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179663B - 带装置、转印装置、中间转印装置及其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带装置、转印装置、中间转印装置及其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179663B
CN107179663B CN201710140575.7A CN201710140575A CN107179663B CN 107179663 B CN107179663 B CN 107179663B CN 201710140575 A CN201710140575 A CN 201710140575A CN 107179663 B CN107179663 B CN 10717966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lt
shaft
intermediate transfer
tension roller
ro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14057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179663A (zh
Inventor
穗积功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1796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796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1796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7966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6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 G03G15/167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at least one of the recording member or the transfer member being rotatable during the transf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具有带碰触构件、清洁构件以及密封构件的带装置中,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带碰触构件和密封构件的干涉所产生的调色剂泄漏的带装置、转印装置、中间转印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带碰触构件因带的轴方向的移动导致带的轴方向端部碰撞时和带一起在轴方向上移动。在包括带(3)、能够在转动轴(5a)的轴方向上移动的带碰触构件(30)、除去带表面的附着物的清洁构件(21)以及被配置在清洁构件的轴方向端部的密封构件(22)的带装置(60)中,当带碰触构件最靠近密封构件的轴方向的端部时,带碰触构件和密封构件处于带碰触构件不与该端部接触的位置关系。

Description

带装置、转印装置、中间转印装置及其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带装置、转印装置、中间转印装置及其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具有被多个辊(支持转动体)架设并移动的带的带装置来说,众所周知的是设置有带控制装置来控制多个辊中的至少一个的辊朝着轴方向的带的移动。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如下的带控制装置。也就是说,是可以在辊的轴方向上移动,并且将与带端部相接的带碰触构件和相对于该带碰触构件被设置在同轴方向外侧且可以移动地设置在同轴方向上的轴移位构件设置在一个辊的转动轴上的带控制装置。带碰触构件相对于辊轴来说不是固定的,并且被设置为是以辊轴为中心来自由转动的。另外,轴移位构件在同轴方向外侧具有斜面,该斜面越靠近转动轴,就越是位于同轴方向外侧地来倾斜。
发生带偏靠时,带端部碰到带碰触构件,并通过该碰触来使得带碰触构件朝着同轴方向外侧移动。这时,带碰触构件通过其和带端部的摩擦力来随着带而转动。然后,带碰触构件与轴移位构件接触,并通过与带碰触构件碰触的轴移位构件朝着同轴方向外侧的移动,被固定在装置本体上的轴导向部和轴移位构件的斜面就成为接触的状态。在该状态下,通过轴移位构件进一步朝着同轴方向外侧的移动,轴移位构件的斜面和轴导向部的抵接位置沿着轴移位构件的斜面向上侧位移,并且,轴移位构件将辊的转动轴朝下侧向下推而使辊偏斜。通过该偏斜,就能够将朝着辊的一端部侧偏靠的带朝着返回带偏靠的方向移动。
另外,在该带装置中,设置有与带的表面抵接而作为除去该表面的残留调色剂等的附着物的清洁构件的刮板构件的清洁装置,是与倾斜的辊相向而对来配置的。
在专利文献1的带装置中,并没有提到是否配置了用于防止通过刮板构件来除去并被回收到清洁装置的箱体内的残留调色剂从箱体和带构件之间泄漏到清洁装置外的密封构件。假设该密封构件被配置在刮板构件的同轴方向的端部时,由于带的辊轴方向的移动量,带碰触构件和密封构件的端部有时就会干涉。详细来说就是,当带朝着返回带偏靠的方向移动时,与带的端部的带碰触构件的抵接力度变弱,由于转动轴会通过设置在转动轴上的施力机构来被上推,轴移位构件和轴导向部的抵接位置就会沿着轴移位构件的斜面而朝着下侧变位位移。由此,轴移位构件与带碰触部,并使得带碰触部朝着同轴方向内侧移动。这时,由于带的同轴方向的移动量,带碰触部会移动至密封构件的端部和带碰触构件干涉的位置。当密封构件和带碰触构件干涉时,通过刮板构件回收的调色剂就有可能泄漏到周围。
这种问题不局限于带抵接部随着带构件以辊轴为中心来转动的构成,只要是在带抵接部的可以移动的范围内配置密封构件的构成,都可能发生。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0429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为了实现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带装置,其包括:带,其被架设在多个支持转动体上并随着所述多个支持转动体的转动而移动;带碰触构件,其被设置在所述多个支持转动体中的至少一个支持转动体的转动轴上,并因所述带的端部在该转动轴的轴方向上的碰撞而能够在所述轴方向上移动;清洁构件;其与所述一个支持转动体相向而对地配置来除去所述带表面的附着物;和密封构件,其被配置在所述清洁构件的所述轴方向的端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带碰触构件最靠近所述密封构件的所述轴方向的端部时,处于所述带碰触构件不与该端部接触的位置关系。
根据本发明,在具有带碰触构件、清洁构件以及密封构件的带装置中,获得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带碰触构件和密封构件的干涉所产生的调色剂泄漏的良好效果,其中,所述带碰触构件因带的端部的移动导致该端部碰撞而和带一起移动。
附图说明
图1所示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打印机例的构成的概要构成图。
图2所示是设置在该打印机所具有的带清洁装置里的侧密封构件的说明图。
图3所示是刚组装后的轴倾斜机构的放大截面图。
图4所示是限制带偏靠后的该轴倾斜机构的放大截面图。
图5(a)所示是从张紧辊的轴方向看到的该轴倾斜机构的构成的模式图。图5(b)所示是从张紧辊的轴方向看到的限制带偏靠后的轴倾斜机构的构成的模式图。
图6(a)、(b)所示是该轴倾斜机构中的轴倾斜构件的斜视图。
图7所示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侧密封构件和带偏靠检测构件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图8所示是比较例中的侧密封构件和带偏靠检测构件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于将本发明适用于作为电子照相方式的黑白图像形成装置的打印机的一个实施方式来进行说明。
图1所示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作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打印机100的概要构成图。
在本打印机100里设置有作为配置在该本体框体内的潜像载体的四个感光体1a,1b,1c,1d。另外,在四个感光体1的上方设置了包括有作为带构件的中间转印带3的带装置的中间转印装置60。
在各感光体上分别形成有颜色互为不同的调色剂像。具体来说就是,在这些感光体1a,1b,1c,1d上分别形成有黑色调色剂像、品红色调色剂像、青色调色剂像以及黄色调色剂像。还有,本实施方式中的各感光体1a,1b,1c,1d虽然形成为鼓状,但是也能够采用卷绕在多个辊上来被转动驱动的环状带状的感光体。
与四个感光体1a,1b,1c,1d相向而对地配置有作为中间转印体的环状带状构件的中间转印带3。各感光体1a,1b,1c,1d的外周面分别与中间转印带3的外周面抵接。本实施方式的中间转印带3挂绕并由驱动辊4、张紧辊5、支撑辊6、进口辊7等的支持辊(支持转动体)来张紧架设。这些支持辊之一的驱动辊4通过驱动源来转动驱动,并且中间转印带3通过该驱动辊4的转动驱动在图中箭头A的方向上移动。
中间转印带3既可以是多层构造,也可以是单层构造。在以多层构造的带来构成时,例如,优选的是通过不容易伸缩的氟素树脂或PVDF片材、聚酰亚胺系树脂来形成基底层,并通过氟素系树脂等的平整光滑性较好的涂层来构成带表面。另一方面,在以单层构造的带来构成时,可以采用PVDF、PC、聚酰亚胺等的材质。
在各感光体1a,1b,1c,1d上形成各色调色剂像的构成及动作,以及将各色调色剂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上的构成及动作基本相同,只是所形成的各色调色剂像的颜色不同而已。由此,以下对在黑色用感光体1a上形成黑色调色剂像,并将该调色剂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上的一次转印的构成及动作进行说明,并省略对其他颜色的说明。
黑色用感光体1a在图1中是在反时针转动方向里转动驱动的。在感光体1a的外周面上,通过照射来自于除电装置的光来使得感光体1a的表面电位得到初始化。被初始化后的感光体外周面通过充电装置8a来被均匀带电为规定的极性(在本实施方式中是负极性)。如此被充电后的感光体外周面被作为潜像形成机构的曝光装置9发射出来的经光调制后的激光光束L的照射后,就在感光体1a的外周面上形成了静电潜像。在本实施方式中,发射激光光束L的曝光装置是由激光写入装置构成的,但也可以采用例如是具有LED阵列和成像机构的曝光装置等。形成在感光体1a上的静电潜像在通过和作为显影机构的显影装置10a相向而对的显影区域时,作为黑色调色剂像被可视图像化。
在中间转印带3的内周面侧,在夹着中间转印带3与感光体1a相向而对的位置里配置有一次转印辊11a。通过该一次转印辊11a和中间转印带3的内周面的抵接,就在感光体1a和中间转印带3之间确保了恰当的一次转印夹持部。在一次转印辊11a中,施加了与形成在感光体1a的调色剂像的调色剂带电极性为相反极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正极性)的一次转印电压。由此,就在感光体1a和中间转印带3之间形成了一次转印电场,并且,感光体1a上的调色剂像与该感光体1a同步后被静电地一次转印到回转驱动的中间转印带3上。附着在将调色剂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上之后的感光体1a的外周面上的转印残留调色剂会通过清洁装置12来除去,从而使得感光体1a的外周面得到清扫。
在四种颜色的调色剂像都使用的全彩色模式中,对于其他颜色的感光体1b,1c,1d来说,也与上述黑色调色剂像用的感光体1a同样地来分别形成品红色调色剂像、青色调色剂像及黄色调色剂像。然后,这些各色调色剂像与在中间转印带3被一次转印的黑色调色剂像重叠地来依次被一次转印。
另一方面,在黑色的单色模式中,通过接触分离结构使得一次转印辊11b,11c,11d从感光体1b,1c,1d离开并改变带轮廓,来使得品红色、青色、黄色用的感光体1b,1c,1d从中间转印带3离开。然后,在仅有黑色感光体1a与中间转印带3抵接的状态下,只有黑色调色剂像被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上。
另外,如图1所示地,在打印机本体内的下部配置有供纸装置14。供纸装置14通过供纸辊15的转动来将转印纸构成的记录介质P朝向图中箭头B的方向送出。被送出的记录介质P通过对位辊对16以规定的时机来搬送到卷绕在驱动辊4上的中间转印带3的部分和与其相向而对配置的作为转印装置一个例子的二次转印辊17的之间。这时,在二次转印辊17上施加有规定的二次转印电压,由此就使得中间转印带3上的调色剂像被二次转印到记录媒介P上了。
被二次转印有色粉像的记录介质P进一步向上方搬送,并通过定影装置18的热和压力的作用来使得记录介质P上的调色剂像得到定影。然后,通过定影装置18后的记录介质P借助于被设置在排纸部里的排纸辊对19来排出到图像形成装置外。
在将调色剂像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之后的中间转印带3上多少会有些调色剂作为转印残留调色剂而残留下来,该转印残留调色剂通过带清洁装置20来从中间转印带3除去的。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带清洁装置20中,采用由氨基甲酸乙酯等构成的刮板形状的清洁刮板21来作为清洁构件,并使得清洁刮板21相对于中间转印带3的表面移动方向是在相反方向上抵接的。作为带清洁装置20可以采用各种各样合适的种类,例如,也可以采用静电容量方式来作为带清洁装置20。
由清洁刮板21来从中间转印带3上除去的转印残留调色剂通过清洁盒体(以下称为“箱体”)内的废调色剂盘管朝着长边方向后侧搬送,并通过设置在装置本体里的废调色剂路径朝向废调色剂容器搬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带清洁装置20的箱体内,设置有用于使得清洁刮板21与中间转印带3抵接的开口部。另外,箱体中中间转印带3的对向部为了避免与中间转印带3的接触,相对于中间转印带3的表面是设有间隙的。因此,通过清洁刮板21来从中间转印带3上除去的转印残留调色剂就有可能借助于中间转印带3和箱体的间隙而飞散到清洁装置的周围。于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带清洁装置20中,通过将作为密封构件的侧密封构件22配置在清洁刮板21的两端并填补箱体和中间转印带3之间的间隙,来防止调色剂从带清洁装置20内的飞散。
图2所示是设置在该打印机所具有的带清洁装置20里的侧密封构件22的说明图。
侧密封构件22如图2所示地,粘帖在带清洁装置20的箱体20a上,并堵住箱体20a和中间转印带3之间的间隙。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侧密封构件22是由与中间转印带3接触一侧的低滑动移动构件22a以及设置在该低滑动移动构件22a和箱体20a之间的发泡构件22b构成的两侧构造。另外,低滑动移动构件22a的材质采用AMBIC公司生产的GF0471、发泡构件22b的材质采用SM55#60。
接着,对于在本实施方式中用于控制中间转印带3朝着张紧辊5的轴方向的移动的带控制机构进行说明。
图3所示是刚组装后的轴倾斜机构70的放大截面图。
图4所示是限制带偏靠后的轴倾斜机构70的放大截面图。
本实施方式中的中间转印装置60的带控制机构是轴倾斜方式,由轴倾斜机构70构成,通过对张紧架设中间转印带3的多个支持辊之一的张紧辊5的转动轴进行倾斜,来将中间转印带3的带偏靠范围规定限制在规定的限制范围内。
如图3所示地,张紧辊5具有和张紧辊5的转动轴为同轴的张紧辊轴5a。张紧辊轴5a为直径要比张紧辊5短的圆柱的形状,与张紧辊5接合,并借助于后述的张紧辊轴承构件33来由转动支持构件34支持。
轴倾斜机构70沿着张紧辊轴5a从轴方向内侧开始依次具有带偏靠检测构件30、轴移位构件31、轴导向部35以及转动支持构件34。张紧辊轴5a贯通这些构件。
带偏靠检测构件30是带碰触构件,被设置为在张紧辊5的端部能够在张紧辊5的轴方向(以下称为“辊轴方向”)移动。然后,通过中间转印带3的端部碰撞到作为带偏靠检测构件30的一部分的带碰触部30a,以在辊轴方向上移动。
轴移位构件31被设置为在辊轴方向内侧与带偏靠检测构件30相接。另外,当中间转印带3的端部碰触导致带偏靠检测构件30朝着辊轴方向外侧移动时,轴移位构件31被带偏靠检测构件30推压后朝着辊轴方向外侧移动。另外,轴移位构件31在辊轴方向外侧具有相对于平行于带3的面为朝着辊轴方向外侧方向下倾斜的倾斜面31a,该倾斜面31a为平面。另外,由于上述的张紧辊轴5a贯通轴移位构件31,所以会随着轴移位构件31的辊轴方向的移动而移动。另外,与轴移位构件31的倾斜面31a相接地设置有轴导向部35。
轴导向部35被设置在装置本体的框架37里,并通过作为其一部分的倾斜面抵接部35a来与轴移位构件31的倾斜面31a相接。另外,即使张紧辊轴5a和轴移位构件31移动,轴导向部35也被固定为不会移动。通过这样的构成,当轴移位构件31向辊轴方向外侧方移动时,就会如图4所示地,倾斜面抵接部35a所接触的倾斜面31a的位置向上方偏移,轴移位构件31及贯通轴移位构件31的张紧辊轴5a就会倾斜。
另外,在框架37里设置有比起框架37的辊轴方向外侧的面来还要朝着辊轴方向外侧突出的支持构件转动轴36。
图5(a)所示是从张紧辊5的轴方向看到的刚组装后的中间转印带3的轴倾斜机构70的构成的模式图。图5(b)所示是从张紧辊5的轴方向看到的限制带偏靠后的轴倾斜机构70的构成的模式图。
支持构件转动轴36是相对于框架37来将转动支持构件34支持为在图5的箭头方向上自由转动的轴构件。在框架37中,对转动支持构件34施加加势力的支持构件施力弹簧40的一端被固定。该支持构件施力弹簧40的另一端被固定在转动支持构件34里。
被配置在张紧辊轴5a的端部里的转动支持构件34通过支持构件施力弹簧40被施力为以支持构件转动轴36为中心在图5的顺时针转动方向上转动。
转动支持构件34将对张紧辊轴5a进行轴承的张紧辊轴承构件33支持为能够从转动支持构件34的转动中心开始在径向方向上滑动。张紧辊轴承构件33通过张紧弹簧32来相对于转动支持构件34从转动支持构件34的转动中心开始朝着与驱动辊4为相反侧的径向方向外侧(图5中的左侧)被施力。由此,张紧辊5一直受到朝着离开驱动辊方向的施加力,从而能够将规定的张紧力施加到被张紧架设在包括驱动辊4及张紧辊5等多个支持辊上的中间转印带3里。
另外,通过转动支持构件34以支持构件转动轴36为中心的转动,借助于张紧辊轴承构件33由转动支持构件34支持的张紧辊轴5a的端部就在上下方向里变位位移了。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中的中间转印装置60里的轴倾斜机构70的动作进行说明。
当驱动辊4开始转动时,作为卷绕有中间转印带3的从动辊的张紧辊5也开始转动。这时,中间转印带3的端部或端部附近与带偏靠检测构件30接触时,带偏靠检测构件30也会开始转动。
在该状态下,由于构件之间的平行度等的影响,当中间转印带3中发生朝向带宽方向的图3中的右侧移动的带偏靠时,中间转印带3的宽度方向的右侧端部会与带偏靠检测构件30的带抵接部30a抵接。受到该抵接的力后,带偏靠检测构件30就会沿着张紧辊轴5a朝向辊轴方向外侧(图3中的右侧)移动。当带偏靠检测构件30沿着张紧辊轴5a朝向辊轴方向外侧移动时,相对于带偏靠检测构件30被配置在张紧辊轴5a的更加外侧的轴移位构件31就通过带偏靠检测构件30来朝着辊轴方向外侧被推压了。由此,轴移位构件31也沿着张紧辊轴5a朝辊轴方向外侧移动。
如图3所示地,轴移位构件31在上部具有相对于张紧辊轴5a为倾斜的倾斜面31a。在该倾斜面31a中,轴导向部35的倾斜面抵接部35a从辊轴方向外侧(图3中的右侧)与其抵接。
另外,相对于设置有轴移位构件31的位置而更靠辊轴方向外侧(图3中的右侧)的张紧辊轴5a的端部如上所述地,借助于张紧辊轴承构件33由转动支持构件34支持。由于转动支持构件34是通过支持构件施力弹簧40的施力来以支持构件转动轴36为中心在图5的顺时针转动方向上转动的,所以张紧辊轴5a的端部就受到了朝着图3中的上方的施加力。
轴移位构件31具有与倾斜面31a的下端连接并在沿着张紧辊轴5a的方向延伸的止挡块部31c。当中间转印带3的宽度方向端部没有与带偏靠检测构件30抵接时,由于支持构件施力弹簧40的施加力,朝向上方移动的轴移位构件31的止挡块部31c会碰触到轴导向部35的下面。因此,通过轴移位构件31的止挡块部31c和轴导向部35的下面抵接的位置就使得轴移位构件31的倾斜面31a和轴导向部35的倾斜面抵接部35a的抵接位置得到规定限制了。由此,各构件的位置关系就以轴导向部35的倾斜面抵接部35a和轴移位构件31的倾斜面31a的下端部分抵接的状态来得到保持了。
从该状态开始,如上所述地,当中间转印带3对于带宽方向来说受到了朝着图3中的右侧移动的力时,中间转印带3的宽度方向端部就会与带偏靠检测构件30接触。当中间转印带3进一步在带宽方向上移动时,带偏靠检测构件30及轴移位构件31会沿着张紧辊轴5a朝辊轴方向外侧(图3中的右侧)移动。这时,轴导向部35的倾斜面抵接部35a会沿着轴移位构件31的倾斜面31a作相对的移动。由此,轴移位构件31的倾斜面31a和轴导向部35的倾斜面抵接部35a的抵接位置就会趋向于朝着倾斜面31a中的上侧变位位移。
其结果是,张紧辊轴5a的端部与支持构件施力弹簧40引起的朝向上方的施加力相抗地被向下推。
因此,中间转印带3的移动方向一侧(图3中的右侧)的张紧辊轴5a的端部就成为以另一端为支点来被向下推的状态,张紧辊轴5a就会倾斜后成为图4所示的状态。
如此一来,随着该张紧辊轴5a的倾斜,中间转印带3朝向带宽方向的移动速度会逐渐变慢,最终,中间转印带3会在带宽方向的反方向里移动。其结果是,中间转印带3的宽度方向位置慢慢地回复,中间转印带3就能够在带偏靠结束的宽度方向位置稳定地移动。
还有,当中间转印带3产生反方向的带偏靠时,例如,在图4的状态下即使在图4中的右侧产生带偏靠,各构件通过与上述说明相反的动作,同样地能够从图4的状态变成图3的状态地来使得带偏靠得以结束。
这里,通过倾斜张紧辊轴5a来对能够回复中间转印带3的带偏靠的原理进行了说明。
假定中间转印带3为刚体,来看进入张紧辊5之前的中间转印带3上的任意一处(这里是带端部上的地点E)。如果由多个支持辊张紧架设的中间转印带3处于完全水平或平行的状态,就会随着张紧辊5的转动而在张紧辊上转动,而不会在张紧辊轴方向上移动。因此,在进入张紧辊5之前的中间转印带3上的该地点E和与刚刚穿过张紧辊5之后的中间转印带3上的该地点E对应的地点E’之间,在张紧辊5的转动轴方向上的位置里是没有偏离的。这时,在中间转印带3里不发生带偏靠。
另一方面,当张紧辊轴5a相对于其他的支持辊轴为倾斜,其倾斜角为α时,中间转印带3上的该地点E在沿着张紧辊5的外周面移动期间,会朝着张紧辊5的转动轴方向变位位移大致tanα的距离。也就是说,在图3中,从中间转印带3朝向张紧辊5的进入方向来看,将张紧辊轴5a相对于被配置在上游侧的驱动辊4向下方仅倾斜倾斜角度α的距离时,就能够和张紧辊5的转动一起来使得中间转印带3朝着图中左方仅移动斜角度α的距离。
由于该作用是物理的作用,在将张紧辊轴5a比起水平方向来是向上方倾斜的情况下,就有可能和张紧辊5的转动一起来使得中间转印带3朝着图中右方偏靠。
更进一步地,该中间转印带的偏靠量与倾斜角α成比例。也就是说,倾斜角α越大,中间转印带的偏靠量就增加,倾斜角α越小,带偏靠就会减少。因此,例如图3所示地,在中间转印带3向图3中的右侧偏靠而产生带偏靠时,通过该带偏靠轴移位构件31会向张紧辊5的转动轴方向移动而导致张紧辊轴5a向图中下侧下降,从而能够产生使得中间转印带3向图3中的左侧返回的带偏靠。然后,在中间转印带3里原本发生的带偏靠和因张紧辊轴5a的倾斜而发生的中间转印带3的反方向的带偏靠相互平衡的位置里,能够使得中间转印带3的带偏靠得以收敛终结。相对于在该平衡位置移动的中间转印带3来说,即使进一步发生朝向某一方的带偏靠,也可以通过张紧辊轴5a对应于该带偏靠的倾斜来再次使得中间转印带3的带偏靠在别的平衡位置处终结。
如此,根据本实施方式中的中间转印装置60的轴倾斜机构70,通过将对应于朝向中间转印带3的带宽方向的移动量的倾斜赋予到张紧辊轴5a里,就能够提早结束中间转印带3的带偏靠。而且,在用于使得张紧辊轴5a倾斜的驱动力中,因为利用的是中间转印带3朝向带宽方向移动的力,所以就能够以不需要马达等驱动源的简易的构成来实现。
接着,对于轴移位构件31的构成进行说明。
图6所示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轴移位构件31的斜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轴移位构件31的构成是形成有在圆筒形状本体的外周面上设有倾斜面31a的突起部和与轴导向部35的下面接触的圆筒形状的止挡块部31c。另外,与中间转印带3的端部接触的接触部31b形成为圆筒形状。
倾斜面31a由曲面构成,该曲面是通过成为以圆筒形状本体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圆锥形的外周面的一部分来形成的。如此通过曲面来构成倾斜面31a的理由有以下两个。第一个理由是,在张紧辊轴5a周围即使发生轴移位构件31有一点转动的情况,张紧辊5的倾斜角也不会变化。第二个理由是,使得与轴导向部35的倾斜面抵接部35a的接触接近点接触来减轻该接触点处的摩擦,从而降低中间转印带3的端部和带偏靠检测构件30的抵接压力,并抑制中间转印带3的端部的劣化来延长中间转印带3的寿命。还有,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倾斜面31a相对于张紧辊轴5a的倾斜角度β为30°,轴移位构件31的材质是POM(聚缩醛),但并不局限于此。
更进一步地,该轴移位构件31是通过与固定在轴移位构件31里朝着辊轴方向内侧突出的阻止转动构件的接触来构成为不会在张紧辊轴5a周围转动的。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轴导向部35的倾斜面抵接部35a是在图3中的跟前-里侧方向上延伸的线状角部,该角部为曲面形状,这里是R形状。由于倾斜面抵接部35a具有线状角部,即使因为环境变化等导致中间转印带3的周长变化而使得张紧辊5在带移动方向上移动,轴移位构件31也能够以与导向部35相同的高度来保持点接触。
在支持辊不倾斜、没有偏靠控制的构成中,设置在张紧辊5的端面里的带偏靠检测构件直接被中间转印带3的端面按压而总是处于具有压力的状态。中间转印带端面是带的最弱的部位,在实际观察中,有时会观察到带端部的折断。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轴倾斜机构70,就能够通过倾斜支持辊来降低带端面的负荷并控制带偏靠。
本实施方式的张紧辊5以及中间转印带3的具体构成例示如下。
张紧辊外径:
Figure BDA0001242695430000111
张紧辊材质:铝
中间转印带材质:聚酰胺-酰亚胺
中间转印带杨氏模量:3400MPa
中间转印带MIT耐折测试的耐折次数:500次
中间转印带厚度:80μm
中间转印带线速度:256mm/s
带张紧度:1.3N/cm
还有,作为MIT耐折测试的耐折次数的测定方法是按照JIS-P8115的。作为测定条件,是相对于宽度为15mm的样本,在负载为1kgf、弯曲角度为135度、弯曲速度为175次/分的条件下来测定的。
接着,对于辊轴方向上的侧密封构件22和带偏靠检测构件30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
图8所示是比较例中的带清洁装置的侧密封构件和带偏靠检测构件30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在本实施方式的轴倾斜机构中,当中间转印带3的端部从图4所示状态向辊轴方向内侧(图4中的左侧)移动时,中间转印带3的端部对带碰触部30a的抵接力度减弱,通过支持构件施力弹簧40的向上的施加力,张紧辊轴5a的端部就被上推了。然后,通过轴移位构件31和轴导向部35的抵接位置沿着轴移位构件31的斜面向下侧变位位移,轴移位构件31会碰触到带偏靠检测构件30,并使得带偏靠检测构件30朝着辊轴方向内侧移动。
这时,根据带的辊轴方向的移动量,如图8中的范围B所示地,侧密封构件22的端部和带偏靠检测构件30会发生干涉,从而导致由清洁构件从带上除去的调色剂有可能泄露到清洁装置外。
详细来说就是,当带偏靠检测构件30在辊轴方向内侧移动时,以从清洁刮板21的辊轴方向的端部至带抵接部30a的距离为X、以侧密封构件22的辊轴方向的宽度为Y。这时,如图8所示地,当X和Y的关系为X<Y时,侧密封构件22和带偏靠检测构件30就会发生干涉。当带偏靠检测构件30和侧密封构件22干涉时,由于侧密封构件22的变形,调色剂就有可能从箱体20a内发生泄漏。
图7所示是对本实施方式中的侧密封构件22和带偏靠检测构件30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的中间转印装置60中,是在带偏靠检测构件30的带碰触部30a最为靠近侧密封构件22的辊轴方向的端部时,使得带偏靠检测构件30和侧密封构件22成为以下那样的位置关系的。也就是说,带偏靠检测构件30的带碰触部30a是不接触到该端部里的位置关系。具体来说就是,如图7所示地,X和Y的关系总是X≥Y。由此,即使中间转印带3的端部朝向辊轴方向内侧移动,也能够是带偏靠检测构件30的带碰触部30a和侧密封构件22不干涉的位置关系。因此,就能够防止带偏靠检测构件30和侧密封构件22的干涉导致的调色剂泄漏。
还有,当带偏靠检测构件30朝向辊轴方向内侧移动时,根据带偏靠检测构件30以及箱体20a的形状,箱体20a和带偏靠检测构件30有可能产生干涉。为了防止该干涉,例如可以考虑使得设置在中间转印带3表面和箱体20a之间的间隙大于带偏靠检测构件30的带抵接部30a在张紧辊轴5a径向方向上的长度的构成。另外,也可以考虑带偏靠检测构件30的该径向方向的长度为不与箱体20a接触左右短的构成。由此就能够防止带偏靠检测构件30和箱体20a的干涉。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中间转印装置60中,当带碰触部30a最接近于侧密封构件22的辊轴方向的端部时,为了不与该端部接触,也就是说,为了使得X和Y的关系总是X≥Y,是对张紧辊5的倾斜量进行限制的。由此,就能够控制中间转印带3的端部朝着辊轴方向内侧移动时的带偏靠检测构件30的移动量。
详细来说就是,当中间转印带3的端部朝着辊轴方向内侧移动时,中间转印带3的端部对带碰触部30a的抵接力度减弱,张紧辊轴5a就会通过支持构件施力弹簧40被上推了。然后,通过轴移位构件31和轴导向部35的抵接位置沿着轴位移部的斜面向下侧变位位移。由此,通过沿着张紧辊轴5a向辊轴方向内侧移动的轴移位构件31碰触到带偏靠检测构件30,来使得带偏靠检测构件30朝着辊轴方向内侧移动。
这时,通过限制张紧辊5的倾斜量,就能够将沿着轴位移部的斜面的轴移位构件31和轴导向部35的抵接位置的变位位移限制在规定的范围内。因此,就能够限制因轴移位构件31的碰触而产生的带偏靠检测构件30朝着辊轴方向内侧的移动量。因此,就能够得到侧密封构件22和带偏靠检测构件30不相干涉的位置关系。
更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限制张紧辊5的倾斜量还采用了以下的构成。也就是说,当张紧辊5倾斜规定量时,轴移位构件31的止挡块部31c和轴导向部35的下面会接触。详细来说就是,当中间转印带3的端部朝着辊轴方向内侧移动张紧辊5倾斜时,止挡块部31c会碰触到轴导向部35的下面。由此,由于轴移位构件31的倾斜面31a和轴导向部35的倾斜面抵接部35a的抵接位置的变位位移得到规定限制,轴移位构件31引起的张紧辊轴5a的移动就被规定限制,因而就能够将张紧辊5的倾斜量限制在规定的范围内。
还有,在本实施方式中,侧密封构件22的辊轴方向的宽度为6mm。
接着,对于中间转印装置60中的支持构件转动轴36的配置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中间转印装置60中,将轴倾斜机构70具有的转动支持构件34的支持构件转动轴36配置在如下的位置里。也就是说,如图5(a)所示地,是在被架设在张紧辊5上的中间转印带3之中,将相对于张紧辊5为带搬送方向上游侧的带面和相对于张紧辊5为下游侧的带面构成的角的二等分线作为假想二等分线a的。作为转动支持构件的转动轴的支持构件转动轴36相对于轴移位构件31和轴导向部35的抵接部,被配置在夹着假想二等分线a为相反侧的范围里。
通过这样的配置,在轴移位构件31里作用有朝向轴导向部35移动的力,轴移位构件31和轴导向部35接触后能够使得张紧辊5倾斜。另外,对于支持构件施力弹簧40来说,只要支持构件转动轴36是轴移位构件31和轴导向部35接触的位置,即使没有也可以。
在上述说明中,虽然说明的轴倾斜机构70是对中间转印带3在宽度方向的一方里移动的带偏靠进行补正,但是,通过本实施方式的轴倾斜机构70的构成来对带偏靠进行补正的带构件不局限于中间转印带3。例如,也可以适用于图像形成装置中对具有转印搬送带的二次转印装置的转印搬送带的带偏靠进行补正的构成,该转印搬送带包括图像被转印到转印纸等的记录介质里的转印位置并对记录介质进行搬送。
以上的说明只是一例,下面的各种方式都具有特有的效果。
(方式A)
一种中间转印装置60等的带装置,其包括:中间转印带3等的带,其被架设在驱动辊4、张紧辊5、支撑辊6、进口辊7等多个支持转动体上并随着所述多个支持转动体的转动而移动;带偏靠检测构件30等的带碰触构件,其被设置在所述多个支持转动体中的至少一个的张紧辊5等的支持转动体的张紧辊轴5a等的转动轴上,并因所述带的端部在该转动轴的轴方向上的碰撞而能够在所述轴方向上移动;清洁刮板21等的清洁构件;其与所述一个支持转动体相向而对地配置来除去所述带表面的附着物;和侧密封构件22等的密封构件,其被配置在所述清洁构件的所述轴方向的端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带碰触构件最靠近所述密封构件的所述轴方向的端部时,所述带碰触构件和所述密封构件处于所述带碰触构件不与该端部接触的位置关系。
当带的端部朝着一个支持转动体的轴方向内侧移动时,带碰触部随着该移动也会朝着同轴方向内侧移动。这时,根据带的辊轴方向的移动量,密封构件的端部和带碰触构件会发生干涉,从而有可能导致由清洁构件从带上除去的调色剂泄露到清洁装置外。
在本方式中,如上述实施方式所说明地,当带碰触构件最靠近密封构件的同轴方向的端部时,通过采用带碰触构件不与该端部接触的位置关系,即使带的端部朝着同轴方向内侧移动,带碰触构件和密封构件也不会干涉。因此,就能够防止带碰触构件和密封构件的干涉导致的调色剂泄漏。
(方式B)
根据方式A所述的带装置,其特征在于,张紧辊5等的所述一个支持转动体相对于驱动辊4等的其他支持转动体是偏斜的。
在本方式中,如上述实施方式所说明地,即使通过一个支持转动体的倾斜来对带偏靠进行规定限制的构成时,也能够使得带碰触构件和密封构件处于不干涉的位置关系。因此,就能够防止带碰触构件和密封构件的干涉导致的调色剂泄漏。
(方式C)
根据方式B所述的带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对张紧辊5等的所述一个支持转动体的倾斜量进行规定限制的止挡块部31c等的止挡构件。
在本方式中,如上述实施方式所说明地,通过限制一个支持转动体的倾斜量,就能够限制带的端部朝向同轴方向内侧移动时的带碰触构件的移动量。因此,就能够能够使得带碰触构件和密封构件处于不干涉的位置关系。
(方式D)
根据方式A~C任何一个的带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带碰触部30a等的所述带碰触构件的带偏靠检测构件30等的带检测构件,其被配置在所述一个支持转动体的转动轴的至少一个端部上,并通过所述带在所述轴方向上的移动而导致所述带的端部碰撞时和所述带一起在所述轴方向上移动;轴移位构件31等的轴倾斜构件,其随着所述带的所述轴方向的移动而使得所述一个支持转动体偏斜;轴导向部35等的导向构件,其与所述轴倾斜构件的一部分抵接并对所述轴倾斜构件的移动方向进行规定限制,和支持构件施力弹簧40等的支持力赋予构件,其在所述轴倾斜构件和所述导向构件接触的方向上施力。
(方式E)
一种转印装置,其包括被架设在多个支持转动体上并随着所述多个支持转动体的转动而移动的带,并在所述带的外周面上载置记录介质,将形成在图像载体上的可视图像转印到所述记录介质上,其特征在于具有方式A~D任何一个的带装置的构成。
由此,如同对上述实施方式所做的说明那样,就能够实现防止带碰触构件和密封构件的干涉导致的调色剂泄漏的转印装置。
(方式F)
一种中间转印装置60等的中间转印装置,其包括被架设在驱动辊4、张紧辊5、支撑辊6、进口辊7等多个支持转动体上且随着所述多个支持转动体的转动而移动,并将图像载体转印来的可视图像转印到被转印体上的中间转印带3等的中间转印带,其特征在于具有方式A~D任何一个的带装置的构成。
由此,如同对上述实施方式所做的说明那样,就能够实现防止带碰触构件和密封构件的干涉导致的调色剂泄漏的中间转印装置。
(方式G)
一种打印机100等的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使得被架设在多个支持转动体上的带随着所述多个支持转动体的转动而移动的带装置,其特征在于,作为所述带装置采用的是方式A~D任何一个中间转印装置60等的的带装置。
由此,就能够实现防止带碰触构件和密封构件的干涉导致的调色剂泄漏的图像形成装置。

Claims (7)

1.一种带装置,其包括:
带,其被架设在多个支持转动体上并随着所述多个支持转动体的转动而移动;
带碰触构件,其被设置在所述多个支持转动体中的至少一个支持转动体的转动轴上,并因所述带的端部在该转动轴的轴方向上的碰撞而能够在所述轴方向上移动;
清洁构件;其与所述一个支持转动体相向而对地配置来除去所述带表面的附着物,和
密封构件,其被配置在所述清洁构件的所述轴方向的端部,
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带碰触构件向所述轴方向的内侧移动而最靠近所述密封构件的所述轴方向的端部时,处于所述带碰触构件不与该端部接触的位置关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个支持转动体相对于其他支持转动体是偏斜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有对所述一个支持转动体的倾斜量进行规定限制的止挡构件。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所述带碰触构件的带检测构件,其被配置在所述一个支持转动体的转动轴的至少一个端部上,并通过所述带在所述轴方向上的移动而导致所述带的端部碰撞时和所述带一起在所述轴方向上移动;
轴倾斜构件,其随着所述带的所述轴方向的移动而使得所述一个支持转动体偏斜;
导向构件,其与所述轴倾斜构件的一部分抵接并对所述轴倾斜构件的移动方向进行规定限制,和
支持力赋予构件,其在所述轴倾斜构件和所述导向构件接触的方向上施力。
5.一种转印装置,其包括被架设在多个支持转动体上并随着所述多个支持转动体的转动而移动的带,并在所述带的外周面上载置记录介质,将形成在图像载体上的可视图像转印到所述记录介质上,
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1至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带装置的构成。
6.一种中间转印装置,其包括被架设在多个支持转动体上且随着所述多个支持转动体的转动而移动,并将图像载体转印来的可视图像转印到被转印体上的中间转印带,
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1至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带装置的构成。
7.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使得被架设在多个支持转动体上的带随着所述多个支持转动体的转动而移动的带装置,
其特征在于,作为所述带装置采用的是权利要求1至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带装置。
CN201710140575.7A 2016-03-12 2017-03-10 带装置、转印装置、中间转印装置及其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717966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49045 2016-03-12
JP2016049045A JP6628141B2 (ja) 2016-03-12 2016-03-12 ベルト装置、転写装置、中間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179663A CN107179663A (zh) 2017-09-19
CN107179663B true CN107179663B (zh) 2020-11-06

Family

ID=598298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140575.7A Active CN107179663B (zh) 2016-03-12 2017-03-10 带装置、转印装置、中间转印装置及其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628141B2 (zh)
CN (1) CN10717966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9144290A (ja) * 2018-02-16 2019-08-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ベルト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148718A (ja) * 2018-02-27 2019-09-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ベルト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29679A (zh) * 2012-07-03 2014-01-22 株式会社理光 传送带位置校正装置、辊单元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3698991A (zh) * 2012-09-27 2014-04-02 株式会社理光 带控制装置、辊单元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42167B2 (ja) * 1997-11-29 2005-04-27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3659310B2 (ja) * 1999-07-30 2005-06-1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KR100453063B1 (ko) * 2002-12-10 2004-10-1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전자사진방식 화상형성장치의 전사장치
JP4581521B2 (ja) * 2004-07-14 2010-11-17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KR20070080689A (ko) * 2006-02-08 2007-08-1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전사 벨트 및 클리닝 부재를 구비한 화상형성장치
JP2007304230A (ja) * 2006-05-10 2007-11-22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86910A (ja) * 2008-02-08 2009-08-20 Ricoh Co Ltd ベルト寄り防止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097263A (ja) * 2011-11-02 2013-05-20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238823A (ja) * 2012-05-17 2013-11-28 Ricoh Co Ltd ベルト制御装置、ローラ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44636B2 (ja) * 2013-01-25 2018-06-20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ベルト制御装置、ローラ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068874A (ja) * 2013-09-27 2015-04-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ベル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161941A (ja) * 2014-02-28 2015-09-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ベルト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6292474B2 (ja) * 2014-03-17 2018-03-14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ベルト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120338A (ja) * 2015-12-28 2017-07-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ベル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29679A (zh) * 2012-07-03 2014-01-22 株式会社理光 传送带位置校正装置、辊单元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3698991A (zh) * 2012-09-27 2014-04-02 株式会社理光 带控制装置、辊单元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179663A (zh) 2017-09-19
JP2017161877A (ja) 2017-09-14
JP6628141B2 (ja) 2020-01-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904417B2 (ja) シート材搬送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6485730B2 (ja) 記録材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708143B2 (en) Belt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ame
US9599934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n angle adjuster for a tiltable support roller
JP2014142591A (ja) ベルト制御装置、ローラ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335671B2 (en) Belt unit having steering roller to correct position of bel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JP6691682B2 (ja) ベルト制御装置、ベルト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963724B2 (ja) ベルト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778414B2 (ja) ベルト装置、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292474B2 (ja) ベルト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07179663B (zh) 带装置、转印装置、中间转印装置及其图像形成装置
JP5266776B2 (ja) ベルト寄り補正装置並びにベルト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US8515322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P3081992A1 (en) Belt device, transfer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048809B2 (ja) ベルト制御装置、ローラ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95730A (ja) ベルト駆動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058651A (ja) ベルト制御装置、ベルト装置、中間転写装置、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061889A (ja) ベルト装置、転写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360621B2 (ja) ベルト装置、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60101B2 (ja) ベルト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219483A (ja) 二次転写機構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107459A (ja) ベルトユニット及び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156874A (ja) ベルト制御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0154287A (ja) ベルト装置、ベルト寄り制御装置、ローラ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26856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