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394055B - 一种电致侧发光器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致侧发光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394055B
CN107394055B CN201710580218.2A CN201710580218A CN107394055B CN 107394055 B CN107394055 B CN 107394055B CN 201710580218 A CN201710580218 A CN 201710580218A CN 107394055 B CN107394055 B CN 10739405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light
electroluminescent
emitting device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58021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394055A (zh
Inventor
田元生
卢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First Ligh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First Ligh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First Ligh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First Ligh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580218.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394055B/zh
Publication of CN1073940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3940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3940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3940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0/856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reflective mea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4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10K50/844Encapsul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0/854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scatter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7Arrangements for heating or cooling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2102/301Details of OLEDs
    • H10K2102/302Details of OLEDs of OLED structures
    • H10K2102/3023Direction of light emission
    • H10K2102/3035Edge emission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致侧发光器件,包括基板、盖板、密封层、第一电极层、第二电极层、电致发光层,所述基板用于承载第一电极层、第二电极层、电致发光层,所述盖板与基板之间设有用于隔绝水氧、对电致发光层进行密封的密封层,所述基板和第一电极层是透明的,在基板外侧有一个反光层,所述盖板和第二电极至少一个不透光,且对光的反射率≥90%,电致发光层所发的光由基板导出,同样的原理,可以使得光从盖板导出,或者从基板和盖板同时导出。该电致侧发光器件可实现细长发光条的制备,发光界面宽度可以小于2mm,可以为规则的二维图形,也可以是不规则的三维异形面,克服了现有LED发光带横截面宽、刺眼、不均匀、OLED面板发光面宽、规则发光面的缺陷。

Description

一种电致侧发光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照明技术领域,尤其是电致侧发光器件。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现有的发光带主要是使用LED作为光源,把LED灯用特殊的加工工艺焊接在铜线或者带状柔线路板上面,而形成发光条。该类技术方案的灯条横截面最窄也有5mm宽,使用场合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另外,该类技术方案光源为LED光源,LED为点光源,因此通常整个发光条会有发光不均匀现象,且有刺眼,散热不好等缺点。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为面光源,相比LED,其光谱更接近自然光,能解决LED发光不均匀,刺眼,散热不好的问题。目前OLED照明器件一般包括一个基板,在基板上制作了两个薄膜电极,在两个电极之间制作了多层有机薄膜,还包括一个封装盖板,保护有机发光层,在两个电极间通电后器件会发光。最常用的基板是透明玻璃做的,盖板一侧的电极采用不透明材质,器件通电后发的光透过玻璃基板射入空气作为显示或照明所用,这些被称为底发光器件。也有些器件基板或基板一侧的电极是不透光的,光是从器件面发出的,这些被叫做顶发光器件。有些器件,基板、盖板、电极都是透光的,这些被叫做双面发光器件。这些不同形式的OLED发光器件都可以做成细长条的发光带,如果采用柔性基板或盖板,可做柔性发光带,但由于封装技术原因,至少有4mm左右不发光的封装边,在某些要求细窄发光面/带的应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致侧发光器件,可解决现有LED发光条横截面积太宽,发光不均匀,刺眼,散热不好,以及OLED面发光器件封装边太宽的缺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致侧发光器件。
一种电致侧发光器件,包括基板(11)、盖板(12)、密封层(21)、第一电极层(31)、第二电极层(32)和电致发光层(40),所述基板(11)用于承载第一电极层(31)、第二电极层(32)和电致发光层(40),所述盖板(12)与基板(11)之间设有用于隔绝水氧、对电致发光层进行密封的密封层(21),
所述基板(11)和第一电极层(31)是透明的,在基板(11)外侧有一个反光层(81),所述盖板(12)和第二电极(32)至少其中之一是不透光的,且对光的反射率≥90%,电致发光层所发的光由基板(11)导出;
或者
所述盖板(12)和第二电极(32)是透明的,在盖板(12)外侧有一个反光层(82),所述基板(11)和第一电极层(31)至少其中之一是不透光的,且对光的反射率≥90%,电致发光层所发的光由盖板(12)导出;
或者
所述基板(11)和第一电极层(31)是透明的,在基板(11)外侧有一个反光层(81),所述盖板(12)和第二电极(32)是透明的,在盖板(12)外侧有一个反光层(82),电致发光层所发的光由基板(11)和盖板(12)导出。
所述的基板(11)和盖板(12)的材料选自玻璃、塑料薄膜、金属薄膜或任意两者的复合薄膜或三者的复合薄膜。
所述的基板(11)和盖板(12)的材料选自柔性薄膜。
所述的反光层(81、82)是不透光的,对光的反射率≥90%。
所述的反光层(81、82)是涂抹或镀在其对应的基板(11)和/或盖板(12)上的。
所述的反光层(81、82)是另外加的反光层。
所述的反光层(81、82)是金属材料。
所述的反光层(81、82)是多层至少两种不同折射率的有机物或无机物薄层材料组成的。
所述的反光层(81、82)是塑料膜加上多层至少两种不同折射率的有机物或无机物薄层材料组成的。
所述的侧发光器件还包括导光层(80),位于反光层(81、82)与基板(11)和/或盖板(12)之间。
所述的侧发光器件的光线出射端设置有增光膜。
所述的密封层(21)中加有散光材料。
所述的基板(11)和盖板(12)中至少一个的内侧设有水氧阻隔层。
所述的水氧阻隔层含有至少一层无机薄膜层。
所述的水氧阻隔层含有至少一个无机薄膜层和至少一个有机薄膜层交替组成。
所述的基板(11)和盖板(12)中至少一个的内侧设有干燥剂。
所述的密封层(21)内侧设有干燥剂(71)。
所述的密封层(21)形成的密封空间内设有干燥剂(50)。
所述的干燥剂(71)中加有散光材料。
所述的干燥剂(50)中加有散光材料。
所述的基板(11)内设有不同颜色的子像素,所述的子像素之间设有相邻像素间的像素界定层。
含有所述的电致侧发光器件作为光源的灯具。
原理说明:
本发明的电致侧发光器件,当第一、第二电极通电时,电致发光层发光,发出的光一部分从密封层直接射出,一部分会出射到具有高反射效果的基板、盖板、第一电极、第二电极或者反光层,被反射回来,最终也从器件的侧面发射出来,形成侧发光器件。
具体的,可以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如图1所示,基板(11)和第一电极层(31)是透明的,本发明所述的透明指的是对可见光的透明,对光的透过率大于85%。而此时盖板(12)和第二电极层(32)中至少其中之一对光不透明,且反射率≥90%,此时只要在基板(11)外侧加上反光层(81),电致发光层(40)发出的光就不会从通常的基板面射出,而是经过多次反射后从基板侧面射出,即实现侧发光。
第二种情况如图2所示,盖板(12)和第二电极层(32)透明,盖板(12)外侧加有反光层,基板(11)和第一电极层(31)至少一个不透明且对光高反射,此时电致发光层(40)发出的光从盖板侧面射出。
第三种情况如图3所示,为基板(11)、盖板(12)、第一电极层(31)、第二电极层(32)都是透明的,基板(11)和盖板(12)外侧各加一个反光层(81、82),此时电致发光层(40)发出的光从基板(11)和盖板(12)同时导出。
一般来说,现有的电致发光器件都采用玻璃做基板、盖板,厚度约在0.7mm以内,发光层厚度约为几百纳米,整个发光器件厚度不超过1.5mm,甚至可以做的更薄,也就是说,使用本发明提供电极通电时,发光层发出的光不能通过基板和盖板面发射出去,而是经过反射通过侧面发射出来的侧发光器件,不需要受封装边的宽度限制,可以满足细窄发光面/带的应用需求。
无论是第一电极还是第二电极,要实现其不透光,且具有高反射,仅仅需要蒸镀一定厚度的金属材料,例如镁、铝、银及其合金等,例如150nm厚的银。当电极为阳极时,现有的电致发光器件通常使用ITO薄膜作为阳极,如果将阳极做出ITO(15nm)/Ag(150nm)/ITO(15nm)的结构就能实现阳极的不透光且具有高反射的效果。而对盖板的不透光处理可以模仿反光层的处理方式。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基板或者盖板选用导电的金属薄膜,其与第一电极或者第二电极之间还增加绝缘层,来防止基板或者盖板与电极层直接导通。
所述的基板(11)和/或盖板(12)是玻璃、塑料薄膜、金属薄膜或任意两者的复合薄膜或三者的复合薄膜。为了实现柔性侧发光器件,所述的基板和盖板可以是柔性薄膜。
所述的反光层是不透光的,并且对光具有高反射率,一般来说,对光的反射率≥90%。所述的反光层可以是单独的金属薄膜,所述的金属薄膜所用的材料选自不锈钢、镁、铝、镍、银、金、铂、铜以及其合金、氧化物。所述的反光层也可以是另外加的,涂抹或镀在基板或者盖板之上的。所述的反光层还可以是由多层至少两种不同折射率的有机物或无机薄膜材料组成,还可以是塑料膜加上多层至少两种不同折射率的有机物或无机物薄膜材料组成的。
所述电致发光层(40)至少包括发光材料层、空穴传输层、空穴注入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电子阻挡层、电荷连接层中的至少一种,通常由多个功能层搭配组合而成。所述电致发光层的材料可以为有机材料,也可以是量子点材料。通过调整各个功能层的材料种类和厚度等参数可以控制电致发光层发出各种颜色的光。电致发光层发出的光通过不透光或者做过不透光处理的第一电极层、第二电极层、基板、盖板的发射最终从密封层发射出来。通常比较反射率比较高的优选薄膜的发射率可以达到97%左右,以97%的反射率计算,每进过一个薄膜界面反射之后会损失3%的光,进过20次反射之后只剩下50%的光,一般电致发光层的厚度小于200nm,所以绝大多数光需要经过远远大于20次反射之后才能到达密封层,即绝大多数光在没有到达密封层之前就损失掉了,仅有距离密封层很近的少部分光能够发射出来。因此,如何提高电致侧发光器件的效率也是一个重点和难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效率的电致侧发光器件, 包括至少一个导光层,所述的导光层可以加在基板与反光层之间,或者盖板与反光层之间,或者两边都有。如图4所示,在基板(11)和反光层(81)之间加上导光层(80),所述导光层对可见光的透过率尽可能高、对可见光的吸收率尽可能小。所述导光层的折射率与其相邻的器件的折射率一致,来保证光在导光层相邻器件与导光层之间通行的过程中不发生全反射而减少光的损失。导光层的加入使得电致发光层发出的光每次反射后通行的距离得到大幅延长,从而减少了光线最终发出前反射的次数,减少了光的损失,增加了电致侧发光器件的效率。
当电致发光层发出的光从密封层发射出来的过程中,由于密封层的折射率比空气的折射率大,而电致发光层发出的光是朝各个方向的,所以在光到达密封层与空气的界面的时候,一部分大于或等于临界角的光线会发生全反射,这部分光线将被反射回来而无法成为可以利用的光,这部分光线占到达界面的光线的30%。因此本发明还提供了另一种高效率的电致侧发光器件,即在光线出射端增加增光膜,进行光提取。增光膜的添加对电致侧发光器件的发光效果会有所提高。本发明对增光膜的结构不做限制,可以是一定光学结构的薄膜,也可以是具有一定散射颗粒的薄膜。另外,也可以在密封层(21)中添加散光材料来帮助进行光提取。
导光层、增光膜、散光材料可以任意组合使用,得到更高效率的电致侧发光器件。
所述密封层(21,22)为粘合剂经过固化后形成,所述粘合剂可以是热固化型粘合剂,也可以是紫外线固化型粘合剂。但是实际器件应用中,仅仅使用粘合剂固化密封,其实际封装效果还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减少水氧侵蚀,达到更好的封装效果,使得器件有更长的寿命,还可以在基板和盖板内侧至少一侧增加水氧阻隔层或者干燥剂,或者在密封层内侧或者密封层形成的空隙里加上干燥剂,或者上述任意方案的任意组合等方式来提高电致侧发光器件的寿命。
如图5所示,在基板(11)和盖板(12)内侧设有水氧阻隔层(61、62),所述的水氧阻隔层包括至少一层无机薄膜层,通常由多个无机薄膜层和多个有机薄膜层交替组成,例如有机薄膜层/无机薄膜层/有机薄膜层的结构。所述无机薄膜层指的是无机非金属化合物薄膜,通常是由第一主族、第二主族、第三主族的元素与第四主族和第五主族的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例如,SiN, SiOX, AlN, MgO等。所述的有机薄膜层一般是由液态的有机材料通过狭缝涂布、喷墨打印、丝网印刷、旋涂、喷涂等涂布工艺涂布后干燥成膜,液态的有机材料具有流平性,会对无机薄膜层进行平坦化,降低无机薄膜本身缺陷对器件封装效果的损坏。
所述的水氧阻隔层也可以使用具有吸湿功能的干燥剂来替代,例如可将图5中的水氧阻隔层(61,62)换成干燥剂(61',62')。
尽管增加了水氧阻隔层,但很多时候还是会有少量水汽进入器件,而一点点水汽就会侵蚀电致发光层中的有机材料,使得器件产生黑点而减少器件使用寿命。为了进一步提高封装效果获得长寿命的器件,还可以在器件中增加干燥剂,如图6中的50即为所述的干燥剂,所述的干燥剂可以为固态干燥剂,也可以是液态干燥剂。另外,所述的密封层其本身的阻隔水氧的效果是有限的,很多情况下,水汽都是通过密封层与基板和盖板的界面一点点渗透到器件中,为了防止该部分的水汽侵蚀电致发光层中的有机材料,也可以在密封层内层增加能够吸附水汽或者与水汽反应达到干燥效果的干燥剂,如图7中的干燥剂(71)。为了不影响侧发光器件的发光效果,可以选择透明的干燥剂。同样,为了提高出光效率,可以在干燥剂(71)中加散光材料。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可变色的电致侧发光器件,对上述电致侧发光器件的电致发光层进行像素化,各发光子像素按照一定的分布排列,各子像素可以发出不同颜色的光,通过驱动电路分别控制某种颜色的像素或某几种颜色的像素,即可实现可变色的电致侧发光器件。图8为一种可变色电致侧发光器件的电致发光层的俯视示意图,其中510为基板,520a,520b,520c为红绿蓝三种不同颜色的子像素,其具体排列顺序不做限制。530为相邻像素间的像素界定层,用于防止不同子像素间的发光串扰,540为电致侧发光器件的发光方向。
图9为另一种可变色电致侧发光器件的电致发光层的俯视示意图,其中,610为基板,620a,620b,620c为不同颜色的子像素,630a,630b为相邻子像素间的像素界定层。图8和图9中的子像素排列方式不同。这两种像素排列方式仅仅为了更好地说明如何实现可变色的电致侧发光器件,其实际排列方式不限于此。另外,子像素的颜色也不仅限于红绿蓝三色,黄色、白色等通常也可作为子像素配合实现全彩发光,例如可以使用红绿蓝白四色子像素进行分布排列。
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任意组合,达到更好的效果,例如设置导光层可以有更高的出光效率,设置水氧阻隔层有更长的寿命,同时设置导光层和水氧阻隔层,既有更高的出光效率,又有更长的寿命。
该电致侧发光器件可实现细长发光条的制备,发光界面宽度可以小于2mm,可以为规则的二维图形,也可以是不规则的三维异形面,克服了现有LED发光带横截面宽、刺眼、不均匀、OLED面板发光面宽、规则发光面的缺陷。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电致侧发光器件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2的电致侧发光器件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3的电致侧发光器件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4的电致侧发光器件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5的电致侧发光器件的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6的电致侧发光器件的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7的电致侧发光器件的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8的电致侧发光器件的截面示意图;
图9是实施例9的电致侧发光器件的截面示意图;
其中,11为基板,12为盖板,21为密封层,31为第一电极层,32为第二电极层,40为电致发光层,50为干燥剂,61,62为水氧阻隔层,61',62'为干燥剂,71为干燥剂,80为导光层,510为基板,520a,520b,520c为子像素,530为像素界定层,540为光线出射方向,610为基板,620a,620b,620c为子像素,630a,630b为像素界定层,640为光线出射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电致侧发光器件,包括基板(11)、盖板(12)、密封层(21)、第一电极层(31)、第二电极层(32)和电致发光层(40),所述基板(11)用于承载第一电极层(31)、第二电极层(32)和电致发光层(40),所述盖板(12)与基板(11)之间设有用于隔绝水氧、对电致发光层进行密封的密封层(21)。
所述基板(11)和第一电极层(31)是透明的,在基板(11)
外侧有一个反光层(81),所述盖板(12)和第二电极(32)至少其中之一是不透光的,且对光的反射率≥90%,电致发光层所发的光由基板(11)导出。
一般来说,现有的电致发光器件都采用玻璃做基板、盖板,厚度约在0.7mm以内,发光层厚度约为几百纳米,整个发光器件厚度不超过1.5mm,甚至可以做的更薄,也就是说,使用本发明提供电极通电时,发光层发出的光不能通过基板和盖板面发射出去,而是经过反射通过侧面发射出来的侧发光器件,不需要受封装边的宽度限制,可以满足细窄发光面/带的应用需求。
无论是第一电极还是第二电极,要实现其不透光,且具有高反射,仅仅需要蒸镀一定厚度的金属材料,例如镁、铝、银及其合金等,例如150nm厚的银。当电极为阳极时,现有的电致发光器件通常使用ITO薄膜作为阳极,如果将阳极做出ITO(15nm)/Ag(150nm)/ITO(15nm)的结构就能实现阳极的不透光且具有高反射的效果。而对盖板的不透光处理可以模仿反光层的处理方式。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基板或者盖板选用导电的金属薄膜,其与第一电极或者第二电极之间还增加绝缘层,来防止基板或者盖板与电极层直接导通。
所述的基板(11)和/或盖板(12)是玻璃、塑料薄膜、金属薄膜或任意两者的复合薄膜或三者的复合薄膜。为了实现柔性侧发光器件,所述的基板和盖板可以是柔性薄膜。
所述的反光层是不透光的,并且对光具有高反射率,一般来说,对光的反射率≥90%。所述的反光层可以是单独的金属薄膜,所述的金属薄膜所用的材料选自不锈钢、镁、铝、镍、银、金、铂、铜以及其合金、氧化物。所述的反光层也可以是另外加的,涂抹或镀在基板或者盖板之上的。所述的反光层还可以是由多层至少两种不同折射率的有机物或无机薄膜材料组成,还可以是塑料膜加上多层至少两种不同折射率的有机物或无机物薄膜材料组成的。
所述电致发光层(40)至少包括发光材料层、空穴传输层、空穴注入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电子阻挡层、电荷连接层中的至少一种,通常由多个功能层搭配组合而成。所述电致发光层的材料可以为有机材料,也可以是量子点材料。通过调整各个功能层的材料种类和厚度等参数可以控制电致发光层发出各种颜色的光。电致发光层发出的光通过不透光或者做过不透光处理的第一电极层、第二电极层、基板、盖板的发射最终从密封层发射出来。通常比较反射率比较高的优选薄膜的发射率可以达到97%左右,以97%的反射率计算,每进过一个薄膜界面反射之后会损失3%的光,进过20次反射之后只剩下50%的光,一般电致发光层的厚度小于200nm,所以绝大多数光需要经过远远大于20次反射之后才能到达密封层,即绝大多数光在没有到达密封层之前就损失掉了,仅有距离密封层很近的少部分光能够发射出来。因此,如何提高电致侧发光器件的效率也是一个重点和难点。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电致侧发光器件,各部件材质与实施例1相似,包括基板(11)、盖板(12)、密封层(21)、第一电极层(31)、第二电极层(32)和电致发光层(40),所述基板(11)用于承载第一电极层(31)、第二电极层(32)和电致发光层(40),所述盖板(12)与基板(11)之间设有用于隔绝水氧、对电致发光层进行密封的密封层(21)。
所述盖板(12)和第二电极(32)是透明的,在盖板(12)
外侧有一个反光层(82),所述基板(11)和第一电极层(31)至少其中之一是不透光的,且对光的反射率≥90%,电致发光层所发的光由盖板(12)导出。
实施例3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电致侧发光器件,各部件材质与实施例1相似,包括基板(11)、盖板(12)、密封层(21)、第一电极层(31)、第二电极层(32)和电致发光层(40),所述基板(11)用于承载第一电极层(31)、第二电极层(32)和电致发光层(40),所述盖板(12)与基板(11)之间设有用于隔绝水氧、对电致发光层进行密封的密封层(21)。
所述基板(11)和第一电极层(31)是透明的,在基板
(11)外侧有一个反光层(81),所述盖板(12)和第二电极(32)是透明的,在盖板(12)外侧有一个反光层(82),电致发光层所发的光由基板(11)和盖板(12)导出。
实施例4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效率的电致侧发光器件, 包括至少一个导光层,所述的导光层可以加在基板与反光层之间,或者盖板与反光层之间,或者两边都有。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电致侧发光器件,结构及各部件材质与实施例1相似,另外,所述的侧发光器件还包括导光层(80),位于反光层(81)与基板(11)之间。在侧发光器件光线出射端增加增光膜。
如图4所示,在基板(11)和反光层(81)之间加上导光层(80),所述导光层对可见光的透过率尽可能高、对可见光的吸收率尽可能小。所述导光层的折射率与其相邻的器件的折射率一致,来保证光在导光层相邻器件与导光层之间通行的过程中不发生全反射而减少光的损失。导光层的加入使得电致发光层发出的光每次反射后通行的距离得到大幅延长,从而减少了光线最终发出前反射的次数,减少了光的损失,增加了电致侧发光器件的效率。
当电致发光层发出的光从密封层发射出来的过程中,由于密封层的折射率比空气的折射率大,而电致发光层发出的光是朝各个方向的,所以在光到达密封层与空气的界面的时候,一部分大于或等于临界角的光线会发生全反射,这部分光线将被反射回来而无法成为可以利用的光,这部分光线占到达界面的光线的30%。因此本发明还提供了另一种高效率的电致侧发光器件,即在光线出射端增加增光膜,进行光提取。增光膜的添加对电致侧发光器件的发光效果会有所提高。本发明对增光膜的结构不做限制,可以是一定光学结构的薄膜,也可以是具有一定散射颗粒的薄膜。另外,也可以在密封层(21)中添加散光材料来帮助进行光提取。
导光层、增光膜、散光材料可以任意组合使用,得到更高效率的电致侧发光器件。
实施例5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电致侧发光器件,结构及各部件材质与实施例1相似,另外,所述的基板(11)和盖板(12)的内侧分别设有水氧阻隔层(61,62),或分别设有干燥剂(61’,62’)。
密封层(21)为粘合剂经过固化后形成,所述粘合剂可以是热固化型粘合剂,也可以是紫外线固化型粘合剂。但是实际器件应用中,仅仅使用粘合剂固化密封,其实际封装效果还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减少水氧侵蚀,达到更好的封装效果,使得器件有更长的寿命,还可以在基板和盖板内侧至少一侧增加水氧阻隔层或者干燥剂,或者在密封层内侧或者密封层形成的空隙里加上干燥剂,或者上述任意方案的任意组合等方式来提高电致侧发光器件的寿命。
如图5所示,在基板(11)和盖板(12)内侧设有水氧阻隔层(61、62),所述的水氧阻隔层包括至少一层无机薄膜层,通常由多个无机薄膜层和多个有机薄膜层交替组成,例如有机薄膜层/无机薄膜层/有机薄膜层的结构。所述无机薄膜层指的是无机非金属化合物薄膜,通常是由第一主族、第二主族、第三主族的元素与第四主族和第五主族的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例如,SiN, SiOX, AlN, MgO等。所述的有机薄膜层一般是由液态的有机材料通过狭缝涂布、喷墨打印、丝网印刷、旋涂、喷涂等涂布工艺涂布后干燥成膜,液态的有机材料具有流平性,会对无机薄膜层进行平坦化,降低无机薄膜本身缺陷对器件封装效果的损坏。
所述的水氧阻隔层也可以使用具有吸湿功能的干燥剂来替代,例如可将图5中的水氧阻隔层(61,62)换成干燥剂(61',62')。
实施例6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电致侧发光器件,结构及各部件材质与实施例1相似,另外,所述的密封层(21)形成的密封空间内设有干燥剂(50)。
尽管增加了水氧阻隔层,但很多时候还是会有少量水汽进入器件,而一点点水汽就会侵蚀电致发光层中的有机材料,使得器件产生黑点而减少器件使用寿命。为了进一步提高封装效果获得长寿命的器件,还可以在器件中增加干燥剂,如图6中的50即为所述的干燥剂,所述的干燥剂可以为固态干燥剂,也可以是液态干燥剂。
实施例7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电致侧发光器件,结构及各部件材质与实施例1相似,另外,所述的密封层(21)形成的密封空间内设有干燥剂(50),所述的密封层(21)内侧设有干燥剂(71)。
密封层其本身的阻隔水氧的效果是有限的,很多情况下,水汽都是通过密封层与基板和盖板的界面一点点渗透到器件中,为了防止该部分的水汽侵蚀电致发光层中的有机材料,也可以在密封层内层增加能够吸附水汽或者与水汽反应达到干燥效果的干燥剂,如图7中的71。为了不影响侧发光器件的发光效果,可以选择透明的干燥剂。为了提高出光效率,可以在干燥(71)中加入散光材料。
实施例8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可变色的电致侧发光器件,对上述电致侧发光器件的电致发光层进行像素化,各发光子像素按照一定的分布排列,各子像素可以发出不同颜色的光,通过驱动电路分别控制某种颜色的像素或某几种颜色的像素,即可实现可变色的电致侧发光器件。
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电致侧发光器件,为一种可变色电致侧发光器件的电致发光层的俯视示意图,结构及各部件材质与实施例1相似,其中510为基板,520a,520b,520c为红绿蓝三种不同颜色的子像素,其具体排列顺序不做限制。530为相邻像素间的像素界定层,用于防止不同子像素间的发光串扰,540为电致侧发光器件的发光方向。
实施例9
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的电致侧发光器件为另一种可变色电致侧发光器件的电致发光层的俯视示意图,结构及各部件材质与实施例1相似,610为基板,620a,620b,620c为不同颜色的子像素,630a,630b为相邻子像素间的像素界定层。
图8和图9中的子像素排列方式不同。这两种像素排列方式仅仅为了更好地说明如何实现可变色的电致侧发光器件,其实际排列方式不限于此。另外,子像素的颜色也不仅限于红绿蓝三色,黄色、白色等通常也可作为子像素配合实现全彩发光,例如可以使用红绿蓝白四色子像素进行分布排列。
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任意组合,达到更好的效果,例如设置导光层可以有更高的出光效率,设置水氧阻隔层有更长的寿命,同时设置导光层和水氧阻隔层,既有更高的出光效率,又有更长的寿命。

Claims (22)

1.一种电致侧发光器件,包括基板(11)、盖板(12)、密封层(21)、第一电极层(31)、第二电极层(32)和电致发光层(40),所述基板(11)用于承载第一电极层(31)、第二电极层(32)和电致发光层(40),所述盖板(12)与基板(11)之间设有用于隔绝水氧、对电致发光层进行密封的密封层(21),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板(11)和第一电极层(31)是透明的,在基板(11)外侧有一个反光层(81),所述盖板(12)和第二电极层(32)至少其中之一是不透光的,且对光的反射率≥90%,电致发光层所发的光由基板(11)导出;
或者,
所述盖板(12)和第二电极层(32)是透明的,在盖板(12)外侧有一个反光层(82),所述基板(11)和第一电极层(31)至少其中之一是不透光的,且对光的反射率≥90%,电致发光层所发的光由盖板(12)导出;
或者,
所述基板(11)和第一电极层(31)是透明的,在基板(11)外侧有一个反光层(81),所述盖板(12)和第二电极层(32)是透明的,在盖板(12)外侧有一个反光层(82),电致发光层所发的光由基板(11)和盖板(12)导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侧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板(11)和盖板(12)的材料选自玻璃、塑料薄膜、金属薄膜或任意两者的复合薄膜或三者的复合薄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侧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板(11)和盖板(12)的材料选自柔性薄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侧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反光层(81、82)是不透光的,对光的反射率≥9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侧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反光层(81、82)是涂抹或镀在其对应的基板(11)和/或盖板(12)上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侧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反光层(81、82)是另外加的反光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侧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反光层(81、82)是金属材料。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侧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反光层(81、82)是多层至少两种不同折射率的有机物或无机物薄层材料组成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侧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反光层(81、82)是塑料膜加上多层至少两种不同折射率的有机物或无机物薄层材料组成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侧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侧发光器件还包括导光层(80),位于反光层(81、82)与基板(11)和/或盖板(12)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侧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侧发光器件的光线出射端设置有增光膜。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侧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密封层(21)中加有散光材料。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侧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板(11)和盖板(12)中至少一个的内侧设有水氧阻隔层。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致侧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氧阻隔层含有至少一层无机薄膜层。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致侧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氧阻隔层含有至少一个无机薄膜层和至少一个有机薄膜层交替组成。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侧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板(11)和盖板(12)中至少一个的内侧设有干燥剂。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侧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密封层(21)内侧设有干燥剂(71)。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侧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密封层(21)形成的密封空间内设有干燥剂(50)。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致侧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干燥剂(71)中加有散光材料。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致侧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干燥剂(50)中加有散光材料。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侧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板(11)内设有不同颜色的子像素,所述的子像素之间设有相邻像素间的像素界定层。
22.含有如权利要求1-21任一项所述的电致侧发光器件作为光源的灯具。
CN201710580218.2A 2017-07-17 2017-07-17 一种电致侧发光器件 Active CN10739405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580218.2A CN107394055B (zh) 2017-07-17 2017-07-17 一种电致侧发光器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580218.2A CN107394055B (zh) 2017-07-17 2017-07-17 一种电致侧发光器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394055A CN107394055A (zh) 2017-11-24
CN107394055B true CN107394055B (zh) 2023-10-20

Family

ID=603398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580218.2A Active CN107394055B (zh) 2017-07-17 2017-07-17 一种电致侧发光器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394055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30304A (zh) * 2011-01-27 2011-07-20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提升光输出效率的有机发光器件
CN103000639A (zh) * 2012-12-12 2013-03-2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
CN207637847U (zh) * 2017-07-17 2018-07-20 南京第壹有机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电致侧发光器件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30304A (zh) * 2011-01-27 2011-07-20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提升光输出效率的有机发光器件
CN103000639A (zh) * 2012-12-12 2013-03-2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
CN207637847U (zh) * 2017-07-17 2018-07-20 南京第壹有机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电致侧发光器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394055A (zh) 2017-11-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774011B2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OLED) display
KR102144993B1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11063826B (zh) 一种显示面板
KR100741129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한 액정 표시장치
JP2004363040A (ja) 補助電極を用いた面状発光装置
JPH10189237A (ja) 面発光体およびそれを使用する液晶表示装置
JP2005142002A (ja) 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KR101201782B1 (ko) 발광 소자 및 이를 이용한 표시 장치
CN207637847U (zh) 一种电致侧发光器件
JP5854173B2 (ja) 面発光ユニット
CN107394055B (zh) 一种电致侧发光器件
US10100985B2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for lighting
JP6477493B2 (ja) 面発光ユニット
KR20140130734A (ko) 발광패널
WO2015079912A1 (ja) 面状発光ユニット
KR101707991B1 (ko) 유기 발광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조명 장치
KR20190136490A (ko) 유기발광표시장치
US10162085B2 (en) Large area organic light emitting panel
JP2015011882A (ja) Oledパネル及び照明器具
US9214648B2 (en) Light extraction substrate an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having the same
JP2010225325A (ja) トップエミッション型有機elディスプレ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6201323A (ja) 発光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JP6528513B2 (ja) 面発光モジュール
US20130113366A1 (en) Color control of solid state light sources
JP2016162555A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パネ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801

Address after: 213363 No.9 Yongxing Avenue, Shangxing Town, Liyang City, Chang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JIANGSU FIRST LIGHT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11 Jianshe Road, Nanji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Jiangsu Province, 210000

Applicant before: FIRST O-LITE,INC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