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430248A - 缆线外皮把持部件、光纤连接单元、光纤连接单元套件以及外皮把持部件拆卸工具 - Google Patents
缆线外皮把持部件、光纤连接单元、光纤连接单元套件以及外皮把持部件拆卸工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430248A CN107430248A CN201680021079.3A CN201680021079A CN107430248A CN 107430248 A CN107430248 A CN 107430248A CN 201680021079 A CN201680021079 A CN 201680021079A CN 107430248 A CN107430248 A CN 10743024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ble
- crust
- optical
- optical fiber
- hold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9000013307 optical fiber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5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8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3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9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06010039509 Scab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66
- 210000000078 claw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70
- 230000036544 postur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41000278713 Theor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790 confirm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676 im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10000001364 upper extremity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894007 specie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34 dela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032 molecular do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36—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echanical Coupling Of Light Guid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缆线外皮把持部件、光纤连接单元、光纤连接单元套件以及外皮把持部件拆卸工具。该缆线外皮把持部件具有底壁部和相互空开间隔地立设于所述底壁部上的一对侧壁部,所述一对侧壁部之间的槽部具有形成于所述槽部的一端部并供第一光缆嵌入的第一缆线槽和形成于所述槽部的另一端部并供截面尺寸小于所述第一光缆的第二光缆嵌入的第二缆线槽,所述第二缆线槽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缆线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用于对光缆的牵拉固定的缆线外皮把持部件和包括该缆线外皮把持部件的光纤连接单元。
本申请基于2015年4月14日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2015-082347号和2015-082348号主张优先权,并在此援引其内容。
背景技术
作为光缆,有构造为光纤和一对抗张力体被埋入合成树脂制的截面矩形的外皮的光纤埋入型缆线(例如下线光缆等)。
光纤埋入型缆线使用具有对固定于该缆线的末端的外皮把持部件(牵拉固定用固定部件)进行牵拉固定的构造的光纤连接单元(光连接器)(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
然而,光纤埋入型缆线有截面尺寸不同的多个种类。在对多种光纤埋入型缆线使用外皮把持部件的情况下,出于确保适当的缆线牵拉固定力的观点,多会按照每种缆线截面尺寸准备专用的外皮把持部件。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3/129485号
然而,按照每种缆线截面尺寸准备专用的外皮把持部件会导致管理工夫的增大和成本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事情而产生,提供能够容易地对截面尺寸互不相同的多种光缆分别确保较高的牵拉固定力并能够抑制成本的缆线外皮把持部件和光纤连接单元。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是一种缆线外皮把持部件,具有底壁部和相互空开间隔地立设于所述底壁部上的一对侧壁部,所述一对侧壁部之间的槽部具有:第一缆线槽,其形成于所述槽部的一端部并供第一光缆嵌入;和第二缆线槽,其形成于所述槽部的另一端部并供截面尺寸小于所述第一光缆的第二光缆嵌入,所述第二缆线槽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缆线槽的宽度。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式中,在上述第一方式的缆线外皮把持部件中,可以是,在所述底壁部形成有从所述第一缆线槽的底面凹陷的第一凹部和从所述第二缆线槽的底面凹陷的第二凹部。
在本发明的第三方式中,在上述第二方式的缆线外皮把持部件中,可以是,所述第一凹部的内表面具有随着从所述第一缆线槽的底面朝向所述第一凹部的深度方向而向所述第一凹部的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倾斜的倾斜内表面,所述第二凹部的内表面具有随着从所述第二缆线槽的底面朝向所述第二凹部的深度方向而向所述第二凹部的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倾斜的倾斜内表面。
本发明的第四方式是一种光纤连接单元,具备:连接单元主体,其具有光纤连接器;和牵拉固定部,其牵拉固定光缆的末端,所述光纤连接器使从第一端插入所述光纤连接器的光纤与从所述光缆的末端引出并从所述光纤连接器的第二端插入的插入光纤对接连接,所述牵拉固定部具有方式1至方式3中任一项所述的缆线外皮把持部件和收纳所述缆线外皮把持部件的牵拉固定用壳体。
在本发明的第五方式中,在上述第四方式的光纤连接单元中,可以是,所述连接单元主体具有插芯,所述光纤是插入至所述插芯内并固定的内置光纤。
在本发明的第六方式中,在上述第四或者第五方式的光纤连接单元中,可以是,所述牵拉固定用壳体具有一对侧板部,所述一对侧板部配置于在所述牵拉固定用壳体中收纳的所述缆线外皮把持部件的所述一对侧壁部的排列方向上的外侧,并限制所述一对侧壁部向外侧变位。
本发明的第七方式是一种光纤连接单元套件,具备从收纳有固定于光缆的末端的外皮把持部件的牵拉固定用壳体拆卸所述外皮把持部件的外皮把持部件拆卸工具和方式4~6中任一项所述的光纤连接单元,所述牵拉固定部具有所述外皮把持部件和所述牵拉固定用壳体。
本发明的第八方式是从收纳有固定于光缆的末端的外皮把持部件牵拉固定用壳体拆卸所述外皮把持部件的外皮把持部件拆卸工具,所述牵拉固定用壳体具有位于靠所述外皮把持部件的外侧面侧的侧板部,在所述侧板部,形成有闩锁,所述闩锁具有能够与所述外皮把持部件的外侧面的被卡止部卡止的卡止部,所述外皮把持部件拆卸工具具有基体部和从所述基体部延伸出的解除操作部,所述解除操作部通过插入至所述牵拉固定用壳体内而进入所述外皮把持部件与所述闩锁之间,并使所述闩锁向外侧方向变位,由此解除所述卡止部对所述被卡止部的卡止。
在本发明的第九方式中,在上述第八方式的外皮把持部件拆卸工具中,可以是,在所述解除操作部的前端部形成有按压部,所述按压部随着所述解除操作部被插入至所述牵拉固定用壳体内而将所述闩锁向外侧方按压,由此使所述闩锁向外侧方变位。
在本发明的第十方式中,在上述第八或者第九方式的外皮把持部件拆卸工具中,可以是,还具有从所述基体部突出的卡合凸部,所述卡合凸部通过与所述外皮把持部件卡合,而能够将所述外皮把持部件向从所述牵拉固定用壳体拆卸的方向按压。
在本发明的第十一方式中,在上述第十方式的外皮把持部件拆卸工具中,可以是,所述卡合凸部的突出尺寸小于所述解除操作部的突出尺寸。
根据上述本发明所涉及的方式,具有:第一缆线槽,其形成于槽部的一端部并供第一光缆嵌入;和第二缆线槽,其形成于槽部的另一端部并供第二光缆嵌入,能够将各个缆线槽设计成与第一光缆和第二光缆匹配的宽度尺寸等。因此,能够针对第一光缆和第二光缆分别容易地确保较高的缆线牵拉固定力。
因为能够支持两种光缆,所以与按照每种缆线截面尺寸准备专用的外皮把持部件情况相比,能够将成本抑制得低。
附图说明
图1A是使用本发明的外皮把持部件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光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1B是图1A的光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2A是图1A的光连接器的外皮把持部件的立体图。
图2B是从一端侧(第一缆线槽侧)观察图2A的外皮把持部件的图。
图2C是从另一端侧(第二缆线槽侧)观察图2A的外皮把持部件的图。
图3A是示出将第一光缆导入外皮把持部件的第一缆线槽的光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3B是图3A的光连接器的侧视剖视图。
图4A是图1A的光连接器的俯视剖视图,是图3B的A1-A1截面向视图。
图4B是图1的光连接器的后视图。
图5A是示出将第二光缆导入外皮把持部件的第二缆线槽的光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5B是图5A的光连接器的侧视剖视图。
图6是示出外皮把持部件的其它例子的立体图。
图7A是能够用于图1A的光连接器的第一光缆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
图7B是能够用于图1A的光连接器的第二光缆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
图8是使用本发明的外皮把持部件的其它光纤连接单元的侧视图。
图9A是本发明的外皮把持部件拆卸工具的一个实施方式以及能够使用该拆卸工具的光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9B是图9A的拆卸工具和光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图9A的外皮把持部件拆卸工具的立体图。
图11是图9A的光连接器的外皮把持部件的立体图。
图12是图9A的外皮把持部件拆卸工具和外皮把持部件的侧视图。
图13A是图9A的光连接器的俯视剖视图。
图13B是图13A的光连接器的侧视剖视图。
图14A是图9的光连接器的俯视剖视图。
图14B是图14A的光连接器的侧视剖视图。
图15A是图9A的光连接器的俯视剖视图。
图15B是图15A的光连接器的侧视剖视图。
图16是示出能够使用图9A的外皮把持部件拆卸工具的外皮把持部件的其它例子的俯视图。
图17是示出能够使用图9A的外皮把持部件拆卸工具的光纤连接单元的例子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缆线外皮把持部件(以下简称为外皮把持部件)、拆卸工具以及光连接器的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图1A是具有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即外皮把持部件20的光连接器100(光纤连接单元)的侧视图。图1B是光连接器100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1A和图1B所示,光连接器100具备连接器主体10(连接单元主体)和在连接器主体10的后部对光缆70的末端进行牵拉固定的牵拉固定部40。光连接器100例如是现场组装型光连接器。
连接器主体10具备主体壳体11和收容于主体壳体11的带夹持部的插芯60。
带夹持部的插芯60具有内插固定有光纤62(内置光纤62)的插芯61和夹持部63(光纤连接器)。内置光纤62从插芯61向后方突出。
在连接器主体10内插入从光缆70的末端引出的光纤73(插入光纤),在夹持部63内,使光纤73与内置光纤62对接连接。附图标记P是光纤73与内置光纤62的连接部。
下面,将带夹持部的插芯60的插芯61的前端方向(图1A中的左方)称为前方,将其相反方向称为后方。
牵拉固定部40具有把持并固定光缆70的末端的外皮把持部件20和收纳外皮把持部件20的牵拉固定用壳体41。
牵拉固定用壳体41具有插入至连接器主体10的挡圈部42和从挡圈部42向后方延伸出的方筒形的把持部件支承部43。
把持部件支承部43是截面矩形的筒状,具备: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细长板状的底板部43a、立设于底板部43a的两侧缘的一对侧板部43b、43b以及设置于侧板部43b、43b的上端之间的顶板部43c。
在把持部件支承部43的由底板部43a、一对侧板部43b、43b以及顶板部43c围起的内部空间44能够收纳外皮把持部件20。把持部件支承部43能够通过后端的开口即插入口45对外皮把持部件20进行收纳和取出。
如图1B和图4A所示,在一对侧板部43b、43b分别形成有矩形的开口部47、47。在开口部47、47的前缘47a、47a形成有向后方延伸出的闩锁48、48。闩锁48、48具有从开口部47、47的前缘47a、47a向后方延伸出的细长板状的闩锁主体49、49和设置于闩锁主体49、49的延伸方向上的前端部的卡止爪部50、50。
侧板部43b、43b配置于靠外皮把持部件20的侧壁部22、23的外侧面侧(侧壁部22、23的排列方向上的外侧)。
闩锁主体49、49能够在把持部件支承部43的宽度方向(一对侧板部43b、43b的排列方向)上弹性弯曲变形。卡止爪部50、50比侧板部43b、43b的内表面43b1、43b1向内侧突出而形成。卡止爪部50能够与外皮把持部件20的卡止凹部28的一端缘28a卡止。卡止爪部50能够通过与卡止凹部28的一端缘28a卡止来限制被收纳于把持部件支承部43的外皮把持部件20向后方移动。
卡止爪部50的前表面50a是朝向前方的面,是与卡止凹部28的一端缘28a卡止的卡止面。卡止爪部50的前表面50a例如也可以是越趋向前方、突出高度越增加的倾斜面,还可以是垂直于闩锁主体49的内表面的面。卡止爪部50的后表面50b例如可以是越趋向于后方、突出高度越减小的倾斜面。
在把持部件支承部43的前部面向内部空间44形成有从后方向前方凹陷为锥状的锥状凹部43d。在锥状凹部43d的前端部,用于将光纤73引导到连接器主体10内的光纤导入孔42a的后端形成开口。锥状凹部43d引导光纤73的前端,将其顺利地插入光纤导入孔42a。
如图1B和图4B所示,在顶板部43c的靠后部的下表面43c1(内表面),向下方突出形成有对被收纳于内部空间44的外皮把持部件20所把持的光缆70的末端进行按压的按压部46。
按压部46的突出高度例如也可以被设定为,在把持光缆70的末端的外皮把持部件20被插入内部空间44的状态下,对光缆70的上表面施加足够的按压力,从而能够将光缆70夹入按压部46与底板部43a之间而稳固地固定。
接下来,参照图2~图5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外皮把持部件20。图2A是外皮把持部件20的立体图。图2B是从后述的槽部24的一端(第一缆线槽24A)观察外皮把持部件20的图。图2C是从后述的槽部24的另一端(第二缆线槽24B)观察外皮把持部件20的图。图3A是示出将后述的第一光缆71的末端嵌入第一缆线槽24A的光连接器100的俯视图。图3B是安装有第一光缆71的光连接器100的侧视剖视图。图4A是安装有第一光缆71的光连接器100的俯视剖视图。图4B是安装有第一光缆71的光连接器100的后视图。图5A是示出将后述的第二光缆72的末端嵌入第二缆线槽24B的光连接器100的俯视图。图5B是安装有第二光缆72的光连接器100的侧视剖视图。
在以下说明中,参照图2A~图2C所示的XYZ坐标系。具体而言,将外皮把持部件20的槽部24的长边方向设为X方向。将槽部24的宽度方向(与X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Y方向。将与槽部24的深度方向平行的方向(与X方向和Y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Z方向。有时也将Z方向称为上下方向。侧壁部22、23相对于底壁部21向上方向突出。但是,这里所称的上下并不限定外皮把持部件20在被使用时的朝向。
如图2A所示,外皮把持部件20具有底壁部21以及相互空开间隔立设于底壁部21上的一对侧壁部22、23。外皮把持部件20例如为塑料制的一体成形品。
底壁部21例如在俯视观察下形成为长方形的板状。
各侧壁部22、23以相对于底壁部21垂直并向上方(Z方向)突出的方式形成于底壁部21的上表面。一对侧壁部22、23分别沿底壁部21的一个侧缘和另一个侧缘,遍布底壁部21的全长地形成。
在一对侧壁部22、23之间划分形成有槽部24。槽部24的长边方向(X方向)上的两端敞口(开口)。
槽部24具有:第一缆线槽24A,其形成于槽部24的长边方向上的一端部,供第一光缆71嵌入;和第二缆线槽24B,其形成于槽部24的长边方向上的另一端部,供第二光缆72嵌入。
第二缆线槽24B的槽宽W2小于第一缆线槽24A的槽宽W1。第一缆线槽24A的槽宽中央与第二缆线槽24B的槽宽中央彼此一致。
第一缆线槽24A和第二缆线槽24B能够分别设定为不足底壁部21的长度的一半的长度。图2A等所示的第一缆线槽24A和第二缆线槽24B的长度例如为外皮把持部件20的全长的约三分之一左右。因此,第一缆线槽24A与第二缆线槽24B不相互连接,而是在底壁部21的长边方向上经由中央区域20A隔开而形成。
如图7A和图7B所示,光缆70的光纤73和一对抗张力体74、74被埋入合成树脂制的截面矩形的外皮75。作为光缆70,可以举出下线光缆等。
作为光纤73,例如有光纤素线、光纤芯线等。光纤73能够采用构成为在裸光纤73a的外周覆盖有树脂包覆材料73b的(参见图1B)的包覆光纤。
作为光缆70,有图7A所示的第一光缆71和图7B所示的第二光缆72。
第二光缆72的截面尺寸小于第一光缆71。该图所示的第二光缆72的宽度小于第一光缆71的宽度,高度小于第一光缆71的高度。在图7A和图7B中,宽度是截面的短边方向即左右方向上的尺寸。高度是截面的长边方向即上下方向上的尺寸。
在以下说明中,将光缆70(71、72)的末端和固定于该末端的外皮把持部件20合称为带把持部件的缆线末端76。
如图1B和图3A所示,第一缆线槽24A能够供包括外皮75的第一光缆71的末端嵌入。第一光缆71能够以第一光缆71的宽度方向(图7A的左右方向)朝向槽宽方向的姿势与第一缆线槽24A嵌合。
如图5A所示,第二缆线槽24B能够供包括外皮75的第二光缆72的末端嵌入。第二光缆72能够以其宽度方向(图7B的左右方向)朝向槽宽方向的姿势与第二缆线槽24B嵌合。
如图2A所示,在形成第一缆线槽24A的一对内侧面的侧壁部22、23的内表面22a、23a突出设置有分别沿第一缆线槽24A的深度方向延伸的把持爪25、25(以下亦称为第一把持爪25)。第一把持爪25例如是宽度沿突出方向缓缓变窄的截面大致三角形的突条。
第一把持爪25、25沿第一缆线槽24A(槽部24)的长边方向相互空开间隔地排列有多个。第一把持爪25、25被配置于隔着第一缆线槽24A相互对置的位置。
在形成第二缆线槽24B的一对内侧面的侧壁部22、23的内表面22b、23b分别突出设置有沿第二缆线槽24B的深度方向延伸的把持爪26、26(以下亦称为第二把持爪26)。第二把持爪26例如为宽度沿突出方向缓缓变窄的截面大致三角形的突条。
第二把持爪26、26沿第二缆线槽24B(槽部24)的长边方向相互空开间隔地排列有多个。第二把持爪26、26被配置于隔着第二缆线槽24B相互对置的位置。
在以下说明中,将隔着第一缆线槽24A相互相对的内表面22a、23a亦称为第一内侧面22a、23a,将隔着第二缆线槽24B相互相对的内表面22b、23b亦称为第二内侧面22b、23b。
第一内侧面22a、23a相互平行。第二内侧面22b、23b相互平行,并且与第一内侧面22a、23a平行。
第一缆线槽24A的槽宽中央和第二缆线槽24B的槽宽中央彼此一致。具体而言,相互对置的第一缆线槽24A的第一内侧面22a、23a之间的中央与相互对置的第二缆线槽24B的第二内侧面22b、23b之间的中央彼此一致。
第一把持爪25具有:主部25a,其从第一内侧面22a、23a突出的突出尺寸恒定;和锥状上端部25c,其形成于主部25a中靠第一缆线槽24A的上端部。
多个第一把持爪25的主部25a的突出尺寸相互相同。在第一缆线槽24A的槽宽方向(Y方向)上相互对置的第一把持爪25的主部25a的棱线25b相互平行。
锥状上端部25c是随着朝向上方(第一缆线槽24A的开口侧)而突出高度缓缓降低的锥状。锥状上端部25c便于从上方将第一光缆71向第一缆线槽24A顺利压入。
在以下说明中,有时将通过相互对置的第一把持爪25的主部25a的棱线25b之间的中央并垂直于第一缆线槽24A的槽宽方向的面称为假想垂直面S1(参见图3A)。
如图2A所示,第二把持爪26具有:主部26a,其从第二内侧面22b、23b突出的突出尺寸固定;和锥状上端部26c,其形成于主部26a中靠第二缆线槽24B的上端部。
多个第二把持爪26的主部26a的突出尺寸相互相同。在第二缆线槽24B的槽宽方向上相互对置的第二把持爪26的主部26a的棱线26b相互平行。
锥状上端部26c被设定为随着朝向上方(第二缆线槽24B的开口侧)而突出高度缓缓降低的锥状。锥状上端部26c便于从上方将第二光缆72向第二缆线槽24B顺利压入。
在第二缆线槽24B的槽宽方向上相互对置的第二把持爪26的主部26a的棱线26b之间的中央位于假想垂直面S1(参见图3A)内。
第一缆线槽24A的第一内侧面22a、23a之间的分离距离(第一缆线槽24A的槽宽W1)被设定为与第一光缆71的宽度尺寸相等或略大于第一光缆71的宽度尺寸。第一缆线槽24A的槽宽方向上相互对置的第一把持爪25的棱线25b之间的分离距离被设定为略小于第一光缆71的宽度尺寸。
第一把持爪25(具体而言为主部25a)从两侧咬入被压入至第一缆线槽24A的第一光缆71的外皮75。第一光缆71通过由第一把持爪25从两侧把持而被固定于外皮把持部件20。第一把持爪25有效地有助于确保外皮把持部件20对第一光缆71的缆线牵拉固定力、即确保对第一光缆71相对于外皮把持部件20向后侧(槽部24的一端侧)移动的抵抗力。
第二缆线槽24B的第二内侧面22b、23b之间的分离距离(第二缆线槽24B的槽宽W2)被设定为与第二光缆72的宽度尺寸相等或略大于第二光缆72的宽度尺寸。第二缆线槽24B的槽宽方向上相互对置的第二把持爪26的棱线26b之间的分离距离被设定为略小于第二光缆72的宽度尺寸。
第二把持爪26(具体而言为主部26a)从外皮75的两侧咬入被压入第二缆线槽24B的第二光缆72的外皮75。第二光缆72通过由第二把持爪26从两侧把持而被固定于外皮把持部件20。第二把持爪26有效地有助于确保外皮把持部件20对第二光缆72的缆线牵拉固定力、即确保对第二光缆72相对于外皮把持部件20向后部(槽部24的另一端部)移动的抵抗力。
在侧壁部22、23,为了便于识别第一缆线槽24A和第二缆线槽24B,能够在侧壁部22、23中的任一位置,形成位置表示标记29。在图2A等所示的外皮把持部件20,在侧壁部22的上端面中与第二缆线槽24B相当的区域,形成有位置表示标记29。
位置表示标记29例如可以设定为形成于侧壁部22的上端面的凹部,也可以通过印刷等形成。
如图3A所示,在将外皮把持部件20安装于第一光缆71的末端的情况下,外皮把持部件20成为使第一缆线槽24A朝向后方的姿势,因此位置表示标记29位于外皮把持部件20的前部。
与此相对地,如图5A所示,在将外皮把持部件20安装于第二光缆72的末端的情况下,外皮把持部件20成为使第二缆线槽24B朝向后方的姿势,因此位置表示标记29位于外皮把持部件20的后部。
这样,能够借助位置表示标记29,通过目视观察容易地掌握外皮把持部件20的姿势,因此能够防止因弄错缆线槽24A、24B致使外皮把持部件20在光缆70(71、72)的末端的安装操作错误。
如图2A所示,形成槽部24的底壁部21的内表面21a具有形成第一缆线槽24A的槽底的第一槽底面21b(底面)和形成第二缆线槽24B的槽底的第二槽底面21c(底面)。
如图2B和图2C所示,第二缆线槽24B的第二槽底面21c位于高于第一缆线槽24A的第一槽底面21b的位置。即,第二缆线槽24B形成得比第一缆线槽24A浅。第二槽底面21c形成为与第一槽底面21b平行。
第一槽底面21b也可以垂直于第一内侧面22a、23a。第二槽底面21c也可以垂直于第二内侧面22b、23b。
如图2A所示,底壁部21具有构成第一缆线槽24A的第一底壁部21A和构成第二缆线槽24B的第二底壁部21B。
在第一底壁部21A形成有从第一槽底面21b凹陷的第一凹部21d。第一凹部21d形成于包括第一缆线槽24A的槽宽方向上的中央的位置,并沿槽部24的长边方向延伸。第一凹部21d遍布几乎第一缆线槽24A的全长地形成。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凹部21d是沿底壁部21的厚度方向(Z方向)贯通并在与槽部24的长边方向上的一端相对应的底壁部21的一端21h形成开口的第一狭缝21d。
如图5B所示,第一狭缝21d形成为在从嵌入于第二缆线槽24B的第二光缆72的末端引出的光纤73(插入光纤)挠曲变形时,能够收容挠曲部77B的至少一部分。
如图2A所示,第一狭缝21d(第一凹部21d)的内表面具有从第一缆线槽24A的第一槽底面21b随着朝向第一狭缝21d的深度方向而向第一狭缝21d的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倾斜的第一倾斜内表面21f。第一倾斜内表面21f将光纤73的挠曲部77B(图5B参照)顺畅地引导到第一狭缝21d内。第一倾斜内表面21f只要形成于第一狭缝21d的内表面中的至少靠第一槽底面21b侧的部位即可,例如可以形成于第一狭缝21d的内表面整体。
在第二底壁部21B形成有从第二槽底面21c凹陷的第二凹部21e。第二凹部21e形成于包括第二缆线槽24B的槽宽方向上的中央的位置,并沿槽部24的长边方向延伸。第二凹部21e遍布第二缆线槽24B的几乎全长地形成。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凹部21e是沿底壁部21的厚度方向(Z方向)贯通并在与槽部24的长边方向上的另一端相对应的底壁部21的另一端21i形成开口的第二狭缝21e。
如图3B所示,第二狭缝21e形成为,在被从嵌入第一缆线槽24A的第一光缆71的末端引出的光纤73(插入光纤)挠曲变形时,能够收容挠曲部77A的至少一部分。
如图2A所示,第二狭缝21e(第一凹部21d)的内表面具有从第二缆线槽24B的第二槽底面21c随着朝向第二狭缝21e的深度方向而向第二狭缝21e的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倾斜的第二倾斜内表面21g。第二倾斜内表面21g将光纤73的挠曲部77A(参见图3B)顺畅地引导到第二狭缝21e内。第二倾斜内表面21g只要形成于第二狭缝21e的内表面中至少靠第二槽底面21c侧的部位即可,例如可以形成于第二狭缝21e的内表面整体。
在外皮把持部件20,在底壁部21形成有第一狭缝21d、第二狭缝21e,因此,在缆线槽24A、24B,侧壁部22的长边方向(X方向)上的端部与侧壁部23的长边方向(X方向)上的端部相互分离那样的弹性变形变得容易。因此,光缆71、72向缆线槽24A、24B嵌合变得容易。
例如,在将第一光缆71的末端嵌入第一缆线槽24A时,通过以侧壁部22的靠近前侧(槽部24的一端侧)的端部与侧壁部23的靠近前侧(槽部24的一端侧)的端部相互分离的方式使侧壁部22、23弹性变形,由此第一光缆71向第一缆线槽24A嵌合变得容易。
在外皮把持部件20,在第一底壁部21A和第二底壁部21B分别形成有第一狭缝21d、第二狭缝21e,因此侧壁部22、23整体能够进行以中央区域20A作为支点进行倾转那样的变形。例如,侧壁部22、23能够进行像近前侧的端部相互分离并且里侧的端部相互接近那样的侧壁部22、23的倾转。由此,前述侧壁部22、23的端部相互分离那样的变形变得容易。
第一缆线槽24A的最里面27A是由第一缆线槽24A与宽度窄于第一缆线槽24A的光纤收容槽30(后述)的阶梯差所形成的面。最里面27A是供嵌入于第一缆线槽24A的第一光缆71的端面(特别是外皮75的端面)抵接的面。最里面27A能够用于将第一光缆71在外皮把持部件20的长边方向上相对于外皮把持部件20定位。
第二缆线槽24B的最里面27B是由第二缆线槽24B和宽度窄于第二缆线槽24B的光纤收容槽30(后述)的阶梯差所形成的面。最里面27B供嵌入于第二缆线槽24B的第二光缆72的端面(特别是外皮75的端面)抵接,由此能够用于将第二光缆72在外皮把持部件20的长边方向上相对于外皮把持部件20定位。
外皮把持部件20的槽部24在第一缆线槽24A与第二缆线槽24B之间具有收容第一光缆71或者第二光缆72的光纤73的光纤收容槽30。
光纤收容槽30沿底壁部21的长边方向延伸而形成,连通第一缆线槽24A与第二缆线槽24B。光纤收容槽30形成为宽度窄于第一缆线槽24A和第二缆线槽24B。
光纤收容槽30具有向上方敞口的导入部30a和宽度窄于导入部30a的主槽部30b。主槽部30b从导入部30a的底部向下方形成。
光纤收容槽30的深度只要至少设定为在将光缆70(71、72)嵌入缆线槽24A、24B的状态下收容从光缆70引出的光纤73或者裸光纤73a即可。例如如图2B所示,光纤收容槽30的深度可以设定为与第一缆线槽24A的深度几乎相同,但并不局限于此。
如图2A所示,在朝向外皮把持部件20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侧壁部22、23的外表面中的侧壁部22、23的长边方向上的大致中央,形成有卡止凹部28、28。卡止凹部28、28在侧壁部22、23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形成开口。即,卡止凹部28、28遍布侧壁部22、23的整个高度方向形成。
如图4A所示,卡止凹部28是从侧壁部22、23的外表面向外皮把持部件20的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凹陷的固定深度的凹部,与牵拉固定用壳体41的闩锁48的卡止爪部50卡止。
卡止凹部28中的位于靠第二缆线槽24B侧的一端缘28a能够在安装于第一光缆71的外皮把持部件20被收纳于牵拉固定用壳体41的状态下,与闩锁48的卡止爪部50的前表面50a卡止。一端缘28a例如,可以是随着朝向卡止凹部28的深度方向而向前方倾斜的倾斜面,也可以是与卡止凹部28的深度方向平行的面(垂直于侧底面28c的面)。
卡止凹部28中的位于靠第一缆线槽24A侧的另一端缘28b能够在安装于第二光缆72的外皮把持部件20(参见图5A)被收纳于牵拉固定用壳体41的状态下,与闩锁48的卡止爪部50的前表面50a卡止。
另一端缘28b例如可以是与一端缘28a相同的倾斜面,或是与卡止凹部28的深度方向平行的面。
在图示例中,采用了形成于把持部件支承部43的凸部即卡止爪部50(卡止部)与外皮把持部件20的卡止凹部28卡止的构造,但相反,也可以采用形成于外皮把持部件20的凸部与形成于把持部件支承部43的凹部卡止的构造。
外皮把持部件20能够采用两种使用方式。如图3A和图3B所示,第一使用方式是由外皮把持部件20把持第一光缆71并固定的方式,如图5A和图5B所示,第二使用方式是由外皮把持部件20把持第二光缆72并固定的方式。
下面说明各使用方式。
[第一使用方式]
在第一使用方式中,在第一光缆71(参见图7A)的末端安装有光连接器100。
如图1A和图1B所示,准备在光连接器100的带夹持部的插芯60的夹持部63的一对元件之间夹插有夹插片(省略图示)的带工具的光连接器。
如图3A和图3B所示,将第一光缆71的末端嵌入第一缆线槽24A,由此将外皮把持部件20安装于第一光缆71的末端。光纤73通过光纤收容槽30内,经由第二缆线槽24B进一步向前方延伸出。由此,获得带把持部件的缆线末端76。
如图1B所示,将带把持部件的缆线末端76从插入口45插入把持部件支承部43内。此时,外皮把持部件20与闩锁48的卡止爪部50的后表面50b(参见图4A)抵接,从而闩锁48被向外侧方推开。
如图4A所示,若使外皮把持部件20进一步向前方移动,则整个外皮把持部件20被收纳于把持部件支承部43,并且,卡止爪部50达到卡止凹部28,卡止爪部50因闩锁48的弹性回弹力而插入卡止凹部28,并与一端缘28a卡止。
由此,外皮把持部件20被固定于把持部件支承部43。将该外皮把持部件20的位置称为收纳位置。
如图4B所示,在收纳位置,一对侧板部43b、43b位于一对侧壁部22、23的外表面侧,限制一对侧壁部22、23向外侧变位。
因此,即使光缆70(第一光缆71)受到拉拔方向上的力而使得侧壁部22、23拟向加宽方向变位,侧壁部22、23也会与侧板部43b、43b抵接。由此,能够阻止图2B中双点划线所示那样的侧壁部22、23在加宽方向上的变位。因此,能够抑制或防止光缆70被从外皮把持部件20拔出。
如图1A和图4A所示,从光缆70的末端突出的光纤73从光纤导入孔42a插入至带夹持部的插芯60的夹持部63内,光纤73的裸光纤73a与内置光纤62对接连接。
如图3B所示,当外皮把持部件20到达收纳位置时,光纤73在把持部件支承部43内挠曲变形。附图标记77A为挠曲部。由此,光纤73被施加充分的抵接力。
因为在第二底壁部21B形成有第二狭缝21e,所以在挠曲部77A较大的情况下,挠曲部77A被导入第二狭缝21e。因此,挠曲部77A不与第二底壁部21B抵接,光纤73的挠曲变形不受限制。故而,能够避免对光纤73的光学特性产生负面影响。
如图1A所示,在光纤73与内置光纤62对接连接后,从夹持部63拔去夹插片(省略图示)。由此,夹持部63的一对元件闭合,从而内置光纤62与光纤73在对接连接的状态下被把持固定。因此,能够稳定地保持光纤73(裸光纤73a)与夹持部63的内置光纤62的对接连接状态。
综上所述,光连接器100在第一光缆71的末端的安装结束。
[第二使用方式]
在第二使用方式中,在第二光缆72(参见图7B)的末端安装光连接器100。
如图5A和图5B所示,将第二光缆72的末端嵌入第二缆线槽24B,由此将外皮把持部件20安装于第二光缆72的末端,而获得带把持部件的缆线末端76。
若将带把持部件的缆线末端76从插入口45插入把持部件支承部43内,则与第一使用状态的情况相同,外皮把持部件20被收纳于把持部件支承部43,并且卡止爪部50与卡止凹部28的另一端缘28b卡止。由此,外皮把持部件20被固定于把持部件支承部43。
此时,在夹持部63,光纤73的裸光纤73a与内置光纤62对接连接。
如图5B所示,当外皮把持部件20到达收纳位置时,光纤73在把持部件支承部43内挠曲变形。附图标记77B是挠曲部。
在第一底壁部21A形成有第一狭缝21d,因此在挠曲部77B较大的情况下,挠曲部77B被导入第一狭缝21d。因此,挠曲部77B不与第一底壁部21A抵接,光纤73的挠曲变形不受限制。由此,能够避免对光纤73的光学特性的负面影响。
之后,从夹持部63拔去夹插片(省略图示),由此夹持部63的一对元件闭合,从而内置光纤62与光纤73在对接连接的状态下被把持固定(参见图1A)。
综上所述,光连接器100在第二光缆72的末端的安装结束。
如以上说明所示,外皮把持部件20具有:第一缆线槽24A,其形成于槽部24的一端部并供第一光缆71嵌入;和第二缆线槽24B,其形成于槽部24的另一端部,并供第二光缆72嵌入。
因此,缆线槽24A、24B分别能够设计为与第一光缆71和第二光缆72相对应的宽度尺寸等。因此,第一光缆71和第二光缆72分别能够容易地确保较高的缆线牵拉固定力。
外皮把持部件20能够支持两种光缆71、72,因此与按照每种缆线截面尺寸准备专用的外皮把持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将成本抑制得较低。
第一缆线槽24A和第二缆线槽24B形成于槽部24的不同端部,因此能够容易地把握将各种光缆71、72相对于缆线槽24A、24B嵌入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将光缆71、72固定于错误的缆线槽的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A所示,将外皮把持部件20用于光连接器100,但本发明的外皮把持部件的使用对象并不局限于光连接器。例如,还可以取代图1A所示的夹持部63,而使用机械接头等光纤连接器。
图8所示的光纤连接单元110具备具有机械接头83(光纤连接器)的连接单元主体80和牵拉固定部40。机械接头83能够使从一端插入的光纤82与从另一端插入的光纤73对接连接。
本发明的技术的范围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也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施加各种变更。
图2A等所示的外皮把持部件20在底壁部21形成有狭缝21d、21e,但本发明的外皮把持部件也可以不形成有狭缝21d、21e。
图6是示出作为未形成有狭缝21d、21e的例子的外皮把持部件120的图。在于底壁部21未形成狭缝21d、21e这一点上,外皮把持部件120与图2A等所示的外皮把持部件20不同。
在图2A等所示的外皮把持部件20中,第一缆线槽24A和第二缆线槽24B分别遍布槽部24的长边方向被设定为固定的宽度,但在本发明中,可以将第一缆线槽与第二缆线槽中的一者或者两者设定为将第一槽区域和宽度小于第一槽区域的第二槽区域从槽部24的一端或另一端沿槽部24的长边方向依次排列的2层构造。
第一槽区域能供宽度较大的光缆嵌合,第二槽区域能供宽度较小的光缆嵌合。
第一缆线槽与第二缆线槽中的一者或者两者具有所述两个槽区域,由此能够进一步增加同一牵拉固定用固定部件能够把持的缆线的种类。此外,形成于一个缆线槽的槽区域的数量可以是3个以上。
(第二实施方式)
图9A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即拆卸工具1以及能够使用拆卸工具1的光连接器200的侧视图。图9B是拆卸工具1和光连接器200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9A和图9B所示,光连接器200(光纤连接单元)具备连接器主体10(连接单元主体)和在连接器主体10的后部对光缆70的末端进行牵拉固定的牵拉固定部240。光连接器200例如是现场组装型光连接器。
连接器主体10具备主体壳体11和收容于主体壳体11的带夹持部的插芯60。
带夹持部的插芯60具有内插固定有光纤62(内置光纤62)的插芯61和夹持部63(光纤连接器)。内置光纤62从插芯61向后方突出。
夹持部63能够借助一对元件,在内置光纤62与光纤73对接连接的状态下,把持固定内置光纤62与光纤73。
在连接器主体10内插入从光缆70的末端引出的光纤73(插入光纤),并在夹持部63内,使光纤73(插入光纤)与内置光纤62对接连接。附图标记P是光纤73与内置光纤62的连接部。
下面,将带夹持部的插芯60的插芯61的前端方向(图9A中的左方)称为前方,将其相反方向称为后方。
牵拉固定部240具有把持并固定光缆70的末端的外皮把持部件20和收纳外皮把持部件20的牵拉固定用壳体241。
牵拉固定用壳体241具有插入至连接器主体10的挡圈部42和从挡圈部42向后方延伸出的方筒形的把持部件支承部43。
把持部件支承部43为截面矩形的筒状,具备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细长板状的底板部43a、立设于底板部43a的两侧缘的一对侧板部43b、43b以及设置于侧板部43b、43b的上端之间的顶板部43c。
在把持部件支承部43的由底板部43a、一对侧板部43b、43b以及顶板部43c围起的内部空间44,能够收纳外皮把持部件20。把持部件支承部43能够通过后端的开口即插入口45,将外皮把持部件20收纳和取出。
如图9B和图13A所示,在一对侧板部43b、43b分别形成有矩形的开口部47、47。在开口部47、47的前缘47a、47a形成有向后方延伸出的闩锁48、48。闩锁48、48具有从开口部47、47的前缘47a、47a向后方延伸出的细长板状的闩锁主体49、49和设置于闩锁主体49、49的延伸方向上的前端部的卡止爪部50、50。
侧板部43b、43b被配置于靠后述的外皮把持部件20的侧壁部22、23的外侧面侧(侧壁部22、23的排列方向上的外侧)。
闩锁主体49、49能够在把持部件支承部43的宽度方向(一对侧板部43b、43b的排列方向)上弹性弯曲变形。卡止爪部50、50(卡止部)比侧板部43b、43b的内表面向内侧突出而形成。卡止爪部50能够与外皮把持部件20的卡止凹部28(被卡止部)的一端缘28a(或者另一端缘28b)卡合。卡止爪部50能够通过与卡止凹部28的一端缘28a(或者另一端缘28b)卡合而限制收纳于把持部件支承部43的外皮把持部件20向后方移动。
卡止爪部50的前表面50a是朝向前方的面,是与卡止凹部28的一端缘28a卡合的卡合面。卡止爪部50的前表面50a例如可以是越向前方、突出高度越增加的倾斜面,也可以是垂直于闩锁主体49的内表面的面。卡止爪部50的后表面50b例如可以是越朝向后方、突出高度越降低的倾斜面。
如图9B和图13B所示,顶板部43c的上表面43c1(外表面)是平坦面。
在顶板部43c,在宽度方向(Y方向)上空开间隔地形成有一对插入狭缝51、51。插入狭缝51、51是用于插入后述的拆卸工具1的解除操作部3、3和卡合凸部4、4的开口部,沿顶板部43c的长度方向(X方向)延伸而形成。
插入狭缝51、51分别形成于比宽度方向(Y方向)上的中央靠一侧和靠另一侧的位置,至少一部分与卡止爪部50、50在上下方向(Z方向)上重叠。
在顶板部43c,在宽度方向(Y方向)上的中央位置,形成有能够目视观察把持部件支承部43内的光纤73的确认用狭缝52。确认用狭缝52沿顶板部43c的长度方向(X方向)延伸而形成。通过确认用狭缝52,能够确认在光纤73产生的挠曲。
在把持部件支承部43的前部,面向内部空间44形成有从其后端朝向前侧呈锥状凹陷的锥状凹部43d。在锥状凹部43d的前端部,用于将光纤73引导到连接器主体10内的光纤导入孔42a的后端形成开口。锥状凹部43d引导光纤73的前端而使光纤73的前端顺利地插入光纤导入孔42a。
如图9B所示,在顶板部43c的后部的下表面(内表面),向下方突出形成有按压部46,该按压部46对由收纳于内部空间44的外皮把持部件20把持的光缆70的末端进行按压。
如图11所示,外皮把持部件20具有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通的结构。若进一步说明外皮把持部件20,则第一缆线槽24A形成为到达底壁部21的长边方向上的一端21h(图11的近前侧的端),并在一端21h敞口(开口)。第一缆线槽24A沿底壁部21的长边方向(X方向)延伸而形成。
第二缆线槽24B形成为到达底壁部21的长边方向上的另一端21i(图11的里侧的端),并在另一端21i敞口(开口)。第二缆线槽24B沿底壁部21的长边方向延伸而形成。
第二缆线槽24B的与槽部24的长边方向正交的截面尺寸小于第一缆线槽24A的截面尺寸。因此,能够将第一光缆71的末端嵌入第一缆线槽24A。并能够将第二光缆72的末端嵌入第二缆线槽24B。
有时将光缆70(71、72)的末端与固定于该末端的外皮把持部件20合称为带把持部件的缆线末端76。
卡止凹部28的X方向上的尺寸优选被设定为大于后述的拆卸工具1的解除操作部3(参照图12以及图13B)的X方向上的尺寸。由此,通过插入至卡止凹部28的后部的解除操作部3相对于外皮把持部件20向前方移动,能够利用解除操作部3的前缘向前方按压卡止爪部50的后表面50b而使卡止爪部50的后表面50b向外侧方变位。
在图示例子中,采用了形成于把持部件支承部43的凸部即卡止爪部50(卡止部)与外皮把持部件20的卡止凹部28(被卡止部)卡止的构造,但相反,也可以采用形成于外皮把持部件20的凸部(被卡止部)与形成于把持部件支承部43的凹部(卡止部)卡止的构造。
在侧壁部22、23的外表面,在相对于卡止凹部28、28靠长边方向(X方向)上的一侧的位置,形成有第一卡合凹部31、31。
第一卡合凹部31、31是形成于包括侧壁部22、23的上缘在内的位置上的固定深度的凹部,在图12所示的姿势(使第一缆线槽24A朝向后方的姿势)下,第一卡合凹部31、31形成于侧壁部22、23的前部。因此,第一卡合凹部31、31相对于卡止凹部28、28空开间隔地位于比卡止凹部28、28靠前方。
第一卡合凹部31、31形成于侧壁部22、23的上部,与此相对,闩锁48的下部位于低于第一卡合凹部31的位置,因此闩锁48的卡止爪部50无法进入卡合凹部31。
位于第一卡合凹部31的后端的端缘31a能够与后述的拆卸工具1的卡合凸部4的后缘4a卡合。端缘31a例如,能够设定为与第一卡合凹部31的侧底面31b垂直的面。
在侧壁部22、23的外表面,在相对于卡止凹部28、28靠长边方向上的另一侧的位置,形成有第二卡合凹部32、32。
第二卡合凹部32、32是形成于包括侧壁部22、23的上缘在内的位置上的固定深度的凹部,在图12所示的姿势(将第一缆线槽24A朝向后方的姿势)下,第二卡合凹部32、32形成于侧壁部22、23的后部。因此,第二卡合凹部32、32相对于卡止凹部28、28空开间隔地位于比卡止凹部28、28靠后方。
第二卡合凹部32、32与前述第一卡合凹部31、31相同,形成于闩锁48的卡止爪部50无法进入的高度位置。
若将外皮把持部件20设为使第二缆线槽24B朝向后方的姿势,则位于第二卡合凹部32的前端的端缘32a能够与拆卸工具1的卡合凸部4的后缘4a卡合。端缘32a例如能够设定为与第二卡合凹部32的侧底面32b垂直的面。
接下来,说明将光连接器200安装于光缆70(第一光缆71)的末端的安装方法。
如图9A和图9B所示,准备在光连接器200的带夹持部的插芯60的夹持部63的一对元件之间夹插有夹插片(省略图示)的带夹插工具的光连接器。
通过将第一光缆71的末端嵌入第一缆线槽24A,而将外皮把持部件20安装于第一光缆71的末端。光纤73通过光纤收容槽30内,并经由第二缆线槽24B进一步向前方延伸出。由此,获得带把持部件的缆线末端76。
如图9B所示,将带把持部件的缆线末端76从插入口45插入把持部件支承部43内。此时,外皮把持部件20与闩锁48的卡止爪部50的后表面50b(参见图13A)抵接,从而闩锁48被向外侧方推开。
如图13A所示,若使外皮把持部件20进一步向前方移动,则整个外皮把持部件20被收纳于把持部件支承部43,并且卡止爪部50到达卡止凹部28,卡止爪部50因闩锁48的弹性回弹力而插入卡止凹部28,并与一端缘28a卡止。
由此,外皮把持部件20被固定于把持部件支承部43。将该外皮把持部件20的位置称为收纳位置。
如图9A和图13A所示,从光缆70的末端突出的光纤73从光纤导入孔42a插入带夹持部的插芯60的夹持部63内,使光纤73的裸光纤73a与内置光纤62对接连接。
当外皮把持部件20到达收纳位置时,光纤73在把持部件支承部43内挠曲变形。由此光纤73被施加充分的抵接力。
如图9A所示,在光纤73与内置光纤62对接连接后,从夹持部63拔去夹插片(省略图示)。由此,夹持部63的一对元件闭合,内置光纤62与光纤73在对接连接的状态下被把持固定。因此,能够稳固地保持光纤73(裸光纤73a)与夹持部63的内置光纤62的对接连接状态。
综上所述,光连接器200在第一光缆71的末端的安装结束。
在欲将光连接器200安装于第二光缆72的末端的情况下,取代第一光缆71,将第二光缆72的末端嵌入第二缆线槽24B,由此将外皮把持部件20安装于第二光缆72的末端。
其它顺序与将光连接器200安装于第一光缆71的末端的情况相同。
接下来,对使用拆卸工具1从牵拉固定用壳体241拆卸外皮把持部件20的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参照图10和图12说明拆卸工具1。图10是拆卸工具1的立体图。图12是拆卸工具1与外皮把持部件20的侧视图。
在以下说明中,参照图10所示的XYZ坐标系。具体而言,将一对解除操作部3、3在与板状的基体部2的厚度方向正交的内表面排列的方向设为Y方向。将与基体部2的厚度方向和Y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X方向。将与X方向和Y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Z方向。将Z方向亦称为上下方向。解除操作部3、3相对于基体部向下方向突出。这里所说的上下并不限定拆卸工具1的被使用时的朝向。
如图9和图10所示,拆卸工具1具有:基体部2、从基体部2的下表面2a延伸出的一对解除操作部3、3以及从基体部2的下表面2a突出的一对卡合凸部4、4。
基体部2例如被设定为俯视观察下为大致矩形的板状。图10所示的基体部2被设为俯视观察下为长方形。
在基体部2的上表面2b(外表面)形成有防滑凹凸部5。防滑凹凸部5在包括基体部2的长度方向上(X方向)的中央在内的部分区域,具有沿宽度方向(Y方向)延伸的多个槽5a和多个突条5b。
如后所述,防滑凹凸部5能够提高在使拆卸工具1和外皮把持部件20沿X方向滑动移动时基体部2的上表面2b相对于作业者的手指等的摩擦阻力。
在基体部2的大致中央,形成有能够目视观察把持部件支承部43内的光纤73的确认用窗7。通过确认用窗7,能够确认在光纤73产生的挠曲。
解除操作部3、3相对于基体部2的下表面2a垂直,并向下方(Z方向)延伸出而形成。解除操作部3、3形成为截面大致矩形的柱状。两个解除操作部3、3在Y方向上空开间隔地配置。
在解除操作部3、3的前端部形成有相对于解除操作部3、3的延伸方向倾斜的按压面6、6。
按压面6具有:外侧倾斜面6a,其从解除操作部3的前端面3a形成到解除操作部3的朝向基体部2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外侧面3b;和前侧倾斜面6b,其从解除操作部3的前端面3a形成到前表面3c。前侧倾斜面6b是与外侧倾斜面6a相邻的相邻倾斜面。
外侧倾斜面6a以越朝向解除操作部3的延伸方向上的前端部,越靠向内侧方(接近基体部2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的方向)的方式倾斜。前侧倾斜面6b以越朝向解除操作部3的延伸方向上的前端侧,越靠向后方的方式倾斜。
因此,外侧倾斜面6a与前侧倾斜面6b的边界即按压缘部6c(按压部)以越朝向解除操作部3的延伸方向上的前端部越靠近后方并且靠近内侧方的方式倾斜。
如后所述,按压缘部6c以闩锁48的卡止爪部50随着解除操作部3被插入牵拉固定用壳体241内而向外侧方向(牵拉固定用壳体241的宽度方向上朝外的方向)变位的方式,按压卡止爪部50(参见图13和图14)。
卡合凸部4、4相对于基体部2的下表面2a垂直,并向下方(Z方向)突出形成。卡合凸部4、4形成为截面大致矩形。两个卡合凸部4、4在Y方向上空开间隔地配置。
卡合凸部4、4位于比解除操作部3、3靠前方的位置。卡合凸部4能够与外皮把持部件20的第一卡合凹部31卡合,通过与第一卡合凹部31卡合,能够将外皮把持部件20向后方按压(参见图14和图15)。
卡合凸部4的(相对于基体部2的下表面2a的)突出尺寸优选小于解除操作部3的(相对于下表面2a的)延伸尺寸。由此,容易通过目视观察识别卡合凸部4与解除操作部3,因此作业者容易把握拆卸工具1相对于外皮把持部件20和牵拉固定用壳体241的姿势。因此,能够对弄错拆卸工具1的前后所致的误操作防患于未然。
接下来说明使用拆卸工具1从牵拉固定用壳体241拆卸外皮把持部件20的操作。
如图9B所示,使拆卸工具1向牵拉固定用壳体241下降。由此,如图13A和图13B所示,解除操作部3通过插入狭缝51被插入把持部件支承部43内,并与闩锁48的卡止爪部50抵接。
具体而言,如图13A的右上方的放大图所示,解除操作部3的按压面6的按压缘部6c与卡止爪部50的后表面50b的上缘50b1抵接。在图13A的右上方的放大图中,示出解除操作部3的与卡止爪部50抵接的高度位置上的截面。
如图10所示,按压缘部6c越朝向解除操作部3的延伸方向上的前端侧越靠近后方并且靠近内侧方倾斜,因此如图13A的放大图所示,按压缘部6c在比较靠后方且靠内侧方的位置,与卡止爪部50的后表面50b抵接。
之后,如图14A和图14B所示,若将基体部2向下方按压等,由此使拆卸工具1进一步下降,则如图14A的右上方的放大图所示,按压缘部6c随着其倾斜,而在比较靠前方并且靠外侧方的位置与卡止爪部50抵接,因此将卡止爪部50向斜前方按压并使之向外侧方变位。
由此,解除操作部3的前端部进入至外皮把持部件20与闩锁48之间。
按压缘部6c所抵接的卡止爪部50的后表面50b是越朝向后方越靠近外侧方的倾斜面,因此从按压缘部6c受到的斜前方的力高效地作用于后表面50b。
通过卡止爪部50向外侧方变位,来解除卡止爪部50相对于卡止凹部28的一端缘28a的卡止。
如图14B所示,随着拆卸工具1的下降,卡合凸部4被插入第一卡合凹部31,并能够与端缘31a卡合。
如图14A和图14B中的箭头所示,使手指等触碰基体部2的上表面2b并向后方按压基体部2。此时,若将使手指等触碰的部位设为防滑凹凸部5,则能提高对基体部2的向后方的按压力,从而能够提高外皮把持部件20的拆卸操作的可靠性。
若将基体部2向后方按压,则卡合凸部4与第一卡合凹部31的端缘31a卡合,并且,由卡合凸部4对第一卡合凹部31(外皮把持部件20)的端缘31a施加向后方的力。
如图15A和图15B所示,由卡合凸部4对第一卡合凹部31的端缘31a施加向后方的力,由此拆卸工具1向后方移动。此时,拆卸工具1可以在基体部2的下表面2a与牵拉固定用壳体241的顶板部43c的上表面43c1抵接的状态下,在上表面43c1上滑动移动。
随着拆卸工具1移动,外皮把持部件20向后方(拆卸方向)移动。由此,能够将外皮把持部件20通过插入口45从把持部件支承部43取出。
如以上说明所示,采用上述拆卸工具1,只需将解除操作部3插入牵拉固定用壳体241内,使之进入至外皮把持部件20与闩锁48之间,就能解除闩锁48的卡止爪部50相对于外皮把持部件20的卡止凹部28的卡止,因此能够将外皮把持部件20从牵拉固定用壳体241拆下。因此,在欲拆卸外皮把持部件20时,只要在牵拉固定用壳体241的外侧(上侧)确保一个作业空间即可。即,能够将用于拆卸外皮把持部件20的作业空间抑制得较小。因此,能够减轻外皮把持部件20的拆卸作业的困难性。
根据上述拆卸工具1,只需将解除操作部3插入牵拉固定用壳体241内,形成于解除操作部3的前端部的按压缘部6c就会将闩锁向外侧方按压而使闩锁向外侧方变位。因此,能够容易地解除闩锁48的卡止爪部50相对于外皮把持部件20的卡止凹部28的卡止。
根据上述拆卸工具1,按压缘部6c形成为相对于解除操作部3的延伸方向倾斜,按压缘部6c随着其倾斜而按压闩锁48,使闩锁48向外侧方变位,因此能够顺畅地实施闩锁48的变位。
上述拆卸工具1具有卡合凸部4,因此能够一边保持由解除操作部3解除了闩锁48的卡止的状态一边利用卡合凸部4使外皮把持部件20向拆卸方向(后方)移动。
因此,能够通过将拆卸工具1插入牵拉固定用壳体241并使之向后方移动这一系列操作,容易地实现从牵拉固定用壳体241拆卸外皮把持部件20。
外皮把持部件20和光连接器200构成光连接器套件(光纤连接单元套件)。
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施加各种变更。
解除操作部3和卡合凸部4的数量只要至少与外皮把持部件20的卡止凹部28和牵拉固定用壳体241的卡止爪部50的数量对应即可,例如,可以是1个,也可以是3个以上。
图9等所示的外皮把持部件20具有形成于槽部24的一端部的第一缆线槽24A和形成于另一端部的第二缆线槽24B,但外皮把持部件也可以构成为在缆线槽的一个端部没有缆线槽。
在图16所示的外皮把持部件120中,在槽部24的另一端部(图16中左侧的部位)未设置有第二缆线槽。槽部24的另一端部的侧壁部22、23之间的空间33是供从被第一缆线槽24A把持的光缆的末端引出的插入光纤通过的光纤布线空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9A所示,将拆卸工具1用于光连接器200,但本发明的拆卸工具的使用对象并不局限于光连接器。例如,也可以取代图9A所示的夹持部63,使用机械接头等光纤连接器。
图17所示的光纤连接单元210具备具有机械接头83(光纤连接器)的连接单元主体80和牵拉固定部240。机械接头83能够将从一端插入的光纤82与从另一端插入的光纤73对接连接。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解除操作部3相对于牵拉固定用壳体241的插入方向为下方(与闩锁48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但插入方向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设定为与闩锁48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
附图标记说明
10…连接器主体(连接单元主体);20,120…外皮把持部件(缆线外皮把持部件);21…底壁部;21d…第一狭缝(第一凹部);21b…第一槽底面(底面);21e…第二狭缝(第二凹部);21c…第二槽底面(底面);21f…第一倾斜内表面;21g…第二倾斜内表面;21A…第一底壁部;21h…底壁部的一端;21i…底壁部的另一端;21B…第二底壁部;22、23…侧壁部;24…槽部;24A…第一缆线槽;24B…第二缆线槽;25…第一把持爪;26…第二把持爪;30…光纤收容槽;40、240…牵拉固定部;41、241…牵拉固定用壳体;43b、43b…侧板部;61…插芯;62…内置光纤;63…夹持部(光纤连接器);70…光缆;71…第一光缆;72…第二光缆;73…光纤(插入光纤);80…连接单元主体;82…光纤;83…机械接头(光纤连接器);100、200…光连接器(光纤连接单元);110、210…光纤连接单元。
Claims (11)
1.一种缆线外皮把持部件,其中,
具有底壁部和相互空开间隔地立设于所述底壁部上的一对侧壁部,
所述一对侧壁部之间的槽部具有:第一缆线槽,其形成于所述槽部的一端部并供第一光缆嵌入;和第二缆线槽,其形成于所述槽部的另一端部并供截面尺寸小于所述第一光缆的第二光缆嵌入,
所述第二缆线槽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缆线槽的宽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缆线外皮把持部件,其中,
在所述底壁部形成有从所述第一缆线槽的底面凹陷的第一凹部和从所述第二缆线槽的底面凹陷的第二凹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缆线外皮把持部件,其中,
所述第一凹部的内表面具有随着从所述第一缆线槽的底面朝向所述第一凹部的深度方向而向所述第一凹部的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倾斜的倾斜内表面,所述第二凹部的内表面具有随着从所述第二缆线槽的底面朝向所述第二凹部的深度方向而向所述第二凹部的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倾斜的倾斜内表面。
4.一种光纤连接单元,其中,
具备:连接单元主体,其具有光纤连接器;和牵拉固定部,其牵拉固定光缆的末端,
所述光纤连接器使从第一端插入所述光纤连接器的光纤与从所述光缆的末端引出并从所述光纤连接器的第二端插入的插入光纤对接连接,
所述牵拉固定部具有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任一项所述的缆线外皮把持部件和收纳所述缆线外皮把持部件的牵拉固定用壳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纤连接单元,其中,
所述连接单元主体具有插芯,
所述光纤是插入至所述插芯内并固定的内置光纤。
6.根据权利要求4或者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纤连接单元,其中,
所述牵拉固定用壳体具有一对侧板部,所述一对侧板部配置于在所述牵拉固定用壳体中收纳的所述缆线外皮把持部件的所述一对侧壁部的排列方向上的外侧,并限制所述一对侧壁部向外侧变位。
7.一种光纤连接单元套件,其中,
具备从收纳有固定于光缆的末端的外皮把持部件的牵拉固定用壳体拆卸所述外皮把持部件的外皮把持部件拆卸工具和权利要求4~6中任一项所述的光纤连接单元,
所述牵拉固定部具有所述外皮把持部件和所述牵拉固定用壳体。
8.一种外皮把持部件拆卸工具,从收纳有固定于光缆的末端的外皮把持部件的牵拉固定用壳体拆卸所述外皮把持部件,其中,
所述牵拉固定用壳体具有位于所述外皮把持部件的外侧面侧的侧板部,在所述侧板部形成有闩锁,所述闩锁具有能够与所述外皮把持部件的外侧面的被卡止部卡止的卡止部,
所述外皮把持部件拆卸工具具有基体部和从所述基体部延伸出的解除操作部,
所述解除操作部通过插入至所述牵拉固定用壳体内而进入所述外皮把持部件与所述闩锁之间,并使所述闩锁向外侧方向变位,由此解除所述卡止部对所述被卡止部的卡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外皮把持部件拆卸工具,其中,
在所述解除操作部的前端部形成有按压部,所述按压部随着所述解除操作部被插入至所述牵拉固定用壳体内而将所述闩锁向外侧方按压,由此使所述闩锁向外侧方变位。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者9所述的外皮把持部件拆卸工具,其中,
还具有从所述基体部突出的卡合凸部,
所述卡合凸部通过与所述外皮把持部件卡合,能够将所述外皮把持部件向从所述牵拉固定用壳体拆卸的方向按压。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外皮把持部件拆卸工具,其中,
所述卡合凸部的突出尺寸小于所述解除操作部的突出尺寸。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5082348A JP6072125B2 (ja) | 2015-04-14 | 2015-04-14 | 外被把持部材取り外し工具および光ファイバ接続ユニットキット |
JP2015-082347 | 2015-04-14 | ||
JP2015-082348 | 2015-04-14 | ||
JP2015082347A JP6186389B2 (ja) | 2015-04-14 | 2015-04-14 | ケーブル外被把持部材及び光ファイバ接続ユニット |
PCT/JP2016/062032 WO2016167325A1 (ja) | 2015-04-14 | 2016-04-14 | ケーブル外被把持部材、光ファイバ接続ユニット、光ファイバ接続ユニットキット、及び外被把持部材取り外し工具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430248A true CN107430248A (zh) | 2017-12-01 |
CN107430248B CN107430248B (zh) | 2019-06-11 |
Family
ID=571272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80021079.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7430248B (zh) | 2015-04-14 | 2016-04-14 | 缆线外皮把持部件、光纤连接单元、光纤连接单元套件以及外皮把持部件拆卸工具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7430248B (zh) |
TW (1) | TWI612352B (zh) |
WO (1) | WO2016167325A1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885139A (zh) * | 2021-12-01 | 2022-01-04 |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东莞供电局 | 一种光纤插头连接器集成装置 |
TWI813014B (zh) * | 2020-12-25 | 2023-08-21 | 日商東京製綱股份有限公司 | 索體錨定零件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159429B1 (ja) | 2016-01-18 | 2017-07-05 |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 光コネクタ、及び、光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
WO2020180550A1 (en) * | 2019-03-01 | 2020-09-10 |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 Devices, assemblies and methods for anchoring components of telecommunications cables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6184491A (ja) * | 2004-12-27 | 2006-07-13 | Sanwa Denki Kogyo Co Ltd | 現場組立光コネクタ |
JP2008107602A (ja) * | 2006-10-26 | 2008-05-08 | Sankosha Corp | 通信ケーブル用クロージャ |
JP2013235069A (ja) * | 2012-05-07 | 2013-11-21 |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 光ファイバ把持部材、メカニカルスプライス、および光コネクタ |
JP2014167586A (ja) * | 2013-02-28 | 2014-09-11 | Fujikura Ltd | ケーブル外被把持部材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364884B (zh) * | 2012-04-09 | 2016-03-02 |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高唐县供电公司 | 光纤连接器 |
CN103676012B (zh) * | 2012-09-11 | 2016-01-20 | 深圳市兆威机电有限公司 | 机械压紧装置和光纤连接装置 |
CN203688849U (zh) * | 2013-09-27 | 2014-07-02 | 连展科技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 光纤连接器 |
-
2016
- 2016-04-14 WO PCT/JP2016/062032 patent/WO2016167325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6-04-14 CN CN201680021079.3A patent/CN107430248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6-04-14 TW TW105111642A patent/TWI612352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6184491A (ja) * | 2004-12-27 | 2006-07-13 | Sanwa Denki Kogyo Co Ltd | 現場組立光コネクタ |
JP2008107602A (ja) * | 2006-10-26 | 2008-05-08 | Sankosha Corp | 通信ケーブル用クロージャ |
JP2013235069A (ja) * | 2012-05-07 | 2013-11-21 |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 光ファイバ把持部材、メカニカルスプライス、および光コネクタ |
JP2014167586A (ja) * | 2013-02-28 | 2014-09-11 | Fujikura Ltd | ケーブル外被把持部材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813014B (zh) * | 2020-12-25 | 2023-08-21 | 日商東京製綱股份有限公司 | 索體錨定零件 |
CN113885139A (zh) * | 2021-12-01 | 2022-01-04 |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东莞供电局 | 一种光纤插头连接器集成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6167325A1 (ja) | 2016-10-20 |
CN107430248B (zh) | 2019-06-11 |
TW201706653A (zh) | 2017-02-16 |
TWI612352B (zh) | 2018-01-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608373B2 (en) | Connector assembly and connector product | |
CN102033269B (zh) | 适配器系统 | |
CN107430248A (zh) | 缆线外皮把持部件、光纤连接单元、光纤连接单元套件以及外皮把持部件拆卸工具 | |
CN104981948B (zh) | 连接器 | |
US8708719B2 (en) | Terminal fitting and connector | |
EP2852004A1 (en) | Terminal fitting | |
US9048601B2 (en) | Connector | |
EP2053702B1 (en) | A connector device and locking structure | |
EP2530787B1 (en) | Connector and assembly method therefor | |
US8678850B2 (en) | Connector and jig for connector | |
EP2637262A1 (en) | Connector, connector assembly and assembling/disassembling method therefor | |
EP2779317A1 (en) | Connector | |
US9028277B2 (en) | Terminal locking structure in connector housing | |
EP2363921A1 (en) | Terminal fitting | |
US8905442B2 (en) | Latch structure and cable with connector | |
US9391408B2 (en) | Receptacle connector that can easily obtain a desired friction lock without forming a large opening in a metal shell | |
US8708759B2 (en) | Terminal fitting and connector | |
US7445475B2 (en) | Lever type connector | |
US11892684B2 (en) | Tool for plug, slider, plug, and cable with plug | |
US20160365665A1 (en) | Connector | |
CN104564933B (zh) | 夹持和联接组件 | |
US7207848B2 (en) |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slider assisted mating and terminal lock | |
JP6572418B2 (ja) | コネクタ固定具 | |
CN103022778B (zh) | 连接器 | |
EP1901400B1 (en) | A wire cover and a locking construction therefor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611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