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275067A - 磁性元件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磁性元件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275067A
CN107275067A CN201710028656.8A CN201710028656A CN107275067A CN 107275067 A CN107275067 A CN 107275067A CN 201710028656 A CN201710028656 A CN 201710028656A CN 107275067 A CN107275067 A CN 1072750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lfbody
air gap
manufacture method
newel
magnet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02865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275067B (zh
Inventor
林国藩
涂富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SP Technology Inc
Original Assignee
FSP Technology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SP Technology Inc filed Critical FSP Technology Inc
Publication of CN1072750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750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2750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750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H01F17/045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with core of cylindric geometry and coil wound along its longitudinal axis, i.e. rod or drum co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206Manufacturing of magnetic cores by mechanical means
    • H01F41/0246Manufacturing of magnetic circuits by moulding or by pressing powd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4Magnetic co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4Magnetic cores
    • H01F27/26Fastening parts of the core together; Fastening or mounting the core on casing or support
    • H01F27/263Fastening parts of the core togeth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47Sheets; Strip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00Cores, Yokes, or armatures
    • H01F3/10Composite arrangements of magnetic circuits
    • H01F3/14Constrictions; Gaps, e.g. air-gap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And Magnets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磁性元件的制造方法,其包括下列步骤:以导磁性材料形成一块状体,块状体具有中心柱以及侧柱;沿一第一平面切割块状体以形成第一半体以及第二半体,第一平面系通过中心柱与侧柱;组合第一半体以及第二半体,并使第一半体与第二半体的中心柱之间形成一第一气隙,使第一半体与第二半体的侧柱之间形成第二气隙;以及沿第二平面切割或研磨黏合后的第一半体以及第二半体以形成第三半体,第二平面系通过中心柱与侧柱,第三半体包括第一气隙以及第二气隙。由于在中心柱及侧柱上分别形成复数个气隙,如此气隙可以均匀地分布在整个磁路中,不会过度集中在中心柱,同时又可以发挥避免磁饱和的效果,且使漏磁损耗可以控制在希望的范围内。

Description

磁性元件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系有关于一种磁性元件的制造方法,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在磁路上具有多数个气隙的磁性元件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图1A、1B表示习知的电感元件,习知的磁性元件例如变压器、电感元件等会利用第一磁芯11之中心柱111与第二磁芯12之中心柱121间形成的单一气隙14来避免磁饱和,然而此种单一气隙14若间距过大会造成较高的漏磁,导致能量耗损增加。且习知具气隙的磁性元件需要使用绕线架10将绕线组13固定于第一磁芯11与第二磁芯12之间,会使所能容置的绕线组减少,而降低绕线使用率及磁性元件的工作效率。市面上有磁性元件在中心柱设置多气隙来降低及分散漏磁耗损、降低扩散磁通,但磁芯中心柱气隙分布及数量有其极限,且当气隙的数量增加时,气隙之间的距离会变小,而当气隙之间的距离小于一长度时,扩散磁通无法持续有效降低,因此效率提升有限。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磁性元件的制造方法,使磁性元件的磁芯件在磁路上的中心柱及侧柱上分别形成复数个气隙,如此气隙可以均匀地分布在整个磁路中,不会过度集中在中心柱,同时又可以发挥避免磁饱和的效果,而且使漏磁损耗可以控制在希望的范围内。
本发明所提供的磁性元件的制造方法的一实施例包括下列步骤:以导磁性材料形成一块状体,块状体具有中心柱以及侧柱;沿一第一平面切割块状体以形成第一半体以及第二半体,第一平面系通过中心柱与侧柱;黏合第一半体以 及第二半体,并使第一半体与第二半体的中心柱之间形成一第一气隙,使第一半体与第二半体的侧柱之间形成第二气隙;以及沿第二平面切割或研磨黏合后的第一半体以及第二半体以形成第三半体,第二平面系通过中心柱与侧柱,第三半体包括第一气隙以及第二气隙。
在另一实施例中,块状体更具有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连接中心柱以及侧柱,第二连接部连接中心柱以及侧柱,第一半体具有第一连接部,且第二半体具有第二连接部。
在另一实施例中,沿一第二平面切割或研磨黏合后的第一半体以及第二半体的步骤更包括:切割或研磨第一半体的第一连接部。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半体的第一连接部的厚度小于第二半体的第二连接部的厚度。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半体的第一连接部的厚度是大于或等于2毫米以及小于或等于5毫米。
在另一实施例中,黏合第一半体以及第二半体的步骤更包括:在第一半体以及第二半体之间形成一间距,并在间距中涂布黏胶后进行烧结。
在另一实施例中,黏胶系为一种导热胶(Bond-ply)材料。
在另一实施例中,将一绕线组放置于第三半体与另一第三半体之间并套设于中心柱;以及将第三半体与另一第三半体组合。
在另一实施例中,将第三半体与另一第三半体组合的步骤包括:在第三半体与另一第三半体之间形成一间隙,而在第三半体的中心柱与另一第三半体的中心柱之间形成第三气隙,在第三半体的侧柱与另一第三半体的侧柱之间形成第四气隙。
在另一实施例中,绕线组系为一导电片绕组。
在另一实施例中,磁性元件的制造方法更包括:将一隔离元件自外侧固定于该侧柱,并使该隔离元件与该侧柱具有一预设距离。
在另一实施例中,隔离元件系由导磁性材料制成。
在另一实施例中,隔离元件系完全覆盖第二气隙。
在另一实施例中,块状体系由导磁性的金属粉末烧结而形成。
在另一实施例中,导磁性的金属粉末包括锰锌合金的金属粉末。
在另一实施例中,块状体系以钻石线或钻石砂轮沿第一平面切割块状体以形成第一半体以及第二半体。
在另一实施例中,黏合后的第一半体以及第二半体之切割方式系以钻石线或钻石砂轮沿第二平面切割或研磨以形成第三半体。
本发明的磁性元件的制造方法由于在磁性元件的中心柱及侧柱分别形成多个气隙,使气隙平均地分布于整个磁路上,不仅可以具备防止磁饱和的效果,而且使漏磁损耗可以控制在希望的范围内,另外在侧柱的外侧设置隔离元件,可以将侧柱的气隙产生的漏磁导引回到隔离元件本身,而藉此降低漏磁及磁损。另外,本发明的磁性元件的绕线组系直接绕设于中心柱上,无需使用绕线架,可以增加绕线数,因而提高绕线使用率及磁性元件的工作效率。
为让本发明之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A为习知的电感元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1B为习知的电感元件的立体组合图。
图2为本发明的磁性元件的第一实施例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图2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磁性元件的第二实施例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5为图4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图。
图6A为本发明的磁性元件的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6B为本发明的磁性元件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6C为图6B的磁性元件的立体组合图。
图7A为图6A的磁芯的结构的剖视图,其为图2及图3所示的制造方法的实施例所得到的磁芯。
图7B为本发明的磁性元件的另一实施例的磁芯的结构的剖视图,其为图4及图5所示的制造方法的实施例所得到的磁芯。
【符号说明】
10:绕线架
11:第一磁芯
12:第二磁芯
13:绕线组
14:气隙
25:第一半体
26:第二半体
50:块状体
52:中心柱
54:侧柱
56:第一连接部
57:第二连接部
60:第三半体
70:隔离元件
100、100’:磁芯件
110:中心柱
111:中心柱
112:第一磁芯
114:第二磁芯
120:侧柱
121:中心柱
130:绕线空间
200:绕线组
300:隔离元件
1000、1000’:磁性元件
1122:第一中心柱
1124:第一侧柱
1126:第一连接部
1142:第二中心柱
1144:第二侧柱
1146:第二连接部
G1:第一气隙
G2:第二气隙
G3:第三气隙
G4:第四气隙
G5:第五气隙
G6:第六气隙
GP1:第一气隙
GP2:第二气隙
GP3:第三气隙
GP4:第四气隙
P1:第一平面
P2:第二平面
S1-S7、S6’:步骤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磁性元件的制造方法,请参阅图2与图3,图2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磁性元件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3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磁性元件的制造过程。本发明第一实施例请参阅图2、图3,首先在步骤S1中,以导磁性材料的金属粉末以摄氏100度的温度在模具中进行烧结而形成一块状体50,在本实施例中,导磁性材料的金属粉末是锰锌合金的金属粉末,该块状体50具有一中心柱52、两个侧柱54、一第一连接部56以及一第二连接部57,第一连接部56与第二连接部57是相对设置并连接中心柱52以及两个侧柱54,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连接部56在后续步骤(步骤S4)会利用切割或研磨方式去除,所以第一连接部56的厚度小于第二连接部57的厚度,其中,第一连接部56的 厚度是大于或等于2毫米且小于或等于5毫米,上述第一连接部56的厚度为可承受加工机具夹取或磁性工具吸取时不会造成磁性元件损坏的厚度,可根据磁性元件的规格或所使用的加工机具、磁性工具而做调整,因此第一连接部56的厚度不以此为限。接着进入步骤S2。
在步骤S2中,沿一第一平面P1切割块状体50将块状体50分成第一半体25以及第二半体26,第一平面P1通过中心柱52与两个侧柱54,使第一半体25具有第一连接部56且第二半体27具有第二连接部57,在本实施例中,其以钻石线或钻石砂轮沿第一平面P1将块状体50切割成第一半体25以及第二半体26。然后进入步骤S3。
在步骤S3中,在第一半体25与第二半体26之间形成一间距并在该间距中涂布黏胶并进行烧结以黏合第一半体25以及第二半体26,而使第一半体25与第二半体26的中心柱52之间形成一第一气隙GP1,使第一半体25与第二半体26的侧柱54之间形成一第二气隙GP2,其中该黏胶可以是一种导热胶(Bond-ply)材料,此种导热胶(Bond-ply)材料同时具有黏性及绝缘特性,而可黏合第一半体25以及第二半体26并形成气隙,且导热胶(Bond-ply)在烧结(亦即加热烘烤)后其硬度会增大,以形成一定的气隙厚度。接着进入步骤S4。
在步骤S4中,沿一第二平面P2切割或研磨黏合后的第一半体25以及第二半体26以形成一第三半体60,第二平面P2系通过中心柱52与侧柱54,第三半体60包括第一气隙GP1以及第二气隙GP2。在本实施例中,其以钻石线或钻石砂轮沿第二平面P2切割或研磨以形成第三半体60,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沿第二平面P2切割或研磨黏合后的第一半体25以及第二半体26而将第一半体25的第一连接部56除去以形成第三半体60。然后进入步骤S5。
在步骤S5中,将一绕线组200(如图6A所示)放置于第三半体60与另一第三半体60之间并套设于中心柱52上。接着进入步骤S6。
在步骤S6中,将第三半体60与另一第三半体60组合。若第三半体60与另一第三半体60直接贴紧黏合,其中黏合方式同上述第一半体25以及第二半体26的黏合方式,则得到图7A所示的磁芯件,其在中心柱52具有两个第一气 隙GP1,在两边的侧柱54共具有四个第二气隙GP2。
在步骤S7中,将一隔离元件70自外侧固定于侧柱54,并使隔离元件70与侧柱54具有一预设距离,隔离元件70覆盖第二气隙GP2,则得到图6C所示的磁性元件1000,隔离元件70由导磁物质制成,在本实施例中,隔离元件70是由与磁芯件相同的材料制成,隔离元件70设置在侧柱54的外侧,可以将第二气隙GP2漏出的磁力线导引回到隔离元件70,藉此收敛隔绝从第二气隙GP2间漏出的磁力线,并减少因漏磁而与装置的金属外壳或其它金属元件产生的涡流损耗,有效提升磁性元件的工作效率。
本发明第二实施例请参阅图4、图5,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步骤S6’,将第三半体60与另一第三半体60组合时,在第三半体60与另一第三半体60之间形成一间隙,使得在该第三半体60的中心柱52与该另一第三半体60的中心柱52之间形成第三气隙GP3,在第三半体60的侧柱54与另一第三半体60的侧柱54之间形成第四气隙GP4,即得到图7B所示的磁芯件,其在中心柱52具有两个第一气隙GP1以及一个第三气隙GP3,在两边的侧柱54共具有四个第二气隙GP2以及两个第四气隙GP4。然后进入步骤S7。其中第二实施例的步骤S7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差异在于隔离元件70覆盖第二气隙GP2及第四气隙GP4,可以将第二气隙GP2及第四气隙GP4漏出的磁力线导引回到隔离元件70,藉此收敛隔绝从第二气隙GP2及第四气隙GP4间漏出的磁力线,并减少因漏磁而与装置的金属外壳或其它金属元件产生的涡流损耗,有效提升磁性元件的工作效率。
请参阅图6A、图7A及图7B,其为使用本发明磁性元件的制造方法所制造出来的磁性元件。本发明的磁性元件1000包括一磁芯件100以及一绕线组200。磁芯件100具有一中心柱110、两个侧柱120以及一绕线空间130,如图6C所示,绕线组200设置于绕线空间130中,并绕设于中心柱110,其中,中心柱110形成两个中心柱气隙且每个侧柱120分别形成两个侧柱气隙,磁芯件100系以导磁性物质制成。
如图6A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磁芯件100包括相互对接的第一磁芯112以及第二磁芯114,第一磁芯112与第二磁芯114为上述制造方法所提到的第三半 体60(请参阅图3),第一磁芯112具有第一中心柱1122以及两个第一侧柱1124,第一中心柱1122即第三半体60的中心柱52,第一侧柱1124即第三半体60的侧柱54,第一磁芯112更具有第一连接部1126,第一连接部1126即第三半体60的第二连接部57,第一中心柱1122经由第一连接部1126连接于两个第一侧柱1124而形成「山」字形的结构,而且第一中心柱1122的截面积为每个第一侧柱1124的两倍,第二磁芯114具有对应于第一中心柱1122的第二中心柱1142及对应第一侧柱1124的第二侧柱1144,第二中心柱1142即第三半体60的中心柱52,第二侧柱1144即第三半体60的侧柱54,第二磁芯114更具有第二连接部1146,第二连接部1146即第三半体60的第二连接部57,第二中心柱1142经由第二连接部1146连接于两个第二侧柱1144而形成「山」字形的结构,而且第二中心柱1142的截面积为每个第二侧柱1144的两倍。
请参阅图7A,其为使用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制造方法所制造出来的磁芯件,第一磁芯112与第二磁芯114相向地接合而形成磁芯件100,并在磁芯件100中形成绕线空间130,接合的方式可以使用黏胶,同样地,第一中心柱1122以及第二中心柱1142接合而形成中心柱110,两个第一侧柱1124与两个第二侧柱1144接合而形成两个侧柱120,在第一中心柱1122形成一第一气隙G1,第一侧柱1124形成一第二气隙G2,而第二中心柱1142形成一第三气隙G3,第二侧柱1144形成一第四气隙G4,第一气隙G1及第三气隙G3即上述两中心柱52之间形成的第一气隙GP1,第二气隙G2及第四气隙G4即上述两侧柱54之间形成的第二气隙GP2。因此上述的中心柱气隙包括形成于第一中心柱1122的第一气隙G1以及形成于第二中心柱1142的第三气隙G3,上述的侧柱气隙包括形成于第一侧柱1124的第二气隙G2以及形成于第二侧柱1144的第四气隙G4。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气隙G1、第二气隙G2、第三气隙G3以及第四气隙G4中填充黏胶,其中该黏胶可以是一种导热胶(Bond-ply)材料,此种导热胶(Bond-ply)材料同时具有黏性及绝缘特性,而且第一气隙G1的位置系对准于第二气隙G2的位置,第三气隙G3的位置系对准于第四气隙G4的位置,虽然本实施例的磁芯件100是由第一磁芯112与第二磁芯114对接组合而成,但是本发明的磁芯件不限于此,也可以由二个以上的磁芯组合而形成。
请回到图6A,绕线组200直接绕设于中心柱110上并位于绕线空间130中。在本实施例中,绕线组200为导电片卷绕成的线组,导电片为宽度大于厚度的导体,这种导电片的绕线组的直流阻抗比一般宽度大体上与厚度相等(例如:多股绞线)的绕线组要小,而交流阻抗则与一般的绕线组差不多,因此导电片的绕线组产生的总损耗比多股绞线的绕线组要小。当电流通过绕线组200时,由于电磁效应,绕线组200会产生磁场,由于绕线组200绕设于中心柱110,而且磁芯件100是以导磁材料制成,因此在磁芯件100中产生磁通量,并且构成第一磁通路(图未示),第一磁通路包括第一气隙G1、两个第二气隙G2、第三气隙G3以及两个第四气隙G4,所以第一磁通路的气隙数量包括两个中心柱气隙(即第一气隙G1与第三气隙G3)以及四个侧柱气隙(两个第二气隙G2及两个第四气隙G4),而由于中心柱110的截面积是每个侧柱120的截面积的两倍,所以在计算第一磁通路等效气隙是将中心柱气隙数量乘以系数1加上侧柱气隙数量乘以系数1/2即可得到第一磁通路的等效气隙,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磁通路的等效气隙的计算式是2×1+4×(1/2)=4,即第一磁通路的等效气隙相当于四个中心柱气隙串列。
请参阅图6B及图6C,其表示本发明的磁性元件的另一实施例,本实施例的磁性元件与图6A所示的磁性元件的结构大致上相同,因此相同的构件给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本实施例的磁性元件1000’更包括一隔离元件300,其设置于磁芯件100的侧柱120的外侧,覆盖侧柱气隙,隔离元件300由导磁物质制成,在本实施例中,隔离元件300是由与磁芯件100相同的材料制成,隔离元件300设置在侧柱120的外侧,可以将侧柱气隙漏出的磁力线导引回到隔离元件300,藉此收敛隔绝从侧柱气隙间漏出的磁力线,并减少因漏磁而与装置的金属外壳或其它金属元件产生的涡流损耗,有效提升磁性元件1000的工作效率。图6B所示的隔离元件300呈U字形,除了覆盖侧柱120的侧面之外,还覆盖侧柱120的正面及背面,其中隔离元件300亦可为片状或C字形,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另外,由于隔离元件300由导磁物质制成,所以隔离元件300需要与侧柱120保持预设的距离,如果隔离元件300紧贴于侧柱120,则磁力线会直接由磁阻最小的隔离元件300通过,使侧柱气隙失去作用。
请参阅图7B,其为使用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制造方法所制造出来的磁芯件。本实施例的磁芯件100’与图7A所示的磁芯件100大部分相同,相同的元件给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磁芯112以及第二磁芯114在接合时保留一间距,使第一中心柱1122与第二中心柱1142之间产生第五气隙G5,在两个第一侧柱1124与两个第二侧柱1144之间产生第六气隙G6,第五气隙G5即上述图5的两个第三半体60的中心柱52之间形成的第三气隙GP3,第六气隙G6即上述图5的两个第三半体60的侧柱54之间形成的第四气隙GP4,同样地,第五气隙G5与第六气隙G6中也填充黏胶,其中该黏胶可以是一种导热胶(Bond-ply)材料。在本实施例中,磁性元件1000’具有一第二磁通路(图未示),第二磁通路包括第一气隙G1、两个第二气隙G2、第三气隙G3、两个第四气隙G4、第五气隙G5以及两个第六气隙G6。第二磁通路的气隙数量包括三个中心柱气隙(即第一气隙G1、第三气隙G3及第五气隙G5)以及六个侧柱气隙(两个第二气隙G2、两个第四气隙G4以及两个第六气隙G6),因此第二磁通路的等效气隙的计算式是3×1+6×(1/2)=6,即第二磁通路的等效气隙相当于六个中心柱气隙串列。如图6C所示,本实施例的磁性元件1000’在侧柱120的外侧设置隔离元件300。
在另一实施例中,磁芯件100的结构也可以是在第一磁芯112的第一中心柱1122形成一第一气隙G1,在第一磁芯112的第一侧柱1124形成一第二气隙G2,同时在第一中心柱1122与第二中心柱1142之间产生第五气隙G5,在两个第一侧柱1124与两个第二侧柱1144之间产生第六气隙G6,但是在第二磁芯114的第二中心柱1142与第二侧柱1144则不形成气隙。其制造方法可以是将块状体50的连接部56直接除去,然后将移除连接部56的块状体50与第三半体60接合,第三半体60的中心柱已形成第一气隙G1,第三半体60的侧柱已形成第二气隙G2,在已移除连接部56的块状体50与第三半体60接合时,在第三半体60与连接部56的中心柱之间形成上述第五气隙G5,在第三半体60与连接部56的侧柱之间形成上述第六气隙G6,如此,如同图6A的实施例的计算方法,整个磁路的等效气隙也是相当于四个中心柱气隙串列。
本发明的磁性元件1000、1000’可应用于电源供应装置之返驰式转换电路的 变压器、顺向式转换电路的输出电感或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电感元件,而可有效提升电路的转换效率。
本发明的磁性元件利用上述制造方法在中心柱及侧柱分别形成多个气隙,使气隙平均地分布于整个磁路上,不仅可以具备防止磁饱和的效果,而且使漏磁损耗可以控制在希望的范围内,另外在侧柱的外侧设置隔离元件,可以将侧柱的气隙产生的漏磁导引回到隔离元件本身,而藉此降低漏磁及磁损。另外,本发明的磁性元件的绕线组系直接绕设于中心柱上,无需使用绕线架,可以增加绕线数,因而提高绕线使用率及磁性元件的工作效率。
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之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之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之保护范围当视后附之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17)

1.一种磁性元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以导磁性材料形成一块状体,该块状体具有一中心柱以及至少一侧柱;
沿一第一平面切割该块状体以形成一第一半体以及一第二半体,该第一平面系通过该中心柱与该侧柱;
黏合该第一半体以及该第二半体,并使该第一半体与该第二半体的该中心柱之间形成一第一气隙,使该第一半体与该第二半体的该侧柱之间形成一第二气隙;以及
沿一第二平面切割或研磨黏合后的该第一半体以及该第二半体以形成一第三半体,该第二平面系通过该中心柱与该侧柱,该第三半体包括该第一气隙以及该第二气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性元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块状体还具有一第一连接部及一第二连接部,该第一连接部连接该中心柱以及该侧柱,该第二连接部连接该中心柱以及该侧柱,该第一半体具有该第一连接部,且该第二半体具有该第二连接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磁性元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沿一第二平面切割或研磨黏合后的该第一半体以及该第二半体的步骤更包括:切割或研磨该第一半体的该第一连接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磁性元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半体的第一连接部的厚度小于该第二半体的第二连接部的厚度。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磁性元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半体的第一连接部的厚度是大于或等于2毫米以及小于或等于5毫米。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性元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黏合该第一半体以及该第二半体的步骤更包括:在该第一半体以及该第二半体之间形成一间距,并在该间距中涂布黏胶后进行烧结。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磁性元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黏胶系为一种导热胶材料。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性元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将一绕线组放置于该第三半体与另一第三半体之间并套设于该中心柱;以及
将该第三半体与该另一第三半体组合。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磁性元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该第三半体与该另一第三半体组合的步骤包括:在该第三半体与该另一第三半体之间形成一间隙,而在该第三半体的中心柱与该另一第三半体的中心柱之间形成一第三气隙,在该第三半体的侧柱与该另一第三半体的侧柱之间形成一第四气隙。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磁性元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绕线组系为一导电片绕组。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性元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将一隔离元件自外侧固定于该侧柱,并使该隔离元件与该侧柱具有一预设距离。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磁性元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隔离元件系由导磁性材料制成。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磁性元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隔离元件系完全覆盖该第二气隙。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性元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块状体系由导磁性的金属粉末烧结而形成。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磁性元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导磁性的金属粉末包括锰锌合金的金属粉末。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性元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块状体系以钻石线或钻石砂轮沿该第一平面切割该块状体以形成该第一半体以及该第二半体。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性元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黏合后的该第一半体以及该第二半体之切割方式系以钻石线或钻石砂轮沿该第二平面切割或研磨以形成该第三半体。
CN201710028656.8A 2016-03-31 2017-01-16 磁性元件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0727506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662315677P 2016-03-31 2016-03-31
US62/315,677 2016-03-31
TW105132961A TWI592958B (zh) 2016-03-31 2016-10-13 磁性元件的製造方法
TW105132961 2016-10-1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75067A true CN107275067A (zh) 2017-10-20
CN107275067B CN107275067B (zh) 2019-03-05

Family

ID=6004840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024396.7A Pending CN107275040A (zh) 2016-03-31 2017-01-13 磁性元件
CN201710028656.8A Active CN107275067B (zh) 2016-03-31 2017-01-16 磁性元件的制造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024396.7A Pending CN107275040A (zh) 2016-03-31 2017-01-13 磁性元件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2) CN107275040A (zh)
TW (3) TWI59295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01531A (zh) * 2018-04-19 2018-10-23 深圳顺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组装式电感及其制造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99369A (zh) * 2007-04-30 2008-11-05 艾默生网络能源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磁性元件及减弱磁性元件漏磁干扰的方法
CN102568794A (zh) * 2012-02-21 2012-07-11 上海意兰可电力电子设备有限公司 多模块逆变输出分裂变压器
CN202422932U (zh) * 2012-02-01 2012-09-05 鸿康磁业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一种改进的电感器
US20130241686A1 (en) * 2012-03-15 2013-09-19 Tamura Corporation React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3943330A (zh) * 2014-05-05 2014-07-23 田村(中国)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混合磁路的三相耦合电感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444521B1 (en) * 1990-02-27 1996-07-24 TDK Corporation Coil device
US6373377B1 (en) * 2000-10-05 2002-04-16 Conexant Systems, Inc. Power supply with digital data coupling for power-line networking
CN100576376C (zh) * 2004-03-29 2009-12-30 达特默斯大学托管会 有隙铁芯上的磁性线圈的低交流电阻箔式绕组
US8810217B2 (en) * 2009-04-01 2014-08-19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Current share configuration in a power converter system
CN101976110A (zh) * 2010-10-20 2011-02-16 浪潮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系统节能的方法
CN203278656U (zh) * 2013-03-29 2013-11-06 杭州士兰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开关电源及用于数字控制开关电源的光电耦合器隔离传输电路
CN104966604A (zh) * 2014-07-24 2015-10-07 深圳市盛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磁性组件及其绕组线圈绕制方法
CN104767385B (zh) * 2015-04-13 2017-03-01 湖北三江航天万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PMBus总线的数字电源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99369A (zh) * 2007-04-30 2008-11-05 艾默生网络能源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磁性元件及减弱磁性元件漏磁干扰的方法
CN202422932U (zh) * 2012-02-01 2012-09-05 鸿康磁业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一种改进的电感器
CN102568794A (zh) * 2012-02-21 2012-07-11 上海意兰可电力电子设备有限公司 多模块逆变输出分裂变压器
US20130241686A1 (en) * 2012-03-15 2013-09-19 Tamura Corporation React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3943330A (zh) * 2014-05-05 2014-07-23 田村(中国)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混合磁路的三相耦合电感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35071A (zh) 2017-10-01
CN107275067B (zh) 2019-03-05
TWI592958B (zh) 2017-07-21
TW201735065A (zh) 2017-10-01
CN107275040A (zh) 2017-10-20
TWI634405B (zh) 2018-09-01
TW201737006A (zh) 2017-10-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98692B (zh) 一种高强度镍锌软磁磁芯的制备方法
CN207150274U (zh) 一种电机定子铁芯冲片结构
CN107275067A (zh) 磁性元件的制造方法
CN104966604A (zh) 一种磁性组件及其绕组线圈绕制方法
EP3032549B1 (en) Inductor
WO2002019350A8 (en)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n inductor
CA1058710A (en) Induction heating core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heating
US20150270049A1 (en) Magnetic element and core thereof
US20140375414A1 (en) Open type stereoscopic triangle amorphous alloy wound iron core
JP5948697B2 (ja) 長尺材の加熱コイル、熱処理装置及び熱処理方法
CN108880136B (zh) 一种用硅钢片加工汽车定子或转子的工艺方法
CN107988505B (zh) 低接触电阻、高性能银氧化锡电接触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203741418U (zh) 一种激光熔覆同轴保护气输送装置
CN104124053A (zh) 一种利兹线与铜排钎焊的方法
WO2018161641A1 (zh) 一种具有等腰三角形铁轭的变压器立体卷铁心
CN206849633U (zh) 一种圆环形立绕电感器
CN207518874U (zh) 一种隐式接头
CN103394817A (zh) 绕线转子并头的焊接方法
CN206672735U (zh) 一种防磁饱和环型磁芯
CN106158338B (zh) 一种具有超薄环氧树脂涂层的非晶合金铁心制作方法
CN105619931B (zh) 一种Cu/Mo/Cu层状金属卷带材及连续加工方法
CN218849242U (zh) 一种盆底刺激线圈模组
CN202307449U (zh) 一种差模扼流圈用磁心
CN106373766B (zh) 非线性磁性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203386584U (zh) 一种干式变压器的低压线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