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292570B - 物流系统 - Google Patents
物流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292570B CN107292570B CN201710587953.6A CN201710587953A CN107292570B CN 107292570 B CN107292570 B CN 107292570B CN 201710587953 A CN201710587953 A CN 201710587953A CN 107292570 B CN107292570 B CN 10729257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oods
- pipeline
- transport vehicle
- clamping
- deliver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8—Logistics, e.g. warehousing, loading or distribution; Inventory or stock management
- G06Q10/083—Shipp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63/00—Motor vehicles or trailer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63/02—Motor vehic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1/00—Storing articles, individually or in orderly arrangement, in warehouses or magazines
- B65G1/02—Storage devices
- B65G1/04—Storage devices mechanic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conomics (AREA)
- Marketing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 Warehouses Or Storag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物流系统,属于物流领域的技术方案,包括控制系统、货物中转总站、管道输送网络和多个货物中转分站;所述货物中转总站与所述管道输送网络连通,多个所述货物中转分站分别与所述管道输送网络连通;所述货物中转总站内设有多辆运输车,所述控制系统用于控制所述运输车在所述管道输送网络内移动,所述运输车能够在所述货物中转总站与所述货物中转分站之间往返;即本发明能够将货物运输至各个货物中转分站,由于货物中转分站能够安装在收货人需要的位置,从而解决现有技术必须现场收货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物流领域的技术方案,特别涉及一种物流系统。
背景技术
在生活水平的提高,物流不再仅限于大型货物的运输,物流已经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近;以快递柜的应用为例,为了便于收件人进行收件,快递人员可以将快递放置于快递柜内,待收件人有空时,便可去快递柜取件,以解决以往必须实时收件的问题。
但是此种物流送货方式依然存在缺陷,譬如必须收件人亲自去快递柜取件,无法实现快递直接到达家中,依然为收件人带来了不理想的服务体验,为此急需一种能够解决此问题的技术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物流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必须现场收货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物流系统,包括控制系统、货物中转总站、管道输送网络和多个货物中转分站;所述货物中转总站与所述管道输送网络连通,多个所述货物中转分站分别与所述管道输送网络连通;所述货物中转总站内设有多辆运输车,所述控制系统用于控制所述运输车在所述管道输送网络内移动,所述运输车能够在所述货物中转总站与所述货物中转分站之间往返。
其中,所述货物中转总站包括发货机和取货机;所述发货机的内部用于停放所述运输车,所述发货机设有发货机构和出车口,所述发货机构用于收取货物装载至所述运输车上,所述出车口用于供所述运输车移动至所述发货机外;所述取货机的内部用于停放所述运输车,所述取货机设有进车口和取货机构,所述进车口用于供所述运输车移动至所述取货机内,所述取货机构用于将所述运输车上的货物取出。
其中,所述运输车包括车身、车轮、货物固定机构和调节机构;所述货物固定机构设于所述车身上,所述货物固定机构用于将货物固定于所述运输车上;所述调节机构设于所述车身上,所述调节机构与所述车轮联接,所述调节机构用于控制所述车轮移向和移离所述车身,以调节所述车轮与所述车身中心轴向的垂直距离。
其中,所述调节机构包括连杆、轮轴臂和施力组件,所述连杆和所述轮轴臂均至少为两个,所述连杆与所述轮轴臂的数量相等;各个所述连杆围绕所述施力组件的外部布置,各个所述连杆的第一端相互铰接,各个所述连杆的第二端均对应与一个所述轮轴臂铰接;各个所述轮轴臂的第一端均与所述车身铰接,各个所述轮轴臂的第二端均设有所述车轮;所述施力组件用于调节各个所述连杆之间的夹角角度,以控制所述轮轴臂摆向和摆离所述施力组件。
其中,所述施力组件包括弹簧和伸缩件,所述弹簧与所述伸缩件相对布置,各个所述连杆的第一端在所述弹簧与所述伸缩件之间相互铰接,所述弹簧和所述伸缩件均与各个所述连杆的铰接处连接。
其中,所述车身两端的四侧均设有所述车轮,所述车身每端的所述车轮以置于“十”字四端的形式布置。
其中,所述管道输送网络包括第一管道、第二管道和换向管道,所述第一管道、所述第二管道和所述换向管道置于同一平面内,所述第一管道一端的延长线与所述第二管道一端的延长线相交汇;所述换向管道设于所述第一管道与所述第二管道的端部延长线交汇处,所述换向管道具有一转动中心,所述转动中心的轴向与所述换向管道的轴向相互垂直,所述换向管道能够通过转动选择与所述第一管道和所述第二管道中的一个导通。
其中,所述管道输送网络还包括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一端与所述换向管道转动联接,所述转动中心置于所述支撑架与所述换向管道的转动联接处,所述支撑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管道和/或所述第二管道联接固定。
其中,所述管道输送网络还包括有支撑架、第三管道和转动轴;所述支撑架的一端与所述换向管道转动联接,所述转动中心置于所述支撑架与所述换向管道的转动联接处,所述支撑架的另一端与所述转动轴联接固定;所述第三管道置于与所述第一管道和所述第二管道所在的不同平面,所述转动轴能够进行自转,在所述转动轴自转后,所述换向管道能够通过转动选择与所述第三管道导通。
其中,所述货物中转分站包括机壳和通信电路;所述机壳设有停车区和输送口,所述输送口用于供运输车移进和移离所述停车区;所述通信电路用于发送控制信号至运输车,以控制运输车停放于所述停车区,并且控制所述运输车从所述停车区移离至所述机壳外。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由于所述控制系统用于控制所述运输车在所述管道输送网络内移动,所述运输车能够在所述货物中转总站与所述货物中转分站之间往返,可假定货物中转分站安装于收件人的家中,此时运输车装载货物后便可直接送至货物中转总站,从而实现了收件人在家收件,切实解决了现有技术必须现场收货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提供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提供的货物中转总站结构示意图一;
图3是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提供的货物中转总站结构示意图二;
图4是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提供的货物中转总站结构示意图三;
图5是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提供的货物中转分站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提供的管道输送网络局部结构示意图一;
图7是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提供的管道输送网络局部结构示意图二;
图8是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提供的运输车侧视透视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提供的运输车前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如下:
货物中转总站:
1、货物中转总站;
101、发货机;102、出车口;103、第一输送平台;104、第一夹持机构; 105、第一夹持板;106、收货口;107、收货平台;108、第一仓门;109、收货夹持臂;
111、取货机;112、进车口;113、第二输送平台;114、第二夹持机构;115、第二夹持板;116、取货口;117、取货平台;118、第二仓门;119、取货夹持臂;
121、输送通道;122、第三输送平台。
货物中转分站:
2、货物中转分站;21、机壳;22、通信电路;23、停车区;24、输送口; 25、光敏传感器;26、防撞垫;27、通道门;28、第三仓门。
管道输送网络:
3、管道输送网络;31、第一管道;32、第二管道;33、第三管道;34、换向管道;35、支撑架;36、转动轴;37、机箱。
运输车:
4、运输车;401、车身;402、容纳腔;403、第四仓门;404、车轮;405、连杆;406、轮轴臂;407、弹簧;408、伸缩件;409、气囊;410、充气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从图1至9可知,本发明实施方式所述的物流系统,包括控制系统、货物中转总站1、管道输送网络3和多个货物中转分站2;所述货物中转总站1与所述管道输送网络3连通,多个所述货物中转分站2分别与所述管道输送网络3 连通;所述货物中转总站1内设有多辆运输车4,所述控制系统用于控制所述运输车4在所述管道输送网络3内移动,所述运输车4能够在所述货物中转总站1 与所述货物中转分站2之间往返。
其工作过程大致如下:
1、将货物装载于运输车4上,运输车4将从货物中转总站1出发,并进入至管道输送网络3内;
2、运输车4经管道输送网络3移动至货物中转分站2内,即可移动至特定收货人的收货点,以便收货人进行收货;
3、相关人员还可在货物中转分站2进行货物的装载,装载货物后的运输车 4再次进入管道输送网络3,以移动至货物中转总站1,以便相关人员对货物进行后续的输送。
以将本方案应用于快递行业为例,货物中转总站1可以设于小区的低层,各个货物中转分站2对应安装于每家每户内,快递人员对运输车4进行装货后,便可将货物运输至特定收件人的家中,收件人也可以在家中将货物输送至货物中转总站1,以便快递人员进行统一收件派送,从而大大提高了物流系统应用体验。
有关货物中转总站1,具体可如下:
本发明实施方式所述物流系统的一种改进可如图1至4所示,所述货物中转总站1包括发货机101和取货机111;所述发货机101的内部用于停放运输车 4,所述发货机101设有发货机构和出车口102,所述发货机构用于收取货物装载至运输车4上,所述出车口102用于供运输车4移动至所述发货机101外;所述取货机111的内部用于停放运输车4,所述取货机111设有进车口112和取货机构,所述进车口112用于供运输车4移动至所述取货机111内,所述取货机构用于将运输车4上的货物取出。
大致工作过程如下:
1、将运输车4停放于发货机101的内部;
2、发货机构收取货物,并将货物运输至发货机101内的运输车4上进行装货;
3、运输车4从出车口102离开发货机101,然后将货物送至指定地点;
4、运输车4卸货后,直接移动至取货机111,或重新装载新货物后移动至取货机111,并从进车口112进入至取货机111内部;
5、若运输车4上装载有货物,取货机构将收取货物,并将货物送至指定地点,以便相关人员取货。
其中,还需要指出:
1、所述发货机构用于收取货物装载至运输车4上,可以是发货机构从发货机101外部夹持货物,然后运输货物至运输车4的装货区,以此实现装货;也可以是发货机构将运输车4送至发货机101的外部,以便相关人员直接将货物装载于运输车4上;
2、同理,所述取货机构用于将运输车4上的货物取出,可以是取货机构从运输车4上取出货物,然后运输至取货机111的外部,以便相关人员进行取货;也可以是取货机构将运输车4送至取货机111的外部,以便相关人员直接从运输车4上进行取货。
所以通过上述方案,能够使得收货和取货得以明确分工控制,避免运输车4 同时进出同一场所引发控制错误,为物流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提供了重要帮助。
本发明实施方式所述物流系统的一种改进可如图3和4所示,所述发货机 101的内部设有第一输送平台103和多个第一夹持机构104;所述第一输送平台 103能够移动至所述出车口102、以及与各个所述第一夹持机构104对应的位置;所述第一夹持机构104相对的两侧均设有第一夹持板105,每个所述第一夹持机构104的所述第一夹持板105均能够相向和相离移动,当所述第一输送平台103 移动至与所述第一夹持机构104对应的位置时,所述第一夹持机构104的所述第一夹持板105能够相向移动,以夹持所述第一输送平台103上的运输车4,以及所述第一夹持机构104的所述第一夹持板105还能够相离移动,以下放运输车4至所述第一输送平台103上。
在默认状态下,第一夹持机构104通过第一夹持板105对运输车4进行夹持固定,然后第一输送平台103可以移动至任意一个第一夹持机构104的下方 (第一输送平台103可以进行水平方向移动和竖直方向移动);譬如某一个第一夹持机构104夹持的运输车4装载货物完毕,需要进行运输,第一输送平台103 便可移动至该第一夹持机构104的下方,该第一夹持机构104的第一夹持板105 进行相离移动,以解除对运输车4的夹持,运输车4便可下放至第一输送平台 103上,第一输送平台103移动至出车口102后,运输车4便可经出车口102移动至发货机101外,以此实现对货物的运输。
同理,若需要实现运输车4的夹持固定时,可以将运输车4放置于第一输送平台103上,第一输送平台103移动至某一第一夹持机构104的下放,该第一夹持机构104的第一夹持板105进行相向移动,便可实现对运输车4的夹持。
通过此方式,无需设置复杂的轨道供运输车4运行移动,降低了控制难度,为运输车4的运行秩序提供了巨大优化。
本发明实施方式所述物流系统的一种改进可如图3所示,所述发货机构包括收货平台107和能够开闭的第一仓门108,所述收货平台107设于所述发货机 101的外部,所述第一仓门108设于所述发货机101与所述收货平台107对应的位置,所述第一输送平台103能够在所述第一仓门108打开时移动至所述收货平台107。
当需要装载货物时,第一输送平台103将移动至某一第一夹持机构104的下方,该第一夹持机构104的第一夹持板105进行相离移动,运输车4将下放至第一输送平台103上,然后第一仓门108将会打开,以便第一输送平台103 将运输车4送至收货平台107,然后相关人员便可将货物直接装载在运输车4上,以完成货物的装载。
待货物装载完毕后,将运输车4放置于第一输送平台103上,第一输送平台103将运输车4送至出车口102,运输车4便可经出车口102移动至发货机 101外,以此实现对货物的运输,此时第一仓门108自行关闭,以对发货机101 的内部进行保护。
本发明实施方式所述物流系统的一种改进可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夹持机构104的上部设有收货口106,所述收货口106置于所述第一夹持机构104的两块所述第一夹持板105之间;所述发货机构包括收货平台107和收货夹持臂109,所述收货平台107设于所述发货机101的外部,所述收货夹持臂109置于所述收货平台107的上方,所述收货夹持臂109能够移动至各个所述收货口106的上方,所述收货夹持臂109用于在所述收货平台107夹持货物,并将货物经所述收货口106送至运输车4。
当需要装载货物时,将货物放置于收货平台107上,收货夹持臂109将自动对货物进行夹持,并将货物移动至某一收货口106的上方,解除对货物的夹持后,货物将经收货口106掉落至运输车4上,以此实现全自动收货和装货。
本发明实施方式所述货物中转总站1的一种改进可如下,所述第一夹持机构104上设有第一供电电路,所述第一供电电路用于为运输车4充电。
当第一夹持机构104对运输车4进行夹持时,第一供电电路可以对运输车4 进行充电,以保证运输车4在运行过程中时刻保持电量充沛,为货物顺利运送至目的地提供了重要保障。
本发明实施方式所述物流系统的一种改进可如图3和4所示,所述取货机 111的内部设有第二输送平台113和多个第二夹持机构114;所述第二输送平台 113能够移动至所述进车口112、以及与各个所述第二夹持机构114对应的位置;所述第二夹持机构114相对的两侧均设有第二夹持板115,每个所述第二夹持机构114的所述第二夹持板115均能够相向和相离移动,当所述第二输送平台113 移动至与所述第二夹持机构114对应的位置时,所述第二夹持机构114的所述第二夹持板115能够相向移动,以夹持所述第二输送平台113上的运输车4,以及所述第二夹持机构114的所述第二夹持板115还能够相离移动,以下放运输车4至所述第二输送平台113上。
在默认状态下,第二夹持机构114通过第二夹持板115对运输车4进行夹持固定,然后第二输送平台113可以移动至任意一个第二夹持机构114的下方 (第二输送平台113可以进行水平方向移动和竖直方向移动);譬如运输车4经进车口112进入取货机111内时,运输车4将停放于第二输送平台113上,第二输送平台113将移动至闲置的第二夹持机构114下方,该第二夹持机构114的第二夹持板115将进行相向移动,以此实现运输车4的夹持停放。
同理,当需要实现第二运输车4的移动时,第二输送平台113便可移动至某一第二夹持机构114的下方,该第二夹持机构114的第二夹持板115进行相离移动,以解除对运输车4的夹持,运输车4便可下放至第二输送平台113上,便可实现对运输车4的运输。
通过此方式,显然也无需设置复杂的轨道供运输车4运行移动,降低了控制难度,为运输车4的运行秩序提供了巨大优化。
本发明实施方式所述物流系统的一种改进可如图3所示,所述取货机构包括取货平台117和能够开闭的第二仓门118,所述取货平台117设于所述取货机 111的外部,所述第二仓门118设于所述取货机111与所述取货平台117对应的位置,所述第二输送平台113能够在所述第二仓门118打开时移动至所述取货平台117。
当需要收取货物时,第二输送平台113将在进车口112等待运输车4送货进行,待运输车4停放于第二输送平台113后,第二仓门118将打开,第二输送平台113将运输车4送至取货平台117上,然后相关人员便可直接在运输车4 上进行取货。
待取货完毕后,相关人员将运输车4放置于第二输送平台113上,第二输送平台113将移动至某一第二夹持机构114的下方,该第二夹持机构114的第二夹持板115将进行相向移动,以此实现运输车4的夹持停放,此时第二仓门118 自行关闭,以对取货机111的内部进行保护。
本发明实施方式所述物流系统的一种改进可如图4所示,所述第二夹持机构114的上部设有取货口116,所述取货口116置于所述第二夹持机构114的两块所述第二夹持板115之间;所述取货机构包括取货平台117和取货夹持臂119,所述取货平台117设于所述取货机111的外部,所述取货夹持臂119置于所述取货平台117的上方,所述取货夹持臂119能够移动至各个所述取货口116的上方,所述取货夹持臂119用于将运输车4上的货物经所述取货口116取出,并将货物送至所述取货平台117。
当需要收取货物时,第二输送平台113将运输车4移动至某一第二夹持机构114的下方,该第二夹持机构114的第二夹持板115将进行相向移动,以此实现对运输车4的夹持固定,然后取货夹持臂119将移动至该第二夹持机构114 的取货口116上方,以取出运输车4内的货物,并送至取货平台117,以便相关人员进行取货,从而实现了全自动的取货过程。
本发明实施方式所述物流系统的一种改进可如下,所述第二夹持机构114 上设有第二供电电路,所述第二供电电路用于为运输车4充电。
当第二夹持机构114对运输车4进行夹持时,第二供电电路可以对运输车4 进行充电,以保证运输车4在运行过程中时刻保持电量充沛,为货物顺利运送至目的地提供了重要保障。
本发明实施方式所述物流系统的一种改进可如图1、3和4所示,所述货物中转总站1还包括输送通道121,所述发货机101的内部与所述取货机111的内部通过所述输送通道121连通,所述输送通道121内设有第三输送平台122;所述第三输送平台122能够移动至与各个所述第一夹持机构104对应的位置,所述第三输送平台122还能够移动至与各个所述第二夹持机构114对应的位置;当所述第三输送平台122移动至与所述第一夹持机构104对应的位置时,所述第一夹持机构104的所述第一夹持板105能够相向移动,以夹持所述第三输送平台122上的运输车4;当所述第三输送平台122移动至与所述第二夹持机构 114对应的位置时,所述第二夹持机构114的所述第二夹持板115能够相离移动,以下放运输车4至所述第三输送平台122上。
当发货机101内的运输车4持续离开后,运输车4将会移动至取货机111 进行存储,此时第三输送平台122可以移动至某一第二夹持机构114的下方,该第二夹持机构114的第二夹持板115将进行相离移动,该第二夹持机构114 夹持的运输车4将下放至第三输送平台122上,然后第三输送平台122经过输送通道121到达发货机101的内部,此时第三输送平台122便可移动至某一第一夹持机构104的下方,该第一夹持机构104的第一夹持板105将进行相向移动,以此对第三输送平台122上的运输车4进行夹持固定,从而实现对发货机 101的运输车4补充,保证发货机101内时刻拥有充足的运输车4进行货物运输。
有关货物中转分站2,具体可如下:
本发明实施方式所述物流系统的一种改进可如图1和5所示,所述货物中转分站2包括机壳21和通信电路22;所述机壳21设有停车区23和输送口24,所述输送口24用于供运输车4移进和移离所述停车区23;所述通信电路22用于发送控制信号至运输车4,以控制运输车4停放于所述停车区23,并且控制所述运输车4从所述停车区23移离至所述机壳21外。
大致工作过程如下:
1、运输车4经输送口24进入至停车区23内;
2、通信电路22发出控制信号至运输车4,控制运输车4减速慢行,并在运输车4到达停车区23的指定位置后,直接控制运输车4停止行驶;
3、相关人员从运输车4上拿取或装载货物,然后通信电路22再次发出控制信号至运输车4,运输车4重新启动,并经输送口24离开货物中转分站2。
显然,此时运输车4在货物中转分站2的停放是由货物中转分站2直接控制,两者的距离近,确保控制信号准确迅速到达运输车4,避免了运输车4因接收延迟滞后的控制信号而产生碰撞,为货物的保全带来了更好的保障。
本发明实施方式所述物流系统的一种改进可如图5所示,所述输送口24设有光敏传感器25,所述光敏传感器25与所述通信电路22电性连接,所述光敏传感器25用于检测是否有运输车4驶进所述停车区23,所述通信电路22能够在发现运输车4驶进所述停车区23时,控制运输车4减速行驶直至在所述停车区23内停放。
当运输车4经过光敏传感器25时,运输车4将对光敏传感器25造成遮挡,光敏传感器25便可产生相关电信号至通信电路22,通信电路22将发出控制信号至运输车4,以控制运输车4减速慢行,并在运输车4到达停车区23的指定位置后,直接控制运输车4停止行驶。
即设置光敏传感器25后,通信电路22只需在必要时候发送控制信号,加强了对运输车4的控制精度。
本发明实施方式所述物流系统的一种改进可如图5所示,所述停车区23内设有防撞垫26,所述防撞垫26与所述输送口24相对布置。
即防撞垫26是设于运输车4的移动轨迹内,此时运输车4即使继续往前行驶,也将会与防撞垫26产生抵接,以此减少运输车4碰撞产生的冲击,从而实现对货物的保护,其中,防撞垫26可以使用硅胶等软垫制成。
本发明实施方式所述物流系统的一种改进可如图5所示,所述输送口24设有能够开闭的通道门27。
若输送口24时刻保持导通状态,飞虫、雨水和灰尘等将会进入至货物中转分站2的内部,不但会影响货物中转分站2的正常使用,更可能导致货物中转分站2的损坏,而设置通道门27后,通道门27往上移动便可实现关闭,往下移动便可实现开启,即可以在平常状态保持通道门27的关闭状态,从而减少飞虫、雨水和灰尘等进入货物中转分站2的机会,为提高货物中转分站2的使用寿命提供了重要保障。
本发明实施方式所述物流系统的一种改进可如图5所示,所述机壳21在与所述停车区23对应的位置设有能够开闭的第三仓门28,所述第三仓门28与所述停车区23之间围成一密闭空间。
同理,若停车区23时刻保持导通状态,飞虫、雨水和灰尘等将会进入至货物中转分站2的内部,不但会影响货物中转分站2的正常使用,更可能导致货物中转分站2的损坏,而设置第三仓门28后,第三仓门28往右移动可以实现开启,往左移动可以实现关闭,即可以在平常状态保持第三仓门28的关闭状态,从而减少飞虫、雨水和灰尘等进入货物中转分站2的机会,为提高货物中转分站2的使用寿命提供了重要保障。
有关管道输送网络3,具体可如下:
本发明实施方式所述物流系统的一种改进可如图1、6和7所示,所述管道输送网络3包括第一管道31、第二管道32和换向管道34,所述第一管道31、所述第二管道32和所述换向管道34置于同一平面内,所述第一管道31一端的延长线与所述第二管道32一端的延长线相交汇;所述换向管道34设于所述第一管道31与所述第二管道32的端部延长线交汇处,所述换向管道34具有一转动中心,所述转动中心的轴向与所述换向管道34的轴向相互垂直,所述换向管道34能够通过转动选择与所述第一管道31和所述第二管道32中的一个导通。
大致工作情况如下:
1、将运输车4放置于第一管道31内行驶,并通过转动换向管道34,使得换向管道34与第一管道31导通;
2、运输车4运行至换向管道34内时,控制运输车4停止运行;
3、通过转动换向管道34,使得换向管道34与第二管道32导通,并重新启动运输车4,运输车4便可在第二管道32内继续行驶。
需要指出,由于部分运输车4设有调节机构,能够加强运输车4与管道之间的贴合力度,所以即使换向管道34没有设置任何防护设备,在转向过程中依然能够避免运输车4从换向管道34内脱离,确保运输车4换向的顺利进行。
本发明实施方式所述物流系统的一种改进可如下,所述第一管道31朝向所述换向管道34的端部设有能够开闭的第一管道门。
当需要换向管道34与第一管道31导通时,可以打开第一管道门,运输车4 便可在换向管道34与第一管道31之间移动;当换向管道34与第一管道31处于非导通装置时,可以关闭第一管道门,以对第一管道31的内部进行保护。
本发明实施方式所述物流系统的一种改进可如下,所述第二管道32朝向所述换向管道34的端部设有能够开闭的第二管道门。
当需要换向管道34与第二管道32导通时,可以打开第二管道门,运输车4 便可在换向管道34与第二管道32之间移动;当换向管道34与第二管道32处于非导通装置时,可以关闭第二管道门,以对第二管道32的内部进行保护。
本发明实施方式所述物流系统的一种改进可如图1和7所示,所述管道输送网络3还包括有支撑架35、第三管道33和转动轴36;所述支撑架35的一端与所述换向管道34转动联接,所述转动中心置于所述支撑架35与所述换向管道34的转动联接处,所述支撑架35的另一端与所述转动轴36联接固定;所述第三管道33置于与所述第一管道31和所述第二管道32所在的不同平面,所述转动轴36能够进行自转,在所述转动轴36自转后,所述换向管道34能够通过转动选择与所述第三管道33导通。
假定当转动轴36未进行转动时,换向管道34与第一管道31处于导通状态,此时只要换向管道34转动合适的角度,便可实现换向管道34与第二管道32的导通;而需要换向管道34与第三管道33导通时,可以驱使转动轴36进行自转,直至换向管道34能够在第三管道33的所在平面进行转动,此时只要换向管道 34转动合适的角度,便可实现换向管道34与第三管道33的导通。
所以此方案不仅能够实现运输车4在二维平面上的转向,更能实现运输车4 在三维空间上的转向,大大提高了管道输送网络3的适用范围。
本发明实施方式所述物流系统的一种改进可如图7所示,所述第一管道31 与所述第二管道32相互垂直,所述第三管道33垂直于所述第一管道31与所述第二管道32的所在平面,所述转动轴36沿所述第一管道31、所述第二管道32 或所述第三管道33的轴向布置。
以图7为例,此时第一管道31、第二管道32和转动轴36共同置于竖直方向的一平面上,第一管道31、第三管道33和转动轴36共同置于水平方向的一平面上,即第一管道31、第二管道32和第三管道33两两相互垂直;此布置方式的优点在于控制简单,只需控制换向管道34往特定方向转动90°,便可选择需要的管道导通,避免各个管道之间的角度关系复制,从而导致出现控制崩溃等情况。
本发明实施方式所述物流系统的一种改进可如下,所述第三管道33朝向所述换向管道34的端部设有能够开闭的第三管道门。
当需要换向管道34与第三管道33导通时,可以打开第三管道门,运输车4 便可在换向管道34与第三管道33之间移动;当换向管道34与第三管道33处于非导通装置时,可以关闭第三管道门,以对第三管道33的内部进行保护。
本发明实施方式所述物流系统的一种改进可如下,所述换向管道34的两端设有能够开闭的第四管道门。
当需要换向管道34与任意管道导通时,可以打开第四管道门,运输车4便可在换向管道34与任意管道之间移动;当换向管道34与任意管道处于非导通装置时,可以关闭第四管道门,以对换向管道34的内部进行保护。
本发明实施方式所述物流系统的一种改进可如下,所述第四管道门上设有缓冲垫,所述缓冲垫设于第四管道门朝向所述换向管道34内部的表面。
假定第一管道31与换向管道34处于导通状态,换向管道34左侧的第四管道门处于打开状态,换向管道34右侧的第四管道门处于关闭装置,此时运输车 4从左往右移动,即使运输车4停止行驶后继续具有右移倾向,运输车4也将与第四管道门上的缓冲垫抵接,以减少冲击力,从而避免运输车4受损。
本发明实施方式所述物流系统的一种改进可如图1和6所示,所述管道输送网络3还包括有支撑架35,所述支撑架35的一端与所述换向管道34转动联接,所述转动中心置于所述支撑架35与所述换向管道34的转动联接处,所述支撑架35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管道31和/或所述第二管道32联接固定。
从图6和7可知,支撑架35主要用于固定换向管道34,以保证换向管道 34与第一管道31、第二管道32等相互分离,并能够实现转动换向;其中,支撑架35的一端可以单独与第一管道31联接固定,或单独与第二管道32联接固定,或同时与第一管道31和第二管道32联接固定,其实质并不影响换向管道 34的转向,只会影响支撑架35的安装牢固性,显然,当支撑架35同时与第一管道31和第二管道32联接时,其安装牢固性更佳。
本发明实施方式所述物流系统的一种改进可如图1、6和7所示,所述管道输送网络3还包括机箱37,所述第一管道31的一端、所述第二管道32的一端和所述换向管道34设于所述机箱37内。
在应用过程中,当换向管道34与第一管道31导通,第二管道32的内部将会外露,当换向管道34与第二管道32导通,第一管道31的内部将会外露,即雨水、灰尘和飞虫等容易进入第一管道31和第二管道32内,从而影响管道输送网络3的正常使用。
而设置机箱37后,所述第一管道31的一端、第二管道32的一端和换向管道34均置于机箱37内,即使换向管道34进行换向,机箱37均能对第一管道 31和第二管道32实现防护。
有关运输车4,具体可如下:
本发明实施方式所述物流系统的一种改进可如图1、8和9所示,所述运输车4包括车身401、车轮404、货物固定机构和调节机构;所述货物固定机构设于所述车身401上,所述货物固定机构用于将货物固定于所述运输车4上;所述调节机构设于所述车身401上,所述调节机构与所述车轮404联接,所述调节机构用于控制所述车轮404移向和移离所述车身401,以调节所述车轮404与所述车身401中心轴向的垂直距离。
大致工作过程如下:
1、将货物装载于运输车4上,此时货物固定机构将货物固定于运输车4上,以防止货物在运输过程中出现掉落的问题;
2、运输车4在管道内运行时,调节机构便可控制车轮404移离车身401,以加强车轮404与管道内壁的贴合力度,防止运输车4在竖直方向运行出现下移、掉落等现象;
3、当运输车4需要进入管道时,调节机构便可控制车轮404移向车身401,以减弱车轮404与管道内壁的贴合力度、甚至相互分离,以保证运输车4的顺利进入管道。
另外,对于上述方案需要指出:
1、所述货物固定机构可以有多种实现方式,譬如使用空腔收容货物、使用绑带对货物进行绑定、使用类似夹子的夹持机构对货物进行夹持等;
2、所述车身401中心轴向是以运输车4的运行方向为判定基准,以图1所示为例,运输车4能够在水平进行左右方向的平移,所以车身401中心轴向则与水平方向平行,因此图1所示的车轮404便可往上下方向移动,以此调节与车身401中心轴向的距离;
3、对于调节机构的控制方式有多种,可以是预设程序,当运输车4移动至某一位置时,控制车轮404移离车身401,当运输车4移动至另一位置时,控制车轮404移向车身401;也可以是设置传感器,以判断车轮404与管道内壁的贴合力度,若贴合力度不足,则控制车轮404移离车身401,若贴合力度过强,则控制车轮404移向车身401。
本发明实施方式所述物流系统的一种改进可如图8所示,所述调节机构包括连杆405、轮轴臂406和施力组件,所述连杆405和所述轮轴臂406均至少为两个,所述连杆405与所述轮轴臂406的数量相等;各个所述连杆405围绕所述施力组件的外部布置,各个所述连杆405的第一端相互铰接,各个所述连杆 405的第二端均对应与一个所述轮轴臂406铰接;各个所述轮轴臂406的第一端均与所述车身401铰接,各个所述轮轴臂406的第二端均设有所述车轮404;所述施力组件用于调节各个所述连杆405之间的夹角角度,以控制所述轮轴臂406 摆向和摆离所述施力组件。
以图8为例,调节机构可以设于车身401的前后两端,当施力组件调节各个连杆405的夹角角度增大时,连杆405将对轮轴臂406施加推力,使得轮轴臂406摆离施力组件,上侧的车轮404将往上移动,下侧的车轮404将往下移动,从而能够加强车轮404与管道内壁的贴合力度;当施力组件调节各个连杆 405的夹角角度减少时,连杆405将对轮轴臂406施加拉力,使得轮轴臂406摆向施力组件,上侧的车轮404将往下移动,下侧的车轮404将往上移动,从而能够减弱车轮404与管道内壁的贴合力道、甚至相互分离。
在图8的基础上,也可以将调节机构改为设于车身401的上下两侧,此时施力组件若调节各个连杆405的夹角角度增大,连杆405将对轮轴臂406施加推力,使得轮轴臂406摆离施力组件,上侧的车轮404将往下移动,下侧的车轮404将往上移动,从而减弱车轮404与管道内壁的贴合力度、甚至相互分离;同理,施力组件若调节各个连杆405的夹角角度减少,连杆405将对轮轴臂406 施加拉力,使得轮轴臂406摆向施力组件,上侧的车轮404将往上移动,下侧的车轮404将往下移动,从而加强车轮404与管道内壁的贴合力度。
但是为了加大运输车4的装货量,优选将调节机构设于车身401的前后两端,以便在进行设计时,使得车身401的体积能够更接近管道的容纳空间,以为运输车4的装货量提供保证。
本发明实施方式所述物流系统的一种改进可如图8所示,所述施力组件包括弹簧407和伸缩件408,所述弹簧407与所述伸缩件408相对布置,各个所述连杆405的第一端在所述弹簧407与所述伸缩件408之间相互铰接,所述弹簧 407和所述伸缩件408均与各个所述连杆405的铰接处连接。
以图8为例,在默认状态下,弹簧407对各个连杆405的铰接处持续施加推力,各个连杆405之间的夹角角度增大,连杆405将带动轮轴臂406摆离施力组件,使得车轮404与管道的内壁时刻保持紧密贴合的状态;当需要控制运输车4进管时,可以控制伸缩件408往左伸出,此时连杆405之间的夹角角度将缩小,连杆405将带动轮轴臂406摆向施力组件,使得车轮404减少与管道内壁的贴合力度、甚至相互分离。
其中,上述的伸缩件408可以是电磁式伸缩件,譬如通电产生磁力,便可控制伸缩件408伸出,断电消除磁力,便可控制伸缩件408缩回收起。
本发明实施方式所述物流系统的一种改进可如图9所示,所述车身401两端的四侧均设有所述车轮404,所述车身401每端的所述车轮404以置于“十”字四端的形式布置。
从图9推断可知,此时运输车4总共设有八个车轮404,其中四个车轮404 在运输车4的前端呈“十”字形布置,另外四个车轮404在运输车4的后端呈“十”字形布置,通过此布置方式,能够使得运输车4行驶过程中的受力更均匀,加强车轮404与管道内壁的贴合力度,为运输车4在竖直方向的运行提供了重要保障。
其中,所述车身401每端的所述车轮404以置于“十”字四端的形式布置,并非限定“十”字四端仅能设置一个车轮404,也可以同时设置多个车轮404,譬如“十”字四端各设有两个车轮404,同样能够实现上述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实施方式所述物流系统的一种改进可如图8所示,所述货物固定机构包括容纳腔402和能够开闭的第四仓门403,所述容纳腔402设于所述车身 401的内部,所述第四仓门403设于所述车身401与所述容纳腔402相对的位置。
在使用时,可以将货物放置于容纳腔402内,然后关闭第四仓门403,运输车4便可进行货物的运输,由于货物处于密闭的空间内,所以在运输过程中,外部环境不会对货物造成影响,为货物的安全运输提供了重要保障。
本发明实施方式所述物流系统的一种改进可如图8所示,所述车身401的中部为圆柱状,所述容纳腔402设于所述车身401为圆柱状的部位内,所述车轮404设于所述车身401为圆柱状的部位两端。
如图1和2所示,由于车轮404设于车身401为圆柱状的部位两端,所以此时车身401的体积近乎与管道内部的容纳空间一致,从而确保容纳腔402的体积最大化,能够装载更多、更大的货物。
本发明实施方式所述物流系统的一种改进可如图8所示,所述容纳腔402 的内壁设有气囊409,所述车身401上设有充气装置410,所述充气装置410的输出端与所述气囊409的充气口连通,所述充气装置410用于对所述气囊409 进行充气和抽气。
当货物放置于容纳腔402内时,充气装置410开始对气囊409进行充气,膨胀的气囊409将对容纳腔402内的空隙进行填充,以此压稳固定货物的存储位置,避免货物在运输过程中随意晃动而损坏;待货物运输至目的地后,充气装置410对气囊409进行抽气,气囊409将缩小复原,以便客户进行货物的取放。
本发明实施方式所述物流系统的一种改进可如下,所述车身401设有蓄电池和充电电路,所述蓄电池与所述充电电路电性连接,所述充电电路能够接受外部供电对所述蓄电池充电,所述蓄电池用于为所述运输车4提供行驶所需的电能。
在运输车4行驶的过程中,蓄电池能够为运输车4提供充足的电能,当运输车4处于待机状态、或蓄电池的电量低下时,便可通过充电电路对蓄电池进行充电,以确保蓄电池内时刻储备充足电能,以保证运输车4能够时刻获取充足电能进行行驶。
本发明实施方式所述物流系统的一种改进可如下,所述运输车4设有信号接收电路,所述信号接收电路能够接收启动信号和停止信号,所述启动信号用于控制所述运输车4运行移动,所述停止信号用于控制所述运输车4停止移动。
运输车4在物流系统内移动时,需要在水平管道和垂直管道之间进行转移,此时需要运输车4进行相配合的启停操作,以此完成行驶方向的切换;所以当运输车4设置信号接收电路后,运输车4能够在指定的位置接收停止信号停止运行,直至运输车4的行驶方向切换完毕后,便可向运输车4发送启动信号,以启动运输车4重新行驶。
本发明实施方式所述物流系统的一种改进可如下,所述车轮404的外表面设有防滑纹。
由于车轮404的外表面设有防滑纹,所以运输车4在行驶的过程中不容易出现打滑,能够确保运输车4在行驶时更为稳定,同理,也可以在相应的管道内设置防滑纹,通过两者的相互配合,更能提高运输车4的行驶稳定性。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6)
1.一种物流系统,其特征在于,
包括控制系统、货物中转总站、管道输送网络和多个货物中转分站;
所述货物中转总站与所述管道输送网络连通,多个所述货物中转分站分别与所述管道输送网络连通;
所述货物中转总站内设有多辆运输车,所述控制系统用于控制所述运输车在所述管道输送网络内移动,所述运输车能够在所述货物中转总站与所述货物中转分站之间往返;
所述管道输送网络包括第一管道、第二管道、第三管道、换向管道、支撑架和转动轴,所述第一管道、所述第二管道和所述换向管道置于同一平面内,所述第三管道置于与所述第一管道和所述第二管道所在的不同平面;所述第一管道一端的延长线与所述第二管道一端的延长线相交汇,所述换向管道设于所述第一管道与所述第二管道的端部延长线交汇处;
所述支撑架的一端与所述换向管道转动联接,所述换向管道具有一转动中心,所述转动中心的轴向与所述换向管道的轴向相互垂直,所述转动中心置于所述支撑架与所述换向管道的转动联接处,所述换向管道能够通过转动选择与所述第一管道和所述第二管道中的一个导通;所述支撑架的另一端与所述转动轴联接固定;所述转动轴能够进行自转,在所述转动轴自转后,所述换向管道能够通过转动选择与所述第三管道导通;
所述货物中转总站包括发货机和取货机;
所述发货机的内部用于停放所述运输车,所述发货机设有发货机构和出车口,所述发货机的内部设有第一输送平台和多个第一夹持机构,所述第一输送平台能够移动至所述出车口以及与各个所述第一夹持机构对应的位置;所述第一夹持机构相对的两侧均设有第一夹持板,每个所述第一夹持机构的两块所述第一夹持板能够相向或相离移动;所述第一夹持机构上设有收货口,所述收货口置于所述第一夹持机构的两块所述第一夹持板之间,所述发货机构包括收货平台和收货夹持臂,所述收货平台设于所述发货机的外部,所述收货夹持臂用于在所述收货平台夹持货物,并将所述货物经所述收货口送至所述运输车;所述出车口用于供所述运输车移动至所述发货机外;
所述取货机的内部用于停放所述运输车,所述取货机设有进车口和取货机构,所述进车口用于供所述运输车移动至所述取货机内,所述取货机的内部设有第二输送平台和多个第二夹持机构,所述第二输送平台能够移动至所述进车口以及与各个所述第二夹持机构对应的位置;所述第二夹持机构相对的两侧均设有第二夹持板,每个所述第二夹持机构的两块所述第二夹持板能够相向或相离移动;所述第二夹持机构上设有取货口,所述取货口置于所述第二夹持机构的两块所述第二夹持板之间,所述取货机构包括取货平台和取货夹持臂,所述取货平台设于所述取货机的外部,所述取货夹持臂用于将所述运输车上的所述货物经所述取货口取出,并将所述货物送至所述取货平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流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运输车包括车身、车轮、货物固定机构和调节机构;
所述货物固定机构设于所述车身上,所述货物固定机构用于将所述货物固定于所述运输车上;
所述调节机构设于所述车身上,所述调节机构与所述车轮联接,所述调节机构用于控制所述车轮移向和移离所述车身,以调节所述车轮与所述车身中心轴向的垂直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物流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节机构包括连杆、轮轴臂和施力组件,所述连杆和所述轮轴臂均至少为两个,所述连杆与所述轮轴臂的数量相等;
各个所述连杆围绕所述施力组件的外部布置,各个所述连杆的第一端相互铰接,各个所述连杆的第二端均对应与一个所述轮轴臂铰接;
各个所述轮轴臂的第一端均与所述车身铰接,各个所述轮轴臂的第二端均设有所述车轮;
所述施力组件用于调节各个所述连杆之间的夹角角度,以控制所述轮轴臂摆向和摆离所述施力组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物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力组件包括弹簧和伸缩件,所述弹簧与所述伸缩件相对布置,各个所述连杆的第一端在所述弹簧与所述伸缩件之间相互铰接,所述弹簧和所述伸缩件均与各个所述连杆的铰接处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物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两端的四侧均设有所述车轮,所述车身每端的所述车轮以置于“十”字四端的形式布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流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货物中转分站包括机壳和通信电路;
所述机壳设有停车区和输送口,所述输送口用于供所述运输车移进和移离所述停车区;
所述通信电路用于发送控制信号至所述运输车,以控制所述运输车停放于所述停车区,并且控制所述运输车从所述停车区移离至所述机壳外。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587953.6A CN107292570B (zh) | 2017-07-18 | 2017-07-18 | 物流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587953.6A CN107292570B (zh) | 2017-07-18 | 2017-07-18 | 物流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292570A CN107292570A (zh) | 2017-10-24 |
CN107292570B true CN107292570B (zh) | 2023-07-25 |
Family
ID=601010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587953.6A Active CN107292570B (zh) | 2017-07-18 | 2017-07-18 | 物流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7292570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332491B2 (ja) * | 2020-01-23 | 2023-08-23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システム及び情報処理方法 |
Citation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085504A2 (en) * | 1982-02-02 | 1983-08-10 | Subscan Systems Ltd | Pipeline vehicle |
US4458602A (en) * | 1981-06-12 | 1984-07-10 | William Vandersteel | Pneumatic pipeline transport system |
JPS6067324A (ja) * | 1983-09-26 | 1985-04-17 | Toshiba Corp | 物品搬送システムの分岐装置 |
JPH02120169A (ja) * | 1988-10-28 | 1990-05-08 | Osaka Gas Co Ltd | 管内走行台車 |
CN1478047A (zh) * | 2000-11-29 | 2004-02-25 | ��������ϵ�ɷ�����˾ | 点到点运输系统 |
JP2006234728A (ja) * | 2005-02-28 | 2006-09-07 | Toshiba Corp | 洞道内移動点検システム及びその方法 |
CN1978262A (zh) * | 2006-09-30 | 2007-06-13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城市地下环状管道网络物流运输系统 |
CN101117118A (zh) * | 2007-08-25 | 2008-02-06 | 李荣生 | 管道物流运输装置 |
KR20120066235A (ko) * | 2010-12-14 | 2012-06-22 | 박길석 | 가압 이송식 캡슐을 이용하는 물류 이송 시스템 |
CN102556612A (zh) * | 2010-12-31 | 2012-07-11 | 王勤 | 一种实现物流传输的方法及系统 |
CN105046474A (zh) * | 2015-08-28 | 2015-11-11 | 王硕 | 一种智能全自动物流输送系统及其应用 |
CN205151187U (zh) * | 2015-10-27 | 2016-04-13 | 恩华特环境技术(天津)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密闭回路型移送系统的搬运胶囊 |
CN105858219A (zh) * | 2016-06-13 | 2016-08-17 | 衢州市依科达节能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管道物品输送装置 |
CN105923313A (zh) * | 2016-06-17 | 2016-09-07 | 衢州市依科达节能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立体货物输送系统 |
CN106015829A (zh) * | 2016-06-28 | 2016-10-12 | 宁波天弘电力器具有限公司 | 一种管道机器人 |
CN207650877U (zh) * | 2017-07-18 | 2018-07-24 | 林旭伟 | 物流系统 |
-
2017
- 2017-07-18 CN CN201710587953.6A patent/CN107292570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458602A (en) * | 1981-06-12 | 1984-07-10 | William Vandersteel | Pneumatic pipeline transport system |
EP0085504A2 (en) * | 1982-02-02 | 1983-08-10 | Subscan Systems Ltd | Pipeline vehicle |
JPS6067324A (ja) * | 1983-09-26 | 1985-04-17 | Toshiba Corp | 物品搬送システムの分岐装置 |
JPH02120169A (ja) * | 1988-10-28 | 1990-05-08 | Osaka Gas Co Ltd | 管内走行台車 |
CN1478047A (zh) * | 2000-11-29 | 2004-02-25 | ��������ϵ�ɷ�����˾ | 点到点运输系统 |
JP2006234728A (ja) * | 2005-02-28 | 2006-09-07 | Toshiba Corp | 洞道内移動点検システム及びその方法 |
CN1978262A (zh) * | 2006-09-30 | 2007-06-13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城市地下环状管道网络物流运输系统 |
CN101117118A (zh) * | 2007-08-25 | 2008-02-06 | 李荣生 | 管道物流运输装置 |
KR20120066235A (ko) * | 2010-12-14 | 2012-06-22 | 박길석 | 가압 이송식 캡슐을 이용하는 물류 이송 시스템 |
CN102556612A (zh) * | 2010-12-31 | 2012-07-11 | 王勤 | 一种实现物流传输的方法及系统 |
CN105046474A (zh) * | 2015-08-28 | 2015-11-11 | 王硕 | 一种智能全自动物流输送系统及其应用 |
CN205151187U (zh) * | 2015-10-27 | 2016-04-13 | 恩华特环境技术(天津)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密闭回路型移送系统的搬运胶囊 |
CN105858219A (zh) * | 2016-06-13 | 2016-08-17 | 衢州市依科达节能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管道物品输送装置 |
CN105923313A (zh) * | 2016-06-17 | 2016-09-07 | 衢州市依科达节能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立体货物输送系统 |
CN106015829A (zh) * | 2016-06-28 | 2016-10-12 | 宁波天弘电力器具有限公司 | 一种管道机器人 |
CN207650877U (zh) * | 2017-07-18 | 2018-07-24 | 林旭伟 | 物流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292570A (zh) | 2017-10-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5612606A (en) | Battery exchange system for electric vehicles | |
CN201106302Y (zh) | 一种智能汽车存取搬运装置 | |
JP2003079074A (ja) | 搬送設備 | |
CN103963991B (zh) | 一种机电一体化无人机车载系统 | |
JP2011105499A (ja) | 物品搬送装置 | |
CN107292570B (zh) | 物流系统 | |
CN107814119A (zh) | 一种轨道运输车内的运送机及轨道运输系统 | |
JPH05294147A (ja) | 無人車のバッテリー自動交換装置 | |
JPH0657986A (ja) | 充電装置付き機械式駐車装置 | |
CN207650877U (zh) | 物流系统 | |
CN208994738U (zh) | 一种适用于铁路运输的自动化散货装箱系统 | |
JP4217835B2 (ja) | 接続構造とこれを備えた物品誘導システム | |
CN109878401A (zh) | 一种可变式货物搬运系统及其操作方法 | |
CN108921337A (zh) | 一种基于包裹派送的物流系统 | |
KR20100004449A (ko) | 물류 무인수송 시스템 | |
CN210761046U (zh) | 一种自动agv小车 | |
CN210914363U (zh) | 物流中转设备及物流系统 | |
US10569795B2 (en) | Auxiliary transport vehicle, auxiliary transport system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an auxiliary transport vehicle | |
JPH07330131A (ja) | 台車使用の搬送装置 | |
CN207416830U (zh) | 一种走行装置及物流运输车 | |
CN112061708A (zh) | 一种管网式货物自动传输装置 | |
CN109664828A (zh) | 一种分体式物流车及工作方法 | |
JP2003274514A (ja) | 搬送システム | |
JP2011105500A (ja) | 物品搬送装置 | |
JP4179308B2 (ja) | 荷搬送設備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