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422515A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422515A
CN107422515A CN201710814224.XA CN201710814224A CN107422515A CN 107422515 A CN107422515 A CN 107422515A CN 201710814224 A CN201710814224 A CN 201710814224A CN 107422515 A CN107422515 A CN 1074225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heating plate
display device
display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81422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422515B (zh
Inventor
刘凡成
王斌
宁春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814224.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422515B/zh
Publication of CN1074225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225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4225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2251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82Heating or cooling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other than for activation, e.g. 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abilisation or uniform distribution over the cell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8Support structures for LCD panels, e.g. frames or bezels
    • G02F1/133334Electromagnetic shield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与加热结构,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上基板、下基板以及位于所述上基板与下基板之间的显示介质层;所述加热结构位于所述上基板或者所述下基板的远离所述显示介质层的一侧,所述加热结构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加热片、绝缘层与第二加热片,所述第一加热片与所述第二加热片通过所述绝缘层绝缘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加热片位于所述绝缘层的靠近所述显示介质层的一侧;在所述显示面板的预开启阶段,所述第一加热片与所述第二加热片共同为所述显示面板加热,可以提高加热速度与加热均匀性;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工作阶段,所述第一加热片接地,实现电磁屏蔽功能。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且特别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具有功耗低、清晰度高、寿命长、体积小、重量轻、光学特性好等特点,是理想的显示器件,广泛应用在各种仪器仪表上。
受液晶显示器内液晶材料特性的影响,液晶显示器的响应时间与温度有关,要保证液晶显示器的正常显示,需要将温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保证液晶的处于液体状态,以便正常显示;当温度较低时,液晶残料的粘滞阻力较大,通电后响应速度变慢,动态图像出现拖尾甚至不能显示的问题,当温度更低时,液晶材料的液晶态就会消失,液晶材料变成晶体,不能进行画面显示,因此,需要对液晶显示器进行加热处理,将温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保证液晶的流通性,实现液晶显示器的正常工作。对于常规的液晶显示器来说,一般工作温度极限是-30℃,在-30℃工作时响应速度会很慢,影响到正常使用,而在-30℃以下的温度则基本不能显示。而在世界北半球区域很多气温是在-30℃以下,液晶显示器就无法工作。尤其是军用领域液晶显示模块的服役环境恶劣,常常需要在-45℃这种极端低温环境下长期工作,因此需要通过加热系统实现液晶显示器的低温正常工作。
而且由于受液晶显示模块内部结构复杂性的影响,导致其存在散热不均、温度不一的情况,通常表现为液晶显示屏中间温度高,周边和四角温度低,进而表现为液晶显示屏黑场四角发蓝或发白的不均匀Mura现象,尤其军用领域液晶显示模块对于显示质量要求高,因此需要提高液晶显示模块的加热均匀性设计水平。
因此,探索一种能够消除温度不均,且工艺简单、高效节能的液晶屏组件均匀加热方法及结构成为了现今的一个研究热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解决其低温启动较慢以及加热不均匀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上基板与下基板,以及位于所述上基板与所述下基板之间的显示介质层;加热结构,位于所述上基板或者所述下基板的远离所述显示介质层的一侧,所述加热结构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加热片、绝缘层与第二加热片,所述第一加热片与所述第二加热片通过所述绝缘层绝缘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加热片位于所述绝缘层的靠近所述显示介质层的一侧;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工作阶段,所述第一加热片接地。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加热结构还包括第一金属电极,所述第一金属电极的第二端连接至第一加热片;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待机阶段、预开启阶段与工作阶段,在所述预开启阶段,所述第一金属电极的第一端连接至一加热电位接口;在所述工作阶段,所述第一金属电极的第一端接地。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加热片和/或第二加热片为透明导电金属氧化物薄膜,金属网格或者石墨烯薄膜。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第二加热片的材料为氧化铟锡,氧化铟锌,氧化锌,氧化铝锌中的一种或其组合。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加热结构还包括衬底基板与金属网格,所述第二加热片形成于所述衬底基板上,所述金属网格位于所述第二加热片与所述衬底基板之间,且所述金属网格与所述第二加热片直接接触。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显示面板还包括黑矩阵,所述黑矩阵呈阵列排布,定义多个像素区域;所述黑矩阵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金属网格。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上偏光片与下偏光片,所述上偏光片贴附于所述上基板的远离所述显示介质层的一侧,所述下偏光片贴附于所述下基板的远离所述显示介质层的一侧;所述加热结构通过全贴合的方式贴附于所述下偏光片的远离所述下基板的一侧。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上偏光片与下偏光片,所述上偏光片贴附于所述上基板的远离所述显示介质层的一侧,所述下偏光片贴附于所述下基板的远离所述显示介质层的一侧;所述加热结构位于所述下基板与所述下偏光片之间。
显示面板还包括上偏光片与下偏光片,所述上偏光片贴附于所述上基板的远离所述显示介质层的一侧,所述下偏光片贴附于所述下基板的远离所述显示介质层的一侧;所述第一加热片位于所述下基板与所述下偏光片之间,所述第二加热片通过全贴合的方式贴附于所述下偏光片的远离所述下基板的一侧。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显示装置还包括减反膜层,所述减反膜层位于所述加热结构的远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显示装置还包括背光模组,所述加热结构位于所述下基板与所述背光模组之间,所述减反膜层位于所述加热结构与所述背光模组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加热结构还包括衬底基板,所述衬底基板位于所述第二加热片与所述背光模组之间,所述减反膜层形成于所述衬底基板的远离所述第二加热片的一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本发明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一加热结构,所述加热结构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加热片、绝缘层与第二加热片,所述绝缘层位于所述第一加热片与所述第二加热片之间,所述第一加热片位于所述绝缘层的靠近所述显示介质层的一侧;在所述显示面板的预开启阶段,通过所述第一加热片与所述第二加热片共同给显示面板加热,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工作阶段,所述第一加热片接地。在所述显示面板的预开启阶段,所述加热结构通过双层加热片加热,可以加快加热速度,进而加快显示装置的启动速度,同时提高了加热均匀性,可以改善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且在显示装置启动后,也即在显示面板的工作阶段,使得靠近显示面板的第一加热片接地,可以屏蔽加热结构工作过程中对显示面板产生的电磁干扰,很好的将加热与电磁屏蔽结合在一起。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截面图;
图2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截面图;
图3是图2所示显示装置中金属网格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所示显示装置中黑矩阵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截面图;
图6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截面图;
图7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截面图;
图8是图7所示显示装置中减反膜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第六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
首先,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截面图,具体请参考图1所示,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10与加热结构20。
具体的,显示面板10包括上基板11、显示介质层12与下基板13,其中,上基板11与下基板13相对设置,显示介质层12位于上基板11与下基板13形成的密封夹持空间内。例如,在本实施例中,该显示面板为液晶显示面板,上基板11例如可以为彩膜基板,下基板13例如可以为阵列基板,显示介质层12为由液晶分子组成的液晶层。在液晶显示面板中,通常,阵列基板包括衬底基板与设置于衬底基板上的多个呈矩阵排列的像素单元,多个呈矩阵排列的像素单元之间通过例如由不透光的金属线制作而成的数据线及扫描线间隔开,数据线和扫描线交叉排列。每个像素单元内设置有像素电极,且每个像素单元内的像素电极通过位于数据线和扫描线交叉位置处的薄膜晶体管与对应的数据线电连接。彩膜基板包括衬底基板,以及位于衬底基板上的彩色滤光片,彩色滤光片包括多个具有不同颜色的色阻与位于相邻色阻之间的黑矩阵,黑矩阵对应于阵列基板上的金属线以及薄膜晶体管所在区域。显示时,在像素电极与设置在彩膜基板或者阵列基板上的公共电极提供的驱动电压的控制下,使得光线通过每个像素单元的开口区域,而后通过位于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之间的液晶层,再经由与各像素单元对应的色阻射出,实现设定的颜色显示,实现显示功能。
进一步的,显示面板10还包括上偏光片14与下偏光片15,上偏光片14贴合于上基板11的远离显示介质层12的一侧,下偏光片15贴合于下基板13的远离显示介质层12的一侧。
加热结构20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加热片21、绝缘层23与第二加热片22,绝缘层23位于第一加热片21与第二加热片22之间,第一加热片21与第二加热片22通过绝缘层23绝缘间隔设置。其中,第一加热片例如可以为透明导电金属氧化物薄膜、金属网格或者石墨烯薄膜等,同样的,第二加热片例如可以为透明导电金属氧化物薄膜、金属网格或者石墨烯薄膜等,当第一加热片和/或第二加热片为透明导电金属氧化物薄膜时,所述透明导电金属氧化物薄膜的材料例如可以为氧化铟锡,氧化铟锌,氧化锌,氧化铝锌中的一种或其组合,第一加热片21与第二加热片22的形状可以为整面式也可以为网格式。在本实施例中,加热结构20还包括衬底基板201,第二加热片22例如可以为通过蒸镀、等离子体溅射或者化学气相沉积等方法制备并形成于衬底基板201的一侧,接着在第二加热片22的远离衬底基板201的一侧沉积形成绝缘层23,绝缘层例如可以通过沉积氧化硅、氮化硅等无机绝缘材料、或者沉积丙烯酸类树脂材料构成的有机材料形成,覆盖第二加热片22,使得第一加热片21与第二加热片22之间实现电绝缘。
进一步的,第一加热片21与第二加热片22分别与一加热控制模块连接,由该加热控制模块分别给第一加热片21与第二加热片22提供一加热电位,实现加热,其中,所述加热控制模块例如可以设置于下基板的台阶位置,也可以设置于显示面板用的总FPC上,当然也可以设置于单独设置的加热结构用FPC上,本发明对此并不做限定。其中,显示面板包括待机阶段(此时,显示面板所在的显示装置处于关机状态,也即不工作的状态)、预开启阶段(此时,显示面板所在的显示装置即将开启但并未开启的状态,需要在此阶段内给显示面板进行预加热,以提高显示装置在低温状态下的开启速度与显示效果,或者说预加热状态),以及工作阶段(此时,预加热已经完成,显示装置已经开启,处于工作状态)。在预开启阶段,使得第一加热片21与第二加热片22连接至加热控制模块上的加热电位接口,并使其处于工作状态,通过第一加热片21与第二加热片22产生的热量同时给显示面板加热,相比于使用单个加热片的加热,本实施例通过双层加热片给显示面板加热,在加快加热速度进而提高开机速度与改善显示图像拖尾现象的同时,提高了加热均匀性,解决了由于显示装置中间温度高、四周与角落位置温度低导致其出现显示不均与Mura现象的问题。在显示装置开启之后,也即处于工作阶段时,断开第一加热片21与加热电位接口之间的连接,并使得第一加热片21接地,可以将加热结构在加热过程中产生的静电导走,阻止其对显示面板造成伤害,实现了电磁屏蔽的功能,很好的将加热与电磁屏蔽结合在一起。
进一步的,在显示面板的工作阶段,在特殊的工作环境下,根据需要可以持续给显示面板加热,以保持显示介质层处于合适的工作温度下,提高显示效果,如在液晶显示面板中,使得液晶层中的液晶分子处于一个合适的工作温度,以减少其粘滞阻力,改善显示图像拖尾现象。
进一步的,可以设置为:加热结构还包括金属电极,第一加热片与第二加热片分别通过不同的金属电极连接到加热控制模块。具体的,第二加热片通过第二金属电极连接至加热控制模块上的加热电位接口;第一加热片通过第一金属电极连接至加热控制模块上的加热电位接口,第一金属电极的第二端连接至所述第一加热片,在显示面板的预开启阶段,上述第一金属电极的第一端连接至加热控制模块上的一加热电位接口,给显示面板加热,在显示面板的工作阶段,上述第一金属电极的第一端接地,实现电磁屏蔽功能。通过一金属电极与加热模块连接,可以降低加热模块与加热电位接口之间的接触电阻,提高加热速度。
在本实施例中,加热结构20例如可以使用双面胶40通过全贴合的方式贴附于下偏光片15的远离下基板13的一侧,该双面胶40例如可以为由透光性能较好的光学水胶组成。使用口字型胶带等材料在组装过程中会导致显示面板与加热结构之间残留水汽,在低温环境中,当使用例如加热板对显示面板进行加热时,因为显示装置和周围环境存在热交换,导致加热不能完全均匀,会导水汽不均匀凝结产生显示黑影,本实施例中采用全贴合的方式,使得加热结构与显示面板之间不会出现空隙,可以解决上述低温水汽产生黑影的问题。
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为,加热结构使用光学水胶通过全贴合的方式贴附于上偏光片13的远离上基板11的一侧,也就是说,加热结构可以贴服于显示面板的上侧也可以贴服于显示面板的下侧,该实施例并不对其做限制。
图2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截面图,图3是图2所示显示装置中金属网格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2所示显示装置中黑矩阵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与图1所述显示装置的结构类似,包括显示面板10与加热结构20,加热结构20通过全贴合的方式贴附于下偏光片的远离下基板的一侧,加热结构20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加热片21、绝缘层23、第二加热片22与衬底基板201。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加热片22为透明导电氧化物金属薄膜,例如该透明导电氧化物金属薄膜的材料可以为氧化铟锡,氧化铟锌,氧化锌,氧化铝锌中的一种或其组合,加热结构20还包括金属网格24,金属网格24的材料例如可以为钛、铝、铜、钼、银中的一种或者几种的组合,金属网格24例如可以通过蒸镀或者等离子体溅射的方式形成于衬底基板201的一侧。制作时,例如,可以先在衬底基板201的一侧上通过蒸镀或者等离子体溅射的方式制作一层金属网格,接着再通过蒸镀、等离子体溅射或者化学气相沉积的方式在衬底基板上制作透明导电氧化物金属薄膜,形成第二加热片,第二加热片位于金属网格的远离衬底基板的一侧并覆盖金属网格,且该金属网格与第二加热片直接接触。
金属网格可以减少由透明导电氧化物金属薄膜形成的第二加热片的电阻,尤其是减少第二加热片的周边与中间位置的电阻差值,在加快加热速度的同时,提高加热均匀性,更好的解决了由于显示装置中间温度高、四周与角落位置温度低导致其出现显示不均与Mura现象的问题。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该显示装置例如为液晶显示装置,该显示面板还包括黑矩阵110,黑矩阵110呈阵列排布,定义多个像素区域,对应于阵列基板上的多个像素单元,用来阻止显示装置的混色与漏光。在本实施例中,金属网格24的形状可以设置为:金属网格24的形状、位置与其黑矩阵110的形状、位置相对应,且黑矩阵110的在衬底基板201所在平面上的线宽大于所述金属网格24的在衬底基板201所在平面上的线宽,使得金属网格24位于黑矩阵110的在衬底基板201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范围内,也即黑矩阵110在衬底基板201上的正投影覆盖金属网格24,从而金属网格的存在并不会影响显示装置的透光度。
图5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截面图,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与图1所述显示装置的结构类似,包括显示面板与加热结构。显示面板10包括上偏光片14、上基板11、显示介质层12、下基板13与下偏光片15,上偏光片14贴合于上基板11的远离显示介质层12的一侧,下偏光片15贴合于下基板13的远离显示介质层12的一侧;加热结构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加热片21、绝缘层23、第二加热片22与衬底基板201。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热片21位于下基板13与下偏光片15之间,也即第一加热片21形成于下基板13的远离显示介质层12的一侧,之后再贴附下偏光片15,第二加热片22与绝缘层23通过全贴合的方式贴附于下偏光片15的远离下基板13的一侧。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加热片21与下基板13直接接触,可以更好的实现对显示面板的电磁屏蔽效果。
图6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截面图,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与图1所述显示装置的结构类似,包括显示面板10与加热结构20。显示面板10包括上偏光片14、上基板11、显示介质层12、下基板13与下偏光片15,上偏光片14贴合于上基板11的远离显示介质层12的一侧,下偏光片15贴合于下基板13的远离显示介质层12的一侧;加热结构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加热片21、绝缘层23与第二加热片22。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加热结构位于下基板13与下偏光片15之间,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设置为,加热结构位于上基板与上偏光片之间。
在制作时,例如可以为通过蒸镀、等离子体溅射或者化学气相沉积等方法先在下基板13的远离显示介质层12的一侧形成第一加热片21,接着在第一加热片21的远离下基板13的一侧沉积形成绝缘层23,绝缘层23例如可以通过沉积氧化硅、氮化硅等无机绝缘材料、或者沉积丙烯酸类树脂材料构成的有机材料形成,覆盖第一加热片21,接着再在绝缘层23的远离下基板13的一侧形成第二加热片22,使得的第一加热片21与第二加热片22之间实现电绝缘。
在预开启阶段,使得第一加热片21与第二加热片22连接至加热电位接口,通过第一加热片21与第二加热片22产生的热量同时给显示面板加热,在显示装置开启之后,也即显示面板处于工作阶段时,断开第一加热片21与加热电位接口之间的连接,并使得第一加热片21接地,实现电磁屏蔽的功能,很好的将加热与电磁屏蔽结合在一起。在本实施例中,可以直接在显示面板的下基板或者上基板的远离显示介质层的一侧上形成加热结构,再贴附偏光片,即将显示面板的衬底基板与加热结构的衬底基板合二为一,无需再为加热结构提供单独的衬底基板,可以减少显示装置的整体模组厚度。
图7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截面图,图8是图7所示显示装置中减反膜层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与图1所述显示装置的结构类似,包括显示面板10与加热结构。显示面板10包括上偏光片、上基板、显示介质层、下基板与下偏光片,上偏光片贴合于上基板的远离显示介质层的一侧,下偏光片贴合于下基板的远离显示介质层的一侧;加热结构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加热片、绝缘层、第二加热片与衬底基板,且该显示面板10例如为液晶显示面板,上基板、显示介质层、下基板分别为彩膜基板、液晶层与阵列基板。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背光模组30与减反膜层50。
在本实施例中,加热结构位于显示面板10与背光模组30之间,减反膜层50位于加热结构与背光模组30之间。例如,减反膜层50形成于衬底基板201与第二加热片22之间,与衬底基板201一起作用,使得第一加热片、绝缘层与第二加热片反射回背光模组方向的光线返回显示面板方向,减少加热结构对光源的反射,提高背光利用率。当然,减反膜层50例如也可以位于衬底基板201的远离第二加热片22的一侧,也即减反膜层位于衬底基板201与背光模组30之间,与衬底基板201一起作用,使得加热结构反射回背光模组方向的光线返回显示面板方向。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减反膜层50例如包括折射率不同的第一膜层51与第二膜层52,当自加热结构反射过来的光线照射到第二加热片与第一膜层51的界面上时会产生第一反射光和折射光,折射光到达第一膜层51与第二膜层52的界面上也会产生第二反射光和折射光,同理该部分折射光在第二膜层52与衬底基板201介质的表面形成第三反射光,这三束反射光形成相干干涉,当满足一定条件时会使得反射光量降低或减少,如当满足一定条件时,可在中心波长实现反射率为0。
当然,本发明对减反膜层的具体构成并不做特别限制,例如也可以为三层或者其它多层结构,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加热结构的反射率,提高背光利用率即可。
图9是本发明第六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截面图,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与图1所述显示装置的结构类似,包括显示面板10与加热结构。显示面板10包括上偏光片、上基板、显示介质层、下基板与下偏光片,上偏光片贴合于上基板的远离显示介质层的一侧,下偏光片贴合于下基板的远离显示介质层的一侧;加热结构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加热片、绝缘层、第二加热片与衬底基板。
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加热结构通过全贴合的方式贴附于上偏光片的远离显示介质层的一侧,第一加热片、绝缘层与第二加热片位于衬底基板201与显示面板10之间,减反膜层50形成于衬底基板201与第二加热片22之间,或者也可以为减反膜层50形成于衬底基板201的远离第二加热片22的一侧,与衬底基板201一起作用,减少第一加热片、绝缘层与第二加热片对外界照射到显示屏上的自然光的反射,提高显示装置在强日光下的亮度。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相互绝缘设置的第一加热片与第二加热片,在显示面板的预开启状态,通过第一加热片与第二加热片产生的热量同时给显示面板加热,相比于单层加热片的加热,本实施例通过双层加热片给显示面板加热,在加快加热速度进而提高开机速度与改善显示图像拖尾现象的同时,提高了加热均匀性,解决了由于显示装置中间温度高、四周与角落位置温度低导致其出现显示不均与Mura现象的问题。在显示装置开启之后,也即处于工作阶段时,断开第一加热片与加热电位接口之间的连接,并使得第一加热片接地,可以将加热结构在加热过程中产生的静电导走,阻止其对显示面板造成伤害,实现了电磁屏蔽的功能,很好的将加热与电磁屏蔽结合在一起。
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13)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上基板、下基板以及位于所述上基板与所述下基板之间的显示介质层;
加热结构,位于所述上基板或者所述下基板的远离所述显示介质层的一侧,所述加热结构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加热片、绝缘层与第二加热片,所述第一加热片与所述第二加热片通过所述绝缘层绝缘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加热片位于所述绝缘层的靠近所述显示介质层的一侧;
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工作阶段,所述第一加热片接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结构还包括第一金属电极,所述第一金属电极的第二端连接至所述第一加热片;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待机阶段、预开启阶段与工作阶段,在所述预开启阶段,所述第一金属电极的第一端连接至一加热电位接口;在所述工作阶段,所述金属电极的第一端接地。
3.如权利要求1所述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片和/或第二加热片为透明导电金属氧化物薄膜,金属网格或者石墨烯薄膜。
4.如权利要求1所述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热片的材料为氧化铟锡,氧化铟锌,氧化锌,氧化铝锌中的一种或其组合。
5.如权利要求4所述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结构还包括衬底基板与金属网格,所述第二加热片形成于所述衬底基板上,所述金属网格位于所述第二加热片与所述衬底基板之间,且所述金属网格与所述第二加热片直接接触。
6.如权利要求5所述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黑矩阵,所述黑矩阵呈阵列排布,定义多个像素区域;
所述黑矩阵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金属网格。
7.如权利要求1所述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上偏光片与下偏光片,所述上偏光片贴附于所述上基板的远离所述显示介质层的一侧,所述下偏光片贴附于所述下基板的远离所述显示介质层的一侧;
所述加热结构通过全贴合的方式贴附于所述下偏光片的远离所述下基板的一侧。
8.如权利要求1所述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上偏光片与下偏光片,所述上偏光片贴附于所述上基板的远离所述显示介质层的一侧,所述下偏光片贴附于所述下基板的远离所述显示介质层的一侧;
所述加热结构位于所述下基板与所述下偏光片之间。
9.如权利要求1所述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上偏光片与下偏光片,所述上偏光片贴附于所述上基板的远离所述显示介质层的一侧,所述下偏光片贴附于所述下基板的远离所述显示介质层的一侧;
所述第一加热片位于所述下基板与所述下偏光片之间,所述第二加热片通过全贴合的方式贴附于所述下偏光片的远离所述下基板的一侧。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减反膜层,所述减反膜层位于所述加热结构的远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背光模组,所述加热结构位于所述下基板与所述背光模组之间,所述减反膜层位于所述加热结构与所述背光模组之间。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结构还包括衬底基板,所述衬底基板位于所述第二加热片与所述背光模组之间,所述减反膜层形成于所述衬底基板的远离所述第二加热片的一侧。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为液晶显示装置,所述显示介质层为液晶层。
CN201710814224.XA 2017-09-11 2017-09-11 显示装置 Active CN10742251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814224.XA CN107422515B (zh) 2017-09-11 2017-09-11 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814224.XA CN107422515B (zh) 2017-09-11 2017-09-11 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22515A true CN107422515A (zh) 2017-12-01
CN107422515B CN107422515B (zh) 2021-02-02

Family

ID=604328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814224.XA Active CN107422515B (zh) 2017-09-11 2017-09-11 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422515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07499A (zh) * 2018-01-05 2019-07-12 北京大学 一种具有多响应性的多功能液晶调光膜、透光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10221470A (zh) * 2019-06-27 2019-09-10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10262107A (zh) * 2019-06-25 2019-09-2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防静电残留方法
US11391979B2 (en) * 2019-04-30 2022-07-19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14895491A (zh) * 2022-06-08 2022-08-12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79936A (zh) * 2012-10-15 2013-01-16 中航华东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液晶显示器的均匀加热装置及液晶显示器
CN203643716U (zh) * 2013-12-04 2014-06-11 中航华东光电有限公司 加固型液晶屏组件及使用该组件的显示模块
CN105629553A (zh) * 2016-03-31 2016-06-01 中航华东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液晶显示器的复合玻璃结构
CN106019678A (zh) * 2016-08-04 2016-10-1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79936A (zh) * 2012-10-15 2013-01-16 中航华东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液晶显示器的均匀加热装置及液晶显示器
CN203643716U (zh) * 2013-12-04 2014-06-11 中航华东光电有限公司 加固型液晶屏组件及使用该组件的显示模块
CN105629553A (zh) * 2016-03-31 2016-06-01 中航华东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液晶显示器的复合玻璃结构
CN106019678A (zh) * 2016-08-04 2016-10-1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07499A (zh) * 2018-01-05 2019-07-12 北京大学 一种具有多响应性的多功能液晶调光膜、透光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10007499B (zh) * 2018-01-05 2021-09-28 北京大学 一种具有多响应性的多功能液晶调光膜、透光件及其制备方法
US11391979B2 (en) * 2019-04-30 2022-07-19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10262107A (zh) * 2019-06-25 2019-09-2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防静电残留方法
CN110262107B (zh) * 2019-06-25 2022-05-0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防静电残留方法
CN110221470A (zh) * 2019-06-27 2019-09-10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14895491A (zh) * 2022-06-08 2022-08-12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4895491B (zh) * 2022-06-08 2023-11-2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22515B (zh) 2021-0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22515A (zh) 显示装置
CN110082977B (zh) 一种tft阵列基板及显示面板
CN105652541B (zh) 阵列基板的制作方法及液晶显示面板
CN104950541A (zh) Boa型液晶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03901659B (zh) 用于ips模式液晶显示面板的滤光板、液晶显示装置
TW200402581A (en) Transflectiv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fabricating method thereof
CN102487041B (zh) 阵列基板及其制造方法和电子纸显示器
CN101303496B (zh) 液晶显示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5929595A (zh) 一种反射式液晶显示模组及装置
CN108681143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02736325A (zh) 一种像素结构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CN107703671A (zh) 液晶面板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10221473A (zh) 彩膜基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03901658A (zh) 用于ips模式液晶显示面板的滤光板、液晶显示装置
CN103149731A (zh) 彩膜基板的制作方法、彩膜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07436458A (zh) 彩色滤光基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01059612B (zh) 半穿透半反射式液晶面板与主动元件阵列基板的制造方法
CN102109701A (zh) 整合太阳能电池模块的液晶显示器
CN107065358A (zh) Tft基板和液晶显示面板
CN103715204A (zh) 阵列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06842704A (zh) 一种超清有机激光显示器
CN103744224A (zh) 阵列基板及用该阵列基板的液晶显示面板
CN103163672B (zh) 像素单元和显示面板
CN108292606A (zh) 半导体装置和投影型显示装置
CN108535968A (zh) 一种遮光板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