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408799A - 抓线器 - Google Patents

抓线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408799A
CN107408799A CN201680001875.0A CN201680001875A CN107408799A CN 107408799 A CN107408799 A CN 107408799A CN 201680001875 A CN201680001875 A CN 201680001875A CN 107408799 A CN107408799 A CN 1074087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member
thread
wire gripper
grasping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0187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408799B (zh
Inventor
永木孝幸
岩间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gaki Seik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gaki Seik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gaki Seiki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gaki Seik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4087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087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4087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0879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1/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stalling, maintaining, repairing or dismantling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1/02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stalling, maintaining, repairing or dismantling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for overhead lines or cables
    • H02G1/04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stalling, maintaining, repairing or dismantling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for overhead lines or cables for mounting or stretch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2LIFE-SAVING; FIRE-FIGHTING
    • A62BDEVICES,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LIFE-SAVING
    • A62B1/00Devices for lowering persons from buildings or the like
    • A62B1/06Devices for lowering persons from buildings or the like by making use of rope-lowering devices
    • A62B1/14Devices for lowering persons from buildings or the like by making use of rope-lowering devices with brakes sliding on the rop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2LIFE-SAVING; FIRE-FIGHTING
    • A62BDEVICES,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LIFE-SAVING
    • A62B35/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Similar equipment for limiting displacement of the human body, especially in case of sudden changes of motion
    • A62B35/0043Lifelines, lanyards, and anchors therefore
    • A62B35/0056Horizontal lifelin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2LIFE-SAVING; FIRE-FIGHTING
    • A62BDEVICES,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LIFE-SAVING
    • A62B35/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Similar equipment for limiting displacement of the human body, especially in case of sudden changes of motion
    • A62B35/0081Equipment which can travel along the length of a lifeline, e.g. travel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BDEVICES FOR FASTENING OR SECURING CONSTRUCTIONAL ELEMENTS OR MACHINE PARTS TOGETHER, e.g. NAILS, BOLTS, CIRCLIPS, CLAMPS, CLIPS OR WEDGES; JOINTS OR JOINTING
    • F16B2/00Friction-grip releasable fastenings
    • F16B2/02Clamps, i.e. with gripping action effected by positive means other than the inherent resistance to deformation of the material of the fastening
    • F16B2/18Clamps, i.e. with gripping action effected by positive means other than the inherent resistance to deformation of the material of the fastening using cams, levers, eccentrics, or toggles
    • F16B2/185Clamps, i.e. with gripping action effected by positive means other than the inherent resistance to deformation of the material of the fastening using cams, levers, eccentrics, or toggles using lev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GBELTS, CABLES, OR ROPES, PREDOMINANTLY USED FOR DRIVING PURPOSES; CHAINS; FITTINGS PREDOMINANTLY USED THEREFOR
    • F16G11/00Means for fastening cables or ropes to one another or to other objects; Caps or sleeves for fixing on cables or ropes
    • F16G11/10Quick-acting fastenings; Clamps hold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 F16G11/105Clamps hold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ic Cable Installation (AREA)
  • Manipulat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用手指抓握来简单抬起前端侧的抓线器。抓线器(10)具有:抓线器主体部件(12),设置有固定抓持体部(20)及连结部件引导部(26);动作部件(14),以能够摆动的方式安装于抓线器主体部件(12);可动抓持体部件(16),具有线状体保持部(22);以及连结部件(72),利用转动轴(72)与所述动作部件(14)相连结,使得动作部件(14)摆动,与连结部件(72)相比,抓线器主体部件(12)、动作部件(14)及可动抓持体部件(16)分配了更多的重量,与拉伸连结部件(72)的一侧相比,推回连结部件(72)的一侧分配了更重的重量,在重心附近的区域和/或拉伸连结部件(72)的一侧包括用于抓握抓线器的抓握部(500),抓握部(500)由连结部件(72)的连结部件主体部和连结部件引导部(26)构成,在抓线器主体部件(12)的拉伸侧朝向下突出设置,形成为由手指和/或手掌抓握抓握部(500)。

Description

抓线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抓线器,所述抓线器用于如下用途:当进行电线的分配工程等时,安装于用于将电线等的线状体拉伸的拉伸装置,来抓持电线等的线状体。
背景技术
当进行电线(线状体)的分配工程时,为了使在拉伸电线来进行分配工程的位置产生松弛,使用在伸缩自如的棒状主体的两端连结有抓线器的拉线装置。拉线装置在利用两侧的抓线器来抓持电线之后,通过使棒状主体的长度缩短来减小连结于两端的抓线器的间隔,从而可使由两侧的抓线器抓持的之间的电线松弛。关于松弛的电线,可通过切断所需的部分来容易地进行电线的分配工程。作为这种用于抓持电线的现有技术,公开了专利文献1中示出的抓线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US8,720,01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通常,在将工程中所架设的电线抓持的情况下,抓线器通过用手指钩挂抓线器的操作杆等,使得与操作杆相反的一侧的前端侧向上方抬起,来靠近电线并抓持电线。
然而,专利文献1的抓线器将手指勾挂于设置在操作杆部件的后方的环部,因此前端侧分配的重量重,对于这样结构的抓线器,难以将其前端侧抬起得高。
另外,若为了增强直接抓持电线(线状体)的区域及动作部件等的机械强度,而使这些部件的各部分变粗等,则抓线器的前端侧的重量增加,难以作为用于高处的抓线器来使用。
另外,将抓线器安装在电线上的作业为针对已架设的电线实施的高空作业,因此也是存在触碰带电电线部分的风险的危险作业。为此,在地面上容易地进行的动作也无法容易进行。因此,期望一种可容易地且安全地进行高空作业的抓线器。
由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用手指抓握并易于将前端侧抬起的抓线器。另外,本发明的次要目的在于提供可容易地且安全地进行对线状体等的安装作业的抓线器。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方案1中提及的抓线器具有:抓线器主体部件,设置有固定抓持体部及连结部件引导部,所述固定抓持体部具有线状体按压部;动作部件,利用支轴以能够摆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抓线器主体部件;可动抓持体部件,具有线状体保持部,所述可动抓持体部件利用所述动作部件的摆动,朝向所述固定抓持体部的线状体按压部摆动;以及连结部件,利用转动轴与所述动作部件相连结,使动作部件摆动,所述抓线器设定为,与连结部件相比,所述抓线器主体部件、所述动作部件及所述可动抓持体部件分配了更多的重量,与拉伸连结部件的一侧相比,推回连结部件的一侧分配了更重的重量,在重心附近的区域和/或拉伸连结部件的一侧包括用于抓握抓线器的抓握部,所述抓握部由连结部件的连结部件主体部和连结部件引导部构成,所述连结部件引导部在抓线器主体部件的拉伸侧朝向下方突出设置,所述抓握部形成为由手指和/或手掌抓握所述抓握部。
本发明的方案2的抓线器基于方案1中所述的抓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抓握部在所述连结部件上具有拇指钩挂部,当用手握住抓线器时,拇指的指腹侧勾住拇指钩挂部,所述拇指钩挂部形成于作为所述连结部件主体部的所述环部侧的、固定抓持体部的架设部侧的区域中。
本发明的方案3的抓线器基于方案2中所述的抓线器,其中,拇指钩挂部形成为与连结部件的环部相比更靠近线状体按压部侧,与抓线器主体部的连结部件引导部相比更靠近连结部件的环部侧。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抓线器具有:抓线器主体部件,设置有固定抓持体部及连结部件引导部,所述固定抓持体部具有线状体按压部;动作部件,利用支轴以能够摆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抓线器主体部件;可动抓持体部件,具有线状体保持部,所述可动抓持体部件利用所述动作部件的摆动,朝向所述固定抓持体部的线状体按压部摆动;以及连结部件,利用转动轴与所述动作部件相连结,使动作部件摆动,所述抓线器设定为,与连结部件相比,所述抓线器主体部件、所述动作部件及所述可动抓持体部件分配有更多的重量,与拉伸连结部件的一侧相比,推回连结部件的一侧分配了更重的重量,在重心附近的区域和/或拉伸连结部件的一侧包括用于抓握抓线器的抓握部,所述抓握部由连结部件的连结部件主体部和连结部件引导部构成,所述连结部件引导部在抓线器主体部件的拉伸侧朝向下方突出设置,所述抓握部形成为由手指和/或手掌抓握所述抓握部,因此可利用单手稳定地抓握抓线器。因此,可获得能够容易地且安全地进行对线状体的安装作业的抓线器。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其他目的、特点及优点,由参照附图进行的用于实施以下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说明,可进一步明确。就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而言,将从主视图中的右侧向左侧延伸的方向称为长度方向,将从上侧向下侧延伸的方向称为高度方向,将主视图中的左侧称为前方(推回连结部件的方向),将右侧称为后方(拉伸连结部件的方向)。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抓线器(在使线状体按压部和线状体保持部之间变窄的状态下的抓线器)的主视图。
图2为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抓线器(在线状体按压部和线状体保持部之间安装有线状体的状态下的抓线器)的主视图。
图3为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抓线器(在使线状体按压部和线状体保持部之间变宽的状态下的抓线器)的主视图。
图4为图2中示出的抓线器的右视图。
图5为图2中示出的抓线器的左视图。
图6为示出抓线器主体部件和动作部件的安装状态的左侧面剖视图。
图7A为示出连结部件的图,图7A的(A)部分为俯视图,图7A的(B)部分为主视图,图7A的(C)部分为图7A的(B)部分的B-B线剖视图。
图7B为示出连结部件的图,图7B的(D)部分为右视图,图7B的(E)部分为左视图。
图8为示出连结部件的立体图。
图9为图2中示出的抓线器的后视图。
图10为示出抓线器主体部件与盖部件之间的安装状态的俯视剖视图。
图11为示出将抓线器安装于线状体的步骤的主视图。
图12为示出将抓线器安装于线状体的步骤的后视图。
图13为示出紧接着图11的将抓线器安装于线状体的步骤的主视图。
图14为示出紧接着图13的将抓线器安装于线状体的步骤的主视图。
图15为示出紧接着图14的将抓线器安装于线状体的步骤的主视图。
图16为示出将抓线器从线状体卸下的步骤的主视图。
图17为示出抓线器主体部件的图,图17的(A)部分为主视图,图17的(B)部分为后视图。
图18为抓线器的说明图。
图19为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抓线器(在使线状体按压部和线状体保持部之间变宽的状态下的抓线器)的主视图。
图20为图19所示的抓线器的后视图。
图21为示出将抓线器安装于线状体的步骤的主视图。
图22为示出将抓线器安装于线状体的步骤的后视图。
图23A为示出连结部件的图,图23A的(A)部分为俯视图,图23A的(B)部分为主视图,图23A的(C)部分为后视图,图23A的(D)部分为图23A的(B)部分的B-B线剖视图。
图23B为示出连结部件的侧面图,图23B的(E)部分为右视图,图23B的(F)部分为左视图。
图23C为连结部件的说明图。
图24为图19所示的抓线器的右视图。
图25A为示出将抓线器安装于线状体并抓持的状态的主视图解图。
图25B为示出将抓线器安装于线状体并抓持的状态的侧面图解图。
图26A为示出将抓线器安装于线状体并抓持的状态的主视图解图。
图26B为示出将抓线器安装于线状体并抓持的状态的侧面图解图。
图27A为示出将抓线器安装于线状体并抓持的状态的主视图解图。
图27B为示出将抓线器安装于线状体并抓持的状态的侧面图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抓线器用于如下用途:当进行电线的分配工程等时,安装于用于将电线等的线状体拉伸的装置,来抓持电线等的线状体。
具体而言,抓线器10在利用拉线器(未图示)对电力线、通信线等的电线、升降机的缆线等的线状体W进行拉伸而施加拉伸力时,用于抓持线状体W。
另外,虽未图示,但是抓线器10还用于如下情况:在拉线器(未图示)的两侧各安装一个抓线器10,利用两个抓线器10抓持一根线状体W,并且通过拉线器拉伸使线状体W产生松弛之后进行切割作业等。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抓线器10具有:抓线器主体部件12,设置有固定抓持体部20,所述固定抓持体部20具有线状体按压部24;动作部件14,利用支轴70以能够摆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抓线器主体部件12;可动抓持体部件16,具有线状体保持部22,所述可动抓持部件利用所述动作部件14的摆动,朝向所述固定抓持体部20的线状体按压部24摆动;以及连结部件18,利用转动轴与所述动作部件14相连结,使动作部件14摆动。
所述连结部件18具有:长条状的连结部件主体部80;以及环部130,所述环部130设置在所述连结部件主体部80的后端,所述环部130相对于基准平面,沿着向拉伸方向的轴线,从与连结部件主体部80的边界至侧部轮廓部弯曲规定的角度,所述基准平面包括作为所述线状体按压部24和所述线状体保持部22延伸的方向的左右轴。
在线状体W抓持于所述线状体按压部24与所述线状体保持部22之间的情况下,所述弯曲区域100为作为沿着所述线状体按压部24和所述线状体保持部22延伸的方向的方向,即,沿着拉伸连结部件的方向的位置,且与所述线状体保持部22相同或比所述线状体保持部22更靠下方的位置。
设定为与连结部件18相比,所述抓线器主体部件12、所述动作部件14及所述可动抓持体部件16分配了更多的重量,与拉伸连结部件18的一侧相比,推回连结部件的一侧分配了更重的重量。
接近于重心的区域和/或拉伸连结部件的一侧设置有用于抓握抓线器10的抓握部500,所述抓握部500由连结部件18的连结部件主体部80和连结部件引导部26构成,所述连结部件引导部26在抓线器主体部件12的拉伸侧朝向下方突出设置,形成为由手指和/或手掌抓握所述抓握部500。
当连结部件18位于推回侧时(第一状态),包括盖部件19的抓线器10的重心G位于可动抓持体部件转动轴74的附近。
当使连结部件18(与所述第一状态相比)位于略微拉伸侧时(第二状态),包括盖部件19的抓线器10的重心G1与可动抓持体部件转动轴74相比略微靠近拉伸侧。
当与所述第二状态相比更进一步拉伸时(第三状态),包括盖部件19的抓线器10的重心G2比所述重心G1的位置更靠近拉伸侧。
不包括盖部件19的抓线器10的重心G3位于与所述第一状态相比略微下方的位置。
1.抓线器的结构
图1为示出使线状体按压部24与线状体保持部22之间变窄的状态的抓线器10的主视图。图2为示出在线状体按压部24与线状体保持部22之间安装有线状体W的状态的抓线器10的主视图。图3为示出使线状体按压部24与线状体保持部22之间变宽的状态的抓线器10的主视图。图4为图2所示的抓线器10的右视图。图5为图2所示的抓线器10的左视图。
抓线器10具有:抓线器主体部件12;动作部件14,利用支轴70以能够摆动的方式安装于抓线器主体部件12;可动抓持体部件16,具有线状体保持部22,所述可动抓持体部件16利用动作部件14的摆动,朝向形成于抓线器主体部件12的固定抓持体部20的线状体按压部24摆动;连结部件18,利用连结部件转动轴72与动作部件14相连结,使动作部件14摆动;以及盖部件19,利用盖部件转动轴210,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抓线器主体部件12。
(a)抓线器主体部件
抓线器主体部件12从正面观察时呈大致倒“U”字形状,并且在上部具有朝向近前侧突出设置的固定抓持体部20。在固定抓持体部20上形成有在固定抓持体部20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线状体按压部24。线状体按压部24在比抓线器主体部件12的抓线器主体部12a更朝向上方突出设置的架设部24c的上端,呈朝向抓线器主体部件12的近前侧突出的檐状,并且在其下部面形成有夹持槽24a。
在线状体按压部24与可动抓持体部件16的线状体保持部22之间形成开口部36,线状体嵌入于开口部36。
夹持槽24a形成为平行于基准平面Pyz,所述基准平面Pyz包括作为固定抓持体部20的线状体按压部24及可动抓持体部件16的线状体保持部22所延伸的方向的左右轴。
关于抓线器主体部件12,在后部,连结部件引导部26在抓线器主体部件12的拉伸侧朝向下部后方突出设置。连结部件引导部26在作为与线状体按压部24的延长线交叉的方向上,且在比用于对后述的动作部件14进行轴支承的支轴孔30更高的方向上朝向下方延伸。
在连结部件引导部26上贯穿设置有用于插通连结部件18来进行引导的导向孔(贯通孔)28。导向孔28在比用于轴支承动作部件14的支轴孔30更靠下方的方向上延伸,导向孔28的下端位于比所述支轴孔30更靠下方的位置。导向孔28位于比线状体按压部24及线状体保持部22更靠后方的,即,拉伸连结部件18的一侧的位置。连结部件引导部26使以可转动的方式轴支承于动作部件14的连结部件18插通导向孔28并保持。
在抓线器主体部件12中,在前部的垂延部分、即在线状体按压部24的下方贯穿设置有用于以支轴70来枢轴支承动作部件14的圆孔的支轴孔30。支轴孔30在水平方向上从抓线器主体部件12的近前侧(正面侧)朝向远离侧(背面侧)延伸。
如图6所示,供支轴70插入的支轴孔30的孔缘形成有用于保护支轴70的突条32。从正面观察时,突条32为圆形的肋(加强筋)。突条32朝向支轴孔30的孔的外周缘的延伸方向(支轴70的轴心70a延伸的方向),从抓线器主体部件12突出。突条32的顶部32a呈平面状,并且突条32在作为与支轴孔30的孔周缘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的垂直方向上展开。关于突条32,其顶部32a具有平行于抓线器主体部件12的近前侧面及线状体按压部24的夹持槽24a的平面,且其周缘呈在与抓线器主体部件12的近前侧面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大致梯形截面。突条32构成用于放置动作部件14的底座。
以与突条32的外周缘隔开大致相同的间隔来围绕突条32的方式形成有圆弧状的突条40。突条40具有与突条32大致相同的高度。在突条40与突条32之间形成有弹簧用槽44。从正面观察时,突条40呈圆弧状的肋(加强筋),并且从支轴孔30的下部至近前侧连续设置。突条40通过切割后方(拉伸连结部件18的方向(图1所示的a方向))的下部来形成空处42,空处42设置为使螺旋弹簧110能够移动。突条40朝向支轴孔30的孔的外周缘的延伸的方向(支轴70的轴心70a延伸的方向),从抓线器主体部件12突出。突条40的顶部40a呈平面状,并且突条40在作为支轴孔30的孔的外周缘延伸的方向交叉的方向的垂直方向上展开。关于突条40,其顶部40a具有平行于抓线器主体部件12的近前侧面及线状体按压部24的夹持槽24a的平面,且其周缘呈在与抓线器主体部件12的近前侧面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大致梯形截面。突条40构成用于放置动作部件14的底座。
抓线器主体部件12具有当抓持线状体时,通过使可动抓持体部件16平行于固定抓持体20来稳固地保持线状体W的可动抓持体部件支承部68。
可动抓持体部件支承部68位于作为抓线器主体部件12的后方的高度方向上的下部,且在高度方向上比连结部件引导部26更靠上方的位置。
抓线器主体部件12在固定抓持体部20的上部贯穿设置有:圆孔的盖部件安装孔160,通过盖部件转动轴210,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轴支承盖部件19;圆孔的螺纹孔162,通过利用按压体220紧固盖部件19来定位。盖部件安装孔160位于抓线器主体部件12的前方,螺纹孔162位于抓线器主体部件12的后方,盖部件安装孔160和螺纹孔162并列设置。如图10所示,盖部件安装孔160及螺纹孔162在水平方向上从抓线器主体部件12的近前侧(正面侧)朝向远离侧(背面侧)延伸。按压体220经由弾簧垫圈或螺旋弹簧(未图示)来紧固盖部件19。
(b)动作部件
从正面观察时,动作部件14呈大致三角形状,在前方的上部的内角部分贯穿设置有供支轴70插入的抓线器主体部件安装孔60,在后方的上部的内角部分贯穿设置有供可动抓持体部件转动轴74插入的可动抓持体部件安装孔62,在后方的下部的内角部分贯穿设置有供连结部件转动轴72插入的连结部件安装孔64。与支轴70相比,连结部件转动轴72及可动抓持体部件转动轴74位于作为连结部件18延伸的方向的后方(右侧)。
在线状体保持部22的下方,动作部件14从线状体保持部22的下部面的附近垂下。
动作部件14具有这样的长度:在线状体W的直径小且线状体按压部24与线状体保持部22相互靠近来抓持线状体W的情况下,以及在线状体W的直径大且线状体按压部24与线状体按压部24相互远离来抓持线状体W的情况下,将连结部件主体部80安装于连结部件转动轴72的部位位于比可动抓持体部件转动轴74的垂直下方更靠近拉伸侧的位置,并且线状体W的拉伸力所施加的基点t到达靠近线状体W的中心线的位置(参照图25至图27)。
动作部件14具有这样的长度:在线状体W的直径小且线状体按压部24与线状体保持部22相互靠近来抓持线状体W的情况下,以及在线状体W的直径大且线状体按压部24与线状体按压部24相互远离来抓持线状体W的情况下,连结部件18与从线状体保持部22的下方延伸至等同于线状体保持部22的高度或高于线状体保持部22的高度的位置,且在中间支承于连结部件引导部26(参照图25至图27)。
动作部件14放置于设在抓线器主体部件12的一端部的突条32上,使支轴孔30和抓线器主体部件安装孔60并排为一条直线状,以支轴70作为枢轴而转动自如地安装于抓线器主体部件12。动作部件14在平行于抓线器主体部件12的线状体按压部24延伸的方向上进行摆动。进而,动作部件14的另一端部与连结部件18的一端部对准,使连结部件18的动作部件安装孔82和动作部件14的连结部件安装孔64并排为一条直线状,以连结部件转动轴72作为枢轴而转动自如地安装有连结部件18。另外,关于动作部件14,在设置于与抓线器主体部件安装孔60相邻的位置的可动抓持体部件安装孔62处,以可动抓持体部件转动轴74作为枢轴而转动自如地安装有可动抓持体部件16。
如图5及图6所示,抓线器主体部件安装孔60、可动抓持体部件安装孔62及连结部件安装孔64的周边、动作部件14的近前侧面及远离侧面中的任意一个均高于其他部分而隆起,这种隆起部的顶部为与安装孔60、可动抓持体部件安装孔62、连结部件安装孔64的周缘延伸的方向正交的垂直的平面。即,抓线器主体部件安装孔60的远离侧的孔周边的隆起部的顶部60a及近前侧的孔周边的隆起部的顶部60b、可动抓持体部件安装孔62的远离侧的孔周边的隆起部的顶部62a及近前侧的孔周边的隆起部的顶部62b、以及连结部件安装孔64的远离侧的孔周边的隆起部的顶部64a及近前侧的孔周边的隆起部的顶部64b均形成为相互平行,并且与抓线器主体部件安装孔60、可动抓持体部件安装孔62及连结部件安装孔64的孔缘(孔的外周缘)延伸的方向正交。
抓线器主体部件安装孔60的动作部件14的远离侧的孔周边的隆起部的顶部60a的滑动接触面(与突条32的顶部32a及突条40的顶部40a相滑动接触的滑动接触面)与动作部件14的支轴70的轴心70a正交,且以平行于固定抓持体部20的线状体按压部24的夹持槽24a及可动抓持体部件16的线状体保持部22的夹持槽22a的方式形成于垂直面。
可动抓持体部件安装孔62的近前侧的孔周边的隆起部的顶部的滑动接触面(与可动抓持体部件16的安装面相互滑动接触的滑动接触面)及远离侧的孔周边的隆起部的顶部与可动抓持体部件16的可动抓持体部件转动轴74的轴心正交,且以平行于固定抓持体部20的线状体按压部24的夹持槽24a及可动抓持体部件16的线状体保持部22的夹持槽22a的方式形成于垂直面。
连结部件安装孔64的远离侧的孔周边的隆起部的顶部64a的滑动接触面(与连结部件18的安装面相滑动接触的滑动接触面)与连结部件18的连结部件转动轴72的轴心72a正交,且以平行于固定抓持体部20的线状体按压部24的夹持槽24a及可动抓持体部件16的线状体保持部22的夹持槽22a的方式形成于垂直面。
支轴70呈具有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轴心70a的圆柱状,在其近前侧具有向与轴心70a正交的的方向突出的凸缘部70b。支轴70从近前侧嵌入插入于动作部件14的抓线器主体部件安装孔60,通过拧紧到抓线器主体部件12的支轴孔30来安装于抓线器主体部件12及动作部件14。支轴70的轴心70a成为动作部件14的摆动的中心。支轴70也可铆接于支轴孔30的远离侧。
连结部件转动轴72呈具有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轴心72a的圆柱状,在其近前侧设置有向与轴心72a交叉的方向突出的凸缘部72b。连结部件转动轴72从近前侧嵌合于动作部件14的连结部件安装孔64及连结部件18的动作部件安装孔82,在动作部件安装孔82的远离侧铆接来安装于动作部件14及连结部件18。连结部件转动轴72的轴心72a成为连结部件18的转动中心。
可动抓持体部件转动轴74呈具有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轴心74a的圆柱状,在其远离侧设置有向与轴心74a交叉的方向突出的凸缘部74b。可动抓持体部件转动轴74从后述的可动抓持体部件16的远离侧的第二动作部件安装孔98嵌入插入动作部件14的可动抓持体部件安装孔62及第一动作部件安装孔96,在向可动抓持体部件16的近前侧的第一动作部件安装孔96的近前侧突出的部位处,利用开口销76来固定。可动抓持体部件转动轴74的轴心74a成为可动抓持体部件16的转动中心。
在第二动作部件安装孔98的远离侧的孔周边,在圆周方向上形成有圆环状阶梯差部98a。当使可动抓持体部件转动轴74的凸缘部74b嵌入插入圆环状阶梯差部98a时,可动抓持体部件转动轴74的凸缘部74b的远离侧的表面构成为与第二动作部件安装部94的远离侧面在平面上连续。
支轴孔30和动作部件14的抓线器主体部件安装孔60具有相同孔径,且以使其孔的外周缘平行的方式并排。支轴孔30的周缘延伸的方向与抓线器主体安装孔60、可动抓持体部件安装孔62及连结部件安装孔64的周缘延伸的方向,以及与支轴70的轴心70a、连结部件转动轴72的轴心72a及可动抓持体转动轴74的轴心74a相平行。
进而,在抓线器主体部件12与动作部件14之间,设置有向拉伸连结部件18的一侧对动作部件14赋能的螺旋弹簧110,螺旋弹簧110设置为插通支轴70。关于螺旋弹簧110,线圈部112嵌入插入于抓线器主体部件12的弹簧用槽44。在螺旋弹簧110中,从线圈部112的一端延伸的直线状第一钩挂部114固定于形成于动作部件14的远离侧面的钩挂孔66。从线圈部112的另一端延伸的直线状第二钩挂部116固定于形成于抓线器主体部件12的近前侧面的钩挂孔48。在抓线器10处于无负荷的状态下,第一钩挂部114固定于钩挂孔66,使得连结部件18处于利用螺旋弹簧110而拉伸向拉伸侧(图1所示的a方向)的状态。
抓线器主体部件12的突条32及突条40形成为与动作部件14的抓线器主体部件安装孔60的远离侧的孔周边的隆起部的顶部60a对置的顶部32a及顶部40a的滑动接触面具有规定的高度,使得平行于固定抓持体部20的夹持槽24a延伸的方向,且与支轴70的轴心70a正交。
突条32的顶部32a及突条40的顶部40a的滑动接触面为与抓线器主体部件安装孔60、可动抓持体部件安装孔62及连结部件安装孔64的各个的远离侧的孔周边的隆起部的顶部60a、62a、64a,以及近前侧的孔周边的隆起部的顶部60b、62b、64b的滑动接触面对置的平行的面。此外,突条32的顶部32a及突条40的顶部40a与抓线器主体部件安装孔60的远离侧的孔周边的隆起部的顶部60a面接触,使得动作部件14以支轴70的轴心70a作为中心转动。
此外,通过动作部件14的抓线器主体部件安装孔60、可动抓持体部件安装孔62及连结部件安装孔64的各个的远离侧的孔周边的隆起部的顶部60a、62a、64a的滑动接触面的垂直平面P1、以及通过抓线器主体部件安装孔60及可动抓持体部件安装孔62的各个近前侧的孔周边的隆起部的顶部60b、62b的滑动接触面的垂直平面P2与支轴70的轴心70a、连结部件转动轴72的轴心72a及可动抓持体部件转动轴74的轴心74a垂直,并且垂直平面P1、P2平行于固定抓持体部20的夹持槽24a。垂直平面P1构成为通过连结部件引导部26的导向孔28的内侧。
(c)可动抓持体部件
如图5所示,可动抓持体部件16的截面形状呈“コ”字形,在前后具有平行排列的第一动作部件安装部92及第二动作部件安装部94。第一动作部件安装部92和第二动作部件安装部94横跨动作部件14的后部的上部。在第一动作部件安装部92贯穿设置有第一动作部件安装孔96,在第二动作部件安装部94贯穿设置有第二动作部件安装孔98。可动抓持体部件16利用可动抓持体部件转动轴74转动自如地安装于动作部件14,所述可动抓持体部件转动轴74贯通插入于排列成一条直线状的第一动作部件安装孔96、第二动作部件安装孔98及动作部件14的可动抓持体部件安装孔62。第一动作部件安装孔96、第二动作部件安装孔98及可动抓持体部件安装孔62具有相同的孔径,以这些孔的外周缘平行的方式并排。
进而,第一动作部件安装部92与第二动作部件安装部94的对置的面(各自的内表面)为平行的垂直面,并且以平行于突条32的顶部32a及突条40的顶部40a的方式安装于动作部件14。第一动作部件安装部92与第二动作部件安装部94的对置的面(各自的内表面)与第一动作部件安装孔96及第二动作部件安装孔98的孔的外周缘延伸的方向正交,并且与可动抓持体转动轴74的轴心74a正交。安装于动作部件14的可动抓持体部件16以可动抓持体部件转动轴74的轴心74a作为中心转动。可动抓持体部件16的转动范围为利用动作部件14的摆动,来对上部面从平行于固定抓持体部20的线状体按压部24的下部面的状态偏离进行校正的程度的转动即可,因而转动范围受到限制。
在可动抓持体部件16的上部面形成有用于收容线状体W的下部的线状体保持部22。在线状体保持部22的上部面上,夹持槽22a形成为与形成于固定抓持体部20的下部面上的夹持槽24a对置。夹持槽22a形成为平行于包括左右轴的基准平面Pyz,所述左右轴为固定抓持体部20的线状体按压部24及可动抓持体部件16的线状体保持部22延伸的方向。
(d)连结部件
所述连结部件18具有长条状的连结部件主体部80以及设置于所述连结部件主体部80的后端的环部130。
相对于包括所述线状体按压部24和所述线状体保持部22延伸的方向、即左右轴的基准平面,所述环部130从与连结部件主体部80之间的边界沿着沿拉伸方向的轴线至侧部轮廓部,弯曲了规定的角度。
当在所述线状体按压部24与所述线状体保持部22之间抓持线状体W时,所述弯曲区域为在作为沿着所述线状体按压部24和所述线状体保持部22延伸的方向的、沿着拉伸连结部件的方向的位置,且为与所述线状体保持部22相同或更靠下方的位置。
在动作部件14的远离侧(即,在靠近架设部24c的位置处),连结部件18从动作部件14的下端朝向拉伸侧的上方延伸。
连结部件18具有这样的长度:在线状体W的直径小且线状体按压部24与线状体保持部22相互靠近来抓持线状体W的情况下,以及在线状体W的直径大且线状体按压部24与线状体按压部24相互远离来抓持线状体W的情况下,安装于连结部件转动轴72的部位位于比可动抓持体部件转动轴74的垂直下方更靠近拉伸侧的位置,并且线状体W的拉伸力所施加的基点t到达靠近线状体W的中心线的位置(参照图25至图27)。
连结部件18具有这样的长度:在线状体W的直径小且线状体按压部24与线状体保持部22相互靠近来抓持线状体W的情况下,以及在线状体W的直径大且线状体按压部24与线状体按压部24相互远离来抓持线状体W的情况下,从线状体保持部22的下方延伸至与线状体保持部22的高度相同或更高的位置,且在中间支承于连结部件引导部26(参照图25至图27)。
连结部件18具有呈长条的棒状体且截面为矩形的连结部件主体部80、设置于连结部件主体部80的后端的环部130及设置于连结部件主体部80的环部130侧的拇指钩挂部120。在连结部件主体部80的前部贯穿设置有动作部件安装孔82。动作部件14的连结部件安装孔64和连结部件18的动作部件安装孔82具有相同孔径,且以使其孔的外周缘平行的方式并排。此外,连结部件18利用从连结部件安装孔64贯通插入于动作部件安装孔82的连结部件转动轴72,转动自如地安装于动作部件14。
抓线器主体部件12的连结部件引导部26的导向孔28形成为与抓线器主体部件12的支轴孔30的高度大致相同,动作部件14的抓线器主体部件安装孔60形成为与抓线器主体部件12的支轴孔30及导向孔28的高度大致相同。由此,安装于连结部件安装孔64的连结部件18贯通插入于导向孔28,并且朝向拉伸连结部件18的一侧(图1所示的a方向)上升,所述连结部件安装孔64形成为比动作部件14的抓线器主体部件安装孔60更靠下方。
连结部件18以如下的方式安装于动作部件14:连结部件主体部80平行于抓线器主体部件12的突条32的顶部32a及突条40的顶部40a,且沿着固定抓持体部20的夹持槽24a及可动抓持体部件16的夹持槽22a延伸的方向延伸。连结部件18以连结部件转动轴72的轴心72a作为中心转动。
连结部件18的连结部件主体部80呈大致直线状带状体或者越向上方越逐渐弯曲的圆弧状帯状体,并且具有上端缘及沿着上端缘的下端缘。
连结部件18的连结部件主体部80的左侧的端部利用连结部件转动轴72转动自如地安装于动作部件14,且中间支承于连结部件引导部26的导向孔28。
连结部件引导部26的导向孔28比连结部件转动轴72的位置更靠后方,且位于其上方,支承于连结部件引导部26的导向孔28的连结部件18的连结部件主体部80朝向后方的上方延伸。
连结部件18的连结部件主体部80的下端缘滑动自如地支承于连结部件引导部26的导向孔28的下端。
如图7A的(c)部分及图8所示,连结部件主体部80以平行于包括左右轴的基准平面Pyz的方式延伸,所述左右轴为固定抓持体部20的线状体按压部24及可动抓持体部件16的线状体保持部22延伸的方向。基准平面Pyz还为包括作为固定抓持体部20和可动抓持体部件16之间抓持线状体W延伸的方向的左右轴的平面。
环部130从平面观察时呈大致椭圆环,并且具有上轮廓部分132、下轮廓部分134及侧轮廓部分136。
环部130呈大致卵形,连结部件主体部80侧的区域较细,而连结部件主体部80侧的相反侧的自由端区域则鼓出。
形成倾斜部分140的上侧区域的上轮廓部分132和下轮廓部分134的下侧区域呈随着从连结部件主体部80与环部130之间的边界部138越靠自由端侧,它们之间的间隔变宽的锥状。
在下轮廓部分134中,作为自由端侧的侧轮廓部分136比连结部件主体部80的下端缘稍微朝向下方下降。
在环部130的中央,贯穿设置有供用于拉伸线状体W的电线等插入的拉伸孔144。拉伸孔144的后方,即,拉伸侧的孔缘为了易于钩挂拉线装置的钩等而呈圆弧状。
连结部件18形成为当拉线装置的钩等钩挂于环部130的拉伸孔144并拉伸时施加拉伸力,并且施加拉伸力的基点t靠近线状体W的位置。进而,形成为在接近可动抓持体部件16的线状体保持部22的高度的高度上,施加环部130的拉伸力,且施加拉伸力的基点t也位于该高度。
施加拉伸力的基点t形成为位于比弯曲区域100的位置更靠上方的位置。
根据这种结构,当抓线器10钩挂拉线装置的钩等并通过拉线装置进行拉伸时,能够与线状体W延伸的方向大致并行地拉伸,可不使抓线器10倾斜,不使线状体W弯曲/旋转地拉伸。即使改变线状体W的直径的大小,这也几乎一样。
在弯曲区域100中,环部130相对于包括作为固定抓持体部20的线状体按压部24和可动抓持体部件16的线状体保持部22延伸的方向的左右轴的基准平面Pyz,环部130的上侧的区域以规定的角度向远离侧弯曲。换言之,环部130具有:倾斜部分140,相对于连结部件主体部80的主面,环部130的上侧的区域从开口部36侧朝向固定抓持体部20的架设部24c侧,以规定的角度向远离侧弯曲从而在弯曲区域100中避开线状体W;以及下轮廓部分134,相对于连结部件主体部80的主面平行。关于环部130,通过包括拉伸孔144的上侧的区域的倾斜部分140的平面Pxz与基准平面Pyz斜交。另一方面,下轮廓部分134形成为平行于基准平面Pyz。
当利用抓线器10来抓住线状体W时,环部130的上侧的区域从近前侧向远离侧弯曲,因此即使通过抓握部500来抓握抓线器10,而朝向线状体W抬起并靠近线状体W,线状体W也不干扰环部130,而能够在线状体按压部24与线状体保持部22之间夹住线状体W。
另外,即使利用拉线器将安装于线状体W的抓线器10的连结部件18的环部130向拉伸侧拉伸时,环部130的上侧的区域从近前侧向远离侧弯曲,因而环部130可不干扰线状体W而进行拉伸。
连结部件主体部80的轴线A1(通过连结部件转动轴72)与环部130的中心线A2(施加环部130的拉伸力,且通过施加拉伸力的基点t)斜交。
环部130的长度方向的中心线A2通过形成倾斜部分140的上侧区域的上轮廓部分132与下轮廓部分134的下侧区域之间。
如图2所示,当线状体W抓持于线状体按压部24于线状体保持部22之间时,弯曲区域100是与线状体按压部24和线状体保持部22延伸的方向大致平行,且通过拉伸孔144越过环部130的位置,即,线状体W的下方的位置。因此,环部130构成为作为靠近线状体W侧的区域的倾斜部分140的上侧区域,位于线状体按压部24与线状体保持部22之间,以大致水平的方式抓持的线状体W的远离侧。换言之,通过倾斜部分140的平面Pxz以如下方式进行倾斜:环部130的上侧位于在线状体按压部24与线状体保持部22之间大致水平的方式抓持的线状体W的远离侧。
弯曲区域100从作为在连结部件主体部80的上端缘中的环部130的近前侧、即与连结部件主体部80与环部130之间的边界相比的近前侧连续至环部130的后方侧。
弯曲区域100呈大致直线状,与连结部件主体部80的轴线A1斜交,并且连续至下轮廓部分134的下侧区域的拉伸孔144侧。
此外,弯曲区域100在环部130的后侧区域的下方连续,并连续至与环部130的后侧区域的下轮廓部分134的下侧区域之间的边界的附近,并且将环部130的后侧区域弯曲。
弯曲区域100在靠近环部130的中心线A2的位置处,与所述中心线A2大致平行或靠近、即以与所述中心线A2所成的角度小的角度延伸。
弯曲区域100形成为,即使为线状体W的直径细短的线状体W,或为线状体W的直径粗长的线状体W,也与线状体W的延伸方向大致平行,即,与线状体按压部24及线状体保持部22的延伸方向大致平行,或接近线状体W的延伸方向、即以与W的延伸所成的角度为小角度来延伸。
环部130的弯曲区域100形成于,在线状体W的直径小且线状体按压部24与线状体保持部22相互靠近来抓持线状体W的情况下,以及在线状体W的直径大且线状体按压部24与线状体按压部24相互远离来抓持线状体W的情况下,(在正面视图中)位于与线状体保持部22的高度大致相同位置或稍高或稍低的位置(参照图25至图27)。
环部130的弯曲区域100形成于,在线状体W的直径小且线状体按压部24与线状体保持部22相互靠近来抓持线状体W的情况下,以及在线状体W的直径大且线状体按压部24与线状体按压部24相互远离来抓持线状体W的情况下,(在正面视图中)位于与支轴70及可动抓持体部件转动轴74的高度大致相同的位置或稍高或稍低的位置(参照图25至图27)。
环部130利用弯曲加工,例如利用锻造来弯曲为规定的角度,弯曲部分的机械应力小,连结部件18的机械性强度基本上不变。另外,弯曲至少在横跨环部130的弯曲区域100中进行,因此弯曲加工时的机械应力分散于整个环部130。弯曲区域100的延伸方向与环部130的中心线A2(施加环部130的拉伸力,通过施加拉伸力的基点t)大致平行,因此可进一步促进防止连结部件18的机械性强度的降低,因此耐久性优秀。
另外,规定的角度为当在线状体按压部24与线状体保持部22之间抓持线状体W时,使线状体W的外围面靠近环部130的表面的角度。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规定的角度,即,由包括作为固定抓持体部20的线状体按压部24和可动抓持体部件16的线状体保持部22延伸的方向的左右轴的基准平面Pyz与通过包括环部130的拉伸孔144的上侧的区域的倾斜部分140的平面Pxz之间形成的角度为25度,规定的角度为15~40度的范围。
当规定的角度小于15度时,干扰线状体W的可能性提高,或者当规定的角度大于40度时,在钩挂拉线装置的钩或带从而通过拉线装置进行拉伸的情况下,难以与线状体W的延伸方向大致平行地拉伸。
由此,环部130可靠地靠近线状体W而不干扰线状体W。因此,环部130的中心线A2与线状体W的中心之间的位置间隔不大。即,环部130当拉伸安装于拉伸孔144的拉线装置的钩或带时,在靠近线状体W的中心位置进行拉伸,因此抓线器10能够不产生倾斜,且线状体W能够不弯曲而对线状体W进行拉伸。其结果是,可抑制因弯曲而引起的在线状体W的表面产生的损伤等。
(e)抓握部
本发明的抓线器10包括用于人用单手把持抓线器10的抓握部500。抓握部500主要由连结部件引导部26、连结部件主体部80及拇指钩挂部120构成。
连结部件引导部26的抓握部500形成为在高度方向上比线状体保持部22及线状体按压部24更靠下方,且比支轴孔30更靠上方。
连结部件引导部26在远离侧面(背面侧面)具有用于放置人手的手掌、食指的根部的附近的手接触部150。
抓线器主体部件12在远离侧(背面侧)形成有连结部件引导部26的区域及在连结部件引导部26的上部的附近具有用于放置食指的食指接触部152。
抓线器主体部件12的连结部件引导部26在近前侧(正面侧),在放置从连结部件18的远离侧(背面侧)绕回的中指的指腹的区域中包括中指接触部154。
抓线器主体部件12在前方,即,在推回侧的面上包括放置中指的根部的附近的抓手部156。
抓手部156被放置的中指向后方(拉伸侧)拉伸。
关于连结部件引导部26,导向孔28的近前侧的主体部26a形成中指接触部154,中指接触部154在线状体保持部22的夹持槽22a的下方垂下。
关于连结部件引导部26,与构成中指接触部154的主体部26a相反侧,即,夹住导向孔28的远离侧的主体部26b,构成了食指接触部152,食指接触部152在线状体按压部24的架设部24c的下方垂下。
连结部件18的连结部件主体部80贯穿插入于形成于主体部26a与主体部26b之间的导向孔28。
抓线器主体部件12具有手指抵接部158,所述手指抵接部158用于在从中指的前端的第二关节(P1P关节)与指根关节(MP关节)之间的手指的上部,支承抓线器主体部件12。
手指抵接部158具有从可动抓持体部件支承部68向后方延伸的水平面,并且与连结部件引导部26的前方的面交叉。
拇指钩挂部120为用手握住抓线器10时钩挂拇指的构件。为此,易于用单手稳定地握住抓线器10。突起状的拇指钩挂部120形成与连结部件主体部80的环部130侧、即固定抓持体部20的架设部24c侧的区域的上部,并且向连结部件主体部80的远离侧(背面侧)突出,使得相对于连结部件主体部80大致正交。拇指钩挂部120相对于拉伸连结部件18的一侧(图1所示的a方向)正交。
拇指钩挂部120比环部130更靠前方,且连结部件引导部26位于比拇指钩挂部120更靠前方的位置处。
拇指钩挂部120及连结部件引导部26位于比夹持线状体W的线状体按压部24和线状体保持部22的后方部分更靠后方侧,但比环部130更靠前方侧。
连结部件主体部80具有在抓握抓线器10时用于放置中指及无名指的指腹的手指抵接部84。
此外,由于拇指钩挂部120及连结部件引导部26形成于靠近线状体按压部24和线状体保持部22的位置,因而重量的平衡比较优秀,易于用手跨过连结部件引导部26和拇指钩挂部120来拿住抓线器10并抬起抓线器10来钩挂线状体W。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为了在将环部130向后方拉伸的状态下,将拇指钩挂于拇指钩挂部120,将食指、中指及无名指钩挂于连结部件引导部26的前方端来进行抓握,当拇指与食指之间的长度L2设为3~6cm时,连结部件引导部26与拇指钩挂部120之间的长度L1形成为与此对应的长度。
所述连结部件18具有长条状的连结部件主体部80及设置于所述连结部件主体部80的后端的环部130,当用人的手握住所述连结部件18的抓线器时,挂住拇指的拇指钩挂部120形成在作为连结部件主体部80的环部130侧,即,固定抓持体部20的架设部24c侧的区域中。
相对于包括作为所述线状体按压部24和所述线状体保持部22延伸的方向的左右轴的基准平面,所述环部130从环部130与连结部件主体部80之间的边界沿着沿拉伸方向的轴线至侧部轮廓部,弯曲成规定的角度。
所述弯曲区域为,当在所述线状体按压部24与所述线状体保持部22之间抓持线状体W时,沿着所述线状体按压部24和所述线状体保持部22进行延伸的方向、且拉伸操作杆部件的方向的位置,且为与所述线状体保持部22相同或更靠下方的位置。
这种弯曲区域的弯曲可通过锻造来形成,但可在该弯曲时也一同锻造拇指钩挂部120来弯曲。因此,形状为拇指钩挂部120的最上端在能够将弯曲区域弯曲的位置处,且弯曲的高度为相同或稍低。
(f)盖部
盖部件19从正面观察时呈大致四角形状,利用盖部件转动轴210能够转动地安装于抓线器主体部件12。盖部件19为用于防止通过固定抓持体部20的线状体按压部24及可动抓持体部件16的线状体保持部22来抓持的线状体W从抓线器10脱离的构件。盖部件19形成为平行于包括作为固定抓持体部20的线状体按压部24及可动抓持体部件16的线状体保持部22延伸的方向的左右轴的基准平面Pyz。
在盖部件19中,在前方的内角部分中贯穿设置有供盖部件转动轴210插入的抓线器主体部件安装孔170,在后方的上部的内角部分中贯穿设置有在用手转动盖部件19时所利用的钩挂孔174。在盖部件19的中央部分贯穿设置有以盖部件转动轴210为中心的圆弧状的可动区域限制长孔176。可动区域限制长孔176为与按压体220协同作用来限制盖部件19的转动区域的构件。按压体220位于比盖部件转动轴210更靠后方(右侧)的位置。抓线器主体部件安装孔170和抓线器主体部件12的盖部件安装孔160具有相同的孔径,且与其孔的外周缘平行地并排。可动区域限制长孔176的孔径设定为比抓线器主体部件12的螺纹孔162的孔径稍大,并构成为当使盖部件19转动时,按压体220可无需与可动区域限制长孔176的外周缘相接触而顺滑地移动。
如图10所示,盖部件19放置于抓线器主体部件12的上部的固定抓持体部20上,并且盖部件安装孔160和抓线器主体部件安装孔170并排为一条直线状,以盖部件转动轴210作为枢轴而转动自如地安装在于抓线器主体部件12。盖部件19以平行于抓线器主体部件12的固定抓持体部20的线状体按压部24延伸的方向的方式转动。此时,盖部件19的远离侧面与固定抓持体部20的线状体按压部24及可动抓持体部件16的线状体保持部22的各个近前侧面滑动接触。
盖部件转动轴210呈具有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轴心210a的圆柱状,在其近前侧具有在与轴心210a相交叉的方向上突出的凸缘部210b。盖部件转动轴210从近前侧嵌入插入盖部件19的抓线器主体部件安装孔170,拧紧于抓线器主体部件12的盖部件安装孔160从而安装于抓线器主体部件12及盖部件19。盖部件转动轴210的轴心210a成为盖部件19的转动中心。
按压体220呈具有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轴心220a的圆柱状,在其近前侧设置有在与轴心220a相交叉的方向上突出的凸缘部220b。按压体220从近前侧嵌入插入盖部件19的可动区域限制长孔176,进退自如地安装于抓线器主体部件12。按压体220能够对凸缘部220b进行转动操作,通过与抓线器主体部件12的螺纹孔162之间的旋合(螺纹结合)来进退移动。按压体220通过经由垫圈180,使盖部件19进出移动至按压抓线器主体部件12的近前侧面的位置,来将盖部件19定位(固定)于抓线器主体部件12。此外,当转动盖部件19时,使按压体220后退移动来松脱,使得盖部件19解除对抓线器主体部件12的近前侧面的按压。
2.抓线器的操作
(a)将抓线器安装于线状体的步骤
接下来,对将由以上的结构形成的抓线器10安装于线状体W的步骤进行说明。
如图11所示,当抓线器10将抓线器主体部件12侧朝上抬起时,用人的一只手(左手)把持动作部件14与连结部件18之间的连结部分,且用人的另一只手(右手)握住构成抓握部500的、紧握抓线器主体部件12的连结部件引导部26和连结部件18。
此时,将连结部件18(远离侧面)接触靠近人的手指的根部的手掌,弯曲中指、无名指及小拇指,使得它们的指腹与连结部件18的近前侧面相接触,并且使大鱼际肌与连结部件18的远离侧面抵接。
拇指弯曲,将拇指的食指侧的面钩挂于拇指钩挂部120。
食指伸展,与连结部件引导部26的远离侧面及抓线器主体部件12的远离侧面抵接。
中指弯曲,将指腹放置于连结部件引导部26的近前侧(正面侧)。
此外,如图3中示出的箭头所示,使中指和拇指互相靠近,从而将连结部件18按压向推回侧的方向(图3中示出的b方向),使得连结部件引导部26与拇指钩挂部120之间间隔缩小。由此,可动抓持体部件16的线状体保持部22处于充分地从固定抓持体部20的线状体按压部24分离的状态,使得线状体W易于通过线状体按压部24与线状体保持部22之间。
接下来,如图13所示,线状体W插通于线状体按压部24与线状体保持部22之间,并且线状体W的上部收容于形成在线状体按压部24的下部面上的夹持槽24a中,使得抓线器10处于悬吊于线状体W的状态。
接下来,如图12所示,对盖部件19进行定位的按压体220被松动,盖部件19通过可动区域限制长孔176限制可动区域,并以盖部件转动轴210的轴心210a为中心朝向下方(图14所示的d方向)转动。由此,盖部件19将线状体按压部24与线状体保持部22之间的近前侧的开口部堵塞大致一半。随后,按压体220通过凸缘部220b的旋转操作,利用与抓线器主体部件12的螺纹孔162之间的旋合来进退移动,并且通过使盖部件19经由垫圈180进出移动至按压抓线器主体部件12的近前侧面的位置,来将盖部件19定位(固定)于抓线器主体部件12。
在将该抓线器10对线状体W的安装适用于作为线状体W的电线分配工程的情况下,如起到将电线从两侧拉近的作用的图15所示,在拉线装置的两端利用连结部件18的环部130的拉伸孔144,设置连结于抓线器10的连结单元300。拉线装置在两端连结了之后,通过进行缩短其长度的操作,向抓线器10的连结部件18施加朝向拉伸侧(图15中示出的a方向)的拉伸力。
如图15所示,抓线器10的拉伸连结部件18被拉向拉伸侧方向(图15中示出的箭头a方向)时,连结部件18的一端侧所连结的动作部件14以支轴70作为支点,在向上箭头方向(图15中示出的c方向)上转动。利用该动作部件14的转动,可动抓持体部件16被推向固定抓持体部20的方向,线状体W的下部收容于线状体保持部22的夹持槽22a,并且线状体W被夹入于固定抓持体部20的线状体按压部24与线状体保持部22之间并被抓持。
当利用拉线装置进一步向拉伸侧方向(图3所示的箭头a方向)施加拉伸力时,由抓线器10抓持的线状体W被拉伸向拉伸侧方向(图3所示的箭头a方向)箭头a方向,由此两侧的抓线器10相互拉近,在两侧的抓线器10之间的线状体W处于产生松弛的状态,从而获得可执行分配工程的状态。
如上所述,关于抓线器10的安装作业,由于将抓线器10安装于线状体W的作业及将拉线装置等的连结单元300与连结部件18相连结的作业均可从正面侧实施,因此可容易地、安全地进行既是高空作业也是危险作业的电线分配工程等。
(b)从线状体卸下抓线器的步骤
接下来,对从线状体W卸下抓线器10的步骤进行说明。
如图16所示,解除抓线器10的环部130的拉伸孔144相连结的拉线装置等的连结单元300,并且解除对连结部件18的拉伸力。
随后,对盖部件19进行定位的按压体220被松开,盖部件19利用可动区域限制长孔176限制可动区域,并以盖部件转动轴210的轴心210a为中心,通过用手钩挂钩挂孔174等来在向上箭头方向(与图12中示出的d方向相反侧的方向)上朝向上方转动。由此,盖部件19使线状体按压部24与线状体保持部22之间的近前侧的开口部开口。随后,按压体220通过凸缘部220b的旋转操作,利用与抓线器主体部件12的螺纹孔162之间的旋合来进退移动,并且经由垫圈180使盖部件19进出移动至按压抓线器主体部件12的近前侧面的位置,将盖部件19定位(固定)于抓线器主体部件12。
接下来,用人手握住抓线器主体部件12的连结部件引导部26和连结部件18。此时,当抓线器10将抓线器主体部件12侧朝上抬起时,用人的一只手(左手)把持动作部件14与连结部件18之间的连结部分,且用人的另一只手(右手)握住构成抓握部500的、抓线器主体部件12的连结部件引导部26和连结部件18。
此时,使连结部件18(远离侧面)接触靠近人的手指的根部的手掌,弯曲中指、无名指及小拇指,使得它们的指腹与连结部件18的近前侧面相接触,并且使大鱼际肌与连结部件18的远离侧面抵接。
拇指弯曲,将拇指的食指侧的面钩挂于拇指钩挂部120。
食指伸展,与连结部件引导部26的远离侧面及抓线器主体部件12的远离侧面抵接。
中指弯曲,将指腹放置于连结部件引导部26的近前侧(正面侧)。
此外,如箭头所示,使中指和拇指靠近,将连结部件18按压向推回侧,使得连结部件引导部26与拇指钩挂部120之间的间隔缩小。由此,可动抓持体部件16的线状体保持部22处于充分地从固定抓持体部20的线状体按压部24分离的状态。可动抓持体部件16从线状体W分离,从而解除线状体W的抓持,由此,能够从线状体W取下固定抓持体部20,从而卸下分离抓线器10。
接下来,关于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抓线器1000,主要基于图19至图24来进行说明。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抓线器1000与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的抓线器10相比连结部件18的结构不同。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抓线器1000具有:抓线器主体部件12,设置有固定抓持体部20,所述固定抓持体部20具有线状体按压部24;动作部件14,利用支轴70以能够摆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抓线器主体部件12;可动抓持体部件16,具有线状体保持部22,所述可动抓持体部件利用所述动作部件14的摆动,朝向所述固定抓持体部20的线状体按压部24摆动;以及连结部件18,利用转动轴与所述动作部件14相连结,使动作部件14摆动。
所述连结部件18具有长条状的连结部件主体部80以及设置于所述连结部件主体部80的后端的环部130,相对于包括作为所述线状体按压部24和所述线状体保持部22延伸的方向的左右轴的基准平面,所述环部130从环部130与连结部件主体部80之间的边界沿着沿拉伸方向的轴线至侧部轮廓部,弯曲成规定的角度。
所述弯曲区域为,当在所述线状体按压部24与所述线状体保持部22之间抓持线状体W时,沿着所述线状体按压部24和所述线状体保持部22延伸的方向的、沿拉伸连结部件的方向的位置,并且是与所述线状体保持部22相同或更靠下方的位置。
所述抓线器主体部件12设定为与连结部件18相比,所述动作部件14及所述可动抓持体部件16分配有更多的重量,与拉伸连结部件18的一侧相比,推回连结部件的一侧分配了更重的重量。
在重心附近的区域和/或拉伸连结部件的一侧,包括用于抓握抓线器1000的抓握部1500,所述抓握部1500包括连结部件18的连结部件主体部80以及连结部件引导部26,所述连结部件引导部26在抓线器主体部件12的拉伸侧朝向下方突出设置,并形成为用手指和/或手掌抓握该抓握部1500。
当连结部件18位于推回侧时(第一状态),包括盖部件19的抓线器1000的重心G位于可动抓持体部件转动轴74的附近。
当使连结部件18(与所述第一状态相比)位于稍微拉伸侧时(第二状态),包括盖部件19的抓线器1000的重心G1位于与可动抓持体部件转动轴74相比稍微靠拉伸侧的位置。
当与所述第二状态相比更进一步拉伸时(第三状态),包括盖部件19的抓线器1000的重心G2位于与所述重心G1的位置相比更加靠拉伸侧的位置。
不包括盖部件19的抓线器1000的重心G3位于与所述第一状态相比处于更下方的位置。
(a)连结部件
所述连结部件18具有长条状的连结部件主体部80以及设置于所述连结部件主体部80的后端的环部130。
相对于包括作为所述线状体按压部24和所述线状体保持部22延伸的方向的左右轴的基准平面,所述环部130从与连结部件主体部80之间的边界沿着沿拉伸方向的轴线至侧部轮廓部,弯曲成规定的角度。
所述弯曲区域为,当在所述线状体按压部24与所述线状体保持部22之间抓持线状体W时,沿着所述线状体按压部24与所述线状体保持部22进行延伸的方向的、沿着拉伸连结部件的方向的位置,且为与所述线状体保持部22相同或更靠下方的位置。
在动作部件14的远离侧(即,架设部24c附近),连结部件18从动作部件14的下端朝向拉伸侧的上方延伸。
连结部件18具有这样的长度:在线状体W的直径小且线状体按压部24与线状体保持部22相互靠近来抓持线状体W的情况下,以及在线状体W的直径大且线状体按压部24与线状体按压部24相互远离来抓持线状体W的情况下,安装于连结部件转动轴72的部位位于比可动抓持体部件转动轴74的垂直下方更靠拉伸侧的位置,并且线状体W的拉伸力所施加的基点t到达至靠近线状体W的中心线的位置(参照图25至图27)。
连结部件18具有这样的长度:在线状体W的直径小且线状体按压部24与线状体保持部22相互靠近来抓持线状体W的情况下,以及在线状体W的直径大且线状体按压部24与线状体按压部24相互远离来抓持线状体W的情况下,从线状体保持部22的下方延伸至与线状体保持部22的高度相同或更高的位置,且在中间支承于连结部件引导部26的长度(参照图25至图27)。
连结部件18具有呈长条的棒状体且截面为矩形的连结部件主体部80、设置于连结部件主体部80的后端的环部130及设置于连结部件主体部80的环部130侧的拇指钩挂部120。在连结部件主体部80的前部贯穿设置有动作部件安装孔82。动作部件14的连结部件安装孔64和连结部件18的动作部件安装孔82具有相同孔径,且以使其孔的外周缘平行的方式并排。此外,连结部件18利用从连结部件安装孔64贯通插入于动作部件安装孔82的连结部件转动轴72,转动自如地安装于动作部件14。
抓线器主体部件12的连结部件引导部26的导向孔28形成为与抓线器主体部件12的支轴孔30的高度大致相同,动作部件14的抓线器主体部件安装孔60形成为与抓线器主体部件12的支轴孔30及导向孔28的高度大致相同。由此,安装于连结部件安装孔64的连结部件18贯通插入于导向孔28,并且朝向拉伸连结部件18的一侧(图19所示的a方向)上升,所述连结部件安装孔64形成于比动作部件14的抓线器主体部件安装孔60更靠下方的位置。
连结部件18以如下的方式安装于动作部件14:连结部件主体部80平行于抓线器主体部件12的突条32的顶部32a及突条40的顶部40a,且沿着固定抓持体部20的夹持槽24a及可动抓持体部件16的夹持槽22a延伸的方向延伸。连结部件18以连结部件转动轴72的轴心72a作为中心转动。
连结部件18的连结部件主体部80呈大致直线状带状体或者越向上方越逐渐弯曲的圆弧状帯状体,并且具有上端缘及沿着上端缘的下端缘。
连结部件18的连结部件主体部80的左侧的端部利用连结部件转动轴72转动自如地安装于动作部件14,且中间支承于连结部件引导部26的导向孔28。
连结部件引导部26的导向孔28比连结部件转动轴72的位置更靠后方,且位于其上方,支承于连结部件引导部26的导向孔28的连结部件18的连结部件主体部80朝向后方的上方延伸。
连结部件18的连结部件主体部80的下端缘滑动自如地支承于连结部件引导部26的导向孔28的下端。
如图23A的(d)部分及图23C所示,连结部件主体部80以平行于包括左右轴的基准平面Pyz的方式延伸,所述左右轴为固定抓持体部20的线状体按压部24及可动抓持体部件16的线状体保持部22延伸的方向。基准平面Pyz还可以为包括作为固定抓持体部20和可动抓持体部件16之间抓持线状体W延伸的方向的左右轴的平面。
环部130从平面观察时呈大致椭圆环,并且具有上轮廓部分132、下轮廓部分134及侧轮廓部分136。
环部130呈大致卵形,连结部件主体部80侧的区域较细,而连结部件主体部80侧的相反侧的自由端区域鼓出。
形成倾斜部分140的上侧区域的上轮廓部分132和下轮廓部分134的下侧区域呈随着从连结部件主体部80与环部130之间的边界部138越靠自由端侧,它们之间的间隔变宽的锥状。
关于下轮廓部分134,作为自由端侧的侧轮廓部分136比连结部件主体部80的下端缘稍微朝向下方下降。
在环部130的中央,贯穿设置有供用于拉伸线状体W的电线等插入的拉伸孔144。拉伸孔144的后方,即,拉伸侧的孔缘为了易于钩挂拉线装置的钩等而呈圆弧状。
连结部件18形成为当拉线装置的钩等钩挂于环部130的拉伸孔144并拉伸时施加拉伸力,并且施加拉伸力的基点t靠近线状体W的位置。进而,形成为在接近可动抓持体部件16的线状体保持部22的高度的高度上,施加环部130的拉伸力,且施加拉伸力的基点t也位于该高度。
施加拉伸力的基点t形成为位于比弯曲区域100的位置更靠上方的位置。
根据这种结构,当抓线器10钩挂拉线装置的钩等来在拉线装置进行拉伸时,能够与线状体W延伸的方向大致并行地拉伸,可不使抓线器10倾斜,不使线状体W弯曲/旋转地拉伸。即使改变线状体W的直径的大小,这也几乎一样。
在弯曲区域100中,环部130相对于包括作为固定抓持体部20的线状体按压部24和可动抓持体部件16的线状体保持部22延伸的方向的左右轴的基准平面Pyz,环部130的上侧的区域以规定的角度向远离侧弯曲。换言之,环部130具有:倾斜部分140,相对于连结部件主体部80的主面,环部130的上侧的区域从开口部36侧朝向固定抓持体部20的架设部24c侧,以规定的角度向远离侧弯曲从而在弯曲区域100中避开线状体W;以及下轮廓部分134,相对于连结部件主体部80的主面平行。关于环部130,通过包括拉伸孔144的上侧的区域的倾斜部分140的平面Pxz与基准平面Pyz斜交。另一方面,下轮廓部分134形成为平行于基准平面Pyz。
当利用抓线器10来抓住线状体W时,环部130的上侧的区域从近前侧向远离侧弯曲,因此即使通过抓握部500来抓握抓线器10,而朝向线状体W抬起并靠近线状体W,线状体W也不干扰环部130,而能够在线状体按压部24与线状体保持部22之间夹住线状体W。
另外,即使利用拉线器将安装于线状体W的抓线器10的连结部件18的环部130向拉伸侧拉伸时,环部130的上侧的区域由近前侧向远离侧弯曲,因而环部130可不干扰线状体W而进行拉伸。
连结部件主体部80的轴线A1(通过连结部件转动轴72)和环部130的中心线A2(施加于环部130的拉伸力,且通过施加拉伸力的基点t)斜交。
环部130的长度方向的中心线A2通过形成倾斜部分140的上侧区域的上轮廓部分132和下轮廓部分134的下侧区域之间。
如图21所示,弯曲区域100为,当线状体W抓持于线状体按压部24与线状体保持部22之间时,与线状体按压部24和线状体保持部22延伸的方向大致平行,且通过拉伸孔144越过环部130的位置,即,线状体W的下方的位置。因此,环部130构成作为靠近线状体W侧的区域的倾斜部分140的上侧区域,位于线状体按压部24与线状体保持部22之间,以大致水平的方式抓持的线状体W的远离侧。换言之,通过倾斜部分140的平面Pxz以如下方式倾斜:环部130的上侧位于在线状体按压部24与线状体保持部22之间大致水平的方式抓持的线状体W的远离侧。
弯曲区域100从作为在连结部件主体部80的上端缘中的环部130的近前侧、即与连结部件主体部80与环部130之间的边界相比的近前侧连续至环部130的后方侧。
弯曲区域100呈大致直线状,与连结部件主体部80的轴线A1斜交,并且连续至下轮廓部分134的下侧区域的拉伸孔144侧。
此外,弯曲区域100在环部130的后侧区域的下方连续,并连续至与环部130的后侧区域的下轮廓部分134的下侧区域之间的边界的附近,并且将环部130的后侧区域弯曲。
弯曲区域100在靠近环部130的中心线A2的位置处,与所述中心线A2大致平行或靠近、即以与所述中心线A2所成的角度小的角度延伸。
弯曲区域100形成为即使为线状体W的直径细短的线状体W,或为线状体W的直径粗长线状体W,也与线状体W的延伸方向大致平行,即,与线状体按压部24及线状体保持部22的延伸方向大致平行,或接近线状体W的延伸方向,即,以与W的延伸方向所成的角度为小角度来延伸。
环部130的弯曲区域100形成为,在线状体W的直径小且线状体按压部24与线状体保持部22相互靠近来抓持线状体W的情况下,以及在线状体W的直径大且线状体按压部24与线状体按压部24相互远离来抓持线状体W的情况下,(在正面视图中)位于与线状体保持部22的高度大致相同位置或稍高或稍低的位置(参照图25至图27)。
环部130的弯曲区域100形成为,在线状体W的直径小且线状体按压部24与线状体保持部22相互靠近来抓持线状体W的情况下,以及在线状体W的直径大且线状体按压部24与线状体按压部24相互远离来抓持线状体W的情况下,(在正面视图中)位于与支轴70及可动抓持体部件转动轴74的高度大致相同的位置或稍高或稍低的位置(参照图25至图27)。
环部130利用弯曲加工,例如利用锻造来弯曲为规定的角度,弯曲部分的机械应力小,连结部件18的机械性强度不变。另外,弯曲至少在横跨环部130的弯曲区域100中进行,因此弯曲加工时的机械应力分散于整个环部130。弯曲区域100的延伸方向与环部130的中心线A2(施加环部130的拉伸力、通过施加拉伸力的基点t)大致平行,因此可进一步促进防止连结部件18的机械性强度的降低的防止,因此耐久性优秀。
另外,规定的角度为当在线状体按压部24与线状体保持部22之间抓持线状体W时,使线状体W的外围面靠近环部130的表面的角度。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规定的角度,即,由包括作为固定抓持体部20的线状体按压部24和可动抓持体部件16的线状体保持部22延伸的方向的左右轴的基准平面Pyz与通过包括环部130的拉伸孔144的上侧的区域的倾斜部分140的平面Pxz所成的角度为25度,规定的角度为15~40度的范围。
当规定的角度小于15度时,干扰线状体W的可能性提高,或者当规定的角度大于40度时,在钩挂拉线装置的钩或带从而通过拉线装置进行拉伸的情况下,难以与线状体W延伸的方向大致平行地进行拉伸。
由此,环部130可靠地靠近线状体W而不干扰线状体W。因此,环部130的中心线A2与线状体W的中心之间的位置间隔不大。即,环部130当拉伸安装于拉伸孔144的拉线装置的钩或带时,在靠近线状体W的中心位置进行拉伸,因此抓线器10能够不产生倾斜,且线状体W能够不弯曲而对线状体W进行拉伸。其结果是,可抑制因弯曲而引起的在线状体W的表面产生的损伤等。
(b)抓握部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抓线器1000包括用于人用单手把持抓线器1000的抓握部1500。
抓握部1500主要由连结部件引导部26、连结部件主体部80及拇指钩挂部1120构成。
连结部件引导部26的抓握部1500形成为在高度方向上比线状体保持部22及线状体按压部24更靠下方、且比支轴孔30更靠上方。
连结部件引导部26在远离侧面(背面侧面)具有用于放置人手的手掌和食指的根部的附近的手接触部150。
关于抓线器主体部件12,在远离侧(背面侧)形成有连结部件引导部26的区域及在连结部件引导部26的上部的附近具有用于放置食指的食指接触部152。
抓线器主体部件12的连结部件引导部26在近前侧(正面侧)包括用于放置从连结部件18的远离侧(背面侧)绕回的中指的指腹的区域。
抓线器主体部件12在前方,即,在推回侧的面上包括放置中指的根部的附近的抓手部156。
抓手部156被放置的中指向后方(拉伸侧)拉伸。
关于连结部件引导部26,导向孔28的近前侧的主体部26a形成中指接触部154,中指接触部154在线状体保持部22的夹持槽22a的下方垂下。
关于连结部件引导部26,在与构成中指接触部154的主体部26a相反侧,即,夹住导向孔28的远离侧的主体部26b,构成了食指接触部152,食指接触部152在线状体按压部24的架设部24c的下方垂下。
连结部件18的连结部件主体部80贯穿插入于形成于主体部26a和主体部26b之间的导向孔28。
抓线器主体部件12具有手指抵接部158,所述手指抵接部158用于在从中指的前端的第二关节(P1P关节)和指根关节(MP关节)之间的手指的上部,支承抓线器主体部件12。
手指抵接部158具有从可动抓持体部件支承部68向后方延伸的水平面,并且与连结部件引导部26的前方的面交叉。
拇指钩挂部1120为用手握住抓线器1000时钩挂拇指的构件。为此,易于用单手稳定地握住抓线器1000。突起状的拇指钩挂部1120作为连结部件主体部80的环部130侧,形成于固定抓持体部20的架设部24c侧的区域的高度方向上的中部,并且向连结部件主体部80的远离侧(背面侧)突出,使得相对于连结部件主体部80大致正交。拇指钩挂部1120相对于拉伸连结部件18的一侧(图19所示的a方向)正交。
拇指钩挂部1120比环部130更靠近前方,且连结部件引导部26位于比拇指钩挂部1120更靠近前方的位置处。
拇指钩挂部1120及连结部件引导部26位于比夹持线状体W的线状体按压部24和线状体保持部22的后方部分更靠后方侧,但比环部130更靠前方侧。
拇指钩挂部1120的最上端在低于环部130的中心线A2的位置,且在可将弯曲区域弯曲的位置处,呈与弯曲的高度相同或稍低的形状。拇指钩挂部1120位于低于环部130的中心线A2的位置处,因此通过抓握部1500来抓握抓线器1000之后,朝向线状体W抬起并接近线状体W时,以及在线状体按压部24与线状体保持部22之间夹住线状体W时,线状体W不会干扰钩挂于拇指钩挂部1120的拇指。
当抓握抓线器1000时,连结部件主体部80具有用于放置中指及无名指的指腹的手指抵接部84。
此外,由于拇指钩挂部1120及连结部件引导部26形成于靠近线状体按压部24和线状体保持部22的位置,因而重量的平衡比较优秀,用手跨过连结部件引导部26和拇指钩挂部1120来拿住抓线器1000,并且易于抬起抓线器1000来钩挂线状体W。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为了在将环部130向后方拉伸的状态下,将拇指钩挂于拇指钩挂部1120,将食指、中指及无名指钩挂于连结部件引导部26的前方端来进行抓握,当拇指与食指之间的长度L2设为3~6cm时,连结部件引导部26与拇指钩挂部1120之间的长度L1形成为与此对应的长度。
所述连结部件18具有长条状的连结部件主体部80及设置于所述连结部件主体部80的后端的环部130,挂住拇指的拇指钩挂部1120形成在当用人的手握住所述连结部件18的抓线器时连结部件主体部80的环部130侧、即固定抓持体部20的架设部24c侧的区域中。
相对于包括作为所述线状体按压部24和所述线状体保持部22延伸的方向的左右轴的基准平面,所述环部130从沿着环部130与连结部件主体部80之间的边界沿着拉伸方向的轴线至侧部轮廓部,弯曲成规定的角度。
当在所述线状体按压部24与所述线状体保持部22之间抓持线状体W时,所述弯曲区域为沿着所述线状体按压部24和所述线状体保持部22进行延伸的方向、且拉着操作杆部件的方向的位置,且为与所述线状体保持部22相同或更靠下方的位置。
这种弯曲区域的弯曲可通过锻造来形成。
拇指钩挂部1120的最上端在低于环部130的中心线A2的位置,且在可将弯曲区域弯曲的位置处,呈与弯曲的高度相同或稍低的形状。拇指钩挂部1120位于低于环部130的中心线A2的位置处,因此利用抓握部1500来抓握抓线器1000之后,朝向线状体W抬起并接近线状体W时,以及在线状体按压部24与线状体保持部22之间夹住线状体W时,线状体W不会干扰钩挂于拇指钩挂部1120的拇指。
如上所述,虽然在上述记载中公开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不限于此。
即,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及目的的范围内,对于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针对机械序号、形状、材质、数量、位置或配置等可施加各种变更,这些均包含于本发明中。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抓线器不仅适用于电线,还可适用于拉伸葡萄架或树木的线状体等。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1000:抓线器;12:抓线器主体部件;12a:抓线器主体部;14:动作部件;
16:可动抓持体部件;18:连结部件;19:盖部件;20:固定抓持体部;
22:线状体保持部;24:线状体按压部;24c:架设部;22a、24a:夹持槽;
26:连结部件引导部;26a:主体部;26b:主体部;28:导向孔;
30:支轴孔;32、40:突条;32a、40a:顶部;36:开口部;
42:空处;44:弹簧用槽;48、66:钩挂孔;60:抓线器主体部件安装孔;
62:可动抓持体部件安装孔;64:连结部件安装孔;68:可动抓持体部件支承部;
60a、62a、64a:远离侧的孔周边的隆起部的顶部;
60b、62b、64b:近前侧的孔周边的隆起部的顶部;
70:支轴;72:连结部件转动轴;74:可动抓持体部件转动轴;
70a、72a、74a:轴心;70b、72b、74b:凸缘部;76:开口销;
80:连结部件主体部;82:动作部件安装孔;84:手指抵接部;
92:第一动作部件安装部;94:第二动作部件安装部;96:第一动作部件安装孔;
98:第二动作部件安装孔;98a:阶梯差部;100:弯曲区域;110:螺旋弹簧;
112:线圈部;114:第一钩挂部;116:第二钩挂部;120、1120:拇指钩挂部;
130:环部;132:上轮廓部分;134:下轮廓部分;136:侧轮廓部分;
138:边界部;140:倾斜部分;144:拉伸孔;150:手接触部;
152:食指接触部;154:中指接触部;156:抓手部;158:手指抵接部;
160:盖部件安装孔;162:螺纹孔;170:抓线器主体部件安装孔;
174:钩挂孔;176:可动区域限制长孔;180:垫圈;
210:盖部件转动轴;220:按压体;210a、220a:轴心;210b、220b:凸缘部;
300:连结单元;500、1500:抓握部;t:施加拉伸力的基点;W:线状体;
Pyz:包括作为线状体按压部及线状体保持部延伸的方向的左右轴的基准平面;
A1:连结部件主体部的轴线;A2:环部的中心线。

Claims (3)

1.一种抓线器,具有:
抓线器主体部件,设置有固定抓持体部及连结部件引导部,所述固定抓持体部具有线状体按压部;
动作部件,利用支轴以能够摆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抓线器主体部件;
可动抓持体部件,具有线状体保持部,所述可动抓持体部件利用所述动作部件的摆动,朝向所述固定抓持体部的线状体按压部摆动;以及
连结部件,利用转动轴与所述动作部件相连结,使动作部件摆动,
所述抓线器
设定为,与连结部件相比,所述抓线器主体部件、所述动作部件及所述可动抓持体部件分配了更多的重量,与拉伸连结部件的一侧相比,推回连结部件的一侧分配了更重的重量,
在重心附近的区域和/或拉伸连结部件的一侧包括用于抓握抓线器的抓握部,
所述抓握部由连结部件的连结部件主体部和连结部件引导部构成,所述连结部件引导部在抓线器主体部件的拉伸侧朝向下方突出设置,所述抓握部形成为由手指和/或手掌抓握所述抓握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抓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抓握部在所述连结部件上具有拇指钩挂部,当用手握住抓线器时,拇指的指腹侧勾住所述拇指钩挂部,所述拇指钩挂部形成于作为所述连结部件主体部的所述环部侧的、固定抓持体部的架设部侧的区域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抓线器,其中,拇指钩挂部形成为与连结部件的环部相比更靠近线状体按压部侧,与抓线器主体部的连结部件引导部相比更靠近连结部件的环部侧。
CN201680001875.0A 2016-01-06 2016-06-13 抓线器 Active CN10740879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01102 2016-01-06
JP2016-001102 2016-01-06
JP2016052458 2016-03-16
JP2016-052458 2016-03-16
PCT/JP2016/067540 WO2017119148A1 (ja) 2016-01-06 2016-06-13 掴線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08799A true CN107408799A (zh) 2017-11-28
CN107408799B CN107408799B (zh) 2020-09-11

Family

ID=592736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01875.0A Active CN107408799B (zh) 2016-01-06 2016-06-13 抓线器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10700499B2 (zh)
EP (1) EP3402022B1 (zh)
JP (1) JP6205076B1 (zh)
KR (1) KR102569191B1 (zh)
CN (1) CN107408799B (zh)
AU (1) AU2016277723B2 (zh)
MY (1) MY185502A (zh)
TW (1) TWI721072B (zh)
WO (1) WO201711914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D850246S1 (en) * 2016-01-06 2019-06-04 Nagaki Seiki Co., Ltd. Wire gripper
US10272420B2 (en) * 2016-10-06 2019-04-30 Uop Llc Composition of matter and structure of zeolite UZM-55
CN108178059B (zh) * 2018-02-05 2024-02-20 江苏省送变电有限公司 一种夹板式承托吊具
JP7117032B2 (ja) * 2018-12-11 2022-08-12 株式会社永木精機 掴線器、および、作業工具の第1部材に揺動部材を取り付ける取付構造
WO2020262604A1 (ja) * 2019-06-27 2020-12-30 株式会社永木精機 掴み工具
US11833376B2 (en) * 2019-11-01 2023-12-05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Horizontal lifeline shuttle apparatus
AU2021232252A1 (en) * 2020-03-02 2022-10-20 Nagaki Seiki Co., Ltd. Gripping tool
KR102162545B1 (ko) * 2020-03-26 2020-10-08 대원전기 주식회사 간접활선 작업이 가능한 장선기용 예각 가이드 구동형 전선 클립 및 이를 이용한 전선 고정공법
KR102549108B1 (ko) * 2022-12-12 2023-06-30 대원전기 주식회사 간접활선용 개폐조작그립 가이드 기능을 갖는 관절 슬라이딩 레버 링크형 전선클립 및 이를 이용한 전선 고정방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556914U (zh) * 2009-11-03 2010-08-18 四川电力试验研究院 多分裂输电导线扭振防舞器
TW201044732A (en) * 2009-06-02 2010-12-16 Qi-Yuan Chen Trigger grip
CN102222873A (zh) * 2011-06-24 2011-10-19 乐山科杰发电力器材有限公司 一种节能螺栓型耐张线夹
CN203504108U (zh) * 2013-09-17 2014-03-26 火炬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跳线悬垂线夹
WO2014045616A1 (ja) * 2012-09-21 2014-03-27 株式会社永木精機 掴線器
CN203707661U (zh) * 2013-12-02 2014-07-09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安阳供电公司 一种触碰式自动挂线装置
CN204905813U (zh) * 2015-08-21 2015-12-23 江苏双汇孚泰电气有限公司 四挂点四分裂联板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599297A (en) * 1970-06-18 1971-08-17 Crescent Niagara Corp Wire grip
JP3180307B2 (ja) 1994-04-28 2001-06-25 東芝ホームテクノ株式会社 調理器
JP3827393B2 (ja) * 1997-03-06 2006-09-27 株式会社永木精機 線状体把持器
US8720014B2 (en) 2009-06-02 2014-05-13 Yasuharu Nagaki Trigger grip
US8720013B2 (en) * 2009-06-02 2014-05-13 Yasuharu Nagaki Trigger grip
JP5850800B2 (ja) * 2012-05-24 2016-02-03 株式会社永木精機 掴線器
JP3180307U (ja) * 2012-09-28 2012-12-13 株式会社永木精機 掴線器
WO2014050171A1 (ja) * 2012-09-28 2014-04-03 株式会社永木精機 掴線器
JP5953227B2 (ja) * 2012-12-27 2016-07-20 株式会社永木精機 掴線器
TWI666839B (zh) * 2014-01-30 2019-07-21 日商永木精機股份有限公司 Tightener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044732A (en) * 2009-06-02 2010-12-16 Qi-Yuan Chen Trigger grip
CN201556914U (zh) * 2009-11-03 2010-08-18 四川电力试验研究院 多分裂输电导线扭振防舞器
CN102222873A (zh) * 2011-06-24 2011-10-19 乐山科杰发电力器材有限公司 一种节能螺栓型耐张线夹
WO2014045616A1 (ja) * 2012-09-21 2014-03-27 株式会社永木精機 掴線器
CN203504108U (zh) * 2013-09-17 2014-03-26 火炬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跳线悬垂线夹
CN203707661U (zh) * 2013-12-02 2014-07-09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安阳供电公司 一种触碰式自动挂线装置
CN204905813U (zh) * 2015-08-21 2015-12-23 江苏双汇孚泰电气有限公司 四挂点四分裂联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80103196A (ko) 2018-09-19
JPWO2017119148A1 (ja) 2018-01-11
WO2017119148A1 (ja) 2017-07-13
TWI721072B (zh) 2021-03-11
MY185502A (en) 2021-05-19
AU2016277723A1 (en) 2017-07-20
EP3402022A4 (en) 2019-10-16
KR102569191B1 (ko) 2023-08-21
TW201733230A (zh) 2017-09-16
JP6205076B1 (ja) 2017-09-27
EP3402022A1 (en) 2018-11-14
US20180212408A1 (en) 2018-07-26
CN107408799B (zh) 2020-09-11
AU2016277723B2 (en) 2021-01-14
EP3402022B1 (en) 2022-11-09
US10700499B2 (en) 2020-06-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08799A (zh) 抓线器
CN107408800A (zh) 抓线器
CN104641522B (zh) 抓线器
CN103715634B (zh) 抓线器
US9700474B2 (en) Sling bar for patient lift slings
US9468283B2 (en) Hammock suspension device
CN106165223A (zh) 抓线器
JP6820916B2 (ja) ホイストドラムおよびホイストドラムを備えた繊維ロープドライブ
CN110093695A (zh) 纱线引导件、环锭纺纱机和将纱线穿入纱线引导件的方法
US6592452B1 (en) Hook for sausage conveyor
US9179942B2 (en) Holding device having a longilineal element adapted for maintaining a predetermined intervertebral spacing
CN205514744U (zh) 一种血管外科用血管夹持器
CN107148394A (zh) 用于提升通过捆扎装置捆绑在一起的物品的装置
CN209172380U (zh) 一种新型椎体提拉装置
US11141865B1 (en) Robot gripper assembly
US20210045561A1 (en) Strap supported accessory hanger
US20160214838A1 (en) Specialized Lifting Strap
DE202011051379U1 (de) Vorrichtung zum Halten und Lagern von Gegenständen
DE19754074A1 (de) Kleiderbügel
KR20100135405A (ko) 옷걸이 및 바지 걸이구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