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404376A - 用于传送和解码参考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传送和解码参考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404376A
CN107404376A CN201710750149.5A CN201710750149A CN107404376A CN 107404376 A CN107404376 A CN 107404376A CN 201710750149 A CN201710750149 A CN 201710750149A CN 107404376 A CN107404376 A CN 1074043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dm
subgroups
reference signal
cdm subgroups
orthogonal cove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75014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旸
宋兴华
汪剑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ricsson China Communication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Ericsson China Communication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ricsson China Communications Co Ltd filed Critical Ericsson China Communications Co Ltd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1080067432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02972074A/zh
Publication of CN1074043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0437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03Signal structure ensuring backward compatibility with legacy syste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3/00Code 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3/0003Code application, i.e. aspects relating to how codes are applied to form multiplexed cha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3/00Code 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3/0007Code type
    • H04J13/004Orthogo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3/00Code 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3/0007Code type
    • H04J13/004Orthogonal
    • H04J13/0048Wals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3/00Code 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3/16Code allocation
    • H04J13/18Allocation of orthogonal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02Channel estimation
    • H04L25/022Channel estimation of frequency respons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02Channel estimation
    • H04L25/0224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sounding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02Channel estimation
    • H04L25/0224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sounding signals
    • H04L25/0228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sounding signals with direct estimation from sounding signals
    • H04L25/023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sounding signals with direct estimation from sounding signals with extension to other symbols
    • H04L25/0232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sounding signals with direct estimation from sounding signals with extension to other symbols by interpolation between sounding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1Details of reference signals
    • H04L27/2613Structure of the reference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14Peak power aspects
    • H04L27/262Reduction thereof by selection of pilot symb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04L5/0051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of dedicated pilots, i.e. pilots destined for a single user or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2Arrangements for optimis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14Three-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16Time-frequency-co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08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delivery, e.g. discovery data deliver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名称是用于传送和解码参考信号的方法和装置。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无线电网络节点中提供了用于通过天线端口传送参考信号的方法,其中,参考信号在码分复用CDM群组中传送。CDM群组包括至少两个CDM子群组,每个CDM子群组在不同子载波上传送。每个CDM子群组包括资源单元。在第一步骤中,无线电网络节点使用正交覆盖码在第一CDM子群组内传送参考信号。第一CDM子群组包括在第一时隙和一随后时隙中的资源单元。在又一步骤中,无线电网络节点使用正交覆盖码的置换在第二CDM子群组内传送参考信号。第二CDM子群组包括在第一时隙和第二时隙中的资源单元。正交覆盖码的置换以此类方式选择,以便通过只应用正交覆盖码到在第一时隙中包括的CDM群组中的资源单元,使得能够在频率域中将参考信号解码。

Description

用于传送和解码参考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1080067432.4、申请日为2010年6月24日、发明名称为“用于传送和解码参考信号的方法和装置”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传送参考信号的方法和装置,以及涉及用于将参考信号解码的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负责通用移动电信系统(UMTS)和长期演进(LTE)的标准化。有关LTE的3GPP工作也称为演进通用地面接入网络(E-UTRAN)。LTE是用于实现能够在下行链路中和上行链路中均达到高数据率的高速基于分组的通信的技术,并且被视为相对于UMTS的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为支持高数据率,LTE允许多达20 MHz的系统带宽。LTE也能够在不同频带中操作,并且能够在至少频分双工(FDD)和时分双工(TDD)模式中操作。在LTE中使用的调制技术或传送方法称为正交频分复用(OFDM)。LTE的第一版预期提供300 Mbps的峰值速率、例如5 ms或更低的无线电网络延迟、频谱效率的大幅增大及设计成简化网络操作,降低成本的网络体系结构等。
对于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例如,国际移动电信(IMT)高级和/或LTE高级(它是LTE的演进),在讨论对多达100 MHz的带宽的支持。在LTE和LTE高级中,无线电基站称为eNB或eNodeB,其中,“e”表示演进。此外,可使用带有预编码和/或波束成形技术的多个天线以便提供高数据率到用户设备(UE)。因此,LTE和LTE高级均构成多输入多输出(MIMO)无线电系统的示例。基于MIMO和OFDM的系统的另一示例是全球微波接入互操作性(WiMAX)。由于LTE高级是LTE的演进,因此,后向兼容性是重要的,使得LTE高级能够部署在LTE已经占用的频谱中。
在也称为3GPP第10版的LTE高级中,应支持多达8层传送以便满足LTE高级下行链路频率效率30bps/Hz。这可通过利用例如使用8个传送天线和8个接收天线的8×8高阶MIMO等某种高级天线配置实现。在本文档通篇中,将使用术语“天线端口”而不是天线以强调引用的内容不一定对应于单个物理天线。
为提供用于随后公开内容的上下文,现在将提供LTE下行链路物理资源结构的简要评述。在诸如LTE等OFDM系统中,将可用物理资源分割到时间和频率网格中。时间维度被分割成子帧,每个子帧包括多个OFDM符号。在LTE和LTE高级中,子帧长度为1 ms,分割成各0.5 ms的两个时隙。称为循环前缀(CP)的保护间隔预附加到每个OFDM符号以便降低符号间干扰。对于普通循环前缀(CP)长度,每子帧OFDM符号的数量为14,这暗示在一个子帧期间,时间量化成14个符号。对于扩展循环前缀长度,每子帧有12个OFDM符号。频率对应于OFDM符号中的子载波,并且子载波的数量根据使用的系统带宽而改变。时间频率网格内的每个框表示用于一个符号期间的单个子载波,并且称为资源单元。资源单元的最小可调度单元称为物理资源块(PRB)或简称为资源块(RB)。在LTE和LTE高级中,资源块跨12个子载波和0.5ms,即视循环前缀长度而定,为7或6个OFDM符号。然而,资源块在时间域中成对分配。因此,1ms的LTE子帧是两个资源块宽。
也有由三个字段组成的特殊类型的LTE子帧:下行链路导频时隙(DwPTS)、保护期间(GP)和上行链路导频时隙(UpPTS)。此特殊子帧用于在TDD模式中的下行链路到上行链路切换。GP字段的持续时间根据UE从接收到发送的切换所用的时长,并且也根据从基站到UE的信号传播时间而改变。DwPTS字段携带同步和用户数据及用于传送调度和控制信息的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由于总子帧持续时间固定为1 ms,因此,DwPTS和UpPTS字段的持续时间基于GP字段的持续时间进行调整。
参考信号是在OFDM时间频率网格中在预确定的位置插入的已知信号。此已知信号的存在允许UE估计下行链路信道,使得它可执行相干信道解调。对于LTE,已同意将引入多达8个UE特定参考信号(RS)用于信道解调的目的。UE特定参考信号也称为解调RS或DM-RS。因此,每个天线端口传送一个DM-RS,该信号特定于该天线端口及传送引导到的UE。
参考信号通常根据在时间和频率中预定义的模式传送,使得UE知道在何处找到信号。带有普通循环前缀(CP)的支持多达秩8的现有技术DM-RS模式在图1中示出。表述“秩”或传送秩指可通过无线信道可靠传送的独立数据流或空间层的数量。在所述上下文中,秩可理解为支持的传送天线端口的最大数量。
图1示出用于普通子帧(即非特殊子帧)的时间频率网格。网格中的每行表示一个子载波,并且每列表示一个OFDM符号。前三个OFDM符号以浅灰色渲染,以指示这些符号可保留用于控制信令。如上所述,网格覆盖两个LTE时隙。图1的DM-RS模式支持总共8个DM-RS天线端口。该模式展现了每层12个RE的DM-RS开销;也就是说,每个天线端口将每子帧使用12个RE来传送参考信号。例如,一个天线端口将在由图1中填有斜线的12个方格表示的RE中传送参考信号。如下面将进一步解释的一样,8个DM-RS天线端口由CDM和FDM的组合分开。应理解的是,也可传送其它种类的参考信号;然而,为简明起见,已从图1中省略了这些信号。
多达两个码分复用(CDM)群组保留用于DM-RS,其中,每个CDM群组对每物理资源块(PRB)由12个资源单元(RE)组成。在本公开内容的上下文中,CDM群组是用于使用码分复用将来自多个天线端口的参考信号复用的资源单元的群组。因此,图1中带有斜线的12个方格形成一个CDM群组,并且带有水平线的12个方格形成另一CDM群组。每个CDM群组支持最多四层,即最多四个天线端口。两个CDM群组由FDM复用;换而言之,属于第一和第二CDM群组的RE在不同频率(即,子载波)上传送。
如图1中粗黑轮廓110、120所示,每个时隙中有一个CDM簇。
此外,每个CDM群组包括三个CDM子群组,即,共享相同子载波的资源单元的群组。例如,如粗灰轮廓130所示,在图1的时间频率网格的顶行中带有斜线的四个方格形成一个CDM子群组。两个其它子群组由粗灰轮廓140和150指示。每个CDM子群组包括在时间域中的4个RE,并且在每个CDM子群组中,多达四个DM-RS天线端口可复用。
在CDM子群组内参考信号的复用通过跨时间域应用正交覆盖码(orthogonalcover code,OCC)而实现。OCC是全部具有零互相关的码集。因此,由来自该集的两个不同码编码的两个信号将不相互干扰。OCC的一个示例是沃尔什码(Walsh code)。沃尔什码使用长度为N(即具有N个列)的沃尔什矩阵来定义。沃尔什矩阵中的每行是长度为N的一个沃尔什码。例如,长度为4的沃尔什矩阵为:
此矩阵中的每行形成长度为4的一个码,即,码为[1, 1, 1, 1]、[1, -1, 1, -1]、[1,1, -1, -1]和[1, -1, -1, 1]。这四个码相对于彼此全部正交。每个码的单独“1”和“-1”将在下述内容中称为“码元素”。
虽然沃尔什码将在本公开内容通篇中用于例示本发明,但应理解的是,任何OCC均可使用。在本公开内容中提及“应用正交覆盖码”或“使用正交覆盖码传送信号”时,这应理解为指来自相互正交的码集中的一个码,例如,来自沃尔什矩阵的一行。
每个天线端口通过应用正交覆盖码到一个参考信号,来在CDM子群组内传送该信号。如果在一个CDM子群组内复用四个天线端口,则将使用长度为4的OCC,并且四个天线端口的每个端口将使用来自该集的不同码。这允许在接收器侧分开并解码参考信号。
OCC映射的概念已引入用于双层波束成形,旨在达到预期改进eNodeB侧功率利用的完全峰值功率随机化。OCC映射意味着在每个OCC中的码元素以特定模式或特定顺序映射到参考单元。使用长度为2的沃尔什码的OCC映射设计的一个示例在图2中示出。在图2的右下角,示出了长度为2的沃尔什矩阵。由于使用长度为2的码,因此,在此示例中在每个CDM子群组中复用两个天线端口。每个天线端口将传送两个参考信号;一个在第一时隙,一个在第二时隙。第1层(即,第一天线端口)使用来自沃尔什矩阵中第一行的码,即[+1, +1 ]。第二层(即,第二天线端口)使用来自第二行的码[+1, -1 ]。索引a对应于每个码的第一码元素,并且索引b对应于每个码的第二码元素。因此,在第二码[+1, -1 ]中,索引a对应于+1,并且b对应于-1。每个天线端口将通过以图2的时间频率网格中a和b的模式所指示的顺序应用码元素,来将其参考信号编码。
示例可有助于说明编码过程。集中在第一CDM子群组210上,第一天线端口将在此CDM子群组中传送示为X1和X2的两个参考信号。第二天线端口也将在相同CDM子群组210中传送示为Y1和Y2的两个参考信号。由于第一天线端口使用第一沃尔什码,因此,第一天线端口将通过应用对应于[+1, +1]的码元素[a, b],在OFDM符号6和7中将其第一参考信号X1编码。因此,第一天线端口将传送[X1, X1]。第二天线端口也将在OFDM符号6和7中将示为Y1的其第一参考信号编码。它将应用来自第二沃尔什码(即,[+1, -1])的码元素[a, b]。因此,第二天线端口将传送[Y1, -Y1]。这些信号将被叠加,使得在OFDM符号6和7中传送的结果信号为[X1 + Y1, X1 - Y1]。
然而,在第二CDM子群组220(即时间频率网格的第六行)中,两个天线端口将通过以相反顺序应用码元素,来将其参考信号编码。再次集中在OFDM符号6和7上,第一天线端口将使用码[+1, +1],即,[X1, X1]—实际上是相同的码,这是因为反转码元素在此情况下未造成差别—但第二天线端口将使用码[-1, +1],即[-Y1, Y1]。因此,在第二CDM子群组220中在OFDM符号6和7中传送的结果信号将是[X1 - Y1, X1 + Y1]。
为完整性起见,要指出的是,每个天线端口也将在OFDM符号13和14中传送分别示为X2和Y2的第二参考信号。码模式与前面示例中相同,并且在OFDM符号13和14中传送的结果信号可以相同方式推导。
要指出的是,在此示例中,只分配CDM群组1。此外,映射模式在偶数PRB和奇数PRB中不同。完全峰值功率随机化能够在两个相邻PRB之间达到。要理解原因,可考虑参考信号X1和Y1相同的特殊情况,即,X1=X2。使用如上所述相同的示例,在第一CDM子群组210的符号6和7中传送的信号将是[X1 + X1, X1 - X1],即,[2X1, 0]。在第二CDM子群组220中,结果信号将是[X1 - X1, X1 + X1],即,[0, 2X1]。因此,在OFDM符号6中,信号2X1将在第一CDM子群组210中传送,并且0将在第二CDM子群组220中传送。在OFDM符号7中,情况相反,即,0在第一CDM子群组210中,并且2X1在第二CDM子群组220中。这意味着总传送功率电平在OFDM符号6中与在符号7中将是大约相同的。换而言之,传送功率电平在OFDM符号之间得以平衡,这暗示着可避免在符号之间传送功率电平的高峰值。
如上所提及的一样,正交覆盖码的使用使得接收器能够将参考信号解码以便估计信道。因此,在UE侧,通过使用适当的OCC,执行每端口信道估计。换而言之,使用原来用于将信号编码的对应OCC,将每个参考信号解码或解扩。视在一个CDM群组中复用的层数而定,为信道估计应用不同长度OCC。现在将参照图3(a)和3(b),分别描述带有两层和四层的两个示例情况。
●在一个CDM群组中复用多达两层时,能够将长度为2的OCC用于两个时隙中的每个CDM簇340、350,如图3(a)所示。这意味着移动性引入的多普勒影响能够通过将两个CDM簇加权而很好地捕获。
●在一个CDM群组中复用不止两个层时,长度为4的OCC要跨一个子帧中的两个簇使用,如图3(b)所示。长度为4的OCC一般用于高秩情况,即,四个或更多个天线端口。
在UE侧,用于执行基于DM-RS的信道估计的一个常见策略是每PRB应用2×1D滤波器方法,即,先频率域滤波器,然后时间域滤波器。基本原理在图4中示出。频率域滤波和时间域滤波是基于延迟扩展、多普勒和SNR的相应输入而执行。由于不确定的资源分配和带宽,已发现频率域滤波器要求比时间域滤波器更长的处理时间。在一定程度上,频率域滤波器要求的时间变成了阻止在信道估计和其它检测上加速处理的瓶颈,并且这可影响总检测等待时间。
在使用长度为2的OCC执行信道估计时,如图3(a)所示,我们注意到能够利用逐时隙信道估计。也就是说,在第1时隙中的信道估计能够在整个子帧的接收前先执行。这样操作的原因是参考信号在被包括在相同时隙中的两个连续RE中传送。换而言之,将参考信号解码要求的所有信息在单个时隙内可用。由于在第一时隙中收到的信息能够在接收第二时隙的时间内进行处理,因此,这允许减少在第一时隙中频率域滤波器所用的处理时间。这可产生低等待时间信道估计器。
然而,在3GPP第10版中,如上已经解释的一样,长度为4的OCC用于支持在每个CDM群组中多达四层的复用。在通过长度为4的OCC执行信道估计时,如图3(b)所示,使用长度为4的OCC而不是长度为2的OCC。然而,在收到整个子帧前,不能执行长度为4的OCC解扩。这是因为每个参考信号跨四个RE扩展,而四个RE跨两个时隙分布(参见图1)。因此,在常规方案中,在收到两个时隙前,不能执行信道估计。这意味着不能将第一时隙的处理与接收第二时隙并行执行,并且将要求另外的时间,尤其是频域滤波器。因此,在长度为4的OCC情况中执行信道估计时有更高的等待时间风险,这是因为逐时隙信道估计是不可能的,如对于长度为2的OCC的情况一样。另外,就长度为4的OCC而言,由于需要在两个时隙中均考虑码解扩,因此,不能很好地克服多普勒影响。
此外,图2所示OCC映射模式实现了如上所述在两个RB内的完全峰值功率随机化,但只为普通循环前缀(CP)长度实现。因此,需要用于使得能够在扩展CP情况下和/或为包括DwPTS字段(下行链路导频时隙)的特殊子帧也实现完全峰值功率随机化的机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在执行信道估计时降低等待时间的机制。
一些实施例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使得能够在扩展CP情况下和/或为包括DwPTS字段(下行链路导频时隙)的特殊子帧实现完全峰值功率随机化的机制。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该目的通过提供带有从长度为2的OCC映射的简单扩展的用于普通循环前缀(CP)的低复杂性长度为4的OCC映射模式而得以实现,该模式基本上保持与诸如3GPP第9版中定义的模式等现有技术映射模式的后向兼容性,并且提供每PRB 2D正交性以能够实现每时隙处理。
另外,一些实施例通过再使用在3GPP第9版中应用的相同机制,提供用于扩展CP的低复杂性长度为2的OCC映射模式,这在一方面能够获得在PRB内的完全峰值功率随机化,另一方面保持了每PRB 2D正交性属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OCC映射提供用于普通CP和扩展CP,其中,提议长度为4的OCC映射用于普通CP,并且提议长度为2的OCC映射用于扩展CP。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无线电网络节点中提供了用于通过天线端口传送参考信号的方法,其中,参考信号在码分复用CDM群组中传送。CDM群组包括至少两个CDM子群组,每个CDM子群组在不同子载波上传送。每个CDM子群组包括资源单元。在第一步骤中,无线电网络节点使用正交覆盖码在第一CDM子群组内传送参考信号。第一CDM子群组包括在第一时隙和一随后时隙中的资源单元。在又一步骤中,无线电网络节点使用正交覆盖码的置换在第二CDM子群组内传送参考信号。第二CDM子群组包括在第一时隙和第二时隙中的资源单元。正交覆盖码的置换以此类方式选择,以便通过只应用正交覆盖码到在第一时隙中包括的CDM群组中的资源单元,使得能够在频率域中将参考信号解码。
在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在用户设备中用于将在码分复用CDM群组中收到的参考信号解码的方法。CDM群组包括至少两个CDM子群组,每个CDM子群组在不同子载波上收到。每个CDM子群组包括在第一时隙和一随后时隙中的资源单元。在第一步骤中,UE在第一时隙中接收在第一CDM子群组中包括的资源单元的第一集和在第二CDM子群组中包括的资源单元的第二集。UE通过应用正交覆盖码到资源单元的第一和第二集,将参考信号解码。
在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在无线电网络节点中用于传送参考信号的方法,其中,第一参考信号在第一码分复用CDM群组中传送,并且第二参考信号在第二CDM群组中传送。每个CDM群组包括至少两个CDM子群组,并且每个CDM子群组包括资源单元。无线电网络节点使用正交覆盖码在第一CDM子群组内和使用正交覆盖码的置换在第二CDM子群组内传送第一参考信号。此外,无线电网络节点使用正交覆盖码在第三CDM子群组内和使用正交覆盖码的置换在第四CDM子群组内传送第二参考信号。正交覆盖码的置换以此类方式选择,以便能够实现在单个资源块内的峰值功率随机化。
在本发明的特定实施例中,在不同CDM群组之间置换正交覆盖码。通过置换码,即,更改码元素的顺序,确保了每个码元素将在单个子帧内应用到某个参考信号至少一次。这暗示UE将在第一子帧中接收足够的信息,能够将参考信号解码;它可通过在频率域而不是时间域中或在除时间域中之外还在频率域中应用OCC来进行此操作。因此,可利用每PRB 2D正交性以能够实现每时隙处理。
至少一些实施例的又一优点是低复杂性实现。这是由于使用了是现有长度为2的OCC映射的扩展或再使用的参考信号模式。
一些实施例仍有的又一优点是为普通CP情况保持与3GPP第9版映射模式的后向兼容性。
另一优点是通过移位和/或置换正交覆盖码,可完全或部分获得峰值功率随机化。在一些特殊实施例中,在两个PRB内实现完全峰值功率随机化。其它实施例获得在单个PRB内的峰值功率随机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参考信号模式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参考信号模式的示意图。
图3是示出参考信号模式的示意图。
图4是示出一部分信道估计过程的图形。
图5是示出参考信号模式的示意图。
图6是示出示例方法的流程图。
图7是示出参考信号模式的示意图。
图8是示出示例方法的流程图。
图8a是示出在不同方法的性能比较的图形。
图9是示出参考信号模式的示意图。
图10是示出示例方法的流程图。
图11是示出参考信号模式的示意图。
图12是示出参考信号模式的示意图。
图13是示出示例方法的流程图。
图14是示出参考信号模式的示意图。
图15是示出示例方法的流程图。
图16是示出示例无线电网络节点的示意框图。
图17是示出示例用户设备的示意框图。
缩略词
3GPP 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
CDM 码分复用
DwPTS 下行链路导频时隙
DM-RS 解调参考信号
FDD 频分双工
FDM 频分复用
LTE 长期演进
MIMO 多输入多输出
OCC 正交覆盖码
OFDM 正交频分复用
PRB 物理资源块
TDD 时分双工。
具体实施方式
应注意的是,虽然在此公开内容中已使用来自3GPP LTE的术语来例示本发明,但这不应视为将本发明的范围仅限于上述系统。诸如WiMax等其它无线系统也可从利用本公开内容内涵盖的构想中受益。
在OCC设计中,通常应用三个准则:后向兼容性、2D正交性属性和峰值功率随机化。这些准则的一个或多个准则将由至少一些以下实施例满足。
如上所述,长度为4的OCC可用于支持在每个CDM群组中多达四层(即,天线端口)的复用。如果使用两个CDM群组,则能够支持总共多达八个天线端口,即,在每个CDM群组中四个天线端口。然而,长度为4的OCC的使用将促使每个参考信号跨两个时隙中的四个资源单元扩展。这导致增大的检测等待时间,这是因为UE在能够开始将参考信号解码前必须等待第二时隙。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通过利用修改的OCC映射模式降低等待时间,其通过不在单个CDM子群组内在时间域中应用OCC,或者除在单个CDB子群组内在时间域中应用OCC外,在两个或更多个CDM子群组内在频率域中应用正交覆盖码,使得基于在第一时隙中的信息将参考信号解码是可能的。
现在将参照图5和图6,描述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在无线电网络节点中用于传送参考信号的方法。图5是示出OCC映射模式的时间频率网格,其中,通过OCC映射,在频率域中跨两个相邻的CDM子群组构建长度为4的OCC。在网格中的字母a、b、c和d对应于沃尔什码中的不同码元素,类似于上面结合图2所述的示例。长度为4的沃尔什码在时间频率网格的右侧显示。由于在此示例中使用长度为4的码,因此,需要四个字母表示不同码元素。例如,第二天线端口将使用来自矩阵的第二行的沃尔什码[1, -1, 1, -1]将其参考信号编码,并且字母a、b、c和d对应于此行中的不同码元素,即,a=1,b=-1,c=1以及d=-1。第三天线端口将使用第三行中的码[1, 1, -1, -1],即,a=1,b=1,c=-1以及d=-1。
图6是流程图,示出用于传送根据图5的模式的参考信号的示例方法的步骤。方法步骤将从单个天线端口的角度描述。然而,要指出的是,通过如上所述将不同正交覆盖码应用到每个参考信号,在每个CDM子群组内可复用来自多达四个天线端口的信号。因此,应理解的是,多达三个另外的天线端口可同时在执行以下方法步骤;然而,每个天线端口将在使用其自己的特定参考信号和OCC。
因此,根据此实施例,无线电网络节点在包括三个CDM子群组的CDM群组中传送参考信号。每个CDM子群组在不同子载波上传送。在图5中,在网格中顶行(即,第一子载波)中标示为a、b、c和d的四个方格形成一个CDM子群组510。第六行中的对应四个方格形成第二CDM子群组520,并且第十二个群组中的四个方格形成第三CDM子群组。然而,应理解的是,来自两个子载波,来自多达可用数量的子载波的任意数量的CDM群组可用于传送参考信号。每个CDM子群组包括四个资源单元。
现在参照图6,在第一步骤610中,无线电网络节点使用正交覆盖码在第一CDM子群组510内传送参考信号。在第一子载波(即图5中网格的顶行)上传送的第一CDM子群组510包括在第一时隙和一随后时隙中的资源单元。如在图5中能够看到的一样,标示为a和b的RE被包括在第一时隙中,并且标示为c和d的RE被包括在第二时隙中。
在特定实施例中,OCC是长度为4的沃尔什码。作为特定示例,我们考虑来自第三天线端口的传送。第三天线端口在第一CDM子群组510中在传送将表示为Z1的参考信号。将使用码[1, 1, -1, -1],并且将按a、b、c、d(即1、1、-1、-1)的顺序应用码元素。因此,在第一CDM子群组510中由第三天线端口传送的信号将为[Z1, Z1, -Z1, -Z1]。
随后,无线电网络节点在步骤620中在第二CDM子群组520内传送参考信号。第二CDM子群组520也包括在第一时隙和第二时隙中的资源单元。在图5中,第二CDM子群组520对应于在第六子载波(即第六行)中标示为d、c、b、a的RE。在第二CDM子群组520中传送与在第一CDM子群组510中相同的参考信号,即,使用与上述相同的特定示例,第三天线端口将传送参考信号Z1。然而,在第二CDM子群组520中,使用正交覆盖码的置换传送参考信号。也就是说,与第一CDM子群组510相比,在第二CDM子群组520中以不同的顺序应用在OCC中的码元素。正交覆盖码的置换以此类方式选择,以便通过只应用正交覆盖码到在第一时隙中包括的CDM群组中的资源单元,使得能够在频率域中将参考信号解码。
要理解此操作可能的原因,可考虑在第一CDM子群组510中,在第一时隙中应用码元素a和b。然而,在第二CDM子群组520中,由于OCC的置换,在第一时隙中应用码元素d和c。这意味着在第一时隙内将收到通过OCC的所有四个元素(a、b、c和d)编码的信号。因此,通过组合来自第一CDM子群组510的a和b和来自第二CDM子群组520的c和d,UE接收它将RS解码需要的所有信息。
回到第三天线端口的特定示例,在第二CDM子群组520中,第三天线端口将使用置换d、c、b、a(即,-1、-1、1、1)传送参考信号Z1。因此,在第二CDM子群组520中传送的信号为[-Z1, -Z1, Z1, Z1]。现在,前面已提到在第一CDM子群组510中,传送的信号为[Z1, Z1, -Z1, -Z1]。因此,在第一CDM子群组510中的最后两个单元等于在第二CDM子群组520中的前两个单元。因此,在第一时隙中,UE将接收在第一CDM子群组510中的[Z1, Z1]和在第二子群组520中的[-Z1, -Z1]。通过组合第一时隙中来自第一和第二CDM子群组的信号,接收UE获得[Z1, Z1, -Z1, -Z1]。这是与在两个时隙内在第一CDM子群组510中传送的相同信号,并且因此UE现在即使尚未收到第二时隙,它也能够将参考信号Z1解码。
因此,在所述示例中OCC的置换能够实现参考信号的每时隙解码。换而言之,可在每个时隙内处理长度为4的OCC的码解扩。这提供了逐时隙信道估计的可能性。如上已经解释的一样,在此实施例中,长度为4的OCC的码解扩在时间域中不再处理,而是在例如两个相邻CDM子群组等两个CDM子群组内在频率域中处理。然而,在必要时,除在频率域外,还可能在时间域中执行码解扩。
在此实施例的一备选中,置换包括将应用到在第一CDM子群组510中第二时隙中的RE的码元素应用到在第二CDM子群组520中第一时隙中的RE,且反之亦然。也就是说,如果在第一CDM子群组510中,在第一时隙中应用元素a和b,并且在第二时隙中应用c和d,则将在第二CDM子群组520中,在第二时隙中应用元素a和b,并且在第一时隙中应用c和d。
在另一备选中,置换包括在第二CDM子群组520中以相反顺序应用码元素。也就是说,如果在第一CDM子群组510中使用顺序a、b、c、d,则在第二CDM子群组520中将使用相反的顺序d、c、b、a。
现在将参照图7所示模式和图8的流程图,描述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在无线电网络节点中用于传送参考信号的又一方法。
在图7所示OCC映射中,相同模式用于两个CDM群组。如在前面示例中一样,长度为4的沃尔什码用于OCC分配。用于第一CDM群组(即,第一RB的载波1、6和11)的模式与在前面示例中相同。然而,在此示例中,使用包括第一RB的子载波2、7和12的第二CDM群组。因此,在此示例中可支持多达八个天线端口;四个在第一CDM群组,四个在第二CDM群组。每个天线端口将在每个CDM群组中传送一个参考信号,并且使用长度为4的沃尔什码在时间域中跨四个RE扩展参考信号。
现在参照图8,在第一步骤810中,无线电网络节点使用正交覆盖码在第一CDM子群组710内传送参考信号。在第一子载波(即图7中网格的顶行)中传送的第一CDM子群组710包括在第一时隙和一随后时隙中的资源单元。如在图7中能够看到的一样,标示为a和b的RE在第一时隙中传送,并且标示为c和d的RE在第二时隙中传送。
在步骤820中,无线电网络节点在也包括在第一时隙和第二时隙中的资源单元的第二CDM子群组720内传送参考信号。在图7中,第二CDM子群组720对应于在第六子载波(即第六行)中标示为d、c、b、a的RE。在第二CDM子群组720中传送与在第一CDM子群组710中相同的参考信号。然而,在第二CDM子群组720中,使用正交覆盖码的置换传送参考信号。也就是说,与第一CDM子群组710相比,在第二CDM子群组720中以不同的顺序应用在OCC中的码元素。正交覆盖码的置换以此类方式选择,以便通过只应用正交覆盖码到在第一时隙中包括的CDM群组中的资源单元,使得能够在频率域中将参考信号解码。
方法还包括在第二CDM群组中通过第二天线端口传送第二参考信号。第二CDM群组包括至少两个CDM子群组,每个CDM子群组在不同子载波上传送。每个CDM子群组包括四个资源单元。第二参考信号的传送包括又一步骤830,在该步骤中,网络节点在例如第二子载波等第三CDM子群组730内使用与应用到第一CDM子群组710中第一RS的相同正交覆盖码传送第二参考信号。第三CDM子群组730包括在第一时隙和一随后时隙中的资源单元。
第二参考信号的传送还包括步骤840,在该步骤中,网络节点在例如第7子载波等第四CDM子群组740内使用与应用到第二CDM子群组720中第一RS的正交覆盖码的相同置换传送第二参考信号。第四CDM子群组740包括在第一时隙和随后时隙中的资源单元。
在此实施例的一个备选中,置换包括将应用到在第一CDM子群组710中第二时隙中的RE的码元素应用到在第二CDM子群组720中第一时隙中的RE,且反之亦然。也就是说,如果在第一CDM子群组中,在第一时隙中应用元素a和b,并且在第二时隙中应用c和d,则将在第二CDM子群组720中,在第二时隙中应用元素a和b,并且在第一时隙中应用c和d。
在另一备选中,置换包括在第二CDM子群组720中以相反顺序应用码元素。也就是说,如果在第一CDM子群组710中使用顺序a、b、c、d,则在第二CDM子群组720中将使用相反的顺序d、c、b、a。
在一备选中,在两个资源块内将第一CDM子群组(710)与第二CDM子群组(720)重复相同次数。例如,在图7所示模式中,在两个资源块的过程内将第一CDM子群组(710)传送三次,并且也将第二CDM子群组(720)传送三次。这样,在两个连续PRB内实现了峰值功率随机化。要指出的是,此备选也可应用到上面结合图5和6所述的其中只使用一个CDM群组的模式。
在一些其它备选中,在两个资源块内将第三CDM子群组(730)与第四CDM子群组(740)重复相同次数。类似于上述备选,这进一步改进了峰值功率随机化。
如上所述,在此示例中在两个CDM群组中均使用相同模式,这提供了低复杂性实现。此实施例的其它关键特性有:
-通过现有长度为2的OCC映射的简单扩展的低复杂性实现。也就是说,就秩1-2而言,在c和d分别等于a和b时,模式与现有技术长度为2的OCC映射相同。这也暗示在CDM群组1中只分配两层时,长度为2的OCC映射模式是后向兼容的。
-如上所述,每个CDM群组能够提供每PRB 2D正交性以能够实现每时隙处理。
-可达到部分峰值功率随机化。在所述示例中,峰值功率随机化跨两个连续PRB实现。
-该模式也适用于DwPTS的DM-RS模式。
图8a中的图形示出在频率域中执行解扩的所述示例方法与在时间域中解扩的现有技术方法之间的性能比较。我们注意到,预期这两个方法在3km/h中实现类似性能,但随着速度增大,频率域方法表现更佳,并且能够获得相当大的增益。因此,可预期频率域方法的两个优点:1)通过能够实现逐时隙处理,尤其是对于高秩传送,即,两个时隙能够独立处理,能够有效地降低处理时间;2)通过将两个时隙之间的多普勒影响考虑在内,即,通过使用适当的多普勒因数将第二时隙加权,可改进性能。原则上,在高秩传送中,预期更少频率选择性信道支持此特征。
现在将参照图9所示模式和图10的流程图,描述在无线电网络节点中用于传送参考信号的又一示例方法。
在图9所示OCC映射中,不同的OCC映射用于两个CDM群组,两个群组之间带有CDM群组特定的移位。此处,如在前面示例中一样,长度为4的沃尔什码用于OCC分配。
图10的方法步骤基本对应于图8的那些步骤。然而,一个不同之处是在步骤1030中传送第三CDM群组时,使用在第一子群组中使用的OCC的移位版本进行此操作。例如,在图9中在第一CDM子群组(即第一子载波)中应用的码元素是a、b、c、d。然而,在第三CDM子群组(即第二子载波)中,码元素以移位的顺序应用为c、d、a、b。
除结合图7和8的实施例已经描述的优点外,能够通过正交覆盖码的移位,利用进一步的峰值功率随机化。峰值功率随机化由于在频率域中交替的码元素而得以改进。然而,由于在CDM群组之间的码移位,图9的模式稍微更复杂。
现在将参照图11-13,描述根据又一实施例的在例如eNodeB等网络节点中用于传送参考信号的方法。分别在图11和12中所示的OCC映射模式表示在使用扩展循环前缀(CP)时用于普通子帧和带有DwPTS的特殊子帧的两种不同机制。图11示出为两个CDM群组应用的相同模式,而图12示出为相应CDM群组应用的不同模式。此处使用长度为2的沃尔什码。
在此示例中,在第一码分复用CDM群组中传送第一参考信号,并且在第二CDM群组中传送第二参考信号。每个CDM群组包括至少两个CDM子群组,并且每个CDM子群组包括两个资源单元。
方法步骤在图13的流程图中示出。在第一步骤1310中,网络节点使用正交覆盖码在第一CDM子群组内和使用正交覆盖码的置换在第二CDM子群组内传送第一参考信号。
在又一步骤1320中,网络节点使用正交覆盖码在第三CDM子群组内和使用正交覆盖码的置换在第四CDM子群组内传送第二参考信号。正交覆盖码的置换以此类方式选择,以便能够实现在单个资源块内的峰值功率随机化。
在一个变型中,置换包括反转码元素的顺序。这在图11中示出,其中,在第一CDM子群组1110和第三CDM子群组1130中的码元素a、b反转变成在第二CDM子群组1120和第四CDM子群组1140中的b、a。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一个资源块内将第一CDM子群组与第二CDM子群组重复相同次数。
在一些其它实施例中,在一个资源块内将第三CDM子群组与第四CDM子群组重复相同次数。
在诸如图12所示变型等一些变型中,与在第一CDM子群组中使用的正交覆盖码相比,在第三CDM子群组中使用的正交覆盖码已移位。换而言之,在第一与第二CDM群组之间将OCC移位。在其它变型中,以与在第一CDM子群组中使用的正交覆盖码相同的顺序,应用在第三CDM子群组中使用的正交覆盖码。也就是说,在两个CDM群组中使用相同模式。
在所述示例中,正交覆盖码是长度为2的沃尔什码。
应理解的是,虽然所述示例是从单个天线端口的角度描述,但在第一CDM子群组和第二CDM子群组内,可复用来自多达两个天线端口的参考信号,不同的正交覆盖码用于两个天线端口的每个端口。此外,在第三CDM子群组和第四CDM子群组内,可复用来自两个另外天线端口的参考信号,不同的正交覆盖码用于两个另外天线端口的每个端口。
所述示例的优点是在一个PRB内可达到完全峰值功率随机化。这是因为OCC已置换,使得码元素在频率域中交替。例如,在图12(a)所示模式中,在第五个OFDM符号中出现了四次码元素“a”和四次码元素“b”。这同样适用于第六、第十三和第十四个OFDM符号。这暗示天线端口传送功率在单个PRB内的不同OFDM符号之间取得平衡,由此降低功率峰值。
所述示例的一些其它特性是:
●基于示例DM-RS模式设计长度为2的OCC映射,其中,长度为2的OCC用于信道估计。此处假设在扩展CP情况中将只支持秩1-4。因此,每个CDM群组支持多达两层。
●所述示例将在普通CP中应用的相同机制再用于扩展CP,这降低了实现复杂性。
●OCC映射模式对于偶数和奇数PRB是相同的。
●能够每PRB每时隙利用时间频率2D正交性。
图14示出用于使用普通CP的DwPTS的示例DM-RS。要指出的是,本文中描述的各种实施例也适用于此模式。具体而言,在图14的最右网格中,在CDM子群组中携带参考信号的所有四个RE被包括在第一时隙中。然而,此处可使用用于在第一与第二CDM子群组之间码元素的置换的相同原理。例如,如果在第一CDM子群组中应用码元素a、b、c和d,则置换的码例如可以是d、a、b、c。其它可能性例如是a、d、b、c或a、b、d、c。此外,与在第一CDM群组中的OCC相比,可将在第二CDM群组中应用的OCC移位或不移位。类似于上面结合图11-13所述的实施例,OCC的置换可以此类方式选择,以便能够实现峰值功率随机化。
现在将参照图7的模式和图15中的流程图,描述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在用户设备中用于将参考信号解码的方法。在CDM群组中接收参考信号,CDM群组包括至少两个CDM子群组。每个CDM子群组在不同子载波上收到,并且每个CDM子群组包括在第一时隙和一随后时隙中的资源单元。
在第一时隙中,UE接收在第一CDM子群组710中包括的资源单元的第一集中的第一信号和在第二CDM子群组720中包括的资源单元的第二集中的第二信号。作为特定示例,第一信号在CDM子群组710中标示为“a”和“b”的RE中收到,并且第二信号在CDM子群组720中标示为“d”和“c”的RE中收到。
UE通过应用正交覆盖码到资源单元的第一和第二集中的信号,将参考信号解码。如在图7中能够看到的一样,第一信号对应于已使用码元素a和b编码的参考信号,第二信号对应于相同参考信号,但使用码元素c和d编码。第一和第二信号一起包含恢复原参考信号的足够信息。因此,UE能够基于在第一时隙中收到的信息将RS解码,并且不必等待第二时隙到达。
在此实施例的变型中,UE将在第二CDM群组中收到的第二参考信号解码。第二CDM群组包括至少两个CDM子群组,每个CDM子群组在不同子载波上收到。每个CDM子群组包括在第一时隙和一随后时隙中的资源单元。UE在第一时隙中接收在第三CDM子群组730中包括的资源单元集中的第三信号和在第四CDM子群组740中包括的资源单元集中的第四信号。类似于上述内容,第三和第四信号每个包含UE通过应用正交覆盖码到资源单元的第三和第四集,将第二参考信号解码。
在一些变型中,每个CDM子群组包括四个RE,其中的两个RE被包括在第一时隙中。
要指出的是,通过如上所述将不同正交覆盖码应用到每个参考信号,在每个CDM子群组内可复用来自多达四个天线端口的信号。因此,在又一实施例中,UE通过将用于每个参考信号的不同正交覆盖码应用到第一和第二信号,将对应于在第一CDM群组内复用的三个另外天线端口的三个另外参考信号解码。此处应理解的是,在几个参考信号在相同CDM子群组内复用时,不同正交覆盖码必须来自OCC的相同集,使得码全部相互正交。例如,不同码可来自长度为4的沃尔什矩阵的不同行。
在仍有的又一实施例中,UE通过将用于每个参考信号的不同正交覆盖码应用到第三和第四信号,将对应于在第二CDM群组中复用的三个另外天线端口的三个信号解码。因此,在此实施例中,将总共八个参考信号解码,每个CDM群组中四个参考信号。
配置成根据上述一些实施例传送参考信号的无线电网络节点在图16中示出。无线电网络节点1600例如能够实现为LTE eNodeB。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的无线电网络节点1600包括配置成执行本文中公开的用于传送参考信号的功能的一个或多个处理电路1610、1620,诸如微处理器,收发器电路1620或其它计算机/数字处理电路。虽然图16示出配有八个天线端口的网络节点,但应理解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网络节点1600可具有另一数量的天线端口,例如,两个或四个。
在一个示例中,一个或多个处理电路1610、1620配置成使用正交覆盖码在第一CDM子群组内传送参考信号,第一CDM子群组包括在第一时隙和一随后时隙中的资源单元。此外,一个或多个处理电路1610、1620配置成使用正交覆盖码的置换在第二CDM子群组内传送参考信号,其中,第二CDM子群组包括在第一时隙和第二时隙中的资源单元。一个或多个处理电路1610、1620还配置成以此类方式选择正交覆盖码的置换,以便使得能够在频率域中将参考信号解码。也就是说,接收UE可通过只应用正交覆盖码到在第一时隙中包括的CDM群组中的资源单元,将信号解码。
在此实施例的一些变型中,一个或多个处理电路1610、1620配置成在第二CDM群组中通过第二天线端口传送第二参考信号,第二CDM群组包括至少两个CDM子群组,每个CDM子群组在不同子载波上传送,每个CDM子群组包括一个或多个资源单元。为执行第二参考信号的此传送,一个或多个处理电路1610、1620配置成使用正交覆盖码在第三CDM子群组730内传送830第二参考信号,第三CDM子群组730包括在第一时隙和一随后时隙中的资源单元。此外,一个或多个处理电路1610、1620配置成使用正交覆盖码的第二置换在第四CDM子群组740内传送840第二参考信号,第四CDM子群组740包括在第一时隙和该随后时隙中的资源单元。一个或多个处理电路1610、1620配置成以此类方式选择正交覆盖码的第二置换,以便通过只应用正交覆盖码到在第一时隙中包括的第二CDM群组中的资源单元,使得能够在频率域中将第二参考信号解码。
在一些变型中,一个或多个处理电路1610、1620配置成使用正交覆盖码在第三CDM子群组730中传送第二参考信号,该正交覆盖码与在第一CDM子群组710中使用的正交覆盖码相比,例如使用循环移位已移位。也就是说,在第一与第二CDM群组之间将OCC移位。
在其它变型中,一个或多个处理电路1610、1620配置成以与在第一CDM子群组710中使用的正交覆盖码相同的顺序,应用在第三CDM子群组730中使用的正交覆盖码。
在一些变型中,正交覆盖码是沃尔什码。在特定变型中,OCC长度为4,并且每个CDM子群组包括四个资源单元。
在一些变型中,一个或多个处理电路1610、1620配置成通过将正交覆盖码移位,执行正交覆盖码的置换。
在一些变型中,一个或多个处理电路1610、1620配置成通过将应用到在第一CDM子群组510、710中第一时隙中的资源单元的码元素应用到在第二CDM子群组520、720中第二时隙中的资源单元,执行正交覆盖码的置换,且反之亦然。
在一些变型中,一个或多个处理电路1610、1620配置成通过反转码元素的顺序,执行正交覆盖码的置换。
在一些变型中,一个或多个处理电路1610、1620配置成在第一CDM子群组510和第二CDM子群组520内复用来自四个天线端口的参考信号,并且为四个天线端口的每个端口使用不同的正交覆盖码。
在一些其它变型中,一个或多个处理电路1610、1620配置成在第三和第四CDM子群组730、740内复用来自另外四个天线端口的参考信号,并且为另外四个天线端口的每个端口使用不同的正交覆盖码。
在一些变型中,一个或多个处理电路1610、1620配置成在两个资源块内将第一CDM子群组510、710与第二CDM子群组520、720重复相同次数。
在一些其它变型中,一个或多个处理电路1610、1620配置成在两个资源块内将第三CDM子群组730与第四CDM子群组740重复相同次数。
在另一示例中,一个或多个处理电路1610、1620配置成使用正交覆盖码在第一CDM子群组内和使用该正交覆盖码的置换在第二CDM子群组内传送第一参考信号。一个或多个处理电路1610、1620配置成使用正交覆盖码在第三CDM子群组内和使用该正交覆盖码的置换在第四CDM子群组内传送第二参考信号。一个或多个处理电路1610、1620还配置成以此类方式选择正交覆盖码的置换,以便能够实现在单个资源块内的峰值功率随机化。
在此示例的一些变型中,一个或多个处理电路1610、1620配置成通过反转码元素的顺序,执行正交覆盖码的置换。
在一些变型中,一个或多个处理电路1610、1620配置成在一个资源块内将第一CDM子群组与第二CDM子群组重复相同次数。
在一些其它变型中,一个或多个处理电路1610、1620配置成在一个资源块内将第三CDM子群组与第四CDM子群组重复相同次数。
在一些变型中,一个或多个处理电路1610、1620配置成在第三CDM子群组中使用正交覆盖码,该正交覆盖码与在第一CDM子群组中使用的正交覆盖码相比,例如使用循环移位已移位。因此,在第一与第二CDM群组之间将OCC移位。
图17示出配置成根据上述一些实施例将参考信号解码的用户设备1700。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的UE 1700包括配置成执行本文中公开的用于将参考信号解码的功能的一个或多个处理电路1710、1720,诸如微处理器,收发器电路1720或其它计算机/数字处理电路。在一个示例中,UE 1700配置成在第一时隙中接收在第一CDM子群组中包括的资源单元的第一集。UE 1700还配置成在第二时隙中接收在第二CDM子群组中包括的资源单元的第二集。UE 1700也配置成通过应用正交覆盖码到资源单元的第一和第二集,将参考信号解码。
在此示例的一些变型中,一个或多个处理电路1710、1720配置成将在第二码分复用CDM群组中收到的第二参考信号解码,CDM群组包括至少两个CDM子群组,每个CDM子群组在不同子载波上收到,每个CDM子群组包括在第一时隙和一随后时隙中的资源单元。为执行第二参考信号的解码,一个或多个处理电路1710、1720配置成在第一时隙中接收在第三CDM子群组中包括的资源单元的第三集和在第四CDM子群组中包括的资源单元的第四集。此外,一个或多个处理电路1710、1720配置成通过应用正交覆盖码到资源单元的第三和第四集,将参考信号解码。
在一些变型中,每个CDM子群组包括四个RE,其中的两个RE被包括在第一时隙中。
在一些变型中,一个或多个处理电路1710、1720配置成通过将用于每个参考信号的不同正交覆盖码应用到资源单元的第一和第二集,将三个另外天线端口发送的三个另外参考信号解码。此处应理解的是,在几个参考信号在相同CDM子群组内复用时,不同正交覆盖码必须来自OCC的相同集,使得码全部相互正交。例如,不同码可来自长度为4的沃尔什矩阵的不同行。
在一些其它变型中,一个或多个处理电路1710、1720配置成通过将用于每个参考信号的不同正交覆盖码应用到资源单元的第三和第四集,将三个另外参考信号解码。
在所述公开内容中,使用字词“包括”时,它应理解为非限制性,即意味着“至少由…组成”。
此外,要指出的是无论何时此公开内容提及应用OCC到某些资源单元,例如,“在第一时隙中包括的在CDM群组中的资源单元”,其含意是OCC应用到在那些资源单元中传送或收到的信号。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各种备选、修改和等效物可使用。因此,上述实施例不应视为限制由所附权利要求书定义的本发明的范围。要强调的一点是,虽然本发明已使用某些特定参考信号模式示出,但通用概念可能也适用于其它DM-RS模式。

Claims (27)

1.一种在无线电网络节点中用于通过天线端口传送参考信号的方法,其中所述参考信号在码分复用CDM群组中传送,所述CDM群组包括两个CDM子群组,每个CDM子群组在不同子载波上传送,每个CDM子群组包括资源单元,其中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使用正交覆盖码在第一CDM子群组(510,710)内传送(610)所述参考信号,所述第一CDM子群组(510,710)包括在第一时隙和一随后时隙中的资源单元,
-使用所述正交覆盖码的置换在第二CDM子群组(520,720)内传送(620,720)所述参考信号,所述第二CDM子群组(520,720)包括在所述第一时隙和第二时隙中的资源单元;
其中所述正交覆盖码的所述置换以这样的方式选择,以便通过只应用所述正交覆盖码到在所述第一时隙中包括的所述CDM群组中的资源单元,使得能够在频率域中将所述参考信号解码,以及在两个资源块内将所述第一CDM子群组(510,710)与所述第二CDM子群组(520,720)重复相同次数,
所述方法还包括在第二CDM群组中通过第二天线端口传送第二参考信号,所述第二CDM群组包括两个CDM子群组,每个CDM子群组在不同子载波上传送,每个CDM子群组包括一个或多个资源单元,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使用所述正交覆盖码在第三CDM子群组(730)内传送(830)所述第二参考信号,所述第三CDM子群组(730)包括在第一时隙和一随后时隙中的资源单元,
-使用所述正交覆盖码的第二置换在第四CDM子群组(740)内传送(840)所述第二参考信号,所述第四CDM子群组(740)包括在所述第一时隙和所述随后时隙中的资源单元;
其中所述正交覆盖码的所述第二置换以这样的方式选择,以便通过只应用所述正交覆盖码到在所述第一时隙中包括的所述第二CDM群组中的资源单元,使得能够在频率域中将所述第二参考信号解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与在所述第一CDM子群组(710)中使用的正交覆盖码相比,在所述第三CDM子群组(730)中使用的正交覆盖码已移位。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以与在所述第一CDM子群组(710)中使用的正交覆盖码相同的顺序,应用在所述第三CDM子群组(730)中使用的正交覆盖码。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三CDM子群组(730)与所述第一CDM子群组(710)相邻,并且所述第四CDM子群组(740)与所述第二CDM子群组(720)相邻。
5.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正交覆盖码是沃尔什码。
6.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正交覆盖码的所述置换包括将所述正交覆盖码移位。
7.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正交覆盖码的所述置换包括将应用到在所述第一CDM子群组(510,710)中所述第一时隙中的资源单元的码元素应用到在所述第二CDM子群组(520,720)中所述第二时隙中的资源单元,且反之亦然。
8.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正交覆盖码的所述置换包括反转码元素的顺序。
9.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正交覆盖码长度为4,并且每个CDM子群组包括四个资源单元。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第一CDM子群组(510)和所述第二CDM子群组(520)内复用来自四个天线端口的参考信号,以及其中不同的正交覆盖码用于所述四个天线端口的每个端口。
11.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正交覆盖码长度为4,并且每个CDM子群组包括四个资源单元,以及其中在所述第三和第四CDM子群组(730,740)内复用来自另外四个天线端口的参考信号,以及其中不同的正交覆盖码用于所述另外四个天线端口的每个端口。
12.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在两个资源块内将所述第三CDM子群组(730)与所述第四CDM子群组(740)重复相同次数。
13.一种在用户设备中用于将在码分复用CDM群组中收到的参考信号解码的方法,所述CDM群组包括两个CDM子群组,每个CDM子群组在不同子载波上收到,每个CDM子群组包括在第一时隙和一随后时隙中的资源单元,其中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第一时隙中接收(1510)在第一CDM子群组中包括的资源单元的第一集和在第二CDM子群组中包括的资源单元的第二集,其中在两个资源块内将所述第一CDM子群组(510,710)与所述第二CDM子群组(520,720)重复相同次数;
-通过应用正交覆盖码到资源单元的所述第一和第二集,将所述参考信号解码(1520),
所述方法还包括将在第二码分复用CDM群组中收到的第二参考信号解码,所述CDM群组包括两个CDM子群组,每个CDM子群组在不同子载波上收到,每个CDM子群组包括在第一时隙和一随后时隙中的资源单元,其中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第一时隙中接收(1530)在第三CDM子群组中包括的资源单元的第三集和在第四CDM子群组中包括的资源单元的第四集;
-通过应用正交覆盖码到资源单元的所述第三和第四集,将所述第二参考信号解码(1540)。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第一时隙中的每个CDM子群组中收到两个资源单元。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还包括通过应用用于每个参考信号的不同正交覆盖码到资源单元的所述第一和第二集,将三个另外参考信号解码。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还包括通过应用用于每个参考信号的不同正交覆盖码到资源单元的所述第三和第四集,将三个另外参考信号解码。
17.一种在无线电网络节点中用于传送参考信号的方法,其中第一参考信号在第一码分复用CDM群组中传送,并且第二参考信号在第二CDM群组中传送,每个CDM群组包括两个CDM子群组,每个CDM子群组包括资源单元,其中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使用正交覆盖码在第一CDM子群组内和使用所述正交覆盖码的置换在第二CDM子群组内传送(1310)所述第一参考信号;
-使用所述正交覆盖码在第三CDM子群组内和使用所述正交覆盖码的所述置换在第四CDM子群组内传送(1320)所述第二参考信号;
其中所述正交覆盖码的所述置换以这样的方式选择,以便能够实现在单个资源块内的峰值功率随机化,以及在两个资源块内将所述第一CDM子群组(510,710)与所述第二CDM子群组(520,720)重复相同次数。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置换包括反转码元素的顺序。
19.如权利要求17-1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在一个资源块内将所述第三CDM子群组与所述第四CDM子群组重复相同次数。
20.如权利要求17-1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与在所述第一CDM子群组中使用的正交覆盖码相比,在所述第三CDM子群组中使用的正交覆盖码已移位。
21.如权利要求17-1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以与在所述第一CDM子群组中使用的正交覆盖码相同的顺序,应用在所述第三CDM子群组中使用的正交覆盖码。
22.如权利要求17-1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每个CDM子群组包括两个资源单元。
23.如权利要求17-1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正交覆盖码是长度为2的沃尔什码。
24.如权利要求17-1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第一CDM子群组和所述第二CDM子群组内复用来自两个天线端口的参考信号,以及其中不同的正交覆盖码用于所述两个天线端口的每个端口;以及其中在所述第三CDM子群组和所述第四CDM子群组内复用来自两个另外天线端口的参考信号,以及其中不同的正交覆盖码用于所述两个另外天线端口的每个端口。
25.一种配置成通过天线端口传送参考信号的无线电网络节点(1600),其中所述参考信号在码分复用CDM群组中传送,所述CDM群组包括两个CDM子群组,每个CDM子群组在不同子载波上传送,每个CDM子群组包括资源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电网络节点(1600)包括配置成执行以下操作的一个或多个处理电路(1610,1620):
-使用正交覆盖码在第一CDM子群组(510)内传送(610)所述参考信号,所述第一CDM子群组(510)包括在第一时隙和一随后时隙中的资源单元,
-使用所述正交覆盖码的置换在第二CDM子群组(520)内传送(620)所述参考信号,所述第二CDM子群组(520)包括在所述第一时隙和第二时隙中的资源单元;
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电路(1610,1620)还配置成以这样的方式选择所述正交覆盖码的所述置换,以便通过只应用所述正交覆盖码到在所述第一时隙中包括的所述CDM群组中的资源单元,使得能够在频率域中将所述参考信号解码,以及在两个资源块内将所述第一CDM子群组(510,710)与所述第二CDM子群组(520,720)重复相同次数,
所述无线电网络节点(1600)还配置成在第二CDM群组中通过第二天线端口传送第二参考信号,所述第二CDM群组包括两个CDM子群组,每个CDM子群组在不同子载波上传送,每个CDM子群组包括一个或多个资源单元,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电路(1610,1620)配置成:
-使用所述正交覆盖码在第三CDM子群组(730)内传送(830)所述第二参考信号,所述第三CDM子群组(730)包括在第一时隙和一随后时隙中的资源单元,
-使用所述正交覆盖码的第二置换在第四CDM子群组(740)内传送(840)所述第二参考信号,所述第四CDM子群组(740)包括在所述第一时隙和所述随后时隙中的资源单元;
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电路(1610,1620)还配置成以这样的方式选择所述正交覆盖码的所述第二置换,以便通过只应用所述正交覆盖码到在所述第一时隙中包括的所述第二CDM群组中的资源单元,使得能够在频率域中将所述第二参考信号解码。
26.一种配置成将在码分复用CDM群组中收到的参考信号解码的用户设备(1700),所述CDM群组包括两个CDM子群组,每个CDM子群组在不同子载波上收到,每个CDM子群组包括在第一时隙和一随后时隙中的资源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设备(1700)包括配置成执行以下操作的一个或多个处理电路(1710,1720):
-在第一时隙中接收在第一CDM子群组中包括的资源单元的第一集和在第二CDM子群组中包括的资源单元的第二集,其中在两个资源块内将所述第一CDM子群组(510,710)与所述第二CDM子群组(520,720)重复相同次数;
-通过应用正交覆盖码到资源单元的所述第一和第二集,将所述参考信号解码,
所述用户设备(1700)还配置成将在第二码分复用CDM群组中收到的第二参考信号解码,所述CDM群组包括两个CDM子群组,每个CDM子群组在不同子载波上收到,每个CDM子群组包括在第一时隙和一随后时隙中的资源单元,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电路(1710,1720)配置成:
-在第一时隙中接收(1530)在第三CDM子群组中包括的资源单元的第三集和在第四CDM子群组中包括的资源单元的第四集;
-通过应用正交覆盖码到资源单元的所述第三和第四集,将所述第二参考信号解码(1540)。
27.一种配置成传送参考信号的无线电网络节点(1600),其中第一参考信号在第一码分复用CDM群组中传送,并且第二参考信号在第二CDM群组中传送,每个CDM群组包括两个CDM子群组,每个CDM子群组包括资源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电网络节点(1600)包括配置成执行以下操作的一个或多个处理电路(1610,1620):
-使用正交覆盖码在第一CDM子群组内和使用所述正交覆盖码的置换在第二CDM子群组内传送所述第一参考信号;
-使用所述正交覆盖码在第三CDM子群组内和使用所述正交覆盖码的所述置换在第四CDM子群组内传送所述第二参考信号;
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电路(1610,1620)还配置成以这样的方式选择所述正交覆盖码的所述置换,以便能够实现在单个资源块内的峰值功率随机化,以及在两个资源块内将所述第一CDM子群组(510,710)与所述第二CDM子群组(520,720)重复相同次数。
CN201710750149.5A 2010-06-16 2010-06-24 用于传送和解码参考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Pending CN10740437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PCT/CN2010/000865 2010-06-16
CNPCT/CN2010/000865 2010-06-16
CN2010800674324A CN102972074A (zh) 2010-06-16 2010-06-24 用于传送和解码参考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674324A Division CN102972074A (zh) 2010-06-16 2010-06-24 用于传送和解码参考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04376A true CN107404376A (zh) 2017-11-28

Family

ID=453476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750149.5A Pending CN107404376A (zh) 2010-06-16 2010-06-24 用于传送和解码参考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9253655B2 (zh)
EP (3) EP2583514B1 (zh)
JP (3) JP2013532429A (zh)
KR (1) KR101676079B1 (zh)
CN (1) CN107404376A (zh)
BR (1) BR112012029204B1 (zh)
CA (1) CA2802423C (zh)
ES (1) ES2729264T3 (zh)
WO (2) WO2011156939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22187A (zh) * 2019-03-06 2019-07-16 华中科技大学 通信调制系统中(n,n(n-1),n-1)-PGC代数解码方法及解码器
CN111064554A (zh) * 2018-10-17 2020-04-24 财团法人资讯工业策进会 无线传送装置、参考信号传输方法及覆码产生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783165B1 (ko) 2010-06-16 2017-09-28 텔레호낙티에볼라게트 엘엠 에릭슨(피유비엘) 기준 신호를 전송 및 디코딩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WO2013113147A1 (en) * 2012-01-30 2013-08-08 Renesas Mobile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enhanced interference suppression
EP2680517B1 (en) 2012-06-28 2016-12-21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Channel spread estimation
JP6078392B2 (ja) * 2013-03-26 2017-02-08 京セラ株式会社 受信装置および受信方法
JP2017034294A (ja) 2013-12-13 2017-02-0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送信方法及び受信方法
JP6254019B2 (ja) * 2014-02-28 2017-12-27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無線基地局、ユーザ端末、無線通信方法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US10868650B2 (en) * 2015-05-27 2020-12-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Pilot reconfiguration and retransmission in wireless networks
US20180254868A1 (en) * 2015-11-27 2018-09-06 Ntt Docomo, Inc. User terminal, radio base station,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JP6555779B2 (ja) 2015-12-28 2019-08-07 日本電波工業株式会社 Atカット水晶片及び水晶振動子
US10892864B2 (en) * 2016-04-06 2021-01-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Unified reference signal design for enhanced component carriers
US20190158206A1 (en) * 2016-05-13 2019-05-23 Intel IP Corporation Multi-user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put systems
CN107733609B (zh) 2016-08-12 2023-10-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参考信号发送方法和参考信号发送装置
CN107733617B (zh) * 2016-08-12 2020-11-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参考信号映射方法及装置
EP3641153A4 (en) * 2017-06-15 2021-01-06 NTT DoCoMo, Inc. USER TERMINAL AND CHANNEL ESTIMATE PROCESS
CN112968756B (zh) * 2018-09-14 2022-06-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参考信号配置方法和装置
CN115473617A (zh) * 2018-09-14 2022-12-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参考信号配置方法和装置
CN115398502B (zh) * 2020-04-21 2023-10-13 哲库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用于无线通信的数据平面可缩放架构
CN114071723A (zh) * 2020-07-30 2022-02-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05522A (zh) * 2006-04-28 2008-11-12 三菱电机研究实验室 利用传输时间间隔分组在ofdm系统中处理参考信号的方法和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020111B2 (en) * 1996-06-27 2006-03-28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System for using rapid acquisition spreading codes for spread-spectrum communications
US6665288B1 (en) * 1999-11-08 2003-12-16 Ericsson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ducing synchronization code interference in CDMA communications systems
US6314131B1 (en) * 2000-03-24 2001-11-06 Cadence Design Systems,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multi-slot averaged interpolation
US6954440B2 (en) * 2000-12-20 2005-10-11 At&T Corp.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de division switching
AU2002219573A1 (en) * 2002-01-10 2003-07-30 Fujitsu Limited Pilot multiplex method in ofdm system and ofdm receiving method
AU2003276006A1 (en) 2003-09-30 2005-05-11 Telecom Italia S.P.A. 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pilot symbols
US8077693B2 (en) 2007-09-19 2011-12-1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Resource remapping and regroup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1417084B1 (ko) 2008-07-02 2014-08-0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상향링크 전송을 위한 기준신호 전송 방법
CN101621492A (zh) * 2009-08-14 2010-01-0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专用解调数据参考信号的资源确定方法
KR101789621B1 (ko) * 2010-01-19 2017-10-2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하향링크 데이터 전송방법 및 기지국과, 하향링크 데이터 수신방법 및 사용자기기
KR20110095823A (ko) * 2010-02-19 2011-08-2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복수의 레이어들을 복수의 안테나 포트들에 맵핑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EP2369775B1 (en) * 2010-03-16 2019-05-08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base station for transmitting reference signals, and method and user equipment for receiving reference signals
EP2555452B1 (en) * 2010-04-02 2018-08-15 Fujitsu Limite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orthogonal cover code (occ) generation, an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occ mapping
CN102237945A (zh) * 2010-05-06 2011-11-09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基于正交编码的码分复用方法、码分复用设备和解复用设备
KR101783165B1 (ko) * 2010-06-16 2017-09-28 텔레호낙티에볼라게트 엘엠 에릭슨(피유비엘) 기준 신호를 전송 및 디코딩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05522A (zh) * 2006-04-28 2008-11-12 三菱电机研究实验室 利用传输时间间隔分组在ofdm系统中处理参考信号的方法和系统
US20090268695A1 (en) * 2006-04-28 2009-10-29 Shengjie Zhao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cessing Reference Signals in OFDM Systems Using 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 Groupings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HUAWEI: "《R1-103098,OCC mapping scheme for downlink DMRS》", 《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61》 *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64554A (zh) * 2018-10-17 2020-04-24 财团法人资讯工业策进会 无线传送装置、参考信号传输方法及覆码产生装置
CN110022187A (zh) * 2019-03-06 2019-07-16 华中科技大学 通信调制系统中(n,n(n-1),n-1)-PGC代数解码方法及解码器
CN110022187B (zh) * 2019-03-06 2020-08-04 华中科技大学 通信调制系统中(n,n(n-1),n-1)-PGC代数解码方法及解码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1156940A1 (en) 2011-12-22
CA2802423A1 (en) 2011-12-22
EP2583514A4 (en) 2015-03-11
JP6654527B2 (ja) 2020-02-26
JP2013532429A (ja) 2013-08-15
JP5992067B2 (ja) 2016-09-14
EP3496355B1 (en) 2022-03-23
WO2011156939A1 (en) 2011-12-22
EP2583514B1 (en) 2019-03-20
US9253655B2 (en) 2016-02-02
EP2583530B1 (en) 2016-03-16
EP2583530A4 (en) 2015-03-11
ES2729264T3 (es) 2019-10-31
KR101676079B1 (ko) 2016-11-14
JP2015173454A (ja) 2015-10-01
KR20130113324A (ko) 2013-10-15
CA2802423C (en) 2022-05-31
US20130107694A1 (en) 2013-05-02
EP3496355A1 (en) 2019-06-12
EP2583530A1 (en) 2013-04-24
WO2011156939A8 (en) 2012-12-13
JP2017022722A (ja) 2017-01-26
BR112012029204A2 (pt) 2016-11-29
BR112012029204B1 (pt) 2021-01-19
EP2583514A1 (en) 2013-04-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04376A (zh) 用于传送和解码参考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KR101783165B1 (ko) 기준 신호를 전송 및 디코딩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CN102860070B (zh) 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捆绑资源块的系统和方法
CN102742208B (zh) 用于无线通信中参考信号序列映射的方法和装置
EP2448156B1 (en) Wireless base station device, mobile station devic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KR101821213B1 (ko) 다중 사용자-다중 안테나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기지국과 릴레이 노드 간의 신호 송수신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RU2507720C2 (ru) Мобильный терминал, базовая станция радиосвязи и способ передачи сигнала общего канала
EP1865643A1 (en) Transmitting apparatus, transmitting method, receiving apparatus and receiving method
CN106452710A (zh) 用于解调参考信号的天线端口映射方法和装置
CN102812766A (zh) 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映射/去映射资源的方法和装置
EP2243265A1 (en) Method for uplink transmission in ofdm(a) system
KR20140057324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기지국이 하향링크 제어 채널을 다중화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JP2008193440A (ja) 基地局装置
CN102892201B (zh) Phich符号数据的传输方法和装置
KR20140084097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기지국이 제어 정보를 다중화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CN102932127B (zh) Td-lte扩频ofdm系统的多基站协同通信方法
EP2467985B1 (en) Methods and device for operating a radio station in a mobile network
WO2011108992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relaying data
JP2009273180A (ja) 送信装置、送信方法、受信装置及び受信方法
JP5107406B2 (ja) ユー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247464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