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63672B - 像素单元和显示面板 - Google Patents
像素单元和显示面板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163672B CN103163672B CN201110428220.0A CN201110428220A CN103163672B CN 103163672 B CN103163672 B CN 103163672B CN 201110428220 A CN201110428220 A CN 201110428220A CN 103163672 B CN103163672 B CN 10316367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flecting plate
- electrode
- opening
- pixel cell
- drive electro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1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9000004411 aluminium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29910045601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1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684 electric fiel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3023 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CWYNVVGOOAEACU-UHFFFAOYSA-N Fe2+ Chemical group [Fe+2] CWYNVVGOOAEACU-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ZOKXTWBITQBERF-UHFFFAOYSA-N Molybdenum Chemical compound [Mo] ZOKXTWBITQBER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581 Si3N4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25 crystalli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25 crystall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0 molybden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733 molybden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894 organic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HQVNEWCFYHHQES-UHFFFAOYSA-N silicon nitride Chemical compound N12[Si]34N5[Si]62N3[Si]51N64 HQVNEWCFYHHQE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56 singl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Mechanical Light Control Or Optical Switches (AREA)
Abstract
一种像素单元和显示面板,像素单元包括:绝缘层,绝缘层具有开口;设置在绝缘层上的第一反射板,第一反射板与开口相邻设置;位于第一反射板、开口两侧的第一驱动电极和第二驱动电极;可动电极,位于第一驱动电极和第二驱动电极之间,可动电极在第一驱动电极和第二驱动电极的控制下在遮挡第一反射板和开口的位置、遮挡第一反射板和露出开口的位置、露出第一反射板和开口的位置之间移动。本技术方案的像素单元可以实现透射显示和半反半透显示;而且,可以提高光的利用率,降低功耗以及制造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器领域,尤其涉及像素单元和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是一种采用液晶材料的显示器。液晶是介于固态和液态间的有机化合物。将其加热会变成透明液态,冷却后会变成结晶的混浊固态。在电场作用下,液晶分子会发生排列上的变化,从而影响通过其的光线变化。通过对电场的控制控制光线的明暗变化,从而达到显示图像的目的。由于液晶显示装置具有:轻、薄、占地小、耗电小、辐射小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数据处理设备中,例如电视、笔记本电脑、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等。
随着液晶显示技术的发展,现有的液晶显示面板具有透射型液晶显示面板、反射型液晶显示面板和半反半透型液晶显示面板。透射型液晶显示面板适合在室内进行观看,在环境光较强时,透射型液晶显示面板不适合观看。反射型液晶显示面板适合利用环境光进行显示。半反半透型液晶显示面板不仅适合在室内进行观看,而且在环境光较强时,也能进行很好的观看,不会因为环境光的反射而影响观看,因此半反半透型液晶显示面板越来越受到便携式显示设备的青睐。
液晶显示装置中,使用的背光源通常为白光,而且只有偏振光才可以通过液晶层,这将会损失50%的光,使光的利用率仅有50%,当光通过彩色滤光板,光的效率最多只有33%,因此液晶显示装置中光的利用率比较低。此外,液晶显示装置还具有其他方面的缺陷:例如响应速度慢,结构复杂、成本高、对环境温度比较敏感等。
随着MEMS(Micro-Electro-MechanicalSystems,简称MEMS)技术的发展,现有技术中已经出现了利用MEMS光阀替换液晶层,通过MEMS光阀控制背光源发出的光的透光率。TFT-MEMS借助现有TFT-LCD平板微加工技术,用高速高效的MEMS光阀替换液晶,不再需要偏光片、彩色滤光板,可大幅度提高光效率、降低功耗、制造成本,并且使用不受环境温度的影响,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然而,现有技术中,具有MEMS光阀的显示装置通常只是透射式显示,不能进行反射式、半反半透式显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使其可以进行透射式显示以及半反半透式显示,而且可以提高光效率、降低功耗以及制造成本。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像素单元,包括:
绝缘层,所述绝缘层具有开口;
设置在绝缘层上的第一反射板,所述第一反射板与所述开口相邻设置;
位于所述第一反射板、开口两侧的第一驱动电极和第二驱动电极;
可动电极,位于所述第一驱动电极和第二驱动电极之间,所述可动电极在第一驱动电极和第二驱动电极的控制下在遮挡第一反射板和开口的位置、遮挡第一反射板和露出开口的位置、露出第一反射板和开口的位置之间移动。
可选地,所述第一驱动电极、第二驱动电极、可动电极均位于所述绝缘层上。
可选地,所述可动电极、第一反射板位于所述开口的同一侧。
可选地,所述可动电极包括遮光部和与所述遮光部连接的驱动部,所述驱动部与所述第一驱动电极、第二驱动电极相对设置,所述驱动部在第一驱动电极和第二驱动电极的控制下带动所述遮光部在遮挡第一反射板和开口的位置、遮挡第一反射板和露出开口的位置、露出第一反射板和开口的位置之间移动。
可选地,所述遮光部呈平板状,所述驱动部呈长条形。
可选地,所述第一反射板的表面具有凸起。
可选地,所述第一反射板对应的绝缘层区域具有凸起。
可选地,所述第一反射板的材质为金属铝或铝的合金。
可选地,所述可动电极在遮挡第一反射板和开口的位置时,所述像素单元为黑态;
所述可动电极在遮挡第一反射板和露出开口的位置时,所述像素单元为透射显示;
所述可动电极在露出第一反射板和开口的位置时,所述像素单元为半反射半透射显示。
可选地,在不加电情况或者第一驱动电极、第二驱动电极以及可动电极带同种电荷时,所述可动电极遮住所述第一反射板并暴露出所述开口;
在所述第一驱动电极和可动电极带异种电荷时,所述第一驱动电极吸附所述可动电极,使所述可动电极向所述第一驱动电极移动以遮住所述开口和所述第一反射板;
在所述第二驱动电极和可动电极带异种电荷时,所述第二驱动电极吸附所述可动电极,使所述可动电极向所述第二驱动电极移动以暴露所述开口和所述第一反射板。
可选地,所述像素单元具第一TFT开关、第二TFT开关和第三TFT开关;
所述第一TFT开关的漏极与第一驱动电极电连接,栅极与第一扫描线电连接,源极与第一数据线电连接;
所述第二TFT开关的漏极与第二驱动电极电连接,栅极与第二扫描线电连接,源极与第二数据线电连接。
所述第三TFT开关的漏极与可动电极电连接,栅极与第三扫描线电连接,源极与第三数据线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像素单元还包括第二反射板,所述第二反射板设置于所述绝缘层的下层,并且露出所述绝缘层的开口。
可选地,所述第二反射板为两层结构,包括钼金属层和铝金属层,所述钼金属层位于所述绝缘层和所述铝金属层之间。
可选地,所述钼金属层的厚度为500至2000埃,所述铝金属层的厚度为1000至2500埃。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所述的像素单元,所述像素单元呈阵列排列。
可选地,还包括:
透明基底,所述透明基底具有背光源;
所述呈阵列排列的像素单元位于所述透明基底上。
可选地,所述透明基底底面具有扩散层,所述扩散层用于对入射其上的光线进行漫反射。
可选地,所述扩散层与所述透明基底为一体结构。
可选地,所述背光源位于所述透明基底的侧面。
可选地,所述背光源为场序背光源。
可选地,还包括滤光板,位于所述遮光板上方。
可选地,所述透明基底包括:透明衬底以及位于所述透明衬底上的导光板;所述背光源位于所述透明衬底,所述呈阵列排列的像素单元位于所述导光板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像素单元,包括:具有开口的绝缘层;绝缘层上设置有第一反射板,其中第一反射板与开口相邻;位于第一反射板、开口两侧的第一驱动电极和第二驱动电极;可动电极,位于第一驱动电极和第二驱动电极之间,可动电极在第一驱动电极、第二驱动电极的控制下在遮挡第一反射板和开口的位置、遮挡第一反射板和露出开口的位置、露出第一反射板和开口的位置之间移动。其中,可动电极在遮挡第一反射板和开口的位置时,所述像素单元为黑态;可动电极在遮挡第一反射板和露出开口的位置时,像素单元为透射显示;可动电极在露出第一反射板和开口的位置时,所述像素单元为半反射半透射显示。通过该结构的像素单元,通过控制第一驱动电极、第二驱动电极、可动电极之间的电压,可以使像素单元实现透射显示和半反半透显示;而且,由于没有利用液晶层作为光阀控制光的通过,而是通过可动电极、第一驱动电极、第二驱动电极之间的相互吸引控制开口的透光以及第一反射板的反光,因此可以提高光的利用率,而且可以降低功耗以及制造成本。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显示面板,透明基底上具有呈阵列排列的像素单元。通过控制像素单元阵列中的第一驱动电极、第二驱动电极以及可动电极之间的电压,可以使显示面板在透射式显示和半反半透式之间切换,以此来实现一个显示面板既可以透射显示,也可以半反半透显示;而且,通过可动电极、第一驱动电极、第二驱动电极之间的相互吸引控制开口的透光以及第一反射板的反光,因此可以提高显示面板光的利用率,而且可以降低显示面板的功耗以及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像素单元呈透射显示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像素单元呈半反半透显示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像素单元呈黑态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可动电极、第一驱动电极、第二驱动电极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像素单元阵列排列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在以下描述中阐述了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多种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图1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像素单元呈透射显示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像素单元呈半反半透显示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像素单元呈黑态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在图示中显示了两个像素单元20。
结合参考图1、图2和图3,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像素单元20设置在透明基底10上,该像素单元20包括:绝缘层22,所述绝缘层22具有开口23;设置在绝缘层22上的第一反射板24,所述第一反射板24与所述开口23相邻设置;位于所述第一反射板24、开口23两侧的第一驱动电极25和第二驱动电极26;可动电极27,位于所述第一驱动电极25和第二驱动电极26之间,所述可动电极27在第一驱动电极25和第二驱动电极26的控制下在遮挡第一反射板24和开口23的位置、遮挡第一反射板24和露出开口23的位置、露出第一反射板24和开口23的位置之间移动。
在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开口23用于使位于透明基底10一侧的背光源13发出的背光或者来自透明基底10一侧的环境光透过,第一反射板24用于反射环境光。
当可动电极27在遮挡第一反射板24和开口23的位置时,在开口23和第一反射板24均没有光线透过时,没有光线透过或者反射出像素单元20,像素单元20呈黑态。
当可动电极27在遮挡第一反射板24和露出开口23的位置时,在开口23透光,第一反射板24上没有光线射入时,仅背光源13的光线或者透明基底10一侧的环境光线透过像素单元20,像素单元20呈透射显示。
当可动电极27在露出第一反射板24和开口23的位置时,开口23透光,第一反射板24上也有环境光入射并对该环境光进行反射时,背光源发出的光线以及环境光均可以透过像素单元,像素单元半反半透显示。
图1显示可动电极27在第一驱动电极25和第二驱动电极26的控制下遮挡第一反射板24和露出开口23的位置,位于透明基底10内的背光源13发出的光线可以透过开口23射出显示面板,而环境光不能被第一反射板24反射,像素单元呈透射状态。
图2显示可动电极27在第一驱动电极25和第二驱动电极26的控制下露出第一反射板24和开口23的位置,背光源13发出的光线可以透过像素单元,环境光发出的光线被第一反射板24反射后可以透过像素单元,像素单元呈半反射半透显示。
图3显示可动电极27在第一驱动电极25和第二驱动电极26的控制下在遮挡第一反射板24和开口23的位置,背光源13以及环境光在开口23和第一反射板24均没有光线透过,像素单元20为黑态。
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反射板24的表面具有凸起(图中未示),该第一反射板表面凸起的作用是使第一反射板对入射至其上的环境光进行漫反射。由于第一反射板24反射后的光线进入人眼,如果第一反射板24为镜面反射,对阅读不利,会造成反光现象,因此须保证第一反射板24对光线的反射为漫反射,相应的第一反射板24的表面必须具有多个凸起,使整个第一反射板24的表面凹凸不平,为漫反射表面。
通常第一反射板的形成方法为:在绝缘层22上形成反射层,然后对反射层进行图形化即形成第一反射板,如果要使第一反射板的表面凹凸不平,绝缘层22的表面须具有凸起,才能保证沉积在其上的反射层的表面凹凸不平。因此,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与第一反射板24对应的绝缘层22区域具有凸起,也就是说,位于第一反射板24下面的绝缘层22区域具有凸起;当然,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不在第一反射板24下面的绝缘层22区域可以具有凸起,也可以没有凸起,均不影响本发明的实现。
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反射板24的材质为金属铝或铝的合金,当然,本发明中,第一反射板24的材质不限于金属铝、铝的合金,也可以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其他可以作为反射板的材料。
本发明实施例中,绝缘层22的材料可以为氮化硅、氧化硅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材料,其厚度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确定。
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电极25、第二驱动电极26、可动电极27均位于所述绝缘层22上。可动电极27、第一反射板24位于所述开口23的同一侧。
参考图4,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可动电极27包括遮光部271和与所述遮光部271连接的驱动部272,所述驱动部272与所述第一驱动电极25、第二驱动电极26相对设置,所述驱动部272在第一驱动电极25和第二驱动电极26的控制下带动所述遮光部271在遮挡第一反射板24和开口的位置、遮挡第一反射板和露出开口的位置、露出第一反射板和开口的位置之间移动。也就是说,在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可动电极27分为两部分,驱动部272用来与第一驱动电极25、第二驱动电极26之间产生相互作用力,遮光部271用来遮挡第一反射板24以及开口23。
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遮光部271呈平板状,该平板状的遮光部271的大小需要根据开口23、第一反射板24的大小进行确定,确保像素单元可以呈黑态、半反半透显示以及透射显示。本发明中,遮光部271的形状不限于平板状,只要可以起到对开口23、第一反射板24进行遮光的目的即可。驱动部272呈长条形,优选细长板状。驱动部272和遮光部271可以为一体结构,两者均导电,也可以为驱动部272导电,而遮光部271不导电为绝缘材料。
第一驱动电极25、第二驱动电极26的形状与驱动部272的形状相适应,也呈长条形,优选细长板状;驱动部272的两个板面分别和第一驱动电极25的板面、第二驱动电极26的板面相对,相对的两板面用于积聚电荷,从而产生相应的作用力。
在第一驱动电极25、第二驱动电极26以及可动电极27均不加电情况下或者第一驱动电极25、第二驱动电极26以及可动电极27带同种电荷时,可动电极遮住所述第一反射板并暴露出所述开口。具体为:在第一驱动电极25、第二驱动电极26以及可动电极27均不加电情况下,可动电极27处于没有被第一驱动电极25、第二驱动电极26吸引的状态,即处于原始状态,可动电极遮住所述第一反射板并暴露出所述开口;或者,在第一驱动电极25、第二驱动电极26以及可动电极27均带同种电荷时,可动电极27处于被第一驱动电极25、第二驱动电极26排斥的状态,处于原始状态,可动电极遮住所述第一反射板并暴露出所述开口。
在所述第一驱动电极25和可动电极27带异种电荷时,所述第一驱动电极吸附所述可动电极,使所述可动电极向所述第一驱动电极移动以遮住所述开口和所述第一反射板。具体为:所述第一驱动电极25和可动电极27的驱动部272带异种电荷时,驱动部271被第一驱动电极25吸引,从而带动遮光部271遮住第一反射板24和开口23。在该状态下,第二驱动电极26与可动电极27带同种电荷或者不带电。
在所述第二驱动电极26和可动电极27带异种电荷时,所述第二驱动电极26吸附所述可动电极27,使所述可动电极27向所述第二驱动电极26移动以暴露所述开口23和所述第一反射板24。具体为:所述第二驱动电极26和可动电极27的驱动部272带异种电荷时,驱动部272被第二驱动电极26吸引,从而带动遮光部271暴露第一反射板24和开口23。在该状态下,第一驱动电极25与可动电极27带同种电荷或者不带电。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对第一驱动电极25、第二驱动电极26以及可动电极27的驱动部272的形状不做限定,只要它们的形状满足可以积聚电荷,以使第一驱动电极25、第二驱动电极26可以与驱动部272相互排斥、吸引即可。
参考图1,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像素单元20还包括第二反射板21,所述第二反射板21设置于所述绝缘层22的下层,并且露出所述绝缘层22的开口23。也就是说,第二反射板21位于绝缘层22和透明基底10之间,并且在开口23下方没有第二反射板21。其中,第二反射板21为两层结构,包括钼金属层和铝金属层,所述钼金属层位于所述绝缘层和所述铝金属层之间。优选,钼金属层的厚度为为500至2000埃,铝金属层的厚度为1000至2500埃,但钼金属层的厚度、铝金属层的厚度不限于此处列举的厚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其中,钼为黑色金属,可以对环境光入射至第二反射板21上的光线进行吸收,防止反光;铝金属层可以对背光源13发出的光线进行反射,提高光的利用率。
图5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像素单元阵列排列示意图,本发明中,透明基底10上具有像素单元阵列以及多行扫描线、多列数据线,每一行像素单元对应三根扫描线,分别为第一扫描线41、第二扫描线42和第三扫描线43;每一列像素单元对应三根数据线,分别为第一数据线51、第二数据线52和第三数据线53。结合参考图1和图5,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像素单元还具有第一TFT开关31、第二TFT开关32和第三TFT开关33,其中第一TFT开关31、第二TFT开关32和第三TFT开关33均位于透明基底10上;第一TFT开关31的漏极与第一驱动电极25电连接,栅极与第一扫描线41电连接,源极与第一数据线51电连接;所述第二TFT开关32的漏极与第二驱动电极26电连接,栅极与第二扫描线42电连接,源极与第二数据线52电连接;所述第三TFT开关33的漏极与对应的可动电极27电连接,具体为与可动电极27的驱动部272电连接,栅极与第三扫描线43电连接,源极与第三数据线53电连接。
其中,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第一TFT开关、第二TFT开关、第三TFT开关的具体位置,以及第一扫描线、第二扫描线、第三扫描线、第一数据线、第二数据线、第三数据线的具体位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限定,不限于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图5表示的位置。
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通过第一数据线控制第一驱动电极的电压,当第一扫描线使第一TFT开关开启时,第一数据线向第一驱动电极输入电压。通过第二数据线控制第二驱动电极的电压,当第二扫描线使第二TFT开关开启时,第二数据线向第二驱动电极输入电压。通过第三数据线控制可动电极的电压,当第三扫描线使第三TFT开关开启时,第三数据线向可动电极输入电压。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像素单元,通过控制第一驱动电极、第二驱动电极、可动电极之间的电压,可以使像素单元实现透射显示和半反半透显示;而且,由于没有利用液晶层作为光阀控制光的通过,而是通过可动电极、第一驱动电极、第二驱动电极之间的相互吸引控制开口的透光以及第一反射板的反光,因此可以提高光的利用率,而且可以降低功耗以及制造成本。
基于以上所述的本发明的像素单元,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以上所述的像素单元,所述像素单元呈阵列排列。结合参考图1和图5,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显示面板,还包括:透明基底10,所述透明基底10具有背光源13;所述呈阵列排列的像素单元20位于所述透明基底10上。
透明基底10为玻璃基底,也可以为透明塑料基底,但不限于玻璃基底和透明塑料基底,也可以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其他透明基底。
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显示面板中,透明基底10的底面具有扩散层11。扩散层11可以为板状,与透明基底10粘合在一起;也可以为扩散层11和透明基底10为一体结构,透明基底10面向像素单元的底面上具有凸起,由该底面充当扩散层11。扩散层11用于对入射其上的光线进行漫反射。
背光源13可以位于透明基底10的侧面一侧,也可以位于透明基底10的底面一侧。在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优选的,背光源13位于透明基底10侧面。背光源13可以为场序背光源即RGB场序背光源,也可以为白光源;当为场序背光源时,在像素单元阵列的上方无需设置滤光板;当为白光源时,本发明的显示面板还包括滤光板(图中未示),位于所述像素单元阵列上方,该滤光板为RGB彩色滤光板。本发明的显示面板不限于彩色显示,也可以黑白显示,此时就无需滤光板。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透明基底10不限于单层结构,可以为多层结构,例如透明基底包括:透明衬底以及位于所述透明衬底上的导光板;所述背光源位于所述透明衬底,所述呈阵列排列的像素单元位于所述导光板上。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显示面板,透明基底上具有呈阵列排列的像素单元。通过控制像素单元阵列中的第一驱动电极、第二驱动电极以及可动电极之间的电压,可以使显示面板在透射式显示和半反半透式之间切换,以此来实现一个显示面板既可以透射显示,也可以半反半透显示;而且,通过可动电极、第一驱动电极、第二驱动电极之间的相互吸引控制开口的透光以及第一反射板的反光,因此可以提高显示面板光的利用率,而且可以降低显示面板的功耗以及制造成本。
本发明虽然已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不是用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都可以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容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做出可能的变动和修改,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Claims (22)
1.一种像素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绝缘层,所述绝缘层具有开口;
设置在绝缘层上的第一反射板,所述第一反射板与所述开口相邻设置;
位于所述第一反射板、开口两侧的第一驱动电极和第二驱动电极;
可动电极,位于所述第一驱动电极和第二驱动电极之间,所述可动电极在第一驱动电极和第二驱动电极的控制下在遮挡第一反射板和开口的位置、遮挡第一反射板和露出开口的位置、露出第一反射板和开口的位置之间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像素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电极、第二驱动电极、可动电极均位于所述绝缘层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像素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电极、第一反射板位于所述开口的同一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像素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电极包括遮光部和与所述遮光部连接的驱动部,所述驱动部与所述第一驱动电极、第二驱动电极相对设置,所述驱动部在第一驱动电极和第二驱动电极的控制下带动所述遮光部在遮挡第一反射板和开口的位置、遮挡第一反射板和露出开口的位置、露出第一反射板和开口的位置之间移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像素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部呈平板状,所述驱动部呈长条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像素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板的表面具有凸起。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像素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板对应的绝缘层区域具有凸起。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像素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板的材质为金属铝或铝的合金。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像素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电极在遮挡第一反射板和开口的位置时,所述像素单元为黑态;
所述可动电极在遮挡第一反射板和露出开口的位置时,所述像素单元为透射显示;
所述可动电极在露出第一反射板和开口的位置时,所述像素单元为半反射半透射显示。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像素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不加电情况或者第一驱动电极、第二驱动电极以及可动电极带同种电荷时,所述可动电极遮住所述第一反射板并暴露出所述开口;
在所述第一驱动电极和可动电极带异种电荷时,所述第一驱动电极吸附所述可动电极,使所述可动电极向所述第一驱动电极移动以遮住所述开口和所述第一反射板;
在所述第二驱动电极和可动电极带异种电荷时,所述第二驱动电极吸附所述可动电极,使所述可动电极向所述第二驱动电极移动以暴露所述开口和所述第一反射板。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像素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像素单元具第一TFT开关、第二TFT开关和第三TFT开关;每一行像素单元对应三根扫描线,分别为第一扫描线、第二扫描线和第三扫描线;每一列像素单元对应三根数据线,分别为第一数据线、第二数据线和第三数据线;
所述第一TFT开关的漏极与第一驱动电极电连接,栅极与第一扫描线电连接,源极与第一数据线电连接;
所述第二TFT开关的漏极与第二驱动电极电连接,栅极与第二扫描线电连接,源极与第二数据线电连接;
所述第三TFT开关的漏极与可动电极电连接,栅极与第三扫描线电连接,源极与第三数据线电连接。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像素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像素单元还包括第二反射板,所述第二反射板设置于所述绝缘层的下层,并且露出所述绝缘层的开口。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像素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射板为两层结构,包括钼金属层和铝金属层,所述钼金属层位于所述绝缘层和所述铝金属层之间。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像素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钼金属层的厚度为500至2000埃,所述铝金属层的厚度为1000至2500埃。
15.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4任一所述的像素单元,所述像素单元呈阵列排列。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透明基底,所述透明基底具有背光源;
所述呈阵列排列的像素单元位于所述透明基底上。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基底底面具有扩散层,所述扩散层用于对入射其上的光线进行漫反射。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层与所述透明基底为一体结构。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源位于所述透明基底的侧面。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源为场序背光源。
21.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滤光板,位于所述遮光部上方。
22.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基底包括:透明衬底以及位于所述透明衬底上的导光板;所述背光源位于所述透明衬底的侧面一侧,所述呈阵列排列的像素单元位于所述导光板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10428220.0A CN103163672B (zh) | 2011-12-19 | 2011-12-19 | 像素单元和显示面板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10428220.0A CN103163672B (zh) | 2011-12-19 | 2011-12-19 | 像素单元和显示面板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163672A CN103163672A (zh) | 2013-06-19 |
CN103163672B true CN103163672B (zh) | 2015-11-25 |
Family
ID=485868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428220.0A Active CN103163672B (zh) | 2011-12-19 | 2011-12-19 | 像素单元和显示面板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316367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795046B (zh) * | 2015-05-13 | 2017-11-07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基板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
CN107132653B (zh) | 2017-07-12 | 2019-08-30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像素结构、显示基板和显示面板 |
CN109656075B (zh) * | 2019-01-11 | 2020-04-21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子像素结构、显示面板及其制造和控制方法、显示装置 |
CN109814252A (zh) * | 2019-04-02 | 2019-05-28 | 华域视觉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透射式mems芯片、mems照明系统及汽车 |
TW202125006A (zh) * | 2019-12-20 | 2021-07-01 | 台灣愛司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影像顯示器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763764A2 (en) * | 1995-09-14 | 1997-03-19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CN1423755A (zh) * | 2000-01-14 | 2003-06-11 | 康宁股份有限公司 | Mems光开关及其制造方法 |
EP2264507A2 (en) * | 2007-01-19 | 2010-12-22 | Pixtronix Inc. | A display apparatus |
CN202025127U (zh) * | 2011-04-18 | 2011-11-02 | 上海丽恒光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基于mems光阀的显示装置 |
CN102243369A (zh) * | 2011-04-18 | 2011-11-16 | 上海丽恒光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Mems光阀、显示装置及其形成方法 |
-
2011
- 2011-12-19 CN CN201110428220.0A patent/CN10316367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763764A2 (en) * | 1995-09-14 | 1997-03-19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CN1423755A (zh) * | 2000-01-14 | 2003-06-11 | 康宁股份有限公司 | Mems光开关及其制造方法 |
EP2264507A2 (en) * | 2007-01-19 | 2010-12-22 | Pixtronix Inc. | A display apparatus |
CN202025127U (zh) * | 2011-04-18 | 2011-11-02 | 上海丽恒光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基于mems光阀的显示装置 |
CN102243369A (zh) * | 2011-04-18 | 2011-11-16 | 上海丽恒光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Mems光阀、显示装置及其形成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163672A (zh) | 2013-06-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554808B (zh) | 液晶顯示面板及液晶顯示器 | |
CN103163672B (zh) | 像素单元和显示面板 | |
CN100456103C (zh) | 透反型液晶显示设备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1276087B (zh) | 液晶显示装置 | |
CN104076548A (zh) | 液晶显示装置 | |
US9798171B2 (en) | Liquid crystal panel,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 |
TW202305478A (zh) | 顯示裝置 | |
CN1987586B (zh) | 双显示设备 | |
CN104570466B (zh)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CN103472607A (zh) | 显示面板与其制造方法 | |
CN101393346B (zh) | 液晶显示模块 | |
WO2014208128A1 (ja) | 表示装置 | |
CN104659106A (zh) | 一种薄膜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3744224A (zh) | 阵列基板及用该阵列基板的液晶显示面板 | |
CN105990371A (zh) | 显示面板 | |
CN101470309B (zh) | 反射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2645774B (zh) |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 |
CN102279483A (zh) | 显示设备 | |
CN101916006A (zh) |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 |
CN102667592A (zh) | 液晶显示装置 | |
CN103744240A (zh) | 阵列基板及用该阵列基板的液晶显示面板 | |
CN102054873A (zh) | 显示器及其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与薄膜晶体管 | |
CN205485205U (zh) | 一种阵列基板和显示装置 | |
CN114721196A (zh) | 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 |
CN114609822A (zh)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