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276296B - 无刷马达 - Google Patents

无刷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276296B
CN107276296B CN201710211424.6A CN201710211424A CN107276296B CN 107276296 B CN107276296 B CN 107276296B CN 201710211424 A CN201710211424 A CN 201710211424A CN 107276296 B CN107276296 B CN 10727629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winding
conducting wire
stator
locating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21142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276296A (zh
Inventor
岩崎佑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buchi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abuchi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buchi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buchi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2762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762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2762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7629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2Auxiliary parts of casing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2K5/06-H02K5/20, e.g. shaped to form connection boxes or terminal boxes
    • H02K5/225Terminal boxes or connection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9/00Motors or generators having non-mechanical commutating devices, e.g. discharge tubes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02K29/06Motors or generators having non-mechanical commutating devices, e.g. discharge tubes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position sensing devices
    • H02K29/08Motors or generators having non-mechanical commutating devices, e.g. discharge tubes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position sensing devices using magnetic effect devices, e.g. Hall-plates, magneto-resis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0Fastening of winding heads, equalising 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规定导线的位置并确保轴向的空间。本发明的无刷马达包括:定子(3),其具有绕组(32),所述绕组(32)隔着绝缘体而卷绕在突出设置在环状的定子铁芯(30)的内周侧的多个齿部上;壳体(4),其容纳定子(3);导线(6),其从壳体(4)的外部对绕组(32)供电;以及定位零件(5),其在壳体(4)内支承在壳体(4)及定子(3)中的至少一方,并使导线(6)沿周向延伸设置。定位零件(5)具有规定部(50),所述规定部(50)配置于在周向上相邻的绕组(32)间的空间内并规定导线(6)的位置。

Description

无刷马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配备有在壳体内支承导线的定位零件的无刷马达。
背景技术
无刷马达是通过控制对定子的绕组的通电来使转子转动而获得输出的马达,通过电源输入用导线对绕组供电。该导线在壳体内与各相绕组连接而且被引出至壳体的外部,而在这些导线在壳体内未特别加以支承或固定的无约束的情况下,存在导线彼此重合或者进入至定子的中央的空间而导致组装较为费事的问题。
此外,壳体内除了电源输入用导线以外,还会设置用以控制通电的传感器信号输入输出用导线,因此,在这些导线均无约束的状态下,必须更慎重地进行组装作业。
针对这种问题,已提出有通过追加进行固定、支承以避免导线偏离规定位置的零件(以下称为“定位零件”)来规定导线的位置的马达(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2)。若追加这种定位零件,则导线的位置会固定下来,因此可提高组装作业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60196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14-8721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追加上述那样的定位零件的情况下,是单纯地在绕组的上方配置定位零件,因此会导致壳体内的轴向的空间变小。该空间例如在有防水要求或者固定导线的引出位置的要求的情况下会被用到,而追加定位零件会导致难以确保空间,从而存在无法再应对这些要求的问题。再者,也考虑将定位零件直接载置于绕组来尽可能确保空间。但在该情况下,绕组必须对定位零件进行支承,因此支承零件的负荷会始终作用于绕组,因而不佳。
本案是鉴于这种问题而研究出来,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定位零件来规定导线的位置、而且能够确保轴向的空余空间的无刷马达。再者,本案并不限于该目的,取得由后文叙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展示的各构成所带来的、无法通过现有的技术获得的作用效果也是本发明的另一目的。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1)此处所揭示的无刷马达的特征在于,包括:定子,其具有绕组,所述绕组隔着绝缘体而卷绕在突设于环状的定子铁芯的内周侧的多个齿部上;壳体,其容纳所述定子;导线,其从所述壳体的外部对所述绕组供电;以及定位零件,其在所述壳体内被支承于所述壳体及所述定子中的至少一方,使所述导线沿周向延伸设置,所述定位零件具有规定部,所述规定部配置于在周向上相邻的所述绕组间的空间内且规定所述导线的位置。
(2)优选所述定位零件具有外周壁及内周壁中的至少一方,所述外周壁以沿所述壳体的内周面的方式立设,在径向外侧连结多个所述规定部,所述内周壁为环状,在径向内侧连结多个所述规定部。
(3)优选所述外周壁及所述内周壁中的至少一方支承于所述壳体及所述定子中的至少一方。
(4)优选所述规定部被配置在除了位于下述的位置的所述绕组间以外的所有所述绕组间,该位置是将所述导线引出至所述壳体的外部的位置。
(5)优选所述壳体为一端开口的有底筒状,所述规定部具有朝所述壳体的开口侧开放的槽,所述槽的底面与所述绕组的隆起部的顶部相比位于所述壳体的底部侧。
(6)优选所述规定部具有间隔件,所述间隔件突出设置在所述槽的底面,将所述槽隔开。
(7)优选所述定位零件通过如下方式支承在所述定子上:具有外周壁,所述外周壁以沿着所述壳体的内周面的方式立设,连结多个所述规定部,而且所述外周壁载置于所述定子铁芯的端面。
【发明的效果】
由于能够通过定位零件来规定导线的位置,因此不会发生导线彼此重合等的不良情况,能够顺畅地进行组装。此外,由于定位零件的规定部配置于在周向上相邻的绕组间的空间内,因此在轴向上规定部与绕组不会发生干涉。因此,可将规定部配置在较绕组而言靠定子铁芯侧,从而能够使导线尽可能接近绕组或者接触绕组而加以配置。由此,无须变更马达尺寸即可确保壳体内的轴向的空余空间。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方式的无刷马达的轴向剖视图。
图2为从轴向上观察图1的无刷马达的定子铁芯的俯视图。
图3为从图1的无刷马达中去掉转子及端盖之后的俯视图。
图4为图3的A-A向视剖视图。
图5为从背面侧观察定位零件的立体图。
图6为从轴向上观察定位零件的俯视图。
图7为图4的B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附图,对作为实施方式的无刷马达进行说明。以下所展示的实施方式顶多只是示例,并非意欲排除以下的实施方式中未明示的各种变形、技术的运用。本实施方式的各构成可在不脱离它们的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来加以实施。此外,可视需要进行取舍选择,或者可酌情进行组合。在以下的说明中,将马达的轴向也称为“上下方向”。此外,以壳体的底部侧为“下方”、以壳体的开口侧为“上方”来进行说明。
[1.构成]
[1-1.整体构成]
图1为本实施方式的无刷马达1(以下称为“马达1”)的轴向剖视图。马达1为内转子型无刷DC马达,包括具有磁铁22的圆柱状的转子2、具有绕组32的定子3、以及构成马达1的外部轮廓的壳体4。进而,马达1包括与绕组32连接的电源输入用导线6、传感器信号输入输出用导线7(以下称为“信号线7”)、以及支承导线6的定位零件5。
如图1所示,转子2包括与轴20一体转动的转子铁芯21和固定在转子铁芯21上的多个磁铁22。轴20为支承转子2的转轴,也作为将马达1的输出(机械能)提取至外部的输出轴而发挥功能。在轴20上,在夹住转子铁芯21的两个部位设置有轴承23、24。本实施方式中,轴承23设置在轴20的一端部(下端部),轴承24设置在轴20的中间部。
转子铁芯21为同一形状的多块钢板层叠而成的层叠铁芯,作为所产生的磁力的通路而发挥功能。在转子铁芯21的中心,以使轴向与钢板的层叠方向一致的状态固定有轴20。转子铁芯21具有:多个扇形的磁极片21a,它们从固定轴20的环状部分起呈放射状地形成;以及磁铁容纳部,其被设为在周向上相邻的磁极片21a间的空间。磁铁22被嵌入固定在该磁铁容纳部内。
定子3是在中央具有配置转子2的空间的大致圆筒状的零件,包括压入固定在壳体4内的环状的定子铁芯30、具有绝缘性的多个绝缘体31、以及绕组32。如图2所示,定子铁芯30具有大致圆筒状的环状部30a和突出设置在环状部30a的内周侧的多个齿部30b。多个齿部30b在周向上等间隔地设置。再者,本实施方式中例示的是在周向上设置有12个齿部30b的定子铁芯30,但齿部30b的个数并不限于此。
如图1及图4所示,在各齿部30b上分别安装有绝缘体31,进而在绝缘体31的周围分别卷绕有绕组32。即,绕组32隔着绝缘体31而卷绕在多个齿部30b上。图1及图4中的涂黑部分32a表示绕组32的隆起部。再者,此处所说的所谓隆起部32a,意指卷绕在齿部30b上的绕组32中呈山峰状膨出的部分(从绝缘体31的上端面隆起的部分)。此外,图2中的双点划线表示在齿部30b上卷绕有绕组32时的绕组32的外形。再者,图2中省略了绝缘体31。如图2所示,在周向上相邻的绕组32间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狭槽33(空间),是以相邻绕组32不会相互接触的方式而设置的。
如图1所示,壳体4包括:壳体主体40,其为一端开口的有底筒状(大致圆筒状),容纳转子2及定子3;以及端盖41(盖),其堵塞壳体主体40的开口40a(参考图4)。壳体主体40具有:侧壁40e,其为大致圆筒状;底部40b;膨出部40c,它是在底部40b的中央隆起而形成;以及凹部40d,其凹设在膨出部40c的中央。壳体主体40经由嵌入在凹部40d内的轴承23而对轴20的一部分进行支承。
本实施方式的壳体主体40具有在侧壁40e的上端部朝径向外侧形成为厚壁的厚壁部40f。在厚壁部40f的周向的规定位置贯穿设置有用以安装端盖41的安装孔40h(参考图3、4)。此外,如图3所示,在壳体主体40的侧部设置有用以将导线6及信号线7引出至外部的引出部42。在引出部42上设置有供导线6及信号线7插通的开口(图示省略)。
如图1所示,端盖41具有:盖部41a,其具有比壳体主体40的开口40a大的外径;以及支承部41e,其位于盖部41a的中央。盖部41a具有:圆环状的安装面41b,其在径向外端部载置于厚壁部40f的上端面;以及圆环状的卡止部41c,其在安装面41b的径向内侧沿轴向突出设置。卡止部41c的外径与壳体主体40的开口40a的内径大致相同。卡止部41c进入至开口40a的内侧而且安装面41b载置于厚壁部40f的上端面,在安装孔40h内螺合未图示的螺钉,由此,端盖41得以安装在壳体主体40上。再者,在安装面41b上凹设有供O形圈46安装的槽。
此外,端盖41的支承部41e是轴向尺寸形成得比盖部41a大的部位,具有贯穿设置在支承部41e的中央的通孔41h。通孔41h形成为阶梯状,孔径较大的部分作为供轴承24嵌入的凹部41f而发挥功能。即,端盖41通过轴承24而对插通在通孔41h内的轴20的另一部分进行支承。
导线6从壳体4的外部对绕组32供电。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导线6在壳体4内与绕组32的各相(U相、V相、W相)连接,从设置在壳体主体40上的引出部42引出至外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线6与绕组32的连接部在壳体4内位于定子铁芯30的上方(开口40a侧)。信号线7和检测与转子2的转动位置相应的信号的检测部(图示省略)连接,与导线6一样,从引出部42引出至壳体4的外部。导线6及信号线7在引出部42通过热熔树脂44加以粘固,从而规定相对于壳体4的位置。
三根导线6都是避开定子3的中央的空间而沿周向延伸设置的。具体而言,两侧的两根导线6的各顶端隔着轴20的轴心C空出间隔地配置在引出部42的相反侧,并且朝引出部42以成为以轴心C为中心的圆弧状的方式加以布线而引出至外部。此外,中央的导线6是以其顶端与信号线7的顶端重叠的方式配置,并且朝离开引出部42的方向以成为以轴心C为中心的圆弧状的方式加以布线而引出至外部。设置定位零件5,该定位零件5用于进行固定以避免这种导线6的各位置发生偏移。
[1-2.要部构成]
本实施方式的定位零件5在沿周向空出有间隔的多个部位规定各导线6的位置,例如通过树脂成形而一体形成。如图1、图3及图4所示,定位零件5在壳体主体40内配置在定子3的上方(开口40a侧),从导线6的下方规定导线6的位置。定位零件5通过支承于壳体主体40及定子3中的至少一方而收纳、配置在壳体4内。本实施方式的定位零件5被支承在定子3上,具体而言,通过载置于定子铁芯30的上端面而得到支承。
如图4~图6所示,定位零件5具有:多个规定部50,它们规定导线6的位置;外周壁51,其位于规定部50的径向外侧,连结多个规定部50;以及内周壁52,其位于规定部50的径向内侧,连结多个规定部50。
多个规定部50为周向的尺寸较小(厚度较薄)的板状的部位,如图6所示,相对于轴心C而设置为放射状。如图3所示,各规定部50配置于在周向上相邻的绕组32间的狭槽33内,设为与绕组32不接触的状态。也就是说,在绕组32的轴向延长线上不存在规定部50,规定部50与绕组32在轴向上不会发生干涉。
此处,将图4的B部放大之后的内容示于图7。再者,在图7中,是以标注图案而不是涂黑的方式来表示隆起部32a。如图7所示,规定部50是以其下端面50c位于隆起部32a的顶部的下方的方式配置。即,在沿轴向的剖视图下(或者从周向上观察时),规定部50配置在与隆起部32a重叠的位置。之所以能以如此方式配置,是因为规定部50配置在狭槽33内,在轴向上不会与绕组32发生干涉。并且,通过以如此方式配置规定部50,能以使导线6的轴向位置尽可能接近绕组32或者接触绕组32的状态进行配置。再者,规定部50的厚度(周向尺寸)设定得比狭槽33的周向尺寸小。
本实施方式的规定部50具有:槽50a,其朝上方(开口40a侧)开放;以及间隔件50b,其突出设置在槽50a的底面,将槽50a隔开。槽50a是沿周向贯穿规定部50的部位,形成保持导线6的空间。本实施方式的槽50a的底面形成为半圆筒面状。间隔件50b在径向上将该空间一分为二,在各空间内配置导线6。
槽50a的底面位于隆起部32a的的顶部的下方(壳体4的底部40b侧)。此外,本实施方式的间隔件50b具有可在其与槽50a的侧面之间保持导线6这样的宽度(径向尺寸)。由此,在沿轴向的剖视图下(或者从周向上观察规定部50时),位于槽50a内的导线6以在隆起部32a的正上方与隆起部32a空出有些许间隙的状态由槽50a的侧面和间隔件50b的侧面加以保持。再者,通过将导线6载置于隆起部32a上(使导线6与隆起部32a接触配置),能以三点保持导线6。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规定部50形成为如下形状:在定位零件5已配置好的状态下,外侧上端部50d处于比壳体主体40的厚壁部40f的上端面略低的位置。外侧上端部50d是规定部50的径向最外侧的上端部,较槽50a而言位于径向外侧。通过该外侧上端部50d,在端盖41已安装在壳体主体40上时,配置在槽50a内的导线6不会超出至壳体主体40的缘侧。此外,规定部50的内侧下部50f突出设置于内周壁52的下端面52b(定子铁芯30侧的端面)的下方。
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定位零件5在除了处于下述的位置的狭槽33(即,与引出部42相对的狭槽33)以外的所有狭槽33内配置有规定部50,该位置是将导线6引出至壳体4的外部的位置。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的定位零件5具有11个规定部50。规定部50的个数越多,越是平滑地沿周向延伸设置导线6。再者,规定部50的个数并不限于此,例如,可每隔一个狭槽33配置一个规定部50,也可酌情隔几个狭槽33配置一个规定部50。
如图3~图7所示,定位零件5的外周壁51为如下部位:以沿壳体主体40的内周面的方式立设,在多个规定部50的外侧对它们进行连结,为圆弧状。本实施方式的外周壁51是与规定部50的外侧面隔开设置,其上端部51a朝径向内侧弯曲形成而与规定部50的外侧上端部50d的略微下方连接。如图7所示,外周壁51的下端部51b插入在壳体主体40的内周面与绝缘体31的上端部之间的间隙内且载置于定子铁芯30的上端面,由此,本实施方式的定位零件5被支承在定子3上。
定位零件5的内周壁52为如下部位:在外周壁51的径向内侧以与外周壁51相同的方式立设,在多个规定部50的的内侧对它们进行连结,为圆环状。本实施方式的内周壁52是与规定部50的内侧上部50e连续设置,内周壁52的内周面与规定部50的内周面形成同一面。内周壁52的上端面设置在与规定部50的外侧上端部50d相同的轴向位置。由此,在端盖41已安装在壳体主体40上时,配置在槽50a内的导线6不会超出至定子3的中央的空间侧。再者,如图3及图6所示,在内周壁52的一部分,朝径向外侧突出设置有用以卡住信号线7的舌部52c。
如图4及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定位零件5的规定部50设置有突出设置于内周壁52的下端面52b的下方的内侧下部50f。这些内侧下部50f设为与位于周向两侧的绝缘体31不接触的状态。再者,通过将内侧下部50f配置于在周向上相邻的绝缘体31间,可设为限制定位零件5在周向上移动的构成。
[2.效果]
(1)由于上述马达1具备具有规定导线6的位置的规定部50的定位零件5,因此可顺畅地进行组装而不会发生导线6彼此重合等的不良情况。此外,由于上述规定部50配置于在周向上相邻的绕组32间的狭槽33内,因此在轴向上不会与绕组32发生干涉。因此,可将规定部50配置在隆起部32a的下方(底部40b侧),从而可使导线6尽可能接近隆起部32a或者接触隆起部32a而加以配置。
由此,无须变更马达尺寸即可确保壳体4内的轴向的空余空间,从而可有效利用该空间。例如,通过在该空间内设置防水结构,可实现对防水规格的支持。此外,通过在该空间内设置固定导线6的引出位置的结构,还可应对引出位置的固定要求。进而,可在该空间内使导线6弯曲,因此还可用作从端盖41沿轴向引出导线6的“纵向引出马达(縦出しモータ)”。
此外,由于规定部50配置于在周向上相邻的绕组32间的狭槽33内,因此,可决定规定部50的轴向位置而不用管隆起部32a的高度(轴向位置)。隆起部32a的高度因绕组32的卷绕方式和绕组32的线径等而变化,因此,在假设在隆起部32a的轴向延长线上设置支承导线6的部分的情况下,为了避免该部分与隆起部32a相接触,就必须在该部分与隆起部32a之间确保较宽的间隔,导致空间效率较差。相对于此,在上述马达1中,由于规定部50在轴向上不会与绕组32发生干涉,因此空间效率的劣化也可得到避免。
(2)在上述马达1中,定位零件5具有在径向外侧连结多个规定部50的外周壁51和在径向内侧连结多个规定部50的内周壁52。即,多个规定部50在径向内侧和外侧两方是连结在一起的,因此可提高规定部50的刚性,从而可将规定部50薄壁化。由此,可将规定部50简单地配置在狭槽33内而不会与绕组32发生干涉。
(3)由于上述定位零件5的连结多个规定部50的外周壁51被支承在壳体4上,因此可稳定定位零件5的姿态,从而可防止定位零件5在壳体4内晃动。由此,导线6的位置偏移也可得到防止。
(4)由于上述定位零件5的规定部50配置在除了与引出部42相对的狭槽33以外的所有狭槽33内,因此可沿周向平滑地对导线6进行布线。
(5)此外,由于上述定位零件5的规定部50具有朝开口40a侧开放的槽50a,而且该槽50a的底面相比于隆起部32a的顶部位于底部40b侧,因此可使导线6尽可能接近隆起部32a。由此,能够更大地确保导线6的上方(开口40a侧)的空间。进而,由于槽50a是朝壳体4的开口40a侧开放,因此可提高作业性。再者,在将导线6载置于隆起部32a上的情况下,可防止导线6位置偏移。
(6)进而,由于上述规定部50具有将槽50a隔开的间隔件50b,因此可进一步防止导线6的位置偏移,从而能可靠地规定导线6的位置。再者,在通过槽50a的侧面和间隔件50b的侧面来保持导线6的情况下,或者以加上隆起部32a的三点形式来保持导线6的情况下,可进一步稳定导线6的位置。
(7)在上述马达1中,定位零件5的外周壁51通过载置于定子铁芯30的上端面而得到支承。定子铁芯30因压入固定在壳体4内,所以是相对于壳体4的位置精度较高的零件。因此,通过使定位零件5支承在定子铁芯30上,定位零件5相对于壳体4的位置精度也可得到提高。
(8)在上述马达1中,定位零件5的规定部50具有突出设置于内周壁52的下端面52b的下方的内侧下部50f。由于该内侧下部50f位于规定部50与内周壁52的连接部分(内侧上部50e)的下方,因此,在对定位零件5进行树脂成形的情况下,可通过该内侧下部50f将连接部分的周边厚壁化。由此,可使得树脂易于流动,从而可提高成形性。再者,还可将这些内侧下部50f用作限制定位零件5在周向上移动的限制部。在该情况下,可进一步稳定定位零件5的姿态,从而可防止定位零件5在壳体4内晃动。
[3.其他]
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过的马达1的构成为一例,并不限于上述内容。即,转子2、定子3、壳体4及定位零件5的各形状、各构成不限于上述内容,导线6及信号线7的各配置、引出位置也不限于上述内容。
例如,定位零件5也可具有外周壁51和内周壁52中的任一方。即便是这种构成,由于多个规定部50在径向外侧或内侧得以连结,因此可稳定规定部50的姿态,从而可防止规定部50在壳体4内晃动。
此外,在定位零件5由外周壁51加以支承的情况下,其支承构成也不限于上述内容。例如,也可为如下构成:在壳体主体40的内周面设置阶梯,将定位零件5的外周壁51载置于该阶梯上,由此使定位零件5支承在壳体4上。此外,也可设置在定子3的绝缘体31上安装外周壁51的结构。进而,支承定位零件5的部位也可为内周壁52。例如,也可设置将定位零件5的内周壁52安装至定子3的定子铁芯30或绝缘体31的结构来使定位零件5支承在定子3上。也就是说,定位零件5具有外周壁51及内周壁52中的至少一方即可,通过其至少一方支承在壳体4及定子3中的至少任一方即可。即便是这种构成,也可稳定定位零件5的姿态,从而可防止定位零件5在壳体4内晃动。由此,导线6的位移也可得到防止。
上述定位零件5中,规定部50的内侧下部50f相比于内周壁52的下端面52b而突出设置,但内侧下部50f也可设置在与内周壁52的下端面52b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此外,上述定位零件5的规定部50具有槽50a和间隔件50b,但它们的形状并不限于上述内容。此外,例如也可省略间隔件50b而仅制成槽50a。再者,上述马达1例示的是导线6与绕组32的连接部在壳体4内较定子铁芯30而言位于上方(开口40a侧)的情况,但连接部的位置并无特别限制,也可为较定子铁芯30而言靠底部40b侧。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的是从壳体主体40的侧壁40e引出导线6及信号线7的所谓的“横向引出”马达1,但对于在端盖41上设置引出位置而将导线6及信号线7沿轴向引出的“纵向引出”马达,上述定位零件5也可加以运用。此外,也可设为分别引出导线6和信号线7这样的构成。
再者,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的是通过树脂成形而使定位零件5一体成形的情况,但定位零件5也可不为一体。
符号说明
1 马达(无刷马达)
3 定子
4 壳体
5 定位零件
6 导线
30 定子铁芯
30b 齿部
31 绝缘体
32 绕组
33 狭槽(空间)
40a 开口
40b 底部
50 规定部
50a 槽
50b 间隔件
51 外周壁
52 内周壁。

Claims (7)

1.一种无刷马达,其特征在于,包括:
定子,其具有绕组,所述绕组隔着绝缘体而卷绕在突设在环状的定子铁芯的内周侧的多个齿部上;
壳体,其容纳所述定子;
导线,其从所述壳体的外部对所述绕组供电;以及
定位零件,其在所述壳体内支承在所述壳体及所述定子中的至少一方,使所述导线沿周向延伸设置,
所述定位零件具有规定部,所述规定部配置于在周向上相邻的所述绕组间的空间内并规定所述导线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刷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零件具有外周壁及内周壁中的至少一方,所述外周壁以沿所述壳体的内周面的方式立设,在径向外侧连结多个所述规定部,所述内周壁在径向内侧连结多个所述规定部,且为环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刷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周壁及所述内周壁中的至少一方被支承在所述壳体及所述定子中的至少一方。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无刷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规定部被配置在除了处于下述位置的所述绕组间以外的所有所述绕组间,该位置是将所述导线引出至所述壳体的外部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刷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为一端开口的有底筒状,
所述规定部具有朝所述壳体的开口侧开放的槽,
所述槽的底面较所述绕组的隆起部的顶部而言位于所述壳体的底部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刷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规定部具有间隔件,所述间隔件突出设置在所述槽的底面,将所述槽隔开。
7.根据权利要求1~3、5~6中任一项所述的无刷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零件通过如下方式支承在所述定子上:具有外周壁,所述外周壁以沿所述壳体的内周面的方式立设,并连结多个所述规定部,而且所述外周壁载置于所述定子铁芯的端面。
CN201710211424.6A 2016-04-08 2017-03-31 无刷马达 Active CN10727629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77866A JP6635511B2 (ja) 2016-04-08 2016-04-08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2016-077866 2016-04-0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76296A CN107276296A (zh) 2017-10-20
CN107276296B true CN107276296B (zh) 2019-05-14

Family

ID=600451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211424.6A Active CN107276296B (zh) 2016-04-08 2017-03-31 无刷马达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635511B2 (zh)
CN (1) CN10727629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85784A1 (ja) * 2020-10-23 2022-04-28 ミネベアミツミ株式会社 モータ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77741B1 (en) * 1998-09-15 2001-01-23 Wilo Gmbh Electric-motor wiring system
CN201286038Y (zh) * 2008-10-06 2009-08-05 中山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带引线固定板的电机
CN202364042U (zh) * 2011-12-09 2012-08-01 苏州金莱克汽车电机有限公司 具有出线圈保护结构的电机
JP2013021834A (ja) * 2011-07-12 2013-01-31 Yaskawa Electric Corp 回転電機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3779998A (zh) * 2012-10-19 2014-05-07 株式会社安川电机 旋转电机、定子单元和线连接基板
CN103855847A (zh) * 2012-11-30 2014-06-11 中山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机引线固定夹组件及其应用的电机
EP2845297A2 (de) * 2012-05-03 2015-03-11 Sew-Eurodrive GmbH & Co. KG Elektromotor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elektromotors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62758U (ja) * 1993-02-09 1994-09-02 草津電機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JP3601964B2 (ja) * 1998-03-24 2004-12-1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動機
JP3617810B2 (ja) * 2000-08-31 2005-02-0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
US20110018376A1 (en) * 2008-03-13 2011-01-27 Nidec Corporation Busbar terminal, busbar unit, and motor
JP2011041359A (ja) * 2009-08-07 2011-02-24 Denso Corp 駆動回路内蔵型モータ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77741B1 (en) * 1998-09-15 2001-01-23 Wilo Gmbh Electric-motor wiring system
CN201286038Y (zh) * 2008-10-06 2009-08-05 中山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带引线固定板的电机
JP2013021834A (ja) * 2011-07-12 2013-01-31 Yaskawa Electric Corp 回転電機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02364042U (zh) * 2011-12-09 2012-08-01 苏州金莱克汽车电机有限公司 具有出线圈保护结构的电机
EP2845297A2 (de) * 2012-05-03 2015-03-11 Sew-Eurodrive GmbH & Co. KG Elektromotor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elektromotors
CN103779998A (zh) * 2012-10-19 2014-05-07 株式会社安川电机 旋转电机、定子单元和线连接基板
CN103855847A (zh) * 2012-11-30 2014-06-11 中山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机引线固定夹组件及其应用的电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76296A (zh) 2017-10-20
JP6635511B2 (ja) 2020-01-29
JP2017189065A (ja) 2017-10-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661761B (zh) 马达
JP5004110B2 (ja) アウターロータ型突極集中巻き電動機
US6333579B1 (en) Stator for outer rotor-type multi-pole generator
US10862353B2 (en) Axial gap motor rotor and axial gap motor
JP6979464B2 (ja)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KR102589673B1 (ko) 로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모터
GB2567970A (en) Motor and air-conditioning device
US20080024029A1 (en) Rotating Armature
JP2006115681A (ja) 電気モータ
US10128718B2 (en) Stator, brushless motor, and stator manufacturing method
JP2006296104A (ja) モータのステータ構造
CN108702055B (zh) 马达
JP4847728B2 (ja) 回転電機
JP4847727B2 (ja) 回転電機
CN107276296B (zh) 无刷马达
JP5998871B2 (ja)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
JP5150957B2 (ja) 回転電機
JP4875857B2 (ja) 回転電機
KR102523835B1 (ko) 로터 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모터
JP2018148667A (ja) 回転電機
CN110959248A (zh) 马达
JP3920740B2 (ja) 電機子及び直流モータ
CN112910147A (zh) 定子、马达及定子的制造方法
JP5513163B2 (ja) スロットレスモータ
EP3840188A1 (en) Rotating electrical machin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1020

Assignee: Mabuchi motor (Dongguan) Co., Ltd.

Assignor: Mabuchi Motor Co.,Ltd.

Contract record no.: X2020990000086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Brushless motor driving devic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514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200220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1020

Assignee: Dalian wanbaozhi Motor Co. Ltd.

Assignor: Mabuchi Motor Co.,Ltd.

Contract record no.: X2020990000082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Brushless motor driving devic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514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200220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1020

Assignee: Mabuchi motor (Jiangsu) Co., Ltd.

Assignor: Mabuchi Motor Co.,Ltd.

Contract record no.: X2020990000083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Brushless motor driving devic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514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200220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1020

Assignee: Dongguan Daojiao Mabuchi Motor Co. Ltd.

Assignor: Mabuchi Motor Co.,Ltd.

Contract record no.: X2020990000084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Brushless motor driving devic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514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200220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1020

Assignee: Mabuchi motor (Jiangxi) Co., Ltd.

Assignor: Mabuchi Motor Co.,Ltd.

Contract record no.: X2020990000085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Brushless motor driving devic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514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200226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