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172352A - 对焦控制方法、装置、计算机可存储介质和移动终端 - Google Patents

对焦控制方法、装置、计算机可存储介质和移动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172352A
CN107172352A CN201710458412.3A CN201710458412A CN107172352A CN 107172352 A CN107172352 A CN 107172352A CN 201710458412 A CN201710458412 A CN 201710458412A CN 107172352 A CN107172352 A CN 10717235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uman face
face region
lens
path
foc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45841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172352B (zh
Inventor
李小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458412.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172352B/zh
Publication of CN1071723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72352A/zh
Priority to PCT/CN2018/090624 priority patent/WO2018228329A1/zh
Priority to EP18817466.8A priority patent/EP3641297A4/en
Priority to US16/714,507 priority patent/US10951808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1723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7235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40/00Recognition of biometric, human-related or animal-related patterns in image or video data
    • G06V40/10Human or animal bodies, e.g. vehicle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Body parts, e.g. hands
    • G06V40/16Human faces, e.g. facial parts, sketches or expressions
    • G06V40/161Detection; Localisation; Normalis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10/00Arrangements for 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10/20Image preprocessing
    • G06V10/25Determination of region of interest [ROI] or a volume of interest [VO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1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ased on recognised objects
    • H04N23/611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ased on recognised objects where the recognised objects include parts of the human bod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2Control of parameters via user interfa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04N23/675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comprising setting of focusing reg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Automatic Focus Adjust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焦控制方法、装置、计算机可存储介质和移动终端。对焦控制方法,用于控制成像设备,所述成像设备包括透镜和用于驱动所述透镜沿光轴在近焦位置和远焦位置之间移动以实现对焦的马达,所述其特征在于,包括:进入拍照预览模式,识别预览窗口中是否存在人脸区域;当存在的所述人脸区域的面积小于预设值时,获取与所述人脸区域相匹配的所述透镜的预设行程路径;所述预设行程路径的起点为第一位置,所述预设行程路径的终点为靠近所述远焦位置的第二位置,所述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不重合;根据所述预设行程路径,控制马达驱动透镜沿光轴在所述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以完成对所述人脸区域的对焦。

Description

对焦控制方法、装置、计算机可存储介质和移动终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对焦控制方法、装置、计算机可存储介质和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终端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移动终端拍照功能使用越来越频繁,对人物拍照也越来越多,商城、景点、名胜古迹随处可见合影和自拍的人群,所以目前移动终端的拍照都支持人脸对焦功能,人脸对焦是以人脸检测的区域为主来触发对焦,就相当于人脸为最佳清晰点的实现对焦拍照。
但是当拍摄对象距离移动终端比较远(两到三米)时,移动终端检测到的人脸区域会比较小,其对焦区域也会相应较小。在对焦的过程中,其对焦区域所计算的聚焦值(FocusValue,FV)会比价平坦,没有比较强的下降趋势,在寻焦的过程中,无法确定聚焦值的极值点,其马达就会驱动透镜移动至远焦位置移动,其远焦位置就是对焦到无穷远所对应的位置,不能精准的对拍摄对象进行对焦,使其模糊、不清晰。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对焦控制方法、装置、计算机可存储介质和移动终端,可以在对焦区域较小的情况下,实现快速对焦保证拍摄对象的清晰度。
一种对焦控制方法,用于控制成像设备,所述成像设备包括透镜和用于驱动所述透镜沿光轴在近焦位置和远焦位置之间移动以实现对焦的马达,包括:
进入拍照预览模式,识别预览窗口中是否存在人脸区域;
当存在的所述人脸区域的面积小于预设值时,获取与所述人脸区域相匹配的所述透镜的预设行程路径;所述预设行程路径的起点为第一位置,所述预设行程路径的终点为靠近所述远焦位置的第二位置,所述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不重合;
根据所述预设行程路径,控制马达驱动透镜沿光轴在所述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以完成对所述人脸区域的对焦。
上述对焦控制方法,当存在的所述人脸区域的面积小于预设值时,获取与所述人脸区域相匹配的所述透镜的预设行程路径;所述预设行程路径的起点为第一位置,所述预设行程路径的终点为靠近所述远焦位置的第二位置,所述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不重合;根据所述预设行程路径,控制马达驱动透镜沿光轴在所述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以完成对所述人脸区域的对焦。对焦的过程中,将透镜行程路径的终点设为靠近所述远焦位置的第二位置,缩小了透镜移动的行程,避免透镜移动至远焦位置,实现对人脸区域的清晰对焦。
此外,还提供一种对焦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成像设备,所述成像设备包括透镜和用于驱动所述透镜沿光轴在近焦位置和远焦位置之间移动以实现对焦的马达,包括:
识别模块,当进入拍照预览模式是,识别预览窗口中是否存在人脸区域;
获取模块,当存在的所述人脸区域的面积小于预设值时,获取与所述人脸区域相匹配的所述透镜的预设行程路径;所述预设行程路径的起点为第一位置,所述预设行程路径的终点为靠近所述远焦位置的第二位置,所述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不重合;
控制模块,根据所述预设行程路径,控制马达驱动透镜沿光轴在所述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以完成对所述人脸区域的对焦。
此外,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对焦控制方法。
此外,还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上述的对焦控制方法。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对焦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人脸区域的面积小于预设值的判断流程图;
图3为另一个实施例中对焦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对焦控制装置的结构框架图;
图5为另一个实施例中对焦控制装置的结构框架图;
图6为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的步骤的流程图;
图7为一个实施例中图像处理电路的示意图;
图8为一个实施例中终端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的步骤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可以理解,本发明所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等可在本文中用于描述各种元件,但这些元件不受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第一个元件与另一个元件区分。举例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将第一判断单元为第二判断单元,且类似地,可将第二判断单元称为第一判断单元。第一判断单元和第二判断单元两者都是判断单元。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对焦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对焦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2:进入拍照预览模式,识别预览窗口中是否存在人脸区域。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对焦控制方法是在移动终端上进行拍照的场景下实现的。当用户想要拍照时便启动移动终端的成像设备,包括透镜和用于驱动所述透镜沿光轴在近焦位置和远焦位置之间移动以实现对焦的马达。在初始状态下,透镜位于近焦位置,也即,透镜的位移量为0。在对焦的过程中,马达驱动透镜能够移动的最远位置(相对于近焦位置)即为远焦位置。当透镜处于远焦位置时,成像设备能够对焦至大于等于5米区域。该成像设备可以是前置摄像头、后置摄像头、双摄像头等。
启动移动终端的成像设备,进入拍照预览模式,通过预设的人脸识别算法,识别预览窗口中是否存在人脸区域。例如,可以采用基于几何特征的方法、局部特征分析方法(Local Face Analysis)、特征脸方法(Eigenface或PCA)、基于弹性模型的方法、神经网络方法(Neural Networks)或其他可识别人脸的方法。
步骤S104:当存在的所述人脸区域的面积小于预设值时,获取与所述人脸区域相匹配的所述透镜的预设行程路径;所述预设行程路径的起点为第一位置,所述预设行程路径的终点为靠近所述远焦位置的第二位置,所述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不重合。
同时人脸识别算法,检测到预览窗口中存在人脸区域。其中人脸区域是机器视觉、图像处理中,从被处理的图像以方框、圆、椭圆、不规则多边形等方式勾勒出需要处理的区域。在Halcon、OpenCV、Matlab等机器视觉软件上常用到各种算子(Operator)和函数来求得人脸区域(ROI),并进行图像的下一步处理。
具体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人脸区域为从被处理的图像以方框的方式勾勒出需要处理的区域。
由于人脸区域是以方框的方式勾勒出需要处理的区域,就可通过比较其人脸区域的面积与预设值的大小,当人脸区域的面积小于预设值时,获取与所述人脸区域相匹配的所述透镜的预设行程路径。其中,所述预设行程路径的起点为第一位置,所述预设行程路径的终点为靠近所述远焦位置的第二位置,所述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不重合。可以理解为,预设行程路径的直线距离为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的距离,且第二位置靠近远焦位置(第二位置与远焦位置之间有段距离,并不重合),相对于传统的对焦控制方法,缩短了透镜能够移动的行程。
在一个实施例中,其预设行程路径是用户预先存储在相应的配置文件中,当存在的所述人脸区域的面积小于预设值时,直接调用预先存储预设行程路径。
步骤S106:根据所述预设行程路径,控制马达驱动透镜沿光轴在所述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以完成对所述人脸区域的对焦。
由于拍摄对象距离成像设备2~3米时,成像设备中的透镜就会驱动到远焦位置,但是,通过上述方法,当拍摄对象距离成像设备2~3米时,其预览窗口存在的人脸区域就会小于预设值,此时根据获取的预设行程路径,将预设行程路径的终点设为靠近所述远焦位置的第二位置。当透镜位于第二位置时,其成像设备就只能对焦到2~3米左右的拍摄对象,就可以实现对拍摄对焦的准确对焦,使其清晰明了。
可选的,对所述人脸区域的进行对焦,采用方式为反差对焦(Contrast DetectionAuto Focus,CDAF)。反差对焦模式通过寻找图像聚焦值最高时对应的对焦位置以实现对焦。成像设备开始对焦时透镜逐渐移动,根据预设算法实时的计算透镜移动过程中对焦区域的聚焦值,合焦时图像帧的对焦区域的聚焦值最大(对焦区域清晰度最高)。聚焦值FV通常是对成像装置输出的图像进行处理后得出的用于表征图像清晰度的数据。一般地,对焦区域的对比度越高,图像的聚焦值越高。
上述对焦控制方法,当存在的所述人脸区域的面积小于预设值时,获取与所述人脸区域相匹配的所述透镜的预设行程路径;所述预设行程路径的起点为第一位置,所述预设行程路径的终点为靠近所述远焦位置的第二位置,所述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不重合;根据所述预设行程路径,控制马达驱动透镜沿光轴在所述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以完成对所述人脸区域的对焦。对焦的过程中,将透镜行程路径的终点设为靠近所述远焦位置的第二位置,缩小了透镜移动的行程,避免透镜移动至远焦位置,实现对人脸区域的清晰对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近焦位置的距离在预设范围内。这里所指的预设范围从零开始算起,也即,第一位置可以与近焦位置重合;也可以为近焦位置与远焦位置之间的任意一点。
当存在人脸区域时,检测人脸区域的面积,并根据人脸区域的面积选择合适的第一位置,并控制马达驱动透镜沿光轴在所述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以完成对所述人脸区域的对焦。这样可以缩短透镜移动的行程,从而减少对焦所需的时间,提升用户体验。
参考图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人脸区域的面积小于预设值的判断,包括:
步骤S202:获取所述人脸区域包括的像素点个数。
人脸区域的面积可以用人脸区域包括的像素点的个数来表征。具体地,当人脸区域为以方框的方式勾勒出需要处理的区域时,可以获取方框内的像素点的个数,例如900*900、550*550、400*400、350*350、300*300、220*220等。
步骤S204:判断所述像素点个数是否小于所述预设值。
将获取的方框内的像素点的个数与预设值进行比较。在一个实施例中,透镜位于某一位置时,方框内的像素点的个数正好为220*220,此时,成像设备刚好能够对2米远位置处的拍摄对象进行对焦。其预设值,可以设定为48400(220*220)。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针对不同的成像设备根据实际需求,设定合适的预设值。
步骤S206:像素点个数小于所述预设值时,则表明人脸区域的面积小于预设值。
步骤S208:判像素点个数大于所述预设值时,则表明人脸区域的面积大于预设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对焦控制方法还包括:
接收用户输入以存储所述透镜的默认行程路径,其中,所述默认行程路径的起点为所述近焦位置,所述默认行程路径的终点为所述远焦位置。该默认行程路径也是用户预先存储在相应的配置文件中的。
参考图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对焦控制方法还包括:
步骤S302:进入拍照预览模式,识别预览窗口中是否存在人脸区域。
进入拍照预览模式,通过人脸识别算法,判断预览窗口中是否存在人脸区域,当存在人脸区域时,则,执行步骤S304,判断存在的人脸区域的面积是否大于预设值。通过人脸识别算法,预览窗口不存在人脸区域时,则执行步骤S306。步骤S304中,若判断结果为是,即存在的人脸区域的面积大于预设值时,也执行步骤S306。
步骤S306:获取所述默认行程路径。
直接从相应的配置文件中获取默认行程路径。
步骤S308:根据所述默认行程路径,控制马达驱动透镜在所述近焦位置到远焦位置之间移动以完成对所述人脸区域的对焦。
根据默认行程路径,采用反差对焦的方式,控制控制马达驱动透镜在所述近焦位置到远焦位置之间移动以完成对所述人脸区域的对焦。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对焦控制装置,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对焦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对焦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成像设备,所述成像设备包括透镜和用于驱动所述透镜沿光轴在近焦位置和远焦位置之间移动以实现对焦的马达。在一个实施例中,对焦装置包括:
识别模块410,当进入拍照预览模式是,识别预览窗口中是否存在人脸区域;
获取模块420,当存在的所述人脸区域的面积小于预设值时,获取与所述人脸区域相匹配的所述透镜的预设行程路径;所述预设行程路径的起点为第一位置,所述预设行程路径的终点为靠近所述远焦位置的第二位置,所述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不重合;
控制模块430,根据所述预设行程路径,控制马达驱动透镜沿光轴在所述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以完成对所述人脸区域的对焦。
上述对焦控制装置,获取模块420能够在人脸区域的面积小于预设值时,获取与所述人脸区域相匹配的所述透镜的预设行程路径;所述预设行程路径的起点为第一位置,所述预设行程路径的终点为靠近所述远焦位置的第二位置,所述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不重合。控制模块430根据所述预设行程路径,控制马达驱动透镜沿光轴在所述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以完成对所述人脸区域的对焦。对焦的过程中,将透镜行程路径的终点设为靠近所述远焦位置的第二位置,缩小了透镜移动的行程,避免透镜移动至远焦位置,实现对人脸区域的清晰对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获取模块420包括:
第一判断单元421,用于判断识别预览窗口中是否存在人脸区域;
第二判断单元423,用于判断所述人脸区域是否小于所述预设值;
获取单元425,当存在的所述人脸区域的面积小于预设值时,用于获取与所述人脸区域相匹配的所述透镜的预设行程路径;所述预设行程路径的起点为第一位置,所述预设行程路径的终点为靠近所述远焦位置的第二位置,所述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不重合。
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对焦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在一个实施例中,对焦控制装置包括识别模块510、获取模块520、控制模块530和存储模块540。识别模块510、获取模块520、控制模块530与图4中的识别模块410、获取模块420、控制模块430的功能作用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其中,存储模块540用于接收用户输入以存储所述透镜的默认行程路径,其中,所述默认行程路径的起点为所述近焦位置,所述默认行程路径的终点为所述远焦位置;所述存储模块540还用于接收用户输入以存储所述透镜的预设行程路径。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获取模块520中的获取单元525,当所述预览窗口不存在人脸区域,或存在的所述人脸区域的面积大于预设值时,还用于获取所述默认行程路径。
上述对焦控制装置中各个模块的划分仅用于举例说明,在其他实施例中,可将推荐信息生成装置按照需要划分为不同的模块,以完成上述推荐信息生成装置的全部或部分功能。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图6为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的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的步骤的流程图。如图6所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
步骤S602:进入拍照预览模式,识别预览窗口中是否存在人脸区域。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对焦控制方法是在移动终端上进行拍照的场景下实现的。当用户想要拍照时便启动移动终端的成像设备,包括透镜和用于驱动所述透镜沿光轴在近焦位置和远焦位置之间移动以实现对焦的马达。在初始状态下,透镜位于近焦位置,也即,透镜的位移量为0。在对焦的过程中,马达驱动透镜能够移动的最远位置(相对于近焦位置)即为远焦位置。当透镜处于远焦位置时,成像设备能够对焦至大于等于5米区域。该成像设备可以是前置摄像头、后置摄像头、双摄像头等。
启动移动终端的成像设备,进入拍照预览模式,通过预设的人脸识别算法,识别预览窗口中是否存在人脸区域。例如,可以采用基于几何特征的方法、局部特征分析方法(Local Face Analysis)、特征脸方法(Eigenface或PCA)、基于弹性模型的方法、神经网络方法(Neural Networks)或其他可识别人脸的方法。
步骤S604:当存在的所述人脸区域的面积小于预设值时,获取与所述人脸区域相匹配的所述透镜的预设行程路径;所述预设行程路径的起点为第一位置,所述预设行程路径的终点为靠近所述远焦位置的第二位置,所述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不重合。
同时人脸识别算法,检测到预览窗口中存在人脸区域。其中人脸区域是机器视觉、图像处理中,从被处理的图像以方框、圆、椭圆、不规则多边形等方式勾勒出需要处理的区域。在Halcon、OpenCV、Matlab等机器视觉软件上常用到各种算子(Operator)和函数来求得人脸区域(ROI),并进行图像的下一步处理。
具体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人脸区域为从被处理的图像以方框的方式勾勒出需要处理的区域。
由于人脸区域是以方框的方式勾勒出需要处理的区域,就可通过比较其人脸区域的面积与预设值的大小,当人脸区域的面积小于预设值时,获取与所述人脸区域相匹配的所述透镜的预设行程路径。其中,所述预设行程路径的起点为第一位置,所述预设行程路径的终点为靠近所述远焦位置的第二位置,所述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不重合。可以理解为,预设行程路径的直线距离为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的距离,且第二位置靠近远焦位置(第二位置与远焦位置之间有段距离,并不重合),相对于传统的对焦控制方法,缩短了透镜能够移动的行程。
在一个实施例中,其预设行程路径是用户预先存储在相应的配置文件中,当存在的所述人脸区域的面积小于预设值时,直接调用预先存储预设行程路径。
步骤S606:根据所述预设行程路径,控制马达驱动透镜沿光轴在所述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以完成对所述人脸区域的对焦。
由于拍摄对象距离成像设备2~3米时,成像设备中的透镜就会驱动到远焦位置,但是,通过上述方法,当拍摄对象距离成像设备2~3米时,其预览窗口存在的人脸区域就会小于预设值,此时根据获取的预设行程路径,将预设行程路径的终点设为靠近所述远焦位置的第二位置。当透镜位于第二位置时,其成像设备就只能对焦到2~3米左右的拍摄对象,就可以实现对拍摄对焦的准确对焦,使其清晰明了。
上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计算机程序(指令)在被执行时,当存在的所述人脸区域的面积小于预设值时,获取与所述人脸区域相匹配的所述透镜的预设行程路径;所述预设行程路径的起点为第一位置,所述预设行程路径的终点为靠近所述远焦位置的第二位置,所述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不重合;根据所述预设行程路径,控制马达驱动透镜沿光轴在所述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以完成对所述人脸区域的对焦。对焦的过程中,将透镜行程路径的终点设为靠近所述远焦位置的第二位置,缩小了透镜移动的行程,避免透镜移动至远焦位置,能够实现对人脸区域的清晰对焦。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移动终端。一种终端,包括成像设备、处理器、存储器、显示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上述移动终端中还包括图像处理电路,图像处理电路可以利用硬件和/或软件组件实现,可包括定义ISP(Image SignalProcessing,图像信号处理)管线的各种处理单元。图7为一个实施例中图像处理电路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为便于说明,仅示出与本发明实施例相关的图像处理技术的各个方面。
如图7所示,图像处理电路740包括ISP前端处理逻辑器742、ISP管道处理逻辑器744和控制逻辑器746。成像设备710捕捉的图像数据首先由ISP前端处理逻辑器742处理,ISP前端处理逻辑器742对图像数据进行分析以捕捉可用于确定ISP管道处理逻辑器744和/或成像设备710的一个或多个控制参数的图像统计信息。成像设备710可包括具有一个或多个透镜712和图像传感器714的照相机。图像传感器714可包括色彩滤镜阵列(如Bayer滤镜),图像传感器714可获取用图像传感器714的每个成像像素捕捉的光强度和波长信息,并提供可由ISP前端处理逻辑器742处理的一组原始图像数据。例如,传感器720接口接收成像设备710的输出,并基于传感器720接口类型把原始图像数据提供给ISP前端处理逻辑器742。传感器720接口可以利用SMIA(Standard MobileImaging Architecture,标准移动成像架构)接口、其它串行或并行照相机接口、或上述接口的组合。
ISP前端处理逻辑器742按多种格式逐个像素地处理原始图像数据。例如,每个图像像素可具有8、10、12或14比特的位深度,ISP前端处理逻辑器742可对原始图像数据进行一个或多个图像处理操作、收集关于图像数据的统计信息。其中,图像处理操作可按相同或不同的位深度精度进行。
ISP前端处理逻辑器742还可从图像存储器730接收像素数据。例如,从传感器720接口将原始像素数据发送给图像存储器730,图像存储器730中的原始像素数据再提供给ISP前端处理逻辑器742以供处理。图像存储器730可为存储器装置的一部分、存储设备、或电子设备内的独立的专用存储器,并可包括DMA(Direct Memory Access,直接直接存储器存取)特征。
当接收到来自传感器720接口或来自图像存储器730的原始图像数据时,ISP前端处理逻辑器742可进行一个或多个图像处理操作,如时域滤波。处理后的图像数据可发送给ISP管道处理逻辑器744或图像存储器730,以便在被显示之前进行另外的处理。ISP管道处理逻辑器744还可直接从ISP前端处理逻辑器742接收“前端”处理数据,或从图像存储器730接收“前端”处理数据,并对“前端”处理数据进行原始域中以及RGB和YCbCr颜色空间中的图像数据处理。ISP管道处理逻辑器744处理后的图像数据可输出给显示器750,以供用户观看和/或由图形引擎或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图形处理器)进一步处理。此外,ISP管道处理逻辑器744的输出还可发送给图像存储器730,且显示器750可从图像存储器730读取图像数据。在一个实施例中,图像存储器730可被配置为实现一个或多个帧缓冲器。此外,ISP管道处理逻辑器744的输出可发送给编码器/解码器760,以便编码/解码图像数据。编码的图像数据可被保存,并在显示与显示器750设备上之前解压缩。
ISP前端处理逻辑器742确定的统计数据可发送给控制逻辑器746单元。例如,统计数据可包括自动曝光、自动白平衡、自动聚焦、闪烁检测、黑电平补偿、透镜712阴影校正等图像传感器714统计信息。控制逻辑器746可包括执行一个或多个例程(如固件)的处理器和/或微控制器,一个或多个例程可根据接收的统计数据,确定成像设备710的控制参数以及ISP管道处理逻辑器744的控制参数。例如,控制参数可包括传感器720控制参数(例如增益、曝光控制的积分时间)、照相机闪光控制参数、透镜712控制参数(例如聚焦或变焦用焦距)、或这些参数的组合。ISP控制参数可包括用于自动白平衡和颜色调整(例如,在RGB处理期间)的增益水平和色彩校正矩阵,以及透镜712阴影校正参数。
以下为基于图7中图像处理技术,实现对焦控制方法的步骤:
步骤S802:进入拍照预览模式,识别预览窗口中是否存在人脸区域。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对焦控制方法是在移动终端上进行拍照的场景下实现的。当用户想要拍照时便启动移动终端的成像设备,包括透镜和用于驱动所述透镜沿光轴在近焦位置和远焦位置之间移动以实现对焦的马达。在初始状态下,透镜位于近焦位置,也即,透镜的位移量为0。在对焦的过程中,马达驱动透镜能够移动的最远位置(相对于近焦位置)即为远焦位置。当透镜处于远焦位置时,成像设备能够对焦至大于等于5米区域。该成像设备可以是前置摄像头、后置摄像头、双摄像头等。
启动移动终端的成像设备,进入拍照预览模式,通过预设的人脸识别算法,识别预览窗口中是否存在人脸区域。例如,可以采用基于几何特征的方法、局部特征分析方法(Local Face Analysis)、特征脸方法(Eigenface或PCA)、基于弹性模型的方法、神经网络方法(Neural Networks)或其他可识别人脸的方法。
步骤S804:当存在的所述人脸区域的面积小于预设值时,获取与所述人脸区域相匹配的所述透镜的预设行程路径;所述预设行程路径的起点为第一位置,所述预设行程路径的终点为靠近所述远焦位置的第二位置,所述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不重合。
同时人脸识别算法,检测到预览窗口中存在人脸区域。其中人脸区域是机器视觉、图像处理中,从被处理的图像以方框、圆、椭圆、不规则多边形等方式勾勒出需要处理的区域。在Halcon、OpenCV、Matlab等机器视觉软件上常用到各种算子(Operator)和函数来求得人脸区域(ROI),并进行图像的下一步处理。
具体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人脸区域为从被处理的图像以方框的方式勾勒出需要处理的区域。
由于人脸区域是以方框的方式勾勒出需要处理的区域,就可通过比较其人脸区域的面积与预设值的大小,当人脸区域的面积小于预设值时,获取与所述人脸区域相匹配的所述透镜的预设行程路径。其中,所述预设行程路径的起点为第一位置,所述预设行程路径的终点为靠近所述远焦位置的第二位置,所述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不重合。可以理解为,预设行程路径的直线距离为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的距离,且第二位置靠近远焦位置(第二位置与远焦位置之间有段距离,并不重合),相对于传统的对焦控制方法,缩短了透镜能够移动的行程。
在一个实施例中,其预设行程路径是用户预先存储在相应的配置文件中,当存在的所述人脸区域的面积小于预设值时,直接调用预先存储预设行程路径。
步骤S806:根据所述预设行程路径,控制马达驱动透镜沿光轴在所述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以完成对所述人脸区域的对焦。
由于拍摄对象距离成像设备2~3米时,成像设备中的透镜就会驱动到远焦位置,但是,通过上述方法,当拍摄对象距离成像设备2~3米时,其预览窗口存在的人脸区域就会小于预设值,此时根据获取的预设行程路径,将预设行程路径的终点设为靠近所述远焦位置的第二位置。当透镜位于第二位置时,其成像设备就只能对焦到2~3米左右的拍摄对象,就可以实现对拍摄对焦的准确对焦,使其清晰明了。
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的执行时,当存在的所述人脸区域的面积小于预设值时,获取与所述人脸区域相匹配的所述透镜的预设行程路径;所述预设行程路径的起点为第一位置,所述预设行程路径的终点为靠近所述远焦位置的第二位置,所述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不重合;根据所述预设行程路径,控制马达驱动透镜沿光轴在所述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以完成对所述人脸区域的对焦。对焦的过程中,将透镜行程路径的终点设为靠近所述远焦位置的第二位置,缩小了透镜移动的行程,避免透镜移动至远焦位置,能够实现对人脸区域的清晰对焦。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程序可存储于一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所述的存储介质可为磁碟、光盘、只读存储记忆体(Read-Only Memory,ROM)等。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1)

1.一种对焦控制方法,用于控制成像设备,所述成像设备包括透镜和用于驱动所述透镜沿光轴在近焦位置和远焦位置之间移动以实现对焦的马达,所述其特征在于,包括:
进入拍照预览模式,识别预览窗口中是否存在人脸区域;
当存在的所述人脸区域的面积小于预设值时,获取与所述人脸区域相匹配的所述透镜的预设行程路径;所述预设行程路径的起点为第一位置,所述预设行程路径的终点为靠近所述远焦位置的第二位置,所述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不重合;
根据所述预设行程路径,控制马达驱动透镜沿光轴在所述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以完成对所述人脸区域的对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人脸区域的面积小于预设值的判断,包括:
获取所述人脸区域包括的像素点个数;
判断所述像素点个数是否小于所述预设值;
若是,则人脸区域的面积小于预设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接收用户输入以存储所述透镜的默认行程路径,其中,所述默认行程路径的起点为所述近焦位置,所述默认行程路径的终点为所述远焦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对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当所述预览窗口不存在人脸区域,或存在的所述人脸区域的面积大于预设值时,获取所述默认行程路径;
根据所述默认行程路径,控制马达驱动透镜在所述近焦位置到远焦位置之间移动以完成对所述人脸区域的对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近焦位置的距离在预设范围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接收用户输入以存储所述透镜的预设行程路径。
7.一种对焦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成像设备,所述成像设备包括透镜和用于驱动所述透镜沿光轴在近焦位置和远焦位置之间移动以实现对焦的马达,其特征在于,包括:
识别模块,当进入拍照预览模式是,识别预览窗口中是否存在人脸区域;
获取模块,当存在的所述人脸区域的面积小于预设值时,获取与所述人脸区域相匹配的所述透镜的预设行程路径;所述预设行程路径的起点为第一位置,所述预设行程路径的终点为靠近所述远焦位置的第二位置,所述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不重合;
控制模块,根据所述预设行程路径,控制马达驱动透镜沿光轴在所述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以完成对所述人脸区域的对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对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存储模块,用于接收用户输入以存储所述透镜的默认行程路径,其中,所述默认行程路径的起点为所述近焦位置,所述默认行程路径的终点为所述远焦位置;
所述存储模块还用于接收用户输入以存储所述透镜的预设行程路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对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模块包括:
第一判断单元,用于判断识别预览窗口中是否存在人脸区域;
第二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所述人脸区域是否小于所述预设值;
获取单元,当存在的所述人脸区域的面积小于预设值时,用于获取与所述人脸区域相匹配的所述透镜的预设行程路径;所述预设行程路径的起点为第一位置,所述预设行程路径的终点为靠近所述远焦位置的第二位置,所述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不重合;
所述获取单元,当所述预览窗口不存在人脸区域,或存在的所述人脸区域的面积大于预设值时,还所述默认行程路径。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对焦控制方法。
11.一种移动终端,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对焦控制方法。
CN201710458412.3A 2017-06-16 2017-06-16 对焦控制方法、装置、计算机可存储介质和移动终端 Active CN10717235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458412.3A CN107172352B (zh) 2017-06-16 2017-06-16 对焦控制方法、装置、计算机可存储介质和移动终端
PCT/CN2018/090624 WO2018228329A1 (zh) 2017-06-16 2018-06-11 对焦控制方法、装置、计算机可存储介质和移动终端
EP18817466.8A EP3641297A4 (en) 2017-06-16 2018-06-11 FOCUSING CONTROL METHOD AND DEVICE, COMPUTER STORAGE MEDIUM AND MOBILE DEVICE
US16/714,507 US10951808B2 (en) 2017-06-16 2019-12-13 Method for focusing control, mobile terminal and non-transitory storage mediu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458412.3A CN107172352B (zh) 2017-06-16 2017-06-16 对焦控制方法、装置、计算机可存储介质和移动终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172352A true CN107172352A (zh) 2017-09-15
CN107172352B CN107172352B (zh) 2020-04-24

Family

ID=598189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458412.3A Active CN107172352B (zh) 2017-06-16 2017-06-16 对焦控制方法、装置、计算机可存储介质和移动终端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951808B2 (zh)
EP (1) EP3641297A4 (zh)
CN (1) CN107172352B (zh)
WO (1) WO2018228329A1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11613A (zh) * 2017-12-25 2018-04-13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拍照控制方法、移动终端以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08174095A (zh) * 2017-12-28 2018-06-15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笑脸识别的拍照方法、移动终端以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08171743A (zh) * 2017-12-28 2018-06-15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拍摄图像的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可存储介质
WO2018228329A1 (zh) * 2017-06-16 2018-12-2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对焦控制方法、装置、计算机可存储介质和移动终端
CN110248097A (zh) * 2019-06-28 2019-09-1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追焦方法、装置、终端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4339017A (zh) * 2020-09-29 2022-04-12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远景对焦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86598A (zh) * 2006-06-09 2007-12-12 索尼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成像装置的控制方法、和计算机程序
CN101086604A (zh) * 2006-06-09 2007-12-12 索尼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成像设备的控制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
US20080252773A1 (en) * 2007-04-11 2008-10-16 Fujifilm Corporation Image pickup apparatus, focusing control method and principal object detecting method
CN101452181A (zh) * 2007-12-03 2009-06-10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的自动对焦系统及方法
CN103905729A (zh) * 2007-05-18 2014-07-02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摄像装置和聚焦控制方法
CN105657276A (zh) * 2016-02-29 2016-06-08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6375671A (zh) * 2016-11-22 2017-02-01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电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299979B2 (en) * 2003-05-14 2012-10-30 Broadcom Corporation Integral eye-path alignment on telephony and computer video devices using two or more image sensing devices
US7733412B2 (en) * 2004-06-03 2010-06-0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pickup apparatus and image pickup method
JP4910462B2 (ja) * 2006-04-14 2012-04-04 株式会社ニコン カメラ
JP4712661B2 (ja) * 2006-09-22 2011-06-29 オリンパス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US20080136958A1 (en) * 2006-12-11 2008-06-12 Pentax Corporation Camera having a focus adjusting system and a face recognition function
JP5016909B2 (ja) * 2006-12-15 2012-09-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4810416B2 (ja) * 2006-12-19 2011-11-09 Hoya株式会社 焦点調節装置を備えたカメラ
JP4999641B2 (ja) * 2007-11-02 2012-08-15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および方法
JP4483930B2 (ja) * 2007-11-05 2010-06-16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そ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5048468B2 (ja) * 2007-11-28 2012-10-1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およびその撮像方法
JP5368723B2 (ja) * 2008-04-09 2013-12-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10035048A (ja) * 2008-07-30 2010-02-12 Fujifilm Corp 撮像装置及び撮像方法
JP5527955B2 (ja) * 2008-09-09 2014-06-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及び記憶媒体
JP5495683B2 (ja) * 2009-09-10 2014-05-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および測距方法
KR101616422B1 (ko) * 2009-12-23 2016-04-2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고속 af를 지원하는 디지털영상처리 장치 및 방법
JP5854280B2 (ja) * 2012-10-03 2016-02-09 ソニー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9866745B2 (en) * 2015-07-13 2018-01-09 Htc Corporation Image capturing device and hybrid auto-focus method thereof
CN105812652B (zh) * 2015-07-29 2019-11-2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的对焦方法及终端
US10148945B1 (en) * 2017-05-25 2018-12-04 Fotonation Limited Method for dynamically calibrating an image capture device
CN107172352B (zh) * 2017-06-16 2020-04-2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对焦控制方法、装置、计算机可存储介质和移动终端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86598A (zh) * 2006-06-09 2007-12-12 索尼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成像装置的控制方法、和计算机程序
CN101086604A (zh) * 2006-06-09 2007-12-12 索尼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成像设备的控制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
US20080252773A1 (en) * 2007-04-11 2008-10-16 Fujifilm Corporation Image pickup apparatus, focusing control method and principal object detecting method
CN103905729A (zh) * 2007-05-18 2014-07-02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摄像装置和聚焦控制方法
CN101452181A (zh) * 2007-12-03 2009-06-10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的自动对焦系统及方法
CN105657276A (zh) * 2016-02-29 2016-06-08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6375671A (zh) * 2016-11-22 2017-02-01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电子装置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228329A1 (zh) * 2017-06-16 2018-12-2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对焦控制方法、装置、计算机可存储介质和移动终端
US10951808B2 (en) 2017-06-16 2021-03-16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Method for focusing control, mobile terminal and non-transitory storage medium
CN107911613A (zh) * 2017-12-25 2018-04-13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拍照控制方法、移动终端以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08174095A (zh) * 2017-12-28 2018-06-15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笑脸识别的拍照方法、移动终端以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08171743A (zh) * 2017-12-28 2018-06-15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拍摄图像的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可存储介质
CN110248097A (zh) * 2019-06-28 2019-09-1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追焦方法、装置、终端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4339017A (zh) * 2020-09-29 2022-04-12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远景对焦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4339017B (zh) * 2020-09-29 2023-11-21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远景对焦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641297A1 (en) 2020-04-22
WO2018228329A1 (zh) 2018-12-20
EP3641297A4 (en) 2020-05-13
US10951808B2 (en) 2021-03-16
US20200120263A1 (en) 2020-04-16
CN107172352B (zh) 2020-04-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172352A (zh) 对焦控制方法、装置、计算机可存储介质和移动终端
CN108716983B (zh) 光学元件检测方法和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
US10616459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dual-camera-based imaging and storage medium
US10997696B2 (en)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apparatus and device
US10554898B2 (en) Method for dual-camera-based imaging, and mobile terminal
US10825146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image processing
US10757312B2 (en) Method for image-processing and mobile terminal using dual cameras
CN110149482A (zh) 对焦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8810413B (zh) 图像处理方法和装置、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6878605B (zh) 一种基于电子设备的图像生成的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08716982A (zh) 光学元件检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0248097A (zh) 追焦方法、装置、终端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7566741A (zh) 对焦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计算机设备
CN110191287B (zh) 对焦方法和装置、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20080100721A1 (en) Method of detecting specific object region and digital camera
CN107613216B (zh) 对焦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CN107197152A (zh) 对焦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移动终端
CN107454322A (zh) 拍照方法、装置、计算机可存储介质和移动终端
CN110213480A (zh) 一种对焦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8804658A (zh) 图像处理方法和装置、存储介质、电子设备
CN109559352A (zh) 摄像头标定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9068060A (zh) 图像处理方法和装置、终端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7465880A (zh) 对焦方法、装置、终端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8760245B (zh) 光学元件检测方法和装置、电子设备、可读存储介质
CN108737797A (zh) 白平衡处理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523860 No. 18, Wu Sha Beach Road, Changan Town, Dongguan, Guangdong

Applicant after: OPPO Guangdo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Co., Ltd.

Address before: 523860 No. 18, Wu Sha Beach Road, Changan Town, Dongguan, Guangdong

Applicant before: Guangdong OPPO Mobile Communications Co., 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