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178937A - 闪蒸器及空调系统 - Google Patents

闪蒸器及空调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178937A
CN107178937A CN201710527565.9A CN201710527565A CN107178937A CN 107178937 A CN107178937 A CN 107178937A CN 201710527565 A CN201710527565 A CN 201710527565A CN 107178937 A CN107178937 A CN 10717893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nt
mouthful
group
cylinder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52756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178937B (zh
Inventor
刘国虬
曾昭顺
杜顺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Midea Group Wuhan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Midea Group Wuhan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Midea Group Wuhan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527565.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178937B/zh
Publication of CN1071789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789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1789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7893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3/00Arrangements for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gases or liquids; Arrangements for vaporising the residuum of liquid refrigerant, e.g. by hea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闪蒸器及空调系统,闪蒸器包括筒体、第一冷媒管和第二冷媒管。第一冷媒管和第二冷媒管均伸入收容腔内。第一冷媒管形成有位于收容腔外的第一冷媒口,第一冷媒管的侧壁开设有位于收容腔内的多个第二冷媒口,第二冷媒口连通收容腔及第一冷媒口。第二冷媒管的侧壁开设有位于收容腔内的多个第三冷媒口,第二冷媒管还形成有位于收容腔外的第四冷媒口,第三冷媒口连通收容腔及第四冷媒口。最靠近筒体的底端的第二冷媒口与最靠近筒体的底端的第三冷媒口平齐。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闪蒸器及空调系统中,收容腔内的冷媒可以通畅地从第二冷媒口流出收容腔或从第三冷媒口流出收容腔,避免收容腔内的冷媒堆积。

Description

闪蒸器及空调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家用电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闪蒸器及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中,空调系统可以通过闪蒸器对向压缩机回流的冷媒实现气液分离,然而,现有的闪蒸器内的冷媒流通不畅。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闪蒸器及一种空调系统。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闪蒸器包括筒体、第一冷媒管和第二冷媒管。第一冷媒管和第二冷媒管均伸入所述收容腔内。所述第一冷媒管形成有位于所述收容腔外的第一冷媒口,所述第一冷媒管的侧壁开设有位于所述收容腔内的多个第二冷媒口,所述第二冷媒口连通所述收容腔及所述第一冷媒口。所述第二冷媒管的侧壁开设有位于所述收容腔内的多个第三冷媒口,所述第二冷媒管形成有位于所述收容腔外的第四冷媒口,所述第三冷媒口连通所述收容腔及所述第四冷媒口。最靠近所述筒体的底端的所述第二冷媒口与最靠近所述筒体的底端的所述第三冷媒口平齐。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冷媒管及所述第二冷媒管均从所述筒体的底端伸入所述收容腔内,所述第一冷媒管的轴向与所述筒体的轴向平行或重合,所述第二冷媒管的轴向与所述筒体的轴向平行或重合;
所述多个第二冷媒口分为多组,多组所述第二冷媒口沿所述第一冷媒管的轴向间隔设置;
所述多个第三冷媒口分为多组,多组第三冷媒口沿第二冷媒管的轴向间隔设置。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沿所述筒体的底端向所述筒体的顶端的方向,每组所述第二冷媒口的尺寸逐渐减小,每组所述第三冷媒口的尺寸逐渐减小。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
所述第二冷媒口及所述第三冷媒口均呈圆形,在相邻的两组所述第二冷媒口中,其中一组所述第二冷媒口中的一个所述第二冷媒口与另外一个组所述第二冷媒口中的一个所述第二冷媒口满足:
dn-1=(1.1~1.5)dn,n≥2,
其中,n代表沿所述筒体的底端向所述筒体的顶端的方向,每组所述第二冷媒口的排序号;
dn-1代表第n-1组所述第二冷媒口中的一个所述第二冷媒口的直径;
dn代表第n组所述第二冷媒口中的一个所述第二冷媒口的直径;
在相邻的两组所述第三冷媒口中,其中一组所述第三冷媒口中的一个所述第三冷媒口与另外一个组所述第三冷媒口中的一个所述第三冷媒口满足:
qk-1=(1.1~1.5)qk,k≥2,
其中,k代表沿所述筒体的底端向所述筒体的顶端的方向,每组所述第三冷媒口的排序号;
qk-1代表第k-1组所述第三冷媒口中的一个所述第三冷媒口的直径;
qk代表第k组所述第三冷媒口中的一个所述第三冷媒口的直径。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
所述第一冷媒管及所述第二冷媒管均为圆管,所述第一冷媒口形成于所述第一冷媒管的端部,所述第四冷媒口形成于所述第二冷媒管的端部;
每组所述第二冷媒口的数量为多个,同一组的多个所述第二冷媒口沿所述第一冷媒管的周向间隔分布;每组所述第三冷媒口的数量为多个,同一组的多个所述第三冷媒口沿所述第二冷媒管的周向间隔分布;
所述第一冷媒管满足:
其中,D1为所述第一冷媒口的直径,N1为同一组的所述第二冷媒口的数量,,n-1代表沿所述筒体的底端向所述筒体的顶端的方向,每组所述第二冷媒口的排序号;
所述第二冷媒管满足:
其中,D2为所述第四冷媒口的直径,N2为同一组的所述第三冷媒口的数量,k代表沿所述筒体的底端向所述筒体的顶端的方向,每组所述第三冷媒口的排序号。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沿所述筒体的底端向所述筒体的顶端的方向,相邻的两组所述第二冷媒口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相邻的两组所述第三冷媒口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沿所述筒体的底端向所述筒体的顶端的方向,相邻的两组所述第二冷媒口之间的距离满足:
Hn-1=(0.5~0.9)Hn,n≥2;
其中,n代表沿所述筒体的底端向所述筒体的顶端的方向,每组所述第二冷媒口的排序号;
Hn-1代表第n组所述第二冷媒口与第n-1组所述第二冷媒口之间的距离;
Hn代表第n+1组所述第二冷媒口与第n组所述第二冷媒口之间的距离。
相邻的两组所述第三冷媒口之间的距离满足:
Tk-1=(0.5~0.9)Tk,k≥2;
其中,k代表沿所述筒体的底端向所述筒体的顶端的方向,每组所述第三冷媒口的排序号;
Tk-1代表第k组所述第三冷媒口与第k-1组所述第三冷媒口之间的距离;
Tk代表第k+1组所述第三冷媒口与第k组所述第三冷媒口之间的距离。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冷媒管及所述第二冷媒管均为圆管,所述第一冷媒口形成于所述第一冷媒管的端部,所述第四冷媒口形成于所述第二冷媒管的端部;
每组所述第二冷媒口的数量为多个,同一组的多个所述第二冷媒口沿所述第一冷媒管的周向间隔分布;每组所述第三冷媒口的数量为多个,同一组的多个所述第三冷媒口沿所述第二冷媒管的周向间隔分布;所述第二冷媒口及所述第三冷媒口均呈圆形;
所述第一冷媒管满足:
1/4πD1 2≤N1/4πd2
其中,D1为所述第一冷媒口的直径,N1为同一组的所述第二冷媒口的数量,d为所述第二冷媒口的直径;
所述第二冷媒管满足:
1/4πD2 2≤N2/4πq2
其中,D2为所述第四冷媒口的直径,N2为同一组的所述第三冷媒口的数量,q为所述第三冷媒口的直径。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闪蒸器包括伸入所述收容腔内的出气管,所述出气管形成有位于所述收容腔外的出气口,所述出气管的侧壁开设有位于所述收容腔内的多组进气孔,所述多组进气孔沿所述出气管的轴向间隔分布,每组所述进气孔连通所述出气口及所述收容腔。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和以上任一实施方式的闪蒸器。所述闪蒸器与所述压缩机连接。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闪蒸器及空调系统中,由于最靠近所述筒体的底端的所述第二冷媒口与最靠近所述筒体的底端的所述第三冷媒口平齐,使得收容腔内的冷媒可以通畅地从第二冷媒口流出收容腔或从第三冷媒口流出收容腔,避免收容腔内的冷媒堆积。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闪蒸器的剖面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闪蒸器的另一个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闪蒸器的又一个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在制冷模式时的流路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在制热模式时的流路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闪蒸器100;
筒体10、收容腔11、筒体10的底端12、筒体10的侧壁13、筒体10的顶端14、穿孔15;
第一冷媒管20、第一冷媒口21、第二冷媒口22;
第二冷媒管30、第三冷媒口32、第四冷媒口33;
出气管40、出气口41、出气管40的侧壁42、进气孔43;
空调系统200;
压缩机210、吸气口211、排气口212、补气口213;
四通阀220、第一阀口221、第二阀口222、第三阀口223、第四阀口224;
室外换热器230、室外换热器230的第一端口231、室外换热器230的第二端口232;
室内换热器240、室内换热器240的第一端口241、
第一节流元件250、第一节流元件250的第一端口251、第一节流元件250的第二端口252;
第二节流元件260、第二节流元件260的第一端口261、第二节流元件260的第二端口26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发明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发明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发明。此外,本发明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发明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请参阅图1及图2,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闪蒸器100包括筒体10、第一冷媒管20、第二冷媒管30和出气管40。第一冷媒管20、第二冷媒管30和出气管40均伸入筒体10内。
筒体10形成有收容腔11。第一冷媒管20、第二冷媒管30和出气管40均伸入收容腔11内。筒体10例如可以使用铜等耐腐蚀的材料制成。较佳地,筒体10呈圆筒形。当然,筒体10也可以呈方筒形等其他形状。
可以理解,筒体10形成有供出气管40、第一冷媒管20和第二冷媒管30伸入收容腔11内的穿孔15。穿孔15的周围均与出气管40、第一冷媒管20和第二冷媒管30密封以防止筒体10内的冷媒泄露。
第一冷媒管20例如由铜等耐腐蚀的材料制成。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冷媒管20呈圆管形。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冷媒管20可以呈方管形等其他形状。
第一冷媒管20从筒体10的底端12伸入收容腔11内,较佳地,第一冷媒管20的轴向与筒体10的轴向平行或重合。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冷媒管20的轴向与筒体10的轴向平行。
第一冷媒管20形成有第一冷媒口21和多个第二冷媒口22。第一冷媒口21位于收容腔11外,第二冷媒口22位于收容腔11内。当第一冷媒管20为圆管时,第一冷媒口21形成于第一冷媒管20的端部。第二冷媒口22连通收容腔11及第一冷媒口21。
气液两态的冷媒从第一冷媒口21经过第二冷媒口22进入收容腔11内后,气态的冷媒从液态的冷媒中分离出来。液态的冷媒位于筒体10的底部,气态的冷媒位于筒体10的顶部。
第二冷媒口22开设在第一冷媒管20的侧壁,第二冷媒口22分为多组,多组第二冷媒口22沿第一冷媒管20的轴向间隔设置。在图1的示例中,多组第二冷媒口22沿第一冷媒管20的轴向均匀间隔设置。也即是说,每相邻两组的第二冷媒口22之间的间距相等。多组第二冷媒口22可以使得冷媒可以快速地进入收容腔11内。
本实施方式中,每组第二冷媒口22的数量为多个,同一组的多个第二冷媒口22沿第一冷媒管20的周向间隔设置。较佳地,同一组的多个第二冷媒口22沿第一冷媒管20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每组第二冷媒口22的数量可为单个。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冷媒口22呈圆形。
在图1及图2的示例中,全部的第二冷媒口22的直径均相等。
在图3的示例中,沿筒体10的底端12向筒体10的顶端14的方向(如图1从下至上的方向),每组第二冷媒口22的尺寸逐渐减小。
在相邻的两组第二冷媒口22中,其中一组第二冷媒口22中的一个第二冷媒口22与另外一个组第二冷媒口22中的一个第二冷媒口22满足:
dn-1=(1.1~1.5)dn,n≥2,
其中,n代表沿筒体10的底端12向筒体10的顶端14的方向,每组第二冷媒口22的排序号,例如,第一组第二冷媒口22的排序号n-1=1,第二组第二冷媒口22的排序号n=2;
dn-1代表第n-1组第二冷媒口22中的一个第二冷媒口22的直径;
dn代表第n组第二冷媒口22中的一个第二冷媒口22的直径。
例如,当第二冷媒口22分为5组时,在相邻的两组第二冷媒口22中,其中一组第二冷媒口22中的一个第二冷媒口22与另外一个组第二冷媒口22中的一个第二冷媒口22满足:
d1=(1.1~1.5)d2,d2=(1.1~1.5)d3,d3=(1.1~1.5)d4,d4=(1.1~1.5)d5
进一步地,图3的示例中的第一冷媒管20满足:
其中,n-1代表沿筒体10的底端12向筒体10的顶端14的方向,每组所述第二冷媒口22的排序号,D1为第一冷媒口21的直径,N1为同一组的第二冷媒口22的数量。
例如,当第二冷媒口22分为5组时,n=6,第一冷媒管20满足:
1/4πD1 2≤N1/4π(d1 2+d2 2+d3 2+d4 2+d5 2)。
在图4的示例中,全部的第二冷媒口22的直径d均相等。沿筒体10的底端12向筒体10的顶端14的方向,相邻的两组第二冷媒口22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并且相邻的两组第二冷媒口22之间的距离满足:
Hn-1=(0.5~0.9)Hn,n≥2;
其中,n代表沿筒体10的底端12向筒体10的顶端14的方向,每组第二冷媒口22的排序号;
Hn-1代表第n组第二冷媒口22与第n-1组第二冷媒口22之间的距离;
Hn代表第n+1组第二冷媒口22与第n组第二冷媒口22之间的距离。
例如,当第二冷媒口22分为7组时,相邻的两组第二冷媒口22之间的距离满足,H1=(0.5~0.9)H2,H2=(0.5~0.9)H3,H3=(0.5~0.9)H4,H4=(0.5~0.9)H5,H5=(0.5~0.9)H6
进一步地,第一冷媒管20满足:
1/4πD1 2≤N1/4πd2
其中,D1为第一冷媒口21的直径,N1为同一组的第二冷媒口22的数量,d为第二冷媒口22的直径。
第二冷媒管30例如由铜等耐腐蚀的材料制成。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冷媒管30呈圆管形。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冷媒管30可以呈方筒形等其他形状。
第二冷媒管30从筒体10的底端12伸入收容内,较佳地,第二冷媒管30的轴向与筒体10的轴向平行或重合。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冷媒管30的轴向与筒体10的轴向平行。
第二冷媒管30形成有第三冷媒口32和第四冷媒口33。第三冷媒口32位于收容腔11内。第四冷媒口33位于收容腔11外。当第二冷媒管30为圆管时,第四冷媒口33形成于第二冷媒管30的端部。第三冷媒口32连通收容腔11及第四冷媒口33。如此,筒体10内的液态冷媒可以从第三冷媒口32进入第二冷媒管30内后从第四冷媒口33排出到收容腔11外。
本实施方式中,第三冷媒口3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三冷媒口32沿第二冷媒管30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冷媒可以从第一冷媒口21流入收容腔11内,然后依次经过第二冷媒口22、第三冷媒口32及第四冷媒口33后流出至收容腔11外。冷媒也可以从第四冷媒口33流入收容腔11内,然后依次经过第三冷媒口32、第二冷媒口22及第一冷媒口21后流出至收容腔11外。
第三冷媒口32开设在第二冷媒管30的侧壁,第三冷媒口32分为多组,多组第三冷媒口32沿第二冷媒管30的轴向间隔设置。在图1的示例中,多组第三冷媒口32沿第二冷媒管30的轴向均匀间隔设置。也即是说,每相邻两组的第第三冷媒口32之间的间距相等。多组第三冷媒口32可以使得冷媒可以快速地进入收容腔11内。
本实施方式中,每组第三冷媒口32的数量为多个,同一组的多个第三冷媒口32沿第二冷媒管30的周向间隔设置。较佳地,同一组的多个第三冷媒口32沿第二冷媒管30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每组第三冷媒口32的数量可为单个。本实施方式中,第三冷媒口32呈圆形。
本实施方式中,最靠近筒体10的底端12的第二冷媒口22与最靠近筒体10的底端12的第三冷媒口32平齐。这样使得收容腔11内的冷媒可以通畅地从第二冷媒口22或第三冷媒口32流出收容腔11,避免收容腔11内的冷媒堆积。
在本发明实施方式中,平齐指的是,在闪蒸器100正常工作时,最靠近筒体10的底端12的第二冷媒口22与最靠近筒体10的底端12的第三冷媒口32位于同一水平高度。
在图1的示例中,全部的第三冷媒口32的直径均相等。
在图3的示例中,沿筒体10的底端12向筒体10的顶端14的方向,每组第三冷媒口32的尺寸逐渐减小,
在相邻的两组第三冷媒口33中,其中一组第三冷媒口33中的一个第二冷媒口33与另外一个组第三冷媒口33中的一个第三冷媒口33满足:
qk-1=(1.1~1.5)qk,k≥2。
其中,k代表沿筒体10的底端12向筒体10的顶端14的方向,每组第三冷媒口33的排序号;
qk-1代表第k-1组第三冷媒口33中的一个第三冷媒口33的直径;
qk代表第k组第三冷媒口33中的一个第三冷媒口33的直径。
例如,当第三冷媒口33分为5组时,在相邻的两组第三冷媒口33中,其中一组第三冷媒口33中的一个第三冷媒口33与另外一个组第三冷媒口33中的一个第三冷媒口33满足:
q1=(1.1~1.5)q2,q2=(1.1~1.5)q3,q3=(1.1~1.5)q4,q4=(1.1~1.5)q5
进一步地,图3的示例中的第二冷媒管30满足:
其中,D2为第四冷媒口33的直径,N2为同一组的第三冷媒口32的数量,k-1代表沿筒体10的底端12向筒体10的顶端14的方向,每组第三冷媒口32的排序号。
例如,当第三冷媒口33分为5组时,k=6,第二冷媒管30满足:
1/4πD2 2≤N2/4π(q1 2+q2 2+q3 2+q4 2+q5 2)。
在图4的示例中,全部的第三冷媒口32的直径q均相等。沿筒体10的底端12向筒体10的顶端14的方向,相邻的两组第三冷媒口32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并且相邻的两组第三冷媒口32之间的距离满足:
Tk-1=(0.5~0.9)Tk,k≥2;
其中,k代表沿筒体10的底端12向筒体10的顶端14的方向,每组第三冷媒口33的排序号;
Tk-1代表第k组第三冷媒口33与第k-1组第三冷媒口33之间的距离;
Tk代表第k+1组第三冷媒口33与第k组第三冷媒口33之间的距离。
例如,当第三冷媒口33分为7组时,相邻的两组第三冷媒口33之间的距离满足,T1=(0.5~0.9)T2,T2=(0.5~0.9)T3,T3=(0.5~0.9)T4,T4=(0.5~0.9)T5,T5=(0.5~0.9)T6
进一步地,第二冷媒管30满足:
1/4πD2 2≤N2/4πq2
其中,D2为第四冷媒口33的直径,N2为同一组的第三冷媒口32的数量,q为第三冷媒口32的直径。
请再次参阅图1,出气管40呈圆管形,出气管40例如由铜等耐腐蚀的材料制成。出气管40从筒体10的顶端14伸入收容腔11内。如此,位于筒体10顶部的气体可以进入出气管40内以流出收容腔11。较佳地,出气管40的轴向与筒体10的轴向平行或重合设置以使得出气管40容易地伸入收容腔11内。出气管40伸入收容腔11内的深度P1为收容腔11的深度P2的1/3-1/2。这样有利于收容腔11内的气体进入出气管40内。
出气管40形成有出气口41,出气口41位于收容腔11外。出气管40的侧壁42开设有多组进气孔43,多组进气孔43位于收容腔11内,多组进气孔43沿出气管40的轴向间隔分布,每组进气孔43连通出气口41及收容腔11。这样使得收容腔11内的气体(气态冷媒)可以快速地流出收容腔11,以减小收容腔11的气压,从而提高了闪蒸器100气液分离的效果。
具体地,多组进气孔43可以增大收容腔11内的气体进入出气管40的面积,从而可以增大进入出气管40内的气体的流量,随着收容腔11内的气体流出,收容腔11内的气压减小,位于收容腔11内的冷媒液体中的气体会分离到冷媒液体外,从而提高了闪蒸器100气液分离的效果。
为了便于出气管40制造,较佳地,多组进气孔43沿出气管40的轴向均匀间隔分布。也即是说,任意相邻的两组进气孔43之间的距离相等。
本实施方式中,进气孔43呈圆形,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进气孔43可以呈多边形或扇形或方形等形状。
本实施方式中,每组进气孔43的数量为多个,同一组的多个进气孔43沿出气管40的周向间隔分布。较佳地,同一组的多个进气孔43沿出气管40的周向均匀间隔分布。如此,出气管40上可以开设形成更多的进气孔43以增加收容腔11内的气体进入出气管40的流量。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每组进气孔43的数量可为单个。
请参阅图5和6,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200包括压缩机210和以上实施方式的闪蒸器100。闪蒸器100的出气口41与压缩机210连通。
具体地,空调系统200还包括四通阀220、室外换热器230、室内换热器240、第一节流元件250和第二节流元件260。压缩机210形成有吸气口211、排气口212和补气口213。四通阀220包括第一阀口221、第二阀口222、第三阀口223和第四阀口224。
其中,排气口212连接第一阀口221,第二阀口222连接室外换热器230的第一端口231,室外换热器230的第二端口232连接第一节流元件250的第一端口251,第一节流元件250的第二端口252连接第一冷媒口21,第四冷媒口33连接第二节流元件260的第一端口261,第二节流元件260的第二端口262连接室内换热器240的第一端口241,室内换热器240的第二端口242连接四通阀220的第三阀口223,四通阀220的第四阀口224连接吸气口211。补气口213连接出气口41。
如图5所示,当空调系统200为制冷模式时,四通阀220的第一阀口221与第二阀口222导通且第四阀口224和第三阀口223导通。
冷媒的流向如下:从压缩机210的排气口212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经四通阀220的第一阀口221和第二阀口222进入到室外换热器230中冷凝,冷媒在室外换热器230中与室外环境进行换热后从室外换热器230的第二端口232排出,然后排出的液相冷媒经过第一节流元件250的节流降压,节流后的气液两相冷媒从第一冷媒口21进入闪蒸器100,并在闪蒸器100内进行气液分离。从闪蒸器100中分离出的气态冷媒从出气口41流经补气口213回到压缩机210中,经过压缩后从压缩机210的排气口212排出继续进行循环。
从闪蒸器100中分离出的液态冷媒从第四冷媒口33流出,然后冷媒经过第二节流元件260的节流降压后进入到室内换热器240中,冷媒在室内换热器240中与室内环境进行换热发生相变,并对室内环境进行制冷,使用户获得制冷温度,从室内换热器240排出的气相冷媒经过四通阀220的第三阀口223和第四阀口224,再从吸气口211进入压缩机210中,完成制冷循环。
如图6所示,当空调系统200为制热模式时,四通阀220的第一阀口221和第三阀口223导通且第四阀口224与第二阀口222导通。
冷媒的流向如下:从压缩机210的排气口212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经过四通阀220的第一阀口221和第三阀口223进入室内换热器240中,室内换热器240中的高温高压的冷媒与室内环境进行相变换热,以对室内环境进行制热,从室内换热器240排出的液相冷媒经过第二节流元件260进行第一次节流,节流后的气液两相混合冷媒进入到闪蒸器100中,闪蒸器100对冷媒进行气液分离。
从闪蒸器100中分离出的汽态冷媒从出气口41流经补气口213回到压缩机210中,经过压缩后从压缩机210的排气口212排出继续进行循环。从闪蒸器100中分离出的液态冷媒从第一冷媒口21流出,经第一节流元件250二次节流降压后进入到室外换热器230中,室外换热器230中的冷媒蒸发换热之后,经四通阀220的第二阀口222和第四阀口224,从吸气口211进入压缩机210中,完成制热循环。
综上,闪蒸器100包括筒体10、第一冷媒管20和第二冷媒管30。筒体10形成有收容腔11。第一冷媒管20和第二冷媒管30均伸入收容腔11内。
第一冷媒管20形成有第一冷媒口21和多个第二冷媒口22。第一冷媒口21位于收容腔11外,第二冷媒口22位于收容腔11内。第二冷媒口22连通收容腔11及第一冷媒口21。第二冷媒口22开设在第一冷媒管20的侧壁。
第二冷媒管30形成有第三冷媒口32和第四冷媒口33。第三冷媒口32位于收容腔11内。第四冷媒口33位于收容腔11外。第三冷媒口32连通收容腔11及第四冷媒口33。第三冷媒口32开设在第二冷媒管30的侧壁。
最靠近筒体10的底端12的第二冷媒口22与最靠近筒体10的底端12的第三冷媒口32平齐。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闪蒸器100及空调系统200中,由于最靠近筒体10的底端12的第二冷媒口22与最靠近筒体10的底端12的第三冷媒口32平齐,这样使得收容腔11内的冷媒可以通畅地从第二冷媒口22或第三冷媒口32流出收容腔11,避免收容腔11内的冷媒堆积。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方式”、“某些实施方式”、“示意性实施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所述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闪蒸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筒体,所述筒体形成有收容腔;和
均伸入所述收容腔内的第一冷媒管及第二冷媒管,所述第一冷媒管形成有位于所述收容腔外的第一冷媒口,所述第一冷媒管的侧壁开设有位于所述收容腔内的多个第二冷媒口,所述第二冷媒口连通所述收容腔及所述第一冷媒口;
所述第二冷媒管的侧壁开设有位于所述收容腔内的多个第三冷媒口,所述第二冷媒管形成有位于所述收容腔外的第四冷媒口,所述第三冷媒口连通所述收容腔及所述第四冷媒口;
最靠近所述筒体的底端的所述第二冷媒口与最靠近所述筒体的底端的所述第三冷媒口平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闪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媒管及所述第二冷媒管均从所述筒体的底端伸入所述收容腔内,所述第一冷媒管的轴向与所述筒体的轴向平行或重合,所述第二冷媒管的轴向与所述筒体的轴向平行或重合;
所述多个第二冷媒口分为多组,多组所述第二冷媒口沿所述第一冷媒管的轴向间隔设置;
所述多个第三冷媒口分为多组,多组所述第三冷媒口沿所述第二冷媒管的轴向间隔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闪蒸器,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筒体的底端向所述筒体的顶端的方向,每组所述第二冷媒口的尺寸逐渐减小,每组所述第三冷媒口的尺寸逐渐减小。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闪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冷媒口及所述第三冷媒口均呈圆形,在相邻的两组所述第二冷媒口中,其中一组所述第二冷媒口中的一个所述第二冷媒口与另外一个组所述第二冷媒口中的一个所述第二冷媒口满足:
dn-1=(1.1~1.5)dn,n≥2,
其中,n代表沿所述筒体的底端向所述筒体的顶端的方向,每组所述第二冷媒口的排序号;
dn-1代表第n-1组所述第二冷媒口中的一个所述第二冷媒口的直径;
dn代表第n组所述第二冷媒口中的一个所述第二冷媒口的直径;
在相邻的两组所述第三冷媒口中,其中一组所述第三冷媒口中的一个所述第三冷媒口与另外一个组所述第三冷媒口中的一个所述第三冷媒口满足:
qk-1=(1.1~1.5)qk,k≥2,
其中,k代表沿所述筒体的底端向所述筒体的顶端的方向,每组所述第三冷媒口的排序号;
qk-1代表第k-1组所述第三冷媒口中的一个所述第三冷媒口的直径;
qk代表第k组所述第三冷媒口中的一个所述第三冷媒口的直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闪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媒管及所述第二冷媒管均为圆管,所述第一冷媒口形成于所述第一冷媒管的端部,所述第四冷媒口形成于所述第二冷媒管的端部;
每组所述第二冷媒口的数量为多个,同一组的多个所述第二冷媒口沿所述第一冷媒管的周向间隔分布;每组所述第三冷媒口的数量为多个,同一组的多个所述第三冷媒口沿所述第二冷媒管的周向间隔分布;
所述第一冷媒管满足:
<mrow> <mn>1</mn> <mo>/</mo> <mn>4</mn> <msup> <msub> <mi>&amp;pi;D</mi> <mn>1</mn> </msub> <mn>2</mn> </msup> <mo>&amp;le;</mo> <msub> <mi>N</mi> <mn>1</mn> </msub> <mo>/</mo> <mn>4</mn> <mi>&amp;pi;</mi> <mrow> <mo>(</mo> <munderover> <mo>&amp;Sigma;</mo> <mn>2</mn> <mrow> <mi>n</mi> <mo>-</mo> <mn>1</mn> </mrow> </munderover> <msup> <msub> <mi>d</mi> <mrow> <mi>n</mi> <mo>-</mo> <mn>1</mn> </mrow> </msub> <mn>2</mn> </msup> <mo>)</mo> </mrow> <mo>,</mo> </mrow>
其中,D1为所述第一冷媒口的直径,N1为同一组的所述第二冷媒口的数量,n-1代表沿所述筒体的底端向所述筒体的顶端的方向,每组所述第二冷媒口的排序号;
所述第二冷媒管满足:
<mrow> <mn>1</mn> <mo>/</mo> <mn>4</mn> <msup> <msub> <mi>&amp;pi;D</mi> <mn>2</mn> </msub> <mn>2</mn> </msup> <mo>&amp;le;</mo> <msub> <mi>N</mi> <mn>2</mn> </msub> <mo>/</mo> <mn>4</mn> <mi>&amp;pi;</mi> <mrow> <mo>(</mo> <munderover> <mo>&amp;Sigma;</mo> <mn>2</mn> <mrow> <mi>k</mi> <mo>-</mo> <mn>1</mn> </mrow> </munderover> <msup> <msub> <mi>q</mi> <mrow> <mi>k</mi> <mo>-</mo> <mn>1</mn> </mrow> </msub> <mn>2</mn> </msup> <mo>)</mo> </mrow> <mo>,</mo> </mrow>
其中,D2为所述第四冷媒口的直径,N2为同一组的所述第三冷媒口的数量,k-1代表沿所述筒体的底端向所述筒体的顶端的方向,每组所述第三冷媒口的排序号。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闪蒸器,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筒体的底端向所述筒体的顶端的方向,相邻的两组所述第二冷媒口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相邻的两组所述第三冷媒口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闪蒸器,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筒体的底端向所述筒体的顶端的方向,相邻的两组所述第二冷媒口之间的距离满足:
Hn-1=(0.5~0.9)Hn,n≥2;
其中,n代表沿所述筒体的底端向所述筒体的顶端的方向,每组所述第二冷媒口的排序号;
Hn-1代表第n组所述第二冷媒口与第n-1组所述第二冷媒口之间的距离;
Hn代表第n+1组所述第二冷媒口与第n组所述第二冷媒口之间的距离。
相邻的两组所述第三冷媒口之间的距离满足:
Tk-1=(0.5~0.9)Tk,k≥2;
其中,k代表沿所述筒体的底端向所述筒体的顶端的方向,每组所述第三冷媒口的排序号;
Tk-1代表第k组所述第三冷媒口与第k-1组所述第三冷媒口之间的距离;
Tk代表第k+1组所述第三冷媒口与第k组所述第三冷媒口之间的距离。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闪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媒管及所述第二冷媒管均为圆管,所述第一冷媒口形成于所述第一冷媒管的端部,所述第四冷媒口形成于所述第二冷媒管的端部;
每组所述第二冷媒口的数量为多个,同一组的多个所述第二冷媒口沿所述第一冷媒管的周向间隔分布;每组所述第三冷媒口的数量为多个,同一组的多个所述第三冷媒口沿所述第二冷媒管的周向间隔分布;所述第二冷媒口及所述第三冷媒口均呈圆形;
所述第一冷媒管满足:
1/4πD1 2≤N1/4πd2
其中,D1为所述第一冷媒口的直径,N1为同一组的所述第二冷媒口的数量,d为所述第二冷媒口的直径;
所述第二冷媒管满足:
1/4πD2 2≤N2/4πq2
其中,D2为所述第四冷媒口的直径,N2为同一组的所述第三冷媒口的数量,q为所述第三冷媒口的直径。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闪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闪蒸器包括伸入所述收容腔内的出气管,所述出气管形成有位于所述收容腔外的出气口,所述出气管的侧壁开设有位于所述收容腔内的多组进气孔,所述多组进气孔沿所述出气管的轴向间隔分布,每组所述进气孔连通所述出气口及所述收容腔。
10.一种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缩机;和
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闪蒸器,所述闪蒸器与所述压缩机连接。
CN201710527565.9A 2017-06-30 2017-06-30 闪蒸器及空调系统 Active CN10717893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527565.9A CN107178937B (zh) 2017-06-30 2017-06-30 闪蒸器及空调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527565.9A CN107178937B (zh) 2017-06-30 2017-06-30 闪蒸器及空调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178937A true CN107178937A (zh) 2017-09-19
CN107178937B CN107178937B (zh) 2022-11-08

Family

ID=598455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527565.9A Active CN107178937B (zh) 2017-06-30 2017-06-30 闪蒸器及空调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178937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08545A (zh) * 2019-09-29 2019-12-24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6718A (ja) * 1992-07-08 1994-02-04 Nippondenso Co Ltd 冷凍サイクル
JP2005164209A (ja) * 2003-12-05 2005-06-23 Denso Corp ヒ―トポンプ給湯装置
US20050279128A1 (en) * 2004-06-18 2005-12-22 Sanyo Electric Co., Ltd. Refrigerating machine and intermediate-pressure receiver
CN204176743U (zh) * 2014-06-19 2015-02-25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
CN205425552U (zh) * 2015-08-21 2016-08-03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闪蒸器及空调器
CN206037509U (zh) * 2016-08-24 2017-03-22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闪蒸器及具有其的制冷装置
CN206959402U (zh) * 2017-06-30 2018-02-02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闪蒸器及空调系统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6718A (ja) * 1992-07-08 1994-02-04 Nippondenso Co Ltd 冷凍サイクル
JP2005164209A (ja) * 2003-12-05 2005-06-23 Denso Corp ヒ―トポンプ給湯装置
US20050279128A1 (en) * 2004-06-18 2005-12-22 Sanyo Electric Co., Ltd. Refrigerating machine and intermediate-pressure receiver
CN204176743U (zh) * 2014-06-19 2015-02-25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
CN205425552U (zh) * 2015-08-21 2016-08-03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闪蒸器及空调器
CN206037509U (zh) * 2016-08-24 2017-03-22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闪蒸器及具有其的制冷装置
CN206959402U (zh) * 2017-06-30 2018-02-02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闪蒸器及空调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08545A (zh) * 2019-09-29 2019-12-24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178937B (zh) 2022-11-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905358U (zh) 换热器和具有其的换热器组件及制冷设备
CN205843415U (zh) 换热装置和具有它的制冷设备
CN102003842A (zh) 蒸发器和具有它的制冷系统
CN203758089U (zh)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及应用该微通道换热器的空调器
CN107270573A (zh) 空调系统
CN107178937A (zh) 闪蒸器及空调系统
CN206959402U (zh) 闪蒸器及空调系统
CN206959403U (zh) 闪蒸器及空调系统
CN107166825A (zh) 闪蒸器及空调系统
CN102455090A (zh) 一种过冷冷凝器
CN206959401U (zh) 闪蒸器及空调系统
CN206959382U (zh) 空调系统
CN108489152A (zh) 换热器、换热设备及换热系统
CN205747598U (zh) 换热装置及空调器、热泵
US10352587B2 (en) Water heater distribution tube
CN106168421B (zh) 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6123387B (zh) 一种蒸发前置气液分离装置的微通道热泵回路
CN207066221U (zh) 分配器、换热器组件和空调器
CN107152811A (zh) 空调系统及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CN207299261U (zh) 空调室外机及空调系统
JP2011144968A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6839529A (zh) 蒸发器流路结构、蒸发器、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6871496A (zh) 室内换热器和空调器
CN208296377U (zh) 换热器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9000490B (zh) 套管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