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405926B - 液体供给装置以及印刷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体供给装置以及印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405926B
CN107405926B CN201680017497.5A CN201680017497A CN107405926B CN 107405926 B CN107405926 B CN 107405926B CN 201680017497 A CN201680017497 A CN 201680017497A CN 107405926 B CN107405926 B CN 10740592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liquid container
injection port
opening
i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1749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405926A (zh
Inventor
金谷宗秀
工藤圣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4059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059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4059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0592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66Ink level or ink residue contro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06Refilling of the cartrid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06Refilling of the cartridge
    • B41J2/17509Whilst mounted in the prin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13Inner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53Outer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12Guards, shields or dust excluders
    • B41J29/13Cases or cov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66Ink level or ink residue control
    • B41J2002/17573Ink level or ink residue control using optical means for ink level indication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体供给装置,其具备:液体容纳体,其具有能够容纳液体的液体容纳室和能够向该液体容纳室注入液体的液体注入口;外部封装部件,其至少从外侧覆盖液体容纳体的除了设置液体注入口的部分以外的部分;以及密封部件,其密封外部封装部件与液体注入口之间的间隙。液体供给装置构成为能够从液体容纳体向印刷部供给液体,所述印刷部利用液体对介质进行印刷。

Description

液体供给装置以及印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体供给装置以及印刷装置,所述液体供给装置具备能够注入墨水等液体的液体容纳体,所述印刷装置利用从液体供给装置供给的液体进行印刷。
背景技术
作为印刷装置的一例,已知有通过从印刷部向介质喷射墨水等液体而印刷图像等的喷墨式打印机。并且,作为这种打印机,一直以来,存在以下打印机:其与设置印刷部的打印机本体不同,具备能够注入在印刷中使用的墨水等液体的罐等的液体容纳体,利用经由液体供给管从该液体容纳体供给的液体进行印刷(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4-54824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打印机中,通过用户进行向液体容纳体注入液体的操作。因此,在这种打印机中,期望进一步提高使用的便利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了使用的便利性的液体供给装置以及印刷装置。
以下,记载了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手段及其作用效果。
解决上述问题的液体供给装置,具备:液体容纳体,其具有能够容纳液体的液体容纳室和能够向该液体容纳室注入所述液体的液体注入口;外部封装部件,其至少从外侧覆盖所述液体容纳体的除了设置所述液体注入口的部分以外的部分;以及密封部件,其密封所述外部封装部件与所述液体注入口之间的间隙,所述液体供给装置构成为能够从所述液体容纳体向印刷部供给所述液体,所述印刷部利用所述液体对介质进行印刷。
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从液体注入口漏出的液体进入到覆盖液体容纳体的外部封装部件的内侧而发生污染的情况。
并且,在上述液体供给装置中,优选所述密封部件具有凹部,该凹部能够贮留从所述液体注入口侧向所述密封部件上漏出的所述液体。
根据该结构,在液体注入时液体从液体注入口漏出到密封部件上的情况下,由于该流出的液体积存在密封部件上的凹部,因此能够抑制漏出的液体无端地扩散流动的情况。
并且,在上述液体供给装置中,优选所述外部封装部件由液体容纳体外壳构成,该液体容纳体外壳与容纳所述印刷部的箱体不同且覆盖所述液体容纳体。
根据该结构,能够容易地将液体供给装置附加连接于印刷装置。
并且,在上述液体供给装置中,优选所述外部封装部件由容纳所述印刷部的箱体和与该箱体共同覆盖所述液体容纳体的液体容纳体外壳这两者构成。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容纳印刷部的箱体的一部分作为外部封装部件的一部分进行利用。
并且,在上述液体供给装置中,优选所述外部封装部件具有将所述液体向远离所述印刷部的方向引导的液体引导部。
根据该结构,即使液体注入时液体误漏出到外部封装部件上,由于该液体也会被液体引导部向远离印刷部的方向引导,因此能够降低在印刷部供向印刷的介质被漏出的液体污染的可能性。
并且,优选上述液体供给装置具有堵塞所述液体注入口的栓部件,所述密封部件与所述栓部件一体设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降低当将栓部件从液体注入口取下时,栓部件丢失的可能性。
并且,在上述液体供给装置中,优选所述密封部件为第一密封部件,还具备与该第一密封部件不同的第二密封部件,所述液体容纳体具有能够目视确认容纳在所述液体容纳室的所述液体的余量的目视确认部,覆盖所述液体容纳体的所述外部封装部件具有使所述目视确认部露出的露出部,所述第二密封部件以密封所述目视确认部与所述外部封装部件之间的间隙的方式设置在所述露出部上。
根据该结构,例如在经由液体注入口向液体容纳室内注入液体时,即使液体流入到液体容纳体与外部封装部件之间,也能够通过第二密封部件降低液体从露出部漏出的可能性。
并且,在上述液体供给装置中,优选所述第二密封部件与堵塞所述液体容纳体的所述液体注入口的栓部件一体设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减少部件数目。
另一方面,解决上述问题的印刷装置具备利用液体对介质进行印刷的印刷部和上述结构的液体供给装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享有与上述液体供给装置的情况相同的作用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包含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印刷装置的复合机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复合机的印刷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图1的印刷装置的内部结构的俯视图。
图4是设置在图1的印刷装置上的液体供给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图2的5-5线箭头局部剖视图。
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形成于图1的印刷装置的箱体上的开口部与液体容纳体的液体注入口的位置关系的剖视图。
图7是向图1的印刷装置的液体供给装置注入液体时的局部剖视图。
图8是包含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印刷装置的复合机的立体图。
图9是图8的复合机的印刷装置的俯视图。
图10是图9的10-10线箭头局部剖视图。
图11是配置了变形例所涉及的印刷装置的液体供给装置的局部的剖视图。
图12是图11的12-12线箭头局部剖视图。
图13A是形成于印刷装置的箱体上的液体注入用的开口部的位置不同的变形例的示意图。
图13B是形成于印刷装置的箱体上的液体注入用的开口部的位置不同的另一变形例的示意图。
图13C是形成于印刷装置的箱体上的液体注入用的开口部的位置不同的另一变形例的示意图。
图13D是形成于印刷装置的箱体上的液体注入用的开口部的位置不同的另一变形例的示意图。
图14A是表示液体容纳体相对于印刷装置的箱体的安装方式的变形例的示意图,且是表示侧面安装方式的一例的图。
图14B是表示液体容纳体相对于印刷装置的箱体的安装方式的另一变形例的示意图,且是表示侧面安装方式的其他例的图。
图14C是表示液体容纳体相对于印刷装置的箱体的安装方式的另一变形例的示意图,且是表示倾斜安装方式的其他例的图。
图14D是表示液体容纳体相对于印刷装置的箱体的安装方式的另一变形例的示意图,且是表示倾斜安装方式的其他例的图。
图15是安装在印刷装置的箱体上的液体容纳体的其他变形例的示意俯视图。
图16A是示意性地表示安装在印刷装置的箱体上的液体容纳体的其他变形例的主视图的图。
图16B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6A所示的变形例的右视图的图。
图17A是示意性地表示安装在印刷装置的箱体上的液体容纳体的其他变形例的图,且是侧面突出型的液体容纳体的主视图。
图17B是示意性地表示安装在印刷装置的箱体上的液体容纳体的其他变形例的图,且是侧面外置型的液体容纳体的主视图。
图18是表示形成于印刷装置的箱体上的开口部的变形例的局部俯视图。
图19是表示形成于印刷装置的箱体上的开口部与液体容纳体的液体注入口的变形例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20是变形例的液体容纳体的示意剖视图。
图21是变形例的保护部件的立体图。
图22A是示意性地表示从正面观察外置于印刷装置的变形例的液体供给装置的剖视图的图,且是用图22B的22A-22A线箭头视的情况下的剖视图。
图22B是示意性地表示图22A所示的变形例的右视图的图。
图23是复合机的图像读取装置作为液体注入口覆盖部件而发挥功能的变形例的示意图。
图24A是示意性地表示形成于变形例的印刷装置的箱体上的开口部与液体容纳体的液体注入口的位置关系的剖视图。
图24B是示意性地表示形成于另一变形例的印刷装置的箱体上的开口部与液体容纳体的液体注入口的位置关系的剖视图。
图25A是示意性地表示在变形例的印刷装置的外部封装部件与液体容纳体的液体注入口之间设置了密封部件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25B是示意性地表示在另一变形例的印刷装置的外部封装部件与液体容纳体的液体注入口之间设置了密封部件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25C是示意性地表示在另一变形例的印刷装置的外部封装部件与液体容纳体的液体注入口之间设置了密封部件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26A是示意性地表示安装在印刷装置的箱体上的液体容纳体的其他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26B是表示图26A所示的液体容纳体插入到图26A所示的箱体内的状态的图。
图27是表示变形例的液体供给装置的复合机的立体图。
图28是从斜上方观察图27的液体供给装置的一部分时的立体图。
图29是表示覆盖图27的外部封装部件的液体容纳体的液体注入口的剖视图。
图30是表示设置在构成图27的液体供给装置的外部封装部件上的露出部的液体供给装置的侧视图。
图31是表示图27的液体供给装置所具有的栓部件、第一密封部件以及第二密封部件的立体图。
图32是表示变形例的液体供给装置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包含印刷装置的复合机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由例如喷墨式打印机构成,该喷墨式打印机通过将由作为液体的一例的墨水向作为介质的一例的纸张喷射而进行印刷。并且,该打印机是,印刷方式为使作为印刷部而发挥功能的液体喷射头沿与纸张的输送方向交叉的主扫描方向进行印刷的、所谓的串行式打印机。并且,以下,将纸张的输送方向称为“前后方向”、将印刷部移动的主扫描方向称为“左右方向”、并将沿重力方向的铅垂方向称为“上下方向”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复合机11具备具有印刷功能的印刷装置12、具有读取功能的图像读取装置13、以及具有对图像读取装置13的供纸功能的自动供纸装置14。图像读取装置13配置在印刷装置12的上方,自动供纸装置14配置在图像读取装置13的上方。印刷装置12具有长方体状的箱体15,该箱体15具有长方体状的下部箱体16和铅垂方向的高度比该下部箱体16低的长方体状的上部箱体17。并且,下部箱体16和上部箱体17为从上方俯视的情况下的形状大致一致的长方体,通过在下部箱体16上安装上部箱体17,从而在印刷装置12上形成构成装置本体的箱体15。
在印刷装置12的上部箱体17的前表面上部且在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设置有用于操作复合机11的各种动作的操作面板部18。该操作面板部18具有例如电源按钮18a或触摸面板式的液晶显示画面18b以及操作按钮18c等,在从构成面前侧的前表面侧正面观察的情况下,操作面板部18为横向较长的矩形形状。并且,操作面板部 18的上端位于比操作面板部18更靠印刷装置12的后表面侧的上部箱体17的上表面的上方,并且操作面板部18设置为从面前侧与图像读取装置13的前表面的一部分重合。
并且,在印刷装置12的下部箱体16的前表面侧,在操作面板部 18的下侧的位置,开设有将在印刷装置12的箱体15内被印刷的纸张 P向前方侧排纸的矩形的排纸口19。从排纸口19的下方,支撑从排纸口19排出的纸张P的矩形板状的排纸托盘(排出部)20以向作为排纸方向的前方突出的方式延伸。在下部箱体16的前表面的排纸托盘20的下侧,设置有矩形开口形状的盒安装部21,在该盒安装部21 中,向前后方向自由插拔地安装有供纸盒22(介质载置部),该供纸盒22能够以层积的状态容纳用于印刷的多张纸张P。另外,供纸盒22在安装在盒安装部21上的情况下,其前端形成为与排纸托盘20 的前端在前后方向上处于大致相同位置的大小。
并且,如图1所示,在印刷装置12的下部箱体16的前表面、且在比盒安装部21更靠左右方向的端部侧(在图1中为右端部侧)的位置,设置有矩形板状的开关门23,该开关门23以设置在其下端的沿左右方向的旋转轴24(参照图5)为旋转中心向图1中用实线箭头表示的前后方向进行自由开闭的动作。在与设置开关门23的旋转轴 24侧相反侧的端部边缘的一部分,形成有缺口状的手指钩挂部25,当印刷装置12的用户使开关门23进行开闭动作时,能够将手指尖钩挂在手指钩挂部25上。并且,在开关门23的内侧面,在旋转轴24 的附近安装有能够吸收并保持墨水的墨水吸收材料26,该墨水吸收材料26是由聚氨酯的泡沫材料等构成的作为液体吸收材料的一例。在开关门23的内侧面、未设置墨水吸收材料26的部分由透明部件形成,在关闭开关门23的状态下能够通过目视而识别内部。另外,也可以在开关门23上不使用透明部件,而将墨水吸收材料26设置在开关门23的内侧面的除了手指钩挂部25之外的整个面上,也可以不将墨水吸收材料设置在开关门23的内侧面上。
在印刷装置12的箱体15内,在开关门23的内侧的位置,即在靠近前表面且靠近端部(在这种情况下为靠近右端部)的位置,容纳有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的尺寸为大小大致相当于开关门23的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的尺寸的液体供给单元27。液体供给单元27为包含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液体容纳体28(28a~28d)的能够一体使用的结构体,如下所述,能够向各液体容纳体28a~28d注入墨水。
如图1和图2所示,在印刷装置12的上部箱体17的上表面以及图像读取装置13的下表面上,各自靠近前表面且靠近右端部的位置,形成有从上方俯视的情况下为一样的大致矩形形状的凹部29a和凹部 29b。在印刷装置12的上部箱体17的上表面上,形成有从该上表面向下方凹陷的凹部29a,并且在图像读取装置13的下表面上,形成有从该下表面向上方凹陷的凹部29b。并且,通过这些凹部29a、29b,在构成印刷装置12与图像读取装置13的接合面的上下边界部分,形成有能够将人的手指尖从前方侧或右侧方插入的手插入部29。另外,手插入部29也可以仅由凹部29a和凹部29b的一方构成,而不形成另一方的凹部。
即,如图1所示,配置在印刷装置12上的图像读取装置13能够以设置在图像读取装置13的后部侧的铰链轴(省略图示)为开闭中心在关闭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进行开闭动作,该关闭位置为将图像读取装置13的下表面与上部箱体17的上表面相对的位置,该打开位置为开放上部箱体17的上表面的位置。因此,在印刷装置12的箱体15 (具体为上部箱体17)的上表面的后部的靠近左右两端的位置,设置有用于插入图像读取装置13的铰链轴(省略图示)的左右一对铰链插入口30。并且,当使处于关闭位置的图像读取装置13打开到打开位置时,能够通过将手指尖插入手插入部29的用户,使图像读取装置13进行打开动作。
并且,如图1和图2所示,在印刷装置12的上部箱体17的上表面中,构成凹部29a的底面的沿水平方向的面部分形成有水平面部 31,该水平面部31位于与图像读取装置13的下表面在上下方向上离开的位置。并且,在该水平面部31上,形成有由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孔构成的开口部32。这些开口部32并不是在左右方向上连续地排列成直线状的配置方式,而是在左右方向上连续的多个开口部32互相向前后方向位置错开的偏置方式。顺便提一句,在本实施方式的四个开口部32之中,在左右方向上位于靠近最右端的位置的开口部32形成为比其他三个开口部32大一圈的孔。进而,在印刷装置12的上部箱体17的上表面中,划定凹部29a的形成区域的、沿铅垂方向的面部分形成有从水平面部31向铅垂上方垂直立起的垂直面部33。
并且,如图2所示,在印刷装置12的上部箱体17的上表面的大致中央部,形成有将构成主扫描方向的左右方向作为长度方向,并将前后方向作为短边方向的矩形形状的开口34。并且,为了避开该矩形形状开口34和水平面部31的开口32,在上部箱体17的上表面上,形成有配置从图中未示出的个人电脑(PC)等外部机器延伸出的电缆 35的配线区域36。配线区域36由槽部构成,该槽部能够在将电缆35 从上部箱体17的后方右端部沿上部箱体17的右侧面向前方侧直线状地引导一定距离后,以朝向上部箱体17的中央部分弯曲成大致直角的方式进行引导。该配线区域36的槽部形成为在上部箱体17的大致中央部分变宽的槽形状,在其变宽了的槽形状的部分,使设置在箱体 15内的电连接部37露出。因此,配置在配线区域36的电缆35以其顶端部与在配线区域36的变宽了的槽形状的部分露出的电连接部37电连接。
如图3所示,在印刷装置12的箱体15(具体为下部箱体16)内的靠近后表面且靠近左端的位置,设置有从动滑轮38,并且在同样靠近后表面且靠近右端的位置,设置有能够被电机(省略图示)旋转驱动的驱动滑轮39。两滑轮38、39上缠绕有无端点状的正时带40,正时带40的一部分与设置在托架41的后部的连接部41a连接。另外,在托架41的下表面上,搭载有将多种(本实施方式中为四色)墨水向纸张P喷射而进行印刷的作为印刷部的一例的液体喷射头42。
并且,在印刷装置12的下部箱体16内、正时带40的前侧的位置,配置有在与作为纸张P的输送方向的前后方向垂直的左右方向上较长的长方体状的支撑台43。支撑台43为纸张P在印刷时沿输送方向输送时,支撑其下表面的台,在该支撑台43的与液体喷射头42相对的面上,跨越左右方向上较长的大致矩形形状的区域露出有多孔质的墨水吸收材料44。并且,在该支撑台43的前侧和后侧,设置有自由移动地支撑托架41并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前后一对导轨45。因此,当驱动滑轮39被电机的驱动旋转驱动时,其驱动力经由正时带40传递到连接部41a,托架41被前后一对导轨45引导并沿左右方向往复移动。
并且,在印刷装置12的下部箱体16内、比前侧导轨45更靠前侧的位置,设置有俯视时呈矩形的支撑框部46,在该支撑框部46上,支撑有具备CPU等的作为控制部而发挥功能的电路基板47。在电路基板47上,除了设置连接电缆35的顶端部的电连接部37之外,还固定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仅图示两个)连接器48a、 48b。并且,在支撑框部46中,在沿电路基板47的后部侧的长边的靠近后端边缘的部分,形成有沿左右方向较长地延伸的垂直的引导壁 49。
在引导壁49的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的位置,形成有缺口凹部49a。并且,在比该缺口凹部49a更靠近右端部处,在构成托架41侧的引导壁49的后面上,设置有固定部件51,该固定部件51固定将其一端与液体供给管27连接的、具有挠性的液体供给管50的中间部分。液体供给管50的比固定部件51更靠另一端侧的部分在沿引导壁49的后表面延伸后折返,另一端经由设置在托架41的前部的连接部41b 与搭载在托架41上的各副罐52连接。
副罐52通过液体供给管50,将供给的各种墨水暂时贮留后再供给液体喷射头42。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不在托架41上搭载副罐52,而使液体供给管50经由转接器(省略图示)与液体喷射头42连接。另外,液体供给管50虽为与液体供给单元27所具备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液体容纳体28a~28d的个数相等的多根(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根)铺设的管,但在图3等中,为了附图的简单化而省略了四根中的三根仅绘制有一根。并且,这四根液体供给管也可以由彼此一体形成的四联的多联管构成。
另外,从托架41的连接部41b导出一端侧与液体喷射头42等连接的信号线53,信号线53的另一端侧在沿引导壁49的托架41侧的后表面延伸,并在通过缺口凹部49a之后,经由连接器48a与电路基板47连接。并且,在电路基板47上的其他连接器48b上,一端侧连接有与液体供给单元27连接的信号线54的另一端侧。
接着,对印刷装置12上向液体喷射头42供给墨水的作为液体供给装置而发挥功能的液体供给单元27进行说明。
如图3和图4所示,液体供给单元27的结构包括:多个液体容纳体28a~28d;在内部形成有与液体容纳体28a~28d分别对应的多个墨水流路的流路形成部件55(连接转接器);以及将多个液体容纳体 28a~28d以在其厚度方向上重合排列的状态与流路形成部件55一起组装的组装部件56。并且,在多个液体容纳体28a~28d与流路形成部件55一起组装在组装部件56上且能够一体使用的状态下,液体供给单元27在箱体15内的靠近前表面且靠近右端部的位置相对于作为保持部而被固定的保持部件57保持为定位状态。另外,保持部件57通过螺钉固定机构(省略图示)相对于下部箱体16固定,液体供给单元27也利用螺钉固定机构(省略图示)或粘结剂(省略图示)等相对于上述保持部件57固定而被定位成无法移动。
多个液体容纳体28a~28d由容纳黑色墨水的液体容纳体28a、容纳青色墨水的液体容纳体28b、容纳品红色墨水的液体容纳体28c、容纳黄色墨水的液体容纳体28d构成。这四个液体容纳体28a~28d以各自的长度方向从箱体15的前表面侧沿作为进深方向的前后方向的前表面安装方式,以液体喷射头42向纸张P印刷时作为主扫描方向的左右方向排列的状态组装在组装部件56内。并且,在进行该组装时,在安装在印刷装置12的箱体15内的情况下,与其他三个液体容纳体28b~28d相比为大容量类型的黑色墨水的液体容纳体28a如图3 所示,组装在左右方向上位于最右端侧的位置。另外,各液体容纳体也可以全部是相同的尺寸。
如图4所示,在左右方向上排列的四个液体容纳体28(28a~28d) 中在排列方向上位于两端的两个液体容纳体(在这种情况下,为右端的液体容纳体28a和左端的液体容纳体28d)的各自的外侧面的大致中央部,朝向外侧突出设置有圆柱状的凸部58。即,凸部58从黑色墨水的液体容纳体28a的右侧面的大致中央部向右方突出设置,并且同样的凸部58从黄色墨水的液体容纳体28d的左侧面的大致中央部向左方突出设置。
多个液体容纳体28a~28d为以下形状的墨罐:在通过组装部件56 等被并列配置在箱体15内的状态下,将沿其排列方向的左右方向作为厚度方向,将沿铅垂方向的高度方向作为短边方向,将沿纸张P的输送方向的箱体15的前后方向作为长度方向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墨罐,且在其内部具有能够容纳墨水的液体容纳室59。在液体容纳体 28a~28d中,在沿长度方向的矩形的上壁部60上,形成有能够从外部向液体容纳室59注入墨水的液体注入口61。
液体注入口61形成具有第一开口61a和第二开口61b的漏斗状,该第一开口61a为向液体容纳室59开口的内端开口的一例,该第二开口61b为与第一开口61a处于相反侧的开口且直径比第一开口61a 大,作为内端开口的第一开口61a开口形成于液体容纳体28a~28d的上壁部60的靠近前端的位置。在这一点上,液体容纳体28a~28d的上壁部60相当于液体容纳体28a~28d中形成液体注入口61的内端开口(第一开口61a)的开口形成壁部。
并且,在液体容纳体28a~28d中,当打开箱体15的前表面的开关门23时,在向前方露出的作为壁部的前壁部62上,设置有能够目视确认液体容纳室59内的墨水的液面的、由透明树脂等形成的目视确认部63。并且,在液体容纳体28a~28d的后壁部64的下端部,形成有从液体容纳室59内向外部供给墨水的液体供给口65。并且,流路形成部件55与液体容纳体28a~28d的后壁部64接合,以便从液体供给口65供给墨水。
如图4所示,流路形成部件55为由树脂材料等形成预定厚度的板状部件,在其下端部形成有在与液体容纳体28a~28d的后壁部64 接合时与液体供给口65连接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液体导入口66。并且,流路形成部件55形成为:在流路形成部件55内,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流路67从各液体导入口66向上方延伸。多个流路67从液体导入口66向上侧延伸后向侧方(在这种情况下为左方)弯曲,并配置成沿纵向排列的状态。各流路67通过形成于流路形成部件55的、靠近上端部且朝向左方的面上的液体导出口 (省略图示)与液体供给管50连接。并且,如图4中的虚线所示,在流路形成部件55内,每个流路67上设置有由隔膜等构成的泵68,通过该泵68的驱动从液体容纳体28a~28d向液体喷射头42供给墨水。
组装部件56为其上方侧、前方侧、后方侧开放的、俯视时呈矩形形状的壳体,并且具有底壁部56a、右壁部56c、左壁部56d。组装部件56的右壁部56c与左壁部56d的彼此相对的内侧面间的间隔尺寸比在左右方向上排列的四个液体容纳体28a~28d的右端的液体容纳体28a的右侧面与左端的液体容纳体28d的左侧面的间隔尺寸稍微大一些,并且,比将前后方向设为厚度方向的流路形成部件55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稍微大一些。并且,组装部件56的前后方向(进深方向)的长度尺寸比液体容纳体28的前后方向(长度方向)的长度尺寸和流路形成部件55的前后方向的厚度尺寸之和仅长出了流路形成部件55的厚度尺寸程度的长度。因此,如图3和图4所示,在流路形成部件55与并列状态的液体容纳体28a~28d的后壁部64接合的状态下,各自的长度方向沿前后方向的四个液体容纳体28a~28d和厚度方向沿前后方向的一个流路形成部件55被组装到组装部件56内。
并且,在组装部件56的右壁部56c与左壁部56d彼此相对的各内侧面上,形成有从左右两壁部56c、56d的上端面至上下方向的大致中间位置垂直延伸的左右一对引导槽69。该引导槽69为其槽宽比形成于液体容纳体28a、28d的各外侧面上的圆柱状的凸部58的直径稍微大一些的槽。因此,在将液体容纳体28a~28d向组装部件56组装时,若将从并列配置的液体容纳体28a~28d的左右两端突出的凸部58 在与组装部件56的引导槽69位置对准的状态下作为滑动部使其向下方滑动时,液体容纳体28a~28d在前后、左右以及上下的各个方向上被定位。在这一点上,凸部58和引导槽69作为位置对准机构而发挥功能。
并且,在组装部件56的右壁部56c的外侧面与左壁部56d的外侧面上,朝向外侧突出设置有圆柱状的凸部70。也就是说,在右壁部 56c上,在上下方向的大致中间位置在前后方向上隔开一定距离的两个位置突出设置有圆柱状的凸部70,并且在左壁部56d上,同样在上下方向的大致中间位置突出设置有在前后方向上位于右壁部56c的两个凸部70之间的一个凸部70。并且,如图3和图4所示,组装部件 56在其内部组装了液体容纳体28a~28d和流路形成部件55的状态下保持在保持部件57内。
保持部件57为其上方侧和前方侧开放的、俯视时呈矩形形状的壳体,具有底壁部57a、后壁部57b、右壁部57c和左壁部57d。这些底壁部57a、后壁部57b、右壁部57c和左壁部57d作为划分保持部件57的内侧与外侧的划分壁而发挥功能。并且,在后壁部57b的靠近上部左方的位置,形成有正方形形状的通孔71,在该通孔71中插通有液体供给管50和信号线54。并且,在这种情况下,在通孔71 的内周面与液体供给管50等之间,作为密封部件封入有由墨水吸收材料等构成的密封部件72(参照图5)。另外,保持部件57具有覆盖液体容纳体28a~28d的至少一部分的作为外部封装部件的功能。
并且,在右壁部57c与左壁部57d的彼此相对的各内侧面上,作为引导部而发挥功能的纵槽73形成在从左右两壁部57c、57d的上端面至上下方向的大致中间位置。在右壁部57c上,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隔开一定距离的两个纵槽73,并且在左壁部57d上,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位于右壁部57c的两个纵槽73之间的一个纵槽73。并且,这三个纵槽73的各下端部构成为,通过在上下方向上在同一高度位置位于水平的平面内,作为对在纵槽73内从上方向下方移动的其他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组装部件56的凸部70)从下方进行锁定的锁定部74而发挥功能。
另外,保持部件57的右壁部57c的内侧面与左壁部57d的内侧面之间的间隔尺寸比组装部件56的右壁部56c的外侧面与左壁部56d 的外侧面的间隔尺寸稍微大一些。并且,保持部件57的前后方向(进深方向)的长度尺寸与组装部件56的前后方向(进深方向)的长度尺寸相比,长出了保持部件57的后壁部57b的厚度尺寸程度的长度。
因此,若使从组装部件56的左右各壁部56c、56d突出的凸部70 在与保持部件57的左右各纵槽73位置对准的状态下作为滑动部向下方滑动时,液体容纳体28a~28d通过组装部件56在前后、左右以及上下的各方向上相对于固定在箱体15内的保持部件57被定位。在这一点上,凸部70和纵槽73作为位置对准机构而发挥功能。另外,当液体容纳体28这样通过保持部件57和组装部件56安装在箱体15内时,其上壁部60成为沿与铅垂方向交叉的方向(在本方式中为水平方向)延伸的状态。另外,当将一个凸部70与一个纵槽73的组合作为一个位置对准机构的情况下,位置对准机构可以具有四个以上,位置对准机构也可以利用螺钉固定等其他方法对其一部分或全部进行位置对准和定位。
如图5所示,在液体容纳体28中,设置有用于检测液体容纳室 59内的墨水余量的余量检测部75。余量检测部75由例如具有发光元件和受光元件的光斩波器等构成,并设置在四个液体容纳体28a~28d 的每个上。因此,在图3和图5等中,仅示出了一根信号线54,但实际上,由于与发光元件连接的信号线和与受光元件连接的信号线的两根构成一组,根据液体容纳体28a~28d的个数,信号线为四组,且共用的接地用的信号线为一根,因此合计九根(=2根×4组+1根)信号线与连接器48b连接。
并且,在液体容纳体28通过组装部件56和保持部件57容纳在箱体15内的前表面侧且靠近右端部的位置的状态下,液体注入口61 的上端部位于上部箱体17的开口部32内。并且,在液体容纳体28 的液体注入口61的上端部的周围与上部箱体17的开口部32的周边之间,设置有密封液体注入口61与开口部32之间的间隙的圆环状的密封部件76。即,该密封部件76是为了在墨水注入时墨水漏出到液体注入口61的外侧的情况下,这种漏出的墨水向液体容纳体28的上壁部60上扩散流动而不污染液体容纳体28而设置的。并且,正如从截面形状上理解的那样,在密封部件76上,凹陷形成能够抑制漏出到其上的墨水扩散流动的凹部77。
再者,在液体容纳体28的上壁部60上,在比液体注入口61的形成位置更靠后方侧,设置有使液体容纳室59与大气连通的大气连通部78。另外,该大气连通部78由例如细长的槽蜿蜒形成的被称作蜿蜒槽的较细的流路结构,或者一面允许空气等气体通过一面限制液体通过的防水透湿性材料等构成。
例如,如图5和图6所示,液体容纳体28的至少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全部)被作为外部封装部件的一例的箱体15覆盖。并且,在该箱体15的上部箱体17的水平面部31上,在与被上部箱体 17从上方覆盖的液体容纳体28的液体注入口61对应(整合)的位置,形成有可使该液体注入口61露出的开口部32。
因此,在注入墨水时,通过液体接收部向液体容纳体28注入墨水,该液体接收部包括具有向液体容纳室59开口的内端开口(第一开口61a)的液体注入口61和具有与其相反侧的外端开口的开口部 32。另外,通常,液体注入口61一直被经由开口部32从上方插入的橡胶等栓部79堵塞。并且,该栓部79在图像读取装置13处于关闭位置的情况下隐蔽为从外部无法看到。顺便提一句,如图5所示,在图像读取装置13内,移动自如地配置有接触式图像传感器模块 (CISM)13a,读取载置在透明板13b上的原稿(省略图示)。
如图6所示,若在一方向上(在这种情况下为:作为液体喷射头 42的主扫描方向和各液体容纳体28a~28d的排列方向的左右方向、或者上壁部60的短边方向),比较液体容纳体28的漏斗状的液体注入口61、形成于上部箱体17的水平面部31上的开口部32和液体容纳体28的上壁部60的大小,则具有如下的大小关系:即,液体注入口 61的第一开口(内端开口)61a的开口宽度D1最小,并且与液体注入口61的第一开口(内端开口)61a开口宽度D1相比,按照上壁部 60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D3、处于与液体注入口61的第一开口61a 相反侧的第二开口61b的开口宽度D2、形成于上部箱体17的水平面部31上的开口部32的开口宽度D4的顺序尺寸逐渐增大的方式形成。另外,形成于上部箱体17的水平面部31上的开口部32为靠近液体注入口61的第一开口(内端开口)61a侧的第三开口32a与远离液体注入口61的第一开口(内端开口)61a侧的第四开口(外端开口)32b 的开口宽度相同的圆筒面形状的开口。并且,在图6中,在开口部32 与液体注入口61之间的间隙中安装有密封部件76,以防止墨水浸入到上部箱体17的内部。
接着,对印刷装置12以及液体供给单元27的作用进行说明。
那么,当将作为液体供给装置而发挥功能的液体供给单元27容纳在印刷装置12的箱体15内时,首先,通过螺钉固定等将保持部件 57固定在箱体15的下部箱体16上。即,将保持部件57固定在下部箱体16内的靠近前表面且靠近右端的位置上。另一方面,在箱体15 的外部,相对于组装部件56组装多个(四个)液体容纳体28a~28d 和流路形成部件55。然后,将组装了液体容纳体28以及流路形成部件55的组装部件56相对于保持部件57进行安装。
另外,在这种情况下,组装部件56通过凸部70与纵槽73接合而相对于保持部件57位置对准,并且通过凸部70锁定于纵槽73的下端部的锁定部74,其向前后、左右、上下各方向不能移动地被定位。其结果是,在箱体15内的靠近前表面且靠近右端的位置,多个(四个)液体容纳体28以将其长度方向作为前后方向且在左右方向上连续排列的方式被定位配置。并且,通过泵68的驱动,墨水通过液体供给管50从液体容纳体28向液体喷射头42供给。另外,也可以不使用泵68,而利用液体容纳室59内的墨水的液面的高度位置与液体喷射头42的喷嘴面的高度位置的水位差以及喷嘴的抽吸力供给墨水 (液体)。
并且,在这种情况下,在液体容纳体28的排列方向、即左右方向(一方向)上,由于液体注入口61的上端侧的第二开口61b的开口宽度大于液体容纳体28的开口形成壁部、即上壁部60的宽度尺寸,因此相邻的液体容纳体28的液体注入口61彼此接触,从而有可能在相邻的液体容纳体28彼此之间形成间隙。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相邻的液体容纳体28彼此的液体注入口61为位置交互错开的偏移配置,因此不会在相邻的液体容纳体28彼此之间形成这种间隙,从而多个液体容纳体28成为彼此的侧面接合的紧凑的重合状态,有利于节省装置整体的空间。
另外,当根据余量检测部75的检测结果,液体容纳体28的墨水量为即将用尽状态时,如图7所示,用户打开图像读取装置13,并从液体注入口61上取下栓部79之后,通过开口部32和液体注入口61 向液体容纳室59内注入墨水。即,用户通过开口部32向液体注入口61内插入作为液体注入部件的一例的墨水瓶80,从该墨水瓶80向液体容纳室59内补充墨水。并且,通过开关门23的透明部件和液体容纳体28a~28d的透明的目视确认部63确认墨水量,若墨水量达到上限部63a所示的装满时,则停止墨水的注入,并将栓部79插入液体注入口61,将图像读取装置13恢复原样。
并且,在注入墨水时,由于多个开口部32和液体注入口61在偏置状态下,其开口宽度比液体容纳体28的上壁部60的宽度尺寸大,因此容易进行作为液体注入部件的墨水瓶80的位置对准。进而,在墨水注入时,能够从目视确认部63目视确认注入到液体容纳体28的墨水的液面的上升程度,若液面上升至设置在该目视确认部63上的上限部63a,则墨水注入停止。
并且,在墨水注入时,即使墨水漏出到从上方覆盖液体容纳体28 的、作为外部封装部件而发挥功能的上部箱体17的开口部32的周围,该墨水流动扩展到电缆35的配线区域36或电路基板47以及电连接部37的情况也会被形成台阶状的凹部29a的垂直面部33阻断。在这一点上,上部箱体17的凹部29a的垂直面部33作为能够阻断墨水(液体)的流动的阻断部而发挥功能。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2和作为液体供给装置的液体供给单元27,能够取得以下效果:
(1)由于液体供给单元27被箱体15的保持部件57保持在定位状态且容纳在箱体15内,因此与液体供给单元27的整体被配置在箱体15的外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装置整体的设置面积。因此,能够将液体注入到保持在稳定状态的液体容纳体28中,并且即使在无法较大地确保设置面积的地方,也能够提高使用印刷装置12的可能性,在这一点上能够提高使用的便利性。
(2)由于液体供给单元27固定地保持被定位的状态,因此能够在稳定的状态下注入墨水。
(3)包括液体容纳体28在内的能够一体使用的液体供给单元27 通过作为位置对准机构而发挥功能的凸部70和纵槽73的动作相对于设置在箱体15上的保持部件57被位置对准地安装。因此,能够降低液体容纳体28相对于保持部件57保持在位置偏移的状态的可能性。
(4)在使设置在液体供给单元27上的、作为滑动部的凸部70 与设置在保持部件57上的、作为引导部的纵槽73接触的状态下,通过将该凸部70沿纵槽73滑动,能够容易地将液体容纳体28安装在保持部件57上。
(5)能够在多个液体容纳体28的排列方向上的液体供给单元27 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的至少两处,相对于保持部件57将液体供给单元27定位。
(6)由于组装在组装部件56上的多个液体容纳体28通过位于沿其排列方向的平面内的三个锁定部74,限制向与该平面交叉的下方向的移动,因此例如在水平方向为排列方向的情况下,在沿水平方向的平面内被定位。
(7)即使万一墨水从保持在保持部件57内的液体容纳体28漏出,也能够通过在保持部件57上作为划分壁而发挥功能的各壁部 57a~57d阻断漏出的墨水扩散流动到保持部件57的外侧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箱体15内的保持部件57以外的部分被墨水污染的情况。
(8)能够通过插通于后壁部57b的通孔71的液体供给管50从保持部件57内的液体容纳体28向位于保持部件57外的液体喷射头 42供给墨水,并且能够通过密封部件72抑制漏出的墨水万一从保持部件57内的液体容纳体28经由通孔71流出到保持部件57外的情况。
(9)基于余量检测部75的余量检测结果,能够容易地了解向液体容纳体28注入墨水的必要性。
(10)能够随着泵68的驱动,将从液体注入口61注入且容纳在液体容纳体28内的墨水供给液体喷射头42。
(11)由于在液体容纳体28上设置有大气连通部78,因此能够顺利地从液体容纳体28向液体喷射头42供给墨水。
(12)由于液体容纳体28容纳在箱体15内,因此与液体容纳体 28位于箱体15的外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装置本体的设置面积,并且在箱体15上与内部的液体容纳体28的液体注入口61对应的位置具有开口部32,因此能够从该开口部32向液体注入口61注入墨水。因此,既能够容易地进行墨水的注入,又能够即使在无法较大地确保设置面积的地方,也能够提高使用印刷装置12的可能性,在这一点上能够提高使用的便利性。
(13)在箱体15中,由于使容纳在其内部的液体容纳体28的液体注入口61露出的开口部32设置在避开设置在箱体15(上部箱体 17)的上表面上的电缆35的配线区域36的位置,因此能够降低墨水注入时电缆35被从液体注入口61流出的墨水污染的可能性。
(14)当通过箱体15的开口部32向液体容纳体28的液体注入口61注入墨水时,即使墨水流出到开口部32的周围,该流出的墨水流动到电连接部37的情况也会被作为阻断部而发挥功能的垂直面部 33阻断,从而能够抑制墨水附着在电连接部37上的情况。
(15)在一方向(例如,液体容纳体28的排列方向、或者形成有液体容纳体28的内端开口的作为开口形成壁部的上壁部60的短边方向)上,相对于液体容纳体28的液体接收部(开口部32和液体注入口61)的与向液体容纳室59开口的内端开口(第一开口61a)相反侧的外端开口(第四开口32b)的大小大于等于形成有液体容纳体 28的开口形成壁部(上壁部60)的宽度的大小。因此,当注入墨水时,例如容易相对于液体接收部的外端开口将液体注入部件(墨水瓶 80)的位置对准。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注入操作,提高了使用的便利性。
(16)由于形成有液体接收部(开口部32和液体注入口61)的内端开口(第一开口61a)的开口形成壁部(上壁部60)的面由朝上的水平面构成,因此能够将液体接收部(开口部32和液体注入口61) 设定在容易注入墨水的位置。
(17)相对于相邻的其他液体容纳体28的液体注入口61,由于在一方向上排列配置的多个液体容纳体28的液体注入口61在与一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偏置,因此能够缩小在多个液体容纳体28的排列方向上的占有面积。相应地,能够抑制印刷装置12的大型化。
(18)用户在墨水注入时,为了使墨水不会从液体注入口61溢出,能够一边确认液体容纳室59内的液面相对于设置在目视确认部 63上的上限部63a的上升程度,一边注入墨水。
(19)由于在液体注入口61的周围设置有密封与上部箱体17的开口部32之间的间隙的密封部件76,因此能够抑制从液体注入口61 漏出的墨水进入到覆盖液体容纳体28的作为外部封装部件而发挥功能的保持部件57的内侧而产生污染的情况。
(20)在墨水注入时墨水从液体注入口61漏出到密封部件76上的情况下,由于该漏出的墨水积存在密封部件76上的凹部77中,因此能够抑制漏出的墨水无端扩散流动的情况。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附图对包括印刷装置的复合机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该第二实施方式仅在液体供给单元27相对于箱体15的安装方式和液体注入口61的位置等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所示的液体供给单元27的安装方式不同,在其他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关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并且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8所示,在印刷装置12所具有的下部箱体16的前表面侧,作为液体供给装置的液体供给单元27靠近右端部,且设置在与排纸托盘20和供纸托盘22相邻的位置。该液体供给单元27的一部分设置成从下部箱体16向前方突出。即,在构成液体供给单元27的多个液体容纳体28a~28d以及组装部件56中,以靠近后表面的一部分容纳在下部箱体16中,靠近前表面的一部分从下部箱体16露出的方式设置。另外,在前后方向上,与排纸托盘20的前端以及供纸托盘22 的前端相比,液体供给单元27的前端设置在大致相同的位置或靠近箱体15的位置。即,在前方向上,液体供给单元27的突出量构成为小于或等于排纸托盘20和供纸托盘22的突出量。从上述结构中,可以说第二实施方式所示的液体供给单元27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为其一部分向箱体15外露出地朝前方稍微拉出的结构。并且,随着液体供给单元27的突出,保持部件57也同样地突出。
如图8、图9所示,在箱体15外,在从下部箱体16突出的多个液体容纳体28的上表面上,分别沿左右方向排成一列地形成有液体注入口61。这些液体注入口61的左右方向上的第二开口61b的开口宽度形成为比左右方向上的各自的上壁部60的宽度尺寸小。另一方面,前后方向上的第二开口61b的开口宽度形成为比左右方向上的第二开口61b的开口宽度大,且比左右方向上的各自的上壁部60的宽度尺寸大。即,液体注入口61形成为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椭圆形状。
即,如图9所示,印刷装置具备:印刷部,其利用液体对介质进行印刷;液体容纳体28,其具有能够容纳向印刷部供给的液体的液体容纳室59;内端开口61a,其向液体容纳室59开口;以及液体接收部61,其具有处于与内端开口61a相反侧的外端开口61b。进而,如图9所示,在外端开口61b中,外端开口61b的开口面具有第一方向的宽度(左右方向的宽度)和与第一方向的宽度垂直的第二方向的宽度(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前后方向的宽度),第二方向的宽度形成为比第一方向的宽度大,并且第二方向的宽度形成为比与液体接收部61 连通的液体容纳室59的第一方向的宽度(比液体容纳体28的宽度稍微小壁的部分的宽度)大。
并且,如图9所示,多个液体容纳体28在第一方向(左右方向) 上排列配置,第一方向相当于液体容纳体28的排列方向。
另外,当向图9的实施方式的部件中注入墨水时,成为如图10 所示的方式。
并且,包括这些液体容纳体28以及组装部件56而构成的液体供给单元27被从液体容纳体28的右侧面、左侧面以及底面覆盖液体容纳体28的保持部件57保持。并且,该保持部件57在箱体15外,作为用于保护液体容纳体28免受外部撞击的保护部件57A而发挥功能。并且,保护部件57A为其前表面和上表面开放的结构,构成为当从前方观察时,不覆盖形成于液体容纳体28上的目视确认部63。并且,液体容纳体28所具有的液体注入口61从保护部57A的上表面露出。
接着,对第二实施方式所示的印刷装置12和液体供给单元(液体供给装置)27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10所示,形成于构成液体容纳体28的上表面的上壁部60 的液体注入口61为远离液体容纳部59侧的第二开口61b在前后方向上较大地开口的结构,因此在向液体容纳体28供给墨水时,能够将墨水瓶80从前方倾斜插入液体注入口61。也就是说,与如第一实施方式那样将墨水瓶80从上方垂直朝下插入到液体注入口61中的情况相比,第二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28成为更容易供给墨水的结构。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2和作为液体供给装置的液体供给单元27,能够取得如下效果:
(21)由于液体容纳体28的一部分容纳在箱体15内,因此与液体容纳体28的整体位于箱体15的外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装置整体的设置面积。因此,即使在无法较大地确保设置面积的地方,也能够提高使用印刷装置12的可能性,在这一点上能够提高使用的便利性。
(22)在液体容纳体28中,通过在从箱体15突出的部分上具有液体注入口61,用户容易进行液体的注入。
(23)在液体容纳体28中,从箱体15向外部且朝前方突出的部分(突出部分)被同样从箱体15向前方突出的保持部件57覆盖。即,保持部件57作为保护液体容纳体28的保护部件57A而发挥功能,通过保护部件57A,能够降低物品从外部碰撞到其突出的部分上,而使液体容纳体28产生位置偏移的可能性。
(24)由于保护液体容纳体28的保护部件57A为上表面开口的结构,因此在液体容纳体28内的墨水变少的情况下,通过从经由保护部件57A的上表面露出的液体注入口61注入墨水,能够连续进行印刷。
(25)由于构成为从箱体15向前方突出的液体供给单元27的突出量比排纸托盘20以及供纸托盘22的突出量小,因此能够降低物品从外部碰撞到液体容纳体28上的可能性。结果能够降低液体容纳体 28发生位置偏移的可能性。
(26)由于与作为液体注入口61的内端开口的第一开口61a相反侧的第二开口61b,其与液体容纳体28的排列方向交叉的方向的开口宽度比液体容纳体28的排列方向的开口宽度大,因此减小了液体容纳体28的排列方向的大小,能够抑制印刷装置12的大型化。
另外,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也可以进行如下变更。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2中,也可以是将操作面板部18 向右方延伸至手插入部29的前侧,在从箱体15的前表面侧观察时,在操作面板部18的内侧的位置设置开口部32的结构。根据该结构,由于从印刷装置12的面前侧操作面板部18能够成为遮挡物,人眼不会注意到开口部32,因此能够使印刷装置12保持良好的外观。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2中,与多个液体容纳体28的液体注入口61的第一开口(内端开口)61a相反侧的第二开口61b也可以构成为:液体容纳体28的排列方向的开口宽度比与排列方向交叉的方向的开口宽度大。根据该结构,例如为液体喷射头42一面沿主扫描方向移动一面向纸张P印刷的结构,在多个液体容纳体28沿主扫描方向排列配置的情况下,由于与液体注入口61的第一开口(内端开口)61a相反侧的第二开口61b的开口宽度较大,因此容易向液体注入口61注入液体。
·例如,如图11所示,在液体容纳体28的液体注入口61与配置在与液体注入口61对应的(上下相对)位置的上部箱体17的开口部 32之间不设置密封部件76的情况下,也可以在液体注入口61的根部位置配置液体吸收材料81。根据该结构,当经由液体注入口61向液体容纳体28注入墨水时,即使墨水流出到周围,也能够将这样流出的墨水用液体吸收材料81吸收并保持。
·例如,如图12所示,也可以是如下结构:使液体容纳体28的液体注入口61以与开口部32相对的方式位于上部箱体17的开口部 32的正下方,而不使密封部件76介于液体注入口61与开口部32之间,将开口部32的第四开口32b的开口宽度D4设定得大于液体注入口61b的开口宽度D2。在这种情况下,当用户向液体容纳体28注入墨水时,通过使液体注入部件等与在一方向(例如,液体容纳体28 的排列方向、或者形成有液体容纳体28的内端开口的作为开口形成壁部的上壁部60的短边方向)上的大小比液体注入口61大的上部箱体17(外部封装部件)的开口部32位置对准,能够容易地进行注入操作。
·例如,如图13A~13D所示,印刷装置12也可以是以下结构:在箱体15的上方设置有图像读取装置13和原稿盖部件13A。即,印刷装置12也可以是取代自动供纸装置14而具备原稿盖部件13A的复合机。
·在印刷装置12上,形成于箱体15上的液体注入用的开口部32 的开口位置并不局限于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所示的方式。例如,如图13A所示,开口部32(作为液体接收部的外端开口的第四开口32b)也可以形成在以下的开口形成面15a上:该开口形成面 15a不与处于关闭位置的图像读取装置13的下表面相对,而是在比该图像读取装置13靠前方、且在与原稿盖部件13A的上表面大致相同的高度沿水平方向延伸。另外,如图13B所示,开口部32(作为液体接收部的外端开口的第四开口32b)也可以形成在以下的开口形成面15a上:该开口形成面15a不与处于关闭位置的图像读取装置13 的下表面相对,而是在比该图像读取装置13靠前方、且为前低后高倾斜的倾斜面。
另外,如图13C所示,开口部32也可以形成于以下的开口形成面15a上:该开口形成面15a为在箱体15的靠前表面的位置,与处于关闭位置的图像读取装置13的下表面相对的水平面。另外,如图 13D所示,开口部32(作为液体接收部的外端开口的第四开口32b) 也可以形成于以下的开口形成面15a上:该开口形成面15a不与处于关闭位置的图像读取装置13的下表面相对,而是在比该图像读取装置13靠前方、且与原稿盖部件13A的顶端部下表面隔开距离相对的水平面。
图13A和13B的情况为,不在使图像读取装置13从关闭位置向打开位置进行打开动作花费工夫,就能够通过向外部露出的开口部32 (作为液体接收部的外端开口的第四开口32b)从液体注入口61向液体容纳体28内注入墨水(液体)。另外,图13C的情况为通过处于关闭位置的图像读取装置13一直能够覆盖并隐藏液体注入口61,因此能够抑制用户不小心触及液体接收部。另外,图13C的情况也可以在原稿盖部件13A的与液体注入口61相对侧设置液体注入口61的栓部79。另外,图13D的情况为由于在开口形成面15a与原稿盖部件 13A之间形成有手插入部,因此容易进行原稿盖部件13A的开放动作。
·相对于印刷装置12的箱体15的液体容纳体28的安装方式并不局限于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所示的方式。例如,如图 14A或图14B所示,液体容纳体28(28a~28d)也可以以侧面安装方式安装在箱体15上,该侧面安装方式为各液体容纳体28的长度方向沿着与箱体15的进深方向(即,前后方向)垂直的左右方向安装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液体容纳体28(28a~28d)的整体或一部分可以容纳在箱体15内。换言之,液体容纳体28(28a~28d)既可以不从箱体15的侧面突出,也可以从箱体15的侧面突出。
并且,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液体接收部的外端开口(图14A的情况为形成于上部箱体上的开口部的外端开口、图14B的情况为与位于箱体的外侧的液体注入口的内端开口相反侧的开口)为配置在箱体15 的靠近侧面上的结构,因此可取得容易从侧面进行墨水注入操作的效果。另外,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由于液体接收部的外端开口(形成于上部箱体上的开口部32的外端开口、或者与位于箱体15的前方的液体注入口61的内端开口相反侧的开口)为配置在箱体15的靠近前表面上的结构,因此可取得容易从前表面进行墨水注入操作的效果。
另外,如图14C或图14D所示,液体容纳体28也可以以倾斜安装方式安装在箱体15上,该倾斜安装方式为各液体容纳体28的长度方向沿着与进深方向(即前后方向)以及与前后方向垂直的左右方向的任意一者倾斜的方向安装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液体容纳体28(28a~28d)的整体或一部分可以容纳在箱体15内。换言之,液体容纳体28(28a~28d)既可以不从与箱体15的前表面与侧面交叉的角部突出,也可以从该角部突出。
·安装在印刷装置12的箱体15上的液体容纳体28的形状并不局限于如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所示的大致长方体形状。例如,如图15所示,安装在箱体15上的液体容纳体28也可以为具有从箱体15内向箱体15外沿右方向延伸,且在箱体15外沿箱体15的右侧面的方式向后方向弯曲的形状的结构。另外,如图16A和图16B 所示,安装在箱体15上的液体容纳体28也可以为具有从箱体15内向箱体15外沿右方向延伸,且在箱体15外沿箱体15的右侧面的方式向上方向弯曲的形状的结构。若是如图15、图16A、图16B所示的液体容纳体28,则与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的液体容纳体28相比,能够容纳更多的墨水。另外,虽未图示,但图 15、图16A、图16B所示的液体容纳体28上均设置有液体注入口。
·如图17A所示,在将比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容量大的液体容纳体28的一部分容纳在箱体15内的情况下,也可以是在箱体 15内液体容纳体28的上方的位置,配置吸收墨水的墨水吸收材料等的功能部件82的结构。并且,如图17B所示,即使在箱体15的外侧,将作为液体供给装置的大容量的液体容纳体28,以被作为外部封装部件而发挥功能的液体容纳体外壳83覆盖的状态进行安装的情况下,也可以是在箱体15内液体容纳体28的上方的位置,配置墨水吸收材料等的功能部件82的结构。另外,虽未图示,但图17A、图17B所示的液体容纳体28上也设置有液体注入口。
·形成于印刷装置12的箱体15的上部箱体17上,并且从上方向观察时,液体注入口61露出的开口部32并不仅局限于如第一实施方式所示的相对于一个开口部32露出一个液体注入口61的方式。例如,如图18所示,也可以是以下的结构:从上方向观察时,通过形成于上部箱体17上的、形成矩形形状的一个开口部32,四个液体容纳体28分别具有的四个液体注入口61全部露出。另外,由于这种情况下的开口部32,其在多个液体容纳体28的排列方向(即左右方向) 的开口宽度大于在与排列方向交叉的前后方向的开口宽度,因此容易对液体注入口61进行墨水注入操作。
·例如,如图19所示,也可以是设置在上部箱体17上的开口部 32和设置在液体容纳体28上的液体注入口61形成连续的漏斗状的结构。具体而言,在上部箱体17的下表面与液体注入口61的上端紧贴之后,设置在上部箱体17上的开口部32形成为具有:内侧的第三开口32a,其以与第二开口61b的开口宽度D2大致相同的直径开口;以及第四开口32b,其是与第三开口32a相反侧的外端开口,且以比液体容纳体28的宽度尺寸D3大的开口宽度D4开口。根据该结构,能够容易地从较大的开口部32注入墨水。并且,在该结构中,优选在上部箱体17与液体注入口61的上端连接的部分另外安装抑制墨水漏出的密封部84。
·在印刷装置12中,例如,如图20所示,液体容纳体20也可以是设置有从液体容纳体28的上壁部60向前方向稍微突出的流动限制部60a的结构。根据该结构,假如在开关门23的内侧面不设置墨水吸收材料26的情况下,若墨水向液体容纳体28的前壁部62流动,则因墨水附着在形成于前壁部62上的目视确认部63而导致污染,导致无法目视确认容纳在液体容纳体28中的墨水的余量。因此,通过在从上壁部60直至与开关门23接触的位置,设置向前方向突出的流动限制部60a,抑制了墨水流向前壁部62,从而降低了目视确认部63 被污损的可能性。
·在印刷装置12中,在使保持液体容纳体28的保持部件57向箱体15的前表面侧突出,并作为保护部件57A而发挥功能的情况下,例如,如图21所示,与图8所示的结构的情况相比,也可以是还覆盖液体容纳体28的前方以及上方的结构。另外,这时,优选在保持部件(保护部件57A)的上表面上形成开口部32,并且在保持部件 57的前表面上设置透明的窗口部57B,通过该窗口部57B,能够从保持部件57(保护部件57A)的外侧目视确认容纳在液体容纳体28中的墨水的余量的目视确认部63。并且,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窗口部 57B上设置用于使用户知晓墨水的注入上限的上限部63a。
并且,作为覆盖图8所示的液体容纳体28的前方的结构,也可以设置如图5或图7所示的开关门23。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在开关门23的内侧面上,安装由能够吸收并保持墨水的聚氨酯的泡沫材料等构成的作为液体吸收材料的一例的墨水吸收材料26。
·在印刷装置12中,例如,如图22A、图22B所示,也可以在安装在箱体15外的作为液体供给装置的液体供给单元27上,设置使向液体容纳体28进行墨水注入时,漏出到密封部件76上的墨水向液体供给单元27外流动的机构。具体而言,在与印刷装置12的箱体15 为分体结构,且将液体供给单元27保持在内部并安装在箱体15的右侧面上的、作为外部封装部件的一例的液体容纳体外壳83中,形成有多个槽状的液体引导路径85,该液体引导路径85从与印刷装置12 接触的左侧面相反侧的右侧面的上部沿上下方向延伸。由此,若漏出到密封部件76上的墨水积存并溢出,则该墨水将沿液体容纳体外壳 83的右侧面被导出,并沿该右侧面向下方流动。另外,图22A为用图22B中的22A-22B线箭头视的情况下的剖视图。
在此,假如如图22A、图22B所示的液体供给单元27(液体供给装置)的一部分(同一图的情况下为左侧的部分)设置在箱体15内,则由于排纸托盘20、电路基板47位于液体供给单元27的左侧,因此不希望墨水流出到液体供给单元27的左侧。因此,图22A、22B所示的液体供给单元27(液体供给装置)通过使积存在密封部件76上的墨水流出到作为外部封装部件的一例的液体容纳体外壳83的右侧,从而降低了积存在密封部件76上的墨水流出到液体容纳体外壳83的左侧的可能性。因此,根据该结构,能够降低印刷装置12发生印刷不良的可能性。
·并且,在图22A、图22B所示的液体供给单元27(液体供给装置)中,作为外部封装部件的一例,液体容纳体外壳83被安装在将液体供给单元27保持在内部的箱体15的右侧面上,该液体容纳体外壳83也可以是不具有构成其左侧面的壁部,与构成箱体15的右侧面的壁部共同覆盖液体容纳体28的结构。即,可以将容纳了液体喷射头42等的箱体15的一部分作为液体供给单元27(液体供给装置)的外部封装部件的一部分使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栓部79堵塞设置在液体容纳体28上的液体注入口61,例如如图23所示,栓部79可以是与图像读取装置13 的下表面一体形成的栓部79A的结构。根据该结构,当向液体容纳体 28注入墨水时,仅仅使作为液体注入口覆盖部件而发挥功能的图像读取装置13位移到打开位置,就会取下堵塞液体注入口61的栓部79A。并且,由于这种情况下的栓部79A与图像读取装置13一体化,因此能够降低当用户将栓部79A取下时,该栓部79A丢失的可能性。并且,在这种情况下,若是将与图像读取装置13一体化的栓部79A设为分别与多个液体容纳体28a~28d的多个液体注入口61分别对应的多个栓部79A的结构,则能够通过一个开闭操作一起开闭所有的液体注入口61。并且,由于液体注入口61与栓部79A的位置关系被确定,因此能够通过一个液体注入口61的栓部79A盖住其他液体注入口61 而降低产生混色的可能性。
·在印刷装置12中,如第一实施方式的图6所示,作为具有液体容纳体28的液体注入口61的外侧的开口的第二开口61b的左右方向的开口宽度D2,并不局限于形成为比液体容纳体28的上壁部60 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D3长的方式。例如,如图24A和图24B所示,也可以是第二开口61b的开口宽度D2比液体容纳体28的上壁部60 的宽度尺寸D3短的结构。具体而言,使上部箱体17的下表面与液体注入口61的上端紧贴之后,设置在上部箱体17上的开口部32形成为具有:内侧的第三开口32a,其以与第二开口61b的开口宽度D2 大致相同的直径开口;以及第四开口32b,其是与第三开口32a相反侧的外端开口,且以比液体容纳体28的宽度尺寸D3大的开口宽度 D4开口。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容易地从较大的开口部32注入墨水。另外,液体接收部既可以仅由液体容纳体28形成,也可以由液体容纳体28和与此连接的上部箱体17的开口部32形成。进而,在液体注入口61中,既可以是仅靠近液体容纳体28侧为漏斗状,也可以是仅靠近上部箱体17侧为漏斗状,也可以是靠近液体容纳体28侧和靠近上部箱体17侧这两者都为漏斗状。并且漏斗状是指,如图24A所示,并不局限于平滑的锥状,如图24B所示,既可以是阶梯状,也可以是锥状和阶梯状的组合。
·在第一实施方式以及图22A的变形例中,例如,如图25A、图 25B、图25C所示,形成密封部件76的凹部77也可以是由作为外部封装部件的一例的液体容纳体外壳83与密封部件76共同形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如,如图26A和26B所示,液体容纳体 28也可以是在后面侧具备液体供给阀部90和大气连通阀部91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在箱体15内将液体容纳体28设为定位状态,并在能够保持的保持部的保持空间部57C的内侧(在图26A以及图26B中为右侧),配置有相对于液体供给阀部90自由插拔的液体供给针 92和相对于大气连通阀部91自由插拔的大气连通针93。在液体供给针92上,连接有一端侧与液体喷射头42连接的液体供给管50的另一端侧,在大气连通针93上,连接有一端侧向大气开放大的大气连通管94的另一端侧。
如图26A所示,在使箱体15的前表面的开关门23开放的状态下,如同一图中的白色箭头所示,该变形例的液体容纳体28从前表面侧插入箱体15内的保持空间部57C。于是,如图26B所示,在液体供给针92插入到液体供给阀部90的同时,大气连通针93插入到大气连通阀部91中,各阀部90、91内的阀体(省略图示)开阀。其结果是,墨水从液体容纳体28内经由液体供给阀部90、液体供给针92 以及液体供给管50供给液体喷射头52。另外,液体容纳体28内经由大气连通阀部91、大气连通针93以及大气连通管94向大气开放。
另外,如图26A和26B所示,在箱体15内的保持空间部57C的上部,手柄部件95以轴部96为中心在水平姿势(参照图26A)与垂直姿势(图26B的实线所示的姿势)之间可转动地设置。例如,通过图中未示出的操作部件的操作,该手柄部件95被转动,在液体容纳体28插入保持空间部57C且各针92、93插入各阀部90、91时,该手柄部件95以成为垂直姿势的方式旋转操作,并锁定于形成于液体容纳体28的上壁面上的凹状部97。并且,通过手柄部件95相对于该凹状部97的锁定,液体容纳体28成为限制从保持空间部57C拔出的定位状态。
如图27、图28、图29、图30以及图31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 作为液体供给装置的液体供给单元27也可以是堵塞液体注入口61的 栓部79与密封部件76一体设置的结构,密封部件76密封作为外部 封装部件的液体容纳体外壳83与液体注入口61之间的间隙。如图27所示,该变形例的液体供给单元27安装在构成复合机11的印刷装置 12的箱体15的右侧面上。并且,在图27中右侧的一面上,液体容纳 体外壳83具有开口成矩形形状的多个露出部101。这些露出部101 与液体容纳体外壳83所覆盖的多个液体容纳体28的数目相对应地设置(即四个),并分别露出液体容纳体28(28a、28b、28c、28d)所 具有的目视确认部63。即,液体容纳体外壳83通过该露出部101以 能够从液体容纳体外壳83的外侧对目视确认部63进行目视确认的方 式保持液体容纳体28。
如图28以及图29所示,在液体容纳体外壳83中,液体容纳体 28以液体注入口61通过设置在构成上表面的一部分的水平面部31 上的开口部32,从液体容纳体外壳83露出的方式设置。并且,液体 容纳体28以液体注入口61比水平面部31向上方突出的方式被液体容纳体外壳83所覆盖。圆环状的密封部件76密封液体容纳体28所 具有的液体注入口61与液体容纳体外壳83之间的间隙,该密封部件 76通过在一方向上长条的带部件102与堵塞液体注入口61的栓部79 一体设置。该带部件102由具有挠性的材料构成,以能够从液体注入口61取下栓部79的状态连接密封部件76与栓部79。
如图30和图31所示,在将密封与液体注入口61之间的的密封 部件76设为第一密封部件时,该变形例的液体供给单元27具有与第 一密封部件不同的第二密封部件103。该第二密封部件103以沿露出 部101的边缘的方式设置成环状,并密封液体容纳体28的目视确认 部63与液体容纳体外壳83之间的间隙。另外,在该第二密封部件103 中,玻璃或塑料膜等透明部件104以第二密封部件103为边缘的方式 被嵌入。此外,该透明部件104被设置为:经由露出部101以及目视 确认部63,容纳在液体容纳体28的液体容纳室59内的墨水的液面能够被目视确认的程度的透明度。即,由露出部101和透明部件104构成窗口部57B。
如图31所示,通过与连接第一密封部件(密封部件76)与栓部 79的带部件102不同的带部件105,第二密封部件103与第一密封部件被一体设置。该带部件105也是由具有挠性的材料构成,以能够从露出部101装卸第二密封部件103的状态连接第二密封部件103与第一密封部件。即,第二密封部件103通过带部件105、第一密封部件 (密封部件76)以及带部件102与栓部79一体设置。
根据该变形例,可取得以下效果。
(27)能够通过带部件102降低从液体注入口61取下栓部79时栓部79丢失的可能性。
(28)例如,当通过液体注入口61向液体容纳室59内注入墨水时,即使墨水流入到液体容纳体28与液体容纳体外壳83之间,也能够通过第二密封部件103而降低墨水从露出部101漏出的可能性。并且,能够通过露出部101降低墨水流入液体容纳体28与液体容纳体外壳83之间的可能性。
(29)通过将栓部79与第二密封部件103设为一体,能够降低构成液体供给单元27的部件数目。
另外,如图32所示,该变形例可以构成为第一密封部(密封部件76)具备能够贮留向液体容纳室59注入墨水时从液体注入口61 漏出的墨水的凹部77。另外,第二密封部件103既可以不与栓部79 一体,也可以不嵌入透明部件104。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位置对准机构的凸部70和纵槽73也可以是凸部70设置在保持部件57上,纵槽70设置在液体容纳体28 上。
·在上述上述方式中,位置对准机构并不局限于由凸部70和纵槽73构成的结构,也可以是例如外螺纹与内螺纹的组合或印刷的识别标记等。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液体供给单元27的从箱体15的前表面的突出量既可以比排纸托盘20的突出量大,也可以比排纸托盘20的突出量小。
·在液体容纳体28的一部分从箱体15突出的第二实施方式中,液体注入口61也可以位于箱体15的内部。并且,这种情况下优选在液体注入口61的上方位置形成开口部32。这种情况下也能够将能够容纳的墨水容量设置得较大。
·在液体容纳体28上也可以不设置流动限制部60a或上限部63a。并且,在目视确认部63上也可以设置表示墨水量即将用尽的下限部 (图中未示出)。另外,例如也可以将表示一半的量的刻度等设置在目视确认部63上。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若印刷装置12为能够向介质进行印刷的印刷装置,则也可以是点阵式打印机或激光打印机。并且,印刷装置12也可以是仅具备印刷功能的单独结构,不包含在复合机中的印刷装置12。进而,印刷装置12并不局限于串行式打印机,也可以是行式打印机或页式打印机。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虽然记载了使用四色墨水的印刷装置12,但既可以是仅使用一色墨水的印刷装置12,也可以是使用两色、三色或五色以上的墨水的印刷装置12。只要液体容纳室59的数目或液体供给管50等的数目与使用的墨水的颜色数目对应即可。
·液体容纳体28既可以按照每种墨水颜色而独立地形成,也可以是多种颜色(可以是所有的颜色)的液体容纳体28通过一体成形而形成一体。
·介质并不局限于纸张P,也可以是树脂制的膜、金属箔、金属膜、树脂与金属的组合体膜(层压膜)、纺织品、无纺布、陶瓷片等。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印刷装置12也可以是喷射、喷吐墨水以外的其他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另外,作为变为微小量的液滴而从液体喷射装置喷出的液体的状态,包括粒状、泪状、拖尾成丝状的状态。此外,这里所说的“液体”,只要是能够从液体喷射装置喷射的材料即可。例如,“液体”只要是物质处于液相时的状态的材料即可,高粘度或低粘度的液状体、溶胶、凝胶、其他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体树脂、液态金属(金属溶液)这样的流状体也包括在“液体”中。另外,不限于作为物质的一种状态的液体,由颜料或金属颗粒等固态物形成的功能材料的粒子溶解、分散或者混合在溶剂中而形成的物质等也包括在“液体”中。作为液体的代表性的例子,可列举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墨水或液晶等。此处,所谓墨水包含一般的水性墨水、油性墨水、以及凝胶墨水、热熔墨水等各种液体组合物。
·另外,上述变形例也可以进行适当的组合。

Claims (9)

1.一种液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液体容纳体,其具有能够容纳液体的液体容纳室和能够向该液体容纳室注入所述液体的液体注入口;
外部封装部件,其至少从外侧覆盖所述液体容纳体的除了设置所述液体注入口的部分以外的部分,且在与设置有所述液体注入口的部分对应的位置具有开口部;以及
密封部件,其设置在所述液体注入口的周围,且密封所述外部封装部件的所述开口部与所述液体注入口的外周之间的间隙,
所述液体供给装置构成为能够从所述液体容纳体向印刷部供给所述液体,所述印刷部利用所述液体对介质进行印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部件具有凹部,该凹部能够贮留从所述液体注入口侧向所述密封部件上漏出的所述液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部封装部件由液体容纳体外壳构成,该液体容纳体外壳与容纳所述印刷部的箱体不同且覆盖所述液体容纳体。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部封装部件由容纳所述印刷部的箱体和与该箱体共同覆盖所述液体容纳体的液体容纳体外壳这两者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部封装部件具有将所述液体向远离所述印刷部的方向引导的液体引导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堵塞所述液体注入口的栓部件,
所述密封部件与所述栓部件一体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部件为第一密封部件,还具备与该第一密封部件不同的第二密封部件,
所述液体容纳体具有能够目视确认容纳在所述液体容纳室的所述液体的余量的目视确认部,覆盖所述液体容纳体的所述外部封装部件具有使所述目视确认部露出的露出部,
所述第二密封部件以密封所述目视确认部与所述外部封装部件之间的间隙的方式设置在所述露出部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密封部件与堵塞所述液体容纳体的所述液体注入口的栓部件一体设置。
9.一种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利用液体对介质进行印刷的印刷部;以及
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体供给装置。
CN201680017497.5A 2015-03-30 2016-03-29 液体供给装置以及印刷装置 Active CN10740592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70368 2015-03-30
JP2015-070368 2015-03-30
JP2015-210073 2015-10-26
JP2015210073 2015-10-26
PCT/JP2016/060036 WO2016158912A1 (ja) 2015-03-30 2016-03-29 液体供給装置及び印刷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05926A CN107405926A (zh) 2017-11-28
CN107405926B true CN107405926B (zh) 2019-04-26

Family

ID=570060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17497.5A Active CN107405926B (zh) 2015-03-30 2016-03-29 液体供给装置以及印刷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0105961B2 (zh)
EP (1) EP3290213A4 (zh)
JP (1) JP6744587B2 (zh)
CN (1) CN107405926B (zh)
PH (1) PH12017501710A1 (zh)
TW (1) TW201641310A (zh)
WO (1) WO201615891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88427B2 (ja) * 2017-05-31 2021-06-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供給装置
JP7062949B2 (ja) * 2017-12-27 2022-05-0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
CN110053358A (zh) * 2018-01-18 2019-07-2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喷墨打印机
US10882315B2 (en) * 2018-04-27 2021-01-05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US11768215B2 (en) * 2019-01-04 2023-09-26 Funai Electric Co., Ltd. Digital dispense system cartridge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28323A (zh) * 2005-01-10 2008-02-20 西尔弗布鲁克研究有限公司 喷墨打印头制造方法
JP2010058429A (ja) * 2008-09-05 2010-03-18 Konica Minolta Ij Technologies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用インク供給装置
CN102248801A (zh) * 2010-05-21 2011-11-23 佳能株式会社 液体盒和液体喷射装置
CN102381042A (zh) * 2010-09-03 2012-03-2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供应系统以及具有该液体供应系统的液体消耗装置
CN102741052A (zh) * 2009-12-16 2012-10-17 好利获得股份公司 用于喷墨打印头的保护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357496B2 (en) * 2005-12-05 2008-04-15 Silverbrook Research Pty Ltd Inkjet printhead assembly with resilient ink connectors
JP2010023423A (ja) * 2008-07-23 2010-02-04 Seiko Epson Corp 液体供給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KR101953429B1 (ko) 2012-08-10 2019-02-28 세이코 엡슨 가부시키가이샤 액체 수용체, 액체 소비 장치, 액체 공급 시스템 및 액체 수용체 유닛
JP6115080B2 (ja) * 2012-08-10 2017-04-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供給システム、液体収容体、液体消費装置
JP6155598B2 (ja) * 2012-08-10 2017-07-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消費装置、液体供給システム
JP6007683B2 (ja) * 2012-08-31 2016-10-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
JP6182839B2 (ja) * 2012-08-31 2017-08-2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供給装置
US8733910B1 (en) * 2013-01-30 2014-05-27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Unitary multiple seal mechanism
TWI599492B (zh) * 2013-03-01 2017-09-21 Seiko Epson Corp Ink tank unit, ink jet printer, ink tank
JP3195678U (ja) * 2014-11-14 2015-01-29 義明 河内 液溜め用パッキン付き容器
WO2016093304A1 (ja) * 2014-12-10 2016-06-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収容ユニットと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6476888B2 (ja) * 2015-01-19 2019-03-0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タンク
JP6503801B2 (ja) * 2015-03-12 2019-04-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体ユニット、及び、液体収容体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28323A (zh) * 2005-01-10 2008-02-20 西尔弗布鲁克研究有限公司 喷墨打印头制造方法
JP2010058429A (ja) * 2008-09-05 2010-03-18 Konica Minolta Ij Technologies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用インク供給装置
CN102741052A (zh) * 2009-12-16 2012-10-17 好利获得股份公司 用于喷墨打印头的保护装置
CN102248801A (zh) * 2010-05-21 2011-11-23 佳能株式会社 液体盒和液体喷射装置
CN102381042A (zh) * 2010-09-03 2012-03-2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供应系统以及具有该液体供应系统的液体消耗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41310A (zh) 2016-12-01
US20180072067A1 (en) 2018-03-15
US10105961B2 (en) 2018-10-23
CN107405926A (zh) 2017-11-28
JPWO2016158912A1 (ja) 2018-01-25
EP3290213A4 (en) 2018-12-26
JP6744587B2 (ja) 2020-08-19
EP3290213A1 (en) 2018-03-07
WO2016158912A1 (ja) 2016-10-06
PH12017501710A1 (en) 2018-03-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05926B (zh) 液体供给装置以及印刷装置
CN104723683B (zh) 液体供给单元
CN207291315U (zh) 墨水补充容器和墨水补充系统
US9889671B2 (en) Liquid container, liquid container unit, and liquid supply apparatus
TWI616353B (zh) Container unit and liquid injection system
CN107405925B (zh) 印刷装置
JP5644279B2 (ja) 液体収容容器、及び、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CN107428171A (zh) 印刷装置
TW201240738A (en) Liquid fill container
US9868290B2 (en) Liquid container, liquid supply device and liquid jet system
US10338517B2 (en) Waste liquid container and attachment
JP2017035818A (ja) 印刷装置
JP6547943B2 (ja) 印刷装置
JP6237683B2 (ja) 印刷装置
JP6536125B2 (ja) 印刷装置
US20240109333A1 (en) Liquid storage container and liquid ejection apparat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