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209330A -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209330A
CN107209330A CN201580074655.6A CN201580074655A CN107209330A CN 107209330 A CN107209330 A CN 107209330A CN 201580074655 A CN201580074655 A CN 201580074655A CN 107209330 A CN107209330 A CN 1072093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face
towards
locating surface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7465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209330B (zh
Inventor
渡边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2093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093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2093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093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42Coupling light guides with opto-electronic elements
    • G02B6/4201Packages, e.g. shape, construction, internal or external details
    • G02B6/4255Moulded or casted packag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36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38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having fibre to fibre mating means
    • G02B6/3807Dismountable connectors, i.e. comprising plugs
    • G02B6/3833Details of mounting fibres in ferrules; Assembly methods; Manufacture
    • G02B6/3865Details of mounting fibres in ferrules; Assembly methods; Manufacture fabricated by using moulding techniqu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42Coupling light guides with opto-electronic elements
    • G02B6/4201Packages, e.g. shape, construction, internal or external details
    • G02B6/4204Packages, e.g. shape, construction, internal or external details the coupling comprising intermediate optical elements, e.g. lenses, holograms
    • G02B6/4206Optical featur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42Coupling light guides with opto-electronic elements
    • G02B6/4201Packages, e.g. shape, construction, internal or external details
    • G02B6/4204Packages, e.g. shape, construction, internal or external details the coupling comprising intermediate optical elements, e.g. lenses, holograms
    • G02B6/4214Packages, e.g. shape, construction, internal or external details the coupling comprising intermediate optical elements, e.g. lenses, holograms the intermediate optical element having redirecting reflective means, e.g. mirrors, prisms for deflecting the radiation from horizontal to down- or upward direction toward a devic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42Coupling light guides with opto-electronic elements
    • G02B6/4201Packages, e.g. shape, construction, internal or external details
    • G02B6/4219Mechanical fixtures for holding or positioning the elements relative to each other in the couplings; Alignment methods for the elements, e.g. measuring or observing methods especially used therefor
    • G02B6/4228Passive alignment, i.e. without a detection of the degree of coupling or the position of the elements
    • G02B6/423Passive alignment, i.e. without a detection of the degree of coupling or the position of the elements using guiding surfaces for the alignmen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42Coupling light guides with opto-electronic elements
    • G02B6/4201Packages, e.g. shape, construction, internal or external details
    • G02B6/4274Electrical aspects
    • G02B6/428Electrical aspects containin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42Coupling light guides with opto-electronic elements
    • G02B6/4292Coupling light guides with opto-electronic elements the light guide being disconnectable from the opto-electronic element, e.g. mutually self aligning arrang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36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38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having fibre to fibre mating means
    • G02B6/3807Dismountable connectors, i.e. comprising plugs
    • G02B6/3873Connectors using guide surfaces for aligning ferrule ends, e.g. tubes, sleeves, V-grooves, rods, pins, balls
    • G02B6/3885Multicore or multichannel optical connectors, i.e. one single ferrule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fibre, e.g. ribbon typ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Optical Couplings Of Light Guid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通过更少的模具制造的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本发明的第二连接器的特征在于,上述第二连接器的面向上述第二方向的一侧的第一面的法线矢量全部不具有朝向与上述第二方向的一侧相反的另一侧的分量,上述第二连接器的面向上述第二方向的上述另一侧的第二面的法线矢量全部不具有朝向上述第二方向的上述一侧的分量,上述第二连接器的面向上述第一方向的上述第一连接器侧的第三面的法线矢量全部不具有上述第二方向的分量、或者不具有朝向上述第二方向的上述一侧的分量,上述第二连接器的上述第三面包括上述第一定位部以及上述第二定位部。

Description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更特定地涉及用于使光纤与发光元件或者受光元件光学地耦合的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连接器所相关的发明,公知有例如专利文献1记载的光模块。该光模块具备连接器部件、透镜阵列部件、反射膜、受光发光元件以及电路基板。受光发光元件安装在电路基板上。透镜阵列部件以覆盖受光发光元件的方式安装在电路基板上。在透镜阵列部件的右表面设置有向右侧突出的突起。连接器部件设置于光纤的前端,并通过与该突起嵌合而安装于透镜阵列部件。即,突起是用于使连接器部件与透镜阵列部件定位的定位部件。反射膜为了使光纤与受光发光元件光学地耦合而设置于透镜阵列部件。另外,在透镜阵列部件中与受光发光元件对置的面设置有透镜。
然而,对于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光模块而言,透镜阵列部件的制造至少需要三个以上的模具。更详细而言,如专利文献1的图6等所示那样,定位部是从透镜阵列部件的右表面突出的圆柱状的部件。另外,透镜设置于透镜阵列部件的下表面。因此,为了使包括透镜的下表面成形而需要下侧的第一模具。另外,为了使上表面成形而需要上侧的第二模具。另外,定位部是从右表面突出的突起,因此在通过第一模具或者第二模具已使定位部成形的情况下,无法将定位部从第一模具或者第二模具拔出。因此,为了使定位部成形而需要右侧的第三模具。如以上那样,对于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光模块而言,需要较多的模具,存在制造成本高涨的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3746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通过更少的模具制造的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连接器组是一种具备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器以及第二连接器的连接器组,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定位面,其在上述第一连接器以及上述第二连接器已连接时,与沿从上述第一连接器朝向上述第二连接器的方向延伸的第一方向平行、并且与同该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平行;和第二定位面,其在同上述第一方向以及上述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上的与上述第一定位面的间隔在上述第一方向上随着从上述第一连接器侧朝向上述第二连接器侧变小,上述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一定位部,其在上述第一连接器以及上述第二连接器已连接时与上述第一定位面接触;和第二定位部,其在上述第一连接器以及上述第二连接器已连接时与上述第二定位面接触,上述第二连接器的面向上述第二方向的一侧的第一面的法线矢量全部不具有朝向与上述第二方向的一侧相反的另一侧的分量,上述第二连接器的面向上述第二方向的上述另一侧的第二面的法线矢量全部不具有朝向上述第二方向的上述一侧的分量,上述第二连接器的面向上述第一方向的上述第一连接器侧的第三面的法线矢量全部不具有上述第二方向的分量、或者不具有朝向上述第二方向的上述一侧的分量,上述第二连接器的上述第三面包括上述第一定位部以及上述第二定位部。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连接器组是一种具备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器以及第二连接器的连接器组,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三定位面,其在上述第一连接器以及上述第二连接器已连接时与沿从上述第一连接器朝向上述第二连接器的方向延伸的第一方向平行、并且与同该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平行;和第四定位面,其在同上述第一方向以及上述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上的与上述第三定位面的间隔在上述第一方向上随着从上述第二连接器侧朝向上述第一连接器侧变小,上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三定位部,其在上述第一连接器以及上述第二连接器已连接时与上述第三定位面接触;和第四定位部,其在上述第一连接器以及上述第二连接器已连接时与上述第四定位面接触,上述第二连接器的面向上述第二方向的一侧的第一面的法线矢量全部不具有与上述第二方向的上述一侧相反的另一侧的分量,上述第二连接器的面向上述第二方向的上述另一侧的第二面的法线矢量全部不具有上述第二方向的上述一侧的分量,上述第二连接器中面向上述第一方向的上述第一连接器侧的第三面的法线矢量全部不具有上述第二方向的分量、或者不具有朝向该第二方向的上述一侧的分量,上述第三面包括上述第三定位面以及上述第四定位面。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第二连接器是一种连接第一连接器的第二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定位部,其在上述第一连接器以及上述第二连接器已连接时与所述第一连接器的第一定位面接触,所述第一定位面沿从所述第一连接器朝向所述第二连接器的方向延伸的第一方向平行、并且与同该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平行;和第二定位部,其与上述第一连接器的上述第二定位面接触,上述第一连接器的上述第二定位面在上述第一连接器以及上述第二连接器已连接时在同上述第一方向以及上述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上的与上述第一定位面的间隔随着朝向上述第一方向而变小,位于上述第二方向的一侧的第一面的法线矢量全部不具有朝向与上述第二方向的上述一侧相反的另一侧的分量,面向上述第二方向的上述另一侧的第二面的法线矢量全部不具有朝向上述第二方向的上述一侧的分量,面向上述第一方向的上述第一连接器侧的第三面的法线矢量全部不具有上述第二方向的分量、或者不具有朝向该第二方向的上述一侧的分量,上述第三面包括上述第一定位部以及上述第二定位部。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第二连接器是连接第一连接器的第二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三定位面,其为在上述第一连接器以及上述第二连接器已连接时与沿从上述第一连接器朝向上述第二连接器的方向延伸的第一方向平行、并且与同该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平行的第三定位面,且与上述第一连接器的第三定位部接触;和第四定位面,其为在同上述第一方向以及上述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上的与上述第一定位面的间隔随着从上述第一方向的上述第一连接器侧朝向上述第二连接器侧变小第四定位面,且与上述第一连接器的第四定位部接触,面向上述第二方向的一侧的第一面的法线矢量全部不具有朝向与上述第二方向的上述一侧相反的另一侧的分量,面向上述第二方向的上述另一侧的第二面的法线矢量全部不具有朝向上述第二方向的上述一侧的分量,位于上述第一方向的第一连接器侧的第三面的法线矢量全部不具有上述第二方向的分量、或者不具有朝向该第二方向的上述一侧的分量,上述第三面包括上述第三定位面以及上述第四定位面。
根据本发明,能够通过更少的模具来制造连接器。
附图说明
图1A是从上方俯视光传输模块10的图。
图1B是图1A的A-A的剖面结构图。
图2是光传输模块10的分解立体图。
图3A是插座22的外观立体图。
图3B是插座22的外观立体图。
图4A是金属罩20的外观立体图。
图4B是金属罩20的仰视图。
图5是插头16的外观立体图。
图6A是从前方对插头16进行了正投影的主视图。
图6B是从后方对插头16进行了正投影的图。
图7是插座22的制造时的剖面结构图。
图8A是插座22a的外观立体图。
图8B是插座22a的外观立体图。
图9A是插座22b的外观立体图。
图9B是插座22b的外观立体图。
图10是光传输模块10'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光传输模块的结构)
以下,参照附图对一实施方式的光传输模块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A是从上方俯视光传输模块10的图。图1B是图1A的A-A的剖面结构图。图2是光传输模块10的分解立体图。以下,将光传输模块10的电路基板12的主面的法线方向定义为第二方向亦即上下方向。另外,在光传输模块10中,将沿成为插头16的第一连接器与成为插座22的第二连接器连接的方向延伸的方向定义为第一方向亦即前后方向。将从插头16朝向插座22的方向定义为前方。上下方向与前后方向正交。另外,将与上下方向以及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定义为第三方向亦即左右方向。光传输模块10的插座22与插头16沿第一方向排列配置。此外,方向的定义是一个例子。
如图1A、图1B以及图2所示,光传输模块10具备:电路基板12、插头16(连接器)、光纤18、金属罩20、插座22(连接器)、受光元件阵列(光电转换部)24以及驱动电路26。以下,插头16以及插座22构成连接器组11。
电路基板12是将BT(Bismaleimide-Triazine)树脂、陶瓷等作为材料的板状的部件。如图1A所示,电路基板12的形状在从上方俯视时,成为矩形状的形状。以下,将位于电路基板12的上方侧的主面称为表面,将位于电路基板12的下方侧的主面称为背面。在电路基板12的背面设置有在将光传输模块10安装于主板时与主板的连接盘电连接的表面安装用电极(不图示)。
在电路基板12的表面的右后方的角附近以及左后方的角附近分别设置有接地电极80、82。接地电极80、82的电位保持为接地电位。
受光元件阵列24在电路基板12的表面的中央附近安装于电路基板12。受光元件阵列24是包括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四个)光电二极管的元件。四个光电二极管在沿着左右方向的直线上排列为一列。
驱动电路26安装于电路基板12的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电路26相对于受光元件阵列24设置于前方。驱动电路26包括用于驱动受光元件阵列24的半导体电路元件。驱动电路26与电路基板12通过配置于电路基板12的布线、金属线等连接。作为金属线的材料使用Au。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插座22进行说明。图3A以及图3B是插座22的外观立体图。
如图3A以及图3B所示,插座22是长方体状的透明的树脂部件。插座22的材料例如为具有透光性的环氧类树脂。插座22具有:成为第一面的上表面S21、成为第二面的下表面S22、成为第三面的后表面S23、成为第四面的前表面S24、成为第五面的左表面S25以及成为第六面的右表面S26。此外,上表面S21(第一面)是面向上下方向的上方侧的插座22的表面。下表面S22(第二面)是在插座22安装于电路基板12时与电路基板12对置的面。
插座22包括:定位面S11、S13、光出入面S15、全反射面39以及透镜阵列41。定位面S11、S13是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切口,且是通过设置有具有俯视中从后表面S23的后方朝向前方的凸形状的切口而形成于后表面23的面。
插座22的定位面S11具有:滑动面,其使插头16与在插头16和插座22之间传递的光信号进行的方向平行地滑动;和限制面,其在与光信号进行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对插头16与插座22的相对位移进行限制。例如,为与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平行的平面。定位面S11的法线矢量朝向与从插座22的内部朝向外部的表面正交的方向亦即左方。定位面S13是在左右方向上的与定位面S11的间隔随着朝向前方而变小的平面。定位面S13的法线矢量朝向左后方。光出入面S15是在左右方向上设置于定位面S11与定位面S13之间的平面,且位于比定位面S11、S13更靠前方。光出入面S15的法线矢量朝向后方。定位面S11、S13直接与上表面S21以及下表面S22双方连接。由此,在从上方俯视时,在插座22的后方的边设置有梯形状的切口。
另外,后表面S23除了定位面S11、S13之外的部分的法线矢量全部朝向后方。因此,后表面S23的法线矢量全部至少不具有上方的分量。优选后表面S23的法线矢量全部不具有上方的分量以及下方的分量,且相对于与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平行的平面平行。
全反射面39包括于上表面S21,且为通过上表面S21的一部分凹陷而形成的平面。全反射面39相对于定位面S13位于后方。全反射面39的法线矢量朝向前上方向,且相对于与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平行的平面成为45°的角度。
另外,上表面S21还包括突起47、48以及凹部49。突起47、48分别相对于全反射面39向左方以及向右方离开而存在,并成为朝向上方突出的圆柱状、或者圆锥台状的形状。将突起47、48的直径设置为与孔66、68的内径配合的尺寸。圆锥台状的突起47、48的直径随着向上方行进而变小。因此,突起47、48的外周面的法线矢量全部不具有下方的分量。
凹部49是相对于全反射面位于前侧,并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线状的槽。凹部49的内周面的法线矢量全部不具有下方的分量。
另外,上表面S21除了全反射面39、突起47、48以及凹部49的部分的法线矢量全部朝向上方。因此,上表面S21的法线矢量全部不具有下方的分量。
另外,在下表面S22设置有凹部44。凹部44通过使下表面S22的除了外缘的部分朝向上方凹陷而形成。但是,在下表面S22的前方的边设置有切口46。经由该切口46将凹部44与外部连通。凹部44以及切口46的内周面的法线矢量全部不具有上方的分量。
透镜阵列41包括于下表面S22,在凹部44的内周面位于全反射面39的正下方。透镜阵列41通过下表面S22的一部分以凸曲面状向下方突出而形成,通过四个凸透镜沿左右方向排列而构成。透镜阵列41的外周面的法线矢量全部不具有上方的分量。
另外,下表面S22除了透镜阵列41、凹部44以及切口46的部分的法线矢量全部朝向下方。因此,下表面S22的法线矢量全部不具有上方的分量。
前表面S24包括两个平面S24a、S24b。平面S24a是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长方形的平面。平面S24a的法线矢量全部朝向前方。因此,平面S24a的法线矢量全部不具有上方的分量以及下方的分量,且相对于与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平行的水平面平行。平面S24b是与平面S24a的左端连接的长方形的平面。平面S24b的法线矢量全部朝向左前方。因此,平面S24b的法线矢量全部不具有上方的分量以及下方的分量,并相对于与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平行的水平面平行。根据以上内容,前表面S24的法线矢量全部不具有上方的分量以及下方的分量,并相对于与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平行的平面平行。
左表面S25是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长方形的平面。左表面S25的法线矢量全部朝向左方。因此,左表面S25的法线矢量全部不具有上方的分量以及下方的分量,并相对于与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平行的平面平行。
右表面S26是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长方形的平面。右表面S26的法线矢量全部朝向右方。因此,右表面S26的法线矢量全部不具有上方的分量以及下方的分量,并相对于与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平行的水平面平行。
另外,如后述那样,插座22是通过上模T1和在上下方向上与第一模具T1配合的下模T2而成形的树脂部件。在使模具配合时,上模T1从上方朝向下方被加压,下模T2从下方朝向上方被加压,上下模T1、T2配合。因此,通过两个模具的合模面的边界使分型线PL形成于插座22。分型线PL是在通过将能够使多个模具配合的内部空间的形状转印于树脂而使插座22成形时多个模具配合的边界。该边界存在形成有因突起状的毛刺、合模面的偏离而产生的阶梯差的情况下的分型线PL如图3A所示,设置于上表面S21与后表面S23、前表面S24、左表面S25以及右表面S26的边界。在通过分型线PL将插座22的表面包围而被分割的多个分型线区域,定位面S11、S13以及透镜阵列41设置于单一的分型线区域的内部。具体而言,定位面S11、S13以及透镜阵列41位于比分型线PL更靠下方。定位面S11、S13以及透镜阵列41的形状转印下模T2的形状而形成。
如图1B以及图2所示,以上那样的插座22安装在安装了受光元件阵列24的电路基板12的表面上。更详细而言,以使受光元件阵列24以及驱动电路26收纳于通过凹部44的内周面和电路基板12的表面形成的空间内的方式利用粘合剂将插座22安装在电路基板12上。此时,以使透镜阵列41的各透镜的焦点位于受光元件阵列24的各光电二极管的受光面的方式将插座22定位。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金属罩20进行说明。图4A以及图4B是金属罩20的仰视图。
金属罩20通过将一个金属板(例如SUS301)折弯加工而制成,包括上表面50、下表面51、左表面52、右表面54、卡合部56、58、保持面59、60、62以及连接部64、65。上表面50成为长方形。左表面52成为长方形,从上表面50的左方的边朝向下方折弯。右表面54成为长方形,从上表面50的右方的边朝向下方折弯。由此,上表面50、左表面52以及右表面54在从前方正射影时,成为向下方开口的有棱角的U字型。
另外,在上表面50设置有卡合片63以及孔66、68。卡合片63是通过在上表面50形成有U字型的狭缝而形成的金属片。卡合片63从上表面50朝下方稍微折弯。
孔66是相对于卡合片63设置于左前方的长圆状的孔。孔66的长圆的平行部延伸的长边方向与左右方向平行。孔68是相对于卡合片63设置于右前方的圆形状的孔。
卡合部56在从左表面52的后端朝向后方延伸后,朝向右前方被折弯。而且,卡合部56的右前方的端部朝向左方被折弯。
卡合部58在从右表面54的后端朝向后方延伸后,朝向左前方被折弯。而且,卡合部58的左前方的端部朝向右方被折弯。
保持面59从上表面50的后方的边朝向后方突出,成为长方形。保持面60从保持面59的左方的边朝向下方折弯。保持面62从保持面59的右方的边朝向下方折弯。由此,保持面59、60、62在从前方俯视时,成为向下方开口的有棱角的U字型。但是,保持面60与保持面62的间隔小于左表面52与右表面54的间隔。
连接部64与保持面60的后方的边连接,并朝向左后方延伸。连接部65与保持面62的后方的边连接,并朝向右后方延伸。
如以上那样构成的金属罩20以覆盖插座22的方式安装在电路基板12的表面上。具体而言,在孔66、68分别插入突起47、48。由此,上表面50与上表面S21接触,左表面52与左表面S25接触,右表面54与右表面S26接触。而且,在从后方俯视时,定位面S11、S13位于保持面60与保持面62之间。
左表面52以及右表面54的下端利用焊锡、粘合剂等固定于电路基板12的表面。另外,连接部64、65分别与焊锡、导电性粘合剂等接合固定于接地电极80、82。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插头16以及光纤18进行说明。图5是插头16的外观立体图。图6A是从前方对插头16进行了正射影的图。图6B是从后方对插头16进行了正射影的图。
如图5、图6A以及图6B所示,插头16是长方体状的透明的树脂部件。插头16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聚醚酰亚胺树脂、环烯烃聚合物树脂。
插头16包括定位面S1、S3、光出入面S5以及透镜阵列38。定位面S1是与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平行的平面。定位面S1占据插头16的右表面的前端附近。定位面S1的法线矢量朝向右方。另外,定位面S1在将插头16与插座22连接时与定位面S11实际平行。定位面S3是左右方向上的与定位面S1的间隔随着朝向前方而变小的平面。定位面S3占据插头16的左表面的前端附近。定位面S3的法线矢量朝向左前方。另外,定位面S3在将插头16与插座22连接时与定位面S13实际平行。光出入面S5是在左右方向上设置于定位面S1与定位面S3之间的平面,位于比定位面S1、S3更靠前方。光出入面S5是插头16的前表面。光出入面S5的法线矢量朝向后方。另外,光出入面S5在将插头16与插座22连接时与光出入面S15实际平行。
透镜阵列38设置于插头16的前表面,并通过插头16的前表面的一部分以凸曲面状突出而形成。透镜阵列38通过四个凸透镜沿左右方向排列而构成。
另外,在插头16的左表面设置有凹部40。在插头16的右表面设置有凹部42。
另外,在插头16的上表面设置有凹部32、34。凹部34设置于插头16的上表面的前方的边附近,并在从上方俯视时,为成为长方形的凹陷。凹部32相对于凹部34位于后方,并在从上方俯视时,为成为长方形的凹陷。另外,凹部34达到插头16的后表面为止。因此,插头16的后表面的一部分具有切口。
另外,在插头16设置有使凹部32与凹部34连通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四个)孔36。四个孔36分别在从后方进行了正射影时,与透镜阵列38的四个透镜重叠。
光纤18通过四根芯线以及覆盖该四根芯线的被覆材料而构成。芯线由氟类树脂等树脂构成,并通过芯部以及包层构成。并且,被覆材料由聚乙烯系树脂等树脂构成。光纤18的前端附近如图1B所示,将被覆材料除去而使芯线露出。以下,将芯线露出的部分称为露出部18b。另外,将通过被覆材料覆盖芯线的部分称为被覆部18a。
四个露出部18b从后方分别插入四个孔36。而且,四个露出部18b的前端分别位于凹部34内透镜阵列38的四个透镜的正后方。此时,从四个露出部18b(芯线)的前端面进行的光信号的光轴与前后方向平行。
另外,在凹部32、34注入具有透光性的树脂。详细而言通过透明的丙烯酸系树脂等将凹部32、35与光纤18物理上、光学上连接。由此,光纤18固定于插头16。即,插头16设置于光纤18的前端。
如以上那样构成的插头16与插座22连接。具体而言,相对于由保持面59、60、62以及电路基板12围起的空间,将插头16从后方插入。若插头16前进,则插头16的定位面S3与插座22的定位面S13接触。插头16若在该状态下前进,则沿着定位面S13向右方位移。而且,在插头16的定位面S1与插座22的定位面S11接触时,插头16朝右方的位移被限制。插头16的朝前方以及右方的移动停止。由此,决定插头16与插座22的左右方向上的相对位置。定位面S1、S11成为插头16与插座22的左右方向的相对位置的基准面。而且,金属罩20的卡合部56、58分别与插头16的凹部40、42卡合,并且金属罩20的连接部64与处于插头16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的凹部49卡合。由此,插头16相对于插座22固定。
此处,若将插头16与插座22连接,则与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平行的平面状且以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方式排列的光纤18的四根芯线的前端分别与在电路基板12的表面沿左右方向排列设置的受光元件阵列24的四个光电二极管的受光面光学耦合。具体而言,从光纤18的四根芯线的前端放射出的多个光信号朝向前方进行,入射至透镜阵列38。透镜阵列38使由激光构成的光信号平行而接近平行光。其后,光信号从光出入面S15入射至插头16内。
在从光出入面S15离开一定的间隔的前方设置有改变各光信号的行进方向并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全反射面39。具体而言,向前方进行的各光信号通过全反射面39反射,朝向下方进行,入射至透镜阵列41。透镜阵列41使形成各个光信号的激光在受光元件阵列24聚光。由此,受光元件阵列24接收光信号,生成电子信号。如以上那样,全反射面39发挥在将插头16与插座22连接时使光纤18的芯线的前端与受光元件阵列24光学耦合的作用。另外,透镜阵列41在将插头16与插座22连接时设置于全反射面39与受光元件阵列24之间,并发挥使激光在受光元件阵列24的受光面聚光的作用。此外,也可以取代受光元件阵列24而使用发光元件阵列。该情况下,从基板的多个发光元件阵列放射出的光信号通过透镜阵列41而入射至光纤18。
(插座22的制造方法)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插座22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图7是插座22的制造时的剖面结构图。此外,图7中示出图1的A-A的插座22的剖面结构。
如图7所示,通过将树脂向由作为第一模具的上模T1和作为第二模具的下模T2这两个模具形成的空间射出,将插座22成形。具体而言,上模T1是用于形成比插座22的分型线PL靠上侧的部分(即上表面S21)的模具。下模T2是用于形成比插座22的分型线PL靠下侧的部分(即下表面S22、后表面S23、左表面S25及右表面S26)的模具。
在从上方对上模T1进行了加压、并且从下方对下模T2进行了加压的状态下,对由上模T1、下模T2形成的模具的内部空间内供给树脂。由此,包括全反射面39的上表面S21的形状通过模具T1的形状的转印而形成,包括透镜阵列41的下表面S22的形状、包括定位面S11、S13的后表面S23供给模具内的树脂的流动性能够进行基于温度变化或者化学变化的控制。左表面S25以及右表面S26的形状通过模具T2的形状的转印而形成。通过以上的工序,完成插座22。此外,供给模具的内部空间内的树脂的流动性能够通过温度变化、或化学变化来控制。树脂部件的制成能够使用注塑成型、传递模塑成型、压缩模塑成型等制造方法。
接下来,将插座22安装在电路基板12上。具体而言,在电路基板12的表面涂覆光固化型、更详细而言涂覆UV固化性的粘合剂。接下来,以覆盖受光元件阵列24以及驱动电路26的方式将插座22安装在电路基板12的表面上。其后,照射紫外线,使粘合剂固化。
接下来,以覆盖插座22的方式将金属罩20安装在电路基板12的表面上。具体而言,在电路基板12的表面涂覆环氧类树脂等热固化性的粘合剂。另外,在电路基板12的接地电极80、82涂覆Ag等导电性糊剂。接下来,将金属罩20安装在电路基板12的表面。其后,使用烘箱对电路基板12加热,使粘合剂以及导电性糊剂固化,将金属罩20固定于电路基板12。
此外,插头16与插座22同样通过基于模具的注塑成型来制造。但是,插头16的制造方法是一般的方法,因此省略说明。
(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插座22,能够通过更少的模具来制造插座22。更详细而言,上表面S21的法线矢量全部不具有下方的分量,下表面S22的法线矢量全部不具有上方的分量。因此,能够通过上模T1形成上表面S21,通过下模T2形成下表面S22。
此处,包括定位面S11、S13的插座22的后表面S23是从分型线PL离开时在与上下模的配合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不具有变形部的平面。或者,插座22的后表面S23是随着在上述宽度方向上从分型线PL离开而向内部侧倾斜的正锥形。优选后表面S23的法线矢量全部不具有上方的分量以及下方的分量。即,在通过下模T2形成了后表面S23的情况下,在将插座22从下模T2取出时,在后表面S23不存在钩挂于下模T2的凹凸或者倒锥形。因此,根据连接器组11,不需要为了形成插座22的后表面S23而使用上模T1、下模T2之外其它的模具。其结果,能够通过更少的模具来制造插座22。
另外,插座22中,前表面S24的法线矢量全部不具有上方的分量以及下方的分量,左表面S25的法线矢量全部不具有上方的分量以及下方的分量,右表面S26的法线矢量全部不具有上方的分量以及下方的分量。由此,在通过下模T2形成了前表面S24、左表面S25以及右表面S26的情况下,在将插座22从下模T2取出时,在前表面S24、左表面S25以及右表面S26不存在钩挂于下模T2的凹凸。因此,根据连接器组11,不需要为了形成插座22的前表面S24、左表面S25以及右表面S26而使用模具T1、T2之外其它的模具。其结果,能够仅通过两个上模T1、上模T2来制造插座22。
另外,根据插座22,能够抑制定位面S11、S13与透镜阵列41的位置关系产生制造偏差。更详细而言,定位面S11、S13以及透镜阵列41位于比分型线PL靠下方。即,定位面S11、S13以及透镜阵列41的形状通过转印相同的下模T2的形状而形成。因此,即使在上模T1与下模T2之间产生了位置偏移,定位面S11、S13与透镜阵列41的位置关系也不会产生偏离。由此,能够使光纤18的芯线的前端与受光元件阵列24高精度地光学地耦合。
此外,全反射面39通过上模T1形成。因此,存在全反射面39与定位面S11、S13以及透镜阵列41的位置关系产生制造偏差的担忧。然而,这样的制造偏差在光纤18的芯线的前端与受光元件阵列24的光学的耦合上不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更详细而言,对于全反射面39而言,在从上方俯视时具有同与各光信号的行进方向正交的方向同样延伸的平面,以包括受光元件阵列24的方式较大地形成,在从前侧进行了正投影时具有同与各光信号的行进方向正交的方向同样延伸的平面,以包括光纤18的芯线的前端的方式较大地形成。因此,全反射面39即使向前后方向或者左右方向偏离,若上述包含关系不崩溃,则维持光纤18的芯线的前端与受光元件阵列24的光学的耦合。
另外,根据插座22,通过以下的理由,也能够抑制定位面S11、S13与透镜阵列41的位置关系产生制造偏差。更详细而言,定位面S11、S13直接与下表面S22连接。由此,能够通过下模T2形成定位面S11、S13以及下表面S22。即,能够通过转印相同的下模T2的形状来形成定位面S11、S13与下表面S22的形状。因此,能够抑制定位面S11、S13与透镜阵列41的位置关系产生制造偏差。
另外,对于插座22而言,能够使插头16与插座22高精度地定位。更详细而言,定位面S1在插头16与插座22已连接时与定位面S11实际平行。定位面S2在插头16与插座22已连接时与定位面S13实际平行。因此,定位面S1与定位面S11面接触,定位面S2与定位面S13面接触。由此,在插头16与插座22已连接时,可抑制它们之间产生晃动。因此,对于插座22而言,能够使插头16与插座22高精度地定位。
另外,根据插座22,可抑制插座22从电路基板12偏离。更详细而言,在将插座22安装在电路基板12的表面上时,将粘合剂供给于插座22的下表面S22与电路基板12之间并加热固化。此时,由插座22的凹部44的内周面与电路基板12的表面围起的空间内的空气被加热而膨胀,该空间内的压力上升。因此,插座22欲从电路基板12脱落。因此,将作为连接凹部44与外部的贯通孔的切口46设置于插座22。通过该切口46可以抑制空间内的压力的上升。其结果,可抑制插座22从电路基板12脱落。
另外,根据插座22,可抑制连接驱动电路26与电路基板12的Au金属线在热冲击试验中断线。更详细而言,对于使用了一般的插座的光传输模块而言,电路基板与驱动电路通过Au金属线连接。而且,通过具有透光性的环氧类树脂等覆盖驱动电路而密封。电路基板、Au金属线、环氧类树脂以及驱动电路由不同材料制成,因此具有不同的线膨胀率。因此,对于使用了以往的插座的光传输模块而言,在热冲击试验中,存在对Au线施加负荷而断线的担忧。
另一方面,对于光传输模块10而言,驱动电路26不通过树脂来密封。具体而言,在通过插座22的凹部而设置的空间内配置有Au金属线。因此,对于光传输模块10而言,与一般的Au金属线被树脂密封的光传输模块相比,在热冲击试验中,施加于连接驱动电路26与电路基板12的Au金属线(未图示)的热应力负荷较小。其结果,对于光传输模块10而言,可抑制连接驱动电路26与电路基板12的Au金属线在热冲击试验中断线。
另外,对于光传输模块10而言,能够使插座22的结构简单化。更详细而言,对于光传输模块10而言,通过金属罩20的保持面59、60、62形成插头16的引导面。因此,插座22不需要用于对插头16的拔插动作进行引导的导轨。其结果,使插座22的结构简单化。
另外,对于光传输模块10而言,可抑制插头16从插座22容易地脱落。更详细而言,对于光传输模块10而言,卡合部56、58分别与凹部40、42卡合。在插头16与插座22已连接时,卡合部56、58的右端以及左端分别被插头16的左表面以及右表面按压,卡合部56、58弹性变形为翘起的形状。而且,若卡合部56、58的右端以及左端分别到达凹部40、42,则卡合部56、58恢复至原来的状态,卡合部56、58与凹部40、42卡合。
此处,卡合部56、58比较长,因此能够产生较大弹性变形。因此,即使卡合部56的朝右方的突出量以及卡合部58的朝左方的突出量较大,在插头16与插座22已连接时,卡合部56、58也能够以翘起的形状充分地弹性变形。因此,能够使插头16的凹部40、42较深。由此,能够使卡合部56、58与凹部40、42更稳固地卡合。其结果,可抑制插头16从插座22容易地脱落。
另外,对于光传输模块10而言,可抑制金属罩20塑性变形。更详细而言,连接部64、65分别与保持面60、62的后方的边连接,固定于电路基板12的接地电极80、82。因此,在将插头16与插座22连接时,插头16接触,由此可通过连接部64、65抑制保持面60、62过大变形。其结果,可抑制金属罩20塑性变形。
另外,对于光传输模块10而言,可抑制金属罩20从电路基板12脱落。更详细而言,卡合片63压接插头16的上方侧的面。在仅通过这样的卡合片63将插头16相对于插座22固定的情况下,需要通过较大的力将卡合片63与插头16压接。但是,此时,对电路基板12与金属罩20之间施加较大的力,存在金属罩20从电路基板12脱落的担忧。
因此,对于光传输模块10而言,卡合部56、58从左右方向夹持插头16,由此将插头16保持于插座22。对于基于卡合部56、58的保持而言,不会对电路基板12与金属罩20之间施加较大的力。其结果,可抑制金属罩20从电路基板12脱落。
另外,对于光传输模块10而言,金属罩20的下端对齐,因此相对于电路基板12能够容易地安装。
(第一变形例的插座)
以下,参照附图对第一变形例的插座22a进行说明。图8A以及图8B是插座22a的外观立体图。
插座22a在定位面S11、S13以及光出入面S15的结构中与插座22不同。以以下的不同点为中心对插座22a进行说明。
对于插座22而言,定位面S11、S13以及光出入面S15与下表面S22接触。即,定位面S11、S13以及光出入面S15与下表面S22连接上表面S21与下表面S22。
另一方面,对于插座22a而言,定位面S11、S13以及光出入面S15不与下表面S22接触。由此,若将插座22a安装在电路基板12的表面上,则在定位面S11、S13以及光出入面S15与电路基板12的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其结果,在将插座22a安装于电路基板12时,在定位面S11、S13以及光出入面S15与电路基板12的表面之间的间隙收纳有焊锡,从而可抑制焊锡附着于定位面S11、S13以及光出入面S15。其结果,可抑制由于焊锡使插座22a与插头16的定位错乱。
(第二变形例的插座)
以下,参照附图对第二变形例的插座22b进行说明。图9A以及图9B是插座22b的外观立体图。
插座22b在光出入面S15的结构中与插座22a不同。以以下的不同点为中心,对插座22b进行说明。
对于插座22b与插头16的定位而言,相比在光出入面S15附着焊锡,在定位面S11、S13不附着焊锡更重要。因此,插座22b中,定位面S11、S13不与下表面S22接触,光出入面S15与下表面S22接触。在以上那样的插座22b中,也与插座22a相同,可通过焊锡抑制插座22b与插头16的定位错乱。
(变形例的光传输模块)
以下,参照附图对变形例的光传输模块10'进行说明。图10是光传输模块10'的结构图。
光传输模块10'在插头16'以及插座22'的结构中与光传输模块10不同。更详细而言,插头16'具有插座22的结构,插座22'具有插头16的结构。这样,也可以不更换插座的结构与插头的结构。
此外,插头16'的制造方法与插座22的制造方法相同。
(其他的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光传输模块、插座、插头、连接器组以及插座的制造方法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光传输模块、插座、插头、连接器组以及插座的制造方法,在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变更。
此外,定位面S11、S13的一部分以及透镜阵列41也可以位于比分型线PL靠下方。该情况下,定位面S11、S13的一部分以及透镜阵列41通过模具T2形成。但是,如图3A所示,优选定位面S11、S13的全体以及透镜阵列41位于比分型线PL靠下方。
前表面S24、左表面S25以及右表面S26的法线矢量也可以分别包括具有上方的分量的法线矢量以及具有下方的分量的法线矢量的双方。
另外,定位面S1、S2、S11、S12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曲面。
另外,若定位面S11、S13为面,则也可以替代定位面S1、S3例如使用突起等定位部。另外,若定位面S1、S3为面,则也可以替代定位面S11、S13例如使用突起等定位部。
另外,后表面S23的法线矢量全部不具有上方的分量、或者不具有下方的分量即可。
工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如以上那样,本发明在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中有用,特别是在能够利用更少的模具制造连接器的方面优越。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10'...光传输模块;11...连接器组;12...电路基板;16、16'...插头;18...光纤;20...金属罩;22、22a、22b、22'...插座;24...受光元件阵列;26...驱动电路;38、41...透镜阵列;39...全反射面;PL...分型线S1、S3、S11、S13...定位面;S5、S15...光出入面;S21...上表面;S22...下表面;S23...后表面;S24...前表面;S25...左表面;S26...右表面;T1、T2...模具。

Claims (15)

1.一种连接器组,其具备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器以及第二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
第一定位面,其在所述第一连接器以及所述第二连接器已连接时,与沿从所述第一连接器朝向所述第二连接器的方向延伸的第一方向平行并且与同该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平行;和
第二定位面,其在同所述第一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上的与所述第一定位面的间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随着从所述第一连接器侧朝向所述第二连接器侧变小,
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
第一定位部,其在所述第一连接器以及所述第二连接器已连接时与所述第一定位面接触;和
第二定位部,其在所述第一连接器以及所述第二连接器已连接时与所述第二定位面接触,
所述第二连接器的面向所述第二方向的一侧的第一面的法线矢量全部不具有朝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的一侧相反的另一侧的分量,
所述第二连接器的面向所述第二方向的所述另一侧的第二面的法线矢量全部不具有朝向所述第二方向的所述一侧的分量,
所述第二连接器的面向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第一连接器侧的第三面的法线矢量全部不具有所述第二方向的分量、或者不具有朝向所述第二方向的所述一侧的分量,
所述第二连接器的所述第三面包括所述第一定位部以及所述第二定位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定位部是在所述第一连接器以及所述第二连接器已连接时与所述第一定位面平行的面,
所述第二定位部是在所述第一连接器以及所述第二连接器已连接时与所述第二定位面平行的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器是设置于光纤的前端的插头,
所述第二连接器是插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光纤的前端的光轴延伸的方向平行。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连接器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座安装在安装有光电转换元件的电路基板上,
所述插座还包括在所述插头与所述插座已连接时使所述光纤的前端与所述光电转换元件光学耦合全反射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座的所述第二面与所述电路基板对置,
所述第一定位部是在所述第一连接器以及所述第二连接器已连接时与所述第一定位面平行的面,并且不与所述第二面接触,
所述第二定位部是在所述第一连接器以及所述第二连接器已连接时与所述第二定位面平行的面,并且不与所述第二面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座还包括:
透镜,其设置于所述全反射面与所述光电转换元件之间,并具有位于所述光电转换元件的焦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面包括所述透镜,
所述第一定位部以及所述第二定位部与所述第二面直接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座是通过第一模具和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与该第一模具配合的第二模具而成形的树脂部件,
所述第一定位部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二定位部的至少一部分以及所述透镜位于比形成于所述第一模具与所述第二模具的边界的分型线更靠所述第二方向的所述另一侧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连接器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二定位部以及所述透镜位于比所述分型线更靠所述第二方向的所述另一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连接器是设置于光纤的前端的插头,
所述第一连接器是插座。
12.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连接器的面向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一连接器侧的第四面的法线矢量全部不具有所述第二方向的分量、或者不具有所述第二方向的所述一侧的分量,
位于所述第三方向以及该第三方向的两侧的所述第二连接器的第五面以及第六面的法线矢量全部不具有所述第二方向的分量、或者不具有所述第二方向的所述一侧的分量。
13.一种连接器组,其具备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器以及第二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
第三定位面,其在所述第一连接器以及所述第二连接器已连接时与沿从所述第一连接器朝向所述第二连接器的方向延伸的第一方向平行、并且与同该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平行;和
第四定位面,其在同所述第一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上的与所述第三定位面的间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随着从所述第二连接器侧朝向所述第一连接器侧变小,
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
第三定位部,其在所述第一连接器以及所述第二连接器已连接时与所述第三定位面接触;和
第四定位部,其在所述第一连接器以及所述第二连接器已连接时与所述第四定位面接触,
所述第二连接器的面向所述第二方向的一侧的第一面的法线矢量全部不具有与所述第二方向的所述一侧相反的另一侧的分量,
所述第二连接器的面向所述第二方向的所述另一侧的第二面的法线矢量全部不具有所述第二方向的所述一侧的分量,
所述第二连接器中面向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第一连接器侧的第三面的法线矢量全部不具有所述第二方向的分量、或者不具有朝向该第二方向的所述一侧的分量,
所述第三面包括所述第三定位面以及所述第四定位面。
14.一种连接第一连接器的第二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定位部,其在所述第一连接器以及所述第二连接器已连接时与所述第一连接器的第一定位面接触,所述第一定位面沿从所述第一连接器朝向所述第二连接器的方向延伸的第一方向平行、并且与同该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平行;和
第二定位部,其在所述第一连接器以及所述第二连接器已连接时,与所述第一连接器的所述第二定位面接触,所述第一连接器的所述第二定位面在同所述第一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上的与所述第一定位面的间隔随着朝向所述第一方向而变小,
位于所述第二方向的一侧的第一面的法线矢量全部不具有朝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的所述一侧相反的另一侧的分量,
面向所述第二方向的所述另一侧的第二面的法线矢量全部不具有朝向所述第二方向的所述一侧的分量,
面向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第一连接器侧的第三面的法线矢量全部不具有所述第二方向的分量、或者不具有朝向该第二方向的所述一侧的分量,
所述第三面包括所述第一定位部以及所述第二定位部。
15.一种连接第一连接器的第二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三定位面,其为在所述第一连接器以及所述第二连接器已连接时与沿从所述第一连接器朝向所述第二连接器的方向延伸的第一方向平行、并且与同该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平行的第三定位面,且与所述第一连接器的第三定位部接触;和
第四定位面,其为在同所述第一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上的与所述第三定位面的间隔随着从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第一连接器侧朝向所述第二连接器侧变小的第四定位面,且与所述第一连接器的第四定位部接触,
面向所述第二方向的一侧的第一面的法线矢量全部不具有朝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的所述一侧相反的另一侧的分量,
面向所述第二方向的所述另一侧的第二面的法线矢量全部不具有朝向所述第二方向的所述一侧的分量,
位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一连接器侧的第三面的法线矢量全部不具有所述第二方向的分量、或者不具有朝向该第二方向的所述一侧的分量,
所述第三面包括所述第三定位面以及所述第四定位面。
CN201580074655.6A 2015-01-30 2015-10-21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 Active CN1072093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17438 2015-01-30
JP2015017438 2015-01-30
PCT/JP2015/079658 WO2016121173A1 (ja) 2015-01-30 2015-10-21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セッ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09330A true CN107209330A (zh) 2017-09-26
CN107209330B CN107209330B (zh) 2019-06-14

Family

ID=565428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74655.6A Active CN107209330B (zh) 2015-01-30 2015-10-21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094993B2 (zh)
JP (1) JP6460130B2 (zh)
CN (1) CN107209330B (zh)
TW (1) TWI600934B (zh)
WO (1) WO201612117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322877B1 (ko) * 2017-04-13 2021-11-04 엘에스엠트론 주식회사 광전 커넥터
JP6896553B2 (ja) * 2017-08-07 2021-06-30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光ファイバアッセンブリおよび光ファイバアッセンブリと電子機器との接続構造
US10454214B1 (en) * 2018-11-07 2019-10-22 Stanley Electric Co., Ltd. Vehicle lighting device and method
CN111323878B (zh) * 2020-04-01 2021-10-15 联合微电子中心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激光器芯片与硅基光电子芯片的耦合对准装置及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87926A (ja) * 1997-03-13 1999-10-19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光素子実装基板、該実装基板を用いた光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CN1523391A (zh) * 2003-02-17 2004-08-25 ������������ʽ���� 光模块及其制造方法、光通信装置、光电混合集成电路、电路板、电子设备
JP2008015348A (ja) * 2006-07-07 2008-01-24 Seiko Epson Corp 光モジュール用パッケージおよび光モジュール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20686B1 (en) * 2000-11-09 2003-02-18 Teradyne,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forming a fiber optic connection
JP5165872B2 (ja) * 2006-10-11 2013-03-21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フェルール及び該フェルールを用いた光導波路用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及び光導波路用コネクタ
JP5493126B2 (ja) * 2010-03-31 2014-05-14 独立行政法人産業技術総合研究所 光路切替装置および光信号の光路切替方法
US20110243509A1 (en) * 2010-04-05 2011-10-06 Avago Technologies Fiber Ip (Singapore) Pte. Ltd. Opto-electronic transceiver module system
JP2012068535A (ja) * 2010-09-24 2012-04-05 Fujitsu Ltd 多芯光コネクタ
JP5910080B2 (ja) 2011-12-28 2016-04-27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光モジュール
WO2014030567A1 (ja) * 2012-08-23 2014-02-27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光ファイバ用プラグ及び光ファイバ接続デバイス
TWI578046B (zh) * 2013-01-17 2017-04-11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光電轉換裝置及光纖耦合連接器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87926A (ja) * 1997-03-13 1999-10-19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光素子実装基板、該実装基板を用いた光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CN1523391A (zh) * 2003-02-17 2004-08-25 ������������ʽ���� 光模块及其制造方法、光通信装置、光电混合集成电路、电路板、电子设备
JP2008015348A (ja) * 2006-07-07 2008-01-24 Seiko Epson Corp 光モジュール用パッケージおよび光モジュー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094993B2 (en) 2018-10-09
US20170357065A1 (en) 2017-12-14
CN107209330B (zh) 2019-06-14
TW201636665A (zh) 2016-10-16
JP6460130B2 (ja) 2019-01-30
WO2016121173A1 (ja) 2016-08-04
JPWO2016121173A1 (ja) 2017-10-12
TWI600934B (zh) 2017-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69471B (zh) 光连接器
CN104880781B (zh) 光传输模块以及光传输模块的制造方法
CN107209330A (zh)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
CN107111081A (zh) 插座、连接器组件以及插座的制造方法
US10268006B2 (en) Alignment mechanism of optical interconnect structure
US8942525B2 (en)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device and optical fiber coupling connector
US9588312B2 (en) Optical module assembly with improved printed circuit board
KR101894041B1 (ko) 발광소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발광모듈
US20090214158A1 (en) Optical Printed Circuit Board and An Optical Module Connected to the Optical Printed Circuit Board
CN106443912B (zh) 一种光互联模块
CN103959121B (zh) 光电配线模块
KR20100031895A (ko) 능수동 광 정렬 방법, 그를 이용한 광소자 패키징 시스템 및 광모듈
US20130142479A1 (en) Chip package
CN1154745A (zh) 光学小型密封壳
US9377592B2 (en) Optical coupling element and optical-electrical converting module having same
CN103378252B (zh) 发光二极管模组
US9103997B2 (en) Low cost optical connector
TWI483022B (zh) Positioning components, sockets and optical transmission modules
TWI819554B (zh) 微型光電訊號轉換傳輸裝置
CN103852830B (zh) 光电转换模块
KR20190003893A (ko) 반도체 발광소자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TWI639034B (zh) Fiber fixing bracket and fiber module packaging method
KR101082988B1 (ko) 연성 광보드 상의 광소자 집적 구조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JP2011033763A (ja) 光通信装置
CN102315558A (zh) 插头连接器及插座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