行。根据本公开的用于控制FD传输的系统包括至少一个终端(即,终端10和20)和BS 1。至少一个终端(即,终端10和20)具有无上行链路干扰环境信号接收质量值以及FD传输环境信号接收质量值。
这里,至少一个终端(即,终端10和20)是具有无上行链路干扰环境信号接收质量值(通过在FD传输无线电资源当中仅用于发送下行链路信号的一些无线电资源中测量BS 1的下行链路信号来生成)和FD传输环境信号接收质量值(通过在FD传输无线电资源中测量BS 1的下行链路信号来生成)的终端。
另外,当基于与至少一个终端(即,终端10和20)有关的无上行链路干扰环境信号接收质量值和FD传输环境信号接收质量值在终端10和20之间识别出经历高于或等于预设阈值的由FD传输引起的上行链路干扰的特定终端(例如,终端20)时,BS 1是这样的BS,其选择导致特定终端(例如,终端20)中的上行链路干扰的干扰终端,然后控制分配给干扰终端的FD传输无线电资源以减小影响特定终端(例如,终端20)的上行链路干扰。
以下,将参照图2描述根据实施方式的用于实现本公开所提出的方法的BS装置。
如图2所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BS装置100包括:终端识别单元120,其用于在使用FD传输的终端当中识别经历高于或等于预设阈值的FD传输引起的上行链路干扰的特定终端;选择单元140,其用于选择导致特定终端中的上行链路干扰的干扰终端;以及控制器150,其用于控制分配给干扰终端的FD传输无线电资源以减小影响特定终端的上行链路干扰。
这里,根据本公开的BS装置100可以是位于图1所示的移动通信环境中的BS之一。
以下,为了描述方便,假设根据本公开的BS装置100是图1的BS 1。
另外,根据本公开的BS装置100可具有对FD传输的自干扰消除功能,并且图1所示的终端也可具有对FD传输的自干扰消除功能。
终端识别单元120在使用FD传输的终端当中识别经历高于或等于预设阈值的FD传输引起的上行链路干扰的特定终端。
此时,根据识别特定终端的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根据本公开的BS装置100还可包括干扰识别单元110和信号接收质量值识别单元130。
以下,将详细描述根据本公开的BS装置100包括干扰识别单元110和信号接收质量值识别单元130的实施方式。
干扰识别单元110针对使用FD传输的各个终端识别FD传输引起的上行链路干扰。
此时,基于根据本公开的BS装置100是图1的BS 1的假设,如上述示例中一样,干扰识别单元110可针对使用FD的终端10和20中的每一个识别FD引起的上行链路干扰,其中终端10和20连接至BS装置100。
如上所述,FD引起的上行链路干扰是当使用FD时终端在下行链路中从同小区终端和异小区终端接收的附加干扰。以下,为了描述方便,表达“FD引起的上行链路干扰”和“FD引起的附加干扰”将被认为含义相同,因此可互换。
干扰识别单元110针对使用FD的终端10和20中的每一个识别FD引起的上行链路干扰(即,FD引起的附加干扰)。
下面详细描述针对使用FD的终端10和20中的每一个识别FD引起的上行链路干扰(即,FD引起的附加干扰)的处理。
首先,BS装置100可设定与FD引起的上行链路干扰有关的阈值(a)以及用于识别下面所述的无上行链路干扰环境信号接收质量值的识别周期(T)。
另外,BS装置100包括信号接收质量值识别单元130作为用于识别无上行链路干扰环境信号接收质量值的元件。
信号接收质量值识别单元130识别在FD传输无线电资源当中仅用于发送下行链路信号的一些无线电资源中针对各个终端测量的无上行链路干扰环境信号接收质量值。
此时,一些无线电资源可以是在每一个预设识别周期(T)仅用于发送下行链路信号的FD传输无线电资源的信道带宽的部分或者按照特定间隔分离FD传输无线电资源的信道带宽的多个子载波的部分。
其详细描述将参照图3进行。如图3的第一实施方式中所示,根据本公开的BS装置100可在同时使用相同的频率/时间资源进行发送和接收的FD传输无线电资源(以下称为FD无线电资源)当中在每一个预设识别周期(T)的预定时间(t)的FD无线电资源的信道带宽中仅分配下行链路资源而不分配上行链路资源。
这里,在每一个预设识别周期(T)仅分配下行链路资源的FD无线电资源的信道带宽对应于FD无线电资源当中仅用于发送下行链路信号的一些无线电资源。
此外,BS装置100将FD无线电资源的信道带宽分割成在每一个预设识别周期(T)具有预定时间(t)的特定间隔的多个子载波,并且在分割信道带宽的多个子载波中的一些(例如,N个)中仅分配下行链路资源而不分配上行链路资源。
这里,在每一个预设识别周期(T)仅分配下行链路资源的FD无线电资源的信道带宽的一些(例如,N个)子载波对应于FD无线电资源当中仅用于发送下行链路信号的一些无线电资源。
另外,BS装置100向终端10和20中的每一个告知上述识别周期(T)并允许终端10和20中的每一个在每一个识别周期(T)测量下面所述的无上行链路干扰环境SINR(b)。
在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由于在不存在由同小区终端和异小区终端导致的上行链路干扰(即,FD引起的附加干扰)的一些无线电资源中不存在上行链路信号,所以连接至BS装置100的终端10和20中的每一个可基于来自BS装置100的下行链路信号测量信号接收质量值(例如,SINR)并将所测量的信号接收质量值报告给BS装置100。
以下,为了描述方便,在FD无线电资源当中不存在FD引起的附加干扰的一些无线电资源中针对终端10和20中的每一个测量并报告的信号接收质量值(例如,SINR)将被称为无上行链路干扰环境SINR(b)。
因此,信号接收质量值识别单元130可通过接收在每一个识别周期(T)在FD无线电资源当中不存在FD引起的附加干扰的一些无线电资源中针对终端10和20中的每一个测量的无上行链路干扰环境SINR(b)的报告,来周期性地针对终端10和20中的每一个识别无上行链路干扰环境SINR(b)。
此外,干扰识别单元110收集在FD无线电资源中针对终端10和20中的每一个测量的FD传输环境信号接收质量值。
具体地,如图3所示,根据本公开的BS装置100向终端10和20中的每一个分配同时使用相同的频率/时间资源进行发送和接收的FD无线电资源。
因此,连接至BS装置100的终端10和20中的每一个可在具有由同小区终端和异小区终端导致的上行链路干扰(即,FD引起的附加干扰)的FD无线电资源中基于来自BS装置100的下行链路信号来测量信号接收质量值(例如,SINR),并且将所测量的信号接收质量值报告给BS装置100。
以下,为了描述方便,在FD无线电资源中针对终端10和20中的每一个测量并报告的信号接收质量值(例如,SINR)将被称为FD传输环境SINR。
因此,干扰识别单元110可接收在FD无线电资源中针对终端10和20中的每一个测量的FD传输环境SINR的报告并收集SINR。
然后,干扰识别单元110可基于FD传输环境SINR和无上行链路干扰环境SINR(b)来识别终端10和20中的每一个的上行链路干扰(即,FD引起的附加干扰)。
例如,干扰识别单元110可将值(c)识别为各个终端10或20由于FD而另外经历的上行链路干扰(即,FD引起的附加干扰),其中值(c)通过从针对终端10和20中的每一个收集的FD传输环境SINR减去针对终端10和20中的每一个识别的无上行链路干扰环境SINR(b)来生成。
即,干扰识别单元110仅针对各个终端10或20识别由于FD而由同小区终端和异小区终端另外导致的上行链路干扰(即,FD引起的附加干扰),而不考虑由其它因素引起的干扰。
然后,终端识别单元120在终端10和20之间识别经历的识别的上行链路干扰(c)(即,FD引起的附加干扰(c))高于或等于预设阈值(a)的终端作为特定终端。
如上所述,根据用于识别特定终端的实施方式,BS装置100领导识别FD引起的附加干扰高于或等于阈值的特定终端的处理。
此外,根据用于识别特定终端的另一实施方式,根据本公开的BS装置100无需包括干扰识别单元110,也无需包括信号接收质量值识别单元130。
以下,将描述根据本公开的BS装置100不包括干扰识别单元110也不包括信号接收质量值识别单元130的另一实施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当在连接至BS装置100并使用FD的终端10和20之间存在报告自决信息的终端,该终端确定FD引起的上行链路干扰高于或等于阈值(a)时,终端识别单元120将报告该自决信息的终端识别为特定终端。
根据识别特定终端的另一实施方式,BS装置100向终端10和20中的每一个告知识别周期(T)和阈值(a),以允许终端10和20中的每一个在每一个识别周期(T)测量下面所述的无上行链路干扰环境SINR(b)并且确定它自己的上行链路干扰是否高于或等于阈值(a)。
因此,如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一样,当使用FD时,连接至BS装置100的终端10和20中的每一个可在由于不存在上行链路信号而不存在由同小区终端和异小区终端导致的上行链路干扰(即,FD引起的附加干扰)的一些无线电资源中基于来自BS装置100的下行链路信号测量信号接收质量值(即,无上行链路干扰环境SINR(b))。
如上所述,在每一个识别周期(T),终端10和20中的每一个可在FD无线电资源当中没有FD引起的附加干扰的一些无线电资源中周期性地测量无上行链路干扰环境SINR(b)。
另外,终端10和20中的每一个在FD无线电资源中测量FD传输环境SINR。
即,终端10和20中的每一个可在存在由同小区终端和异小区终端导致的上行链路干扰(即,FD引起的附加干扰)的FD无线电资源中基于来自BS装置100的下行链路信号测量信号接收质量值(即,FD传输环境SINR)。
然后,终端10和20中的每一个可基于它自己测量的无上行链路干扰环境SINR(b)和FD传输环境SINR来识别上行链路干扰(即,FD引起的附加干扰)。
在针对终端20的描述中,终端20可识别通过从终端20自己测量的FD传输环境SINR减去无上行链路干扰环境SINR(b)而计算的值(c),作为终端20本身由于FD而另外经历的上行链路干扰(即,FD引起的附加干扰)。
另外,终端10和20中的每一个确定所识别的上行链路干扰(c)(即,FD引起的附加干扰(c))是否高于或等于阈值(a),并且当确定FD引起的附加干扰(c)高于或等于阈值(a)时,向BS装置100报告自决信息。
例如,当确定终端20所识别的上行链路干扰(c)(即,FD引起的附加干扰(c))高于或等于阈值(a)时,终端20向BS装置100报告自决信息。
当终端10和20之间的终端20如上所述报告自决信息时,终端识别单元120可将报告自决信息的终端20识别为特定终端。
如上所述,根据识别特定终端的另一实施方式,各个终端领导识别FD引起的附加干扰高于或等于阈值的特定终端的处理。
以下,为了描述方便,基于终端20的上行链路干扰(c)高于或等于阈值(a)的假设将终端20描述为特定终端。
选择单元140选择导致特定终端(例如,终端20)中的上行链路干扰的干扰终端。
这里,干扰终端可以是在连接至BS装置100的终端当中根据距特定终端(例如,终端20)的距离选择的终端或者与BS装置100相邻的邻近BS。
例如,基于由特定终端(即,终端20)测量的来自其它终端的上行链路信号测量强度,可认为在位于可导致终端20中的上行链路干扰的范围内的终端(即,连接至BS装置100的终端或者与BS装置100相邻的邻近BS)当中,具有最大测量强度的终端最靠近终端20,具有最小测量强度的终端最远离终端20。
然后,选择单元140可比较由特定终端(即,终端20)测量的来自其它终端的上行链路信号测量强度,并且在连接至BS装置100的终端或者与BS装置100相邻的邻近BS(图2的BS2)当中,选择具有最大测量强度的终端作为导致终端20中的上行链路干扰的干扰终端,或者选择从具有最大测量强度的终端依次选择的N个终端作为干扰终端。
另选地,基于由特定终端(即,终端20)测量的来自其它终端的上行链路信号测量强度,选择单元140可在连接至BS装置100的终端或者与BS装置100相邻的邻近BS(图2的BS2)当中选择测量强度大于或等于预设干扰终端选择值的终端作为导致终端20中的上行链路干扰的干扰终端。
以下,将基于这样的假设来进行以下描述:选择单元140选择图1所示的终端10和30作为导致终端20中的上行链路干扰的干扰终端。
控制器150控制分配给干扰终端(即,终端10和30)的FD无线电资源,以减小影响特定终端(即,终端20)的上行链路干扰。
具体地,控制器150可在分配给干扰终端(即,终端10和30)的FD无线电资源中进行终端10和30的上行链路传输强度的下调控制或者终端10和30的上行链路的消隐控制。
此时,针对干扰终端(即,终端10和30)之间作为连接至BS装置100的同小区终端的终端10,控制器150可直接控制分配给终端10的FD无线电资源以减小影响终端20的上行链路干扰。
此外,针对干扰终端(即,终端10和30)之间作为连接至另一BS 2的异小区终端的终端30,控制器150可通过与BS 2的互通来间接控制分配给终端30的FD无线电资源以减小影响终端20的上行链路干扰。
以下,将基于终端10详细描述控制分配给干扰终端的FD无线电资源的处理。
控制器150首先识别关于分配给干扰终端(即,终端10)的FD无线电资源的信息。例如,关于FD无线电资源的信息可以是终端10的资源分配位置和上行链路传输强度。
如图4所示,假设控制器150识别出分配给干扰终端(即,终端10)的FD无线电资源的资源分配位置(d)。
控制器150可在分配给终端10的FD无线电资源(d)中按照预设强度单位对终端10的上行链路传输强度进行下调控制。
根据实施方式,控制器150可在分配给终端10的FD无线电资源(d)中按照强度单位对上行链路传输强度进行一次下调控制。
当然,控制器150也可通过与BS 2互通来在分配给终端30的FD无线电资源中按照强度单位对终端30的上行链路传输强度进行一次下调控制。
根据另一示例,控制器150可按照强度单位对终端10的上行链路传输强度进行多次下调控制,直至终端10的上行链路传输强度等于或低于预定义的最小传输强度。
当然,控制器150也可在最小传输强度极限内通过与BS 2互通来按照强度单位对终端30的上行链路传输强度进行多次下调控制。
此时,在对干扰终端10和30的上行链路传输强度进行下调控制之后,控制器150识别重新识别的终端20的上行链路干扰是否高于或等于阈值(a)。
即,通过当终端20的上行链路干扰高于或等于阈值(a)时再一次对干扰终端10和30的上行链路传输强度进行下调控制,并且当基于重新识别的结果,终端20的上行链路干扰不高于或等于阈值(a)时停止对干扰终端10和30的上行链路传输强度进行下调控制,控制器150可在最小传输强度极限内按照强度单位对干扰终端10和30的上行链路传输强度进行多次下调控制。
此外,控制器150可在分配给终端10的FD无线电资源(d)中对终端10的上行链路进行消隐控制。
根据示例,控制器150可立即在分配给终端10的FD无线电资源(d)中对终端10的上行链路进行消隐控制。
当然,控制器150也可通过与BS 2互通来立即在分配给终端30的FD无线电资源中对终端30的上行链路进行消隐控制。
根据另一示例,控制器150可在分配给终端10的FD无线电资源(d)中对终端10的上行链路传输强度进行下调控制并且通过与BS 2互通在分配给终端30的FD无线电资源中对终端30的上行链路传输强度进行下调控制。然后,当即使在干扰终端10和30的上行链路传输强度的下调控制之后终端20的上行链路干扰仍高于或等于阈值(a)时,控制器150可对终端10和30的上行链路进行消隐控制。
根据另一示例,当如上面的示例中所述在最小传输强度极限内按照强度单位对干扰终端10和30的上行链路传输强度进行多次下调控制的处理期间存在由于最小传输强度极限而无法进行下调控制的干扰终端(例如,终端10)时,控制器150可对对应干扰终端(例如,终端10)的上行链路进行消隐控制。
如上所述,如果给予终端20以FD引起的附加干扰的干扰终端10和30的FD无线电资源被控制,则干扰终端10和30可能略遭受上行链路资源的损失,但是这导致影响终端20的FD引起的附加干扰的减小(即,来自同小区终端和异小区终端的上行链路干扰的减小)。
如上所述,当FD传输用于包括多个终端的实际移动通信环境时,根据本公开的BS装置可解决了由于FD而生成的附加干扰,即,由同小区终端和异小区终端导致的上行链路干扰(以下称为FD引起的附加干扰),这相应地具有最大程度地利用FD传输容量的增加的效果。
以下,将参照图5和图6描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控制FD传输的方法。
为了描述方便,如上述实施方式中一样,将描述BS装置100(图1的BS 1)并且将使用图1至图4的标号。
首先,将参照图5描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控制FD传输的方法。
依据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控制FD传输的方法,在S100中,在每一个预设周期(T),BS装置100识别在FD传输无线电资源当中仅用于发送下行链路信号的一些无线电资源中针对各个终端测量的无上行链路干扰环境SINR(b)。
其详细描述将参照图3来进行。如图3的第一实施方式中所示,根据本公开的BS装置100可在具有同时用于发送和接收的相同频率/时间资源的FD传输无线电资源(以下称为FD无线电资源)当中在每一个预设识别周期(T)的预定时间(t)的FD无线电资源的信道带宽中仅分配下行链路资源而不分配上行链路资源。
这里,在每一个预设识别周期(T)仅分配下行链路资源的FD无线电资源的信道带宽对应于FD无线电资源当中仅用于发送下行链路信号的一些无线电资源。
此外,如图3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中一样,根据本公开的BS装置100可将FD无线电资源的信道带宽分割成在每一个预设识别周期(T)具有预定时间(t)的特定间隔的多个子载波,并且可在分离信道带宽的多个子载波中的一些(例如,N个)中仅分配下行链路资源而不分配上行链路资源。
这里,在每一个预设识别周期(T)仅分配下行链路资源的FD无线电资源的信道带宽的一些(例如,N个)子载波对应于FD无线电资源当中仅用于发送下行链路信号的一些无线电资源。
在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使用FD的同时,连接至BS装置100的终端10和20中的每一个可在由于不存在上行链路信号而不存在由同小区终端和异小区终端导致的上行链路干扰(即,FD引起的附加干扰)的一些无线电资源中基于来自BS装置100的下行链路信号测量信号接收质量值(例如,SINR)。然后终端10和20中的每一个可将所测量的信号接收质量值报告给BS装置100。
以下,为了描述方便,在FD无线电资源当中不存在FD引起的附加干扰的一些无线电资源中根据终端10和20中的每一个测量并报告的信号接收质量值(例如,SINR)将被称为无上行链路干扰环境SINR(b)。
因此,BS装置100可通过接收在每一个识别周期(T)在FD无线电资源当中不存在FD引起的附加干扰的一些无线电资源中针对终端10和20中的每一个测量的无上行链路干扰环境SINR(b)的报告,来针对终端10和20中的每一个周期性地识别无上行链路干扰环境SINR(b)。
另外,尽管未单独地描述,BS装置100可周期性地重复在每一个识别周期(T)根据终端10和20中的每一个识别无上行链路干扰环境SINR(b)的步骤S100。
另外,BS装置100收集在FD无线电资源中根据终端10和20中的每一个测量的FD传输环境信号接收质量值。
具体地,在S110中,如图3所示,根据本公开的BS装置100向各个终端10和20分配同时使用相同的频率/时间资源进行发送和接收的FD资源。
因此,连接至BS装置100的终端10和20中的每一个可在具有由同小区终端和异小区终端导致的上行链路干扰(即,FD引起的附加干扰)的FD无线电资源中基于来自BS装置100的下行链路信号测量信号接收质量值(例如,SINR),并且将所测量的信号接收质量值报告给BS装置100。
以下,为了描述方便,在FD无线电资源中针对终端10和20中的每一个测量并报告的信号接收质量值(例如,SINR)将被称为FD传输环境SINR。
因此,在S120中,BS装置100可通过接收在FD无线电资源中针对终端10和20中的每一个测量的FD传输环境SINR的报告来收集SINR。
然后,在S130中,BS装置100可基于终端10和20中的每一个的FD传输环境SINR和无上行链路干扰环境SINR(b)来识别上行链路干扰(即,FD引起的附加干扰)。
例如,BS装置100可将值(c)识别为各个终端10或20由于FD而另外经历的上行链路干扰(即,FD引起的附加干扰),其中值(c)通过从针对终端10和20中的每一个收集的FD传输环境SINR减去针对终端10和20中的每一个识别的无上行链路干扰环境SINR(b)来生成。
在S140中,BS装置100识别终端10和20之间是否存在经历的识别的上行链路干扰(c)(即,FD引起的附加干扰(c))高于或等于预设阈值(a)的特定终端。
当终端10和20之间不存在FD引起的附加干扰(c)高于或等于阈值(a)的特定终端时(S140为否),只要BS装置100的操作未被关闭(S170为否),BS 100就可基于针对各个终端周期性地识别的无上行链路干扰环境SINR(b)重复步骤S110之后的步骤。
以下,为了描述方便,基于终端20的上行链路干扰(c)高于或等于阈值(a)(S140为是)的假设将终端20描述为特定终端。
在S150中,BS装置100选择导致特定终端(例如,终端20)中的上行链路干扰的干扰终端。
例如,BS装置100可比较由特定终端(即,终端20)测量的来自其它终端的上行链路信号测量强度,并且在连接至BS装置100的终端或者与BS装置100相邻的邻近BS(图2的BS2)当中,选择具有最大测量强度的终端作为导致终端20中的上行链路干扰的干扰终端,或者选择从具有最大测量强度的终端依次选择的N个终端作为干扰终端。
另选地,基于由特定终端(即,终端20)测量的来自其它终端的上行链路信号测量强度,BS装置100可在连接至BS装置100的终端或者与BS装置100相邻的邻近BS(图2的BS 2)当中选择测量强度大于或等于预设干扰终端选择值的终端作为导致终端20中的上行链路干扰的干扰终端。
以下,以下描述将基于这样的假设进行:在步骤S150中,图1所示的终端10和30被选为导致终端20中的上行链路干扰的干扰终端。
在S160中,BS装置100控制分配给干扰终端(即,终端10和30)的FD无线电资源,以减小影响特定终端(即,终端20)的上行链路干扰。
具体地,BS装置100可在分配给干扰终端(即,终端10和30)的FD无线电资源中进行终端10和30的上行链路传输强度的下调控制或者终端10和30的上行链路的消隐控制。
此时,针对干扰终端(即,终端10和30)之间作为连接至BS装置100的同小区终端的终端10,BS装置100可直接控制分配给终端10的FD无线电资源以减小影响终端20的上行链路干扰。
此外,针对干扰终端(即,终端10和30)之间作为连接至另一BS 2的异小区终端的终端30,BS装置100可通过与BS 2的互通来间接控制分配给终端30的FD无线电资源以减小影响终端20的上行链路干扰。
以下,将基于终端10详细描述控制分配给干扰终端的FD无线电资源的处理。
BS装置100首先识别关于分配给干扰终端(即,终端10)的FD无线电资源的信息,例如终端10的资源分配位置和上行链路传输强度。
如图4所示,假设控制器150识别出分配给干扰终端(即,终端10)的FD无线电资源的资源分配位置(d)。
BS装置100可在分配给终端10的FD无线电资源(d)中按照预设强度单位对终端的上行链路传输强度进行下调控制。
根据示例,BS装置100可在分配给终端10的FD无线电资源(d)中按照强度单位对终端10的上行链路传输强度进行一次下调控制。
当然,通过与BS 2互通,BS装置100也可在分配给终端30的FD无线电资源中按照强度单位对终端30的上行链路传输强度进行一次下调控制。
根据另一实施方式,BS装置100可按照强度单位对终端10的上行链路传输强度进行多次下调控制,直至终端10的上行链路传输强度等于或低于预定最小传输强度。
当然,BS 100也可在最小传输强度极限内通过与BS 2互通按照强度单位对终端30的上行链路传输强度进行多次下调控制。
此时,在对干扰终端10和30的上行链路传输强度进行下调控制之后,BS装置100识别重新识别的终端20的上行链路干扰是否高于或等于阈值(a)。
即,通过当终端20的上行链路干扰高于或等于阈值(a)时再次对干扰终端10和30的上行链路传输强度进行下调控制,并且当基于重新识别的结果,终端20的上行链路干扰不高于或等于阈值(a)时停止对干扰终端10和30的上行链路传输强度进行下调控制,BS装置100可在保持在最小传输强度极限以上的同时按照强度单位对干扰终端10和30的上行链路传输强度进行多次下调控制。
此外,BS装置100可在分配给终端10的FD无线电资源(d)中对终端10的上行链路进行消隐控制。
根据示例,BS装置100可立即在分配给终端10的FD无线电资源(d)中对终端10的上行链路进行消隐控制。
当然,BS装置100也可通过与BS 2互通立即在分配给终端30的FD无线电资源中对终端30的上行链路进行消隐控制。
根据另一示例,BS装置100可在分配给终端10的FD无线电资源(d)中对终端10的上行链路传输强度进行下调控制并且可通过与BS 2互通在分配给终端30的FD无线电资源中对终端30的上行链路传输强度进行下调控制。然后,当即使在干扰终端10和30的上行链路传输强度的下调控制之后终端20的上行链路干扰仍高于或等于阈值(a)时,控制器150可对终端10和30的上行链路进行消隐控制。
根据另一示例,当如上面的示例中所述在最小传输强度极限内按照强度单位对干扰终端10和30的上行链路传输强度进行多次下调控制的处理期间存在由于最小传输强度极限而无法进行下调控制的干扰终端(例如,终端10)时,BS装置100可对对应干扰终端(例如,终端10)的上行链路进行消隐控制。
如上所述,如果给予终端20以FD引起的附加干扰的干扰终端10和30的FD无线电资源被控制,则干扰终端10和30可能略遭受上行链路资源的损失,但是这导致影响终端20的FD引起的附加干扰的减小(即,来自同小区终端和异小区终端的上行链路干扰的减小)。
在S160中如上所述控制干扰终端的FD无线电资源之后,只要BS装置100的操作未被关闭(S170为否),BS装置100就基于针对各个终端周期性地识别的无上行链路干扰环境SINR(b)重复步骤S110之后的步骤。
此外,将参照图6描述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控制FD传输的方法。另外,为了描述方便,由BS执行的操作由直线标记,由终端执行的操作由虚线标记。
依据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控制FD传输的方法,如参照图5描述的实施方式以及图3的第一实施方式或第二实施方式中一样,在S200中,BS装置100在FD传输无线电资源(以下称为FD无线电资源)当中在每一个预设识别周期(T)的预定时间(t)的FD无线电资源的信道带宽中仅分配下行链路资源而不分配上行链路资源。
在S210中,在每一个识别周期(T),连接至BS装置100的终端10和20中的每一个可测量通过在FD无线电资源当中没有FD引起的附加干扰的一些无线电资源中测量BS装置100的下行链路信号而生成的无上行链路干扰环境SINR(b)。
另外,尽管未单独地描述,BS装置100在每一个识别周期(T)周期性地重复步骤S200,因此,连接至BS装置100的终端也在每一个识别周期(T)周期性地重复步骤S210,尽管这没有单独地描述。
在S220中,类似于参照图5描述的实施方式中,BS装置100向各个终端10或20分配如图3所示同时使用相同的频率/时间资源进行发送和接收的FD无线电资源。
然后,在S230中,连接至BS装置100的终端10和20中的每一个可测量通过在具有FD引起的附加干扰的FD无线电资源中测量BS装置100的下行链路信号而生成的信号接收质量值(即,FD传输环境SINR)。
然后,在S240中,终端10和20中的每一个可基于它自己测量的FD传输环境SINR和无上行链路干扰环境SINR(b)来识别上行链路干扰(即,FD引起的附加干扰)。
在基于终端20的描述中,终端20可将从终端20自己所测量的FD传输环境SINR减去无上行链路干扰环境SINR(b)而生成的值(c)识别为终端20自己由于FD而另外接收的上行链路干扰(即,FD引起的附加干扰)。
另外,终端10和20中的每一个在S250中确定所识别的上行链路干扰(c)(即,FD引起的附加干扰(c))是否高于或等于阈值(a),并且当确定FD引起的附加干扰(c)高于或等于阈值(a)时,在S260中向BS装置100报告自决信息。
以下,为了描述方便,假设终端10确定FD引起的附加干扰(c)不大于或等于阈值(a)(S250为否),并且终端20确定FD引起的附加干扰(c)大于或等于阈值(a)(S250为是)并向BS装置100报告自决信息。
在这种情况下,当终端10和20之间的终端20如上所述报告自决信息时,BS装置100可将报告自决信息的终端20识别为特定终端。
在S270中,BS装置100选择导致所识别的特定终端(例如,终端20)中的上行链路干扰的干扰终端。
此时,由于步骤S270与参照图5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同,所以其详细描述将被省略,以下将假设终端10和30被选为导致终端20中的上行链路干扰的干扰终端。
在S280中,BS装置100控制分配给干扰终端(即,终端10和30)的FD无线电资源以减小影响特定终端(即,终端20)的上行链路干扰。
具体地,BS装置100可在分配给干扰终端(即,终端10和30)的FD无线电资源中进行终端10和30的上行链路传输强度的下调控制或者终端10和30的上行链路的消隐控制。
此时,针对干扰终端(即,终端10和30)之间作为连接至BS装置100的同小区终端的终端10,BS装置100可直接控制分配给终端10的FD无线电资源以减小影响终端20的上行链路干扰。
此外,针对干扰终端(即,终端10和30)之间作为连接至另一BS 2的异小区终端的终端30,BS装置100可通过与BS 2的互通来间接控制分配给终端30的FD无线电资源以减小影响终端20的上行链路干扰。
以下,将基于终端10详细描述控制分配给干扰终端的FD无线电资源的处理。
BS装置100首先识别关于分配给干扰终端(即,终端10)的FD无线电资源的信息,例如终端10的资源分配位置和上行链路传输强度。
如图4所示,假设控制器150识别出分配给干扰终端(即,终端10)的FD无线电资源的资源分配位置(d)。
BS装置100可在分配给终端10的FD无线电资源(d)中按照预设强度单位对终端的上行链路传输强度进行下调控制。
根据示例,BS装置100可在分配给终端10的FD无线电资源(d)中按照强度单位对终端10的上行链路传输强度进行一次下调控制。
当然,通过与BS 2互通,BS装置100也可在分配给终端30的FD无线电资源中按照强度单位对终端30的上行链路传输强度进行一次下调控制。
根据另一实施方式,BS装置100可按照强度单位对终端10的上行链路传输强度进行多次下调控制,直至终端10的上行链路传输强度等于或低于预定最小传输强度。
当然,BS 100也可通过与BS 2互通在最小传输强度极限内按照强度单位对终端30的上行链路传输强度进行多次下调控制。
此时,在对干扰终端10和30的上行链路传输强度进行下调控制之后,BS装置100识别重新识别的终端20的上行链路干扰是否高于或等于阈值(a)。
即,通过当终端20的上行链路干扰高于或等于阈值(a)时再次对干扰终端10和30的上行链路传输强度进行下调控制,并且当基于重新识别的结果,终端20的上行链路干扰不高于或等于阈值(a)时停止对干扰终端10和30的上行链路传输强度进行下调控制,BS装置100可在最小传输强度极限内按照强度单位对干扰终端10和30的上行链路传输强度进行多次下调控制。
此外,BS装置100可在分配给终端10的FD无线电资源(d)中对终端10的上行链路进行消隐控制。
根据示例,BS装置100可立即在分配给终端10的FD无线电资源(d)中对终端10的上行链路进行消隐控制。
当然,BS装置100也可通过与BS 2互通立即在分配给终端30的FD无线电资源中对终端30的上行链路进行消隐控制。
根据另一示例,BS装置100可在分配给终端10的FD无线电资源(d)中对终端10的上行链路传输强度进行下调控制并且可通过与BS 2互通在分配给终端30的FD无线电资源中对终端30的上行链路传输强度进行下调控制。然后,当即使在干扰终端10和30的上行链路传输强度的下调控制之后终端20的上行链路干扰仍高于或等于阈值(a)时,控制器150可对终端10和30的上行链路进行消隐控制。
根据另一示例,当如上面的示例中所述在最小传输强度极限内按照强度单位对干扰终端10和30的上行链路传输强度进行多次下调控制的处理期间存在由于最小传输强度极限而无法进行下调控制的干扰终端(例如,终端10)时,BS装置100可对对应干扰终端(例如,终端10)的上行链路进行消隐控制。
如上所述,如果给予终端20以FD引起的附加干扰的干扰终端10和30的FD无线电资源被控制,则干扰终端10和30可能略遭受上行链路资源的损失,但是这导致影响终端20的FD引起的附加干扰的减小(即,来自同小区终端和异小区终端的上行链路干扰的减小)。
在S280中如上所述控制干扰终端的FD无线电资源之后,只要BS装置100的操作未被关闭(S290为否),BS装置100就重复步骤S220之后的步骤,以使得各个终端可确定其上行链路干扰(即,FD引起的附加干扰)是否大于或等于阈值(a)。
如上所述,当FD传输用于包括多个终端的实际移动通信环境时,根据本公开的控制FD传输的方法可形成解决由于FD而生成的附加干扰,即,终端从同小区终端和异小区终端接收的上行链路干扰(以下称为FD引起的附加干扰)的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控制FD传输的方法可按照程序指令的形式实现,所述程序指令可通过各种计算机装置执行并被记录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中。计算机可读介质可包括程序命令、数据文件、数据结构等(独立地或组合)。记录在介质中的程序命令可以是专门为本公开设计和配置的程序命令,或者是计算机软件领域的技术人员熟知并可使用的程序命令。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的示例包括:磁介质,例如硬盘、软盘和磁带;光学介质,例如紧凑盘只读存储器(CD-ROM)和数字多功能盘(DVD);磁光介质,例如软盘;以及硬件装置,例如只读存储器(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闪速存储器,其被专门配置为存储和执行程序指令。程序命令的示例包括由编译器生成的机器语言代码以及可由计算机通过解释器执行的高级语言代码等。硬件装置可被配置为作为一个或更多个软件模块操作以便执行本公开的操作,反之亦然。
尽管参照示例性实施方式详细描述了本公开,本公开不限于此,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的情况下可对其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

Claims (16)

1.一种基站BS装置,该BS装置包括:
终端识别单元,该终端识别单元被配置为在使用全双工FD传输的终端当中识别所经历的由于所述FD传输引起的上行链路干扰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的特定终端;
选择单元,该选择单元被配置为选择导致所述特定终端中的所述上行链路干扰的干扰终端;
控制器,该控制器被配置为控制分配给所述干扰终端的FD传输无线电资源以减小所述特定终端所经历的所述上行链路干扰;以及
信号接收质量值识别单元,该信号接收质量值识别单元被配置为识别在所述FD传输无线电资源中的仅用于发送下行链路信号的部分无线电资源中针对各个终端测量的无上行链路干扰环境信号接收质量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BS装置,该BS装置还包括干扰识别单元,该干扰识别单元被配置为针对各个终端识别由于所述FD传输而引起的上行链路干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BS装置,其中,当所述终端当中存在确定由于所述FD传输而引起的所述上行链路干扰大于或等于所述阈值并且报告自决信息的终端时,所述终端识别单元将报告所述自决信息的所述终端识别为所述特定终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BS装置,其中,所述干扰识别单元收集在所述FD传输无线电资源中针对各个终端测量的FD传输环境信号接收质量值,并且基于所述FD传输环境信号接收质量值和所述无上行链路干扰环境信号接收质量值来识别各个终端的所述上行链路干扰。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BS装置,其中,所述部分无线电资源是在每一个预设识别周期仅用于发送下行链路信号的所述FD传输无线电资源的信道带宽中的部分或者按照特定间隔分割所述FD传输无线电资源的所述信道带宽的多个子载波中的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BS装置,其中,所述干扰终端是在连接至所述BS装置的终端或者与所述BS装置相邻的邻近BS当中根据距所述特定终端的距离选择的终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BS装置,其中,所述控制器在分配给所述干扰终端的FD传输无线电资源中进行所述干扰终端的上行链路传输强度的下调控制或者所述干扰终端的上行链路的消隐控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BS装置,其中,所述控制器在分配给所述干扰终端的FD传输无线电资源中对所述干扰终端的上行链路传输强度进行下调控制,并且当在所述干扰终端的所述上行链路传输强度被下调控制之后所述特定终端的所述上行链路干扰大于或等于所述阈值时,所述控制器对所述干扰终端的上行链路进行消隐控制。
9.一种控制FD传输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终端识别步骤,由BS在使用FD传输的终端当中识别所经历的由于所述FD传输引起的上行链路干扰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的特定终端;
选择步骤,由所述BS选择导致所述特定终端中的所述上行链路干扰的干扰终端;
控制步骤,由所述BS控制分配给所述干扰终端的FD传输无线电资源以减小所述特定终端所经历的所述上行链路干扰;以及
识别步骤,由所述BS识别在所述FD传输无线电资源中的仅用于发送下行链路信号的部分中针对各个终端测量的无上行链路干扰环境信号接收质量值。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该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干扰识别步骤,由所述BS识别各个终端由于FD传输而经历的所述上行链路干扰。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该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由所述终端当中确定由于所述FD传输而引起的所述上行链路干扰大于或等于所述阈值的终端向所述BS报告自决信息,其中,所述终端识别步骤包括在所述终端当中将报告所述自决信息的所述终端识别为所述特定终端。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干扰识别步骤包括以下步骤:
收集在所述FD传输无线电资源中针对各个终端测量的FD传输环境信号接收质量值;以及
基于所述FD传输环境信号接收质量值和所述无上行链路干扰环境信号接收质量值来识别各个终端的所述上行链路干扰。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控制步骤包括以下步骤:在分配给所述干扰终端的FD传输无线电资源中进行所述干扰终端的上行链路传输强度的下调控制或者所述干扰终端的上行链路的消隐控制。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控制步骤包括以下步骤:在分配给所述干扰终端的FD传输无线电资源中对所述干扰终端的上行链路传输强度进行下调控制,并且当在所述干扰终端的所述上行链路传输强度被下调控制之后所述特定终端的所述上行链路干扰大于或等于所述阈值时,对所述干扰终端的上行链路进行消隐控制。
15.一种控制FD传输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由终端识别由于FD传输而引起的上行链路干扰;
当确定所述上行链路干扰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时,由所述终端向BS报告自决信息;
由所述BS识别在所述FD传输无线电资源中的仅用于发送下行链路信号的部分中针对各个终端测量的无上行链路干扰环境信号接收质量值;以及
由所述BS选择对报告所述自决信息的所述终端的所述上行链路造成干扰的干扰终端并且控制分配给所述干扰终端的FD无线电资源以减小所述终端所经历的所述上行链路干扰。
16.一种用于控制FD传输的系统,该系统包括:
至少一个终端,所述至少一个终端被配置为识别无上行链路干扰环境信号接收质量值和FD传输环境信号接收质量值,所述无上行链路干扰环境信号接收质量值是通过在所述FD传输无线电资源的仅用于发送BS的下行链路信号的部分中测量所述下行链路信号来生成的,所述FD传输环境信号接收质量值是通过在所述FD传输无线电资源中测量所述BS的所述下行链路信号来生成的;以及
所述BS,所述BS被配置为当基于与所述至少一个终端有关的所述无上行链路干扰环境信号接收质量值和所述FD传输环境信号接收质量值在所述至少一个终端当中识别出所经历的由于所述FD传输而引起的所述上行链路干扰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的特定终端时,选择导致所述特定终端中的所述上行链路干扰的干扰终端,并且然后控制分配给所述干扰终端的FD传输无线电资源以减小所述特定终端所经历的所述上行链路干扰。
CN201680021274.6A 2015-05-14 2016-03-07 基站设备以及用于控制全双工传输的方法和系统 Active CN10743154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50067030A KR102287526B1 (ko) 2015-05-14 2015-05-14 기지국장치, 전이중전송 제어 방법 및 시스템
KR10-2015-0067030 2015-05-14
PCT/KR2016/002241 WO2016182182A1 (ko) 2015-05-14 2016-03-07 기지국장치, 전이중전송 제어 방법 및 시스템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31543A CN107431543A (zh) 2017-12-01
CN107431543B true CN107431543B (zh) 2020-05-08

Family

ID=572482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21274.6A Active CN107431543B (zh) 2015-05-14 2016-03-07 基站设备以及用于控制全双工传输的方法和系统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0420115B2 (zh)
EP (1) EP3297186B1 (zh)
JP (1) JP6480016B2 (zh)
KR (2) KR102287526B1 (zh)
CN (1) CN107431543B (zh)
ES (1) ES2962834T3 (zh)
WO (1) WO201618218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114575A1 (en) * 2015-12-30 2017-07-06 Telecom Italia S.P.A. Method and system for dynamic cell barring in a mobile cellular network
JPWO2017195305A1 (ja) * 2016-05-11 2019-02-21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及び、無線端末
US10742334B2 (en) * 2016-10-23 2020-08-1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easuring inter-RU interference in order to perform space division duplex communication
CN111527728B (zh) * 2018-01-04 2023-01-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全双工传输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KR102078261B1 (ko) * 2018-10-19 2020-04-07 아주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통신 네트워크 시스템 및 통신 네트워크 시스템 내 기지국에서 데이터를 송수신하는 방법
WO2020087272A1 (zh) * 2018-10-30 2020-05-07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自干扰处理方法及装置
US11240802B2 (en) 2019-02-14 2022-02-01 Nokia Technologies Oy Full uplink blanking to avoid RF impairments for devices with multiple connections
WO2024058002A1 (ja) * 2022-09-13 2024-03-21 ソニーグループ株式会社 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09415A (zh) * 2012-01-16 2013-07-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全双工干扰处理方法和装置
CN103781181A (zh) * 2012-10-22 2014-05-07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tdd系统用户调度方法、装置、系统和基站
CN104335518A (zh) * 2012-07-02 2015-02-04 英特尔公司 同时发射和接收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975184A1 (en) * 1998-07-20 2000-01-26 Motorola, Inc. Method of allocating resources and allocation scheme therefor
US8200263B2 (en) * 2007-09-21 2012-06-12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uplink interference coordination in a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072060B2 (en) * 2008-06-03 2015-06-30 Nokia Technologies Oy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for power control to mitigate interference
US8908571B2 (en) * 2010-10-01 2014-12-09 Clearwire Ip Holdings Llc Enabling coexistence between wireless networks
CN102469465B (zh) * 2010-11-05 2014-12-10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Tdm设备内共存干扰协调的控制方法和设备
CN102143521B (zh) * 2011-03-24 2016-07-13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进行设备内共存干扰协调的方法、系统和设备
US9398585B2 (en) * 2011-11-07 2016-07-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proximity detection
US10615931B2 (en) * 2011-12-22 2020-04-07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measuring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tate in a wireless access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WO2013134930A1 (en) * 2012-03-13 2013-09-19 Renesas Mobile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ducing radio interferences
WO2013176589A1 (en) * 2012-05-22 2013-11-28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arrangement for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JP5781016B2 (ja) * 2012-06-04 2015-09-16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無線基地局、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GB2509935B (en) * 2013-01-17 2015-06-17 Broadcom Corp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ducing self-interference
US9179404B2 (en) * 2013-03-25 2015-11-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E-only discontinuous-TX smart blanking
WO2014172863A1 (zh) * 2013-04-25 2014-10-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干扰抑制方法、相关设备及系统
US10123222B2 (en) * 2013-09-13 2018-11-06 Blackberry Limited Mitigating interference in full duplex communication
US10110264B2 (en) 2013-09-13 2018-10-23 Blackberry Limited Full duplex resource reuse enablement
US20170071004A1 (en) * 2014-03-26 2017-03-09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llocating resources in wireless access system supporting fdr transmission
CN106664712B (zh) * 2014-05-11 2020-03-03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支持fdr传输的无线接入系统中接收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US20170245160A1 (en) * 2014-05-28 2017-08-24 Nec Europe Ltd. A method for operating a wireless network, a wireless network and a base station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09415A (zh) * 2012-01-16 2013-07-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全双工干扰处理方法和装置
CN104335518A (zh) * 2012-07-02 2015-02-04 英特尔公司 同时发射和接收
CN103781181A (zh) * 2012-10-22 2014-05-07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tdd系统用户调度方法、装置、系统和基站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S2962834T3 (es) 2024-03-21
US10420115B2 (en) 2019-09-17
WO2016182182A1 (ko) 2016-11-17
KR20160133898A (ko) 2016-11-23
EP3297186A4 (en) 2018-11-14
JP2018520554A (ja) 2018-07-26
EP3297186A1 (en) 2018-03-21
KR20210097673A (ko) 2021-08-09
US20180213538A1 (en) 2018-07-26
JP6480016B2 (ja) 2019-03-06
KR102287526B1 (ko) 2021-08-06
KR102487052B1 (ko) 2023-01-09
EP3297186B1 (en) 2023-09-06
CN107431543A (zh) 2017-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31543B (zh) 基站设备以及用于控制全双工传输的方法和系统
US20140247789A1 (en) Method for triggering terminal to send 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 terminal, and base station
US20110117967A1 (en) Inter-cell interference coordination
CN107431589B (zh) 用于处理和分配上行链路导频的方法和设备
CN106559830B (zh) 在授权辅助接入中测量和报告接收信号强度指示的方法和装置
JP2012524431A (ja) リレー・ユーザ選択およびダウンリンク・リソース割当の方法、装置、およびデバイス
JP6564521B2 (ja) 端末装置及び端末装置の動作方法
KR20150138732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간섭을 완화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JP5831458B2 (ja) 基地局装置、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方法
CN106851660B (zh) 一种信号干扰测量方法、基站及用户设备
WO2020105191A1 (ja) 通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KR102191085B1 (ko) 셀제어장치 및 전이중전송 제어 방법
CN107113840B (zh) 资源调度方法、装置和基站
US20200204238A1 (en) Base station device and terminal, and method for allocating wireless channel
CN112544119B (zh) 用于v2v通信的方法和设备
US10433300B2 (en) Resource allo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KR20210146396A (ko) 송수신기 및 그 동작 방법
EP3308586B1 (en) Coordinated scheduling in low interference resource blocks
KR101463534B1 (ko) 무선 인지 펨토셀을 위한 채널 센싱 및 주파수 재사용을 이용한 주파수 자원 할당 방법 및 장치
KR101896584B1 (ko) 간섭 제어 시스템 및 이를 이용한 간섭 제어 방법
KR20160037767A (ko) 면허대역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비면허 대역의 간섭 예측 방법 및 장치
KR101422578B1 (ko) 셀간 간섭 분리 기법을 이용한 자원 할당 방법 및 장치
KR20160081764A (ko) 무선 자원 할당 방법 및 이를 지원하는 통신 시스템
JP2013138440A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KR20090072625A (ko) 불요파 수신 여부 판단 방법 및 그 방법이 적용되는 무선통신 시스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