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251386A - 发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发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251386A
CN107251386A CN201680010556.6A CN201680010556A CN107251386A CN 107251386 A CN107251386 A CN 107251386A CN 201680010556 A CN201680010556 A CN 201680010556A CN 107251386 A CN107251386 A CN 10725138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ic
yoke
magnet
state
magnet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1055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251386B (zh
Inventor
大石杰
户田宪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2513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513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2513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513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5/00Genera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coil system, magnet, armature or other part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35/02Genera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coil system, magnet, armature or other part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with moving magnets and stationary coil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5/00Genera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coil system, magnet, armature or other part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35/04Genera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coil system, magnet, armature or other part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with moving coil systems and stationary magne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5/00Genera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coil system, magnet, armature or other part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8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electric generators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e.g. with turbines
    • H02K7/1869Linear generators; sectional genera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8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electric generators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e.g. with turbines
    • H02K7/1869Linear generators; sectional generators
    • H02K7/1876Linear generators; sectional generators with reciprocating, linearly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par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omagnets (AREA)
  • Mechanical Light Control Or Optical Switches (AREA)
  • Permanent Magnet Type Synchronous Machine (AREA)

Abstract

本公开的发电装置具有磁轭,磁轭卷绕有线圈,并具有第1侧面和第2侧面。而且,该发电装置还具有:第1磁性体,其包含与磁轭的第1侧面接触或分离的侧面;第2磁性体,其包含与磁轭的第2侧面接触或分离的侧面;和磁铁,其包含第1磁极面以及作为与第1磁极面的磁极不同的磁极的第2磁极面。而且,第1磁极面吸附于第1磁性体的吸附面,第2磁极面吸附于第2磁性体的吸附面,第1磁性体和第2磁性体中的至少任意一方在吸附于磁铁的状态下转动。

Description

发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各种电子设备、用于对它们进行远程操作的操作用设备、操作部位等的发电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关于各种电子设备、用于对它们进行远程操作的操作用设备、操作部位等,期望开发小型结构的发电装置。
参照图11~图14对现有的发电装置进行说明。
图11是现有的发电装置100的外观立体图,图12是现有的发电装置100的取下上壳体2后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3是表示现有的发电装置100的磁路部101的第1状态的图,图14是表示现有的发电装置100的磁路部101的第2状态的图。
现有的发电装置100具有磁路部101(参照图13以及图14)。图11所示的框体102是将树脂制的下壳体1和上壳体2组合而成的箱型。操作用的操作件3从框体102的侧面突出。如图12所示,在框体102中容纳有磁路部101。通过使操作件3左右滑动,从而收纳于发电装置100的磁路部101转变为图13所示的第1状态或图14所示的第2状态中的任意一者。
如图13、图14所示,磁路部101具有:棒状的中央磁轭6、棒状的磁铁构件10和棒状的磁铁构件15。在棒状的中央磁轭6,卷绕有线圈5。磁铁构件10和磁铁构件15配置为彼此的磁极相反。中央磁轭6配置在磁铁构件10与磁铁构件15之间。
磁铁构件10由磁铁11、四棱柱的磁性体12和四棱柱的磁性体13形成。在磁铁11的前方的侧面粘固有磁性体12,在磁铁11的后方的侧面粘固有磁性体13。磁铁11配置为磁性体12侧(前方侧)成为S极,磁性体13侧(后方侧)成为N极。磁铁构件15是与磁铁构件10相同的结构。但是,磁铁16配置为磁性体17侧(前方侧)成为N极,磁性体18侧(后方侧)成为S极。
在辅助磁轭7与辅助磁轭8之间,配置有中央磁轭6、磁铁构件10和磁铁构件15。
如图12所示,中央磁轭6、辅助磁轭7和辅助磁轭8固定于框体102,左右方向的位置受到限制。磁铁构件10和磁铁构件15固定于驱动构件4。
驱动构件4保持为在框体102内能够在左右方向上移动。驱动构件4与操作件3连接,根据操作件3的滑动在左右方向上移动。保持于驱动构件4的磁铁构件10和磁铁构件15在左右方向上移动,从而磁路部101转变为第1状态(图13所示)或第2状态(图14所示)中的任意状态。
另外,在第1状态下,如图13所示,磁铁构件15与中央磁轭6接触。在第1状态下,在中央磁轭6内沿箭头A所示的方向(从前方向后方)流动磁通量。
另一方面,在第2状态下,如图14所示,磁铁构件10与中央磁轭6接触。在第2状态下,在中央磁轭6内沿箭头B所示的方向(从后方向前方)流动磁通量。
通过使操作用的操作件3滑动,从而磁路部101从第1状态变化为第2状态。此时,在中央磁轭6内流动的磁通量的方向切换为相反方向。通过该磁通量的变化,从而在线圈5产生电动势。即,发电装置100通过使磁路部101从第1状态转变为第2状态从而进行发电。
另外,作为与该申请关联的在先技术文献信息,例如,已知有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3/084409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发电装置具有磁轭,磁轭卷绕有线圈,并具有相较于线圈位于第1方向侧的第1侧面、和相较于线圈位于与第1方向相反方向的第2方向侧的第2侧面。进而,发电装置还具有:第1磁性体,其包含与磁轭的第1侧面接触或分离的侧面;第2磁性体,其包含与磁轭的第2侧面接触或分离的侧面;和磁铁,其包含第1磁极面以及作为与第1磁极面的磁极不同的磁极的第2磁极面。而且,磁铁的第1磁极面吸附于第1磁性体的吸附面,磁铁的第2磁极面吸附于第2磁性体的吸附面,第1磁性体和第2磁性体中的至少任意一方在吸附于磁铁的状态下进行转动。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发电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表示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发电装置中取下壳体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磁路部的第1状态的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磁路部的第2状态的图。
图5是实施方式中的磁铁构件的部分放大图。
图6是实施方式中的磁铁构件的部分放大图。
图7是用于说明磁铁构件中的磁性体的动作的图。
图8是用于说明磁铁构件中的磁性体的动作的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的磁路部的第1状态的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的磁路部的第2状态的图。
图11是现有的发电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12是在现有的发电装置中取下壳体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3是表示现有的发电装置中的磁路部的第1状态的图。
图14是表示现有的发电装置中的磁路部的第2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之前,对现有的发电装置进行说明。
参照图11~图14说明的现有的发电装置100具有在中央磁轭6内流动的磁通量的方向向相反方向切换的磁路部101。而且通过磁路部101得到与法拉第定律相应的电动势。因此,期望发电装置得到偏差小的稳定的发电量。
本发明的发电装置200难以产生在配置于中央的磁轭内流动的磁通量的变化量的偏差,并且能够使发电量稳定。
以下,参照图1~图10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
图1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发电装置200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发电装置200的取下上壳体22后的状态的俯视图,图3是表示磁路部201的第1状态的图,图4是表示磁路部201的第2状态的图。
发电装置200具有磁路部201。如图3、图4所示,磁路部201具有:卷绕了线圈25的棒状的中央磁轭50、和磁铁构件30。
如图2所示,磁铁构件30具有:磁铁31、磁性体32和磁性体33。磁铁31为长方体,以前方表面为S极、后方表面为N极的朝向配置。在磁铁31的前表面吸附有在俯视下为L字状的磁性体32,在磁铁31的后表面吸附有在俯视下为L字状的磁性体33。磁性体32以及磁性体33的每一个都能够相对于磁铁31进行转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磁性体32以及磁性体33的每一个都能够转动,但不必一定磁性体32以及磁性体33的双方都能够转动。
如图3、图4所示,磁铁构件30转变为与中央磁轭50分离的状态(以下,记为“第1状态”)、或与中央磁轭50接触的状态(以下,记为“第2状态”)中的任意一者。通过状态的转变,从而在中央磁轭50内流动的磁通量变化,在线圈25产生电动势。
由于磁性体32以及磁性体33保持为能够相对于磁铁31进行转动,所以磁铁构件30能够沿转动方向对与中央磁轭50接触的磁性体32的接触面(侧面32B)以及磁性体33的接触面(侧面33B)进行位置校正。因此,在磁性体32与中央磁轭50之间以及磁性体33与中央磁轭50之间难以产生间隙。即,发电装置200在磁铁构件30与中央磁轭50之间难以产生间隙。
以下对发电装置200的详细结构以及动作进行说明。
<发电装置200的结构>
如图1、图2所示,框体202是箱型,由树脂制的下壳体21和上壳体22组合形成。此外,框体202在内部具备磁路部201。
如图2所示,从框体202的侧面突出的操作件23与保持了磁铁构件30以及磁铁构件40的驱动构件24连接。通过使操作件23左右滑动,从而能够使磁路部201转变为图3所示的第1状态、或图4所示的第2状态中的任意一者。
如图2~图4所示,磁路部201具有:线圈25、中央磁轭50、磁铁构件30、磁铁构件40、辅助磁轭61和辅助磁轭62。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沿着中央磁轭50的长边方向的方向定义为前后方向,将在俯视下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定义为左右方向来进行说明。
中央磁轭50是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棒状的磁性体。中央磁轭50在中央卷绕有线圈25。磁铁构件30和磁铁构件40是在俯视下为U字状的构件。而且,在磁铁构件30与磁铁构件40之间配置有中央磁轭50。
磁铁构件30具有:磁铁31、磁性体32和磁性体33。长方体的磁铁31的前表面(磁极面31A)吸附有磁性体32。同样地,磁铁31的后表面(磁极面31B)吸附有磁性体33。关于磁铁31,配置为磁极面31A成为S极、磁极面31B成为N极。
磁铁构件40具有磁铁41、磁性体42和磁性体43。长方体的磁铁41的前表面(磁极面41A)吸附有磁性体42。同样地,磁铁41的后表面(磁极面41B)吸附有磁性体43。关于磁铁41,配置为磁极面41A成为N极、磁极面41B成为S极。
辅助磁轭61和辅助磁轭62是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长方体的磁性体。而且,在辅助磁轭61与辅助磁轭62之间,配置有中央磁轭50、磁铁构件30和磁铁构件40。
在辅助磁轭61和辅助磁轭62中,将彼此对置的面分别定义为平面61A、平面62A。即,辅助磁轭61的平面61A与磁铁构件30对置。而且,辅助磁轭62的平面62A与磁铁构件40对置。
如图2所示,中央磁轭50、辅助磁轭61和辅助磁轭62固定于框体202。进而,在框体202内,驱动构件24保持为能够在左右方向上移动。另外,在图2中,驱动构件24由阴影线来示出。磁铁构件30和磁铁构件40保持于驱动构件24。即,与驱动构件24的左右方向上的移动联动地,磁铁构件30和磁铁构件40在左右方向上移动。通过这些移动,从而磁路部201转变为图3所示的第1状态、或图4所示的第2状态中的任意一者。
如图3所示,在第1状态下,磁铁构件30和磁铁构件40位于右侧。在第1状态下,磁铁构件30和中央磁轭50分离,磁铁构件40和中央磁轭50接触。磁铁构件30和辅助磁轭61接触,磁铁构件40和辅助磁轭62分离。
即,在第1状态下,在中央磁轭50中,流动来自磁铁构件40的磁铁41的磁通量。因此,在中央磁轭50内,如图3的箭头A所示,从前方向后方流动磁通量。此外,在第1状态下,磁铁构件30和辅助磁轭61接触,所以来自磁铁31的磁通量在辅助磁轭61内流动。因此,来自磁铁31的磁通量难以对在中央磁轭50内流动的磁通量造成影响。
如图4所示,在第2状态下,磁铁构件30和磁铁构件40位于左侧。在第2状态下,磁铁构件30和中央磁轭50接触,磁铁构件40和中央磁轭50分离。此外,磁铁构件30和辅助磁轭61分离,磁铁构件40和辅助磁轭62接触。
即,在第2状态下,在中央磁轭50中,流动来自磁铁构件30的磁铁31的磁通量。因此,在中央磁轭50内,如图4的箭头B所示,从后方向前方流动磁通量。此外,在第2状态下,磁铁构件40和辅助磁轭62接触,所以来自磁铁41的磁通量在辅助磁轭62内流动。因此,来自磁铁41的磁通量难以对在中央磁轭50内流动的磁通量造成影响。
若使操作件23滑动,例如,使磁路部201从第1状态变化为第2状态,则在中央磁轭50内流动的磁通量的方向切换为相反方向。通过该磁通量的变化,从而在线圈25产生电动势。即,发电装置200通过使磁路部201从第1状态转变为第2状态来进行发电。另外,从第2状态转变为第1状态时也同样地,发电装置200进行发电。
<磁路部201的结构>
如图3以及图4所示,磁路部201包含:线圈25、中央磁轭50、磁铁构件30、磁铁构件40、辅助磁轭61和辅助磁轭62。
[中央磁轭50、辅助磁轭61、62的结构]
中央磁轭50具有:四棱柱状的前方部位51,其相较于线圈25位于前方侧;和四棱柱状的后方部位52,其相较于线圈25位于后方侧。另外,将前方部位51的右边的侧面定义为侧面51A,将前方部位51的左边的侧面定义为侧面51B。侧面51A和侧面51B对置。此外,将后方部位52的右边的侧面定义为侧面52A,将左边的侧面定义为侧面52B。侧面52A和侧面52B对置。另外,侧面51A、52A、51B、52B是平面。
辅助磁轭61和辅助磁轭62是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长方体的磁性体。在此,将辅助磁轭61的左侧的面定义为平面61A。将辅助磁轭62的右侧的面定义为平面62A。即,辅助磁轭61的平面61A与磁铁构件30对置。辅助磁轭62的平面62A与磁铁构件40对置。另外,平面61A以及平面62A是平面。
[磁铁构件30的结构]
磁铁构件30具有磁铁31、磁性体32和磁性体33。磁铁31是长方体,将作为S极的前方侧的面定义为磁极面31A,将作为N极的后方侧的面定义为磁极面31B。
磁性体32和磁性体33是L字状的磁性体。而且,磁性体32的一个前端部以及磁性体33的一个前端部都吸附于磁铁31。而且,磁性体32的另一个前端部以及磁性体33的另一个前端部与中央磁轭50对置。另外,磁性体32和磁性体33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厚度尺寸)与磁铁31同等。
将与磁铁31的磁极面31A吸附的磁性体32的面定义为吸附面32A。将与中央磁轭50的侧面51A对置的磁性体32的面定义为侧面32B。将与辅助磁轭61的平面61A对置的磁性体32的面定义为对置面32C。另外,侧面32B以及对置面32C是平面。
同样地,将与磁铁31的磁极面31B吸附的磁性体33的面定义为吸附面33A。将与中央磁轭50的侧面52A对置的磁性体33的面定义为侧面33B。将与辅助磁轭61的平面61A对置的磁性体33的面定义为对置面33C。另外,侧面33B以及对置面33C是平面。
[磁铁构件40的结构]
磁铁构件40具有磁铁41、磁性体42和磁性体43。磁铁41是长方体,将作为N极的前方侧的面定义为磁极面41A,并将作为S极的后方侧的面定义为磁极面41B。另外,若将磁铁31与磁铁41设为同一构件,则能够降低部件种类的数量而优选。
磁性体42和磁性体43是L字状的磁性体。而且,磁性体42的一个前端部以及磁性体43的一个前端部都吸附于磁铁41。而且,磁性体42的另一个前端部以及磁性体43的另一个前端部与中央磁轭50对置。另外,磁性体42和磁性体43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厚度尺寸)与磁铁41同等。另外,若将磁性体32、33、42、43设为同一构件,则能够降低部件种类的数量而优选。
将与磁铁41的磁极面41A吸附的磁性体42的面定义为吸附面42A。将与中央磁轭50的侧面51B对置的磁性体42的面定义为侧面42B。将与辅助磁轭62的平面62A对置的磁性体42的面定义为对置面42C。另外,侧面42B以及对置面42C是平面。
同样地,将与磁铁41的磁极面41B吸附的磁性体43的面定义为吸附面43A。将与中央磁轭50的侧面52B对置的磁性体43的面定义为侧面43B。将与辅助磁轭62的平面62A对置的磁性体43的面定义为对置面43C。另外,侧面43B以及对置面43C是平面。
[第1状态和第2状态]
在第1状态下,如图3所示,因为磁铁构件30和磁铁构件40位于右侧,所以在磁铁构件30中,对置面32C和对置面33C与辅助磁轭61的平面61A接触。另一方面,侧面32B与中央磁轭50的侧面51A分离,侧面33B与中央磁轭50的侧面52A分离。
而且,在磁铁构件40中,对置面42C和对置面43C与辅助磁轭62的平面62A离开。侧面42B与中央磁轭50的侧面51B接触,侧面43B与中央磁轭50的侧面52B接触。
在第2状态下,如图4所示,因为磁铁构件30和磁铁构件40位于左侧,所以在磁铁构件30中,对置面32C和对置面33C与辅助磁轭61的平面61A分离。另一方面,侧面32B与中央磁轭50的侧面51A接触。侧面33B与中央磁轭50的侧面52A接触。
而且,在磁铁构件40中,对置面42C和对置面43C与辅助磁轭62的平面62A接触。侧面42B与中央磁轭50的侧面51B分离。侧面43B与中央磁轭50的侧面52B分离。
[磁铁构件30、40的结构]
如图5、图6所示,磁铁构件30以及40将吸附面32A、33A形成为在俯视下朝向磁铁31略微突出的圆弧状为好。同样地,将吸附面42A、43A形成为在俯视下朝向磁铁41略微突出的圆弧状为好。而且,磁性体32和磁性体33能够相对于磁铁31进行转动为好。磁性体42和磁性体43能够相对于磁铁41进行转动为好。以下详细进行说明。
图5是磁铁构件30的部分放大图,磁性体32的吸附面32A在俯视下,形成为略微向后方突出的圆弧状。进而,吸附面33A在俯视下,形成为略微向前方突出的圆弧状。
另外,为了使说明容易理解,将圆弧夸大进行了图示。
而且,磁性体32和磁性体33通过驱动构件24(图2所示),从而保持为相对于磁铁31自由转动。若更详细地说明,则磁性体32能够以吸附面32A与磁极面31A的接触部位为支点,在对磁铁31吸附的状态下进行转动。磁性体33能够以吸附面33A与磁极面31B的接触部位为支点,在对磁铁31吸附的状态下进行转动。
图6是磁铁构件40的部分放大图,磁性体42的吸附面42A在俯视下,形成为略微向后方突出的圆弧状。进而,吸附面43A在俯视下,形成为略微向前方突出的圆弧状。另外,为了使说明容易理解,将圆弧夸大来进行了图示。
而且,磁性体42和磁性体43通过驱动构件24(图2所示),从而保持为相对于磁铁41自由转动。若更详细地说明,则磁性体42能够以吸附面42A与磁极面41A的接触部位为支点,在对磁铁41吸附的状态下进行转动。磁性体43能够以吸附面43A与磁极面41B的接触部位为支点,在对磁铁41吸附的状态下进行转动。
另外,吸附面32A、33A、42A、43A不必一定是圆弧状。吸附面32A、33A只要在俯视下朝向磁铁31突出地弯曲即可。同样地,吸附面42A、43A只要在俯视下朝向磁铁41突出地弯曲即可。
另外,磁性体32的吸附面32A和磁性体33的吸附面33A的至少任意一方弯曲即可。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发电装置200如上所述而构成。通过设为上述的结构,从而发电装置200在中央磁轭50与磁铁构件30之间难以产生间隙。此外,在中央磁轭50与磁铁构件40之间难以产生间隙。
[磁铁构件30、40的动作说明]
接下来,参照图7、图8,对在中央磁轭50与磁铁构件30之间难以产生间隙的理由进行说明。图7、图8是用于说明磁铁构件30中的磁性体32、33的动作的图。图7对应于第1状态,图8对应于第2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图8所示,假设磁性体32的侧面32B相对于对置面32C倾斜地加工的情况来进行说明。进而,假设磁性体33的侧面33B相对于对置面33C倾斜地加工的情况来进行说明。
图7、图8所示的虚线,示出了磁性体32和磁性体33按照设计已制成的情况下的形状。如图7、图8所示,磁性体32相对于设计而言侧面32B发生了倾斜。磁性体33相对于设计而言对置面33C发生了倾斜。另外,为了使说明容易理解,在图7、图8中将侧面32B和对置面33C的倾斜夸大来进行了图示。
如图7所示,在第1状态下,磁铁构件30与辅助磁轭61接触。磁性体32的对置面32C以及辅助磁轭61的平面61A是平面,所以对置面32C和平面61A无间隙地接触。换言之,对置面32C和平面61A彼此平行。此时,磁性体32的侧面32B相对于中央磁轭50的侧面51A成为非平行。
此外,由于磁性体33也保持为能够相对于磁铁31进行转动,因此通过磁性体33倾斜,从而对置面33C和平面61A平行且无间隙地接触。
接下来,通过使驱动构件24(图2所示)向左方向移动,从而使磁路部201从第1状态转变为图8所示的第2状态。磁性体32以及磁性体33保持为能够相对于磁铁31进行转动。因此,磁性体32能够进行转动,使得侧面32B相对于中央磁轭50的侧面51A成为平行。同样地,磁性体33能够进行转动,使得侧面33B相对于侧面51A成为平行。
在第2状态下,如图8所示,磁性体32转动,侧面32B和侧面51A成为平行,侧面32B和侧面51A无间隙地接触。同样地,磁性体33也转动使得侧面33B和侧面52A成为平行,从而侧面33B和侧面52A无间隙地接触。
此时,对置面32C和辅助磁轭61的平面61A成为非平行。此外,对置面33C和辅助磁轭61的平面61A成为非平行。
另外,在从第2状态,使驱动构件24(图2所示)向右方向移动,从而使磁路部201重新转变为第1状态的情况下也同样地,磁性体32和磁性体33相对于磁铁31进行转动。因此,如图7所示,磁性体32的对置面32C以及磁性体33的对置面33C各自与辅助磁轭61的平面61A无间隙地接触。另外,辅助磁轭61配置为与磁性体32以及磁性体33对置。而且,磁性体32具有与辅助磁轭61对置的对置面32C,磁性体33具有与辅助磁轭61对置的对置面33C。
<小结>
如以上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发电装置200中,通过磁性体32和磁性体33进行转动,从而能够沿转动方向对与中央磁轭50的接触面进行位置校正。发电装置200在磁铁构件30与中央磁轭50之间难以产生间隙。因此,发电装置200能够增大在中央磁轭50内流动的磁通量密度,能够抑制发电时的磁通量的变化量的偏差,并能够使发电量稳定。
进而,如上所述,磁性体32的吸附面32A和磁性体33的吸附面33A分别是在俯视下朝向磁铁31略微突出的圆弧状即可。只要是圆弧状,则如图7、图8所示,无论是在第1状态以及第2状态的哪个状态下,吸附面32A与磁极面31A的间隙都没有较大变化,吸附面33A和磁极面31B的间隙也没有较大变化。因此,来自磁铁31的磁通量高效且稳定地被导入到磁性体32和磁性体33的内部。即,本实施方式的发电装置200能够降低磁路(磁路部201)中的漏磁通量,能够抑制发电时的磁通量的变化量的偏差,并能够供给稳定的发电量。
另外,以上,对磁性体32的侧面32B与对置面32C的平行度偏离的情况下的动作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内容。
例如,即使在由于发电装置200的组装偏差等,中央磁轭50、辅助磁轭61相对于磁铁构件30相对倾斜地安装的情况下,本发明的技术思想也是有用的。进而,在与磁铁构件30接触的中央磁轭50侧的接触面(侧面51A或侧面52A)相对于设计倾斜地加工的情况下也是有用的。在辅助磁轭61的平面61A相对于设计倾斜地加工的情况下也是有用的。
在上述的情况下,在发电装置200中,磁性体32和磁性体33也相对于磁铁31进行转动。通过磁性体32和磁性体33转动,从而能够相对于倾斜地安装的中央磁轭50,沿转动方向对接触面(侧面32B或侧面33B)进行位置校正。因此,在磁铁构件30与中央磁轭50之间难以产生间隙。
此外,对于辅助磁轭61也同样,通过磁性体32和磁性体33转动,从而能够沿转动方向对接触面(对置面32C或对置面33C)进行位置校正。因此,在磁铁构件30与辅助磁轭61之间难以产生间隙。
另外,不必一定设为磁性体32和磁性体33的双方相对于磁铁31能够转动的结构。只要是任意一方相对于磁铁31能够转动的结构即可。在该情况下,例如也可以使磁性体33的吸附面33A与磁铁31的磁极面31B平行,利用粘接剂等将磁极面31B与吸附面33A粘固。而且,由驱动构件24保持为磁性体33和磁铁31能够一体地转动即可。在该结构中,磁性体33和磁铁31一体地转动,从而对磁铁构件30与中央磁轭50的接触面(侧面32B或侧面33B)进行位置校正。
以上,以磁铁构件30与中央磁轭50接触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技术思想也包含例如侧面32B和侧面51A平行且接近的状态。同样地,也包含侧面33B和侧面52A平行且接近的状态。
以上,以磁铁构件30与辅助磁轭61接触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不必一定使磁铁构件30与辅助磁轭61接触。即,发电装置200只要是磁铁构件30和辅助磁轭61吸附从而磁铁构件30和辅助磁轭61接近的结构即可。例如,也可以利用下壳体21等来限制驱动构件24(图2所示)的左右方向的移动,在对置面32C与平面61A之间、对置面33C与平面61A之间,形成一点点间隙。即,也可以是磁铁构件30(对置面32C和对置面33C)与辅助磁轭61不接触而接近的结构。对于该结构而言,也能够得到还能够降低因磁铁构件30与辅助磁轭61接触而引起的碰撞声这样的附带的效果。
另外,上述的内容在磁铁构件40侧也同样,省略图示以及详细的说明。在该情况下,磁性体42和磁性体43相对于磁铁41进行转动。通过该转动,从而在第1状态下,磁铁构件40的侧面42B和中央磁轭50的侧面51B无间隙地接触,磁铁构件40的侧面43B和中央磁轭50的侧面52B无间隙地接触。
此外,在第2状态下,磁铁构件40的对置面42C、43C分别与辅助磁轭62的平面62A无间隙地接触。
另外,在磁性体或磁铁的表面形成有皮膜等的情况下,既可以将皮膜等定义为磁性体或磁铁的一部分,也可以将皮膜定义为与磁性体或磁铁不同的构件。
(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接下来,参照图9以及图10对本发明的磁性体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的磁路部301的第1状态的图,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的磁路部301的第2状态的图。
在参照图1~图8说明的发电装置200中,在中央磁轭50的右侧构成有磁铁构件30,在中央磁轭50的左侧构成有磁铁构件40。
但是,不必一定构成2个磁铁构件30、40。如图9以及图10所示,也可以不构成磁铁构件40而仅构成磁铁构件30。即,也可以仅在中央磁轭50的一侧只构成1个磁铁构件(例如磁铁构件30)。另外,关于图9以及图10所示的变形例,对于与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赋予同一符号并省略构成等的详细说明。
接下来,简单说明图9以及图10所示的变形例的磁路部301的磁通量的流动。
在第1状态下,如图9所示,磁铁构件30不与中央磁轭50接触。因此,在第1状态下,磁铁构件30对中央磁轭50的影响较小,所以在中央磁轭50内流动的磁通量沿图9所示的箭头B的方向流动,磁通量密度微小。
接下来,在第2状态下,如图10所示,磁铁构件30吸附于中央磁轭50。即,磁铁构件30与中央磁轭50接触。在第2状态下,在中央磁轭50内流动的磁通量沿图10所示的箭头B的方向流动,磁通量密度比第1状态大。通过这样从第1状态转变为第2状态,从而在中央磁轭50内流动的磁通量密度变化。由此在线圈25产生电动势。
根据以上的说明可知,本发明的发电装置并非一定需要2个磁铁构件30、40,只要有1个磁铁构件30,本发明的技术思想便有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上”、“下”、“前”、“后”、“左”、“右”等表示方向的用语,仅是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并不限定于此。
即,本发明的发电装置200具有:中央磁轭50,其卷绕有线圈25,并具有相较于线圈25位于前方侧的侧面51A、和相较于线圈25位于后方侧的侧面52A。本发明的发电装置200还具有:磁性体32,其包含与中央磁轭50的侧面51A接触或分离的侧面32B;磁性体33,其包含与中央磁轭50的侧面52A接触或分离的侧面33B;和磁铁,其包含磁极面31A和作为与磁极面31A的磁极(S极)不同的磁极(N极)的磁极面31B。
磁铁31的磁极面31A吸附于磁性体32的吸附面32A,磁铁31的磁极面31B吸附于磁性体33的吸附面33A。而且,磁性体32和磁性体33中的至少任意一方在吸附于磁铁31的状态下转动。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所涉及的发电装置能够得到偏差小的稳定的发电量。此外,本发明所涉及的发电装置在各种电子设备等中有用。
符号说明
1 下壳体
2 上壳体
3 操作件
4 驱动构件
5 线圈
6 中央磁轭
7、8 辅助磁轭
10、15 磁铁构件
11、16 磁铁
12、13、17、18 磁性体
21 下壳体
22 上壳体
23 操作件
24 驱动构件
25 线圈
30、40 磁铁构件
31、41 磁铁
31A、31B、41A、41B 磁极面
32、33、42、43 磁性体
32A、33A、42A、43A 吸附面
32B、33B、42B、43B 侧面
32C、33C、42C、43C 对置面
50 中央磁轭
51 前方部位
52 后方部位
51A、51B、52A、52B 侧面
61、62 辅助磁轭
61A、62A 平面
100、200 发电装置
101、201、301 磁路部
102、202 框体。

Claims (6)

1.一种发电装置,具备:
磁轭,其卷绕有线圈,并具有第1侧面和第2侧面,所述第1侧面相较于所述线圈位于第1方向侧,所述第2侧面相较于所述线圈位于与所述第1方向相反方向的第2方向侧;
第1磁性体,其包含与所述磁轭的第1侧面接触或分离的侧面;
第2磁性体,其包含与所述磁轭的第2侧面接触或分离的侧面;和
磁铁,其包含第1磁极面以及作为与所述第1磁极面的磁极不同的磁极的第2磁极面,
所述磁铁的所述第1磁极面吸附于所述第1磁性体的吸附面,
所述磁铁的所述第2磁极面吸附于所述第2磁性体的吸附面,
所述第1磁性体和所述第2磁性体中的至少任意一方在吸附于所述磁铁的状态下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电装置,所述第1磁性体的吸附面和所述第2磁性体的吸附面中的至少任意一方弯曲为朝向所述磁铁突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电装置,所述磁轭的第1侧面以及所述第1磁性体的侧面是平面,
在所述第1磁性体的侧面与所述磁轭的第1侧面接触的状态下,所述磁轭的第1侧面和所述第1磁性体的侧面彼此平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电装置,所述磁轭的第2侧面以及所述第2磁性体的侧面是平面,
在所述第2磁性体的侧面与所述磁轭的第2侧面接触的状态下,所述磁轭的第2侧面和所述第2磁性体的侧面彼此平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电装置,还具备:驱动构件,其保持所述磁铁、所述第1磁性体以及所述第2磁性体,
根据所述驱动构件进行滑动移动,所述第1磁性体和所述第2磁性体与所述磁轭接触或分离。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电装置,还具备:辅助磁轭,其配置为与所述第1磁性体以及所述第2磁性体对置,
所述第1磁性体具有与所述辅助磁轭对置的对置面,
所述第2磁性体具有与所述辅助磁轭对置的对置面。
CN201680010556.6A 2015-03-09 2016-02-15 发电装置 Active CN10725138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46355 2015-03-09
JP2015046355 2015-03-09
PCT/JP2016/000754 WO2016143262A1 (ja) 2015-03-09 2016-02-15 発電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51386A true CN107251386A (zh) 2017-10-13
CN107251386B CN107251386B (zh) 2018-06-12

Family

ID=568793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10556.6A Active CN107251386B (zh) 2015-03-09 2016-02-15 发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608516B2 (zh)
JP (1) JP6074633B1 (zh)
CN (1) CN107251386B (zh)
WO (1) WO2016143262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81863A (zh) * 2017-11-07 2018-02-09 中国计量大学 机械按压微能量收集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09068A (en) * 1996-12-26 1999-06-01 Teikoku Tsushin Kogyo Co., Ltd. Vibration generating device
JP2008125289A (ja) * 2006-11-14 2008-05-29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アクチュエータ
CN101273512A (zh) * 2005-09-07 2008-09-24 株式会社大洋电机工作所 发电装置
WO2011069879A1 (fr) * 2009-12-08 2011-06-16 Schneider Electric Industries Sas Dispositif generateur d'energie electrique
WO2014061225A1 (ja) * 2012-10-18 2014-04-2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発電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04533B2 (ja) * 1999-04-27 2004-03-08 Necトー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製造装置
FR2893780A1 (fr) * 2005-11-22 2007-05-25 Schneider Electric Ind Sas Dispositif autonome de generation d'energie electrique
CN103988405B (zh) 2011-12-09 2016-10-05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发电装置
JP5979028B2 (ja) * 2013-01-31 2016-08-24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発電装置、発信装置、切替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09068A (en) * 1996-12-26 1999-06-01 Teikoku Tsushin Kogyo Co., Ltd. Vibration generating device
CN101273512A (zh) * 2005-09-07 2008-09-24 株式会社大洋电机工作所 发电装置
JP2008125289A (ja) * 2006-11-14 2008-05-29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アクチュエータ
WO2011069879A1 (fr) * 2009-12-08 2011-06-16 Schneider Electric Industries Sas Dispositif generateur d'energie electrique
WO2014061225A1 (ja) * 2012-10-18 2014-04-2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発電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81863A (zh) * 2017-11-07 2018-02-09 中国计量大学 机械按压微能量收集装置
CN107681863B (zh) * 2017-11-07 2023-06-16 中国计量大学 机械按压微能量收集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074633B1 (ja) 2017-02-08
CN107251386B (zh) 2018-06-12
JPWO2016143262A1 (ja) 2017-04-27
US20180019652A1 (en) 2018-01-18
WO2016143262A1 (ja) 2016-09-15
US10608516B2 (en) 2020-03-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91040B (zh) 继电器
JP2013025906A (ja) 継電器
US20150236556A1 (en) Rotor of permanent magnet motor
CN103840585B (zh) 旋转电机的转子
CN105304414A (zh) 电磁继电器
CN110164725A (zh) 电磁继电器
JP5265615B2 (ja) 永久磁石埋め込み回転子
CN103117636A (zh) 直线振动器
KR101497216B1 (ko) 리니어 모터
CN103377855A (zh) 电磁继电器
CN107147267B (zh) 线性振动马达
CN105281528A (zh) 线性振动马达
CN107251386B (zh) 发电装置
JP5921005B2 (ja) 振動発電機
JP2010113957A (ja) コネクタ
CN113168997A (zh) 电磁继电器
CN109643945B (zh) 发电输入装置
CN215186387U (zh) 一种线性振动马达
US20220278599A1 (en) Multi-solenoid linear vibration motor
WO2022142188A1 (zh) 线性振动马达和电子设备
Mahmoud Synchronous reluctance machines: Eccentricity analysis and design criteria
CN103295844B (zh) 平衡力式永磁继电器
JP6922534B2 (ja) 電磁継電器
JPWO2017025998A1 (ja) リニアモータ及びリニアモータを備える機器
CN103051988B (zh) 一种卡接式屏蔽外壳及带有该屏蔽外壳的发声单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