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264049A - 罐 - Google Patent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264049A
CN107264049A CN201710187586.0A CN201710187586A CN107264049A CN 107264049 A CN107264049 A CN 107264049A CN 201710187586 A CN201710187586 A CN 201710187586A CN 107264049 A CN107264049 A CN 1072640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ack liquid
mentioned
inwall
reservoir
ta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18758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264049B (zh
Inventor
白野太
白野太一
林雅洋
川越政子
刑部吉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2640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640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2640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6404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B41J2/17523Ink conn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06Refilling of the cartridge
    • B41J2/17509Whilst mounted in the prin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13Inner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6Electrical contacts to the cartridge
    • B41J2/1753Details of contacts on the cartridge, e.g. protection of contac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53Outer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66Ink level or ink residue contro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02Framework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12Guards, shields or dust excluders
    • B41J29/13Cases or cov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66Ink level or ink residue control
    • B41J2002/17573Ink level or ink residue control using optical means for ink level indication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罐。罐安置于具有液体消耗部的装置,且与该液体消耗部以能够使液体流通的方式连接,具备:壳体,具有底壁及向与该底壁交叉的方向延伸的侧壁;第一积存室及第二积存室,设置在上述壳体内,并积存上述液体;液体注入口,用于向上述第一积存室注入上述液体;第一连通口,将上述第一积存室与上述第二积存室连通;第二连通口,设置于上述第二积存室,用于使上述液体向上述罐的外部流出;及大气开放口,将上述第一积存室及上述第二积存室向大气开放,上述第二积存室具有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该第一空间从上述第二连通口沿着上述底壁延伸,该第二空间在上述第二连通口附近与该第一空间连续,且从上述第二连通口沿着上述侧壁延伸。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通过液体注入口补充液体的罐。
背景技术
已知有一种打印机,其具备能够补充墨液的罐和将从该罐供给的墨液从喷嘴喷出而向纸张记录图像的记录头(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2-51306号公报)。当罐内的液体被消耗后,使用者能够通过罐的液体注入口向罐内补充积存于瓶的液体。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前述的罐中,例如为了抑制起泡或者使液面稳定,可考虑将罐内的积存室分割成多个。然而,例如在如照片打印那样记录墨液的消耗量比较多的图像的情况或在维护中从记录头大量吸引墨液的情况下,若积存于罐的墨液朝向记录头在短时间内大量流出,则首先墨液会从在罐的墨液流出口的紧上游配置的积存室流出。并且,墨液会从更上游的积存室流入该积存室。若两个积存室都向大气开放,则最终两个积存室内的墨液的液面的高度会变得相等。
然而,若墨液在两个积存室之间流通时的流路阻力(压力损失)大,则每单位时间从流出口的紧上游的积存室向记录头流出的墨液的量有时比从更上游的积存室向流出口的紧上游的积存室流入的墨液的量多。这种情况下,尽管在更上游的积存室中充足地积存有墨液,却会在流出口的紧上游的积存室中消耗墨液而导致液面下降。其结果是,存在气体混入到将罐与记录头连结的管中或者该气体到达记录头而产生喷出不良的可能性。
本发明鉴于前述的情况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具有两个积存室的罐中两个积存室中的液体的流出速度容易变得均等的方案。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方案,提供一种罐,安置于具有液体消耗部的装置,且与该液体消耗部以能够使液体流通的方式连接,其中,具备:壳体,在上述罐的使用姿势下具有底壁及向与该底壁交叉的方向延伸的侧壁;第一积存室及第二积存室,设置在上述壳体内,并积存上述液体;液体注入口,用于向上述第一积存室注入上述液体;第一连通口,将上述第一积存室与上述第二积存室连通;第二连通口,设置于上述第二积存室,用于使上述液体向上述罐的外部流出;及大气开放口,将上述第一积存室及上述第二积存室向大气开放,上述第二积存室具有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该第一空间从上述第二连通口沿着上述底壁延伸,该第二空间在上述第二连通口附近与该第一空间连续,且从上述第二连通口沿着上述侧壁延伸,在上述第一积存室及上述第二积存室中至少积存有最小积存量的上述液体的状态下,积存于上述第二积存室的上述液体从上述第一连通口通过上述第一空间向上述第二连通口流动时的第一压力损失与积存于上述第二积存室的上述液体在上述第二空间中向上述第二连通口流动时的第二压力损失相等。
伴随着在液体消耗部中消耗液体,液体会从罐通过第二连通口向液体消耗部流出。在第一积存室及第二积存室中积存有需要向罐内补充液体时的量的液体时,第一压力损失与第二压力损失相等。因此,至少在罐内积存有比该量多的液体时,在第二积存室内,第二空间中的液体的流速与从第一积存室向第二连通口流动的液体的流速相等,第一积存室中的液体的流出速度与第二积存室中的液体的流出速度相等。
在按照本发明的方案的罐中,上述第一压力损失及上述第二压力损失小于从上述第二连通口到上述液体消耗部为止的压力损失。
按照本发明的方案的罐还具备余量检测部,上述余量检测部具有在一定的方向上分离的具有透光性的一对外壁,上述一对外壁划定上述余量检测部的内部空间,上述液体能够在上述内部空间与上述第二积存室之间流通。
由于第一积存室中的液体的流出速度与第二积存室中的液体的流出速度相等,因此在第一积存室中液面下降的速度与在第二积存室中液面下降的速度相等。由于液体能够在余量检测部的内部空间与第二积存室之间流通,因此能够在设有第二连通口的第二积存室中检测液面的下降。
在按照本发明的方案的罐中,上述壳体具备具有上述底壁、上述侧壁及开口的框架和将该开口封闭的膜,在上述罐的使用姿势下,在沿着积存于上述第一积存室的上述液体的液面及上述膜的方向上,上述第一积存室的第一长度比上述第二积存室的第二长度长。
根据上述结构,在以使第一积存室的液体的液面与水平方向交叉的方式使罐倾斜了时,第二积存室的液体的液面的边缘相对于第二积存室的壁面进行相对移动的距离比第一积存室的液体的液面的边缘相对于第一积存室的壁面进行相对移动的距离小。由此,能够实现第二积存室中的稳定的余量检测。
在按照本发明的方案的罐中,划定上述第一积存室的上述框架的至少一部分具有透光性,以使得能够目视确认积存于上述第一积存室的上述液体的液面。
根据上述结构,使用者能够在第一积存室内目视确认积存于罐的液体的液面。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罐,在具有两个积存室的罐中,两个积存室的液体的流出速度容易变得均等。
附图说明
图1(A)是罩处于关闭位置的状态的复合机的外观立体图。
图1(B)是罩处于打开位置的状态的复合机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打印机部的内部构造的纵剖视图。
图3是表示滑架及罐组的配置的俯视图。
图4是彩色墨液用墨液罐的前方立体图。
图5是彩色墨液用墨液罐的后方立体图。
图6是彩色墨液用墨液罐的右侧视图。
图7是彩色墨液用墨液罐的左侧视图。
图8是黑色墨液用墨液罐的前方立体图。
图9是黑色墨液用墨液罐的后方立体图。
图10是黑色墨液用墨液罐的右侧视图。
图11是黑色墨液用墨液罐的左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只不过是本发明的一例,当然能够在不变更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变更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复合机10及安装于复合机10的墨液罐100以能够使用的方式设置于水平面的姿势(图1(A)、1(B)的姿势)记为“使用姿势”。以使用姿势为基准来定义上下方向7。将复合机10的设置有开口13的面作为前表面来定义前后方向8。从前表面观察复合机10来定义左右方向9。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用姿势下,上下方向7相当于铅垂方向,前后方向8及左右方向9相当于水平方向。需要说明的是,朝上是上下方向7的一个分量,朝下也是上下方向7的一个分量。同样,朝左、朝右分别是左右方向9的一个分量。朝前、朝后分别是前后方向8的一个分量。
<复合机10的整体结构>
如图1A、1B所示,复合机10为大致长方体形状。在复合机10的下部设有以喷墨记录方式向纸张12(参照图2)记录图像的打印机部11。打印机部11具有壳体14。在壳体14的前壁14A形成有开口13。如图2所示,在壳体14的内部配置有供送部15、供送托盘20、排出托盘21、运送辊部54、记录部24、排出辊部55、台板42和罐组99。复合机10具有传真功能及打印功能等各种功能。复合机10是具有液体消耗部的装置的一例。
<供送托盘20、排出托盘21>
在复合机10的前表面中的左右方向9的中央部形成有开口13。如图1A、1B所示,供送托盘20由使用者通过开口13相对于复合机10在前后方向8上插拔。供送托盘20能够支撑层叠的多张纸张12。排出托盘21配置在供送托盘20的上方,与供送托盘20一起插拔。排出托盘21支撑由排出辊部55从记录部24与台板42之间排出的纸张12。
<供送部15>
供送部15将支撑于供送托盘20的纸张12向运送路径65供送。如图2所示,供送部15具备供送辊25、供送臂26和轴27。供送辊25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于供送臂26的顶端。供送辊25通过运送电动机(未图示)的反转而向将纸张12向运送朝向16运送的朝向旋转。以下,将供送辊25、运送辊60及排出辊62向将纸张12向运送朝向16运送的朝向的旋转记为“正旋转”。供送臂26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撑于轴27,该轴27支撑于打印机部11的框架。供送臂26通过自重或弹簧等的弹性力而以向供送托盘20侧转动的方式受到施力。
<运送路径65>
如图2所示,运送路径65是从供送托盘20的后端部向打印机部11的后方延伸,在打印机部11的后方一边向上方延伸一边向前方进行U形转弯,经过记录部24与台板42之间的空间而到达排出托盘21的路径。运送路径65的一部分是在打印机部11的内部由以规定间隔对向的外侧引导构件18及内侧引导构件19形成的空间。如图2及图3所示,运送路径65的运送辊部54与排出辊部55之间的部分设置在复合机10的左右方向9上的大致中央部,且在前后方向8上延伸。运送路径65内的纸张12的运送朝向16在图2中由单点划线的箭头表示。
<运送辊部54>
如图2所示,运送辊部54配置在比记录部24靠运送朝向16的上游处。运送辊部54具有彼此对向的运送辊60及夹送辊61。运送辊60由运送电动机驱动。夹送辊61伴随运送辊60的旋转而旋转。纸张12由通过运送电动机的正转而进行正旋转的运送辊60及夹送辊61夹持着向运送朝向16运送。
<排出辊部55>
如图2所示,排出辊部55配置在比记录部24靠运送朝向16的下游处。排出辊部55具有彼此对向的排出辊62及刺辊63。排出辊62由运送电动机来驱动。刺辊63伴随排出辊62的旋转而旋转。纸张12由通过运送电动机的正转而进行正旋转的排出辊62及刺辊63夹持着向运送朝向16运送。
<记录部24>
如图2所示,记录部24配置在运送朝向16上的运送辊部54与排出辊部55之间。记录部24以隔着运送路径65而与台板42在上下方向7上对向的方式配置。记录部24具备滑架23和记录头39(液体消耗部的一例)。
如图3所示,滑架23支撑于在前后方向8上分离并在左右方向9上延伸设置的导轨43、44。导轨43、44支撑于打印机部11的框架。滑架23与设于导轨44的公知的带机构连结。带机构由滑架电动机(未图示)驱动。与带机构连结的滑架23通过滑架电动机的驱动而沿着左右方向9往复移动。如图3的单点划线所示,滑架23的移动范围到达比运送路径65靠右方及左方处。
从滑架23延伸出墨液管32和柔性扁平线缆33。
墨液管32将罐组99与记录头39连接。墨液管32将在构成罐组99的四个墨液罐100B、100Y、100C、100M(有时将它们总称而记为“墨液罐100”)中积存的墨液向记录头39供给。详细而言,黑色、品红色、青色、黄色的墨液流通的四根墨液管32B、32Y、32C、32M分别从墨液罐100B、100Y、100C、100M延伸出,它们以捆扎的状态与滑架23连接。有时将四根墨液管32B、32M、32C、32Y总称而记为“墨液管32”。
柔性扁平线缆33将安装有控制部(未图示)的控制基板与记录头39电连接。柔性扁平线缆33将从控制部输出的控制信号向记录头39传递。
如图2所示,滑架23搭载有记录头39。在记录头39的下表面配置有多个喷嘴40。多个喷嘴40的顶端从记录头39的下表面露出。以下,将喷嘴40的顶端露出的面记为“喷嘴面”。记录头39将墨液以微小的墨液滴的形式从喷嘴40喷出。在滑架23移动的过程中,记录头39朝向支撑于台板42的纸张12喷出墨液滴。由此,向纸张12记录图像。而且,由此,积存于墨液罐100的墨液被消耗。
打印机部11具备维护机构(未图示)。维护机构进行记录头39的维护。详细而言,维护机构执行对喷嘴40内的墨液、空气进行吸引的净化动作和附着于喷嘴面的异物等的除去动作。维护机构将从记录头39的喷嘴40吸引出的墨液通过管(未图示)向废墨液罐(未图示)送出。维护机构配置在位于比运送路径65靠右方或左方处的滑架23的正下方。
在执行净化动作之前,滑架23移动到维护机构的正上方。然后,维护机构的盖(未图示)向上方移动而覆盖喷嘴面。盖经由管与废墨液罐连结。在管配置有旋转式的管泵。通过管泵的驱动来使管内成为真空。由此,吸引记录头39内的墨液。吸引出的墨液通过盖及管向废墨液罐排出。
需要说明的是,管是在至少一个部位处被旋转式的管泵堵塞的状态。
<台板42>
如图2及图3所示,台板42在运送朝向16上配置于运送辊部54与排出辊部55之间。台板42以隔着运送路径65而与记录部24在上下方向7上对向的方式配置。台板42从下方支撑由运送辊部54运送的纸张12。
<罐组99>
罐组99积存向记录头39供给的墨液。如图1A、1B所示,罐组99具备四个墨液罐100B、100Y、100C、100M。在四个墨液罐100B、100Y、100C、100M中分别积存不同颜色的墨液。具体而言,在墨液罐100B中积存黑色墨液,在墨液罐100Y中积存黄色墨液,在墨液罐100C中积存青色墨液,在墨液罐100M中积存品红色墨液。但是,墨液罐100的数量及墨液的颜色不限定于上述的例子。
四个墨液罐100B、100Y、100C、100M沿着左右方向9配置成一列。在四个墨液罐100B、100Y、100C、100M之中,墨液罐100B配置在最右方,墨液罐100M配置在最左方。需要说明的是,墨液罐100的配置位置不限定于上述的例子。黑色墨液用的墨液罐100B的尺寸、尤其是左右方向9的宽度比彩色墨液用的墨液罐100Y、100C、100M大。需要说明的是,墨液罐100的尺寸的大小关系不限定于上述的例子。墨液罐100B的墨液的容许积存量比其他的墨液罐100Y、100C、100M大。需要说明的是,墨液罐100的容许积存量的大小关系不限定于上述的例子。
如图1A、1B所示,罐组99安置在壳体14的内部的右前部。换言之,罐组99以无法从复合机10容易地拆卸的方式固定于复合机10。需要说明的是,“无法容易地拆卸”例如是指使用者无法从通常的使用状态下的复合机10的壳体14容易地拆卸罐组99,熟练的修理者为了修理而从复合机10的壳体14拆卸罐组99的情况除外。因此,只要使用者不能从通常的使用状态下的复合机10的壳体14容易地拆卸罐组99即可。
各墨液罐100的前表面通过在壳体14的前壁14A的右部形成的开口22向复合机10的外部露出。开口22与开口13在左右方向9上相邻。在壳体14设有罩70。罩70能够在覆盖开口22的关闭位置(图1(A)所示的位置)与使开口22露出的打开位置(图1(B)所示的位置)之间转动。罩70在上下方向7的下端的附近具有在左右方向9上延伸的未图示的转动轴,以绕着旋转轴的转动轴线70A转动的方式由壳体14支撑。
以下,详细说明墨液罐100的结构。彩色墨液用的墨液罐100Y、100C、100M的结构相同,因此,以下将墨液罐100Y、100C、100M中的一者称为墨液罐100来对其结构进行说明。而且,黑色墨液用的墨液罐100B的结构与墨液罐100Y、100C、100M的结构类似,因此,在说明了墨液罐100Y、100C、100M的结构之后,针对与墨液罐100Y、100C、100M不同的部分来说明其结构。这种情况下,对于在墨液罐100B与墨液罐100Y、100C、100M的结构中虽然形状稍有不同但具有同样功能的结构,标注同一标号。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复合机10及安置于复合机10的墨液罐100就为使用姿势。
<墨液罐100>
如图4及图5所示,墨液罐100由形成墨液罐的外形的壳体140构成。壳体140具备框架141和两张膜142、143。
框架141整体为左右方向9的尺寸短且上下方向7及前后方向8的尺寸比左右方向9的尺寸长的扁平的长方体形状。而且,前后方向8的尺寸比上下方向7的尺寸长。即,墨液罐100具有沿着前后方向8的第一边、比该第一边短的沿着上下方向7的第二边、以及比该第二边短的沿着左右方向9的第三边。
框架141由树脂形成,该树脂具有能够从墨液罐100的外部目视确认后述的墨液室111内的墨液的液面的程度的透光性。框架141例如由聚丙烯形成。框架141例如通过对树脂材料进行注射成型而一体成型。框架141的刚度比膜142、143的刚度高。
需要说明的是,框架141也可以由树脂以外的材料构成。而且,框架141也可以是将多个构件组合而成的结构。例如,也可以是,后述的第一墨液室131和第二墨液室132由分别不同的两个壳体构成,这两个壳体通过管等连结。
框架141具备前壁101、左壁103(侧壁的一例)、上壁104、下壁105(底壁的一例)、后壁110和内壁69、71~79、151~155。
前壁101由立壁102和倾斜壁106构成。立壁102在上下方向7及左右方向9上扩展。倾斜壁106是将立壁102的上端与上壁104的前端连结的壁,相对于上下方向7及前后方向8倾斜。
左壁103是从前壁101的左端向后方延伸的壁。左壁103的上端与上壁104的前部连接。左壁103的下端与下壁105的前部连接。换言之,左壁103是将前壁101的左端、上壁104的前部的左端以及下壁105的前部的左端连结的壁。即,左壁103仅设置在框架141的前部,而未设置在框架141的后部。
上壁104从前壁101的上端(倾斜壁106的后端)向后方延伸。上壁104的前部与左壁103的上端连接。从上壁104的前后方向8的大致中央部到后部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凸部144。凸部144具备从上壁104的前后方向8的大致中央部向上方突出的前壁144A、从上壁104的后部向上方突出的后壁144B、以及将前壁144A的上端与后壁144B的上端连结的上壁144C。
下壁105是从前壁101的下端向后方延伸的壁。下壁105从上壁104向下方分离而形成。如上所述,下壁105的前部与左壁103的下端连接。下壁105的左端部向上方弯折。弯折的下壁105的上端与后述的内壁72的下表面连接(参照图5)。
后壁110从前壁101向后方分离而形成。如上所述,后壁110的上端与上壁104的后端连接。后壁110的下端与下壁105的后端连接。后壁110的左部被定位在比后壁110的右部靠后方处。在后壁110的左部形成后述的墨液流出路114。
如图6及图7所示,内壁71从上壁104及凸部144的上壁144C向下方延伸。内壁71是在上下方向7及前后方向8上扩展的壁。内壁71设置在图6及图7所示的影线的范围。内壁71在左右方向9上设置在框架141的右端与左端之间的任一位置。例如,内壁71在左右方向9上设置在框架141的大致中央部。由此,在设置有内壁71的部位处,框架141的内部被左右分割。而且,内壁71在左右方向9上也可以设置在与框架141的右端接近的位置或与框架141的左端接近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内壁71对后述的连通路的一部分进行规定,因此优选设置在不包含框架141的右端及左端的位置。
如图4及图5所示,内壁72在上下方向7上设置在上壁104与下壁105之间的下壁105的附近。内壁72从下壁105的前端部到后端部一边向上方倾斜一边向后方延伸。内壁72的前端与下壁105的前端部侧的部位连接。内壁72的后端从后壁110分离而被定位于后壁110的前方。
内壁73一边将该内壁73与后壁110的间隔维持为恒定一边从内壁72的后端向大致上方延伸。内壁73一边以沿着凸部144的外形的方式弯折,一边延伸至凸部144的内部。内壁73的上端从凸部144的上壁144C分离而被定位于上壁144C的下方。内壁73的一部分(比后述的内壁75靠下方的部分)从框架141的右端延伸至左端。另一方面,内壁73的其他部分从框架141的右端延伸至内壁71。
内壁69在上下方向7及前后方向8上扩展。内壁69在上下方向7上位于内壁72与后述的内壁75之间。内壁69位于内壁73的前方。内壁69在左右方向9上设置于框架141的大致中央部。由此,在设置有内壁69的部位处,后述的第一墨液室131的后墨液室138被左右分割。内壁69的下端与内壁72的后部连接。内壁69的上端与内壁75的后部连接。内壁69的后端与内壁73连接。
以下说明的内壁74~77从内壁71(参照图6)向右方延伸。换言之,内壁74~77从内壁71延伸至框架141的右端。
如图4~图6所示,内壁74在上壁104的下表面104A的前部向下方延伸。内壁74的左端与左壁103连接,内壁74的后表面与内壁71的前端连接。
内壁75从内壁74的下端向后方延伸。内壁75的后端与内壁73连接。
内壁76从内壁73的上端向前方延伸。即,内壁76位于比内壁75靠上方处。内壁76的前端位于比后述的贯通孔175靠后方处。
内壁77从凸部144的前壁144A的下端向后方延伸。内壁77的前部在上下方向7上位于凸部144的上壁144C与内壁75之间,且与凸部144的上壁144C及内壁75在上下方向7上对向。内壁77的后部在上下方向7上位于内壁76与内壁75之间,且与内壁76及内壁75在上下方向7上对向。内壁77的后端从内壁73分离而被定位于内壁73的前方。
以下说明的内壁78、79从内壁71(参照图6及图7)向右方及左方延伸。换言之,内壁78、79从框架141的右端延伸至左端。
如图4及图5所示,内壁78在上下方向7及左右方向9上扩展。内壁78与凸部144的前壁144A分离而设置于前壁144A的后方。如图6所示,内壁78在前后方向8上隔着贯通孔175而与内壁76对向。即,内壁78在前后方向8上设置于前壁144A与贯通孔175之间。
内壁79在上下方向7及左右方向9上扩展。内壁79位于比内壁74靠后方且比内壁69靠前方处。内壁79的上端与内壁75连接。内壁79的下端与内壁72连接。内壁79的左端与左壁103连接。
以下说明的内壁151、152从内壁71(参照图7)向左方延伸。换言之,内壁151、152从内壁71延伸至框架141的左端。
如图5及图7所示,内壁151是将凸部144的前壁144A的下端与凸部144的上壁144C的后部连结的壁。内壁151从前壁144A的下端向后方延伸,接着向上方延伸,接着向后方延伸,接着向上方延伸,到达上壁144C。
内壁152是将凸部144的上壁144C的两个部位连结的壁。该两个部位是上壁144C的前端部和上壁144C的前后方向8的中央部。内壁152从上壁144C的前端部的下表面向下方延伸,接着向后方延伸,接着向上方延伸,到达上壁144C的前后方向8的中央部的下表面。在从左方观察墨液罐100的情况下,内壁152由上壁144C和内壁151包围。
如图4所示,框架141的右表面开口。通过在前壁101、下壁105、后壁110、上壁104、内壁72~79、凸部144的前壁144A、凸部144的后壁144B及凸部144的上壁144C的右表面上熔敷膜142,来将框架141的右表面的开口封闭。
如图5所示,框架141的左表面的后部开口。通过在后壁110、上壁104、内壁72、内壁79、内壁151、内壁152、凸部144的前壁144A、凸部144的后壁144B、凸部144的上壁144C及后述的隔离壁186的左表面上熔敷膜143,来将框架141的左表面的开口封闭。
如图4所示,前壁101的立壁102的外表面(前表面)具备第一线146和第二线147。
第一线146在左右方向9上延伸。第一线146的上下方向7的位置是与在墨液罐100的使用姿势下在墨液室111中积存有容许的最大量的墨液时的该墨液的液面相同的高度。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线146的上下方向7的位置并不局限于与在墨液室111中积存有该最大量的墨液时的该墨液的液面相同的高度。
第二线147在左右方向9上延伸。第二线147位于比第一线146靠下方处。详细而言,第二线147的上下方向7的位置是与在墨液罐100的使用姿势下在墨液室111中积存有比上述最大量少的量的墨液时的该墨液的液面相同的高度。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线147的上下方向7的位置是与在墨液罐100的使用姿势下在墨液室111中积存有需要进行墨液的补充的最小积存量的墨液时的该墨液的液面相同的高度。
框架141具有透光性,因此能够通过立壁102来利用目视将积存于墨液罐100的墨液的液面与第一线146及第二线147进行比较。立壁102是具有透光性的框架的一部分的一例。
<墨液室111>
如图4及图5所示,在壳体140的内部形成有墨液室111。墨液室111是墨液罐100的内部空间,积存墨液。墨液室111具备第一墨液室131(第一积存室的一例)和第二墨液室132(第二积存室的一例)。
第一墨液室131具备以下说明的空间和与该空间连通的大气连通路的第一连通路171。第二墨液室132具备以下说明的空间、与该空间连通的大气连通路的第二连通路172、缓冲室148和墨液流出路114。关于大气连通路、缓冲室148及墨液流出路114,将在后文叙述。
第一墨液室131由前壁101、左壁103、下壁105、后壁110、内壁72、内壁73、内壁74、内壁75、上壁104、内壁151、凸部144的上壁144C、膜142及膜143划定。前壁101划定第一墨液室131的前表面。下壁105及内壁72划定第一墨液室131的下表面。内壁73划定第一墨液室131的后表面。内壁75、内壁74及上壁104划定第一墨液室131的上表面。膜142划定第一墨液室131的右表面。左壁103及膜143划定第一墨液室131的左表面。
第一墨液室131由内壁79分割成前墨液室137和后墨液室138。内壁79的前表面划定前墨液室137的后表面。内壁79的后表面划定后墨液室138的前表面。
内壁79的上端部从右端向左方被切口。由此,在内壁79的上端部形成有开口135。开口135由内壁79、内壁75及膜142划定。内壁79的下端部从右端向左方被切口。由此,在内壁79的下端部形成有开口136。开口136由内壁79、内壁72及膜142划定。前墨液室137与后墨液室138通过开口135、136而连通。
如图4及图6所示,第二墨液室132位于第一墨液室131的下方及后方。在从左方观察墨液罐100的情况下,第二墨液室132为大致L字形状。第二墨液室132具备下墨液室51(第一空间的一例)和上墨液室52(第二空间的一例)。下墨液室51在第一墨液室131的下方沿着下壁105而向左右方向9细长地延伸。上墨液室52从下墨液室51的后端部沿着左壁103向上方延伸。上墨液室52位于第一墨液室131的后墨液室138的后方。
下墨液室51由下壁105、内壁72及膜142划定。下壁105划定下墨液室51的前表面、下表面及左表面。内壁72划定下墨液室51的上表面。膜142划定下墨液室51的右表面。下墨液室51的后端开放。在该后端处,下墨液室51与上墨液室52连通。
内壁72的前端部从右端向左方被切口。由此,在内壁72的前端部形成有开口145(第一连通口的一例)。开口145由内壁72、下壁105及膜142划定。第一墨液室131的前墨液室137与第二墨液室132的下墨液室51通过开口145而连通。
上墨液室52由后壁110、内壁73及膜142划定。后壁110划定墨液室52的后表面及左表面。内壁73划定上墨液室52的前表面。膜142划定上墨液室52的右表面。上墨液室52的下端开放。在该下端处,上墨液室52与下墨液室51连通。
上墨液室52的上端开放。在此,该上端(假想面)是与第一线146相同的高度。即,该上端是与在墨液罐100的使用姿势下在墨液室111中积存有容许的最大量的墨液时的该墨液的液面相同的高度。并且,在该上端处,上墨液室52与后述的大气连通路的第二连通路172连通。即,该上端是上墨液室52与第二连通路172的交界。需要说明的是,该交界并不局限于前述的位置,例如也可以是比第一线146靠上方或下方处。
在墨液罐100的使用姿势下,换言之,在上壁104位于墨液罐100的上部且下壁105位于墨液罐100的下部的状态下,在墨液室111中积存有容许的最大量的墨液时,墨液的液面的位置如图6的虚线191所示。即,如上所述,墨液的液面是与第一线146相同的高度。
此时,积存于第一墨液室131的墨液的液面的铅垂方向的高度(上下方向7的高度)与积存于第二墨液室132的墨液的液面的铅垂方向的高度(上下方向7的高度)相同。
另外,此时,第一墨液室131中的墨液的液面与第二墨液室132中的墨液的液面彼此独立地形成。具体而言,第一墨液室131中的墨液的液面由前壁101、内壁73、膜142、左壁103及膜143包围。另一方面,第二墨液室132中的墨液的液面由后壁110、内壁73及膜142包围。
在使用姿势的墨液罐100中,在墨液室111中积存有容许的最大量的墨液的情况下,在沿着墨液的液面(图6中的虚线191所示的位置)及膜142的方向(在图6的例子中为前后方向8)上,第一墨液室131的第一长度L1比第二墨液室132的第二长度L2长(L1>L2)。换言之,在使用姿势的墨液罐100中,在墨液室111中积存有容许的最大量的墨液的情况下,第一墨液室131的墨液的液面的沿着膜142的方向的长度比第二墨液室132的墨液的液面的沿着膜142的方向的长度长。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墨液室131中的墨液的液面与第二墨液室132中的墨液的液面彼此独立地形成的情况并不局限于在墨液室111中积存有容许的最大量的墨液时。例如,第一墨液室131中的墨液的液面与第二墨液室132中的墨液的液面彼此独立地形成的情况也可以是积存于墨液室111的墨液的液面成为与第二线147相同的高度时(图6的虚线195所示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用姿势的墨液罐100中,在积存于墨液室111的墨液的液面是与第二线147相同的高度时,第一墨液室131的第一长度L1也比第二墨液室132的第二长度L2长(L1>L2)。当然,也可以是在墨液室111中积存有容许的最大量的墨液时、积存于墨液室111的墨液的液面成为与第二线147相同的高度时和/或在墨液室111中积存有其他量的墨液时,第一墨液室131中的墨液的液面与第二墨液室132中的墨液的液面彼此独立地形成。
另外,即使在墨液罐100不是使用姿势的情况下,第一墨液室131中的墨液的液面与第二墨液室132中的墨液的液面也彼此独立地形成。
例如,在下壁105位于墨液罐100的上部且上壁104位于墨液罐100的下部的状态下,在墨液室111中积存有容许的最大量的墨液时,墨液的液面的位置如图6的虚线192所示。即,在上下方向7上是第一线146与第二线147之间所示的虚线192的位置。
另外,例如,在前壁101位于墨液罐100的上部且后壁110位于墨液罐100的下部的状态下,在墨液室111中积存有容许的最大量的墨液时,墨液的液面的位置如图6的单点划线193所示。
另外,例如,在后壁110位于墨液罐100的上部且前壁101位于墨液罐100的下部的状态下,在墨液室111中积存有容许的最大量的墨液时,墨液的液面的位置如图6的双点划线194所示。
<缓冲室148>
如图4及图6所示,在壳体140的内部形成有缓冲室148。缓冲室148是墨液罐100的内部空间,处于第二墨液室132与后述的墨液流出路114之间。即,积存于第二墨液室132的墨液经由缓冲室148向墨液流出路114流入。
缓冲室148设置在壳体140的后方下部的右侧。缓冲室148由内壁153、内壁154、内壁155、下壁105、后壁110及膜142划定。
内壁153从后壁110的右下部的前表面向前方突出且向左右方向9延伸。内壁153划定缓冲室148的上表面。内壁154从下壁105的右后部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且向左右方向9延伸。内壁154划定缓冲室148的前表面。内壁155是在上下方向7及前后方向8上扩展的壁,由内壁153、内壁154、后壁110及下壁105包围。内壁155划定缓冲室148的左表面。下壁105划定缓冲室148的下表面。后壁110划定缓冲室148的后表面。膜142划定缓冲室148的右表面。
内壁154的右下端部从右端向左方被切口。由此,在内壁154的右下端部形成有开口149(第二连通口的一例)。开口149由内壁154及膜142划定。开口149将第二墨液室132的后方下部的右侧与缓冲室148连通。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内壁154虽然被切口为半圆状,但切口的形状并不局限于半圆状,例如也可以是矩形形状。
在内壁155的中央部形成有圆形的开口150。开口150将缓冲室148与墨液流出路114连通。积存于第二墨液室132的墨液经由缓冲室148向开口150流入。换言之,开口150是用于使墨液从缓冲室148向墨液流出路114流入的墨液流入口(液体流入口的一例)。需要说明的是,开口150的形状并不局限于圆形,例如也可以是矩形形状等。
<墨液流出路114>
如图5及图7所示,壳体140具有墨液流出路114。墨液流出路114是用于使积存于第二墨液室132的墨液向墨液罐100的外部流出的连通路。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积存于第一墨液室131的墨液经由开口145向第二墨液室132移动,因此墨液流出路114也可以说是用于使积存于第一墨液室131及第二墨液室132的墨液向墨液罐100的外部流出的连通路。
墨液流出路114通过开口150与缓冲室148连通。墨液流出路114从开口150向左方延伸,接着向上方延伸,接着向下方延伸,接着向右方延伸,到达开口156。
墨液流出路114形成为从后壁110的左表面向右方凹陷的槽。墨液流出路114的除了右表面的一部分及左表面之外的部分由后壁110划定。墨液流出路114的右表面中的开口156的周围部分由内壁155划定。墨液流出路114的左表面由膜143划定。
框架141具备筒状的突出部157。突出部157从后壁110的开口156的周围部分向后方突出。突出部157的内部空间的前端经由开口156而与墨液流出路114连通。突出部157的内部空间的后端通过开口158与墨液罐100的外部连通。墨液管32经由开口158与突出部157连接。
如以上所述,墨液流出路114的一端经由缓冲室148与第二墨液室132连通。而且,墨液流出路114的另一端经由突出部157的内部空间及墨液管32与记录头39的喷嘴40连通。即,从开口150流入的墨液朝向记录头39而从开口158流出。而且,当由于从记录头39喷出墨液滴而消耗墨液时,墨液流出路114内的墨液朝向记录头39移动。
在此,墨液流出路114是流路。流路是一端与墨液室111连接的空间,且是在另一端闭塞的情况下无论墨液罐100的姿势如何,积存于墨液室111的墨液都不会流入的空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墨液罐100虽然仅具备墨液流出路114作为流路,但也可以除了墨液流出路114以外还具备流路。
如上所述,从能够覆盖记录头39的喷嘴40的维护机构的盖延伸出的管由泵堵塞。由此,在喷嘴40由盖覆盖时,墨液流出路114的另一端(靠近突出部157的一端)通过突出部157的内部空间、墨液管32、记录头39及盖而与闭塞的管连通。即,墨液流出路114的另一端闭塞。并且,墨液流出路114的截面积构成为与第二墨液室132的截面积相比足够小。因此,即使墨液罐100为使用姿势以外的姿势,即,无论墨液罐100的姿势如何,积存于第二墨液室132的墨液都不会向墨液流出路114流入。需要说明的是,在喷嘴40未由盖覆盖时,喷嘴40开放。即,墨液流出路114的另一端开放。因此,积存于第二墨液室132的墨液能够向墨液流出路114流入。
另一方面,上述的开口145及后述的大气连通路为交界。交界是一端和另一端中的至少一方与墨液室111连接的空间,且是即使在假设一端或另一端闭塞的情况下,积存于墨液室111的墨液也能够流入的空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墨液罐100虽然仅具备开口145及大气连通路作为交界,但也可以除了开口145及大气连通路以外还具备交界。
<大气连通路>
如图4~图7所示,壳体140具有大气连通路。大气连通路是用于将墨液室111与墨液罐100的外部连通的连通路。换言之,大气连通路是用于将墨液室111向大气开放的连通路。大气连通路具备图4及图6所示的第一连通路171及第二连通路172和图4~图7所示的第三连通路173。第一连通路171及第二连通路172位于比内壁71靠右方处。第三连通路173位于内壁71的右方及左方的双方。
如图4及图6所示,第一连通路171通过开口174与第一积存室131的前墨液室137连通。开口174通过将内壁75的右前端部从右端向左方切口而形成。开口174由内壁75、内壁74、膜142划定。
第一连通路171从开口174向后方延伸,接着进行U形转弯而向前方延伸,到达贯通孔175(参照图6及图7)。贯通孔175设于内壁71。贯通孔175在前后方向8上设置在比凸部144的中央稍靠前方处。贯通孔175将内壁71的右方与左方连通。
第一连通路171由上壁104、内壁73、内壁74、内壁75、内壁76及内壁77划定前后及上下的表面。而且,第一连通路171由内壁71划定左表面,由膜142划定右表面。
第二连通路172的下端与第二墨液室132的上墨液室52的上端(假想面)连通。第二连通路172从与上墨液室52连通的连通位置向上方延伸,接着向前方延伸,接着向上方延伸,接着向前方延伸,到达贯通孔175。
第二连通路172由后壁110、上壁104、凸部144的后壁144B及凸部144的上壁144C划定后表面及上表面。而且,第二连通路172由内壁73及内壁76划定前表面及下表面。而且,第二连通路172由内壁71划定左表面,由膜142划定右表面。
如图5及图7所示,第三连通路173具备左方连通路176、右方连通路177、后方连通路178和迷宫路179。
左方连通路176从贯通孔175(参照图6及图7)向左方延伸至框架141的左端。左方连通路176通过贯通孔175与第一连通路171及第二连通路172连通。左方连通路176通过开口180与右方连通路177连通。开口180通过将内壁78的左下端部从左端向右方切口而形成。开口180由内壁78、内壁152和膜143划定。
左方连通路176由内壁78划定前表面,由内壁152划定后表面及下表面,由凸部144的上壁144C划定上表面,由膜143划定左表面。
右方连通路177从开口180向右方延伸至框架141的右端。如图4、图6及图7所示,在内壁71的形成有右方连通路177的部分形成有开口181。右方连通路177中的内壁71的左侧与右侧通过开口181而连通。
如图4所示,围壁182从内壁71中的开口181的周缘向右方突出。围壁182的下内表面182A以右端位于比左端靠上方处的方式倾斜。在围壁182的突出顶端面即围壁182的右表面贴附有半透膜183(参照图4)。由此,右方连通路177由半透膜183闭塞。
半透膜183是具有隔断墨液的通过且容许气体的通过的微小的孔的多孔质膜。例如,半透膜183由聚四氟乙烯、聚三氟氯乙烯、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四氟乙烯-乙烯共聚物等氟树脂构成。
如图5及图7所示,右方连通路177的比内壁71靠左侧的部分由内壁152划定前表面及下表面,由内壁78划定后表面,由凸部144的上壁144C划定上表面,由内壁71(参照图6)划定右表面的除了开口181之外的部分,由膜143划定左表面。
另外,如图4及图6所示,右方连通路177的比内壁71靠右侧的部分由凸部144的前壁144A划定前表面,由内壁77和围壁182的下内表面182A划定下表面,由内壁78划定后表面,由凸部144的上壁144C划定上表面,由内壁71划定左表面的除了开口181之外的部分,由膜142划定右表面。
如图5及图7所示,后方连通路178通过形成在凸部144的前壁144A与内壁71之间的开口184(参照图6及图7)而与右方连通路177的比内壁71靠右侧的部分连通。后方连通路178从开口184向左方延伸,接着向后方延伸,通过形成在内壁151与内壁152之间的开口185而到达迷宫路179。
后方连通路178由内壁151及凸部144的前壁144A划定下表面及前表面,由内壁152划定后表面及上表面,由内壁71划定右表面,由膜143划定左表面。
迷宫路179是通过在前后方向8上并列设置多个在上下方向7上延伸的隔离壁186而一边复进行上下方向7的U形转弯一边沿着前后方向8延伸的连通路。迷宫路179的一端(前下端)通过开口185与后方连通路178连通。迷宫路179的另一端(后上端)与大气开放口187(参照图5)连通。
大气开放口187构成为将凸部144的上壁144C在上下方向7上贯通的孔。大气开放口187的下端与迷宫路179连通。大气开放口187的上端与墨液罐100的外部连通。在墨液罐100的使用姿势下,大气开放口187位于比在墨液室111中积存有容许的最大量的墨液时的墨液的液面靠上方处。
由上可知,如图4所示,大气连通路在开口174处与墨液室111的第一墨液室131连通,且在第二连通路172的下端处与墨液室111的第二墨液室132连通。另一方面,如图5所示,大气连通路在大气开放口187处与墨液罐100的外部连通。
<墨液罐100B>
以下,参照图8~图11说明墨液罐100B的结构。如图8及图9所示,墨液罐100B在左右方向9上比墨液罐100Y、100C、100M(参照图4及图5)长。
以下,关于墨液罐100B,对与墨液罐100Y、100C、100M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在墨液罐100B中与墨液罐100Y、100C、100M相同结构的部分,在标注了与图4~图7相同的附图标记的基础上,省略其说明。而且,在仅在墨液罐100B的规定部分的结构在左右方向9上比墨液罐100Y、100C、100M的与该规定部分对应的部分的结构长这一点上不同的情况下,关于墨液罐100B的与该规定部分对应的部分,在标注了与图4~图7相同的附图标记的基础上,省略其说明。
如图8及图10所示,墨液罐100B不具备墨液罐100Y、100C、100M所具备的左壁103(参照图5),而具备右壁159。右壁159是从前壁101的右端向后方延伸的壁。右壁159的上端与上壁104的前部连接。右壁159的下端与下壁105的前部连接。换言之,右壁159是将前壁101的右端、上壁104的前部右端以及下壁105的前部右端连结的壁。即,右壁159仅设置在框架141的前部,而未设置在框架141的后部。
如图8及图10所示,墨液罐100B具备右壁159(侧壁的一例),但不具备左壁103(参照图5)。右壁159从前壁101的右端向后方延伸。右壁159的上端与上壁104的前部连接。右壁159的下端与下壁105的前部连接。即,右壁159仅设置在框架141的前部,而未设置在框架141的后部。
如图8及图9所示,在上壁104的前部形成有凹部162。凹部162由侧壁162A、162B、162C及上壁104划定。
墨液罐100B不具备内壁71(参照图6)。墨液罐100B具备内壁160(参照图8及图10)及内壁161(参照图9及图11)作为与内壁71(参照图6)对应的壁。
内壁160及内壁161从上壁104及凸部144的上壁144C向下方延伸。内壁160及内壁161是在上下方向7及前后方向8上扩展的壁。
内壁160设置于图10所示的影线的范围。内壁160在左右方向9上设置于框架141的右端与左端之间的位置。例如,内壁160在左右方向9上设置于比框架141的中央靠右侧处。
内壁161设置于图11所示的影线的范围。内壁161在左右方向9上设置在框架141的右端与左端之间且比内壁160靠左侧的位置。例如,内壁161在左右方向9上设置在比框架141的中央靠左侧处。
如图8及图10所示,内壁73的比内壁75靠上方的部分、内壁75的靠近内壁73的部分、内壁76及内壁77从内壁160向右方延伸。即,内壁73的比内壁75靠上方的部分、内壁75的靠近内壁73的部分、内壁76及内壁77设置在比内壁160靠右侧处。
如图9及图11所示,内壁74及内壁75的靠近内壁74的部分从侧壁162A向左方延伸。即,内壁74及内壁75的靠近内壁74的部分设置在比侧壁162A靠左侧处。
如图9及图11所示,内壁74从上壁104的左前部向下方延伸。内壁74不与内壁160及内壁161连接,而与侧壁162A连接。
内壁75从内壁74的下端向后方延伸。内壁75的向后方延伸出的部分从侧壁162A向左方延伸。接着,内壁75向右方延伸。内壁75的向右方延伸出的部分的前端与侧壁162B(参照图8)连接且后端与凸部144的前壁144A(参照图8及图11)连接。接着,内壁75向后方延伸。内壁75的向后方延伸出的部分从内壁160向右方延伸。
如图8及图10所示,内壁79的右端与右壁159连接。
如图9及图11所示,内壁151是将凸部144的前壁144A的下端与凸部144的后壁144B连结的壁。内壁151从前壁144A的下端向后方延伸,接着向上方延伸,接着向后方延伸,接着向上方延伸,接着向后方延伸,到达后壁144B。
如图8所示,框架141的右表面的后部开口。通过在下壁105、后壁110、上壁104、内壁72、73、75~79、凹部162的侧壁162B、凸部144的前壁144A、凸部144的后壁144B及凸部144的上壁144C的右表面上熔敷膜142,来将框架141的右表面的开口封闭。
如图9所示,框架141的左表面开口。通过在后壁110、上壁104、下壁105、内壁72、内壁74、内壁75、内壁78、内壁79、内壁151、内壁152、凸部144的前壁144A、凸部144的后壁144B、凸部144的上壁144C及隔离壁186的左表面上熔敷膜143,来将框架141的左表面的开口封闭。
如图8及图9所示,第一墨液室131由前壁101、右壁159、下壁105、后壁110、内壁72、内壁73、内壁74、内壁75、上壁104、内壁151、膜142及膜143划定。右壁159及膜142划定第一墨液室131的右表面。
如图9所示,内壁79的上端部从左端向右方被切口。由此,在内壁79的上端部形成有开口163。开口163由内壁79、内壁75及膜143划定。内壁79的下端部也从左端向右方被切口。由此,在内壁79的下端部形成有开口164。开口164由内壁79、内壁72及膜143划定。前墨液室137与后墨液室138通过开口163、164而连通。
内壁72的前端部从左端向右方被切口。由此,在内壁72的前端部形成有开口165(第一连通口的一例)。开口165由内壁72、下壁105及膜143划定。第一墨液室131的前墨液室137与第二墨液室132的下墨液室51通过开口165而连通。
如图8及图10所示,第一连通路171及第二连通路172位于比内壁160靠右方处。如图8~图11所示,第三连通路173位于内壁160的右方及内壁161的左方的双方。
如图9所示,第一连通路171通过开口166与第一积存室131的前墨液室137连通。开口166通过将内壁75的左前端部从左端向右方切口而形成。开口166由内壁75、内壁74及膜143划定。
第一连通路171从开口166向后方延伸,接着向右方延伸。接着,如图8所示,第一连通路171向后方延伸,接着进行U形转弯而向前方延伸,到达贯通孔175(参照图10)。贯通孔175是将内壁160及内壁161在左右方向9上贯通的孔,将第一连通路171及第二连通路172与第三连通路173连接。
如图9所示,第一连通路171的从开口166向后方延伸的部分由上壁104、凹部162的侧壁162A、内壁74、内壁75及膜143划定。第一连通路171的向右方延伸的部分由上壁104、凹部162的侧壁162B、内壁75、及凸部144的前壁144A划定。如图8所示,第一连通路171的比内壁160靠右方的部分由内壁160、内壁73、内壁75、内壁76、内壁77及膜142划定。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0所示,在使用姿势的墨液罐100B中,在积存于墨液室111的墨液的液面为与第二线147相同的高度时,在沿着墨液的液面(图6的虚线196所示的位置)及膜142的方向(在图10的例子中为前后方向8)上,第一墨液室131的第一长度L1比第二墨液室132的第二长度L2长(L1>L2)。换言之,在使用姿势的墨液罐100B中,在积存于墨液室111的墨液的液面为与第二线147相同的高度的情况下,第一墨液室131的墨液的液面的沿着膜142的方向的长度比第二墨液室132的墨液的液面的沿着膜142的方向的长度长。同样,在积存于墨液室111的墨液的液面为与第一线146相同的高度时,沿着墨液的液面及膜142的方向上的第一墨液室131的第一长度L1比前后方向8上的第二墨液室132的第二长度L2长(L1>L2)。
如图9所示,框架141具备从后壁110向后方突出的突出部167(余量检测部的一例)。突出部167通过利用后述的光学传感器98照射光,来检测在使用姿势的墨液罐100的墨液室111中积存的墨液的液面的高度。突出部167由分别在上下方向7及左右方向9上分离而对向的一对外壁形成,整体为大致长方体形状。构成突出部167的各外壁具有透光性。突出部167具有内部空间167A,突出部167的前端及后端开放。突出部167的内部空间167A的前端与第二墨液室132的上墨液室52以墨液能够流通的方式连通。即,内部空间167A设于第二墨液室132。突出部167的后端开放。开放的突出部167的后端通过贴附膜139而被闭塞。
在从上方观察突出部167的内部空间167A的上端以下且下端以上的高度处的墨液罐100的水平截面的情况下,第二墨液室132的截面积比第一墨液室131的截面积小。并且,突出部167的内部空间167A与截面积较小的第二墨液室132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突出部167的内部空间167A与第二墨液室132连通,但内部空间167A也可以与第一墨液室131连通。即,内部空间167A也可以设于第一墨液室131。这种情况下,突出部167例如可以从前壁101或左壁103突出。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出部167仅设于墨液罐100B、100Y、100C、100M中的墨液罐100B。然而,突出部167也可以设于墨液罐100B、100Y、100C、100M中的至少一者。
<光学传感器98>
打印机部11具备光学传感器98。光学传感器98安装于壳体14。如图9的虚线所示,在罐组99安置于壳体14的内部的状态下,光学传感器98位于墨液罐100B的框架141的突出部167的右方及左方。
光学传感器98具备发光部98A和受光部98B。发光部98A与受光部98B隔着突出部167而在左右方向9上配置。发光部98A位于突出部167的右方。受光部98B位于突出部167的左方。需要说明的是,发光部98A和受光部98B的配置位置也可以左右颠倒。
发光部98A和受光部98B的上下方向7的配置位置被决定成,发光部98A的向受光部98B照射光的照射位置和受光部98B的从发光部98A接受光的受光位置为第二线147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光学传感器98位于比第二线147靠下方处。即,突出部167的与从光学传感器98照射出的光的光路相当的位置的高度是比图10所示的虚线低的位置。在此,该虚线表示需要向使用姿势的墨液罐进行墨液的补充的最小积存量的墨液的液面。由上可知,突出部167的上下方向7的位置包含比第二线147靠下方的位置。
光学传感器98经由电路与复合机10的控制部(未图示)电连接。
从发光部98A朝向受光部98B照射光。照射出的光透过突出部167而进入突出部167的内部空间167A。在积存于内部空间167A的墨液的液面比光路靠上方的情况下,光会被积存于内部空间167A的墨液遮挡而不会到达受光部98B。由此,从光学传感器98向控制部输出低电平的信号。另一方面,在墨液的液面比光路靠下方的情况下,光在内部空间167A内在空气中前进。这种情况下,光会通过内部空间167A而到达受光部98B。由此,从光学传感器98向控制部输出高电平的信号。
控制部在从光学传感器98输出的信号为低电平的情况下,判断为积存于墨液室111的墨液的液面比第二线147高,在从光学传感器98输出的信号为高电平的情况下,判断为积存于墨液室111的墨液的液面比第二线147低。
<注入口112>
如图1(B)所示,在墨液罐100B、100Y、100C、100M的倾斜壁106分别设有用于向墨液室111的第一墨液室131注入墨液的注入口112B、112Y、112C、112M(有时将它们总称而记为“注入口112”)。注入口112(液体注入口的一例)将倾斜壁106在厚度方向上贯通而使对应的第一墨液室131与墨液罐100的外部连通。倾斜壁106的内表面面向第一墨液室131的前墨液室137。倾斜壁106的外表面面向墨液罐100的外部。因此,注入口112使第一墨液室131与墨液罐100的外部直接连通。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注入口112设于未设置突出部167的第一墨液室131。需要说明的是,注入口112也可以为了向第二墨液室132注入墨液而设置。
通过将罩70定位在打开位置,倾斜壁106及设于倾斜壁106的注入口112通过开口22向复合机10的外部露出。通过注入口112向第一墨液室131注入墨液时的墨液罐100的姿势(注入姿势)为使用姿势。即,在墨液罐100为使用姿势时,通过注入口112向第一墨液室131注入墨液。
<盖113>
如图1所示,墨液罐100具有能够以使注入口112闭塞的方式相对于倾斜壁106拆装的盖113B、113Y、113C、113M。四个盖113B、113Y、113C、113M分别对应于墨液罐100的四个注入口112B、112Y、112C、112M。如图1(A)所示,安装于倾斜壁106的盖113与划定注入口112的周缘的壁面紧贴而使注入口112闭塞。另一方面,如图1(B)所示,从倾斜壁106拆卸下的盖113将注入口112开放。盖113在使罩70位于打开位置的状态下相对于倾斜壁106拆装。而且,通过将盖113从注入口112拆卸,能够通过注入口112向墨液室111注入墨液。
<罩70>
如图1所示,罩70被设置成能够对形成于壳体14的前壁14A的开口22进行开闭。罩70绕着在左右方向9上延伸的转动轴70A转动。罩70具有与开口22对应的大小的外形,是朝向开口22而开口的箱形状。罩70在关闭位置下覆盖墨液罐100的前壁101的立壁102及倾斜壁106。罩70在打开位置下使墨液罐100的前壁101的立壁102及倾斜壁106向壳体14的外部露出。
<下墨液室51及上墨液室52的压力损失>
如图6所示,第二墨液室132具有从开口145沿着下壁105向开口149延伸的下墨液室51和在开口149附近与下墨液室51连续且从开口149沿着后壁110向上方延伸的上墨液室52。在使用姿势的墨液罐100中,在第一墨液室131及第二墨液室132中积存有容许的最大量的墨液时,墨液的液面为与第一线146(虚线191)相同的高度。
伴随着从记录头39喷出墨液,积存于第二墨液室132的墨液通过墨液流出路114及突出部157的开口158向墨液管32流入。若第二墨液室132的墨液向墨液管32流出,则会有墨液从第一墨液室131通过开口145向第二墨液室132流动。由此,第一墨液室131中的墨液的液面与第二墨液室132中的墨液的液面成为大致相同的高度。
当墨液的液面成为与第二线147(虚线195)相同的高度时,需要向墨液罐100补充墨液。即,第二线147表示在使用姿势的墨液罐100中需要向墨液罐100补充墨液时的墨液的液面的高度。需要向墨液罐100补充墨液时的墨液量是最小积存量的一例。通常,墨液罐100在墨液的液面处于第一线146与第二线147之间的状态下使用。即,墨液罐100在至少积存有最小积存量的墨液的状态下使用。
例如在记录头39的维护中从喷嘴40吸引大量的墨液时和进行墨液滴的喷出量比较多的照片打印时等,会从墨液罐100的第二墨液室132向墨液管32流出大量的墨液。
在第一墨液室131及第二墨液室132的墨液的液面为与第二线147相同的高度的情况下,墨液从开口145通过下墨液室51向开口149流动时的第一压力损失R1的值与上墨液室52的墨液向开口149流动时的第二压力损失R2的值相等。而且,第一压力损失R1的值及第二压力损失R2的值比墨液从开口149通过缓冲室148、墨液流出路114、墨液管32向记录头39流动时的压力损失的值小,具体而言,大致等于零。换言之,第一压力损失R1的值及第二压力损失R2的值是与墨液从开口149通过缓冲室148、墨液流出路114、墨液管32向记录头39流动时的压力损失的值相比,小到可以说成大致零的程度的值。因此,“第一压力损失R1的值与第二压力损失R2的值相等”是指,由于第一压力损失R1的值及第二压力损失R2的值与墨液从开口149通过缓冲室148、墨液流出路114、墨液管32向记录头39流动时的压力损失的值相比小到可以说成大致零,因此即使第一压力损失R1的值及第二压力损失R2的值在假设进行严格的计测时并不相等,实质上也是相等的。由此,在使用姿势的墨液罐100中,在以墨液的液面比第二线147高的方式积存有墨液时,在第二墨液室132中,上墨液室52中的墨液的流速与从第一墨液室131向开口149流动的墨液的流速实质上相等。由此,第一墨液室131中的墨液的流出速度与第二墨液室132中的墨液的流出速度实质上相等。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墨液罐100,第一墨液室131及第二墨液室132各自的墨液的流出速度容易变得均等。由此,即使在记录头39中大量消耗了墨液,也能抑制第二墨液室132的上墨液室52中的墨液的液面与第一墨液室131中的墨液的液面相比急速下降的情况,能够抑制尽管在第一墨液室131中积存有充足的墨液,却会有气泡等从第二墨液室132向开口149进入的情况。
另外,突出部167中的光学传感器98的检测位置设定在第二线147的下方。因此,在使用者通过立壁102目视确认了第一墨液室131中的墨液的液面与第二线147大体一致之后,从光学传感器98输出高电平信号。需要说明的是,突出部167中的光学传感器98的检测位置也可以设定成与第二线147相等的高度。这种情况下,能够使得使用者通过立壁102目视确认第一墨液室131中的墨液的液面与第二线147大体一致的定时和光学传感器98输出高电平信号的定时一致。
另外,在使用姿势的墨液罐100中,第一墨液室131的第一长度L1比第二墨液室的第二长度L2长。因此,在以使墨液的液面与水平方向交叉的方式即以使墨液罐100的下壁105的前端比后端高或低的方式使墨液罐100倾斜了时,第二墨液室132中的墨液的液面的边缘相对于第二墨液室132的内壁面的相对移动距离比第一墨液室131中的墨液的液面的边缘相对于第一墨液室131的内壁面的相对移动距离小。例如,若以使墨液罐100的下壁105的前端比后端高的方式使墨液罐倾斜,则在第一墨液室131及第二墨液室132中的各墨液室中,墨液的液面相对于后方的内壁面相对地向上方移动。此时,第二墨液室132的液面的边缘的移动距离比第一墨液室131的液面的边缘的移动距离小。由此,能够实现第二墨液室132中的稳定的墨液的余量检测。
[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墨液室131的一部分由作为侧壁的左壁103划定,但划定第二墨液室131的侧壁可以不必是由框架141构成的壁,也可以是膜142、143作为侧壁来划定第二墨液室131的一部分。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注入口112在各墨液罐100设置了一个,但也可以设置两个以上。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大气开放口187在各墨液罐100设置了一个,但也可以设置两个以上。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墨液室111内的墨液流出的开口158在各墨液罐100设置了一个,但也可以设置两个以上。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墨液室132具备缓冲室148和墨液流出路114,但也可以是第一墨液室131具备缓冲室148和墨液流出路114。这种情况下,缓冲室148处于第一墨液室131与墨液流出路114之间。而且,还可以是第一墨液室131及第二墨液室132的双方具备缓冲室148和墨液流出路114。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将墨液作为液体的一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即,也可以取代墨液,而是在打印时先于墨液向记录纸张喷出的前处理液、或者为了防止记录头39的喷嘴40的干燥而向记录头39的喷嘴40附近喷雾的水等为液体的一例。

Claims (5)

1.一种罐,安置于具有液体消耗部的装置,且与该液体消耗部以能够使液体流通的方式连接,其中,具备:
壳体,在上述罐的使用姿势下具有底壁及向与该底壁交叉的方向延伸的侧壁;
第一积存室及第二积存室,设置在上述壳体内,并积存上述液体;
液体注入口,用于向上述第一积存室注入上述液体;
第一连通口,将上述第一积存室与上述第二积存室连通;
第二连通口,设置于上述第二积存室,用于使上述液体向上述罐的外部流出;及
大气开放口,将上述第一积存室及上述第二积存室向大气开放,
上述第二积存室具有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该第一空间从上述第二连通口沿着上述底壁延伸,该第二空间在上述第二连通口附近与该第一空间连续,且从上述第二连通口沿着上述侧壁延伸,
在上述第一积存室及上述第二积存室中至少积存有最小积存量的上述液体的状态下,积存于上述第二积存室的上述液体从上述第一连通口通过上述第一空间向上述第二连通口流动时的第一压力损失与积存于上述第二积存室的上述液体在上述第二空间中向上述第二连通口流动时的第二压力损失相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罐,
上述第一压力损失及上述第二压力损失小于从上述第二连通口到上述液体消耗部为止的压力损失。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罐,
还具备余量检测部,
上述余量检测部具有在一定的方向上分离的具有透光性的一对外壁,
上述一对外壁划定上述余量检测部的内部空间,
上述液体能够在上述内部空间与上述第二积存室之间流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罐,
上述壳体具备具有上述底壁、上述侧壁及开口的框架和将该开口封闭的膜,
在上述罐的上述使用姿势下,在沿着积存于上述第一积存室的上述液体的液面及上述膜的方向上,上述第一积存室的第一长度比上述第二积存室的第二长度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罐,
划定上述第一积存室的上述框架的至少一部分具有透光性,以能够目视确认积存于上述第一积存室的上述液体的液面。
CN201710187586.0A 2016-03-31 2017-03-27 Active CN10726404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73592A JP6794648B2 (ja) 2016-03-31 2016-03-31 タンク
JP2016-073592 2016-03-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64049A true CN107264049A (zh) 2017-10-20
CN107264049B CN107264049B (zh) 2021-01-12

Family

ID=599590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187586.0A Active CN107264049B (zh) 2016-03-31 2017-03-27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10086619B2 (zh)
JP (1) JP6794648B2 (zh)
CN (1) CN10726404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88174B2 (ja) * 2017-05-31 2022-01-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タンク
JP2023083127A (ja) * 2021-12-03 2023-06-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タンクユニット、ヘッドシステム、インク供給システム、印刷システム、及び印刷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2680A (zh) * 1996-11-15 1998-05-27 佳能株式会社 待喷液体的容器
EP0947328A2 (en) * 1998-03-30 1999-10-06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k cartridge and remaining ink volume detection method
CN1569466A (zh) * 2003-11-28 2005-01-26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喷墨打印机墨盒
US20080309740A1 (en) * 2007-06-13 2008-12-18 Charles Stanley Aldrich Fluid Supply Tank Ventilation For A Micro-Fluid Ejection Head
CN204605200U (zh) * 2015-05-15 2015-09-02 珠海天威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墨盒及其调节阀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71957B2 (ja) * 1998-03-30 2005-07-1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JP2003326732A (ja) * 2002-05-16 2003-11-19 Canon Inc インク供給装置
EP1561580B1 (en) * 2004-02-06 2007-11-07 Print-Rite Unicorn Image Products Co. Ltd of Zhuhai A device for continuously supplying ink under constant pressure
JP5327168B2 (ja) 2010-09-03 2013-10-3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タンクユニット、タンクユニットを備えた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CN103192606B (zh) * 2012-01-05 2016-03-30 深圳市壹办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分体式喷墨打印机墨盒
JP2014195907A (ja) * 2013-03-29 2014-10-1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
JP6287510B2 (ja) * 2014-04-08 2018-03-0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消費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2680A (zh) * 1996-11-15 1998-05-27 佳能株式会社 待喷液体的容器
EP0947328A2 (en) * 1998-03-30 1999-10-06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k cartridge and remaining ink volume detection method
CN1569466A (zh) * 2003-11-28 2005-01-26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喷墨打印机墨盒
US20080309740A1 (en) * 2007-06-13 2008-12-18 Charles Stanley Aldrich Fluid Supply Tank Ventilation For A Micro-Fluid Ejection Head
CN204605200U (zh) * 2015-05-15 2015-09-02 珠海天威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墨盒及其调节阀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030905A1 (en) 2019-01-31
JP6794648B2 (ja) 2020-12-02
JP2017177790A (ja) 2017-10-05
US10086619B2 (en) 2018-10-02
US20170282575A1 (en) 2017-10-05
CN107264049B (zh) 2021-01-12
US10479098B2 (en) 2019-1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379770A (zh)
CN104972760B (zh) 液体喷出装置
CN105269971B (zh)
TW201210847A (en) Liquid container and liquid ejection system
CN105269973A (zh) 液体消耗装置
CN105269972A (zh) 液体消耗装置及复合机
CN107128074A (zh) 液体供给装置、印刷装置及液体喷射系统
CN107972362A (zh) 供给装置
CN105564036B (zh) 液体消耗装置
CN103895360A (zh) 液体收容容器、液体喷射系统、以及液体供给系统
CN107264050A (zh)
CN105189124A (zh) 液体供给装置以及液体容纳体
CN104972761A (zh) 液体消耗装置
JP6350070B2 (ja) 液体消費装置
CN107415478A (zh) 罐组及液体消耗装置
CN107323094A (zh)
JP6413430B2 (ja) 液体消費装置及びタンク
CN107264049A (zh)
CN107264052A (zh)
JP2023010882A (ja) タンク
CN107284033A (zh)
CN105291593B (zh)
CN107443915A (zh) 液体消耗装置
CN107554081A (zh) 供给装置
CN107364235A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